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活动安排(精选8篇)
1.送教下乡活动安排 篇一
贺兰回小到我校送教下乡并指导教学工作编辑:马德宝
为了带动我县偏远农村学校不断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需要,给我暖泉小学教师提供直观的学习途径和有效的教学指导,服务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同时让农村孩子感受县城优质教育资源,4月11日,贺兰回校组织部分优质骨干青年教师赶赴我校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
4月11日上午,贺兰回小共3位教师分别献上语文、数学、英语、共3堂示范课。同样,作为学习交流,我校也相应要求以上3个科目的教师各上一节探讨课,便于送教下乡活动组的指导。
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主旨明确,内容结合实际、针对性强,是一次适时、有效的活动。这种将优质课堂和先进教育理念送到乡村,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操作手段同时呈现在师生面前的送教形式,受到我校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这种高质量的教研活动走进乡村基层,对于促进边远地区的暖泉小学教育教学现状改变,促进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落实“和谐教育”、“公平教育”理念,启示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 2014.4.14
2.送教下乡活动安排 篇二
关键词:送教下乡,问题,反思
长期以来, “送教下乡”这种教研模式被广泛采用, 已经成为促进城乡交流、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 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方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送教下乡”能省去广大偏远教师长途奔波的劳累, 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解决交通不便、工学矛盾和农村学校经费普遍短缺的问题。但是, “送教下乡”教研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些问题值得冷静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思考, 尤其是活动组织者要特别关注这种教研活动策划的有效性, 以下是笔者在基层参加或组织此类教研活动中关于有效性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观念意识问题
在送教活动中不难发现, 有些地方的教师确实存在着课程理念陈旧保守、学习意识淡薄, 甚至固步自封、不平衡的心态和抵触情绪时隐时现, 主观意识和客观差距影响着教师们参加送教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下面是摘自一位农村教师的论坛留言:我很反对“送教下乡”, 因为你“送教下乡”, 准备的课非常活跃, 现代化手段也尽量使用, 于是学生很喜欢你的那节课, 你走后呢?让原来的老师怎么讲课?学生总会把“送教下乡”的课与自己老师的课比较, 于是认为自己的老师不行, 其实农村教师的素质并不差, 他们只是没有那么好的教学条件而已, 这是有太多的负面效应的。
反思和建议:
其实上面这位教师的网上留言代表了一大批农村教师的矛盾心理和真实想法。应该说从他们内心来讲, 并不排斥送教活动, 只是觉得经过精心准备的送教示范课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技不如人, 产生强烈的反差, 个别教师甚至由此产生自卑心理, 反对之声和抵触情绪的出现应该不足为奇。
作为此类教研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首先要让老师了解送教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激活农村教师自己, 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扩大教学视野, 在观摩、研讨、交流中体会新思路、新教法, 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其次, 尽量安排从农村选拔进城的优秀教师下去上示范课, 用他们自己亲身的教育教学经历唤起农村教师的共鸣和自豪感。课前安排与受援学校老师的座谈交流能够促进教学情况相互间了解, 认真听取农村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教法, 肯定已有的经验和成绩, 并在送教活动中向同类学校推广, 让农村教师也能感受专家名师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时的愉悦。课后请听课教师互动发言点评, 耐心解答, 细心指导, 全程渗透新课程理念, 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 寻求解决的办法, 最终要让教师从内心真正理解、接受和欢迎“送教”活动, 形成观念和思想上的共识, 从而使新课程理念成为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二、送教内容问题
送教内容的简单化和缺乏针对性是目前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送教活动有效性提出质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电话通知、两个文件下达, 对于上级教育教研部门和城镇示范学校的热心送教他们只能当做一种政治任务来接待, 完成送教任务和完成接待任务成为双方达成默契的常规模式。经验报告中空洞枯燥的理论、T台表演式的示范课、虚情假意般的嘘寒问暖, 让农村教师们主观上积极主动接受已不可能, 更不用说吸纳运用所送教学资源。送教内容缺乏准确定位, 导致送教活动实效大打折扣。
反思和建议:
各级教育教研部门和城镇示范学校应强化和落实按需送教的原则, 改变居高临下的行政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沟通联系, 突出送教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农村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状况, 认真开展调研, 多层次、多方面听取受援学校紧迫需要指导和解决的问题, 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师资、生源、教学设施和家庭教育等实际, 以朴实、扎实、真实的教学精神充分演绎新课程理念。送教单位要关注现阶段农村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如开展校本教研、培养年轻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学习学校先进管理机制、辅导教师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常规建设和指导课题立项等等, 制定“菜单式”的送教内容, 在自主选择和按需送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 为受援学校量身定做送教内容, 精心挑选送教教师, 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眼中的“及时雨”, 口中的“开胃果”。
三、送教形式创新问题
广大农村教师对于示范上课、经验报告、座谈交流和结对互访等送教形式早已耳熟能详, 或者说难以怦然心动、感人至深。新意缺乏已经让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出现疲态效应, 许多送教活动未能有效激起农村学校教师学习的热情, 存在着“走马观花”式教研活动现象。许多形式主义的送教活动早已成为农村教师心目中的“鸡肋”, 走秀过场式的送教活动留给当地教师的只能是热闹浮华背后的苍凉和无奈。
反思和建议:
传统和经典固然可以流芳百世, 代代相传,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应该墨守成规, 对于教研活动的策划更不能一成不变。以往的送教活动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要传承, 但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完善、深化和创新送教形式。如通过与远程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科技提高送教活动的时效和影响面;送教学校和受援学校成立联合校本教研小组, 整合和共享各自资源优势;收集农村教师关心或困惑的教学问题, 帮助农村学校教研组积极申报课题, 提升教科研能力,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等等。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近几年组织的“携手行动”无疑为送教活动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携手行动”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同堂展示, 同课异构, 携手并进。活动以发挥农村优秀教师师德和教学榜样作用为媒介, 以可操作可模仿的农村常态化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为活动载体, 特级教师和教研员根据农村课堂教学实际, 引领农村教师进行现场分解探究, 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作为“携手行动”内容之一的送教活动突破了以往“专家指导、教师示范、常规移植”从城市到农村的泛城市化培训局限, 改变了长期以来“城市包围农村”的单一传统教研培训模式, “城市带农村, 农村学农村”的创新教研活动策划为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
3.送教下乡活动安排 篇三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我区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和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得到了农村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活动期间,区内各有关市县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促使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我区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悉,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启动实施“双名工程”,培养对象从全区40多万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中遴选,经过“已有成就评鉴”“开放式教育理解问卷呈现”“教师或校长职业性向测试”“发生式问题现场答辩”4个基础评选环节层层选拔,学员学段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覆盖14个地级市的基础教育领域,学员所在的学校分布在区内各城区、乡镇和农村三个层级,学员较有突出的代表性。
目前,100名名师培养对象和100名名校长培养对象正带着具体的研修任务开始第三阶段的在岗研修。经过近3年的实施,“双名工程”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应和广泛的影响力,为区域内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教师和骨干校长专业成长的样本和经典案例,引发了诸多区域性工程效应,区内多个市县、学校都照此模式实施了本区域或学校的名师名校长工程,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的专业成长。
4.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四
三合幼儿园——孙佳佳
新学期开学,我被组织安排由小学到幼儿园从教,教学中,虽有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但仍觉得力不从心,第一:对幼教业务的陌生;第二:从未教过幼儿园。觉得纵然有三头六臂,仍然手忙脚乱,身心疲惫。昨天非常有幸参加了洮北区国培(2015)送教下乡的培训,感觉对自己帮助非常大,也是让自己对幼教专业业务学习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上午的培训中,魏海岩校长对这次送教下乡培训任务做了详细的解读,让我们了解了这次国培的目的及对我们的业务学习的重要性;蒋薇美教授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快乐教师
善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宛如荒漠中一杯清凉的泉水,在我焦灼干渴之时,让我一饮而尽,身心的清爽,细致聆听了每一个案例,每一个小故事都深有感触,孩子是一个个美丽的小天使,单纯,可爱,而我们教师正如天使的守护者,我们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内心就会善良,就会茁壮成长;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肆意践踏他们幼小的心灵,将来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我们的学生着想。同时我们也要怀着平和的心态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那样,教学将不再是我们认为的噩梦,学生也不会认为教师是魔鬼了。下午的培训,我们在第一幼儿园举行,首先,靳喆老师为我们做了送教下乡培训方案的解读,然后由李玲玲老师带我们大家在操场上做了有趣的破冰活动(数数抱团,蹲坐,解心结)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消除了陌生与尴尬,然后教研员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分组,每一组都要设计属于自己小组的海报,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相互认识,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十分团结,在每一小组汇报中,都彰显出每一位教师的才能和不服输的干劲,这也为我们将来的培训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5.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五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改变了过去的教研指导方式,将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较偏远的山区乡镇;到课堂上、师生中,了解农村学校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课改中的困惑;……整个活动中,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调研、教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发挥典型教师传、帮、带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送教和受教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新的课程改革,送教下乡活动效果显著。
一、实现了送教者与看课者的双赢
本次送教两个乡镇-------吉洞乡和八会镇,语文五节,数学五节。两个乡镇的 名教师参加了观摩。课上送课教师精彩示范引领,课后教研员精当的点评,同时改变“一言堂”的局面,看课者也积极参与研讨,送课教师与教研员针对困惑的问题,做了具体的指导、热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为教师充电。
通过送教活动同时还历炼了一批年青教师,送课者深有感悟,此项活动创造了磨练自己的机会,积累了许多借班上课的教学经验,有利于自身专业化的成长。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语文学科孙轶老师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预习——汇报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曾经多次送教,课后,她非常激动地说:“我想看看我的教学思路借班上课能不能行得通。”经实践检验,她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现了开放的语文教学意识,在乡镇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不但可行,而且效果不错!这无疑坚定了她本人的研究信心。语文科的陈立贺老师是第一次送教下乡。为了更好的把课上好,她多次和教研员沟通、研究,反复修改教学方案。在李鹤老师的指导下,终于上了一节原生态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层教师能学得来的、有一定高度的阅读课。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数学科金玲、唐丽媛和徐岩三位教师在翟金环和李春凌两位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 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任务。
送教下乡活动为乡镇学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改信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广大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着。
二、、提高了教学观摩课的可信度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对示范课表示怀疑,认为示范课就是表演课。为此我们加强了对示范课的指导,使教学设计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所以送教教师不受条件的限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管有没有多媒体同样能上好课。参与看课的教师真切地意识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观条件的差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语文学科沙岭中心小学陈立贺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阅读课《陶罐和铁罐》,由于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周到。所以,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会唤醒学生的学习的潜能。语文学科沙岭中心小学孙轶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阅读课《小狮子爱尔莎》一课。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词句训练是四年级年段训练的重点。“你是从哪个具体的词句看出来的?”和“看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狮子的可爱。”的提问,紧扣年段训练重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结合课文词句,理解爱尔莎的特点展开。这两问环环相扣,统领学生对全文主要内容的学习,引领学生展开整洁课堂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合作中,老师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接着各小组进行汇报,学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学生通过“滴溜溜直转”“把我扑倒在地”“张开嘴让我看”等词体会到了文中的小狮子是一只可爱、乖巧、懂人性、淘气、可怜……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再通过课前对狮子的印象与书中小狮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小狮子的关爱之情。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给小狮子的话写下来,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三、送教教师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学的践行者,更是教学的研究者
送教下乡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的课程视野开阔了,教师学会思考了,教学研究意识也蔚然成风。
孙轶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教学中过难的问题,要求过高,学生难于回答,失去作答的信心;过易的问题学生学起来没劲。只有哪些学生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才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课前几分钟的观察,发现山区的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就及时调整了教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对小动物的认识和看法来谈,再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情,敏锐地发现、灵活的设计一些学生解答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解答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在体现师生互动方面配合的比较突出,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习,摸索出更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的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课后的教研员李春凌和李鹤两为老师从课堂教学模式、课标的体现、动态教学的生成、课堂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启迪了教师的思维,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送教教师的献身说法,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乡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献身说法,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在学习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语言的同时,逐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努力转变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语文学科首山乡中心小学马晓晶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在“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教学行为。
数学学科金玲老师以尊重儿童个性、活跃儿童思维著称。她送教 年级《 》一课时,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时空,注重儿童知识的形成过程。观摩者不约而同产生共鸣:“在金老师的课堂上,根本就区分不出谁是学困生。” 唐丽媛和徐岩两位老师,她们分别送教的年级《 》和六年级《比例的应用》的课堂上,教者时时刻刻把儿童推向主人翁的地位,为儿童提供“做数学用数学”的机会,体现的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本次送教下乡为广大山区教师提供了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送教下乡活动是提高偏远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培训方式。
六、因地制宜开展送教活动,凸显实效性。
由于地域差异,校际间的教育资源不尽相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是教研员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一个内容。
本次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认真筛选送教骨干教师,我们不是简简单单的上一节课就草草了事。在送教之前,骨干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并针对具体的送教地点,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不用多媒体的尽量不用,而且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都在首山一小、二小做了试讲,做到心中有数,用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得来的方法,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上的支持。
6.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六
区教育局:
10月29日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崆峒区兴和庄小学的八名优秀教师来到我校,在我校进行了教学活动和专题知识讲座。我乡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中心小学12名教师及全乡8所小学的教导主任。按照我校的安排,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听课,并结合听课情况在课后进行及时研讨,听课教师对这三节课感触极大,收获颇深,研讨气氛热烈浓厚,每位教师都谈了自己的收获,并写出体会。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教学活动情况:
张进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语文课《美丽的集邮册》,课堂上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有启发性,教具准备充分,教学环节衔接紧密,教学效果明显。整节课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年轻骨干教师极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展示了我区优秀教师的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安波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课《乘法分配律》,通过猜想、验证、交流等方法,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究乘法分配律。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识浓厚,学生人人动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齐全,时间分配和理,教学效果显著。
郑媛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英语课《Unit2》,教态大方,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别具一格,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专题知识讲座:
评课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兴和庄小学的三名教师进行了专题知识讲座。兰玉江老师做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讲座。兰老师从三个大的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如何备作文教学课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做了详尽科学的讲述,这对我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进行以后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张建林老师做了关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讲座。张老师对数学课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动形象地例子,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这对我乡的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张春兰老师做了关于规范班级管理的讲座,结合她个人日常班级管理对做好班级管理促进教育教学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校老师今后进行班级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今后努力方向:
1、我乡教师今后要认真钻研教材,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教学目标及知识点、重难点,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尝试实践,把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做为一面镜子和自己对照,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
2、多进课堂听课,评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交流、讨论,形成研讨的氛围。在听评课中找漏洞,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
3、教师要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
4、要在基本功、亲和力,训练学生上下功夫,从听课中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学生见识少,胆怯心理严重,学生读、说能力都需加强,因此课堂不是十分活跃,这与平时教师对学生训练不到位有之间关系,今后这将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的地方。
5、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的日常管理。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定期的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我乡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开展活动的几点体会:
此次活动兴合庄小学为我乡各小学校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三位教师自身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思维活跃。送课的同时,他们将新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带到了我校。平时,由于各种原因,我乡老师几乎没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而此次骨干教师送课活动如同雪中送炭,让我乡的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最直接、最深刻地感受名师的风范。此次活动深深的触动了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我们以后更好的从事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次送教活动,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总结的经验还很多,我们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坚持经常的搞下去,为我乡教育送来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我乡教育教学和谐、快速发展。
大秦乡中心小学 二00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崆峒区“百名优秀教师送教下乡”
活 动 总 结
大秦乡中心小学
7.坚持送教下乡让农村青年早日成才 篇七
一、新型农村青年应具备的素质
(1) 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接受一些新鲜事物, 才会改变传统观念, 才会有能力进行农业生产的竞争和发展。 (2) 信息通:要知道社会对所从事产品需求和供应现状, 根据需求确定生产规模, 才不会造成“菜贱伤农”或“豆你玩”“蒜你狠”等现象。 (3) 会经营、会管理、会合作:新型农村青年不仅要会生产, 还要会经营, 会合作, 组成联合经济体, 直接面向市场, 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实现农业利润的最大化, 也会吸引更多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从业, 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型农村青年培训的内容
农村青年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 应抓田间地头及农闲时间, 不必讲究完整的课程体系, 教材也不能采用传统的教科书的样子, 应注重实用, 需要对新型农村青年开展以下几方面内容的培训: (1) 新知识生产技能:比如生产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的使用、新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应用, 提高生产效率。 (2) 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 如合同法、婚姻法、劳动法等。 (3) 环保知识:环境问题是大问题, 只有全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才会减少污染。 (4) 经营管理、财会知识:只有懂些成本核算、收益预算, 才能争取以更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 提高生产率。只有懂得经营管理, 才会使企业或经济体实现长期运营。 (5) 信息的利用:尤其是互联网的使用, 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只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才会了解需求, 适时调整生产品种和数量, 确保农村青年的收益。
三、保证措施
(1) 建立农村青年培养培训机制。调整农村成人教育布局, 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鼓励农村青年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 培养新型农村青年。 (2) 加强领导, 实行目标责任制。农村青年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将农村青年培训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工作职责, 奖惩挂钩, 责任到人, 各级都要加强考核和工作督促检查。 (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 逐步把农村青年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 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成人教育经费问题。
8.送教下乡课要立足“乡土”味 篇八
一、挖掘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发兴趣
由于“送教下乡课”不是对自己所教班级进行的授课,教师与学生彼此陌生,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的不尽相同,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要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者必须高度重视“送教下乡课”的引入和对学生信息资源的利用。
笔者听过一节《燃烧与灭火》的送教下乡课。教者授课并未从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入手,而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熟知的乡村信息资源后,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以此引出“燃烧与灭火”的课题,又结合“火烧赤壁”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燃烧需要的条件,接着用诗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明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教师通过故事,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从故事引出课题到利用故事学习新知,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充分利用了农村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引导
对于“灭火”的新知识学习,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她用彩笔将“灭”字的“一横”圈了起来,连听课教师也恍然大悟:不就是捂住火,盖住火嘛!也就是灭火的第一种方法: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中国汉字的魅力,此处被教师挖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而又富有人性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灶台做饭。烧水的时候,锅里的水溢出来有可能将炉火熄灭,教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掌握了灭火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火烧赤壁时如果没有可燃物,会有这个千古流传的绝唱吗?至此,教师已让学生顺利掌握了灭火的三种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火烧赤壁的故事入手,从汉字造型入手,从乡村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于无形中传授给了学生,使学生终身难忘。
三、依据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要我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也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进行教学。
由于送教下乡课面对的是农村学生,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改进,教师培训也如火如荼,可农村孩子的已有认知和表达能力与城市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送教下乡课”一定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备课。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控制课堂容量、联系学生实际等来进行教学,才能增强授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
总之,只有“以生为本”,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管是“城市版”的“燃烧与灭火”,还是“乡村版”的“燃烧与灭火”,我们的课堂都将释放出生活的精彩,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实现送教下乡的真正目的——使乡村教师的“教”与乡村学生的“学”都能得以提升。
【送教下乡活动安排】推荐阅读: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06-11
送教下乡培训个人总结07-07
国培送教下乡论文10-04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 0010-18
国培送教下乡听课心得07-31
送教下乡的心得体会11-01
小学数学送教下乡培训心得06-15
小学送教下乡新闻报道08-01
国培送教下乡心得体会08-28
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研修心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