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初探(11篇)
1.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一
教学叙事 作文批改方法初探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 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都懂,但更要让学生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帅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以鉴赏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叔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4、导改法。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的可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明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导改法可采用书面批注引导,也可采用课堂口头点评的形式。导改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5、示范修改法。此法是指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的训练方法。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修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采用示范修改法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6、定点修改法。定点修改法是指将包括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诸多板块,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分解为若干个修改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修改训练。这种方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一次作文完成一个写作点的修改训练,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最后综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养成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
上述六种作文修改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当然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要不断交换地综合使用,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都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2.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二
一、积累生活素材, 解决“无米之炊”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又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 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 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 急躁是不成的, 秘诀是没有的。 实际生活充实了, 种种习惯养成了, 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 ”时下,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出现“无米下炊”的现象, 再加上陈旧的作文教学冲击, 使学生感到作文困难。 如何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 如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 为地震举行捐款活动, 在大操场中间放着一个捐款箱,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到捐款箱前, 捐出平时的零花钱。 我及时捕捉这一情景,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从电视上了解的灾区情况, 说说早上捐款的过程。 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很高, 把过程说得很清楚。 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写下来。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是能捕捉各种有利时机获取素材, 轻松开展习作, 做到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 从而让学生信手拈来, 解决作文“无米下炊”的问题。
二、博览群书, 准备“习作之米”
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与其阅读能力培养分不开的。 因为阅读是吸收, 习作是表达, 指导学生习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 很多语文教师很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 因为语文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无可厚非。 可是要让学生写好习作, 单靠对课文内容的积累是不够的。 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老师应告诉学生:“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想要写好习作, 一定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遨游书海, 博览群书, 与好书交朋友, 积累写作语言, 学习表达方法, 才不会在习作时明明有欣赏过的景物, 有亲历过的事情, 有遇见过的人物却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 不知如何表达。 ”更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 学会把自己当做书中人物, 也就是教学生“走进文本”, 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再“跳出文本”,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样的风景自己欣赏, 那么自己会怎么写。 让学生在阅读揣摩文本中积累写作语言, 习得习作技巧, 为习作素材的表达准备“习作之米”。
三、激发兴趣入手, 培养写作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可忽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只有使学生对写作感兴趣, 才不会把写做看成一种负担, 才能把心中想的、眼中看到的, 乐意写出来。
1.训练内容和方法新颖多样。 学生的写作, 不要局限于每单元的作文练习, 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训练。 如教学盐和水的分离实验后, 让学生把怎样分离盐和水的过程写下来;上完综合实践课,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 如当小记者采访, 调查哪件事情的过程写下来, 可以让学生试着给报社、小学生周报校刊投稿;可以在黑板报开辟栏目, 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发表的作品刊登出来。 学生在各科活动中踊跃参加、积极投入, 就会提高创作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就不会把写作当做是一件苦差事。
2.作文内容向课外延伸。 学生的知识面、见识不一样, 同样一个命题作文, 对于全体学生来说, 不可能每个人都感兴趣, 都有感受, 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 难写, 不乐意写。 如何弥补命题作文的不足呢? 我认为应该向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写“课外作文”, 可以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从记流水账入手。 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 大、中、小队的活动, 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 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 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爱写日记了。 对学生日记, 必须进行讲评, 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 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 互相鼓励, 互相学习。
四、养成修改习惯, 提高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为中心, 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这是新时期教育的体现, 是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 “自改”作文,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即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 通读几遍后, 看它是否顺口, 发现错漏之处, 并自己进行修改,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三
一、开展活动,丰富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多方积累写作素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生物的生态变化过程,收集昆虫、植物标本等。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学生作文才能抒写真体验、真性情。
提高作文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自由阅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定向阅读即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可以充分利用校图书馆和网络阅览室的资源,组织学生阅读,增加阅读量,并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札记、评论,只写自己的一点体会即可,字数不限,有话可长无话则短,从而达到在阅读中训练作文思维、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并赏析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了各种有用的信息,打下夯实人文底蕴和作文的基础。这样既愉悦了性情,陶冶了情操,更可贵的是使学生在写作时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二、放飞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有些课文言犹未尽十分含蓄,给人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诱发学生开展“接着想象”,续写。如教《桃花源记》时,读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这几句,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情形,把他们想到的画面描写一下,显示其创新思维的火花。
看图作文既可考查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可考查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一些风景画、连环画主要是画面内容的描绘,而一些漫画则主要是看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看图作文很能看出学生个性思维,同样的题材“一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
三、有效训练,授之以渔
将习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它和听、说、阅读有密切的关系。要写好作文必须加强与听、说、读训练的相结合。如学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重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即让学生大胆地说“文”。,每次作文时,教师应先让学生选择、组织好材料,构思完毕后再写出文提纲,然后按照自己的习作提纲口述文章内容。
范文引路,模拟训练。课本上的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可以把它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者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作文教学是一个铢积寸累的漫长过程,非一曝十寒所能成效。我相信,只要开辟多种途径,丰富积累,放飞想象,坚持有效训练,授之以渔,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话题作文拟提方法初探 篇四
延寿县中和中学
杜世友 高立志
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考试命题中独领风骚。它以自主选材、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特征深受青睐,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情,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写得不错的文章,虽然构思立意有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但题目不尽如人意。有的拟题没有新意;有的把话题当文题,有的文题范围过大,有的题不对文。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犹如一双靓丽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思想情感、具体内容。好的标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贴切鲜明,新颖生动。
二、语言简洁凝练,不拖沓冗长。
三、揭示文章内容或显示文章主旨。
四、耐人寻味,能激起阅读者的阅读欲望。“明眸善睐第一瞥”。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传神的文题,就像人动人的一笑,给人以美感,使读者一见钟情。如何教学生拟一个让人一见钟情的题目呢? 下面针对学生拟题最常见的问题及其指导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照抄“话题”,误把话题当题目。
这是最初接触话题作文最明显的问题,比如一次以“欣赏”为话题作文,结果直接以“欣赏”为题目的占了60%。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清楚“话题”和“文题”两个概念的区别。话题不等于文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话题本身不是文题,只是一个写作范围。这个写作范围空间大,角度多,我们应该根据话题的指向性构思立意自拟题目。
然后选择同话题的文章示例。比如以“欣赏”为话题,拟题为《你会欣赏吗?》、《欣赏别人,快乐自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领略题目的丰富多样性,发散思维。再结合课文学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选择部分课文,要求学生重新给拟定标题,比如教《背影》之后,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还可以用什么为题,如:《父子情深》、《离别的车站》、《 “拉车的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领域。
二、文体不明,文体不当。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自选文体,即学生可依据自己爱好才情选择最佳文体。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这一话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2、自己适合发挥哪种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可写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可写议论文。感情细腻丰富,可以写散文;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可写童话、寓言或小说。
3、自
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
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文体一旦确定就应拟一个与之相符的题目。写记叙文可以用“记、见闻、故事”等字眼构思;写说明文题目中可用“简介、怎样、方法”;写议论文可在题目中用“谈、议、论、说”。如以“朋友”为话题,记叙文:《一件珍贵的礼物》、《我的至交×××》;说明文:《交朋友的方法》;议论文:《谈交友》;抒情散文:《朋友,你还好吗》。
三、题目过大,没有针对性。
大家都知道,摄像时,选择的角度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的细微处就越不清晰。反之,角度小就可把人、景、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文拟题同样要从小角度、小切口入手,巧妙选择自己最熟悉、感触最深、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拟题,让读者看了题目,就知道你是从哪个侧面和角度入手写作的。做到“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具体方法如:
1、以小见大,宽题变窄的方法补题,即以话题为轴心,前后加词,把文题具体化,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以“感动”为话题,拟为《体味感动》、《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以“朋友”为话题《我理想中的朋友》、《谢谢你,朋友》、《朋友啊,你在哪里》等。
2、从文体的角度拟一些切口小的题目。如以“真诚”为话题,记叙文题目《真诚浇开友谊花》、议论文题目《真诚是绝对的吗?》。以“幸福”为话题,记叙文《 幸福就是那一声轻唤》、议论文《幸福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散文《幸福原来这么简单》、小说《幸福就在烈日下》。把写作范围缩小,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主题更明确集中,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
四、缺乏文采,不能给人美的享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常被视为精品而受人青睐,文采浓郁的题目更是耐人寻味,魅力无穷。为了增强题目的美感,我让学生在平时多欣赏文情并茂的优秀文章,总结借鉴其拟题方法。如:
1、移花易草活用法 借用、化用、套用古诗文名句、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流行歌词等生命力较强、影响力极大的句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它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的文章。如以“挫折”为话题,引用名句拟题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化用歌词拟题为《挫折,让我欢喜让我忧》。以“环保”为话题化用诗词句拟题为《国在山河破》,引用歌词拟题为《我想有个家》。我以2003年中考“感动
”为话题为例训练,我的学生拟出了《孤星流出了血泪》。以2004年中考试题为例:拟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文题。
2、匠心独运修辞法 恰当运用修辞,变抽象为具体,使文章闪现出一种生动、形象的光彩。如“环保”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比喻形象、新颖;《地球在呻吟》、《树的“叹息”》拟人亲切,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一头白发,满山青葱》对偶工整,音韵和谐,透露一种底蕴之美。再如《给“SARS”先生的信》、《那一声声“宝贝”》、《减不下去的“山”》等。文题生动形象,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我以2003年中考“感动”话题为例,我的学生拟出了《你听,天使在哭泣》、《月亮也哭了》。以2004年中考试题为例,我的学生拟出了《痛给了我美丽的天空》、《爱着-痛着 痛着-爱着》、《溺爱等于疼爱吗?》等文题。靓丽的题目,一目传神。这样还能激发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以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拟题求新的常用方法如下:
一、修辞法
运用一些修辞来拟题,文题显得具体形象,往往收到耐人咀嚼的效果。
{1}用比喻来拟题:
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可拟:《医愚的良药》《别丢了你的钥匙》《擦拭心灵,擦亮你的第三只眼》《忘忧草—书》等
以“心”为话题,如:
1、《我心如雪》
2、《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3、《我播下的种子会成为明天的阳光》,4、《心灵激起生命的浪花》
这些设喻都富于文学色彩,简洁生动含蓄.{2}运用拟人拟题
如“诚信”为话题,可拟:《“诚信”喊冤》《“诚信”的自白》《“诚信”漂流记》《向“诚信”致敬》
以“月”为话题,拟文题。如:<<我是月亮>>、<<月亮的泪>>、<<月亮也曾是个„贼‟>><<月亮小姐为什么偷鸡蛋?>>《月亮天使》
{3}运用反问(设问)拟题
以“自由”为话题,拟题如下:《自由,你在哪里?《自由是什么? 》
如:〈〈你懂承诺吗,布什?》,《1+1=?》,《小人物?大人物?》,《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4}运用反复的手法拟题
如:《感谢挫折,感谢伤口》《烛之泪,心之泪》《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5}运用夸张的手法拟题
以“世界”为话题:《世界很小是个家》《一花一世界》
再如一些文题:《写诗——我生命的天堂》《听,兰花盛开的声音》《爱似高山流水》
{6}运用对偶的手法拟题
以“读书与做人”为话题:如《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以“环保”为话题,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一头白发,满山青葱》等
这些题目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二、引用或化用法.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句、歌词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道是无情却有情》《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
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如:《淡妆浓抹总相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树梨花千首诗》
如还是以“诚信”为话题可拟:《但留“诚信”在人间》《问世间,“诚信”为何物?》《问君能有几多”诚信》等等
以“我”为话题,拟文题。可拟:《真我的风采》《我是一个笨小孩》《我想唱歌又不敢唱》《最近我比较烦,比较烦》《天生我才必有用》
引用或化用佳句,文章往往显出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以上这些拟题,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拟题的高明之举。
三、扩展法:
就是在所给话题前面或者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具体的题目。
以“风”为话题,可拟:《学风》、《吃喝风》、》、《说追星风》《春风暖人心》《风为他而歌》《寒风暖意》《那阵风刮过以后》《寒风,冷吗?》
以“阳光”为话题拟定文题。可拟:《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今天,阳光灿烂》 《一缕阳光》《阳光照耀的日子》…
这种方法可使所给的话题由大化小,由概括到具体,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悬念法:
巧设悬念,用反常法制作的好标题,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令人产生一种非读不可的感觉。
如还是以“风”为话题,可拟:《风吹出了......》 《风从哪里来》
以“真”为话题,可拟:《这是真情吗?》《真情从这里……》《“真”,使我困惑……》《真情永恒吗?》《女生传来的纸条》.其中《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五、想像法:
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思维在想象中自由飞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
如还是以“风”为话题,可拟:《假如风有颜色》《我制造了一种风》《我坐在风的尾巴上》
还是以“阳光”为话题,拟文题。可拟:《假如阳光是绿色的》《阳光女孩》《如果生活中没有阳光》《阳光王国》
运用想像法拟题,既可以培养自己的想像力、创新力,同时也能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六、符号法
巧用数字、公式、标点拟题能出奇制胜。
如:《给予=快乐》、《我的2005》、《1+1>2——谈合作的重要性》 《W=X+Y+Z》(W表示成功,X表示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那山·那人·那狗》 《出发+拼搏=到达》《7-1=0》,又如:《1-1=0?》《1+1=?》《金钱≠幸福》,《爸爸+妈妈〈我》 给文题加一个恰到好处的符号,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意,增强文题的表现力,起到文字难代替的作用。如,《7-1=0》这个题目,用特殊的句式暗示抛弃了诚信,其它的金钱、美貌等就失去价值了。
七、对比法
将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比,使读者一见便知正误,细读便明是非。
如:名著《红与黑》《战争与和平》
再如:《冷面孔,菩萨心》《一分钟与十年》《扫一屋与扫天下》《皮匠与诸葛亮》《上梁与下梁》
5.探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篇五
探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小学语文改革的焦点之一便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要实现这一变革,首先要从语文的课堂教学变革做起。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改变以往注重传授所谓“技巧”“经验”满堂灌的形式,要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自己亲身感受。即“探究性”作文。 什么是探究性作文?研究性作文是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将其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就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究的过程整理成文。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写作文的材料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研究性作文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写研究性作文的,经常指导他们写这样的作文,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十分有效。 1.写研究性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愿意写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动机水平的高低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适应学生这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以激发其写作动机。所以,学生写这样的作文,积极性高,自觉性强。 2.写研究性作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必须附丽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之中。可见,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课题,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 3.写研究性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我们也清楚,作文的过程是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寻求表达的过程,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其前提是让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探索和研究。他们探索研究得越深,写出的作文就越有质量。实际上,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训练、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把握了这一过程,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 二、研究性教学的程序 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可以按以下四步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先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指导学生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确立研究课题。可以是全班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可以是一个小组合作研究一个课题,也可以是个人单独研究一个课题,这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 2.自主探索研究。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探索研究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围绕课题选择正确的方法展开研究,最终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在探究方法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3.交流研究结果。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探究的方法和结果,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保证交流的质量,事先一定要让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要有书面材料。交流时,发言的面一定要宽,最好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随机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 4.记叙探究的结果。探究的结果要通过作文来体现,所以最后要指导学生将探究的情况记叙下来。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怎么探究的就怎么写,重点要写清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研究性作文教学实例 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向学生讲了牛顿、瓦特等科学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搞发明创造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提出问题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接着,我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提出,路边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有的询问,自然界中为什么黑色的花很少见?还有的问,母鸡在冬天为什么下蛋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带领大家讨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讨论,归纳出了几种方法:一是看书,二是做实验,三是向别人请教。然后,我布置大家选一个自己最想弄懂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或者几个人一组去共同研究。这是作为作业布置给大家的,要求在三个星期内完成。课后,有的同学去图书馆找书,有的找来材料做起了实验,还有的向老师、父母去请教,有的同学甚至写信向报刊、电台询问。 三个星期后的又一次作文课上,我先让大家分小组汇报各自探索研究的情况,要求发言时必须讲清三个问题:(1)研究的是什么问题?(2)研究的过程如何?(3)研究的结论是什么?接着,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选了几个代表讲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组织大家进行了评议。然后,我趁热打铁,要求他们把交流的内容记叙下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读不通的地方自己再改。最后,我选出三位同学当众朗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给予了适当的点评。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学生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交上来的作文普遍写得较有特色。其中一位同学写的题目是:《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他是采用实验法解决问题的。首先,他用硬纸板分别做了圆形、方形的盒子和盖子,做完后再盖盖看,发觉方盖必须对准了角才能盖上,而圆盖随便怎样盖都能盖上,由此得出结论,盖子做成圆的是为了盖起来方便。后来,他又从玩具汽车的轮子得到启示,知道了盖子做成圆的还为了施工时运输方便,因为圆的可以滚动。文章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有新意。还有一位同学写的题目是:《母鸡在冬天也能多下蛋》。她从书中找到了冬天母鸡生蛋少的原因是因为光照时间短,于是她跟奶奶搞了一项实验,在鸡窝里装了盏电灯,增加光照时间,结果母鸡果然生蛋多了。文章写得很有点儿实验报告的味道。
6.初中作文教学研究初探 篇六
李彬平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
1、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
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刘佳平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刘老师念的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刘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展活动,构筑平台。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在下口中学的时候,我们办过“棋盘山”文学社,在管道峪中学的时候,曾经和古月中学的“山花”文学社进行联谊活动,在古月中学的时候曾经办过“关山情”文学社,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二、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三、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写作给学生的心加上了沉重的枷锁,周围的生活在他们眼前觉得很平常,没有新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务,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例如: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生活,有部分学生写到了在大海边玩耍的情景,还写了跟着姥爷在沙滩上见贝壳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农村生活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大海的真实面目,更不要说自己在沙滩上捡贝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写作前让学生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心
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活的。例如:在中学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某一处的景色。明明是在春季,但很多同学却写了《我喜欢秋天》、《冬天的雪花》等文章。还有部分同学写春天时还写了到河中游泳,去树林采野果的片段。我当时我很生气,但事后静心一想,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给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专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回来后我再让他们继续写这次的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的景象和感受。虽然语句不太通顺,但内容是真实的,是活的。
7.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七
那么, 要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水平呢?
一、变口语化向书面语转化的训练
现在, 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 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 说得好就是写得好。这是不理解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存在的差别。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使用口头语言, 使作文内容显得生硬, 缺乏生气, 没有诱人的味道, 像喝一杯白开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几点: (1) 鼓励学生多造句, 能否把一个句子写好, 是训练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一个因素; (2) 平时遇到好词、好句、好段、好篇, 动员学生多读、多记, 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书面语言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作文材料, 同时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日复一日的锻炼。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书面语言的基本功日益完善。
二、篇、章的训练
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虽然词、句子、句群, 都是表达语言的单位, 但是能够完全体现语言社会交际的不是词、句子、句群, 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只有让中年级的学生写成成篇的文章, 完整地表情达意, 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当然有的学生刚开始时, 可能不尽人意。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鼓励,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极积性。从篇、章对学生进行训练, 逐步使学生写出的文章结构紧密, 内容充实, 有灵有肉。
三、进行直观的作文训练
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亲身体验, 才能有真挚的感情流露。能否这样, 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 这样对写作文收藏也快。如在一节写物的作文课上, 教好坏。常常带学生到户外去观察, 不仅用眼同时也用心去观察师走进教室, 从包里拿出一个苹果, 先让学生从苹果的外形、颜色进行观察, 在大脑中对苹果剖开分别让学生尝尝, 是什么味道, 这样学生对苹果这东西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了, 写出的作文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通过这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能产生创造性的想象, 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提笔就能写的能力。
8.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多年来,高中作文一直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不是学生的“包袱”而是“宝贝”,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授予学生一些有效的技巧,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理屈词穷”,而是“振振有词”。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生对写作的消极心理
作文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越来越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写起亦或为何而写,因此多以敷衍了事,出现了应付式的心理。首先,出现应付式心理的原因,是高中学生各科大量的作业,而学生认为语文简单易学,导致学生忽略语文的学习,应此在写作中只顾字数而不顾写作质量。其次,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已经无法提高,因而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使其写作陷入恶性循环,其写作能力不升反降。
2.传统写作模式太过死板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过于重视结构和文体,而往往忽略写作的内容。在结构上要求题记、后记、小标题、日记、书信等形式,而在文体上又包括戏剧、访谈、对话、启示、广告、小品、散文等。其实,写作的新颖性因该表现在内容上而非结构和文体上。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均使用固定教学方法,即在作文教学中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规定了死板的作文写作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看似为了标准,其实打压了学生的创造性,并最终导致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
3.作文写作重视华丽的辞藻而忽略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的活动,就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而诞生的,不是通篇的无病呻吟。许多语文教师片面强调用词的华丽和修辞,而忽略文章对情感的倾述,因此出现了“伪造”“夸大”“空洞”的文章。
二、关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往今来,兴趣一直都是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同时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那么教师的指导会更有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学生对写作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鼓励的重要性。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新颖的写法予以鼓励,同时给予有益的建议,认可学生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提供巨大的支持。
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其成为写作的素材,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量的储备。教师要教会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阅读兴趣,这样可以借书中的语言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为写作打下坚 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自由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减少对写作的要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写作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和写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拟定不同的题目或让学生自己拟定感兴趣的题目,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写作充满个性。
3.鼓励学生写作创新
当学生读到高中阶段时,一般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写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开始作文时,教师应激励学生有创造地表达,把写作看作是一次创造的过程,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做到文章耳目一新,更加注重作文的整个创作过程,特别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独有的创造性思维,让文章成为凝聚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劳动成果。
三、关于批改作文的几点策略
1.将作文批改和讲评的舞台留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以“主角”或者“参与者”的身份来参加到他们各自的作文互评或者自改活动中来。与同学交换修改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写作优点,更加明确自己与别人的写作优缺点,更好地巩固教师教授的写作方法。
2.教师逐个批改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经过学生自己修改和同学相互修改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批改。在自己修改与同学相互修改后,并不能将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因此教师的修改尤为重要。教师应将学生写作中突出的问题予以重点提醒,以免学生继续犯相同的错误,进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3.教师评语要多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鼓励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树立起积极的写作观。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持之以恒的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负面情绪,树立起写作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个性和创新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认真指出学生的不足,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掌握适合正确的写作方式,最终得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包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浅析[J].现代交际,2014,(09):162.
[2]石慧.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才智,2013,(26):157.
[3]刘业雯.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教学研究,2014.
9.小学生作文教学及批改方法初探 篇九
内容摘要:论文以崭新的视角探讨了小学生作文教学及批改的方法。作者提出了“关注生活,自主作文”的教学理念。分别对“关注生活,自主作文”的概念界定、理论及现实意义,以及“关注生活,自主作文”的具体实施方法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体验积累作文整改提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其次,教师的作文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过程未能循序渐进,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关注生活,自主作文”这一课题。
一、“关注生活,自主作文”概念的界定、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注生活,自主作文”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生活的主体,他们的作文之源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学生作文就是从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出发、思索、实践的过程,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收集、自主整理、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实现高效的自主发展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学生作文内容的选择、题目的确定、批改方法的改革等。
小学作文教学“关注生活,自主作文”的提出首先是源于《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的教学的建议:“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
①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关注生活,自主作文”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教师大多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可等到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时,大部分是只看看分数,对满篇文章中的红笔修改根本不用心揣摩,下次作文时仍然是我行我素,作文中的毛病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现象并不能全怪学生,更主要的是,我们并没有把作文的权利放手给学生,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二、“关注生活,自主作文”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转变观念
1、加强教师相关理论学习,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对字词句法的综合运用,与口语日常交际相辅相成,对学生写作的评价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检验和改革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写作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就尤为重要了。根据《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不应过分强调评
③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提倡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
能;强调评价指标多元化等,我们对写作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加强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与调动,指导学生关注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打好基础。
课后,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为“写什么”而苦恼,常常咬笔杆子,为了完成任务,胡编滥造,空洞乏味。周记总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提笔……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提起笔来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缺乏充实的生活积蓄。不少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整天从家门到校门,学习围绕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转,活动少,生活单调;(2)缺乏一定的阅读积累,学生看课外书少,而且不求甚解;(3)学生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对人和事的观察停留在表层。即使他们身边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赏心悦目的景致,包含哲理的现象……尽如过眼云烟,飘然而逝。
没有“源头”,哪来“活水”?没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因此,要走出学生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困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注意对作文材料的搜集、感知、体验、积累,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二)改变教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
1、让学生自由选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让孩子们一见题目就高兴,产生激情,就迫不及待地想写,想一口气倾吐出来,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需要,而不要一看题目就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勉为其难、敷衍凑数。因此,老师可以设计多题目使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把命题权还给学生,以适应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如写假期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体验拟题,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而皱眉,他们的笔下,既有对美好而充实的假期生活的设计,也有对假期生活不满感受的倾诉等等。
(1)生活作文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置身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课内、课外、学校、家里……时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所谓生活作文,就是让学生自我观察周围的生活,把平时所见、所闻、或所想、所感的事,经过比较或评判,自我表达出来。为此,我设计了“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口头发言”,要求学生每天留心周围的事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几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训练,既使老师知道了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每天接触了哪些事,使课内命题作文更有针对性;同时又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就是写自己的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写作的兴趣,想写、爱写。
(2)想象作文
作文训练不只是写作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且是发展智力和培养独立写作能力的训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这些特点,可以让他们写一些教材要求之外的内容,体会一下创造的愉快。如:①画画编故事;②构图编故事;③折纸编故事;④提供词语编故事;⑤音乐编故事。
(3)文学作文 ②
文学作品中的童话、寓言、诗是儿童所喜爱的,作文训练要把握“读——写”这样的转换机制,遵循读写的迁移规律,对学生进行文学作文训练,这实质上就是训练学生从书本上学观察,搜集材料等。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观察生活的方法,自己写作的风格和语言等,让学生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改写、读写、创作,就在于唤起学生各种感觉和感情,充实他们的智慧和记忆,激励他们去寻找最确切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印象和心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吸取养料、开阔思路,让学生读寓言——写寓言、读童话——写童话、读诗歌——写诗歌,还可以按文章内容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或读书后开展读后访谈、编报活动、自编墙报,手抄报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既是小记者,又是小编辑、小美工。这样读写结合,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和创造的热情,又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三)以人为本,采用多种方法批改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批改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目的1、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有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学生自改,授之以渔,“频改”,“入妙”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
⑤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概莫能外。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新
⑥《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叶圣陶先生这句话
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修改应从哪些方面下手。
一般说,修改作文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文章的内容,二是文章的形式。内容包括文章的思想观点的斟酌和材料的提炼;形式包括文章结构的调整,语言文字的推敲、标点符号的使用、书写格式的规范等。修改作文是有章可循的。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强调修改的步骤。另外,可教给他们运用符号修改作文的方法。我的做法是:第一步要让学生在通读作文的基础上,对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鲜明、选材是否典型、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等六个方面作出判断,对要修改的文章有个总体认识。第二步是对字、词、句、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加以推敲,进行修改。
(2)学生互批,合作探究,对照相长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和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在作文批改中的体现主要在对其他同学的作文的批改上,教师每次布置的作文题目相同,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极为明显的,这也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了解别人写作此文与已有何不同。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作文互批中最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具有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创造师生共评互改的条件,以此激发学生评文改文的热情,使他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促进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④
互改作文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既可扩大学生的受教育面,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同时,学生在互改中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修改作文和写作文的兴趣。我任语文教研组长已有好几年了,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指导是我所带领的教研组最主要采取的方式,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互批互改呢?
一般可以采取三人一小组的方法,每组好、中、差搭配组合,指定文本,并规定好修改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篇作文拿出修改意见,大家讨论,意见综合后,再指导一名字写得较好的同学执笔,给每篇作文写评语。写评语时要多看作文“闪光点”,对缺点、错误要注意评语的措词,提意见要具体,要重在鼓励,使有关同学容易接受。具体批改方法是:
(1)抓住训练要求。每次作文都要有训练重点,批改中要着重考虑这个重点。
(2)抓常规问题,按照老师教的批改方法和批改符号进行批改。
(3)老师巡回指导答疑,学生有问题可问老师,也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我们一般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4)修改完毕,学生写上评语,打上分数,签上批改的三个学生姓名。
(5)教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当然,也可采用学生甲改乙、乙改丙、丙改丁……的方式,每个学生只改一本的相互批改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改要多加表扬;特别是后进生发现的一些问题,要肯定他们发现的问题的价值,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而教学”。
建构 “指导——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模式,使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更完美的发挥:变面面俱到为强化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教师的角色意识将从知识的传授者发展成为学生智力活动的组织者。语文教师和他们的学生将一起深刻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2、教师批改,师生交流,总结提高
(1)教师面批,亲切激励,有的放矢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改。”所谓面改,就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口头批改。当面批改作文,针对性强,便于因材施教,也可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感情。但面改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可能过多地进行。我们一般对以下几种类型的作文进行面改:
①立场模糊,观点错误,情调不健康的作文。
②内容有较大的问题,需要了解一下情况的作文。
③写得过分差的作文。此类作文往往问题较多,三言两语讲不清,也不能拿出来评改,因为会被评得一无是处,使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而且容易造成对立情绪,产生消极影响。④水平较高的作文。此类作文,书面批改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同学大都语文学得好,课外阅读广泛,语言基本功扎实,观察思维能力强。但他们也易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如塑造人物易脱离现实、脱离生活,选材立意的角度不恰当等,这也需要进行面改,指出其不足,给他们架起继续攀登的云梯。
面改作文可以弥补书面批改和讲评课之不足,这样点面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利于学生思想性指导。但是面改无须多,过多了,则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
(2)录音批改,耐心诱导,心灵教诲 ⑧
教师要求学生创新,教师也就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一种教学方式始终一成不变的语文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录音批改就是作文批改当中一种极为创新的形式。施行方法较为简单,学生只要在作文的同时交上一盘空白录音磁带即可。教师要在讲评前两天把作文本连同磁带一起发给学生,让他们带回去听。录音批改是一种新形式的面批,它弥补了传统面批的诸多不足。面批作文由于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最直接也最实惠的批改方法。但传统的面批却有着无法弥补的缺点:一是时间不允许。教师不可能在课上对所有学生逐个面批。二是面批只有一次性,记忆力差的学生听完也许很快就忘记,录音批改却可以反复多次去听。同书面批改相比它的优越性更明显。
首先是省时且信息容量大。相同的时间里说出的话是写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其次是录音批改的内容也可以不限于对作文的批评,还能当成一次和学生单独谈心的机会。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希望都可以谈。学生在家里还能聆听老师单独的教导,并且这时只闻师声,不见师人,既感亲切又不紧张,更不会担心其它同学知道。这种既远又近的言教要比耳提面命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它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反思空间,也许还会带来更巨大的心灵震撼。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录音批改中的亲切诱导,除文学、结构、内容外的心灵教诲,无非是极好的方式。
(3)、网上批改,技术引导,趣味教学
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营造开放性的氛围。《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⑦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网上批改,就是较能体现现代
语文作文批改教学理念的一种方式。具体操作的方法是学生将文章在网上发布,教师学生一起评改,所以这样的作文批改课,可以在电脑室进行,既可以同一篇文章发表各自的看法,也可以评改不同的文章,网上批改,如何操作,关键在教师的指导,所以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熟悉信息技术,才能对学生加以指导。另外一种类似于网上批改的,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具有代表性的),将这些文章逐一播放出来,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批改。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采用投影仪,将一篇学生习作打印在透明胶片上,通过投影放映出来,再进行评改。当然,相对于投影评改和多媒体评改来说,网上评改更有其优势,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网上批改,学生的兴趣高,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存在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集中精神投入评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网上评改,也解决了班级人数多而难以一起探讨的情况,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一同讨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我想,网上评改,是能解决学生手与脑合作运用的一种极好方式。它不仅能达到评改作文的良好效果,而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信息技术的密切关系,特别是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甚至写作的积极性。
“关注生活,自主作文”,优化作文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全过程中朝气蓬勃地发展。衡量这个过程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看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不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改变,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主人,作文的主人,用他们的心感悟生活,用他们的笔记录生活,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注释:
①《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1页 ②《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17页 ③《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19页 ④刘忠.《作文批改的方式及效果》
⑤叶圣陶.《作文论》56页
10.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初探 篇十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初探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找家教,到阳光 阳光家教网 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找家教,到阳光 阳光家教网 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计划下学期将扩大实验班级,争取此项专题明年能够在全校得到推广,以期望全面提高我校的学生写作能力。
11.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十一
一、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学生只有做到劳于读书,才逸于作文,才能举一反三,成文字自如,乐在其中。“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想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阅读时写作的基础。要使学生作文是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阅读的表现力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阅读教学的老师训练到位,学生读得好,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文章采写的好。老师应带领学生多读多记,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习作和文学作品,开阔视野,加强文学修养。我们可以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以经典、诵读问突破口,感受民族经典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必要,让书籍成为精神伴侣,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结晶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集百家习作知精髓于一身,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可以设立班级“小小图书馆”,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共享。“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即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些的“收获”。引导孩子对所读之书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写作的活头缘水,作文内容才会相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二、留心观察 勤于日记
生活处处有作文。作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是形式,一个词、短语、句子、对联、口头语言、书面语言都是作文,作文就是工具,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因此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娱乐天地里玩中学,在香甜美味的吃中学,在谈天说地的说中学。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买一点感受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劳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抓住时机,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写到日记中。因为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反映,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并且坚持写日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存入自己的题材库,写作时就不会缺少材料了。
三、认真写作 彰显个性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文无定性,有规可循。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作文的规律,要重视广性,又要发展个性。比如文章在布局时并开门见山,中心要上山,步步要登山,下山要点题;写人的文章,要有点有面地突出主要人物,记叙一件事过程一定要完整,继续几件事要有主有次,就事论人时可以开门见山点题,也可以篇末点题,抓住人物特点,内容贴近文章中心,这些就是共性。素材是个性,布局谋篇是个性,语言文字也是个性。引导学生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经历什么写什么,作文无禁区,摆脱束缚,无拘无束的写。同时确定中心的习惯又是重中之重,有的學生的作文没有明确的中心,别人读后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其实写作的中心,只要问一下自己就会知道。另外,围绕中心集中材料的习惯也不可忽视。动笔之前,要考虑所有的材料必须向中心集中,用的得着的毫无遗漏,用不着的淘汰净尽。最后,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不可少,他是作文的延伸,为的是更好的理顺文气、文脉。
四、记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方法初探】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06-30
“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11-01
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10-18
美术教学方法初探10-10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08-07
初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08-15
我国双语教学初探10-15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初探07-19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