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共8篇)(共8篇)
1.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一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案例简介: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经验总结:
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感受自然。
精心建造观测平台、观察屏幕、休息亭和行人道路,既便于游人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又有效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且不会过多干扰候鸟的生活。
用木头建造园内设施,设计原始道路,自然式繁殖花木,从而把对园内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点,极大地保持了园区的原始状态。
对园内的景观小品均进行了精致化的设计,用有趣的文字引导游客观察生态,同时在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模拟景观介绍,生动形象的展示园内景观。
在园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协助园内特殊生物物种的保护和调查,以及免费教游客绘画、艺术等技巧,既提高了湿地观光者的兴趣,又美化了园区。
二、国内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杭州西溪湿地陆地绿化率高达85%以上,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属于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包括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个部分,素有“杭州之肾”之称。
案例分析: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还建有湿地科普展示馆,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多处设置观鸟亭,呈现出了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文化底蕴深厚。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端午节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有“花样龙舟”之称。“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了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民俗。
经验总结:
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构建了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典范。
在设施的配套方面,在把握量的控制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性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极大的满足了既定的功能需求。
在业态布局方面,以打造杭州独特的生态旅游精品为目标,配套商业、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发展水主题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和和谐发展;以西溪湿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大力引进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西溪国家公园艺术家村落”,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完美和谐和相互促进;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湿地旅游,保存了农业生产元素,实现了农、渔业体验主题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完美和谐。
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在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国家AAAA级景区,水质好,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鸟类资源尤为丰富,九条河流自然形成了“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湿地公园作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案例分析:
公园内建成约8000平方米的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以“寻迹之旅”为主题,为我国首家湿地类主题体验馆,其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向游客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实现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等功能,构成了溱湖湿地公园的独特风景点。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其旅游资源的最佳展现,经过开发和利用,现已初步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水环境景区,以“麋鹿故乡园”为品牌的湿地生态景区,以溱湖温泉资源综合开发而形成的温泉休闲度假区,以及以溱潼古镇、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为代表的湿地文化景区。
经验总结: 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孕育了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的自然风光。
溱湖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其水域宽阔,水质清淳,水草丰茂,营养丰富,所繁育生长的水生动植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维生素,水产品取自天然,加工精细,兼具江淮风味,有“溱湖八鲜”之美誉。
在延续传统的湿地观光旅游产品和一般的娱乐体验项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资源特色,拓宽旅游产品覆盖面,丰富项目库,形成了享受“喜鹊湖度假、游溱湖美景、品溱湖八鲜、泡三元温泉”的旅游优势,是长三角地市民出行的首选生态之旅。
(三)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长广溪湿地公园位于蠡湖西南岸石塘桥堍,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集生态、休闲、科普、人文于一体的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公园的建设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带动以长广溪为轴的水系整理,形成由蠡湖至太湖蜿蜒曲折的“溪阔水长”水系结构,恢复其对无锡入湖径流的净化作用,发挥其作为入湖的重要前置水道水域的生态战略价值。
案例分析:
长广溪湿地公园以创造地域性及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创造独有的丰富生态系统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民众生态教育及解说设施,提供静态的休憩野趣公园设施,设置水质及生态环境的监控追踪设施为规划设计目标。
公园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公园内建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方便游人在休闲自娱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获得便利的服务。
经验总结:
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旨在利用物理手段恢复湿地的原始功能。在300米的启动段设置沉底过滤、平行过滤、重力过滤、生物过滤四种湿地生态净水过滤系统,通过实验和探索,旨在将长广溪湿地建设成为一个融生态、休闲、科普等功能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这一举措和理念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向前迈了一大步,对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有指导性的意义,以及对南方发达城市工业化后的环境保护有示范性的意义。
(四)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长条状地块,曾是上海工业产业时期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气的棕地。而现在这里成为了野生生物的天国、天然的大水操纵体系和都会故乡。
案例分析: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利用竹子打造公园的休闲栈道,回收并整合从旧场地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并将其用于新建筑,利用具有工业历史痕迹的残部断片打造悬空花园或是俯瞰平台,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利用生态友好型岩石重建防洪堤,构造高效的防洪系统。
在这片稻谷作物繁茂、湿地植物丛生的城市农田中,人们享受着季节更替的美景:油菜花在春风中遍野绽放,向日葵迎着夏日艳阳灿烂盛开,稻花和着秋风徐徐飘香,三叶草在冬日里平添点点青翠,成为城市居民体验农耕农产的绝好去处。
经验总结:
在生态重塑的景观基质上,农业和工业的历史记忆与后工业生态文明相互交织重叠。其以一种生命系的姿态证明,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谱写了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赞歌。
景观设计师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改造成了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公园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极大的解决了河水污染问题,实现了整治荒芜之地的目的,为受到严重污染的工业棕地注入了新的景观活力。
2.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二
关键词:安邦河湿地,生态美,旅游,价值
一、安邦河湿地概况与生态美学思考
(一) 安邦河湿地概况。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双鸭山市集贤县境内, 地处安邦河下游, 是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本沼泽湿地。是集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生态旅游、科普培训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7 年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 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1 年国家旅游局 (旅发[2011]2 号) 文件批准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多样, 公园内布有西泽湖、荷花湖、白鹭湖、菱角泡、芦苇床、塔头、蒲棒沟等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其湿地风情观赏园和莲花湖风景区得分最高, 可见安邦河湿地旅游应以观光为主。
(二) 生态美学思路的基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的行为分为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认知活动中对于特殊事物的认知与艺术和审美有关;实践活动中对一般目的的追求与伦理学有关。旅游活动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 即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中对美感的体验, 也离不开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思考。而安邦河湿地旅游更能体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因而更具研究价值。
二、安邦河湿地旅游美学价值
(一) 天地之大美
1、不言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安邦河湿地有着天地的大美, 正如一首诗所表达的“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安邦河湿地大美体现在:首先, 它是一个自然整全的美, 浑然一体, 这里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各类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有自己的呼吸、节律、生灭;其次, 这里的大美是不可分割, 不可人工雕琢的美, 任何人为的改造都将损害这个大美的湿地;第三, 这里的大美不是数量上的大小, 而是以物为量的。从数量上看, 这里与广袤的天地比是沧海一粟, 渺小得很;然而从物物的角度上看, 这里包含着赏之不尽, 观之不完的美丽, 又是如此之大。它默无声息却日新月异, 演绎着湿地独有的美。
2、永恒之美。安邦河静静的流淌, 你驻足于湿地的曲桥, 看弯弯的河水匆匆流去, 会有孔子的感叹: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水流千载从不间断视为永恒。于是你思绪随之展开, 人于天地间似一只蚂蚁, 如此渺小;在时间的长河里, 这不到百年的生命又何其短暂。哀叹生命短暂的同时顿生珍惜生命的积极情愫, 于是你伴着飞鸟归来, 看夕阳西下, 听蛙声四起, 察星空渐显, 暮色袭来, 一切都在变又似乎没有变, 时间停止了一般, 你忘情于此时此景, 这正是永恒美的感受。
3、自由自在之美。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类共有的。安邦河湿地公园里你随处可见, 天空中自由的飞鸟, 翱翔于蓝天, 俯冲于水面;鱼儿在清晰的池塘里面嬉戏于莲叶间,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你可以看野鸭子妈妈带着小鸭子们在池塘中玩耍, 他们悠闲地游泳, 自在的梳理自己的羽毛, 从容的捕食。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人们对自由的畅想, 仿佛和飞鸟、鱼儿、野鸭一起快乐的悠游, 正所谓:子非鱼而知鱼之乐也。自由之美需要人们放弃知识和欲望的束缚, 闭上眼睛, 纯然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
(二) 生态环境美学价值。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安邦河湿地更以生物多样性, 改善生态环境,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著称。
1、收容、造福人类之美。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始湿地之一。这片具有大美的湿地以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我们和这里的生物, 并以宽大胸怀包容了我们的一些规划与开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安邦河湿地默默地调节着气候, 带来了丰富的物产, 蕴藏着无尽的美景供人们休养生息, 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为游客和居民带来了诸多欢乐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和谐共生之美。和谐是这里生命之间相互支持, 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美的特征。它向游客展示了生态美的和谐性。鸟依水而居, 以鱼虾草花为食, 又为这里带来无限生机, 同时引发人们可游可栖之家园感。在这里无论白天黑夜, 晨曦黄昏时分, 游客都可看到鸟的自由翱翔, 听到鸟的鸣叫, 让人产生落日归鸦、人生若寄的宇宙人生感。金农有“茫茫宇宙, 何处投人”之问, 这里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 美育教育之天然基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安邦河湿地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天然道场。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 如上面所述的各种美感, 这是直觉的把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安邦河湿地宣教基地, 增强游客的科普生态美学知识:6 个大型生态景箱里摆放着100 多种湿地野生鸟类标本, 游客沿着环形甬路可观察到厅内所有标本。厅内设有4 个电子触摸屏, 游客通过触摸翻看电脑资料就可了解有关湿地的相关知识。主展厅四周是7 个小展厅, 此外还有植物标本展厅、动物标本展厅、环保宣教放映厅。可供游客查询不同湿地的信息, 对环境保护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建议
西方的主要生态伦理观念有:人道主义学着史怀德的敬畏生命观念;保罗·泰勒的尊重自然的生物中心主义;利奥波特的生态整体主义之大地伦理以及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 联系安邦河湿地的实际环境和旅游现状, 笔者提出安邦河湿地旅游的生态建议。
(一) 以敬畏生命和感恩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教育。笔者访问安邦河湿地期间发现这里仅有宣教馆中央展厅的立柱上书有湿地公约, 但参观者很少看这些。那些科教触摸电脑教育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科学教育角度, 而没有关于生态美和生态伦理的反思方面。更缺少真实的发生在安邦河这片土地上的敬畏生命的故事来给参观游览者以最真实的教育。另外, 也缺少来这里发生的不尊重生命残害生命的图文资料以作为警示。敬畏的心灵必将带来一颗感恩的心, 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二) 以生物中心主义为基点的湿地开发与保护。保罗·泰勒的生物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 在同样意义上同样条件下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团体中成员;包括人类的所有物种是相互依赖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自身的善;人类被理解为并非天生的超越其他生命。
以此观点为依据出发, 现在安邦河湿地晚间的篝火晚会以及歌唱烧烤, 都会影响湿地生态环境, 也许危害短时不可见, 时间长了必定会影响这里生物的生活习惯, 不堪忍受者将离开;而拓展训练营地大量土地裸露在外, 必将改变地貌和带来生态的破坏。因此, 在湿地的开发上应该更加注重生物的利益、生态的利益, 而不是我们的经济利益。此外, 应考虑湿地生态本身的周期性, 以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接待能力。
(三) 观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整体美。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出发点, 来考察人们的行为。这点而言尤其应该针对来访者和湿地工作人员 (包括决策者) 。若一件事情, 当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错误的。美丽指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更高的审美意识。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政策。
我们作为地球整体生命的一员, 往往以高等生物自居, 从传统的知天命的角度而言, 我们更应该肩负生态整体美的责任。开发者不要只注重浅层的物质利益, 更要考虑生态整体利益。也希望来安邦和旅游的每位游客朋友都共同维护这片上天恩赐的湿地和谐美。十年前笔者曾接触两位来自北京的游客, 他们只为了看原生态的湿地, 赏那里的荷花, 体验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小桥流水以及夕暮归鸟的家园感, 并没有抱怨住宿和食宿问题, 旅游结束时他们只留下了安邦河美丽的照片, 当然我相信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戴放.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2006.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三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原则;发展模式
一、前言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的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①,由于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旅游业的要求,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②。而湿地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类型,在我国兴起较晚,是个崭新的领域,学界对此研究尚不成熟,很多地方甚至打着湿地生态旅游的旗号干着破坏湿地生态的事情③。因此,如何合理地规划与利用湿地资源,不仅对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将推动整个江苏湿地乃至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进程④。本文将基于对湿地生态旅游和九龙口湿地规划利用现状的分析,设计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合理化发展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同类型湿地或旅游景区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和意义
(一)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或水域地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咸淡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⑤。素有“地球之肾”之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⑥。湿地生态旅游是依托湿地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黄震方等人认为“为了解、体验、欣赏和研究湿地生态景观而开展的既体现认识和享受自然,又体现环境教育和社会参与功能, 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⑦,便可称为湿地生态旅游。
笔者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应当具有这样几层含义:①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②湿地生态旅游要以湿地自然资源与周边环境为基础;③湿地生态旅游应以功能配套和旅游产品开发为动力;④湿地生态旅游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参与性,使之依靠旅游产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⑤湿地生态旅游应当同时具备湿地和生态环境教育等功能。
(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意义
1、湿地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旅游延伸成为绿色旅游⑧,让游客在游览和享受湿地环境的同时,接受生态教育,强化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提高游客保护湿地和生态自然环境的意识。
2、湿地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地避免传统旅游开发给湿地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并能为湿地增加保护资金,提高整个社会对其地位和价值的认识⑨。
3、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有效集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稳步增收,实现旅游发展惠民的联动效应。
三、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原则和SWOT分析
(一)九龙口湿地现状
九龙口湿地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潟湖型原生态湿地,因九条自然河流呈辐射状汇聚湖中小岛,形成“九龙戏珠”的奇特景观而得名。九龙口资源丰富,现保存着3000多公顷原生态湿地植被,有66种野生鸟类,137种野生植物,36种水产品,被誉为天然的“聚寶盆”、“金银滩”。
(二)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原则
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保护核心湿地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开发,开发强度由外到内逐渐减弱。
1、一元保护原则。以湿地河荡区为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内基本不建设项目,近期以退鱼还荡为主要治理策略,逐步恢复九龙口湿地的生态多样性,是九龙口景区的核心价值所在。
2、二元利用原则。围绕核心保护区呈带状分布的区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鱼塘、藕塘等,打造风景宜人是生态缓冲区,开发强度需适中,建设项目以生态休闲养生类为主,形成核心湿地与开发区的过渡和缓冲区域。
3、三元开发原则。围绕中心人工湖区,形成景区的商业及旅游功能核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集中发展旅游度假、商业及旅游不动产业。
三元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既保护了九龙口的核心价值,开发地块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也为九龙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发展优势(Strength)。①区位优势明显。九龙口湿地位于盐城、扬州、淮安三市交界处,地理区位独特;东连盐徐高速,西接京沪高速,北通新长铁路,已形成便捷的复合式交通路网。②自然生态和谐。九龙口湿地拥有大面积的芦苇和其他众多的水生植物,为净化水质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里的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③旅游市场广阔。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湿地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
2、发展劣势(Weakness)。①发展基础薄弱。九龙口开发时间相对滞后,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设施缺乏。②资金投入不足。九龙口地处苏北,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扶持力度虽大,但资金投入略显不足。③配套功能缺乏。对照“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发展要素,九龙口配套功能设施不够完善。④宣传相对滞后。九龙口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较小。
3、发展机会(Opportunity)。①项目建设启动。九龙口为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已启动建设多项功能设施。②生态旅游潮流。当前生态旅游已逐渐成为游客旅游出行的新方向。③旅游产业形成。宏观上看,各地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旅游产业地位在不断提高。
4、发展威胁(Threaten)。①同质化竞争加剧。同类型景区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产品相似,不利于九龙口的个性化发展。②周边景区竞争。周边的旅游景区或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九龙口竞争压力较大。③破坏湿地生态。景区的开发建设,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九龙口湿地生态的破坏。
四、九龙口湿地生态旅游的合理化发展模式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发展方向。
1、完善总体规划。召开论证会议,对现行各项规划进行重新论证评估;邀请我国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九龙口原有规划和建设发展现状,召开来自各方面的规划设计恳谈会,更加突出湿地保护、休闲度假、文化内涵、互动体验等特色,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
2、提升专项规划。按照项目分布相互映衬,内部功能相互补充的原则,重点对湖荡湿地、水系路网、项目分区、基础配套等专项规划进行修订,以专项规划的完善提升总体规划的品质。
3、细化项目规划。对游客服务中心、大小龙珠岛改造、龙文化展览馆、湿地体验馆、九龙古寺等重点项目,进行深度策划设计,提升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坚持基础先行,提升承载能力。
1、突出生态修复。按照保护在先的原则,实施湖荡疏浚、芦苇改良、退圩还荡、清洁水体、水生植物补植等工程,营造更加自然、更加优美的生态湿地环境。
2、突出基础配套。结合景区发展,有序推进慢行系统、安全监控、绿化亮化、电力入地、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景区配套功能。
3、突出互动体验。加大游客参与性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完善提升水上森林、芦荡迷宫等滨湖景观带体验项目,快速推进水上运动基地、内陆水上游线、芦荡栈道、龙舟赛道等旅游互动项目建设,尽快建成并对外开放。
(三)坚持招大引强,拓展整体功能。
1、围绕湿地资源强化招商。依托九龙口生态资源,整合周边发展空间,重点招引康体养生、商务活动、科普教育、水上运动等生态体验项目;依托九龙口荡滩资源,重点招引建设世外荷园、观鸟天堂、嬉水迷宫、亲水采摘、摄影栈道等观赏休闲项目。
2、紧扣文化特色招引项目。深入挖掘研究九龙口古澙湖文化、龙文化和里下河建筑文化资源,加大与重点企业的跟踪洽谈力度,力争招引一批彰显文化内涵、富有水乡特色的文化场馆、度假村落和民俗街区等项目。
3、积极编报项目争取资金。加强与财政、旅游、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部门支持,编报项目向上申报,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为九龙口的长足发展增添后劲。
(四)坚持专业管理,丰富内在品质。
1、加强学习培训。定期组织景区管理人员和相关岗位员工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景区的成功经验;邀请旅游运营管理专家开设讲座,不断提升九龙口景区综合管理水平。
2、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景区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同时,通过一定的措施保证相关制度有效落实。
3、引进专业人才。为策应景区管理与发展需要,引进部分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以点带面,促使景区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五)坚持品牌推介,创塑对外形象。
1、创塑活动品牌。持续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节、生态乡村旅游节、九龙口螃蟹旅游文化周等传统品牌活动,同时,新增龙舟竞渡、渔家美食、湿地渔捕等节庆赛事活动,逐步树立具有九龙口特色的活动品牌。
2、强化景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户外等媒体和介质,持续宣传九龙口原生态湿地品牌,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格局。
3、建设“智慧旅游”。尽快实现景区WiFi全覆盖;加快推进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维护,拓展在线咨询、投诉及购票等业务;加强研发旅游手机APP,通过手机终端,实现景区旅游服务一体化。
4、开发旅游产品。在提升九龙口大闸蟹等现有旅游商品层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湿地资源,开发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完善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
五、结语
旅游是发展最快的产业,是资源消耗少、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本质上是政府搭台,各方唱戏的过程。湿地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方式,发展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九龙口自然条件很好,湿地资源难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有着很高的生态旅游发展价值。本文以九龙口湿地为例,深入探讨湿地生态旅游的合理化發展模式。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目的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是通过掠夺式的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因而要建立科学的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⑩。必须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湿地自然资源与周边环境为基础,以功能配套和旅游产品开发为动力,同时具备湿地和生态教育等功能。应当切实按照“一元保护、二元利用、三元开发”的原则,把握和利用好“原生态”这一核心旅游竞争力,找准定位,完善规划,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同时,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更好地惠及当地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经济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注解:
①Ceballos 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Journal,1987,1:13- 14.
②杨彦锋,徐红罡.对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理论探讨[J].旅游学刊,2007年, 第22卷第4期.
③高峻.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J].旅游科学.2005,19(6):67-71.
④吴郭泉,刘加凤,张晶.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7(2):197-201.
⑤李扬帆,李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 26.
⑥国家林业局等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0-24.
⑦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葛军连.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 人文地理,2007(5):118-123.
⑧吴郭泉,刘加凤,张晶.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7(2):197-201.
⑨辛勤.绵阳市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人居环境,2005(9):52- 53.
⑩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葛军连.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 人文地理,2007(5):118-123.
作者简介:游善涛(1992-),男,江苏滨海人,江苏省建湖县九龙口镇党委秘书。
徐东亮(1972-),男,江苏建湖人,江苏省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党政办公室主任。
4.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四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是指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正常发展、保障湿地系统生态水文功能和相关环境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水量,以扎龙国家自然湿地为例,选取植被需水量、土壤需水量、生物栖息地环境需水量及污染物净化需水量为主要指标,估算了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按照湿地管理的需要,划分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为5个级别,其中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588×108m3,中等需水量为40.879×108m3,最大需水量为71. 934×108m3.
作 者:郭跃东 何岩 邓伟 张明祥 章光新 作者单位:郭跃东,邓伟,章光新(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何岩(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5.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五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泾源县旅游文化局
二○○五年一月十七日
项 目 名 称: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
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 泾源县旅游文化局
研究报告主持人:
研究报告编制人:
任立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咸国英(县旅游文化局局长)马今胜(县旅游文化局干部)
杨贵荣(县计经局干部)
1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概
述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区位于泾源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起沙南峡口,西至响龙河,全长10公里。该区域是泾河主干流区,两岸区域宽广,泾水流经量大,风光秀美,历史传说较多,《西游记》、《柳毅传书》等传说典故多源于此,清人胡纪谟著有:《泾水真源记》,并题诗“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历代诗人、画家都对这里有精彩的描述。1935年10月2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由甘肃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穿沙南峡,沿泾河西行,把尾随追击的敌军甩掉,夜宿泾河农家,革命的种子撒向了泾河两岸。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泾河源命名为爱国教育基地。
2、泾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周围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泾源县(含泾河生态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以六盘山南段部分山体、水域为主。地理位置为东径 106°13′~106°29′,北纬39°33′25″~35°16′58″,总面积为751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甘肃的平凉、华亭、庄浪为邻,北与宁夏固原、隆德两县毗邻,与西安、兰州、银川几乎以300—400公里等距。该旅游景区西部有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景区,东部
2 有沙南峡,胭脂峡景区,北靠泾华公路。2.2 地质地貌
六盘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狭长石质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西高东低的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山地海拔约在2000—2500米,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相对高度800—1000米。山顶浑圆山坡陡峻呈阶状,地表受流水切割十分破碎,红土层大部分裸露,河谷纵横多成V谷。由于受白垩纪的剧烈下沉,堆积了3000多米厚的六盘山群碎屑岩,晚期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喜马拉雅山运动再次将其抬升,自东向西山顶面构成三个海拔2000米、2300—2400米、2800—2900米的阶梯。由于在白垩时接受了巨厚的河湖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构成了六盘山的主体。地层主要以泥岩、泥灰岩、质粉沙岩、灰岩等为主,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中山地和侵蚀构造低山地,是典型的地质公园。2.3 气候
泾源县属中温湿润气候区,季节特征春寒、夏旱、秋短、冬长,年平均气温5.7℃,最热(七月)平均17.4℃,最冷(一月)平均气候-7.0℃。极端最高温度32.6℃,极端最低温度-27.4℃,≥10℃的积温1846.6℃。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无霜期9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48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0—70%,黄土高原上的一块“湿岛”。泾源的这种气候特别适合于避暑旅游,是与毗邻景区
3 的特殊区别之处。2.4 资源
2.4.1 水资源与土壤
六盘山水资源是宁夏区内最丰富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0.5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1亿立方米,其中项目所在的泾河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92万立方米,占泾河流域总径流量的30%。六盘山土壤类型分为: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新积土、红土和粗骨土,其中以灰褐土面积最大,是山地造林的良好基础。2.4.2 植物资源
六盘山属国家的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13科382属78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有15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桃儿
七、黄芪两种。主要造林树种及经济植物65种,主要药用植物39种,花卉观赏植物17种。六盘山特有植物三种,即六盘山棘豆、四花早熟禾和紫穗鹅观草。森林是六盘山生态系统的主体,历史上六盘山曾经以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优势的古森林。由于宁夏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类型已不存在,现存的天然林均属次生类型,且以杨桦的比重最大。泾源县境内天然草场占全县面积的23.2%,天然林和人工林占全区的30.8%,森林覆盖度为30%,现胭脂峡景区内树木繁茂、物种丰富,绿地率在95%以上。2.5 社会经济
泾源县辖4乡3镇,114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六盘山林业局及
4 所属6个林场,2004年底总人口为12.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其中回族人口8.8万人,占总人口的72%。由于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地方优势未能发挥,使其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到2004年底,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工业总产值6900万元,第三产业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5万元,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0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91元,增长1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22%。1983年被国家列为“三西”地区特困地区之,2000年又被列为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2.6
历史沿革
泾源县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为戍狄部落游牧人和乌氏、焉支氏居住地。宋乾德二年(964年)始置安化县,属秦凤路仪州(今平凉市),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属风翔路平凉府(今平凉市)。元初废,分属华亭等县。清同治元年(1862年)一场回民起义相继从陕西的渭南、大荔发起,涉及甘肃平凉,至泾河源镇惨遭失败,陕甘总督左宗棠奉清廷之命,以“安民”的名义采取“涣其群、孤其势”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办法强迫回族人民向指定地点迁徙。同治十年(1871年)划华亭、平凉、固原、隆德四州县地,设化平川直隶厅,左宗棠派兵驱赶当地汉民,空出其地,将陕甘起义失败的9480余名回族群众强行安插于此,自此这方土地换了主人,成为一个回族聚居区。民国二年
(1913年)改为化平县,1949年7月29日化平县解放,1950年
5 9月,因泾河发源于此,改名泾源县,延续至今。
泾源县城位于县城偏北部的香水镇,地理坐标东径106°20′,北纬35°31′,背山面河,山环水抱,海拔在1901—1920米之间,县城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400公里,东距西安306公里,南距兰州284公里,县城向西5公里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东北方向30公里处是甘肃省崆峒山风景旅游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提督喻胜荣、通判左寿昆于化平督修土城一座(今县城),周长2.3公里,城门4道,垛墙554个,门楼4座。民国时期县城有东西向的中山街1条,长300米,宽18米,建有县政府、县党部、警察局、教育馆、戒烟所、学堂、粮仓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香水镇成为泾源县及行政机关驻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构成城市布局的雏形。2001年末县城城镇人口107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52人,农业人口2965人,暂住人口137人,城市建筑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县城规模在固原市最小,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县城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皮革、建材、机械等。工业企业以国有、股份、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私营制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极少。
3、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机遇
3.1 国家西部大开发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倾斜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沿边的东部、南部省份经济在改革的大潮中已快速的发展壮大,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在很
6 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部省区的发展。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资源性产业开发”、“大力投资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事业”等。
在这跨世纪的西部开发热潮中,泾河湿地旅游景区所在的泾源县以其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具有十分有利的政策倾斜条件。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为主的倾斜政策对于泾源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和长远的意义。3.2 开发旅游资源已有切实的实施规划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六盘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已分别先后上报,部分项目的实施工作已在进行中,泾源县城市总体规划也已修订完成。
泾源县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迥然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珍贵的自然历史遗迹,独特浓郁的回乡风情,构成了泾源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模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对胭脂峡景区的建设及深入发掘泾源的各类景观资源将为泾源县乃至宁夏的旅游产业腾飞,带动地方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南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注入不可估量的活力。
3.3 自治区对“南有泾源,北有沙湖”的旅游开发设想
在全国的旅游地域中,泾源正处在中国的中心位置和西北地
7 区的前沿,它将为我国旅游热点向西辐射与转移产生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其景观特点既具北国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它将是21世纪中国西部独具特色、品味极高的重要风景旅游区。对宁夏而言,泾源是其南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窗口,是“六盘山消夏游”项目的实施地。而开发老龙潭景区则是泾源旅游的起步项目。
3.4 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的机遇
县域北部“欧亚大陆桥”,宝中铁路的运行通车;“十五”期间西部八大通道之一的“银川—武汉”高速公路过境并与“兰州—平凉”的高速公路交汇于县城北部胭脂川;固原“什字—宝鸡”的过境二级公路(原为什字—华亭公路)已经建成;固原地区级机场建设已列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这些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泾源乃至宁夏旅游业的外部交通条件和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成为其经济发展和旅游业迅速获得效益的有利条件。
4、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建设独具特色区域性旅游服务线路的需要
依据2000—2020年《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泾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泾源要以县城为中心,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回乡风情为特色,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为基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内涵,增设新景点,通过产业化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大旅游格局和体系,即以泾平、泾华公路为主轴,8 以西南、东北区主要旅游景区为重点,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塑造“雄宏、古朴、秀雅”的旅游县形象,要表现出泾源的“回乡风情”特色,并将泾源县建设成为具“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生态优美、古朴自然、典雅清秀、设施完善”的风景旅游服务中心。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源县城15公里处,泾华公路从中央穿过,南临泾河源镇。泾河源镇市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外部生态环境优良,是该镇农村经济的交流中心。在泾华路沿线有二龙河、凉殿峡景区,是泾源县西南区重要的一条旅游线路,对这条线路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对于构筑泾源县大旅游体系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泾源县建成区面积为3.4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狭小,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与其作为区域性旅游服务城的高标准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建设加强(县城现在有中低档旅游床位1340张,饮食服务也较为落后,休闲娱乐场所定位低而不足,按照县旅游局规划,2005年后其旅游接待床位应达到2000张以上,且高、中档床位要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开发建设与县城交融为一体,且地域较大的泾河湿地旅游景区是创建泾华公路旅游服务线路,满足其旅游服务功能是较为可行与必要的办法。
4.2 开发建设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是泾源县生态建设的必需
根据2000—2020年《泾源县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泾源县要
9 建立“山环水绕、山清水秀、林草繁茂、鸟语花香”、“山、水、林、野生动物”交融而清新优美的生态型水源涵养区。《总规》要求达到的建设指标是森林覆盖率达到90%,每年退耕还林5万亩,5年内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生产防护绿地5万亩,人均绿地面积0.5平方公里。要求全县生态系统规划建设采取“集中连片、分布实施”的办法,即以15度以上山地为重点,集中连片退耕还林,每年划定区域和范围,逐年分春秋两季实施。在退耕还林中,注重农民居住区与生态农业、绿化走廊、山林绿化相融合,来建设泾源生态型山水旅游县环境。而泾河湿地旅游景区内自然形成的山水相依、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和大片的山林、奇峰怪石,独特的地理地貌、古文化遗存等都使得景区自然景观生动、活泼,层次丰富,呼应了山水相依。再在泾河大桥东侧处筑坝挖湖扩大湖面,湖面周围和附近的山坡地造林绿化,更能使景区因地制宜、随势生机,让“景区第一景观吸引人”,从而达到“山因水活,天人合一”的境地。
另外,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地处泾源县城主导风的东西风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茂密的森林、果园、草地,还能为游人带来极为宝贵的气候资源和清爽的空气条件。因此,保护、建设好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为泾源县保留好一块十分珍贵的生态资源保护地是一件极为重要、极为紧迫的任务。
4.3 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需要以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为先导
10 泾源县人多地少,发展农业自然条件差,工业发展落后,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极少,私营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宁夏乃至全国的最贫困县之一。其旅游业自1999年初步开发建设以来,迅速升温,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年客流量已达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0万元,但人均消费额仅为175元,与自治区旅游人均消费325元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固原市、泾源县政府先后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把旅游业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龙头项目。泾源县县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战略,精心打造“泾河清真牛肉,绿色生态旅游,泾水源头文化”品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泾源县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改善泾源县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促进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4.4 依托泾源至华亭公路优先开发泾河生态旅游景区,将会事半功倍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华公路两侧,其道路交汇处是泾河源镇。在这段路内,居民居住集中,清真寺较多,回乡风情浓厚,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工程设施建设依托于泾河源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5、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依据
11 5.1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2 泾源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5.3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
5.4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6、规划原则
6.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全面保护景区的林草植被和历史遗迹,充分利用景区内的各类景源,以开展生态保护、风景旅游服务为宗旨,促进景区景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2 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应以泾源县域内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进行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建设规模必须同游客规模及市场相适应。6.3 功能与特色相结合原则
以特有的回乡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特色为主体,强化其作为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旅游服务的区域性功能,完善和优化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服务体系。6.4 旅游与扶贫结合的原则
景区作为六盘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项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先导作用。
在公路沿线和景区道路沿线,动员农民开展餐饮、住宿、购
12 物、娱乐等旅游服务,销售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野生果菜等;让游客参观实践农家生活,体验乡土气息,增强爱国意识。通过多种旅游服务,开扩农民眼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特别为泾河源镇农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致富门路,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泾河源镇农民已尝到了甜头,认为旅游开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办法。老龙潭的旅游扶贫模式,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创造了经验。6.5 景区建设与民俗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河源镇泾光村、街西村、河北村和马家村中部,通过景区开发,带动该村农民以回族特色为主体,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以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景区内的主要道路建设与村庄道路相互利用,完善水、电、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景区的辐射功能,达到服务设施和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显著、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7、景区范围
根据《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泾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东以沙南峡为界,西以响龙河为界,南北以自然山体为界。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
8、性 质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充分合理利用范围内
13 的山体、植被、遗址、水体,建成依托山水之源,具备完善的特色旅游服务系统,集避暑、度假、休闲、保健、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生态质量优良,景观特色突出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性景区。
9、结构与布局
景区以泾河两岸最高点为制高点呈带状辐射结构。景区布局分为四大景观区域,在景区东部区域设水上游乐区、旅游商贸区。中部区域设民俗风情展示区,西部设旅游度假区。景区外围划定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域。景区设主入口一处,停车场二处,景区建设侧重于体现民族特色,服务对象为外来游客。
10、规划构思 10.1 景区东部区域 10.1.1 东部主入口区
10.1.1.1 东部主入口设在沙南桥头,入口设广场、停车场、服务管理设施等。
10.1.1.2 在入口处南侧修建水上乐园,东至沙南峡口,西至十里滩河口,总面积600亩。
10.2 景区中部区(东至十里滩,西至泾河大桥)
10.2.1 旅游商贸区:利用该景区与村庄相连部分进行旅游商贸、购物、参观农宅等活动布置,修建虹鳟鱼养殖池200个,每个长80米,宽45米(并列3池,每池15米)。
10.2.2 旅游市场 :在泾光村、河北村修建旅游市场两处,占地
14 面积40亩。
10.2.3 在泾光村十里滩修建矿泉水厂一座
10.2.4 在虹鳟鱼连接处修建生态人行道200条,每条两头修建凉亭,建立垂钓烧烤区。
10.2.5 将泾光村、河北村、马家村、街西村部分民宅改建,建立集住宿、观光、考察、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村。10.3景区西部区域(东以泾河大桥,西至响龙河为界)10.3.1 修建泾河北路 3.5 公里 ,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设计为二级公路标准.10.3.2 在修建泾河北路中需架设桥梁一座,100延米/5孔双曲拱桥。
10.3.3 在泾河北侧取沙处,以现有地形修建水上乐园一处400亩。
10.3.4 对泾河两岸进行围地造田,栽植花卉、常青、阔叶树木,进行综合立体型生态治理。
10.3.5 在泾河北路北侧修建儿童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泾水文化展览馆、休闲度假别墅,将该区域建成休闲度假区。10.3.6 对主景区南北山体进行绿化保护,南山以常青树种为主,北山以花卉、经果林为主。
11、建设规划和投资估算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分期建设规划以“先主后次、持续、稳定、滚动、发展”为原则,以《泾河源风景名胜区》和《泾源
15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六盘山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规划为依据,以投资状况和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为条件,以建立宁夏生态旅游第一县为目标。建设项目从2005年开始实施,2007年底完成,总投资1.3亿元,其中水利投资1300万元,交通道路投资540万元,绿化造林投资300万元,生态围田造地6500亩,投资1900万元,旅游设施投资8960万元。
12、资金来源
该项目基础设施投资404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占90%,3636万元,地方自筹占10%,404万元,旅游项目投资896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占40%,3584万元,招商引资5376万元。
13、风景区综合效益分析 13.1 经济效益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工程建设完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33.28万人次,经济周期起算年以建设期第一年作为起算年,一个经济计划期为20年。
在经济计划周期内,经济效益稳定后该示范村每年可获利润1072.53万元,向国家上交税金684.4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4年,动态投资回收期3.6年,I=12 % 的财务累计净现值(税后)NPV=5142.12万元,税后的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I=97%,投资利润率为23.3%,投资利润率为34.8%;在政策性免税的情况下,建设当年就可收回当年的建设投资。贷款回收期为6年,经济效益十分乐观。
16 12.2 生态效益
通过景区设施的建设,景区范围及周边地区的植被得以保护,水土得以涵养,洪灾得以控制,尤其是通过对景区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文化遗迹的恢复建设,不仅为泾河增添了靓丽的景观,而且为游人提供了便利。在为游人创造一个舒适的旅游空间的同时,还将对当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2.3 社会效益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为当地农民提供打工搞副业增加收入的机会,景区项目建成后在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解决3000个就业岗位,此举不但减缓了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在减轻国家对县级财政补贴负担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整个泾源县区域内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及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搞旅游开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途径,是加速六盘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促进了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迅速传播,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及应用,不仅打破了当地信息闭塞的局面,而且还在获得外部信息的同时,对外宣传了自己,扩大了西部地区的影响。旅游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也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加速西部地区开发及促进西部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17 必由之路。
13、结论和建议
经过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开发建设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这对贫困地区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特殊的效应,是扶贫开发的好项目。该项目切实可行,建议尽早审批、尽早开工建设,以加速泾源县和南部山区经济建设及脱贫致富的步伐。
6.湿地公园旅游规划 篇六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图1 湿地景观
1.2湿地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为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湿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了湿地和城市湿地的定义、分类及功能,并指出了城市湿地的特征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建设的功能及意义展开了研究。
(2)在对国内外的一些城市湿地公园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游憩学理论等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展开理论研究,并提出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
2概念阐述
2.1城市湿地公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湿地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根据地域及湿地的特征等,将湿地划分为城市湿地和非城市湿地两大类,后者亦可称为乡村湿地。这一分类是湿地应用分类的新尝试。对于城市湿地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城市湿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区域内和城市边缘的各类湿地,它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的复合体,而其相对应的范畴即乡村湿地则是指处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的各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2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
2.2.1完备的生态系统
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属于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界限明晰,具备一定的规模。园内的生物应该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植物类主要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底栖植物等。2.2.2具有多种类型和区域特色
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湿地或湿地景观呈多样性类型。从宏观上看,不同地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可以建成不同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微观上水域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以及鸟类、底栖动等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形成了湿地公园竖向变化的特色景观。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湿地类型、物种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同时,还可以将不同区域类型的湿地景观微塑到公园内供游人认知与体验。2.2.3别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公园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生长、栖息着众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城市湿地公园中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空间多变,景观体验丰富。湿地景观生态格局由湿地中的基质——绿色片区,斑块——水域、森林、草坪、农田、广场,廊道——道路、河溪、林带等组成。景观的水平生态学过程使景观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密林、疏林、草坪组合成自然的景观植物群落,水中、水面、水岸、森林组合成立体的优美的景观画面。栈道、平台、廊架将公众引入自然的生境。观鸟、划船、采莲、垂钓、潜水、灌溉、喂养等湿地游憩成为人和自然的交心之旅。科普、考察、参观等活动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2.2.4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与运行自组织体系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减少了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使公园持续发展,使得湿地公园具备比一般公园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2.3城市湿地公园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较强的调节城市气候能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游憩场所和教育场所;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有较大作用;经济效益突出;是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可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3国内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3.1国外湿地公园案例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包括人工湿地的兴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了成绩,建设了大批城市湿地公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国伦敦湿地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华盛顿郊外的亨特利湿地公园。这些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都成为了当地居民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游憩和环境教育中心,本文在这里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公园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3.1.1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湿地中心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离市中心5km,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min的车程,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该公园是由4个废弃的混凝土蓄水池改造、恢复而成,公园共占地105英亩。该公园规划的目标在于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除此之外,呈点状散布在公园内的建筑均为小平房木屋,和公园整体的环境相融合。该公园是世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3.1.2奥兰多湿地公园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图2)是在伊斯特里(Easterly)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的。湿地系统中铁桥东部湿地区域被称为奥兰多湿地公园,在公园里沿着要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地周围有一条2英里的观鸟线路,公园中还专设有慢跑小道,自行车小道。园区内参观的主导路线上均竖立了引导标志,并为参观者指明最佳的观鸟地点。奥兰多湿地公园不仅被当地的中小学校用来作为进行环境教育的自然实验室,还被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学生和教授用作实习和科研的基地。
图2 奥兰多湿地公园
3.2我国城市湿地公园
目前,内地己完全建成的湿地公园并不多,大多都处于建设、规划和筹备阶段,这里就其中部分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简要介绍。3.2.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图3)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公园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一期工程面积超过3.46k㎡,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图4)。西溪湿地公园特色: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民风,醇厚质朴。国际公约秘书长皮特先生认为西溪湿地很漂亮,“几乎完美的体现了湿地中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的特征要素”。
图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平面图图4 西溪景观
湿地公园西溪模式的精髓就在于以综合利用为手段,坚持积极保护方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也就是通过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3.2.2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绍兴镜湖新区内,在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公园所在的区域是绍兴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该湿地公园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公园生境划分为三大区块。北部区块包括北湖景区、水花园景区、密林景区三个景区,该区块主要以烟波浩渺的湖泊湿地景观为主,展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风光。(图5)
图5 镜湖风光 3.3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
3.3.1成功经验总结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真正建成的湿地公园少之又少,因此对于成功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根据上述国外和港台城市湿地公园实例提出。成功经验可以主要归纳为,(1)灵活有效的协作开发模式,既国外很多的湿地公园建设大多遵循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投资为补充的开发模式。这一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资金投入,能够更大范围地动用社会力量来支持城市的生态建设;(2)生态、科技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湿地公园是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场所,因此公园设计应当充分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3)水的利用与湿地保护有机结合,这种开发方式即保护了湿地环境又打造了环境特色,生态保护与开发达到了完美结合及和谐发展;(4)旅游与湿地特色相结合湿地旅游特色,有别于其他生态公园,为喧嚣城市里来此的游客带来宁静优美的游览感受。3.3.2存在问题分析
在对当前我国内地城市湿地公园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内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缺乏规范的管理,从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的管理,致使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2)未遵循生态设计原则,一些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未能真正遵循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如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盲目引用外来物种、游览设施和活动项目的设置未充分考虑公园的环境承载力等,导致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二次破坏;(3)公众参与性不高,游客参与性不高往往是由于湿地公园本身的旅游活动项目或环境科普知识宣传不到位、宣传方式比较单一而导致的,还有一些湿地公园虽然有很好的服务和功能设施,如湿地展览馆、湿地实验中心等,但由于缺乏引导和介绍,在公园对公众开放后,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4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与内容
4.1规划内容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即物质空间和功能体系两个层面。4.1.1物质空间层面的四个内容
(1)基础规划,湿地公园的基础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居民点改造规划两个内容,是湿地公园建立的根本。
(2)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是湿地公园规划的首要任务,因为保护湿地生态和文化是湿地公园建立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前提。包括:分级保护、旅游承载力的规划、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文化保护。
(3)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包括旅游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多种经营规划等方面,是对湿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
(4)景观规划,城市郊区湿地作为可见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对于当地社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地区计划者和企业家来说,要想吸引商业和旅游业,景观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开发湿地时,在计划决策中必须首先考虑景观的问题,根据旅游要求和湿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规划。
4.1.2功能体系层面的四个内容
则对湿地公园的软系统进行规划,这样“软硬兼施”的湿地规划是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保证。它包括对各系统完整性的设计和分析论证,并提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运转的措施和策略,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生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规划、能量流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和管理系统规划等。
(1)生态系统规划,包括对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设计。首先应从生态系统各个级层检测现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找出缺失或薄弱环节,并作出专门的恢复、补救建议,同时提出保障措施。其次,建立生态网络,保证景观斑块-廊道-基底结构单元的完整性,同时将整个园区纳入到更大区域的景观格局中。
(2)物流系统规划,包括对物流设施和物流基础网络的建设。物流系统的网络由点和线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完整规划物流的来源供应、供应链及最终排废的处理过程;强调物流的末端处理,寻求材料的最大化在循环和再利用,通过替代材料的使用和开展园区范围的一体化废物处理,减少有毒材料的风险。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将园区产业和周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在一起。这些产业可以开展副产品交换;园区内部的物流系统应与外部能量流结合,形成完整的物流链。
(3)能量流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及旅游开展的能量来源、消耗过程的一个辐射系统的高效化。通过对设备的设计或修正,进行热能联产、能源梯级使用以及其他方法最大化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企业间的能源流动获得更高的效率,广泛使用可更新能源。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对风能的利用等,都是使能量流系统更加高效的方法。
(4)水系统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供水系统的高效化、无害化;一是湿地水系统网络化和联通化。水使用系统考虑用水量,应尽量就地取水,减少建设费用,同时成为保护水质的内在需要;根据水的不同质量开展水的梯级使用;强调水使用的末端处理,达到无污染排放,应有明确的设施与措施,对污水的最终排放进行处理,防止对自然水功能体系规划是从对湿地公园进行统完整性与可持续性规划,它与以上各项专项规划并不矛盾。这四个功能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规划理念隐含在物质规划的内容中。
4.2规划原则
湿地公园能够给予当地社区适当的利润,将湿地旅游活动与湿地生态保护相联结;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技术提供旅游服务,使当地居民从中获益,同时游客可满足其旅游体验;并为所属城市居民提供短期旅游休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规划中必须遵守如下原则。4.2.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郊区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城市郊区湿地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也是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4.2.2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郊区湿地公园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湿地公园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城市郊区湿地公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湿地公园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4.2.3突出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单纯商业化倾向。4.2.4环境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湿地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湿地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城市郊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2.5分区管理原则
根据湿地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湿地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结语
湿地公园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对待自然资源的一种新的态度和理念。我们应该看到,仅仅通过规划师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对城市郊区湿地进行复兴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人们对城市郊区湿地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包括规划的参与者、决策者,同时也包括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同时规划师也在城市郊区湿地保护与开发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郊区湿地这一种集中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特殊的规划对象,规划师应该打破专业的局限,吐故纳新,转变传统的规划设计观念,邀请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规划中来,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出多种途径的解决办法,使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各项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周多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J].城市研究,2000(4):7-9.
[3]克雷格.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L2005. [4]彭少麟,任海,张倩媚.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26-2030.
[5]陈宜渝.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阴冲国基础科学,2002(1):17.19.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叨.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7]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8]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等1999.21(6):34-37. [9]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M].规划师,2001,17(6)
[10]陈久和.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以杭州西湖西进为例的研究[J].浙江学刊,2002,1:185-188.
7.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七
一、张掖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一) 公园地理位置及面积
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地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游, 与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相连, 地理位置介于100°06′~100°54′E, 38°32′~39°24′N, 具体范围为东至张火公路, 北至兰新铁路, 西至黑河东岸, 南至城区北一环路。占地6.16万亩, 其中湿地25 995亩, 水浇耕地17 761亩 (水田10 722亩, 开荒地6 834亩, 新开荒地205亩) , 林地3 518亩, 建筑可用地12 580亩, 道路用地1 356亩, 未利用地256亩, 其他用地156亩。
(二) 公园内主要湿地类型
公园是由河流、草本沼泽、湿草甸等天然湿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丰富、季相变化显著, 是沙漠戈壁环绕之下具有独特景观的绿洲湿地。
(三) 公园内主要动植物资源
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 原生态特征突出, 植被种类是河西走廊平原最丰富的地带, 也是目前全国与城市相连的规模最大、鸟类和动植物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湿地植物以芦苇和沼泽草甸为主, 有芯草科、兰科等45科124属195种植物。有动物116种, 隶属于3纲23目39科74属。其中, 两栖类1目1科1属1种;鸟类17目31科62属100种, 占全国鸟类1 258种的7.95%, 占全省鸟类441种的22.68%, 占张掖市鸟类268种的48.54%;兽类5目7科11属15种。
二、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及利用现状
张掖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区的试验区, 目前对公园的开发和利用在不断进行探索, 但存在将湿地公园等同于传统的公园水景、水上乐园而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湿地景观的开发和利用模式。目前, 开发活动内容单一, 缺乏系统性;活动主题不明显, 缺乏特色;活动针对性不强, 体验活动少且不够深入;活动商业色彩较浓, 公益教育性不够突出, 既不利于湿地公园的开发, 也不利于湿地的保护。因此, 以体验型生态旅游为重点, 结合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特点, 进行创新性的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 使更多的游客在活动中自觉“认识湿地, 了解湿地, 保护湿地”, 对全面提升湿地价值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 减少城市发展及人为生产活动对湿地原有环境破坏, 提高湿地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验型生态旅游及其设计理念
(一) 体验型生态旅游的含义
体验旅游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体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它是生态文化旅游的一种新形式。体验旅游一般具有个性化、求知性、审美性、参与性、注重过程与可感知性等特点。生态旅游是为了解旅游地环境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 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 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 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综合现阶段人们对体验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认识, 可以认为, 生态体验旅游是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欣赏、体验和认知对象, 通过预先设计让旅游者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从而获得深层生态体验和全新生态感知的旅游形式。在体验型生态旅游中, 旅游与体验有着直接的联系,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它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对象, 以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 对环境负责, 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目标, 以深层体验和感知为结果;与传统生态观光休闲的旅游形式相比, 生态体验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
(二) 体验型生态旅游活动设计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应结合生态城市建设, 首先, 以城市自然地形地貌为基底, 根据区域自然结构, 考察自然环境对当地人行为的影响, 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地理和气候, 通过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水体、植物等自然资源来体现地域自然特色, 确保景观总体风格与地域特色的契合;其次, 要准确把握本土文化的特质,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探求地域文化的新特色, 用景观语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性紧密结合;另外, 在景观构建上, 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材料与技术, 并兼顾材料与技术的时代特征, 营建出既能充分体现地域传统特色, 又可满足现代人们生活休闲需要的景观湿地。对湿地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进行设计时应遵循如下理念。
1. 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现代人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而修建的, 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湿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容易遭到破坏, 而且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 在满足游人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 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和利用时要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以湿地保护为前提, 在体验型活动进行时注意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 为湿地生物尽可能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间, 找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 突出地域特色的理念
地域特色是指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色, 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 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地域特色主要由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经济与技术特色三个部分组成。在进行湿地公园体验型活动时, 应充分利用湿地的独有的地域特征。在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设计时应结合区域文化特色, 挖掘湿地人文内涵, 尤其要利用区域内农耕文化特色并体现“塞上江南、戈壁水乡”的内陆干旱区独特绿洲湿地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总体定位要以地域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为依托, 融自然湿地、秀美景色、历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一体, 集生态保护与展示、净化环境、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尽可能采用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方式, 使设计既符合审美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
3. 独特、新颖的理念
独特、新颖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要以发展观点来认识和利用湿地, 认识到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文化、资源价值对人类影响的阶段性, 全面认识湿地在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 湿地公园建设是我国保护湿地的一种创新, 在湿地公园开发和利用中必须有创新意识, 所以,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 不仅要在保护形式上创新, 而且要在技术和观念上创新。比如, 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联合保护的形式、探讨适度利用与科学保护的结合方式;对湿地采用分类经营的理念, 严格控制保护区, 适度开发利用区, 缓冲区进行科学分类并科学利用;再次, 可在开发形式上创新, 以能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感受, 满足其个性化和参与性的需求为目的, 可设计一些使游客参与性强、愉悦度高的体验项目, 通过湿地游戏参与、湿地手工制作等活动,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 使旅游者在湿地旅游中感受湿地之美并体验快乐, 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4. 市场导向理念
在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时, 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还要依据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 考虑一定的经济效益, 以达到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 以开发进一步促进保护的目的。所以, 体验型生态旅游活动应该建设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首先, 可利用广阔的湿地开发多种产品, 依据景区 (点) 的资源丰度与特色, 突出产品的域内体验差异, 避免重复建设;其次, 为避免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与其他湿地公园雷同, 要根据消费者体验差异推出新产品、新项目以率先进入市场, 针对公园消费者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 根据旅游者年龄、性别的差异性而进行设计, 针对不同市场群体设计不同的项目, 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张掖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
在进行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时要以原生态保护为主, 以现有天然湿地为依托, 充分利用湿地丰富的植物和鸟类、水生动物栖息地的特征, 并按照生态旅游景观区的要求, 适当规划集“水、岸、滩、路、景、桥、亭”于一体的旅游景观, 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 丰富居民休闲游乐需求, 体现“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和“农耕湿地”文化的特征, 展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湿地的独特风光。总体设计主题为“体验湿地景观, 感悟人地和谐”, 将湿地公园分为教育湿地、印象湿地、趣味湿地、康体湿地、浪漫湿地五大活动圈, 以湿地生态走廊为轴线, 为游人提供生气盎然的科普教育和游憩空间, 给游客不同的体验。
(一) 教育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
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中应以教育体验旅游为重点, 在体验型活动设计中可充分利用公园紧邻市区的特点, 可将其当作对广大市民尤其是学生进行湿地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可通过以下活动达到湿地教育的目的。
1. 水生植物展示
集中展示河西走廊丰富具有特色的水生植物, 植物种群以张掖地区原有物种 (菖蒲, 水葱, 慈姑, 芦苇、蒲公英、长苞香蒲、水烛、小香蒲、沙葱、红蓼、白刺等) 为主, 适当增加外来漂浮植物品种。岸生植物可以本地水柳、垂柳、红柳等。
2. 水栖动物展示区
利用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的特点, 在湿地珍禽养殖场集中展示张掖具有代表性的湿地鸟类, 通过不同空间的转换使游客与动物零距离接触, 增加游客与动物的亲近感, 从而提高他们保护湿地鸟类的兴趣。水栖动物以当地的野生品种, 太平鸟、喜鹊、红尾伯劳、沙白喉莺、燕雀、红嘴鸥以及蛙类、鱼类等等。适当引进外来品种以丰富动物种群, 同时少量的圈养一些适应本地环境气候的哺乳动物。
3.“湿地观影”
游客可在公园欣赏关于湿地的影像资料, 弥补季节性差异带来的不足, 也可观看具有与环境保护教育意义的影片。也可在湿地划定一定区域, 使艺术家能够真正身处大自然中进行湿地写生、湿地鸟声CD制作、湿地保护行为艺术等湿地艺术创作, 以进一步提升湿地的文化氛围, 使游客进一步体验到湿地的文化气质与魅力, 对一些停留时间较长的游客, 还提供自拍设备租用, 让游客自己制作“植物生长日记”或“动物生长日记”。
4.“湿地愿望树”
游客可将自己制作的湿地卡片或书签挂在湿地愿望树上, 让游客在共同关爱湿地、保护湿地中获得交流体验, 让湿地成为传递希望与梦想的地方。
5.“志愿讲解”
首先由游客自愿报名, 然后由湿地工作人员示范讲解湿地相关知识, 培训合格后, 游客可充当湿地讲解者的角色, 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其他游客讲解, 可极大地提高游人的参与兴趣。
6.“科学寻梦”
可在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设立湿地简易实验室, 配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工具, 游客在接受基本实验操作步骤指导后, 可穿上工作服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水样抽取测试等, 体验充当科学家的乐趣。
(二) 趣味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
1. 趣味手编
以在湿地中季节生长的草根、芦苇等植物为材, 配备专门人员指导游客进行草编;也可制作湿地书签, 由湿地管理人员将统一收集到的落叶等分发给游客, 再由专业人士指导制作, 让游客体验编织的乐趣。
2.“迷宫寻鹭”
“杨柳满长堤, 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 侧枕听莺啼。”以此为意境, 利用公园水域广阔, 浮莲丛生, 野鸭等水生动物丰富的特点, 让游客泛舟湖上, 让游客在畅游于碧水浮莲的美景中却不干扰动物生活的前提下, 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使其真正成为塞上江南、活力甘州的“血液”和“灵魂”。
3.“休闲垂钓”
利用公园中广阔水域, 在水中可养殖鱼、虾、龟等既具观赏性又能带来经济性的动物, 可开辟出一块水域利用其中丰富的水产让游客体验垂钓的乐趣, 也可定期进行“垂钓比赛”激发旅游者垂钓的乐趣。
4.“快乐农夫”
黑河流域有2 000多年的农耕文化历史, 张掖又是全国商品粮基地、高原优质夏菜基地, 城北郊乌江素有“渔米之乡”之称。可利用基本农田区并保留原有属性, 修缮田间道路, 作为游客延伸旅游线路, 让游客体验农耕湿地、感受农耕文化, 参与农事活动。
5.“趣味采摘”
可利用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城市和郊区的环绕之中的特点, 所以可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趣味采摘”活动, 引导农民集中合理种植果园、菜园等, 利用打通的连接湿地公园与村社的线路, 展示集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农家乐园, 赋予一定的科普、游赏元素, 引导游客进行“春采野菜, 秋摘瓜果”的趣味采摘。
(三) 印象湿地体验型旅游活动
1.“侧耳倾听”
在倾听区域安置声音收集装置, 让游客倾听风声、芦苇声、鸟叫声、蛙叫虫鸣等声音, 感受湿地自然的神秘美。
2.“水上观鸟”
利用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且极具代表性的特点, 利用公园设置的观景台, 配以望远镜等设备, 使游客在观鸟的同时从另一个高度与视角领略湿地的别样风情。
(四) 康体湿地游
1. 儿童游乐场
根据公园游人预测, 以适应儿童的观赏心态为基本要求, 在紧临水栖动物展示区的交界处设置小型的游乐场地, 游乐场周边宜种植观叶观花类灌木为主, 用2~3米高的人工堆山, 将其与展示区阻隔, 场地内适当布置一些电动卡通玩具、滑梯、迷宫等设施, 可吸引儿童消费者。
2. 老人健身活动场
与儿童游乐场成直线连接贯通, 场地周围可以布置由垂柳、国槐、沙枣组成的树阵。场地内可以设置康体、棋艺、牌艺等设施, 可供老人自娱自乐。
3.“千步廊桥”
古人称水为城市中的“血液”、“灵魂”, 在公园体验型旅游活动设计时应凸显湿地景观的魅力指数, 利用公园内随环水台铺的栈道和鹅卵石道路设计康体步道, 康体步道两旁种植一些具有观赏性水生治污富氧植物, 游客可在此进行瑜伽、太极等康体活动并感受自然氧吧的独特魅力。
4.“冰上芭蕾”
利用公园滑冰场, 开展滑冰活动, 既可锻炼游人身体又可增加旅游乐趣, 让游客感受在大自然怀抱中“翩翩起舞”的美妙, 体验与在室内滑冰场不一样的独特感觉。
(五) 浪漫湿地游
1.“芦花追日”
张掖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美誉, 可利用公园中遍地丛生的芦苇, 让游客体验芦苇之美, 芦花之美。“一缕堤贯千里湖, 青石桥上游人酥, 芦苇丛中游船荡, 丝路碧海腾空出”!通过倾心规划构想打造“芦苇荡-青石桥-沙枣林-白鹳洲”的梦幻意境, 以及“远眺祁山万年雪, 近闻黑河水吟声。春去花常在, 人来鸟不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2.“手摘星辰”
为游客提供小型天文望远镜和帐篷出租, 并提供最新气象信息, 使游客可在湿地观赏夜空, 感受湿地夜空独特魅力。
3.“月夜放灯”
在夜晚, 游客可亲手将自己制作的莲花灯放入水中并许愿, 莲花灯于次日由工作人员打捞, 以保持水中清洁。
4.“曲水流觞”
依据公园已建立的水上栈道, 流觞曲水亭, 仿“曲水流觞”的游戏, 让游客体验亲水快乐, 感受人文美和自然美,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城市生态失衡日趋严重, 引发了诸多“城市病”。人们逐渐意识到, 只有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城市, 寻求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城市和人类才能更和谐健康地发展。而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开发与建设, 开展湿地生态体验型旅游活动有利于湿地保护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也可全面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旅游,体验型活动设计,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秦佩, 韩慧丽.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为例[J].河南科学, 2009, (3) :372-37.
[2]肖莉, 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对策——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 :89-91.
[3]施明乐.福建省湿地公园发展思路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 2008, (6) :160-163.
[4]周立彪, 闫兴富.宁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4) :449-452.
[5]王亚男, 冯长春.银川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 (1) :99-103.
8.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篇八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湿地植物;种群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43-2
生态位(niche)这一概念是现代生态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位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动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目前,生态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演替、种群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研究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态位理论在鸟类生态的研究中应用的实例较多,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则较少,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在湿地生态学研究中偏少。近年用生态位理论来研究湿地植物种群生态位已成为湿地生态科学的热点内容之一。
1 生态位研究进展
1894年,密执安大学的Streere观察了在菲律宾各岛的鸟类分离而生活的“生态位”现象,没有做更加详细的解释;1910年,Johnson最早用了niche术语:“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可以占据环境中的不同生态位”,Johnson没有给出生态位定义且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1917、1924、1928年J.Grinnell在研究加利福尼亚长尾鸣禽的生态位关系时,使用生态位术语并首先给以定义,他将生态位定义为“某一物种在群落种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实质是一个物种所占有的环境地位,即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后来研究者称它为空间生态位(space niche);1927年,C.S. Elton,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一个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后来研究者称它为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或功能生态位(functional niche);1957年,G.E.Hutchinson提出生态位的n维超体积(n-dimensional hyper-volume)模式,他认为生态位是每种生物对环境变量(温度、营养、湿度等)的选择范围,因为环境变量是多维的,称为超体积,后来研究者称为超体积生态位(hyper-volume niche)。Odum(1959)、Whittaker(1973)、Colinvaux(1986)、张光明、王刚(1984)等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给出生态位的定义。目前,对生态位下定义研究者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当推C.S.Elton、J.Grinnell和G.E.Hutchinson三人,后来研究者分别称他们所下定义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2 生态位理论在湿地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
2.1 在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宜性研究中的应用
物种生态位宽度的宽窄决定于物种对环境资源的适应能力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变化与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环境改变引起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变化。对湿地植物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测定值较好地反映了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水、氮、磷等矿质元素对湿地植物的分布生长造成影响,当这些元素发生改变时,湿地植物的分布生长也会发生改变。土壤水分能够分配和调节水资源、营养元素以及氧气的浓度的有效性,两典型样地土壤水分的差异影响湿地植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有效利用,引起湿地植物对水、氮、磷等矿质元素环境的生长适应性产生差异。湿地土壤的营养及水分因素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影响着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以及湿地植物物种对环境生态位适应的程度。如果湿地植物受到这些生态因子的长期影响,那么这些湿地植物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水、氮、磷等环境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物种的生存适合度,可使物种对资源利用分化或生态位发生移动,从而使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在环境资源范围变窄时,广布种往往扩展其生态位,而特化种一般收缩其生态位宽度。
2.2 在湿地植物种群种内或种间竞争研究中的应用
种群竞争与生态位重叠的关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问题。生态位宽度较窄的湿地植物种群与其它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生态位宽度较宽的湿地植物种群利用资源能力较强,分布较广,与其它湿地植物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具有较窄生态位宽度的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低,具有较宽生态位宽度的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高。当不同湿地植物使用同一环境资源资源维度时,湿地植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一般在环境容量饱和的情况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从而会导致种间竞争排斥,最终造成生态位相似的湿地植物生态位位移或置换特征而生存或导致部分死亡。生态位重叠值大小能够说明湿地植物种群间在环境资源维度上分布的重叠程度,也能说明湿地植物种群在环境资源维度上的使用情况。具有近相似环境资源维度要求的湿地植物种群或生态学特征相似湿地植物种群,在湿地植物群落中生态位重叠较宽。
2.3 在湿地植被恢复研究中的应用
在湿地植被恢复时应该要考虑各个种群之间的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以及湿地植物种群之间是否有利用性竞争的生态关系,如果是竞争性的生态关系,那么至少要求将如土壤盐分的某一资源维度的不要重叠。在湿地植物种群修复时,应充分研究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特征,避免原有湿地植物与引入湿地植物之间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防止湿地植物种群间出现激烈竞争。基础生态位窄的湿地植物种群适宜于生长在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生境、资源丰富中,基础生态位宽的湿地植物种群能在严酷的生境中生存。为加快湿地植被的演替,则应合理地选择,引入基础生态位较窄的种群,因此,在滩涂地上恢复湿地植被,一般应选择基础生态位较宽的湿地植物种群。
2.4 在湿地群落演替动态中的应用
湿地植物群落是对资源环境梯度的集合现象,随资源环境梯度变化而湿地植物群落自身的生态特性也变化,随资源环境梯度变化在群落演替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可依据湿地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宽窄、重叠程度高低及其动态变化,确定湿地植物泛化种和特化种,以及湿地植物在不同演替阶段内的变化。湿地植物群落包括建群种和优势种的数量功能变化、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以及资源环境梯度演化等。
3 结语
在湿地植物种群研究中生态位理论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依据对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的计算,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湿地植物种间或种群内的竞争,更深入理解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解释湿地群落演替动态机理生态位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鸿良,齐哗,胡涛.生态位理论及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拓广与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04).
[2] 袁志忠,何丙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4(02).
[3] 李自珍,赵松岭,张鹏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4).
[4]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5] 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03).
[6] 李鑫.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7] 黄梓良,胡永颜.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02).
[8]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9] 朱春全.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3(04).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推荐阅读:
浙江西溪湿地景点旅游导游词10-01
季节性运行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08-27
基于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研究11-24
湿地公园设计08-21
湿地的作用11-11
湿地文化11-24
翻译湿地保护12-15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08-09
湿地公园作文春天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