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共16篇)
1.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篇一
高一(4)班班主任工作小结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搞好班级管理不仅要有前人的经验,以延续传统,更有要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管理班级都是以学校和班主任意志为主线,学生要围绕这条主线活动,但是现在学生的思想,阅历已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因此班级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思想发展为主线,管理制度要围绕这条主线制定,当然我做不到完全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工作,所以我是把两条主线同时推进争取找到一个相切点。
上学期我的班主任工作在延续前几年的模式的同时,也适当进行了改进,我的做法是“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一、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
二、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活动,使他们能与我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比如说班级考核制度的制定是通过全体学生共同认可的,班级管理也是靠同学们自已相互监督的。三是在各项活动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比如说出黑板报,我们班有几个字写得很漂亮的学生,田诗雨上学期还获得县书法比赛一等奖,但在参与上面,我会去鼓励一些平时不爱参与的同学去做。比如说运动会,每个同学都有任务,使他们觉得运动会所获得的成绩都有他们付出的汗水的功劳。
在调动任课老师积极性上,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少沉默,至少让任课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积极上进的一面。第二在任课老师面前我也会把学生反映比较好的一面告诉任课老师。使老师也能体会到学生是喜欢他的。
三、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学校有在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模式,比如说校三项竞赛等,通过三项竞赛,使我们班主任可以通过值周老师,生活指导老师共同来管理班级,另外,有些政策的解读也是把学校的名义搬出来,不用多解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家校通平台,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社会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再把社会热点,社会形势等给学生们分析,使他们了解社会,憧景社会,但又害怕社会
四、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一套是班长,团支书为头的班干部队伍,第二套是值日班长,第三套是课代表,第四套是寝室长,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都是以自愿为原则的,比如说课代表,是自荐的,班干部是要上台竞选的。寝室长是推荐的,值日班长是我指定的。我对这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也从学习,生活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还要抓德育,提高学生的能力,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2.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篇二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6岁之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记忆力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以意义记忆为主要特征。思维能力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抽象思维仍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持。观察力虽然已有所发展,但观察事物的目的正处于被动盲目观察向主动自觉观察的过渡时期。对自我形象更加关注,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十分突出,自尊心强而敏感,好奇心强,求知欲较高。在刚进高中时,每个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比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做事坚持性不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尤其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放弃对化学的学习。
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要求
初中化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能力,重视形象思维的形成,强调记忆性和规范性。但高中化学重在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等能力,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有的放矢,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才能减小两极分化,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1.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学习心理尚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很大。具有接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年龄特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中获得启示,理解知识,展开思维。这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帮助他们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例如:讲“钠与水反应”时,先给学生演示了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放出气体的成分,进而讨论验证该气体的方法。验证之前,先要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这就要求学生预先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在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时,要求学生先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仪器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他们自行实验,学会实验的误差分析。从容量瓶到滴定管,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可以分析出十几种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学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接受者。
2. 导好课,注重化学的实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将是最实用的科学,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也将是最讲究实用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化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和形象的应用结合起来,以保持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碳的多样性”时可以以故事导课: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测出金刚石的组成,做了一个代价高昂的实验。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用纯金制造的箱子里让其燃烧。实验结果使他感到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变成了二氧化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提示了他们如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氨的合成”时,给学生讲德国化学家哈博在合成氨工业化及合成氨应用上的功与过.另外,还要把教学与发展学生学生思维结合起来,所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如“法医是如何提取指纹的?交警如何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医院里吃钡餐是怎么回事?怎样检查人是否患有糖尿病?人为什么会煤气中毒?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有什么优越性?”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回答的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化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各类方法点拨。设计“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着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大有裨益。如讲“金属”时,可以设计如下题型:
(1)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一种用途——(表略)
(2)请提出你想要探究的有关该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两个问题:
a.b.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简述步骤、现象及结论)。
a.b.
此类题内涵丰富,思维量大,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探究,结合化学知识进行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小结 篇三
【关键词】化学平衡 状态 判断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46-01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二、化学平衡的特征
1.逆:研究对象是密闭体系的可逆反应。
2.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0。
3.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仍都在进行。
4.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或百分含量保持一定。
5.变:化学平衡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会被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6.同:在恒温恒容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采用极限思维的方法,换算成反应物或生成物后,若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时,达到平衡后平衡状态相同。
三、化学平衡的标志(可作为化学反应是否达平衡的判断依据)
1.本质标志
对给定的反应:mA+nB?葑pC + qD(A、B、C、D均为气体),当v正 = v逆时,有:
即:■
2.等价标志
(1)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2)体系中各组成的物质的量浓度或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保持不变。
(3)对同一物质,单位时间内该物质所代表的正反应的转化浓度和所代表的逆反应的转化浓度相等。
3.特殊标志
“特殊标志”是指在特定环境、特定反应中,能间接衡量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离开特殊界定,一般不能作为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的判断依据。
(1)气体平均摩尔质量
①若各物质均为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
ⅰ.当△n(g)≠0,■一定时,可逆反应一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ⅱ.当△n(g)=0,■为一定时,可逆反应不一定处于化学平衡。
② 有非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压强(有气体参与)
①当△n(g)≠0, 体系总压强不变时(其他条件一定),一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②当△n(g)=0,体系总压强不变时(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3)气体密度
(4)体系中气体的颜色
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不变,一般达化学平衡。
四、等效平衡原理及规律
(一)等效平衡的概念: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同一可逆反应体系,由于起始有关物质的量“相当”,无论从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开始,均能达化学平衡,且平衡时,任何相同组分的含量都相同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二)等效平衡的判断:使用“一边倒”的方法将各种情况变换成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然后观察有关物质的数量是否相当。
1.恒温恒容的等效平衡
①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可逆反应,改变起始加料情况,若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物质(一边倒),其物质的量与原平衡对应相同,则二平衡等效(全等效)。
②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改变起始加料情况,通过一边倒处理,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各物质对应成比例,则二平衡等效(相似等效)。
2.恒温恒压的等效平衡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对于任何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若改变起始加入情况,通过一边倒处理,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各物质对应成比例,则二平衡等效(相似等效)。
【例题】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对于N2+3H2?葑2NH3的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生成NH3的速率与NH3的分解速率相等
B.断开一个■键的同时有6个N—N键生成
C.N2、H2、NH3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D.总压强不变
E.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的状态
F.N2、H2、NH3的浓度相等
G.N2、H2不再起化学反应
H.3v (N2)= v (H2)
I.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J.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K.容器内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讲析】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要从两方面考虑:①v正=v逆≠0;②混合物各成分浓度不再改变,只要符合其一,则达平衡状态,A选项符合v正=v逆≠0;C、D、J项符合混合物各成分的浓度不变;B选项只知正反应速率而不知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分子数之比或是分子浓度相等不能说明分子浓度不再改变,所以E、F无法判断;G项违背了平衡的特征——动态平衡;H项始终满足此关系,不能说明v正=v逆;I项气体总质量不变,只要总体积不变,则密度总是不变。气体均为无色,颜色始终不变,K错误。
【答案】A、C、D、J
4.高一个人小结 篇四
本学期中,我个人在部门中所做工作可以大致分为理论性部门建设和实践性部门建设两大类,现进一步介绍如下:
一、建立部门工作文件夹。
部门工作文件夹是本学期团委例会中团委书记对于各部门建设提出的一项要求,这一要求在我们社会实践部首先得到了落实。
事实上,在团委例会明确提出该要求之前,我个人一直持有部门工作所需文件“电子化”的习惯,由我所负责起草的所有部门文件都得以完整保留在我个人电脑中,并且拷贝在我的个人u盘中随身携带。可以说,我们部的工作文件夹先于团委的要求而存在。而后,这一项工作也一直由我全权负责。
目前,部门工作文件夹下设“部门建设”、“青年志愿者协会”、“体验残疾人生活活动”和“关于王薇”四个子文件夹。
其中,“部门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社会实践部简介》 《社会实践部远景规划》
《05级高二上学期工作计划》 《社会实践部招新计划》
《社会实践部校外关系单位》 《部门工作历史记录》
《部门会议记录》 《部门活动记录》
《社区情况调查》
“青年志愿者协会”包括以下内容:
《05级青年志愿者协会》
《吉林市第一中学校注册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
《志愿者协会建设所需相关资料》
《吉林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站相关图片》
“体验残疾人生活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体验残疾人生活活动详细编划》 《活动记录》
活动录象、工作照片等影像资料
“关于王薇”包括以下内容:
《王薇的相关资料》 王薇的照片
以上文件夹所包含内容,除《吉林市第一中学校注册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和工作照片外,均由我进行起草、整理或收集。在此过程中,我将长久以来历届社会实践部所存在的概念模糊的问题基本解决,将部门工作理论化、系统化。
目前,以上所列全部材料在我个人电脑中存档,部分必要材料在学年组电脑中有所存储,书面文件均打印一份同其它资料共同保存在我的部门工作专用文件夹中。
我曾对比过其他部门的工作文件夹,认为我部工作文件夹所包含内容相对齐全,但尚存不足。例如,学生会文艺部的工作文件夹中包含部门成员电子档案,将其部门成员及其所做工作详细列出并精致制作保存。相比之下,我所负责的部门工作文件夹中的相关内容仅有《部门工作历史记录》,而其形式则要干瘪、逊色很多。针对类似问题,我将在假期补课期间取他部建设之精华,完善我部部门工作文件夹的管理。
二、配合部内其他成员完成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招募工作。
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部下设机构,是我们部门活动的主体。因此其成员招募工作成为我们部门工作中一大重点,由部门所有成员配合共同完成。
本学期的招募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05级志愿者协会重组和06级青年志愿者招募,两部分因时而异,各有侧重。因此,我所负责或参与的工作项目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05级志愿者协会重组过程中,我所负责的工作主要有收发部分班级报名表和全部报名表整理。其成果的最终体现就是《05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电子表格。该表格包含志愿者报名表中所填全部信息,并进行类别划分,以及后续工作中志愿者表现的记录。
在06级志愿者招募工作中,我所负责的工作有为招募提出建议、指导06级委员开展工作。
在此项工作中,我的工作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目前,05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表格已经打印四份,分发给包括我自己在内的05级的部门成员手中。该表为其后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多帮助。例如,在我的众多部门活动提案中,很多活动方案源自于表格中“志愿服务意向”一栏所示内容,并且基于它做志愿者民意调查,了解其对志愿者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至于06级部分,应该说,主体工作由06级委员完成,我虽做了很多指导,但更主要在于06级委员的工作能力,其成果也理应归他们所有,在此不再多言。
三、配合部门成员筹划组织“体验残疾人生活活动”。
体验残疾人生活活动是我部在本学期种种条件制约下所开展的唯一的活动。其方案最初由我提出,但我并不能将此次活动归为我自己的成绩,因为在整个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过程中,部门其他成员所发挥的作用远远高于我个人。
在此次活动中,我所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同部门成员刘旭颖共同进行活动的具体编划,并联络吉林聋校团委进行影像资料采集,起草活动编划,准备活动所需道具,活动过程中主持部分环节,进行活动记录和志愿者表现记录,活动后了解青年志愿者意见,归还所借道具,整理活动资料进行保存。
客观地说,此次活动开展得不算成功,青年志愿者参与者中普遍认为活动的体验性不够强、说教性太多。究其主要责任在于我个人在此方面经验不足、计划不周,事先对于志愿者意见了解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此方面问题及类似问题避免,完善自身工作。
四、指导06级委员进行部门工作。
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团委上级领导均对06级学生干部的能力基础予以很高的评价。据此,我在本学期后期,即06学生干部招新后,将工作重点从部门活动策划转向对06级委员的教导与培养上。
在短短的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同06级6为委员保持密切联系,向其详细讲解部门性质、职能、工作基本路线及程序,活动范围及分类,以及部门工作方法、注意事项,可谓毫无保留、无微不至。
目前,06级委员对于部门工作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且在部门建设、活动策划中表现出极为活跃的思维,建设性意见频频,大有“青出于蓝胜于兰”之势。对此,我虽不能完全将其归功于自己的指导,但终会因此而感到欣慰,并且对未来工作充满希望。
五、构建部门校外关系网。
根据部门成员在学期处所讨论的工作计划,我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逐条落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构件部门校外关系网”。在这一学期中,我很注意四处走访、获取一些校外单位的联系方式,并进行整理、记录,保存至部门工作文件夹中,以备部门工作需要。
此外,除上述自行的、无固定目标的联络外,我也有根据部门活动和建设需要进行专门的、特定的外联洽谈工作。主要有:
根据“体验残疾人生活活动”需要,联络吉林聋校团委,进行活动影像资料采集及相关合作;
根据部门即将开展的“社区活动”需要,联络船营区范围内18个社区,同其各社区主任进行交涉,了解其服务需求,并进行初步合作关系的确立;
根据部门下设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需要,联络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站,同站长甄一霏女士交流志愿者工作开展经验及成果,初步确立合作关系。
这些外联工作除联络社区外,均为与部门成员配合完成,并有团委副书记肖赫随同、亲临指挥,对此我至今身感荣幸。
这一部分工作可以说是成就远大于不足的。就目前而言,我所初步构建的这个不算广泛,也说不上密集或是完善的“校外关系网”并没有在部门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同我所做的其它基础性工作一样不可或缺,必将在日益正规化的部门工作中发挥出其功效。
六、其它
除上述工作外,部门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繁杂琐碎、无法明确分类的工作项目,在此简要介绍一下:
负责优秀志愿者所佩带胸卡的制作;
“一二九”文艺会演期间配合主体部门工作,维持会场秩序、组织部分班级退场;
参与部门会议,为部门工作提出自己的提议,并负责部分时期的会议记录工作。保证个人无缺席、迟到记录;
在培养06级委员方面,除部门理论知识讲解和工作方法介绍外,还着重把握其思想方向,尽我所能纠正其思想中消极、自私的一面,基本上保证06级委员把“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工作根本目的与动力,将提高自身素质、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基本要求。目前,06级委员基本上可以杜绝为一己之私而工作的思想。
总得来说,我对自己在这一学期中的工作都较为满意,因为,可以说,我在这一学期中——或者更短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了几乎是从白手起家的“菜鸟”到部门工作主力、独当一面的“股肱之臣”的飞跃,这一点我可以毫不吝惜地称赞自己。
但是,也就在这一学期中,我在部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一种十足的孩子气,显得极不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部门工作中有时候过于想当然、理想化,不能从部门实际出发。就拿部门下设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来说,我所主张的扩大宣传、提高协会知名度、由申请人提交申请、经考核考核、宣誓后注册等过于正规化、理想化的招募模式在现有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第二,在与部门成员关系协调上出现偏差时不能慎重考虑、换位思考,也不能从自身出发积极解决矛盾,而是轻率地、不负责任地提出辞职,以致给团委书记、副书记增添了许多本不必要的麻烦。对此,我深表歉意。
此外,我在工作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个不足,那就是不能将想法充分反映给部长,忽视部长的威信;在培养06级时不能将尺度把握在最佳状态,导致06级委员怀疑部长能力、以我为准,甚至少与部长进行部门建设方面建议的沟通。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自身情绪化的弱点,努力实现部门的和谐发展。
5.高一英语分层教学小结 篇五
2005-2006学按学校教务处的总的安排,我组的英语教学在高一年级实施了走读式分层教学尝试。通过参与分层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付出,学年的付出,以学年检查为效果,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而言有所进步。
如进我校初参与分层教学的班级按教务处所核算的中考入口成绩分为工;(2)班52.77,(6)班58.0分,(7)班51.91分,(8)班55.33分,(9)班59.56分。在分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层教师对教材的取舍,难题的划分,共同研究分层教学中所面对的A等生,B等生,C等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B层班的学生和C层班的学生所进行的针对性辅导,指导,使他们从原来对英语的厌恶继而转变为喜欢(虽然不是大面积提高,但总的看来比上届学生有所进步)。如2005-2006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成绩分别是:一(2)班人均分63.58,一(6)班人均分65.75分,一(7)班人均分59.31分,一(8)班人均分61.76分,一(9)班人均分66.85分,该学年第二学期统考成绩分别是:一(2)班人均分41.16,一(6)班人均分42.57分,一(7)班人均分38.19分,一(8)班人均分42.43分,一(9)班人均分43.57分,经教务处把整个学年的成绩进行综合核算后,得出这样的结果:一(2)提高率为1.40,一(6)班-0.78,一(7)班1.01,一(8)班0.51,一(9)0.80班,而参与的其它班级的学年提高率分别是:一(1)班-2.23,一(3)班-4.85,一(10)班1.85,一(11)班-0.13,一(12)班3.24,一(13)班-0.33,一(14)班1.24。
通过本学统考成绩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虽有进步,但进步不大,由于是第一次在我校组织这样的尝试,再加上没有经验,因而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如C层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很难,因为学生基础差,B层班也只能是勉强跟得上,而A层班中虽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大面积提高的任务还没有实现,因而还须我校同仁志士们的共同努力,不懈努力,才能使我校的英语教学状况从低谷中走出来。
6.高一物理备课组工作小结 篇六
今年上学期是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第二个学期,我们备课组在全面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始了高一级物理的教学工作,在这一个学期中,我们备课组的两名成员精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到“三备”“五统一”,既保证教学工作中的基本要求,又尊重了个性化,每个老师都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对教材做了灵活多样的处理,使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并且都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备课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每一章和每单元的开始,都安排老师做专题的发言,就本章书新课标的理解发表看法,备课组成员充分交流意见,统一思想,尤其注重对新课标和原教学大纲的对比,做到每一章的教学在全局上的一个把握。
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备课组还经常性的不定时对教学中的一些个人心得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不同行为动词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我们都能及时沟通并加以总结,如对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受力分析、及弹力方向、正交分解等以往教材比较注重的内容是否有必要作适当的引申、如何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将这些涉及学生基本技能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这些问题,我们都作了及时的沟通和研讨,加深了备课组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三、注重日常练习、日常测试以及期中测试的导向作用。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统一思想,做到作业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做到精讲精练,备课组的老师克服了班多、任务重等困难,每次作业都精心批改,在课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对每次的作业暴露的问题都及时加以评讲,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反馈;在测试方面,我们都坚持面对大多数学生,围绕三个教学维度来命题,每次测试的平均分都能较好的控制在65分左右,较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学习的兴趣、动力。
回想这一个学期的新课程实施过程,备课组工作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课时紧张,每位老师工作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反馈,表现在平时发的练习只能以印发答案的形式,靠学生自觉完成,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加以评讲。
二、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上,还值得进一步提高,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旧教材、旧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要完全摆脱这些旧理念的束缚还要加大学习的力度。
三、备课组内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自主、合作、探究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于整个学期,但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上变化不多,受到时间、器材等诸多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何把课堂探究学习组织得更合理、更紧凑,我们备课组还会在这方面下功夫。
7.高中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及策略 篇七
心理学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 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时间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 一堂课最后做个小结, 可以突出重点, 而且无知识干扰, 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 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可见, 课堂小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浅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化学课程的改革中, 教师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导入,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采用精彩的讲解、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肢体语言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而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受教学进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就草草收场, 使课堂小结流于形式, 得不到课堂小结应有的效果。同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结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多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 这样的小结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 既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 也起不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的作用。对化学课来说, 由于化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多, 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记忆容易混淆, 学生若不能形成知识网络, 就会事倍功半。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我校教师在化学课堂小结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认为化学课堂小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概念理论的教学中, 小结应突出重点、言简意赅, 并运用形象的比喻等画龙点睛
上理论课, 教师总是不断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信息, 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但课堂上源源不断的信息让学生找不到该掌握的核心知识, 觉得教师传授的知识零乱、繁多, 复习时不知从何入手, 理不出头绪。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在课堂小结中查漏补缺, 弥补不足, 精益求精。比如, 在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中, 小结时, 抓住重点, 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定义, 并用形象的言语概括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世界间的桥梁, 而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则是“桥梁” (物质的量) 的桥墩子 (支撑物质的量这座桥) 。经这样形象的比喻, 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通过小结, 学生不但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而且为以后关于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的应用及相应计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时兴趣盎然。
二、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小结中, 人人参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做好小结、升华知识的关键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比较零碎, 学生记忆量大, 如何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在小结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人人有收获。如:比较简单的“今天学了哪些知识”之类的陈述型小结可先让学困生参与;有点难度的“应注意什么”之类的小结可先让中等生参与;概括性较强或深层次的反思型小结则让优等生参与。刚开始时, 由学生、老师共同完成, 一段时间后, 变成小组内合作或独立完成小结。通过实践证明, 学生在参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小结中, 能力由弱变强, 知识以提纲式或网络式等形式总结出来, 效果明显。通过人人参与, 消除了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使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网络图, 达到了升华知识、扩展知识的目的。
三、实验教学中, 小结应设置悬念、留有余地, 使学生回味无穷、发展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的小结中, 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 使学生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跨越课堂教学和课后休闲的时空界限, 课后学生还会自觉回味, 获得更多教益。比如, 在学习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实验及碳和浓硫酸的反应后, 小结时留下悬念:在此实验中, 你认为如何才能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你应如何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如何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三种产物?等等。
小结作为一堂课的结尾,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针对这种现状, 在小结中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 而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形式。小结中,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发展学生智能, 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知识网络, 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8.高一化学五步走 篇八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15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一代,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们教师的角色确实要根本性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好方法好习惯。下面是上好一节化学课的五步法。
一、交流心得
每一节课开始,学生对照自己的预学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让学生能抓住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明晰知识节点、建构知识网络。化学概念与原理都是抽象概括的知识,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更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体系中它们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通过交流理解概念的核心内涵,理清概念间的相互联系,透析基本原理的实质。
二、延伸讨论
前面学生基本掌握了一节课的内容,但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延伸,并组织讨论。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我们不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加以思考。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中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的出现、消失、再出现、再消失),自己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得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质疑辩论
在交流讨论后,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说明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之中,老师也要抓住自主学习中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特别是一些学生敢于提出自已的想法,提出跟别人不同的意见,说明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突出。如遇到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时,老师一定不能斥责学生,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老师对某些问题不太了解,也可和学生一起去探究。鼓励学生不断去想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便油然而生。同时老师也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有目的性、渐进性和思考性。因为学生在主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肯定有考虑不全面,出现障碍致使思维中断,这时就体现教师的角色了。
四、总结补正(倾听)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后,及时对课堂内容加以总结,这里教师要求学生课堂听讲能力。教师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此时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少走弯路。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想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学生应该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
五、自由提问(回味)
9.高一学生月考小结 篇九
高一学生月考小结
这次月考,我失败了,考的很差很差。跟分班时候的排名相差太大了。再次,本人深感愧疚。
本人这次六门总分是350分,期中只有一门是及格的。语文,而且是可怜的分数,才93分。
本人再次作出深刻的检讨,其实,这次考试之所以考得这么差是因为这一个月我根本没用认真听一节课,甚至是半节课。
所以本人在此保证,这次考试以后,我一定拼命学习,期中考试一定靠好,如有违上言,我自当退学。
操小萍
10.高一新生军训小结与反思 篇十
军训是很苦很累,但也很酷,更多的这是一种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军训其实就是这一种挑战。在我们经历的几天里,有汗水,有歌声,有抱怨,但欢乐的笑声也不少。
对于军训的体会,有些只能身受不能言传。体会就好比一种味道,只有尝过,才能知道其中的美味,光是听听永远意犹未尽。心目中的军训一般都是充满教官的训斥,紧张的时间,频繁的集合,还有烈日下的暴晒。当我真真正正的体验军训的时候,很多就变了。我们的陈教官灿烂的笑容,以及他一开始和我们说的尊重与被尊重,虽然并不能全懂,但是笑容说明了一切。早上的训练结束,充足的午睡时间和下午训练结束休闲的夜晚,让我们在紧张的训练中寻找到了舒适。也许是运气好,大棚下的训练让我们躲开了特别强烈的阳光,中途一次的瓢泼大雨下的集合让我们更坚定了意志,也为军训生活添上了重要的一笔,下雨天的室内训练,陈教官的宽松,换来了我们集体的歌唱,大课间和李教官及其连的玩乐,总而言之那算是我们最开心的一个上午。这一切都是当亲身经历军训,才能体会这一种苦中作乐,也许发生的事情不一样,当都是自己的经历。
军训的结束宣告着高一生活的到来,而军训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到来前,告诉并训练我们服从、坚强、吃苦耐劳以及苦中作乐的精神,为了让我们在高中生活中,更好的将学习、休息、心理,三者进行调节、平衡,让我们能够绰绰有余的应付高中学习。
更深入的说,军训为了是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很好的年代,父母小心翼翼地带着我们一路成长,有严父地教诲和慈母地爱护,而我们的独立思维、完整性格和稳定人生观念却迟迟难到来。军训的困难,就是磨练坚强地一条道路。
11.高一化学教学如何夯实基础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夯实基础 措施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49-01
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刚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只是在初中进行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比较局限,基础不够扎实,有的学生不能写出常用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没有记住一些化学元素的化合价,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不能够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也没有时间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认为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例如化合价、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复习,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在进行化学元素符号的复习过程中,以一至二十号化学元素为重点,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至二十号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符号,不会写的部分要留出空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没能写出的化学元素进行重视,再通过板书的形式,带领学生写出这些元素的符号和名称。板书演示完后,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在帮助学生复习常用化学元素的化合价时,可以为学生编排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要想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化学,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较低的起点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结合一些基础的例题,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断思考。
二、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这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学生化学体系的建立,更好的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帮助学生做好盲点知识的学习
要想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就要从整体出发,不能忽视每个知识点,因为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体系,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存在欠缺,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必要的联系,这些练习的内容要以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为主,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点,通过练习的方式,逐个解决这些盲点。通过长时间的联系,学生的化学基础得到了夯实。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判断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对加强对这方面的联系,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告诉学生只要是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不管是对哪部分知识的考察,都要按照顺序进行分析,首先表明化合价,找出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在确定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在反应物中,化合价升高的是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是氧化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氧化的是还原剂,被还原的是氧化剂。通过这样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就能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化合价的变化来解题。学生的化学基础得到夯实,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更好的进行学习。
总结:以上就是对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如何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知识为例子,提出了夯实高一学生化学基础的措施。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要想更好地扎实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还需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弘.浅谈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2] 吴玲.学生学习化学概念错误成因及其矫正[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05).
12.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十二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13.高一数学备课组工作小结(推荐) 篇十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高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很薄弱,特别体现在数学的基本计算和对概念的完整理解上。以至于很多学生听的懂但不会做,或者会做但总做错而得不到分。针对这些特点,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数学教学并取得相应的好成绩:
一、加强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在必修五的数列的学习中,理解了概念就等于有了解题思路了;
二、强调对知识的理解。短期记忆可以解决做题,但解决不了综合性问题。所以对一些关键性知识要求学生能自己推导,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记忆。
三、加强系统化训练。一至四班坚持每课学案制,抓基础,起到较好作用;
五、六班坚持结合作业定期推导数学知识要点,以便弄清每题的知识要点,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四、加强集体备课。我们常常利用现代化的工具,遇到问题及时探讨,既分工,又合作。
五、本学期在区教研室组织的听课中,我们组杨文国、黄金萍两位老师被点名听课,并被区教研员评为优秀课。
六、在这次区组织的统考中数学成绩名列区第七名;两个直升班的数学成绩与第一名的成绩持平;我们的最高分130分列区个人成绩第15名。
14.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内容小结 篇十四
A.家具制造业 B.啤酒厂 C.制糖业 D.罐头加工厂 E.有色冶金业
F.电子装配厂 G飞机制造业 H集成电路工业 I普通服装工业
原料导向型C , D、市场导向型A, B、动力导向型E、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F,I 、技术导向型G, H 。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参考课本P59图4.3)
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的依赖程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铁矿—沿海。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大型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鞍山、汽车城十堰。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 鲁尔区(参考课本P65图4.9)
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距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相对过剩,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3)新工业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轻工业为主。萨索洛以瓷砖生产为骨干企业。(参考课本P69图4.18)
(5)美国硅谷的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微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硅谷的几次创新:70年代半导体 、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互联网。
15.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研究 篇十五
初中时学生大都喜欢化学, 因为化学有趣, 学习起来较物理也相对简单。而高一化学是在初三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一个层次的学习, 对学生的要求都要比初三高得多。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由于受到初中时自身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等的影响, 往往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枯燥、乏味、抽象, 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 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都进入了化学学习的“困难期”, 渐渐地开始感到化学陌生了, 产生了畏惧感, 从而动摇了学好化学的信心, 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调查实施
(一)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鄞州咸祥中学高一八个班级进行调查。
(二) 编制调查问卷
1. 确定调查内容。
咸祥中学是鄞州区一所普通高中, 由于地方偏僻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 所招收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上略有劣势, 对于高中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表示存在困难。在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学习一个半月时进行调查, 是对他们能否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次调查, 提出教学调整计划, 使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得心应手。
2. 设计调查问卷。
以调查内容为基准, 科学合理的开展调查问卷设计。参照该学校的教育政策、教学理念以及高中生的心理, 并上网搜集了类似问卷, 多方面考虑, 最后确定问卷内容, 一共8题。
(三) 收集研究资料
1. 确立调查对象。
咸祥中学高一年级共有8个班级, 每个班级约有50个学生。每班抽取10名学生进行调查, 男女各占一半。
2. 收集原始资料。
共打印80份, 回收78份, 其中2份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5%。
3. 资料统计分析。
统计问卷, 输入Excel, 并对问卷数据做出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化学目的的调查。 (1) 你觉得化学重要吗?A重要80%, B一般18%, C不重要2%。 (2) 你为什么学习化学?A感兴趣13%, B增长生活知识28%, C为了高考和会考59%。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化学重要, 这说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不管对提高个人自身科学素质还是增长生活知识, 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59%的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和会考, 我在设计这项答案时, 是抱着“用以考察学生受考试压力激进有多大”的用意, 结果发现, 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去学习化学。
2.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 (1) 对于学习化学中遇到的困难, 你是如何解决的?A自己查书解决17%, B请教同学, 和同学讨论74%, C马上去问老师9%。 (2) 与初中化学相比, 你现在学习化学的方法是?A没变化27%, B改进了许多, 学起来得心应手22%, C觉得原方法不管用, 试图改进, 但不知如何下手51% (3) 小考或测试后, 你会进行总结反思吗?A经常反思22%, B有时反思68%, C没有反思10%。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高中化学学习和初中化学学习的差异, 初中的学习方式已不再适应高中的课程, 然而还是有51%的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感到迷茫, 试图改进, 却不知如何下手。在初中, 教师讲得慢、讲得细, 知识点少, 学生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需靠记忆, 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不善于独立思考, 也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 最重要是掌握化学思考方法, 才能举一反三。而部分学生, 仍然沿用初中的学法和思维方式, 没有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 从而造成了学习困难。
3.化学实验态度的调查。对于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态度?A有趣, 很想亲自动手做一遍59%, B很少有机会做19%, C觉得很有趣, 但不想去做13%, D无所谓9%。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 学生对化学实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 这就像是化学理论课的调味剂, 而进入高中, 化学学习紧张, 演示实验的机会非常少, 即使是老师在台上演示的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 进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化学学习, 学生似乎只看到了化学理论性的东西, 从而慢慢失去了化学实验的兴趣。
4.化学困难原因的调查。 (1) 你认为化学容易学吗?A容易学9%, B一般59%, C不容易32%。 (2) 你觉得化学难学的原因 (容易学的同学不用填, 多选) 是?A枯燥21%, B记忆内容太多44%, C内容太多抽象70%, D不知如何学习66%, E怕做实验3%, F对什么课都不感兴趣6%。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并不大, 对于某些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讲解、学生多次练习, 从而突破难点和重点。另外, 只为应付中考, 初中教师大多采用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结果造成“重知识, 轻能力”的不良倾向,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中教材内涵丰富, 题目难度加深, 灵活度高。重点和难点知识, 不能像初中一样光靠记忆来应对考试, 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考以及测试更加偏向对于能力的测试。70%的学生选择化学难学的原因在是太多抽象内容, 这也表露出学生还没从初中的知识体系中转变出来。
四、教学改进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我归纳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 对教师的建议
1. 灌输化学重要性思想, 引起学生的重视。
调查显示, 有部分学生对化学还不够重视, 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不管是对提高个人自身科学素质, 增长生活知识, 还是以后准备攻读相关的医学、生物化学等前沿科学,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
初高中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 初中阶段学生依赖教师,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主动接受获取知识,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等。进入高一, 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的进行学习。高中化学知识量大, 知识枯燥, 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应积极调动起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也能改善高中上课无人应答的现象。
4. 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 加强实验教学。
调查中显示, 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新鲜感, 设计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化学课程紧张、化学实验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 实验教学往往难以展开。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 几乎每个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电脑, 因此我建议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播放实验动画或者观看实验视频, 保持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
5.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学习的习惯已不再适应高中, 初中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 这对于初中简单的知识点来说是有所帮助的, 但是高中教材化学内容难度加大、知识点多, 且多为抽象难懂题目, 必须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 以较早找到适合高中的学习之路。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教师真正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 这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二) 对学生的建议
1. 做好预习工作, 找出重点难点。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更加注重预习环节, 这是教学发展进步的体现, 学生要真正体会学案的重要性, 从学案中有针对性的找出重点和难点, 以便上课时重点理解。对知识的敏感度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听好课, 做好笔记。
心理学记忆规律,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记忆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就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弥补。
3. 多想、多问、多总结, 注重反思总结环节。
反思总结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中课程知识点多而抽象, 若能把各个知识点架起一个桥梁, 不但有助于记忆, 也有助于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难度增加以及教学方法和学生自身等原因, 使一些高一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困难,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程度和学习能力, 加强学法的指导, 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 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 从学习目的、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学习方法等因素研究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习困难,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1 (3) :31-34.
[2]李娜.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注意初高中的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7) :171.
16.高一化学教学应突破障碍做好衔接 篇十六
关键词:衔接;知识内容;微粒性;学习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16-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07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初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1]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教学进度较慢。加之为了应对中考,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往往是注重记忆,重复演练,从而达到见新如故的目的。进入高一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是“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2]因而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难度相对较大,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注重能力的提高。这些变化,使部分学生不适应,认为高一化学很难,出现了畏惧的心理,导致学习成绩出现滑坡。因而,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和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要注意既要做好知识内容的衔接,也要做好化学学科思想如微粒观、守恒观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本文就从这三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一、钻研教材,做好知识内容的衔接
1.做好入学的衔接
初三的一些内容虽有出现但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中有要求却没有再出现的内容。如: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间及时补充。因此,高一新学年一开始,我们就应及时确定初中化学的复习内容。如:(1)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名称;(2)溶解性表的记忆及应用;(3)酸根离子的写法及其中心元素化合价的快速判断。以上知识,说是浅显,但教学实践表明:刚进入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化学学习尚未入门。这直接影响到高一化学的学习。因此,复习并要求学生巩固这些知识是进入高中化学的入门课,也为初高中的衔接作知识上的准备。
2.做好《必修1》专题1的教学,对初高中衔接至关重要
专题1的教学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中包括许多新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萃取以及SO42-,Cl-的检验等。学好这些新概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障碍,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实现初高中的顺利衔接。
(1)做好萃取的教学
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将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实验方法逐一介绍。实践表明,学生对其中的萃取、分液最难理解,因为萃取、分液的学习必须依赖于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相关知识的缺乏使学生对萃取、分液难以理解。学生从初三进入高一时,对于溴和碘单质了解很少,更不用说四氯化碳了。而萃取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溴和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对液体之间的相溶与不相溶在现象上并没有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萃取概念难以理解,造成畏惧心理。因此一定要做好萃取概念的教学,突破障碍。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萃取操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先在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使学生对水与四氯化碳互不相溶的现象有个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往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在推测实验现象原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萃取的概念。
(2)做好物质的量的教学
高一的学生只习惯用“质量”这个物理量进行相关化学计算,“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词组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很抽象,非常容易与“物质的数量”等混淆起来。学生往往用“摩”直接作物理量,说成物质的摩尔数是多少。如果克服了这个障碍,可以说初高中的衔接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学中,我们可以不从“物质的量”开始,而是先让学生明白“摩尔”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突出“集合体”三个字。以“一打袜子”引入,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知道越小的东西用“集合体”来表示它们越方便。通过确定“摩尔”这个集团的大小,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以此建立“物质的量”的概念。最后以类比的方法列出其他国际单位。即将“摩尔”与其他6个国际单位作比较,可以将“物质的量”、“摩尔”通过类比简单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下表所示:
实践表明,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能初步接受“物质的量”这个概念。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应用“物质的量”概念机会的增多,多数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当成障碍。
由于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只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物质的量的计算”。[3]对于高一的新生,应坚决删除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相对密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这些内容只会加重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畏惧心理,丝毫不利于初高中化学的顺利衔接。
(3)做好SO42-离子检验的教学
在常见物质的检验中,特别是SO42-离子的检验。通常是先向待测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排除Ag+、CO32-、SO32-的干扰,再滴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待测液中含有SO42-离子。由于学生尚未接触HNO3的氧化性以及SO32-的还原性。在教学中不应设问:“为什么这里稀盐酸不能换成稀硝酸,或将BaCl2溶液换成Ba(NO3)2溶液,这无疑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可以将这些问题暂时搁置,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循序渐进地补充进去。在这一方面,必修1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分别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分散在不同的专题中,使氧化还原反应的难点得以分散,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实践表明,高一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不存在衔接的问题。
二、做好“微粒性”观念的衔接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2]由于初三学生对微粒观的认识深度不够。因而,在高一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微粒性”的观念尤为重要。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是构建“微粒性”观念的主要载体。1. “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理量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微观粒子的集合标准;物质的聚集状态更是从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微粒间距离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构建“微粒性”的观念。2. 物质的分散系、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进一步加强“微粒性”观念的建构。3. 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检验的【活动与探究】中,有如下三个实验:【实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NH4Cl、NH4 (SO4)2溶液,再各加入2mL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实验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Cl、KCl溶液,再各滴加几滴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2SO4、K2SO4溶液,再各滴加几滴BaCl2溶液和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这三个实验虽然分别是NH4+、Cl-、SO42-的检验,但实质上也是从微观角度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的思路方法,从而形成电解质溶液是离子参与反应的基本思想,建立起化学反应是某一层次微粒相互作用的基本观念。实践表明,在专题1中,当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微粒性”的观念,那么在学习专题2离子反应及必修2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时,学生都能较好地从微粒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实现了初高中的顺利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因而,高一新生在学习方法的衔接上,要求教师加以引导,督促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提高听课效率,课后做好总结、反思等自我消化,提高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设置了“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拓展视野”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栏目,避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掌握规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取知识,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如“拓展视野”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应站在组织者的角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急于正面回答。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等途径,实现问题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听课,听好课是顺利实现初高中衔接的最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弄清本节课要讲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听课时注意力要更加集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知识理解更深刻。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更长久。
其次,引导学生听课时,基本上应遵循教师的思路去听,否则容易走神、开小差。思想上应和教师保持一致,听教师如何分析、推理;听教师对一些特殊问题的解释;听教师讲评练习时用法什么方法解题。不可一味只顾做笔记,而没有用脑子听。记笔记,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记要点,不可一字一句全盘抄下。遇到笔记较多来不及记,而同时教师已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讲解时,应先停下笔记,跟上教师的步伐,不应脱离教师讲解的思路。只有提高了听课的效率,才能为初高中的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高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引导学生做完练习应及时反思:是否审清题意?本题的关键字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解题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反思掌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同时又用新知识去解决旧问题。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试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下册教案07-06
高一化学的课件08-13
高一同学必读:高一学生谈如何学好化学07-24
高一化学上册寒假作业07-16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08-20
高一化学学习总结10-22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总结11-20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总结07-28
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计划07-31
高一化学实验教学总结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