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2024-12-11

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精选8篇)

1.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

部编初中历史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同步练测

一、选择题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是()

A.大杂居、大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 D.小杂居、大聚居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部分票样,这些货币上除了汉字还印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部分面值主图案采用了身穿民族服饰的人物形象。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尊重民族文化 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③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④彻底杜绝了民族分裂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A.推行了民主改革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C.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D.完成了农村经济改革

6.如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多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政策实行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7.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特撰文针对最近几年的少数民族电影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当前的少数民族电影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并呈现出新发展、新格局的态势。针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内容,哪些关键词符合史实()

①民族区域自治②民主改革③王进喜④西部大开发⑤经济特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③④⑤

8.援藏16年,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资助西藏老师和学生就是几十万元!他个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活动”,组织80多个藏大学生赴上海学习.钟扬以其义举()

①履行了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

②促进西藏地区实现了共同富裕

③维护了新型的民族关系

④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A.①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来硕果累累: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642;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得益于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全国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援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有效发挥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

B.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11.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最早是通过下列哪个文献?()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双十协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2.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它是()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改革开放国策

1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在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C.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国家统一领导

D.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14.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人大代表中分别约占88.4%、92.6%、和99%。这体现了我国()

A.在自治区域内,主要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行使自治权

B.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C.少数民族享受比汉族更多的权利

D.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15.1949年以来,为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

①西部大开发

②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宪法定制度】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写入宪法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中宪法的内容,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政策作保障】

材料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平等一员。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心心相印,一定会更加幸福安康、兴旺发达。

——李克强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党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互助促发展】

材料三  援藏千部的楷模一一孔繁森

(3)材料三反映了国家在少数民族发展上采取什么措施?

(4)谈谈你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5BBAAC

DAABD

ABCAB

16.(1)说明了为解决我过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有多优惠政策,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等。

2.部编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 篇二

姓名

成绩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4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推搡(sǎng)霎时(shà)迂回(yū)寒噤(jīn)

B.棱角(líng)蠕动(rú)演绎(yì)敦实(dūn)........C.翌日(yì)妩媚(fǔ)颠簸(bǒ)打嗝(gé)

D.喧哗(xuān)闸口(zhá)擦拭(shì)硕大(shuò)........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告诫 弛骋 弥漫 怒不可遏

B.虔诚

豁然 懈怠

接踵而至 C.俯瞰

穹顶

沟壑

轻歌慢舞

D.驿道

蜿延

翡翠

目眩神迷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国选手穆雷前呼后拥披国旗留影,似乎在提前庆祝夺冠。....B.开放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C.春天到了,公园里花团锦簇,前来游赏的人们络绎不绝。....D.风总在我身边细语,雨常在我耳边低吟,而阳光什么也没说,却使世界五彩斑斓。....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B.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C.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D.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时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5.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甘肃张掖的焉之山为葱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山上林海松涛,;山下沟壑纵横,;山谷之中,獐、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尚有钟山寺、玉皇殿

松林山峰之中, 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游览观光之胜地。

A.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点缀 实为

B.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位于 实为 C.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位于

可谓

D.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点缀 可谓 6.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3分)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红花岗区根据辖区内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乡村开发现状,打造出极富各镇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

A.红花岗区的开发现状。

B.红花岗区打造出旅游景点。

C.红花岗区加大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D.红花岗区打造出极富各镇特色的乡村。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壶口瀑布》概括了黄河博大宽厚的伟大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叙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中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D.《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以第二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写景中饱含情感,构思新颖,视角独特。8.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6分)①近年来,铜川市文物旅游局以项目建设、旅游开发、文物保护、行业管理为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城旅游经济发展,提升铜川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壮大发展内生力量。②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各区县持续加大投入,耀州区以创建全省旅游示范县(区)为目标,全年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四亿多元,实施了耀州古城、孙塬旅游名镇建设等。① ②

9.(襄阳中考)襄阳,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名人荟萃。让我们一同开展“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爱家乡,更爱脚下的这片热土吧!(13分)(1)【创建我行动】目前,襄阳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五城同创”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激发市民的创建热情。(3分)示例:开展“五城同创”,建设美好襄阳

(2)【活动我安排】襄阳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个“说说我们襄阳的历史文化”板块,班长已经设计好了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4分)活动一:讲一讲传颂千古的历史故事 活动二:说一说卓有成就的历史名人

活动三:

活动四:

(3)【游览我介绍】请结合语言环境,将下面的导游词补充完整。(6分)朋友,欢迎你来到襄阳。襄阳已建成2800多年,文化底蕴丰厚。在这里,我们可以观鹿门寺秀美,读浩然田园诗篇;

,;品米公祠雅致,赏米癫米氏云山。从“清新质朴”的《过故人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和“用笔豪迈”的《研山铭》中,感受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阅读(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25分)

占领一座“制高点”

陈鲁民

①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②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王羲之、颜真卿占领的是书法的制高点,一字千钧,力压群雄;鲁迅占领的是杂文的制高点,笔扫千军,所向披靡;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撼树”。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别人一点出头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它们一样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辛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的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的制高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的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波澜壮阔,或小桥流水,或金戈铁马,或柔情似水,无一不诗意盎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再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五台的机会也没有了,只要你努力创造,不断摸索,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

④有了自己的山头,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可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激烈竞争,攻城拔地,可以占领的山头早被人占领完了。当今世界,更是人才济济,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但难归难,不等于一点机会都没有。

⑤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无法超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现任书协主 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⑥其次就是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⑦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它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生命巅峰。

(有删改)10.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5分)

11.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6分)(1)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撼树”。(“蚍蜉撼树”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珠穆朗玛”在文中指什么?)....

12.第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6分)

13.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最能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3分)屠呦呦从二十多岁起,就坚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历经十余年、190次的失败后,终于发现了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青蒿素;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发明了疗效更为出色的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耄耋之年的屠呦呦凭借她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台。

A.第③段

B.第④段

C.第⑤段

D.第⑥段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有删改)15.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8分)

16.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八下历史时间表 篇三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p2 1949.10.1开国大典p3

1951.10西藏和平解放p5

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p9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p9

1950.6朝鲜战争爆发p10

1953.7美国侵略军签订《朝鲜停战协定》p13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p15 1953.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p16

1955.4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p17 1953

1956

1956.9

1958.5

1961年初

1962.1

1965.11

1966.5.16

1966.8

1976.9

1976.10

1964.10

1966.10

1976.6

1970.4

1949.4

1949.11

1966.7.1

1971.10

1972.2

1978.12

1979.1.1

1972.9

1978.12

1982

1980

1977.7.1

1999.12.20

1982

1993.11

1991

2000

4.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四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识点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5.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篇五

作业一 中国近现代史总线索

一、知识梳理

1.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

4.新中国成立;

5.九一八;卢沟桥(七七);

6.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7.新中国成立;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8.三大改造完成;

9.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巩固练习

1.D 2.D 3.C 4.C 5.D

6.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⑵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进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⑶①通过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通过“一五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三大改造等措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②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能忽视规律、急于求成。

作业二 侵略与反抗

一、知识梳理

1.《南京条约》; 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

2.林则徐;黄海大战;收复新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二、巩固练习

1.A 2.B 3.D 4.C 5.C 6.D

7. 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演进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作业三近代化的探索

一、知识梳理

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1.先进生产技术;封建统治;

2.自强;求富;

3.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

4.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

3.“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三、1.孙中山

2.革命;清朝统治;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族;民权;民生;

5.清朝统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

四、1.陈独秀;李大钊;

3.《青年杂志》

4.民主;科学

5.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6.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

二、巩固练习

1.C 2.C 3.B 4.B 5.B 6.C 7.C 8.C

9.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⑵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

⑶近代化的探索

作业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知识梳理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

二、巩固练习

1.D 2.A 3.B 4.B 5.D 6.D 7.A

8.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⑵图一:毛泽东(或陈独秀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图二:朱德(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图三:毛泽东(或朱德等)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图四:毛泽东。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作业五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知识梳理

1.局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七七;全国;

4.南京;

5.台儿庄;百团大战;

二、巩固练习

1.A 2.D 3.D 4.D 5.C 6.C 7.D 8.C

9.⑴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⑵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⑶南京大屠杀;

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作业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知识梳理

重庆;中原;大别山;渡江;一战;张謇;辛亥;

二、巩固练习

1.C 2.C 3.D 4.B 5.C

6.⑴重庆谈判;抗战胜利;达成双十协定。

⑵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作业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知识梳理

1.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中国历史;独立自主;站起来了;壮大;鼓舞;

3.统一;大团结;

6.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屈辱的岁月》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一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重大历史事件,“大踏步”勾勒出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有着辉煌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进入了一个艰难求索、曲折发展的时期,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理性思维弱,因此通过电影、图片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这段历史更多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感觉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使命感。

通过教材、学生分析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列强对中国的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理解中国在近代工业大潮中落伍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能力目标

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图片和资料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理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录音机、投影片等电教手段。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系统复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么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标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启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明确训练重点、课文分析、讨论问题、小结、练习巩固等六个环节。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

采用以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问题情景法: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新课程理念,将历史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对比能力。

③小组合作法:设计依据,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学教方法]

1.教法选择: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针对本课特点,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阅读、角色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本课设计为以下五大环节:(1);(3)小组合作,验证历史;(4)角色体验,情感提升;(5)巩固总结,延伸教学。(板书)

第一环节: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历史介绍片视频片段,时间约4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观看《鸦片战争》视频最强烈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悲痛、愤怒、气愤、屈辱等,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屈辱的岁月(板书),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目的是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迅速参与课堂学习,直奔主题,并且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服务。

导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为什么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如此的屈辱?”这一问题,但不需要学生马上作答,从而迅速承转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2)层层质疑,探讨史密;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围绕鸦片战争的问题。(1)刚才视频1中介绍的民族英雄是谁?(2)为什么称他为民族英雄?

(3)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

(4)视频2介绍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直接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5)没有林则徐,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6)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影片信息,结合课本,积极思考、作答。估计学生对(1)(2)(4)题能够回答林则徐、他维护国家利益领导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虎门销烟是直接导火线等答案;对第三问,学生可能知道从鸦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较片面,我从对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达成鸦片摧残身心、导致国力空虚、国防脆弱、社会混乱等共

识后,我趁机进行禁毒教育,希望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第五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有争议,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是其爱国的表现,而爱国之人绝非林则徐一人,应该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鸦片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不仅仅为了虎门销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发动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其真正原因,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第六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容易回答,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从对中国经济(赔款)、领土(割地)、海关(关税)等主权方面的损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便于把握学习重点,通过层层释疑,得出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岁月的开始。(板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确定好记录员、发言员,下发探究单(展示探究单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本P66-67图画、地图、文字资料、图册资料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表现,每组尽量找出两项,并说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从中国权利丧失的角度考虑)

小组探究时间设计为约5分钟,然后由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这一环节里,借鉴了第二环节的方法,估计他们能顺利的开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用课件及时呈现事先已设计好的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会审公廨等相关图文资料。并在学生汇报后,逐一做总结强调,特别是对理由的分析,如会审公廨证明了中国司法权的丧失等。另外,呈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图片并加以介绍,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知道近代中国屈辱不仅仅限于课本。(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板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内容)

为突破难点,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的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条约内容,要求学生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关于《辛丑条约》的阅读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国人的工具,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极端体现。最终得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丧失越来越多的主权,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再加以适当点拔与指导,使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个环节一结束,我随即说出过渡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进行反思与感悟,从而承转到第四环节。

首先,进行历史反思: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为了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从中西双方分析,并展示两组分别反映西欧国家工业革命成果、殖民扩张和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图片加以提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欧与中国的巨大反差,从而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为促使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我设问:假如你身处屈辱岁月之时,你会怎样做?现在的你,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岁月,你想对后人说些什么?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即兴演说。学生可能会说我会象林则徐一样;我要与侵略者抗争;我要号召全中国人团结起来等等。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奋发图强等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等,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下一课《悲壮的抗争》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总结

1.以一首名为《屈辱的岁月》的歌谣作为小结,加深对基本认知结构的记忆,并体现情感教育。

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约;丧权辱国家难进,落后挨打铭记心。

2.布置作业本相关作业,并建议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同学们,近代史让我们辛酸,近代史更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无法改变,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开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一)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推荐血铸中华和民族魂等网站。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记录片或电影,如《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探索.发现—北洋水师》等。

(二)图片和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堂内容都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馆”的形式:国耻纪念馆大堂—第一展厅(鸦片战争)—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思厅,共六个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创造情景(进入国耻纪念馆大堂)——通过前言部分的一则“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导入,播放录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使学生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从而将学生引入国耻纪念馆中来。

课堂实践(参观第一展厅—第四展厅)——这是课堂内容与师生活动的主体部分。四个展厅分别是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三次侵略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四个展厅展示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纪念馆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了纪念馆的讲解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其中再适当的安排一些分组讨论、课外拓展、教师提示等环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不失时机的开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学环节,对本课的主线,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四个展厅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串连和梳理,使整课显得散而不乱。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四)师生互动

一、【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

以悲怆的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录象内容适当拓展教材,让学生对近代五次侵华战争有个线索性了解,对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有个大致了解。

二、第一展厅【鸦片战争】

创设情景:展示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鸦片实物的图片。

学生探究: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

教师提示:结合阅读卡内容说出虎门销烟的目的、地点、领导人物及历史意义。两国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命名法,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

创设情景:地图展示《南京条约》内容,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内容引出《会审公廨》。学生探究:分析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以及会审公廨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交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为分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影响作铺垫。学生;割地赔款,任人宰割。

教师: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中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板书)出示《南京条约》内容(有条件的可借助多媒体)

[承转]:鸦片战争爆发后其他国家有什么举动呢?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第二展厅【中日甲午战争】

创设情景:展播一组日军在中国暴行的图片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并介绍其他两次侵华战争。

教师提示:联系日本修改教科书的实际,回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侵华道路的历史。

课外拓展:在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被改装成咖啡桌的定远舰舵轮至今仍长年在此展出。日本人将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今天依然被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设计意图:增强时代感,突出本课主题,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联系现实,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探究: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学生学会分析其程度的加深。教师总结: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承转]:《鸦片战争》的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活动:比比看——出示《时局图》请学生结合教材地图,来看《时局图》中的熊、蛇、青蛙、狮子、鹰分别代表哪个国家,说说各的势力范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生生互动。

五、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个侵略中国的国家——俄、德、法、美、日、奥、意、英,帮助学生采用谐音的方法去 记忆。即: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学生探究:读漫画和《辛丑条约》内容,比较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师总结:《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感受屈辱:总结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由“开始沦为”到“大大加深”最后再到“完全沦为”这条线索,使学生对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条约影响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过细化、简化问题,补充资料及学法指导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三)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反思厅【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教师提问:近代中国怎会一次次地遭受外辱,被迫签订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如何避免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再重演?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等。

教师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个展厅内容的总结,再次梳理本课线索与主线,突出本课主题,达到感悟升华的目的。

七、课堂总结

国耻回顾——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幻灯片展播国耻纪念馆的四个展厅主题以及三次侵略战争的相关图片,最后打出“亚西亚的孤儿”的歌词,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耻纪念馆内容的回顾以及历史的再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十个血色大字——“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和歌曲“亚西亚的孤儿”的内容更是将学生引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四)课后探究

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写一份读后感。(1)小组自由交流(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

(3)结合教材,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教师总结/提问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屈辱的岁月》这一课是我展示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曾获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系统复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么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标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启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堂内容都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馆”的形式:国耻纪念馆大堂—第一展厅(鸦片战争)—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思厅,共六个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创造情景(进入国耻纪念馆大堂)——通过前言部分的一则“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导入,播放录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使学生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从而将学生引入国耻纪念馆中来。

课堂实践(参观第一展厅—第四展厅)——这是课堂内容与师生活动的主体部分。四个展厅分别是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三次侵略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四个展厅展示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纪念馆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了纪念馆的讲解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其中再适当的安排一些分组讨论、课外拓展、教师提示等环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不失时机的开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学环节,对本课的主线,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四个展厅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串连和梳理,使整课显得散而不乱。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学心得体会:

在深入挖掘教材,对课堂内容进行细化的同时,我还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化,增加了一些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的教学中,我拓展了今天被改装成咖啡桌的定远舰舵轮和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内容,课后实践的结果看来,将过去的历史同今天的历史以及将来的历史联系起来,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把握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热情,活跃了思维。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在课堂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使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略显仓促。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教改的教学实践中以后仍需要仔细探索和改进的地方。

说课案例: 中学语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课 哈尔滨市第49中学 党方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的重点篇目,也是《水浒》的精彩篇章之一。《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它的故事产生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成书于明代,距今久远。明代的小说拿到今天的课堂上来学,让学生学什么呢?不是像古人一样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写起文章来半文半白叫人晦涩难懂。而是要学习前人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古人之书皆为我物,惟我所用”的地步。

初三学生平均年龄16岁,男女各半,对江湖恩怨、打打杀杀,男同学有极大的兴趣,女同学则不以为然,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的。他们又有共同之处,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喜欢看精彩的故事情节,普遍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就应抓住主要情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些同学可

能会对鲁提辖的行侠仗义行为暗生崇拜,甚至盲目效仿,教师都应正确引导。

通过教材、学生分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认识恶人横行欺压百姓的封建社会;领会课文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欣赏主要情节细致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欣赏小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提倡见义勇为,反对江湖义气。

教学重点:分析鲁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分析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为什么单把“分析鲁达的性格”作为教学重点呢?因为他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出场都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服务的,次要人物出场只起到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另外鲁提辖正因为有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才会有激怒郑屠、拳打郑屠的言行。他的性格既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也反映了北宋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因此把分析鲁达的性格作为教学重点。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作品把鲁提辖、郑屠、金家父女等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课文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介绍,只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真实地再现北宋的社会环境。一个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

于从优秀作品的描写中了解社会,初三学生没有阅读经验,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我把通过人物遭遇来理解对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为难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我采用“切入法”作为教学方法。即从课文最重要的内容——高潮入手,分析课文,直接切入主题。我为什么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切入呢?第一,它是故事的高潮,是小说最扣人心弦的部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又最能突出鲁提辖嫉恶如仇、勇而有谋的性格特征。对表现主题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从高潮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设悬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禁要问:打得结果怎么样?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呢?第三,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一堂课的前1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听课效率最高的时间,切入重点,放在开头来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录音机、投影片等电教手段。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明确训练重点、课文分析、讨论问题、小结、练习巩固等六个环节。

一、导言:《水浒》的人牧塑造,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它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拓形象,鲁达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一个。作者是如何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光彩夺目的呢?导入文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投影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该掌握什么,以便有针对性的听课,有的放矢的解答疑难。

三、课文分析:采用切入法,从情节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三拳”,在课文中的17—20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最好找一位表达能力强,能伴以简单的武打动作的(可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这样课堂的气氛能马上被调动起来,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在这部分里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几段文字从几方面描写了主要人物鲁提辖的活动?(语言、动作、心理)

2、具体分析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能反映鲁提辖什么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勇而有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如果让我们同学来写,恐怕有的同学只能写出一句话“鲁提辖只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要是《水浒》作者施耐庵也这样写的话,读者肯定会感到没意思。这一情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作者不但写出了怎么打的?打在什么地方?打得结果怎样?连挨打者郑屠的感觉也都一一写出来了。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精雕细刻,细节描写可使文章生动传神。

其次,分析“三激”郑屠这一情节。也请一位同学来复述,把如“臊子”等词改用现代词语。“三激”郑屠写在“三拳”之前,如果说“三拳”突出了鲁提辖的勇,那么“三激”则突出了鲁提辖的“谋略”,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三激”郑屠是为拳打郑屠作准备,迫使郑屠就范,使鲁提辖处处占有主动。至此,主要情节已经分析透彻了。

再次,请同学找出除了主要情节外的另一情节——救助金氏父女的情节。找到后让学生听这段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鲁提辖是怎样救助金老父女逃离虎口的?(借钱相送,亲自掩护)

2、借钱相送可看出鲁提辖什么性格?(慷慨大方,重义轻财、屿弱者)

3、这一部分写了鲁提辖的言行,还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颇有心计、粗中有细)

4、写李忠、史进的作用是什么?(衬托鲁提辖的慷慨大方)救助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就要讲镇关西的罪恶和金氏父女的遭遇。

再次,请同学朗读2、3自然段,即酒楼听诉部分。讲述这部分让学生认识到:这两段正面写了金氏父女的遭遇,从侧面表现了镇关西的罪恶,使学生得出“镇关西实在该打,鲁提辖打得好”的结论。金氏父女的哭诉,反映了北宋社会暗无天日、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社会现实,也说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正义性。

以上我们分析的情节,都体现了鲁提辖性格的闪光之处。课文中有没有表现他性格中的另一侧面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粗鲁暴躁),并请学生举例来说明。鲁提辖是作者极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还要写他粗鲁暴躁的一面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雄是人不是神,他身上也有缺点错误,这样写,人物才血肉丰满,真实可信。)这一问题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设置的。学生在写人的时候,往往爱绝对化。写一个人好,就说他毫无瑕疵;写一个人坏,就说他一无是处。

作品在对主要人物浓墨生彩的同时,也对次要人物做了蜻蜒点水

般的勾勒,次要人物是烘托主要人物的,不能不写。

四、讨论: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恶人横行,好人受欺,只能寄希望于鲁提辖这样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今天该怎么认识呢?(社会与时代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就不一样。今天,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应该提倡的;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胁插刀的行为是不足取的)。通过讨论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小结:我们在为鲁提辖击掌喝彩的时候,也为他捏了把汗,打死郑屠以后鲁提辖的命运怎样了呢?原来他为避灾祸逃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取了个法名叫“智深”,就是我们听起来非常耳熟的花和尚鲁智深,再后来呢?这就要靠大家自己去读《水浒》,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六、练习巩固。运用电教媒体,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重点的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附练习)阅读课文后填表:(括号内文字为填表答案)三拳 部位 角度 喻体 本体 修饰语

第一拳(眼睛)(视觉)(彩帛铺)(眼睛里的光线)(红的、黑的、紫的)

第二拳(鼻子)(嗅觉)(油酱铺)(鼻子里的滋味)(咸的、酸的、辣的)

第三拳(太阳穴)(听觉)(全堂水陆道场)(耳朵里的声音)(磬儿、钹儿、铙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板书、讨论问题、写作指导、运用电教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

做到教与学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结果与过程、方法相统一,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教促学。教学效果预测:预计100%的同学都能充分活动起来,85%的同学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还有15%的同学需要进一步复习巩固。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向文瑛

[说教材]

《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

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说课的意义及作用

说课是教师经过备课,在一定的场合下,把所备章节的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主要设计意图,根据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具体地向其他教师及有关人员表述的过程。

说课是有理论、有实践的备课表述过程,是非课堂教学的一种教http:///mobile_web/index.jsp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对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研究教材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说课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备课能力就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传统备课多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备课,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准、认识能力、教学经验的差异,其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同,致使教学班质量不平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很不利。说课将传统封闭式的备课开放化,理论化,实践化,同传统封闭式的

备课比较,主要有三点好处:

⑴使备课更全面。传统的备课是教师自己备课完毕,就直接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因此有很多不周到之处。说课则是备课后先对老师们说,不仅要说过程,还要说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意图、理论依据。说课后众人共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经过充分全面的准备后,再走进课堂,效果必然好于前者。⑵使备课更精深。说课多了一个备课的深加工过程,能明显提高备课质量。

⑶对备课更重视。因为说课是面向同行,所以说课者非常重视。在备课时要学习很多知识、方法、理论,要细致地钻研教材,分析学况,精心准备说课,反复推敲教学设计,甚至还要多次请教他人。

2、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课堂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这里所说的教学理论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论基础。

说课对教学过程中重点环节设计意图的表述,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明显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让一个后进生回答他感兴趣的问题;某个道理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些虽然是方法上的问题,但也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能奏效。备课、说课、上课没有理论基础就会一团糟。没有理论指导,教学就没

有高度,就不会吸引学生,成为无源之水。

7.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航海家、时间、路线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

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并能列表对几位航海家从时间、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做归纳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需要扩大海外市场。

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几位航海家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知道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可在15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第一批实践这个设想的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冒险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原因:

①经济根源: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掀起前往东方实现黄金梦的“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之间商路受阻。原来的商路被打断,欧洲人迫切需要打通到中国、印度的新的商路。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本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到了8—10倍。

—《世界史·近代史编》

2、客观条件:

造船技术的改进 15世纪时的罗盘 世界最早的地球仪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向南航行绕过非洲到达东方

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2、向西航行:

哥伦布: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受西班牙国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斐尔南·德·麦哲伦

Fernando de Magallanes 麦哲伦环球探险船队1519年9月,麦哲伦受西班约1480~1521.4.27 葡萄牙人 牙国王查理一世派遣,率船队

由大西洋西行,准备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扩张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三)课堂小结:

新航路开辟知识简表航海家国别资助国家葡萄牙航行时间1487~1488航行线路主要成就发现好望角迪亚士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好望角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3发现新大陆美洲达·伽马葡萄牙麦哲伦葡萄牙从葡萄牙出发,经好第一个找到从1497~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西欧直通东方葡萄牙1498达印度的西南海岸国家的新航路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进1519~入太平洋、印度洋,绕实现人类第一西班牙1522次环球航行过好望角回到欧洲

(四)课堂练习:

1、在欧洲广泛流传后,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向往的作品是()

A、《荷马史诗》 B、《历史》 C、《马可·波罗行纪》 D、《自然史》

2、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A、英国和荷兰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西班牙和意大利D、葡萄牙和英国

3、欧洲航海家从15世纪开始新航路的探索。其中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4、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在哪一个事件发生后()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丝绸之路的开辟

(五)板书设计:

8.部编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篇八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

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续写的特点:

1.基本栏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教材资源:相关史事1则:“焚书坑儒”。插图4张:秦空心砖;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材料研读2则:秦简的记载内容,思考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1则: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后活动2则: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里?试着在右侧的¨中画“√”;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意义。知识拓展1则:破釜沉舟。

3.续写特点: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秦的暴政”,讲述的是秦朝在建立后采取的暴政,以及暴政的表现。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时间、原因、结果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楚汉之争”,讲述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了秦的灭亡。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这三个子目层层递进,清晰、完整呈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建立的政权、结果;知道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2.关键能力与思维

(1)经由《汉书》、《史记》等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图片、表格,让学生在了解多元历史呈现方式的同时,学会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思考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

3.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史料实证:以史料,图片、图形等历史细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策及其影响;材料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观。

(3)时空观念:学生以“秦朝大事年表”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的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增强时序意识,厘清前后相关知识脉络。

(4)历史解释: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为什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等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习难点】

1.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环境】

教室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研读法、谈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图片材料:阿房宫、万里长城与“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问生】:阿房宫、万里长城都是秦朝伟大建筑工程,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好看、漂亮、壮观等等)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如何?(学生:强大)但是,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着莫大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呀?强大的秦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用阿房宫、万里长城,阿房宫导入,设置悬念: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什么关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标、解读课标

三、讲授新课:

(一)展示大事年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对应历史事件

【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完成这个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师问】:从这个表格中,秦朝共存在了多少年?大家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大事年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归纳要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而引出秦朝的暴政。)

第一部分:秦亡之源--暴政

1.【材料研读】:

【师问】:强大的秦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材料一: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部编版七上历史课本

材料二:收泰半(三分取二)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班固《汉书·刑法志》

2.【表格为例,教师引导】

问题1:算一算材料一: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左右

问题2:再算一算材料一:2000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所剩无几

问题3:繁重的徭役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利用课本中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接着出示饼状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感知历史.通过问题链,层次递进,学生明白秦朝的徭役繁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符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3.【论从史出】

【师问】:材料三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师追问】:你能从课本上找到其他多元材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吗?

【生答】:P50刑法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残酷。P51秦简的记载 出土的秦朝的刑具图片

【师讲述】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懂的运用多元史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老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多元史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焚书坑儒 】: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家看P51相关史事

5.【各抒己见】: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过渡】:秦始皇的暴政简直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始皇再厉害也难逃一死,那么,那么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观呢?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6.【生讲故事】: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学生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役多 2、赋重3、刑酷 4、二世更加残暴

8.【打油诗小结】:现在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一生读众生听)

PPT出示诗歌:《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打油诗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

9.【历史换位】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这样残暴的社会中,你会怎么做?

生:太残暴了。生不如死,起义吧

(设计意图: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切身感受,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秦亡之路--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步)

【过渡】: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陈胜吴广。这边注意一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1.【学习指导】

2.【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第二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填写在表格内,等下请一个同学结合地图来复述起义的简单经过。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时 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直接原因(导火线)

遇雨不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 果

被秦军镇压

意 义

P56最后一段

(2)【生上台讲述起义经过】

(设计意图:1.通过交给学生学习农民起义的五要素三步曲,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完成表格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看完课本后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起义的简单经过,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识图能力。)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

3.【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运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过渡】: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二)刘邦、项羽反秦斗争(第二步)

1.巨鹿之战

【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纷纷响应,在起义队伍中有两个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问】: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关于这场战役有个成语故事,你们知道吗?(破釜沉舟)。

【生讲故事】:(破釜沉舟)。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总】:项羽破釜沉舟,体现了他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后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

(1)【师导言】: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在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下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选择题

(2)【牛刀小试】

1、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的起义军C、刘邦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起义军

(设计意图:用小试牛刀进行测验让学生区别易错点,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我们看看历史的选择。

第三部分: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1.【史实接轨】中国象棋棋盘,【师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争当皇帝)结果如何?

【师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

秦灭亡之后,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完成这个表格。

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设计意图:1.通过象棋棋盘上的文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要与现实的距离,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目的?2.之后进步追问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老师从学生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战争目的和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表格。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历史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化解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3.【生讲故事】

【师问】:为争夺帝位,项羽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中有个故事叫鸿门宴,大家看P57.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材料研读】:

【师引导】: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怎样?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你能找出关键词?

——《史记·项羽本纪》

【生答】:刘邦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项羽相反,纵兵烧杀抢掠,丧失人心。

刘:a、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b、重视人才,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C、有根据地,进入关中后,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项:a、推动民心,进入咸阳后大肆杀掠,b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结局,进一步追问刘邦胜利的原因,设置两个问题链,问题有层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进行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的习惯,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师引导】:现在大家想想:联系秦朝灭亡史实,你认为根本因素是什么?秦灭亡和项羽失败有何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升华主题,结合课堂内容,对比刘邦项羽的政策,使学生产生思考,落实本课的家国情怀——“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

五、成语擂台,智力比拼: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本课包含哪些故事 ?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的暴政,表现在四个方面: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加残暴。秦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接着项羽在巨鹿之战沉重打击秦朝,刘邦入关推翻秦朝。后来两个人为了争夺地位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从本节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设计意图: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方便同学们对本课主要内容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掌握历史重点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家长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课前反思】: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如何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养通过微路径的设计来转化落实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微媒介”实践性研究,为了达到课程自愿教学目的化的目标,本课围绕“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在基本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出发,共选择或改造或自制13个教学媒介,以图片、表格、史料为主要呈现形态,通过微路径的设计,力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程标准与初一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材,通过不同微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思考和审辩,整节课有非常明确的中心及核心价值,做到了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导入简洁一针见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从而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本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小循环,大容量,深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知识。采用表格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究史料,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参与的学习能力。与多媒体技术,地图、成语相整合,时刻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在家国情怀素养这一个主题概念的落实方面。我采用了不同环节的三种方式去渗透。第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学生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第三,在最后结束教师小结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

上一篇:1.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下一篇:体能训练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