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2024-10-27

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篇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我给本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记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学习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教学难点:

对主题的理解,对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针对这一实际,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三、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来巩固加强学生的诵读水平,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二)说学法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通过听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4.小结交流,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我将用两个课时讲授,下面我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激趣导入

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什么游戏,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回答)“同学们的童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想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谁能告诉大家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从…到…”,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后说一说百草园生活的三味书屋生活各自的特点。(让学生明确百草园生活特点: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特点: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三)品词析句,合作探究

1.朗读第1到8自然段,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作者从句式、描写的范围、对象、不同的观察的角度,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②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文章第三自然段“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过渡到百草园传说中去。)

③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讨论归纳:其一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冒险心理,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这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导儿童去了解它;其三,百草园的丰富生活和美女蛇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④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七自然段,找出冬天捕鸟所用的动词,分析这些词汇的妙处。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的动词,清晰明确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2.解决以上问题后,我将对全篇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3.布置作业:学习课文写景的手法,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五、板书设计

根据力求简洁,突出重点的板书要求,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生活:自由

快乐

无限趣味

三味书屋:单调枯燥

乏味

受束缚

写景:抓特点

多角度

按顺序

2.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篇二

1“长文”如何“短教”

“百草园, 是鲁迅儿时的乐园, 对于它的小读者, 也是一块乐园;对于我们这些教者, 更是一块乐园!”笔者在30多年前进入初中校园时, 就领略了它的魅力:那些经典语句至今还回响在耳畔, 让人回味无穷!那些经典画面还萦留在脑际, 魅力依在!每一次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笔者都有别样的感受!别样的收获!

1.1 紧扣题眼, 选准切入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全文的中心体现, 尤其是题眼, 透过它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题, 巧设质疑点, 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这种紧扣题眼来观照全篇设计教学的方式, 对于把握教学重点, 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精心取舍, 突出教学主线

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在于取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涉及的人物和内容比较多, 教者对文本进行恰当取舍, 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设计问题, 课堂上围绕问题层层展开, 使整节课的教学主线明晰, 学习重点突出。同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直奔中心”法, 即是从课文的中心词、中心句或中心段 (重点段) 的突破,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读、议、讲、练, 这种教学方法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上, 次要的句、段一笔带过, 从而较好地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节省教学时间。就是在学生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从解题入手、摄取大意入手, 引导学生直奔中心, 进行读、议、讲、练。实践证明, 采用“直奔中心”方法讲授这篇长课文, 用两节课就绰绰有余。

1.3 以点带面, 落实语言训练

无论课文有多长, 无论有多少教学的“点”可以去选择和利用, 但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 不能每个“点”都去作深入挖掘, 只能选择一些关键的“点”来教学。“纲举则目张”, 一堂课, 尤其是“长文”教学, 找准关键点, 就抓住了全课的“神经中枢”。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要不惜在寻找关键点上下功夫, 找准了关键点, “长文”短教“费时、费力、无效”等困难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师抓住这两个“点”, 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 运用暗示、启发、激情、评点等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 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过程中感受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达到了“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效果。作者对百草园的细致观察, 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2 经典激趣, 品味精髓

童年生活大抵难以忘怀, 铭刻在记忆里始终活鲜鲜的, 充满着温情和灵气, 即使是痛苦的童年生活, 咀嚼追思起来, 也总能品味出一丝丝痛楚的甜蜜。鲁迅先生童年时期, 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 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 甚至被视为乞食者, 但无论如何,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 那是他心灵中可以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 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 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至关重要, 因为艺术世界不可或缺的是赤诚和纯真, 诗心从来和童心脉络一贯, 息息相通。

2.1 感悟经典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要教会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乐趣: (1) 看“乐”, 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1) 色美:“碧绿”耀人眼, “紫红”撩人心。 (2) 音美:鸣蝉长吟,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齐奏齐鸣。 (3) 状美:黄蜂肥胖, 何首乌与木莲缠络, 形状各异。 (4) 味美:覆盆子酸甜, 令人垂涎。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 或者自由发言, 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 让学生多读多写, 学习优美的语言, 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2) 听“乐”, 饱人耳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 找“乐”, 用心体验。雪后捕鸟, 乐在其中。 (4) 百草园的神秘:相传有赤练蛇,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也给了“我”一些教益“觉得做人之险”, 产生了“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去惩恶的念头

2.2 感悟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 质朴, 博学的人”, 学生向他行礼, “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不常用私塾的清规戒律, 而经常使用私塾的诵诗百遍其义自现的教学方法。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却不作回答, 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 但不常用, 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打戒尺、罚跪, 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 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 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 在鲁迅眼里, 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 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确实是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 他与鲁迅有着和谐深厚的师生之谊。三味书屋生活年代作为童年纯洁人性存在的年代, 一去不复返。它在鲁迅的心里, 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 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 敏感而温厚地领悟读书生活的价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篇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纯真自然, 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 叙稚趣, 述真情, 沉静而机智地回忆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嬉戏和读书生活, 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汪清泉, 看似信手写来, 漫不经心, 实际上是精诚所至的心灵升华, 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 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 在心则梦绕魂牵, 为文则浑然天成, 这也许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极致了罢。

教材是个例子, 好的老师一定会从教材这个例子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运用神来之笔描绘学生阅读的心灵地图, 走进经典之门, 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 做到“胸中有丘壑”, 就能在教学时驾轻就熟, 深入浅出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

[3]《论语》三秦出版社吴兆基编译2009年06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1版

3.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三、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

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四、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配乐),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 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五、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六、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七、课后作业

4.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篇四

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文章遣词造句,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2.两相比照的结构。

3.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达动作。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另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向往依恋的纯真情感。

鲁迅先生在他46岁时,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打开书默读课文 正音解词: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缠络(chán)(luò)竹筛(shāi)觅食(mì)渊博(yuān)鼎沸(dǐng)绣像(xiù)锡箔(bó)桑椹(shèn)斑蝥(máo)攒(cuán)敛(liǎn)髓(suǐ)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书塾(shú)蜕(tuì)拗(ǎo)盔甲(kuī)蛉(líng)窦(dòu)厥(jué)叵(pǒ)倜傥(tì,tǎng)再读课文 作者简介:(1)预习提示

(2)选向《朝花夕拾》

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方式“从……到……” 可将文章分为哪几部分?

两部分

一、百草园(1—8)

二、三味书屋(9—24)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9段 齐读第一段

1.这一段包含几句话?(2句)2.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百草园 ②乐园或“我”的乐园)

3.把这两句的重点词语连缀起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4.“似乎”“确凿”是否矛盾?

“确凿”是现在用成人的眼光来进行判断的,里面不会有何动人之处,而“似乎”是又对此有些踌躇,表示是否记得清还不敢说。范读第二段

1.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百草园中的景物有详、有略、有序地描绘出来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了百草园的概貌,宕开一笔,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既然“单是”这一点已越味无穷,可见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更确实了。

2.用笔画出这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3.写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见书)

△生动必须是准确的生动。我们看,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如果把“肥胖”换给叫天子,它还能窜向云霄吗?

△课文在写菜畦、石井栏、桑椹等都只用了一个形容词,而写斑蝥、何首乌、覆盆子时,却长短句交叉运用,有的还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及传说故事,恰当渲染,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4.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 5.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试背第二段 [作业]①三、四、七 ②预习后面的内容 ③复习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板书)

(板书)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检查第二段的背诵情况

阅读第3段,这一段有何作用?由此引出什么故事? 过渡作用,引出美女蛇的故事。

阅读①读后讲出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②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增添了神秘色彩。

关于长妈妈讲述这个故事的作用众说不一。(有的说表现常妈**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是说表现百草园里有恶毒事物)

不必深究,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从课文的那一节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是虚构的?(第六节)看过了百草园夏秋之季的美景,下面我们来看第七、八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冬天的?(读课文)

①同学们,你们学会捕鸟的方法了吗?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

②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短短几十个字,你就学会捕鸟了?(动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③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捕鸟的动词。(并⑥)④练习: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5个表示动作的词。例:他推开门,走进教室,放下书包,拉出椅子,坐下。

⑤写百草园的冬天,先写“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拍雪人、塑罗汉是什么原因?先抑后扬

这么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即使是大冷的冬天,儿童也能从无味中找出乐趣。

⑥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虽未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呢? 默读第9段

①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②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③三个“也许”反应出了我的疑问和猜测,写出我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我”告别百草园在内心引起的震荡。

④特别是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作业:

五、六 第三课时 复习上课内容

朗读10—20段,学生看课本

(板书)第二课时

①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何不同?

②先生对“我”的态度和长妈妈、闰土的父亲有什么不同?

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

③10段,这一段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只寥寥数语,便把竹门、扁、梅花鹿等物品展现在读者眼前,说明作者对三味书屋十分熟悉,有感情。④11段,这一段看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和蔼、方正、质朴、博学)“我”对先生的看法如何?

(恭敬、十分敬重)⑤12~15段,“怪哉虫”一事,看出“我”是由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为何不作回答,且有怒气? 因为先生只要读他指定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但却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⑥16段,为什么先生后来对“我”又好起来了?

“读的书渐渐加多,终于到七言”说明“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是侧面表达出的)⑦17~20段,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这样写有何作用?

反衬了三味书屋,只有读书、习字、对课这样呆板枯燥的生活。

△19段,“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写出了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严而不厉,甚至可以说是严而可亲的形象。但同时,也反映出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认为不打不成才。

朗读20—23段。

朗读是私塾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20段直接引用再现了当时的读书情景,这在童年的鲁迅心里觉得好玩,但就其内容来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①现在让我们同学也来朗读一下这些难懂的句子,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

点标点,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这是宣扬孔子学说“仁”的。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点标点,引自《幼学琼林·身体》,意为:“笑人家牙齿缺了,说:„象个狗洞大开着‟。” △“上九潜龙勿用” 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即“初九”意为“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为:“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22段,先生朗读的这段内容,由于他朗读时十分的入神,给童年的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段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李克用其人事迹见教参57页。朗读24段

①用纸盔甲在指甲上做戏,描画小说绣像,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对艺术兴趣的追求,私塾教育给予学生的自由活动天地是狭窄的。②“后来……没有了罢。”说明了什么?

鲁迅对童年时代所描画的小说绣像成绩很珍惜。

小结: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了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断,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后屋后的小园、师生朗读情景、“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却给童年鲁迅带来情趣。作业:书后一、二。(板书)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复习前几课的内容 ①检查背诵、字词。②复习主要内容。写作特点:

1.两相比照的结构特点 百草园、三味书屋 2.记叙的感情色彩

例: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感情? ①“如果不怕刺……要好得远。”(喜爱)②“Ade……!Ade……!”(依恋)

③“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乃是不愿意说。”(不满)3.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达动作 第2段,捕鸟 做练习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篇五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 蝥【máo】 窍【qiào】 敛【liǎn】 觅【mì】

秕【bǐ】 躁【zào】 塾【sú】 恭【gōng】

荚【jiá】 椹【shèn】 蛉【líng】 络【lu】 髓【suǐ】 筛【shāi】

塾【shú】 蟋【xī】 蟀【shuài】 蜕【tuì】 橘【jú】 柚【yu】

寇【ku】 倜【tì】 傥【tǎng】 叵【pǒ】 噫【yī】 嗬【hē】

豁【hu】(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

宿【sù】(宿[xiǔ半宿] 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 拗[ào拗口] 拗[niù执拗])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 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⒊ 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⒋ 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从课文标题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课文标题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文章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⒉ 提问:根据课文标题,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一部分(1―9): 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⒊ 提问:研读第一自然段。哪一个词语准确的概括出了儿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乐园”。总领下文。引出了下文对于百草园的具体描写。作者之所以回忆百草园就是因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⒋ 提问:“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吗?是不是作者用此不够准确呢?

明确:“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这个断定是从成人的角度看出发的。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自己却把它当作乐园,是不是记错了呢,毕竟时间已经过了七八年了,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

⒌ 提问:研读第二部分。第二段是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一段。(课后要求扩写)。概括一下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并具体分析。

明确: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相映成趣;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高低错落有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第二个“不必说”又

从高处写到低处。

动静相映成趣:写植物为静,写动物为动。

形声色味俱全: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 春夏秋景皆备:春: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

夏: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秋: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

【总而言之: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春夏秋后冬】

⒍ 提问:作者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美好的百草园,所运用到的最大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运动准确的词语(动词、形容词)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

动词――“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

【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

⒎ 提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个句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景物,而且突出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情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⒏ 提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以无味作陪衬,为下文写下雪带来的乐趣作铺垫。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下雪以后的百草园是充满乐趣的。

⒐ 提问:雪后的百草园中,作者重点写捕鸟。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等动词。一方面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体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⒑ 提问:春夏秋冬的百草园充满了乐趣。而作者在其中又插叙了一段内容――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⒒ 提问: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说说百草园里有什么样的乐趣?

明确:①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②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⒓ 提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明确:“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⒔ 提问: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同样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读书生活中,有快乐吗?

明确:有。例如: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

⒕ 提问:这里的`快乐和百草园的快乐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快乐的主动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是片刻的逍遥;百草园里是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是于平淡中挖掘的美好情调。

⒖ 提问:除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快乐之外,他还感受到“苦”的方面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儿童眼中的“苦”呢?

明确:学生正常发问遭到拒绝(儿童的求知欲受到束缚和挫折);学习生活单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读书的内容枯燥无味。

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厌恶和批判。

⒗ 提问: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呢?

明确:鲁迅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

育。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

⒘ 提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作者的批判对象吗?

明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朗,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⒙ 提问: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两部分是对比的关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作业布置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指导中融入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教材分析: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的内容与主题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第二部分:(“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我书塾里去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教学策略:诵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时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激趣导入交流预习时积累的与本文相关的内容锻炼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出整体感知问题:传递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速读7分钟,整体感知。结果: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留恋;对三味书屋的害怕和厌恶。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百草园所有乐趣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找出你以为作者最留恋的内容。分组讨论朗读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不必说”之后写了哪点景物?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讨论并回答:菜畦、石井栏、皂荚树„„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锻炼品读赏析能力“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点景物?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它们的共性都是动物。提高品读分析能力“单是”领起的内容中描写了哪些有趣的活动,表达作者怎样感情?朗读、品析低唱、弹琴、喷雾„„——喜欢,充满童趣。提高品读分析水平世间有美女蛇吗?作者为什么想起在百草园中听到美女蛇的传说?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教训,悟出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体会作者的感情冬天的百草园有什么活动?活动特点是什么?雪地捕鸟紧张、刺激而且兴奋仔细口味百草园乐趣童年时,你也一定有自己的“乐园”,把你“乐园”描绘出来,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吧。媒体出示写作要求写作训练训练仔细观察,体验生活,生动形象描写的能力。第二时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让我们一起走进你童年的乐园”,享受你童年的快乐。交流写作片断培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情感。如果让你离开你乐园,你愿意吗?但作者不得不离开他的“乐园”,他是怎么想的呢?不愿意。朗读,体会依恋之情。向“三味书屋”过度。作者对“三味书屋”是什么态度?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不满、讨厌。为什么计厌“三味书屋”?礼节繁琐,教师威严,读书内容枯燥难懂。培养概括内容能力。本部分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三味书屋的?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环境:压抑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死板提高合作探究能力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培养准确根据主题的能力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寿镜晋”老先生?与今天教我们的老师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讨论,合理评价。拓展思维客观评价老师。情感教育珍惜拥有美好生活布置任务下阅读鲁迅作品,准备进行交流,全面认识鲁迅先生。拓展阅读板书设计

(一)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百草园“乐园”: 低唱、弹琴、喷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美女蛇传说雪地捕鸟板书设计

(二)环境

压抑

学习

单调三味书屋:

批判封建教育

生活

枯燥先生

古板 教学反思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习,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习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习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八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

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

(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特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我想,教学本文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设计采用“我给课文绘插图”的构想。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导引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

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成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

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

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创意说明】

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资料整合平台】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作课堂联读材料,见《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作者为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王得后《〈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9.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篇九

教学角度:品读。

主要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出层次,弄清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起止语句及其过渡段。

2.自主赏读,要求能从文中发现一些精美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3.合作品读,突出语言品析的训练。

品读训练实施过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七段,要求咬准字音、语气顺畅、感情充沛。

2.全班讨论、品析上述两段文字。分两步进行品读:(1)从层次、详略、句式、用词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课文第二段作美点赏析。(2)仔细推敲第七段中连续使用的一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随机作精要点拨。

3.分小组讨论、品析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文字,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几处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品味其含义或表达作用。

4.全班讨论、比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不同,理解文章主旨。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说读。

主要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围绕课文标题,读出层次,读出重点,读出过渡。

2.美点荐读,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推荐给全班集体朗读。

3.组织讨论,以“说”促“读”。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教师指导说读。阅读提示中说,打开鲁迅的童年之窗,那里有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要求学生围绕上述四个“景点”,读一读,议一议,然后从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读课文,选择话题,准备发言。

3.学生按同桌讲、小组议、全班说三个层次进行发言。

4.学生模仿演说。(1)运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句话。(2)运用一系列动词,叙述一次活动的经过。

王单

10.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 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掌握“确凿”、“人声鼎沸”、“人迹罕至”等词语。

2.走进文章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文章写人、叙事、绘景的写法。

3.体验一份童真,感受一份童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习对事物的准确描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朝花夕拾》:

原意是早上开的花,到傍晚将它捡起来,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一部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 门这段时间写的,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课文,划出重要字词,并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字典,掌握以下词语。

确凿( 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油蛉(lín溃 斑蝥(máo)攒(cuán)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

书塾(shú) 窦(dòu) 人声鼎沸(dǐn溃 宿儒(rú) 倜傥(tì tǎn溃 蝉蜕(tuì)

二、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 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三、分析课文

1.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他成长的足迹?请在文章找出过渡段。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过渡段:第9段。(题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

2.交流探究“百草园”

①(学生齐读第1段到第8段)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 重要意义?

明确:“那时确是我心中的乐园”。(其实这一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板书:乐园)

②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乐在哪里?

明确: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③泥墙跟一带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A、抓住景物的特点;

B、从不同角度观察;

C、按一定的顺序。

给出示 例: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来分析。

“在这个乐园里,我观察到有 ,它(们) ,我是从 角度描述它们的。”

示范:“在这个乐园里,我发现 有 菜畦 ,它是 碧绿的 ,我是从 色彩 的角度观察的。”

④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那他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明确:有。首先,他用了一个句式,把这些景物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是按什么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不必说------”:写静物,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写动物,从高到低;

“单是------就有------”:先写动物,再写植物。

⑤小结:

作者在这一段中,不仅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点,而且没有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毫无次序的感觉,可见作者在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方面确有过人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再去领略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3.百草园显然不只有野草,它更有活泼的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构成了“乐园”之第一章;此外,还有神秘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此即“乐园”乐事之二。

请尝试绘声绘色朗读,感受故事的紧张、惊异、神秘、好奇、满足。

4.“雪地 捕鸟”更是冬日最大乐事,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兴味。

明确:捕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期待、紧张!

跑去一看--兴奋,却什么也没有--沮丧!。捕鸟的乐趣 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呢!

5、课堂小结:

原来,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还因为那里有趣味无穷的“雪地捕鸟”的游戏,还有教“我”游戏的“人”,有见识、有本领的山野的`农人。此为“乐园”之第三乐趣。

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6、布置作业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 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读文本中对三味书屋里的人、事、物的描写,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

一、齐读第9段,体会作者感情。

1.畅谈读此段的感受、点评。

明确:用了表推测语 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 之所以对此进行揣测,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二、交流合作,研读“三味书屋”

1.作者带着离开百草园的惋惜之情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里的老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明确: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总之,他是一位既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单调枯燥一些,但也不乏趣味。

2.为什么这么一个原本其实挺荒芜的百草园所带来的乐趣也比三味书屋来得多得多?

自由--束缚,丰富--枯燥。

3.但是即使在枯燥、束缚的书屋生活中,作者也能找到乐趣,为什么呢?

明确:儿童的好玩的天性,儿童童真、童趣所在。

①书屋中“读书”的趣味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语气里依然充满了调侃的意味。接着又将“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和“狗窦大开”的戏谑、“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五上上错”的难解,混在一起,小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这些顽童,实际上是将读书游戏化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以致成年鲁迅回述这段生活时仍然流露出一丝温馨。

最动人的,还是对老师“读书入神”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里的观察、描写也都“入神”了。(学生品读)

②后园里“偷得”的乐趣

有“折腊梅花”、“ 寻蝉蜕”和“喂蚂蚁”的乐趣 。但这却是偷的,只能“静悄悄”地玩,而且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而且比起在百草园里看“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视野开阔,后园里的天地还是太狭窄了。

③“画画”之乐。

4.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还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四、课堂小结

童年是美好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鲁迅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景 乐闻 乐事

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篇十一

鄢晓红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2、品位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

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

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感悟成长。

2、初步了解“现在的成年的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重回乐园,寻访童趣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假如童年鲁迅邀请你到他家做客,并和你一同浏览百草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2.生浏览课文后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然后四人一组交流,班上交流 预设一

春天去,因为春天百草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很多美景。请把你在百草园看到的,听到的给大家美美的读一读,品一品。预设二

冬天去,因为可以玩雪并且能捉麻雀。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捕鸟的情景,把语句中的动词圈出来。说说妙处。3.朗读指导。

四.回味书屋,感悟成长

1.请同学们默读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圈点批注,思考: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是怎样的心情?

2.教师示例引导学生读文归纳,边交流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五、归纳主题,拓展延伸

上一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下一篇:论语读后感习作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