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简介

2024-07-07

认知心理学简介(共8篇)(共8篇)

1.认知心理学简介 篇一

推荐迈尔斯《社会心理学》11版的N个理由:

1. 全新的内容。与第8版相比,增加了多处全新的研究资料,新增和更新内容达50%以上。社会心理学近十年发展迅猛,成果累累,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都反映在《社会心理学》11版之中,资料更新到。

2. 影响力广泛。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再版10余次,累计销量达300万册,中文版重印42次,销量逾40万册。

3. 优秀的译者团队。北大、北师大、南开、浙大四所名牌大学9位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参与了翻译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乐国安,副理事长金盛华。

4. 豪华的编辑团队。6位编辑都是心理学研究生,4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位毕业于北师大心理学系,专业功底扎实,保证了本书编校的学术和专业质量。

5. 学界评价好。津巴多曾说,“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当今整个心理学界无人能出其右。”彭凯平曾说,“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典范,是评价其他教科书的一把标尺。”

6. 严谨而鲜活。每项研究、每个观点都言而有据,指明作者和年代,都反映在4000多篇参考文献之中。《社会心理学》还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名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读来赏心悦目,不忍释卷。

7. 读者评价高。《社会心理学》在豆瓣被近万名读者评为9分,有着近千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三家网店中有着一万多条的评论。

8. 兼具感性与理性。《社会心理学》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宽泛性密切结合,既有名人名言、社会生活的生动案例,又有实证研究、理论剖析。

9. 设计印制精美。单栏留白,图文并茂,不逊原版的阅读体验。

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持续畅销30余年,连续再版10次,版版优秀,越出越精。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有800多万名读者利用它学习社会心理学。中文版重印了42次,销量逾40万册。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非常具有影响力、权威性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很强,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人文的形象性,读者能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

内容简介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

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最杰出的教授”。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迈尔斯曾在30 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他在40 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他的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

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第9 版已于 年12 月出版)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10 多年中占了将近40% 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正如他在《心理学》第9 版前言中所写的,“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方式”。这应该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欢迎的秘诀吧。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 年美国科学院总统奖”,等等。

戴维・迈尔斯还是城市人际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帮助创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协助中心,以扶助贫困家庭,同时他还去过数以百计的大学和社区做演讲。他还写了一些听力丧失的文章,倡导在美国进行一场助听技术革命(hearingloop.org)。

他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中午都会去打篮球,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粉丝。迈尔斯夫妇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还有一个孙女。

目录

中译版序言

致中国读者

作者来信

前言

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2

第一编 社会思维

第2 章社会中的自我 32

第3 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76

第4 章态度和行为 118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5 章基因、文化与性别 150

第6 章从众和服从 184

第7 章说 服 222

第8 章群体影响 262

第三编 社会关系

第9 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302

第10 章攻击:伤害他人 348

第11 章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386

第12 章帮助行为 432

第13 章冲突与和解 474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14 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516

第15 章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550

第16 章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80

结 语 605

参考文献 606

2.认知心理学简介 篇二

一、引发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在面对环境时,如果环境一直没有什么变化,那么就缺乏新的挑战,而这种任务本身也就显得枯燥无味。但如果环境变化太大,学生被置身于一个完全崭新的环境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一点也用不上,那么,这种任务的挑战性就太高,会使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也无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是使学生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某种冲突和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够加以消除的,即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的环境就会对学生形成新的挑战,新旧知识的冲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关交往的问题”时,我就针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问题),先请学生上前做几个交往的情景演示,如“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进出电梯”“接电话”“乘车”,看看学生通过情景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行,即学生原有的对“交往”的认知有多少,是否存在可取或不足之处。学生们经过亲身演绎或亲眼所见,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对“交往”问题的认知,这种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性(由个体本身的差异性决定),随之学生头脑中的矛盾与冲突就产生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小品中到底有哪些交往的行为和细节是正确、可行的,哪些是我们平时忽视并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课堂的整体学习氛围自然就被激活了。

二、引发社会热点问题和教材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热点问题,是指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较大争议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看,热点问题是指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正确解答的问题。实践证明,触发热点,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有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期望。也就是说,人必须认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须预料自己有成功地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即期望)。价值和期望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为零,则动机为零。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自己不可能学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

由于思想品德课的部分教材内容与形势不相适应,加之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因而思想品德课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就使部分学生看不到该课的价值,降低了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现状,从教师方面讲,就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凡是有利于讲透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理解社会热点的实例,教师都应大胆联系并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乐学、爱学。

3.心理学的科学起源简介 篇三

19世纪20年代,天文学界开始关注人们在观测星体运行时出现的个体差异,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人差研究”。人差研究是早期实验心理学反应时、复合实验的直接导引。

“反应时”(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是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反应指标之一,反应时的研究起源于天文学。

17的《格林威治天文观察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公案:英国格林威治天文站的马斯基林(Maskelyne)辞退了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Kinnebrook),原因是他观测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比自己慢约1s。在他屡次提醒后,误差依旧。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Bessel)的注意。他认为金内布鲁克既然知道自己的观测存在误差,并且也力求改正,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很有可能这个误差是人本身所无法控制的。于是,他通过实验对人差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观测星体时,不同的观察者所得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他用公式A-B=1.223秒来表示,此后,人们一直沿用这个公式表示个体差异,被称为“人差方程”。实际上“人差方程”就是人在反应时上的差别。

贝赛尔的深入研究对心理学感知觉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启示。赫尔姆赫兹运用反应时测定出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在科学心理学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正是这个发现确立了与神经过程不可分离的心理过程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完成的观点。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从天文学家那里受到启发,最早将反应时的测量运用于心理学,发明了分离反应时的实验。他以简单反应为基础,对选择反应进行了研究,进而将选择反应过程区别为辨别与选择两个环节。冯特(W.Wundt,1832-1920)发展了唐德斯的实验方法,对反射、简单的肌肉及感觉反应、认识反应、联想反应、判断反应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心理学中的复合实验是冯特以天文学的研究为依据创立的。复合实验使人们了解到知觉的准备对知觉结果的影响,而这正是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出发点。

18,赫尔巴特首次使用“复合”一词,指两种以上的感觉的混合。天文学家使用的观测法――眼耳法,就具有感觉复合的性质。眼耳法是指观测者先用眼看钟表指针所指的秒数,然后在观察的同时耳听钟摆之声而计算秒数,以此来确定星体通过望远镜中法线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眼耳法的使用,就需要视觉跟听觉协同参与,这一过程也包含了很复杂的注意分配和心理判断。

1861年,冯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钟摆,也就是著名的“冯特复合钟”。钟摆沿刻度尺摇摆到某一刻度能发出“咔嗒”声,观察者要注意当他听到钟声时,指针所指的刻度。

研究人员运用冯特复合钟进行实验发现,似乎有多种因素影响着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点。研究中出现了这样的有趣现象:指针在指向5时才发出声音,但是很多观察者在指针指向4的时候,就报告已经听见声音了。有人解释说,这是由于期望和注意的倾向导致了知觉提早出现,后来有实验证明知觉的确与倾向和态度有关;另一种解释认为是由于视觉与听觉的传导速度不同所引起的,这与对眼耳法所造成的“人差”的解释有些相似。

综上,由于天文学的影响,诱发了心理学上的一系列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认知心理学简介 篇四

转载▼

标签:分类: 心理学考研

赵凯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江苏省心理学会

教育

为方便几年考研同学报考导师,特整理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导师介绍分享给各位啊:

040203应用心理学

01 顾雪英,女,汉族,1963年6月生,江苏张家港人,博士,副教授,心理系主任,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

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学院教育系,1998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职业指导与心理测量的研究及教学工作,研究范围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及在职人员等多类人员的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先后参与、主持“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Training University Faculty About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y”、“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大学生职业指导》、学术编著《中学生升学与择业》、《高校专业评析》等,在《教育与职业》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论文“关于职业价值研究现状的思考” 获“99国际职业指导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

办公电话:83598107

邮箱:guxueying@vip.sina.com

02 李小平,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2000年至2008年任心理系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师大工作,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人事测评,目前的研究内容为非线性科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社会稳定性和社会冲突研究等。先后主持过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5项研究课题,和台湾台南师范学院合作课题“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南京师范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心理的动力学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应对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的动力学机制和冲突解决的策略研究”。

出版著作《学校社会心理学》,主编《基础心理学》,《新编基础心理学》,参编《心理学基础》,主编《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6本),翻译《人际关系心理学》。其中,《新编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被评为“百种优秀苏版出版物”。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精品教材奖(排名第一)。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电话:85899118,***

电子信箱:xpli@njnu.edu.cn

03 刘穿石,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的科研项目有:近代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诊断技术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网络远程学习的智能化管理与指导”;江苏省教育规划项目“影像文化的内涵与影像资源的开发”;江苏省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影像心理表征及其在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科研成果主要有《心理科学》《中国古代激励思想研究》,出版《人类的天罗地网:INTENET时代的大众心理与社会人格》、《创业能力心理学》,参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史》,参编《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等。主要承担《人格心理学》、《文化—人格理论》等课程教学。

04 余嘉元,男,汉族,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10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6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82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82年12月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期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目前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人类工效学》和《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和工业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江苏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项,主持了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家人事部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两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通信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

电话:025-83598442

Email: yujiayuanwx@163.com

05 赵凯,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安徽芜湖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工会主席,心理学系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赵凯履历简介:1985-1996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历任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团队激励与领导力、职业心理等。近年来科研成果主要有:受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委托进行了中国保险业企业内训研究并完成咨询报告、受海信集团委托进行了销售人员职业价值观研究等。发表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性”等学术论文。目前主要的科研项目为某保险公司横向课题:保险市场结构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联系方式: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电话:85899699 电子邮箱:zhaokaiapollo@hotmail.com

06 张宁,男,汉族,1963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副院长、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8项国家、省、市级学会及杂志职务。

主要从事异常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曾获省市科技进步及教学奖13项,为江苏省“333”人才、南京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通讯地址: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南京脑科医院

办公电话:83700011-6318

5.认知心理学简介 篇五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依托于教育科学系,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5月19日经院团委批准正式成立。作为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学术性团体组织,协会本着普及心理学知识,聚集心理学爱好者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自己,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引领健康生活,建设和谐校园 协会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干部招聘程序和公平透明的财务管理条案。协会实行会长负责制,同时还邀请了心理学专业教授作长期顾问。

协会的组织机构具体如下: 协会常设机构

顾问处、会长、副会长、秘书处、组织部、心理部、宣传部、财务兼财外部、网络信息部。

协会特色活动

1、每学年开展1-2次实践调查活动,了解各阶层群体心理状况

2、每学期开展1-2次课题研究,提高心理专业知识水平

3、举办联谊活动,丰富协会会员的大学课余生活

4、每学期向全院师生展开1-2次心理征文活动

协会常规活动

1、心理学知识普及。

2、义务心理咨询与测量

3、心理学影视作品欣赏

4、心理学知识讲座

协会会员权利

1、会内相互交流的权利。

2、发言权、建设权、保留权。

3、参与协会管理的权利。

4、参加协会各项活动的权利。

5、自由退会的权利。

协会自成立以来,赢得了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社团”,2007年被评为“省百优社团”。2011年被评为“省十优”在2009年的社团组织机构考评中,协会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协会会干以对协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相信在院内外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各位会干的拼搏奋斗下,在协会会员的支持下,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定会走向下一个辉煌,也一定会成为湘中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协会历年活动总结

本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协会服务学生面向社会的宗旨,除了定期开展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其他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总结经练,继续完善协会活动开展的程序和制度,加强协会的组织能力建设,现将历次活动的大致情况总结于下: 1.本协会于2005年5月经院团委批准正式成立并选举产生第一届协会负责人。

2.2005年11月19日,协会与“爱心社”联合举办以“爱暖校园”为主题的义务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

3.2005年12月10日,协会举行了一场为孤儿院募捐的义演活动,共募捐到生活、学习用品8袋,现金400多元。

4.2005年11月,协会换届产生以孙曜为会长的第二届领导班子。

5.2006年3月4日,为响应学院学雷锋的号召,举行了以“畅游心灵·极速之旅——健康人生从心开始”为主题的学雷锋活动。

6.2006年3月25日,协会与“读者俱乐部”在娄底市戒毒所举行了一场大型联谊文艺汇演活动并为戒毒学员心理测量,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

7.2006年4月底,湖南省心理学协会理事会在我院隆重召开,在教育科学系领导的组织下协会积极参与了会务接待、筹备等工作。

8.2006年4月——5月,在我院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中,协会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特色活动。如心理话剧、心理测量、教授手语《感恩的心》等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欢迎。9.2006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心理健康文化节”中,协会积极配合院学工处方面,向全院推出了一系列活动。10.2006年6月,协会派代表参加“湖南省湘中西片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研讨会”。11.2006年10月底,招收06级新会员96名。

12.2006年11月,协会在院系相关领导的监督下选举产生了以廖志清为会长的第三届会干。协会新的领导班子并在图书报告厅召开了“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会务交接暨会员见面会”。13.2006年11月11日,协会参加了以“青„wu‟飞扬”为主题的五大社团联谊活动。

14.2006年12月15日—17日,协会在教育科学系相关专业老师的领导下,派代表孙耀、廖志清等参加了在湖南文理学院举行的“湖南省心理学年会及学术研讨会”。

15.2007年3月11日,响应院团委“学雷锋”号召,面向娄底市民现场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活动。

16.2007年3月17日,协会参与组织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蔡太生教授心理咨询讲座。17.2007年3月下旬,参与建设娄底信息港心理学平台。

18.2007年4月,协会面向娄底二中部分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并受到了娄底公共频道的报道。

19.2006年——2007年6月,在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协会先后组织了八次心理学识普及和学术交流等常规活动。

20.2007年5月,为庆祝协会成立两周年,协会面向全院组织了一次以“了解你我共同成长”为主题的义务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活动。

21.2007年9月,在院团委和院社联的统一安排下协会面向全院新生招收会员107名,至此协会共有会员354名。

22.2007年10月,协会选举产生了以段玄锋为会长的第四届领导班子。

23.2007年10月——11月,协会在院社团艺术节中精心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学特色活动,为我院社团艺术节增添了心理学的风味餐。……

24.2007年11月16日,与院心理部联合举办心理测量与咨询 25.2007年11月17日,举行讲座《学生心理识别困境分析》。26.2007年11月30日,参加院心理话剧汇演,荣获二等奖。27.2007年12月14日,参与了社联举办的第一次校园游乐会。28.2007年底,协会经不断努力,被评为“湖南省百优社团”。

29.2008年3月1日,为传承雷锋精神,协会在学校外开展了大型的心理测量活动,30.2008年3月份,与教育系应心0601班一起到孤儿院去献上我们的爱心。31.2008年5月19日,协会成立三周年庆生活动。32.2008年5月30日,协会成功举办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之“模拟奥运火炬传递”活动。33.2008年10月上旬在院团委和院社联的统一安排下协会面向全院新生招收会员107名,至此协会共有会员461名。

34.2008年10月,参与并组织策划第三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宣传传统文化。35.2008年10月10日,协会选举产生了以曾丽为会长的第五届领导班子。

36.2008年11月,协会在社团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中举办大型“杀人游戏”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功。

37.2008年11月22日,在风雨田径场举办会员见面会活动。

38.2008年12月8日,协会积极参与院心理部的号召,排演话剧《残缺天使》。39.2009年3月,在第二届社团组织机构考评中表现突出,荣获二等奖。

40.2009年3月7日,协会积极响应院团委组织的“三月学雷锋”大型活动,协会在乐坪大道举行“学雷锋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赢得一致好评。

41.2009年4月14日,协会会刊策划正式出炉,并面向全员征稿。

42.2009年4月10日~4月24日,协会联合体育健身俱乐部,锦瑟艺术团,碧洲文学社共同举办“社交礼仪”系列活动,包括:社交礼仪讲座,交谊舞培训,社交舞会。活动场面火爆,赢得所有到场嘉宾和会员的好评。

43.2009年5月09日:与会员一起欣赏心理学电影

44.2009年5月12日:邀请电子俱乐部、DIY手工艺社团、教育系团总支举办“5·12”许愿墙活动

45.2009年5月15日:联谊经管系学生分会心理部针对经管系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 46.2009年内5月23日:牵手院心理咨询室在我院海园广场开展大型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受到娄底公共频道,娄底新闻网追踪报道。

6.认知心理学简介 篇六

一、学前准备——激发学生回忆已学得的知识和能力

学前准备是使新学习成为可能的身心条件, 包括与新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及学习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和学习策略的发展。教师在上课之前, 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 只有弄清楚这个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才能使学生复活对当前学习必需的以前学到的那些知识和能力。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由此, 每节新的复习课开始之前, 应先通过习题, 定时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 并上交批阅后针对具体情况备课。新课讲解之前, 留出五分钟时间由学生复述上节内容和本节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使学生养成按时复习的好习惯, 使前面所学形成体系, 并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组织教学——提出适当的刺激、激化学生学习

充分的回忆一旦完成, 教师就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学习的内容, 用适当的刺激去激化学生的学习行动。高三虽然全部为复习旧的知识内容, 但由于学生学习时间较长, 遗忘严重, 复习时应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 避免细节过分冗杂。内容呈现要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形成整体性的组织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 教学内容应富有意义, 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同时, 教师应采取一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以有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知觉。比如:在“二氧化碳性质”一节教学中, 可以将思维展开过程设计为“十次启发、步步为营。”在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兴奋状态之后, 不是平铺直叙的逐条介绍CO2的性质, 而是先向学生提供一组关于CO2的事实、试验现象和故事, 随后提出一系列启发思考题, 让学生自己结合事实和现象, 分析、抽象、归纳、概括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进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通过对比复习氢气的结构、性质, 启发学生分析、推测、假设碳的结构和性质。然后再通过故事、实验、生活常识、科技事实等来验证自己所作的推论和假设, 进而再予以深入分析的阐述。

三、课堂反馈——学习效果的检测

为了确保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还应使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外部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反馈。加涅认为, “学习的每一个动作, 如果要完成, 就需要反馈”, 所以, 反馈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一方面, 针对新复习内容设置难度适宜的相关习题进行当堂训练, 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通过实际演练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同时, 教师又能通过练习情况进而了解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 还应布置适当提高难度的课后练习题进行巩固。作业批改后, 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作业结果告诉他们, 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打分, 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课堂学习的概括和升华

教师在上完新课后, 需要对所教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课堂总结往往流于形式, 甚至直接是教师的语言概括, 学生的参与度很小。因此, 打破传统模式的的束缚, 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提高我们课堂总结的实效性, 我们教师必须做到以下点:1.总结要全面。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面向全班所有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细心观察, 并熟记于心, 在总结评价时, 可以做到全面、客观、真实性和针对性并举。2.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要提高总结评价的效率, 教师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 不能匆匆忙忙的几句话一带而过, 要让学生有个接受和吸收的过程,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 并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3.总结时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紧扣关键点。当然, 总结评价时,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应有所侧重, 有所忽略。教师要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 做到不偏主题, 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4.化学课的总结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化学课堂总结要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不要一味地让教师提纲携领地总结,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走上讲台,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总结评价, 当然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总结, 共同评价。这样的总结和评价就更有生机和活力。

7.认知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七

人类对于这个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物所作出的反应与行为,都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这个事件的看法,然后决定自己该如何去做。这一点,终极表现为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需要我们人对不同境遇进行合理认知,避免情绪化的错误认知,是一个主观能动极强的过程。

与动物只有感觉而无知觉不同,人类拥有自我意志,这意味着认知的过程不是像并非像行为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通过训练,促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与巩固的,而是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是认知的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不过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者接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的心理结构。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会经过感觉登记进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的,在学习者对于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时候,会经历一个选择阶段。个体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在这个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个体也会不断的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知。

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两条基本原理:第一,不平衡原则。即认为如果个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在进行学习的时侯,试图加工所选择的刺激,如果不成功,则会导致结构的失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的时候,认知结构的变化也就随着发 生了。第二,迁移原则。新的认知结构始终会受到以往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即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对此,生活出现的心理大多是由人们对于这个世界、这个事件偏颇的认识造成的,需要通过矫正认知来予以治疗。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觉,做出的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与无用的。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的习惯。我们把生活的主要任务归结为社会任务,它最需要的是合作而非竞争。阿德勒描述了三种生活任务:工作、友谊和爱。后来的阿德勒派学者又描述了在阿德勒著作中暗含的第四、五种:自身任务和精神任务。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自卑感、发展不完善的社会趣旨、以及过分夸大的、非合作性的个人优越感的需求。

阿德勒把心理治疗定义为唤醒咨询者先天具有的社会趣旨。他把咨询者的困境解释为一种挫折而非病态,这种挫折来自于个体赋予了生活错误的意义。他力图鼓励咨询者采取一种更有用的、更适应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是通过考察咨客的成长过程及他以往的选择来实现的。对咨询者的家庭构成、家庭氛围、家庭的价值观及早年的生活经历也要加以探究,以便理解为何某一个体会执着于这样的生活目标。

鲁道夫·德瑞克斯把阿德勒派的心理治疗分为以下四步:(1)建立治疗关系;(2)考察咨询者的生活方式;(3)向咨询者本人解释考察的结果;(4)帮助咨询者改变某些他曾深信不疑的观念,以使咨客与社会更为融洽,并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上述提法虽然富有启发意义,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看待。解释可能出现在治疗的每个阶段和每一步骤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需要不断的努力。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对新的材料进行分析,并且,从最初的访谈开始就可以鼓励咨询者重新确定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

8.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篇八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 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 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 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答案:A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Neisser于()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

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

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答案:B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

答案:A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组块。A.3 B.4-5 C.7±2 D.9-20 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A 根据(),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C

18根据(),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19根据ELINOR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样例集和特征集

B.概念、事件和背景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D.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语-谓语联想和关系-宾语联想 答案:B 根据HAM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概念、事件和背景

B.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D.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语-谓语联想和关系-宾语联想 答案:D

21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

A.特征鬼

B.映像鬼

C.决策鬼

D.认知鬼

答案:D

22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第四层为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

答案:C

23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由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Atkinson和Juola B.Sternberg

C.Hamilton

D.WiC.kelgren

答案:A

24记忆的产生效应支持

A.多重存储模型

B.加工水平途径 C.TuLving(1972)的情节和语义记忆模型D.平行

分布加工途径

答案:B

25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最先设计出来的研究范式。

A.唐德斯(Donders)

B.斯滕伯格(Sternberg)

C.波斯纳(Posner)

D.汉密尔顿(Hamilton)答案:A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

A.逆向工作

B.简化计划

C.手段-目的分析

D.算法

答案:C 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A.头脑中储存的关于猫能捉老鼠的知识

B.记得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使用传真机的知识

D.记得两天前在商场看见过一位老同学

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答案:C 属于前瞻性记忆的是

A.头脑中存储的关于猫能捉老鼠的知识

B.记得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使用传真机的知识

D.记得两天前在商场看见过一位老同学

答案:B 双重记忆模型中的双重记忆是指

A.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C.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答案:C 双作业任务可以用来研究

A.工作记忆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A

虽然处于非注意状态但与当前的预期相一致的信息,容易突破Broadbent最初假设的过滤器,这支持了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作用理论

C.晚期选择理论

D.特征整合理

答案:B

所谓()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作用。

A.气氛效应

B.启动效应

C.典型性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B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

A.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技术

B.跨通道启动技术C.双耳分听技术

D.句子核证技术 答案:D

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作

A.心里不应期

B.负启动 C.负启动反转

D.返回抑制

答案:D

图像记忆具有除()以外的三个特点。

A.信息存储的时间为几百毫秒

B.信息的编码方式为语义编码 C.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D.保持感觉信息原有的直接编码方式 答案:B

下列方法中,()是用来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

A.双作业操作

B.空白实验

C.部分报告法

D.扫描实验

答案:C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用来直接检验概念形成中所采用的假设

A.人工语法实验

B.空白实验

C.人工概念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B

下述方法中,()适合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A.眼动记录法

B.反应时记录法

C.开窗实验

D.出声思考法

答案:D

下述模型中,()是计算模型。

A.TLC.模型

B.ELINOR模型

C.激活扩散模型

D.集理论模型

答案:D

下述模型中,()是计算模型。

A.特征比较模型

B.ELINOR模型

C.激活扩散模型

D.TLC模型

答案:A

下述模型中,()是心理学家Clark提出的

A.空间表象模型

B.操作模型

C.语言模型

D.表象-语言混合模型3

答案:C

下述模型中,()是心理学家Hunter提出的。

A.空间表象模型

B.操作模型

C.语言模型

D.表象-语言混合模型

答案:B

43下述研究方法中,()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A.开窗实验

B.计算机模拟实验

C.减法反应时实验

D.加法反应时实验

答案:A

44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字符、数码还是其他图形,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时,其反应时最短。

A.90

B.120

C.180

D.320

答案:D

4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识别一个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这种现象叫做

A.字母优势效应

B.字词优势效应

C.构型优势效应

D.客体优势效应

答案:B

46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这种现象叫做 A.字词优势效应

B.客体优势效应

C.构型优势效应

D.字母优势效应

答案:C

心理学家吉布生(Gibson)提出的知觉理论是

A.假设考验说

B.认知理论

C.直接理论

D.特征分析理论 答案:C

一般认为,中介抑制加工的主要脑区是 A.顶叶

B.额叶

C.颞叶

D.枕叶

答案:B

在Collins和Loftus的激活扩散模型中,结点(方框)代表(),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A.联想

B.命题

C.原型

D.概念

答案:D

在Quillian和Collins的层次网络模型中,结点代表___,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A.命题

B.联想

C.概念

D.原型

答案:C

在Rips的“多维量表程序”中,空间中两点的距离反映着两个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个范畴的空间中诸点距离的集合则称为相应的()空间。

A.问题

B.气氛

C.语义

D.启动

答案:C

在层次网络模型中,结点代表(),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A.命题

B.联想

C.概念

D.原型 答案:C

在对数字“7”进行反正判断的实验中,反应时最长的顺时针倾斜角度为" A.60 B.120 C.180 D.270

答案:C

在解释歧义词意义通达时,多重通达模型与整合模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考虑到相对频率的作用

B.语境起作用的时间点

C.注意选择所发生的阶段

D.非句法信息在句法分析早期是否起作用

答案:B

在绝大多数发表的语义记忆损伤个案中,选择性地受损通常是 A.有生命物体的识别

B.人造物体的识别 C.具体词的理解

D.抽象词的理解 答案:A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的关键特征的表征称之为

A.模板

B.原型

C.样例

D.维量

答案:B

左半球顶叶受损的视觉忽视病人,在划线测验中

A.只划左边的一半

B.只划右边的一半

C.只划上边的一半

D.只划下边的一半 答案: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Kahneman认为决定注意的关键因素是所谓资源的分配方案(分配策略),分配策略受()等因素的控制。

A.对能量需求的评价

B.当前意愿

C.当前唤醒的能量

D.短时记忆的容量

答案:A;B;C Kahneman认为决定注意的关键因素是所谓资源的分配方案(分配策略),分配策略受()等因素的控制。

A.对能量需求的评价

B.当前唤醒的心理能量 C.长期倾向

D.当前意愿

E.短时记忆的容量 答案:A;B;C;D

3当我们说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时,我们所强凋的主要是

A.自上而下加工

B.自下而上加工

C.概念驱动加工

D.数据驱动加工

答案:A;C 根据ELINOR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概念

B.最佳实例

C.事件

D.样例集和特征集

E.情景

答案:A;C;E 根据特征表说,概念是由()等因素构成的。

A.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

B.概念的定义性特征

C.概念的特异性特征

D.整合定义性特征的规则

E.最佳实例 答案:B;D 根据心理学家Newell和Simon等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输入、输出、()等功能。

A.建立符号结构

B.过滤

C.贮存

D.复制

E.条件性迁移

答案:A;C;D;E 根据原型说,概念的表征是由()等因素构成的。

A.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

B.概念的定义性特征

C.概念的特异性特征

D.整合定义性特征的规则

E.最佳实例 答案:A;E 根据知觉的认知理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有

A.知觉过程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B.知觉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

C.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D.知觉是直接从环境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

E.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B;C;E 关于Stroop效应,正确的说法是

A.一般来说,老年人在早晨的Stroop效应要比晚上的大 B.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C.神经心理学和临床医生经常用Stroop任务来评估病人顶叶的机能 D.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评估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

答案:B;D

10关于选择性注意,正确的说法是

A.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

B.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

C.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仅仅在输入的物理特征水平上操作 D.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晚期选择模型

答案:A;B 尽管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具有()等基本特征。

A.目的指向性

B.认知操作

C.选择算子

D.操作序列

E.问题空间

答案:A;B;D

12可以安全的用于人类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有

A.PET扫描技术

B.fMRI技术

C.ERP技术

D.单细胞记录技术

答案:A;B;C 能为直接通达假设提供证据的有

A.同规则词相比,人们对不规则词阅读的潜伏期更短 B.规则词与不规则词阅读的潜伏期没有差异 C.对同音异义词的分析

D.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 答案:B;C;D 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等基本方法。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出声思考法

C.开窗实验

D.计算机模拟

E.加法反应时实验

答案:A;B;C;D;E 认知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表现在()等方面。

A.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B.使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C.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D.重视生理机制的研究 E.从心理物理函数研究走向内部心理机制研究 答案: A;B;C;E 认知心理学家将()联合起来,称为AVL单元。

A.视觉代码

B.听觉代码

C.语义代码

D.言语代码

E.口语代码

答案:B;D;E 属于内隐记忆测验的有

A.线索回忆

B.再认

C.词汇判断

D.知觉辨认 答案:C;D 属于日常记忆研究关心对象的课题是

A.短时记忆中材料的编码方式

B.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C.前瞻性记忆

D.自传记忆答案:B;C;D 属于上位范畴的物体有 A.椅子 B.家具 C.动物 D.猫 答案:B;C 图像记忆具有()的特点。

A.信息存储的时间为几百毫秒 B.信息的编码方式为语义编码 C.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D.保持感觉信息的原有的直接编码方式 E.其容量至少为9个项目或更多 答案:A;C;D;E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有

A.Broca区靠近大脑额叶,Wernicke区位于皮层后部

B.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

C.Wernicked失语病人语量较多,但不能表达意义

D.Wernicke区也某种程度地参与语言产生过程

答案:A;B;C;D

22下述模型中,()能解释范畴大小效应。

A.特征比较模型

B.激活扩散模型

C.集理论模型 D.直通模型

E.层次网络模型 答案:A;B;C;E 下述模型中,()是命题模型。

A.集理论模型 B.HAM模型

C.激活扩散模型

D.ELINOR模型

E.特征比较模型

答案:B;D 心理词典中存储着词汇的A.正字法信息

B.语音信息

C.语义信息

D.句法信息

答案:A;B;C;D 语义记忆可以储存

A.过去发生的事件B.将来发生的事件C.关于“大象”的知识

D.关于“pint”如何拼写的知识

答案:C;D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较难时,人倾向于使用

A.平行加工 B.系列加工 C.自动加工 D.控制加工

答案:B;D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___复述是指对刺激加工的不断深入,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并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可以产生持久的记忆。答案:精细 ___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答案:语义 ___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的加工。答案:控制性“三段论”推理的“气氛效应”是指___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答案:前提的性质 Anderson认为,问题解决具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和___三个基本特征。答案:认知操作

Atkinson和Shiffin认为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二是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___。

答案:加工器Atkinson和Shiffrin认为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___;二是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加工器。

答案:缓冲器Johnson-Laid认为,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___。答

案:心理模型 Johnson-Laid认为,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心理模型。这种心理模型相当于前提中所述事件的___。

答案:知觉;表象 Kosslyn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涉及4种过程:即___过程、发现过程、放置过程和表象过程。

答案:图示Kosslyn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涉及4种过程:即图示过程,___过程、放置过程和表象过程。

答案:发现 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___和言语系统。答案:表象系统 13 Posner和Cohen(1984)提出,视觉注意包括___、___、___三个成分。

答案:应用算子

答案:把视觉注意施加到一个目标上;把注意从一个目标上解除;把注意转移到新的目标上14 26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和___四个阶段。Selfridge(1959)提出的“鬼城”(Pandemonium)模型以___为基础。

答案:特征分析 Shepard认为,表象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___表征,表象与外界客体有着同构关系。答案:类比 Shepard认为,表象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界客体有着___关系。答案:同构 Wason通过四卡问题的研究发现,在命题检验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人们表现出强烈的___倾向。答案:证真 按照区别性特征模型,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___的时间。

答案:长 编码刺激的空间关系和特性的皮层视觉系统分别称作___系统和___系统。

答案:后期注意;前期注意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___编码和语义编码三种方式。

答案:视觉

2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___编码三种方式。

答案:语义 根据Newell和Simon等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输入、输出、贮存、复制、___和条件性迁移六种功能。

答案:建立符号结构 根据Shiffrin和 Atkinson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是通过___而实现的。

答案:复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过程分为___、选择算子、应用算子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

答案:问题表征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过程分为问题表征、选择算子、___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

答案:评价当前状态 根据特征比较模型,一个概念的各种语义特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___特征,另一类是___特征。

答案:定义性;特点 根据心理学家Newell和Simon等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___六种功能。

答案:条件性迁移 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与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

答案:抽象分析法 经典心理旋转实验说明表象以___形式存储,这样,表象是___的近亲。

答案:模拟码;知觉

经过大量练习的任务倾向于主要要求___加工,而练习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___加工。答案:自动;控制

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它的基本思想就是___,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这种形式的匹配被称为模板式匹配。

答案:刺激与模板匹配

33纽维厄(Newell)、西蒙(Simon)等人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其信息

加工系统都是___系统

答案:操纵符号

确认某种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叫做___。

答案:模式识别

人们对作出“苹果是水果”的判断要快于“葡萄釉是水果”的判断,该种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叫做___效应。

答案:典型性

人们在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总是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该种启发式策略叫做___启发法。答案:代表性 37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___。

答案: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学家们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识别一个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线段,这种现象叫做___效应。

答案:客体优势

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感觉信息的___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答案:组织和解释

40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视觉系统中有一些神经细胞只对具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这种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叫做___

答案:特征觉察器

双通路假设认为,词的意义既可以通过___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___通路间接达到。答案:视觉;语音

42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种类比是一种___水平的类比,而不是结构水平的类比。

答案:行为

43提取条件与编码条件相匹配时回忆成绩更好意味着,当提取任务强凋表面信息时___加工比___加工记忆效果更好。

答案:感觉;意义

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的全部认知状态叫做___。答案:问题空间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___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答案:信息加工

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____。

答案: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___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___特征。

答案:表面;结构

一种记忆理论认为,记忆代码是对加工这个代码的认知过程的记录,每种加工方式都产生一个认知代码,一般说来,语义加工越多,加工深度就越深,代码越深,记忆越持久。这种理论叫做___

答案:加工水平理论

有研究者提出,深加工之所以能导致更好的记忆,是因为两个因素。其中,一个是___,一个是____。

答案:深入分析;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参与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___,不带有任何感觉通道的特性。通过抑制实验表明,在短时记忆中两种被加工的材料越接近,互相干扰越大。

答案:抽象的代码

在Rips的“多维量表程序”中,空间中两点的距离反映着两个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一个范畴的空间中诸点距离的集合则称为相应的___空间。

答案:语义;认知

在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___等方法。

答案:实验;观察;计算机模拟

在特征整合理论中,___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

答案:分散注意

54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___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___,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答案:较小的知觉单元;较大的知觉单元

最先提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概念的是___。

答案:美国学者詹姆士

四、判断题 局部加工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整体,然后再知觉各部分的加工方式。整体加工是先知觉其整体,然后再知觉各部分的加工方式。2 模板(Template)与外部的模式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答案:2 局部加工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各部分整体,然后再知觉整体的加工方式。

10有关词汇歧义消解,多重通达的观点认为句子语境不能立即阻止歧义词不合适意义的通达。

五、名词解释 1A.V.L单元

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答案:1

答案:2 模板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3对于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够很好的复述,而对于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试的回忆效果很好。答案:2 双耳同时分听实验,支持过滤器模型和支持知觉选择模型。从整体上说,对于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够很好的复述,而对于非追随耳的特定信息也是可以回忆的。

4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单一(长时记忆)的,存在着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答案:1 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可以通过复述的策略进入长时记忆,不可能产生遗忘。

答案:2 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可以通过复述的策略进入长时记忆,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否则很快消失。集理论模型可以解释范畴大小效应,但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答案:1 集理论模型可以说明范畴大小效应,但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效应。集理论模型还提出了非预存的思想,概念间的联系要通过比较或计算才能得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Selfridge提出生成转换法则,对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2 转换生成语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形式语法学家乔姆斯基提出。8 Shepard认为,表象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界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答案:1 表象的实质是一种类比表征。但表象并不是直接地从结构上来表征外部客体,它与外部客体在结构上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心理旋转研究是当前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9 Johnson-Laid认为,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统一命题。

答案:1 Stroop效应

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编码

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

号系统。抽象分析法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的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

机模拟等方法。不管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这称为抽象分析法。代表性启发法

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范畴大小效应

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

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范畴特异性损伤

同无生命物体相比,病人在产生和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名称时,表现

出更大的困难。(或者)相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操作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作范畴特异性损伤。负启动

当N次试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试验中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这种现象称之为负启动。精致性复述

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

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可得性启发法

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

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控制性加工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

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两种记忆说

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模式识别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内隐记忆

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启动效应 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启发法 是指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比较常见的启发法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和计划等。气氛效应 Woodworth和Sells提出的一种推理理论。他们认为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具体来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一个全称前提和一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

情景记忆

按照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认知地图 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实验性分离现象

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手段-目的分析

其核心指要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这样做还要先消除应用算子与当前状态的差别,如此进行下去,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双作业任务

一种常见的注意研究的范式,要求受试者同时进行两项作业,而研究者的兴趣通常在于两项作业之间的相互干扰的程度。问题空间 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4心理词典

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

义和句法等信息。所谓的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25心理旋转

心理旋转就是人在头脑中将某个图形的映象做平面或立体转动的心理运作过程。70年代初Shepard及其同事开展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并由此将心理旋转看称一种

类比过程。直接通达假设

有关视觉词汇识别三个不同的假设之一。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当你看到一个词时,视觉模式足以让你从语义记忆中找到有关这个词意义的信息。状态依存性记忆

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

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提取线索,叫状态依存性记忆。字词优势效应

这个效应是Reicher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如work中的k),比识别一个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的正确率要高。29 自动化加工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其中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就很难予以改变。30 自上而下加工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

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组块

是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得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

六、简答题 简述表象的计算理论。

答案要点:Kosslyn在心理扫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象的计算理论。这个理论尝试具

体地说明表性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依照这个理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1)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2)深层表征,这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表象依赖于表层表征。这种表层表征出现于视觉短时记忆中,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极易衰退。表层表征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对于构成表象基础的深层表征分成两类:(1)本义表征,这种表征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的。(2)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它们是解释客体的。据此,Kosslyn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要涉及图示、发现、放置、表象四个过程。简述概念结构的特征表说。

答案要点: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2)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这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Bourne等用C=R(X,Y„)来表示这种概念结构,其中C.为概念;X,Y„为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定义性特征:R为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它们确定诸定义性特征的关系。从特征表说来看,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要完整地表征一个概念,即构成一个特征表,就应当定义性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地结合起来,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行。

3简述概念结构的原型说。

答案要点:原型说的主要代表Rosch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原型,而且也包含维量。Rosch称这个维量为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它表明同类个体的容许的变异性。概念就是由这两个因素构成的:(1)原型(2)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的程度。这两个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原型起着核心的作用。概念的原型是概念的这样一种实例,与同一概念的其他成员相比,它与更多的成员有共同的特征。RosC.h 认为这种概念结构可以解释全部自然概念,包括我们日常应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简述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

答案要点:Bruner,Goodnow和Austin首先提出的关于概念形成的学说。他们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假设可看作认知的单元它是人解决概念形成问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

照假设检验说看来,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和考验假设并不是在任意的或没有规则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作出有关决定的序列可被看作包含一定目的的策略。这种目的包括:A.从每一个决定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信息;B.使任务的压力保持在可处理的限度以内;C.调节在规定的时间或活动的范围内未能掌握概念的风险以及作出一个决定所带来的风险。Bruner等人还认为,不管人是否意识到他的这些目的,任何一个策略都可以从这些目的角度来加以评价,而每

个决定的相应后果就反映出这种策略的目的。具体的策略有: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和博弈性聚焦。这些策略的运用构成假设考验说的核心。由此看来,概念形成过程是一种富有策略性的假设考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因而带有明显的智慧色彩,表现出人的主动性,这是假设考验说的最突出特点,也是它胜过其他理论的关键之处。简述集理论模型。

答案要点:该模型由Meyer提出。是关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的一种。在该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这样来看,语义记忆就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再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其重叠程度来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重叠程度就越高。重叠程度高时,就可以做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简述记忆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答案要点: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等。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短时存储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和视觉的编码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是受人控制的。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

简述加工水平说。

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关于程序: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

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简述知觉的直接理论。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Craik等人曾经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答案要点: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加工水平说。简述衰减模型。

答案要点: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非追随耳的信息要想受到高级分析,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照Treisman看来,主义的选自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简述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

答案要点:Johnson-Laird提出的阐述推理内部过程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心理模型。这种心理模型相当于前提中所述事件的知觉或表象。在这些前提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心理模型通常提示某个结论。然后通过搜索与该结论不相容的其他替代的心理模型来评价该结论的真实性。如果搜索不到,即没有足以破坏该结论的对前提的其他解释,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真实的。所有上述推理的过程均依赖于工作记忆的加工资源,并且受制于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因此,构建心理模型是一个费时的工作。并且有些前提的形式不允许对其信息立即作出整合,因而构建心理模型需要进行一系列有赖于工作记忆的加工。总之,在心理模型理论中,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模型是三段论推理的关键。简述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答案要点:

1、信息加工就是符号进行操纵。

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功能:A、一组信息处理过程;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C、解说器:

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12简述中枢能量理论。

答案要点:中枢能量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于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个人的长期倾向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中枢能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13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要点:可得性(availability)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经常出现。这是一种典型的根据认知难易程度来选择和加工信息。人们通过不费力地回想出的信息进行概率推断,结果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而对大量的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哪些生物学证据支持特征分析说?

答案要点:特征分析说就是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比较,一旦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1)Pritchard利用技术使客体在眼睛运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不变,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渐消失,消失的是完整的特征,暂留的也是一定模式。(2)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

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存在特征觉察器。什么样的证据支持负启动可以在范畴水平发生?

词干。

而排除测验要求被试用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起相反的作用。

答案要点:扩散抑制现象是有力的证据:Tipper向被试呈现两个上下放置的普通物体的线条画,其中一个为分心信息,以绿色呈现,另一个为目标,以红色呈现。如果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中的分心信息相匹配,那么,与相继呈现无关图片相比,被试对探测目标的反应时要长。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当探测显示的目标与启动显示中被忽视的分心信息虽然不是同一个刺激,但在语义上有联系,比如相继呈现绿色的狗图片和红色的猫图片时,与相继呈现无关图片相比,被试对探测目标的反应时也要长。因此,负启动完全可以在范畴或语义水平上发生。为什么同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相比,基本范畴具有特殊地位?

答案要点:相关范畴包括上位范畴、基本范畴、下位范畴。基本范畴是指即不是太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它具有特殊的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研究者提出了哪些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在过去的20年里,句子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的实验发现上:

一、当识别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时,读者或听者增量式地建立词串的句子水平的表征。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即句子的结构暂时有歧义,人们也能立即作出一个特定的分析。

二、人们能够很快地使用详细的词汇信息获得合适的分析。

(1)花园中径理论框架: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2)花园路径模型:它假定句法分析包含两个阶段,最初,只是纯粹的句法分析原则起作用,然后,语义的和词汇的信息才起作用,它们被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在词干补全任务中,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的指导语有什么区别?

答案要点:包含测试要求被试用回忆出来的词补全词干,如果无法回忆,就用头脑中所想到的第一个补。显然,在这种测验中,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都促使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 最小附加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花园路径理论框架中,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分别为最小附加原则和迟关闭原则。最小附加原则是指,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

七、论述题

1试评述概念结构的特征表说和原型说。

答案要点:(1)特征表说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它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A.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B.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这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Bourne等用下述方程来表示这种概念结构:C = R(X,Y,„)其中,C为概念,X,Y,„为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定义性特征;R为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这些规则又称作概念规则,它们确定诸定义性特征的关系。

特征表说的观点简单明了。它的优点是可以很好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并且与当前的一些语义记忆模型相一致。但是,特征表说的弱点也是明显的。目前它只涉及一些逻辑概念和取自命题演算的概念规则,还难以解释各种类型的自然概念或现实概念。特征表说寄希望于深入研究规则学习的规律,进而发现更适合于解释现实概念的更有效的概念规则系统。

(2)原型说的主要代表RosCh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原型,而且也包含维量。Rosch认为概念就是由这两个因素构成的:A.原型或最佳实例;B.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这两个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原型起着核心作用。照Rosch来看,这种概念结构可以解释全部自然概念,包括我们日常应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特征表说和原型说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特征表说着重概念的诸定义性特征,带有分析性色彩,原型说强调最佳实例或原型,带有整体性或综合性色彩。前者认为特征是由语义表达的,后者设想原型是以一般表象来编码的。特征表说与逻辑对概念的解释及下定义的方法有直接联系,原型说则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认识论对概念的理解。但是,二者仍然有共通之处,彼

此是可以沟通的。特征表说并不排除概念的诸特征在实例中的整合,原型说所强调的的原型则是具有更多的同类个体共同的属性的实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征表说比较符合一般对概念实质的理解,因而易于被接受。原型说将概念与感性形象相联系,这有合理的成分,但表象的概括程度是有限的,抽象概念与表象没有直接联系,难以解释所有的概念。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答案要点: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看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这两个对立的模型各有其论据,自60年代以至现在,始终引起激烈的争论,同时也推动了实验研究的开展。

现在对于这两个模型,心理学还没有充分的根据来肯定一个并否定另一个。但是,较多的心理学家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原因之一是反应选择模型显得太不经济了:所有的输入都得到包括高级加工在内的全部加工,然后大多数经过分析的信息几乎立即被忘记了。不过这还不是最有力的论据,像这种看起来不经济的过程也不是不可能的,类似的现象在认知心理学的其他研究领域中也是存在的,比如Sternberg提出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

其实,这两个模型也似乎不像有关双方所想的那样尖锐地对立。反应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记忆堵塞现象,它也是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联系着的。而且,这两个模型也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也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这就是一些实验结果既可以从知觉选择模型又可以从反应选择模型得到解释的重要原因。现在可以设想,注意既可以是知觉选择,也可以是反应选择,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两类模型在性质上的差别不应被忽视,而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

从目前的实验研究来看,有两点似应加以改进:1.在迄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主张知觉选择的人大多利用附加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他们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而主张反应选择的人大多应用非追随程序的双耳分听程序,他们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这两种实验的差别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对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来说,改变这种对某一个方法的侧重并应用多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2.以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听觉感觉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感觉道进行实验,将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利于揭示主义的实质和机制。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答案要点: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4试评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答案要点:层次网络模型是Collins和Quillian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不过它们说明另一些概念的。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因此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该模型,实验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看法。

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按逻辑得上下级关系而组成的网络。这使它具有简洁的特色,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概念之间既有垂直联系也有横向联系。在层次网络模型中,主要连线为“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种类的关系。其次,层次网络模型节约了贮存空间但是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层次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

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用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模型中的结点表示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该模型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启动效应是对该模型的支持。

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模型取代了层次结构,因此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和灵活。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于人,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哪几个试验能够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

答案要点:

1、注意选择的模型发展。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从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

2、注意选择反应选择模型。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注意的晚期的反应选择模型与早期(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3、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一: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二:Shiffrin等(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们让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实验条件分为两种:一用双耳听,不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二只用单耳听,确定辅音出现在哪个耳朵。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对特定的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支持注意选择的反应选择模型。实验三:刘易斯(Lewis,1970)的分听实验。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而忽视非追随耳

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而是单词,不过这些单词与追随耳的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却又是同义词。实验要求被试在执行分听任务是,对追随耳的单词作出声音反应,并测量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开始到被试对其作出反应之前的反应时。结果发现:非追随耳呈现是是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的反应时会延长,而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则观察不到这种效应。

6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 & 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

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

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上一篇:告诉我们要谦虚的名言下一篇:家乡的牡丹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