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10篇)
1.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
能力目标: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主动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承担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树立全球观念及和平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成才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体现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各类数据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课前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资料。
2.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于课前搜集当代中国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资料,以便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活动】 环节一:谈古论今
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中国历史和发展的照片,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南京大屠杀,新中国开国大典,“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
教师: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数不完的辛酸坎坷,道不尽的潇洒风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享有盛世与繁华。直到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的开端,我们的祖**亲开始衰退、落后,追赶不上西方列强前进的脚步。国人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号,受尽侮辱与磨难。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东方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他醒来,世界将为之撼动。终于,在开国大典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声中,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巨变中,在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中国这只睡狮苏醒了,向世界展示着他的雄姿。
学生讨论、展示下面内容。
1.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现在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3.“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教师小结:事实证明,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板书: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1.中国的声音 环节二:交流平台
1.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选择下面三个主题中的一个展开探究(各组不同)。三个主题为:在国际军事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中国。
2.学生各组推选出代表,利用多媒体在全班展示本组探究的成果。第一组:在国际军事政治舞台上的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体现了中国对联合国作用的重视和支持。胡主席在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讲话充分体现了正在和平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感,以及与各国一道共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决心和意愿。
教师:胡锦涛主席在会议中代表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关系理念,说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确实把和平发展当作长期的战略方针,在国际社会中履行着一个大国的责任。我国向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既坚持原则又务实灵活,既坚定维护自己利益又为他人仗义执言的“道义中国”形象。
学生展示:中国派出维和官兵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维护了世界和平;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制定裁军和军控政策,在国际社会中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与大多数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打击恐怖主义做出巨大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等。
第二组: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1.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让全世界民众受益。
2.中国产品有助于减少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一直在下跌,平均下降幅度为2%至4%。最近五到八年来,中国产品的价格因素将美国的通胀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3.中国的高储蓄率(家庭储蓄率为17%左右,居世界首位)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利率。4.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市场机会。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量越来越大,进口结构也从原来以初级原料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为主,给其他国家带来巨大财富。此外,中国游客已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业的重要主顾。
学生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推动了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学生2:另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国际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其他国家分享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三组: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中国。
2003年10月6日,“中法文化年”活动在巴黎正式揭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关系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具有决策层次高,时间跨度长,参与范围广,覆盖面积大,合作程度深,项目质量佳等特点,涉及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建筑、旅游等各个方面。“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是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三大主题。“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走近中国:中国当代生活艺术展”“四川广汉三星堆文物展”“康熙时期艺术展”“孔子文化展”“中国旅游展”“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电影回顾展”“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等都是展览项目中的精品。
学生总结:我们要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教师总结: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增强了自豪感和责任感。
板书:2.我们的责任 环节二:辩论台
正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分为两组展开简短的课堂辩论。
学生总结: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尤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今天,关注国际形势,形成开放、合作的国际意识,就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修课。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将要面对的世界更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需要我们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树立“勇立潮头敢为先”的精神。需要我们适应世界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奉献社会,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心愿,青少年要负起责任就应首先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关注世界和平。
环节三:知识卡片 多媒体展示:
“二战”造成的伤亡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千米,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9·11”事件使本已十分疲软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美国财产损失近1000亿美元,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多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3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做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共造成36.4亿人死亡。
环节四:畅所欲言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4页“交流”中的资料,学生思考并主要从战争对人类及对环境资源的危害等角度展开讨论。
问题:战争给人类带来什么?
学生讨论: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发展受阻、生命财产损失、经济落后等。因此,人类要发展,就必须理解沟通,和平共处。
学生展示一组反映人类反战情绪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2006年3月18日,十万美国民众聚集在华盛顿举行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要求布什政府立即从伊拉克撤军。
2005年9月3日上午9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万余人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问题: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哪些感悟?
学生讨论发表感想:爱与关心是为人之本,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我们青少年一定要从小学会对他人的爱与关心,如,对父母、对身边的残疾人、对世界上那些处于战乱和饥饿中的同龄人等。
评课
1、优点:感觉很不错,老师的言语很有感染力,很能调动孩子们的激情,能看出您在课堂上的潇洒。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前您和孩子们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辛苦了。
说一点点废话:
2、缺点:⒈花架子多了点,虽然它能活跃课堂上的气氛,那只是表面的热闹,是否能够突出本课的主题或对本课知识点起到拓展的作用。⒉本课的难点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的原因。”好象被忽略了。⒊对中学生而言,有很多时候需要洒脱些,有气魄的言语,能给予学生自信。如:“今天,我是最棒的!”改成“今天,我最棒!”哈哈,您可以边伸出拇指,边喊:“今天,我是最棒的!”和“今天,我最棒!”感受一下,哪个够劲?哪个更有激情?
2.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10分钟)
【学习要求】
1、依据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梳理基础知识,以备小组探究。【知识结构】
一.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有哪些?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两次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的时间,主要方式是什么?
预习自测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首要标志是()
A、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 B、电力取代蒸汽广泛应用于生产 C、新发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人类跨入计算机时代
2、下列关于铁路运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14年,约翰.迈克亚当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做动力的火车
B、铁路集中了工业革命的多项成果 C、铁路的兴建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铁路旅行的盛行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冲击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B、整个革命进程时间缩短 C、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4、“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序幕的原因是()A、是最早的机器 B、以水力做动力
C、引起棉纺业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D、推动了其它工业部门使用机器
合作探究
1、阅读以下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2分)
(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政治保障和劳动力条件是如何形成的?(6分)
(3)材料中蒸汽机是由谁改良后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举两例说明蒸汽机在交通方面的成功应用。(3分)
(4)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当时盛行什么经济思想?该经济思想的创立者是谁?(4分)
2、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
(2)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至少写3个。)(6分)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
(4)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至少写出2个)(4分)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5)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3、回答下列有关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1)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有哪些?(3分)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2分)
小 结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经济组织发生变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限时检测
1、(2008年宁夏文综,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08重庆文综)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3、(2008年上海春季高考,7)右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A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4、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③武力威逼 ④ 科技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课后延伸
工业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图1“克莱蒙特”号汽船 图2 “奔驰1号”车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是哪个国家?(1分)该国发生“5分种事件”的最基本的动因是什么?(2分)
(2)从图1到图2,交通工具的动力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与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1分
3.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三
学案
【学习目标】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梳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①________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形成猛烈冲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________”与“________”分离。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________。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________的窘境。
(2)概况: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________。③代表:在中央是_______,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④旗号:前期打出“_______”旗号,后期打出“_______”旗号。
(3)实践:①创办________。②创办民用工业。③________,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创办____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________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意义: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____的发展。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________的瓦解,对________________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条:①
丰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
的诱导;③ 的解体提供了客观条。
(2)概况:①时间:
;②分布:
;③代表企业:
、、。
【基础练习】
.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百里不闻机声,”大量洋纱占据了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②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明显优势③家庭手工业受到政府抑制④增加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
A.①②④
B.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3.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独立的道路
.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4.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互动探究】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大量质美价廉的洋货涌入中国是否给中国农民带来幸福生活?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对此你有何认识?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2.合作探究: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最后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其成败得失呢?提示:评价历史事的方法原理(1)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评价。(2)透过现象看本质。(3)运用辩证法原理来评价。(4)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有哪些?
2.合作探究:为什么是官僚、地主、商人较早地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这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教材42页“历史纵横”和补充材料来分析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
【效果检测】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18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4.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A2.3.A4.
【效果检测】
4.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四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下列对端午节的分析最全面的是()A.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在文学上创造出诗歌体裁“楚辞” B.屈原的诗歌被译成许多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C.屈原热爱祖国,具有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爱民精神,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D.屈原爱国爱民的精神和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人们尊敬和怀念屈原,不仅有他创立楚辞这一突出成就,更因为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A、B、C三项表述都不全面。
【答案】 D 2.汉赋的主要特点有()①采用了民间方言 ②抒发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③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④是一种带韵散文 ⑤多是歌功颂德之作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赋特征的掌握。①②与汉赋特点不符,可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答案】 B 3.“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诗人的诗()A.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B.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C.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 D.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解析】 这是杜甫的诗,前两句反映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国家繁荣的景象,后两句反映的是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情景,两者对比,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答案】 A 4.“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李白 B.柳永 C.辛弃疾 D.曹雪芹
【解析】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可知此人一定是豪放派词人。【答案】 C 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解析】 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故均可排除;B项反映了杜甫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6.郭沫若曾经为某一历史名人的纪念祠题写了下列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位历史名人是()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解析】 提取题干中的“继东坡”“南宋”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7.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解析】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学,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B 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答案】 C 9.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
【解析】 《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心理需求,故①④排除。
【答案】 C 10.有人这样评介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无论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还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都围绕着民生境遇和人生境界,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这部著作应是()A.《诗经》 B.《离骚》 C.《逍遥游》 D.《庄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著作内容的了解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评介的内容来看,其有效信息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而体现这两点的,非《诗经》莫属。
【答案】 A 11.元散曲诞生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汉族文人进取无望,需要抒发愁闷情绪
B.蒙古统治者初入中原,为找不到治理汉族的方法而苦闷,需要抒发愁闷情绪 C.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让汉族文人无奈自嘲
D.汉族文人将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
【解析】 元散曲主要是汉族文人为抒发愁闷情绪而作,并非蒙古统治者的政府行为。【答案】 B 12.下列有关明清小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B.作品中商人被视为歌颂的对象 C.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兴起 D.英雄传奇小说备受冷落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能力。D项表述错误,《水浒传》就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唐]王维
念奴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宋]辛弃疾
材料二 明刻本《荷花荡》插图
材料三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小说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第(1)问,“诗以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回答本问首先要读懂诗词,然后联系时代特征,分析诗词风格。第(2)问,注意材料信息是木刻版画,而深层次的信息则是明清时期小说的盛行,商品经济发达。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限定词“变化”,第二小问注意关键词“时代特征”。
【答案】(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王维的诗体现了田园风光;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而辛弃疾希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因而他的词反映了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2)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3)变化:小说浸染了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时代特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4.不同时期的文学家代表着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材料五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材料五中,为什么说“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4)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请你列举几本。(至少四例)(5)由宋词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与小说。第(1)问,趋势要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人物身份及其作品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从经济角度思考。第(2)问据材料四并结合该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因素回答。第(3)问回答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5)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扩大的需要。
(2)宋词繁荣的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蓬勃发展。
(4)四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5.一年级下册美术第9课教学设计 篇五
第9课《有趣的拓印》教学设计
嵩山小学 秦方方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第9课《有趣的拓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趣的拓印》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并通过操作,经历和体验拓印的过程,掌握拓印的方法,体会拓印带来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有趣的拓印》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儿童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教学目标:
1.拓印变化有趣的图形,培养审美情趣; 2.掌握拓印的要领和印制的方法、步骤; 3.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拓印的方法、步骤、要领。教学难点:拓印效果清晰、完整。教学程序:
一、游戏激趣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表演魔术(教师课前在一张较薄的白纸下垫一片有
凹凸不平纹理的树叶,用小块透明胶将叶柄与白纸之间固定,以防在表演
时树叶移动。)
1、今天,老师首先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请小朋友边观看魔术边
思考,这个魔术的秘密是什么呢?
2、教师用深绿色的油画棒在白纸上均匀有序地涂画,白纸上逐渐呈现一
片树叶的轮廓及其漂亮的叶脉。
3、提问:哪位小朋友知道魔术的奥秘呢?
4、师生揭秘:原来,在纸片的底下垫了一片有凹凸不平叶脉的树叶,(几
名学生上台用手摸一摸、感受凹凸不平的纹理)在纸上用油画棒有力均
匀的平涂就能印出纸片下的树叶。这种方法叫拓印,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这个有趣的魔术!
5、呈现课题。
二、实践探究
1、印花纹
教师让学生尝试在一张小纸片上拓印一片树叶。师生共同探究拓印的方法。教师将几幅有代表性的学生尝试作品呈现出来,共同发现存在的几类问题,讨论拓印的方法。
(1)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印不出树叶的叶脉纹理?大家用手摸一摸树叶的正反两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树叶的反面有凹凸不平的纹理,所以在拓
印时,只有拓印有凹凸不平纹理的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2)拓印时,用手压住纸下的树叶,使之不移动,才能印出清晰的纹理。
(3)用油画棒平涂时,注意用力均匀,朝一个方向平涂,力度保持在能
看清拓印的纹理为佳,印出一个完整的花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用多种颜色拓印。
2、找花纹
我们还可以找身边的哪些花纹来拓印呢?(教师带学生从教室走到
户外寻找、观察并触摸可拓印的花纹。)
教师帮助学生寻找有可以拓印花纹的实物。教室内:如直尺上的刻
度、布袋文具盒上或衣服上的拉链、跑鞋上的小孔或花纹、小朋友带的钥匙、窗户上的花玻璃等。室外:各种树的树皮、落叶、栏杆上的铁艺或木艺纹理等。
三、欣赏感受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漂亮的、不同纹理的拓印图片,你们能看出是在什么物体上拓印出来的吗?拓印的形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呢?
2、(同时呈现各种有纹理的实物:钱币、竹编等)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小结:
(1)这些物体表面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它们之间的花纹各不相同,因此他引出来的纹理也自然不一样。
(2)除了单个拓印,还可以重复拓印或多个组合在一起拓印。
四、创作表现
作业要求:
1、用油画棒或铅笔拓印带来的物体上的花纹或拓印身边物体上的花
纹。
2、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也可以与同座小朋友合作完成。
五、作品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
2、师生评价:说说你喜欢看的拓印纹理,猜猜它是用什么物体来拓
印的。
6.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六
第8,9课 教学反思
在本周,我带领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学习了第8课,第9课第1框的知识点.第四单元学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认识,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是本周的知识高度浓缩, 理论性极强, 时事性鲜明.学生在学时觉得枯燥, 记忆也显得困难重重.我利用上课的时间,教他们找关键词,缩句等,找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方便学生记忆.当然用心的学生能紧跟老师步伐,记忆有较好的效果,有些知识点可以当堂巩固.2018.11.23
7.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七
一:掌握生字词,通过抓全文关键字,理清作者思路,同时使学生懂得:为写出生动形象感人的文章必须认真观察,投入全身心的感情。
二:通过对春的重点理解,弄清仔细观察写法。并进行片断仿写。
三:教育学生热爱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一:找出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二:讲排比句的好处及写法。
教学难点:
一:比喻及排比的写法。
二:让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听《春》的朗诵,营造气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 谁能说说春天有什么特点?在春天人们通常都会干些什么?人们的心情怎样呢?
2 介绍作者。
3 朱自清对春热爱不已,那么他是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春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把春写的形象动人的?如果让你们写,你们会怎样写?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整理思路。
1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重点介绍了什么?
(2)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 默读,交流,讨论找出文章关键词。
板书:盼望 小草 风 雨 风筝 一年之计在于春 娃娃 姑娘 青年
3 根据上述板书,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课文。
1 阅读前两自然段,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哪体现?
(春天的脚步近了 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2 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叠音词,分析其好处,理解“钻”的好处。
(1) 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的 软绵绵的
好处:音乐美 视觉美
(2)“钻”字好处:小草生命力的旺盛 写出小草的动态美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8.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八
中枢镇胜利小学 吴海燕
教材分析: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添画人像》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教材通过图例人像表现方式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了四种人像的表现方法,例如以注重光影和体积感表达的人像素描添画;以简化人物的细节,注重形块空间表达的立体派油画添画;以突出线条装饰美感的版画添画;以强调笔墨韵味及民族特色的中国画添画。每一种方法都是几代艺术家的结晶,我们都要学习和传承。学习本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情分析:
画人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当看到教材图例中在素描头像的另一半添画成色彩的头像作品,把毕加索的油画人像另一半变成版画时„,大部分学生心理会有些混乱,对出现的方法分析不清,搞不明白,随即有了对这座高峰不可攀越的障碍。为了让学生有清晰的认知,老师把四种表现方式简单概括为点、线、面的转化添画。
教学策略:
1、再次认识点、线、面,为分析作品做准备。
2、分析教材图例中的作品,那些用的是点,那些用的是线,那些用的是面,添画时又是如何转化的。
3、降低要求,让学生体验添画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过程中,锻炼和提高美术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
1、了解人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习人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教学重点:
1、欣赏和了解人像的表现方法。
2、学习利用人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教学难点:
1、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绘画表现。教学准备:
打印的人像图片,绘画用具。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欣赏老师只画了一半的人像图片,引出课题“添画人像”。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教材图例中人像的表现方法,分析素描、立体画、国画的表现特征,分析绘画要素点、线、面的运用。小结:中国画喜欢用线表现,西画喜欢用块面表现。
2、分析人像结构特征?
教师先借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人像图片,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照片中的脸型、五官特征、服饰特征,分析哪些适合用线表现,哪些适合用形表现,哪些要用点表现。
学生自己分析准备的人像图片,分析照片中人像的脸型、五官特征、服饰特征,为添画做准备。
三、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圆珠笔、彩色水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等工具进行表现的或黑白,或画夸张的艺术效果,你更喜欢什?你会用什么方法添加?怎样表现?
四、作业要求:
利用打印的正面人像图片,剪成一半贴在作业纸上,选择与图片相同的方法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法添画人像的另一半。
五、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辅导要点:图片切割的方法和粘贴的位置,工具的选用,发散思维的表现,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师演示:
学生作业时,为了让学生对人像添加法有一个更直观的体会,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同时演示自己完成人像添加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有路可行。(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方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扬作品中出现的亮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继续完成作业
对完成作业快的同学,教师鼓励他把剪下的另一半继续贴在新的作业纸上进行另一种方法的尝试。
三、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表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作业评价:
1、评价围绕作品隶属注重光影和体积感的素描表达还是简化人物的细节,注重形块的空间表达;以突出线条的装饰美感表达还是强调笔墨的韵味的表达(此环节是为了复习学生对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认识),力求发现进步,提高认识。
2、从同学的作品中看到的不足是什么?对照第一次的作品,你是否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呢?说说这些作品在添画特色,线条、形体特征、五官特征、布局等方面还有哪些不恰当、不足的地方?
3、教师评价重点通过作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修改调整
六、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人像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对艺术表现的方法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体验,通过添画人像的另一半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绘画表现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学反思:
9.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 表演《伞》
《手风琴》 《燕子》 《大象》 聆听
《鸿雁捎书》
《红领巾列车奔向北京》 教学目标:
1、能风趣地演唱歌曲。并进行唱唱画画的活动。
2、通过共同完成游戏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3、在聆听中感受、生活中表现、创编中发展。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教学难点: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表演: 《伞》
一、组织教学:
(一)做热身体操《甩葱歌》 1.带领学生走成圆圈,站定 2.师生一起做热身体操
3.出示彩虹伞:将学生集合在场地旁边的位置坐好,教师拿出彩虹伞。今天老师还来了一件好东西,你们看,是什么(彩虹伞)。
(二)找位置,每个学生找一种颜色站在伞边,教师介绍彩虹伞的正确握法。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拉住彩虹伞的一角,我们让彩虹伞转起来,好不好啊?现在我们让彩虹伞慢慢地转起来,慢慢加快速度,停下。
二、学唱歌曲:
1、先做小海浪,再教师说“1”的时候将伞快速拉起, 教师说“2” 的时候将伞压在地上并用膝盖压住。
2、吃面包:学生向伞中间爬,将“面包”压倒,游戏重复3次 边玩边唱。
方式同上,教师说“1”的时候做小海浪蹲下,教师说“2”的时候,学生快速将伞拉下坐在屁股下面,并向中心移动。
3、播放歌曲
学生一起拉着彩虹伞走,按顺时针的方向玩“拉个圆圈走走,拉个圆圈跑跑,拉个圆圈跳跳”,把彩虹伞当锅,报纸球当爆米花,当念完“爆米花咯,大家一起爆米花”,大家一起上下抛动彩虹伞,直至把爆米花都爆出锅外,请学生去捡吃爆米花。
4、跟着音乐找颜色
每个小朋友拿着一种颜色的三角形跟着音乐走,音乐一停就找到和自己手里的三角形颜色一样的彩虹伞的格子。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姐妹俩
表演:《伞》
第二课时
表演《手风琴》
一、唱《开火车》(律动进教室)
二、导课:
播放歌曲《夜》
这首好听的插曲除了唱以外,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它。
三、新课教学:
1、初听全曲:通过欣赏认识手风琴及音色,感受其情绪变化
听完这首曲子谁能告诉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1)简单介绍手风琴:
结构组成:高音键盘、低音键钮和风箱三大部分。
乐器特色:具有多种音色,可模拟多种管乐器和弦乐器,便于携带和演奏,是普及型乐器。
(2)乐曲与电影插曲有何不同?情绪有无变化?
2、分段欣赏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第一段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较为舒展)
出示主题旋律,学生哼唱
(2)欣赏第二段:节奏、速度有何变化?表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第二乐段的速度较快、节奏紧凑。)
(3)欣赏第三乐段:旋律与哪段相同,表现了什么?
3、完整欣赏全曲
四、创造音乐: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要求:
1、分小组表演:(全班讨论——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2、集体为《手风琴》表演。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姐妹俩
表演:《手风琴》
第三课时 表演《燕子》
一、感受音乐激发兴趣
1、导语 出示课件
你们知道他演奏的是什么乐曲?
2、听录音: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情绪?(通过视、听、讨论,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3、在次播放乐曲,请同学听着音乐,哼唱旋律,模仿二胡的姿势演奏。
4、第三次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学生扭秧歌步,用动作来感受乐曲所表达情绪。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这首乐曲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
2、(出示画面,树叶飘动的情景)
师:树叶儿飘呀飘,荡到了天空。你们猜猜,谁会看它?
3、聆听鸟儿飞翔的音乐,随音乐律动。
4、(请一位同学上台模仿燕子飞舞的动作,教师弹奏,学生活动,教师朗读歌词)同学们,你们模仿蚂蚁和小鱼的动作。
5、你们能不能设想一下,它们看见飘落的树叶后会做些什么?
6、教师范唱
三、参与学习寓教于乐
1、(出示歌词)教师再次范唱
2、练习重、难点:切分音“ 5 3 · ”“3 2 ·”跳进“ 3-5”“1-5 ”及结合歌曲结束部分,认识全音符。
3、跟琴轻声模唱,音要唱准。
4、分角色进行配乐朗颂歌词
5、学唱歌曲:师生合作、分组、分角色等进行演唱。
四、情感表达体验乐趣
1、教师准备树叶道具,供学生使用,分组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2、各组汇报,相互评价
3、布置家庭作业:
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 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
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五、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姐妹俩 表演:《燕子》
第四课时
表演《大象》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部分:
1、聆听《大象》
(1)完整地初听前,教师先提示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大象的知识,吃什么、住在哪里?提示学生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2)复听时,随着乐曲表演,模仿小象的叫声。注意要求学生合着音乐和节拍。
2、学唱《大象》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他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3)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边听边用手指按课本上的图示滑动,体会旋律的起伏。
(4)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歌词,可用其他小动物,找出他们的特点编唱,看那一组编唱的好。(5)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6)请几名同学自愿用打击乐为同学的歌唱及表演伴奏。
三、编创与活动:
1、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出都是什么象?第一幅猛犸象,第二幅亚洲象,第三幅非洲象。通过亚洲小朋友喂大象吃草和非洲小朋友为大象清洗及大象运输货物,小象演马戏等画面,为人们展示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2、提示:为什么说大象是人类的朋友,用谈话法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以边说边表演。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姐妹俩
表演:《大象》
第五、六课时
聆听:《鸿雁捎书》
《红领巾列车奔向北京》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鸿雁捎书》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乐曲
(一)、整体感受:
播放《鸿雁捎书》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 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整体概说:
《鸿雁捎书》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读:
(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2)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三、聆听:《红领巾列车奔向北京》
1、整体感受,播放音乐。
2、提问:在音乐声中除了笛子独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器在伴奏?
3、跟随音乐做即兴表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姐妹俩
10.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 篇十
◆ 识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结合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关于先进文化求索的历史结论。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堂课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2)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3)赏析法。(4)实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反思评价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教学重点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教学难点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四、教学建议
教师通过课前的小组调查、讨论,课上的介绍分享,与探究谈论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是讲授、探究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1)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漫、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校园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解读
1.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2)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纲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容:
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第二,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三,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易错点提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声音单调、思想停滞、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文化要多样性。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4.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能够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怎样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2009年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设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当前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探究分享。教师归纳: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导入二:问题导入
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教师设问:
(1)你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作用?(2)你怎样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探究分享。教师归纳: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朗诵稿(中国梦 我们一起走向复兴之旅)07-12
走向-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1-16
第46届世界标准日中国主题09-28
走向共和第4集观后感08-04
第1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及中国田径述评10-29
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1-03
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06-19
《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06-23
学习《学案教学走向何方》反思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