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说课稿(精选10篇)
1.分数除说课稿 篇一
苏教版《分数乘分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45-46页的例
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1/2的1/
2、1/2的3/4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
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中,先复习口算,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新课的展开关于课的一开始是否要创设情境,在本课的试教过程中几易其稿,分数乘分数这一内容,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采用吃西瓜的情境对例4进行改变,让学生的思考能有个基础,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和算理,从中也使我们体会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涂色部分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是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又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然后完成“试一试”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课堂总结时,必要的学习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方法。本课设计了两个发展题,一题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陲,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初步感知这条哲理。另一题是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让学生在股市中再次辨析什么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还是落实基础知识?
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先让学生从情境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讨论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后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继续研究讨论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检验猜想后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化费了大量时间,最后整节课拖了课。本节课时间安排已经很紧凑了,但时间还是没能合理安排。这一现象不仅使我想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参与学习的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很少考虑作业时间如何安排,经常让学生课后或中午去完成,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那么,我们是让孩子们停下探究的脚步参与练习,草草收场去完成作业,还是让孩子们每节课都有探索、拓展的机会呢?因此,我们的数学课该怎么两全其美呢?!
2.说课稿_认识分数 篇二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1)、教材以“郊游”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蛋糕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几分之
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和矿泉水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郊游吗?在一次愉快的秋游活动中,小红和小军也去了。我们看一看他们在郊游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出示例题图:
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 质疑:碰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板书:认识分数
二、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1.继续讨论怎样分蛋糕。
把1个蛋糕平均分2份,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蛋糕分一分)提出要求:把1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展示学生的操作结果,并说明: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设计意图:通过“分蛋糕”,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二分之一的初步认识。追问:这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没有涂色的部分呢?
介绍1/2的写法和读法(出示趣味数学故事:二分之一自述 我是二分之一,小朋友,你还不认识我吧!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分数,是分数家族中的一员,我们分数家族大约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我那时的样子还不是这样的,只有分子和分母,没有中间的分数线。我表示把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半”吧!),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数学故事”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提问1/2的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强调:现在你知道小红和小军各分得多少蛋糕了吗? 质疑:这样分(演示不平均分),每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强调平均分)2.教学“试一试”:长方形的1/2
师: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涂色作品,组织交流,展示各种不同折法?这些长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张纸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铺垫。
三、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选择。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第99页例题。
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你准备好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估一估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的“估一估”可以指导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小组内交流。
4、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1、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3.《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册P45--4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法法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
2、数学思考:在分析、比较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能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4、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也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2、学法: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事物本质并学会归纳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遵循以下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数感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心心相印,情景导入
教学中,创设了两个情景来揭示产生分数的产生。
1、从历史的角度,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了困惑,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于是便产生了分数。
2、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在生活中分物体时往往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也需要用分数来表示。紧接着出示课题引人分数。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与分物体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二)同心一力,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
(1)让学生在不同形状的纸上、不同长度的线段上表示出1/4。(2)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学具代表物体表示出一些物体的1/4。
引导学生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让学生明白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交流讨论,概括意义:
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把它平均分后,可以用哪一个分数表示?并试着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接着将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根据以上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完整的建立了分数概念。接着再次对单位“1”、“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突破了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借助动作思维使学生先获得鲜明感知,直观地感知到分数要“平均分”也直观地理解单位“1”,完全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3、观察对比、认识分数单位:
以46页“做一做”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分数单位,明白题目中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再通过让学生对学,一个学生写分数,另一个学生说意义及分数单位,对学生进行了较
好的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写一写、说一说使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三)、同心同德,课堂练习
教科书47页,1,2,4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培养基本技能。让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有心有意,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
课外作业: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每个人可以分的多少呢?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
4.《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分数除法第2课时的内容——《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有分子能整除整数和不能整除整数两种情况讨论。能整除的整数,直接应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不能整除的整数,又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把不能整除的现象转化成能整除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是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教材重点讨论后一种解法。
用图解法配合学生的思维,实现意义上的转化(见小孩的对话框),再通过意义的转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倒数的解法。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通过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最后自己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路,老师都加以肯定,然后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计算÷2,发现问题,最后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运用,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本节课主要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四、说教法 、学法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说教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投影出示学生卫生大扫除的场景。)
教师通过谈话,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决定今天下午搞一次卫生大扫除,学校将操场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每个班应该打扫这个操场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计算?如何列算式?
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如果是把操场的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求每个班应该打扫这个操场的几分之几? 应该怎样列算式?
怎样计算呢?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求“将操场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每个班应该打扫这个操场的几分之几?”时,利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再次感受整数除法的意义;通过把条件改为“把操场的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迁移到本课的问题,沟通了整数除法与分数除以整数意义上的联系,理解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你能利用什么方法解答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交流解决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找到很多种解法,如:
①将 化成小数0.8,用0.8÷2=0.4,0.4即为 。
② ÷2= = 。
③ ÷2可以看作将4个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个 ,即 。
……
小组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使用的算法算理进行深入分析。
然后教师再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若学生有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分子除以分子除不尽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就顺势引入新问题“将操场的平均分给六年级三个班,每班打扫它的几分之几?”
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将操场的平均分给六年级三个班,每班打扫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知识迁移,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先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看看有什么问题?
用以上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在解决过程中除不尽的情况。
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解答这道题?
提示:可借助画图的来理解,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解决之后, 引导学生交流方法,分析算理。(若学生无法使用以下方法,教师可加以指导)
在上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通过验证,你能否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是运用转换的方法将分数除法转换成分数乘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尝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
教师接着追问,对比刚才的不同解答方法,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方便又实用?
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一种方法才方便,当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二种方法简单,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三)巩固新知
1.处理教材第3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2.处理课堂活动第1题第(2)小题,学生分组或同桌对口令。
3.让学生独立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验成功,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四)归纳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除以整数的规律是怎样的?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全程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有益知识的积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分数除以整数
÷2= = ÷3= × =
法则: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5.认识分数说课稿 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3、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
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五、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七、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2、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
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练习:(判断题)
3、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4、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5、拓展练习。
6.《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 篇六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特征。
2.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重点理解假分数的意义,在分类比较中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3.感受知识的递进过程,积累画图、分类的学习经验。
三、说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差别。
四、说教学难点:
正确地表示假分数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因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导入新课
1.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
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先设计一个猜数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看图写分数(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写出分数,师巡视指导,指明说出分数的意义。
3.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
4.引导学生将六个分数进行分类。
5.精讲点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6.辨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
①小组讨论: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它们有什么特征?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相比,是大于1还是小于1呢?为什么?
②学生结合实物图分组交流。
③汇报、引导小结。
真分数﹤1≤假分数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复习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得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然后引导观察实物图,比较真分数、假分数的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掌握真假分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分层练习,巩固概念
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2/55/53/4这三个分数都是真分数。
(3)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3.拓展练习
分母是2、3、4、5的真分数分别有几个?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么关系?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
让学生列举出所有分数,引导发现真分数的个数总比分母少1。
整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3.老师也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
老师今天告诉同学们一个成功的秘密,想知道吗?(1/100的天才+99/100的努力=100/100的成功)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大的收获,有更优异的表现!
该环节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复习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六)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分母:2345678910
真分数个数:123456789
真分数的个数总比分母少1。
7.《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篇七
金沙小学
董志云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约分和通分方法的基础知识,也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而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做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数学思考方面: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解决问题方面: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内容,感受“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2)情感态度方面: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体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之前的基础知识、抽象思维能力、知识变迁能力和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稍差一些,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班里的学困生与成绩好的同学各占了二分之一,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班里成绩好的同学早就把这节知识预习并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两级分化强烈,争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发挥“互帮式”学习作用,让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再次辅导,加强学困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同学之间经常接触,相互了解,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同桌,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一举两得。
三、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法:
采用实际操作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再用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最后用直观演示法:验证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学法: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操作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就想到分数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小主人。新课程提倡: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索和操作中我采用了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和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
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安排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老爷爷给三个儿子分田地,老大和老二觉得不公平,吵了起来,正好阿凡提路过,问清原因后,大笑了起来,说了几句后,大家不吵了,实际上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这样的故事导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贯穿在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2、感知规律
(1)首先让学生观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折一折纸。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3=2/6=3/9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从1/2=2/4 1/2=4/8 1/2=8/16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巩固教学效果。
(在练习时,发挥“互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操作中巩固认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即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五、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评估
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8.《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篇八
新鲜实验学校 付程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的四则运算、比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它在整个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材中所体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是: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二、说教、学法
(一)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实际操作法 2.迁移教学法 3.启发教学法
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学法指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 探索,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了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和彩笔。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课前热身。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四)新知运用,拓展延伸。(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复习旧知,课前热身”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道关于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填空题,再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接下来我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慢羊羊村长分饼的故事情境,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到底谁分得的饼多呢?学生大胆猜想,气氛活跃。
在“动手操作,探究规律”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进行验证,最终得出
248。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讨论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讨论之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进而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通过一道填空题,使学生明确“相同的数”不能是0,加深了学生对概念表述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的感知。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真正经历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引导学生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第四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有填空题、判断题、对数游戏,还有拓展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巩固教学效果,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加深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呈现于黑板上,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学习过程和目标。
七、说教学反思
9.分数基本性质说课稿 篇九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初步接触了分数,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应用意识。
3.创新性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中多媒体的设计与意图
(一)激趣引思
学生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所着重倡导的理念。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设计了“猴王分饼”这个故事情境,通过形象化、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场景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发新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本课的学习很有趣、不枯燥。在这个环节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把故事搬到了学生的眼前,比教师仅仅口述要形象得多。
(二)温故探新,通过温习、观察、猜测、验证及动手操作来寻找规律。
1.通过课件直观的观察对比,让学生自主写数、自主验证、自主发现,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2.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里我安排了一个创造活动,用折纸的方法创造出与相等的分数,让学生经历个人操作、投影展示、观察思考,再一次体会分数的相等关系,使学生不断有新发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
(三)深挖教材,小组协作,突破的重、难点。
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索研究,然后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演变过程展示、以及教师及时有效的点拨,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得出规律,再列举一组相等的分数来验证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结论的严谨性。
(四)巩固拓展,多层练习、运用规律。
以练习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由浅入深的几个练习,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这里我采用教师操作与学生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讲解和演示,这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中的整合,也实现了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整合。
(五)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特定这节课的“课堂自我评价表”
并且让学生把自己所学所感写出来,完善了他们的认知。
(六)课外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才能出真知,为此我在自己的博客和把一些关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网址推荐给学生,让他们积极拓展课外知识,养成从小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反思
10.认识分数说课稿 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有关分数的的教学,教材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的阶段性,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对于分数,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对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认识不清。
三、教学目标:
参照新课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情感与态度: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六、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第一环节:玩中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用鼓掌的次数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拍完2下、1下后,立刻会产生困惑,半个蛋糕该怎么表示呢?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怎么表示心中的半个”,然后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试试:把一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涂出长方形纸的1/2。教师在示范两次分数的书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书写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教师在明确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向学生渗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1/2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做中得。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拓展知识。以游戏和讨论的方式完成。
(二)、探究交流、发展思维。
1、认识1/4
在学生认识了1/2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的游戏: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自己折出1/4,并涂上颜色,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大家看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4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4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4也不同。
2、认识其他分数
学生了解了1/4后,我接着提问:同学们认识了分数,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手中的材料把它表示出来呢?学生可以表示出来几分之一,也可能表示出几分之几。
这部分内容我将采用自主创造的方式学习。学生利用学具折叠、涂色等方式,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然后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深化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把表示分数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并写出相对应的分数。
3、练一练: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习,主要考察学会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件出示练习内容)
(三)实践理解、深化提高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国王给他的三个儿子分田地,涂色部分表示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先不画出等分线,让学生猜是几分之一,猜对后再画出等分线,并比较三块田地的大小。这个游戏练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3、1/6、1/8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总结延伸,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体会到了什么?
3、我还有哪些问题想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既做到了梳理新知、反馈评价,有能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特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能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能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能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分数除说课稿】推荐阅读:
免费分数乘法说课稿08-26
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12-04
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07-10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2-01
三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10-16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12-08
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08-14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