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2024-06-28

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共9篇)

1.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一

初中数学分层异步目标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异步目标教学模式研究 2.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3.课题负责人:长沙县安沙镇唐田中学张阳 陈秀 4.实验时间:2010年至2012年

5.实验对象: 长沙县安沙镇唐田中学初一144班、147班,同年级145班、146班为对照班。

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需要,在认同学生存在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做人的价值,坚信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成功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使学困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能够愉快学习,最终成功。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预计在研究的两年的时间里,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撰写、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分层异步目标模式教学方面的论文、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推广。

2、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3、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论方面进行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系统研究

通过理论探索法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2.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实验

(1)编写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每一步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初步建立具有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

(2)推广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使用,使分层教学的实施系统化,并进一步修订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真正形成一套适合不同学校教师使用的具有分层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3)探索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评价(如数据如何分析,如何评价等)。

3、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

完善研究资料,切实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要定期对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资料,丰富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理论研究部分、问卷的调查和组织、实验部分都由唐田中学张阳、陈秀合作组织、负责。我们计划在本校初一年级进行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的步骤

1.撰写课题方案(2010年4—2010年6月)课题方案由张阳、陈秀负责撰写。

2.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总结(2010年7月—2012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边学习边实践。从2010年7月开始到2012年7月,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2)2012年7月—2012年10月,分别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教师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心得等过程资料,提炼成功的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主动参加课题研讨、观摩活动,争取有论文发表或获奖。

2、做好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通过组织现场会或研讨课等形式,对较好的研究成果和改革成果加以宣传,打造学科特色。3、2012年10月举办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活动。交流展示材料:最终成果(成果主件及必要的附件)、工作报告、研究总报告、体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一堂课题课研讨等。

课题组 2010年4月

2.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二

我们将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通过“为了个性化作业的落实而研究、在个性化作业实践中研究、教师和专家一起合作来研究”等形式, 结合教师对某类或某个学生参与个性化作业实验发生的典型事例, 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从中揭示作业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基于学习目标进行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批改反馈

我们首先收集、整理有关作业研究的文献资料, 探讨个性化作业不同于传统作业的本质内涵, 明确了个性化作业的鲜明特征:尊重学生差异,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形式符合学生兴趣, 评价针对学生实际。在此基础上, 讨论形成了作业类型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框架, 依据做作业的地方之不同, 把作业分成课堂作业、校内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等三类, 并确定了基于学习目标分层的作业设计与反馈策略教学模式。

(一) 分析确定个性化作业呈现方式

当前语文作业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三种: (1) 教材提供的配套练习本, 这是有关部门依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给学生用的课堂作业、校内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 (2) 教学设计中的作业开发, 也就是变革教学设计方式, 强调目标、内容与实施、评价的一体化, 把课堂作业、校内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融入教案, 甚至作业先行。 (3) 基于目标的作业分层设计, 即按规定的作业本 + 部分自编的基于目标设计的作业, 强调作业目标、内容、反馈的一致性, 特别关注作业反馈的有效性和作业内容的分层, 主要变革作业反馈方式, 使其更适合学生, 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师批改的方便。

我们认为后两种方式比较适合小学生, 能够体现个性化。

(二) 作业设计、反馈伴随教学设计同行

个性化作业设计程序, 即分解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分析学情、设计旨在实现目标的分层分类作业。

选定作业呈现方式之后, 我们就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设计语文个性化作业。

下表是作业设计反馈表:

二、实施基于目标分层的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反馈策略

语文个性化作业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的适切性、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作业内容的选择性和作业评价的针对性上。我们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出发, 充分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 设定基础性和拓展性这两类学习目标 (基础 + 特色) , 在满足每个学生关于作业的最基本需求的同时, 又顾及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关注作业过程, 注重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策略一:差异化选择性——遵循差异化教学理念, 针对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及能力水平, 提供可选择数量及难度的作业, 始终分层设计、布置、批改个性化作业。

按多元智力理论的理解, 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又强调目标分层和基于目标的教学。这两种学说成为差异教学的立论基础。差异教学就是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智 力和学习的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要实现差异教学, 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基于目标分层的设计与实施, 从内容、形式和要求上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 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 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以提高学习兴趣。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设计与反馈:

策略二:多元化趣味性——在作业内容安排策略二:多元化趣味性——在作业内容安排上, 立足学生体验, 坚持新颖、灵活的原则,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例等融入语文作业设计、反馈之中。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和社会互动性, 意味着所设计的作业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主动地建构和生成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在他们的头脑中本来就储存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感悟。课堂教学不能无视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经验, 而应该把这些原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转换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和源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我们以此为依据, 通过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和反馈, 引导学生丰富和自动生成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提升语用兴趣和能力。如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太空“清洁工”》等说明性文章后, 请学生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表现形式, 设计自己理解的爬山虎脚的构造、蟋蟀的窝巢及希望的未来太空“清洁工”等, 并清楚连贯地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策略三:过程化创造性——关注学生对语文作业的态度、过程与情感, 丰富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作业, 减少部分枯燥乏味的机械性作业。

表达的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学校母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人的语用能力。“表达→表现→创造”形成了言语发展的螺旋形轨迹, 从规范表达力到个性表现力乃至审美创造力将是母语教育发展性、理想化的演进路线。以这样的积极语用观为指导, 我们在进行语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反馈时努力展现学生积极学习语言的过程, 促进学生积极运用规范语言,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完了拼音之后, 自己设计姓名卡, 自己制作识字本 (见图1、图2、图3) 。

又如写写画画作业, 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上几句话, 配上一些诗等。

常见的花草树木、在火烧云中耸立的天封塔, 那可爱的单脚跳的小姑娘、江边放飞风筝的孩子 (见图4、图5、图6、图7) ……通过学生的描画与叙述, 一切显得格外的动人,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着画, 读着话, 做教师做家长的或许也能从中体味到运用语文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情趣。

高年级学生则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 完成收集资料、调查、访谈等作业。

策略四:具体化针对性——作业的设计、批改和反馈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及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而定。

针对这一策略 , 这里特别阐述一下我们的作业反馈。反馈是关于某人做过什么的信息, 是根据此人的行动——意图与结果, 对现实表现与理想表现进行比较得出的。根据研究、调查证明, 分数、等级或其他符号性的判断性反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价值十分有限, 更有价值的是描述性反馈。描述性反馈具有四方面特征:在学习过程之中和之后发生, 并即时作出反应;向学生提供关于表现状况的具体而清晰的细节, 且容易被学生理解;提供改善学习表现的建议, 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改进;要与样例或描述性指标作比较, 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些特征成为作业反馈的重要依据。

我们以描述性反馈作为个性化批改与反馈语文作业的评价基础, 做到六个“尽可能”:尽可能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倾向;尽可能不用诸如半对半错、五角星、等级、分数等相对抽象的符号;尽可能多用评语和学生能理解的形象化图案;尽可能做到校内作业面批和一对一的口头反馈;尽可能为做错的作业提供错误分析和描述性的改进建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关于校内课外作业相互评价的机会。

在改进分数、等级符号评价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个性化的描述性批改和反馈, 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得愉快而有成效。不管何种方式, 批改和反馈都要基于学生作业方面的事实性表现, 而不是与学生的为人联系起来, 依据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的描述, 并运用具体的、非判断性的语言指出作业需要改进的领域。这种描述性反馈应该能被学生理解, 为学生如何改进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提供重学、纠正和修改的机会以让学生回应反馈。同时, 这样的描述性评价反馈过程本身也是师生 (生生) 之间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对话交流、实践思考的过程。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的作业设计与反馈就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对话交流、实践思考的机会。

可见, 不管是课堂作业, 还是家庭作业, 它不是延续课堂教学没有讲完的故事, 而是表征和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 在证明学生学得怎么样的同时, 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基于这些证据, 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改进性建议, 告诉学生哪些需要改善以及如何改进, 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和作业中表现得更好。

3.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三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1. 层次性原则

即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的学习差异。实现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有梯度式设计策略。即将原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层次化,再由高到低设计多个层次。如,“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梯度设计为:A. 能够熟练地运用我国铁路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起止点城市;B. 能够运用我国铁路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起止点城市;C.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 主体性原则

即明确行为主体是学习者。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接受某一单元或课时的地理学习后其行为结果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是教学的情况怎样。行为主体的变化不仅是简单的表达方式的表面形式的改变,它还体现出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重大的更新和提高;体现出地理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实践的真正实施落实;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促进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真正转变。这与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是一致。

3. 具体性原则

“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便于地理教师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便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心理指向,以及为达到该目标产生有意注意,利于目标的达成。因此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1)要明确行为指向。地理教师选择行为动词时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动词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外显行为的测量。使用“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的表述”中的动词。具体的陈述如:“记住”世界人口的数量;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会“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2)要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即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包括辅助手段、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的情形类型。如“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用5分种指出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利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的过程;根据有关的“水资源”知识,编写一份“水资源”的地理小报。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方式就更为具体、可测量评价。(3)明确行为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即行为结果的情形也应是具体的。如列举影响某地气候特点形成的四项因素;在“中国地形图”上至少找出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二、初中地理课堂目标的分层实施

1. 创设个别化教学情境

在小班化教学中,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的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另外,在上课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知识点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的使用。如可以设计“看一看”、 “练一练”、 “想一想”,三步走的方法指导学生。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的难度和速度,使课堂教学始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多鼓励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实施分层次递进教学

这是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自知,引导学生自主选层。如果将学习目标分层,分为A. 高层目标(能熟练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B. 中层目标(能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和C. 基础目标(能理解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层目标的内涵,帮助学生自知,引导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选层。另外,影响学生对目标选择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估计;二是学生的成就动机。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学生对目标层次选择过高或过低两种外在行为上。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及时的指导。

分层施教应做到分层提问。在课堂上的采取分层提问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和解决对于他们来讲不同难度的问题。分层辅导。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重在一个“导”字。并对其中一些不想学,不愿学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习较为自觉的学生则辅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对于学生针对自学中的体会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与小组同伴讨论、交流。教师可采用目标依赖、角色依赖等方法使小组内部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各抒己见、互帮互助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从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启发他们自己解决。

4.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篇四

§《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2.1.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两节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结合此两种随机抽样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总体的复杂性,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有学习掌握分层抽样这种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为下节“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本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在:概念比较清晰,基础扎实,掌握情况总体不错。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着以下缺失:书写不认真,数字抄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两极分化明显:优生与后进生,水平相差较大。大部分学困生却和优等生却相差好几十分,较为悬殊。这是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并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出现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2)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

(3)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并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四、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并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五、教学方法

因本节内容较简单,且主要内容为概念型知识,故本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依据五步教学法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添加承前启后的内容,主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当堂吸收本节课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引导,理性概括→观察感知、例题学习→反思小结、自我提升→课后作业,自主学习→设置思考,埋下伏笔。

(一)复习回顾、设问

问题:上节课学习的系统抽样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思考:设计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保证抽样公平,并且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如果要调查我校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由于男生一般比女生高,故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都可能使样本不具有好的代表性。对于此类抽样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抽样方法。

[设计意图] 我借助这个环节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层层递进

近视率(%)请学生思考探究:假设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

9085中生10900人,小学生11000人,此地教育部门为了了解8070本地区中小学的近视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区的小6045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50近视率4030本? 2020[设计意图]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100小学初中高中趣。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难度呈现梯度,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要。同时该过程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为给出分层抽样的定义做准备。

(三)启发引导、形成概念

首先设置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具体事例的探讨容易表述出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但表述过程不具有数学的严谨性是可想而知的。结合学生的表述,教师给出分层抽样定义的规范表达。并结合上一环节的具体事例与学学生探讨分层抽样要遵循的原则。总结分层抽样的具体的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话,深化对分层抽样概念及要遵循的原则的理解,加深对分层抽样过程的理解,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四)观察感知、例题学习

1、某高中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300人,高二年级200人,高三年级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抽取容量为45的样本,那么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多少? 例

2、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中人口比例为3:2:5:2: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

请学生解决例1,让学生初步应用分层抽样的知识,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于例2学生可以确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但对具体过程的书写存在一定疑虑。于是我板书例题2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对具体过程的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此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层抽样,加深理解分层抽样的步骤及优点,巩固知识的掌握。

(五)反思小结、培养能力

[设计意图]小节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必做:课本练习1、2 选做:课本练习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八、教学反思

主要是学生自习为主,老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自学,参与学习中,合作交流学习本节知识。引入导学案提高高利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九、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分为两个版块,左半部分为主板,主要书写本节课的标题和主要知识,右半部分为副版,主要用于练习和草稿的书写。板书具体内容根据实际当堂发挥,在此不作具体表述。

5.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五

*************************************************************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就历 史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 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 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 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 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 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 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 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传统美德是现代化新道德的基础,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其 内涵我们完全可以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 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 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 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精忠报国

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 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 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 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

2.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如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诸 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 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光耀星繁,代代相传。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如“一生 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等。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马钧发明翻车、李春建赵州 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生动事例。墨翟、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 藩等,均可谓节俭的名人,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4.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事业要“废 寝忘食”。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它使我 们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凝聚 力,战斗力。

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 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 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5.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 茧、映雪、借书、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 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6.仁者爱人

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 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人物热爱人民的事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 国,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妻子)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都充满着对人 民群众关心、热爱之情。

三、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就历史课堂教 学方面谈些做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 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 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 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 “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 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 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 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 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 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 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 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特级历史教师蒋炳光看到一 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他在讲“文景之治”时,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 帝爱惜谷物的事例。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蒋老师对学生说,一 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爱惜谷物,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 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 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 “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 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 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 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 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 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 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 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 的道理。

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

6.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六

语文学科:

根据语文知识、读写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教师对全班学生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分为A、B、C小组。其中A组是学习能力较好的优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B组是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约占班级人数的60%,C组是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教师必须征求学生本人的同意,并且告知全班,这种分组只是暂时的,等到一定阶段的学习或者测验之后,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学习进步的上升一个等级,而退步的则要暂时降一个等级。这样便可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全班形成互相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学生分层基本标准

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也必然要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有梯度的分层作业,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家庭作业的热爱。根据我校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语文作业的基本形式,我们课题组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从作业的三种形式着力对语文作业进行分层设计:

A.口头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会口语交际时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多半是以听说的形式出现。教师应学会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本这一资源,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充满童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将故事讲给家长或者小伙伴听,这样不仅达到了对课文的巩固,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然,每一类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其做一些朗读、背诵、课外优秀读物的朗诵,以增加其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初步的审美;对于已经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中等生,教师可以布置其做一些课文内容的续说、课外优秀读物的朗诵欣赏,以培养其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从而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教师可以布置其做一些看图说话、课外优秀读物的欣赏感悟,以训练其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力。

B.书面作业。书面作业是目前家庭作业中最常见的形式。传统意义上书面作业无非就是一些抄写、默写、作文、课外辅导书之类,当然,改革作业形式,并不是要完全抛弃这些传统作业,反而要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但是如何从传统的抄写默写中开辟蹊径,令家庭作业更富有层次性、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觉得可以尝试在书面作业中融入更多学生自主的成分,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让学生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记录一些个人欣赏并有感悟好词好句好段,随时写下自己对于文章乃至一个词语的感受体会等等,既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又训练了其书面表达能力。这种摘抄写心得的作业适合全班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不管是大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的读后感,还是几句文字朴素、感情质朴的读后感,都是学生可贵的个人体悟,都是值得鼓励并赞赏的。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改写、续写、扩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比如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三种作业,即对课文的改写、续写和扩写,以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定一种对课文内容变换的写法,比如改写,下次再布置其续写或扩写,这样便于其把握和发挥;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由选择一种对课文的变换形式,他们对哪个拿手就写哪个,实在不行,可以让他们先尝试扩写(改写)某一段落,这样小步伐的训练直到其能掌握各种类型的写法。

C.实践性作业。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学习书本知识,归根结底还是要运用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它为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让学生多实践、会运用。因此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践性作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也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走进自然与社会,写调查报告、专题手抄报,自编课本剧等等,这些都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都需要学生细心观察,动手操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实践性的作业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寓言故事后,教师布置两个作业:一是搜集一些寓言故事,利用班会课举办一次讲寓言故事比赛;二是课后和同学组合搭配,把课文故事表演出来。在这些实践性家庭作业中,教师最好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按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别安排不同的任务,这样小组内可以发挥各自组员的优势,扬长避短,共同协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进,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学生水平大致均衡,这样也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三者要有机结合,尽量涉及三种形式或者两种形式,以《找春天》为例,设计的家庭作业如下(事先已按学生能力把学生分为三类):

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1、把不会写的生字抄两遍

2、正确流利的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1、背诵课文

2、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文,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回忆你和小伙伴在春天一起玩乐的情景,写一段话。

作业分层基本标准

数学学科:

①数与代数中的分层。要求A层学生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利用计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B层学生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提高计算能力;C层学生计算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空间与图形中的分层。在几何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物体的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要求A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柱的体积、表面积和重量;B层学生除了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于:“一个装满粮食的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地面直径10米,高是6米,已运走了60%,剩下的用每次能装7.85立方米粮食的汽车运输,需要多少次运完?”等圆柱与比例分配、圆柱与分数进行的综合的实际问题;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统计与概率中的分层。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给A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一部分;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A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A、B层作业,同事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先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综合运用中的分层。在学习“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

(3)根据课内、课外进行作业分层

①课内作业分层。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面对中等学生施教,设计的问题要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当然问题也带有一定的梯度,问题提出后不急于指名让举手的学生立即回答,应给中下等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看上去似乎浪费了一部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可避免中下等学生上课时思维的惰性,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提问的面要广,不能变成与少数优等生的一问一答,要为中下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但这可能会造成优等生的积极性降低,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我们的做法是让优等生来点评中下学生的回答,指出他们回答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能向中下学生作解说,让这些学生听明白,这样让优等生也得到了锻炼,至少培养了他们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在课堂作业的问题上,设立星级题,完成一星级后再完成二星级、三星级的题,三星级题一般作为学生课外思考,作为一种有奖征答,答对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可以结合我们学校的星级学生评选活动,这样优等生的积极性大有提高。一、二星级的题要在课上完成,中下等学生只完成一星级题,让他们也能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同时教师巡视指导时要求他们讲思路,或者让他们讲给旁边优生听,让优生给予评价打分,分数积累一段时间同样给予奖励,他们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这一操作方法是要充分发挥学习骨干的作用,要把他们组织好,教师只要设计好各等级的作业题就行了。

②课外作业的分层。课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要适当,适量,有效。既要能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又要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适当的准备和铺垫。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留完全相同的作业,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于作业,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精挑细选,分层布置,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通过课后作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为主,重在巩固基础,强调规范和习惯,培养基本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重在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优秀学生的作业,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还要适当拓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地思考,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能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了《学会看病》后,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到医院挂号排队实践,实地感受,这样就能为以后的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了《可能性》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摸球或者抛正方体的游戏,既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又能培养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我们布置课外作业的做法是优生不做课外作业,但要求自己每天研究一至两题思考题,题目来源于小学生学习报,或其他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并就思考过程写学习日记,这种做法既减轻了优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一般的学生布置配套的教辅用书的题,着眼于提高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基础差的、又很不自觉的学生,我们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一般要求在学校,在老师的辅导和监督下巩固基础知识完成一些最基本的题,达到要求后再放到一般学生的行列中去。这样的做法使各个年级环环紧扣,不留尾巴,有效地避免了新学困生的产生。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很重要,要不然就会让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有空子可钻。

③让学生给学生出题,特别注重让优生出题给学困生做,要求优生出的题要符合学困生的学习实际,学困生做好后让优生批改,并边批边讲评,这也是双赢的做法,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思路清晰了,学困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由于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他们也不再愁眉苦脸,变得有生气了。

(二)探索了分层作业指导下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泰戈尔说过:“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其实,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我们都可以以一种鼓舞的姿势去评价他们。再也不能像传统的评价方法那样,全体学生目标一致,每个人都要向100分去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创造时机,为他们取得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进行分层评价,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差异教学时,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激励性评价,主要适用于C层学生。由于C层起点较低,且以教师指导为主,因此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增,所以教师主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如“有进步”“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等;这样教师亲切的话语一定能激发学生好学的情感。

2.参与性评价,主要可以让B层及A层的学生参与。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相信他们的,从而以这种信任感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动态性评价,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当暂差生有了一点进步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当优等生得到高分时,教师应激发学生争取越学越好,越学越聪明,以教师具有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持续发展。

7.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两难”之惑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般来说,基础性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对技能的基本熟练程度。而发展性的目标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学会数学的表示等。

发展性目标与基础性目标从理论上看,他们是统一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反过来,学生的能力提升了,自然有利于他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常态课教学中,这两种目标常常会发生矛盾,很难兼顾。为什么呢?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方面考虑过程方法的充分展开,否则不利于改善和发展思维;另一方面又担心练习来不及,知识技能得不到及时地巩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如何处理好这两个目标的关系呢?这便是我们的“两难”。为此我们在思考和找寻“两全”之策。

二、思考与尝试———“两全”之策

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习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公开课和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这种要求更加严格。但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要做到公开课那样齐全的目标,那基本是很难的,往往要花几节课的时间才可以做到。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个别教师可以通过非常巧妙的设计、高超的课堂处理驾驭技巧做到这一点,但是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那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小班环境下的常态课如何拟定和达成目标呢?

思考一:目标细化重落实———分层要求,逐步达成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研究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一般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尝试1:目标分层(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

以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有些内容不能采用“一刀切”,需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保证目标落实的有效性,那么我们把目标分成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

例如:五下《找次品》拟定教学目标为:(1)下限目标:学有困难的学生会用数学符号表示9个以内找次品的过程和结果。知道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的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这样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保证能找到次品。(2)上限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优化的方法(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解决问题。

尝试2:目标分解。

对于有些重点、难点内容,或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内容,我们觉得难把握或目标较多时,先找出课程标准中对应本课时的目标表述,再确定教师参考用书中对应本课时的目标表述,最后确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目标分解:从课时目标分解为环节目标,如果环节目标涉及内容较多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主目标到子目标。例如:五下《找次品》。

1. 基础目标:

(1)通过用天秤、猜测、画图推理等活动,学习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环节目标:

第一环节: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3瓶口香糖只需称一次即可找出次品,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图示法和数学符号法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和结果,给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提供支撑。第二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二是让学生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沟通与方法的联系都是分成天秤左、天秤右和剩下的,第一次是一个一个称,第二次也是一个一个称,所以这两种表示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选择后面的一种表示方法;三是落实找次品时将物体分成3份。最后,进一步的巩固用数学符号表示找次品的过程与结果。第三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一是让不同的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到“果子”;二是在这个环节中得出规律: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总结提升。

思考二:目标丰富促发展———深度思考,适度拓展

尝试1:关于深度。

这里的深度是指教师在拟定目标之前对这个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有充分的思考。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呢?在深度方面可以怎么拟定目标和设计教学呢?回到前面所说的《找次品》一例,为什么刚才对找次品这节课定下这些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1.课标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中将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将解决实际问题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片段阐述。

(1)环节目标。在这个环节中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二是让学生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环节设计。

①5瓶口香糖,其中有1瓶是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师:我们知道3瓶口香糖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那么5瓶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

②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都有任务单,请按要求填写。注意只有3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③任务单。

C组:把5瓶口香糖分成()份?每1份分别是()()()。假如天秤平衡,次品在();假如天秤不平衡,次品又在()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画图表示上述找法的过程与结果,并尝试运用数学符号表示。

B组:你是怎么找的?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学具摆一摆,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并通过画图或数学符号表示上述找法的过程与结果。

A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出上述找法的过程与结果。

这节课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拟定了前面所说的课时目标,然后拟定了环节目标,之后有了环节设计,反过来,环节设计分别为环节目标服务,环节目标再回过来为课时总目标服务,形成了一节课的网络图。(如下)

关于深度思考上我们还可以做的:经常“往前看看,往后看看”———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尝试2:关于适度。

1.是否符合适度。这里的适度指的是课时教学目标可以拓展,可以思考得更广更深,但不超越课标的要求,不过度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2.如何把握适度。我们觉得既想体现目标的拓展,又要讲究适度,我们常常把握不好,一不小心就太难太深,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设计上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上多走一步,比如通过挖掘一道题或一个环节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 在环节的设计上把握。

例如五下《找次品》设计的一个环节。

(1)解决9个找次品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师:我们将5瓶口香糖分成3份,天秤左、天秤右、剩下的。知道至少称2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并会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过程,那么9瓶呢?

(2)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按要求填写任务单注意只有6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任务单。

AAAA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BBCC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ABCD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DDDD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这个环节的目标是让不同的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到“果子”。二是在这个环节中得出规律: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

课标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课时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欲速则不达———单元目标需要做好“统筹兼顾”

对一节平常课来说,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匆匆忙忙而过,必然导致发展性目标实施的不“淋漓”、基础性目标的不“扎实”,即所谓的“欲速则不达”。因此,如果一节课中注重过程展开,发展性目标体现充分,而来不及完成基本的技能训练,那么我们在后续的几节课上,可以以基本技能练习为重点目标,以弥补这节课的不足。教师对教学有“长段”意识和“节奏”意识,通过一个单元来调节“营养的均衡”,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同样可以达成两大目标。

思考一:在一个单元内统筹考虑、适时调整

尝试1:在单元教学前———了解起点,统筹安排。

作为小班的教师,在每个单元教学前我们更有时间和精力重新认识学生,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去拟定目标。为了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前情况,不妨进行一下单元前测,然后逐一认真分析。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有了对学情的准确了解,再对这个单元达到的整体目标统筹思考,然后对每个课时所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进行逐步安排。

尝试2:在课时教学后———适当调整,延后补充。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我们期望一堂课中“鱼”和“熊掌”兼得,但由于课时教学时间所限,有时我们必须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做出选择时,要求教师学会分析先学内容与后学内容的关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对后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来思考确定目标的取舍。然而做出选择后也并不代表真正放弃,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下一课时补充和完善。

思考二:同一单元在不同学段(学期)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有些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而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而不只是一两节课就能达成。比如计算技能的形成、空间观念的发展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它需要长期地培养。我们发现小学教材有些第一学段的单元内容在第二学段又会出现,如确定位置、轴对称图形等,这样学生不能一蹴而就的学习内容,在确定目标时就要注意考虑目标的循序渐进。虽然同一单元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我们考虑了循序渐进,有所不同,但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第一学段一些发展性目标很难做到落实,一些学生就是无法达成,怎么办?基于小班教学的需要,我们对目标的确定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可接受性。因此,我们只有等待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在下一个学段学习同一单元内容时,拟定的目标不但要考虑本节课的目标,而且要兼顾到上个学段的发展性目标,在下个学段的同一单元里逐步完善。

总之,要真正使目标的落实走向“两全”,在小班教学的背景下既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更要考虑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差异、课时的容量、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从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分阶段、分层次落实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立足基础,着眼发展”的理念让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起飞、前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松林.课堂需要“从长计议”[J].人民教育,2006,(06).

[3]朱友涵.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J].新课程(教师),2009,(11).

8.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八

关键词: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1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由于初中教材难度不大,表述形象通俗研究对象是常量,侧重于计算和形象思维,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極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目标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分层目标教学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差异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并确定知识点的不同层次要求,分层施教、分层推进、分层提高。分层目标教学中可以减少中、差生的思维障碍。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一、为什么要进行分目标教学

我国正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注重素质的提高。而实施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意弘扬学生主体性,形成健全人格为特征的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接纳这些智力、兴趣、爱好、情感及个性心理不同的学生并从行动上帮助他们。在承认差异、把握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析,因材施教。教师在施教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而分层目标教学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二、如何进行分目标教学

就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因此,高中数学的课堂分层目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性。

1、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共分ABC三个层次。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分层次。教学目标要依纲扣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目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按照学生的3个层次,可将教学目标分为3类:A基础目标——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后进生制定;B提高目标——大纲的较高要求,为中等生制定;C深化目标——大纲的最高要求,为优等生制定。

3、教师授课要分层次进行。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即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集体备课时就体现出来。把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依照教学目标起步低层、面向中层、顾及高层。所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一节课的授课中先采用集体观察、集体思考、集体讲授及归纳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分类自学、分层质疑、分层练习、分类指导。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听懂了,又得浪费时间重新听一遍。而有的学生已经把初中数学的知识遗忘了,这时要求老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

整个课堂教学做到“分合”有机结合,分而不散,合而不死,较好地解决各层学生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使各类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目标意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主动为达标而努力。例如在讲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时,首先采用多媒体演示其形成、推理过程,它有助于观察力强、归纳能力强的同学掌握。画出定理的的结构图,有助于观察力强的同学掌握,再加多媒体三次闪烁强调,有助于记忆力好的同学掌握。对于难点,多设问,降剃度,或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减少思维的难度。下课前,检测目标达成情况。这样目标明确,该讲则讲,该练则练,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减少了盲目教学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4、针对差异,因材施教。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较大悬殊,这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只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忽视了中、差生的提高,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受到严重冲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分层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在各自所在的层次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5、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课后作业要分层次布置。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对学生各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基础题,全班做;提高题,中等生、优等生必做,后进生选做;深化题,优等生必做,中等生选做;还可以设计附加题让优等生做。这样就不至于优等生一下把题目做完了,坐在那里没事干。

9.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篇九

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陈洪伟 周家初中

我在农村从事英语教学近20年,2017年调入周家初中,初中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原有的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时的延长而进一步扩大。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家庭英语学习氛围、英语信息摄入途径各不相同,因此学生英语水平相差很大,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和要求来对待,一定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为了克服这种弊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在教学设计中怎样进行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分层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按照学生的测试分数、智能及思维灵活程度等因素把学生分为A、B、C 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情况而调整):A 层次是班里学习成绩好、学习自

觉性强、学习兴趣浓、接受快的学生;B层次是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B层学生占大多数;C 层次为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潜力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充分明确学生情况后,对各层次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后退,及时调整相应层次。

二、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分层

为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A 层次的学生必须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教学目标与内容,培养他们英语输入和输出及自学能力,适当拔高和拓宽他们的思维,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B 层次学生重点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培养兴趣,增强信心,这一类的学生要注重他们的学法指导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争取进一步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C层学生则要放低起点,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备八年级上册Unit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的时候,教师给A层次学生定的教学目标是除了掌握课本上全部表达周末活动的短语以外,还能说出生活中其他的活动并熟练运用,懂得表达做某事的频率并能在课堂上就巩固下来,能联系现实活并表述出来;给B层次学生定的目标是能掌握课本上的全部表达周末活动的短语, 懂得表达做某事的频率,能在课堂上就巩固下

来,最好还能联系生活并表述出来;给C 层学生定的目标是会读并知道这节课的新单词是什么意思,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句型是什么,并能初步进行问答。

三、教学设计中将教学过程分层

分层施教是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的,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的45分钟,为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应采取灵活有效的分层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分层施教有必要从下面五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方法分层

分层授课,要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均等机会。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采用重能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训练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使其能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观点;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采用重方法、多进行鼓励的教学方法,注重课本上的篇章段落及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严格要求其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及一些简单的语言交际,尤其是教材中 的重点语句用法;对C层学生则浅讲多练,采用重基础,拉着他们走教学方法,做到要求低,坡度小,帮助他们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作用。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在提问时也力求做到层次化,有意识地编拟有难有易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例如针对八年级下册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这篇阅读文章,教师要求A 层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意图和态度、隐含意义等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anted to tell us in this passage?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lives of modern children? 等等;要求B 层次的学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着重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概括能力。如reasons,main idea等,例如Why do parents seem to push their children a lot more now?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等等;至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就文章细节、信息等设置那些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如How many children does Cathy Taylor have? When does their children get home? 等等。

(三)课外活动分层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和课堂教育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知识,增加听说读写的机会,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项工作,积极主动地把英语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为A层学生设置的活动可以是编演小品、课本剧,或是要求他们进行围绕某个主题的社会调查,再运用所学知识用英语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为B 层学生设置的活动通常是每学期每一人或两人办好至少一份英语手抄报,自己撰稿、选材、组稿进行版面设计,然后相互传阅,互相学习。为C 层学生设置的活动通常是让他们在各种节日来临之前自制英语卡片,如教师节、中秋节、圣诞节、新年等,并要求学生自愿给老师、朋友、家长或同学等赠送自己制作好的英语贺卡。(四)作业分层

要想让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单纯依靠课堂的讲解和学习,不通过独立做作业是很难的,因为英语学习跟其他课程学习是一样的。而作业不仅是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上课听讲效果,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作业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常常被统一而繁多的作业所累,C层学生会觉得一些作业如拓展题之类的太难,做不出来;A层学生又会觉得一些例如抄写之类的作业太简单,没有必要做。这样统一布置

作业的后果就是没有办法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目的。要怎样进行作业分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面向三个层次,将练习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其中必做题可以是直接运用题、基础练习题或简单综合题,而选做题可以是一些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通过这样分层,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因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上一篇:冬天发言致辞下一篇:春节志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