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24-06-2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精选10篇)

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篇一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赋予旅游生命力。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一)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共涉及6个大类、20个亚类、72个基本类型,共计281个资源单体。其中,包括以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博纪念馆和现代的文化设施、特色功能街区、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以节庆活动、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无形文化旅游资源。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充分发现和挖掘武汉都市文化资源,整合城市综合文化资源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紧密结合武汉现代都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凸显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

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国内著名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组织中心与接待中心。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龙头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先导。

三是确定了以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等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二)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动力。

去年,我局积极推进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世茂嘉年华等总投资额达1834.44亿元的2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其中,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期)、楚河汉街(一期)、万达威斯汀酒店、铁桥建国大酒店等项目相继竣工并对外营业,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招商力度,签约引进了华中影视文化城、木兰花园、武汉鲁湖国际垂钓中心3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旅游项目。策划储备了东方马都、汉南区五湖湿地生态文化园等13个总投资达384.2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增强了旅游发展后劲。

(三)以产品为载体,提升旅游资源整合。

我局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联合市公交集团开通推出8个主题20条精品旅游线路,揽括“大江大湖大武汉”特色观光游、红色旅游、异域风情之旅等主题,涉及市内一日游、省外游以及出境旅游时尚精品线路;推出名人足迹游、租界建筑游、都市风情游等12条推荐市内游观光线路。观光车将市内景区和旅游要素串联在一起,基本涵盖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著名景点,车内除了配有GPS导航系统外,还配有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自动语音导游系统,对外地的商旅客人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武汉市内一日游更具系统性、便捷性。

(四)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健全旅游营销网络。一是以辛亥百年为契机,依托高铁交通优势,围绕“樱花热”和“辛亥首义”两大主题,在珠三角地区发放武汉旅游护照樱花版和辛亥首义版2万本,激发了珠三角地区市民的热情。樱花节期间,武汉大学、东湖樱花园最高接待量达20万/天〃人次。据携程网对广东地区出游情况的监测,春季到汉赏樱花已成为广东市民出游的首选之一。二是有计划性地组团赴广州、中山、南京、长沙、深圳、无锡、苏州等16个地区开展了30多场次旅游促销,参加境外旅游会展6次,策划推出了48条省内旅游线路,31条市内旅游线路;邀请韩国、日本、俄罗斯、中铁联盟等海内外旅行商近7批次来汉踩线,巩固和拓展了国内外客源市场,保证了我市境内外游客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三是坚持“办节为民,为民办节”的宗旨,继续围绕“知音江城”的主题,举办了第十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推出的 “中华婚典”、“帐篷音乐节”

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游客喜爱,进一步彰显了武汉“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魅力。

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念,提升操作力,以抓规划引动、项目推动、市场联动为工作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完成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确定文化旅游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尽快编制《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政策调研,尽快促成出台《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的创业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新机制,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黄陂区木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统一规划,联合营销,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四是继续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统一调度,积极跟进一些引资性的建设项目,尽快促成投资方尽早决策,争取项目早日催化落地,生根开花。五是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着力做好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工作,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眼长远又要关注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引导,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要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必须从发掘整理开始,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要注重谋划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要注重谋划的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要注重谋划的广泛性,鼓励广大群众广泛搜集旅游素材,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产品为抓手,大力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门类多,要把内容相关、区位相近、功能相仿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共生共荣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整合,以旅游主题为红线,通盘考虑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景点,使这些零散的珍珠形成一条条精品旅游项链。围绕区域进行整合,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区)。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业是高品位产业,高水平营销必不可少,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推广活动,增强武汉文化旅游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和不同的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深入性的营销活动。推动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动营销机制。

三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文化旅游企业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做“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多元力量。另一方面,要做“强”主体。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旅游企业,鼓励重点旅游景区和大型旅游企业开展纵向、横向联合,培育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篇二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起步,但该产业在当时的河南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河南省文物古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达到3万多处。2011年,河南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格局,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22.1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创汇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10.06%。总的来说,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我们今后在开发河南省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河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且矿藏品种繁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景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依托,其文化资源的优劣就尤为重要。

河南省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拥有具有开发价值的姓氏341个、遗存1098处。其中,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历时长达2200多年。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即占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座古城,同时,历史在这河南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如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等等这就为河南省丰富的古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10处,郑州二七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墓、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等等,这些都在彰显着河南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

河南的戏曲文化浓厚,拥有豫剧、越调、曲剧等20多个剧种,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艺术表演也体现着河南的艺术文化气息。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当,忽视可持续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部分地方政府只看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它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有的被盲目开发,有的被擅自修缮,有的则被私自转让经营,以致一些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的甚至被永久性毁灭。

(二)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

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规模有限,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投融资渠道较单一,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水平的有效提高。产业链条的不完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滞后,导致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着发展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发展无序,造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质量和深度,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的规模效应无法形成。

三、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文化遗产类和部分人造类旅游资源。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整文化旅游资源产权问题和保护开发问题。我国文化遗产类资源产权以国家所有为主,是一种重要的国有资源,但也有部分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如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民居等。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推进,民间资本会更多的投向人造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清明上河园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其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产权关系明晰。总之,必须明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现行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大胆探索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

(二)建立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建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和放宽各种资本介入文化旅游产业,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单极发展状况,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经济利益关系;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吸纳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助、赞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四、结论与展望

3.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朝阳市;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已迅速成长为朝阳产业。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体现了我国对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高度重视[1]。但随着国家“十一、二五”规划的发展,我国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冲突和发展机遇。辽宁省朝阳市文化旅游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相当丰富,因此如何构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十分关键。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发展的剖析

旅游业和文化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借助旅游市场平台挖掘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同时两者具有较强的联动型,抓住两者的特点分别以各自优势为依托形成双赢模式。旅游产业借助文化基石促进文化资源的市场发展 ;文化产业借助旅游平台展现其丰富的魅力及内涵,展现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和旅游均可以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需求,两者合理有效融合可以产生目的地文化活化效应和实景化效应[2]。

2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辽宁省朝阳市借助其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广泛发展自然景观游、温泉游、沟域游、生态游、休闲旅游,这已经成为了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支柱性产业。本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用SWOT 模型进行分析,即 :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2.1文化旅游发展优势“S”

朝阳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表现出的“稀缺性”和“独占性”特征为其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凤凰山景区、化石文化产业园区、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园区等旅游资源;朝阳市作为辽西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西与山海关毗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获得的交通区位优势;市内青山碧水蓝天以及丰富的化石等生态优势;绿色有机食品和当地小吃等饮食优势;小杂粮、大枣、陈醋等土特产品以及树化玉工艺品、紫砂、辽青瓷、剪纸等特色旅游产品优势;朝阳市还注重强调开展“文化旅游节”等能够展现当地特色的重大节庆活动。

2.2朝阳市文化旅游发展劣势“W”

资源的整合挖掘不到位,对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剖析较浅显,缺少创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不紧密,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变成高品格、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产品。文化旅游产业化意识薄弱,宣传促销不到位,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线路较少。

2.3朝阳市文化旅游发展机遇“O”

借助党中央、辽宁省政府的政策文件精神,今年辽宁省将重点加强包括文化与旅游等内容在内的22项改革。强调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囊括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基地,大力扶持社会公共资源参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大力推进以文化旅游为基石的市场发展。辽宁省借助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发挥辽西地区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缔造“辽西历史文化走廊”,强调着手推进文化游的发展。推出辽冀蒙 “九市一盟”(包括辽宁锦州市、葫芦岛市、阜新市、朝阳市;河北张家口、唐山、承德、秦皇岛市;内蒙古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区域合作平台,推进以朝阳为主的“辽西发现之旅”活动,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市场。

2.4朝阳市文化旅游发展挑战“T”

相邻城市之间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对游客的竞争相对较为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包装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资金链的来源也将成为一大挑战。

3朝阳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3.1严把质量关

21世纪已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开始强调丰富和提高自身修养与人生阅历,所以对旅游过程、内容等的判段、评价和要求逐渐提高。自然界纯天然造型的美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相反更多的是希望在旅行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认知和启迪行思维。朝阳市借助合自身现有的资源特色合理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中强调加强信息、技能、知识方面的含金量,如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科普性旅游,举办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文化旅游活动,推出特色旅游专线等,以较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当今时代环境旅游者对知识和感情认知的需求,从而使朝阳成为较为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

3.2 综合开发策略

当今时代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同时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他旅游产品的发展意义,现实过程显示,旅游者的一次旅游活动通常表现出相当种类数量旅游产品的融合发生。文化旅游借助它超强的渗透性很容易与其他旅游产品结合,朝阳市文化旅游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优势旅游产品密切结合,相互补充,以实现朝阳市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3.3加大宣传力度

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主要内容,坚持新闻宣传与广告形象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与主题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延长宣传触角。宣传突出朝阳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重点园区建设等旅游优势。突出主题宣传、加大专题宣传、强化自媒体宣传、扩大广告宣传、加强文艺精品及外宣品宣传、深化文化旅游促销宣传等宣传方式的创新。

3.4强化保障措施的实施

首先组织保障。成立文化旅游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其次资金保障。为了确保文化旅游牵动战略的顺利实施,促使文化旅游宣传工作的有序推进,市政府统筹专项资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再次加强宣传效果测评。文化旅游宣传开始后,要成立宣传效果测评小组,重点对专题宣传、广告宣传等效果进行调查统计。依据其客观详实的数据,科学有效地调整制定宣传策略,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铭铎.构建黑龙江省旅游文化圈的战略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2-115.

[2]李丹.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鞍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1:179-180.

[3]徐丽霞.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4:19-21.

[4]卢小琴.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5,01:1-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J2013026)

作者简介:赵磊(1976.01-),女,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与传播

4.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研究(四) 篇四

(四)文章来自方圆水木规划设计院 转载请注明

文化旅游开发面临两个矛盾,一个是当地很难挖掘出文化卖点,二是当地居民可能不愿意将之作为旅游卖点进行开发。有别于其它的旅游模式,文化旅游不能强行开发和包装卖点,而且维护高价值文化旅游资源的成本,很可能远远高于它带来的直接收入。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本效率过低

仅在经济层面上,旅游业很像铁路运输和采矿业,在它们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从根本上重塑了工农商的产业结构,数倍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城乡人口交换,它一度贵为资本市场的最热门板块儿。但渐渐地投资者就发现,这个行业的资本流动速度非常低,且固定费用高得吓人。如果一条铁路或一个景区由一家或一组企业作为单独的产业运作,用不了多久它的债务比重就会超过股票,这是指公开发行的企业,但换成私募的也是一样(私募或公募在长期对投资回报率没有影响)。它想活下去有两条路,一是转手或拆卖,二是吸引入股,但除非它能找到击鼓传花的下家,作为整体文化内涵建设和维持的项目,它都不可避免背负长期债务,景区利润的大部分,要在它还清债务之前流向债券持有人,而不是股东。原始股东和后来入伙的,都在中短期无法从该项目中得到回报,它就对投资者产生排斥,而对放债者产生激励作用。

铁路的固定费用占到30%以上,文化旅游区,小的如登封,点军区,大到浦东和北京,固定费用可以超过100%,地方政府由于没有偿还上届政府债务的负担,它们的固定费用可以达到本金数倍,这样的项目完全无利可图,却又往往将机构投资者死死套牢。理性投资者会研究该区域投资回报的历史表现,如此一来就会像世茂集团营销总监蔡雪梅所说的那样,根本不可能有做成功的项目。

我想靠旅游赚钱,但不要出卖我的生活

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能仅凭这个文化内核吸引到稳定客源的地区,它一般和当地人生活已经不可拆分,你将地方文化,艺术的成就用作旅游资源开发,也就永远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随之就使这资源贬值,或驱逐那些愿意坚守旧有生活方式的人。比如丽江,拉萨,香格里拉,798文化区,人文与自然资源捆绑在一起,或者人文直接构成文化内核,旅游资源只能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引入外来者的后果是,要么这个文化内核逐渐弱化,消失了,进而摧毁旅游综合体;要么外来者无法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态系统,而只能初级开发为观光旅游项目,无论哪一种,都不符合十七大定下的“持续开发,经营”的指示精神。

它让我们想到世界遗产名录编纂的初衷,它提醒地方当局和开发单位,有些人拒绝放弃或出卖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些自然地貌没有义务向现代文明妥协。有些已经接触到外部文明的乡下人对我们说,“我不要用我的生活去交换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 - 以放弃传统文化为代价生产文化卖点,是否得不偿失?

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篇五

张民义

最近,我与部分驻宝省政协委员,先后深入眉县、扶风、岐山和凤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市旅游局和县上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基本情况,共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调研情况如下:

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7%,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县(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加力推进。市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上编制完成了《宝鸡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勾画了蓝图。扶风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岐山县在出台的《周公庙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打造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易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凤县先后聘请10多家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规划权威机构,编制全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2、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市、县政府将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40多个,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等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截止10月底,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9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在建、续建和完成旅游项目61个,总投资114亿元。法门寺文化景区一期工程、中华礼乐城、中华石鼓园等一批旅游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并对外开放。结合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石鼓山—茵香河区域旅游核心区开发进展顺利。扶风县今年确定并实施了投资6亿元的十大旅游项目,西府古镇、中华民俗风情一条街、宝塔美阳旅游小镇、南宫民俗园4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眉县全面启动了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林泉雨居游客中心、太白明天展示馆等五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并投资2000多万元对部分景点和宾馆饭店进行包装改造,使景区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3、注重促销,扩大宣传。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比较重视旅游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制作了《游宝鸡》旅游指南和《炎帝故里.宝鸡》旅游画册,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宣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

抓住西安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在100辆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的世园会专线旅游接待车上设置车体广告,全面推介我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眉县采取重大节庆宣传、与媒体联手宣传和走出去宣传促销的办法,大力推介太白山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对太白山的知晓度明显提升。岐山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周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品牌,利用多种媒体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增强了景区的文化感染力和游客吸引力。凤县着力打造推介“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使其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国最美小城”。

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宝鸡拥有 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从我市纵向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开发建设,一些新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对调整全市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横向比,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功能不足;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规模普遍不大,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较低;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高速

公路“十字”骨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从全市情况看,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市县财政不够充裕,政府对旅游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民间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

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对提升地方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着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要将宝鸡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这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带动、建设精品”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适合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各景区景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托宝鸡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和延安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大底湾遗址等资源,建设中华民族远古文化长廊;依托宝鸡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天水及其附近礼县大堡子山遗

址等资源,建设周秦文化长廊;依托宝鸡法门寺、龙门洞、金台观和西安楼观台、天水玉泉观、麦积山等资源,建设宗教文化长廊;依托秦岭北麓的茵香河、天台山、太白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规划形成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力求使规划凸显宝鸡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努力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

2、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精心打造精品工程。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地貌特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条件优越。要在加大财政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和“让小利,得大利”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保障。要把推进旅游产品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精、细、美上再下功夫。一是要着力建设名景。宝鸡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应该确立几个最具宝鸡特色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国有影响的“名景”。要突出抓好法门寺、太白山、周公庙、钓鱼台、五丈原、吴山、金台观、龙门洞、关山草原、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景区建设,突显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景点,提升景区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宝鸡观光旅游;二是要倾力打造名品。结合我市的旅游特点、地方风情、材料资源,研究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如可用钛材、泥塑制造炎帝、周公图像和法门珍宝等,也可将手工布、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等制作和销售引入旅游景区,为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民间工艺,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消费,买到称心如意、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要注重开发名吃。宝鸡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如岐山臊子面、农家醋、文王锅盔、凤翔金钱肉、豆花泡馍,扶风鹿糕馍、“一口香”等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小吃风味的基础上,像扶风关中风情园、岐山西岐民俗村那样,进一步挖掘宝鸡的饮食文化,开发出既有宝鸡特色,又受游客喜爱,还便于携带的系列小吃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6.如何发展我县的文化旅游产业 篇六

云梦县胡金店镇中学陈么安

新世纪要振兴发展云梦,提升云梦的后发优势,不一定走传统工业发展道路。我认为应在“文化旅游经济”方面下功夫。美国著名的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森曾提出,旅游是关系到国民教育、社会进步、生态价值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系。现在我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几乎是空白,而邻近县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虽然我县没有秦砖汉瓦,也没有九寨沟、西双版纳那样的大自然馈赠,但从我县的历史传统、生态环境与市民文化性格来看,以“文化经济”的视野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发展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既可以拉动第三产业,又可彰显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业作将会成为云梦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认为要发展“文化经济”需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广城市品牌。推广城市品牌实质上是弘扬一座城市的精神,云梦弘扬的就是一种中华孝文化精神,“黄香故里”呼唤的就是营建一个全世界孝子共同的精神家园。例如可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突出“弘扬孝子文化、打造旅游品牌”的主题,举办文艺演出、风筝大赛、文化表演、佛事庙会、摄影展览等大型活动,吸引游客,知名学者、艺术名人齐聚共赏美景,用他们的笔墨和镜头鲜活的反映优美的生态、淳朴的民风,这样全方位的宣传和推介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了文化与经济和旅游的融合,提高了旅游的档次和水平。着力发展楚风文化、诗词文化、竹艺文化、龙舟文化、根雕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要打好云梦生态农业牌,开发出一系列优质生态的旅游产品。

二、美化城市建设。有文化品位的城市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城市,关键是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市政景观。我县应建成生态农业的绿色环境,打造“两园一基地”,保留大量颇具楚风的民居建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休闲之城”必需的重要城市景观。

三、打造文化节庆。城市文化的特色往往在其文化节庆活动中可以得到彰显,国内不乏成功的范例。如大连的“服装节”,哈尔滨的“冰雪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等等。云梦作为孝子文化中心,应精心打造一个让游客与市民都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世界孝子文化节”,将文化旅游融入城市建设,以文化节庆进行文化营销,从而拉动酒店业、建筑业、休闲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挖掘城市故事。文化名城必须拥有丰富多彩的故事,这是最能吸引游客前来考察观光的动力。韩国的“大长今”,江浙的“白蛇传”,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好奇的目光。其实,云梦的先民们当年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不知蕴藏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我县历史名人孝子黄香、传奇人物伍子婿、盖世之杰吴禄贞、太守陶侃、理学名士赵复、著名学者邹观光、清代名臣许兆春„„又有多少饶有趣味的传奇素材,文人作家们大可以驰骋艺术想象力,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城市故事来。如何“设计、包装”云梦,应该进一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五、创造文艺精品。“文化云梦”离不开文艺精品。近年来,云梦在文艺创作方面有很多成果。方言小品《乘凉》、京胡独奏《楚调新韵》、长篇历史小说《千古孝子黄香》县楚剧团创作的小戏《吊子卖鞋》、云梦皮影。都是难能可贵的东西。同时我们也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文艺创作。因此云梦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更多非云梦籍的人才参与到“文化云梦”的建设中来。

六、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文化旅游开发必须规划先行。要立足于云梦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制定出可行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交通、通信、接待等基础设施条件。在招商引资方面,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招商引资发展文化旅游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从而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受益。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从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将自然景观进行文化包装,使其更富有灵气和诱惑力,满足游客求新、求异,追求享受独特民风民情的心理,实现游中有景、有物、有获。另外要在宣传上下功夫,通过各种媒介把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面向国内

外宣传,增加文化云梦旅游资源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云梦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的云梦旅游文化,潜力无限,也任重道远。

7.淮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探析 篇七

一、淮安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当前淮安市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直接利用开发模式

即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 把现有的旅游景区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在淮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中, 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明祖陵、吴承恩故居等有特殊感染力, 资源特色十分明显, 品位高, 且不可代替度高, 是全省公认的优秀旅游资源;镇淮楼、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淮安运河博物馆群、清晏园、东岳庙等有很强的人文感染力, 资源特色明显, 品位较高, 是可以替代的, 是全市公认的特色旅游资源。这些高端、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资源可直接加以利用, 打造成精品旅游景区, 构成淮安市文化旅游体系中的主要产品。

(二) 整合提升开发模式

即整合一个地方的多种文化资源, 进行包装和提炼, 组合成文化旅游景区。淮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其现状和特点是知名旅游资源发展较好, 知名度低但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开发较差, 郊县的开发较好, 市区的开发较差;例如清浦区的都天庙街区、文庙街区、淮安区的河下古镇街区等虽然有详细的规划, 但都没有很好的开发。这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整合提升形成文化背景性景观,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创造文化旅游品牌, 烘托旅游区的文化氛围, 从而形成规模和精品效应。

(三) 节庆活动开发模式

即指地方利用特有的民俗文化传统, 举办各种节日庆祝活动, 使旅游者在旅游期间更多的参与文化活动, 从而获得文化体验。例如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中国洪泽湖大闸蟹节等。应该将现有的几个节庆活动做精做优, 丰富活动项目, 增强节庆影响力, 鼓励各景区根据自身特色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类旅游节庆活动, 实现旅游活动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整合淮安旅游节庆资源, 营造浓烈的旅游氛围, 提升淮安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节庆活动为平台, 实现县市互动合作, 构建“区域联动,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节庆旅游发展体系。

(四) 主题公园开发模式

即指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景点设置方式, 将娱乐活动、参观游览和服务接待等多种项目集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可对淮安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主题公园型开发, 以更深刻体现文化内涵。例如淮安自古为水运枢纽, 千年运河在此延绵, 素有“运河之都”之称。2013年开始进行建设的里运河水文化长廊工程将以文为脉, 以水为魂, 在里运河文化长廊一期“承”、“转”两段, 将世界著名运河、经典水城景观浓缩其中, 沿十里古运河岸边徐徐展开一幅以“黄金水岸、十里金粉、水舞间、田园水乡、运河春天、榷关怀古”为六大主题和实景体验的世界运河文化画卷, 打造淮安的世界级运河文化主题公园。

二、淮安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 实施深度开发战略, 增加产品体验值

在淮安的文化旅游中, 静态文化观光较多, 但游客的动态参与较少, 游客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游客很难真正体会淮安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 增加旅游产品体验值, 加强文化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 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改变导游讲解, 游客当听众的传统旅行模式, 让游客由被动听讲变主动参与, 增加游客深入文化、体会文化的主动性。其次, 要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可参与的旅游产品, 使游客的文化体验由视觉、听觉向触觉、味觉、嗅觉等全方位感知延伸, 多方面吸引和激发游客的兴趣。例如在淮扬菜老字号专线游中, 不仅局限于吃, 还可以通过游客的参与, 比如观看烹饪比赛、观看茶艺表演、学做淮扬菜等活动激起旅游者强烈的探索欲和模仿欲。

(二) 构筑多元化的产品类型与空间结构

在淮安, 有很多文化旅游景点单体规模较小, 如同明珠一般散落, 如果可以编排到文化旅游线路中, 就能组合成一种新型的观光旅游产品。因此, 必须以淮安传统文化为主线、为灵魂, 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 构筑淮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而在游览内容的安排上, 应该根据景点的距离, 合理组合景点类型, 推出淮安市文化旅游一日游项目, 做到参与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同时, 黄金旅游线路必须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历史时期文化演变的时间线路, 例如形成秦汉—唐宋—明清—近代的时间序列旅游线路;二是文化景观的空间聚集线路, 主要是根据景区的文化共通性与空间分布安排线路, 例如体现淮安近现代名人文化的名人故居专线游, 体现明清建筑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专线游等。

(三)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8.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篇八

一、日本开展文化产业推进政策的社会背景

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具有将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的策略意识。而政府开始关注与文化和知识相关的产业振兴也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战后的日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契机来自于当时充斥着整个社会的亚文化。如“太阳族”、“暴走族”、“水晶族”等各式各样的“族”以及“御宅”、“涩谷系”、“里原系”等各样的“系”。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孕育这些自发的年轻人文化和反文化的最佳时期。在战后高度消费的年代,商业的对象开始面向这些个人需求。因此,日本在如设计、时尚、休闲等诸多领域中的文化产业起初并非由国家重点支持而使其发展起来的,而是以自身生活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出很多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其前提条件是技术革新和新市场的成立。如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网络宽带的发展,网络市场经济逐步扩大。而日本在战后的少子化趋势以及1947-1949年出生的人的大量退休也是背景之一。因此人们很需要一个面向成年人的文化服务以及很期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于是日本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注重文化产品衍生市场的开发等机制做后盾,打造日本特色和地区特色,培育国内外市场,协调政府与NGO的共同管理。以下简单介绍日本文化创造产业的战略和政策。

二、旅游立国和“日本品牌”战略

日本的文化产业振兴策略与“日本品牌”战略密不可分。“日本品牌”战略政策当初是小泉政府在制定旅游观光政策中提出来的。2004年11月发表的“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报告书”的第二条“提高旅游革新文化的磁力”中写道:“…观光旅游与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国家的综合魅力密切相关…要有机开展产业立国、信息立国、文化立国、环境立国,让它们成为展现这个富有魅力的观光立国的国家印象…”具体的振兴策略则是“东京的时装周(JFW)”、“日本餐厅的海外普及以及推进机构(JRO)”的设立、设立有关日本食材、饮食文化的讲座和学科、传统文化(相扑、建筑、茶道)的振兴。此外还成立JAPAN商标事业促进会,聘请专家帮助促进地方商标、工艺品的发展。此外将符合亚洲年轻人的日本印象的动漫、电影、音乐等与旅游也结合起来。之后“日本品牌”这个观念超越了地域迅速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的文化产业策略当中。

三、知识产权立国和(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

知识产权立国和信息产业振兴政策也和文化创造产业密切相关。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在2007年4月召开了“有关服务产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性”的研究会中不以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品质和价格差异化为目的,而是确立以最大限度发挥包含文化在内的日本潜在能力的新品牌为目的。在各样的知识产权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日本的电影、动漫、游戏等信息产业在全世界广受好评。日本国内也随着利用网络开展的信息文化商业活动日益高涨。这些使用不同方式开展的文化产业随着知识产权立國的战略而顺利开展。

此外,在“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的报告书中,将同时具有“文化”和“产业”的信息产业从作为“产业”的角度出发,即如何把“文化”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的角度出发,再次确立了将人才、技术、资金等信息商业资源的整合、号称商业枢纽的电子市场的构建、价值链的重新构建和新商业的展开作为新的目标和方向。

四、新日本样式

“新日本样式”是日本经济产业部商务信息政策局提出来的、建议提高产品设计的附加值的策略。2005年5月10日日本设置了“新日本样式·品牌推进商谈会”,提出了“立足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吸纳当今社会的流行因素和机能,形成符合现代生活的日本文化品牌效应”。会上还提出了要开展6个活动,分别是:先进技术产品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活动、以开发新市场为目的的网络区域构建活动、具体的商品、(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开发活动、品牌评价机制活动、感受日本(feel Japan)活动、培育品牌领导者活动、海外宣传活动。

五、亚洲网关战略和日本文化产业战略

安倍晋三内阁提出的“亚洲网关战略”指让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政策的方向性,为了吸引亚洲乃至海外诸国,让日本在人力、资金、信息方面成为连接亚洲和世界的桥梁,同时提高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政策项目有3个:通过向海外展示日本魅力而扩大市场、强化文化产业的海外拓展竞争力、坚实文化产业基础。第一个项目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表彰致力于普及日本文化的外国人、举办国际动漫节、日本时装周、日本饮食文化的海外宣传、成立“日本创意中心(Japan creative center)”、加强海外公馆、独立法人、自治体之间的联络和协作、在成田机场的入口处展示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商品、饮食文化等。第二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开发优良住宅和汽车、保护国际知识产权、通过EPA提供打击盗版策略等。第三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支持孩子们的创作活动(设计、绘画)、充实小中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的体验活动、促进短期大学和综合大学的留学生工作的开展、开展对留学生的支援活动、增加亚洲日语海外学习的场所、加强日本语能力测试等日语教育、为亚洲各国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帮助等。

总之日本的文化产业战略是在充分考虑到与亚洲诸国的关系后而构建起来的。在这之中除了歌舞伎等传统艺能同时也将动漫等流行文化放在了重点,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宣扬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同时在这个战略中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还积极准备适宜于各个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开花结果的土壤,努力创造出一个可以培育各个层面的人才、让这些创作者无论在经济地位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可以享有好评的社会环境。

六、对中国的启示

2009年7月,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9月,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而且长期处于混乱无人管的状态,因此还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产业团体和企业虽然多,然而不够集中。2.文化产业的资源分配机制混乱。3.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素养低,人才构造欠缺合理性。4. 尚未完成文化产业连锁。5.投资、融资机制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一致。

9.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篇九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赵桂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旅游+文化+生态

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秦皇岛打造成为“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上半年,赴山西大同、晋中,陕西西安、宝鸡及河南焦作等地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值得借鉴。下面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项目建设必须规划先行,1 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而文化旅游项目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秦皇岛文化独具的特色魅力,切实把项目做特、做精。大唐芙蓉园以“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为定位,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日本园林大师秋山宽承担园林景观设计,是以水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浓缩盛唐文化的大型主题博物园。同时,规划注重夜晚景观营造,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美妙绝伦,建设了一座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景区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2、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考察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多渠道投入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各地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而作为全国首 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却亟待完善,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形象,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焦作市为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投入60多亿元修建景区外围的道路,先后建成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自筹资金25亿元在城市外围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全长36.8公里的焦青旅游公路,还投资2194万元修建了3条观光索道共2247米。云南丽江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

3、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包装推出精品特色专项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来改变和完善文化旅游客源结构。我市应进一步整合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深度推进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按照资源特色和区位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打 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文化精品线路,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建议重点打造京东旅游环线(北京—承德—秦皇岛—唐山,感受浓郁的帝王文化气息),海上金三角之旅(秦皇岛—大连—青岛体验海洋休闲文化),长城文化游(包括天下第一关、长城博物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城、可延伸至抚宁董家口长城、抚宁板厂峪长城及长城砖窖),养生文化长寿游(包括秦皇岛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长寿山),名人别墅游(以北戴河近代老别墅观光及住宿体验为主),红酒文化游(包括昌黎华夏葡萄酒庄园、朗格斯酒庄、昌黎葡萄沟、昌黎玛蒂尼酒庄、抚宁县天马山、卢龙鲍子沟、德源山庄、柳河山谷),观鸟生态游(以爱鸟、观鸟、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包括鸟类博物馆、北戴河湿地、北戴河浅水湾、联峰山公园、山海关石河、昌黎七里海、昌黎大蒲河口、抚宁天马湖、卢龙桃林口)及浪漫婚庆游(重点推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北戴河区整体、北戴河湿地、青龙祖山等产品,注意结合薰衣草种植基地以及卢龙玫瑰庄园等特色景点)等8条旅游文化精品线路。

4、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晋中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有效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广泛开辟渠道,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提高知名度。我市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高规格,大 声势营销。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扩大在中央和境外媒体旅游宣传,强化省内媒体旅游推介作用,本地媒体积极开展旅游节目和栏目,特别是要强化互联网宣传;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联谊会、推介会、区域性旅游交易会,通过资源(产品)的展示、推介活动、资源(产品)状况的实地考察,与合作伙伴加强联络和沟通,推出最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三是集思广益,加大制作开发旅游宣传品力度,形成全市特色旅游宣传品系列,包括画册、声像宣传品、旅游书籍、文艺作品、旅游卡通形象、特色旅游纪念品、有针对性的特定市场宣传资料等。四是支持各县区、相关单位和旅游企业,策划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庆、会展和旅游文化活动,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吸引力。

5、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是直接拉动旅游收入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消费各要素中,购物作为最大需求弹性要素之一,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在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的50%。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已是当务之急。目前,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刚刚起步,几乎尚属空白。各旅游景点销 售同样的旅游工艺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出现了在我市景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在国内其他旅游景区也可以买到的情况。因此,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开发,要集中体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及生态文化特色,集纪念性、欣赏性、实用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注重新颖的品味、馈赠的价值,应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阶层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6、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一是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二是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三是积极吸引影视作品创作拍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让吹歌、民歌、地秧歌、皮影、猴打棒等特色民俗表演走入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五是提倡各景区错时举办风格各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参与性游艺项目。

7、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与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进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随着游客吃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政府对饮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扶持力度(比如长城饽椤饼、四条包子、荤锅、杨肠子火腿肠、老二位麻酱烧饼及赵家馆饺子等);二是要强化餐饮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老字号”餐饮品牌及优秀知名餐饮企业的宣传力度;三是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

8、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尽快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9、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规划优化人才结构。应当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结合秦皇岛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既要从秦皇岛的市情出发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的需要,又要放眼世情和国情,用世界眼光和国家高度来规划人才发展,不仅扩充人才数量,而且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并且完善人才素质。这样,我们的人才规划才不落伍、不闭塞、不保守,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开发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艺术原创人才和表演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文化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旅游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会展管理、动漫游戏、资本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秦皇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化战略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

4、《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5、《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

核心观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结合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就如何发展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核心观点有: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人才,等等。

10.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十

摘 要: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也需进一步推进发展。本文围绕《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分析洛阳市文化产业现状、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洛阳;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增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经济与文化交融的表现之一。它既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大众的需求所在。

一、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日前,在《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1]中明确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五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案》[1]指出,我市将紧紧围绕“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重大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的经济与文化结合的载体,对二者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洛阳历史文化丰富悠久,可发展的文化产业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突出洛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有:牡丹文化产业、洛阳文化传媒业、发展会展业、文化旅游产业、洛阳特色汤食文化产业、演艺娱乐业等。

在洛阳牡丹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重中之重。自 1983 年举办首届牡丹文化节后,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成为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牡丹文化节,是在每年 4 月 5 日至 5 月 5 日前后,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以“花开中国”为开幕式主题的文化活动。[2]牡丹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旅游、传媒、交通、餐饮等各行业的收益增长。同时,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日益求精,建设洛阳牡丹书画品牌,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已经提上日程。在《方案》[1]中,就突出强调要做大做强牡丹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业,筹办世界古都论坛、国际文物艺术品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除了有牡丹文化节,洛阳市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会展。比如5月份和10月份的洛阳房展、车展,6月份的小浪底观瀑展,9月份的河洛文化节等。这些会展突出展现了洛阳文化,也在初步改变洛阳的经济文化产业建构和产业链。

除了注重传统且重要的牡丹文化产业,洛阳市的文化传媒业也在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的新格局、洛阳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新组建,洛阳市新华书店的买书系统的完善,都显示出洛阳市致力于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传媒业的目标。并且,为了促进文化传媒产业的转型,洛阳市政府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微型文化企业的精致、创新、专一。不仅从形式上,也从内容上逐步创新,既要体现洛阳市注重以人为本、时刻关注民生、反映民生的特色,也能体现洛阳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承性与创新性。在实践中,作为洛阳文化灵魂的河洛文化不仅能通过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视频展现出来,也能通过互联网以各种形式,从早到晚,从街边马路到工作单位出现在百姓视野中。除此之外,各类以精品的演艺项目为主的演艺娱乐业、各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正如《方案》[1]中所讲,建好洛阳隋唐百戏城、帝都百戏苑,加大引进音乐会、明星演唱会等商业演出。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洛阳文化深深扎根于民生的土壤中,将洛阳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连接,使洛阳文化既突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能保留自身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多样化。

(二)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之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化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让人民群众更为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李亚在9月9日在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专题调研时指出:“现代产业体系中,旅游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是五大特色产业之一。”那么,洛阳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而洛阳市政府也从经济、生态、政治各个角度重视洛阳文旅游产业的开拓。

在对洛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洛阳市政府、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非常重视。《方案》[1]指出,要提升文化旅游业布局、提升文化旅游业供给、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针对布局,又提出要构建“一心一轴两带两翼”产业格局。所谓的“一心”主要指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隋唐遗址、佛教文化等资源,区域性特别是中心城区如老城区、新开发区打造集遗址保护、遗产展示、文化演艺、休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洛阳旅游会客厅;“一轴”,即即隋唐洛阳城旅游体验轴,打通北至上清宫、南到龙门石窟的古都文化龙脉;“两带”,即依托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洛河文化旅游体验带和伊河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两翼”,即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区和伏牛山山地生态度假区。其中的“一轴”“两带”“两翼”是洛阳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洛阳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改变以前单线发展策略,实行多向发展,既要深深依靠中原河洛文化丰厚雄浑的资源,又要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比如说“一轴”中的隋唐文化,实践中就表现为明堂景点的建设;而“两带”中洛阳生态休闲旅游区便是沿着洛河东西贯通建设休闲娱乐场所,西可以通到偃师,东可以延伸到龙门石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在不断的挖掘丰富独特的河洛文化,整合根文化资源,形成精品文化旅游路线。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牢牢抓住洛阳本身的文化根,也会与其他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相结合。比如,牡丹文化节可以说是旅游产业的一个产品,从牡丹节又延伸出了书法、国画的创作、欣赏和销售。它既宣传了洛阳牡丹文化、隋唐文化,提升百姓的精神素养,也促进洛阳旅游经济的发展。再如,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各种传媒手段得到宣传。而各种会展的举办,可以加大洛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加深洛阳的影响力。而文化性音乐节等各种娱乐性文化产业的举办,能过推动洛阳交通、餐饮、旅店的更新创新,为洛阳市带来种种收益。

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产物,它极大的推进了洛阳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文效益。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王晓辉介绍到:“洛阳市今年(2016年)前9个月,接待游客总数达8952.1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1%;旅游总收入716.66亿元,同比增长15.6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文化旅游给洛阳市经济带来的新效益。而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增加游客知识,提升游客素养的一种方式。游客们通过参观游览龙门时刻、白马寺、牡丹文化节,了解到更多的古代文化,佛教文化,洛阳文化。除了游客,那些为学术交流而参加在白马寺、龙门石窟举办的人文活动,能够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在这里擦除思想的火花,共同促进各种文化的发展。这便是人文效益。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还将生态平衡、人民生活包含进去。文化旅游产业中建设的生态保护区,因是沿河建设,旁边就是居民区,那么,这既是平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又能从制度和法律上要求居民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况且,开发文化旅游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使得自然和人文资源完美契合。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将经济、生态和民生联系起来,做到自然和人文旅游的和谐。

洛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洛阳市经济发展,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把生态文明纳入发展轨道中,这是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洛阳市一直在寻求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就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好的经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3]

二、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洛阳市总的来说,有39家A级景区,5家5A级景区、16家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有统计表明,洛阳市是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这表明了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再不断变强,不断拓展影响力,更表明了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那么,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特点是什么样呢?

(一)核心旅游文化活动

洛阳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与历史,4000多年的建城市,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八大古都总建都最早、历史最长、朝代最多,它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多样,得天独厚。因此,具有历史文化烙印的洛阳市,它的核心旅游文化之一必定是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古代陵墓、民间工艺等各种物质文化。洛阳市著名的文化历史景点是天子驾六博物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明堂、玄奘故里等。这些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洛阳市的经典代表。同时,作为与武则天有着历史渊源的牡丹文化,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发展和推动下,已经延伸出了牡丹文化节,并举办了30多届。洛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初步发展,就是抓住了历史文化和牡丹花卉这两个特点。

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观光和经济合作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牡丹文化节作为核心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慕名而爱。每年的4、5月份,是洛阳市交通、餐饮、住宿收益最好的时候,而因牡丹文化节产生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牡丹为主的特色美食,也在此时大放异彩。同时,牡丹文化节还促进了洛阳市的招商引资,各种项目各种领域的签约不断。比如电子数码、生物医药、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等,这些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2]而赏完牡丹,游龙门、白马寺,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东西一条线的旅游路线使得旅游计划十分有利,这就提升了行业带动力。龙门石窟作为主要核心景点,在互联网应用上为洛阳市其他文化旅游景点的改革做了榜样。今年12月8日,在西安举办的“e服务.易时代”2016年陕西政务峰会上,龙门石窟现场分享了“互联网+”智慧景区的精彩历程。龙门石窟率先与腾讯公司联手,打造全国智慧旅游行业的标杆和典范。通过各种方便的微信支付形态,将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紧密连接,为游客提供便利。这种将科学技术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突破性进展,不仅转变了传统文化旅游方式,提升了旅游效率,也更加的人性化、便民化。这是将文化娱乐、信息咨询、文化服务通过科学技术即互联网纳入一体,是文化生产力提高的方式之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提升要求文化旅游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步伐,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核心文化旅游景点,对互联网的应用是文化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

牡丹文化节和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的核心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在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中起好带头作用,紧密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相互促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文化旅游形式的创新,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4]

(二)文化旅游品牌多样性

洛阳市是根文化是河洛文化,是隋唐历史文化。但是如果细分,洛阳市的特色文化化也有很多。《方案》[1]提到的9个品牌文化中,除了以白马寺佛教园区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和以牡丹为主的牡丹文化旅游品牌是主流中心品牌外,其余7中文化旅游品牌很有特色。即以老君山为主的道家思想文化旅游品牌;以二里头、二程书院为主的的理学文化旅游品牌;以小浪底、洛浦公园为重的山水文化旅游品牌;以丝绸之路博物馆、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区为主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以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保护、杜康造酒遗址为主的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以“特色文化小镇”“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牡丹花都风情旅游线、“回归自然”古朴乡村旅游线、‘“古都史迹”踏访怀古旅游线、“河洛文化”民俗风情旅游线。这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的已经成为洛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还在建设和规划中。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和高效率要求文化旅游产业要提高自身的开发率,不断将自身的历史根文化同现代文化相融合,不断的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中发现现代文化的连接点,发展同现代文化相互转化的现实价值。比如打造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既符合洛阳市作为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历史渊源,又体现国家注重丝绸之路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现实价值。而“特色文化小镇”“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更是响应了最近中国人民乡村游的现实潮流。

这7条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还有一部分是在打造之中。这就表明很多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开发空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现和开发还有待提高,从而表明洛阳市文化旅游经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洛阳市的文化生产力还没有完全解放,那么提高显性的文化资源开发率,挖掘隐性的文化旅游资源,真正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品牌,是洛阳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洛阳市的文化旅游市场会一直建设和发展下去,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发现并补齐“短板”

洛阳市作为文化旅游城市,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中看出,它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旅游资源开发上看,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文化节外,一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这这就出现了单体资源、分散开发多,但相对集中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链接短的问题,使得有些文化旅游产品不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太大的市场收益。从旅游收入看,2015年洛阳旅游总收入仅相当于青岛的66%、西安的72.6%、杭州的35.4%、苏州的41.3%。游客人均消费不足800元,仅为成都的70%、杭州的41.9%、青岛的44.9%、厦门的53.7%。游客人均停留天数2.25天,而西安是3.38天。从硬件设施上看,洛阳市的航线、高铁班次少,交通的不便利成为阻挡游客旅游的因素之一。同时,洛阳是位居中原,经济的相对落后阻碍的了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眼界的扩展、消息的共享,这使得洛阳市必须要加大开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市场做铺垫。

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洛阳市提出必须要坚持“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建设“一心一轴两带两翼”的产业格局。以洛阳牡丹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知名旅游景点为核心,继续突出“古都”地位,深入打造洛阳市的历史旅游名城形象;以各种特色旅游品牌为辅,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融合其他信息科技、娱乐、饮食、交通等行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改革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合理配置各种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协调区域不和谐,提升文化旅游业在洛阳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洛阳市的旅游服务能力和舒适度,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5]

(二)文化企业与人才培养

文化企业和人才的培养对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洛阳市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和规划方面占主导作用,但也应放手更多的文化企业。[5]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以市场导向为主,紧紧抓住企业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目的,放宽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是文化企业发展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提升文化效益。比如说为了提高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影响力,可借鉴《印象刘三姐》、《大梦敦煌》等制作精美的旅游文化演绎作品,将这些作品的设计交给全力支持和培育的洛阳日报,洛阳广电传媒集团等企业,让他们探索和总结演艺精品化和市场化运作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能力,推出更好的影视作品,精益求精,及宣传洛阳文化旅游资源,有打造企业形象,一举两得。再比如提升洛阳市会展举办能力,可以多增强市场化运作。重视和培育符合现代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展览公司,以私人公司为主力,以有经验和知名度的会展企业为基础,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育,从而培养能与世界接轨的专业会展公司。让他们这类公司可以为洛阳走出国内,走向世界建设更大更广的平台。[6] 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文化企业离不开各种优秀的人才,文化旅游产业也离不开复合型人才。[7]《方案》中指出,洛阳市围绕“河洛英才计划”,引进一批文化创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市场策划、宣传营销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将这些人才或团队投放到各个行业,为更好的促进旅游业发展服务;争取国家“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和引智项目对洛阳倾斜,培养高素质、高知识、高领导力、高效率的专业人才;推进与国内知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洛阳市政府应该加大专业人才培育方面的投资力度,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洛阳文化产业服务,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服务。

(三)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形式

文化产业是出售文化、信息、智慧的经济活动,它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市场为目标,经过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来创造财富。既然如此,文化旅游产业就明显的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它的收益离不开创新。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应该和广告、美术、设计、电影、时尚等各行各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形式。最具说服力的便是创造洛阳特色的文化旅游形式。如通过对洛阳广电传媒的培育,创作出从形式到内容有新意的洛阳市旅游名城形象视频;通过人才培养,创新特色旅游纪念品,用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旅游纪

【8】念品;通过开发洛阳方言,让洛阳方言成为一种具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注重和创新洛阳饮食文化,即汤食文化,不仅限于洛阳水席这样老旧的品牌,用新的宣传等外在形式为洛阳饮食文化注入活力,增加汤食文化附加值。注重河洛大鼓的开发与表演,将河洛大鼓的表演与洛阳牡丹节相结合,与龙门石窟相结合,创新河洛大鼓的表演内容。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应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创新品牌。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扫黄打非”工作的创新研究下一篇:教师志愿者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