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10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共12篇)

1.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作品。当孔老师刚发下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部很平常的书,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原来这是一部充满幻想的讽刺小说。这本书一共有四卷,分别是:“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S国”.

要让我选最喜欢的一个故事那就是格列佛的慧?S国之旅啦!这一卷的主要写了:他就来到了“慧?S国”.这的马是这个国家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类似人类的“耶胡”是畜生。格列佛被马们看成是一只和它们一样有理性的“耶胡”.格列佛被马儿的美德所感染,他想留在“慧?S国”,然而“慧?S国”要消灭它们那里丑陋的“耶胡”,所以格列佛不能留在“慧?S国”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主要内容中写道慧?S的美德,我也想到了在生活中关于美德的事。美化环境是大家应该做的事,可我在生活中看见不少破坏环境的人,有些人随便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摇小树苗……这样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为什么不能美化环境呢?不乱扔垃圾,让环卫工人多歇息歇息,上车自觉排队,文明出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也像慧?S一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一位美德少年!

《格列佛游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卷“慧?S国”,让我想到了许多不良行为,我一定要改正。让我们携手打造一个美好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

2.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一)读书的涵义

关于“读书”的解释:查《说文解字》、《辞海》、《辞源》,“读”有二义:1.念诵;2.阅看。“书”有一义:装订成册的著作。合起来“读书”则为念诵或看阅书籍。关于“读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释为:出声或不出声地念书,并理解其意义。现代一般理解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语)上列解释,可以说是传统的一般的解释,其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进一步而言,若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解释“读书”的涵义,则要应用现代解释学的基本理论。这要抓住三个重要层面:“书”要理解为一切书籍和文章,包括网络语言、手机文学;“读”要理解为粗读、略读、细读、精读、攻读、诵读等多种方式;“读书”要理解并落实为科学地合理地解读一切文本,即解读其义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度”。应该说,这是当代对“读书”的全新解释。

(二)读书的目的

读书,为了什么?对此很多专家学者曾做过简明扼要的概括。例如:鲁迅说,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二是嗜好的读书。廖沫沙以为有两种读法:有目的、无目的。钱歌川认为有欣赏的和研究的两种。孙观汉曾评析了两种读书目的:做官和做人。孙观汉还谈及读书的最后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快乐。景克宁则指出,读书是为了获取科学真理,为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凡此概括,无不明显地不同程度地打着时代烙印,带着专业色彩,透着价值气息,浸着人生真谛。

说实在的,谁也无法一下说清说准读书的目的。因为它是个极富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的话题,是个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都需讲的话题,是个所有的读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概括几层,往清楚里说说读书的目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彰显时代精神,根据以人为本思想,读书人追求的目的应该是:第一,追求真理,获取真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第二,追求道德、知识和能力,在从事的事业中,立德、立功、立业;第三,追求“书香”,让人生与书香亲密结缘,使人生充满读书乐,散发书香气。

关于读书与做官有必要多说几句。众所周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的集中体现,“读书做官”是古代教育思想训导的读书人的最大追求。那些受“官本位”思想熏陶的读书人认定,如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所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1]218。因而,他们把读书当作做官与富贵的敲门砖,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对中外官吏史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往高端粗略地看,在古代中国,“几个书生万户侯”?又有几个书生是帝王家?放眼世界看,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有几个总统是“科班”读书人?史实是,只有威尔逊总统,其余杜鲁门、罗斯福、卡特、雷根、林肯等都不是“科班”读书人![2]435若从读书与做官与富贵的关系看,其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且富贵者,在中外官吏史上难以计数,这是无法回避的不争史实。但是,做官不应定为读书的唯一目的,甚至是目的,若为目的,那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极端有害的!在历史上,反为“读书做官论”所害的骇人听闻的例子还少吗?

(三)读书的意义

读书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有什么价值?总的来说,读书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是人们的共识。我们先来鉴赏读书人的下列比喻吧:书籍是阳光、雨露、空气;书籍是恩师、良友、恋人;书籍是营养品、面包、阶梯;书籍是千里眼、顺风耳、望远镜;书籍是宝库、结晶、摇篮……这一系列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比喻,会形象地引领人们去体认读书的意义。简括之,关于读书的意义可概括为下列三层:书是科学知识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读书会使民族强盛,国家繁荣,文明传承,人类进步;书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因此,读书会使有志者实现梦想,成就事业,成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书是良师、益友、恋人,因此,读书养成好习惯,与书结缘,与书结交,与书为伴,会修身养性,陶冶人格,会使生活富有情趣,充满快乐,隐含福气,会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变为“面目可亲”、“语言有味”,并散发“书香”气,洋溢“气质美”。[3]96,102,217,219

在这里,对几种说法必须进一步鉴别。“开卷有益”说。把书分为“香花”与“毒草”的二元分类,现在看来是简单的,机械的。但姑且以此划分而论,只要善于吸收并消化其中的真善美,才会有益。“人生识字糊涂始”说。从书的功用的好与坏两面看,这种说法具有警示性质。但只要读书时尽力缩小虚构与现实、知识与实践、书本与功用等之间的距离,就会“人生读书聪明始”。“书能利人,也能祸人”说。这也体现着两点论。“利人”不用多说,“祸人”,似有二义:祸害他人,祸害自己。这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屡见不鲜,如秦桧、袁世凯、汪精卫、陈水扁、尼古森之流。“祸人”是不会禁绝的。但相信“祸人”与“利人”相比较,“利人”永远是主流;不然,社会历史无法发展。

综前而言,“读书的目的”与“读书的意义”实际上是一回事,所论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着眼点、侧重点不同而已。如此分论,有利于从俗从众,有利于条分缕析地比较与深化。

(四)读书的条件

读书的条件,并非无关紧要,它关系到读书的成效,甚至关系到国家兴衰。读书的条件,究竟要哪些?简言之,要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的环境条件和主观的内在条件。

以社会环境而论。大而言之,若身处亡国、乱世,如上世纪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则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人们哪有读书的心境和条件?社会呈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若身处治世、盛世,如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则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人们就有读书的好心情和完备条件,社会上呈现全民读书的热潮。小而言之,在某些特殊的历史年代,如秦始皇焚书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由于当时施行文化专制主义,禁书、焚书,致使文化遭殃,读书无用,文祸丛生,身处如此残酷的年代,人们怎能安坐,专心读书?自然,面对逆境或困境,为拯救民族、国家的崇高的理想,为学术的独立自由发展而发愤读书的群体和个人,也可以举出许多,如延安鲁艺、西南联大等,如老舍、季羡林、胡风等。

以家庭条件而论。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的家境,无人与之相比,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他生长于书香门第,曾祖俞樾(曲园)先生是清末大学者,父陛云(阶青)先生是探花,外家杭州许氏是名门,母亦工词曲”[2]502。因此,俞平伯先生童年亲受曲园老人启蒙,16岁就离开杭州去上北京大学,后又游学欧美。可见俞平伯先生的读书、发展、成功,得到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若仅从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来看,具备如此优越条件者,毕竟是极少数。那些家境贫寒者,只要志气不灭,发愤图强,仍能读出出息,成为有所作为的人,甚至成为人们敬仰、学习的榜样。古今中外穷孩子攀上高塔的杰出成功者,如明代著名画家王冕、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著名华裔修辞学家郑子瑜等,不计其数。

以主观条件而论。主观条件指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前者如天分、体质、遗传等,后者如感知、情感、意志、态度等。这里先谈读书人比较关心的两个因素:天分和毅力。人的天分,我们承认有差异,即智商有高低,但它只是决定读书成效的重要因素,绝不是决定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只要承认差异,决心改变差异,勤奋好学,同样会取得成就,甚至超过高智商者取得的成就。由“反映迟钝的孩子”成为名震京城的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左思,由“笨学生”成为名扬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由“不会有出息”的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都是最典型的例证。再说毅力。毅力就是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的精神。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座右铭为:“读书要有毅力,科研要有毅力,否则你将一事无成。”两位大家的名言和成就,对毅力的重要性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读书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是决定读书成效的不可否认的甚至不可轻视的条件。若两者相比较,内因——主观条件,是决定因素;外因——客观条件是重要条件。这样看待,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的原理的。

(五)读书的态度

人们不禁要问,读书还要讲究态度?是的,要明确并解决态度问题,不然,读书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态度,是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对读书的看法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就是人们的读书态度。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主要论析四对态度:

1. 喜爱与乏味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有位日本朋友问他:你是一个伟人,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坦诚地说:我平生有两大喜爱:一是书,二是女人。[4]1038如果人们对书如此喜爱,把读书看成生命享受,就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变成“书迷”、“书痴”,甚至跟书相恋相伴,甚至于把自己“嫁给”书。有了这样的“痴情”和“挚爱”,就能确立正确的“读书苦乐观”,即使“寒窗夜读”伴终生,即使“泛游书海苦作舟”,即使采用古人苦读的追月法、刺骨法以及丫头监读法,即使因书遭受横祸,也是“其乐无穷”。不然,即使“红袖添香夜读书”,也无乐趣可言也。固然,兴趣对读书的乐趣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把兴趣强调过头。原因有二:其一,兴趣这种“意向”的倾向性可以在实践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对原先并不感兴趣的,接触多了,就会被其魅力熏染,兴趣就会发生从无到有、从淡到浓的迁移,并在其领域获得成功。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弃医从文、著名诗人艾青弃画学文的经历,[5]73就是最好的说明。其二,兴趣会随着学习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生活中,因工作任务、专业方向等的改变,常引起人们的读书范围和内容的改变,这时候,当兴趣与目的发生矛盾时,许多使命感、责任感比较强的人,就会主动积极地适应改变,自觉培养新的读书兴趣,并在其领域有所作为。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无须赘举。

读书乏味与读书有味形成鲜明对立。读书乏味有多种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看书就头疼,书似乎成了冤家对头;看书时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放下书就来精神,如释重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清,读书的目的性不强,也不想有所作为。显然,这种读书状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十万八千里,应当尽力改变。

2. 勤奋与懒惰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就读书而言,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不畏劳苦”改换成“不畏勤奋”,同样是句精彩的至理名言。因为“勤奋”与“劳苦”,水乳交融,无法分离。“勤奋”的价值还有一点值得强调,这就是“勤能补拙”。古语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马克思的女儿曾经问他:“你最喜爱的工作是什么?”马克思回答说:“做一个蛀书虫。”马克思的确是一个极端勤奋的“蛀书虫”。他为写划时代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曾读过1500多种书,并一一做了读书摘要,仅在1861—1863年这两年间,他在大英博物馆摘记的材料,就写了23个笔记本。[5]225这是一个具有一箭多雕功能的论辩例证。勤奋读书,就要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于抄录,勤写提要、心得、笔记,勤做卡片,做到四勤:眼、口、心、手齐勤。还要把勤奋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就会“积久而成学”。历史学名著《日知录》就是顾炎武集他大半生札记的结晶。

懒惰与勤奋形成鲜明对立。懒惰是读书的大敌。书籍对于懒惰的人是一堆废纸。懒惰往往跟目无大志、自暴自弃连在一起。惰性,如同幽灵,时刻会侵扰意志不坚定者。只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懒惰就会销声匿迹,不会兴风作浪。

3. 认真与随意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以读书而言,认真,如同原子核一样,蕴藏着感知、情感、意志、想象、联想等的巨大能量,因此,有了认真精神,读书就能开出智能的花朵,结出学问的果实,累积起科学的高峰。举例来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耗时10年;司马迁撰写《史记》,费时18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耗时40年;歌德创作《浮士德》呕心沥血60载[5]141……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高峰”不就是用“认真”蓄积的潜能逐日逐月逐年地积累的吗?这些令人钦佩的座座科学高峰不就是用“认真”焕发的潜能逐日逐月逐年地铸就的吗?

随意或随便与认真,基本上形成对立。随意派读书,其特点是断断续续,翻翻拣拣,东鳞西爪地取,丢丢撒撒地抛。这种读书态度也不是一无所获,也有可取之处。老年人如果为了消闲,为了享受自由乐趣,可以如此潇洒地读书。青壮年应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宜经常采取这样的随随便便的态度。如此读书,费时少功,甚至无功。

总之,读书,不应走马观花,而应下马观花;不应囫囵吞书,而应细嚼慢咽;不应只读皮毛,而应深入骨髓;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消化吸收。

4. 批判与信从

学者陈四益认为,前人读书有两种读法:站着读与跪着读。所谓站着读,就是跟圣贤书和准圣贤书,平等对话,不唯书是从;所谓跪着读,就是将圣贤书和准圣贤书,奉为圭臬,唯书是从。前人很多是跪着读。[4]867—869显而易见,我们应当赞成站着读,反对跪着读。站着读,首先,要挺起独立的脊梁;其次,要以批评或批判的眼光审读。即使对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持久影响力的各类经典,也要历史地辩证地去研读。不然,误读是难免的。学者刘梦溪曾举过一个十分恰当而重要的误读儒学的例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外的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还有的把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在中国儒家就是传统。对传统儒学的误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违反辩证法,因强调儒学、复兴儒学不当引起了偏执;二是违背历史观点,把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4]881—883跪着读就会丧失独立精神,不做书主,甘做书奴,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变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如果这样的话,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借用鲁迅所讲的印度的寓言故事,姑且换个角度,以此说明丧失独立意识的可悲可叹: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去出卖。货卖完了回家,孩子骑着驴,老翁跟着走。路人看见,责备小孩,说他不懂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俩便换了个位,旁人见了,又说老人狠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桥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俩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书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不骑。这时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一个办法了,我们俩人抬着驴子走吧![1]164

参考文献

[1]邓九平《谈读书》(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邓九平《谈读书》(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3]邓九平《谈读书》(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4]邓九平《谈读书》(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3.表示《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 篇三

这些字眼仿佛带着魔力,勾出了我的好奇心。《格列佛游记》书如其名,讲的是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因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游历了一些神奇的地方,最终平安回到英国的故事。它的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让我感觉,我是在读自己写的日志《我与格列佛的游记》,而不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呢!

书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陆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在一次旅行中流落到的慧因国。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类字眼,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作为统治者的“慧因”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马”,在它们的国度,奴隶竟是人类!那里的“人”粗鲁、愚蠢,有着难听的名字:野胡。我很羡慕格列佛能到慧因国,它是所有人追求和向往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你不用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世界,有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为了金钱抛弃亲身父母。虽然,我们的师长从小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不要……,但这与他们同时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像陶渊明先生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4.《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 篇四

内容:读《格列佛游记》有感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2011级土木(3)班学号:2011510364姓名:雷弥

读书心得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格列佛游记》的作者英国著名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72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幼年读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时,我曾一度认为这是一本童话,后来又认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普通小说。今年寒假里,我再次品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才感受到原来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真正的灵魂。

《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在四个国家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乔纳森斯威夫特讽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每当回想起这本名着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股之说,而我读书大概也有此种精神吧。只两天,这本二指厚有余的大书就被我看完了。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先生的奇遇。这本书第一站是小人国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确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动他们的整只海军舰队。大致说来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鸡鸭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复的提醒读者牢记这个比例。例如,小人国的国民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二个轮子的木架:但是主要的困难是怎样把作者抬到车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竖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们用带子捆绑住作者的脖子、手、脚和身体;然后用像作者他们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绳索,一头缚在木柱顶端的滑轮上。九百条大汉一齐动手拉这些绳索,不到三个钟头,就把他抬上了架车„„一万五千匹高大的御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着我向京城进发„„在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显的渺小委琐。而后,格列佛又来到了大人国,他与大人国国王的一段对话,不仅构成对英国的批评,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并使它们互为评议。《格列佛游记》的讽刺在揭示现状的同时,也构成对某些语言的模拟和挖苦。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缘故。这个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说带向另一个层面的讽刺:即对人性的怀疑。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英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国度,承着不同的文化,对于过去,对于历史,自己国家的从小就了解,别的国家的很少去触及,而且没有一定的知识垫底,去读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指桑骂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为奇的。

格列佛在慧马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总而言之,《格列佛游记》既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小说,也是一章具有着强烈讽刺意味的哲理文。他讽刺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却又不明说出来,而是巧妙的将它们安插在书中的故事中,把人类贪婪,为了谋权牟利的心机在小人国的大臣们身上体现出来。把人类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掠夺残忍的本性在与大人国的交往中体现出来。

5.《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 篇五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6.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学与研究相得益彰。研究落实于教师的日常教学, 走向日常教学, 实现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有效上好理论课, 我和同事通过远程培训, 从拓展材料的“欢乐课堂”部门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上理论课不一定非在教室, 也可以到机房上。1) 游戏激发兴趣法。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小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游戏引入教学, 然后再适当的给以学生动手的时间。例如:上学期给同学们上的一堂课, 首先由一个小游戏“猜数字”引入教学, 理论没讲之前让所有学生打开电脑, 猜数字 (这当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材料下发到每台电脑) , 学生一下兴趣来了, 个个都积极参入, 再慢慢的一步一步给同学们分析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其中我穿插了QQ空间小游戏, 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怎么进入, 又怎么退出空间, 学生带着好奇我讲解了这趟课的核心。一趟看似非常枯草乏味的理论课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小游戏中完成了, 而且效果非常好。2) 建立学习小组法。采用学生组内竞赛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 比如必修教材2.2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可以采用组内竞赛的方式使用搜索引擎, 还有必修教材第一章信息的基本特征, 可以采取分组活动集中探讨信息技术的各个特征。课前对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调查, 作为建立学习小组的参考依据, 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交流、辐射作用。3) 研究性学习法。由学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 因而, 亲自整合信息, 选用信息, 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利用教材和资源网中的案例, 引导学生找出主要问题。此类方法是信息技术理论课值得深刻研究的方法, 我和我的同事正在研究和探讨中。

二、反思:研究型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加工、深化, 这是反思的典型表现, 也是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核心特征。同时, 也正是这种反思, 让教师的行为有了不断修正和改进的可能。一个研究型教师, 首先要学会反思。

1) 教师平和、赞扬的语言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和谐。教师在上每节课时, 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这不同的情绪中, 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上周, 我在给高二某个班上完信息课后, 感觉非常惬意和喜悦, 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 爱打游戏的几个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没有打游戏, 也没讲话, 而是积极动手做练习。后来, 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 不禁豁然开朗:记得上上周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 这几个同学打游戏, 我没有采取命令式的口吻叫他们别打游戏, 而是采用幽默的激将法化解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尴尬和不和谐。课上这几个同学打游戏被我发现后我没有马上批评他们, 叫他们别打, 我采取温和的语气、赏识的心情说: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最聪明的是那几位同学吗?会打游戏的同学一定非常聪明, 否则他们怎会利用这么好的时间打游戏呢, 他们的任务一定是完成了, 他们是会学会玩的学生, 然后我叫其中一个站起来演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 没想他真的很好地完成了整个操作。同学们在我的带动下全鼓起了掌。课后我特意留下这几个学生, 然后又用关心的语气和他们谈谈心:我们这课虽然不参加高考, 但一定要通过不然会影响高考填志愿等等, 你们既然到我们学校来一定都不错, 很聪明的, 但有一点一定要在学会玩的同时学会学, 上机操作这种时间课下没办法完成, 打游戏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 你们觉得是不是要充分利用好上机时间, 这几个同学都点点头, 最后我说你们几个在高三毕业时一定会考一个好的大学, 老师敢保证。没想上节课这几个同学表现还真好, 在这基础上我适当的走到这几个学生面前指导指导, 并培培他们的肩膀说:不错。效果还真好。

2) 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我们老师上课特别是这些非高考科目, 上课时总会有一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 记得有次上课几个同学在下面搞小动作吃东西, 并把板凳弄倒了, 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发火, 而是走到同学中说:刚才的这位吃东西的同学肯定是知道老师上第四节课有点饿了, 不好意思直接给我吃而采取这种方式提醒我, 给我东西吃, 同学们觉得是不是, 没想所有的学生都鼓起了掌。从哪以后这位吃东西的同学再也没在课堂上吃过东西了。记得还有一次, 我说同学们下面我来演示操作给你们看, 没想下面一个“调皮”的男生说, 老师别演示了, 我还没做完呢, 而且声音特大, 忽然引起全班同学大笑。其实, 说实话, 这男生并没注意他的大声已经感染了其他同学, 说问题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何让老师来化解这种尴尬呢:我忽然记得自己给自己的要求 (不要在课堂上发火, 因为发火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任何问题) , 站到这个同学旁边说, 同学们你们看这位同学确实没做完, 他平时是非常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 不管哪节课他都非常认真地学, 你们要向他学习, 我们等等他, 稍后我再演示, 好吗?就这样即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 也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从那节课后我感觉这位同学比原先乖多了, 上课操作不但认真, 而且还非常尊重老师。

三、课下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教研的需要

7.2022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 篇七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时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辛辣的讽刺、批判了英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主人公格列佛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耳闻目睹,无奇不有。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做了细致的描写,是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部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回味无穷。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其中的两部分最吸引我,那就是格列佛在小人国游记和大人国游记。你看他在小人国是何等的威风,他就是那里的巨人,他在那里无敌与天下。他在那里惩恶扬善,帮助小人国打败了敌人,他成为了小人国的英雄。但是,在大人国,他又是那么的渺小,和那里的巨人相比,他就是一只蝼蚁。苍蝇都可以欺负他,他历尽艰险,才逃离大人国。

8.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800字 篇八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16,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遇难,死里逃生,漂到了小人国。格列佛刚睁开眼睛,就被小人们绑了起来。小人们用了一个巨大的木车把对他们来说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小人国的国王。格列佛的出现吸引力很多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得到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小人国也有分两个国家,一个是利立浦国,一个是夫斯加帝国。有一次,夫斯加帝国想占领利立浦国,格列佛把夫斯加帝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立了大功!作品表面上是在写两个国家的斗争,实际上是讽刺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总是进行着内部斗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来,格列佛又来到了巨人国,他和巨人国国王的一番对话,不仅讽刺了英国当局,还展示了两种不一样的想法。格列佛向巨人国国王讲述了英国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各种政教措施,来引出巨人国国王的英国的评判和怀疑,具有讽刺效果。

格列佛还来到了慧骃国,这是一个人马地位颠倒的国度,是一个真诚、透明的国度。在这个国度,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丑恶字眼,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战争,没有罪恶……一切肮脏的东西在慧骃国都没有!那就是作者所渴望的理想世界!

9.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400字大全 篇九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下面是,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400字

当我翻开了《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录所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这些就想快点往下看,想快点了解怎么会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国家又怎么会飞。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读起了第一章。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与其说是“格列佛游记”倒不如说成是“我与格列佛的游记”呢,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几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历险一样。但是我又从心里佩服他的机智勇敢,他总是给我一中“逆境丛生”的感觉,这点就是他历尽艰险后从新踏上自己的国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坚决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否则的话,若我以后遇到这种事情的话说不定早已经一命呜呼了呢......篇二: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400字

《格列佛游记》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yin国等地的经历

。在小人国里,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长度的十二分之一。人的身高只有6英寸。格列佛在那犹如巨人,一顿要吃好几车食物。但格列佛也对小人国心怀感激,帮助小人国取得战争胜利。

而在大人国,一切与小人国恰好相反,居民身高80多英尺,麦子也有40英尺高,格列佛变成一个小小的“宠物”,随时有被踩扁的可能。

但在这些国家里,官员们还为了自己的权位进行无聊的政治斗争

而格列佛到了飞岛国和慧姻国以后,更是一种荒唐景象。飞岛上的统治者靠搜刮下方财物养活自己,若不服从,国王就把飞岛罩在他们头上,夺取阳光,甚至直接毁了下方。格列佛和马国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讽刺。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罪恶。

以上看来,童话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作者用童话

我想人万不可贪财,要心灵纯净,用自己的良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才会赢来赞赏。

篇三: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400字

冒险,使人坚强;冒险,使人执着;冒险,使人拼搏。

——题记不足六寸的小人,身高如塔的巨人,经受磨练的奴隶,被人欺辱的野胡,多么离奇的经历。在格列佛的引导下伴随着我进入这个梦一般的童话世界:从小人国到大人国,从飞岛国到慧骃国,经受了种种挫折,从小人国的海上立奇功,到大人国的沦为摇钱树,到飞岛国疯子般的设计学院,而逃到慧骃国的骗子医生和弄权首相。多么离奇而具有讽刺的童话。

《格列佛游记》为我打开了童话世界的大门,在童话的世界我可以尽情地吮吸着书中的甘露,尽情嗅到花儿的芳香,尽情得在自己的国度中穿梭。在它的世界中我不再有所羁绊,有所顾虑,相反它为我击起多姿的浪花。《格列佛游记》讽刺了当时朝政,针砭时弊,揭露黑暗,否定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当时英国的各个领域。

我爱读书,《格列佛游记》帮我走进那般童话的世界,让我明白了种种······

篇四: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400字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那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境地。在这里,你不必顾虑别人会骗你,会偷你的东西......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偷别人的东西;抢别人的贵重物品;有人拐卖儿童,谋取高利;有人甚至为了金币,抛弃了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老师们、长辈们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跟我们说: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

我感想如果我们的这个社会可以和慧因国一样的话,就好了。没有小偷,没有夺取;没有人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父母。我希望着有一天,这个社会可以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那么这个世界就完好无缺了!

篇五:格列佛游记读书心得400字

星期天,我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打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说了格列佛乘船探险,遇到了种种困难,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并不慌张,而是去和他她它沟通,成为好朋友。在终日的努力下,终于回到家。

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敬佩格列佛,同时,我还记得上次,我亲身经历的危险。

那是一个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金奥华府小区自由自在地欢乐玩耍。正当我们在假山上玩的开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不良少年。他把当地施工工人辛辛苦苦合成的水泥打翻,然后,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走来。我害怕极了,只见他抡起棍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们,我叫大家小心一点,后来才知道他想让我们和他一起搞破坏。我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办法逃出了困境。

10.地心游记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这是一部描写到地心探险的小说。出自法国科幻作家儒尔˙凡尔纳的笔下,他丰富的想象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心世界。讲的是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得到萨克努塞姆的一封密码信,通过破译后发现有人曾到过地心。于是李登布洛克教授就和侄子阿克赛尔来到羊皮纸上所写的地方,并在冰岛聘请了向导汉斯,由斯奈尔菲尔火山口进入地下,开始了他们的地心探险之旅。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出发,一直向着地心方向下降,在地下,他们一路克服了缺水、迷路等种种磨难,也见到了食人鱼,像恐龙一样的动物,甚至还见到了野人,最终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

这本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李登布洛克教授有着科学和缜密的心思,甘愿为探索科学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科学是伟大的。这本书语言幽默,情节扣人心弦。我认为最惊心动魄的是向导汉斯、阿克赛尔和李登布洛克教授在离地心不远的地下河遇到了风暴,大风把他们的小船吹得差点沉下河。后来,一个火球袭击了他们,这个带电的火球落下后,将木筏上所有的铁器都磁化了。半白半蓝的火球如同一刻直径10英寸的巨大炸弹,慢慢的移动着,在风暴的抽打下急速旋转。它朝我们来了,它爬上木筏的骨架,然后跳到食品包上,然后又轻轻飘下,一个反弹,掠过火药箱。多么恐怖!我们都要被炸上天了这本书不仅情节使人惊心动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向导汉斯。这位强壮、忠诚、勤恳的冰岛人,用双手、双脚完成自己的使命,正是他在严重缺水的时候找到了一口井,才得以救活大家。

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执着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1.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一

提起《西游记》,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这本书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创作出来的,是最为广泛流传的古典神魔长 篇章回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一生中诗文词创作甚多,所以才能开辟神魔长 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说起阅读,那真是有点惭愧,因为我直到上个寒假才刚刚读了《西游记》,记得小时候就已经看过了一次儿童版《西游记》,也欣赏过相关电视剧,但在读原著的过程当中,我才发现电视上和书中的故事情节是有出入的。在电视上人物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并没有书上的那么传神,那么形象,那么逼真,甚至有个别 篇章中故事内容截然不同。当我看到原版的《西游记》时立马被吸引住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性格特点被吴承恩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一种完全抵御不住的魅力,当时有想一口气读完的激情与冲动。当然一口气也吃不成胖子,还是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比较好。

说起《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不愧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人物了,既然是主角,当然个个也都身怀绝技,各有各的特点。就拿唐僧说吧,西天取经原本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历时,经过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取回真经,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师父,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第“要以慈悲为怀”,就在“三打白骨精”章回中,孙悟空连伤三人性命,他毫不留情将之逐回花果山。唐僧在取经路上,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最终才取回真经,修得正果。这也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到孙悟空,他乃是取天地玉露之精华,从石缝里诞生,在大闹天宫中高喊玉帝为“玉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起旗号“齐天大圣”……这段时间里的孙悟空,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代表了人类精神最顽皮的部分”,但是最终也帮助了唐僧修成了正果。

在故事中,他们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经过了女儿国、灭法国、比丘国等等百余国,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打败了的妖怪数不胜数。这又告诉了我们:只要坚持,必能成功。

当我读完《西游记》,我也懂得了在办事或学习中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就像西游记中所蕴含的:唐僧如果没有三个徒弟的护驾,唐僧师徒四人如果没有各路神仙的帮助,那么他们也不能平安地去印度取经,或者说也难以取得真经。

12.格列佛游记 读书心得(二) 篇十二

格列佛游记 读书心得

(二)作者整体以4个卷轴来描述其旅途所见于所经历的事情,前两卷轴分别以写小人国与大人国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其并不是像作者所说智慧与大小形成正比,小人国的人民虽然小但是他们还是拥有自己的优点,在数学方面相当有自己的一套,竟然能够缜密精确地算出作者这个庞然大物所需要的食物,这无不令人惊叹,但并非所有事物都有其完美无暇的一面,他们虽然小但还是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大脑,一样的思想,正所谓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有着一定程度上对他人的猜疑,这在大多数人身上也是多或少的存在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如此奇怪的国家里竟然还能存在着和我们一样有着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独特的称号“高级动物”,同时作者并非一味的描写这样的国家,多么奇特,而是让读者们——我,进行深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人类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当作者向其他国人述说这件事物时,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怀疑的眼神与惊讶的表情,好比井底之蛙,不跳出井的束缚,何以见自然之真面目,作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悟每一位读者,文中多处写到作者如何由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融入其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甚至受到多数人的欢迎,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与他人交际,尽量抓住一切机会让别人理解自己,甚至与他人分享;帮助朋友,而不是面临危机时自己逃脱,自私自利的小人行为,当然我们活在当下紧张的人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的是要发展自我,通过世故圆滑之理,见机行事。

——奶瓶,啊哈

上一篇:2021年防溺水旗下讲话稿下一篇:童年趣事令人回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