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培训总结

2024-10-19

网络舆情培训总结(精选14篇)

1.网络舆情培训总结 篇一

网络舆情分析师官方培训

2013年9月5日,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今后,这门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将有官方证书,“持证上岗”。“主要替领导干部看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说,网络舆情涉及各行各业,甚至是明星、名人等个人,但对此需求最大的还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业的领导。单学刚说,网络舆情分析师主要搜集汇总网络舆情,为领导了解网络信息、加强把握民意提供参考依据,起到辅助作用。[4] 培训合格可获证书

人社部中国就业促进会素质就业办副主任吴凯表示,网络舆情分析师纳入人社部“CETTIC”职业培训序列,这类职业 培训是围绕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选择职业培训项目。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人社部颁发的人社部CETTIC证书——《网络舆情分析师职 业培训合格证》。[5]

吴凯介绍,持“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证书可以作为从事此行业的凭证。但是作为“CETTIC”证书,还未具有强制性效果,并非只有持此证者才能从事舆情分析行业。[6] 报名培训未设置门槛

单学刚介绍,网络舆情分析师并未设置入门的门槛,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从事舆情收集工作的专业人员、媒体从业者或者有志于今后从事该职业的个人,都有资格报名。[7]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共设置8门培训课程,共计36课时的学习时间。加上考试时间,整个培训周期5-6天即可完成。每期培训结束都会伴随一次考试,包括笔试和上机操作环节。

2.网络舆情培训总结 篇二

【关键字】网络追逃 微博 微舆情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舆情”一词源于微博这个新兴的传播空间,作为网络新平台,它是“网络舆情”的一种具体形式。舆情研究学者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本文对“微舆情”的界定借鉴曾润喜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由于某一事件的刺激产生的,通过微博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根据腾讯科技推出《2010全球微博客排行榜》。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微博网站——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仇子明事件发展中微博的分析,探索网络“追逃”事件中微博舆情的特点。

7月27日 晚上22:12,新浪微博博主“冒安林”的消息拉开了“网络追逃”事件的序幕。此消息在新浪网微博上引起了较大关注。截止28日凌晨,冒安林的微博消息有139人发表评论,并表示将继续“关注”此事。此消息也在一夜间被大量转载。网络微博成为仇子明被“网络追逃”事件的第一揭露者。

28日,南方都市报记者纪许光向遂昌县公安局核实了“通缉”事件的真假。是日一篇题为《经济观察报记者报道公司交易内幕遭警方网上通缉》的报道在南方都市报中登出,“网络追逃”正式从微博走入大众眼帘。新浪微博对仇子明事件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各个阶层都在关心仇子明的状态,并在微博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截止8月10日,新浪网有关仇子明的微博数量为11280条。围脖们对“网络追逃”事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守护舆权

事件被揭露的第一天,微博中的舆情集中在对“舆论监督权”的维护。

五岳散人:这次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对记者所下的黑手,背后到底有没有其他原因不好说,但这并非是对于一个记者的通缉,而是对于舆论监督的一次通缉,如果此事继续发展下去而令其得逞,关在他们拘留所、将来站在被告席上的,就不是一个记者,而是舆论监督本身被审判。(新浪微博,五岳散人,2010-7-28 10:32)

五岳散人,真名姚博,现在《中国日报》工作。这则评论后来被多家传统媒体和个人转载。五岳散人以这则犀利的评论成为仇子明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之一。他的矛头指向了下“通缉”令的遂昌县公安局。一方面,将仇子明报道上市公司的黑幕定性为“舆论监督”,另一方面直接将对记者的通缉等同于对舆论监督的通缉。在他们看来,记者行使的不过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功能。

微博客们在微博中大声疾呼:“对新闻自由,对人权,对良知与正义的通缉!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新浪微博,郑昌俊 2010-7-28 10:35)”、“这不是兔死狐悲的义愤,而应该是捍卫所有人的权利,不但是同行。(新浪微博,五岳散人,2010-7-29 14:16)”

记者被“通缉”的直接影响,就是让许多网民,对中国舆论监督的环境表现出失望和消息的态度。有微博客发出感叹:中国的舆论监督本身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新浪微博,孙鉴,2010-7-28,11:46)。

2.质疑“公权力”

公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在网民们坚持守护舆论监督权的同时,对于“公权力”的质疑也称为焦点之一。

阿忆:让内地权力机关懂得新闻监督的意义,需要20年,让它们懂得真正的新闻监督必须以宽容记者为前提,需要40年。在这个过程中,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将首先受到严惩,绝大多数记者便低头去做娱记。 (新浪微博,2010-7-28 02:07)

有微博客认为,此次事件是“公权力”腐败所致,是公权力干涉了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

挥一挥衣袖2007:岂止是对于舆论监督的一次通缉?通缉记者这件事绝非是公安局一家敢做主的,这里面肯定还有复杂的当地政府背景,而能对政府公关的都是些什么人?这种利益纠结交错在一块,法律自然只能沦落成当权者手中的工具了。(新浪微博,2010-7-28 12:04)

3.质疑“记者”

7月29日下午2点,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责令遂昌县公安局撤消了对仇子明的“网络追逃”令,并向仇子明表示道歉。仅仅36小时,“记者被通缉”事件从消息曝光,到通缉撤销,已走完了全过程。对记者通缉已经撤销,但真相依然“在逃”。围脖们转而关注:仇子明参与周氏兄弟的四人会议,到底是“采访”还是“密谋”,仇子明始终没有表态。这引起了部分网友对记者的质疑。

王志安:通缉门事件中的仇子明,行为可能还真不一定单纯,希望新闻同僚继续调查此事,还原事实真相,也希望仇子明能公开接受采访。(新浪微博,2010-8-5 12:08)

偶然思考:仇子明被网上通缉和仇子明本人是否存有其他动机,是两件事情,一码归一码。前者是商业和政府的连横对媒体人或者任何个体进行无法律依据的行动,伤害到言论、伤害到个人;后者如果真是动机问题,那是从业者的操守问题,这与郎咸平的方法“先攻后捞”相同,这需要大家评说或者纳入法律程序。(新浪微博, 2010-8-5 14:50)

4.质疑体制

对体制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体在面对记者遭遇时的应对机制;另一方面,表现在整个社会法治系统对记者的保护。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杜俊飞在微博中分别针对这两方面做了一些总结:

杜俊飞:经济观察报的声明晚了一点。它现在应该做的是:1、抓紧时间系统化、科学化取证,并保护好证据。2、不放弃对被刑拘的温某的救援,他是诉讼的基石;3、保护好其余的新闻线人;4、区分凯恩股份和丽水警方的作为,以及正当性与不正当性之间的界限;5、以组织之力保护好当事人记者;6、正式成立危机管理组。(新浪微博,2010-7-28 20:29 )

范以锦:姑且不说这是正当的舆论监督, 即便报道失实就该抓吗?“损害商业信誉罪” 有严格的界定。这个口子一开不得了, 谁要是报道经济领域出了点毛病, 就有可能涉嫌犯罪。 我们还能当记者吗?(新浪微博,2010-7-29 10:06)

“微舆情”特点

纵观事件始末和“围脖”关注的焦点,“微舆情”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主体多样

传统的舆论监督,主体一般默认为大众传媒。网络的兴起,打破了大众传媒在舆论监督上的势单力薄。特别是微博的低门槛和易流通,让社会各阶层都以网络为平台,参与到舆论监督的行列中。

具体到“网络追逃”事件的微博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与事件无关的普通的网民“围脖”;第二类是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如仇子明(白衣渡江)、浙江吴女士(被捕者翁安林之妻)等;第三类是媒体人(包括记者、媒体单位),如新浪财经、闾丘露薇、华东特种兵安安(新浪财经中心徐安安)等;第四类是学者、专家等,如杜俊飞、律师周京等;第五类是比较特殊的普通网民,如网络评论红人“五岳散人”,这些人具有意见领袖的特征。

相比传统媒体,微博主体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是更具有联系性、依托性。此事件最先由普通网民冒安林引起,他是整个事件的“揭露者”;五岳散人凭借对事件的关注和其犀利的评论,无意中成为意见领袖,使“舆情”出现一个小高潮。当事人的微博中关注的是事态的发展和自身的命运,媒体人的微博力图挖掘真相,学者、专家的介入,适当地弥补了“舆情”的权威性。

2.焦点多变

微博中,微博客们利用先进的3G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对事态的关注。同一个话题中,往往会出现众多的隐性或潜在话题。承上文所述,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使得消息来源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

“网络追逃”事件中,最开始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记者被通缉”,普遍的视角是记者由于正常的舆论监督被打压。当事件发展到两大家族企业之争,仇子明牵扯到一个神秘的“四人會议”时,关注的焦点,又转向了仇子明以及记者的道德操守。仇子明参与周氏兄弟的四人会议,到底是“采访”还是“密谋”,仇子明始终没有表态。这引起了部分网友对记者的质疑。一直到8月4日,事情有了平息的势头的时候,众多“围脖”们仍不忘继续追问事情的真相。

3.信息情绪化

微博中表现出来的“舆情”信息,用中国古老的俗语来形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通过第一部分的舆情焦点,可以看出,大部分“围脖”在发表评论时,都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这种情绪化体现在:第一,事件未水落石出之前,定性事件。比如大风细雨的“官商勾结”、“欺压百姓”,事件的真相虽然一直未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是,在仇子明未表示是“采访”还是“密谋”之前,过早下结论反应出“围脖”的情绪化。第二,将自己纳入受害者行列。许多“围脖”在评论此事时,轻易地就将自己置于舆论监督的受害者之席,五岳散人的评论便是一例。这种“被伤害”的情绪,散落在微博中很常见。第三,信息的随意性。把关人和相对严格的编审制度的缺失,使网络言论往往表现出随意性的特点。微博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公众的义愤填膺之语或一时兴起,措词、语调和感情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色彩。

3.乡镇网络舆情工作总结 篇三

乡镇网络舆情工作总结

加强网上舆论宣传,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年,我们以舆情、信息、调研和网络工作为重点,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宣传调研信息与舆情信息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为实现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把一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中心,着力营造科学发展浓厚气氛。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壮大主流媒体舆论,积极引导社区、论坛、贴吧言论,为推动忠义科学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1、强化文明上网意识,营造良好上网气氛。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文明上网活动,提高网民上网素质引导网民正确上网,为全县营造文明上网的良好舆论环境。

2、加强网络监督,壮大媒体舆论。我们积极加强网络监督,配合上级部门突出转载重大重点新闻,积极查删负面新闻和信息,充分利用这一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向大众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富有吸引力的精神食粮。

3、加强网络队伍人才建设,引导网民舆论。成立网络舆情信息中心,设置专职网络舆情信息联络员,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新闻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强有力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扎根在各大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等地,对热点舆情实施专项监控。针对网上热点敏感问题多做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工作,努力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二、以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着力实现互联网管理工作全面升级。面对互联网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以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树立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观念,积极创新管理思路、方式、手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1、责任分解到人,分解到单位。建立了舆情工作责任分解制度,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把信息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强了督查检查。

2、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网上舆情收集,并按要求及时收集上报相关舆情信息:对发现有关忠义的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提供给他们决策参考;对需要处置的一些有害虚假信息,我们按照查处规范流程,会同相关部门,发挥整体效能,及时发布真实情况,做好应对的跟帖准备,适时开展网上舆论争斗;对一些重大的事情我们及时进行网上跟踪,及时关注其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作出反映;对一些有可能演变为重大舆情,我们及时预警并安排24小时值班制度。

三、以加强舆情队伍建设为基点,着力打造创新型舆情监查队伍。网络舆论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充分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就必须组建一只专业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舆情监查队伍。

1、加强对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想把握好舆情动态首先必须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从精神上武装了自己。为更好的正确引导舆论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制定互联网突发舆情预案处置。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和互联网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互联网舆情触发事件处理预案》,并根据预案积极做好互联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3、发展网络志愿者,扩大舆情监查队伍。通过和贴吧论坛社区的吧主版主网络管理员等沟通,共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共同维护网上积极的氛围,配合积极查删违法言论和正确引导网民舆论等。

四、来年工作计划2014年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和互联网宣传管理的主要职责,我们主要着力建设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化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流的专兼结合的人才,是开创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要不断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使这支队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能够按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引进和启用年轻公务员,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时下互联网日新月异新兴的媒体和平台不断增加,其中网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以年轻群体为主,吸纳年轻公务员进入网络舆情队伍顺应了新形势的要求。

2、开展业务培训。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在宣传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宣传干部培训规划,组织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装队伍,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大舆情如何处置。

二、机制创新。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随着互联网及网络舆情的产生而出现的一项新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舆情信息工作,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状况及互联网发展新特点的必然要求。

1、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报送考核机制,将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评,对于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的,要奖励和问责并举。

2、形成网络舆情引导快速反应机制,管理要更加科学,进一步规范网络舆情处理流程,从而更加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健康和常态化发展。

3、建立网络舆情事件性质的分级,按特大、重大、较大、一般网络事件的分类,对预警信息进行分级。

4.网络舆情培训总结 篇四

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唇舌利弊之辩听得在场的我们云飘雾绕,仿佛桃花园中片刻游,在此先谢过对方辩友带我们体验了一把脱离实际的天上人间之旅。对方辩友语歇之时,在座各位梦醒之机,在细听对方辩友偏差的同时请跟上我方步伐认识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的有利之处:

第一,对方辩友一再说开放的网络舆情会使失真信息引导大众舆论,从而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对方辩友却忘了“流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倘若按对方辩友的逻辑,全中国网民都将犯下“偏听则暗”的观念错误,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对方辩友是这样吗?

第二,对方辩友犯下了忽略本质只重表象的逻辑错误。对方辩友说××××××事件导致社会恐慌是网络开放之错,这样的逻辑思维让我不禁要问对方辩友: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呢还是空气香呢?因而,对方辩友切不可犯下本末倒置的逻辑错误,不追根溯源的看事件本质而误认为开放的网络舆情是一切错误的根源。

你方唱罢我方喝,且看开放的网络舆情何以有利于社会稳定? 当网络经济时代的人们将消费重点转向精神和文化沟通时,网络舆情就已经成为了这种诉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舆情给了民众们“反应民情民意的公共空间”哪!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论和沟通的平台。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事情相互探讨、切磋、辨明是非,在此基础上社会公众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有利的处理方式,这不就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吗!

此外,网络舆情让各级部门了解到民众们心之所思、意之所愿、情之所系,并能监督各级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尽快做出回应。就如我方一辩所说,网络舆情是民意的“晴雨表”,是公众的“助听器”。如果不开放网络舆情,大家可想:这些信息何以快速得知,事件何以快速处理,社会何以能够稳定呢?

5.网络舆情培训总结 篇五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博传播媒介治理和网络舆情监测成为舆情研究新课题。在自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特别是微博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同样明显,而法规建设则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因此,“微传播”是把双刃剑备受政企的重视。

微博作为自媒体传播时代的典型代表,其具有很强的信息传播力,特别是轰动性消 息的传播范围之广,对信息当事人影响程度之深令人惊讶。因此,微博成为众多政企 展开网络口碑建设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网络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网民结构的多样化 和网络舆情监测手段的缺失,这就必然使得网络传播存在风险。

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感,网上泛娱乐化和炒作现象普遍,人们对负面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增强,这些导致网络负面信息更容易发酵传播,形成负面舆情环境,如果处理不当不及时,对政企形象的破坏将是深远的。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显示:近段时间,网络上掀起的各类舆情议论潮,陕西的“表哥”事件、广东的“表叔”事件、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以及肯德基速成鸡事件就是自媒体时代体现微博舆情威力的典型案例。微博热点事件的偶然集中发酵,使得政企对突然而至的网络舆情危机倍感压力,对事件发生没有心理准备,导致舆情 危机处置严重滞后,不利于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第一时间法则。因此,如何突围微博舆情危机,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成为政企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今,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具有很大的突发性。一条不起眼的负面信息经网络的发酵很可能突然演变成一场网络舆情灾难,而如果缺乏有效网络舆情的预警,突发而来的舆情风暴就会让政企在处理危机时乏力感倍增。

面对自媒体时代网络危机的强劲爆发力,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全面的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很好地帮助政府企业获取网络微博舆情动态,了解民意民声,实时监测微博相关话题信息的传播效果,监控微博虚假负面信息,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可以妥善的、有目的性的针对处置。

以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为例。该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自动 采集子系统与结果浏览子系统。可以对微博上一切与本地区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其监测范围囊括各大网络媒介的微博平台,并可对重点微博话 题实施重点监测,最后对检测结果生成各类数据图表和舆情日报周报。

6.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篇六

关键词:网络舆情;对策;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3-02

最近几年来,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之外,网络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参与性强等特点蓬勃发展,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足以和传统媒体相抗衡的强势主流媒体。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发表意见,对政府提出批评和要求,行驶自己的权利。接踵而来的网络舆情危机对政府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形成全新的考验。当前的传播环境已经不再是控制传播渠道就控制舆论的时代,政府必须改变观念,面对现实,正确面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走向,积极处置和化解网路舆情危机。

一、加强信息公开,推进透明政府建设

政府信息是指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置的信息,它是人们全面考察、评价社会情况,从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国家资源。

信息公开是保障民众权利、监督政府工作、预防和制止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基础,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义务。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的全球化也使信息公开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无数事实表明,信息控制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以“维护社会稳定”之名的信息遮蔽和垄断到最后都会适得其反,令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流失。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及时公开发布信息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汶川地震时的信息公开赢得了国际和国内舆论的高度评价,从而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来度过难关。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缺乏信息社会的常识,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仍然控制信息,从而失去了发言的最佳时机。当流言泛滥时再去辟谣,真相往往已经追不上流言传播的速度。民众的信任是政府最宝贵的执政资源,做好常态和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修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参与舆论竞争,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网络媒体不仅是社情民意表达的平台,更应该成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一种渠道。舆情危机发生后,政府作为“当家人”,有责任承担起主导者的责任,在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关联者和社会公众之间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关乎政府职能的事件应由政府出面回应,政府不是主要责任人的问题由政府协调处理。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其舆论导向往往具有非理性和主观性等特点。网民中隐藏着“仇官”、“仇富”、“叛逆”等心理特征。舆情事件的发生会转变成这些隐性危险爆发的导火线,将会给社会带来恐慌。如果政府不能和网民平心静气地沟通,政府可能又会因为资源不足或能力有限不能拿出正确的应对方案,则有可能会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和对立,甚至将网络舆情危机推向风口浪尖。另外,政府与网民之间如果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网络中一旦曝出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只能出来“澄清”、“辟谣”、“解释”,疲于应对,非常被动。

在网络舆情的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群体偏好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一旦网络舆情出现偏激,被煽动起来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对这一危险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一味谋求删掉网络中流传的信息以堵塞言论,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另外,处置危机事件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换而言之,危机的出现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假使不能合理预测和有效引导危机,并制定化解危机的方案,就必然导致危机升级,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政府应对危机时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较为权威、可信的优势,结合网络媒体发挥引导作用,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及时公开信息,与网络“意见领袖”积极沟通,将舆情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引导,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政府不能只考虑到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更应该思考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做才是降低危机发生概率的釜底抽薪之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危机预警机制才能有效地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工作环节,在实际运作中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每个环节在逐步向后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互动。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环节位居其次,当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环节发生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危机应对重要性并非由此而小觑。

第一,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化解危机。

第二,尽快实现网络立法。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和减少网络情绪性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

四、设立应对危机的专门机构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常常会出现一时间舆论喧哗、群情激愤的局面。此时,政府应及时处理事件并化解危机,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角色是管理者。如何加强网络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危机处理机制依处然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在危机处置中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法做到“一个声音”说话。面对网络舆论的质疑,涉及部门相互推诿、扯皮,其结果不是无人发声就是发布消息滞后,经常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导致形势恶化,甚至由于处置不当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也屡见不鲜。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可以建立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管机构,在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遇上突发事件时,可兼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如此,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同时,能够加强应对危机能力的锻炼,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运行机制,为公共治理走向“善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滨.“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倪智坚.浅析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胡俊生,骆海明.政府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基于“微笑表哥”的个案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3)

[5]李凌凌.微博时代:舆情挑战与政府应对[J].中州学刊,2012.5。

7.网络学习培训总结 篇七

经过这些天的培训,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教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不断提高对自身能力与责任的认识,使原本枯燥的学习成为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总结如下:

(一)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情绪饱满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抓住时机巧设问题情境,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1、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创设问题情境。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应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本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材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恰当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其另一个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激发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发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门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模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8.教师网络培训总结 篇八

已经学习很久了〃一直没有来写培训总结〃这两天又把培训内容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然后才静下心来写培训总结。自从他如教师这个行业〃基本上每个暑假都会安排教师进行一些培训〃每一次培训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培训都是一种成长。

这次培训〃作为培训学员的我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

《师德标兵谈师德——用心浇花花更艳》中通过五个部分给我们展示了作为新教师需要的思想道德理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我知道,学校的真正魅力在于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在学校里,自己就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镜子”。做学生的镜子,就要具备比别人更高的素质。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告诉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训练是教育的主线〃课堂是教育的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是最好的助手〃爱心是教育的内涵〃鼓励是教育的风帆〃善用书籍是教育的手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捷径〃百年树人是教育的过程〃尊师重教是教育的保证〃学思结合是教育的轨迹〃学问并重是教育的良方〃业精于勤是教育的法则〃见贤思齐是教育的追求。生命的旅程是变化的〃心灵的历程也是变化的〃哪个教师名下不都曾经拥有很多的荣誉〃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可学生对我们的认可不是一张更辉煌的证书吗?在课程改革下学生探究〃学生的生活在变得丰富〃我们边在探究边在成长〃我用这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犯错误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愿与所有朋友共勉:培养一个优秀的舵手需要二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9.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研究 篇九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3-02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全社会关注较高的舆情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共性,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其自身的偏好及特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共性

1.直接性

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主体往往会直接通过BBS、博客、微博、新闻点评等途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发表对焦点热点事件的个人立场,使舆情信息更加直接的反应到公共媒体。

2.突发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的风向标,网络舆情也因此比传统舆情更具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再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倾向,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突发性增大了舆情信息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设置使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被隐藏,这就使得个人情绪有可能掺杂在事实真相中被渗透出来,令网络舆情呈现出非理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广泛性促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形形色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舆论热点事件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偏离了事件初始的舆论轨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者和制造者,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块阵地的舆论倾向和发展趋势,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这一领域烙上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印迹。

1.内容集中性

因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也相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等话题;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

2.传播迅速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较高的群体,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甚至信息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的沟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群体发展迅速,QQ群、微博、BBS、高校贴吧、人人网等媒介,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按地域、爱好等范畴集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得网络舆论在高校之间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达到瞬间千里的效果。

3.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因此,高校舆情往往关系社会各方面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高校舆情对于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反应往往会对事态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非理性特点突出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随着对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加深,自身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社会经验,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内在或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进而使高校舆情信息展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认知逐步明确

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和反馈作为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也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软硬件投入不充足

尽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系统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高校内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备、软件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1]。但由于购置硬件设备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软件系统又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在应用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充足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合理,思想高度和专业技术不能兼顾,造成高校舆情信息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查封等做法,避免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思想活跃、交际广泛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方式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作为舆情管理工作应有长效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正面引导等工作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开辟阵地、占领阵地,引导网络舆论

1.积极主动的开辟阵地,为主流舆论的生存创造条件

被动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主流舆论未能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认识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后,高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完善的、有吸引力的、适合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

2.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面对如今互联网光速发展的现状,部分高校难有精力和能力开辟可以全权掌控的舆论主阵地,那么,占领已有的舆论阵地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网络舆论中,通过发帖、回帖等手段引导话题导向、发表主流观点,以此换得平等身份下大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使得主流舆论在网络平台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要培养一批有权威、有感召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充当网络中的灵魂人物。舆论领袖可以由学生干部担任,也可以由那些个性鲜明但可以引导的、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偶像”来担任。但这部分人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免发挥反向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做好网下、网上的沟通和疏导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因此,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其手”,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姿态,利用“校长接待日”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或座谈会,将问题在线下做好沟通,达成思想层面的统一,预防网络舆论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沟通也应真实、及时的开展,针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应第一时间发布国家立场,统一口径,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有机会。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监控。由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抽调专职干部负责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别对校园网的使用以及微博、BBS、贴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网络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其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做到覆盖面全、信息搜索快、反映问题准,抓住网络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在可控范围内,要积极动作,作出适当疏导和引导;如果超出可控范围或有极端不良影响,也要及时。做出研判,准确划分事件类别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建立自下而上畅通的信息上报通道,早发现、早搜集、早上报,争取宝贵的处理问题时间。

(四)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据可依,有效降低事件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用于确保敏感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根据网络监控工作人员提供的研判结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向相关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发布预警信息,通报事件等级和预警措施,确保相关人员知情并进行快速反应。

由于由网络舆情引发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完备的防控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并确保相关负责部门知晓、熟悉自身职责,必要时需做演习。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充分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还需要高校领导层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意识,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发言权、控制力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10.网络培训总结 篇十

横沟中心小学 一年级 王春燕

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各位领导专家的演讲精彩绝伦,是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乐观对待教育事业

回首此次的教师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专题讲座让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幸福。我们老师面临着来自自身、学校、家庭、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如此重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的成败。作为教师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用阳光般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深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要做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此次培训,我得以反思自我,寻找自己与“名教师”之间的距离。教育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老师?怎样成为学生好的引导者?平时我们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很多问题都没有认真去探究和思考,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1、教--研分离。

“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成长”,要想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专长骨干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做创新尝试,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一个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应该从经验型逐步向研究型转变,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缺乏激情和创新。

通过此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通过学习我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的更为系统。本次专家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发人深省,作为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次此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我相信,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理论沉积,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们锻炼、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训只是一种形式,它只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关键还是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培训时间里,我能够认真听、观看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写好心得,培训后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个人希望多参加这样的培训,向更多的名家同行老师们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四、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的要求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培训之后,我们要继续推进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向专家型和学者型老师转换。教学中更要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

五、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终身学习。

科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及时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六、积极创建探究性课堂,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新课程强调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兴趣,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出合理的“表现性评价”。

11.美术网络培训总结 篇十一

在这次网络学习中,我收获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学习中,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通过网上学习交流,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从教十几年了,谈到学生成绩自己还引以为傲,但是在美术教学上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新兵。这段时间与同行一起学习交流,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自己。这次网络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学理念发生了具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兴趣的培养、课程的整合,注重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美术。这的确是我们美术教育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

从学生学习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感知美术、体验美术、表现美术,同时能够大胆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美术的感知特点、美术标准不确定性特点,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从教师教学方法上看。教师已改变传统的、枯燥单一的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大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美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努力缩短美术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

从教师角色上看。教师已一改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

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习,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获。

12.网络舆情培训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发布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瞭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六四”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求同存异”,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发布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发布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发布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堃.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

[9] 岳鑫.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28-29.

[10] 冯景欢.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37-43.

13.网络培训总结 篇十三

这次培训采用网上培训,快捷、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我们可在网上观看视频,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向课程专家、指导教师和一线教师学习。培训中的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新的主题,每一个模块我都有着不同的收获。特别是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提高了我的电脑网络水平。从txt文档打字到word排版,从PPT课件制作到excel数据处理,从发email到百度、google的网络搜索,我都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顺利地掌握了所有的操作技术,以后我将会更加喜爱网络了。

与同行的网上、网下交流使我对现行的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新课程理念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有了更好的策略,同时对自己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明确:

1、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的要求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培训之后,我们要继续推进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向专家型和学者型老师转换。教学中更要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

2、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终身学习。

科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及时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3、积极创建探究性课堂,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新课程强调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兴趣,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出合理的“表现性评价”。

4、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关注科技、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要经常把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健康相联系,与社会知识相联系,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相联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引导其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我觉得这次的网络学习的质量处在“优”这个层次上。当然,网络教师培训也存在着不足,尽管它给我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限于国家现有的条件,无法完全解决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所有问题,不免留下一些遗憾。也许,正因为这些许遗憾,才让这次培训具有了残缺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怀念。

14.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篇十四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怎样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打破了传统舆论格局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特别是2010年微博开通以来, 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变得日益重要。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

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

一是采集民意。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就从松原市网民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

二是汇集民智。地方的发展必须有智力、有智库,才能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这个智力既有官方智库,也有民间智慧。俗话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智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智慧的主体,从孔子、孟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他们成为官方智慧前,无一不代表着民间智慧。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吸纳群众智慧,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2008年6月,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也在中国政府网和网民对话,直接听取网民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2009年,西安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于9月初至10月底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公开收集对西安下一年发展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据西安市政府“问计于民”活动官方网站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站就收到建言近4000条,点击达8万人次。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的深情问计,引发了省内外朋友的献计献策热潮。目前,江西省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定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民智,分类呈送,使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采纳。其中苏荣直接批示责成有关领导和部门办理、研究的就有36次,有的还进入了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面,形成现实而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网民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话题发表意见的舆论监督形式。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努力适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新要求。

三、具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1.掌控舆情。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速的特点,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布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几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因此,必须及时监测网络媒体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本地的人和事,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实网络舆论追问的核心问题,争取主动,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

2.跟踪舆情。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或者处置过程中,地方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如成都去年发生的“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之前。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3.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新形势下,加强“官”与“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实践看,官方与百姓沟通得越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就越小。互联网这个纽带在这种形势下,正在成为各地加强官民互动的主力军。刚刚不久,南京市推出了90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开辟了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路子。这90家单位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网络发言人论坛开设了互动版块,由各自的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网络发言人在此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网民可在相应的版块内,向相关部门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

三、工作建议

针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成立组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整合各地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信息化工作,加强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了解网络社情民意,鼓励网民建言献策,解决网上信访问题。

2.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官方媒体网站建设,使其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快本地政府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互联网建设包括手机无线互联网建设,从发展趋势看不容忽视。

3.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要把处理“网上信访”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提供有关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必要时建立责任部门答复机制,及时在网上公布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4.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管。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但对网民恶意传播一些明显超越宪法和法律,危害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侵害个人权利的违法行为,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坚决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近来,“网络反腐”频频使官员落马,雷政富、孙德江等公职人员相继因网络曝光被立案调查或被免职。群众通过网络举报贪腐案引发社会关注,推动了纪检部门调查处理,已成为当前反腐斗争的一个新特点。

公民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

异军突起的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名烟局长周久耕、“表哥”杨达才、“雷冠希”雷政富等一系列事件中,公众看到的几乎是相同的解决路径: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

专家指出,“民意倒逼”的被动式反腐不该成为常态,而应该顺应民意,积极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

“网络反腐是公民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政府与网民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说,这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意的顺应,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也是对制度性反腐的重要补充。

专家强调,网络表达是社情民意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如何去伪存真,顺应民意,推动反腐斗争,不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

一些举报人士担心,自己身单力薄,实名举报信可能会面临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所以有人不惜将内容公开到网络上,宁愿承担损毁自身名誉的风险。

“这好比走山路,如果高速公路畅通,不会有人愿意涉险。”有专家直言,网络反腐案件的迅速增多,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反腐渠道不畅。可以肯定的是,群众支持是推动反腐的重要因素,民意表达会越来越受重视。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表示,网络反腐的兴起虽不代表正常的反腐渠道不畅通,但是强大的民意表明,要赋予群众真正的监督权力。

“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

“网络反腐”的力量源自真实。网络使每一位网民都有了麦克风,但麦克风只有传递真情、探寻真相、还原真实,网络才会更有力量。

网民所反映的腐败问题,往往发生在群众身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围观”;一旦有关部门回应不及时或者采取“删帖”等不当方式处置,则会引起舆论不满。事实一再证明,“网络反腐”所能提供的往往是“蛛丝马迹”,而反腐败取得成效的关键,则取决于权威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处理。因此,“网络反腐”需要权威部门及时介入很关键。

此外,“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只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才能确保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促进“网络反腐”持续健康发展。

近期落“网”官员

重庆市北碚区区委原书记雷政富:11月20日,疑似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的截图在微博上发布。23日,重庆官方发布消息称,确认不雅视频的主角为雷政富本人,宣布免去他的书记职务,并且立案调查。

上一篇: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下一篇:临时演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