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2024-12-13

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11篇)

1.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一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 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七八年级;历史课堂;反思分析;知识目标;课堂秩序

历史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更好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却忘记了注重历史教学的实质,这样一来,就会使历史课堂中出现一些假象。下文是笔者对初中七八年级人教版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历史基础的前提之上开展,在发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着重促进他们综合情感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比如,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教师在讲述“春秋战国纷争”这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把课本里的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如“烽火戏诸侯”“围魏救赵”等用自己最简洁的方式进行表达,可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历史基础知识不够,他们对于故事的表达往往不够完整。

我个人认为,要想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知识,必须从夯实他們的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学生只有对历史发展、线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才会对整个历史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认知度,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产生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的态度,还具备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所以,注重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才是培养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的新目标。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只走形式

历史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但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经常组织一些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活动,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一些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组织的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这对学习历史更有帮助。在活动当中,学生也可以跟教师调换位置,体验一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学到更多的历史相关知识。

可是,很多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历史课本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堂表现形式,但教师在对这些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没有想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想到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从中得到了什么,只是享受在活动中的那一份快乐,活动的内容表演得也比较简单,而且很单一。所以,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就不能只走形式,要将教学计划和目标落到实处。

三、遵循师生互利的同时定要维持好课堂秩序

在新教育观点上,教学遵循的是师生互相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观点都在不断更新,也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管是在历史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问题上,都是遵循着师生互利的原则。可是在师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有些混乱,没了秩序,学生自己说自己的,似乎与历史课堂探讨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这种问题不光是在历史课堂中出现,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对于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秩序、规则尤为重要,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历史课堂学习当中探讨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这个探讨的内容一定要注意,是跟课堂内容有关的,教师在秩序、规则上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

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在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开发当中,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越来越突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点来创设一些比较富有情趣的情境,还要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

可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却走入了误区,也就是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难发现,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材料都运用在了教学中,学生很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些事物,换句话说,学生是在被教师强硬地灌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看着很有成效,其实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目前状况来说,它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在多媒体辅助的同时,还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理想效果,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多媒体教学所处的位置。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对于初中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其他课堂问题,教师还要进行详细的思考,以解决现存的问题,给学生有历史学习气氛的课堂环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教师的成长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在行动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名“反思型”的历史教师,使我国的历史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 新疆林业厅子女学校)

3.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并以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等内容为线索展开的,唐太宗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一系列的治国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基础;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情分析

这节课本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掌握唐朝历史奠定基础。2.能力培养点

思考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简单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采用课前让学搜集有关资料,预习课文,课上观看课件,讲述故事,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2.难点:怎样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讲述有关他们的故事,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的唐太宗、武则天,逐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述法、材料展示法、小组研讨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贞观之治》主题歌视频1,请看视频,赏音乐。提问:这是哪部影片的主题歌?(学生回答:<贞观长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这首歌唱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是谁?(生答:唐太宗李世民)他统治时期,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隋唐时代,共同分享唐初第一个盛世(课件2)第二课 “贞观之治”(板书)【学生好奇心强,通过看视频、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新课教学

1. 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A.提问,大家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隋朝历史有两个明显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繁荣,二是一时即时间短。)

B.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隋朝繁荣的原因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那么隋朝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展示隋炀帝像及材料2,(让学生看材料并回答)。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说明了隋炀帝暴虐无道,终于导致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C.那么,隋朝何时建立的?(生答:581年)灭亡于618年,共存在38年。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与前面学过的灭六国的哪个朝代相似?(生答:秦朝)隋与秦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然后回答)归纳、(展示课件4).【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体会“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为学习唐太宗开明治国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2)唐朝建立

A.继隋亡之后是哪个朝代?(学生回答:唐朝)建立者是谁?(生答:唐高祖李渊)都城在哪?(生答:长安,今陕西西安)。【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

B.展示课件4,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相互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终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请位学生说一说“玄武门之变”。(学生讲故事,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过程)【通过讲故事,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史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C.这位同学讲的很生动,大家讨论一下,应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学生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还要分析其结果,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应加以肯定,起阻碍作用应加以否定。学生回答)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否定“玄武门之变”,二是对事变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加以肯定,三是在否定了骨肉残杀的同时,肯定了其后的“贞观之治”。显然前面的两种观点比较片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玄武门之变”时,提到了“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出现的? 2.“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6月4日发生“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 A.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和措施,促使唐初的繁荣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能体现他开明思想的一段文言。(学生看书并说出)材料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

a.在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比作什么?(生答:舟和水)b.他认为君民关系应该怎样?(生答:君民关系如同舟水)c.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生答: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d.唐太宗引用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答:告诫统治者要吸取隋亡教训,不要过分压榨农民)B.通过对上面的理解,唐太宗由此产生了哪些较开明的治国思想? 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学生回答)展示材料8并张贴。

(2)治国措施

A.由于有了这些治国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后回答)生1回答,生2有不同见解,第四课还要学习他在文化方面的措施,那位同学先说出来和大家分享?(生答)对,他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社,增加学员。综合起来有这几点,归纳(展示课件9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并张贴。)【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况的能力】 B.唐太宗主要任用哪些贤才?(让学生看课件9,生答: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学生讲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房”是指房玄龄,“杜”是指杜如晦。)唐太宗又是如何纳谏的?(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其中“一面镜子”就是指魏征。)【强调唐太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C.(展示并分析材料1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的同学有缺点时,你会怎么办?当同学直率地指出你的缺点时,你的态度又该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对,当同学有缺点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为他指出来,帮他及时改正,这才是对同学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当同学直率地给我们指出缺点时,我们应该诚恳地去接受、去改正。【学生虚荣心强,通过思考从唐太宗身上可以发现他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优点,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回顾一下,唐太宗和以前的汉武帝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归纳。展示课件12.)【加深对唐太宗的认识,为学习盛世局面的形成做准备】(3)“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A 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作用? 分析材料13.提问,a.这两段材料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贞观初年,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烟断绝,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农业丰收,粮价下跌,社会治安良好的繁荣局面。)b.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回答)归纳。(看材料14并板书)【培养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c.“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外,大家还想到了哪些?(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回答)共同归纳:是的。有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有大臣的辅佐,科技的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B.通过对唐太宗的学习了解,大家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从他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再肯定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治国措施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得出对“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评价,即客观又实事求是、史论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思考:(课件)唐太宗的开明政策,促使了唐朝的繁荣,而今天我国各行各业繁荣发展,主要是实行什么政策的结果?(生答:改革开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有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女皇武则天

继唐太宗之后有位很有作为的女皇帝,(观看武则天15)图中这个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女皇武则天)

A.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展示无字碑16),这是按武则天临终遗言立的“无字碑”,其意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请大家讲几件与武则天有关的故事。(几位课前已 3 准备好的学生讲述武则天的故事)总结:生1讲述武则天从入宫到为后的经历,生2讲武则天与四个儿子的关系,生3讲武则天的腐败统治。【通过上网搜索,了解影视作品中残暴的武则天的形象,培养学生课外搜集史料的能力】

B.同学们讲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大,不能客观地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主流,看其对历史发展是否起推动作用。其实,(课件18)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她宣布50岁免徭役;她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发展科举,重用人才如姚崇、宋璟等人,军事上加强边防郭沫若称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现在,大家该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武则天?(学生2分钟讨论,并结合课本回答)然后共同归纳。现在如果让你为“无字碑”题写碑文,你会怎么写?(学生回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从学生讲武则天的暴政,到听老师讲武则天的仁政,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的分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想一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何共同之处?(展示课件19,引导学生比较材料)(学生比较后回答: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现如今,我们党和国家有哪些惠民、重农、重人才的政策?举出实例说明。(引导学生回答)如:免除农业税,地亩补贴,购买大型农机补贴,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教学总结

(课件19)请学生根据“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这条主线,自由发言、总结。再共同归纳: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隋亡唐建,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他的开明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此后,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巩固

(1)唐朝建立于-----------年,建立者是------------------,都城在------------(今-----------)。

(2)。唐太宗任用许多名臣,其中“房谋杜断”是指--------------和-------------,唐朝最著名的谏臣是--------------。(3)。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里“她”指的是--------------。(4)。“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重视发展生产,B.选拔人才,虚心纳谏。C.减轻农民的负担

D.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5).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然而人们还认为她是唐朝皇帝,这主要因为()A.武则天统治时间短

B.武则天创立国号,大臣不予承认 C.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

D.武则天继承了唐太宗的一系列的政策

(6)列出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黄河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军事: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 唐太宗

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重视培养人才,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和好

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第二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

二.“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 2.治国措施——

4.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提问一系列问题: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

2利用比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坚强、坚忍不拔、是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本课通过比较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讲学、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从而向他们学习为达到一个目标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因为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说,历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2、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

3、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今后努力方向

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认真备课。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

5.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五

在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因为课文内容中涉及到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南宋和金的议和。阅读完课文之后,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宋朝时是不是很有钱?不管是和哪个政权议和都给他们岁币。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首先告诉学生“评价一个事例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宋朝时和其他民族政权的议和对双方各有利弊,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影响深远。”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学生是聪明的,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6.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六

本次讲课比赛中,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宋代生活各方面的情况。现将本课的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的相关反思总结如下: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创设了一个跨时空旅游的历史话剧,以宋代社会风貌为主题,融入了衣、食、住、行、娱乐、节日等内容。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我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放在了首位。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有一定参加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能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本节课中我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通过穿越时光、去北宋东京旅游,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表演和观看话剧,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随之被调动起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能够很好的将课本内容进行呈现和展示。

初一的孩子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相关的环节,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设计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对这堂课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在“小组合作,你问我答”这个环节中,经常是小组内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在发言,总有一些同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并没有真正起到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没有呈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7.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七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详细内容见安排

8.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八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习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习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习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习

第17课时 期中复习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习?

第29课时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习

第31课时 期末复习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习

第33课时 期末复习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9.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一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在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并且“历史是副科”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是很活跃,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不少同学会混水摸鱼。因此,老师越是讲得太多越投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效果就越不理想,对授课效果也直接影响。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尽可能发动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初一新生而言,既新鲜又陌生,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趣事与历史奇闻,让他们开始接触历史,也开始喜欢历史,并主动要求当学习历史的主人。接下来,在每上一节新课前,都会有每天一故事,让学生轮流带来一个故事,走出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因此,学生首先成为课堂上讲的主人,并且人人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每讲授每一新课时,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讨论决定采用哪种活动方式展开学习。学生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决定上课方式。如在民族政权分立一课中,典故较多,就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在隋唐文化时,知识点较多,就采用分组进行知识竞赛形式;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时,学生积极扮演模拟考生的考试情景;等等。其中,在活动课《重访大运河》,学生表现得简直出乎我的意外。全班学生自成若干小组,分别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有关大运河的探访的话剧,既演活了所学的历史内容,也演活了历史课堂。从中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此外,作为一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历史教师,深知自身的缺乏,故要求自己在课前做到全力以赴地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的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其它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10.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一、工作态度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人的工作态度端正,按时上下班,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及参加学校要求的活动和会议,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进行科组活动并及时作好记录。

二、主要工作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认真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在备课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2、上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情景教学法、问题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注意体态语的运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作业批改: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对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还能做到面批,及时指出错误,解决疑难问题。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恰当的评语,指出其进步和不足,给出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但还是有不做作业的学生存在。

4、成绩考查:在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后,都要及时进行单元检测。做到及时批改试卷,及时分析讲评,及时反思总结教学方法,并能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反思前一阶段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5、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6、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文化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一些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三、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学生成绩没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考试不及格现象仍存在,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1.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有一定参加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识图能力,也能通过材料思考问题,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和思考内在联系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同时这节课所学的是和日常生活很贴近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也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前我将本堂课的模式定位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对这堂课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触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阅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成功感,本堂课的教学贯彻了以上几点的要求,因此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三年级数学《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