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风华》观后感

2024-08-10

《那时风华》观后感(9篇)

1.《那时风华》观后感 篇一

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改编自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人事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那时风华》聚焦塞罕坝精神,从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和苏联为代表的林业人为主角,剖析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变化和生活梦想,从而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作为传递正能量风格的电影,《那时风华》并非采用了主旋律电影的套路,而是从年轻的视角,把那个时代的青春和懵懂的爱情进行了描绘,以情感为核心,以小见大,展现整个时代的风貌。

“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动我的青春。”之所以会对《那时风华》有这样的描述,是因为虽然主题是传扬塞罕坝精神,但故事的主角却是一群青年男女,透过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工作,从他们身上点点滴滴的刻画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物有血有肉的样子。一群年富力强的人,因为工作走在了一起,也因为命运的安排,从相识走到了相爱。片中女主角唐学燕,性格风风火火,有文化又善良,爱上了踏实勤劳又有才华的技术员苏铁,美女才女喜欢沉稳内敛的男子,在那个时代似乎是一套不成文的公式一样,不像现在的年轻女孩都喜欢颜值高的小哥哥小奶狗,时代不同使然,片中的很多情节都真实的再现了时代感,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审美与当下有什么不同,相信更多60后的父母和70后的中年人看了这样的电影会更加有感触。

那个时代的感情外在表现是内敛的。但说回来,又有哪个年代的感情是一帆风顺的呢。即便是内敛的感情,内心里也会经过无数的撕扯和热烈的纠葛。片中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无一不是煎熬的,无一不是经过了检验的。一个在那个时代里将要被的人,谁人不是敬而远之,然而爱情的力量让唐学燕义无反顾,求婚场景成为整部片子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个高潮,反思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数人还能保持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么?树倒猢狲散、或者见一个爱一个的状态是再常见不过了。羡慕片中爱情的忠贞和执着,也因此觉得这部电影其实也适合80后90后甚至刚刚长大的00后观看,时代的确在进步在改变,但总有些真挚的情感值得被铭记、被学习。

以唐学燕为首的年轻人们,最后都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境遇,他们或坚守着自己应该坚守的,或者替别人坚守着某样东西,结局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当荒野沙漠变成了绿水青山,没有人可以说这群年轻人是平凡的,虽然他们真的一生都在遵循着平凡。

2.《大明风华》观后感精选 篇二

槽点一:

戏曲情节“穿越”百年

历史类电视剧,拿古老的戏曲做配乐或是推动剧情发展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明风华》也不能免俗。男女主角朱瞻基和孙若微在秦淮河畔相会,背景音乐响起了袅袅婷婷的昆笛,“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河边的船上两方开打,又换了支曲子,是《长生殿·惊变》里的曲牌“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

听上去特优雅,但熟悉历史的网友却坐不住了。网友“小马甲”吐槽,“永乐元年整个秦淮河畔都飘着笛声说得过去嘛!唱的还是万历年才写出来的《玉簪记》,还有穿越两百八十多年提前诞生的《长生殿》……历史老师的棺材板要摁不住了!”

网友们还列出了类似的错误。在豆瓣高分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爷竟然带领群臣欣赏京剧《失空斩》。这个错误和《大明风华》如出一辙,提前让京剧的诞生“穿越”了近百年。昆曲和京剧发展的时间线应该怎么捋?苗怀明教授告诉记者,按照《大明风华》交代的时间背景永乐元年,此时的昆曲还只是未曾“进化”的1.0版“昆山腔”,直到嘉靖年间,苏州人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良,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听到的“昆曲”。昆山腔的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所以,《雍正王朝》里康熙点戏,点的还应该是昆曲才对。直到乾隆末年,戏班之一的“三庆班”进京演出祝寿,才揭开了“徽班进京”的序幕。道光至同治年间,京剧经过了秦腔、汉调等多个剧种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才正式形成。

槽点二:

角色身份混乱疑似“卧底”

看过《大明风华》的观众,估计会对女主角孙若微的身份“靖难遗孤”印象深刻。朱棣发动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战争,历时4年,终于在14成功即位,成为明成祖。这场战争中,朱棣喊出的口号便是“清君侧,靖国难”。这样仔细一想,电视剧中的“靖难遗孤”一词便经不起推敲了。网友“银河梨小鱼”认真琢磨起了电视剧的表达“立场”:“编剧到底知不知道靖难是什么意思?站在朱棣这一边的话,靖难算褒义词OK?”还有网友认真分析了编剧的写作思路,“真要按照编剧的表达方式,女主的身份得是个卧底才行!”

“靖难”的含义“平定叛乱”,明成祖平定叛乱,自然不存在“遗孤”一说。但真要按照编剧的脑洞来编写电视剧中孙若微的身份,应该如何加标签?“银河梨小鱼”的改错工作做得很到位,“女主要是站在建文帝这一边,应该叫壬午遗孤才对吧。”

苗怀明介绍,《明史记事本末》中对于“银河梨小鱼”提到的“壬午殉难”有记载,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对建文帝的朝臣进行过一次“清算”,不屈的大臣多半被朱棣所杀,由于当年正是壬午年,因此称作“壬午殉难”。

同样“立场错误”的,还有电视剧《楚汉传奇》。大臣慌慌张张向秦二世禀报,“陈胜、吴广起义了!”用“起义”来向主子禀报,想必这位大臣定然是陈胜、吴广同党了,没被秦二世斩首还真是个奇迹。

槽点三:

国号谥号“未卜先知”

古人特别重视语言文化,对于语言用法相当讲究。然而电视剧编剧们在撰写台词时却经常忽视了这一点。在新版《三国》中,孙权有这样的台词,“西汉末年,王莽篡逆……”这个表述无疑让孙权站在上帝视角,承担了历史老师的角色。因为“西汉”和“东汉”的称谓,是后人赋予的。在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和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使用的国号都是“汉”,后世史学家为了区分历史,才有了“西汉”“东汉”的定义。三国群雄逐鹿的年代,史学家还没来得及下定义呢,孙权是怎么知道的呢?

“未卜先知“的笑话,还出现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皇太后自始至终都自称“我孝庄”。然而,“孝庄”是康熙在祖母去世后追认的谥号,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电视剧里的孝庄皇太后正在精神头上,矍铄得很,绝对不会用死后的谥号来自称。同样,大臣称呼当朝皇帝的谥号或是庙号,肯定也是掉脑袋的罪过。比如颇为亲民的皇帝清圣祖康熙爷,“圣祖”是康熙皇帝过世后的庙号,大臣当着康熙的面称呼皇帝为“圣祖”,不仅是“未卜先知”,再开明的皇帝,也会顿时恼怒哦。

■多说一句

学霸没这么好当

“戏剧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肯定有差异存在。历史上的小阁老严世藩是个独眼,“C位出道”的四阿哥胤禛辫子也没那么乌黑油亮,这些“历史真实”若是进入电视剧画面,大家显然不会爱看。但在基本的文史知识问题上,历史类电视剧完全可以再下点功夫,多做点功课。因为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历史类电视剧在文化传播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被集中放大。观众来不及查阅典籍核对,很容易将历史剧默认为真实的历史再现。一些老戏骨入木三分的演技,甚至还有“改写历史”的功效。比如张国立和王刚饰演的纪晓岚与和珅,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被演员们这么活灵活现地一演,很多人还真就相信了“纪大人”与“和二”是对欢喜冤家。

3.《大明风华》观后感剧评精选 篇三

在《大明风华》中,“朱家五口”是全剧的主心骨,每一代皇帝的演技都是备受瞩目。在上几任皇帝中,他们精湛的演技也是让观众深深折服。张艺兴的上线,也是让大家激动不已,老朱家的重任将要由张艺兴撑起来。

近日,饰演朱棣的王学圻也给张艺兴隔空送上忠告:你要注意身边的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赶紧让他们走开。王学圻的一番话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剧中,透露出一股王者霸气。相对王学圻的忠告,“爷爷”这边要温馨的多,爷爷亲切的喊到乖孙子,做人要怂一点比较好,不要太刚了。

而饰演“父皇”的朱亚文演技也是很在线,凭借着角色还上过热搜,赢得了广泛的认可。“父皇”不像爷爷那样谆谆嘱托,而是非常严厉的说“我劝你好好听话”。而饰演二爷爷的俞灏明则是郑重其事的说“打仗,跟你二爷爷我学没毛病”。随后也是开心地唱起了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

最后三爷爷也不忘隔空送忠告,要像三爷爷一样到那座山,唱哪一样的歌。看到“朱家五口”隔空送来忠告,真的是太有爱了呢。作为当红流量明星的张艺兴在演技方面也会受到考验,前几任的皇帝的出色演技也给他不少压力。不过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张艺兴让观众朋友们备受期待。

从《大明风华》热播以来也是好评不断,与“朱家五口”出色的演技相比汤唯饰演的女主孙若微却备受吐槽。古装造型也是颇受争议,完全被女二邓家佳饰演的胡善祥抢尽风头。在前段时间的采访中,汤唯也是自嘲演技像个baby。汤唯直言:“太不一样了,演戏啊,就不会嘛,完全就是一个菜鸟”,演电视剧就是因为自己练得太少了。

而在最新曝光的预告片中,张艺兴的演技也是让网友感叹“一言难尽”。纷纷表示他为什么每次都演这么蠢的角色,真是“本色出演”啊。在《大明风华》中饰演的朱祁镇本来就是个昏君。从网友的评论中也可以侧面反映了张艺兴的演技。

4.《那时风华》观后感 篇四

当少先队建队日举行的时候,我们总会回顾抗战时期,无数爱国志士,未来祖国的未来泼洒下无数的鲜血,正是有着无数血红的鲜血铺垫下,才有了我们如今这个和平美好的新生活。每一个少先队员的胸口上,都会系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这是先辈荣光传承的印记,这是我们无数小学生、少先队员都应该铭记传承的精神。

身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要积极努力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量,拓展个人见识,今后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为新中国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更是要牢牢谨记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牢牢把握住少先队组织的属性,引导少年儿童懂得团结,一起传承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因此在10月13日这一天,在少先队建队日开展的这一天,让我们一起牢牢握住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感悟先辈革命精神,怀揣着一颗炙热爱国之心,向伟大祖国许下自己的愿望,立下一个志向宏伟的目标,争取今后我们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继续延续着先辈伟大的爱国志向,不断往富强美好的新中国前进。

5.那时风华观后感 篇五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在这一背景下,数百名知识分子和林业工人,毅然挺进冰雪寒天的不毛之地塞罕坝。《那时风华》正是以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创作,讲述了唐学燕、苏铁等年轻人,怀揣着“沙漠变绿洲、保卫北京城”的伟大理想走上塞罕坝,在那里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牺牲生命的感人故事。

编剧田运章透露,决定和导演一起创作《那时风华》,是因为两人想法一拍即合,坚信“塞罕坝精神”值得在这个时代被宣扬:“说到底塞罕坝精神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把它宣扬下去,发扬光大。”

确如导演和编剧所期望的,在拍摄《那时风华》的过程中,青年演员们都被“塞罕坝人”的坚持与坚守深深打动和影响着。主演程琤还记得自己刚进组时,专程去到当地的博物馆,用一天时间细细看完了关于人工森林的纪录片:“当你真正看到了人类用双手造就的人工森林,这感觉太震撼了。”而来自刚果的外籍演员龙儿也感慨称,塞罕坝是留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出宝贵遗产。

6.《那时风华》观后感 篇六

依稀记得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在我们班里的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的想要加入少先队组织,那时还我不知道少年先锋队员是做什么,回到家里,我便好奇的问爸爸:“我们班上的同学们为什么都想要加入少先队,那红领巾为什么又是红颜色的呢?”爸爸轻轻的摸着我的头,对我说;“那少年先锋队是为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摇篮,那也是祖国的希望,红领巾的红那是曾经那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听完后,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然后决定了也要做一名少先队员。

每一个人都会有心中的梦想,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梦想是美丽的,它也是内心最美的期望,而梦想成真也就成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信仰。心中的梦想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它能使人的浮躁慢慢的走向踏实,在迷茫的时候指引着我们,要有有个坚定的目标,并走向成功。梦想,是具有神奇力量的,它也是人生在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之源;高瞻远瞩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候的潜能。我们的上帝并没有给人类一双翅膀,但是却给了我们一颗会飞的心,一个能有梦想的大脑。所以拥有梦想的我们其实都是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的人生因梦想而可以高飞,我们的生活因梦想而变得更加美好,我从小就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和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我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我要为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要让我的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7.《那时风华》观后感 篇七

中国的历史悠久,有过曾今辉煌的过去,也有因为时代变化的中落坎坷,但每当祖国陷入生死存亡之时,总会有无数革命烈士,为国家的复兴崛起而不断努力。即使这个过程中流下无数鲜血,但他们依旧意志坚定,胸中熊熊燃烧着不灭的国家富强这一坚定宏伟的梦想;他们也许会有人倒下了,但一定会有下一个人,以坚定的爱国之心,在祖国复兴的道路继续坚定的前进下去,从而给我们打下如今这个和平美好的新中国。

当嘹亮的国歌回荡在耳边的时候,我们胸口红领巾飘扬起来之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鲜红的红领巾除了象征着少先队员,也是无数先辈坚定执着的爱国之心。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下红领巾所传承下来的历史信念,在新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上,一起向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

我们是新中国的新一代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身为一名少先队员,只有我们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使命,才能在心中深深扎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让我们的和平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个人信念,这样才能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可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起携手进入新世纪之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话深深的影响无数中国少年,这不仅对少年人充满希望与期盼;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强弱与否,除了看这个国家的发展,还要看看青少年的个人成长,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潜力,是祖国发展崛起的未来重要支撑力量。

8.《苦菜花》读后感:那时那书那人 篇八

--读《苦菜花》有感

原创:蚊子蚊子评剧

hello,everybody,好久好久好久不见,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也是经由我父亲推荐的------《苦菜花》,这本书可能时间比较久远了,上一辈的人基本都看过。

那时那书那人

--------读《苦菜花》有感

好久不写书评了,上一次正儿八经的敲键盘已经是研究生毕业前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在不同的城市里开始不同的生活,说是孤独却又是自由,说是安逸却又是挑战。在这适应中我慢慢的品完了这本书,我进入到这本书中体会残酷无情的战争,体会生命的权利来之不易,总觉得,现在安逸的日子离不开前人的洒泪洒血,要更深刻的记住历史,但在大数据时代,冷酷的人们早就堕入了手机中,残忍的让历史越来越模糊。

《苦菜花》为冯德英所作,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4、50年代,日本军队侵华。深受灾害的老百姓,八路军,纷纷拿起武器,共同对抗敌人的故事。牺牲了多少百姓和八路军,才换来今天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冯德英赞扬了这些善良而朴实的百姓,和鬼子英勇斗争的八路军,可歌可泣的斗争。

一、母亲形象的典型性。

这本书是我的父亲推荐于我的,听爸爸的话,就如同红楼梦一样,虽然只能读个粗浅却能感受到每本书的意义,红楼梦中的大社会,苦菜花中的真历史。这本书中,“母亲”不仅是个英雄,她也是一个经历了心理挣扎的人,最早,听闻娟子要参加抗日,她的心中摇摆不定,怀疑和恐惧占据了她的心房。经过了亲眼目睹日本人的残暴行为,她在心中暗暗的坚定了反击的革命道路,并从未后悔和自责,她不仅同意了入这个“大坑”,更是把自己的家变成了“根据地”,在这样的压力下,她独自一人作为子女们坚强的后盾撑起了这整个家,她总是想着自己能做什么,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苦菜花,一定是苦的,就像革命的道理一样漫长而又曲折,但不管有多大的苦,她都坚持下来,她的小女儿嫚子被鬼子残忍杀害时她痛苦万分,但她依然坚定着她的原则,她是真正的革命榜样人物。她与亲人和游击队员是那样的亲善,对待敌人内心却强大的让人感到钦佩,革命,活着就不易了,更没有办法选择怎样活着,能活一天是一天,能逃一天是一天,她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威逼利诱,用精神战胜肉体折磨的苦楚,”母亲”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理智地面对事实:“革命就是要打仗,要流血,要死人。”放在那个年代,英雄的形象刻画的恰到好处,小人物,却有大作为。此书成功的塑造了仁义嫂典型的革命形象。

二、鬼子的形象处理。

以前在看舞剧《浮生》或者其他舞剧时,我一定不喜欢那种特别片面的塑造一个形象,或善,或恶,因为它脱离了当代的文化及人本身的多面性的定义,我夸过赞扬浮生里塑造的日本鬼子的形象,对待女儿俨然是一个慈父,但是在对待中国人时的残暴又是你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当代人笔下的那个时代。在《苦菜花》中,冯德英作为1935年出生的作家,笔下的革命人物正派反派划分清晰,正反面意识非常强烈,正反面的人物塑造也个性分明,塑造手段十分的极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善良就极其善良,残暴就极其残暴,我问自己,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对么?是不是太老套了,可是我为什么没有看的很反感。反过来想一想,每个人生活的年代不同,冯老先生生活的时代早就了他笔下的世界,我十分的理解,现在的我们变的柔和了许多,学会了不仅仅是生存,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其实历史的残暴就是现实,我们眼前所见的其实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当这本书详细的描写了那个年代的场景,它们血腥而残暴的呈现在我眼前,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明白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生命的宝贵,但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读懂他们想要我们知道的一切。

三、《苦菜花》的现实意义。

“活着”这个词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意义,从词的本意来说,在抗战时期,活着的意思是单纯的不死,但在那个死亡那么近的年代,战争激烈而残酷,活着一天是一天。而现在,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显得有些遥远了,人的生命也越来越宝贵,被国家保护着,被法律保护着,再也不是那一个个不值钱的可以任人任意践踏的命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活着又是不仅仅局限于肉体的存活,还有精神的存活,在《寻梦环游记》里,真正的死亡是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记得你时,你才是真正的死了,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是活着,有的人活着,却仿佛死了。

在《苦菜花》中,先辈们击败那些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来了黎明。仁义嫂最后在胜利的前夕,却不幸中弹,当她注视着女儿秀子给她送的一大片金黄色的苦菜花时,她嘴唇两旁的两道明显的深细皱纹,微微抽动,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就如“苦菜花”一般,生活是苦的,生命的最后却是甜的,活着的意义是幸福的,馨香的。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人生命的价值在无时不刻的放大,每个人都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守护自己的世界而不顾生死的奔走着。这也时时刻刻的警醒着我们,身在和平的当下是多少个先辈们,多少个“母亲”,多少个“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生命现在已经全权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怎么活着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这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人愿意拼尽一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人愿意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有人在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去工作学习,有人在为金钱低头,有人在喜爱的岗位上放飞自我,是了,每个人定义自己的幸福的尺度不同,在每个时代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每个阶层对于幸福的尺度的把握不同。

《苦菜花》是一本有着现实意义的书,用红色题材,战争的残酷警醒了我们,对比出我们现在的“活着”,生活的年代不同了,我们的思想也开放了,对于新鲜的事物也能欣然接受了,对于人的看法也不再那么偏激,变得越来越多样了。文明的到来使我们打开了眼界,接受了人的多样性,接受了没有人是绝对的好或坏,不再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这本书的创作年份已经很久远了,革命的“红与专”,人片面的“好与坏”都需要我们细细考量与思考。除去这些,《苦菜花》依旧很美。

“据说月亮和太阳是姐妹俩。

妹妹太阳白天出来很怕羞,姐姐月亮就给了她一包绣花针,告诉她说:‘谁要看你,你就扎他。’

从此,那银盆似的月亮,发出幽静温和的柔光;

而太阳老是羞红着发烧的脸蛋,射出万道刺眼的光芒。”

9.那时风华观后感 篇九

有一种青春力量 超越时空

《那时风华》讲述了一段有着时代烙印的青春爱情:上世纪60年代,一群以郑百团、唐学燕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以苏铁为代表的林业工人们,怀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理想,驻扎进了天寒地冻的塞罕坝。在这里,他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把不毛之地变成了高原绿洲,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也是在塞罕坝精神的见证下,他们相识相知、不离不弃,唱响了一曲萦绕青春与梦想的动人恋曲。

一份爱情,因为信念的底色而格外纯挚;一段青春,也因为坚守的分量而更为恒久。影片故事灵感取自“六女上坝”的真实事迹:在国家号召进军着塞罕坝时,六位年轻姑娘主动请缨,放弃高考,怀着壮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坝,为祖国的绿色事业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影片鲜活而艺术地再现了她们的经历和成长,展现了特有的青春张扬和朝气活力,一下就拉近了典型人物与观众和时代的距离。

片中如此,幕后亦然。几位挑大梁的青年演员,不仅格外珍惜塑造角色的机会,更深受塞罕坝精神的鼓舞,毫无保留地投入拍摄。从坝上到天漠,从黄沙漫天到冰天雪地,辗转各地都毫不退缩,历尽艰辛也毫无怨言,形成了与前辈们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

有一种无言挚爱 温暖时代

《那是风华》此前曾在西柏坡等地展开巡演,影片主题和质量得到了观影观众的交口称赞,他们纷纷表示,影片生动感人、鲜活丰满,是一个用国际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一个用当下视角讲述的历史故事,一个用怀旧视角讲述的青春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先进典型的故事化演绎,而且是一次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探索;不仅仅是一曲现实主义的壮歌,而且充盈着震撼心灵的浪漫主义情怀……

此次公布的海报和预告从另一角度契合了观众们的映象。三幅成系列的海报,以东方文化含蓄却真挚的手法,表达了故事主人公们源自心底的惺惺相惜。而信息量巨大的预告片,则一下拓展了视觉空间:非洲荒原、异域村庄、沙漠飙车、国际团队等等一一呈现。他们与塞罕坝有着怎样的联系?又与老一代务林人有着怎样的渊源?原来,影片中不仅有老一代造林人在艰苦岁月的相濡以沫,有新一代护林人在默默坚守的彼此付出,更有新新一代营林人因生态保护的共同理想而喜结良缘。他们虽然身处更纷繁的世界,也享有更优渥的条件,但是在祖辈事迹和精神的感召下,他们依然选择因为共同的理想追求而携手终身。从时间的流转到空间的变化,恒守唯一的,是那份同样的真爱情怀,是那份隽永的痴情不改。

上一篇:中央空调开关机步骤下一篇:千里之马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