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论文

2024-06-30

中国民歌的论文(共12篇)(共12篇)

1.中国民歌的论文 篇一

中国民歌

安徽蚌埠张公山中学 王晓琴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2、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3、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 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

放马山歌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

“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

《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欣赏后,展开比较讨论。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电视机、放像机、钢琴。

教学过程:如下图表:

师生问好。

教师:你们曾经去过云南、四川吗?

学生:没有

教师:好,让我们随着电视画面去进行一次有趣的旅行,听一听上述几个地区当地的民歌。

放录像:出示中国地图。

录像

画面

1、云南地区的风光。

2、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演唱。

教师

解说

1、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云南地区。

2、随镜头介绍画面内容。

讲解

分析

1、介绍云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生活习俗,语言特点。

分析讲解“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

录像

画面

1、四川地区的风光

2、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教师

解说

1、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二站是四川。

2、随镜头介绍画面内容。

讲解

分析

1、介绍四川境内部分的“川江”位置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语言特点。

2、分析讲解《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风格。

概述

总结

1、出示民歌归纳表格,概述本课内容。

2、简述民歌的作用,民歌在祖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教育学生热爱、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2.中国民歌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国民歌;特色;地域;要素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 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汉族来说较少, 所以习惯上把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国土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70%, 而且地形、地貌相当丰富, 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草原等。这种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的特色。可以这样说, 中国音乐在依民族而各呈异彩的同时, 更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彩的风貌。虽然我们不完全赞同环境决定论, 但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歌的巨大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并加以认真全面的研究。

一、民歌的渊源及分类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 通过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并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的生活, 反映人民的生活, 同时也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它没有确切具体的作者, 是历代劳动人民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因此,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中国民歌按体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特别是号子这种形式, 最能体现民歌所具有的劳动性特点。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 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原、平原、草原和山地, 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山歌。

如云南的《放马山歌》歌词非常简朴, 七言两句为一段, 反映了牧童生活。音乐结构也很简练, 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 手法洗练。歌词中夹以“喔噜噜的”方言作为衬腔, 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 极具生活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中国西南音乐的地域风情。又如陕北信天游《脚夫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 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 有家不能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 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歌曲运用了连续上四度的音调, 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 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整首歌曲富有粗犷豪放的大西北音乐风格。再如蒙古族长调, 由于所处的独特草原地域特点, 形成了辽阔宽广的草原山歌特色, 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小江苏宿迁●彭丽丽黄马》等。

小调则因为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而形态各异。如:江苏无锡小调《无锡景》, 表现了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茶亭里, 游客面对着万顷碧波, 憩歇品茶, 一位少女在一把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我有一段情, 唱拨拉诸公听……”幽雅清脆的歌声为游客们助兴, 也为迷人的太湖胜景增添了美色。全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 旋律细腻秀美, 富有江南特色。又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也称《十二月调》, 歌曲曲调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骨架有些相同。整首歌曲极具山东本地的旋律特色, 方言味很浓。表现了沂蒙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致使南北音乐形成巨大差异

南北音乐风格历来是有较大区别的, 南方的歌曲如同柳永的婉约词派, 温婉细腻、含蓄优美;北方的歌曲则更像是李白笔下的唐诗, 宽宏大气、豪放恣意。分析一下陕北信天游和江南小调的旋律特点, 可以看出二者的曲调构成有巨大差异。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方音乐的典型曲调, 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 (二句体的变体) , 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 宽宫声韵结构512, 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 曲情苍郁凄凉。同样是体现北方音乐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 其形态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 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 宽商声韵623, 多跳进, 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 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 如“来”字读为“le”。曲情开阔慷慨、粗犷豪放。江南小调属于南音民歌作品, 其风格韵味就截然不同了。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 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 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 旋律修饰细腻华丽, 曲风小轻细雅、柔婉妩媚。江苏民歌《茉莉花》所表现的曲风, 也充分体现出江南小曲所要表现的亭台轩榭和小桥流水。

三、由于地域差异带来语言差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使民歌具有不同的地方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日益普遍。尽管如此, 但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音乐概念。如青藏高原和荆楚平原, 它们的音乐风格永远是各有其个性的。东北二人转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成广东音乐的岭南风格。我们应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关注所有富有个性的民歌, 以我们的热忱和责任去发扬和传承。

3.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篇三

【关键词】中国民歌;传承;发展

前言:

近年来,传媒技术发展尤为快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文化交流与发展使世界趋向一体化。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凭借着独特的文化风格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因为中国民歌也成为音乐界探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很多网络、电视、校园里边的民歌大赛,更加推动了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歌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为关键,笔者将从中国民歌的综述、中国民歌研究意义以及如何做好中国民歌的传承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以及实效性的帮助。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要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国民歌。民歌通俗来说就是流行于民间的歌曲,是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经过一定的口头传唱而发展成的音乐艺术。民歌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还是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民歌诞生极早,有研究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民歌的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使民歌的传承更加彻底。《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百多篇民间作品。而后面涌现出了很多经典的民歌作品集,比如众所周知的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著名的明清诗歌等。民歌的区域性极强,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笔者按照不同的要求对民歌做以下分类。

(1)按照体裁形式划分。按照体裁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号子(车夫号子、运工号子、船夫号子)、山歌(普通山歌、游牧山歌、其他山歌)、小调(风俗小调、舞歌小调、时调)等。

(2)按照歌曲的内容划分。歌曲内容划分可以分为生产劳动歌曲、歌颂祖国的歌曲、歌颂生活的歌曲等。

(3)按照地域类型划分。地域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东北民歌、西北民歌、华北民歌、西南民歌、闽南民歌等等。

(4)按照民族类型划分。民族民歌可以分为壮族民歌、苗族民歌、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等等。民族民歌具有浓厚民族特性,其各有特色,有一些还具有一定的传承方式。

二、研究中国民歌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研究中国民歌的传承发展,对了解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歌成为该区域的一张宣传名片,从而成为人们了解区域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国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生存的土壤不断在缩减,人们对于中国民歌的关注在大体上逐渐减少。因此,做好中國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效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细的梳理,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当然,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歌,能够加强民族归属感,可以这么说,中国民族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之一。

三、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中国民歌的发展史

中国民歌文化多姿多彩,其发展也是颇为艰难而曲折的。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时间轴来进行。

在久远的春秋时期出现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涵盖了一百多部民歌,其覆盖的地域极为广泛,包括如今的黄河流域各省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地区。《诗经》中的民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劳动人民多阶级压迫的思想反抗、人们对爱情生活的向往、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到了汉代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行政中心的南迁,中国南方的民歌记入正史,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期间的民歌,受到人们关注的多是湖北江浙一带地区的西曲、吴歌等。作为民间歌曲之中的徒歌,是一种没有伴奏的歌曲,其单独依靠歌声来表达情感,大部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离别、爱情。当然,西曲、吴歌两者不同的是,西曲大多是反映男女感情的民歌,吴歌大多是儿女思想感情的意趣。

到了唐宋时期,民歌的发展尤为迅速。伴随着民歌的流行,出现了众多经典的曲调,取得了人们的喜爱。唐代时期,人们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编,使民歌结构趋向一定的“唱词化”,讲究一定的唱法。宋代的曲子更是深入人心,民歌呈现更多元化,人们模仿民间的曲子进行抒写诗歌,使民歌音乐发展更为迅速。

明清时期的民歌发展是中国民歌发展史的高潮,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涌到大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民间歌曲汇聚在城市当中,并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造就了民歌史上的高峰。明清民歌经典作品如《倒板桨》、《一剪梅》、《满江红》等等。

(2)中国民歌的传承

中国民歌的传承任务颇为巨大,因为民歌跟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始终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贯穿于人民的各个人生阶段,从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由于民歌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民歌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与此同时,由于民歌在结构上、音乐技巧以及形式上无法做到与专业音乐相媲美,没法在音乐上更进一步深入,加上部分民歌与当代人民情感上具有一定的隔阂,使民歌的传承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我们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中国民歌的研究当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传媒进行有效的宣传,使民歌文化融入到现在流行文化当中。

四、结语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中国民歌,能够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笔者通过对中国民歌的概念、分类以及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论述中国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这要求我们不断保留一份对中国民歌的热爱,才能让中国民歌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密.中国民歌创作表演新尝试之我见[M].上海音乐学院.2012(05):23-28.

[2]王惠敏.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0):331-334.

[3]薛军.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歌海.2011(05):24-28.

4.中国民歌的论文 篇四

西藏民歌

格萨尔王、翻身农奴把歌唱、故乡的炊烟、天上西藏、洗衣歌、格桑拉、北京的金山上、我心中的歌儿献给金珠玛、思念中的阿妈、多彩的哈达、远飞的大雁北京有个金太阳、新疆民歌

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牧马之歌、克拉玛依之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在银色的月光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阿瓦古丽、达坂城的姑娘、打起手鼓唱起歌

青春舞曲、新疆好、泰曲曼地、送你一支玫瑰花

我的花儿、燕子、玛依拉、马车夫之歌

美丽的姑娘

新疆亚克西、弹起我心爱的冬不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边疆处处赛江南

嘎俄丽春(哈萨克民歌)、阿瓦日古丽(维族)、半个月亮爬上来(维族)、塔里木河

哈森心里有句话 塔里木夜曲

高高的白杨

手挽手

思念 猎人之歌

黑眉毛

云雀呀云雀

拉着骆驼送军粮

月下情

一杯美酒

维吾尔族敬酒歌

牡丹汗

哪里来的骆驼队 黄昏里的炊烟

小白鹿

内蒙古民歌

森吉德玛、敖包相会、嘎达梅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鸿雁、雕花的马鞍、两只小山羊 鄂伦春小唱、草原之夜、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牧歌、红彩妹妹、可爱的家乡美丽的草原

草原迎宾曲、蒙古人、达古拉

黑缎子坎肩 牧歌 草原晨曲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

达那巴拉

诺恩吉亚 草原夜色美

荷英花

诺蒙达莱

青海、甘肃、宁夏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眼泪花儿、脚户令、下四川、刮地风、半个月亮爬上来(一说新疆民歌)

牧笛

荷花颂、六盘山的花儿俊了、川里头美不过银川

陕西(陕北)民歌

兰花花、黄河船夫曲、五哥放羊、三十里铺、赶牲灵、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挂红灯、绣金匾、走西口、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崖畔上开花、南泥湾、秋收、信天游、卖菜

灯碗碗开花在窗台

送大哥

想亲亲

知道不知道

纺棉花

山西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打酸枣、交城山、想亲亲、绣荷包、拜大年、人说山西好风光、看秧歌、送情郎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恒山魂、难活不过人想人

河南民歌

编花篮、赶嫁妆

河北民歌

回娘家、小放牛、放风筝、背着娃娃回娘家、阳春三月打春杏、绣灯笼、媳妇走娘家

山东民歌

沂蒙山小调、包楞调、小黑猪、赶牛山

唱大戏、沂蒙颂、绣荷包、花蛤蟆

东北民歌

乌苏里船歌、送情郎、道拉基、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月牙五更、新货郎、阿里郎

小看戏、诺得尔江边、摇篮曲、忠实的心呐想念你

四川民歌

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下四川、情深意长(一说云南民歌)

黄杨扁担

槐花几时开 摘葡萄

好久没到这方来 绣荷包

大河涨水沙浪沙

云南民歌

阿佤人民唱新歌、蝴蝶泉边、小河淌水

猜调

放马山歌

月光下的凤尾竹

绣荷包、婚誓、十大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螃蟹歌

贵州民歌

好花红、桂花开放幸福来、太阳出来照白岩、酒礼、清水江夜歌、久不唱歌忘记歌、终日想你难开颜

望牛山歌、阿西里西、月亮出来、打秋千、摘刺苔

飞歌、我在贵州贵阳府、六月太阳大、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三根桂树

梅花、歌唱美丽的家乡

广西民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山清水秀太阳高、世上那有树缠藤、壮乡三月歌悠悠、采茶歌、心想唱歌就唱歌、赶圩归来、壮乡美、这里是条清水河

月下情歌、盘歌、洗贝歌

广东民歌

步步高、落水天、绣荷包、彩云追月、摈榔树下摇网床

湖北民歌

龙船调、洪湖水浪打浪、绣荷包、崔咚崔、黄四姐 巫山情歌、喜坏我的妈妈吔

湖南民歌

刘海砍樵、浏阳河、采槟榔、挑担茶叶上北京、郎从门前过

一根竹竿容易弯、辣妹子、嘀格儿调、洞庭鱼米乡、采茶调、四季花儿开

安徽民歌

凤阳花鼓、闹花灯、天女散花、满工对唱、对花

兰桥汲水、王三姐赶集

江西民歌

十送红军、打着山歌过横排、请茶歌、斑鸠调

送郎当红军、映山红、八月桂花遍地开

福建民歌

采茶扑蝶、茶叶青、鼓浪屿之波、杂菜汤

浙江民歌

采茶舞曲、秋色最好是桔乡

江苏民歌

茉莉花、紫竹调、莫愁啊莫愁、杨柳青(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绣荷包、拨根芦柴花、姑苏风光、无锡景、太湖美、四季歌、采红菱、月儿弯弯照九洲、唐寅情歌

双推磨、又是春雨江南、三杯美酒敬亲人、数鸭蛋、扁担歌、板桥道情

蝴蝶飞来又飞去(小调)

海南民歌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五指山、请到天涯海角来、渔家姑娘在海边

台湾民歌

阿里山的姑娘、牛犁歌、那奴湾情歌、杵歌、耕农歌、六月茉莉

天乌乌、马兰山歌、马兰谣、外婆的澎湖湾

张家界:小小腰鼓

5.《长江两岸的民歌》 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长江两岸各个地区的民歌及其特点。

2、重点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尝试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教学重点:

《龙船调》、《十送红军》的聆听与感受。课前的准备:

1、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在长江两岸有哪些省(直辖市)

2、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地区对其地理位置、环境、有哪些著名民歌以及民歌的风格特点或其他与这个地区有关的知识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

一、学生的讲述

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选定的主题进行介绍,可以通过语言讲解、播放音像资料、制作课件等多种形式来介绍,本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说明,并帮助学生进行小结。

二、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插入对几个重点曲目的介绍:

1、《龙船调》

(1)完整聆听一遍《龙船调》,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问题:这首歌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山歌、小调、号子)

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这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最后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

(2)介绍:《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3)欣赏宋祖英《龙船调》MTV(注意其中的表演)(4)创造性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造。

2、《十送红军》(1)介绍歌曲背景(2)聆听歌曲

思考: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为什么要有这些演唱形式上的变化?对歌曲情绪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简单介绍、聆听其他一些地区的民歌(1)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2)湖南:《浏阳河》等

三、小结

第三课时:《江南丝竹》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了解和探究的兴趣。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3、能用口琴较流畅地演奏《茉莉花》,并与打击乐相配合。教学重点:

《茉莉花》的演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欢乐歌》

并介绍“江南丝竹”,以及常见的民族乐器。

二、口琴教学:《茉莉花》

1、聆听磁带演奏

2、学习吹奏《茉莉花》旋律

先学习高声部旋律,视学生情况逐步加入中声部、低声部

三、打击乐创作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创编节奏。

2、各小组演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要求与口琴《茉莉花》的演奏相配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由教师以及学生推选出的“评委”评分,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演奏奖”、“最佳合作奖”。

四、小结

1、长江流经青海 四川 云南 重庆(直辖市)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 上海(直辖市)等10个省份和直辖市

2、长江

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流域面积 流域总面积180多公里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源头在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峰。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有雅砻(long)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yi)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3、青海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特色

青海的民歌被称为“花儿”,主要有汉族回族“花儿”,土族“花儿”、撒拉族“花儿” 一,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汉,回,土,撒拉,藏,东乡,保安,裕固八个民族之间,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处省区的一种山歌.青海民间 称“少年”.花儿唱词的基本结构一般是四句体七音或九音单字尾与七音或八音双字尾相间,即奇句奇字尾,偶句偶字尾.六句或多于四句的其它句式都是四句体结构的变异曲式.花儿中经常使用各种衬词,这些衬词与相应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花儿的旋律连结自如,扩展从容,表达情感的感染力加强.同时也用这些衬词命名曲令.花儿的曲式结构基本上属于扩充的上下句体,上下句幅长度不等.其音阶以五声性的商,徵调式最为多见.依其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汉族回族花儿;二是土族花儿;三是撒拉族花儿.代表作《花儿与少年》

青海的汉族民歌除了“花儿”,还有小调,秧歌,酒曲,习俗曲,劳动号子和儿歌.4、四川的民歌被“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

四川一直被誉为“天府之国”,比较有名的特产有:四川特产桐油、白腊、生漆等,宜宾等地的工夫红茶乌润鲜嫩,是中国优质红茶之一,邛崃、雅安一带所产南路边茶属压紧茶类,是专供青藏的传统名特 产。

四川果品特产首推柑桔,良品有红桔、广柑及江安夏橙等。还有泸州桂圆、金川雪梨 等。

四川地道药材有川芎(xiong)、川连、川贝母、川木香、川明参等。

农林特产还有雅安天府鲜 笋、泸州粉丝,汉源花椒是自唐至清的“贡椒”。

四川特产食品有怪味蚕豆、南充松花蛋、西昌板鸭等。名酒有宜宾五粮液、绵竹剑南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川菜麻辣香甜滋味 俱全,是中国主要风味菜肴之一。四川传统工艺品有蜀绣蜀锦、隆昌夏布,成都漆器、会 理美术陶瓷,以及众多的特产竹制品;成都竹编、自贡竹扇、南充竹帘画等。

5、云南曾被称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名族音乐艺术宝库”。云南是一个多名族聚居的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代表作品《小河淌水》 主要乐器:葫芦丝、口弦。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一些协作性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

《龙船调》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龙船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更加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1957年利川民间艺人汪国盛、张顺堂首次将《龙船调》作为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汇演节目在北京怀仁堂演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武汉歌唱家刘家宜最早将她唱的《龙船调》灌成唱片流行全国,王玉珍又将《龙船调》唱到了日本,还有著名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李谷

一、汤灿等多次传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将其唱到了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在全球掀起了传唱《龙船调》的热潮。

《龙船调》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

6.余光中的作品:民歌 篇六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 也听见

梦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 也听见

笑 也听见

赏 析

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诗人对西方文学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因而,他能在东西参照中看待中国文化。所以,他的诗的回归不是形式的,而主要是基本的文学精神和民族魂魄的血统。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这首《民歌》就是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构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

因此,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沙也听见”。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民族精神的演化,是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而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人文系统。这一进步,诗中是“黄河冰封”、“长江发出母性鼻音”两个意象的转换来表现的。从黄河到长江,不单是地域的扩大,而是展现了我们民族精神所经历的艰苦悲壮的历史行程。因此,“鱼也听见/龙也听见”。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说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传统已深入到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结构。

历史长河流到今天,民族精神汇入现实个体。传统从自然本源出发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充实之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自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认,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它使民族精神的传统化为生命的血液,在个人的心海里激动。因此,“醒也听见/梦也听见”。这说明个体的人生已同民族精神溶为一体。

民族精神从河流进入血液,并没有到此终止。个体意识的张扬,正是民族整体灵魂苏生的重要表现和先兆。诗中的“自我”也不是纯粹的个人,它是个性化的共性。因而,进一步发展,就能超越个体的`局限,而进入民族精神的永恒。这就是“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所以说,民歌的传唱不会断绝,它永远与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哀乐:“哭也听见/笑也听见”。

7.中国民歌发展浅析 篇七

关键词:中国民歌,源流,发展,传承

我国民歌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据《中国民歌集》统计, 各省市、自治区采集到的民歌平均达万首以上, 全国共约30余万首。民歌和人民的生活有紧密联系。可以说, 人民生活是土壤, 民歌是这沃土中培育出来的花朵。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反映了农民的生活, 传播了他们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 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但民歌与其他文献的保存不尽相同, 因为民歌在民众中口耳相传, 且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随着时代变迁, 某些民歌被修改甚至遗忘, 但一定会有一些民歌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 就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有枝叶掉落, 也不断有枝叶新生, 总是保持枝繁叶茂的状态, 这也是民歌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本义, 是民间创作与流行的歌曲, 可是其采集和整理却必得经过文人学士的笔, 主流意识文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背后发挥影响。

纵观中国民歌史, 不难看出,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 这一点在先秦时期已为人注意。民歌的某种空间特色往往与一定时间概念相联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地域的民歌此消彼长、各领风骚。

说起中国民歌, 不能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中国第一部民歌结集, 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 距今至少三千年以上。但民歌的起源无疑更为久远。殷墟出图的甲骨文中已发现有成熟的民歌。但也不能说这就是中国民歌的源头。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中, 引用一首两千年前的《弹歌》: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翻译为用竹子做成弹弓, 弹出土块, 驱赶偷吃尸体的野兽, 这是描绘最古老的人们狩猎生活的民歌, 被很多人认为是现存时代最早的民歌。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 民歌占全书比例至少在一半左右。它所保存的基本是中原地区的民歌, 其中民歌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 有的表现出欢乐的劳动气氛, 有的唱出对家乡的怀念深情, 有的诉说艰辛的劳作之苦与徭役之重, 有的记录劳动者的愤怒与反抗, 有的反映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期盼……而为数最多的就是情歌。《诗经》开篇第一章《关雎》细腻描绘了君子思念淑女, 昼夜不安, 以及如何追求取悦她的情景,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脍炙人口的句子成为人们描述佳偶的名句。

《诗经》中以“风”作为各国民歌的总称, 而“国风”意为地方音乐, 所谓“十五国风”, 都是以地域得名, 也是以方言相区别。风的原意, 一般认为是地方风俗、风土、风光, 民歌中正反映出这些内容。其实曲调与方言的关系相当紧密, 换个角度说, 民歌的地域性正是因为各地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周振鹤、游汝杰先生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民歌的吟诵是以民间曲调为基础的, 而各地曲调又与方言特点有关, 汉语的特点对汉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明显影响。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不但都有声调, 而且它的声调是辨别意义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以中国声乐作品的旋律是以字音声调为基础的。据此而言, 古代民歌的词与曲之中都能反映出地域特色, 所以《吕氏春秋·音初》篇中说:闻其声而知其风。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古代歌曲已经只有歌词而没有曲调, 只能从前人留下来的文字中描摹当年古人婉转歌唱的风姿。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演变

春秋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出现的民歌集《楚辞》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 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而成的歌词集。楚辞作家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采集整理过一些民歌, 楚辞中的《九歌》、《大招》、《招魂》等用于祭祀的歌曲, 通常认为是经过屈原整理的楚歌。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 为我国民歌浪漫主义传统奠定最初的基础。《九歌》无疑是达到最高境界的楚歌, 当中对恋人复杂心态的描写不亚于国风中的作品。今天人们时在口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就出于《少司命》, 这种细腻温婉正是南方民歌的特色。

汉代:到了汉朝时期, 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 乐府产生于秦代。汉代“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乐府官员李延年与司马相如。在乐府机构设置之后, 采诗、献诗、陈诗等民歌采集、进程与整理工作, 正式成为官方的一种有组织行为。汉代民歌可以用“四面楚歌”形容。汉代宫廷音乐都用楚歌, 汉武帝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 反映战争的民歌有《战南城》、《从军征》和《关山月》等。《关山月》是我国现见最早的一首边防战士歌曲。后来宫廷风气开始变化, 人们不再欣赏豪放, 转而追求典雅。汉代民歌《上邪》至今仍被传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玉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隋唐时期:国家设有梨园。宫廷音乐、寺院音乐盛行。其中不少曲调来自民间歌曲“曲子”, 歌词有整齐的五言、六言、七言, 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 如《杨柳枝》, 是隋炀帝时代民间的一首“怨调”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中唐时期, 曲子在乡间更为盛行, 在踏歌及插秧劳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现存唐代古歌以《阳关三叠》较为可靠。《阳关三叠》其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之安西》, 是诗人对一位远去边塞的挚友的别离之情的抒写。在艺术上, 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 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事物的精心描绘, 创造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阳关三叠》在唐代曾经广泛传唱过。宋、元、明、清各代, 此歌曾不断得到改编。目前只有从现存明初龚嵇古《浙音释字琴谱》保存的《阳关三叠》传谱对唐代《阳关》原曲的面貌做大致了解。唐代文人丰富的词曲创作, 教坊乐工、民间艺人热情的配乐, 使唐代歌曲艺术空前繁荣。

宋代:音乐主要有杂剧音乐和南戏音乐。杂剧音乐吸收了歌舞大曲、北方说唱音乐及民间小唱等音乐因素形成。南戏音乐则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 吸收流行词调和歌舞大曲的音乐。全国性的南、北曲的两大巨流正在形成中。宋代的词曲特别发达, 许多当时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 如岳飞的《满江红》, 这是宋元时最流行的词牌之一, “三十年功尘与土, 靖康之耻犹未雪”至今壮烈。

元代:元、明、清三朝, 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 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 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 杂剧戏曲南移, 南北戏曲合流, 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

明、清代:封建社会的末期, 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 民歌特别兴盛。这时已有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仅清代民间文学家蒲松龄的“俚曲”中选用的民间歌曲就有五十多个。如“西江月”、“叠落桥”、“黄泥调”、“梆子腔”等, 这些曲调一直流传至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民歌具有广泛的内容, 清新、明快, 形式比前代自由, 曲调的表现能力有很大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人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成了近代民歌的新特点。在革命根据地和工农革命运动中, 群众所唱的革命歌曲较多地用民歌、小调曲调填词。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红军纪律歌》、《打开米脂城》、《纪念列宁》等。著名革命家瞿秋白除了翻译介绍《国际歌》之外, 还亲自谱写了《赤潮歌》。

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一批杰出的音乐家精英曾经写出大量歌颂人民力量、呼吁抗日救亡的群众歌曲, 如聂耳的《大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及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合唱《黄河大合唱》等。

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一批音乐家创作了许多革命群众歌曲, 如《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翻身道情》、《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 还有民间歌手创作的新民歌, 如李有源的《东方红》等。

改革开放后, 中国民歌进入了崭新时期, 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 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好日子》、《西部放歌》, 等等, 不但题材新颖, 而且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 充满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的民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写照, 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汇聚。

三、中国的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 各种媒介纷纷出现, 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 尤其在今天网络环境下,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音乐类型变得五花八门, 以前很多民歌在这个时代听起来或许显得有些落伍, 所以在多样选择的今天, 年轻人大多喜爱迷恋流行歌曲而不能自拔, 流行歌曲固然好, 旋律简洁朗朗上口, 殊不知很多流行歌曲是在民歌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所以如何让我国古老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是值得很多音乐人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我个人认为民歌重要性、普及性应当从“娃娃”抓起。在中学音乐阶段, 正是学生形成个人音乐素养爱好的重要时期, 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融入一些民歌的元素, 使学生对民歌不再陌生, 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又易唱的民歌, 进行深入学习和演唱, 相信通过切身体会, 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民歌的艺术魅力, 从心里慢慢接受并爱上民歌这种艺术形态。

综上所述, 可见我国民歌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及丰富的艺术实践, 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和研究, 不仅了解我国古老的民歌, 而且要在21世纪的今天, 结合时代发展和特色, 延续发展我国民歌艺术, 让它成为我国代代相传的民族精华, 在世界舞台绽放出独特光芒。

参考文献

[1]陈四海编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8.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西安落幕 篇八

12月19日至21日举办的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体现了各民族歌种和曲目的高规格和高水平,无论是侗族大歌,还是藏族民歌,或是劳动号子,都让观众耳目一新。大赛期间,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22所院校的558名选手参赛,涵盖了32个民族的代表性歌种。汉族歌手岳文祥、韩丽凭借内蒙古漫瀚调获得了独唱及对唱组金奖;土家族歌手王爱华、王爱民凭一首《花咚咚的姐》获得了多人组合组金奖;维吾尔族的阿衣先木古丽·木合买提凭借一首《雅茹》获得院校组金奖。评委会主任、歌唱家王昆高兴地表示:“首首民歌原汁原味,如同天籁,民间艺术的魅力真的就是纯粹啊!”

大赛还设立了“原生民歌优秀传承奖”。中国有56个民族,但是有一些民族人口数量很少,其歌种低婉缠绵,这些民族及地区的歌手参加全国比赛,竞争力相对较弱,有的甚至没有进入复赛。大赛组委会认为,比赛只是手段,比赛的目的是交流、学习、展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了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民歌,大赛特设“原生民歌优秀传承奖”,阿尔腾桑(达斡尔族)、涂玉娜(鄂温克族)、尤俊丽、尤文凤(赫哲族)、莫国贤、莫德鸾(布依族)等多名歌手在颁奖典礼上接过了获奖证书。

谈到此次大赛与央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组的不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此次大赛副主席李松表示:“‘原生态’是一种文化诉求,指的是一个存在的状态,‘原生态’这种说法只是暂时的,但‘原生’则更具学术意味和特定含义。原生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积淀下来的民间音乐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大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一样的,只是细节上不同。”

9.小议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论文 篇九

瑶族特别重视宗教仪式,在“耍歌堂”和“坐歌堂”的仪式中经常演唱歌堂歌,来表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还有瑶族民歌中的知识歌和劳动山歌,瑶族人民通过民歌演唱的方式把生产劳动的知识、农业季节、自然知识以及生活的伦理道德等全都表现出来。

一、方言演唱:瑶族民歌生动活泼

我国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都是采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的,瑶族民歌也是这样,而且极具地方特色。通过方言和民歌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民歌更加生活化,没有了格律的限制,也更加生动活泼。比如说“,礼节歌”中有这么一段:金树开花喷喷香,金口一开歌悠扬,亮的三树叶青青,亮的旱水汪汪。生我青山算我乖,爱我的人爬出来,我的名叫香菇妹,爱吃荤菜半身斋。瑶族的语言大部分都是由单章节语音构成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有声母和韵母在里面,为了区分不同的单音字,一般在说话的时候会运用不同的语调,在此以外,还有语调的快慢、长短以及音色的差异等。瑶族民歌一般篇幅都比较小,但是却很感人,具有一种音乐穿透力,而且通俗易懂,容易让人记住。

瑶族民歌的音调都具有民族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音乐善于表现生活,并和方言紧紧联系在一起。瑶族民歌来自于人民劳动、娱乐之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其中瑶族民歌的语言就十分具有生活化气息,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口语化,因为口头创作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太多的约束,这使得瑶族民歌呈现一种大众化色彩。瑶族人民在长期的集体劳动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而进行民歌演唱,其演唱语言都是在平时生活中产生的,歌词和曲调也都可以集体改编,极大丰富了民歌创作。总体来说,瑶族民歌是当地民俗和当地方言土语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纯粹的“口传音乐文化”,演唱语言和旋律、音色都和本地方言密不可分,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二、曲调婉转:瑶族民歌演绎故事

瑶族民歌一般采用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徵调式都有所应用。其中徵调式的民歌数量最多,其次是羽调式的民歌,然后是宫调式和商调式,最少的是角调式民歌。瑶族民歌曲目的音乐节奏一般有以下几种:平唱、夜歌、回转唱、隔唱和顺唱等。这类歌曲整体结构比较松散,歌曲的节奏比较自由,每个小节拍数也都不一样。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瑶族民歌的曲调绵长。一般平音唱和回转唱以及夜歌的歌曲都是低声演唱的歌种,总体说来旋律起伏不大,比较稳定,声音大多比较低沉,而且装饰音比较多一些,在唱歌的时候音色中带有明显的鼻音和颤音。在瑶族宗教仪式上所演唱的曲调十分有特点,又因为加上了宗教色彩而更加神秘,比如说贺州市八步区流传的《流乐歌》中的“歌娘”为例“,歌娘”的演唱不是高昂的旋律,而是在低回的吟唱中多次使用颤音,在平静中透出淡淡的哀怨,把听众带到遥远的瑶族历史故事中去。瑶族民歌中另一种演唱风格为高音歌、昼歌以及山歌。它们属于野外对歌,在野外进行演唱,并且音量较大,给人一种高亢欢快、粗狂豪放的感觉,在旋律上起伏线比较大,节奏紧张。

三、章法自由:瑶族民歌开门见山

瑶族民歌的乐句基本上都属于开门见山式的,没有前腔,张口就唱。虽然唱法简单,但是乐曲本身却并不单调,会伴随着演唱的内容以及情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而且在演唱中还会出现很多衬词和大量的使用倚音,通过这些演唱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发挥润腔、连接的作用,而且也大大扩展了乐曲的结构。这体现出瑶族民歌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瑶族民歌一般以两个对应的乐句构成一个乐段,常用的有前呼后应型和一问一答型,一首歌曲中至少要包含两个以上的乐段。整体来说,前呼后应的前两句是整个乐段的最重要的音调,在核心音调不变的情况下,之后的乐段通过基因重组以及其他多种变形方式,形成以核腔为主要部分的旋律形态。瑶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一般为比较常见的七言四句体,这是受汉族古诗体的影响,以江华瑶歌为例,七言四句体的歌词十分多,并且以情歌居多,此类民歌中表现青年间爱情的《是我姻缘飞拢来》:石榴打花叶落台,一对锦鸡往路来,手拿白米随路撒,是我姻缘飞拢来;表现男女爱情的坚贞不渝《对门岭上一蔸藤》:对门岭上一蔸藤,藤树开花十二层,一刀砍腾腾不断,要我无情万不能。

四、即兴歌唱:瑶族民歌内容多彩

瑶族民歌作为瑶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也是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瑶族民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历史文化故事的流传,祖先们和自然界抗争的英雄事迹以及生活生产中的故事,还有男女青年表达爱意的瑶族情歌。瑶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男女老少都是唱歌高手,不论是在生产劳动中,还是在恋爱、走村串寨访问亲友中,到处都有瑶族民歌的声音。

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以及发生的事情都会用民歌演唱出来,借歌言志、借歌抒情。过去,瑶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都是借用汉字来标记瑶音或者直接使用汉字书写,在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中也是这样。后来根据需要,瑶族人民模仿汉文字创造了一些自己的文字,但一般来说,瑶族人民还是喜欢而且习惯使用歌曲的形式来代替文字。因为歌曲演唱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瑶族民歌的主要内容也就包罗万象、千奇百怪了,有生产劳动的“劳动歌”,比如《十二月生产歌》、《挖地歌》、《春歌》等;有宗教祭祀的“祭祀歌”,比如《盘王大歌》、《大章歌》、《流乐歌》等;有红白喜事的“贺歌”,比如《贺郎歌》、《谢主歌》、《十探老人歌》等;也有“情歌”,比如《拦路歌》、《出门歌》、《交情歌》、《你长得像花一样》等。

这些歌曲都是即兴演唱,没有什么韵律和节奏,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基本上就是想什么唱什么,唱什么是什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自由体。劳动中的生产歌主要是记叙这一年四季的主要农事活动以及收成情况,也是对年轻人的一种生产知识教育。爱情歌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男女交往中,男女双方通过歌唱方式来表达内心想法,进而考察对方的才华和知识水平以及是否真心实意。瑶族的老人们在茶余饭后一般喜欢唱叙事长歌,内容也很多样,不仅包括集体祭祀的歌曲,也有民族历史文化的故事,有的时候会有几十人一起演唱,十分震撼,大有排江倒海之势。总体来讲,所有的民歌种类以及不同的演唱方式,都是要记录生活,表达心情的。这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瑶族民歌的主要内容。

五、语音演唱:瑶族民歌意境深刻

瑶族民歌的取材一般来源于比较盛大的祭祀活动,还有集体劳动以及生活中。在进行祭祖或者各村寨之间的结盟仪式上,所唱民歌都要用威严的呐喊声配上庄重严肃的曲调,来营造一种严肃的气氛。比较有名的有在祭祀时演唱的《大声歌》,它的曲调沉重而又庄严,经常由几十人一起合唱,气势宏大。在瑶族人民劳动时也会即兴唱起民歌,在多人劳动的场合进行民歌演唱可以消除疲劳和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曲调一般都为欢快喜悦的节奏。瑶族民歌的演唱种类数不胜数,而且方法也很多,一般分为“秋连”民歌和“白话”民歌。在瑶族语里面,一个汉字会有三种读音,三种分别为民歌语音、诵经语音以及话语音。我们说的“秋连”民歌,主要指的是用民歌语音来演唱的,属于比较流行的一种。而“白话”民歌主要指的是用话语音来唱的,这种唱法十分幽默,并且通俗易懂,小孩子也能听得懂。

六、结束语

10.嘎达梅林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篇十

B、蒙古族

C、侗族

D、壮族

答案:

B、蒙古族

解析: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资料唱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

著名的《嘎达梅林》最初是以长篇叙事诗和民歌的形式在草原上传唱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之后,音乐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交响诗和大提琴协奏曲等多种演奏方式(还有一部同名电影)。我所介绍的是自己很喜欢的马头琴演奏。开始的《嘎达梅林》是以一阵急促沙哑的马头琴开场的,音乐营造的落日余晖中,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泛音更像是天空的呜咽,大地的长鸣……

这首内蒙古民歌讲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王爷和军阀斗争的事迹。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歌词: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空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呦。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空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相关阅读:

民歌《嘎达梅林》的`作者问题有着诸多不同的传说和争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回家乡作过调查。嘎达梅林与我同乡,都是科尔沁草原达尔罕旗(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人。经过漫长的走访调查,最后明白了《嘎达梅林》民歌的编创、修改及流传发展到此刻的整个历史过程。该民歌的最初创作人是著名民间说唱艺人桑杰胡尔奇。

1931年初,嘎达梅林的爱人牡丹面临流产的危险,不得不和嘎达梅林分离,牡丹派女警卫到附近村里打听消息,以便找个适宜的住宿地方。女警卫先到哈拉呼扎兰艾里(此刻的解放屯),听说村里有个梭奈(蒙古语是密探子,专门为嘎达梅林通风报信的人)。说起来也挺巧,这家探子的邻居正给老母亲举办60岁大寿宴庆,请来了当地民间艺人桑杰胡尔奇(拉着四线胡说唱的人)。

那天晚上,桑杰胡尔奇边拉着四胡边说述唐朝的故事,而且说唱民间歌曲,很多时候还自编自唱,唱起民歌“陶格陶格”时,那悠扬的四胡声和动听的歌声,使逃难中的牡丹想起了嘎达梅林,一夜无法入眠,**猜您喜欢内蒙古盟市**,就想着:为什么不给嘎达梅林作个歌曲留下,来赞扬他的精神?她越想越激动,刚熬过这不眠之夜后,一大早就听到了嘎达梅林牺牲的消息,她悲痛万分,原本想了一夜要为嘎达梅林写歌曲,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有信心了,忍着悲痛求房东把桑杰胡尔奇请来。牡丹问:“胡尔奇阿爸,您一年拉胡说唱能挣多少?”桑杰胡尔奇回答:“不多,就是个四五只羊两三担粮食,**猜您喜欢内蒙古风光摄影**,十几个大洋,有时候有几双鞋和靴子。”经过一番谈话后,牡丹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我很欣赏您的艺术才华,我给您两到三年的收入,求您给编作一支歌曲,至于歌名及资料一会儿告诉您。”桑杰胡尔奇从未理解过这么重的礼物和工钱。牡丹虽然内心很悲痛,外表却滴水不漏,沉重地对桑杰老人说:“胡尔奇阿爸,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相信您能帮我,主要目的是编创一曲歌颂嘎达梅林的歌子,并唱出来让众人听得到,我就心满意足了,没别的意思。”

一说起嘎达梅林,桑杰胡尔奇很激动,便欣然答应下来。桑杰胡尔奇最初编了几段《嘎达梅林》歌子,和往常一样边拉着四胡边说唱着。他一开始把歌词配在民歌《秀英》的曲子上,结合了四胡说唱的独特腔调,悠扬动听。每次故事会开始之前,他就先唱起《嘎达梅林》,原歌词是:“南方飞来的大鸿雁要落南湖还是落到北湖,要说惹事的嘎达梅林是反抗王爷还是造反出走。北方飞来的小鸿雁,要落北湖还是落到南湖,要说嘎达梅林是为反抗军阀还是为了蒙古族的土地。”就这样,《嘎达梅林》就慢慢传唱开了。

11.中国民歌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茉莉花 民歌 歌曲 传承 发展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同宗民歌“鲜花调”中一首代表性的作品。这首民歌主要是借赞美“茉莉”之词,暗喻青年男女对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早在20世纪初期,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就在他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中,成功地改编运用了这首民歌的旋律音调。这部歌剧是以中国元朝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元朝公主图兰朵美丽而残酷的爱情经历。整部作品宏伟辉煌、情节感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茉莉花》的曲调在这部歌剧中是以合唱的形式呈现,作曲家除去原曲歌词,只对民歌旋律稍作改变。随着这部歌剧的成名,这首民歌也得以名扬中外。而根据这首民歌进行改编的音乐作品也随之大量涌现。如运用于独唱、合唱、歌剧等声乐表演形式;运用于二胡、古筝、手风琴以及民乐合奏等器乐表演形式中等。这其中,歌曲作品的数量最多。因此,本文主要是对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中国歌曲创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总结它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新特征。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及其历史渊源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用吴语演唱的五声徵调式的小调民歌。作品以“茉莉花”为主题,运用了文学中的隐喻手法,以采摘茉莉之举暗指女子对幸福生活及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乐曲是由三个乐句加一句重复构成,旋律以级进为主。乐曲风格细腻婉转、节奏平稳且又富于变化。很好地展现了江南民歌清丽柔美、淳朴自然、亲切可人的东方神韵。宛如一幅江南水乡之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茉莉花》是“鲜花调”中曲调最为优美动人、流传最广、最为大家熟悉的小调作品之一。其前身《鲜花调》是记载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贮香主人所辑之《小慧集》卷中十二箫卿主人小调谱第六首的公尺谱,这是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版本。”①它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个地方的语言声调、地方音乐艺术风格及演唱者们个人的音乐素质等因素影响,分别产生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变体。如山西、江苏、黑龙江、河北、甘肃等版本,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鲜花调”同宗民歌体系。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曲调方面产生了变异,而歌词方面大多还保持原貌,都以“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为唱词。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中国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民歌《茉莉花》在中国歌曲创作中的改编运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延续以“茉莉花”为主题,运用隐喻的写作手法揭示歌曲的深层含义。如歌曲《亲亲茉莉花》、《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山丹丹艳茉莉花香》等。另一种则是不以“茉莉花”为主题,而是在歌曲中对原民歌的经典乐句进行原样运用或变化运用。如流行歌曲《大中国》等。

1.《兰花》

20世纪80年代,词作家张红曙、曲作家减东升创作的独唱歌曲《兰花》是以《茉莉花》为素材的较早的代表作品。它最早发表于《解放军歌曲》刊物中,后来经过多位歌唱家在各大演出场合中的演唱,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播放,均获得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兰花》这首作品唱词质朴、感情真挚、旋律优美。歌曲是以“兰花”为题,以物寄怀,隐喻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因此,作曲家运用了《茉莉花》的旋律素材,采用节奏扩大,去繁减字等传统作曲技法,对民歌进行改编再创作。从而变成了今日这首旋律舒畅、甜美新颖、深情真挚,具有浓郁民族音乐韵味的优秀抒情作品。歌曲由原民歌的二十小节句幅发展为五十余小节,对兰花的色、香、情、态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可堪称民歌《茉莉花》在歌曲创作中早期运用的成功佳作。展现了祖国人民盼望台湾回归的热切心情,表达了两岸同胞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送你一朵东方茉莉》

《送你一朵东方茉莉》是由王磊作词,龙伟华作曲,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抒情歌曲。宋祖英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此后,它还获得了2010年CCTV-MTV音乐盛典颁奖晚会上颁发的年度民歌金曲大奖。

这首歌曲的第一乐句“东方的茉莉温柔美丽,芬芳的气质令人心怡”就是以民歌《茉莉花》的第一句旋律骨干音“mi-sol-la-do”为主创作而成的。歌曲在开始部分并没有采用原旋律,而是以似曾相似的旋律描写了东方茉莉的矜持。而在主题思想呈示过后的间奏中,歌曲则以童声合唱的形式,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图兰朵》版的《茉莉花》旋律音调。整首歌曲将民族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世界传递了东方女性善良、质朴的优雅气质。

3.《送给妈妈的茉莉花》

刘麟作词、王志信谱曲的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是歌唱家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一首抒情声乐作品。这首作品由宋祖英演唱,乐曲歌颂的是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歌曲旋律是以《茉莉花》的旋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但是并没有采用大段旋律插入,而是在歌曲第一乐句歌词“摘一朵茉莉花”的“茉莉花”三个字上运用了原民歌的旋律音调。并由“茉莉花”的旋律引出对无私奉献的母爱之情的歌颂主题。正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整首歌曲温馨感人,节奏舒缓,旋律优美,以真切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伟大母爱的颂扬。可见,民歌《茉莉花》在这首歌曲中虽然只是瞬间呈现,但却起到了重要的抛砖引玉之用。

4.《山丹丹艳茉莉花香》

《山丹丹艳茉莉花香》是一首融汇南北的歌曲,由肖阳作词、尚建三作曲。为了营造歌曲的主题思想,歌曲巧妙地融合了南北民歌的音调。当歌曲唱到“山丹丹的那个花艳来”这句唱词时,其前半句歌词“山丹丹的那个”采用的是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旋律,以此代表北方。而后半句旋律则一步跨越至江南水乡,运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以此代表南方。正是通过南北地方民歌的恰当运用,才能突显这首歌曲横跨南北大融合的主题思想。而这里的《茉莉花》已经转身变为江南地域文化的代表,而不再是江南少女矜持与婀娜的象征。

5.《亲亲茉莉花》

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的歌曲《亲亲茉莉花》,1996年由李丹阳首唱,并获得了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的金奖。这首作品同样是运用《茉莉花》的主题旋律进行创作,在歌曲的点题音调“亲亲的茉莉花”中运用了原民歌中的经典旋律。作曲家对原民歌的节奏作了扩大处理,采用一字一音的作曲技法。使歌曲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体现出现代气息及通俗意味,可称为是一首融合多种元素的优秀歌曲作品。

6.《大中国》

除了上面分析艺术歌曲外,还有由高枫创作、演唱的流行歌曲《大中国》,也运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元素。这首歌曲以校园的民谣歌曲风格,唱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彩,表现了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团结。因此,为了表现大融合的温暖感,它吸收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多种曲调进行创作。如第一段采用的是东北秧歌曲调,第二段则运用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元素。这种创作手法与歌曲《山丹丹艳茉莉花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该民歌在这里也被赋予了流行音乐所特有的动力感。

此外,在周艳鸿演唱的《又见茉莉花》,黄思婷演唱的《怀想茉莉花》以及梁静茹的歌曲《茉莉花》等流行音乐作品中,都运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素材。

三、《茉莉花》在歌曲改编作品中体现的新特征

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素材在歌曲改编作品中进行运用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及乐曲风格同样得到了新的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两大方面。

1.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首先,民歌《茉莉花》在中国歌曲创作中体现了音乐风格多样性的特征。

这首民歌原本是一首优美清丽、细腻婉转的江南小调歌曲。犹如江南女子小家碧玉般的矜持与温婉。而此般乐曲风格随着改编歌曲思想内容的需要,而得到了新的发展,赋予了原民歌多样化的音乐风格特征。

如在流行歌曲《大中国》中,为了表达“大中国大家庭”祥和、欢快的乐曲内容。作曲家在创作中融合多首民歌音调的同时,又运用了连续八分附点的节奏,赋予了原民歌动感、欢快的音乐风格。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中,为了展现出世间伟大的母爱之情,用《茉莉花》引出深刻、真挚的乐曲主题。其乐曲风格上较原民歌则显得更加真切、深情。而在歌曲《送你一朵东方茉莉》中,为了向世界展现东方少女的矜持、温柔与美丽。又在质朴、婉约的《茉莉花》旋律中注入了现代音乐的风格。

由此可见,民歌《茉莉花》在中国歌曲创作中,不仅展现出原民歌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还被赋予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特征。

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茉莉花》这首江南民歌原本是借“茉莉花”来暗喻女子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追求。但民歌改编的歌曲作品使其音乐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如在歌曲《兰花》中,作曲家以“兰花”入笔,托物起兴,将兰花融入到月光、云霞、大海的情景中。情在景中,意在象外,正如歌词中所唱到“兰花白兰花,月光下海浪花似兰花,纷纷飞落海峡,梦里踏上兰花路、亲人团聚赏兰花”。虽然是以兰花为题,但却选用了《茉莉花》这首熟悉的民歌音调来代表祖国人民,从而引出对台湾同胞们真切的思念之情。可见,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已经完全由江南女子小家碧玉般的情思,转为期盼台湾回归于祖国的宏伟愿望上。体现了“小家”到“大家”,“小爱”到“大爱”的文化内涵提升。再如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借用《茉莉花》的民歌音调勾起了儿时与妈妈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歌颂了人类最伟大的母爱之情。不仅在颂扬感恩之情及孝道的思想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还赋予了原民歌伟大母爱的文化内涵。

《茉莉花》在歌曲中除了被赋予母爱之情、期盼祖国统一、象征东方少女的温婉、高贵的新内涵外,还被用作江南文化的象征符号。如在歌曲《山丹丹的那个花艳来》中,就用《茉莉花》的音调与陕北风味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调进行拼贴组合,表现了“神州大地广阔,东西部共同发展”的“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新主题。

注释:

① 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9月第1版,18页。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同宗音乐[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何仿.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J].江苏音乐,1992 (4).

[4]钱仁康.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M].钱仁康音乐又选(上),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王磊.送你一朵东方茉莉一一春天歌声里的浪漫香颂[N].音乐周报,2009(07).

[6]施咏.《茉莉花》——“流沂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3(04).

12.中国民歌的论文 篇十二

此次展演尽可能地将这些优秀的原生态民歌集中起来, 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呈现给全国观众一道绮丽绚烂的民族文化盛宴, 展现出原生态民歌的丰富与多彩。为期五天的展演虽然已落下帷幕, 然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了大家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更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在此, 笔者想谈谈自己在观看这个节目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主题丰富, 内容多样, 展示了原生态民歌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绚丽性

这场丰盛的原生态民歌晚宴总共分五场, 每一场都会展现不同的主题, 表现不同的内容。整个展演不仅展示了许多我们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原生态类种, 而且将一些以往极少见过的民歌展示给我们, 使我们眼界开阔, 并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充实。

第一场民歌与酒歌

酒歌流传于全国各民族中, 主要演唱于传统节庆、婚丧、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宴饮时刻, 它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 通过互唱酒歌来交流感情和增进友谊。

在这次民歌展演中, 导演把第一场主题就定为酒歌, 是想借助酒歌这种娱乐性较强的民歌, 使展演在一种欢乐、娱快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表现出民族之间一种祥和的气氛与和谐的感情。其中较为有特色的当属四川羌族的《酒歌》、湖南瑶族酒歌、云南佤族酒歌、甘肃裕固族的《十二生肖酒歌》等, 这些热烈欢快的酒歌将台上的表演者与台下的观众紧紧地溶为一体, 台上台下一起高歌, 一起手舞足蹈, 使整个展演会场其乐融融, 大家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

第二场民歌与爱情

爱情永远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 它使人类的情感与灵魂得到释放与宣泄。比起保守的汉族人, 热情的少数民族兄弟对于感情的处理与表达可能更为直接, 更为大胆, 由此, 便就产生了许多赤裸裸表达爱情的情歌。

情歌是各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多彩的部分,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 各民族唱情歌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草原、森林、山野里或在劳动中唱的, 多为即兴演唱的单声部的抒情短歌, 有男女对唱, 也有独唱。例如:在展演中, 壮族有几个小伙子和几个姑娘演唱的当地情歌就是这种形式, 其表达的内容, 不仅是对爱情的向往、追求, 还有对恋人的爱慕思念等。另一类是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里, 或是专门唱情歌的节日、歌会上唱的。大都由男女对唱, 篇幅较长, 细腻生动地表达爱情的试探、相思的缠绵、离别的凄婉以及恋爱过程中种种复杂的感情。

第三场民歌与自然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曲是以大自然为依托的, 所以它与大自然联系的相当密切,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民歌特色, 为了更好的彰显各个民族的特点, 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各族的民歌, 这次展演在表现原生态民歌与其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时, 巧妙地运用了大屏幕。当各个民族的表演者在演绎他们家乡的传统民歌时, 位于舞台后区的大屏幕中播放的则是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家乡拍摄到的自然风光, 以及随机抓拍到的当地群众自发的和自然的歌舞行为。当原生态歌曲融入到这样一个自然的背景之中时, 就显得更具活力和文化震撼力, 同时, 给我们展现了原生态最真实、自然、别样的一面。例如:一些山歌在自然环境的依托下, 在大山的背景下, 演唱者才能将自己的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 才能演唱出最自然, 最动人的歌声。

第四场民歌与生活

原生态民歌是与生活连在一起的, 是其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且它是依附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而存在的, 一旦离开这些条件要素, 它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态了, 所以一定要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 他们所拥有的音乐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 也常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不同民族的演员都要受到语言、环境、风俗、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就使他们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

参加这次展演的各族表演者所展示的民歌, 大部分都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既富于生活气息, 又极具艺术魅力, 展演尤其注重再现表演者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和歌唱的真实场面。譬如:演唱《川江号子》的几个重庆小伙子, 他们运用了劳动时的动作与吆喝声, 再现劳动时的真实场面, 使大家有种身临其境的美感。由此可见, 这些原生态民歌虽然是在舞台上演示, 但是同样显得十分真实、鲜活、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第五场民歌与传承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 无疑是原生态民歌保护措施中的重点所在, 也是这次展演所要向大家传达的主体思想。绝大多数原生态民歌, 都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过程中口传心授的, 是通过世代绵延的薪火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展演中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就体现了原生态民歌的这种传承关系, 许多节目都是老中青三代民间艺术家同台献艺, 让观众领略到了原生态民歌独特的代际传承方式。例如:蒙古族的几位表演者就是三代同台献艺, 使人领略到了它的独特性。

在观看展演之余, 笔者还采访了几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家, 例如:裕固族、拉祜族、羌族、蒙古族等, 他们的学习方法大都是通过前一辈的口传心授, 此外, 他们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独特的、鲜为人知的原生态民歌传承与教学方法, 从中使我们受益匪浅, 由此, 让我们看到了民歌传承的希望。

二、现场互动, 专家讲解, 深入挖掘原生态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发掘各民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 展演在节目的形态上也有创新。

现场互动:由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表演结束后给观众们讲解歌唱内容的含义和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与此同时, 也为我们讲解了当地的民土风情。不仅如此, 这次展演还努力挖掘了这些民间艺术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将这些宝贵的民歌财富以及这些民歌背后的感人故事一同展示给观众看, 不但让观众从中获得一种顿悟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更是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出来。此外, 现场还设置了观众互动环节, 把少数民族兄弟与我们汉族人民聚集在一起, 大家一起比赛唱歌, 这样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 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更是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使大家更好的交流与学习。

专家讲解:此次展演还特地邀请了这个领域的几位专家与学者, 例如:樊祖荫教授、乔建中教授等等, 并且在展演的过程中, 设置了对专家和学者的访问环节与专家讲解环节, 通过现场采访专家学者对展演和原生态民歌的看法, 以及专家对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意义的讲解, 不仅增进了观众对原生态民歌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 也起到了调节节目、活跃现场气氛的客观作用, 使展演更加多姿多彩。

三、展演的意义与作用

原生态民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这次展演成功的举办, 在拯救、挖掘、弘扬中国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贡献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将会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宣传、传播与传承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二、使人们加深对于原生态民歌这种丰富多姿的民间艺术的一种再认识;第三、体现出中国音乐的悠久性、独创性及丰富性, 并以它自然朴素的艺术品质和系统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第四、使人们重新看到民间音乐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使人们直观地感到原生态民歌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 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

原生态民歌都是祖先留下的遗产, 是我们后人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面对这样绚丽多彩的瑰宝, 我们要做的不止是保护与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学习的心态, 正如曾国藩之言“中国人要学好西学, 首先应当掌握好中国人自己的学问”。这些原生态民歌都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 所以我们要牢牢的守住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 既要注重对它的保护, 也要注重对它的学习与研究, 把中国的这一民族文化传播开来, 使中国的原生态民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摘要:由国家文化部和山西省政府主办, 朔州市委、市政府协办的“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态民歌展演”簪56个民族共庆新中国60华诞晚会于9月6日至16日在太原举办, 来自全国的各族兄弟姐妹共聚山西, 歌唱民族大团结, 为祖国献礼。笔者有幸观看了展演的全过程, 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 观赏到众多民间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因此, 笔者想谈谈自己观看在这个节目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保护,弘扬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2].王磊, 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3].高晶《以人为本的民族民间艺术电视传播理念》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

[4].陈律薇《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民歌资源》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

上一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下一篇:写给的公司新年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