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共19篇)(共19篇)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曾国藩和湘军;洋务运动。
2.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对历史的发展既可有促进作用,又可有延缓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洋务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1)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教学重点。总理衙门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简称。它是清朝建立的第一个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关于总理衙门的建立,我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即总理衙门建立的原因、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以及它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①总理衙门的建立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来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逐渐地由疑忌变为依赖。从国外来说,面对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也需要寻找能替他们效劳的代理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就多次要求清政府建立专门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进行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②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很大,它由奕訢等充任办事大臣,地位高于六部,最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后来又扩展到经管修路、开矿、制造机械等方面事务,权力很大。③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变动,对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洋务运动是又一教学重点。洋务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教学难点。洋务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如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这对于师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法建议
1.关于“清朝政局的变动”,建议教师紧扣“变动”一词,设计一些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如“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为何要变,怎样变,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整理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知识网络,并根据网络结构解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关于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出现的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楚两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即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才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对世界毫无所知,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集团。洋务派则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两派从表面上看似乎差异很大,但这仅仅是区别在对待外国事物上。对内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两派本质上都是要维护封建统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洋务运动。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具: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 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呢?(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引出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3. 讲授新课(出示图片)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訢)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衙门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朝负责外交事务的中央一级的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英美、法等国的交涉都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办理。对此,外国人非常不满。他们多次要求清政府设中央一级的对外办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曾和洋人打过交道,而且很受外国人赏识的恭亲王奕訢充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二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目前在历史教学时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使学生完全融入历史的学习氛围之中。二是课堂形式不够多样化, 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较为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 而忽略了将学到的知识带出课堂, 进行生活化地融入。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思维上有“四性”, 即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和浅陋性。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传授, 缺乏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散性思维缺失;理不清知识的层次,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构成一个全面整体的知识网络;思维较片面, 流于表面, 不善于深入挖掘与思考深层内涵。就以上几点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对策。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研究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分析表明:学生只有产生欲望, 才会主动去学习。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 调节课堂气氛, 丰富课堂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 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影片、文献资料、图片等, 一一展示给学生。
例如, 在讲“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一课时, 可以截取《渡江战役》中精彩的片段播放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与责任感。另外, 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也可以进行调整。比如说, 可以将一节课分成三部分, 先是教师从生活中的历史常识引导到课程的内容进行讲授;然后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探讨, 交流心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视频, 或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发挥, 上演历史小品或互相提问, 去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与特征。在有限的时间里,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史实有了深入的了解, 还能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寻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与真谛。在这样多元化的课堂下, 学生往往能迸发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例如, 在学习唐朝的文化时, 可以从学生了解并且感兴趣的《西游记》入手, 从而引导他们思索唐朝的兴盛程度, 以及各民族、甚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思维气氛, 引导学生去思考, 激发他们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造和谐的氛围,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转变思路,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才能加深他们的记忆, 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舒适、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开心地学、轻松地学、自主地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多去探索, 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影片介绍“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背景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影响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 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 如果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限制和依赖性, 难以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然而, 对于一件史实、一个人物, 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提出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找到最合理的答案。
例如, 在讲授“三国历史”这一课时, 结合学生们在《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知识, 对于曹操的评价, 就可能得出是英雄或是枭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样多元化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 更能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主动探索历史这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的今天,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正在成为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 要真正做到将历史学以致用, 就要有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将教材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毕竟教师和家长无法一直教导学生, 教会他们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实践, 取得收获。
比如, 在讲授宋朝这部分内容之前的一个星期,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 在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通过确立课题、提出问题、查询资料、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以及最后在课堂上总结心得等过程, 对宋朝加深了了解, 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及社会热点等融入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热爱历史,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多观察、多思考, 让自主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正如上文所述, 初中是学习的黄金时段,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学习并不是暂时的, 而是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人生。然而, 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会学生处理问题, 使他们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 为更灿烂的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贠喜红.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常丽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3.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初中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课程,从现代社会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从中可以学到各王朝的兴衰变化、人类的工业革命,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讲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扩充新的历史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易掌握和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教学目标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严重阻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剖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从而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通过多年来研究和调查发现,初中历史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历史课堂上以老师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学习,大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注重重点知识学习和积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不利。
2.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把课本上的考试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记忆为主,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发展,部分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使用插图的落后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应用和加强,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致使我们很难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3.不重视课堂外的学习和积累。
初中历史作业一般较少,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由于历史学科不是主要学科,因此课下同学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兴趣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需要日常学习和积累,课堂上的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课外思考和学习,势必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果[1]。
二、解决初中历史现状的实施措施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筑建和谐教学环境。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时事政治、历史大事、社会新闻引入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新闻、热爱历史的兴趣。
2.学会看书,从书中找出答案。
初中历史课本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课本上的内容从古至今涉及广泛,学生应该学会看书,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把握,这样做事半功倍,有利于历史学习。首先,看标题,目的是了解每一章节讲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其次,看标题注释,了解每章内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再次,看文章最后的问题,通读课本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边阅读边做标记,将文中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
3.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网络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课堂上。历史老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擅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播放影音资料的形式,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3]。
4.扩展历史教学空间。
历史来源于生活,历史是在人类长期生活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如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与我国都将举行大型阅兵活动,通过阅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牢记光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学科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整改措施有效解决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羽明.挖掘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2]黄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J].中学历史教学,2008(07).
4.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四
【内容摘要】初中生对情境的联想能力比较强,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加强对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了解。而历史故事本身比较形象、生动,如果在课堂中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运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策略,既要老师去讲述,又要学生自己讲述甚至是编演历史故事。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策略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如果没有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历史故事往往叙述历史事件或人物,语言比较通俗、形象、生动。如果在历史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历史故事,即可以让学生感悟历史,重新认识历史,又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让活生生的历史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在学习历史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学习历史的欢乐海洋中。
一、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1.是由学生的学情决定的
现在的历史教学往往与学生的自身情况脱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怎么样才能克服这种厌学情绪呢,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叶小兵教授曾经指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景,提供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情境活动的过程中将知识潜移默化的掌握”。而历史故事“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历史故事本身“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历史教学情境”,通过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中常见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的孩子,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对情境的联想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变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的一线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入手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历史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提高。而通过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在学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刘备当时何等的求贤若渴,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同时让学生们悟出,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后就会有好的结果。
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学生利用多媒体讲历史故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彰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讲历史故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解读能力。另一方面,也能?⒎⒀?生,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讲《华夏之祖》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讲一下“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等故事,并且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仓颉”、“神农”这些先祖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学生编演历史故事,让学生走进历史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对历史情境的一种重新的解读。编演之前学生必须大量查阅、搜集历史资料,这就锻炼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编演的过程也是历史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的学生身临其境,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动作来诉说历史,而观看的学生也能受到他们的感染,自觉的进入这种历史情境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历史剧中,掌握了历史知识,理解了历史概念和现象。
3.教师借助多媒体方式讲述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老师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讲述一些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比如在讲述《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一方面展现牛顿的图片,另一方面或者展示有关牛顿的小视频,来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有一天牛顿正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正在他疼痛之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飘呢?是不是有一种力量作用在了苹果身上,才使得它落在地上。根据这个思路,牛顿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终于推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也奠定了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地位。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孩子们不仅可以记住是牛顿通过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出发,去探索自然,做一名小小科学家,以便将来有更大的能力去建设伟大的祖国。
【参考文献】
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五
【摘要】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是非常适合的,不仅能够使历史教学满足新课改要求,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均有帮助。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从新课改的角度来审视初中历史教学,确定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用,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之中,阻碍学生能力、意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对此,应当注意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展开此项工作呢?
—、自学环节
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的良好开展,首先就需要教师设计好自学环节,如此可以让学生投入到历史知识自学中来,从而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要想良好的设计自学环节,教师需要按照教学要求及教材,合理的规划与拟定自学提纲及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予以详细的了解,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而编制适合的自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侧重点等。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秦末农民战争》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就是针:对教材、教学目的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了课程自学环节,也就是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如秦始皇的名字有何含义,如何解释这个名字?单纯的就秦朝而言,它经历了几个皇帝,为什么最终会灭亡?秦末农民起义中谁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查阅教材及相关资料,认真的学习课程内容,努力解答以上问题。
二、小组合作环节
小组学习是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之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困惑,展开广泛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如此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历史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首先,要对学生予以详细了解,进而合理分组,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教学主题或问题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提出,以便小组成员能够共同讨论。其次,教师还要在小组讨论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便小组讨论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效解决问题或困惑,有效学习历史知识,最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难忘九一八》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并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了以下问题,即“西安事变”的历史性质?“西安事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西安事变”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让每个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且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这部分知识。
三、展示与反馈环节
在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历史教学中进行展示与反馈环节,主要是教师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展示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新问题,对新问题予以解决,从而真正掌握知识。这充分说明了,展示与反馈环节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即合作又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当然,要使展示和反馈环节良好展开,需要教师选择正确的展示方式,并且在具体展示的过程中自身要进行提问、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以此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之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历史教学进行反馈,以此来明确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或不适之处,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加以调整。
四、巩固训练环节
作为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的最后环节,巩固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培训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知识予以灵活运用。同样的,要想良好展开巩固训练环节,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巩固训练的作业,以便学生在巩固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将新旧知识加以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五、结束语
新课改在S国范围内如火如荼推行的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必然情况,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选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基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将经历自学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展示与反馈环节、巩固训练环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协作精神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J].教师,2011,(12):93.
6.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篇六
知识 与能力: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2、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 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 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 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 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探究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 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7.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七
但是, 在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西部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也呈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的制约性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 在文章中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论述, 并提供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1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笔者迄今已从事初三毕业班历史教学逾十年, 深切体会到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不易。在实践中主要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1) 硬件设施落后。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必然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梳理, 因而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现史实,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很有辅助作用。但迫于自身条件所限, 很多西部农村初中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 硬件设施的滞后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史实往往停留于书面介绍, 而无法形成更为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 没有幻灯及录相器材, 就算现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 学校配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 使用率也不高, 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中考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 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2) 师资力量不足。基于诸多因素的限制, 西部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专任历史教师偏少。以笔者供职的单位为例, 现在每一级计有6个教学班, 每个班平均容量70人, 全校共有专任历史教师4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配备1人、1人、2人。这导致教师课程负担繁重, 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教学方式滞后。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填鸭式教学”在西部农村初中仍然较为普遍。受近年来初中毕业会考中加入历史考核影响 (笔者所在地区初三毕业会考中历史按照卷面成绩的50%计入总分) , 原本一直被视为“副科”的历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但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则显得有些落后。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 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 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 照本宣科现象仍旧很普遍。
受条件所限, 很多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 教师忽视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义为把课本当中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使用的是新课本, 但是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就是在讲台上讲课, 学生被动去学习。学生只是记住了教材的内容, 学习历史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记忆力, 他们很少参与一些活动, 学生没有质疑的机会, 没有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些都很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 影响了质量;
4) 教师专业培训较少。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现实之中, 受条件所限, 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和知识结构显得有些陈旧, 和当前历史教学新形势有些格格不入。针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 最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运用, 无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改进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1) 加大教育投入, 增强硬件设施建设。“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尤其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 扮演者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才培养责任重大。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 改善教学环境, 逐步在教学中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将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 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建议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全面部署, 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 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 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构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中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各种措施, 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力争做到人人能够操作多媒体、个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 只有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2)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增加专业教师配备。受条件所限,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出身, 在专业素养方面有些欠缺, 对相关理论的把握方面尚存在不足。基于此, 引进更多历史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 在历史教学一线配备更多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的教师, 可有效增强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同时,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改善教师福利待遇, 改善办公环境, 增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更深入开展;
3) 创新教学模式, 侧重长效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当前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味的照本宣科以及“满堂灌”无疑与当前的新形势相背离。创新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 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加强课堂上的双向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使学生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同时, 逐步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单纯的依靠传统的讲述方式进行传授知识, 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 如组织参观、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访问一些历史事件的经历等, 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诱发探究动机,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处理信息,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 不是一棍子打死或进行斥责, 而是循序善诱, 使学生学习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 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的过程。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激活, 积极性调动起来, 根据所学知识和所了解的有关内容可以展开讨论, 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
4) 强化专业培训, 课余积极“充电”。只有紧跟前沿, 积极推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升级, 才能有效的应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由此, 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初中历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 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平时加强自我学习。首先, 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 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其次, 加强对教材、教法的自我学习总结, 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专业水平的生命历程, 做到“教到老, 学到老”;第三, 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 把握历史教学前沿动态,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 主动借鉴发达地区历史教学新思路, 并因地制宜的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大工程, 在实践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作为教师, 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 增强计划性, 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 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 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 审时度势, 及时发现新情况, 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 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8.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专职老师不多,遇到疑问或者想教研,做不到共同探讨;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如:课时的计算、评优、职称等得不到保障,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忽视方法的培养;忽视与社会的联系,造成历史学科与社会严重脱节。好多教师仍是拿着新教材,使用老方法教学,一言堂式讲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对历史学科的厌倦和不重视
首先,学习激情不足。背着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其次,历史“副”课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歧视、非专业人员充任历史教师等。
二、应对措施
1.掌握网络平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网络聆听专家理论指导,和同行一起交流常见的难题;学习别人高超的教学手段,精妙之方法;体会和高手的差距,建立学习的榜样。
通过网络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1)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3)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2.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及教学要求,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深化职业理解,优化职业心理
转变教学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本源。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努力达到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和类似历史情境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感觉学历史有用。
4.具体做法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
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教学相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
加强学法指导,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研究新课标、教法,更应该研究学习方法。
(2)历史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计划再好、方法再有效、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学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学习全军覆没。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首先,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最后,做好教师分内的事,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9.初中历史教案 篇九
一、目标
二、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通读课文【共6分钟】
熟悉课文“”子目(3分钟);“”子目(3分钟)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课件】第2课 抗美援朝 预习材料”,结合学习材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目标问题
三、先学
1、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1)提问
1、思考下列问题: A B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A B(2)书面练习
四、后教
1、纠错
(1)公布答案
(2)准备纠错:统计做错学生,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背诵本节知识点。(3)讨论纠错:指明让做错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办?
2、教师点拨:
强调易错点,方法指导
10.初中历史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 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1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4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19
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可见,学习历史、通晓历史对于个人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历史是“副科”的观念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使得一些学生学起来难,教师教起来苦,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本人从事初中教学多年深有体会,现就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提一些自身的认识和想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社会上对历史教育没有足够认识
许多人认为,历史知识不能直接带来有效的影响,并且不是中考科目。所以,有许多人不看好历史学习,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总觉得语数外是学习的重点,而历史学习则看成可有可无。大家看看周围,遍地是语文、数学、英语补习班的广告和培训机构,可是很少见到历史补习班,这就是有力的证明。尽管这种观点和看法大多情况只存在于社会和学生家长观念中,但在潜移默化中,会逐步改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历史的发展是有着其特定的、不可改变的特性,现在的学生在课外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中相对比较欠缺,所以很多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一般是坚持讲授法。应该说,在授课上教师的兢兢业业是值得肯定的,付出的劳动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从另一方面说,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情,虽然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效果却并不一定理想。
(三)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学无致用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进而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多年的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历史。在课余时间和一些学生聊天时,有许多学生会很有兴致地谈论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和电视节目,不少人对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和王立群先生的“读史记”等节目也存在浓厚的兴趣。尽管如此,可是他们仍然不喜欢上历史课,对历史考试比较头疼。
加之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像历史这样的学科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认为历史背背就可以了,缺乏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所以当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成绩当然也不甚理想,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差,对历史的学习也就越来越反感。
二、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现在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即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分数。所以当前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为历史教学来说就是“以史为鉴”避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的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历史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对历史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勇于创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贩卖、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在课余时间和假期,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和纪实文学作品,在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又增进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中,我不仅仅将书本上的知识予以传授,有时还要将一些相关事件做出对比,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
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影视作品或纪录片或者编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发地联系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社会应该对历史教学提高重视,作为教师来说要以新课改要求为指导,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M].人民出版社,2009.
[2] 侯建飞.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出版社,2010(8).
1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十二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展现我国历史的魅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最终,推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
一、导入:故事教学,激发兴趣
故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然而,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老师自己讲让学生听,听过之后发表感想,还可以是通过老师和同学一起阅读一些东西或者看一些影视作品,然后各自讲出这个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东西有所学,还可以了解一些热点民生话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同时有些众所周知的故事,应该让学生来讲,这样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比如:《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故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很多电视剧,那你们知道哪些电视剧是清朝的么?
生1:有《甄嬛传》《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
生2:还有《步步惊心》《康熙王朝》。
生3:我曾经看过名人传,讲的是年羹尧,就是《甄嬛传》里华妃娘娘的哥哥,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将,但是结局不是很好,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太多。
师: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明代的故事,这个人是监察御史名叫袁凯,有一次朱元璋派了一个工作给他,把处决人犯的名单交给太子朱标,太子看见处决名单时觉得上面的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他就让袁凯去和朱元璋说,袁凯将朱标的想法转告给朱元璋,朱元璋问袁凯,我和太子的意见不同,你觉得谁的对呀?袁凯左右为难,最后说皇上也没错,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为了维持法纪,太子放人是发善心。朱元璋听后大怒,斥责袁凯,把他赶了出去,回到家中决定装病,朱元璋不相信他是真的生病了,就派当时的检校去查看袁凯的情况,说到这里,大家知道检校是做什么的吗?
生1:和现在的狗仔队差不多吧?
生2:是不是间谍呀,奸细?师:差不多吧,他们是一个群体,专门窥探人家的隐私,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群体的存在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那就请同学们看《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有机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了解历史,正视历史。
二、课中:故事教学,突破难点
课中历史教学时,要选择一些可靠的教科书,从中摘取一些篇幅小但是内容丰富的故事,这样既可以保证故事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还可以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去讲解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如讲“三顾茅庐”,可增加介绍《隆中对》以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局而形成的认识。这时,就需要老师多多上心,要根据课程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故事来为学生们讲授,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选取不同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弥补一些在书本课程中缺少的东西。
比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教学片断
展台投影:出示图片(图片上是一位军人与一个小女孩的合影)
师:同学们知道照片上的都是谁么吗?生1:军人是聂荣臻将军,小女孩是日本的小姑娘,叫什么忘记了。生2:这是在小学时学过的一个人物故事。师:能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么?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再一次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发现了两个小女孩,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据说是在战争中死了,聂荣臻将军抚养了这两个孩子,最后将他们送回了自己的国家日本。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生1:战争真的太可怕了,破坏了多少无辜的家庭啊!生2:在战争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生3:远离战争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的。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鸦片战争,这不仅是要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起源、发展和原因,还要明白一些政治、时事上的原因,借助道光帝的这个故事就会吸引学生的更多的兴趣,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想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三、复习:用故事,训练解题
复习时,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因为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是中考复习压力更大,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教师在这个时候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好处。如有一位教师把“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编成试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四、结束语
本文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参考,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进一份绵薄之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教育价值,借助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运用
参考文献
13.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篇十三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客观的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和阅读保尔的名言,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
2、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处理方式: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处理方式:提供材料、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3、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大国崛起》视频
出示“自学提纲”
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几个问题,教师播放多媒体,出示材料
教师提问:
教师补充讲解,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出示苏联地图
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归纳列宁的功绩:
出示图片《列宁》
引导学生
出示材料并提问
教师补充讲解
播放多媒体
教师补充:
教师过渡,并导入下一个问题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斯达汉诺夫,并补充:
教师补充:
出示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课堂小结】课件演示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
1、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者、开始实行的时间、内容、意义。
2、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国。
3、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领导者、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弊端。
材料一: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1921年2月28日,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发生了喀琅斯塔得水兵暴动,它警示苏维埃政府,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问:结合材料,哪位同学谈谈:
①为什么说“我们错了”呢?
②“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什么办法?
③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的水平。苏俄在经济步入正轨之后,在政治上也进行了探索,1922年底,苏联成立。我们要正确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词: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底解体,如今已成为历史名词。
1924年,列宁逝世,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列宁的主要成就:
列宁逝世了,但也并没有阻断苏联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紧接着领导苏联人民的是斯大林。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把重点入在重工业上?
材料: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的确,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为了避免被推翻,就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经济。从而苏联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开始了五年计划,与此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我们来看看所取得的成就。(第聂伯河水电站图、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图)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成分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于同一时期的欧美国家经济萧条,苏联却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气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材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说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苦恼,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过渡:面对苏联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的小平同志却说了这样一段话:“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问:
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被称为什么?
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14.初中历史教案大一统的汉朝优秀 篇十四
长垣一中初中部文综组 康利芳
[新课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真想用一个小游戏来测测大家。(小蜜峰游戏)抓住他人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十年二十年后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被抓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一定是善于合作、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好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看看那时的领军人物是如何做的。
[新课学习]
自读文本 梳理知识
1.文景之治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 。
(2)措施:汉高祖和后继者均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 ;注重发展 ;提倡 ,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 。
2.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
A 客观:汉初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
B 主观:汉武帝 。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A 政治上:接爱 的建议,实行 。
B 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实行 。
C 文化上:在 兴办 ,大力推行 教育。
(3)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 ,开始进入 时期。
深层探究 合作交流
1.西汉初社会状况怎样?汉高祖、文帝景帝又是如何亲力亲为的?
2.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3.唇枪舌战:话说秦始皇和汉武帝!
展示提升 拓展延伸
学习汉朝,我们还得从秦朝说起。有人说秦始皇是迎祥祈福的阿拉丁神灯,却有一位老人泪水汪汪地说他是充满邪恶的潘多拉魔盒。(播放相关视频)看过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一组展示:分析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
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西汉初该是什么样的状况?汉初的几代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二组展示:汉初经济萧条 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三组表演:汉武帝发现主父偃 董仲舒 卫青)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呢?(四组图解:推恩令)
? ? ? ? ?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董仲舒也给汉武帝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五组表演;诸子百家觐见 儒家胜出)于是,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1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十五
一、分析教材学情, 优化教学设计, 培养学习动机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保证有效教学, 营造出更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由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入手, 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凸显学生课堂地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如《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如下内容:满洲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难点:君主集权的强化及其利弊作用。 (2) 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历史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理性分析能力, 对历史课程也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教学, 让学生更有学习热情, 教师需要融合学习趣味性和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同时, 这一阶段的学生一般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 有着较为活跃的思维, 因而, 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3) 教学思路:在本课教学中, 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可灵活调整与拓展教学内容, 以3个“1”作教学主线, 即1个民族———满族的兴起;1个政权———清朝的建立;1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归纳历史规律, 达到教学目标。 (4) 教学方法:比较法。将宋元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与努尔哈赤加以对比, 分析其共同点;比较历代强化思想控制的措施。讨论法。比较、交流、讨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有关措施的利弊, 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归纳法。总结历代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借助资料, 加深理解。如分析“文字狱”时, 教师可补充相关的实例或资料, 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二、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学习活动, 增强情绪体验
鲍良克在《教学论》中提出,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而得到心理上的或者主观上的感受, 情感的或者理智的感受。同时, 这些情绪感受影响了学习者对教学的积极性与态度, 换而言之, 情绪感受决定了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活动, 即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具有吸引力, 还是会引起反感;学习者对课堂活动是否存在较大的兴趣, 又是否感觉适当;是感觉枯燥乏味, 还是生动有趣;是厌烦, 还是喜欢等。同时, 情绪感受也决定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集中与否, 是精神振奋、充满兴趣、积极主动, 还是散慢压抑、消极冷淡、不满足。另外, 从新课程标准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情感感受, 并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情感体验, 拉近知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由学生自身实际入手, 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 设计丰富多样的学生探究活动, 以唤起学生积极情感, 振奋精神, 以饱满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 该课内容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教师可通过多种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学习情感, 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受,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比如引导学生根据衣食住行等方面小组合作查阅有关实物、图片、文字资料, 提炼信息, 筛选整理,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历史学习热情, 并形成合作意识, 提高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 引导学生由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资料, 并借助计算机将所获取的图片、文字等资源整合成多媒体课件, 动画演示改革前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另外, 为了避免重复, 保证能够涉及到衣、食、住、行各方面,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项内容, 构建探究小组, 展开调查研究, 抓住改革前后的变化, 经过交流讨论, 深刻认识改革成果。
1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十六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用书;教师
0引言
教师的教学用书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在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用书还不能完全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事业中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用书的质量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在了解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其进行改善。提高教师教学用书的质量对我国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1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用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我国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由于对新的教材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调研,依旧沿用的是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实施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教师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自身对新的教学用书没有进行仔细地研究和分析,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新教材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降[1]。
教师在运用教学用书的时候只是完全依据教学用书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而且一些教师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水平和观念存在差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从具体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根据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的内容和进度来进行教学。同时,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准,对教师教学用书产生了一种依赖性的心理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用书的制定都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相关的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协商和探讨来进行编写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用书能够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教师教学用书必须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仅会给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设置初衷。
2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
教师教学用书的质量会影响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在进行编写和制定的时候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的确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教师教学用书只是简单地列举了每一个单元中的教学目标会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国的大部分初中教育都是按照课时来授课的,这和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不相符合[2]。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住历史与社会的课时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困惑的感觉并且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安排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教学用书只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结构分析而缺乏对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探究,教师在寻求突破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方法中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会对学生的知识接受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师教学用书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新课标条件下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探究方法如果进行具体地分析和探究会使得教师提高自身对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程度并相应地实现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以及相互提高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如果缺乏详细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建议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指导。因此,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建议内容的设置是否科学会影响到学生参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使用教学用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体现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设置的目标,而且还能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后,历史与社会的教师教学用书在配置相关的习题部分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习题解答思路应该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策略。即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习题解答应该突破传统的简单答案提示,取而代之的是提供多角度的解题思路以助于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除此之外,教师教学用书的音频资料的配置也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明显的影响。音频资料的配置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因此,教师教学用书的音频资料内容的科学合理地选择会改善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且提高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川;探索的旅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改革实验的回顾与总结[J];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Z2期
[2]林小社;李炯“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与传统历史课程的比较[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09期
17.初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篇十七
初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指导将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的。
3.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 节课,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初中学习方法。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 域对西汉 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 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悦考网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初一历史教案: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 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 的来选拔官 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 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 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 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五.达标训练
(一)1 初中英语.科举制度在 朝创立,在 朝逐渐完善,直到 才被废止;
2.在科 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 B.唐朝 C.西汉 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 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 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 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六.构建知识树
初一历史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确目标
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二.前置自学 :
1.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上:
1、在地方,废,设立直属中央的,2、在中央,废,撤销,由 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
司法上:
3、授权侍卫亲军,对 臣民进行监视。(即设立特务机构)
思想文化:
4、实行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上: 建文帝和明成祖时,实行 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君权;明成祖还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增设 特务机构。
3.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评价“八股取士& 初中化学;
五.达标拓展:
1.特务机构东厂的设立是在()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D.建文帝
2.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设立是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将明朝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D.明景帝
4.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
A.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B.进一步推行削藩政策
C.加强皇帝的权力 D.抵御匈奴的进攻
5.朱棣登上 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个封建帝王相似:()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宋太祖赵匡胤 C.唐太宗李世民 D.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6.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是()
A.废行省,改设三司 B.实行“削藩”政策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下列属于这一表现的是:()
①迁都北京 ②分封藩王 ③八股取士④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在旅游时看看朱元璋的陵墓,应到():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
9.下列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废除丞相B.设立特务机构C.分封藩王D.八股取士
10.燕王朱棣打者“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靖难”的含义是():
A.最大的困难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D.克服困难
11“.靖难之役”的后果是():A.朱棣称帝,迁都北京B.增设特务机构 东厂
C.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终D.继续削藩
12.“靖难之役”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B.农民起义军讨伐地主政权的战争C.民 族之间的国内战争 D.地方政权之间的割据战争
13.我国古代帝王曾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迁都,目的在于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实行削藩 B.迁都北京 C.靖难之役 D.增设东厂
15.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16.你对明朝的科举制是怎样认识的?
18.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模版] 篇十八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鼎
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后反思:
19.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篇十九
【关键词】初中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 使用现状 编写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6-02
新课程改革当中对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了革新,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调整和创新,《历史与社会》就是在顺应发展形势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新课程理念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师也积极在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尝试,但因为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很多教师仍然没有从应试教育理念当中逃脱出来,对新课标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其在教学行为的偏差。下面从教师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这个教辅材料的运用情况分析入手,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
一、当前阶段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情况分析
1.完全忽视,对此本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意义及重要性缺乏思想上的认识
虽然我国近些年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观念,但是,一方面以往的教学观念存在时间太久,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习惯性思维方式,以致于课程改革推行的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很多教师仍然受控于传统观念之下,不愿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样,且下载起来既方便又快捷,所以,很多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就没有将《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这本教学参考书看得很重要,大多数时候可能就将其闲置一旁,一个学期都没有翻开看一下,完全通过网络下载各种现成的资料或教案、课件[1]。
2.过分依赖,完全照抄照搬此本教师教学用书开展教学活动
相对于上述忽视《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这本教参重要性的现象,还存在另一种完全与之相反的现象,那就是把这本教师教学用书看得太过权威,在教学中太过依赖,不仅不对书上的内容加以选择,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完全照抄照搬书中内容和形式。很多时候一离开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像失去拐棍无法站稳的残疾人一样,完全忘记了该如何开展教学。
二、针对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1.课时教学目标方面
在当前阶段初中使用的《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只是针对整节课教学设立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没有针对课时明确教学目标,显得比较笼统,不够详细具体,这就在教学上给以课时为主要教学节点和形式的教师带来很多困扰,无法明确课时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中第一课时是《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对图文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后,使学生能够理解在人类早期文明建设中自然条件所起到的培育作用和制约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通过分析相关资料来了解劳动在古猿到人的演变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事实上,一旦教师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没有清晰认识,无法明确将二者区分开来,就很可能出现直接套用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的做法。因此,应在《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内将课时教学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让教师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参考依据。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
现初中正在使用的《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当中只是从结构上简单地对课时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划分出来,同时也没有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方法上的指导[3]。同样的,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一课为例,因为教参中并没有明确划分重点、难点,所以教师可以把早期的人类起源过程作为重点、把理解人类形成过程中劳动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起源当中所产生影响作用的理解作为教学难点;也可以把了解远古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持续进化的过程和在猿变人过程中劳动起到的作用作为本课时教学重点、把认识人类起源问题本质作为教学难点。这样一来,不同教师会根据自己理解来划分各个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使得学生所掌握知识出现不同的侧重点。
三、结束语
综上,教师教学用书最初的编制目的是为了给教学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但现实情况却是存在完全忽视其存在和过分依赖教参开展教学活动两个极端现象,不是限制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就是浪费了教学资源,都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本文以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为例,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由此从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评价建议等方面入手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问题进行了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宗法.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运用的现状与编写的思考——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为例[J].文教资料,2012(7):172-173.
[2]苏德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其影响[J].东方教育,2013(5):130.
[3]徐宗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其影响[J].新课程.中学,2012(5):114-11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12-19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11-12
初中世界历史教案12-06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10-28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12-04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11-23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2-0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10-20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06-11
初中历史期末教学总结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