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组织形象策划

2024-08-22

第五讲组织形象策划(共9篇)

1.第五讲组织形象策划 篇一

6月19日上午9时整,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三系全体红医学子一同线上观看“党旗飘扬,筑牢红色防火墙”首场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一同感受庚子之年中国共产党在新冠疫情期间“万众一心,共克时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大正确决策。

党课中,北京大学讲师回顾了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经典回信。回信中,总书记深情的提出了殷切期盼:“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这声声期盼也正是总书记对于广大医学青年们的谆谆教诲。在总书记诚挚的问候中,我系全体红医学子深刻的体会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赞誉、尊重和关怀,并在总书记的回信中得到了极大的勉励与鼓舞。

清华大学讲师深情回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清华大学医学院新冠疫苗攻关团队实验室,总书记深切关怀研究者以及疫苗研发进程,充分肯定医学相关科研对于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作用,提出“向科学要答案,向科学要方法”的重要指示,深刻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于科研抗疫的极大重视,对公共卫生科研人员的极大尊重。

2.第五讲 能源统计实务 篇二

概述: 本讲通过介绍能源统计基础知识,使农村统计人员初步了解和掌握能源统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旨在扩大农村统计人员的视野,丰实其知识,提高其综合统计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节 能源基础知识

能源的重要性

能源就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存活动的能量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使用的能源有太阳和柴火提供的热力,以及江河流水的动力。现在我们常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动植物经过千百万年地下埋藏形成的,主要有煤产品包括煤粉、煤气等、石油产品包括常见的汽油、柴油、火水等、天然气等。),但这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存量是有限的,并正日渐枯竭。因此,我们有需要开发其它种类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等。

正如大家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信息了解到,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使用能源的某些习惯,各类有限的主要化石能源都会很快用尽。这样发展下去,在缺乏能源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和我们的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珍惜和充份地利用现有的能源资源。既然目前我们主要依赖的能源是有限的,就要对能源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在能源的供应和需求的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达致。

因此作为统计人员,有必要也必须搞好能源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准备的依据。为了搞好能源统计,我们必须对能源的基本概念做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一、一般性能源概念

1、能源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或源泉。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它是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具有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风、生物体等;或从这些物质中再加工制造出的新生物质,如焦炭、煤气液化气、煤油、汽油、柴油、电、沼气等。能源分类有很多种,按不同的标志可划分不同的类型:如按能源的成因划分可分为一次能源(亦称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亦称人工能源);按能源的使用性质划分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按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可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性能源;按能源的技术开发程度划分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按能源的实物形态划分可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按能源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化分可分为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

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现实形式存在,不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天然能源资源,即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不改变其形态和品位的能源。如:原煤、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植物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和生活的特定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将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产生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人工能源。如由原煤加工产出的洗煤;由煤炭加工转换产出的焦碳、煤气;由原油加工产出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等;由煤炭、石油、天然气转换产出的电力。

3、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

燃料性能源是指用于直接燃烧而发生能量的物质。包括矿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生物燃料:如柴草、农作物秸秆、薪材、沼气等;核燃料:如铀等;化工燃料:如甲醇、酒精、火药等。

非燃料性能源是指不能直接燃烧的能源,如水能、电、蒸汽、热水、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4、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是指在生态循环中能重复产生的自然资源,它能够循环使用,不断得到补充,不会随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具有天然的自我再生功能,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水力、潮汐、太阳辐射、风力、海洋能、草木燃料、地下热水、地热蒸汽、温泉、热岩层以及从有机物质及其废气物中提取的燃料,如酒精、沼气等。

非再生能源是指经过亿万年漫长地质年代形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终究要消失殆尽,不能在短期内重复再生的能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燃料等。

5、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也称传统能源,是指已经利用多年,目前在科学技术条件已成熟,经济上比较合理,已被人类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电、水能、柴草等。

新能源是指人类新近才开发利用或正在研究开发,今后可以广泛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开发重点领域。目前的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今后会广泛被使用,也会成为常规能源。如原子核能在某些工业发达国家中已广泛使用,他们已将核能列入常规能源之中。我国的原子核能发电尚处在开创阶段。

6、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 固体能源是指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状,能够产生能量的可燃性物质。大多是碳物质或碳氢化合物。天然的有原煤、石煤、油页岩、木柴等;经过加工的有洗煤、焦碳、型煤等。

液体能源是指具有体积和形状,能够产生能量的可燃性物质,其形状可随着容器而改变。主要是碳氢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天然的有原油,经过加工的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等。还有目前正在开发的煤炭液化生产甲醇。

气体能源是指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能够产生能量的可燃性物质,一般含有低分子的碳氢化合物、氢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并常含有二氧化碳、氮等不可燃气体。重要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炼厂干气等。

7、标准燃料

标准燃料是计算能源总量的一种模拟的综合计算单位,因为在能源使用中主要利用它的热能,因此,习惯上都采用热量作为能源的共同换算标准。由于煤、油、气等各种燃料质量不同,所含热值不同,为了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必须统一折合成标准燃料。标准燃料可以为标准煤、标准油、标准气等。世界各国都按本国的用能特点确定自己的能源标准量。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用油为主,一般采用标准油;西欧有些国家以电为主,一般采用标准电;我国以煤为主,所以采用标准煤作为标准燃料,即将各种能源按其发热量折算为标准煤。

8、标准煤(也称煤当量)

标准煤是将不同品种、不同热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含热量折合成为一种标准含量的统一计量单位的能源。

常用的统一单位有千卡、吨标准煤(或标准油)。我国目前采用标准煤为能源的度量单位。国际制单位为焦耳。

折算的方法是:用7000千卡去度量各种燃料、动力能源来进行计算。能源折标准煤的折算系数=某种能源每千克实际热值/每千克标准煤热值(7000千卡)。

标准煤:1千克标准煤的发热量为7000千卡。标准油:1千克标准油的发热量为10000千卡。1千克标准煤=0.7千卡(标准油)1千克标准油=1.4286千卡(标准煤)

9、低位发热量与高位发热量

燃料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与低位发热量两种。高位发热量是指燃料在完全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全部热量,即在燃烧生成物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时的发热量,也称毛热。

低位发热量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净热。

高位发热量与低位发热量的区别,在于燃料燃烧产物中的水呈液态还是气态,水呈液态是高位发热量,水呈气态是低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等于是从高位发热量中扣除水蒸汽的凝结热。

10、当量热值

当量热值又称等价热值(或实际热值)是指某种能源一个度量单位本身所含热量。如1千克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为5000千卡、折标煤系数为0.7143千克标准煤/千克;1千克汽油平均低位发热量为10300千卡、折标煤系数为1.4714千克标准煤/千克;1千克柴油平均低位发热量为10200千卡、折标煤系数为1.4571千克标准煤/千克等等,还有很多的产能源品种的折标系数,我们给大家发的资料里有,大家可以看一下。当量热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其热值的计算可根据试样在充氧的弹筒中,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用燃烧后水温升高计算出来的)进地实测。

11、等价热值

等价热值也是能源统计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是指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与相应投入的一次能源的当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也就是消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就等价于消耗了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如发一度电平均耗标煤350千克(当然也有耗标煤更少的,如阳城国际发电厂发一度电平均耗标煤303千克),那么一度电的等价热值就是350千克标煤。因此,等价热值是个变动值,随着能源加工转换工艺的提高和能源管理工作的加强,转换损失逐渐减少,等价热值会不断降低。

12、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中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

输入系统能量-输出系统能量=系统能量增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是有“品位”的;热只能从高温流向低温;机械能可以100%的转换为热能,而热能不能100%的转换为机械能。

二、主要能源品种基本概念

1、煤炭是指原煤及煤炭加工品的统称。不包括焦炭和石煤。

2、原煤是指煤矿生产出来的未经洗选、筛选加工而只经人工拣矸和杂物的产品。不包括低热值煤(如石煤、泥炭、油页岩等)

3、洗精煤是指经洗煤厂机械加工后,降低了灰分、硫分、去掉了一些杂质,适合一些专门用途的优质煤。包括炼焦用、非炼焦用的洗精煤和加热、动力用的洗混煤、洗块煤、洗末煤等。不包括洗中煤、矸石和煤泥。

4、其它洗煤是除洗精煤以外的其它洗煤产品,包括下列几项: 洗中煤、洗煤泥、洗混煤、洗块煤、洗粒煤、洗混中块、洗混末煤、洗末煤、洗粉煤。

5、煤制品主要包括:型煤是用粉煤或低品位煤经筛分、粉碎、配料、搅拌后通过加压等过程制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煤制品;水煤浆是煤粉加水和添加剂混合而成的浆状燃料;煤粉是指为了专门用途而把原煤加工磨成粉末,主要是用于高炉和锅炉喷吹用煤。

6、焦炭是在高温下由煤经过干馏后所得到的固体产品;

7、其它焦化产品是指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除焦炭、焦炉煤气之外的其他副产品,主要有焦油、粗苯等。

8、焦炉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得到的可燃气体,是炼焦产品的副产品。

9、高炉煤气是从高炉炉顶逸出的煤气,是高炉炼铁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10、天然气是指地层内自然存在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体的可燃性气体,天然气包括气田气、油田气和煤田气。咱们晋城主要是指煤层气。

11、液化石油气亦称液化气或压缩汽油,是炼油精制过程中产生并回收的气体在常温下经加压而成的液态产品。

12、其他石油制品

其他石油制品是指在原油炼制地程中产生的除炼气体,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之外的其他产品,主要有溶剂油、润滑油、石蜡、石油沥清等。

乌审旗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口受教育状况是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映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2000年至2010年,巴彦淖尔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人口受教育结构持续调整,受教育重心继续向高文化层次转移,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阶段教育有所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使我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从而大大提升了全民人口文化素质。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继续提高,层次结构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共计159.49万人,接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48.05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92.83%,比2000年“五普”的86.72%提高6.11个百分点。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占8.16%,比2000年提高5.03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占16.35%,比2000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初中占44.57%,比2000年提高4.37个百分点;小学占23.74%,比2000年下降5.17个百分点。

(二)文盲人口大幅减少,文盲率明显降低。所谓文盲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文盲率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0.5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74万人,文盲率由11.23%下降为6.30%,下降了4.93个百分点。其中,男性文盲人口为3.22万人,比2000年的6.08万人减少2.86万人,文盲率由6.9%下降为3.6%;女性文盲人口为7.79万人,比2000年的12.91万人减少5.12万人,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9.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的文盲率为4.07%,巴彦淖尔市为6.30%,比全区高出2.23个百分点。虽然与2000年相比,文盲率降幅很大,说明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巴彦淖尔市的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较大,扫除文盲人口的工作还需继续加大力度。

(三)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在缩小。2010年,巴彦淖尔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2000年的7.6年提高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和成年人口(25-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3年和9.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4年,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男性比女性高0.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3年,比女性的3.3年高2.0年。可见,老年男性与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差两年,而15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已缩短为不到1年。我市男性和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女性与男性受教育机会逐渐趋于平等,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四)大专及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受过大专及以上(包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十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教育投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共有大专及以上人才13.03万人,比2000年的5.04万人增加了7.99万人。其中,大学专科9.53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5.98%,比2000年提高3.33个百分点;大学本科3.36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2.11%,比200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研究生1239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0.08%,比2000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2000年“五普”时有显著增加,由2927人增加到7795人,增长2.66倍。

二、我市人口受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十年来,巴彦淖尔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全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整体层次不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而乡村每41个人中才有一个大学生;三是文盲率还偏高。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教育,打破城乡教育壁垒,重视和培养各类人才,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提倡终身教育,通过电大、函大、自学考试和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等丰富多样的业余教育模式,为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全面提升人口文化素质。

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将教育资源有目的的向农村倾斜。对大学生村官等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要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多形式、开放式的培训模式,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中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是优化人才环境,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的流动提供各种服务平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人才的自主能动性。

3.第五讲组织形象策划 篇三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一、国防动员概述

(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防动员与战争紧密相连,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因此最早也被称作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期间。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战争动员进入全面发展期间。尤其是20世纪规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战争动员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该时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一是动员的规模空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到1.1亿人。其中,德国为1700万人,日本近1000万人,苏联1136万人,美国1212.3万人,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量高于以往任何战争。二是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全部纳入了战争动员范围,将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经济部门进一步纳入了战时轨道,使得整个战争动员体系日趋完备,“综合动员”的性质日益明显。

三是动员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在整个战争期间连续多批次地实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动员,已成为参战各国的普遍做法。

四是动员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参战国纷纷建立或改组了战争动员机构,对战争动员实施统一的领导,如美国设立了战时资源委员会,法、德等国也分别设立了类似的专门机构。与此同时,战争动员法规日臻完善。如德国的《战时授权法案》、日本的《国家总动员法》、英国的《紧急全权国防法案》、法国的《总动员法》和苏联的《关于战时状态法令》等,对动员的基本和重大事项都做出了规定。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了多次战争动员活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毛泽东关于动员和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成功地实施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动员,为壮大人民军队、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动员。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全面抗战的总动员局面。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游击战争,在敌后战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次局部战争的作战中,都进行类不同规模的战争动员。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全国深入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在全国迅速进行了200多万民兵、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动员了大批汽车司机、铁路员工和医务、通信人员担负战争勤务。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的捐献运动,共捐献了人民币5.56亿元。为保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防的地位与作用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因此,国防动员在保障赢得战争胜利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身份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为遏制战争爆发并夺取战争胜利积聚强大的战争力量,是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与任务。这是因为,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任何不具备强大实力的国家,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战争动员不仅能够通过平时的准备,为战争实施积聚强大的战争潜力,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平战转换机制,使这种潜力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转化为实力,从而为保障战争胜利奠定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使人们不得不把战争的爆发作为降服战争这个恶魔的重大步骤予以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动员积聚的巨大能量同样是战略家们所倚重和借助的力量。另外战争动员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实践中,有许多国家通过积聚力量和显示使用力量的决心,有效地制止了战争的爆发。

2、国防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国防动员的最初功能是应对战争的需要,但现代条件下,随着各种灾难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以把国防动员的功能予以拓展,让他同样可以在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当国家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时,国防动员活动可以凭借自身的准备和特有的机制,使国家或地区在需要时进入一定的应急状态,动员国家、军队和社会的一定力量,抗御自然灾害、处置自然和人为的事故与灾难,使国家和社会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国防动员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防动员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在和平时期国防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于民均可节约国防开支,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平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时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对国防建设不可能有很多的投入,必须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要用有限的国防经费,获得尽可能强的国防力量,其有效办法是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这样,不仅可以经常保持较强的国防整体万威力,为国家提供可靠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和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分类

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类型;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

1.总动员

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动员。即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总动员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全面性。二是彻底性。三是持续性。

2.局部动员

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的动员。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局部动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性。二是不稳定性。

实施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是由战争规模和国家战略意图决定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二)动员的内容 1.人民武装动员

是国家将后备力量充实到军队,使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活动。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和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是指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从平时编制转为战时编制,按动员计划进行扩编,达到齐装满员。

后备兵员动员,是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现服役的活动。预备役部队动员,是指预备役部队建制转服现役的活动,是战时快速动员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兵动员,主要是指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2.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科学技术动员、医疗卫生动员和劳动力动员。

工业动员,是指国家调整和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增加武器装备及战争需要的其他工业产品量的活动。

农业动员。是指国家调整和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维护农业设施,增加粮食、棉花、油料、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国家购置量,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

贸易动员,是指国家在商品流通领域实行战时管理体制和战时贸易政策,控制商品流通和流向,以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措和分配资金、维持财政金融秩序的活动。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设备、资料及成果进行的活动。

医疗卫生动员,是指统一调度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药卫生的需要进行的活动。

劳动力动员,是指国家统一调配和使用劳动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武装力量扩编、军工生产及其他领域对人力的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人防预警动员、群众防护动员、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动员。

(四)交通备战动员

交通备战动员是指国家统一管制各种交通线路、设施和工具和通信系统,组织和调动交通、通信专业力量为战争服务的活动。包括交通运输动员和通信动员。

6.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 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通常按照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和落实动员计划等步骤进行。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入战时状态的命令。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我国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决定,以国家主席名义发布。发布动员令分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

四、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国防法规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增强国防观念和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以全民为对象,重点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力量编成人员和青年学生。我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2006年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进行国防教育活动的法律依据。

国防教育在国家发布动员令后,进一步转化为战时政治动员。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

2、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3、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4、人民武装动员包括那些内容?

4.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 篇四

一种泛化的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无论何种形式,一个国家刊播的新闻,总体上带有这个国家政治制度带来的意识形态印记 但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

讨论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等,要在宏观层面上考虑,对新闻整体进行分析,确实能够看到明显的意识形态;在微观层面上,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即使观点队里,发布的新闻业不一定具有阶级性,也可能是同一个阶级、集团内部的不同观点,有些分歧、差别,谈不上阶级性,但可以说有政治性

传媒在宏观上是有阶级性、政治性的,如果传媒属于某个党派,当然它传播的新闻总体上还具有党性,但是具体的新闻不一定有阶级性、政治性和党性 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

梁启超认为,现代报刊可以做皇帝的喉舌,又可以做百姓的喉舌,让双方相互沟通,关于传媒是喉舌的表达,主要是一种在传媒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定性。现在又增加了传媒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定性。无论哪种定性,都表达了一种媒体所处的地位,即它本身不是独立地,而是属于一定阶级的组织(政党)、国家政治的组织、经济的集团,或更直接成为某个党的领导机关的一部分。

毛泽东谈到“党报的力量和作用”的表现方式,如果用一种比喻来表达,“喉舌”是最为恰当的,即党报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的一个专门对外说话的部门,所发挥的单向传播的作用。传媒的职能表现为某种“工具”

传媒是可以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但是把搞阶级斗争说成传媒唯一的职能,就成了谬误。媒体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

列宁关于报刊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工具的思想,整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事项上不能达到列宁的要求。

“工具论”建立在传媒不是独立的精神力量的认识基础上,一般适用于说明党的机关报、政府传媒的职能

关于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 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职能。传媒确实具备客观的传播效果

随着文化知识在社会的普及,这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认识虽然存在,但在淡化。新一代有文化的传媒受众,不会高看大众传媒,甚至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传媒的行为。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传媒的党派属性 官报时期

党报时期:宣传党派观点

商报时期:以营利为目的,政治态度围绕着如何争取更多读者转 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只能的极端错误认识 法西斯主义的新闻观——新闻就是政治本身,把新闻完全等同于政治。这就为造谣开辟了道路

传媒业是一种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最新发生事实的信息需要而产生的一个行业;而在法西斯主义看来,传媒就是愚弄人民的工具,一切以政治利害为转移 如何论说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 对传媒的党性要求,是指党的传媒在宣传和报道新闻的时候,要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是共产党关于党的传媒工作的特有概念;阶级性是指传媒的观点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

拉斯韦尔和赖特关于传媒四大职能的观点 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报告刚刚发生的设计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 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传媒及时发出信息,是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情况,获得新的信息以后,调整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新的关系(赖特:解释和规定职能)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播出、刊登新闻的时候,把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基因继承下来,可能也把文化的创新记录了下来。(赖特:社会化职能)提供娱乐 补充:

赋予人和事物知名度 麻醉功能。大众传媒以庞杂的信息占有了大众有限的休闲时间,导致人们疏远很多传统的社会关系;传媒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虚幻满足了公众,使他们从积极参与事件,转化为消极认识事件,降低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主要的报道功能

随意的辩论功能(表达观点)附带的娱乐功能

关于传媒的“舆论监督”

我国的“舆论监督”概念,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的程度上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

“监测”——把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出去,公众接受以后,他要根据你提供的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监督”——“监测+监督”,带有媒体主动出击、由媒体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义传媒职能

传媒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有三种商品的交换方式:一是新闻源和传媒之间的商品交换;二是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商品交换,三是传媒和广告商之间的商品交换。广告额一定要能补偿前两种交换的付出,否则传媒无法继续运转 “受众绝对广告”的认识不能绝对化。一是因为广告收入必须能够补偿低于成本造成的发行亏损,二是受众群不同,也会影响广告的价格(受众的分布、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的职能,便是文化产业

大众传媒不是单纯的产业,它的文化属性要求它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传媒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两大职能:一是文化产业,要盈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

大众传媒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同作用

市场领域

社会领域 自由是

否定的肯定的自由保护是

被听到的权利、个人的表达

听的权利、表达的满足

传播是

受私人控制的

受社会保护的 舆论是

个人各自的“财产”

公众争议和评议的结果

媒介职能是

一种信息源

一种对话的触媒

有进入的权利吗(参与媒介活动)

没有

观点一致性的显现

通过竞争观念和选择自由

通过论证和互动

市场领域的言论自由,实际上保障的是个人依自身利益转移的表达自由,媒介将变成单向的信息源,无法成为对话的渠道,公众也不可能真正参与媒介的活动。市场领域的“观点一致性”,是通过利益驱动的竞争达到的,并非真实观点的讨论而达到的一致

对传媒职能的认识,可以归为两大块:一是从传媒与其他事物(政治、经济等)的关系来定性传媒的职能;二是以传媒服务社会而定性传媒的职能。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现代传播科技构建了传媒本身,传媒不同的外在形态本身,一定程度规定了传媒的职能,这种职能的实际控制者是传播科技。

传媒(形态)职能是一种现代科技,这种技术表面上由人控制,实际上却控制者着人,人的行为习惯甚至人的思想

异化:人创造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后来反过来控制了人

5.专题十五第五讲作文 篇五

一、阅读下面两道作文题,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作文素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记者到江西瑞金采访,先问了许多年轻人,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是”红都”,也不大清楚红军时代的事情。后来又去采访了一位曾在这里打过仗的老红军:”现在年轻人都把你们忘了,您老怎么看?”老人淡然地说:”忘了就忘了吧,我们当年参加红军打江山,并不是要让后人记着。”

(2)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请以”使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选材示例】(1)来源于教材

作家铁凝: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

著名作家铁凝是这样诠释使命的,她说:”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我别无选择,只有写作才能使我获得满足感、成功感和乐趣。写书是希望带给读者快乐,如留下一份礼物。”铁凝正是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从事文学创作的,难怪读者能从她的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她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创作了一批描写农村题材的文学佳作,获得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哦,香雪》中的那个对文明充满向往的香雪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她写的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精神内核是不变的:好奇、善良、积极向上。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她的作品显得厚重大气,给读者积极向上的力量。

(2)来源于社会

企业家李惠森:企业的使命与民族的使命是一致的16年,短短16年间,一个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赫赫有名,它就是南方李锦记,我国有名的健康企业。企业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总结了四个字——思利及人,并总结出三个重要的原则——造福社会、务实诚信、永远创业。南方李锦记之所以能壮大,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因为企业的使命始终与民族的使命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困难重重, 甚至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但从创业开始,南方李锦记就拥有一份民族情怀,并坚定不移地扎根内地,造福社会。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这种高度的民族使命感使得企业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3)来源于生活

教师于漪:教书与育人都是使命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她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着师道的尊严。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的信念,让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她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教书与育人是她教育生涯的两个方面。她的一个事业有成的学生曾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于老师是这样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几十年前,于老师曾断然拒绝过一个民营教育机构60万高薪的诱惑,只因为她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要求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有人说,”没有借口”太绝对,不公平;有人说,”没有借口”就是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请以”没有借口”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选材示例】(1)来源于自然

如果墙脚的花不以生于墙脚为借口,而是积蓄力量喷薄开放,又怎么会被人忽略?如果笼中的鸟不以困于笼中为借口,而是韬光养晦,在开笼的那一刹那振翅高飞,又怎么会老死于鸟笼之中?如果树下的草不以长于树下为借口,而是争取阳光不断自强,又怎么会枯萎凋零?

(2)来源于教材

面对邹忌委婉的批评,齐王没有为自己的不知民情寻找借口,而是欣然采纳邹忌的建议,宣布”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从谏如流,致使齐国日益强大;刘邦没有为自己贪恋女色找借口,而是虚心听取樊哙张良的建议,封锁秦宫、驻军霸上,终于战胜项羽成就霸业;唐太宗没有为自己偏听偏信找借口,而是以魏征为镜,谦逊地采纳魏征的逆耳忠言,因而创造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

二、思考下列两则素材如何多角度运用

1.两位雕塑家

有两位雕塑家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可是两人谁也不服对方。两人时常对着记者互相批评:”他最近的那个作品,手部的雕刻太匠气了!”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过于粗糙,都不知道雕的是个什么!”这两人不相往来,却又密切关注彼此的一举一动。

有一次,其中一位雕塑家为了赶上一个国际大展的展出时间,在工作室中连续雕塑了三天三夜,对外界的一切都不闻不问,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在工作室里。

就在雕塑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看他,这时雕塑家正在用刀修饰雕像的肩膀。朋友似乎有话要说,但是还未开口,雕塑家就忽然大叫出声:”我那个死对头,一定又会在这个部位鸡蛋里挑骨头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既然知道他会批评这个地方,却又为什么不先修正好呢?”

雕塑家微微一笑回答:”我就是要让他挑剔才这么雕刻的,如果他不再批评我,那么我的创意也就没有了。”

朋友这才开口说:”可是, 他昨天心脏病发作去世了。”雕塑家手里的刀”锵”的一声掉到地上。从此,这个雕塑家再也没有独具创意的作品出现了。

【运用方向】

(1)方向一:镜子

李世民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要想看清楚自己的模样,要看清自己的脸是否干净,就需要一面镜子。人要看到自己的思想是否端正,艺术是否有瑕疵,就需要身边有敢于说真话、提出批评的人。只会说奉承话的人,对你的进步提高没有任何帮助。故事中的雕塑家没有去怨恨爱挑他毛病的死对头,而是把死对头当做自己的镜子,以鞭策自己进步,这是非常明智的态度。

(2)方向二:内因与外因

人的进步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勤奋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闭门造车,不与外界沟通,即使很勤奋努力,但未必就选对了方向,走对了路。所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忽视他人对自己的引导和批评。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自身的勤奋努力,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内因,而他人的引导和批评,则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一个人要在勤奋努力的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故事中可见,雕塑家是深明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不但不怨恨死对头对他的批评,甚至有意期待他的批评。每一个渴求进步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3)方向三:虚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听进去批评的话语。故事中的雕塑家就是有这种胸襟的人。虚心是一种优良品质,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虚心的人却并不多,能够坦然面对他人的批评,特别是错误的批评的人就更少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从而不断进步。

2.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

郑丰喜是台湾人,出生时右腿自膝盖以下,前后左右弯曲,左腿自膝盖以下突然萎缩,脚板翘上。他的母亲悲痛不已,当场晕了过去。在祖父和妈妈的细心照料下,郑丰喜慢慢长大。6岁时,祖父去世,郑丰喜被父母遗弃,跟随耍猴卖药的赵老伯流浪卖艺。8岁时,郑丰喜跟哥哥在距家数里外的鸭寮放鸭,以维持生计。一次,遭遇狂风暴雨,大水泛滥,郑丰喜差点被淹死。而他最终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生存了下来,还争取上了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学校长和矫正医院徐院长的支持和鼓励下装上假肢后,他不怕摔破手脚,学会了骑自行车上学。为完成中学学业,郑丰喜到处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参加征文大赛,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而他不愿过多依靠他人。后来郑丰喜圆满地完成中学的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郑丰喜回到家乡的中学任教,立志建设图书馆,深得乡亲和学生们的尊敬。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续写完成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引起轰动,重版10次。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蒋经国颇为关注郑丰喜,并予以褒扬,还建议他将书名改为”汪洋中的一条船”。1974年,郑丰喜列名台湾第12届”十大杰出青年”。

根据郑丰喜同名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船》改编的电影造成空前的轰动,创造了极高的票房纪录,更一举囊括了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桂冠,在乡土电影刚刚回潮的当年可谓盛况空前,甚至影响到了内地的无数影迷。

【运用方向】(1)方向一:冷与暖

虽然普天下的父母都对儿女有着本能而无私的爱,我们也以各种方式了解到很多感人的亲情故事,但是,凡事总有例外。郑丰喜的父母把腿有残疾的儿子抛弃了,这是让人心寒的行为。不过,人间总有真情在。不幸的郑丰喜后来遇上了像中学校长和矫正医院院长那样的好人,体会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

(2)方向二:感动他人

有些事只能感动少数人,而大多数人会无动于衷;有些事可以感动很多人,连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潸然泪下。郑丰喜的故事就属于后者。他的自传体小说重版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及依此改编的电影的影响度正说明了这一点。

(3)方向三:感恩之心

6.第五讲委派工作的步骤与技巧 篇六

委派前的沟通

在委派之前要事先做一些沟通,要告诉下属为什么要由他承担这项工作,强调积极因素,比如对他的肯定、欣赏和关注,强调领导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关注他的心理状态,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要让他先有意愿的积极性和价值感,要做一个前瞻性的描述,让下属知道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他所负有的重要职责,以及完成这个任务以后能够给他带来的好处,这些实际上都是属于舆论的准备。

(一)委派沟通的原则

在委派工作的时候不能“山路十八弯”,一定要简单、明了、准确、高效,所以在委派部分的沟通,管理者要遵循三个原则:

 要越简单越好,不能太复杂;

 要准确;

 要高效。

所以,在委派工作的时候,跟下属沟通的时候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告知下属应该做的事,对经验不足的下属应该帮他分析,提供技能的培训,要简洁明了告诉他要完成交付的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必要的结果和必须的效果以及衡量的标准。

【案例】

你必须要在本周内完成这份报表,因为总经理室礼拜六开会要用,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加薪;今天即使要加班,也要修好B商店的车子。因为这个商店的老板明天上午一定要用车。如果管理者事先不说明,只是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下属就会觉得是在命令他,他的配合性、主动性就可能不够。

【案例】

上级跟下级面对面做沟通,上级说:“小王,你这一季度业绩怎么不如上一季度好,你要加把油。”员工听到了会想:“完了,上级要把我咔嚓掉了。”

其实上级真实的意思是想鼓励他,“小王,你要加油,这一季度希望你能够取得好成绩,而且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到。”上级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讲出来的话却是另外一个意思。

给下属下达明确的工作指令时要在后面加一个解释,否则指令下达得不清楚、不具体、太模糊,下属就会用模糊回绝。

(二)委派沟通的方式

委派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面对面是最好的一种沟通的方式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看到现场的反馈,管理者可以讲得很完整,同时可以观察到下属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能够知道表情、动作里包含的一些信息。管理者还可以运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如拍拍肩膀等,表示出管理者对下属的一种信任,这种体态语言表达的效果,要远远胜过口头语言的表达。

 电话沟通

电话沟通本身就是有障碍的,但是现在很多领导在委派任务的时候很喜欢用电话。电话

沟通通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 打电话说完了可能会忘记;

② 打电话可能会推卸责任,因为没有证据;

③ 电话沟通是单向媒介的沟通,看不到对方的反应,很难实现双向的交流。

 多媒介沟通

多媒介沟通包括通过声音、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的沟通。只有声音的语言叫口头;没有声音的语言叫书面;没有声音的非语言叫体态;有声音的非语言叫副语言。语音、语气、语调、节奏和副语言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体态的作用占了55%,副语言占38%,其他的语言只占7%。

【案例】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不难发现讲课效果稍微好一点的老师,都有一些特点:“张牙舞爪、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如果一名老师做不到这三点,他肯定不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因为他既没有体态,又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的老师一讲课,大家就开始睡着了,不晓得他在讲什么。

点评: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因素和副语言的因素。例如中国人说一句话通常有三层意思,话里面是一个话,话外面是一个话,说的话还是一句话,所以叫话中有话,弦外之音。

在一对一的沟通时,最好要给下属一个任务书,或者给他一个小便签。如果要委派的人不能见面,但必须要对他委派,就只能通过电话,电话就是媒介,但最好也发一个传真或者E-mail,然后再对着电话逐条讨论,如果有书面,有口头,但不能看到体态和副语言,这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电话,开视频会议解决问题。

沟通过程的核心是进行委派时的上下级交流。委派能不能成功,与沟通交流得好不好有关,沟通交流的结果应该由下属做出承诺,上级确信他能够达成最终目标。

委派不仅仅是把工作交给下属,其实还是一个磋商和安排工作的过程,沟通交流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融洽和信任的,需要理解和鼓励的,这也是支持式的沟通,委派沟通交流步骤的步骤如下:

 尽可能地描述该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全部信息,以及预期的结果;

 绩效标准和完成时间达成一致,共同制定一个进度表;

 确认需要哪些帮助和技能培训,何时来提供这些培训;

 界定各种参数和所有资源以及预算;

 明确告诉下属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以及期望得到的反馈信息、反馈方式、反馈频率和反馈通路;

例如一周要报告一次,在每个礼拜六上午召开的周检讨会上,要做15分钟的周进度汇报。或者说不一定要听报告,但是每个礼拜一上午9点钟之前,必须要看到上一周的进度汇报,不论是书面的、会议的、面对面的、简报式的、图表式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这个东西。

 要事先约定,明确告诉下属所委派职权的大小,把下属能力的信任程度和复杂程度,向其他人通报的必要性等做一个衡量,同时告诉其他沟通者,碰到什么困难要找谁,什么样的情形下找谁。

按计划进行委派分配工作

按照计划进行委派分配,也就是分配工作已经制定好了一个完善的计划,要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委派计划里面大概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需要完成的目标;

 完成的期限;

 可以评估的、衡量的标准;

 委派的权力、资源的大小。

针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训练

根据计划安排多种方案,把每一个关键的环节和要点整理出来,对没有把握的、难度较大的环节做训练。

教育不等于训练,教育是关于基础的知识、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概念,但是它没有技能,教育是教观念和思维的,而训练是针对技能的。

【案例】

学开车,考驾照要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应知是理论,要通过交通法规考试,应会要到训练场去开,开够规定的小时数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7.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篇七

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渐进性是指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终端”。事物不是处在量变之中,就是处在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作为哲学范畴,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有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不同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质。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意味着: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认清事物的质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事物的质,才能区别不同事物,找到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方法。如果混淆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就会真假不辩、是非不清,就不可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比如,物体的大小、质量的疏密、运动的快慢、人口数量的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等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大家所熟知的一例子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高于0°C和低于之间变化,不会改变谁的液体状态这种物理的质。认识事物的质固然十分重要,认识事物的量同样不可忽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在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同时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做到“胸中有数”。指挥作战,要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作准确的估量,才能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指导建设,要通过市场调节或宏观调控保证各个经济部门资源分配的恰当比例关系,才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准确而完备的统计和计算,为我们进行量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量变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度就是两个关节点0°C到之间范围内的量,低于0°C或高于100°C,水就变成冰或汽,而不再是液态水了。农作物种植要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一个国家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达到适当的积累率,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争取适当的增长速度等,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度的问题。只有重视和争取达到最佳适度的量,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渐变的,所以表现为渐进性。古人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小胜为大胜”,这个“积”的过程就是渐进性。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较量就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把抗日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就是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趋势而做出的判断。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是旧质的中断和向新质的跃迁,因而表现为飞跃性。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必须有渐进性的量的积累,然后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自然现象中的物种的演变,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形态更替,都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引起的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全方位的改革,从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飞跃。当然,渐进性与飞跃性又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渐进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飞跃性的接近,正是因为有了以往的渐进性的积累才可能产生飞跃。

事物发展过程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连续进行,保持着事物质的稳定的状态,但这种变化一旦突破度的界限,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量变——质变——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形成了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第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对于发展而言,量变与质变都是缺一不可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实现质的变革,事物就不能继续发展的时候,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在事物发展中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质变条件尚未成熟,量的渐进性积累对事物的发展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进行量的长期积累,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质的转变。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我们应该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达不到一定的限度与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样,都会影响到事物的质。本来是好药,吃过了头,也会造成伤害。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一些底线,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就是度的关节点,一旦突破这些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不仅当事人会因触犯党纪国法受到惩处,严重的甚至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只有“守底”,才有可能逐步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守底”。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朝好的方面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平直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用形象的语言说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这里体现的就是否定之否定之规律。具体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当否定方面由被支配的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时,事物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自身达到否定自身,而后,再由否定进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事物便显示出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上升的,是因为发展是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每一

次辩证否定不仅抛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而且继承了其中有益的、积极的成果,并且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每一次辩证否定都产生出新的东西,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事物发展的道路之所以是迂回曲折的,是因为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矛盾双方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使得否定之否定阶段会重复原有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曲折性。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否定的实现都是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新事物与旧事物斗争的结果,由于双方发展的不平衡,力量的此消彼长,斗争的此起彼伏,决定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很可能多次反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即使新事物取得了支配地位,也可能出现旧事物死灰复燃的情况,使新事物的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从而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倒退现象,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曲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就是说,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固有矛盾的展开而必然带来的转化和更替过程,事物正是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否定自己从前存在的形式,否则,就没有新旧事物的区别。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连续性,都要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新事物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所以,列宁指出:“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

作为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变革,又保留、继承。一方面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是新事物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辩证否定就是克服与保留、变革与继承的统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扬弃”一词,深刻地揭示了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要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制度,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不仅不应当抛弃,而且应当保留继承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西方那样完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要建成社会主义,更需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8.第五讲组织形象策划 篇八

刘艳琴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有两种情况:指代不明、费解或有歧义。

1. 指代不明

例① 电影《英雄》试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分析:“其”是指电影还是小说中的画面?不明确。

例② 俄罗斯芭蕾舞剧团在深圳的首次演出,受到特区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恐怕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演出。

2.有歧义。

例③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是15日以前还是15日这天去汇报?表义不明。

强化训练题

下列句子有表义不明的语病,请改正过来。

1.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

2.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3. 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4. 文件规定,离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方可办理“内退手续。

5. 昨天,我们三个科技小组的成员都参加了省里的知识竞赛。

6. 时隔两日,在距离这一地点40公里的林场,又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并把一村民咬成重伤后死亡。

7. 车上一个男子拿出两支红黑铅笔,用100元人民币套住铅笔猜赌。

8. 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9. 台独分子进行分裂活动,为岛内绝大多数民众所反对,他们是爱国、维护祖国统一的。

10. 自从天河市党委发出通知以来,短短几天内市教委图书馆就收到了许多出版社赠送的图书,工作人员又高兴,又忙活。

11. 我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些。

12. 粮库主任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损失。、

13. 榆林市一中学生田小飞在全市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4. 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15.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附 参考答案

1. 有歧义。“看不上”有两个含义:一是收视效果差,收看不到,二是打得不好,看不起。

2. 有两种理解:一是政府发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即允许有交易市场存在;二是取缔交易市场。

3. 有歧义。一种理解为警察对围观者表示愤慨;一种是警察对报案人表示愤慨。

4. “离退休年龄”是指“距离退休年龄”还是“离休退休年龄”,表义不明。

5. 是“三个科技小组”还是“三个成员”,不明确。应把“三个”移到“成员”前。

6. 有歧义,死亡的是村民还是老虎?不明确。

7. “两支红黑铅笔”是指带有红黑两色的铅笔有两支还是一支红一支黑?不明确。

8. 有歧义,是鲁迅关注少儿的文艺创作还是鲁迅从事少儿文艺创作?

9. “他们”指代不明,是指台独分子还是民众?

10. 句意应该是出版社送来了许多图书,故应把“许多”移至“图书”前。

11. 谁同年轻的妈妈一样,是我还是女儿?表义不明。

12. “并赔偿”一句前加上“责令”,可消除歧义。

13. 歧义,“一中学生”是“一个中学生”还是“一中的学生”,表义不明。

14. “报销差旅费……”一句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单位报销,一种是我们解决。

9.第五讲组织形象策划 篇九

“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90多年栉风沐雨、岁月峥嵘,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身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鱼水之情从来都是相互的,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群众同样会以德报德,这样就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从”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证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群众是支持和拥护的。“中国道路”,是亿万人民走出来的道路;“中国奇迹”,是亿万人民共同书写的奇迹。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作为一个铁匠必须“自身硬”,才能打出坚固耐用的铁器;绣花绣得好看,手必须要灵活灵巧。“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态度鲜明,坚决摒弃不正确的思想,否则群众就会无所适从。党员干部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凡事要想明白、讲清楚,不断创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众”就是要坚持团结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打好团结牌”一文中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党员干部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岗位有差异,工作无你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到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合唱”不“独唱”、到位不越位,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取快乐,努力形成最大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要得以实现,单靠部分人的力量是万万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认同这个梦想的价值,一起参与到伟大的发展、建设事业中去,人人添砖加瓦,形成战无不胜的力量,“火焰”才会越烧越旺,假以时日就会垒砌万丈高台。

视频内容全文

大家好!我们现在讲第五个问题,中国改革坚持实事求是。

进入中央党校大门,你就会看到一块花岗岩,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路线,中国改革的成就表明中国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是一条红线:实事求是。这个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成语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概括的智慧,可以说来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长沙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在这个书院的中心位置有一座讲堂,高悬着实事求是的匾额,当时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在这里,他深受书院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把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成功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来解释实事求是,实事是什么?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这个“是”呢?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联系;这个“求”就是我们要探索、要研究。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性、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中开篇就提出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分析当时存在的各阶级不同的状况,它们的不同的要求,然后提出了革命对象的问题,提出了革命道路的问题,提出了革命方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成立以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根本的法宝就是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开启了改革。1977年,四川广汉县一群生产队长自发地挂起了分组作业、定产奖惩的一个牌子,然后就向生产队的权力发起了冲击、发起了挑战。三年之后,人民公社的牌子就从广汉县向阳公社摘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乡政府。几年之后中国大地上数万个人民公社都变成乡政府、镇政府了。人民公社改成乡镇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变化、实质的变化。乡镇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1977年6月,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突破了“左”的条条框框,要实行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他深入农村调研,制定了省委的六条规定,他说农村的生产要因地制宜,要因时制宜,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要鼓励群众,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改革,所以他就在安徽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样长期停滞的死气沉沉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改观。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实事求是的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是什么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连接在一起,所以丰富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他说实事求是就是要打破习惯的势力、教条的做法、主观的偏见,我们要研究新情况,要解决新问题。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就是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由此成功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目的是要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要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邓小平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有人把邓小平归结为实用主义者,实用主义是什么?是否定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这和邓小平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态度完全不同。当时邓小平确实很希望尽快把中国经济搞上去,他认为搞理论论争,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什么结果,反而耽误了时机,错过了发展的机遇。他说应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先下结论,先干起来再说。

邓小平的不争论,实际上彰显了他的真抓实干、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态度。由此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哪三个有利于呢?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全面反思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目标,反思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的改革步骤、我们的手段、策略,全面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以才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第三个问题,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根据。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依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发展目标,其实都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原则。邓小平说:我是实事求是派。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非常反对高调空谈、形式主义。他说,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太多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一个科学的判断,也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实际,现在我们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要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国情是什么?邓小平充分地思考分析中国国情,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是不发达的阶段,我们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多、耕地少,劳动生产率不高,所以我们很难一下子发展起来,国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可能一下子提高,所以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这个矛盾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所以这个主要矛盾就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那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完成这个任务,邓小平带领我们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的本质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的要求,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一些具体的、可行的、实事求是的战略步骤,这就是首先解决温饱,然后进入小康,到21世纪的中叶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都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它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基本论断和发展要求。

上一篇:对不起日记下一篇:山东省教育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