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议论文

2024-09-02

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议论文(精选3篇)

1.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议论文 篇一

网络这把双刃剑作文450字

邻居大伯家的儿子结婚了,结婚当天我们才知道,原来小伙子跟媳妇是在微信上认识的。身边的朋友们开始跟小伙子开玩笑,这认识了媳妇,以后就该少玩微信了。网络这东西,成就好事,也可坏事。

是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人手机不离手。qq,微信,各种聊天工具都成了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聊天工具。这些聊天工具也真的`成就了不少好事。让好多陌生的年轻朋友认识,然后相识,相恋。成就了一对对好姻缘。还有好多寻人启事,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得容易起来。还有好多好多的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多,多的数不胜数。

当然,QQ,微信,这些聊天工具也有事给好多人带来好多的不幸。好多已婚男女,在网络上闲聊,见面,让原本好多幸福的家庭分离破碎。

也有好多人整天沉迷于网络聊天,看不好孩子,做不好工作,误了很多正事。

说白了,网络就是把双刃剑,就看我们怎么用了。其实,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在利用它带给我们的方便的同时,也应该尽量的去避免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只有我们严于律己,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好。

2.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议论文 篇二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 语文课堂教学也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 因而只须注解文字, 体悟内涵即可。后来趋向认同语文综合学科的宗主地位, 赋予语文学科更多更深的工具性、基础性的内涵, 于是大语文教学观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和时尚。

追溯古老中国的国文传授传统, 我们发现古人乃至今人更注重对文字及文意的体味与鉴赏, 从而摈弃单纯的文字层面的考据。其实从诸葛孔明“好为梁父吟”的“吟”, 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 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或漠视的“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与课堂教学手段的日益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尚, 即使条件较差的地区也能配以画册或配乐, 运用直观教学, 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自是必然。

新的尝试必然带来教学的新气象, 也引来更具现代色彩的评价与认同, 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便足为佐证。

二、来自学生的反馈评价

反馈一:《致橡树》多媒体教学课随着低沉舒缓的乐曲的响起, 我的心也一下子被这种朦胧的场景拉紧了, 和着音乐节拍, 我们读着那首似曾相识的诗篇, 泪水也就随之下来了, 不仅仅是因为感动, 还在于那份执著, 那份甜蜜。

多媒体教学很有韵味, 在宽大的屏幕上我们认识了攀缘的凌霄花、高耸的木棉, 倾听了潺潺的流水、缠绵的春雨, 闪电雷鸣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也许这才是至深至重的爱情, 这才是永恒的天长地久。

反馈二:多媒体教学避开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三个一”教学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使我们在图文声并茂的情境之中理性地去接受知识。相信不久的将来, 它将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教学正规化、高效化。

这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学习趣味大增, 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可见, 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 我们也不应忽视更为清醒者的不同感悟。

反馈三:我认为诗本身有一种意境, 一种思想, 梁祝《化蝶》一段缠缠绵绵, 令人柔肠寸断, 而《致橡树》则更侧重于表现木棉在橡树面前表现的从容和自尊, 我实在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我总觉得那些画面和音乐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这是一份极有见解的学生评论, 它指出了老师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 偏爱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 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 这值得语文老师引以为鉴。我以为这是一个相对清醒并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向老师提的醒, 是极有价值的。

这引发了我们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 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并对之进行一些反思。

三、对多媒体教学的再思考

1. 多媒体教学的可贵探索、全新变革

新尝试新思维新气象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必须以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并让多媒体教学服务于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尽快掌握多媒体技术, 任何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心存芥蒂、拒之千里的思维, 都是不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要变传授型为引导型、导演型, 将舞台艺术的舞美设计、灯光效果、声像艺术导入课堂, 组建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和布景。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2. 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

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 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 更不是目的。

3. 多媒体的教学并非适应一切

对抒情性画面感强的作品来说, 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对科技含量高、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 多媒体教学更是一种弥补。但对一些知识性逻辑性相对突出的文章, 则未必合适。

4. 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

3.用好网络小说这把双刃剑 篇三

【关键词】网络小说;中学语文;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网络小说行为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中学生阅读网络小说的行为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因为长时间在学校上课的缘故,对于日日更新的网络文字,他们没有条件时时追踪,所以常常是从书店租借或购买纸质网络小说。为了能有更多的课余时间看书,作业要么草草做完,要么抄袭别人的,甚至压根不做。与此同时,读书时间也延伸到了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偷偷地看。实在看不成了,就在心里想。课堂上常常能见到那些痴迷网络小说的同学发呆、跑神、莫名微笑……

表现之二:网络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深受学生欢迎。部分学生甚至将网络小说的语言运用到作文日记中,如“私の心情”“亲,你做得实在不地道”“叔叔,我们不约”等。纵观全文,由于受网络语言影响,语言表达不严密、话题松散、重复、多口头禅、多错别字。

表现之三:网络小说语言直白、肤浅,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内容的淫靡猎艳,受此影响,中学生们习惯浅阅读,走马观花似的浏览所看内容。而对于含蓄、凝重、典雅的经典名著,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深层阅读,因此,常常拒绝阅读经典。对老师倡导阅读名著的行为嗤之以鼻、阳奉阴违。拒绝经典,迎合低俗的网络文学,语文素养会不进反退。

二、网络小说对中学语文的利与弊

“存在即合理”,网络小说的存在的确有其合理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完全没有益处。

网络小说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情。目前的网络小说创作者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身影,他们用稚嫩的笔触书写他们生活或对世界的认识与想象。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设计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都需要他们去斟酌,而要架构这些元素,作为基础层面的语言文字必然是认真研究的对象,这种主动探索的热情和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远大于老师的谆谆教导。

但网络小说对中学生身心、学习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一)内容层面的危害表现

1.在阅读网络小说的原因里,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打发无聊情绪或时光,花大把的时间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不愿意面对繁重的学习现实。对学习一味地敷衍或逃避。这点在语文教学中看得尤为清楚:客观题错得一塌糊涂,而对于需要感悟的主观题或作文题,则是草草了事,根本没有思索的痕迹。

2.网络小说的创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创作,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缺少一种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青少年社会经验缺乏,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这点在痴迷阅读“言情”网络小说的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很突出。

(二)语言层面的影响主要在于

虽然网络小说发展很快,有很大的阅读群体,但网络语言毕竟是非正式的语言,正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期,新生词语层出不穷,难免会产生大量超出汉语规范的词语。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需规范语言习惯。这样杂糅了各类符号、字母等极具后现代特征的语言,解构了现代语言的规范体系,有可能会对青少年正确地使用文字的表达方式产生极具破坏力的影响。

三、利用好网络小说这把双刃剑

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又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网络上和特定的受众交流使用无可厚非,但是任由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则会影响到对传统文化和规范的传承。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了解网络文学。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知道流涟紫、唐七公子等著名网络作者,如何和学生就这个问题交流沟通,更不要提顺势引导了。

也只有熟悉了网络用语习惯,才可以将它与规范的现代汉语的进行比较,以鲜活的网络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对规范的网络语言,尽力避免让网络语言影响到学生对传统现代汉语的学习与掌握。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用“艺术”引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读经典,接受经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规范语言文字的热情。

在这个引导、教导的过程中,可利用网络素材来增进课堂的新鲜感,让学生在新奇、兴奋、愉悦中接受教育;可引用最新的网络小说作为示范材料,举例给学生听;可利用网络用语来制造课堂新的兴奋点,给学生不断的刺激,能使他们的兴趣与精神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满足了学生的新奇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教育教学上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小说作为一个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个体,并且还是处于正在规范中的个体,正视、重视它的同时,关键是要做好引导、利用的工作,发挥它的益处,去除它的弊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

[2]孙彩惠.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3]于永革.试论网络语言对规范汉语的冲击[J].现代语文,2007(2).

[4]黎昌友.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规范化[J].山东文学,2008(11).

作者简介:林芳,女,1981年生,河南信阳人,硕士,中学一级,初中语文教学。

上一篇:没有的结局凌乱的伤感心情签名下一篇:小学母亲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