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教案设计

2024-09-22

《桥》的教案设计(精选13篇)

1.《桥》的教案设计 篇一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整合设计中,有一项是桥的教学系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以及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两篇文章,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知识到审美,从课内到课外,再用课外的事例来检验课内知识,这样,对桥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当初选这篇文章作重点研讨,一是这篇文章语言很优美,师生都很喜爱。二是桥在从化并不少见,著名的桥有街口大桥、神岗大桥、流溪河彩虹桥等,容易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桥之美。因而,准备阶段,我除了上网下载风雨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片外,还专门带着数码相机去拍一些从化有名的桥。最有收获的是在离街口城区不远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发现一大群白鹭在湖面活动。以前在从化电视上看见山塘水库有很多白鹭,已深为从化自然环境的优越感到自豪,想不到这么近的地方也有白鹭,景色这么美。白鹭悠闲地在觅食、栖息、飞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灵感一来,觉得白鹭在我的图片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桥有了白鹭就会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事实上在课堂里也这样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化的青云公园情人桥、街口大桥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很有亲切感,因而对桥之美的理解也发挥得非常好。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了解一些美学常识。

2、学会与文本对话,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内容 。

3、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与文本对话,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难点】

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多媒体展示各种桥的图片,直观形象,方便学生欣赏桥之美。

《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宜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深究,实施美育渗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设计意图

收到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

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从化青云公园的情人桥 ,让学生议论评点。)

小结引出: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

把我们的审美与画家的审美联系。 学生果然很熟悉这座小桥,能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桥的美,还注意到桥与周围景物的联系、配合。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

1、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阅读感受等方面谈,畅所欲言。)

学生谈完后,老师着重指出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

《中国石拱桥》说明为主,以科学、平实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而《桥之美》侧重于写景、抒情,诗意的语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中列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说明桥之美?

(让学生按顺序找,并给找到的桥一个名称。)

明确:课文提到的桥有小桥流水人家 (诗中桥)

乌镇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文学作品中的桥)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不限制学生的回答,有道理即可。

教师总结时强调从语言上去比较,因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赏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找准这些桥,为下一步围绕这些桥而进行的品读感悟作好准备。 部分同学还没有显示自己的朗读个性。

学生的回答各个方面的都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这些桥,并能给它一个名称,但有时需教师适当的.提示。

三、品读感悟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边读边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研讨: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如不理解,你的疑问是什么?

给出示例: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品味理解: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让学生依靠文本,尽情畅谈。可单纯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更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吴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结:桥之美表现在哪里呢?(出示几幅图片重现桥的形象小桥流水人家之桥、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南京长江大桥,风雨桥。)

美点赏析:文章第4段

板书归纳: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第5段开始,桥之美的含义丰富了,由桥的形式美说到了内涵美,要引导学生发现。然后,再出示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图》(有桥的局部图)、索桥、钱塘江大桥、街口大桥、神岗大桥,从课文的桥说到学生熟悉的当地的桥,图上标上课文提示性的关键语句。 这也是自由开放的活动,好像范围很阔,但师生交错地说,将很有意思。

让学生有话可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

直观形象,方便理解。从课内到课外。

用课外的、学生熟悉的桥引证课文的美学观点。

学生能说自己理解的话,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多数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的叙述能力还需训练,个别同学能理解,但表达不出。

如有时间,让学生归纳效果会更好。

学生好象对精美的图片兴趣较大。特别是本地的桥,眼神流露出兴奋、自豪。 四、赏美活动

出示从化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的图片。图片上有湖水、长直桥、湖边住宅、背景还有山,其中最显著的中间部分有一大群白鹭在栖息、觅食、翱翔。

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启示谈谈自己对这幅图的看法。

教师启发引导:画面上的桥也许不美,但平静的湖水,宁静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桥给人多么舒适的感觉,特别是一群白鹭给整个画面增加活力,使画面更美。白鹭能悠然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才是最美的。 进行审美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理解美的深刻含义。

强调21世纪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的想象能力还算丰富,从化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能影响孩子们。 五、小结归纳

桥之美的含义:(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形式美 内涵美) 让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桥之美的深刻含义。 如时间充裕,让学生去归纳效果也将会更好。

六、拓展延伸

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说:人生如桥,学了《桥之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谈谈。 从生活中桥的联结、沟通的作用,赋予桥这个词语以联结、沟通的意义。 学生也是有话可说,阐明的意义较大。 七、学习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要学会品赏文章的语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掌握方法。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准备充分,制作的图片吸引学生,比单纯由文字去说效果更好。

2、师生配合较好,放得开,拓展延伸不离文本。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特长去设计,展示师生的特色。

4、教师导的技能有了进步。

不足之处:

1、朗读活动还不够充分。

2、能让学生说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师推出答案(担心时间问题)。

3、教师的普通话还需改进。

2.《桥》的教案设计 篇二

1 匝道桥的特点

表1是笔者参与设计的几座匝道桥的设计参数。

由表1看出匝道桥具有以下特点:(1)匝道桥的宽度一般在8~15.5 m左右,为1个或2个车道。(2)由于匝道用来实现道路的转向功能,在立交中往往受到占地面积的限制,匝道桥多为小半径的曲线梁桥,平曲线最小半径可在60 m左右,有时处于缓和曲线上,且设置较大超高值。(3)匝道桥往往设置纵坡较大。

由于匝道桥的这些特点在设计中应考虑下面的因素:

(1)由于曲率的关系,同时产生弯矩与扭矩,计算中要考虑弯扭耦合作用。

(2)由于旋转力矩的作用,外梁内力较内梁大,因此通常会使外梁超载,内梁卸载,由于内外梁反力有时相差很大,当活载偏置时内梁可能产生负反力,尤其在曲率半径小,静荷重比较小时,更易产生。这时如果支座不能承受拉力,会出现支座脱空现象。

(3)匝道桥均为曲线梁桥,横梁起到保持全桥稳定的作用,所以与直桥比需要加大横梁刚度。

2 典型匝道桥的结构计算及设计要点

下面以黄花塘互通C匝道桥为实例,介绍这类典型匝道桥的结构计算方法及设计要点。

C匝道总体设计图见图1,桥孔布置为20 m+2×25 m+20 m,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平面曲线半径R=170 m,桥面净宽为2×净-6.75 m。下部采用柱式墩,肋板式台,钻孔灌注桩基础。

本桥主梁为单箱三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梁高1.4 m。典型断面图见图2,桥面横坡主要由墩高形成。全桥除在支点处设横隔梁外。由于本桥半径较小,为增加梁体横向整体性和抗扭作用,还在各跨跨中设置一道30 cm厚横隔梁,中支点横隔梁宽1.8 m,边支点横隔梁宽1.2 m。

2.1 结构计算

匝道桥大多为曲线梁桥,本质上为3维空间结构。对其进行空间分析是比较精确的,但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参照直线桥的分析方法,日本规范提出:当曲线梁采用具有相当抗扭强度的闭口截面时,对于曲线梁段的扭转跨径所对应的中心角小于12°时可以近似地作为曲线长为跨径的直线桥进行结构分析;中心角大于12°小于30°时,主梁纵向弯矩及剪力可按直线桥分析,反力及扭矩需按空间分析。中心角大于30°所有截面内力均按空间分析。

2.1.1 计算模型分析

本桥箱梁位于圆曲线上,圆心角仅为8.02°,仅在2#墩处设置独柱墩。故从理论上将其简化为直线梁进行分析在纵向弯矩的计算结果上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另外,该横梁处设置2个支座,更进一步减小了扭转对箱梁内力的影响,因此没有必要采用复杂的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整体内力分析。这种以直带曲的处理,在计算中取了较大的偏载系数1.3,以近似考虑箱梁扭转引起的腹板剪应力。本例采用桥梁博士计算。

2.1.2 计算参数

主要计算参数: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一次浇筑,混凝土龄期达到14d后,张拉预应力,施工阶段模拟采用直接一次落架,不再模拟支架的拆除过程,这样结果偏于安全。考虑箱梁的有效宽度。正常使用阶段,考虑梯度温度应力及支座可能沉降1 mm,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斜裂缝,主拉应力基本控制在规范容许值的0.5倍范围内。在墩顶处根据受力需要设置了必要的短索。

(3)使用阶段计算结果分析

应力验算:采用50号混凝土,应力体计算结果见表2,正常使用阶段上下缘应力值见图3和图4。

变形:施工阶段张拉预应力束累计最大上升挠度为1.0 cm,正常使用阶段梁体最大下挠1.0 cm,均满足规范要求。

除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的“以直代曲”的方法外,文献[1]介绍了有限元法,有限条法,折板分析法,梁格法等几种方法。而梁格分析法是用等效梁格来代表桥梁的上部结构。是目前设计及科研中常采用的方法,其特点是容易掌握,且对设计能保证足够的精度。其实质是将传统的1维杆单元计算模式推进到2维计算模型,用1个2维的空间网格来模拟结构的受力特性,能充分考虑弯桥横向的受力特性。

本桥也用梁格法计算的结果与杆系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在自重荷载作用下,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支点附近,杆系法的计算值处于梁格法边肋和中肋的计算值之间,梁格法边肋与中肋应力相差20%左右;在汽车荷载作用下,边肋和中肋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性也较明显,在20%左右。所以在以往的设计中曲线半径不是太小(R>120 m)的情况下,采用以直带曲的处理,取较大的偏载系数1.3,是安全的。

2.2 设计要点

2.2.1 超高的设置

匝道桥多为小半径的曲线梁桥,平曲线最小半径可在60 m左右,设置较大的超高值。超高的设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通过梁高调整;(2)梁高相同采用墩高和垫块调整;(3)采用铺装层调整,或铺装层与墩帽共同调整。本桥R=170 m,桥面为单向横坡5%,采用墩高进行调整。设计中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

2.2.2 支座的设置

由于匝道桥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扭矩,因此除主梁本身必须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抗扭矩外,其支承必须能够承受自重和活载偏载所产生的扭矩,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为此支座设计要考虑一些设置原则:(1)梁端支座的布置在满足承载力的前提下横向支座不宜多于2个以免支座脱空;(2)对于墩高较大的独柱式中墩的支点设置宜采用“墩-梁”固结的构造,充分利用桥墩的柔性来适应变形要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本桥中墩较矮故设置固定支座,以防止过大的径向水平位移;(3)支座间距应尽量设大。采取不同的支承方式对曲线梁桥的上、下部结构受力影响很大,针对不同的桥梁结构应选用对结构受力有利的支承方式,可防止支座脱空等现象。构造上应设置强大的水平限位措施,以限制曲线梁桥可能出现的过大水平位移。

2.2.3 设置支座预偏心,改善曲线梁桥的扭矩值

调整支座的横向位置,使支座向与扭矩相反的方向偏移一定的距离,以使曲线梁达到类似直梁的平衡状态。支座偏移值是要根据实际的计算分析得到的,特别是预应力弯桥不仅要考虑自重产生的偏移还要考虑预应力和温度应力产生的预设偏移,并且还要满足活载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根据以往的经验本桥采用的偏心值=(梁高+铺装)×横坡。预偏心设置可有效防止墩顶开裂,侧向位移等病害。

2.2.4 半径小于240 m时设置跨间横梁

曲线上匝道桥横隔板的设置要比相应的直桥有所加强,如果内横隔板设置不当,横截面的畸变引起的畸变应力可能会超过受弯正应力,本桥设置了30 cm厚的跨间横梁。

2.2.5 构造要求

(1)曲线梁桥的预应力钢束径向力很大,尤其对小半径曲线梁桥作用更大。设计时必须考虑其对主梁腹板曲线内侧砼的压力,这种压力可引起腹板崩裂和钢束崩出,故需在主梁腹板内设置足够数量的防崩钢筋。

(2)对预应力构件曲线平面内外管道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规范JTGD62—2004规定的计算公式。

(3)曲线梁桥的钢筋布置要求使截面具有抗扭能力,本桥箱梁底板上下层横向筋、顶板上下层横向筋及腹板箍筋相互搭接从而构成一个封闭的抗扭矩。

2.2.6 桥梁附属设施施工的说明

一些匝道桥施工过程中出现扭转或平面移动与施工顺序安排不当有一定关系。如护栏施工先浇注外侧,导致结构重心外移等,故设计时对桥梁附属设施施工说明进行细化,重视桥面铺装的偏心施工荷载,护栏施工应两侧对称,隔跨浇注。

3 结论

匝道桥的设计比一般直线桥梁要复杂得多,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准确、全面的结构受力分析是保证匝道桥设计不出现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手段。结合上述匝道桥的特点得出以下3点设计体会:

(1)曲线上匝道桥中的横梁起着保持全桥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与一般直线正桥相比,需要加大横梁的刚度。因横梁的刚度大,所以桥梁断面的变形可以忽略。

(2)对曲梁格结构而言,一般外梁中作用的应力较大,若加大外梁的刚度,应力随之会更大,而主梁断面难以适应。对此,采用加大内梁刚度的设计法有时能减少整个桥梁的钢材用量。

(3)针对曲线上匝道桥内梁易产生负反力,采用下部结构或支座来抵抗负反力的设计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邵容光,夏淦.混凝土弯梁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孙广华,夏淦.曲线梁桥计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3.“桥”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三

一、说桥与画桥

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说桥。“桥,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桥是什么?”没想到学生个个面面相觑,惊奇、疑惑,又满脸的迷茫,似乎不知从何说起,更不知说些什么。“那让我们来画一幅桥的简图怎么样?”他们又是一怔,继而拿出了纸和笔,胡乱地画起来。看得出他们并不会画,甚至对笔者的这种教学方法也还有些怀疑。于是,笔者便在黑板上画了几幅简图让他们判断是不是桥,他们的情绪来了,“是”、“不是”。“下面请同学们在10分钟内,根据平时的观察,画出自己比较熟悉的桥的形状。”

二、读桥与写桥

10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的画画好了,简单地进行评比以后,笔者紧接着提问:“桥的种类有哪些?”“赵州桥、石拱桥、立交桥……”“到底什么是桥?桥的种类有哪些?请同学们到下发的文章中去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迅速翻开文章,认真读起来,似乎是想尽快找到答案,而且几乎每一个同学的神情都格外专注。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泛读,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人用自已的话写一个段落,把他们已形成的“桥是什么”的认识表达出来。学生的语段迅速写成了。不过,大多数同学写的杂乱无章,极没条理,有些甚至东一句,西一句,很不连贯。请看下面这个语段:

桥是什么,有人说桥是一条板凳,但笔者认为并不是什么板凳,它是一块平板,横跨在河或沟上,让人或车通行的交通路线,只不过是大和小的问题,通行物多与少的问题。

这是一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写成的语段,意思似乎还集中,但思路很不开阔,参考了文后的语句不说,语句也还不怎么通顺、流畅。

第二教时,对语段认真地进行了评讲之后,我们便开始采用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单元整体--目标教学”,重点让学生认真阅读给的五篇文章弄清楚写了“桥”的什么,是怎样写的。读完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修改前面写的语段。学生的进步果真不小,再看看上面这位同学修改后的语段:

桥是架在河上、小谷上或陆地上的方便人们过路的通道。有人说桥是一个板凳,这不过是桥的最简单形式。其实桥的种类很多,按它的形状说有拱桥、平桥、吊桥、立交桥;按它的建筑材料说桥有木桥、石桥、铁桥、钢筋混凝土桥,不一而足。

三、说桥与写桥

“桥”的文章到这里似乎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再读读这些语段,问题又来了:大多都是就桥写桥,多说明,少记叙,且思维面狭窄,拓展不开。怎么提高?还得动脑筋。

不久,一个新想法又产生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围着“桥”说一个完整的意思,课本上的、自己想的都可以,只要求语句通顺,语意清楚;前面说过的,后面不得重复,每一个句子都要给予一定的评分,可多次回答,记累积分和单项分,得分最高者,予以奖励;一个同学回答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尽量把他的意思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备参考。

学生们思考了几分钟之后,便开始发言了。没想到发言一个比一个踊跃,一个比一个精彩,关联词用上了,比喻句出来了,从桥的定义、形状、分类、作用的说明到有关桥的故事的记叙,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扩展,扩展,终于从有形的桥想到了无形的桥——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桥……一节课很快地过去了,可他们似乎还没尽兴,怎么办?索兴再补上一道练习:请根据以上同学的发言,再写一个意思完整的“桥”的语段,并加以修改,力求文通字顺、构思新颖;写得最好的,照样奖励。看看上面这位同学第三次写成的语段:

桥是什么,今天我们进行了交流。同学们回答可谓各不相同,有的说桥是一条板凳,两条长腿支着一块大板;有的说桥是一道风景,美化了陆地,点缀了江河;有的同学说桥是一根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有的同学说桥像大厦,支撑着天地;有的同学说桥是像太阳,照亮了大地;有的同学说桥像家乡的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有的说同学说桥像我们的老师,默默地奉献,从不计个人得失;有的同学说桥像宽厚的母亲,平凡而又伟大;而有的同学说桥像盛开的花朵,美丽而又姣艳……这些都说出了桥的精神。还有的同学说桥是传递友情的使者,是人与人交往的通道……这些又是桥的进一步延伸,想象力如此丰富,真让人大开了眼界,今天这个活动收获可真不小啊。

至此,以说桥、画桥、读桥、写桥为主线的“单元教学”活动算是结束了。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无不欣慰:同学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作文也有了写头,学习的兴趣浓了,语文课也活了,何乐而不为!

4.生命桥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时让学生们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去。

教学准备:

1上网寻找发生在动物界的感人故事。

2制作一个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蚁国英雄》这篇课文,我们被小小的蚂蚁深深地打动了,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蚂蚁身上看到了什么?

2师生接说:为了伙伴们的生存,外层蚂蚁至死也( ) ,肝胆俱裂也( ) 谱写了一曲( )。

3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板书课题“生命桥”。

4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叫生命桥?把什么比作了生命桥?课题为什么家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所提问题自读课文。

2交流,“生命桥”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出示悬崖。)

3望着眼前又高又陡的悬崖,同学们此时你是怎么想的?羚羊们有没有束手就擒?(没有)它们是怎样做的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体会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读这一自然段。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何问题提出来吗?

(几分钟内,羚羊们为什么分成了两类?为什么老羚羊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走了出来,而其它羚羊不走出来呢?老羚羊会说些什么呢?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为什么比年轻羚羊低呢)

(2)讨论交流。

(3)短短的几分钟,羚羊们已经想好了逃生的决策,体现了它们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精神。多么另人感动的`一幕,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朗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老羚羊和小羚羊配合得很默契/

(2)交流。

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理解“蹬”“笔直”。

(4)画出老羚羊和小羚羊试跳时的路线图。

(5)指导朗读,体会老羚羊牺牲的悲壮。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试跳成功!”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朗读?试读,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

(2)出示课件,一只只羚羊跳跃时的的画面,教师范读渲染。

(3)出示句子“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读后谈谈体会到了什么?(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4)出示句子“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另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5)读这句话完成练习。

把( )比作生命桥,把( )比作桥墩

因为( ), 所以称“生命桥”。

(6)老羚羊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这动人的一幕,这悲壮的一幕,感人肺腑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对老羚羊小羚羊说说。

(7)此时猎人们又是如何做的?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又想对猎人说什么呢?

(8)朗读,体会动物间的真挚感情。

四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体会羚羊们团结合作,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2介绍上网查到的动物故事。

3齐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五作业

1填空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 ),没有( ),没有( ),秩序井然,( )。顿时,山涧上空( ),那弧线是( ) 。这段话中把( ) 比作生命桥,把( )比作桥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桥》的教案设计 篇五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重难点:通过学习,阅读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教学策略

初读-美读-欣赏-感悟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由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个中桥的图片,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我们一起去看看著名作家樊发稼在桥上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二、初读课文

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写下来,并把课文中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导语: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开始。

学生合作完成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导语:你们刚才通过合作学习都有哪些收获?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导语:我们现在来一个朗读比赛,谁愿意首先站起来接受考验?

请学生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是纠正发音。

这一环至少要3名同学。

导语:既然大家课文读得这么棒,生字一定也没问题。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导语:课文清晰的为我们分了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课文会有满意的答案。

三、美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写了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

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学生交流。

导语: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桥,生活就更加的方便、美观。

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导语: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那几个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三、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四、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写会生字,修改小习作。

作业设置

学写生字

读课文

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6.《桥》的教案设计 篇六

二年级下学期  语文  教案

教学内容:《影子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瀑布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瀑布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猜谜语。“月下伴你走,沉默不开口,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对了,影子。什么地方有影子呢?你见过桥的影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影子桥》。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勾一出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认识它们。

2、抽读生字卡。

三、交流

1、同桌互读,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2、全班汇报,交流感悟。

3、第4自然段可能有学生看不懂,教师可以点拨。

四、汇报:

1、说桥、

2、画桥、

3、议桥。

五、扩展

7.《桥》的教案设计 篇七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开放、合作”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源于教育大发现社区的“开放课堂”, “开放课堂”倡导学习源于生活, 源于孩子们的行动, 让学校与外部社会连接, 让社会各个行业进入课堂。此次开放课堂的内容选择的是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用纸造一座桥》, 以此开始了“综合利用多方资源、融合跨行业资源共同打磨科学活动课”的合作之旅。

具体的开放课堂行动“亮点”有三:第一, 在不同行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基础之上形成本节课教学活动设计。我将我的科学课堂开放出来, 邀请ThoughtWorks公司的设计师熊子川和张玳、教育大发现的吴长城进入课堂实践场域, 观察师生的教学体验, 也邀请华南师范大学附小特级教师吴向东对教学活动进行网络指导。第二, 将精益实践用于指导开放课堂。精益实践倡导以解决问题入手, 在“假设—方案—验证”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实践—优化—再设计”, 在我原有的“导课—设计—制作—展示评价”构架基础上完善修改, 最终形成“提出问题—设计纸桥—制作纸桥—作品展示”几大环节。经过四轮修改, 最终形成90分钟的教学活动设计, 并实施于课堂。第三, 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中心”, 解决人们的实际需求, 让孩子们动手制作纸桥, 在行动中体验。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计纸桥—制作纸桥—作品展示”几大环节, 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和设计纸桥, 一方面, 无论是“设计纸桥”、“制作纸桥”, 还是“作品展示”, 都是围绕具体的问题来做的, 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依据设计, 才能解决好问题, 为制作纸桥和作品评价提供基础和依据。

1. 提出问题

第一轮设计, 我们先出示桥坍塌的图片或视频, 引入对桥梁设计与建造的思考: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 如何让桥承重性好、美观又实用?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并不能吸引孩子们, 比较笼统, 也并不能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第二轮设计, 我们从身边的桥引入这堂课, 如成都的九眼桥, 让孩子们思考:成都九眼桥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成都九眼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还如此坚固?哈尔滨的大桥坍塌事故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去设计一座坚固、能承载一定重量的纸桥。

第三轮设计, 我们想将桥梁设计专业人员引入教学, 引入桥梁设计师的概念, 桥梁设计师是如何思考的?如果我是一位桥梁设计师, 如何让设计出的桥梁既结实又美观?

第四轮设计, 重新拿起课本研究, 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吸引孩子们的问题和情境, 于是, 我们编写了一个故事, 便于孩子带着问题设计纸桥和制作纸桥。《山姆大叔》的故事情境及问题:

“在美国的西部有一个大峡谷, 山姆大叔住在大峡谷的西面, 他每天需要开车一小时到大峡谷东面的采石场去工作。现在, 我们要帮他设计制作一座桥, 让他只用5分钟就能从他的家开车到采石场。我们所知道的, 就是大峡谷宽25米, 而山姆大叔和他的车加起来重量是2吨, 那么我们若要帮他设计这座桥, 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这堂课, 请孩子们来做一次桥梁设计师, 为山姆大叔设计一座桥, 用报纸、胶水和不干胶等来代替造桥的木板、钢材和水泥等材料。桥的要求:跨度不小于25厘米, 宽不小于5厘米, 承重至少200克。

2. 设计纸桥

首先, 设计活动之前要引导孩子们分析:做的桥要解决山姆大叔的问题, 需满足哪些条件?有哪些资源和材料?报纸有什么特点?……其次, 让孩子们自己在草稿本上画出纸桥的平面图, 我们观察到:一部分孩子3分钟就画完了, 开始急急忙忙地动手做纸桥。还有一些孩子, 根本没有设计图就直接动手……针对这个问题, 在进入另一个班开展课堂教学之前, 我们就先设计了一页纸的引导设计表, 让孩子们将设计的草图、修改图及最终定稿设计图, 都画在设计表中。设计图方便孩子们理清自己的设计思路, 在制作中作为参考和模型, 进行比照, 最后作品展示时, 将设计图与作品一并交给老师。引导孩子们重视设计本身, 设计也是小组成员达成共识的过程。不断强调, 只有绘出了设计图之后, 才能分工协作动手制作。

教师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形状、结构以及相应的特性, 然后再回到问题, 为山姆大叔设计一座什么样的桥。多次强调从问题开始设计, 设计比制作更重要, 设计是产品的灵魂。并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形状与结构的知识来设计一座符合要求的桥。

3. 制作纸桥

制作纸桥之前, 各组要选出组长、材料管家、时间管家和记录绘图员, 组长负责协调好各个同学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材料管家负责管理材料及节省材料, 时间管家负责提醒大家把握各个阶段的时间, 记录绘图员帮助填写设计表。

制作过程中, 教师在整个教室中走动, 帮助和指导孩子们解决设计制作及合作方面的问题。教师仍然要强调制作纸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为山姆大叔设计一座桥, 桥的要求是什么, 等等。在制作的后期, 教师帮助完成作品测试, 也就是测量纸桥的承载重量、宽度和跨度等条件是否满足。这个阶段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及锻炼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对于学生的挑战有三个, 一是如何合作和分工, 二是如何控制利用好有限资源, 三是时效性。

4. 作品展示

制作完毕, 让每组学生上台展示制作的纸桥 (如图1) 。在评审的过程中, 仍然围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制作的纸桥满足哪些条件, 各组是如何设计的, 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等等。通过以下几点引导点评作品:

(1) 我们为山姆大叔设计这座桥……, 跨越 (实际长度) 的峡谷……桥面是……宽, 能通过载重 (实际克数) 克的车……

(2) 评价哪一组的设计图最棒?

(3) 讲一个团队合作中有趣的故事。

让各小组呈现和展示设计图及作品, 并对设计图与作品一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尤其是注重解决的问题及设计过程。在点评过程中, 无法通过标准测试, 但用心设计的作品, 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

●课后小结

执教《造纸桥》一课结束后, 总体感觉学生在分析、设计阶段有了较大进步, 将更多的设计思维带入课堂, 给予活动的情境, 让孩子们解决具体的问题。最后一次课上只让学生设计制作了桥面部分, 最后搭在老师讲台上提供的“桥墩” (代表峡谷两岸) 来测承重性。关于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过程, 我有几方面的感触:

首先, 不同行业之间人群交流很有必要, 集体智慧才能产生更多思想碰撞。张玳及熊子川的精益思维与吴向东老师的情景导向的教学效果很好。正是因为张玳提出问题及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紧紧抓住课程的问题, 让纸桥的设计制作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以张玳创设的“为山姆大叔设计制作一座桥”, 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具体明确的活动目标, 随后就进入学生对目标要求和材料条件等的分析阶段, 问题的解决贯穿整个活动始末, 这也是精益实践的理念, 从一个问题开始。同时, 这堂课的设计结构与吴向东老师的“情景导向的科学课程设计模型” (如图2) 不谋而合, 由此充分说明这种教学设计的合理与科学性。

其次, 专业设计师强调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从分析问题入手, 而不是盲目地开始设计和动手操作”这一观点, 对学生设计产品非常有益。从设计中一些细节之处能看出张玳注重从“学情”出发来预设课程环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思维, 作为“业外人士”能考虑到这些很难得。他建议时间也交由学生“时间管家”来控制提醒, 材料的合理利用交由“材料管家”来负责调控, 这些都是设计思维的体现。

再者, 精益思维强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不断验证”这样一个系统过程。在这堂课中我们先是从身边的桥出发, 设计情景;然后, 又调整设计, 以山姆大叔的故事导入, 步步逼近教学问题及本质。经过两轮设计, 这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下一轮我将从学生的制作后期到展示交流再做调整, 可以节约更多时间和资源, 不至于浪费, 也是精益思维的具体应用。另外, 学生的作品承重性都不错, 但美观性就还欠缺, 制作后期大多数组都没有时间对桥再进行美化。

综上所述, 针对活动类型的课堂教学设计, 这种跨行业的合作交流, 虽然有“隔行如隔山”的真实感触, 但更多地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优势互补, 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元素和新活力。

考镜源流:

8.《“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品味羚羊飞渡场面的惊心动魄与壮美,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等精神,唤起学生与动物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内在情感。

3.阅读课文力求有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重点语句,通过对动物内心独白的理解,体会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时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难点:以动物的内心体验为切入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作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ppt出示原创小诗。

躲避 狩猎队的捕杀

来到 又高又陡的悬崖

进 是万丈深渊

退 是前来的追兵

一个家族即将覆灭

团结、冷静、果断、配合

年轻羚羊 奋力试跳

眼看 就要下坠

蹄下 突然出现您的身影

猛得一蹬 年轻羚羊获得了新生

道道弧线从山涧划过

而你 却选择了 坠落……

你深深地知道

这一跃注定要粉身碎骨

但你却

无怨无悔

2.知道这首小诗改写自哪个故事吗?(生答)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生命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ppt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2)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2.ppt出示生字词语:狩猎、目瞪口呆、不由自主、猛蹬、凌空腾起、秩序井然、桥墩、坠入山涧、眼花缭乱

3.指名读,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齐读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

(1)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准备把他们全部活捉)可在我们的印象中,羚羊跑、跳能力很强!可以快点逃啊?(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猎人的枪口)如果他们/直接跳,结果会是——?播放视频1:羚羊试跳,葬身崖底。

(2)进——是万丈深渊,退——是前来的追兵,这样的情况对于羚羊来说,简直就是?(进退两难)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

(3)ppt补充出示成语:走投无路、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进退两难、危在旦夕、灭顶之灾。齐读。

(4)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羚羊是否束手就擒了呢?(没有)它们想到了什么办法?课文中是怎样写的?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5)在这危急时刻,你觉得羚羊群表现得怎样?(沉着、冷静、训练有素)从哪个词、哪个句看出来?(ppt出示: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指名读,读出羚羊的当机立断。

(6)短短几分钟,羚羊当机立断,分成两群,准备试跳。它们怎么跳的?(ppt出示: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7)羚羊的起跳是迅速而有力的,读得紧凑、快速些,指名读。谁先跳?(年轻羚羊)谁后跳?(老羚羊)那为什么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ppt出示)。

2.质疑引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生答)对,为了救小羚羊,他就要让自己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2)这个“刚好”是凑巧、运气好吗?那你觉得是什么……?

(3)对!那是老羚羊早就估算好的,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真令人捏一把汗呐,请你读好这个奇迹?

(4)这时的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发出了低沉的哀鸣。这样的结果,老羚羊预料到了吗?(预料到了)

想象说话:

A.在前面他与猎人对峙的短短几分钟内,老羚羊就考虑好了一切,他想:为了 ,只有 。

B.如果他会说话,当他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其实他在说:孩子, 。

C.当年轻羚羊成功落地的一刹那,它深深地知道:我这一蹬,老羚羊就会_____,而我自己却能______,我也有不舍,但为了_________,我必须这样做。

(5)在老羚羊快速坠落的过程中,已来不及/对小羚羊/匆匆望上最后一眼,此时,老羚羊知道: 。

(6)我们似乎看到了老羚羊哀怨、无助的眼神,似乎听到了他在用鲜血和生命向人类发出一个可怜的请求:救救我们,放过我们,我们是朋友啊。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老羚羊用无与伦比的勇敢、智慧和巨大的牺牲,换取了种族在逆境中的生息和繁衍。

四、总结课文

(1)归纳并完成板书:每一道弧线意味着一只老羚羊的死亡,同时,每一道弧线也意味着一只年轻羚羊的新生。如果没有老羚羊坠入山涧前那一刹那的支撑,就不会有年轻羚羊完成第二次飞跃而获得新生。老羚羊就是以自己的死亡来换取了年轻羚羊的新生。再次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生命的壮歌(贴好板书)。

(2)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播放斑羚飞渡全过程视频。

(3)师深情叙述:面对这群勇敢的羚羊,老师想起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或许,我是个勇敢的人,因为我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这句话不正是对斑羚飞渡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为了种族的延续,老羚羊毅然决然选择了死亡,当他们踏上断石,飞身跃起的那一瞬,我深信,他们心里想的,只是让明天的太阳重新升起,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过早地被剥夺生存的权利。如果说,生的一半延续了种族和生命,那么,死的一半却延续了一种更加可佩的伟大精神,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在彩虹布满的天际中不断升华,比太阳更炙烈,比天空更广阔,比活着更永生。

(4)现在大家肯定能理解老师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了吧!这一切都源自于爱的力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生命桥”(点题)。

(5)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跟着音乐的节奏,再次感悟这首小诗,指名读。

五、推荐书目

同学们,刚才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来自于《斑羚飞渡》这本书,老师花了很长时间去品读这本书。动物们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性的,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读,好吗?

六、作业超市

9.《桥》的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 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师:是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全村人都陷入了恐慌,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女生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咆哮”这个词在这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看看这两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口”字旁),看着这两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过渡:死神狞笑着向人们逼近,此时此刻,只有那座桥是生的唯一希望。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如果就这样拥去,大家想一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过渡: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就是村子里一百多号人生命的靠山,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是人们的靠山呢?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会读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留给了自己,他的确是人们的靠山!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过渡:在群众的心中,他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是他们的靠山。那么,在儿子的心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师:是啊,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自由读读19、20自然段。想一想老汉是位怎样的父亲?你从哪能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孩子们,想一想,老汉会喊什么?谁能帮他喊出来?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过渡;看不到美丽的小村庄,看不到窄窄的小木桥,看不到健壮的小伙子,也看不到如山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被救的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你会为老汉做些什么?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 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10.家乡的桥教案 篇十

1、学会本单元的29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列出的25个词语,做到能正确地读写,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能按指定的要求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体会用词要准确”的方法。

4、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即兴说几句“请求”的话。

5、练习写一篇《发生在星期天的事》,要求写得真实、具体,语句连贯、通顺,能反映出星期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词的准确性。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3—5节,能用己的话介绍家乡的一种桥。

4.根据要求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2、初步学习本课第三、四、五节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四种字体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图片、书籍、书法作品(含楷体、篆体、草体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了解家乡桥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突破手段:通过了解千姿百态的桥型,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写家乡桥的意图

一、引题

1、桥是什么?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一下你认为的桥。

学生交流

2、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桥?能给大家介绍吗?学生资料介绍

3、桥有些什么作用呢?家乡的桥并不出名,它能给作者留下什么呢?

4.板书课题:家乡的桥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的意思。

(3)思考: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

2.自学后反馈。

自学反馈自学要求

1、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2、归纳家乡桥的特点

3、交流各类特点的分别的小节

4.分小组、分特点朗读课文小节

5.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再读课文

3、名逐节朗读课文。

(1)说说家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家乡的桥有以下特点:

小桥多、造型美、桥名美。

(2)哪几小节是写“小桥多、造型美、桥名美”的?

(3)再读课文,着重读写小桥特点的小节。

(4)用简洁的话说说家乡的桥。

三、小结

家乡的桥并不出名,但是很有特色。家乡的桥很多,造型很美,每座桥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这些桥美在哪里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抄2遍。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学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突破手段:学习方法,模仿练习

一、积累并复习

1、默写词语:血脉屹立撷取飘逸潇洒

2.说说家乡桥的特点,可用上血脉、屹立、撷取、飘逸潇洒、雄赳赳、长相忆等词语。

3、家乡的桥很多,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有关句子。

4、学生默写词语。

5、生交流,个别回答

例句:“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相关的句子

4、学生个别—全体朗读这句话

二、学习课文第2小节

1、学习句子中用词的准确性的方法:

1)首先要理解“网布”的意思。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的分布。

②: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学生听讲解

小结: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可以先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具体的句子,体会它的准确性。小声读读体会方法,再找找有关句子。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学生朗读理解词语准确性的方法

指名读句子

四人小组共同学习其余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3小节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但是,却有着非常美的形态。

1、读第3小节,你最喜欢的一种形态。

1)最简单的过户桥。(简单在何处?)

2)最漂亮、最有气派的单拱桥。(漂亮、气派在何处?)

1、自由朗读第3节

2、划出最喜欢的一种形态描写的句子,并同桌交流理由。

3、全班交流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请闭上眼睛,想想夜里,如果你撑着小船穿梭于桥洞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1、分男女生读最后一句,并思考想象

2、交流想象的内容

3、学生试背这一小节,交流快速背诵的诀窍。

4、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再背

5、全班背诵。

2、试背这一小节。

3、概括这小节的节意

1自由读第4小节,思考:这小节分别介绍了家乡小桥的哪两方面?

1)说说家乡小桥名称是根据什么起的?

A根据形状起名。

B根据民间传说起名。

C根据名人诗句起名。补充王维的诗《归篙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篱高下,归来且闭关。“

1、默读第4小节

2、交流分二层

2)请三位学生分别读这三句话。你记住了哪些桥名?说一说桥名,并说出起名的根据。

1、再读相关的句子

2、考场测试:根据来源类型背出桥名

3)小结这一层的层意

4)桥的名称美,桥上的字也很美,桥上写了什么样的字呢?

学生交流这一层的层意并试着背诵

读读书上的句子,回忆介绍的字体

A读读书上的句子,体会划线词语用词的准确性。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B出示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想想什么样的桥名可能用什么字体的字?

C这情趣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再读相关的句子,用曲线划出体现情趣的句子。

试着背这一层

全体同学齐读这一小节

完成填空练习

5)小结这一层的层意

2、配乐朗读第4节。

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4节围绕这句话写的,介绍和--,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这些桥名的也各不相同。家乡的桥给孩子们带来了情趣。

3、再读这小节,试背。

男同学读,女同学试着背

老师引读,全体跟背

2、根据这小节的节意

家乡的不但多,而且桥造型美、桥名美,连桥上的字也美。

那么除以以外,还有什么吸引作者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熟读课文3、4小节,并背诵3、4小节。

2完成课后练习3的第一道填空题。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

巩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突破手段:

通过交流和练习

一、积累并复习

1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学生交流

2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课文的3、4小节。

学生根据要求背诵3,4小节

背涌形式:第3节教师背“最简单的,最漂亮、最有气派的”第4节教师背桥。

二、回忆理解词语准确性的方法

三、学习第5小节

1读第5节,说说第5节讲什么?

学生读第5小节

学生交流第5小节的主要内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交流

2什么地方看出家乡的桥是孩子们的乐园?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想想让你在这样的桥边玩,你会怎么玩?你觉得会有什么乐趣?读这句话。

3、填空:

课文第5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读这句句子,交流会玩些什么

4、试着背这小节,讨论记忆的好方法

读最后小节,说说作者为什么“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学生根据方位来背诵这一小节

读这小节,畅谈想法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的第2小题。

11.《桥》的教案设计 篇十一

古往今来,桥梁作为交通景观的要素,在交通运输和整体景观规划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承载功能,而且千姿百态的桥梁造型也创造与丰富了视觉景观环境。位于河南省中部漯河市临颖县的小商桥,建于隋开皇四年,比赵州桥还要早20多年,距今约有1450多年历史。小商桥为敞肩单孔石拱桥,长213米、宽6.45米,主拱两边有对称的小拱,均由20道拱券并列砌筑而成。桥拱、桥基是用红砂岩砌筑的,桥面上石头雕刻有牡丹、莲花、天马等图案,拱之上端置有兽,伸出桥身,桥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刚力士像,造型生动,风格古朴,而且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而不衰。

傲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的小商桥,如今仍然可以通行车辆,坚固如磐。其奥秘何在呢?主要原因莫过于它的材料构造及施工工艺上。古代桥梁所用的材料多为木、石、藤、竹乃至皮革之类等天然材料。而且能够保存至今的也多为小商桥这样的石拱桥。这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构成石拱桥的石块都是相互挤压的,即使桥上负载万钧,也能巍然屹立。由小商桥联想到今天的建筑景观,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值得我们很好的传承和发扬,针对目前许多粗略的建筑景观,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与探索:

1.材料的选用及结构的坚固性

材料和结构是桥梁建造的关键所在。现以小商桥为例分析:小商桥的桥梁选用的石材是红色的石英质砂岩,砂岩的沉积构造极为丰富,除了含一些方解石质自生颗粒以外,砂岩中的沉积组分主要是砂级陆源碎屑和基质,其结构致密、成分稳定,而且不易腐蚀风化。砌缝也是用粘度极高的混合浆灌注。同时构造上从力学角度来讲,拱式桥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承处不仅有竖向反力,还有水平推力。由于这个水平推力,使拱体内的弯矩大为减小。所以,拱桥可以充分利用抗压性能好而抗拉性能差的材料来建筑。敞肩拱的产生,调整了恒载压力线型,以达到有可能接近形状较坦的圆拱拱轴线。无论从造型、材料及构造上小商桥都堪称为世界桥梁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比而言,我们当下的一些建筑为了追求高速度,人为的压缩工期,材料使用上偷工减料,根本不注重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坚固性,出现了许多 “豆腐渣”工程。纵古览今,我们的建桥技术在不断提高、发展极快,材料上更是丰富多样、数不胜数。然而,我们的建筑质量却有待提高。我认为,在传承前人建桥精华的同时,应注重学习他们崇尚自然、勤劳朴实的优良品德,结合现在先进的材料、技术,一定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

2.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商桥是中华民族建桥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民众绝大数已不再醉心于古代那种唐诗宋词的文人雅调,人们所要享受的更是一种快餐文化。这种快节奏的文化现象,要求我们的景观设计具有时尚性、刺激性、多变性的特质。但作为景观设计者又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文化层面上,而要透过世俗剖析其深层次的能够产生共鸣的理念与哲思。例如,日本隅田河上樱桥的设计,它建于旅游观赏区,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为了方便两岸公园和不同地点的人群过河,设计师做了独特的考虑,平面呈“X”造型。其结构为两端分叉的三跨曲线连续钢箱梁,体现出简洁流畅的外形。樱桥无论是桥梁建筑造型,还是桥梁结构都富有特点。我们的景观建筑也要既满足功能的需要,又要符合时代特色,设计出一流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建筑。

3.因地制宜,文脉传承

现如今的城市拥有大量而拥挤的民用住宅和公共设施,背景轮廓线参差不齐,环境较为复杂。城市中的桥梁作为城市的一景,在构成城市形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周围环境空间影响很大,如果处理好桥体自身的美观及城市环境的协调,将为城市增色,甚至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而在当今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脱节的现象,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才能够对桥梁的设计方案进行景观方面的论证。由于地理位置、地域的差别,我们每个城市的特征各不相同,桥梁所处的环境也有差别。所以,城市景观中桥梁也绝无标准图可套用的,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

4.结语

像桥梁设计建造一样,在我们今天的景观设计中,缺乏了中国城市本应有的特色。特别是从思想上来说,缺少了古代园林景观的韵味与情操。古典园林蕴涵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但当今我国许多建筑都是让外国人来设计的。大多设计追求“极简主义”,适合外国人的审美情趣。而我们国家的建筑景观设计,要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应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意蕴为主线,穿插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符号,借鉴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发展思潮,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园林建筑。使人置身其中感受到景物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达到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所以,中西结合,形成互补,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才是我们的追求方向。

从小商桥的构建中使我们受到极好的启迪。我们不仅要从古典的园林建筑中汲取精华,而且更应该结合现代建筑元素,以时尚的、简约的、实用的园林建筑形式去设计现代的园林景观。把美与实用有机的统一,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建筑美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潮流的中国建筑景观。

参考文献

[1]和丕壮.《桥梁美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1).

[2]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3(1).

[3]杨士金,唐虎翔.《景观桥梁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1).

[4]潘世建,杨盛福.《桥梁景观》.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8(1).

12.《桥》的教案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开启桥,顶升,平移,安全,通航净空

一、引言

相对于主梁不可运动的桥梁, 开启桥可缩短引桥长度, 减少路堤工程量, 并降低桥墩高度, 在桥面交通流量不大而需通行高大船只的河道, 开启桥尤为适用。本研究分析了以往开启桥存在的不足, 提出采用简易装置增加通航净空的新型开启桥构思。对结构构造及开启流程进行设计, 并分析不利工况下关键部位的受力性能。

二、开启桥的发展现状

目前, 国内外的开启桥形式主要有3种, 即立转式、平转式与升降式。各类开启桥发展至今, 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都已较为完善, 然而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 都存在一些不足。

(三) 立转桥。

开启段悬吊在通航船只的侧上方, 给船只带来通行障碍及安全隐患;开启段受力复杂多变, 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非常高;双叶开启段便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 对设计及材料要求更高, 成本更大。

(二) 平转桥。

开启状态下, 前后两个开启段分别正对着船只的通行方向, 增加了通行障碍和撞击危险;桥身较大的重量对位于桥墩中的转动开启系统也有较高要求。

(三) 升降桥。

需要建造高大的桥塔, 并设置大型起吊设备, 建设成本较高;开启段悬挂于通行船只上方, 限制了通航净空, 且存在安全隐患。

三、伸缩式开启桥方案设计

(一) 工程概况。

桥梁固定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开启段采用钢箱梁结构, 可移动导梁采用钢桁架结构。主要设计参数为:

1. 桥梁总跨度120m, 开启跨度30m, 开启段宽度10.75m, 高度1.2m, 固定段宽度11.45m, 高度1m, 双车道加两侧人行道, 单车道3.75m, 人行道1.5m;

2. 导梁上部轨道为工字形, 长度15m, 共4根, 固定段桥面上部轨道为槽型, 长度30m, 共2根;

3. 开启主梁自重120T, 千斤顶顶升高度1.6m, 顶升吨位15T, 滚轮直径0.2m, 滚轮与轨道间滚动摩擦系数0.05, 卷扬机采用JM型慢速卷扬机, 钢丝绳额定速度为10m/min。

(二) 主梁开启构造设计。

桥梁主体结构分为3个部分, 即固定段、开启段和可移动导梁, 如图1所示。其它部分包括千斤顶、滚轮、轨道、卷扬机及启闭控制系统等。桥梁开启段在闭合情况下属于简支梁情形, 开启段下部安装滚轮。桥面下部设置可移动导梁, 如图2所示。

导梁合拢时采用对中定位锁紧结构与尾销定位结构, 紧密连接而形成刚性整体。导梁下部安装滚轮, 导梁上部按一定间距沿通长安装千斤顶, 如图3所示。在千斤顶上部沿导梁半长安装轨道, 在一侧固定段桥面上也设置对应的轨道。另外在对应的位置安装卷扬机, 分别用于控制开启段和可移动导梁的平移。

(三) 主梁开启流程分析。

主梁开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如图4所示。对于桥梁闭合过程, 反向运作该程序即可。

桥梁开启时, 卷扬机将导梁拉出使导梁处于外伸状态, 如图5所示。待两侧导梁平移至合拢, 千斤顶压杆向上运动, 将开启段顶升某一高度, 如图6所示, 使开启段底面与固定段顶面齐平。

之后, 卷扬机将开启段以水平平移的方式拉至固定段桥面之上, 如图7所示。待开启段完全脱离导梁上部轨道, 千斤顶压杆回缩, 如图8所示。卷扬机将导梁拉回至固定段的下部, 如图9所示。开启完成, 如图10所示。

(四) 构造设计受力分析。

在整个开启桥结构中, 导梁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在整个开启过程中, 千斤顶抬升开启段时导梁将获得最大弯矩和挠度, 在此状态下验算导梁承载力与变形。

由于固定段下部导梁可以获得竖向反力和弯矩, 故支座可认为是固端;另外由于在导梁合拢时采用对中定位锁紧结构与尾销定位结构, 两导梁受力连续, 看作整体。计算简图如图11所示, 导梁构造如图12、图13所示。

经计算得出, 导梁最大正应力约为80MPa, 满足Q345钢材强度要求。导梁挠度最大值约为19.5mm, 为跨径的1/1538, 满足变形要求。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以往开启桥相比, 本平移伸缩式新型开启桥具有以下几项创新优势:一是受力稳定, 耐久性好。闭合状态下, 开启段属于简支梁情形, 相比悬臂受力更为合理有利于桥梁的耐久使用;二是安全性高。桥梁开启后, 能为船只提供无限通航净空, 避免了通行障碍及撞击危险;三是机械规模小。开启段及导梁借助滚轮滚动进行水平移动, 大大减小了卷扬机负荷, 且无需建造高大桥塔;四是易于修护。固定段、开启段及可移动导梁能够进行分离, 易于对各部位进行彻底的修护。

五、结语

一是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地区, 如有较高抗震设防要求时, 本设计可适用;二是在对通航净空要求较高的河道, 如经常出现游艇等高耸型船只时, 本设计的适用性也较强;三是本设计的低成本及易修护性也能够吸引工程建造者与桥梁维护者的注意, 增强了推广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奚鹰, 杨颖萍, 陈玲, 陈哲.铰接平衡重双立式开启桥开启系统力学模型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

[2].吴皋声, 叶启洪.天津塘沽海河开启桥总体设计[J].桥梁建设, 1985

1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准“苍白、红润、凋零、含苞、骨髓、辗转、绽放、骨肉同胞”等词语,并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凋零、含苞、绽放、辗转”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部分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

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重点应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来领悟文章情感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真实感人,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多媒体课件。《爱的奉献》音乐

【总体设计】

教学分成四个实践板块: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细读重点语句,提升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表达感受;

3、梳理文章结构,拓展口语交际,积累内化语言;

4、书面表达、交流,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第一课时基本完成前两个板块,初步完成教学目标1、2;(注:生字词语只认不写,第二课时写字。)第二课时完成第三、四个实践板块,完成全部目标。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爱的奉献》)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感受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去体会无私奉献带给他人的希望与幸福。

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因此,上课一开始,我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做好情趣共融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揭示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导入: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屏幕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示需要注意的词语:

⑴ 提示凋零、含苞、绽放,读通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理解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⑵ 提示辗转。训练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从而读通难读的句子。

⑶ 提示暂停,训练学生读准生词,把句子读通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训练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个生命场景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背景音乐响起)

(2)引导学生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小钱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3)引导全班交流:

① 交流小钱患病的情况,引导学生大致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等医学方面的知识。

②理解文中第三句“这个18岁的年轻人……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十八岁,如果是健康的生命,此时此刻,他可能在干些什么?(生自由作答)

可是此时此刻,十八岁的小钱不能去(),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不能(),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不能(),只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③生谈体会。

(4)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个生命场景

(1)学生自主研读课文3、4、5自然段。

(2)播放地震图片,简单介绍台湾地震的情况。

(3)带着敬佩之情引读第4自然段的语句。

师:虽然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庆幸的是这位台湾青年没有受伤,他的爸爸妈妈是否受伤,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的爷爷奶奶是否平安无事,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的最好的朋友是否还健康的活着,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生:(生接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4)师:正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所以

当()时,他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当()时,他还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当()时,他仍然能(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5)比较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有何区别?

(6)体会李博士高尚的医德,博大的爱心。

①朗读描写李博士的语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②抓住“沉着” “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③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段落、句子及关键词,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合作读,理解读,情境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四、释疑,点明课题,预留作业

1、教师小结: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即将结束的生命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能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吗?

2、深情朗读课文第七小节。再次感悟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让学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3、作业

上一篇:我用我的眼睛讲述四季作文下一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