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文

2024-06-20

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文(精选8篇)

1.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文 篇一

《地质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22°。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加深了对地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心,也加强了同学们的互助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让它为我们服务,造福于我们自己,也造福于我们社会。

2.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文 篇二

一、教师队伍现状

按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 地球科学学院承担全校地质类专业《地质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 同时也承担课程结束后的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在暑期安排的实习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地球科学学院的教师本院任务也繁重, 因而可以采取各地质类院系主要承担、地球科学学院协助的模式。从各院系的调查发现, 今后到北戴河参加地质认识实习的专业班级还有可能增加, 所以, 有效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建立一支稳定、成熟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完成高质量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2011年、2012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几大院系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调查如表1。

按照学校野外实习要求, 每个班级配备的指导教师为1.5~2.0, 由表1中可知道, 资源学院和工程学院指导教师人数偏少, 班均指导教师比例偏低, 需要地球科学学院的援助。工学院近年来均得到地球科学学院援助教师2~3人。此外, 从指导教师学历情况了解, 硕士学历以上占约90%, 年龄在40岁以下教师占60%~70%, 且其中有约10%~15%指导教师所学专业属于非地质类专业,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在环境学院和工程学院。

二、提升实践性教学理念, 深化地质学理论功底

实习指导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 提升实践性教学理念, 明确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明确该第一次野外实践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教师本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有较高的野外实践性教学水平, 吃苦耐劳, 给学生做出表率, 生动熟练地介绍实习线路上各教学点相关地质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北戴河的地质认识实习涉及地层、岩性、构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等地质学基础的范围非常广泛。基于各种实际情况, 院系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并非完全是地质出身。所以按惯例, 所有指导实习的教师需要提前到野外备课, 熟悉实习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地层、构造等地质概况, 根据所在院系专业特点确定7~8条实习路线和具体实习任务。为了保证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和质量, 集体备课结束后, 指导教师进行室内教案准备, 进行备课总结。对于第一次指导实习的教师, 由地球科学学院与本院系共同组织, 不论学历、不论年龄, 凡是第一次到北戴河实习基地指导实习的新教师试讲, 通过试讲关。试讲教师从资深教师或队长处随机抽取线路进行试讲, 再由其他老教师进行点评, 指出不足。事实证明, 试讲对于第一次带实习的教师, 有很大的督促作用, 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三、勤能补拙, 强化野外技能训练, 提高野外教学水平

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 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野外地质技能才能为学生“师表”、为学生“师范”, 学生和教师共同“快乐地质”。根据近3~4年来的情况看, 指导教师不具备野外地质技能或比较生疏的情况时有存在, 这种情况在北戴河实习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 必须在备课期间通过强化训练达到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典型地质现象的过程中, 需要现场指导学生绘制一些地质素描图, 比如老虎石的连岛沙坝平面示意图、上庄沱大石河河谷阶地剖面, 无论是平面示意图, 还是地质断面图、信手剖面图, 其中包含的地质元素很多, 教师应掌握这些地质素描图的绘制技巧、要领。在备课期间要多观察, 多思考, 多动手练习, 在指导学生现场绘制时才得心应手, 才能应对学生在野外的各种疑问, 获取好的教学效果。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簿, 增强室内整理的效果

野外记录簿是野外地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 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用来承载原始资料的最重要的载体”, 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编录, 培养科学工作的习惯和态度。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野外记录簿,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补救。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对于在学生野外记录簿中发现的问题, 比如野外编录的格式不规范、地质素描图内容要素不全、文字描述的顺序混乱、测量数据擦涂等不复合要求的问题指导教师必须给予重视, 且应在在第一次野外记录簿检查严格要求改正, 所以在最初实习的几天中指导教师最好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簿, 及时掌握学生的野外实习状态, 及时督促, 从实习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野外编录习惯。由于北戴河野外教学资源除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各院系专业外还与其他高等院校各地质专业学生共享, 所以在不同实习线路的教学点上的停留时间受限, 有些地质现象在观察、测量、记录后还需要回到实习基地后再整理补充, 比如一些地质素描图可以在野外现场完成草稿图, 回基地后进行界线修改、填写图例符号、上墨等。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有普遍倾向的问题, 指导教师可以在室内整理, 在教室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给予集中讲解。室内整理通常是每两天的实习任务就安排一天的整理, 但北戴河地区属于典型的海洋气候, 实习期间遭遇暴雨天气的情况比较多见, 为了安全会调整路线和室内整理时间, 指导教师应该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予以机动处理, 鼓励学生的地质兴趣, 巩固野外教学效果。

五、“点”“面”结合, “地质思维”

在指导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以“看到什么讲什么”为主, 就事论事要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 再进行描述、分析, 再把教学现场的“点”与实习区域的“面”结合, 把相关知识点“串“起来, 使学生从对地质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使理论联系实际, 完成“书本知识—野外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应切忌发挥过度, 以免误导学生。在所选的实习路线中, 并非所有教学观察点的地质现象都清楚明了。一些线路上的观察内容不甚明显就需要进行对比分析, 寻找证据。如鸡冠山路线的正断层、汤河地堑、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石门寨路线中的风暴岩成因、奥陶系马家沟组与石炭系本溪组地层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沉积旋回的沉积历史等。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性教学中,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研究古今地质作用过程的地质思维能力也是指导教师在整个野外教学中贯彻的一个思想。“将今论古”、“以古证今”在各教学路线的教学点都有体现。如, 把鸽子窝—小东山—老虎石的海洋地质作用、大石河中上游的河流地质作用与整个秦皇岛地区 (或华北地区) 的地壳运动联系起来, 对比三级古波切与三级河流阶地高程, 寻找三次大的地壳上升地质证据;观察燕山大学北坡古风化壳露头在垂直方向上岩性、结构、矿物成分等变化特征与规律, 分析其经历的风化条件和秦皇岛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此外, 视不同专业方向在实习线路内容中渗透一些工程实践内容, 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渴求。比如, 堰塞湖路线可以与边坡工程结合给学生讲解护坡工程、边坡治理工程;上庄坨路线中大石河河流地貌可以讲解工程建设场地的选址问题;沙锅店岩溶地貌可联系地表岩溶塌陷、岩溶突水、水库渗漏等岩溶地质问题;燕山大学北坡古风化壳的工程意义很明确, 更能直观介绍岩石风化程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七里海泻湖线路中泻湖生物种类的变化与海水污染、生态环境的关系。

六、结论与建议

高水平、高素质、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今后在北戴河基地实习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增多的情况, 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和要求也会更高, 高素质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针对一些现实问题, 本人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 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本人对地质认识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理念需要加强和深化。 (2) 院系应给非地质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创造有利条件, 帮助提升地质基础知识。 (3) 带实习的老师队伍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 每年频繁轮换不利于实习效果提高, 可考虑2~3年轮换一次, 并保证一定人数的指导教师的稳定性, 保持以“老”带“新”比例, 锻炼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教师队伍。 (4) 利用北戴河地区的旅游优势, 在野外实习任务完成后, 各院系组织学生和教师在海滩举行交流节目, 变限制学生私自下海为有老师带领的寓教于乐联欢。 (5) 建议建立学生对带队老师的评分机制, 以督促教师自律和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在保证地质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 拓展和开辟专业观摩性教学新路线。

参考文献

[1]肖军, 朱蓓, 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01) .

[2]王家生, 龚一鸣, 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04) .

[3]王家映.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教学指导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3.水工专业地质实习改革 篇三

工程地质是水工专业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但是水工专业学生在地质知识基础、专业认识上和地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分析水工程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在野外实习中摸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

从学科上讲,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难度要求相对较低,课时和内容相对较少,课堂上的认识鉴定实验时间有限,巩固的时间客观上较少;而且不像地学类学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大量野外实习历练机会。所以水工专业学生,不仅对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类型陌生,对构造现象更是如此。

从思想上,许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野外地质实习与他们的专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致不高。学生在实习现场,大多观察风景,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并且对野外实习与专业的关系大小产生了质疑。学生从思想上缺乏对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仅有两周的非地质类野外地质实习变得相当艰难,同时对带队老师和现场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消除学生们思想上的顾虑,而且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野外实习教学方式。

二、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一)消除学生思想障碍

态度决定一切,在实习开始之前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必不可少。部分学生认为,每次实习都是与岩石打交道,枯燥无味,缺乏新奇感。这就要求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摒弃“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例如与农水专业的学生讲解水文地质调查与专业的密切关系,与水电专业的学生讲解不同岩石类型的地基承载力差异以及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等等。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饱满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重视基本知识的解析和讲解

每个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学科特点。每到一个具体的实习考察点,都要从看到的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回忆课堂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过程。例如在五大连池考察流纹岩的时候,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的基本概念,其中岩浆岩又分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最后指出流纹岩是一种岩浆岩,而且是喷出岩,接着可以简述喷出岩的常见的一些结构构造特征,然后根据看到的现象逐个分析流纹岩细类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常见造岩矿物的成分差异及其鉴别特征。比如在对小岭镇进行岩层产状测量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岩层产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水工地质罗盘的矫正以及使用其进行测量的方法。然后教师进行现场演示,讲解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记录方式,熟练使用仪器。这样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完成了实习任务,熟练地掌握了仪器使用,效果较好。

(三)重视地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地质思维和鉴别能力的培养是实习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考察小岭镇石发岩石断裂的时候,首先阐述断裂的概念和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标志层判断断层的性质。学生们直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在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断裂的性质。另外在鉴定泥岩和粉砂岩石的时候,要让学生亲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肉眼很难区分,粉砂岩有粗糙感,而泥岩没有。并且针对北方农水专业的特点,适当加强了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对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基本烈度、自然地质现象、水文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技能。接着可以分析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判断的依据。比如,断层性质的判断的基本依据、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如果遇到类似的观察内容,可以跟学生一块讨论,在争论中逐渐明了野外观察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一些基本野外技能。

但是学生还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实习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个分队中有的学生记录本上记得工整详细,有的则寥寥几笔。但最后提交报告的时候都内容饱满,这样难免抄袭。为培养学生养成现场记录的习惯,现场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记录随即抽查和提问。每天回来之前让学生把记录本交回,可以督促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一旦领会了某些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很大提高。

(四)注意培养创新意识

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明确基本概念。鼓励学生现场提问,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野外岩石的鉴定,没有了教师的提醒,没有了实验室中标签的标明,学生大多不知如何着手。也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区分“石英”和“方解石”“白云母”等常见的矿物。通过现场答疑,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强,下次再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从节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鉴别。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是只要跟专业相关的,都要耐心解释。如果真正学会了些技能,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兴趣就是在点滴中培养的。在实习的后期,从学生的主动提问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考、认识也在深入。

三、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鉴于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大二同学尤其重要。如何在完成艰巨的野外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成了带队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习中会受到路程比较漫长、天气变化不定、山路比较陡峭、路段比较泥泞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些体力较好的男生主动伸出友爱之手,这些都是实习中亮丽的风景。正如许多同学在实习报告结语中所写:此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

诚然,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是如果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真正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精神,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勇健.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白明洲.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肖淑荣.基础地质实习之我见[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大学生网络创业要靠实力

09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历经半年,通过走访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5所高校,共发放1650份问卷,访问512名网络创业者,最终形成了国内首份《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

调查表明,71.57%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的专业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学生分别占11.22%、2.24%。这一方面说明该部分学科专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说明近几年高校特别是高职、大专层次院校在经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报告显示,在大学生网络创业雇用人员数量上,61.65%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没有雇用人员,雇用1-2人的占23.54%,雇用3-4人的则占6.07%,雇用5人及以上的比例为6.31%。同时,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所雇用的人员75.90%为本校同学,11.65%为大学毕业生,14.86%为其他社会人员。可见大学生网络创业影响不小,在解决本人就业问题的同时能够有效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参与网络创业,还解决了一部分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特别是网络创业教育还刚刚起步,在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群体中,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仅占17.1%,有网络创业培训经历的比例仅为16.14%。创业类培训正在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获取网络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直接补充和选择。

报告认为,网络创业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拉动经济等都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报告还认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工程地质勘探[范文模版] 篇四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specting

利用一定的机械工具或开挖作业深入地下了解地质情况的工作。在地面露头较少、岩性变化较大或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方,仅靠地面观测往往不能弄清地质情况,这就需要借助地质勘探工程来了解和获得地下深部的地质情况和资料。

工程地质常用的勘探工程有钻探和开挖作业两大类。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有时也被归入地质勘探中。

钻探 利用钻机向地下钻孔以采取岩心或进行地质试验的工作。工程地质钻孔的深度通常仅数十米到数百米。钻孔的孔径变化较大,一般为36~205mm,有时也采用直径达1m的大孔径钻孔。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回转钻进 又称岩心钻探,指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的钻头用回转方式破坏岩石的钻进,可取岩心,也可不取岩心。回转钻进是钻进岩石的主要方法,为了保持岩心的天然状态,冲洗液通常采用清水。回转钻进可以选用不同材料的钻头,常用的有合金钻头、钢粒钻头和金刚石钻头。前一种钻头适用于钻进软至中等硬度的岩石。后两种钻头适用于钻进坚硬的岩石。为了采取薄层软弱岩石、夹泥、断层或破碎岩石的岩心,通常还采用双层岩心管或三层岩心管以减少钻进中岩心的磨损。为了减少钻杆升降次数,提高钻进效率,还可采用绳索取心钻具,在每一回次钻进后,将岩心从钻杆中提出孔口。

土探孔一般不允许使用带冲洗液的回转钻进,但可采用干钻。

冲击钻进 利用钻具自重反复对孔底进行冲击而使土层破坏的一种钻进方法。冲击钻进分人力冲击和机械冲击两种方式。人力冲击钻具如洛阳铲,一般适用于浅孔和地下水位以上土层钻进。机械冲击一般采用机械提升和向下冲击,适用于各类土层钻进。在河流冲积的砂砾层中钻进时,为了取得砂砾石样品,通常采用平阀管钻冲击,跟管钻进。

在砂砾石中钻进时,还可用打入法取样钻进。用直径150~200mm的厚壁套管制成长约0.5m的半合套管,下端连接带弹簧的管靴,上端与套管连接。钻进时将套管打入孔底0.4m左右,然后起拔套管,取出砂砾石,再将护壁管打入。这样逐次打入,逐次取样,直至终孔。冲击回转钻进 将冲击和回转钻进相结合的钻进方法,即钻头在孔底回转破碎岩石的同时,施加冲击荷载。

开挖作业 为揭露地质情况,在地表或地下挖掘的不同类型的坑道工程。主要形式有探坑、探槽、竖井和平洞等。其特点是地质人员可直接观察被揭露出的地质现象,采取各种岩土试验样品和直接进行岩土原位试验。

探坑 一种深度和断面都比较小的浅坑。断面呈圆形或方形深度一般在1~3m。通常用其揭露被覆盖的岩体或采集土层和天然建材的试验样品。

探槽 一种深度不大的长形沟槽。其长度根据追索的地质问题而定。主要用其揭露构造线、岩层界线及物理地质现象的界线。

平洞 由地表向山体内部开掘的水平探洞。平洞一般采用钻爆法开挖,断面尺寸为2m×2m,长度一般为数十米或数百米,视地质情况而定。平洞通常布置在河谷两岸较陡的斜坡地段,位于河床以下的平洞又称河底平洞。在平洞中还可以增加各种形式的支洞进行大型原位岩石力学试验。

5.庞庄煤矿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范文 篇五

1.1矿井概述

1.1.1矿区地理位置、范围

庞庄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方向九里区境内,距市中心13km。主井地理座标为东经117°06′19″,北纬34°20′24″,井囗标高+37.5m。

井田范围:东自21煤露头起;西至夹河工业广场及第17勘探线为界与夹河矿为邻;南部边界分三段:

(1)、东段(铁路煤柱以东):以F3断层与王庄煤矿相邻。(2)、中段(铁路煤柱至11勘探线):以F47断层为界,断层以南隶属拾屯煤矿。

(3)、西段(第11至第15勘探线):各煤层-270m水平以浅急倾斜部分划归拾屯矿。

北以F1断层与张小楼井相邻。井田东西长约6.24km、南北宽3km,面积约18.72km2。

1.1.2地形、地貌

庞庄井田为古黄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冲积层东北薄、西北厚,平均厚度76.0m,区内地势较平坦,略显西北高、东西低的趋势。地表标高+35m~+42m,坡度约为两千分之一。由于几十年的煤炭开采活动,使地表形成大面积塌陷并积水成塘,塌陷区水深可达5m~6m。

矿区东南由寒武、奥陶纪石灰岩构成为数不多的低山丘陵,大致呈NE60°方向延伸。自西向东为大、小孤山、霸王山、九里山、琵琶山。其中以九里山最高,山顶绝对标高为+173.2m。1.1.3交通条件

徐州市地处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点,本井田有矿区专用铁路,东与京沪铁路茅村站、西与陇海铁路夹河寨站相联接。

徐丰公路从矿门口通过,可与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各县相通。

矿区东北有京杭大运河穿过,经徐州煤港贯通南北。因此,庞庄煤矿水、陆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见交通示意图1-1)

图1—1 交通示意图

1.1.4气象

根据徐州气象资料,本区属南温带鲁南气候区,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的过渡性,区内气候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充沛,冬寒干燥,夏热多雨,春秋季短,并有寒潮、霜冻、冰雹、旱风等自然灾害。

本区由于地处中纬度副热带和暧温带的过渡 区,因此,降水有集中性高,年变化大的特点。平均年降水量841.9mm,最大1297.0mm(1958年);最小500.6mm(1988年)。夏季平均雨量(6~8月)466.03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其中以7、8两月雨量最多,形成了冬干、春秋旱频繁、盛夏常发生旱涝急转,易涝、易旱的气候特点。蒸发量:1440mm/年,全年以偏东风为多,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3m/S(1959年6月)。年平均气温14.13°C。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0.6°C,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4°C。冻土深度为29cm。历年平均初霜期为10月下旬,终霜期4月上旬。1.1.5水文

井田内地表水体主要为塌陷区积水,其次有拾新河和拾屯河。(1)、塌陷区积水

积水区常年水位+34.3m;雨季最高水位+36.25m(1982年7月22日)。(2)、拾屯河:从矿区南部露头自西向东入丁万河,全长13Km。为季节性河流。

(3)、拾新河:1977年12月铜山县在矿区中部自西北向东南人工开挖而成,常年积水,水深5~6m,河床不连续且与塌陷区积水连成一片。

除上述地表水体外,尚有零星的鱼塘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分布。因此,矿区地表水系较为发育。

1.1.6地震

徐州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根据1956年科学出版社资料,徐州地区地震记录始于公元522年,讫于1937年,即1415年间发生地震21次。其中破坏性地震占了3~7次。影响较大的有1502年10月17日地震,坏城垣民舍;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1937年8月1日山东渮泽7级地震。

本区属华北地震区,距郯庐断裂约100km,该断裂带为一长期活动的强地震带。

1.2井田地质特征

庞庄井田位于九里山向斜的中段,总体上为一个不对称的复式向斜构造,即由二个背斜,三个向斜组成,西北翼被F1断层切割,破坏了构造的完整性,地层形状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变化。从1956年至1999年间,由124煤田地质勘探队、169煤田地质勘探队、徐州矿务局地质勘探队、安徽煤田地质物探队、西安煤科分院在本区进行多期地质勘探及物探工作,共施工钻孔 232个,工程 量78756.58m。完成地震测线17条,总测长26.44km。瞬变电磁法勘探线46条,施测物理点601个。1.2.1以往勘探的情况

1956年原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4队在徐州九里山地区进行普查找矿时,施工钻孔34个,总工程 量5360.06m。发现了九里山煤田。

1957~1963年江苏省煤炭工业局煤田地质勘探169队在本区进行勘 探 工作,共施工97个钻孔,总工程量27119.73m,并分别于1958年7月提 交了《拾屯矿区 精查报告 》(包括王庄、东城、庞庄、桃园、拾屯及邓庄六个井田),1959年10月提交了《拾屯矿区深部补充 勘探 报告 》,1962年9月提交了《东城-庞庄煤矿地质勘探最终报告补充资料 》,1963年6月提交了《王庄煤矿地质勘探最终补充报告》,1963年7月提交了《拾桃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精查)》,同时在拾桃方案设计研究时将拾桃井田的拾屯区划归庞庄煤矿,桃园区划归夹河煤矿。

1978~1982年,徐州矿务局地质勘探队在本井田深部进行勘探,共施工钻孔99个,总工程量45556.76m,于1982年提交了《庞庄煤矿补充勘探报告》。

1986年,徐州矿务局地勘队在第5勘探线深部进行生产勘探,共施工钻孔 2个,总工程 量720.02m,严密地控制了F1断层产状要素,为顶水采煤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1991年安徽煤田地质物测队对庞庄井田深部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其范围 :第13勘探线至第17勘探线之间,-370m水平以下至F1断层,面积2.31Km2,完成 地震 测线17条,测线总长度26.44Km。并于同年10月提交了《徐州矿务局庞庄煤矿深部水平地震开发勘探报告》。

1999年10月,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对庞庄井田深部的庞 4断层与F1断层之间区域进行瞬变电磁法勘探工作,查明庞

4、、庞4-

1、F1-

1、F1断层的含水层分布情况,推断、核实上述断层位置及含水破碎带宽度,并查明-800m以下的太原组石灰系及奥陶系灰岩水的水力联系。完成测线46条,施测了601个物理点,于2000年2月提交了《庞庄煤矿庞

4、、庞4-

1、及F1-1断层带含水性探测成果报告》。

1.2.2区域地质构造简况

徐州煤田位于中朝准地台山东隆起区的南端,徐州复背斜的西端。若按地质力学划分:是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支和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交汇部位,其东侧紧邻郯庐大断裂。故本区是几个大构造带的交汇地,构造复杂。区内盖层发育,属北方型。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对本区影响甚大,使本区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

徐州复背斜由多个相间排列的背、向斜组成。自东南向西北分别是:棠张集向斜、大许家背斜、贾汪向斜、徐州背斜、闸河向斜、肖县背斜、九里山向斜等。每一个背、向斜由更次一级的背、向斜组成复式背、向斜。就单一褶曲而言,一般北翼较缓,南翼较陡,局部直立甚至倒转,并伴生有与褶曲轴大致平行的高角度逆断层、逆掩断层出观。

区域地层沉积缺失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炭系下统,除震旦系与寒武系、奥陶系与石炭系呈假整合接触关系,第四系与其它各时代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外,其它各地层皆呈整合接触关系。

徐州地区的岩浆岩活动大致分为三期:即晚元古代未的辉绿岩类侵入,燕山中~晚期的中酸性-中基性岩浆岩活动、燕山晚期~喜山期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活动。在徐州复背斜的分布大体沿桃山集-徐州-贾汪一线以东出露的全为基性岩;该线以西出露的主要为中性-中酸性-酸性火成岩,这正是利国铁矿和斑井铜矿的成矿母岩。本井田的太原组地层及邻区的垞城矿太原组地层亦见有煌斑岩、辉绿岩类的岩墙、岩脉侵入,而井田西北部的张集矿则见有大面积的中酸性火成岩。

1.2.3井田地层

井田内无基岩出露,现据区外露头所见及钻孔揭露资料,将井田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1)、寒武系(€)井田钻孔未见,仅在矿区外围群山有出露。主要分布于徐州复背斜的轴部,与下伏地层震旦系(Z)呈假整合接触。下部以砂页岩为主,夹薄层状灰岩;中、上部则由中~厚层状灰岩组成。

(2)、奥陶系(O)仅见于少数钻孔,是徐州复背斜构造的两翼主要地层组成部分。也是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区内只发育有下统和中统,上统缺失。其中:

奥陶系下统(O1):与下伏地层寒武系呈整合接触关系。

下部由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页片状泥质灰岩、钙质白云岩及厚层状灰岩组成。上部的马家沟组则由中厚层~巨厚层的豹皮状灰岩组成,顶部夹有紫灰色薄层钙质白云岩,厚450~530m,平均484m。

奥陶系中统阁庄组(O2g):厚65.2~70.9m平均68m。由青灰色~黄灰~灰色薄~中厚层钙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

(3)、石炭系(C)系地层仅发育有中统和上统,下统缺失。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组地层厚17.8~42.7m,平均27m,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是在奥陶系中统之后地壳整体长期上升、剥蚀夷平的基础上广泛海侵的浅海相沉积。其岩性自下而上为:

下部:为紫色、灰绿色页岩(相当于华北山西式铁矿层位),含铁不均匀,厚度较小,一般在6m左右,系本组与下伏奥陶系之分界标志层。中部:为浅灰色铝土质页岩,厚度多小于5m。

上部:浅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含黄铁矿,夹透镜状页岩,厚约16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厚124.0~208.2m,平均156.0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整合于本溪组之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有灰白~灰黑的灰岩、页岩、砂质页岩组成,夹极不稳定~稳定薄煤7~10层,可采者两层。各层石灰岩中常含有丰富的蜓科、腕足类及海百合化石。

(4)、二迭系(P)区内二迭系地层沉积有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现分述如下:

1、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1 s)

本组地层厚96.5~145.4m,平均113.0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整合于太原组地层之上,为近海河湖沼泽相沉积。主要由灰色页岩、砂质页岩、灰色粉砂岩及石英砂岩组成。中、下部以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深灰~灰白色页岩、砂质页岩组成。夹稳定~极不稳定的薄~中厚煤层4~6层,其中7煤为稳定可采煤层,8、9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各煤层上、下的页岩中常含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植物化石,常见有栉羊齿、楔叶木、轮木、丁氏蕨等。

2、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2 x)本组厚:170.7~299.0m,平均217.0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整合于山西组地层之上,为内陆湖泊沼泽相沉积。主要由灰绿~深灰色砂质页岩组成,上部以灰色为主,下部以深灰色为主。自上而下夹数层杂色页岩。含煤6~9层,其中1、2煤可采。

本组下部的煤层附近地层中常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植物化石:辨轮木、轮木、芦木、大羽羊齿、柯特木和丁氏蕨等。

3、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1 s)

厚3.9~269.2m,平均250m,整合于下石盒子组之上。为炎热气候下内陆河湖相沉积。以杂色、灰绿色,灰色砂页岩、页岩为主夹灰绿色、浅灰色细~中粒砂岩,中下部时夹有煤线及炭页岩,底部为灰~灰白色石英长石粗粒含砾砂岩,间夹灰色,杂色页岩。为本组与下统下石盒子组分界标志层,产烟叶大羽羊齿、剑形瓣轮木等化石。

(5)、第四系(Q)区内厚度52.7~124.0m,平均76.0m,不整合于各地层之上,主要由砾石、砂礓、粘土、亚粘土、粉砂土和腐植土组成。井田范围内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1.2.4含煤地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有三个含煤组:石炭系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1.2.5构造情况

庞庄井田位于九里山向斜的中段,总体上为一不对称的复式向斜构造;即由2个背斜、3个向斜组成;大中型断裂亦较为发育,受褶曲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沿走向和倾向上均有变化,一般为8~l0°;东南翼较陡,西北翼相对较缓;在12勘探线以西的浅部或煤层露头产状可达60°以上,局部近乎直立。由于西北翼被F1断层切割,其构造的完整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3煤层特征

1.3.1含煤概况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有3个含煤组: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2)、山西组(P1s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煤系地层平均总厚度486m,含煤20层,可采和局部可采仅7层,可采煤层的厚度为11.65m,含煤率为2.40%。其中:

下石盒子组地层平均厚度217.0m,含煤6~9层,可采和局部可采2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3.16m,含煤率为1.46%。

山西组地层平均厚度113.0m,含煤4~6层,可采和局部可采3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6.62m,含煤率为5.86%。

太原组地层平均厚度156.0m,含煤7~10层,可采和局部可采2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87m,含煤率为1.20%。1.3.2煤质

(1)、煤的工业指标 本报告在煤质方面除了收集洗煤厂几个主要指标外,另在生产中采取了少数煤样进行化验分析,现将化验结果列表如下:(见表1-

1、表1一2)

从上列数表的煤质化验资料统计结果看出:

水份:各煤层均属低水份煤,且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灰份:下石盒子组的1煤、2煤属偏高的中灰煤。山西组的7煤、8煤、9煤属低灰煤。太原组的20煤、21煤属偏低的中灰煤。其精煤的灰份均小于10%,可见易选。

硫份:下石盒子组煤层与山西组煤层属特低硫煤。太原组煤层属富硫煤或高硫煤。磷份:下石盒子组煤层与山西组煤层属特低磷煤。太原组煤层未做磷份分析。发热量:除1煤外,其余煤层分析煤样的分析基弹筒发热量(Qdrr)都在25.0J/Kg以上;可燃基弹筒发热量(Qdrr)都在33.44J/Kg左右,且自上而下有逐步增大趋势。

挥发份:各煤层均大于37%,且自上而下有增高趋势。

元素分析:

化验果中元素分的化规不甚显。

成各组变律明

(2)、煤的物理特征:

1煤:半亮~半暗型,树脂~沥青光泽,条带状结构,鳞片状或块状构造,褐黑色,质地较松软,裂隙较发育,有时被方解石脉充填。

2煤:半亮~半暗型,树脂~沥青光泽,条带状似均一结构,鳞片状或块状构造,褐黑色,质地较松软,外生裂隙较多,多为方解石脉充填,并有少量黄铁矿星点。

7煤:半亮~半暗型,树脂~玻璃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色黑性脆,裂隙较发育,并有方解石脉充填。

9煤:半光亮~半暗型,玻璃~树脂状光泽,内生、外生裂隙都较发育,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

20煤:半亮至光亮型,色黑性脆,玻璃~树脂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内生裂隙发育,含浸染状黄铁矿。

21煤:半亮至光亮型,玻璃~树脂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内生裂隙发育,下部含泥砂;质硬,灰分高,俗称砂岩煤。

(3)、煤的工业牌号

本区各煤层工业牌号系按1958年4月国家技术委员会规定的分类表划分原则确定的。先后三次地质报告确定的结果相同,见表1—3。

6.XX年乡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范文 篇六

XX年乡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年乡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平县20XX年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今年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xx乡党委、政府按照“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要求,认真扎实做好我乡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站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结合我乡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防汛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xx乡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

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认真抓好排查落实,及时召开避险工作会议,做到避险工作早安排、早落实,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吴建伟任组长,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乡长李艳红及武装部长普超俊任副组长,相关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各单位通力合作,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乡、村、组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

二、完善工作制度

为确实做好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工作,认真编制全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全乡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强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制定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及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调查制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疏散和抢险救灾方案》。完成与10个村委会责任人签订防灾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认真落实”的要求。完成与辖区18个监测点监测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认真填发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19份、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398份,建立乡应急、抢险、救灾小组。设立乡避险办公室,值班人员10人。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并结合“8·7”洪灾的经验教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有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群测群防的工作格局。

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强资金管理

我乡把地质灾害资金纳入乡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管理使用,按时足额发放监测人员工资。

五、加强监测,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我乡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单位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乡、村、组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认真填发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和工作明白卡,加强对本乡内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对可能诱发灾害的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制止。

六、加强灾害防治统计工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档案

我乡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监测资料、数据及各种资料统计上报。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档案,形成对地质信息的专项管理。

七、开展防汛救灾民兵应急训练

为强化民兵防灾救灾意识、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6月16日,xx乡组织为期3天的防汛救灾民兵应急训练。此次参加训练的民兵30人,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乡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有的来自退伍转业人员,有的是各村的民兵,通过训练,提高民兵应急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八、积极开展汛期避险值班工作

我乡按时上报日报、零报、速报及其它相关材料,汛期加强巡查。我乡还加强对值班人员和监测人员值班的管理,值班人员24小时不得离开值班室,并按规定时间点名。

九、防汛物资发放

十、地质灾害治理情况

一是投资5万元,完成曼干村大山小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二是投资5万元,完成库独木村石旮旯小组挡墙及排水沟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是投资9万元,完成xx村背阴寨小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十一、受灾情况 灾情二:20XX年6月4日至5日晚由于降暴雨,梭山老施寨小组发生坍方,导致房屋拉裂,形成危房,造成经济损失4500元,幸无人员伤亡。

十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xx乡山高坡陡,地质脆弱,气候变化无常,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二)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监测、治理难度大。除县核定7个监测点外,还有11个地质灾害点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和监测点人员经费开支筹措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三)为解决耕地不足,斜坡开垦过度导致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斜坡稳定性降低,地质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在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中,我乡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值班人员、监测人员,忠于职守,工作勤勤恳恳,以大局、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完善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乡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任务。XX年乡镇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进结镇20XX年地质灾害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指导下,得到了认真、全面的贯彻落实,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加大地质灾害隐患巡查

在全镇召开的各种的会议上,指导群众建立、健全隐患点防灾责任制和群测群防体系;协调各部门按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认真落实本部门的防灾责任,对所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定期、不定期进行了多次巡查。

二、宣传教育到位

一是早启动。4月初,镇防汛指挥部就启动了防汛工作。镇防汛抢险指挥部下发专门通知,对汛前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村在抓好去年水利修复工程扫尾的同时,全面做好防汛前准备工作。二是重宣传。对山洪易发区的茴利村六0屯、天南村天南屯、品力村龙茶屯的每户村民发放了一份“躲灾避灾明白卡”和避灾防灾手册等资料,三是强培训。通过以会代训和预防地质灾害演练。对镇村两级的干部,特别是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两个村组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镇、村干部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防汛抗灾自我保护意识。

三、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健全完善了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检查制度和通讯保障体系建设,在我镇的10个灾情点设了10个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及值班人员都必须24小时开机,以保障信息的畅通。镇党委、镇政府针对镇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镇防汛抢险指挥部领导成员,使防汛领导力

量尽早明确、提前介入,力求防汛工作主动。一是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确定镇长为本辖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分片包干,各负其责;确定全镇7座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水库管理责任人,并以文件下发到村;二是建立防汛责任追究制。为认真做好今年防汛准备工作,5月上旬,镇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全镇各重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涵闸实地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四、充分做好防汛救灾的准备工作

落实好专业抢险队伍和民防队伍,确保危急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切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物资、装备以及运输工具等的储备工作。为把防汛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制订了20XX年防汛预案,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落实,详细制定完善了六个水库的大坝防守、洪水控蓄和下游人员转移等预案。各村也根据自身的防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同时,镇、村两级严格对照预案狠抓防汛物资和防汛队伍的落实,随时做好抗大灾救大险的准备。

7.国外地质勘探报告解读要点 篇七

关键词:地质勘探,地基承载力,美国地基基础规范,德国地基基础规范,英国地基基础规范,中国地基基础规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设计行业中愈来愈多的企业跨出国门,进行国外工程的土建设计。在这些土建设计工程中,有要求采用国际上通用规范进行设计的,也有由国外勘探部门提供了地质勘探报告而采用中国规范进行土建设计或监理的。尽管世界各国在岩土力学和土工试验方面所依据的理论计算和试验方法,与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大体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地区、地质、国情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完全相同的结果,因此要求我们对国内和国外的地质勘探报告之间的异同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审阅国外的地质勘探报告,做出合理的判断。本文就审阅国外地质勘探报告中,关于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作一简要的探讨。

1 极限状态设计法和容许应力设计法

当前世界各国的结构设计,均已由极限状态设计的方法———美国称为荷载与抗力设计(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简称LRFD)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容许应力设计方法(Allowable Stress Design简称ASD)。但由于土壤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变异性极大,因此大部份国家仍采用传统的ASD设计法。但也有一些国家如欧盟编制的基础规范Eurocode 7已开始采用了LRFD设计法。

采用ASD设计法在确定基础面积时,不分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其荷载均采用不乘分项系数的标准组合。例如:美国IBC2006规定采用的荷载,可简化表达为D+L+W(D为自重,L为活荷载,W为风荷载),而其地基的安全则依靠安全系数Fk=2~4来保障(一般Fk=3)。

采用LRFD设计法时,不再采用总的安全系数,其结构的安全依靠荷载和材料(土壤)的分项安全系数来保障,例如:Eurocode 7荷载采用1~1.3的分项安全系数,土壤的有效内摩擦角tan’采用1.2~1.25、有效粘聚力C’采用1.5~1.8的分项安全系数。

我国地基规范规定:由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面积时,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当为一般工业建筑时,可简化表达为D+L+0.6W。而当计算地基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可简化表达为D+0.6L。我国地基规范没有明确地规定地基承载力的安全系数,但在采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时,对应于极限承载力的安全系数不小于2(详见4.1),当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时,采用P1/4的临界荷载,大体相当于采用安全系数为3的极限荷载(详见4.3)。

2 土壤的分类

各国土壤的分类标准不尽相同。如美国的分类标准见ASTM D2487;德国的分类标准见DIN18196。

现将美国的分类办法,简介于下。

该办法采用2或4个字母来表明土组的符号和名称。

第一个字母代表土壤的类型:

此外还有一个符号Pt代表富含有机物的淤泥,一般不适宜作为天然地基。

例如:SC土组的符号代表粘质砂土;GW-GC代表级配良好的含有粘土胶结的砾石。

中美两国土壤颗粒按粒径分类,也不完全相同,见图1。图1中土壤的分级,应按土壤颗粒粒径由大而小,以最先满足超过全重50%的粒径,确定其分级。

3 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两种极限状态

由于土壤在受载后,具有较大的压缩性,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世界各国在地基设计中,均认为应满足地基承载力与地基变形两种极限状态。

我国地基规范规定,除符合一定条件的丙类建筑物只需满足地基承载力的极限状态外,大部分建筑物均需要作地基变形的验算,因此在基础设计时,往往要分别验算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两种极限状态。

国外地基规范虽然规定了在必要的条件下要进行地基变形的计算,但国外地质勘探报告中提出的地基容许承载力往往已考虑了基础可能发生沉陷(2~4cm)的综合因素。因此大多数建筑物只要满足地质勘探报告中的地基容许承载力,即认为满足了地基变形的要求,不需再作专门的地基变形的验算。例如德国DIN1054,在提出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同时,认为只要满足该容许承载力其基础的沉陷量分别为1~4cm。因此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不需进行地基变形的验算。美国IBC-2006土壤和基础篇中,甚至没有提出验算地基变形的要求。

4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由于岩土地基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很难用统一的一种方法来确定各种不同的岩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因此我国地基规范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各国在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大体上也是采用上述几种方法。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工程师手册[2][美国的国际建筑规范(IBC-2006),关于基础部分仅有极少的原则规定,无法作为设计依据,故此处引用美国工程师手册[2]的资料]和欧盟Eurocode7较多地采用公式计算和原位测试,而德国DIN1054和英国BSI则较多强调采用实践经验。现将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各种方法分析比较于下。

4.1 载荷试验(PBT)

载荷试验适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岩土。我国将载荷试验作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重要方法,认为以载荷试验测定的荷载变形曲线(P-S曲线)所确定的比例极限作为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即相当于基础宽度小于等于3m,埋深为0.5m时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其他原位测试和经验数据也均以载荷试验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对比。我国地基规范并规定“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载荷试验指标”。

当采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时,我国地基规范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25~0.5m2,可取s/b=0.01~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相当于沉降量S为5~10mm)。

美国载荷试验的方法(见ASTM D 1194)与中国大体相同,但美国的一般资料认为载荷试验的费用较高,且由于载荷板的面积较小,其受载后对地基的影响深度远小于基础实际的影响深度。因此根据载荷试验的沉降值来确定地基承载力不足以代表实际的地基承载力。对于如何根据载荷试验数据确定地基承载力也没有统一的方法。一般认为可取载荷试验的极限强度作为地基的极限承载力,也有采用在P~S曲线中根据一个指定点的沉降值(比如25mm)时相应的承载力作为地基极限承载力。然后将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以2~4的安全系数后得出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英国BS1377-9平板载荷试验同样也没有给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4.2 载荷试验以外的其他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由于能经济和快速了解土层的性质和变化,适用于难以采样的岩土层,并能获得在室内试验所不能取得的数据。常用的原位测试有标准贯入试验(SPT)、园锥动力触探(DPT)、圆锥静力触探(CPT)、十字板剪切试验(VST)和扁铲侧胀试验(DMT)等。国外用得较多的是SPT和CPT。可以直接利用原位测试的经验公式求得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也可用经验公式,求算土壤的抗剪强度C、值,然后再用理论公式计算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一般说来,原位测试获得数据的代表性优于室内试验,但原位测试往往需与地区性的经验校核。即使在国内不同地区用原位测试所获得的数据以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也不相同,因此当国外地质勘探报告采用原位测试求得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时,应尊重当地的经验。国内的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国外在利用原位测试数据求算地基承载力时,往往已考虑了沉降的因素。例如美国工程师手册[2](文献[2][4]中公式(1)a乘kd,而公式(1)b未乘kd,似有错误。)在利用SPT锤击数Nn按公式(1)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时,说明此时的沉降为1″(25.4mm)。当沉降非1″时,应按公式(2)进行修正。

式中:

qa———沉降值为S(c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qa1———沉降值为2.5c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S———设计容许的沉降值(cm)

Nn———修正后的锤击数

B———基础宽度(m)

D———基础埋深(m)

F1———当N55时为0.05,当N70时为0.04

F2———当N55时为0.08,当N70时为0.06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国所采用锤击数的角码,表示锤重量,如N63.5表示采用锤重为63.5kg时的锤击数。而美国所采用锤击数的角码,表示由于锤击实际能量与锤下落的理论能量的比值,并称之为能量因子。例如上式中采用的N55或N70表示能量因子为55%或70%时的锤击数。即相当于锤击产生的实际能量与理论能量的比值为55%或70%时的锤击数。我国目前通常采用标贯的能量因子约为60%。此外,标贯的锤击数还应进行修正,修正数据也不全相同,可参见有关文献[2][4]。

4.3 公式计算

理论公式计算是指用土壤的抗剪强度,即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来计算地基的承载能力。因此适用于能够获取原状土的土壤。

国际上有多种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适用于各种不同条件,得出不全相同的地基承载力。常用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有四种方法:太沙基公式(Terzaghi)(1943)、梅耶霍夫公式(Meyerhof)(1951、1963)、汉森公式(Hansen)(1970)和魏锡克公式(Vesic)(1973、1975),详见文献[2][4]。其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

qu———地基极限承载力,kPa

C’———基础下土壤的有效粘聚力,kPa

’———基础下土壤的有效内摩擦角

γ’———基础下土壤的有效土重

σp’———基础埋置深度D范围内,有效垂直压力:

γD’———基础底面以上土的有效重度

D———基础砌置深度

B———基础宽度(最狭面)

Nc、Nγ、Nq———随内摩擦角变化的系数f(’),见文献[2]

ξc、ξγ、ξq———修正系数。由于基础外形、荷载倾斜、基础埋深、地面倾斜、基底倾斜、对粘聚力、土壤容重、地面超载的修正系数。此修正系数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确定,见文献[2]。

美国比较重视采用理论公式来计算地基的极限强度,美国工程师手册[2]规定至少要用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来确定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欧盟规范Eurocode7采用接近于魏锡克公式的方法计算地基的极限承载力。但英国BSI和德国DIN规范均未推荐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我国地基规范采用临塑荷载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假定基础下塑性区的深度达到1/4基础宽度时的临界荷载(不除安全系数)作为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根据文献[5]的介绍:“天津岩土工程规范”(DB29-20-2000)从九个地基极限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30例的载荷试验的地基容许承载力相比较,认为采用汉森公式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并采用安全系数为3时与我国地基规范所采用公式计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较接近。

在采用公式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取决于土的抗剪强度,而抗剪强度与试验时的排水条件有关。我国地基规范规定土的抗剪指标,“当采用室内剪切试验确定时,应选择三轴压缩试验中的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用此条件的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的标准值所求得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较为安全。

(2)按公式(3)计算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因为已考虑了基础底面以上的土重,因此为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毛值(参见5.2)。

(3)当有偏心荷载时,假定地基反力在超过地基强度极限值后会进行应力重分配,因此假定基础在B'L'范围内,承受均布的平均压应力q见图2。

式中:

(eB和eL不宜超过B/6和L/6)

B,L—基础的宽和长

MBML—基础B及L方向的弯矩

P—基础的垂直荷载

当荷载为偏心,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qu时,公式(3)应作如下修正:

(1)基础宽度B应用B′替代;

(2)计算ξc、ξr、ξq修正系数时,除深度修正仍用B及L计算外,其它修正系数均用B′、L′替代B、L。

4.4 工程实践经验

工程实践经验除对拟建建筑物附近已建成的建筑进行调查外,主要是根据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经验来确定相应地区的地基承载力。我国在以前的地基规范中,如:TJ7-74和GBJ7-89中均有根据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原位试验来确定相应的地基承载力的表格。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类土的性质随地区变化较大,因此在GB50007-2002地基规范中取消了全国统一性的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表格。目前全国不少地区的省市已编制了本省市的经验表格,供设计人员使用。

国外的地基规范如:美国的IBC-2006、美国工程师手册[2]、英国的BSI和德国的DIN1054均提供了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表格。其中DIN1054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即基础底面以下不少于基础宽度2倍的深度内,土壤的性质大致是均匀的,同时基础不承受规律性的动力荷载,均可采用表格确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5 地基承载力的修正值

我国地基规范在确定了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后,尚须根据基础的实际宽度、埋深、偏心荷载修正地基的承载力作为计算基础的依据。因此在审阅国外地质勘探报告时,往往会对是否应采用这些修正系数和国外的地质勘探部门产生矛盾。这里想探讨一下对这些修正系数的意见。

5.1 基础宽度修正系数

严格地说一个好的国外地质勘探报告,应提供一组在一定深度条件下,不同基础宽度的地基容许承载力。这一点在文献[4][6]中均有明确的意见,但往往很多勘探报告并没有这样做。

从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公式(3)可以看出,基础宽度愈大,地基的极限承载力也愈大。但从基础的沉降而言,即使地基容许承载力相同,基础面积愈大,其压缩层的影响厚度愈大,沉降量也愈大。如果由于基础面积增大后,再提高了地基容许承载力,则基础的沉降量将更大。因此文献[6]认为,地质勘探报告中的地基容许承载力,应根据公式(3)的计算值和地基容许沉降值这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并提出了如何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方法。国外地基规范的地基容许承载力也是考虑了基础可能产生沉陷的综合因素。因此随着基础宽度的增大不是提高地基的容许承载力而是减小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例如DIN1054规定对沉降敏感的建筑,基础宽度大于1.5m时其地基容许承载力随宽度增加而减小。当基础宽度大于2m(对沉降不敏感的建筑)和3m(对沉降敏感的建筑)时,宽度每增加1m,其地基容许承载力比相应于基础宽度为2m和3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减少10%。而当基础宽度大于5m时则应进行基础沉降的验算。由美国工程师手册[2]的公式(1)a与(1)b相比较也可以看出,随着基础宽度的增加,其地基容许承载力降低。因此对于国外的地质勘探报告,如未提出不同宽度的地基容许承载力,一般不宜乘以加宽系数。

5.2 基础深度的修正系数

在审阅国外地质勘探报告所提供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时,首先要搞清该报告中提供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极限承载力是毛值还是净值。其中毛值是指极限承载力已包括基础底面以上的土重,是基于地基强度考虑而提出的地基容许承载力,而净值是指极限承载力不包括基础底面以上的土重是基于基础沉降考虑而提出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根据公式(3)或一定埋深条件下原位测试所得的极限承载力为毛值,可按公式(5)、(6)计算基容许承载力;根据荷载试验或根据容许沉降条件所得的极限承载力为净值,可按公式(7)、(8)计算其容许承载力。

式中:

qu—极限承载力的毛值

qu′—极限承载力的净值

qa—容许承载力的毛值

qa′—容许承载力的净值

Fk—安全系数,常用3

γ—土壤容重

D—基础埋深

以上公式中,(6)a为美国工程师手册[2]在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时采用,所得之容许承载力显然大于公式(6)。

由上可见,采用国外规范,基础加深的修正值,仅为增加土的自重,qa-qa′=γD(相当于我国地基规范加深系数ηd=1)。

我国地基规范规定的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相当于基础埋深为0.5m时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比较接近于国外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净值,但其深度修正系数ηd=1~4.4远大于国外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深度修正系数。而按我国地基规范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按公式计算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则为地基容许荷载的毛值。因此规范中特别强调采用此值时应满足变形要求。

5.3 偏心荷载的修正系数

我国地基规范规定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允许将修正的地基特征值提高1.2倍。而在国外规范考虑到地基变形时间的滞后效应,因此只在风和地震瞬时荷载作用时才允许提高,其中如美国的IBC-2006允许提高1.33倍,英国的BSI规范允许提高1.25倍,欧盟的Eurocode7允许提高1.3倍;而对于长期作用的偏心荷载则均不允许提高。从而可以看出在长期偏心荷载作用下,我国地基规范将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提高1.2倍是偏于不安全的。

但在采用偏心荷载复核地基承载力时,我国采用传统的公式(9)计算:

式中:

q———外荷载产生的地基应力

P、M———基础的轴力和弯矩

B、L———基础的宽度和长度

而大部分国外规范均采用公式(4)复核偏心荷载下的地基承载力。美国则两种方法均有采用。

当采用公式(9)计算,单向偏心距=L/6时,可求得qmax=2P/BL;而在相同条件下如采用公式(4)计算则求得qmax=1.5P/BL。

由上可知,当采用公式(4)计算地基应力时,对瞬时作用的偏心荷载而言,我国地基规范的安全度,远高于国外地基规范;而对于长期作用的偏心荷载则安全度比较接近。如采用公式(9)计算,则在瞬时偏心荷载作用下,两者之间安全度比较接近,而在长期偏心荷载作用下,我国地基规范的安全度明显低于国外的地基规范。这一点应引起设计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S].2006.

[2]EM1110-1-1905Bearing Capactity of Soils[S].

[3]EM1110-1-1904Settlement Analysis[S].

[4][美]约瑟夫·E·波勒斯,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第五版)[M].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5]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6]Donald P Coduto,Foundation Desig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2ND Edition)[M].

[7]BSI British Standand Code of Practice for Foundations[M].

[8]DIN1054-1976-11Baugrund-Sicherheitsnachweise im Erd-und Grundbau[M].

8.地质学的实习报告范文 篇八

关键词:地质工程;测量实习;外业;内业

基金项目:采矿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黔学位合字ZDXK[2015]9号,贵州省教育厅基金项目G642;TU42-4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设立在矿业工程系地质工程教研室,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地质学与地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地球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能在地矿系统、矿山企业、国土、市政、水利、交通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煤田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估及治理施工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须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①矿物岩石理论及手标本鉴定能力;②构造地质学理论及野外地质构造分析能力;③岩土力学理论及岩土体受力分析能力;④测绘基本理论及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⑤工程制图理论及手工绘图能力。其中,学生具备的“测绘基本理论及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的能力,是学生在第四学期学习3学分、54学时的《工程测量》课程后,并在学期末进行2周的测量實习后所具备的。

目前,我校不仅地质工程专业开设有测量学课程,还有土木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城乡规划专业等开设有与专业相关的测量学课程,并设置有测量实习实践环节。

因此,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我们不能仍按照数十年前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实习。我们急需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测量实习的实习方式,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及扎实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形式,把握新机遇。

一、测量实习基本要求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的测量实习,一般安排在相应课程的开设学期的学期末,为期2周,2个学分。通过2周的测量实习分组进行测量,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备能够使用基本的测量仪器(卷尺、罗盘、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相应项目测量的能力,如:①使用卷尺进行距离丈量;②使用罗盘进行定向;③使用水准仪进行四等、等外水准测量及水准路线的测量;④使用经纬仪进行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视距测量。

(2)具备使用新型测量仪器(全站仪、GPS)进行测量的能力:①能够使用全站仪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放线;②能够使用GPS进行连续点测量、面积测量。

(3)具备测量时边测量、边计算、边绘图的能力,测量时的基本计算、绘图及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的能力。

(4)新形势下,对学生必然有新的要求,学生还应具备外业测量完成后内业使用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的能力。

(5)除了专业内容方面的能力,通过测量实习学生还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同组同学进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测量实习主要内容

测量实习为期2周,共14天。针对新形势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将测量实习设置为五个阶段的内容,见下表。

1.第一阶段,水准测量阶段

水准测量阶段,主要是使用水准仪进行四等、等外水准测量及水准路线测量工作,为期2天,设置3~4个测量项目,主要是通过本阶段的实习考查学生对书本关于水准测量这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准路线测量同时还要使用卷尺进行距离测量,对于困难测距的地区,可使用水准仪进行视距测量的工作,测量项目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第二阶段,经纬仪测量阶段

经纬仪测量阶段,主要是使用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进行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视距测量工作,为期2天,设置2~3个测量项目,主要是通过实习考查学生对于书本这一章的掌握情况,用实践检验理论。

导线测量外业测量有四个步骤:①踏勘选点,②测角度,③测边长,④测定起始边坐标方位角;内业计算、数据处理有五个步骤:①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②坐标方位角的推算;③坐标增量计算;④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和调整;⑤坐标计算。这个测量项目包括了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还有复杂的数据计算。学生若熟练掌握了这个项目,计算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是使用经纬仪测量未知点的高程,因此经纬仪也是一个可以集测角度、测距离、测高程与一身的仪器,通过导线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这2个项目的实践,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3.第三阶段,全站仪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阶段

地形图测绘是对地物、地貌的碎部点进行测绘,是测定出各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照比例尺缩小绘制与图纸上的过程,包括测量和绘图两个步骤。

我们的实习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而全站仪作为一种现在工程建设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发展迅速的新型仪器,使用全站仪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应作为测量实习的重点。

全站仪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将电子经纬仪与电子测距技术、测距仪相结合产生的既能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又能测量倾斜距离、水平距离的新型测量仪器。另外,全站仪内有数据存储系统,可通过传输端口,将野外测量得到的数据直接导出到电脑上,配以成图软件的使用,可进行数字化成图。

本阶段的实习,包括外业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内业数字化成图两方面的内容。

使用全站仪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步骤是:先进行控制测量,2天;再进行碎部测量,3天,边测边绘,完成地形图。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在校园内进行分组测量,不同的小组测绘学校不同的区域,最后所有小组的地形图拼接到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学校地形图。

测量时,每个小组选定自己的测区,在测区内选定控制点。先进行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1天,高程控制测量1天,测量的同时,将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然后进行碎部测量,共3天,以已经测好的控制点为依据作为测站点,测量出测区内所有地物、地貌的碎部点,边测边记录数据边绘制地形图,最后完成地形图的整饰与检查工作。该阶段实习时间为5天。

4. 第四阶段,GPS测量阶段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利用分布在太空中的GPS卫星达到测量定位地面点位置的一种新型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灵活度、高效率的特点。GPS作为一种新型仪器,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通过第四阶段的实习,学生学会使用GPS测量系统,熟悉GPS系统组成,熟悉GPS实验物品及各部件作用,掌握各部件连接方法,理解GPS工作原理,握电子手簿无线蓝牙连接方法。实验步骤为:①架设基站,打开基站GPS接收机和电台。②配置手簿。③配置流动站。④点校正。⑤进行连续点测量。⑥面积测量。⑦数字化成图。共3天。

5. 第五阶段,内业工作阶段

實习的前四个阶段为外业测量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内业工作。第一阶段水准测量的内业工作主要是通过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和分配,最终计算得到未知点的高程;第二阶段经纬仪测量阶段,导线测量主要是计算导线点的坐标,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是运用高差公式、三角函数公式计算未知点的高程,视距测量是通过竖直角和上丝、下丝读数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第三阶段,全站仪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阶段,第一部分的内业工作与外业工作相结合,实行边测边绘,第二部分内业工作是回到室内的工作,就是使用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第四阶段,GPS测量阶段内业工作主要是将测量数据导入电脑,进行数字化成图。

三、结束语

新的就业形势下、新的工程实践中,对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测量实习的实习项目进行改变,加入新的内容。将为期两周的测量实习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准测量阶段,2天;第二阶段,经纬仪测量阶段,2天;第三阶段,全站仪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阶段,5天;第四阶段,GPS测量阶段,3天;第五阶段,内业工作阶段,2天。

新设计的这五个阶段中,传统仪器传统项目的实习压缩到4天(前两个阶段),着重训练学生使用新型测量仪器进行实用性强的测量项目,加重全站仪和GPS这些新型测量仪器的使用,运用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与时俱进、与生产实践接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井祥.测量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99-103.

[2] 白成军,吴葱,张海伶.本科非测绘专业测量实习科研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2(4):103-106.

[3] 袁修孝.问题教学法在摄影测量学中的尝试[J].测绘通报,2010(10):75-77.

[4] 王旭华,孙义友,杭宇等.Matlab在测量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9(12):71-73.

[5] 秦菊芳.测量实习中的学生素质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2):110-111.

[6] 周德辉.在测量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2):87-89.

作者简介:

余芳芳(1987—),女,硕士,讲师,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从事工程测量学、矿山测量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我爱我家班会下一篇:个人届期内勤政廉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