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2024-07-16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精选20篇)

1.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一

“笔下生花”的故事作文

童年是幼稚的、无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有许多童年趣事,其中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笔下生花”的事。

这件事是在我读三年级刚写作文时发生的。作文题目上面写了四个字:“笔下生花”。当时我想:笔下还可以生花,真有趣。我回家也去把笔里面弄些花籽,看这支笔能生多少花!于是老师讲的课我一点也听不进去,只是心里默默地想:快点下课,快点放学。“叮铃铃,叮铃铃”。我说:“太好了,终于放学了,我终于可以看看那笔能生多少花了。”

放学回到家后,我做完作业。我迫不及待地去做“笔下生花”了:我把我的一支笔拆开,拿些我家的玫瑰花籽,塞进我的笔里面,说道:“乖乖笔杆,你一定要生出些花来,好让我见识见识,你这笔杆生出来的花是什么样的`!”于是,我把我的笔杆倒起来埋在土里,留一个小孔出来,好等它开花。我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出来静静地坐在那旁边等,一直等到天黑了。我想:笔怎么这么久都还不开出一朵花出来呢?哦,我知道了:它一定像种子一样要等几天才能生长出来。对就是,一定是这样的。要再等几天。于是,我又等了一天、两天、三天,怎么还不开花呀!第三天的晚上我把我的这个不解的问题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哈哈大笑,说:“孩子,笔装上花籽怎么会开花呢?”妈妈没有告诉我原因。但我那时候想:怎么会不开花?我们书上不都写着有“笔下生花”吗?

现在我读六年级了,我终于懂得了“笔下生花”的道理。原来是:拿自己的笔把文章写得优美、感人,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就叫“笔下生花”呀!现在想起我当时真是又傻又天真啊!童年中的趣事许多我也渐渐淡忘,唯独这件“笔下生花”的事,还是那么清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会永远把它记在心中,永远,永远……

2.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二

一、多方融合,生活积定,解决“写什么”

新课标指出作文要以内容入手。内容何来?当然来自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获取与作文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典型形象,方有内容可写,教师要想办法帮学生找到写作的素材。

1. 与学科课程整合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必须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各科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多彩的材料。如与美术课相结合,让学生看图作文,既能提供直观形象的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音乐课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时,在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写一次游园活动,从音乐的旋律中激发学生对游园活动的喜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学生有感而发。再如“科学课”上完“吹泡泡”以后,让学生写出吹泡泡需要的材料,吹泡泡的过程和所看到的泡泡在阳光中、在微风中的形态、颜色,让学生有物而写、有形而发。这样各学科相互沟通,有机结合,使学生习作的内容更广泛。

2. 与活动课程融合

学生的活动越丰富,写作的内容越充实,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其体验活动过程,产生情感,激发思维,丰富感知表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我在作文训练中不仅与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相结合,更与艺术兴趣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参加乒乓球、美术、舞蹈、自然科技制作、航模、剪纸等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动手动脑创新周”、“红领巾文体活动周”、“红领巾广播站”、“我当小交警”等有利契机,让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在活动中陶治情操,激发情感,产生感知表象,获取丰富的作文内容。

3. 与社会实践结合

我校确定了“高静园”、“市看守所”、“马垫敬老院”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利用这些阵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缝衣浆洗,过生日等;去市看守所实地了解;去高静园参观游览;到先进单位参观访问;带领学生义务打扫街头卫生,积极参与“溧阳市的几城共创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培养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民服务的好思想,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又获取了广泛的作文内容。只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留心观察,亲自体验,注意积累,就有写不完的写作素材。

二、多样训练,学会表达,解决“怎样写”

学生有作文内容,不一定就能写出好作文,还需要有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表达,掌握作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靠多练,不仅要在作文课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横向联系,做到文内、文外双管齐下,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形成立体化的训练体系。

1.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石

新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阅读过程是消化及吸收过程,让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读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写中运用规律,掌握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方法。例如写人的文章:抓特色,选事例,写具体。如《军神》,作者紧扣“军神”两字,抓住“刘伯承动手术,不用麻醉”这一事例,写得具体,使学生深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的感染。写事的文章:明中心,有条理,写完整。如《哪吒闹海》,作者通过写“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这件事,突出“哪吒的勇敢,为民除害”这一中心,条理清楚,故事情节完整。写景状物的文章:抓特点,分方面,写具体。如《北大荒的秋天》,作者抓住北大荒秋天“傍晚的天空”、“清澈的小河”、“热闹的原野”这三个方面,引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得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某一类文章时,结合以上方法,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如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后,我便要求学生养一种花,并利用双休日到图书馆、书店去查阅,搜集有关你养的这种花草的资料,接着把自己养花时的酸甜苦辣,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搜集的资料熔为一炉,写成一张卡片,挂在花草上,并带到学校举办“花草展览会”。

2. 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的翅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要让学生多阅读多种有益的书报刊物,获取广泛的知识。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重在“导”:首先引导学生看适合他们年龄特征且感兴趣的书籍,其次引导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每看一本书做些记录,或摘抄重要的章节、精彩的片段或摘录好词好句或写读书笔记,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次指导学生交流,组织读书知识竞赛,举办故事会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广泛地进行知识积累交流,使学生乐读、爱读,读有所得,读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嫦娥奔月》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嫦娥来到月宫”以后,学生一个个翻起自己准备好的“采蜜本”,滔滔不绝,令人刮目相看。

总之,让学生学习课文,读课外书,是为了借鉴、吸收,在学习中提高写作能力,从佳作的立意、技巧、表达中吸取精华,积累知识。写作起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作文表达大有好处。

3.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三

关键词:男性 半人半动物型 寓意 毒害 对立反抗

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作家。其作品中的反法西斯倾向和对德国罪民的批判以及不断提醒德国人对自己暴行的反省和对人类命运前途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君特·格拉斯作品中的主要形象基本上是“丑男”,在他笔下有一种“特殊”的“丑男”形象——半人半动物型,这种“丑男”具有丰富的寓意。

一、半人半动物“丑男”形象

《狗年月》中的马特恩、阿姆泽尔,《蜗牛日记》中的奥托均属于半人半动物“丑男”形象。前者的特征为“外表是人,内心似动物”,后者的特征为“外表似动物,内心是人”。

(一)“外表是人,内心似动物”的半人半动物“丑男”形象

这类形象以《狗年月》中的马特恩为代表。《狗年月》中阿姆泽尔和他少年时期的朋友马特恩之间的恩怨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之一。马特恩是一个外表怪异的人,小说中写到:“这个几岁的孩子叉开双脚站着,在三月份露出紫红色的膝盖,叉开十指,眯缝着双眼,让他那头发剪得很短的头上的所有伤疤——这些伤疤是由于摔跤、斗殴和钢丝网划出裂口落下的发肿——具有鲜明的特色,他从左到右,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两臂交叉,撑在棍子上,呆若木鸡,陷入沉思之中,平时困倦得迟钝的目光变得咄咄逼人,暗淡无光,让人毫无目的地猜想到仇恨。”他和同一年出生的阿姆泽尔,八岁时结为兄弟,但不久却反目成仇。马特恩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在精神上依附于阿姆泽尔,“谋杀”了阿姆泽尔后,他酗酒,偷东西。

表面上看,马特恩似乎是个不可理喻且相互矛盾的投机分子,但按照格拉斯的观念,他的所作所为有其逻辑性和必然性:由于缺少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能力,所以他逃进理念范畴之中,以寻找安身立命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反法西斯主义,对他而言均没有了任何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所谓的信仰最终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伪信仰。这种信仰非但不能给人以精神自由,相反会成为人的精神束缚,以致他不得不忍受内心极大的不自由、不成熟和奴性。马特恩是一个既有奴性又有攻击性的人,虽然他对阿姆泽尔的仇恨首先源自唯心主义的思想,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有着对阿姆泽尔的嫉妒,后者在智力、财富方面均超过他。他虽然身强力壮,甚至一段时间内能够充当阿姆泽尔的保护人,但智力上显然处于劣势。在阿姆泽尔充满创造性的稻草人制作过程中,他几乎帮不上忙,只能在后面扛东西,与此同时他在经济上经常依赖阿姆泽尔。后来阿姆泽尔在他的煽动下几乎送了命,他不仅是受害者,同时也是残酷的迫害者,是畸形的法西斯时代精神的产物,最终他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选择并维持了盲目的仇恨和愤怒。马特恩偏激、酗酒,动不动就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嘴里时不时冒出“犹太鬼”这句骂人话。为了个人利益,他不惜出卖好友,恩将仇报,把莫逆之交打得鲜血淋淋。对于那些曾经损害过他的人,他从不放过,把那些人的名字记在“心上、脾上和肾上”,然后,一个一个地进行报复,把淋病传染给他们的妻子、情人、女儿。马特恩性格有缺陷,他嫉妒、冷酷、仇恨、暴虐、固执、自私、心狠、精神分裂,是一个内心黑暗丑恶的人。

(二)“外表似动物,内心是人”的半人半动物“丑男”形象

这类形象以《狗年月》中的阿姆泽尔和《蜗牛日记》中的奥托为代表。

《狗年月》中的人物阿姆泽尔是滑稽的,“那胖乎乎的人影,微红的皮肤,身上满是斑点,人又胖腿又短,像一头小猪,会引人发笑。”

《蜗牛日记》中的奥托像一只蜗牛,他看上去可笑又可怜,什么都不是,是一个身上什么都歪着斜着的人:右肩耷拉着,右耳下垂。与此同时,右边的眼睛紧眯,将右嘴角吊了上去。在这样一张走了样的、专与对称过不去的脸上,耸立着一个肉乎乎的、根儿朝左倾斜的鼻子,由于旋儿多,没有办法分头路。下颌丁点儿小,随时准备缩回去似的。

“外表似动物,内心是人”的半人半动物男性形象虽然外表酷似动物,很丑陋,但内心世界却有一种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阿姆泽尔,因为体胖和有一半的犹太血统,遭人歧视。但他的血液里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反叛精神。他身强力壮,在体能和体育运动方面总是强者。阿姆泽尔——黄金小嘴——布劳克塞这三个名字表明阿姆泽尔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与童年时代的名字“阿姆泽尔”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具有音乐禀赋,能唱童声高音区;在绘画方面表现不凡;制作的稻草人闻名遐迩,令人叹为观止。”“黄金小嘴”是他被打掉三十二颗牙齿后离开故乡、来到柏林并镶上全副金牙后得到的绰号。作为“黄金小嘴”的阿姆泽尔和蔼可亲、忠厚老实、乐于助人,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他对昔日恩师——布鲁尼斯的养女燕妮的帮助,饱含着巨大的勇气和真挚的情怀。在法西斯横行的年代,布鲁尼表面上是因为刑事犯罪,实则是因为政治问题锒铛入狱,要收留这位集中营囚犯的养女,风险可想而知。“黄金小嘴”时代的阿姆泽尔作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和芭蕾教练,在艺术上一丝不苟,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布劳克塞尔先生”这一称呼标志着这时的阿姆泽尔已经身居布劳克赛公司经理这一要职。在这一时期,他的才华集中在拓展业务和开发新产品上面,他除了继续制作稻草人和开办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磨坊主马特尔咨询机构之外,还生产了在西德引起轩然大波的“神奇眼镜”。对于马特恩过去的所作所为他佯装不知,采取宽容的态度。

阿姆泽尔虽然有黄金小嘴、布劳克赛先生三个名字、三重身份,但其基本品质却一脉相承。他的真诚、智慧、冷静、善良和幽默、乐观,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奥托行动与精神都酷似蜗牛,有“怀疑精神”,对于奥托来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他后来出于兴趣成了研究蜗牛的生物学家。希特勒上台初期,由于他先前所在的人文中学生源不足,因此来到犹太公立学校继续任教。尽管犹太人的某些习俗让他感到陌生,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主张更有所怀疑,但当这些人成为纳粹迫害的对象时,他却毫不犹豫地站在他们一边。因为亲近犹太人自然引发亲纳粹分子对奥托的不满,他被视为异己,遭到莫名的毒打。

奥托躲到了一个自行车商人施托马家的地下室里。施托马家的地下室不是奥托逃亡的终点,更不是他向世界告别的地方。地下室岁月对于奥托而言是一个过渡时期,奥托凭着他的韧性和坚持战胜了一切,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凭着耐心和爱心治好了房东女儿莉斯贝特的抑郁症。

奥托外表行动都似蜗牛,并无美感,但内心坚韧,和格拉斯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一样,他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性符号。他是怀疑原则的代表,也是“缓慢、谨慎、坚韧顽强”的化身。恰恰是这个看似“什么都不是”的人被认为是格拉斯小说中鲜有的毫无保留的正面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蜗牛代表了格拉斯本人循序渐进的社会进步观。“因为这种超越一切界限、留下迅速风干的滑动痕迹的爬行动物除了其他为训练有素的哲学头脑们所称道的生物性特征外”,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它的“脚踏实地”,它奋力向前,却从不跃进,而且永无终点。蜗牛的哲学其实就是爱心与耐心。如此意义上的蜗牛更像是德国传统的动物寓言中的角色。它所体现的与其说是自身的生理特点,不如说是格拉斯极力宣扬的人的政治品质:敏感、谨慎、耐心、持之以恒而又善于妥协、富有自我批评精神,既有实践和思想上的灵活性,又不乏学习能力。蜗牛柔能克刚,甚至可以“毛发无损地爬过开启的剃须刀”。

君特·格拉斯主张一种改良主义的进步观。相信进步能够通过让步和个人在具体情况下的坚强来取得。“只有那些认识并承认进步当中停顿的人,只有那些一次或多次放弃过的人,只有那些曾经在空荡荡的蜗牛壳中待过的人,那些在梦想的阴影中居住过的人,才能够衡量进步。”

二、半人半动物“丑男”形象的寓意

(一)“外表是人,内心似动物”的半人半动物“丑男”的寓意

寓意着法西斯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和摧残。

《狗年月》中的马特恩是一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受害者。“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他既是赤色组织‘红鹰的成员,甚至还是共产党,但是又参加过冲锋队,当过兵,上过前线。他既散发革命的传单,又参与冲锋队追捕革命者、迫害无辜者的行为。他曾经因为‘侮辱元首在什未林剧院被解雇,因为反抗法西斯在警察局被打断肋骨。他既有过辉煌又有过耻辱。他灵魂中的阴暗面在他与期歃血为盟的好友阿姆泽尔的关系中暴露无遗。小时候,马特恩是阿姆泽尔的好朋友和保护者,为阿姆泽尔打抱不平,在阿姆泽尔恐惧时为他解围。但后来马特恩加入冲锋队,揍起自己唯一的朋友阿姆泽尔却比别人更凶更狠,直打得阿姆泽尔血流满地,牙齿脱落。冲锋队的身份使他灵魂中兽性的一面恶性膨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为了进行“非纳粹化”,他无所不用其极,不惜让仇敌的女眷患上淋病。在人的外表下的马特恩早已没了人的良知,已经和动物无异,凶狠,残暴,充满了兽性。

在德国境内,法西斯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和摧残随处可见。这种精神受害者的人数远远超过肉体受到残害者的数量。正因为受害者的范围更广、更深,所以展示这种影响就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表似动物,内心是人”的半人半动物“丑男”寓意

1.文化艺术与政治的对立

文化艺术经常在国家兴旺发达的同时得到繁荣发展。在德国这二者的高潮却从来没有一致过,凡是帝国处在强大统治的时候,它的文化精神就比较贫乏,而当国家衰弱之际,思想文化却得到迅速的发展。“思想精神”与“国家政权”的分裂使得德国的文化艺术与政治发展不同步。

比如,17世纪的德国一步步走向了残酷的专制统治,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但在此时德国向世界提供了四位天才画家克拉纳赫、丢勒、格吕内瓦尔、荷尔拜因和天文物理学家开普勒。18世纪德国的诸侯因贪图权势,尔虞我诈而把国家弄得四分五裂,但此时文化艺术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时期,德国文坛人才辈出,莱辛、歌德、席勒等相继出现在了德国文坛,思想巨人也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位哲学大家,对世界的贡献达到了最高峰时期。这时候出现的德国七位音乐大师,比德国诗人和思想家更加闻名于世,他们是巴赫、韩德尔、海顿、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这种脱节的现象导致德国的国家政权在失去了“思想精神”的引导和监督后最终走向恐怖的法西斯独裁。希特勒是德国历史上政治权力与思想精神背道而驰的最大事例,他以国家名义镇压和反对思想精神。格拉斯《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失去话语权,《狗年月》中阿姆泽尔被人嘲笑和攻击、排挤,《猫与鼠》中的马尔克被众人的追逐、潜入水中,《蜗牛日记》中奥托的蜗居,就是遭受纳粹镇压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不管德国的政治结构如何动摇,精神思想只会越来越坚定与美好。代表“国家精神”的人们鄙弃专制的祖国,渴望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统一。在格拉斯的作品中不断肯定代表德国的思想精神的艺术家——在专制暴政中真正为了理想而坚持的人,不屈服强权的人。如《狗年月》中的阿姆泽尔,阿姆泽尔的稻草人艺术具有多重意义,经过阿姆泽尔的手,“普鲁士王国的士兵,明火枪手、二等兵军士、小四方旗手和军官”在田野里“晃来晃去”,历史就这样被重新复活了。与此同时,他遵循“原型首先应当取自大自然”的艺术原则,观察世界,并试图忠实地再现世界,阿姆泽尔再现的是时代风貌,他所制作的疯狂斗殴的冲锋队员、目空一切的纳粹分子等给第三帝国德国人画了一幅群像,阿姆泽尔的艺术宛如一面矗立在人们面前的镜子,起到某种警示的作用。在纳粹的统治之下,那些代表“国家精神”的文学艺术家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争,内心世界是非常崇高的,是堂堂正正具有“思想精神”的人。但这些人由于德国法西斯的种族偏见和因不与法西斯同流合污受到纳粹的压迫,被纳粹及广大纳粹支持者视做异类,丑化成了动物。

但不管掌控国家政权的人如何扭曲和丑化他们,但事实是“曾经使德国名扬天下的‘精神与艺术永远高于恐怖的‘德国政权之上;‘文化生活永远高居于‘政治生活之上;创造德国文化的‘被统治阶级永远高居于不能代表德国文化的‘统治阶级之上,把所有的德国皇帝和首相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莫扎特,舒伯特,丢勒、席勒等,没有任何一次德国的‘胜利能与她的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哲学相媲美”。格拉斯用锋利的笔对德国民族“正统”(国家权力)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2.寓意着知识分子外表的异化和内心的反抗

两次世界大战让整个世界面目全非,人们饱受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尼采喊出了“上帝已死”的口号,达尔文进化论告诉人们人并不是上帝之子,而是由猴子进化而来,和动物等同。人们开始对信仰产生了怀疑,传统的价值观也开始崩溃,再加上西方工业化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世界上的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脱节,人类在世界上的处境非常糟糕,在本质上是荒诞的,非理性的。

正当人们陷入迷惘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法国的萨特提出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面对现实,做出选择”,他告诉人们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世界的荒诞),面对痛苦,要勇敢做出选择(给陷入迷惘中的人们一盏前进的指明灯),顿时让西方人找到了“救命的稻草”,存在主义哲学瞬间风靡整个欧洲。

存在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君特·格拉斯,他特别喜欢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格拉斯在他的《文学与神话》一文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还是一个无知的年轻人,充满着好奇,正如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那样,更多的处于反叛而不是处于了解而投奔存在主义及其款式,我第一次阅读了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当时并没有正确理解令我着迷的东西。今天,由于经验教训以及政治上的影响,我想起了滚石头的童话——它一次又一次地被推上山,却不想停放在那儿,想起了嘲笑诸神、肯定西西弗的英雄主义的荒唐。这种荒唐天天都可以得到证实。用寥寥数语概括整个神话的这幅快活的推石人的图像,与我们今天杂乱的信息或者社会学的生产过剩相比,能更全面、并且更有意义的证明人类的存在。”后来君特·格拉斯在接受中国记者的访谈时,又提到了加缪及其《西西弗的神话》:“这个西西弗连续不断地滚着那块沉重的石头上山,推至山顶,又会重新滚下来,他又从头开始做这项费力的工作,周而复始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看来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但你知道加缪的文章最后怎样评价他的吗?我们不得不把西西弗设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作为加缪观点的信从者,君特·格拉斯赞同世界是“荒诞”的观念,认为世界具有荒诞性,荒诞本身就是生活的部分。那么面对荒诞,应该怎么做呢?君特·格拉斯很赞同西西弗的做法,积极向上推石头,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积极应对,永不屈服。因为世界是荒诞的,所以君特·格拉斯认为在荒诞的世界里的生活是无法被如实记录的,必须用荒诞不经的方式来记录。所以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不正常,滑稽,荒诞,丑陋”的外表和正常人所不具有的“特异功能”,如:侏儒奥斯卡声音能穿透玻璃;中学生马克尔有一个像老鼠样引猫来捕捉的喉结;老鼠能说人话;男人们在一条鱼的指导下完成事业。荒诞在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中承载了深深的寓意,成为了一种意象,影射纳粹法西斯、或德国罪民,或流亡的知识分子,能更形象生动地唤起人们的自省意识。面对荒诞,要经过真正的理性思考,勇敢做出选择,与现实抗争

君特·格拉斯一直以来在不同场合表达他的这种观点。在海尔布隆作家聚会上格拉斯以“学习反抗,进行反抗,敦促反抗”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说“我们总是错过反抗,德国的历史是一部错过反抗的历史”,“自从我懂得了恐惧以后,从此以后我能够想象任何形式的战争。战后我们这代人挂在嘴边的誓言是“再也不要战争了”,但这种否定,这种“我不参与”的态度是不够的,我们要学习反抗,进行反抗并敦促反抗。君特·格拉斯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他认为一个代表精神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应该回避政治,置身事外的。德国走向了法西斯跟全体德国人民的盲目服从与不作为是有关系的,特别是与一般德国平民比较起来肩负着使命的德国知识分子。君特·格拉斯在《文学与政治》中写到:“我觉得,文学与政治从来就不是相互排斥的对立体:我写作的语言患了政治病;我写作的国家沉重地承担着政治的后果;我作品的读者,跟我这位作家一样,都带有政治的烙印:寻求脱离政治的田园生活将不会有多大意义,因为甚至月亮的比喻也已突然显得阴森可怕。”文学家应该积极介入社会,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积极选择”,介入社会。君特·格拉斯和萨特、加缪一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用文学干预现实。“由于文学的人道主义格言,暴政也会恢复健康”。

君特·格拉斯塑造了一个个外表荒诞丑陋,内心理性崇高的人物形象。奥斯卡宁愿自残成为一个侏儒,也不愿和社会同流合污。阿姆泽尔被冲锋队打掉了满口牙齿,面对朋友的背弃,众人的欺压,亲人的离去,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马尔特最终陷入疯狂时,他却凭着自己的韧劲、坚持和乐观获得了成功。而奥托用他的蜗牛信念使自己和别人活了下来,人生因此具有了价值感。

从这些角度我们似乎看到了西西弗永不言败的坚持,这也会让我们想起古希腊悲剧最高典范《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等人物虽败犹荣,虽死不惧的精神。这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壮崇高之美。

参考文献:

[1]胡其鼎译,[德]君特·格拉斯著.狗年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6.

[2]冯亚琳.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92.

[3]马娅.普通人的选择与历史——论格拉斯文本中对黑色历史的反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4][德]艾米尔·路德维希.德国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

[5]林笳等译,[德]君特·格拉斯.与乌托邦赛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3.

4.妙笔生花成语故事 篇四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道:“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我找到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版本二

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当时著名的文人陆陲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

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版本三

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胧中,一边吟诗,一边随风飘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见四周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这时,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枝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为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联翩之时,忽然听见一阵悠扬悦耳的仙乐,并有五色光芒从笔端射出,接着在笔尖开放出一朵鲜艳的红花。那支生花笔渐渐移动,朝着他飘然而来。

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笔越来越近,便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粗壮的笔杆时,不觉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李白梦醒之后,反复回想梦中情景,总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决心遍访名山大川,寻找梦中仙境。

5.谁笔下生花,唯美了曾经 篇五

---题记

每个人都有过清澈的相逢,也有过美丽的错过。很多的时候一个无意的转身,便抖落了一地的故事。从花开到花落,从缘起到缘灭,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等待入梦的人;又是谁装饰了美丽的梦?这一切都会泯灭在岁月的长河里,彼此留下无名的因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为了过程而匆匆赶赴,在注定的因果里演绎着悲欢离合。似水流年,我们只要记住曾经回眸的微笑,忘记转身别离的伤怀;叶开叶落,只要彼此在时光里重叠过,就是最馨香的记忆。

我们常常会感叹!流年的风,将多少相遇吹落成一笺笺诗行,写就成一瞬间的沧海桑田。我们在云烟雨巷里行走,无法掌控邂逅与别离,只能在含苞待放时,放意绚烂。闻过了花香浓,不必伤感花期的短暂,人生注定有很多偶遇,遇见到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有时只能珍惜着那些不离不弃的人,忘记那些有缘无分的情,那样才不会被红尘烟火所伤。虽然故事总是一见倾心的开始,人走茶凉的结局。还是庆幸,彼此的世界有来过的痕迹,不是所有的别离都会染上悲伤的色彩,凋零是为了更好的花期。

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有时我们总是会问,岁月经得起多少等待?曾经策马天涯,并肩看天地浩大;曾经寒庐煮酒,巴山夜雨诉衷肠。可是,时间太瘦,指缝太宽,那些惊艳的画面总是不经意的从我们指缝间溜走。谁的背影辗转了谁的年华;谁将往事深深忆起?也许是时光越老,人心越淡,走着走着就忘记了相遇的最初。暮然回首,沉淀的只是那段落花的记忆、交际时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遗忘也许是最好的怀念。

红尘之上,秋水之下。有多少人说过: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又有多少人感叹过!如果回到从前,宁愿彼此擦肩而过不曾回头。世间所有的情缘只因一个相遇开始,关于那个遇见的故事,有人春暖花开,极致绽放;有人灯火阑珊,独自彷徨。无论是过客、或是归人都是生命中的缘分,只要在那因缘际会里,珍惜过、拥有过就是一种幸福。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断的遇见一些人,也不停地和一些人说再见,多少念念不忘变成了悄无声息,多少相见恨晚变成了不如不见。时过境迁,当我们懂得如何去爱时,发现失去的是美好的纯真。也许人生总有些遗憾,不然繁花落尽,我们凭何缅怀?经年过后,这一种情怀,渐渐渗入我们的灵魂,绚烂了整整一个曾经。

一方素笺、一壶香茗、一砚清墨,在彼岸一头回味相遇时的最美。每个人都有过“人比黄花瘦”的悱恻,有过“惨绿愁红”的花事。红尘烟火里,谁绾一缕青丝,许三生不负;谁笔下生花,唯美了相识。如果说:三生石上种因果,一花一叶总关禅。那么,无论情深缘浅,过尽千帆,也不诉离别的惆怅,只言相聚的喜悦。若,彼此有缘,相信山水总会重逢。

时光匆匆,转角处,往事成风。繁华落幕,惊觉处,物是人非。事过境迁,留下的只是那段被屋檐遮住的光阴;相思无处,目光倾城的诉说那段美丽的往事。

6.笔下的春天作文 篇六

每个人都见过春天,但是你们写过吗?今天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和大家一起,写一写。

冬天过了,太阳妈妈,派出了自己的大女儿,人们称她为:“春姑娘”。她让自己的大女儿拿着自己的宝瓶去世界,后来,春姑娘到了世界,用宝瓶里的.阳光照开了冰。小草们觉醒了春姑娘又给了他一些露水,他用宝瓶里的神露水复活了花儿们,后来,他飞到了小河旁,她用宝瓶里最强的的阳光把冰雪融化了,后来,她用声音唤醒了青蛙,把大雁,和鸟儿叫回来了,后来,她的任务完成了。

太阳妈妈,就叫他回来了,于是太阳妈妈又派了雷电将军,带领1千亿雨侍卫下凡,去给小草们雨润。

于是,雷电将军和雨侍卫们下了凡,后来,雨侍卫,冲向了大地小草们很高兴,大树爷爷也笑了起来,小草们很快乐,于是,他们就用力的长,直长到最大,,大树爷爷,的绿叶子也长出来了,太阳妈妈很高兴,不仅这些,他还看到了麻雀们在悠闲地吃着苍蝇,啄木鸟医生再为大树们做手术,青蛙吃着害虫,后来,她看到了小狗趴在地上热的直吐舌头,于是,她派雨侍卫简单的下凡一次,让他洗一洗澡,于是雨侍卫下凡去了,没想小狗在太阳妈妈的帮助下洗了一场澡,后来,太阳妈妈怕他得病,就用阳光照射他,让他干起来。

7.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七

一、“先写后教”, 教得实在

以往的作文教学, 学生写作之前, 一般先花一节课时间进行指导。但这样的指导对学困生而言, 效果并不大, 颇有点“纸上谈兵”的意味。“二次作文”要求“先写后教”, “写”是整个作文教学环节的第一步。等他们 (学困生) 自己尝试着写出初稿, 等作文初具“模样”后再去教、再去指导, 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样的“教”是有的放矢, 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实”, 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尊重学生的原始创作,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重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小学生的习作, 应以“真”为贵;就算入不了教师的“法眼”, 但他写下的只要是自己的真实经历或体会, 就值得尊重。尊重学生的原始创作, 不把条条框框强行植入学生的作文, 那么, 学困生也会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2. 依托学生的初稿文本, 从习作中学习作。

一个学困生, 在他还没有进行写作尝试前, 你跟他讲“重点部分要写具体”、“句子要写通顺、写连贯”等所谓的写作方法, 他肯定是不能领会的。而“先写后教”, 这时的“教”, 不再是以往的空对空, 而是已经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的第一次作文。那么, 从内容的选择, 到词语的运用, 到详略的安排等, 都可以手把手地教了。从游泳中学游泳, 从习作中学习作, 对学困生来说, 这样的“教”更能让他受益。

二、“快速批改”, 改得及时

以往批改学生作文时, 大多时候是这样的:学生的作文本交上来后, 被搁置在办公桌的一角。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迟迟不愿动笔批改。眼看着下一次习作临近, 才匆匆拾笔。那几篇语句不通、内容杂乱, 甚至不知所云的作文, 正是班中的学困生所写。有意让他们写第二稿, 然时过境迁, 学生与我皆激情不再。于是, 打上“及格”, 匆匆收场……

“二次作文”, 批改要求“快速”、“及时”。我一般的做法是, 当天写当天批, 最迟不会超过第二天。批改的过程中, 学困生的作文是我重点关注的目标。快速批改, 对学困生来说, 有以下优点。

1. 消除“惰性”, 逐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惰性”, 或许人皆有之, 但在学困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写作文, 又是一件辛苦的事。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批阅、及时反馈, 他一定是能拖则拖, 一拖再拖。教师的“快速批改”让学困生心里有这样的意识:“我必须尽快完成习作, 因为老师马上就会批的!”久而久之, 良好的写作习惯便能养成。

2. 切中“要点”, 为第二次作文“开方配药”。

毋庸置疑, 学困生的作文, 问题肯定是最多的, 一般都需要进行第二次作文。正如前文所说, 传统的作文教学, 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延后再延后, 等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时, 花已谢, 茶已凉, 再写已没有任何意义。而快速批改, 教师就能及时给学困生的作文“把脉”, 切中“要点”, 从而及时开出良方;快速批改, 趁着学生激情未退, 余热未消, 然后及时讲评, 及时指导, 让学困生进行一次次的修改, 完成一次次的“蜕变”, 那么, 学困生走出习作困境, 就指日可待了。

三、“二次作文”, 收获成功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的行为一经发生, 都希望得到肯定, 得到赞赏。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时说, 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 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 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 第一是“写作兴趣”, 第二是“写作意志”, 第三是“写作人格”, 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 “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 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试想, 一个人,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不能成功, 都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那么他还有什么兴趣再做下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每次费尽心思写的作文, 得到的都是“及格”或重写, 那他还会有兴趣再写吗?“我写不好作文”这样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记得那次, 当小金写出作文的初稿后, 我欣喜地把他叫到办公室, 表扬了他这一可喜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金虽没说什么, 脸上却写满喜悦。然后, 我又给予了耐心的指导。他也特别配合, 很用心地写, 完成了第二次写作。誊写的时候, 他也是前所未有的认真。我给他批上“优秀”, 又加了一颗“★”, 并在他的作文后面写上这样鼓励的话:“瞧, 通过努力, 你也能写好作文。愿意继续努力吗?来, 握握手, 我们一起努力!”讲评作文时, 我特意读了他的这篇作文, 读完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又是一番鼓励和表扬。全班学生的目光都注视着他。他脸红了, 掩饰不住的笑容是无比灿烂的!

8.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 篇八

(一)科场失意

提起蒲松龄,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博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享年76岁。

蒲松龄出生之时,正赶上明末清初鼎革之际,兵荒马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科举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蒲松龄的家族在淄川算得上是书香世家。明朝万历年间,全县食饩的秀才共八人,蒲氏家族就占了六人。高祖蒲世广是廪生,曾祖蒲继芳是庠生,到了祖父蒲生讷这一代,由于没有考中秀才,家道开始衰落。

蒲松龄的父亲名槃,字敏吾,也没有考中秀才,后来干脆放弃科举做起了生意。不过,他在做买卖的同时,也继续学习经史,“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及也”。由于四十多岁还没有儿子,蒲槃便不再经商,而是用钱周贫建寺,吃斋念佛。信仰佛教,大概是为了多行善事,以求菩萨给自己带来个儿子吧,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比较流行的做法。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到了晚年,蒲槃的家境艰难起来,然而却连连得子。蒲松龄是嫡妻董氏所生的第二子。可以看出,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却有书香门风的家庭。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请不起教师,蒲松龄兄弟们的教育,一直由父亲蒲槃承担。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了县府道考试,以三个第一名考中了秀才。他的文章甚至得到了淄川县知县、山东学政等人的赞赏。此时的蒲松龄可谓志得意满,对前途充满着希望,今后的一切功名似乎都唾手可得。谁知,造化弄人,这次赞赏是蒲松龄在科场中第一次获得的殊荣,却也是最后一次。此后,蒲松龄连连参加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直至知天命之年,在其夫人的劝说下才终止了这种既无谓又无望的拼搏。

世上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自己追求了一辈子,为之呕心沥血,忙活得死去活来,却没有理想的结果;而只是随心所欲,浮白载笔,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却让作者留下了不朽的声名。蒲松龄大概就属于这一类人。科场的失意,使他没有机会以显赫的政绩彪炳史册,却凭借《聊斋志异》一书为后人所敬仰。

(二)《聊斋志异》的成书

其实,早在少年时代,蒲松龄就“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流露出对文学的喜愛和天赋。据学者研究,《聊斋志异》共有六次成书过程。

第一次成书约在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此时,蒲松龄与挚友张笃庆有唱和诗,张笃庆《和留仙韵》有“君自神仙客”,“司空博物本风流”,“君自黄初闻正始”等句。蒲松龄既然以“神仙客”、仙人黄初平、博物司空张华而闻名于同人之中,可以断定,以他“少负异才”且“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品性,当时应该写有相当数量的篇目,且已有写成一部专书的计划。此外,由这些称誉可知,蒲松龄所记这些搜神、谈鬼之篇,一开始就被视为可与“张华《博物志》”(《博物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由西晋张华编撰)并列之作,这体现了时人对蒲氏《聊斋志异》(不管当时书名是否为《聊斋志异》)的评价。

第二次成书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即蒲松龄40岁时。在《聊斋志异》成编以后,蒲氏“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兴趣没有终结,其“闻则命笔”的习惯也没有改变,况且《聊斋志异》作为短篇小说集,可以无限制地扩充。就在这次成书之际,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的序言,名为《聊斋自志》。序中体现的是蒲松龄中年的心路历程和此一阶段《聊斋志异》的创作宗旨。序言强调《聊斋志异》有着现实的劝惩和明确的批判目标,也流露出蒲松龄生计的窘迫,在科场中怀才不遇、渴望知己的创作心态。

第三次成书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即蒲松龄43岁时。从40岁到43岁,蒲氏续作了多少篇,已不可考,然《祝翁》《水灾》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所作。也是在这一年,蒲松龄将《聊斋志异》重新作了编定。

第四次成书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即蒲松龄50岁时。有意思的是,由于蒲松龄在官员王士祯的幕府工作,两人同时或先后得到一些同一来源或同一传播渠道的故事, 他们将这些故事各自记入自己的书中:王氏记入《池北偶谈》,蒲氏记入《聊斋志异》。因此,我们今天看这两本书中有一些篇目是相同的。康熙二十八年,王士祯作成《池北偶谈》, 蒲松龄则将《聊斋志异》重新编定,请王士祯阅评,于是有王士祯题七绝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氏依韵答诗云:“《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从康熙十八年蒲氏集大成性编成《聊斋志异》并作《自志》,到这次重编成书,正好十年。

此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蒲松龄60岁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左右,蒲松龄69到70岁时,又对《聊斋志异》进行过两次编订,还补充了一些篇目。70岁以后,蒲氏便搁笔了。

目前通行本《聊斋志异》共490余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为491篇,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该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吗?

一般认为,“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聊斋”里记录奇异的故事。那么,“聊斋”是什么呢?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吗?

乾隆五年(1740),距蒲松龄逝世仅25年,他的孙子蒲立德为《聊斋志异》作跋,说:“《志异》十六卷,先大父柳泉先生著也。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照理说,最了解蒲松龄的应该是他的后代,其孙之言应属定论。但让人奇怪的是,蒲松龄本人与其朋友几乎从来没有说过“聊斋”是其斋名的话。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既然《聊斋志异》以“聊斋”命名,为什么在文献中对“聊斋”的解释极少?二是据记载,《聊斋志异》本来不叫此名,而叫《志异》,这从其友人的记载中随处可见。马瑞芳先生的《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中说:“人们往往都认为蒲松龄的书斋当然是‘聊斋’。其实,‘聊斋’最早仅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虚拟的一个书斋,现实生活中他的书斋先是叫‘面壁斋’,后又叫‘绿屏斋’,最后才定为‘聊斋’。”由此可见,“聊斋”是不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还有待考察,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证明就是他的书斋名。

nlc202309081152

其实,与其说“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不如说是他的“心斋”。这里的“心斋”可以定义为“心灵寄托之斋”。为什么这么说呢?如前所述,蒲松龄虽喜欢谈天、谈地、谈狐、谈鬼,但纵观其一生,他更喜欢科举,甚至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结果每次都是两手空空而归。写作《聊斋志异》一定程度上是他的精神寄托,“聊”字的一个意思就是“寄托、依赖”,我们常说的“百无聊赖”“无聊”就是此意。而“无聊”也有两种解释,一是无以为生,二是精神无所寄托,此处当取第二种。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是这个意思的真正流露!在“心斋”中,蒲松龄寄托了自己无穷的心事,在极端落寞中得到些许安慰和满足。而这也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一个

动机。

《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

人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聊斋志异》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必须承认,《聊斋志异》的成书有其地域文化传统的因素,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古属齐地,是北方神仙方术和浪漫文化的渊薮,“山东多狐狸,尝闻狐狸成精,能变男女以惑人”,“凡村皆有神祀以寄歌哭”,“习俗披靡,村村巫戏”——这些为成书提供了文化背景;而更重要的是蒲松龄个人生活经历的升华。

比如,在蒲松龄十几岁的时候,父亲为他订了亲。岳父刘季调是一个老秀才,为人端方正直。蒲家托媒提亲时,曾有人以蒲家贫穷加以阻挠,但刘季调很满意蒲家的书香门风,尤其钦佩蒲槃的人品,坚定地答应了这门亲事。顺治十二年(1655),蒲松龄16岁时,谣传朝廷要选民女充实后宫,于是人心惶惶,纷纷嫁女。刘季调便把女儿送到蒲家避难。过了两年,蒲松龄正式迎娶妻子。书香门第的女儿嫁给穷秀才,穷秀才发奋以报,这是《聊斋志异》中一个很突出的主题。蒲松龄一辈子拼命参加科考,固然有家族、社会的因素,可能也有对以身相许的妻子的报答之情!

又如,大约在蒲松龄的大儿子出生之后,他的大家庭发生了分裂。其原因,据蒲松龄在《刘孺人行实》中披露,是来自于他大嫂的吵闹。蒲松龄的大嫂性格很凶悍,给予蒲松龄很深的刺激,这成为后来《聊斋志异》的《孙天官女》《江城》《吕无病》等篇中悍妇的

原型。

再如,蒲松龄在江南期间游历了许多地方。他游淮阴,凭吊霸王祠,泛邵伯湖,登北固山,游历了扬州,“始知南北各风烟”。对于江南民俗的调研了解,给《聊斋志异》叙述有关南方的故事注入了活力。《青蛙神》《五通》《晚霞》《王桂庵》等篇之所以具有那么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和風采,得益于他的江南之行。值得一提的是,南游期间,蒲松龄还结识了一个名叫顾青霞的歌妓。她会唱曲,善吟诗,蒲松龄很欣赏她的吟诵技巧,称赞说:“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在《白秋练》《连琐》等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爱吟诵诗歌的少女的影子。

最后,《聊斋》中关于科举的故事是蒲松龄苦闷不平心理的抒发,既是对科举的揭露、讽刺和鞭挞, 也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像《叶生》篇写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久困科场的叶生,死后仍以幻形留在世上设帐授徒,使知己之子成名中举。文末有一大段“异史氏曰”,抒发其科举失意的悲愤。后来,蒲松龄逐渐认识到科场之腐败,于是又对考场舞弊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并对试官的目中无文加以嘲讽。

《聊斋志异》的现代价值

《聊斋志异》虽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而且内容多与神鬼有关,但其故事背后却有一定的内涵和道理,于今不无借鉴意义。

首先,《聊斋志异》体现了亲切和谐的自然观。《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蒲松龄的笔下,万物有情有义,充满灵性与智慧,无论是狐狸花鸟还是虎蛇龙鳖等,皆与人亲密自然地接触,和谐地相处。这是对中国古代万物有灵、物我真诚沟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像《娇娜》中孔生是凡人,娇娜一家是狐。但娇娜于孔生有疗疾之恩,娇娜兄与孔生则有朋友之谊,娇娜姨姐与孔生更有夫妻之情,孔生以身赴难,救娇娜免遭雷霆之劫。此后他们更是同归同处,与娇娜“兄妹棋酒、谈宴若一家然”。这种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蒲松龄所追求和

向往的。

其次,《聊斋志异》体现了蒲松龄忧生爱民的人生观。如《冤狱》中朱生被冤拟斩,关帝前周将军附体杀人真凶,指斥昏官,从而使冤狱平反,朱生得以活命。蒲松龄在结尾处用超出原文的笔墨对讼狱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谴责:“讼狱乃居官之首务,培阴骘,灭天理,皆在于此,不可不慎也。躁急污暴,固乖天和,淹滞因循, 亦伤民命。一人兴讼,则数民失时;一案既成,则十家荡产。”蒲松龄愤愤不平地指出了昏官对民命、对百姓生活处境造成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出他关心百姓疾苦和忧生爱民的意识。

第三,《聊斋志异》体现了对“悌”道的弘扬。“悌”的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为“悌,善兄弟也”。“善兄弟”即善待兄弟、友爱兄弟。清代学者程允升在《幼学琼林》中写道:“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体现了清人对兄弟之情的看重。为了弘扬悌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一些兄弟相亲相爱的篇章,其代表为《张诚》。故事说的是齐地一在河南经商的张姓男子,因家乡发生战乱,于是就在河南安了家。此后娶了两任妻子,前妻生子张讷后,不久病逝,继妻牛氏,生子张诚。牛氏为人悍妒异常,对张讷非常凶狠。有一次,张讷去山上砍柴,因遭遇暴风雨,砍的柴数量不够,牛氏便不让他吃饭。当放学归来的张诚得知原委后,不声不响地偷出面让邻居做给哥哥吃。并且从第二天开始,他主动到山上帮哥哥砍柴,没有斧子,就“手足断柴助兄”,即便手指头磨破了,鞋子磨穿了,也不改初衷。同样,哥哥张讷对弟弟也十分友爱,甚至为了救弟弟不惜自己的性命。这种体现兄弟手足情深的故事,宣扬的是一种正能量。

最后,《聊斋志异》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进行了揭露,痛斥了各色贪官污吏残酷和丑恶的行径,体现了作者的正义感。蒲松龄的中青年时代虽然生活在所谓的康熙盛世,但由于封建社会体制的痼疾,还是挡不住有些官吏的“市恩立威,连接党羽,贩鬻官爵,任意派缺,交结靳辅,牵制言官”。蒲松龄目睹了这一切,便借助一个个离奇的鬼神故事来反映现实。如在《韩方》一篇中,他借助冥间枉死之鬼去鬼都投诉,沿途受到阴间鬼吏索贿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官吏巧立名目,向下层民众盘剥。他在篇末评道:“沿途祟人而往,以求不作邪祟之用,此与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者何殊哉!天下事大率类此。犹忆甲戌、乙亥之间,当事者使民捐谷,具疏谓民‘乐输’。于是各州县如数取盈,甚费敲扑。时郡北七邑被水,岁祲,催办尤难。唐太史偶至利津,见系逮者十余人。因问:‘为何事?’答曰:‘宫捉吾等赴城,比追“乐输”耳。’农民不知‘乐输’二字作何解,遂以为徭役敲比之名,岂不可叹而可笑哉!”这段文字直接针对时弊,揭露了那些贪官污吏实际上是半官半寇,借用权势,巧立名目,强取豪夺。而在《席方平》一篇中,蒲松龄更是借冥间官吏的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来抨击现实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从这个角度说,《聊斋志异》也称得上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9.画家笔下的色彩教案 篇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2、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

3、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四.)教学过程

一、以“向日葵”照片导入:

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向日葵的种植四季皆可,重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品种可分为“普通观赏用”品种或“食用”种类,个别观赏用品种特点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观赏向日葵因而适合栽种于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于正常露天苗圃泥土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成长相称敏捷,花期相称久长可达两周以上,向日葵的生长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关系密切),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

二、凡•高的《向日葵》作品介绍:

凡•高:荷兰人,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热爱生活,绘画充满激情,代表作品《向日葵》、《自画像》《星月夜》《吃土豆的人》等

选择凡•高的另外几幅《向日葵》作品对比欣赏,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色彩关系带来的不同情感反应比照,从而加强对色彩的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三、练习:

1、观察不同色调画面,学生通过色调比较,感受不同色彩对营造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红色:喜欢红色的人是精力旺盛的行动派。不管花多大的力气和代价也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欲望。

黄色:喜欢黄色的人富有高度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你绝对不会背叛朋友,也绝对不会做满月把我的事。

蓝色:喜欢蓝色的人是一个很理性的人面对问题常常临危不乱,一定会用很漂亮的手段折服别人。黑色:喜欢黑色的人通常很积极的对未来有很好的规划,即使外表不修边幅但看起来很精神优雅高尚。

2、对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讨论,了解色彩画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能使色彩表现更强烈。

四、课堂小结

1.欣赏图片,分析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2.教师向学生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心路历程,3.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对比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研究色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5.认真观察几幅图的不同之处。

10.【赏析】鲁迅笔下的月 篇十

《狂人日记》篇

作者在作品开头写道:“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这个“他”是谁呢?很显然,指的是月光。那月光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美好、善良、和谐等品德。正是这片久别重逢的月光,唤醒了狂人心中沉睡了三十多年的人性,让他认清了自己,同时也获得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气。

这时的狂人,代表着当时觉醒的知识分子,也体现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药》篇

作者在作品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描写了深夜尽头,黎明前最让人感到黑暗和害怕的时间段。

正是在这个黑暗之夜,民主革命者夏瑜遇害,而愚昧无知的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买下了蘸了夏瑜血的馒头。作者借这个悲惨的故事揭示了唤醒群众对革命的重要性。

文中“月亮下去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与禁锢,以及贫苦人民的愚昧无知。

《白光》篇

“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作者在这里把月比作铁镜。铁镜与那神秘的白光相互配合,诱惑着、逼迫着陈士成,将他带上了死亡之路。作者借这个故事批判了封建社会科考制度,揭示了十年苦读反而无用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作品中的月与鲁迅在其他作品中的月有所不同。它象征着主人公失落、黯淡内心,隐晦而无情。

《社戏》篇

这篇作品中的月与《故乡》中有几分相似。但《故乡》中的月仅仅停留在文中主人公的想象层面,而本作的月则显得更加真实分明,充满人情味。

皎洁的月光下,一片朦胧的,是“白篷的航船”、“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当然还有天真顽皮的主人公和他的小伙伴们。这些描写营造了一副副梦幻而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

11.让学生笔下生花 篇十一

【关键词】素材;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说作文并不难,我的妙法是:

一、积累素材,有米下锅

1.让学生写,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记录难忘的瞬间。

我很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习作前先跟学生谈话或让学生交流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分享成长的快乐,激起写作的欲望。

2.文前活动,为学生造“米”。

如写《记一次活动》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走访奶牛场,到敬老院做义工或文前游戏等。如有一次我利用体育课,带领同学做了一个游戏—“盲人”捉“瘸子”,扮“盲人”的蒙上眼睛,扮“瘸子”的右手和右小腿绑在一起,“瘸子”吹哨,“盲人”寻声去捉,捉到为胜,两人一组轮流上场。其余的同学围成圆圈呐喊助威。场面紧张而激烈。我问扮演“盲人”的同学:“蒙上眼睛什么感觉?”

“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还有点晕,辨不清方向。”

…………

我又问:“听到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扮“盲人”的同学抢着回答:“听到哨声就摸过去,突然哨声又在背后响起……”

“害怕磕到。”

“有时还摸到围观的同学,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

扮演“瘸子”的同学说:“把手脚绑在一起,行动很不方便,几次都要摔倒了。”

“盲人高,我矮,我就想方设法从他的腋下钻过去。”

“我又得吹哨,又得逃跑,几个回合下来,累得我浑身是汗。”

我又问观众如何描写他们的动作?同学们争着说:“盲人伸着胳膊,身子前倾,像个老人。”

“像老鹰抓小鸡。”

…………

我又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残疾人生活真不方便。”

“他们身残志坚,自食其力。”

“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

…………

见同学们争先发言,我说:“那么,拿起你的笔记下这精彩的游戏。”

3.留心生活,积累记录。

写日记:把生活中的每一次情感波动记下来,如试卷发下来了,看到成绩你……已经晚上九点多了,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认真观察花草树木及动植物的变化,写观察日记 ,记录科学小实验、街巷见闻、家庭琐事、新闻评论、读后感等。

二、语言描写,人物跃然纸上。

很多学生写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任务就像木偶不说话,如有位学生写《买钢笔》:我放学回家,拿出钢笔要写作业,谁知钢笔掉在地上摔断了,我急忙跑到附近的小卖店买了一支。如果把买的过程中加上语言,心理描写就精彩多了。我在班上让同学们帮他修改回忆买钢笔要说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牌子。”“价格。”“是否好用。”添加的话是:我急忙跑进小卖店气喘吁吁地说:“阿姨,我要买钢笔。”

“我们这里有:点石、白雪、北极光、传人等牌子,你要哪种?”

“哪种好用?”

“北极光的,笔头好,写出字来圆润好看。稍贵点,十八元一支。”

“阿姨,能不能便宜点?”

“我们这里不讲价。要不这样吧,一板墨囊4元,一板墨囊加一支“北极光”笔,你一共给我二十元吧?

我把所有的衣袋都掏出来,只有十六元,我说:“阿姨,我只有十六元,我还急着做作业呢!你就十六元卖给我吧?”

“那你就用“白雪”的吧,“白雪”十六元。”

“我就要“北极光”的,你不卖我到别处买去。”说完,我转身要走。阿姨忙笑着说:“你这孩子,不是急着做作业吗?拿着吧,就当给你捎的。”

我接过钢笔反复看了看,说:“谢谢阿姨。”说着美滋滋地跑了。

回家一试真好用。

俗话说:“言为心声”这样我为写好字,一定要买好钢笔,最后到售货员阿姨把钢笔卖给我,展现了阿姨为孩子着想的美好心灵。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及性格特点,对话描写,兀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

1.随文本练习语言描写。

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理解和接收能力。从标点、语句,到构段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心血,所以随文练习是必要的。

2.设置情境,想象对话。

如(1)今天是“三八”节,爸爸做了一桌好饭,爸爸、妈妈和我分别会说什么?

(2)下雨了,一只蝴蝶无处躲藏,荷叶看见了会说什么?

(3)哥俩同时患上了毒尿症,母亲要为儿子捐肾,他们会说什么?

①结合文本教会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

如,提示语在前用冒号,在中间用逗号,在结尾用句号。还不要忘记把任务说的话加引号,根据语气加问号或感叹号等。

②根据语境在提示语里添加表情、动作描写,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

萨沙问中间可加什么词?“满脸疑惑。”“不解。”……

妈妈为了保护萨沙的自尊心,会怎样回答?“笑着回答。”“亲切地摸着萨沙的头回答。”

为课文补白,加上人物语言。

三、让作文像音乐一样动听,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

1.篇段练习巧背成语。摘抄成语、俗语、歇后语、古诗词、童谣、名人名言、好的句段等,归类背诵,在文中巧妙插入,锦上添花。

2.多种感官体验,运用通感、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声、形、色、味等写具体。

3.注意细节描写。

4.借物喻人,升华主题等。

四、言之有序,有条不紊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把作文写完整

1.随文教学生,顺序、倒叙、插叙、明线、暗线、过滤、构段、构段方式等。

2.围绕中心选材。

3.精心设计开头结尾或前后呼应或设疑解惑,或回味无穷。

12.大师笔下的年俗 篇十二

丰子恺的年俗充满了温馨。他在《过年》中写到, 请染坊里的伙计吃年酒, 似乎是丰家过年的“序幕”。送灶时, 给灶君吃赤豆糯米饭, 甚至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他嘴上, 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嘴多舌, 讲主人家的坏话。廿七夜祭“年菩萨”是个圣典, 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 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 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 上面供设“六神牌”: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 把这些“年菩萨”都供全了, 广结善缘, 何乐而不为?

老舍的年俗异常的热闹。每年春节, 老舍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 猜中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小礼品。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 用他那优美的笔调, 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玩意儿、吃食、礼仪、景观。以至于有人读后惊呼, 这哪里是篇散文, 分明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年俗风情画卷。其实老舍的名字也和春节有关, 老舍出生于腊月二十三, 第二天便是立春, 父母为他取名舒庆春, 就有庆贺春天到来的含义。

梁实秋的年俗趣味无穷。他曾在《过年》一文中回忆, 早在民国前一两年, 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 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只是除夕要守岁, 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 这对于一直习于早睡的梁实秋是一种煎熬。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 又是宫灯, 又是纱灯, 烛光辉煌, 地上铺了芝麻秸儿, 踩上去咯咯吱吱响, 这一切当然有趣。“初一特别起得早, 梳小辫儿, 换新衣裳, 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 口说: ‘新喜。’”

鲁迅的年俗让人过目不忘。他在《祝福》中, 写“祝福”是家乡年终的大典, 致敬尽礼, 迎接福神, 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 宰鹅, 买猪肉, 用心细细地洗,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有的还戴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 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 可就称为“福礼”了, 五更天陈列起来, 并且点上香烛, 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对于人们过旧历年的喜爱, 鲁迅表现出了赞赏之情。

冰心的年俗十分喜庆。她在《漫谈过年》里写到, 从祭灶那天起, 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 那是用金银纸箔, 叠成元宝的样子, 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 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 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 都扫除干净, 又擦亮一切铜器, 如蜡台、香炉, 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 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 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 放花炮, 拜年, 拿压岁钱。

13.高二作文,笔下的乾坤 篇十三

点点流萤,昙花一现,一瞬间,消逝于深邃的黑夜。凝眸处,一段遥远的历史向我推近。朦朦胧胧的夜和着稀稀寥寥的灯光一起成为这个背景的过客。尘封的历史敞开了,我看到了千年的积淀。

黄河之水天上来

遥远的碎叶城,成了一种不可即的回忆,蜀江的碧水青山孕育出李白的灵性。

和着盛唐的.磅礴大气,你随风而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你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却全然不懂得政治。不惑之年,受诏入京,你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你错了,你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以诗人的身份,你昂首走进皇家深处。然而,太多的尔虞我诈将你禁锢在自己的怡然世界。沉香亭,倚阑干,无处觅梦。你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于诗人――你永远都不肯明白,才永远都是那个天真的“诗仙”。

于是,天姥山中的一声吼叫穿越了千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唐朝,才能接受你这个狂人,也只有你的狂放,才能举起盛唐印象的恢宏。

于是,黄河故道,大浪淘沙,你扼腕而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朝一夕间便是一次生死轮回。

诗人用明亮的双眸折射出梦幻的缥缈,连死,都是一个凄美的神话。采石矶的明月依旧清冷。诗人要死得美,死得浪漫,死得如其所吟。你乘着酒兴,要把这完美的生命交给浩淼的长江水,站在捉月台上,你以诗人的狂放与天真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寻梦。于是,你化作朗朗明月,滚滚波涛,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一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停止追梦的巨星,在当涂陨落,无声无息,身后却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为有唐之人所无法企及。

李白,盛唐的骄子,从天而降,在现实中追觅着理想: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寂寞沙洲冷

李白属狂性,而苏轼却属知性。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些。这时,撑起伞,到堤上去走走,如诗如画的苏堤此时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走过一座拱桥,便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多尚调疏。”苏轼,你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塑造了今日的苏堤春晓。杨柳岸,晓风,残月,组成一幅无声而绝美的画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蔽髯雍畔,六桥烟柳,成为天堂美景。

擎伞走近苏公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似花还似非花”,点点杨花拂过脸颊,伫足回望,黄州在风雨中屹立。大江东去,淘尽多少豪杰。尽管人生如梦,几度秋凉,先生你宠辱也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也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乌台诗案,罪由诗出,然而你并没有停止笔耕。历经惊涛骇浪归于平寂的心,开始的开始,用真情拥抱生活。

雨来得那么突兀,使同行人猝不及防。你怡然而行,沉醉在自己的梦中,不屈的心在风雨中漫舞。

酒醒,顿觉微冷。相迎的斜阳在一张微红的脸上。你在笑,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痴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吟得如此荡气回肠。

然而,文人注定漂泊,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仕途的多舛,使你无从省恨。“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然,即使身处绝境,你也保持着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神奇的文笔,睿智的思想,还有那永远不灭的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射天狼的雄心纠结着无限的思念,你走完了如诗如画的一生。先生活得很美,美得豪壮,美得淡然,美得让人落泪。

……

在这黑夜,倏地忆起谪仙与苏公,不同的背景下暗藏了千年的乾坤。我惊喜,一个唐朝,一个宋朝,一南一北,跨越千年在此汇合,不羁的心历经岁月的磨洗,在今夜,熠熠生辉。

【简评】 全文通过追溯千年的历史,对李白、苏轼的人生进行探寻。让浪漫的李白与豪放的苏轼这样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在如此幽寂的深夜上演,重现,呈现出另一番情趣和品性,让人回味无穷。

14.“作家”笔下的动物教学反思 篇十四

李春艳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初步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让学生认真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引导”的主线,引导学生学写作方法,引导找素材,引导安排素材,引导学生表达,引导学生修改,引导学生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一节课,用旧知识引路,结合写作内容让学生在习作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安排素材。

在本节课的安排上,我在引导学生回忆书上几种动物特点的之后,向学生出世了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点评,其实,我是借助这段话,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把一个意思说清楚,说具体。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花费了不少功夫,效果还是不错的。

15.鲁迅笔下的周海婴 篇十五

眷属在沪, 并一婴儿, 相依为命, 离则两伤。

寓中都健康, 只海婴患了阿米巴赤痢, 注射了十四次, 现在好了, 又在淘气。我为这孩子颇忙, 如果对父母能够这样, 就可上二十五孝了。

孩子是个累赘, 有了孩子就有许多麻烦, 你以为如何?近来我几乎终年为孩子奔忙。但既已生下, 就要抚育。换言之, 这是报应, 也就无怨言了。

海婴很好, 脸已晒黑, 身体亦较去年强健, 且近来似较为听话, 不甚无理取闹, 当因年纪渐大之故, 惟每晚必须听故事, 讲狗熊如何生活, 萝卜如何长大等等, 颇为费去不少工夫耳。

我们都好, 只有那位“海婴氏”颇为淘气, 总是搅扰我的工作, 上月起就把他当作敌人看待了。

我们的孩子也很淘气, 也是吃饭的时候就来了, 达到目的以后就出去玩, 还发牢骚, 说没有弟弟, 太寂寞了, 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

海婴这家伙调皮, 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 说:“这种爸爸, 什么爸爸!”真难办。

我的孩子叫海婴, 但他大起来, 自己要改的, 他的爸爸, 就连姓都改了。

过了一年, 孩子大了一岁, 但我也大了一岁, 这么下去, 恐怕我就要打不过他, 革命也就要临头了。这真是叫作怎么好。

但我这里的海婴男士, 却是个不学习的懒汉, 不肯读书, 总爱模仿士兵。我以为让他看看残酷的战争影片, 可以吓他一下, 多少会安静下来, 不料上星期带他看了以后, 闹得更起劲了, 真使我哑口无言, 希特拉有那么多党徒, 盖亦不足怪矣。

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 用我来做比, 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 爱漂亮, 要穿洋服了。

他考了一个第一, 好像小孩子也要摆阔, 竟说来说去, 附上一笺, 上半是他自己写的, 也说着这件事, 今附上。他大约已认识了二百字, 曾对男说, 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 只要问我就是。

海婴很好……冬天胖一下, 近来又瘦长起来了。大约孩子是春天长起来, 长的时候, 就要瘦的。

16.心随文动 笔下生花 篇十六

那么,合理、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该写什么?什么时候写?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恰当地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一、迁移运用,尝试仿写

1.典型句式仿一仿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特别值得学生仿写,如比喻句、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等。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第十自然段时,作者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这样的语言形式,描写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以及由此联想到的它们的内心世界。在学完这段文字后,笔者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闭眼回味一下,你能看懂它们的神态吗?能听懂它们的心声吗?请用“有的……好像……”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有的学生写道:有的低头不语,好像在思考作战计划。也有的学生这样写:有的在闭目养神,好像在为下一场战斗作准备。还有的学生写道:有的咬紧牙关,好像在作为国捐躯的准备……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兵马俑神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师生面前。

再如《鸟语》一文第七自然段中采用排比手法,句式较为整齐:“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的……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笔者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后的省略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还会从哪些动物身上获得研识,明白道理呢?用“从________的________那里,我________”的句式接下去写一写。有的学生写:从反哺的乌鸦那里,我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有的则写:从英勇破冰的天鹅那里,我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可贵……

这样的句式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内化了文本语言,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2.独特段落学一学

除了课文中典型的句式可以仿写,那些独特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如教学《水上飞机》时,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第4小节中,作者在描写人物对话时,抓住动作、神态、语气等特征,把水上飞机和小海鸥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教者趁热打铁,随即出示了一组小练笔:你能把文中的这段对话写生动吗?

小海鸥():“喂,船大哥,你好啊!”

水上飞机():“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

笔者发现,孩子们思维活跃,通过丰富的想象,有的加上了表情词,有的加上了语气词,有的加上了动作……再现了水上飞机和小海鸥对话时生动有趣的情景,而且也掌握了方法,为今后写人物对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殊文体练一练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文体类型各种各样,有散文、诗歌、童话、说理文、记叙文……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某些文体练一练,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在学完课文3—5自然段后,一位教师小结了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都能紧扣中心,选择典型的事例,语言简洁。接着,该教师设计了“写一写”这一环节请你紧扣中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挑选一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学着3-5自然段的写法用两三句话写一写,注意语言要简洁。

学生1: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受尽了酷刑的折磨,但他忍辱负重,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五十二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学生2: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小偷将书稿偷走,但厄运没有打垮他,经过好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全书共104卷,428万4千字。

学生3: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他毫不气馁,经过四个年头儿百次的失败,终于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说理文的文体在教材中选编得比较少,但是进入了高年级,学生将进行说理文的写作尝试。在课堂上针对本文说理文的举例方法,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老师当堂检测,为课后习题中“写读后感”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使语文课堂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抓住留白,想象扩写

1.关键词语处补白

《日月潭的传说》第四自然段重点句: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笔者讲述: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以下的画面。

(出示练笔题)

※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________________。

※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呼啸的狂风来了,________________;滂沱大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饿了________________;渴了________________;累了________________。

※山高路险,有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展开想象,写一写。

在此项小练笔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抽象的“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变成了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场景,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显得更有血有肉,更可感。

2.关键情节处补白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少年王冕》中,对少年王冕如何刻苦练画这一情节没有细致描写。为此,教学第六小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可他毫不________,每天来到池塘边________。烈日炎炎下,他________;狂风暴雨中,他________。晚上回家,他还________……就这样,他像________________。三个月之后,王冕的画技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这样的空白情节处补充练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王冕勤奋刻苦的学画精神,内化了文本语言,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三、情到深处,一吐为快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共鸣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进发出来。

例如,教学完《生命桥》后,笔者问学生:“学到这里,你想对老羚羊(年轻羚羊、猎人或者全人类)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对象,把心中所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完《郑和远航》,笔者出示郑和塑像,问学生:“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请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练笔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交给他们创新的钥匙。

一位教师在执教《花瓣飘香》一文时,在课末设计的拓展小练笔尤为巧妙:请你想象一下,作者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她们会说些什么?作者和她们之问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这样设计,既达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也反映出了教者扎实训练、拓展有度的教学理念。

再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笔者抓住文末“洪教头满面羞愧,灰溜溜地走开了”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一路上,小腿骨已经受伤的洪教头,会怎么走,又会怎么想呢?”在拓展延伸中,在各抒己见中,学生对谦虚有礼、武艺超群的英雄人物林冲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对蛮横嚣张、傲慢无礼的洪教头的憎恶溢于言表。

17.白居易笔下的人物 篇十七

追欢偶

——白居易

作追欢逐乐少闲时,补帖平生得事迟。

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

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

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

芦管柳枝已下,皆十年来洛中之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总是悲天悯人,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样子,还写下了《上阳宫》《琵琶行》同情女子的诗。谁晓得,走出了诗歌,他也不过是无行文人。你可以去泡妞,也可以让我们背你的《卖炭翁》,但你不能让我们一边背着你的《卖炭翁》一边目送你泡妞吧?

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但他的家伎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其中,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列位看官,这些都是他的人啊。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她们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白居易忍不住四处炫耀他的美女们。

更讨人嫌的是,白居易还写了一首《追欢偶作》,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意思是说:我家里养的家伎,每过3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3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且年方潋滟。

再看看这位白头翁干的好事:他的好友张愔的妾关盼盼原是徐州官妓,张愔病逝,关盼盼矢志守节,十年不下燕子楼,白居易居然指手画脚,认为她何不索性以死殉夫。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难不成白居易也想让家伎为自己殉葬不成?

18.鲁迅笔下的故乡 篇十八

“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一幕幕鲁迅小说的场景,不是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而是穿插在“鲁镇”游客身边的“活剧”。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这是鲁迅最早在《孔乙己》上提到的鲁镇。作为他笔下的外婆故乡——鲁镇,究竟在何处?其实,鲁镇在中国地图上是找不到的,鲁镇是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社戏》、《**》、《明天》等虚构的地方,而今的“鲁镇”是绍兴柯岩景区根据鲁迅笔下的“鲁镇”还原的一个乡村小镇主题公园,其间蕴含着旧时绍兴城镇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

鲁镇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绍兴方言叫“行牌”,上书“鲁镇”两字,是鲁迅先生的手迹。一座石砌的.凉亭,坐落在镇门外,一旁是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铜雕像,比真人约大一倍,颇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神韵。

一走进鲁镇,但见粉墙黛瓦的古居、枕河临街的店铺、静穆庄严的寺庙、千姿百态的石拱桥、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深水巷,绍兴的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扑面而来。豪华气派的鲁府、外土内洋的钱府、旧木板房的民宅错落有致,鲁迅小说中写到的鲁家祠堂、奎文阁、阿Q调戏小尼姑的静修庵和阿Q栖身的土谷祠,一一呈现在眼前。

“鲁镇”是绍兴典型的白砖黑瓦、一河一湖两街的建筑格局,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旧时“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古镇,只是这个“古镇”新了一点。

街口传来锣鼓声,鲁家的祝福队伍捧着供品走来了,鲁四爷依然还是那么神气活现,只是见到游客却是客气得很;一个水上陆地的双面戏台上,正在演出越剧《拾玉镯》,乌蓬船则载着游客闻声赶来……

被阿Q拽着进了鲁镇的一处赌坊,几名游客正在“天地人和”的赌台前,悠悠地押着宝。“鲁镇通宝”的铜板是随门票赠送的,终究只是一种游乐,完全没有了小说中押宝时的那种兴奋和颓丧。很快输完了手上的铜板,晃悠到赌坊对面的毡帽店,买了一顶乌毡帽戴上,回头跟阿Q比划了一番,似乎更有些鲁镇“居民”的感觉了。

跟着导游来到了鲁镇的当铺,门口墙上大大的繁体“当”字,写法颇有些不同,听导游介绍,这个字被称为“回头当”,是祝“当客”时来运转,回头赎当。

沿着石板“老街”走去,毡帽店、越瓷店、豆腐店、锡铂店、古玩店、贡品店、油烛店、茶漆店、当铺和钱庄……那些现代都市已经没有了的老店铺林立,而整条街上则弥漫着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可见绍兴的臭豆腐还是蛮出名的。两边的酒家、饭庄中,黄酒、越菜、风味小吃的香味扑鼻而来,迈进路边的“西施豆腐店”。坐在曲尺柜台前,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豆腐脑,不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来。

镇上的鲁府,是按照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鲁四老爷家的模样布置,其间的台门斗、天井甬道、大厅花厅书房内宅侧厢房,均是清末乡坤府第的模样设计。祝福大典、祥林嫂两次来鲁府帮佣,讲阿毛被狼叼去的场景,在这里逼真地再现。

19.李煜笔下的女性形象赏析 篇十九

一、大周后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保大十二年) ,南唐后主李煜十八岁,娶大司徒周宗长女娥皇为妃,史称昭惠国后,又称大周后,年十九岁。陆游和马令都在自己的《南唐书》中说娥皇“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采戏奕棋靡不妙绝”。大周后独创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之状,人皆效之。自古才子爱佳人,大周后娥皇就是一个标准的美佳人,他和她也就成了一对标准的“才子配佳人”。历史上对李煜与大周后的爱情褒贬不一, 有人说李煜与大周后爱得缠绵, 甚至大周后死后李煜曾想一死殉情;有人说李煜对大周后根本是虚情假意, 大周后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是李煜之过, 在大周后死去不久, 他便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其实, 我更愿意相信前一种说法, 我真的无法相信一对曾经爱得那么深的夫妻, 最后竟是虚情假意。在与娥皇相恋期间,李煜词风采旖旎,妩媚芳香,描写的全是他与娥皇的宫廷奢靡生活及恩爱夫妻感情。李煜《一斛珠》、《浣溪沙》、《喜迁莺》即为大周后而作。《一斛珠》: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浣溪沙》此词见《西清诗话》: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除此外,李煜还写了很多首关于怀念前妻娥皇的诗词,如:“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浮生苦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二、小周后

大周后娥皇去世后,李煜没过几年,便续娶了第二任皇后———小周后女英。《马令、南唐书》:“后主继室周后,昭惠之母弟也。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李煜《菩萨蛮》即为小周后所作,把他自己和小周后那绝美的爱情描画得传神,美艳,淋漓尽致,让人心生向往,回味无穷。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描写李煜与小周后爱情故事的词还有:《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慢脸笑盈盈,相看无限情。《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曲栏金箔,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炉烟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抛缠头词》:抱红罗分不足,参差裂破凤凰儿。《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外,李煜还有诸多词作描写身边的宫娥嫔妃。综观李煜词中的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李煜分为前期词和后期词,主要以降宋为界限。前期的词主要是写自己的宫廷生活,五彩缤纷,色彩主要是亮色。而在这些词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都是漂亮、具有诱惑性的年轻女性。在李煜降宋的词中,主要书写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不舍、追忆的内容,以表达内心的痛苦,通过对现在与过去的比较,表现现在的生活状况,痛苦是其感情基调。在后期的词中,直接出现的女性形象较少,主要是宫娥,而且是年老色衰的,李煜通过对这类女性形象的书写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李煜在白衣降宋的时候曾作词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边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国破降敌之日,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垂泪对宫娥”,意味深长。可见宫娥嫔妃对于后主讲,绝对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重要性。

三、结语

李煜词意境优美、情感纯挚、言语率真,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主要是因其词字字皆出自词人的“赤子之心”,他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人间情爱哀曲。正是因为在李煜眼中,女性不仅仅是一种装饰,一件玩器,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对她们有深深的爱恋和尊重,所以在其词中,才有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煜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8.

[2]谢健, 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7, VOL26, (4) .

20.唯有心有所感 才能笔下生花 篇二十

笔者把这句话写到了广播专题《我们都是80后》的开篇,这篇稿件获得了内蒙古广播影视节目奖汉语广播节目专题类2009年度一等奖。说起获奖的体会,笔者想几位80后年轻人故事本身的力量是稿件成败的关键,而笔者和同事只是幸运地成为了故事的发现者、讲述者。

以小见大

“80后能勇挑重担,接好社会发展的接力棒吗?”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按照传统的思路,往往会选择一些其中的优秀代表来宣传一番,但社会各界对于“80后”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持肯定态度,说他们是积极向上、标新立异的一代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说他们是吃喝爹妈的月光族,是垮掉的一代人。如果一味地去采访他们之中的榜样、模范,似乎不能够完全让人信服。因此,笔者们打算写几个普通80后的故事,力求让听众从记者们讲述的小人物、小事情上有所感悟。

以情动人

方向确定后,记者们便开始在芸芸众生寻找节目的主角。首先,这个人一定是“小人物”,是80后中的草根阶层;其次,这个人的经历要有戏剧性,也就是说他的身上要有故事可讲。

要从80后中找到既普通,又有故事的“小人物”,真有些大海捞针的意思。但在笔者看来,这是决定一个专题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不能节省的重要环节。只有我们讲述的故事、人物本身有意思时,我们的创作手法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几经筹划,我们圈定了几个入围人选:

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刘文浩。23岁的刘文浩是内蒙古科技大学一名普通大学生,但为了照顾半身不遂的母亲,他背着母亲从河南老家来到包头,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学费和为母亲治疗的医药费。在刘文浩求学、打工、照顾母亲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考验,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孝心温暖着我们这座城市。

光头义工李三功。这是节目中的第二位主人公,他剃了个光头,还在上面写着“虚位以待”,想靠自己的光头给商家做广告赚点钱,这种行为有个性、很张扬,甚至还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但这个年轻人在参加了几次包头义工的公益活动后,他用光头免费为义工做起了广告,他成了包头义工的宣传大使。这样一个看似有些叛逆的80后身上其实也有很多闪光点。

草原孩子们的一缕温暖阳光陈允广。陈允广,一个来自山东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结束后,他没有离开达茂草原,而是在这里扎下了根。为了让达茂旗很多贫困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教育,他多方寻求资助,翻新了达茂旗种羊场小学的校舍,为孩子们找来了新校服、新课桌,更难得的是,他的爱心接力棒还得以传递,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听说他的故事后,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着达茂旗草原的孩子们。

以新创新

讲述这三个人物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更不需要煽情,因为故事本身的力量已足以打动听众。但如果只是把三个人物的故事排列开,形式未免太过老套,听后不容易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何推陈出新?在稿件撰写中,我们着实下了一番心思。一般来讲,可以用片花来串联起三个人物,那片花怎么做?我们选择了说唱版,说唱版是黑人俚语中的一个词语,相当于“谈话”,它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很多流行歌曲都采用了这种形式,深受广大乐迷喜爱。节目中,我们为三个主人公编辑了三段Rap说唱,配以具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

【笔下生花-笔下生花的故事-笔下生花的寓意-笔下生花的意思】推荐阅读:

名家笔下的腊八节09-18

欣赏让学生妙笔生花08-08

上一篇:中药验收和保管制度下一篇:发电机租赁合同免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