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024-08-17

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精选13篇)

1.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一

三、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案例分析

(一)企业概况

某某公司是国外某集团在中国持续发展的重点新投资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000万美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引进德国DIEFFENBACHER等公司最先进的年产22万立方米的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生产设备和技术,项目竣工投产后,结束了广东没有连续压机生产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的历史,改变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生产基地长期进口刨花板的状况。

(二)成本会计体系的现状

虽然公司成本管理系统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但目前的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进行的,没有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加强管理。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1)由于公司总部采用以传统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涵盖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使得成本分析领域相对狭隘,不能将产品成本看成一个系统过程进行规划,不利于公司成本控制。(2)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采取薄利多销政策,使近年来的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致使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成倍上升,加之公司对财务人员定编人数少,使成本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三)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战略成本会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情况下的成本管理信息体系,有两个分体系:成本会计信息体系和营运控制信息体系。这两个分体系的目标是服务、产品和其他管理者感兴趣的目的物作价以及计划和控制,这两个成本体系的输出满足于制定决策。首先对于外部的财务报告,成本会计体系分配产品成本以确定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样,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确定产品成本可能导致低估或看高估单个产品的成本。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种低估和高估是在合理的准确范围内。其次营运控制信息体系是成本管理信息体系的子体系,主要提供管理者和其它与计划和控制有关活动执行情况的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营运控制关注应该执行的活动及其执行情况,重点是改进和找到改进执行活动的途径。

(四)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应用效果

采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模型后成本计算法考虑成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因而,它能较客观、合理地反映高新技术环境下各种产品的成本。比如在传统成本法下完全无法得到的各作业单位和各产品消耗作业的信息却可以在成本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公司从而可以分析在那些亏本的产品型号中,究竟是哪些作业的使用偏多,进而探讨减少使用这些作业的可能。再比如与传统成本法相比较成本较高的某些产品,可以看出其主要的消耗在材料处理和整备两项作业上,这样公司就可以考虑今后如何改善工艺,减少此类产品存该两项的消耗,从而减少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应用方法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2]赵小川.基于战略成本框架下的生命周期成本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3]胡燕灵.谈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和层次性[J].财会月刊,2008;12

2.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二

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是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 这些方法有很多, 本文做种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杜邦公司,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 该方法的职能从最初的计划和协调, 发展成为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 兼具了控制、评价、激励等多项功能和作用。可以说, 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 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全面预算管理中, 管理人员以企业经营目标为起点, 通过市场需求的预测, 以销售预算为主要环节, 并将预算扩展到生产、成本和资金等方面, 最后编制全面预算体系, 如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项预算等等。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工业企业应用的意义

(一) 有利于实现工业企业经营目标

在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 工业企业可以以数量化的方式设定一起时期内企业的发展目标, 这样能够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指明了方向, 使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全面掌握企业整体运行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减少了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然后根据企业的预算目标和各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可以说, 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能力贯穿了工业企业活动全过程。从事前控制的角度来说, 全面预算编制能够有效引导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 明确计划期内的工作;从事中控制的角度来说, 预算执行是企业管理层控制各部门运作的指南;从事后控制的角度来说, 预算考核通过对比差异, 能分析出实际绩效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距, 为以后的工作标明方向。从而有利于我国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险, 全面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 有利于协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还有利于协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 避免工业企业某些部门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而片面追求狭隘的部门利益, 这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只有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过程, 从而使各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方向。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 工业企业各部门的经理人员能更深入地了解本部门与企业整体的关系、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工业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 调动工业企业各部门的积极性, 避免由于责任不明确而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 减少了各部门相互间的冲突与矛盾。总之,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正确处理工业企业各部门间的关系, 减少各部门间的内部矛盾, 促使工业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经营目标而努力, 发挥工业企业内部资源的最大功能。

(三) 有利于加强工业企业风险防范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加强工业企业风险防范, 预算管理通过对工业企业各部门和成员在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考核与激励系列过程中责权利关系的全面规范, 将工业企业管理机制具体化和数量化, 通过以市场销售为起点的预测, 将工业企业外部市场竞争风险与内部管理体系连接起来, 即通过使全面预算成为一种自动有效的自平衡系统,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手段, 有助于完善工业企业管理机制, 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强大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工业企业计划工作的开展与完善, 有助于防范工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算的基础是计划, 因此预算能促使工业企业的各级经理提前制定计划, 避免工业企业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实际上, 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 就是工业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工业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工业企业应用的步骤

(一)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

顾名思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方法, 它涉及到工业企业组织各层次、各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只有工业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权责利划分明确, 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的顺利分解和推行, 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所以, 工业企业应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构建多层级、与各部门情况相适应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我们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探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股东大会是工业企业的权力机构, 负责公司年度预算的审批;其次, 董事会及下属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 负责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审批整个企业的全面预算方案, 协调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分析和考核工作;第三, 全面预算工作组是工业企业预算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执行组织;第四, 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则是工业企业具体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执行机构。

(二)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目前, 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 导致执行全面预算的随意性大。事后监督控制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 工业企业应构建全面预算的考核评价和预算管理监督机构, 负责全面预算的过程控制和监督。针对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监督中的问题, 企业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监督机制。首先, 确定监督管理方向时, 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 还要考虑其他非财务方面的指标, 如产品质量、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等, 因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是要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而上述指标都是衡量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 在监督考核的方法上, 应该以编制的预算为基准进行比较。总之, 要经过科学系统的预算程序, 采用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 建立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 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监督机制。

(三) 建立与全面预算挂钩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 工业企业应建立于全面预算挂钩的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利用编制好的预算对企业各部门的资源 (包括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 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所以,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 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 这就需要通过激励机制它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经营发展目标。首先, 要提高工业企业管理层及各部门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使预算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 并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如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融资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 进而根据编制好的预算执行与控制, 分析并调节出现的差异状况, 并根据差异状况奖优罚劣。其次, 激励机制应该根据企业状况和环境不断改进。应首先看企业管理活动是否按质完成, 只有在百分之百达到各项管理活动的预算目标的情况下, 才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 而没有完成预算目标的话, 则要进一步找出原因

摘要:本文研究了全面预算管理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在工业企业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实现工业企业的经营目标、协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和加强工业企业的风险防范。全面预算管理在工业企业应用中, 应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和建立与全面预算挂钩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工业企业,应用,意

参考文献

[1]林醒观.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当代经济, 2011/04.

[2]李晓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会计师, 2011/05.

3.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工业工程是管理学和工程学的有机结合,企业应用工业工程体系进行管理,可以明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企业管理;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9-2

0 引言

现代工业工程是将管理学、工程学以及运筹学等理论结合后再利用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独立且系统的学科,是一门技术科学。

工业工程的目标是实现系统的最优化以及作用的最大化,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1 工业工程的形成过程

工业工程,是在美国工业发展背景下诞生的一门工程类学科[1]。在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工业工程学者首次在现场作业过程中使用动作法、电影法以及秒表法,工人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工程与统计类学科逐渐融合到一起,由此产生了行为科学、系统工程以及运筹学等先进的理论及方法,并且这些理论方法被应用到工厂中来,在工厂的系统整改以及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逐渐形成了质量管理、工厂设计、工程经济分析以及物料搬运等方法,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逐渐成型。

2 管理学与工业工程的关系

管理学与工业工程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并且关系密切,但是在本质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2.1 管理学与工业工程的职能以及作用不同

工业工程的技术性非常强,并且侧重于系统的优化,以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效率;与其不同的是,管理学比较侧重于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系统运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且具有管理、决策、监督等职能。

2.2 管理学与工业工程的人才属性不同

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属于技术型人才,其主要职能是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建议以及可行性方案等,并且在管理层的领导下处理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管理技术问题[2];而管理学的专业人才属于顾问型人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处于决策地位,对企业的全部员工,包括工业工程人员进行管理,是企业的领导者。

2.3 管理学与工业工程的联系

管理学与工业工程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对方而具有存在意义,两者失去任意一方,对方则失去了存在价值。工业工程的价值体现在为管理者的工作服务,管理者又依靠工业工程给予的建议进行决策,实现管理者的价值。

3 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3.1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创新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质量,使企业的效益难以大幅度提升。经济不合理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因为有上述情况出现,我国的经济素质以及经济效益偏低。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摒弃过去的管理模式,及时创新管理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从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将市场需求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营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推动企业资源逐渐流向市场需求大、能耗少、效益高的工程项目和产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就必须有一套系统且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状态进行全面的掌控,避免“丢散落四”的现象出现。现代化工业工程管理体系的出现,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管理的各项需求。工业工程体系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成功调整,进而促进了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展开。

3.2 在定岗、定员中的创新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但是企业的改革与经济调整使员工的流动性增大,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员工的流动问题是目前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若是不能处理好下岗员工的问题,会使企业的员工产生心理波动,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对此,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工业工程体系中的工作研究技术,不仅可以使员工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以岗定人,按产定员。企业生产成本工作研究包括两种技术,分别是作业测定以及方法研究。作业测定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工作时间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员工的工作规范标准,为员工的工作提供指导标准。作业指导主要是研究员工的工作方法,通过探索生产时间和辅助时间,从而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无效时间,制定出标准的工作时间;方法研究是通过操作分析、程序分析以及动作分析等方式,寻找最为合理、经济的工作方法,从而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损耗,使工作方式标准化。总而言之,通过方法研究技术,可以寻找出最优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定岗的目的,在完成定岗之后,通过作业测定技术,制定出标准的作业时间,以达到定额、定员的基本目标。

3.3 在市场竞争中的创新应用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实现由亏转盈的关键步骤。现代化的工业工程管理观念,可以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新办法,创造新路线,以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为目的,实现对质量的管理,规范职工的质量行为,从而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跟随市场变化的脚步,能够时刻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加企业的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现场的管理不能忽视,现场管理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产品的质量以及员工的生产效率会明显上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4 我国企业在实施工业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我国企业在实施工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运用工业工程体系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对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完备的理论作为管理的基础,专业的技术人员也不足;第二,我国部分企业照搬国外的工业工程体系现象严重,国内与国外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加任何改造就照抄照搬,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内部的工业工程部门要从改善现场作业开始,从基础部分开始进行工业工程改造,然后再不断扩大改革范围,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3]。

4.2 我国企业在实施工业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2.1 确定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发展路线

我国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对工业工程目标进行确定和定位,包括对工业工程中的工作职能、范围以及组织结构、工作方法、流程以及各个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目标的确定,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与此同时,要建立一个跨职能的团队,通过其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确定适合我国企业的工业工程发展模式,从而使我国企业工业工程管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2.2 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通过和国外企业的交流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再联系我国的时间情况,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工程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让企业得到最大化的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工程是企业在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期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工业工程,并且将其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结合起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 樊乐.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J].化工管理,2015,01:140.

[2] 景涛.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44.

4.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 EVA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全新业绩评价体系。作为弥补传统财务指标体系中忽略股权的资本成本的有效方法,EVA自其被发现以来就广受推崇。2010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全面引入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标志着国内的普遍认可和大力推广。企业应当把握EVA的核心理念,以求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价值管理,注重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本文对EVA的作用及其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应用作简要阐述,并对EVA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企业价值管理;EVA;业绩考核

一、EVA的作用:

(1)激励性功能。企业考核业绩时,EVA是重要的评价依据与指标。由于我国多数企业仍然以每股收益、投资回报率等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作为奖励机制的基础,这些比率的操纵会影响到股东的利益或降低经济效益,因此在业绩考核时,以EVA为指标,可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有损长远利益的情况发生。同时,EVA强化了风险承担意识,有利于经营者目标与所有者目标趋于一致,让经营者成为所有者的一部分,两者目标才能趋于一致。

(2)理念更新功能。EVA不仅是一种计量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的价值管理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根据国外实践经验,EVA要力求简便易行,经过长期培训,形成全体员工认同的EVA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企业才能与EVA与时俱进。(如果企业某一项目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低于投资的收益率,将导致企业总净资产收益率降低。但只要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低于净资产收益率,仍然会产生价值。当企业出售或关闭某一子公司或部门时,经济增加值将因资金投入的减少而增加。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达到净资产收益率与E VA同比例提升的效果。)

(3)全面性功能。EVA理论提出了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成本不仅包括在帐面上已经发生的经营成本,而且还包括极易被忽视的帐面上并未全部反映的资本成本,忽视权益资本成本就容易忽视股东利益和资本的使用效率。当一项营运业务的变革会增加经营成本,但要是它会减少资金占用从而以更大数额降低资本成本时,这一变革会减少会计利润。

(4)衡量指标。由于净现值与EVA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在业绩考核时,以EVA为衡量指标对保证投资决策与后续的业绩考核衡量标准的一致性有利。再者,EVA是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可通过EVA的排名,让投资者清晰、直接地了解到企业的投资价值。

(5)系统性功能。以EVA为核心构建的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系统可替代至今广为流传的杜邦财务分析系统。其中所显示的目的手段关系链可以帮肋经营管理者理清思路,全面地指出为增加EVA可采用的对策和途径。基于经济附加值和可持续增长率的财务战略矩阵为公司战略性财务决策提供帮助,EVA系统是公司决策的有用工具。

二、EVA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应用:

国务院国资委已从2006开始对中央企业试行EVA考核,并准备逐步推进,国内北京、深圳、广东、山东等地国资委也开始了对下属企业 EVA考核的探索与实践。国务院国资委的推进计划是:1.在第一考核任期(2004—2006年),先期调研总结,提出具体方案,并选择试点企业在 2006直接实施;2.在第二个任期(2007—2009年),鼓励中央企业引入EVA考核理念。选择潜在目标企业模拟运行,在 2007正式实施;3.培训、推广理念,并建立股东价值导向,在第三个任期(2010 —2012年)全面引入EVA考核。目前,国内企业对EVA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业绩衡量。由央企牵头,EVA的考核评价理念在国内付诸实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于以往企业业绩的衡量——多数以传统的财务指标为依据,只反映利润的增加值,却忽视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反,EVA对企业业绩进行衡量,重点在于考核企业长期运营业绩,并把许多非财务指标整合到业绩评价中,对于企业管理决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激励机制。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存在分歧,从而易使企业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但EVA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的激励机制更具科学性,从而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协调一致。

(3)战略目标评价。在企业制定战略目标与方案时,应优先考虑股东利益,以资金回报率与资金使用成本为前提,制定战略目标,其战略决策应是企业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应引入EVA指标,对目标进行评价与指导。

(4)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以EVA为依据,对运营目标进行决策,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资本损失、减少风险。而EVA指标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加强成本管理意识。由于EVA是企业纯利润部分的体现,企业针对新的投资项目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达到提升业绩、改善管理、扩大投资的目的同时,还可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与竞争力。

三、EVA指标的局限性:

1.即时性。历史性的会计信息是EVA指标的出处,从而使经济增加值仅能反映企业当期业绩,是一种静态指标。

2.矛盾性。EVA很难长期地控制、反映企业的风险系数,股东的利润可能因经济增加值过高引发风险增加而削减。

3.复杂性。EVA指标所涉及的调整事项复杂、多样,由于企业情况各自不同,缺少调整项目选择的相关规定。因此,在公司单位选择调整项目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4.滞后性。EVA是以财务数据为导向的,本身无法摆脱会计数据滞后性的缺陷。由于企业权益成本与债务成本的确定需经债信评级机构、投资银行等相关机构核算,从而造成企业资本成本计算较为困难、时间花费长。

四、基于利用EVA指标全面提升价值管理的几点建议:

充分利用 EVA工具,牢牢把握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环节,提出各价值提升点的衡量指标、提升目标以及逐年改善的步骤和措施,并把它落实到公司战略目标、滚动规划和预算中,建立EVA提升的长效机制。

1.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预算管控,体现价值导向,2.优化资产结构,促进实务资产结构优化。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为核心,加大内部资源调配,做好闲置、低效益资产发现及处理盘活工作,对闲置设备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积极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闲置资产的处置,防范资产处置风险;逐步建立闲置资产信息平台,实时更新资产管理信息,形成有效的闲置资产自动发现、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全区闲置资产的动态管理,在新建或扩容项目时,优先考虑闲置资产的利用价值,增加对闲置资产的调拨力度,提升资产再利用价值,提高资本周转率,建立和完善生命周期的资产价值管理体系。

3.优化成本结构,管控好付现成本。继续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

4.加强公司运营资本管理,尤其是应收账款的管理。

5.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降低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影响经济增加值(EVA)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要在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的基础上,要合理调控长短期债务、内外部资金来源比例,进一步降低付息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节约财务费用,促进公司资本结构优化。

6.深化EVA考核。自树目标,自我加压,在以后各年,将主要从控制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收入增长、降低成本等角度强化提升EVA;EVA有改善的单位,均可获得业绩考核加分,推进精确考核工作,结合开展分类考核,引导激励不同类别分公司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按照EVA价值结构,深化完善责任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价值创造的责任传递到各级公司领导和员工。以价值创造决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适 当,以价值创造作为各部沟通协调的基础,持续深入贯彻全员价值管理理念,建立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

经济增加值-作用有:

EVA改变了会计报表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的缺陷,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明确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从而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VA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实际应用价值,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励性功能

:这是EVA的首要功能,也是关健性功能。以EVA为核心,设计经营者激励机制有利于规范经营者行为,以维护所有者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它与传统的激励机制相比有如下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克服经营者行为短期化。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EVA扣除了资本成本,后者是一种预期成本、未来成本,它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这就必然有利于经营者行为长期化。

第二,有利于加强监督力度,减少做假账的可能性。一方面,对财务报表的调整过程本身就是进一步加强审计和监督的过程,从中便于再次发现问题杜绝假帐。另一方面,合理调整目的之一在于为经营者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扩考评目标已不再是会计利润,而是EVA,虚瞒伪报的必要性随之下降。正如开发研制费用的调整并非不利于经营者。

第三,强化风险承担意识,有利于经营者目标与所有者目标趋于一致。让经营者成为所有者的一部分,两者目标才能趋于一致。EVA奖励方式给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改革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

全面性功能

EVA理论提出了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成本不仅包括在帐面上已经发生的经营成本,而且还包括极易被忽视的帐面上并未全部反映的资本成本。忽视权益资本成本就容易忽视股东利益,忽视资本成本就容易忽视资本的使用效率。当一项营运业务的变革会增加经营成本,但要是它会减少资金占用从而以更大数额降低资本成本时,这一变革会减少会计利润。

系统性功能

以EVA为核心构建的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系统可替代至今广为流传的杜邦财务分析系统。其中所显示的目的手段关系链可以帮肋经营管理者理清思路,全面地指出为增加EVA可采用的对策和途径。基于经济附加值和可持续增长率的财务战略矩阵为公司战略性财务决策提供帮助,EVA系统是公司决策的有用工具。

文化性功能

EVA不仅是一种计量方法,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根据国外实践经验,EVA要力求简便易行,培训应渗透到每一员工,其考评至少落实到每一位部门经理。考评期不是一年一度,而是每季每月,然后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以形成全体员工认同的EVA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企业才能与EVA与时俱进!EVA是企业成功的标志!

采用EVA指标评价财务业绩,具有一定的优势:

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

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将权益资本成本从营业利润中扣除,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不能真实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时也会使经营者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

EVA能将股东利益与经理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绝对值,所以,EVA的使用能有效解决决策次优化问题。因为,增加EVA的决策也必然将增加股东财富。例如,采用投资报酬率作为部门经理业绩考核指标时,部门经理将会放弃高于资金成本而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投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以提高本部门的业绩,但却损害了股东的利益。EVA可以避免内部决策与执行的冲突,使各部门目标与整个企业目标一致。(见下表)

能较准确地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

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以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容易导致经营者为粉饰业绩而操纵利润。而EVA在计算式,需要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了会计信息的失真。EVA指标的创造者斯特恩•斯图尔特认为:调整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能使管理者像所有者一样行动的业绩计量方式,其具体目的包括:调整稳健会计的影响(如研发费用资本化、先进先出法)、防止盈余管理(如不提坏账准备)、消除过去的会计误差对决策的影响(如防止资产账面价值不实)等。

能较好地解决上市公司分散经营中的问题

公司下属的各部门均可根据各自的资本成本来确定部门的EVA财务目标,这些目标还应该通过部门间的而沟通来互相协调和互补。每个部门可同时制定长、中、短期目标,用于不同的财务目的。公司总部则可根据公司的总体规划和总资产以及部门的EVA指标,综合制定公司的EVA目标。因此,许多经营上的问题,如是否接受新的投资项目、公司的分散经营范围如何确定、是否放弃某个部门或某项投资,其答案都取决于股东的价值是否增值、EVA能否实现。

可作为财务预警指标

首先,EVA作为一种创值指标,由于它不仅考虑了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充分利用了公司提供的全部公开信息,而且考虑了风险、含有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而传统的创利指标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报表信息。所以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指标,EVA更具有信息可靠性;其次,由于EVA针对现行的会计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减少了企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的选择,改变资本结构,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相对于传统会计指标,它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三,EVA相对于传统的创利指标,特别是企业处于规模扩张的情况下,能较早地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

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薪酬制度是固定薪金制,不能对经营者形成有效激励。而EVA激励机制可以用EVA的增长数额来衡量经营者的贡献,并按此数额的固定比例作为奖励给经营者的奖金,使经营者利益和股东利益挂钩,激励经营者从企业角度出发,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EVA与基于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权益资本成本(机会成本)也计入资本成本,有利于减少传统会计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企业或部门的经营业绩,反映企业或部门的资产运作效率。

注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也就少不鼓励注入削减研究

和开发费用的行为。EVA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人力资源的培养等,这样杜绝了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用EVA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从整体上增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加快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5.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五

张云明

2012-4-17 10:20:49 来源:《北方经济》 2011年第10期下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败。但从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现状看,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未得到良好的发挥。只有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为完善企业管理服务。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真实性审计的作用

企业改制上市,为了吸引更多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筹资人要向投资人公开财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便成为关键之所在。筹资的实现,投资的成功,资金市场的正常运作,都有赖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出资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同时,信息披露有意或无意的不完整也屡屡发生。审计的基本作用就是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提供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检查,增加财务信息的可信性,降低财务信息风险,有利于企业顺利筹到资金,有利于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政府对资金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控。世界著名的审计师责任委员会也认为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控制。《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强调,“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是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审计委员会应负责检查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的程序,对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负有监督检查权。因此,毫无疑问,审计能在增强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正好符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对“利益相关者”和“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规定要求,通过审计借以保障广大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符合真实性审计的目标要求。

(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管理,发挥管理审计在有效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使企业建立起有效的决策、经营、监督运转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家管理企业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我国,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使企业领导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促使资产保值增值最大化上来,这种转变会刺激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使审计由外力推动转变为内因刺激,成为企业领导搞好企业的自觉需求,把“要我设内审”变为“我要设内审”。通过审计监督,从更高的层次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评价,为决策者提供改善管理的建议或意见,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公司治理是实现企业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而公司治理过程在履行其职能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公司的道德文化建设。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应积极创立企业文化,构筑公司道德氛围,内部审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议作用。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公司董事会或经理人员应通过履行以下4种责任来进行公司治理,即使用各种法律形式、结构、战略和程序来确保其遵纪守法;遵守职业规范和社会公德,满足社会期望;为社会谋福利,兼顾国家、社会、公司3方利益,并考虑其长期和短期利益;全面真实地向有关各方提供财务报告,对其经营业绩与财务行为负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通过以下工作对公司治理过程发挥建议作用: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营者合法经营;通过股权投资审计,建议管理层力求投资回报,在考虑企业短期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业绩审计,建议企业出具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督促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等等。二是测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测评工作协助管理层建立起一整套企业道德规范。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性、有效性的测评,发现内控制度执行方面的漏洞与不足;通过企业风险测评,发现领导者在制定企业政策方面的疏漏;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测评,发现经营者遵纪守法、稳步经营方面的欠缺,提醒管理层为加强执行人员的责任心、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强化经营者合法经营的理念而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三是评价作用。如评价是否对领导干部有强而有力的监督机制,是否有保护检举人的举报制度,是否设有接受举报的机构来加强公司廉政建设,起到反腐败、反舞弊的作用;评价公司是否有企业文化宣传教育机制,是否使每一个员工都能理解、明确企业文化建设中所提倡的企业宗旨、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企业文化宣传者的作用;评价企业形象与员工形象,公司领导是否身先士卒做精神文明的表率,是否与业务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往来关系,由此来敦促管理者和员工忠于职守、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在公司逐步形成一种良好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起到良好道德倡导者的作用。

(三)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一是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二是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

(四)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

(五)对搞好联营公司,规范经营行为起到了鉴证作用

开展联营审计,维护公司合法权益。联合经营是在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公司为了取得实效,一个公司和一个或数个企业为发展生产和产品交换而进行的经济联系。加强联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能够遏制乱摊乱挤成本现象。如审计科提出的压缩公司办公费用和车辆维修费用、出售办公用车等就为公司节约了资金。

(六)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实行领导班子在任定期审计,有助于监督公司领导依法办事,遏制腐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为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据。开展公司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生产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七)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二是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三是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不定期地开展对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八)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九)参谋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管理的薄弱环节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也由原来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到了国际市场,公司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可靠的经济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内部审计事业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可以为领导提供世界性的先进技术资料和经济信息,客观公正的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割裂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尚未与企业管理完全相结合,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机部分。多年以来,人们过多地关注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方法的发展与变化,却忽视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了二者关系的割裂:一方面,置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甚至处于隶属的地位,其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仍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不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内设机构,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审计法》规定,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工作。这种双重身份,使内部审计一方面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型”与行政待遇的“内靠型”,使内审人员进退维谷,难以适从,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加大或是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而事实上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支持与服务,以便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然,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有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

国家审计署明确提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组织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若只停滞在履行监督职能,而不能为组织创造价值或提升组织的价值,必将损害内部审计存在的根基。所以,内部审计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以提高组织经济效益为核心,将监督融于加强组织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为实现组织经营目标提供服务。从短期来看,内部审计是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服务,但从长远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是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职能的提升,内部审计将逐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是否受到干扰。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当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相应的独立性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独立的地位、适当的处罚处分权,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一般而言,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有保障。我们应该改变内审部门的组织设置,成立独立于各管理层级的审计部门,将其置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对董事会负责,对直接领导负责。同时,应赋予内审部门对所有职能部门和个人进行审计的权限,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能得以有效执行。

(三)不断扩展新的审计内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延伸

内部审计应该开展绩效审计,以评估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以及核心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将成为支持组织目标的有利工具。内部审计活动还应协助组织识别和评价重大风险问题,应当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组织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另外,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延伸。事前审计是指对计划和预算、投资和更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预测等内容进行的审计,通过事前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项目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能事前提出纠正和剔除的建议,供决策部门考虑,避免决策失误。事中审计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及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改计划和预算,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合理有效。

(四)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全面实行计算机审计

应加强计算机技术和风险分析方法在内审中的运用,提高内部审计的经济效益性。应用计算机审计工具和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与效果,通过在线共享信息,在远离审计业务客户之外的地方实现远距离接触业务数据。在国外某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些审计软件,用以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并应用与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它们提供了将贯穿于分散型组织中的各个控制、分析和信息储存领域协调起来的方法,能更好地为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服务。其次,通过将审计模块嵌入审计业务客户系统中,实现持续监督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在有问题事项发生的同时就可以得到警惕。另外,计算机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通过计算机可以对总体进行全面检查,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内审人员后期教育

6.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六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情况

(一) 成本性态分析

所谓成本性态,就是将成本按其同业务量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分类。按成本性态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成本控制需要;二是计划编制工作需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有助于企业从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最优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二)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全称为: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是研究企业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它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示,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分析法,其对于正确进行决策分析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广阔用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测盈亏临界点;二是规划目标利润,编制利润预算;三是预测保证目标利润实现所需要的目标销售量和目标销售额;四是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做出最优选择;五是通过对利润的敏感分析,估量售价、销售量和成本水平的变动对目标的影响,并可据以进一步控制目标成本;六是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决策,是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从投资规模、资金结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方面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投资决策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贴现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盈利指数法等,后四种方法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范围有待扩展

迄今为止, 管理会计只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少数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因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二)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程度有待深入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管理会计在一部分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但仅就这部分企业来讲,他们也仅仅是初步参考应用了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还有很多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非常有益的管理会计方法并未得到应用,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有待完善

尽管管理会计的部分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但它们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状态,彼此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三、管理会计运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有的企业领导指导思想仍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价值观念上长官意志较重。在这种企业价值观下,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力,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前提,也就自然会认为管理会计在我国“水土不服”。表现在管理会计工作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企业就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管理会计内容也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是只会搜集不会创造,对管理会计内容大都是囫囵吞枣不能灵活使用,稍遇阻力就往后退,也就难以提高管理会计运用的实效。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反过来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1.浅谈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Wiki在企业管理地运用

3.企业管理会计必须具备的职能

4.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企业管理中的顿悟

6.企业管理中的效率与人性

7.企业管理中的适度和温度

8.剖析企业管理之如何运用人才

9.浅谈小型企业管理的方法

7.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七

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环节, 不仅生产过程繁杂, 技术要求较高, 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辐射以及粉尘等会对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并且在有些工序或者生产环节, 仅仅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在冶金工业中, 必须要大力运用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 借助于工业以太网实现各生产环节及系统之间的有效联结, 以促进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就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而言, 网络技术承担着“中枢神经”的功能。借助于网络, 人们可以把冶金工业中所有支持网络的生产设备连接起来, 不仅可以有效传输各种生产数据, 而且可以加强对冶金工业生产的控制, 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率。在当前国内外冶金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出现了很多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提高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无论是哪种网络类型, 实际上都是以某一种计算机接口和计算机网络协议为基础的。其中,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太网具有很多明显优势, 主要包括:广泛的技术支持、费用比较节省、信息传输速率高。因此, 充分利用以太网的这些优势, 就可以有效构建起高效、开放、稳定的冶金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系统。

1 当前我国冶金工业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情况

对于冶金企业来说, 由于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冗长, 而且包含很多繁杂的环节, 从原材料购买到生产过程, 再到最后生产出合格的工业产品, 其工序繁琐, 工艺过程比较复杂。因此,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快速发展, 冶金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在冶金工业中, 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采用分级结构。其中, 0级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其主要功能是采集执行, 完成物理量的测量以及控制命令的执行等;1级是基础自动化, 其主要功能是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集中控制;2级是生产模型计算, 其主要功能是对生产控制进行优化;3级是生产管理及调度系统, 其功能在于协调调度, 推动各工序之间的工作协同;4级是企业信息系统层。冶金工业的自动化技术系统各层面之间, 通过相应的网络构成互联互通的有机整体。其中, 在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的2级以上 (含2级) 层面主要采用以太网, 而1级以下 (含1级) 一般采用专用网络。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各网络间的无缝联结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推动冶金工业控制及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 才能使自动化控制技术落到实处, 并且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1.1 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的基本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冶金工业逐步将自动化控制系统引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冶金工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在冶金工业生产的各个工序中, 自动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不仅使用了先进的单机操作系统, 而且构成完善的集散式分布, 可以对冶金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自动检测设备运行情况, 在出现故障时及时发出指示信号, 并且可以根据生产计划自动化运行。目前, 我国大型冶金企业, 例如宝钢、武钢等, 在引进国外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及设备的基础上, 进行消化、吸收, 并不断创新, 不仅使这些自动化控制技术更加符合生产需要, 而且自动化水平已经逐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但是, 应该看到, 由于我国冶金工业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自动化技术水平整体不高, 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相比,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2 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推行高效、低耗以及环境污染少的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 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但是, 我国冶金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型设备还需要进口, 工业产品的创新不足, 产品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因此, 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由于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数学模型适应性不足, 很多引进的先进控制设备其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亟待进一步完善。

(3) 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性能维护以及数据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可靠性维护以及数据诊断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不利于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我国冶金工业生产中的普遍推广。

2 以太网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的优势

当前国际主流自动化控制技术厂商生产的控制器都提供以太网TCP/IP接口, 这是因为以太网TCP/IP技术以及协议是完全公开的, 并且已经成为网络互连的重要标准。因此, 以太网控制技术在产品设计、材质选用、产品强度、可互操作性、可靠性等方面能够满足冶金工业的生产需要。

(1) 数据传输率高。数据传输率高的特点为以太网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运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信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减轻网络负荷, 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时间确定性。一般来说, 10 Mb/s的以太网传送1 518字节需要用1.2s, 而1 000 Mb/s的以太网仅需要12μs, 而随着百兆网、千兆网的广泛使用和万兆网的出现, 冶金工业中以太网控制技术的数据传输率将会更快。

(2) 交互式和开放的数据存取技术。由于具有开放式和交互式数据提取及存储技术, 以太网控制系统的终端设备以及交换机端口之间可以采用全双工通信线路, 在交换机内部多对端口之间采用并行交换, 这样不仅有助于消除以太网用于工业控制时所受到的制约, 满足生产过程中实时控制的要求, 而且可以支持虚拟局域网, 降低组网成木, 提高网络控制的灵活性。

(3) 性能可靠, 维护方便。由于以太网有统一的标准以及相同的通信协议, Ethernet和TCP/IP很容易集成到信息系统。所以在设置、诊断以及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 并且已经被广大技术人员所接受和熟练掌握。因此, 以太网控制技术就为冶金工业建立公共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 并可以构成各种网络拓扑结构, 为冶金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的运行提供可靠保障。例如, 在网络拓扑结构上, 采用星形连接及交换式Hub, 可以提供数据缓冲以及具有确定接收数据的网段智能, 降低数据冲撞及重发机会。

总之, 以太网技术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安全性和可靠性等优势, 为解决冶金工业的控制、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 ODVA (Device Net供应商协会) 就已经发布了在工厂基层使用以太网服务的工业标准。可见, 以太网进入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以太网控制技术与现场总线结合起来, 使冶金工业生产各环节集中到统一的自动化网络架构中, 这样就可以显著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能。

3 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综合控制中的应用

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的应用, 不仅可以对各生产环节进行监控、调整和检测, 及时发现故障并发出指示信号, 而且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自动化工作。以以太网为基础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综合控制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可以解决冶金工业生产中的系统控制等问题, 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益。

(1) 构建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在冶金工业中, 以PLC、DCS、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控制, 是对冶金生产现场级设备的控制, 构成了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中, PLC控制占据主导地位, 是最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其作用的发挥将会对冶金工业综合控制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在冶金基础自动化系统中, PLC发挥着回路控制的功能, DCS主要是用于改善顺序控制功能, 它们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设备构成了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基本控制系统,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构建冶金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在冶金工业过程中, 借助于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可以实现对冶金生产流程进行集成控制, 使其在协调工序、质量监控以及在线监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冶金工业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构建冶金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促进冶金生产横向数据的集成与相互传递, 同时推动计划—生产—控制等纵向的信息集成。在此基础上, 整合冶金生产中的实时数据和关系数据库, 为冶金生产管理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3) 构建过程控制系统。在冶金工业生产中, 采用光机电一体化、软测量以及数据融合数据处理等技术, 以关键工艺参数控制、物流跟踪、能源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为目标, 实现对冶金工业流程的在线监控。通过构建过程控制系统, 借助于继电器、传感器等设备的应用, 不仅可对冶金工业进行自动检测和控制, 而且可充分实现对冶金自动化的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传动控制以及运动控制, 有效改进冶金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效能。例如, 采用RCS-9600CS系列装置来保护测控产品, 具有较高的灵活度, 可有效对冶金工业生产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

(4) 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息共享, 不断提升冶金工业的制造智能, 以有效实施质量管控、实时监测、生产调度等的动态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冶金工业的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做到对能源的有效管控与性能管理, 为冶金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冶金工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等的创新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例如,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他技术实现对冶金工业生产流程的模拟, 可以实现对故障分析、在线监测等多方面的智能管理, 降低冶金工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利润。

4 结语

在冶金工业中广泛应用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 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减少生产事故, 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 而且有助于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优化, 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 这已经成为我国冶金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 应该看到, 我国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起步晚, 技术基础比较薄弱, 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的发展面临很多不足。因此, 必须把以太网控制技术与冶金工业创新发展结合起来, 推动我国冶金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从当前我国冶金工业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情况入手, 分析了以太网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的优势, 并对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综合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冶金工业,以太网

参考文献

[1]张雨兵.多网络协同控制技术在冶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2 (12) .

8.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篇八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上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它几乎是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同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积极推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管理会计理论开始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零星分散应用,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这是切合实际的,它表明驱使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动力明显不足,管理会计深入民心并广为应用任重而道远。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企业中应用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式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普遍应用。

1、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不能独立进行投资决策,这一权力属于上级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给企业经济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经过了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和转换机制三个阶段,但这几种制度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使经营决策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在现实工作中权大于法,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非规范会计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企业,这使主要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只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非正确的信息。可见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执法力度的不够,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3、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大部分社会人士以及一些会计人员和厂长经理认为会计就是算帐、报帐,至于管理、经营决策那是领导的事。 (2)经营者的“长官意志”。虽然管理会计利用各种信息,经过计算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提供给领导者,但在这种“长官意志”前,有否作用不敢断言。(3)一些消极文化思想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实施。许久经营者深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影响,不符合管理会计赏罚分明的要求。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事倍功半,从而影响它的推广。

4、转轨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经济秩序失序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在违规收益远高于惩罚成本的诱惑下,一些企业踏上了“立竿见影”、“轻松获益”的管理歪道;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运行失序情况下,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必然增加,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难度增大,最终影响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等诸多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的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而现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2、会计人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有些会计人员学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践操作。还有的会计人员职业水准不高,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会计电算化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管理会计一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没法运用。这就使得管理会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发展,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现阶段企业中应用缓慢。

4、管理水平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虽然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许多企业运行机制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低效、混乱仍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基本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与维护上仍然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一切给管理会计的推广带来不便。

三、提高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水平的若干设想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的,这使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应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政府直接取代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能,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投资或直接取代企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对投资项目进行的投资分析哪怕再正确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要使企业在管理中尽可能地应用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必须不断深化经济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从而使每一个企业都能真正考虑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虽然我国管理会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均设置管理会计学科。同时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很多没有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条途径。

(四)培养企业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可能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加强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应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人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各级政府在组织企业领导人培训时应适当添加管理会计的内容;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企业领导人自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9.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九

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重庆市渝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侯文川

试论QC小组活动在施工项目

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已有31年之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工程质量,参与市场竞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QC小组活动是群众参加企业质量管理的新发展,是解决施工质量问题,提高施工企业素质的一种好形式,是施工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解决施工现场实际质量问题,改善和提高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有效活动,至今,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取代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作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施工项目管理QC小组活动的开展

1、QC小组活动开展目的

QC小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开展QC小组活动的目的,就是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知识,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去解决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因为工程质量好坏,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归根到底决定于操作过程,决定于直接操作工人。施工项目QC小组的建立,应吸取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参加质量管理,就是强调人的因素来保证施工质量,用施工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组织QC小组活动就是发挥操作工人的聪明才智,结合运用质量管理科学方法,掌握自己操作岗位上的质量规律,并结合日常的技术管理工作,提出有效管理措施和改进工艺。QC小组活动应该紧紧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通过改进质量管理,以达到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目的。其基本任务就是 1

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成本、文明施工、工期)问题。自觉地开展有关质量的管理和改进活动。

2、QC小组活动内容

⑴做好日常的检查(三检制)测定和管理图表的原始记录; ⑵选择质量活动课题,制定措施及实施计划; 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质量分析活动,提出实施意见; ⑷开展技术业务学习;

⑸参加有关组织的QC成果发表会。进行质量课题活动的顺序: ⑴选定课题的理由; ⑵掌握现状,收集整理数据; ⑶分析问题的原因;

⑷找出诸因素中哪些因素影响最大; ⑸制订对策表;

⑹根据对策表进行现场实施; ⑺与目标进行比较、检查实施结果; ⑻防止问题再发生的措施。

3、QC小组的活动程序

QC小组的活动程序为PDCA循环,就是严格按照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开展活动。为实现各项目标开展各种层面的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循环,而每一循环均使质量水平提高一步。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PDCA循环,它是“交叉前进、立体上升”的循环。因而在施工过程中,除各工种为完成某个分项工程或某道工序需做若干个 2

小循环之外,还要注意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即各工种工序不但要有自己的“步步登高”的多次循环,对单位工程而言,各分部工程之间,又必须要形成一个“节节上升”的整体循环,完成总体形象。实践证明严格按照PDCA工作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关键抓得住,原因易查清,措施落得实,成果能巩固,工作有条理,施工质量会得到提高。

QC小组在活动中应注意广泛的群众性和民主性,要通过集体活动,依靠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充分发挥小组的群体优势。

二、QC小组活动在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的效果

近年来,我公司非常重视QC小组活动在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由于QC小组活动的开展,广大员工积极参与QC小组活动,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同时通过QC小组活动,对一些施工工序、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改进。我公司施工项目部QC小组多次获得市级、区级先进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QC小组成果多次获奖,为企业在建筑市场上树立了信誉。

如我公司建造的中渝·滨江一号工程,由于天气和材料原因,填充墙砌体开裂现象严重,业主要求为“精品工程”,为达到其目的,项目成立了QC小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QC活动的开展,针对填充墙砌体开裂现象,研究解决对策,制定措施及实施计划,最后使填充墙砌体的施工过程操作准确,控制了填充墙砌体开裂现象。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标准。QC活动的开展也增加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改进意识,企业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该工程在2011年获得了区、市优质工程称号。

大量的实践证明,QC小组活动带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完整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能把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能取得技术效果,而且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

三、QC小组活动与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融合,是提升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推行应与全面质量管理有效融合,才能使QC小组活动能广泛、深入地发展,QC小组活动要坚持“小、实、活、新”的原则,结合运用数理统计工具。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开展QC小组活动,必须结合贯彻ISO9001标准,使小组成员充分领会ISO9001标准中8.4数据分析的应用这个要素,运用统计方法对QC活动中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发现各种活动所呈现的反复性,并从中提示出规律的东西,作为判断、决策和解决质量问题的依据,从而预测和控制施工质量。

10.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十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并推广了一种新的成本会计制度——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 ingsystem)简称 ABC 法。它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进行计算产品成本的科学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费作业,作业消费间接成本,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间接成本发生, 作业是产品和间接成本的中介。ABC 法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计算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成本会计,就是要力求消灭非增值作业的一种系统管理活动。它所关注的是怎样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在企业决策、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并且对其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而在国内作业成本法在学术上的研究虽然涉及面很广,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实证研究。故在此探讨此课题。

2.意义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船舶工业上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正处于百年不遇的战略机遇期, 并有望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心。我国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要提高我国造船的国际竞争能力, 控制造船成本是关键。当前, 我国针对单方面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 据统计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法占51.4% ,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很少, 仅占4.2%。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深入浅出的讲解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当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辅以船厂的案例。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其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计划项目“造船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指出,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行性, 给出基于作业成本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控制模型。从实践上进一步印证本文的观点,以期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在引进作业成本法时有一个借鉴作用。以便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作业成本法(ABC)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翻译国外相关ABC研究的理论成果,介绍和解释ABC的相关概念、原理、发法和程序,这一阶段重点关注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引入,应用也限制在成本计算领域,而没有考虑到基于ABC的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决策等方面。第二,在深入了解ABC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利用ABC理论去阐释成本控制、成本分析、预算管理等概念,ABC已经有单纯的成本计算扩展到了作业成本管理(ABCM: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但ABC应用于企业的实际案例研究很少,这一阶段对ABC的研究仍然是局限在成本管理这一范围内,没有涉及利用ABC这一工具区支持企业的决策。

第三,在ABC及ABCM原理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进行研究,包括对国内企业使用ABC的条件的论证以及基于ABC信息的企业预算管理、产品盈利性分析等。

一些企业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一些学者和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补喜,山西大学,副教授。他在2007年8月《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合并理论研究》文章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做了大量的探讨。但在实践中,对作业成本法应用开展的较少,这样就制约了作业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的发展。

李从东,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他在《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法及应用》一文中阐述了成本会计经历的变化, 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新经济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等因素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并就成本会计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搞好成本会计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

田志学,副教授。他在《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建立》中指出作业成本法兴起于20世纪 80年代,自其进入我国以来,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都积极应用,多数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我国会计界也非常关注对 ABC的研究,随着对ABC的实践与深入研究,ABC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理论到事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强调产品的成本计算,首次确认了在一个企业中有多种成本动因,并把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管理作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通过不断改进,消除不增加价格的成本动因以及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在此阶段,还没有将企业内外的各成本动因联系起来,工作的重点是资源的最优利用,而不是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因而产品成本信息还不能满足企业长期决策的需要。

第二,既重视产品成本,又分析成本形成的过程。第一阶段是确定产品成本,而第二阶段是先确定成本形成的工序,再将作业和工序加以联系,使作业适应工序。但此阶段只是局限于内部作业及其成本动因分析,而未深入到外部作业及其成本动因的分析。

第三,该阶段的中心目标是整个企业,而不是某个作业或特定的工序,在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分析考虑整个作业链及如何利用辅助作业来取得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作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库柏R,卡普兰R,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指出作业成本法运用在船舶制造业中是十分可行的,并且前景很好。

保罗 A Dierks,加里Cokins,在《CAM-I glossary of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一文中指出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系统。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提供的是一种动态信息。在此基础上,阐述和分析了作业成本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的现状,从而进一步说明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概述 1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2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对比

(二)案例分析及应用

(三)结论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1、明确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综合;

2、做好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工作,进行分析比较,并加以论证;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索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利与弊,结合相关资料与信息,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出相应对策;

4、多与指导老师交流,不断修正和改进,使论文符合要求。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其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探讨,熟悉作业成本法的流程;结合理论与实务,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现行的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做出全面分析,并

结合自身所学及自身规划,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主要特色

本课题的最重要特色在于,理论与实际很密切的结合,本课题结合自身志向,结合自身毕业规划,结合社会需求与号召,目的更主要在于服务未来。

3.工作进度

(1)2010年6月25日-2010年10月18日 我开始进行论文准备、选题,查阅文献,为选题做好一定的准备。

(2)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1月15日学校对我们进行了动员,我们也确定了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制定了工作计划。

(3)2010年11月16日-2010年11月29日 系审核确定了我的选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我撰写开题报告,并打印交指导老师。

(4)2010年11月30日-2010年12月13日 收集论文资料,课题调研,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打印交给指导老师。

(5)2010年12月14日-2010年12月27日 搜集资料、确定撰写论文思路、方法、撰写论文提纲、外文文献翻译、论文初稿。并打印交给指导老师批改。

(6)2010年12月28日-2011年1月10日 撰写论文二稿 打印交给指导老师批改。

(7)寒假期间修改二稿

(8)2011年3月1日-2011年4月11日 撰写论文三稿 打印交给指导老师批改。

(9)2011年5月4日-2011年5月9日 修改论文三稿、定稿并打印交给指导老师。

六、参考文献:

[1] 李补喜,王平心,陈琳.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合并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5(8):55-61.[2] 李从东,汤勇力,张洪亮等.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法及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1(2):228-232.[3] 吴君民,崔健波,宁宣熙.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造船企业制造费用分配[J].财会月刊(理财版),2008,(8):51-54.[4] 陈鸣,朱自锋,李仲平.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0-35 [5] 王改芝,陈洁.作业成本法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6] 田志学,李军,谭金安.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

系结构建立[J].航空学报, 2008,(4):373-375.[7] 王平心,韩新民,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J].北京:会计研究,2008,(8):37—40.

11.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十一

摘要:应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与分析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如何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与控制。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核算;分析与控制;物流成本管理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企业直接成本与间接制造费用的比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的比例大幅上升,致使传统成本法核算的成本信息越来越不真实和准确。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开始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制造费用,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物流成本。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很多环节都属于物流活动。可以说,离开了物流活动,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无法正常完成。由此可见物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应用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核算出的物流成本却仅仅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仓储、运输等物流费用,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则被计入了制造、销售、财务、管理等其他生产经营费用中,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犹如冰山的一角,很多物流费用隐藏在冰山的下部,使企业难以掌握真实的物流成本。

物流成为当前企业开发的第三利润源,充分说明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可以带来的巨大效益及其重要性,这就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正确合理的核算,并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将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物流成本分别核算出来,从而帮助企业找出不合理的物流环节,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寻求成本降低的合理途径。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1.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1)确认物流作业

物流活动主要由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构成,不同的企业涉及到的物流环节也都有所不同。比如生产企业主要涉及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流通企业则主要涉及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找出并确认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哪些物流作业。

(2)确定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第二步就是要对各项物流作业进行分析,找出并确定各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比如,运输作业消耗的资源主要有人工费、燃料费、轮胎费、折旧费、维修费等,仓储作业消耗的资源主要有人工费、租赁费、材料费、保险费、燃料动力费等。

(3)确定资源动因

确定好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后,还要确定各种资源耗费产生的资源动因及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比如,人工费的资源动因为人工工时,运输作业消耗的人工工时即为运输作业的人工资源动因量;电力费的资源动因为用电度数,仓储作业消耗的用电度数即为仓储作业的电力资源动因量。

(4)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

在确定了资源动因及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后,还要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资源动因分配率等于资源耗费总额除以资源动因总量。比如,人工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就等于人工费总额除以人工工时总数;电力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就等于电费总额除以总的用电度数。其他资源动因分配率的计算采用同样的方法。

(5)分配并归集各项物流作业的成本

利用上一步计算出的资源动因分配率,并按照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把企业内、外部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分配给各项物流作业,然后把各项物流作业分配到的物流费用归集起来,形成一个物流作业成本库。比如,仓储作业分配的人工费即为人工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乘以仓储作业消耗的人工工时数,分配的电力费即为电力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乘以仓储作业消耗的用电度数,其他仓储资源耗费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将仓储作业分配到的各种资源消耗费用归集起来,就是企业发生的仓储作业成本。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他物流作业的成本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先按照资源动因分配率和动因量分配各种资源耗费,再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归集。

以上五个步骤就是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过程。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中的应用

应用作业成本法不仅能使隐藏在企业其他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物流费用浮出水面,而且可以把我国企业内、外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细分到各项物流作业,作为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依据。按照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能明确地体现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了哪几项物流作业、各项物流作业分别消耗了哪些资源、各种资源消耗了多少、耗费是否合理,从而找出消耗不合理的环节,进而针对不合理的物流作业耗费进行分析,找出其不合理消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不合理的物流环节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

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意义

目前,作业成本法多被应用于核算企业的间接制造费用,核算出的制造费用比传统成本法更加真实和准确。对于物流成本,同样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将企业发生的物流费用更加合理地分配给各项物流作业,使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更加清晰化、明确化和具体化,从而帮助企业找出物流成本偏高的环节,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控制,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决策,真正发挥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亚凤:科学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计算法[J].价格与市场,2000年04期.

[2]申风平 黄玉华 刘玉莹: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05期.

12.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十二

一、基本的边际贡献原理

边际贡献指的是业务收入减掉变动成本得出的差额。若边际贡献无法补偿全部的固定成本, 就会形成亏损。

在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明确:总成本主要是由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三方面组成。随着业务量或者业务收入发生相关变化的成本则为变动成本, 在一定的范围内单位的变动成本是保持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期间, 不会随着业务量或者业务收入而产生变化的是固定成本, 相对保持稳定的一种成本。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混合产生的是混合成本, 我们需要人为地将混合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以便于分析控制。

二、边际贡献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 目标成本的管理

现有经营模式:在经营与利润目标服从整体既定策略情况之下工业企业只能且必须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 才能使既定目标更加有效的被完成。目标成本划分成目标固定成本与目标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因其属性在一定的模式下决定了它相对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又该怎样运用有限的投入进行更多利润的获取?那么这就涉及到了分配有限资金的问题, 如此, 在成本管理中目标变动成本的管理变成了重点中的重点。

目标利润=目标收入-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目标变动成本+目标固定成本

目标利润=边际贡献额-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额=业务收入-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额÷业务收入×100%

从上面边际贡献率的公式所示, 多品种的企业应制定控制措施以降低变动成本, 制定合适的售价, 将高边际贡献率的业务大力发展, 才能将企业利润最大程度增加, 因此在使用资金与其它资源配置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相关业务的倾斜, 才能达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 业务参考定价

业务或者产品的定价是企业权衡顾客需求、业务成本、战略目标与竞争情况等后分析得出的结果, 而边际贡献是反映业务收入和变动成本关系的一项重要财务指标, 它体现了初步的相关业务创利方面的能力。在现有产能范围内, 衡量一项业务能否开展时, 首先就要进行边际贡献分析, 根据定价策略的不同, 要首先锁定高边际贡献率业务, 再进一步分析比较确定最终方案。

(三) 营销策略支撑

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是营销, 即边际贡献源头。运用边际贡献分析, 并结合市场业务的发展状况进行预估, 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除了在定价方面可提高竞争力以外, 在支持市场投放体系、营销费用、后期客户维护费用等各个方面, 均可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参考, 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获得效益最大化。

(四) 取舍分析亏损业务

综合上述分析, 越高边际贡献率的业务就越能有利于提高总体利润, 那对亏损业务来说是否就别进行经营了呢?这里假设某中心取得10万元业务收入, 12万元的总成本 (其中8万元的变动成本) , 则此业务的亏损为2万元, 在这里此业务承担了4万元的固定成本。若此固定成本无法被其它所用, 且将此业务取消, 会导致产生4万元的亏损, 恰好是此业务边际贡献额的2万元对全部固定成本进行了部分弥补, 所以得出也要对亏损业务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决策。

三、工业企业边际贡献分析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边际贡献在给我们提供新思路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它在具体运用时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达到将使用效果提高的目的。

首先, 在利用边际贡献作出分析决策的时候, 都要将企业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为了保证划分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要进行具体、全面的成本分析, 这样管理成本可能势必会增加。

其次, 边际贡献重点是对变动成本的强调, 有可能会使项目或部门负责人忽视能够节约与削减的固定成本, 因此在进行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时, 应将影响固定成本的因素充分考虑。

最后, 增加边际贡献能在一定范围内使企业利润得到增加, 可是若超出了合理范围, 导致其它固定成本大大增加, 就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应掌握好边际贡献的递减规则。在发生经营情况的重大改变时, 事先要对分析基础进行调整以确保有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娟.基于边际贡献的动漫企业销售绩效考核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2) .[1]沈娟.基于边际贡献的动漫企业销售绩效考核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2) .

[2]周专政.浅议装置边际贡献分析在化工装置开停车决策中的运用[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8) .[2]周专政.浅议装置边际贡献分析在化工装置开停车决策中的运用[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8) .

[3]陈伟刚.边际分析决策法[J].中国统计, 2003, (12) .[3]陈伟刚.边际分析决策法[J].中国统计, 2003, (12) .

[4]王彬彬.边际贡献定价法在商战中的运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3, (4) .[4]王彬彬.边际贡献定价法在商战中的运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3, (4) .

13.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十三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下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同时,管理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的整体监控,是为企业高层做出决策的会计依据,正因为管理会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些企业的高层不能对其完全信任,并未完全依靠管理会计,仅仅是为了应用管理会计而应用,极大地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在实际中,管理会计应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一)国家经济政策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制约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各项经济制度都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这就阻碍了企业高层在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同时,企业高层在做出与经济相关的战略时,就会优先考虑国家经济政策等行政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未充分考虑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中显现的会计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法律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制约

自从我国转变为市场经济之后,我国政府就逐步出台了经济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的有序进行。但由于不良风气侵袭,法律法规还未完善,仍存在很多漏洞,让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执法者的行为也不规范,没有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上的问题严重威胁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管理会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会计信息带给企业管理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大地降低了,缺乏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必要保障。

(三)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知识层面及对新知识的适应能力。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职业技能有待提高,知识层面偏狭窄,职业道德素养和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并且我国没有专门为管理会计设立的独立部门,同时企业也没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阻碍了企业领导者认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大范围应用。

(四)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没有足够的重视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如果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没有充分的认识及足够的重视,那么在制定战略及作出决策时就不会让会计人员参与,这就造成了决策考虑的条件的不全面,结果易发生偏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提高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措施

(一)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管理会计的展开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较迅速。相比之下,虽说我国也已经开始应用管理会计,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速度总的来说并没不理想,因此,只有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某一层次之后,企业才会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会有将之应用到企业的想法,并且逐步付诸行动。根据调查结果,可得出结论: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应用效果令人较为满意,相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和管理水平偏低的的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欠佳,甚至没有应用管理会计。这也体现了经济与管理会计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制定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体系并不完全合适中国,要想推广管理会计,就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当下经济情况,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体系进行修改,保留大体框架,剔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条例,逐步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相关机构也应对管理会计的准则进行引导、规范,尽快使管理会计体系适用中国经济,并在我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只有企业高层重视管理会计,才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得到促进。只有企业高层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才会在做出决策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考虑到管理会计反应的会计信息。若是企业高层没有管理会计意识,则管理会计专业人员的水平再高,也无法发挥管理会计应有价值,管理会计也仅仅是表面文章。所以,必须提高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此外,我国还应该在企业领导培训中加入相关的管理会计内容,促使企业领导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管理会计是否可以顺利应用的根本性条件。只有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才能够达到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在企业管理中彻底贯彻管理会计体系,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传统的管理会计进行改革。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内容陈旧,学科之间混乱,一些方法仅仅局限于理论,没有实用价值。第二,提高管理会计从业门槛,定期举行管理会计人员从业考试和资格审查。

(五)加强对管理会计软件的应用

管理会计中有很多的模型,这些模型在手工计算下很容易出现错误,但若是应用会计软件,则可以迅速实现,并且大大节省了会计人员的精力,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要大力开发会计软件,提高电算化水平,使模型可以通过管理会计软件应用在企业中,扩大应用范围。

(六)制定奖励机制,树立良好典型

政府部门对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并额外颁发一些优惠政策,一方面,可以提高该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其他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同时,树立应用管理会计效果显著的企业为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部门企业去典型企业学习,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地位,这些都可以促使企业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三、总结

上一篇:2023优秀大学生自我鉴定下一篇:a4纸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