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2024-11-07

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精选13篇)

1.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一

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它是光学部分重点和难点,此部分内容同样是初二物理的重点和难度。这个学习内容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实验室做大型的探究实验,所以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的规则和要求,以及实验分组必须提前做好要求。再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展示实验的效果。

本节的任务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我们运用实验方式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探究实验本质上是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程序。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在本节实验中发现了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提前预习。学案如图虚设,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试验的具体内容,到实验室才开始翻看课本,临时抱佛脚。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教师讲解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一些名词和步骤不清,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教师的指导难度大大增加。实验中不清楚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对看到的现象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时学生认真的观察实验的过程更好地弥补了实验时的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明确了实验探究的过程。

基于这种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探究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效果,对实验讲解中明确要求听课态度对实验过程理解的重要性,加强实验记录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和多媒体有力的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二

一、重视小孔成像规律的探究, 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教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 (上)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的课后习题中, 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 用钉子敲个小孔, 罩上一层塑料薄膜, 这样就制作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 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 并试着加以解释。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先让学生课后制作好实验装置, 观察远处景物, 记录看到像的特点, 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由于观察窗外景物时, 物距大于像距, 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如果到此结束只能算完成一个阶段。应该用烛焰代替景物, 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 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这样, 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 就建立了描述像的特点的概念, 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 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了知识储备。

二、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 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

平面镜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实验。把该探究实验孤立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特点, 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 该实验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 知道了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又做好了一个知识储备。

三、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为课堂探究作准备

物理规律的教学适宜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是长期困扰初中物理教师的难题。为让学生能顺利探究出此规律, 教师要全盘考虑前后概念的联系, 还要在新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 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如何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实验装置?如何用器材进行探究?探究时需要观察、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归纳出规律?其中, 提问题和分析数据是最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如上文所述,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同时,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 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 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

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 教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 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

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 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例关系, 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 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 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 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并和学生共同绘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见下表) 。

四、深入分析, 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1) 用《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 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 当物距连续变化, 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 并且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2) 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 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 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

(3) 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 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 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篇三

首先,我们通过动态研究来总结复习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体AB处在很远处时,u>2f,则f<v<2f,且像靠近焦点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将物体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仍然是成倒立缩小实像.二者同时运动,物比像运动得快.

3.当u=2f,则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继续移动物体,f<u<2f,则v>2f,成倒立放大实像,像变大.继续移动,像距更大了.

成实像时,u+v≥4f,物像间距最小为4f,此时u=v=2f.

物近像远像大.u>2f时,物比像运动得快,f<u<2f时,像比物运动得快.

5.u=f,不成像或成像于无穷远处.

6.u<f,成正立放大虚像.继续移动,物近像近像小,像比物运动得快.

规律总结:

1.焦点F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F是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2.实像总是与物体异侧、倒立.虚像总是与物体同侧、正立.

3.像跟物总是同方向移动,且像近像小,像远像大.

4.像距大于物距,则像速大于物速.反之,像速小于物速.

5.成实像时,物像可互换位置.原来成放大的像,互换位置后成缩小的像.(成实像时,将物放在像的位置,则像成在原来物的位置,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成虚像时不行,因为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6.成实像时,u+v≥4f.

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很多题目需要根据题中像的性质和物距(或像距)判断成像情况,这就需要同学们理解并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会用数学方法解不等式组,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几种题型.

例1一束平行光沿透镜主光轴射向凸透镜,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5cm处.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该透镜主光轴上25cm和35cm处,两次的像分别是什么样的?

解析根据第一句话,我们能得到这样的信息: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5cm,所以,当物距u=25cm时,满足f<u<2f的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u=35cm时,满足u>2f的条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例2一物体位于凸透镜一侧80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6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大约在什么范围?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u大于像距v时,物体通过凸透镜只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有以下的不等式成立:

u>2f

f<v<2f

代入数据为

80cm<2f

f<60cm<2f

解得30cm<f<40cm.

例3小民将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离一架老花镜3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离透镜18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做成这个老花镜的透镜焦距可能在什么范围?

解析当u=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可知

u>2f,即30cm>2f (1)

当u=18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可知:

f<u<2f,即f<18cm<2f(2)

由(1)和(2)得9cm<f<15cm.

例4初二(1)班的同学们利用星期天出去春游,在照集体照时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画面外,于是同学们请教在场的物理老师,老师说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透镜知识,同学们自己想想看,该如何调节?

解析因为有几个同学在画面外,说明通过照相机镜头(凸透镜)所成的像太大,要想使所成的像变小,就要让物体(同学们)远离镜头.所以只要拍照的人远离同学们后退,同时为了在胶片上得到清晰的像,照相机的暗箱要变短,即保持像物移动方向一致.

例5(实验题)如果无论怎么调节光屏和透镜的距离,光屏上都找不到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解析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根据u

由以上例题可见,只有准确把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特点,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如物距u、焦距f、像距v的相互间关系,以及像的正立与倒立,放大与缩小,虚与实,以及应用场所等等,才能熟练准确快捷地解题.纵观近几年中考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命题,命题素材源于教材,向生活、生产扩展,这又需要我们一方面要牢固掌握各知识点,还要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责任编辑/南 冲

4.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四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 B.4、5、6

C.1、3、5

D.2、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的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16.下;15;左,缩小,倒立。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5.《凸透镜成像规律》观课报告 篇五

今天我对牛桂琴老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作观课报告: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发现性实验,“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有创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生为本

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完成探究活动。缪校长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建构理论中任何知识都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都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背景帮助下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同化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意外发现、学生体验,创设了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本节课主要设计探究两个实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做中学”,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亲身体验透镜规律的奇妙现象,在课堂上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帮助、和激励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知识是重要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却是更为重要。

二、引导合理

科学探究处理的比较好。先通过生活中实例,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活动:“牛刀小试”,让学生自己在光具座上找一个清晰的像。并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一一分析:如何组装器材便于实验操作?如何调整像落在光屏的中央?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一实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所成像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为了比较成像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记录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缪校长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再结合学生上黑板把物和像的位置一一对应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认识到物近,像远大,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并将探究延续到下一堂课----凸透镜虚像的探究。

三、创新设计

主要体现在实验器材上的创新,本节课上,缪校打破传统,变蜡烛为LED小灯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物体,在保证实验现象比较清晰实验效果完好的前提下,同时也减少了蜡烛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这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跟现在社会提倡的低碳环保的主题相吻合。四 三高课堂

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缪校从课堂的引入----凸透镜在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一组图片的播放,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了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缪校在学生探究过程又进行阶段性地加以总结。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成绩,会增强自己的学习欲望,逐渐地变成一个勇于研究、富于创新的人。

高思维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思维取决于学生对所学功课的高兴趣,更取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煽动,从而使学生主动思维。这节课上,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设计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得出结果,思维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从而大大的提高的课堂的效率。高情感 活动就是情感的载体,而缪校这节课从引入到新课讲授 最后的课堂小结,采用了多种做样的活动形式: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师生共同探讨 老师的提问等等。

6.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六

①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①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重点 ①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放大镜、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如何估测凸透镜的焦距?

二、导学达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一下,关于凸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师: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如下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你能选择其中的器材让凸透镜成一个像吗?好,下面开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完成的请举手示意我。生:组装器材,进行实验。

师:下面我请几组完成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1)请成倒立缩小像的一组前来展示(2)请成倒立放大像的一组前来展示(3)请成正立放大像的一组前来展示

下面我把这三组成不同像的光具座排成一排,并让凸透镜对齐,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你认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小组讨论一下,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2、猜想假设

生:可能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与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还可能与焦距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想,那么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师:很好,同学们都想到了实验,实验是我们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小组内选一人记录)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5点可用多媒体出示)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多媒体出示一组的表格)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5、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利用 flash动画再现)(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要找出不成像的位置。)

7.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七

案例主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提出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个新问题:凸透镜可以同时成三个像。

案例背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内容, 在人教版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这一内容, 在其它版本的教材中也可看到这一内容。这个探究既要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上达到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还要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达到既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探究活动,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达到既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又能乐于参加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们都会注重这一个完整的探究教学, 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得出结论。但是在教学中, 学生却出现了新动向:对教材上的结论不很认同, 并提出实验时发现的一个新问题:凸透镜可以同时成三个像。

产生问题的情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上, 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 分别得出了当蜡烛放在两倍焦距以外、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以及焦点以内三种情况下的成像特点。在全班同学交流时, 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问题:当蜡烛放在焦点以外时, 可以同时观察到三个像, 即在光屏上有一个倒立的像, 在蜡烛的这一侧观察, 还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的像和一个正立的像。真是这样的吗?于是其他小组也开始做实验观察, 结论真的是这样的。不过另外几个小组马上又提出问题:当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时, 也可以看到三个像, 在蜡烛的另一侧可以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这肯定是凸透镜成的像, 另外两个和前面一样。于是, 同学们都觉得凸透镜可以成三个像。

恰好这时下课了, 要想弄清是什么原因, 就必须进行科学探究, 于是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讨论并猜想另外两个像的成像原理, 下一节课进行实验探究。

实景描述

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的器材有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凸透镜各一个, 蜡烛4根, 光具座一个。

探究过程

1. 学生猜想。

学生甲:猜想正立的像可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依据是平面镜的规律。但是却无法找到平面镜的位置。

学生乙:这三个像可能与凸透镜的结构有关, 和前面的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有相似之处, 但是却无法指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位置。

……

学生的这些猜想结果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 因为学生很难把一个凸透镜分解成一个凸面镜和一个凹面镜, 而且对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倒正也不是很清楚, 于是我先给学生介绍了桌上的实验器材, 然后提醒学生观察凸透镜的外表面是凸出的, 可以看作一个凸面镜, 内表面是凹进去的, 可以看作一个凹面镜

2.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甲:先把一只蜡烛分别放在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凸透镜前, 观察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放大还是缩小的, 然后再把它和凸透镜所成的两个像作比较, 找出成像原理。

小组乙:我觉得应同时点燃四支蜡烛, 分别放在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凸透镜前, 观察它们所成的像, 再进行比较。经过讨论, 大家一直认为乙组的方案好。

3. 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并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像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

4. 分析论证。

学生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得到结论:

在蜡烛的这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正立的像, 是由凸透镜在蜡烛这一侧向外凸出的面经过光的反射形成的, 也就是凸面镜成的像;而另一个倒立的像则是由凸透镜另一表面的内表面经过光的反射形成的, 也就是凹面镜成的像;而光屏上倒立的像则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5. 交流评估。

学生拿自己的实验结论与大家分享, 形成共识, 同学们满意地笑了。

教后反思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 都要有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 当学生观察到某一现象和提出某一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果仅靠解释不能让学生信服, 就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 既可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 形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摘要:开展科学探究,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针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同学们观察到的三个像的现象, 延伸科学探究, 既可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的方法, 形成相关知识和技能, 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8.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原理演示器 篇八

1 构造与规格

①长方形木板(80 cm×30 cm),如图,中央画凸透镜符号(直径15 cm);

②铁丝一根(直径4 mm、长70 cm),两端固定在木板上,和凸透镜主光轴重合,光心位置钻一小孔,在透镜两侧木板上的对应位置分别标出一倍焦距(f=10 cm)、二倍焦距点;

③小木棒(直径1 cm、长4 cm),两端分别固定小铁环,下端的铁环套在作为主光轴的铁丝上;

④ 铁丝(直径4 mm、长70 cm),如图固定在木板上,透镜右侧的部分穿过木棒上端的铁环且平行于主光轴,使小木棒垂直于主光轴;透镜左侧的部分过焦点固定,模拟平行于 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侧的焦点;

⑤ 铁丝(直径4 mm、长75 cm),中央钻一个小孔,和主光轴铁丝的光心小孔同轴可旋转,铁丝右端穿过木棒上端的鐵环;

⑥ 木板上画虚线,和铁丝④透镜左侧部分在同一条直线上,表示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2 操作方法

(1)让木棒③位于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外一点,此时两根铁丝④和⑤在透镜左侧相交于一点,该点位于主光轴下方、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距主光轴的距离小于木棒的高度,如图,可得到或验证此时的成像规律;

(2)将木棒③向透镜靠近,随时观察透镜左侧铁丝④和⑤的交点位置及交点到主光轴的距离,比较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

(3)演示几个转折点:木棒③位于二倍焦距处时,透镜左侧铁丝④和⑤的交点也恰好位于二倍焦距点下方,且距主光轴的距离和小木棒③的高度相同;木棒③位于焦点处时,透镜左侧铁丝④和⑤平行,没有交点;

(4)木棒③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时,透镜左侧铁丝④和⑤将不会相交,但铁丝⑤和透镜右侧的④的延长线⑥会相交,即成虚像,且交点位于主光轴上方;

该装置简单易操作,对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原理有很大帮助.使用时要注意铁丝的硬度,检查铁丝是否笔直.

3 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学生在学习兴趣上也显示出不同的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好,有的学生喜欢运算,有的绘画能力出色,有的喜欢音乐,有的特偏爱自然,有的运动协调能力强……,因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各有异,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各尽所能,各施其长,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4 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

情感是学习的动力保障系统.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在对待学习时,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利用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发现、被人肯定的愿望,转化学生的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因此物理教师要利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探究活动、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途径展示劳动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我能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将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实践,不断奋进.

4.1 多向评价

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使更多的学生更加自信,走向成功.如通过一次物理知识的抢答评出“最佳答辩手”;通过物理实验操作比赛评出“最佳操作手”,通过一次解题比赛评出“最佳答题手”,通过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评出“小小活动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4.2 多层展示

增加途径、扩大展示面,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场所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进步生的作品在小组、班上定期交流、展示;优秀生的作品在学校各走廊展示或张贴;特长生的作品向有关的上级部门推荐.由于各层次的同学都有展示的场所,人人获得成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对于形成理想、增强自信心、激励进取心都产生了正面影响,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的进步又起了推动作用,从而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9.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内容为本节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顺利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

1、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施教策略: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2、难点及施教策略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施教策略:让两个同学上前进行试验,教师在旁边进行恰当引导,从而将像的倒正,虚实,大小的判别方法各个击破,又通过对蜡烛的像的性质改变过程引导分析,猜想出可能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并分析条件和动手实验突破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划分,仪器的调节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从而确定观察对象,和记录数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掌握了基本的作图方法,以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本章又学习了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教法

教法应突出以学为本,因学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需要引出探究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四、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教学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故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接受物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考虑到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没有探究的目的,所以我会进行引导,否定错误的猜想,引出正确的猜想,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方法指导。

2、教学环节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复习引入-----引导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联系实际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由于上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凸透镜,请同学回忆以下凸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概念。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漂亮的照片,让同学们思考这些美丽、迷人的照片是怎样的来的?进一步复习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成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而提出问题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有关系呢?

第二环节: 引导猜想

带领学生对导致不同凸透镜成像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猜想,并通过引导使学生排除凸透镜的大小、焦距等是原因的错误猜想。最后将问题归结为两个猜想,即:

(1)、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2)、与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我先展示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纸、火柴),再示范调节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性质与蜡烛和凸透镜间距离的关系: 第一、记下凸透镜的焦距,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光屏中心与烛焰在同一高度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第二、固定凸透镜的位置,移动蜡烛,使物距为u>2f; f

第四、记下物距、像距和凸透镜1倍或2倍焦距相比较,再记下成像情况;观察物距与像的大小虚实的关系,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到预先准备好的表格中。

第四环节:讨论分析

在本环节学生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教师通过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实物成像、成像原理及规律。变难为简、变深为浅,通俗易懂。不仅为学生再现了成像过程,明确了成像原理及规律。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实验结论,使他们再一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

最后,教师对本节开课时举的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例子加以分析,联系实际。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4、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

板书如下:

一、基本概念 焦距 物距 像距 实像与虚像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0.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十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原理;成像规律;掌握技巧;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67-01

一、该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

1、从规律本身找原因: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原因:初二年级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

3、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师自己做演示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成像规律。有些教师也使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引导学生分析的方法不当,最后只能由教师包办说出规律,失去探究实验的意义。

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放大镜”上,对凸透镜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能够很快接受,所以本章要教会学生凸透镜能成像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光的折射。

二、与凹透镜的区别

1、结构不同

(1)凸透镜是由两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镜体组成

(2)凹透镜是由两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镜体组成

(3)光线的作用不同1、凸透镜主要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4)凹透镜主要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成像性质不同

(1)凸透镜是折射成像

(2)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凸透镜是折射成像 成的像可以是 正、倒;虚、实;放、缩。起聚光作用

(3)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缩小的正立像。起散光作用透镜(包括凸透镜)是使光线透过,使用光线折后成像的仪器,光线遵守折射定律。面镜(包括凸面镜)不是使光线透过,而是反射回去成像的仪器,光线遵守反射定律。

(4)凸透镜可以成倒立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可把平行光会聚于焦点,也可把焦点发出的光线折射成平行光。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主要用扩大视野。

三、讲究突破技巧

化解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教法很多,学法也不少。在备课中老师们对教法和学法这一问题时常被忽略甚至模糊不清。简单地说,在实践教学中教法和学法可以相互转化。如果一个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用的,这就是教法。如果这个教法被学生学去,那么教法又转化为学法。在“规律”一节中观察和试验是教和学的主要方法。当一种方法不理想时,就要考虑另外的方法同时并用效果明显。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在“规律”一节,实验中都能作出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的像,但像和像距大小的变化规律很难找出,而且过一段时间学生会遗忘或张冠李戴。

1、巧用口诀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可记为:“物体二倍焦外找,实像倒缩焦、二焦。”

(2)、当物体在凸透镜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之外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可记:“焦二焦间放物体,大像二倍焦外移”

(3)、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焦平面)上时,不能成像.而物体再移至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在凸透镜的同一侧形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可记为:“焦不成像,再内移,同侧虚放变正立。”

(4)当你按实验步骤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填写好表格后可用口诀概括为:“实像倒来虚像正,焦点内外虚实分,放大缩小物有果,二倍焦距物像等。”

2、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观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学就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3、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

平面镜成像也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探究实验。单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该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虚像概念,认识比较实像与虚像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又准备了一个重要知识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渗透。

4、让学生用凸透镜进行课前预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认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仔细研究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的课后习题第四题:通过放大镜观看物体时,若适当增加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是增大呢,还是缩小?若继续不断地增大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将怎样变化呢?本题也属于实验类作业,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5、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为课堂探究做准备。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探究,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11.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十一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12.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篇十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A 【基础知识精讲】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条件

照相机能使人和物体在相片上形成缩小的像.你也知道照相时人离镜头(凸透镜)较远而底片离镜头较近.

让我们猜想:物体离透镜越远成的像会不会越小呢?如同照相时人离镜头越远,拍摄出来的人像越小.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

准备如图3—15所示的器材,点燃的蜡烛如同要被拍摄物体;光屏如同底片,照图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且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这样我们就再现了拍照片时的情景.

把蜡烛放在离透镜最远的地方,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烛焰的像.找到像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并记录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入表格.

把蜡烛移向透镜,光屏上像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再次寻找清晰像,注意对比,像的大小变化,像到透镜距离的变化.

继续将蜡烛移向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为止.

实验表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正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像的原理制成的.拍照时物体应该离镜头的距离大于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让我们继续实验,当蜡烛移到离透镜2倍焦距处时,发现光屏退到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处,且屏上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把蜡烛稍微向透镜靠近,这时看到另一侧光屏上的像变大了,而且,比蜡烛本身大. 把蜡烛移近焦点的过程中,光屏承接的像逐渐变大,且仍是倒立的.当蜡烛移近焦点以内时,用光屏在透镜另一侧找不到像了.

上述实验过程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同学们对比图3—16实物思考,幻灯机镜头,投影仪镜头都是凸透镜,使用它们得到放大的像,原理是凸透镜成放大像的条件是将物体(幻灯片、投影片)放置在离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在另一侧就可看到放大的像.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

将蜡烛移到透镜焦距内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收不到像了,但透过凸透镜向蜡烛同侧看,却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且物体和像在透镜同侧.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透镜距离要小于该凸透镜的焦距,否则就看不到正立放大的像.

让我们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入下表中.

4.实像和虚像

凸透镜成像类别较多.在生活中凸透镜有较多的用途,但无论是放大镜还是照相机、幻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灯机,都不失去它的本色——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不一定总是放大的正立的像.不信你用它观察较远的物体.你会看到透过照相机镜头相同的像,即倒立的缩小的像.因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都可用屏来接收,照相机的光屏是胶片,将胶片放置在物体成像的位置、胶片感光能记录下物体的像.幻灯机的光屏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见过.最简单的可用白布做,物体发出的光经幻灯机镜头,成在另一侧的屏上,我们能看到的是真实的光汇聚而成的像,这样的像叫做实像.

而平面镜、放大镜也能成像,但所成的像是虚像,没有真实的光线会聚,而只是我们眼睛感觉好像是从哪里射出光线.

对比图3—18中几幅图,哪些是实像?(A、C)

5.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真实光线的交点的为实像,真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的为虚像;倒立的为实像,正立的为虚像;能用屏承接的为实像,不能用屏承接的为虚像.

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共性,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就远离透镜,并且逐渐变大.但有2个分界点要认清,一个分界点是2倍焦距,另一个是1倍焦距,f为虚像和实像分界点,2f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分界点.物体在透镜左侧向透镜靠近过程中,像在透镜右侧远离透镜且逐渐变大.

例:照集体照时,为使靠到边上的两个人也进入镜头,摄影师该如何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应向后退的结论.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运用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同学们应掌握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四个环节.

另外依然运用上节介绍过的列表法,来比较凸透镜成的几种像的条件和特点.你也可以将实像与虚像列表对比一下.

【课前复习】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知道了透镜在实际中的许多应用,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1.照像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像.

2.投影仪上有两个光学仪器,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作用分别是成__________的像,改变__________方向.

3.放大镜是一个__________,它可以成__________的像.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作用时条件不同,使得结果不同.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幻灯机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好了,现在你可以看看本节知识内容,做一做下列几道题: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了哪几个环节? 2.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3.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跟像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

4.实像是由__________的光会聚而成,如果将__________放在会聚点可记录下的像. 虚像没有__________会聚在那里,只是我们__________光好像从那里射出来.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 2.说出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3.说出什么是实像.

4.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拓展训练】

照相机镜头为什么有彩色?

光照到透镜时,虽然大部分的光可以进入透镜,但也有小部分在透镜的第一个面被反射回去,怎样消除这种光损失呢?品质较高的相机镜头或望远镜的镜头,都加了一层镀膜,用眼睛有时可以看到.

13.用口诀处理凸透镜成像动态问题 篇十三

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用两句口诀加以概括:

1 “一倍焦距定虚实,两倍焦距定大小。”

是指物体在大于一倍焦距处成的像都是实像,在小于一倍焦距处成的像都是虚像。物体在大于两倍焦距处成的像都是缩小的像,在小于两倍焦距处成的像都是放大的像。一倍焦距处不成像,两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

2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是指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是同方向移动的。当物体从此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另一侧的实像也由一倍焦距处向外远离凸透镜到大于两倍焦距以外,且像距越大,像也越大,反之亦然。还可以理解为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即f2f,像放大,反之缩小。

下面以近两年的中考题和竞赛题为例,介绍巧用口诀解题的快捷。

例1 (南京市)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1所示:

(1)略;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__移动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__、清晰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等大”)。

析与解 在(2)中,屏上得到的是等大实像,所以物应处于2倍焦距处,焦距为75cm;在(3)中,物向左远离凸透镜,像应向左靠近透镜,且不断变小。故屏应左移,像是缩小的。

例2 (河南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2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析与解 如图所示,显然物近些,像远些,像是放大的。当把凸透镜向左移动时相当于物体变近了,像应远离并变大,反之,像应变小,本题应选D。

例3 (上海市浦东)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光屏距离凸透镜12cm时,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cm。 B10cm。

C15cm。 D20 cm。

析与解 由于光屏上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远些,像距近些,即f<12cm<2f,解得6cm

例4 (全国竞赛长沙复赛)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得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析与解 放映幻灯时,幻灯片是物体,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则物体距离透镜应近些,像(屏幕)距离透镜应远些。本题应选A。

例5 (全国竞赛)如图3所示,甲、乙、丙、丁是镜头焦距不同的四架照相机,它们所用的底片的规格是相同的。小红分别用它们在同一地点拍摄同一景物。我们可以判定,在图4所示中,照片是_________用相机甲拍摄的,照片是_____________用乙拍摄的,照片________是用丙拍摄的,照片是_____________用丁拍摄的。

析与解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后面是暗箱,胶片就装在暗箱的底部,胶片相当于光屏。题中四个相机的焦距各不相同,照相时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镜头可以伸缩的照相机,这样它们伸长距离从长到短的顺序是甲、丙、丁、乙。拍摄同一个物体像要拍得越大,则物距要越近,相机的镜头要向前伸得越长。故本题答案依次是:D、B、A、C。

例6 (全国竞赛)现代照相机、摄像机所用的光学镜头是可变焦距的。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镜头到“屏”的距离(像距),仍可获得清晰的像,如果被拍摄的物体远离镜头而去,则镜头焦距应( )

A变小。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D 先变大后变小。

析与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远离透镜,像应靠近透镜(像距要变小)。当凸透镜焦距变大时,像距相对变小,故本题选B。

上一篇:小学生今天我值日看图作文下一篇: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与职场礼仪准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