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营企业如何‘造才’?”

2024-11-10

浅谈“民营企业如何‘造才’?”(共5篇)(共5篇)

1.浅谈“民营企业如何‘造才’?” 篇一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将企业文化落实到企业前沿, 经济中注入文化是现实也必定是趋势。然而, 是否所有企业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将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底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正所谓“以文化人, 以文兴企”,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也存在间接的影响。在这里, 我们主要针对核心竞争力、客户及其员工忠诚、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以分析。

1.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之一就是提升整体素质, 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长寿。

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本身就内在的构成竞争力, 无论是来自于技术、产品质量、服务, 异或是人才、创新、知识等方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它们的内在力量也都是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维持和提升也都离不开企业文化。我国文化制胜的典范“海尔”对于市场的整合能力就是基于海尔优秀企业文化之上的成功举措。

2. 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忠诚和顾客忠诚。

现在企业思维已经从顾客满意发展到形成顾客忠诚, 今后可能会出现更先进的理念。然而, 无论怎样变化, 对于企业来说, 尤其是买方市场形成的前提下, 顾客至上永远是一个硬道理。我们也不难理解, 员工忠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 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资料显示, 企业人才流失已经很严重, 而且关键员工还会带走客户。除了薪酬待遇之外, 人才流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体现因素, 间接的与企业文化有关。碧桂园的文化让员工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具有感召力, 赢得了公众的认同和尊重。

3. 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通用前任CEO杰克·伟尔奇说: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不会长久。尤其是随着国内外竞争形势日益激烈, 每个企业都希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基业常青。审视中国企业, 面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层次的压力。

我们看到, 一些企业凭借某个机遇、产品、项目而成功, 但是这种成功根本谈不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今后企业单靠某个因素或者政府给予的特权、资质, 这种靠机会主义办企业的思维肯定是更不现实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文化的支撑。

三、企业文化无法落地问题分析

自企业文化引入我国以来, 一些企业成功的向企业文化管理过渡, 但是, 成功的毕竟是少数, 摸索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企业文化实施推进的困境, 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1.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执行”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不要眼高手低、好脑子不如破笔头, 都在强调去做去实践的重要性。我们看到, 许多企业在辩证的“拿来”的同时也在创造, 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先进、值得肯定的经营理念, 缺少的就是执行的意识和力度, 误把文化建设开端当成结束, 导致一切理念、价值观都无法升华为员工的共同意识。

2. 缺少推进机制与执行机制支持。

有些企业的经营理念很先进, 但并不是被所有员工所认同。不同志、不同道的员工与企业价值观背离, 与企业文化南辕北辙, 越走越远。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实施缺乏科学的推进、执行机制, 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与激励系统, 导致文化推行举步维艰。

四、如何将文化建设落地的途径分析

1. 首先要着手规划, 将落实工作做一个阶段性的计划和部署。

这种规划应该同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 也要与企业的制度建设保持一致, 同时也应该有步骤、有措施的逐步推进。

2. 将文化变为行为规范, 强化制度建设。

受到内外不同因素的影响, 企业都有各自对行为规范的要求。要想把企业文化落地, 必须将其渗透到制度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制度和文化应该并存, 通过适当的制度加以规范, 有助于把文化理念植根于员工头脑中。

3. 企业要进行文化培训。

在文化作为一种资本看待的今天, 培训也是企业的知识资本投资。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应该培训、灌输一种学习型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模式, 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形成自身的学习型文化。

4. 文化要发挥出自身的管理作用, 还要依靠文化沟通。

无缝沟通是最理想的状态。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多种多样, 切误将沟通形式化, 为了将企业文化内化到员工的一切行为当中, 要建立企业内部沟通网络。

5. 创造环境, 依靠企业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企业百年不败的机制, 和谐、积极的企业文化氛围,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星巴克咖啡公司就创建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氛围, 这种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员工, 也让顾客融入了文化。

6. 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测评和反馈。

为了掌握文化落实的情况, 发现、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 就要进行必要的测评, 以便为下一个阶段打基础。企业文化落实和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经过一个阶段, 企业都需要对文化实施效果进行测评、反馈。

此外, 企业不仅要识势、借势、也要造势。要灵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 公关活动, 社会责任, 加强文化的外部传播。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变化, 充分意识到文化是一种资源。奥运年到来了, 这对于中国经济是一大拐点, 中国企业应该冷静思考并经受一番企业文化落地的实战和考验。将“企业文化进行到底”, 真正“落地”并发挥出它应有的巨大力量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成荣《:企业文化大视野》[M].人民出版社, 2004.9

2.浅谈企业如何加强合同管理 篇二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

转变观念, 就是要转变认为企业合同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联系不大、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忽视合同管理的观念。事实上, 如果没有企业合同行为的合法实施, 那也就没有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没有合同这个形式, 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进行。

明确定位, 就是必须要认识到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不是无关紧要的, 也不应当被边缘化, 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紧密联系的, 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中心, 就是要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来实施合同管理, 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企业合同管理要仔细研究企业中心工作中合同关系如何设计、需要哪些合同形式、合同的风险在哪里、控制合同风险的措施等等。例如笔者所在的开滦煤矿, 地面压煤问题十分突出, 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 我们在合同管理中就把采煤土地塌陷补偿作为一个重点。

服务大局, 就是要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大局。企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 从这一角度讲, 企业合同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是同等的, 企业合同管理产生并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合同管理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建立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特点的合同管理预案;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 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合同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加快转变全面融入

加快转变,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合同管理程序的转变, 二是合同管理内容的转变。

程序是合同管理的生命。当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不规范的, 这种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不按程序办事。合同管理程序的转变就是从不讲工作程序、简化工作程序、颠倒工作程序转变到重视工作程序、遵守工作程序、严密工作程序上来, 认识到遵守工作程序是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精髓之一, 其核心内容就是规范合同文本审查、合同文本签订、合同履行三者之间的工作程序。

全面融入, 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管理合同业务范围的全覆盖, 即合同管理主动参与到各类合同业务中去, 努力实现合同业务全覆盖;二是管理环节的同步性, 即合同管理的实施与合同业务的办理同步进行, 把合同管理融入合同业务办理过程, 真正使合同管理成为办理合同业务的内生性要求。

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 制度创新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企业合同管理中, 必须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制定创新, 并且这种创新必须要符合本企业和本行业的实际。具体来讲, 要从制度上确立企业合同管理的体制, 要明确合同管理部门与合同承办部门、合同业务参与部门及每一个个人的职责, 要突出合同管理的重点, 要理顺合同管理的程序, 要设计特殊情形下合同管理的预案。

概括地讲, 合同管理流程再造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点:一是先调查主体后确定合同对方, 二是先审查文本后签订合同, 三是先签订文本后履行合同。笔者认为, 合同管理流程的这三个关键环节是企业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 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 才能最大限度上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依法进行和避免企业合同风险的发生。

五、确立标准抓住关键

确立工作标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笔者认为, 合同管理应有的五个工作标准, 即:合同主体适格、合同文本合法、合同签订有序、合同履行依约、合同档案完整。

合同主体适格就是指合同对方是合法存续的经营主体, 具备从事合同业务的资质能力和经济实力, 诚实守信;

合同文本合法就是指合同条款齐备并符合法律规定, 合同约定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相关批准手续;

合同签订有序就是指签订合同有授权依据, 按照公司内部规定程序签字盖章;

合同履行依约就是指合同双方都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权利义务, 不得随意变更、终止或解除合同;

合同档案完整就是指合同业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合同文本、补充 (变更、终止) 协议、会议纪要、验收报告以及合同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文字资料 (含电子文档) 要全部分类依序整理归档。

按照确立的五个工作标准, 在合同管理中应抓住五个管理的关键环节, 即:

合同主体的调查, 主要是调查合同主体的经营资格和资质条件, 并根据资质证照期限动态更新, 及时掌握合同对方主体的变化情况。

合同文本的审查, 一是对非常用性合同文本的法律审查, 二是制作常用性合同文本的参考范本, 为合同承办部门提供便利, 同时提高法律审查效率。

合同签订的规范, 合同文本草案出来后, 应由技术、财务等相关部门进行技术经济性审查, 同时由法律人员进行法律审查, 会审完毕再根据企业内部授权权限由相应企业管理人员签署, 最后加盖企业合同专用章。

合同履行的监督, 合同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本企业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搞清楚每一份合同的履行状态, 并定期汇总履行情况。对于在核实履行中发现的问题, 应及时提出法律对策, 并向合同承办部门及时反馈。

3.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篇三

一、建设素质良好的职工队伍是搞好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条件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竞争,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这是市场法则。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拥有大批懂技术、勤奋工作、思想上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已在我国实行多年, 但在一部分职工的思想意识中, 计划经济条件形势下的陈旧观念仍然相当浓厚, 在分配上留恋于吃“大锅饭”, 在工作上图安逸舒适, 在技能上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这些陈旧的观念和惰性思想, 不仅影响了职工素质的提高, 也影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 也深刻说明了现在的管理模式非破不可, 更提示在企业的改革发展建设中, 建设素质良好的职工队伍是搞好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要求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职工的素质, 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出发, 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和特点, 塑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劳动者。

1. 更新观念, 适应发展。

观念更新十分重要, 职工群众要迫使自己长期形成的陈旧思想意识变革创新, 是一个痛苦的历程, 同时也是一个获得新生的过程。必须下定决心, 摒弃旧的观念, 才能跟上时代改革潮流的步伐, 不至于落伍掉队, 被时代淘汰。牢固树立“岗位靠竞争, 收入凭贡献”新的就业和分配观念, 在思想上破除平均主义的落后分配方式;树立新的择业观念, 工作选择从单向选择变为双向选择;牢固树立起“岗位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理念, 在工作中不“挑肥拣瘦”, 不分工作贵贱, 服从安排, 有工作就干;要正确看待自己, 不要过分高估自己, 彻底克服怕苦、怕累、讲条件、讲价钱的懦夫懒汉思想, 树立劳动是生产要素的观念, 树立靠自身的能力参与竞争的新观念, 充分认清素质低下将造成自己落岗, 怨天尤人, 永远救不了自己, 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进取, 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进步。

2. 不等不靠, 自觉创造。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求生存、求发展, 只能靠自身的实力, 才能乘风破浪。广大职工必须要有创业意识, 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具有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意识, 主动“干、创、造”, 齐心协力搞好企业, 创造效益。职工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起“知时求进、事在人为”的核心理念, 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因素, 为企业的发展进步赢得主动。

3. 好学上进, 技术精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职工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适应生产建设和企业管理日益现代化的需要。职工自己必须有爱好学习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上进心, 根据岗位工作的实际, 立志岗位成才, 从书本中学, 从实践中学, 不断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丰富自己, 适应自身岗位的技术和操作要求。

4. 自觉从严, 一丝不苟。

“严”是现代化大生产客观规律的要求, 建立严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是企业搞好管理的基础。有了好的制度和规程, 执行的关键还是在职工。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自觉从严, 自觉执行, 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职工素质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进步的需要, 只有在积极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 花大力气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 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1. 改革措施与思想政治工作双管齐下。

改革必然会触及人们的利益, 在心理上产生种种震荡, 要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知情、明理、释疑、顺气、鼓劲”的作用, 统一人们思想认识, 团结一心促改革。

加强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强化职工的观念教育, 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改革意识;二是进取意识;三是竞争意识;四是自我成才意识。使职工深刻认识到不改革, 就没有前途, 没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进取精神, 职工个人也应具备这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一切领域都充满着竞争, 优胜劣汰, 是不以人们意识转移的规律。只有树立竞争意识, 才能在竞争中不断使自己取得进步、赢得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是劳动谋生、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工作中, 必须不畏困难, 不讲究工作的贵贱, 努力工作, 积极学习,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 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教育。

职工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 立足岗位成才, 做好爱岗、敬业、争优、成才等环节工作, 使自己成为本岗位的能手。职工素质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但要以后者为主, 因为尽管一些职工拿到了大专、本科文凭, 但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还必须通过非学历性质的岗位培训, 通过干什么、学什么, 提高岗位技能。为此, 要改变重学历教育、轻岗位培训的教育方法, 切实抓好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教育, 尤其是对青工要特别强调抓好基本功训练, 对已掌握基本技能的职工抓提高性训练。通过学习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操作能手、工作能手, 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3. 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严格的考核、严明的奖惩是加强职工素质建设的重要保证, 如果只是提出要求, 没有严格的考核, 好坏不分, 素质建设只会流于形式, 有了考核, 而奖惩不分, 与物质利益相脱离, 素质建设就会失去内在动力。考核要以职工自身业务技术素质、执行规章制度、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依据, 进行严格考核, 做到赏罚严明。赏不是简单地发奖金, 要与实绩相结合;罚要不讲情面, 有根有据。对素质差的职工实行下岗分流, 也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手段。

4.浅谈如何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篇四

关键词:优化,质量,成本,效益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 T O,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在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值,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为此,企业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菲根鲍姆进一步发展了质量成本的内涵。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矿中黄金”理论的提出,使质量成本理论更趋完善。此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统计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进而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经营观念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1984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了质量经济分析研究会,着手研究质量成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并有计划地开展试点工作。自那时以来,质量成本得到了各类企业的重视,有些企业已把质量成本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优化质量成本,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质量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控制成本和损失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即:产品质量越高,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就越大;损失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关系,即,产品质量越高,损失成本就越低。

1.1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为预防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保证达到质量标准及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质量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工序质量控制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评审费、工资及附加费及质量情报及信息费。

1.2 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企业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支付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用于目前生产的评价、测量和控制上。即按标准规程检查和测试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工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进货检验费、工序检验费、成品检验费、检验试验设备校准维护费、试验材料及劳务费、检验试验设备折旧费、办公费及工资及福利基金等。

1.3 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是产品出厂前,因质量问题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返工或返修损失、复检费用、停工损失、质量事故处理费及质量降级损失费等。

1.4 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产品出厂后,由于产品不满足顾客需要,导致产品返修、更换、索赔、信誉损失而造成的成本损失。主要包括:索赔损失、退货或换货损失、诉讼损失费、降级、降价损失及保修费用等。

质量成本各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识别和确定合理的比例,是质量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图1为最佳质量成本模型。

2 质量成本优化

质量成本优化是指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寻求质量成本总额最小。质量成本优化就是要确定质量成本各项主要费用的合理比例,以便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低。费根堡姆认为,实行预防为主的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成本增加3%~5%,可以取得质量成本总额降低30%的良好效果。

2.1 质量成本优化分析

现通过质量特性曲线进行分析,质量特性曲线图见图2。

(1) I区是质量损失成本较大的区域。一般来说,这个区域内外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7 0%,而预防成本不足1 0%。此时,损失成本是影响达到最佳质量成本的主要因素。

(2) II区是质量成本处于最佳水平的区域。一般来说,这个区域内外损失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预防成本占总成本的10%。如果用户对这种质量水平表示满意,认为已达到要求,这个区域称为质量控制区。

(3) III区是鉴定成本较大的区域。鉴定成本成为影响质量总成本的主要因素。这时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分析现有的标准,降低质量标准中过严的部分,减少检验程序和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使质量总成本趋于最低点A,这个区域称为质量至善区。

2.2 质量成本优化措施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以下几项质量成本优化措施:

(1)质量改进区,应增加预防成本,采取质量改进措施,以降低质量总成本;质量控制区,应维持现有的质量措施,控制住质量水平的最佳状态;质量至善区,应撤消原有的过严质量要求措施,减少一部分鉴定和预防费用,使质量总成本退回到最低点A处。

(2)适当地增加预防成本,可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预防成本的增加,产品质量得以改善和提高,使得内、外部损失成本大幅度下降,其最终结果是,既降低了质量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随着预防成本的不断投入,损失成本也就不断降低,其质量水平不断接近最佳质量点A点,企业的业内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升。

(3)增加鉴定成本,可降低外部损失。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在科学评估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一些过程检验点,使不合格的中间产品不流入下一道工序,降低各成本要素,避免损失成本的增加。

(4)优化内部损失成本

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会发生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问题发生及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后,应把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原因、后果及避免措施向基层操作者发布,让每位相关的操作者学习、理解,以尽可能地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也就大大降低了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质量成本发生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发生在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中,因此质量成本控制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

(5)优化外部损失成本

要有效降低外部损失成本,使之不发生或发生在出厂之前。万一发生顾客投诉、抱怨和退货,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沉着应对,万万不可不理不睬。

建立一支由专业经验丰富的服务人员组成的售后服务网络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对售后服务要加强沟通技巧培训,使之成业企业与客户良好的沟通渠道。

3 结束语

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目标。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总成本水平。企业应正确运用质量成本这一工具,有效地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菲.依靠质量营造品牌[J].中国质量:中国质量杂志社.2006.7

5.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篇五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1. 涉及面广。

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 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每个部门也都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上, 接受财务的指导, 受到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同时, 财务管理部门本身为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资料。其次,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与各种利益主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要包括:企业与其股东之间, 企业与其债权人之间, 企业与政府之间, 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 企业与客户之间, 企业与内部职工之间等等。

2. 综合性强。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是一个由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诚然, 其它管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并大多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 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一个部分实施组织、协调、控制, 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部起到制约作用, 不可能对整个企业的营运实施管理。财务管理则不同, 作为一种价值管理, 它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等, 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正因为是价值管理, 所以财务管理通过资金的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 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商品物资运行状况, 并可以通过价值管理形态进行商品管理。也就是说, 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 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 所以抓企业内部管理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 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 灵敏度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入资本实现保值增值所决定的,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所决定的。因为, 企业要想生存, 必须能以收抵支、到期偿债。企业要发展, 必须扩大收入。收入增加意味着人、财、物相应增加, 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 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因此, 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管理的中心。抓好财务管理就是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 管理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 同样的资金给予不同的企业, 几经周转, 有的企业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从此走向飞煌腾达;有的企业则是越花越少, 甚至资不抵债, 濒临破产倒闭。问题的关键就是资金管理。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就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突破口, 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 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 (1) 建立资金投入保证机制, 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多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 主动研究市场, 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测、论证, 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 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率, 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设法筹足项目资金, 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结构, 要运用财务预测方法, 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匹配结构, 并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财务分析制度和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 便于分析和找出资金运行偏差, 适时进行资金结构调整。 (2)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一是完善现有企业资金运行形式, 模拟银行结算, 拓展资金成本的核算内容。二是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 适度负债经营, 形成既要“借鸡下蛋”, 又能“以蛋还鸡”的良性循环。三是规范企业融资行为, 克服重商品信用轻资金信用的现象, 务求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 形成借———还———借的良性态势。 (3) 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 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财务部门要对企业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集中调度, 防止资金过多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 尽可能地把有限资金投放到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经济效益的产品中去。同时, 企业要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 把税后利润尽可能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 (4) 加大清欠力度, 切实抓好资金的回收工作。在清欠工作中,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使本企业产品成为市场走俏商品, 从根本上防止应收账款的发生;二是对寄销赊销的产品派专人跟踪, 实地考查, 卖不出去就及时收回;三是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 要指定专人负责清欠, 摸清底数, 对症下药。在回收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 把收款、收物、起诉等清欠形式有效结合起来, 确保清欠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对清欠人员严格考核, 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清欠人员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 加强成本管理。

首先应提高企业成本意识, 使每个职工充分认识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其次, 要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并大力推行责任成本制度, 客观评价成本中的业绩, 实行成本否决。 (1) 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 包括合理确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品产销量, 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开展价值工程活动, 把产品的设计、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2) 拓展成本考核范围, 健全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在考核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 还要考核产品质量成本和责任成本。在考核有形成本时, 还要注意产品的无形成本。并且要强化成本考核力度, 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设立责任成本中心。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 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绩效, 实现成本否决制, 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3. 抓财务自身建设。

(1)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实现财会电算化。财会人员要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实施“算盘”换“键盘”工程, 实现财会电算化, 把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释放财务管理的潜能。 (2)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实现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到哪里, 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3) 建立财务信息系统, 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部门要扩大财务信息采集面, 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程序, 形成以财务信息为主, 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信息为辅的财务信息系统, 最终形成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作用。

4. 有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浅谈“民营企业如何‘造才’?”】推荐阅读:

莫言谈家乡06-20

教育大家谈07-11

谈家风家训07-18

谈工作激情07-20

浅谈速写08-05

孔子谈诚信08-27

浅谈足球09-10

谈青春作文09-15

作文《谈态度》09-18

谈成功美文09-30

上一篇:经销商激励政策制定下一篇:神奇的探险之旅作文9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