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课堂反思

2024-07-15

但愿人长久课堂反思(精选10篇)

1.但愿人长久课堂反思 篇一

学习完《但愿人长久》,孩子们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记了我的“严肃”我的“凶”,走进课堂的我依然轻松自如,这使我欣慰。教学本文,我抓住了苏轼的情感线索,所以教学很流畅。

教学回顾:

一、破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理解的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问号。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谁,什么时候,想起了,写下了)

3、速读,找一找,在那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苏轼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着重号标出三个关键词。

三、精读感悟

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

1、读1-3,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而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2、读一读第四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3、读一读5-6,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诗文对照,师读诗句,孩子读课文,然后互换,想一想,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听了他吟诵的诗,会对他说些什么。(尽量用上一些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朗读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像这样的课文,诗蕴藏在文中,让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们读诗,也要这样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走进诗的意境。

反思:

把握线索,百毛皆顺。本文字数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很乱,很苍白,无法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内心。于是,我在整体感知时就让学生把眼球盯住这三个关键词。

寻找基点,适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睁睁”是两个很好的拓展点,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兄弟间的深情,有助于体会苏轼强烈思念弟弟却无可奈何的无助心境。从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们“手足情深”?你和谁“形影不离”?你们俩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这位好友、这个爱物分别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这样推己及人的移情让孩子走进课文。

与人对话,抒发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联系,一是补充苏轼的埋怨,二是弟弟读诗后的心里话。应该说第二次的说话训练,效果不错。学生能从“孤独”“思念”“埋怨”中走出来,“安慰”苏轼,让自己的心、也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明朗起来。

2.《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篇二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3.2《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篇三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4.《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歌赋的内涵和美感,了解古风之美。

2、学会深情演唱歌曲,能够移情入景,以景入情。

3、能够掌握本课基本知识技能。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演唱歌曲,理解歌曲内涵。教学难点:基础结构与节奏的掌握。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每逢中秋佳节,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浩瀚的星空,我们仰望明月,那一刻你是怎样的心情呢?你又有怎样的情感想要表达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每逢中秋佳节,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幸福,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共赏一轮明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一首歌《但愿人长久》。同学们用心欣赏,说说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我个人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同学们看这首歌的词是宋代苏轼的词。其实我国古代的诗歌历来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词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古风新韵,或以月从诗,或以诗从月,充满了时代感与新鲜感。那本课的这首歌曲的词就是采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那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同学们朗诵一下,体会一下歌词的意境。

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曲意境)教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苏轼(PPT)

那这首词又有怎样的内涵呢?词的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游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的,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和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全词全篇皆是佳句,绝唱至今。那结合着歌曲意境体会一下,想一想歌曲的情绪、速度、音乐结构?(PPT)

教师:情绪优美,中速、二段体。那接下来我们来逐句学习一下。学生:学习歌曲。

教师:我们来学习一下两个节奏型(PPT展示节奏型)教师:现在我们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共同演唱。学生:学习歌曲

教师:那同学们小组之间讨论,看看有没有你们不理解或者很难把握的句子。学生:有或没有(解决问题)

教师:那我还有一个问题,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情景。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乐句结束音又回到了大调的主音上,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

5.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6.《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2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抒发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的诚挚祝愿。反映了 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它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新课标中对三四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学生在揣摩语言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的能力仍有限。结合本文特点和4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情感目标: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其中,教学重难点是:目标3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阅读法,启发诱导法、媒体演示法,拓展延伸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让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让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块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朗读情况。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因为思念弟弟的心绪不定之感。

2、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苏轼见到月亮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3、指名回答,并说说苏轼只埋怨了这一句吗?还省略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4、苏轼还想到了什么?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呢?使学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实难十全十美,苏轼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5、学生再读56自然段,体会苏轼的感情。

6、让学生读读五行词,思考其意思,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解释的句子。

7、小组探究:联系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板块4 赏读积累,拓展延伸

1、以多媒体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2、多媒体播放王菲歌曲《明月几时有》,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缓解学生情绪。

3、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练习背诵。

四、说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 — 埋怨 — — 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共有一轮明月)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7.心情日志:但愿人长久 篇七

所谓歌词:“死了都要爱”,对于现实来说不过是南柯一梦。人来人往的城市,对谁一见倾心,说那些自己认为惊天动地的誓言,到最后的不过是一句对不起?

所谓友情地久天长,对于这个残酷的社会,就算是从打娘胎出生就相伴到现在的好朋友,到了利益与妒忌心前,又有哪一对“好朋友”会一如既往。勾心斗角,冷眼相看到最后还不都是一个忏悔一会表面看起来不计前嫌内心却在盘算下一步的?

我喜欢坐在窗边,靠在窗边,睡在窗边。窗外拥挤吵闹,而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呆在我的小世界里,与世隔绝。我并不迷恋窗外美景,只钟情于平凡温馨的粉色小窗内,并不是什么少女情结,只是觉得宁静安详的比热闹拥挤的更有安全感罢了。

我并没有什么朋友,比较孤僻不爱说话。只有有时候心血来潮下定决心把文字写下去。一直以来,我都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身边的人才会离开吧。

8.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八

镇安县铁厂镇中心小学沈世平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反思】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9.四上教案 但愿人长久 篇九

四上教案 但愿人长久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3、初读课文,体会苏轼兄弟情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还记得我们学过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古诗吗? 2、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每小节说了什么? 3、指名读文中诗句 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写了词中的意思。 4、想一想,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三、指导书写 吟、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小节。 2、熟读4、5小节,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二、细读1-3小节 1、读第2小节,这天夜色如何?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正值中秋,全家会做些什么? 2、可苏轼心情如何? “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他在想什么?为什么?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到什么?(兄弟情深)   三、细读4-5小节 1、读第4小节,思考:苏轼为何埋怨月亮? 在苏轼兄弟分离时,月亮更圆,反衬兄弟分离的痛苦。 2、读一读文后的省略号,省去了什么? 交流 3、读5、6小节 苏轼还在埋怨月亮吗?你从哪看出来的?(转念又想) 苏轼不是在埋怨着吗?怎么又宽慰了许多呢? 读一读他想的内容。 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阴晴圆缺,世上之事,哪能样样遂心,十全十美呢? 苏轼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能悟出这个道理。 4、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既然离别再所难免,那也不必过分伤感,只将思念之情留在心底彼此祝愿,岂不更妙? 5、指导朗读 背诵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重亲情   埋怨  转念    通情达理   宽慰

 

10.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通俗歌曲。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歌曲中蕴含了我国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以平和优美的音调描绘了原词的深幽意境,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为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音乐要素直接影响到歌曲的整体情绪,老师如何进行实时的指导分析讲解示范很重要。教学目标:

1.在朗诵、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2.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音色、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的作用。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一、忆 —— 导入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音乐、诗句、散文吗?(讨论后引出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设计意图:从多元文化入手,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二、赏 —— 欣赏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一听:讨论作者、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象。渗透与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听:谈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力度?这样的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

三听:感受节拍、旋律的起伏,歌曲的音乐结构。(学生感受欣赏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演唱歌曲之前,用问题做引导来不断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歌曲,了解歌曲,为后面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

三、吟 —— 试唱曲谱

1.复习基本节奏型:a、X b、XX c、X.X 2.师生一起手点基本拍读第一、二乐句的节奏谱。3.观察完整的歌曲,了解歌曲演唱顺序。4.试唱歌曲旋律,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唱法。

A.前倚音 B.下滑音 C.波音记号 5.完整试唱两遍曲谱。

第一遍注意坐姿、音准、乐句的连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换气。第二遍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前奏和间奏的衔接。

【设计意图: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是要唱准歌曲,这一环节我主要从节奏入手,着重强调音准,打好唱准歌词的基础。另外,试唱曲谱中的要求也将服务于后面歌曲演唱的流畅和歌曲情感的抒发。】

四、唱 —— 歌词演唱

1.随音乐朗诵歌词,体会韵律。

(由老师引领学生朗诵。课件出示歌曲词谱并播放背景音乐《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2.填词轻声演唱。注意:A.发声位置与气息

B.一字多音的唱法 C.节拍 D.装饰音

3.放开声音完整演唱,重点强调在唱准音。4.随歌曲伴奏演唱。

5.情感深化。采用多元结合,诗歌的朗读与音乐的配合互补进行。【设计意图: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要扎实教学,情感贯穿始终。达到课标中歌唱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

五、思 —— 拓展延伸

1.欣赏不同版本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感受同一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在创作。2.欣赏诗与乐结合的不同音乐片段《山行》《阳关三叠》《梅花》《沁园春·雪》,激发学生的编创意识。

六、盼 —— 小结

【但愿人长久课堂反思】推荐阅读:

但愿人长久散文摘抄06-30

上一篇:2023年高级审计考试----审计理论案例分析课后例题下一篇:牛年给长辈拜年祝福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