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

2024-10-10

创业型(精选9篇)

1.创业型 篇一

论文关键词: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特征

论文提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视和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主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型企业,分析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实施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并就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着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 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1、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较低。一般而言,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当复杂,从其战略分析、选择、制定到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大降低。一方面因为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行为处于摸索阶段,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较高,因此很少有企业制定非常完整复杂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功在于迅速把握了一个市场机会,在此之前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更不用说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Bhide曾经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中选择了100家,对他们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发现41%的人根本没有商业计划,26%的人制定了一份简单粗略的计划,5%的人为投资者做了财务预测,28%的人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根据统计结果,Bhide提出,全面计划的方法并不适合创业企业,过多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错过可能抓住的市场机会。但他同时也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一些分析和计划。因此,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其创业计划介于不做计划与详细计划之间,既非没有计划,同时其规划的复杂程度相比成熟企业而言又大大降低。

2、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侧重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成熟企业因其经营的稳定性,有条件进行详细的战略分析,在战略选择活动中,无论是公司总体战略还是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上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思考,整体战略规划完整而全面。相比而言,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生存,因此创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更侧重于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侧重于获得市场立足的空间,因此创业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经营层面的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于公司经营层战略较少涉及。

3、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动态性。创业者往往因为拥有某种优势、资源或机遇而创建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吸引的人员、资金等资源条件制定战略,企业战略规划涉及的期限通常较短,也相对比较具体,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外界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并有力地把握商业机会,从而表现出企业发展路径与创业初期产生了明显差异。此外,企业后期的发展还与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改变战略追求商业机会的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呈现出适应资源条件的动态性的特点。

2.创业型 篇二

我国急需实用外语人才, 这对外语教学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一个国家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最新信息的吸取与交流, 关系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语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长久以来,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建国初期走得十分曲折, 甚至出现外语教育危机。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外语教育经历着一次次改革和挑战,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外语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仍然不够明确。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出现脱节和失衡现象。诸如, 外语课程理论不切合教学实践, 外语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 外语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等等。外语教育如何巩固既往的成果, 切实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培养外语创业型人才, 在改革、继承和发展中解决问题, 开创外语教育的新未来。

一、创业教育的背景

虽然我国现在还处在高等教育不发达、人才稀缺的时期, 但却出现了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调的矛盾, 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14万, 两年后的2003年, 毕业生人数逾212万, 将近翻一番。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迅速增长到330万和413万, 金融风暴之后, 2009年毕业生竟然高达610万。到了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 也是高校毕业生生源和毕业人数大省, 河南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36.8万, 比2008年增加4万多。2010年和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有40余万, 2012年达到50万人, 2013年河南毕业生达到创新高的51.4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难点。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缓解, 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感到无助、困惑甚至迷茫。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大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随即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 所以, 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出口之一。多数大学毕业生不会坐以待毙, 尝试变被动为主动, 走向社会寻求就业机会, 很多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在成长中逐步寻找更好的机会。过程中, 如果积累了足够经验, 或者得到亲戚或家人的帮助, 他们便会开公司、办企业。总之,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当前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 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因此, 加强创业教育是时代所需。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外语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涉及全方位、立体式、结构性的创新和发展, 应该全面反映时代精神, 推进并深化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定位外语教育功能, 而不是单纯的外语教学改革或者外语教学内容的简单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国家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一种创业带动就业的方法。党的十七大上指出, 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扩大就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教育扩大化期间, 大学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大学生以创业推动就业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出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大学应担负使命。高等学校应承担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外语教学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 高校培养的外语类人才不仅是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也要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需要能带动就业、而且还要起到引导、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外语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服务于社会的新途径, 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新的角色期望。2009年, 巴黎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 回顾总结了98年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新变化, 研讨了未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的新动力, 提出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 要积极面对由此所带来的挑战。在学习、研究与创新中提出:“由于基础研究需要较高水平的投资, 而且要把全球性知识和本土化问题结合起来本身也是一个挑战, 因此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显得越来越困难。所以, 研究机制应当更加灵活, 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跨学科的社会服务”。还提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应当既要响应又能预见社会的需求, 这就包括促进新技术研发与新技术运用, 以及确保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创业教育和终身学习项目。”

这一发展趋势的突出特点正是创业教育引导着大学教育的新变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通过考察我省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对我国大学当前开展的知识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深刻认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为我省英语培养大批的创业型人才提供较为具体的推进模型与行为方式, 以促使英语学科由知识型向创业型的转变。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 得到系统的创业意识、精神和品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 使学生成为技能型创业人才。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业精神, 构建和谐的校园和社会。同时, 高校需要整合资源, 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目标,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办出专业特色, 提升办学效益,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三、英语创业型人才的定位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 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想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创业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与职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联系在一起的创业教育属于狭义的定义, 在创业教育中的“创业”不应只局限于“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从广义上, 创业教育应以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核心, 以此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同时学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整合资源、团队合作以及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创业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 创造性的开创事业。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本质, 正是长期坚守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部分, 是适应改革、发展知识经济、拓展学生就业门路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之计。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甚至应该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英语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定位着重强调“重基础、泛专业、广对口”, 更好地体现“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 英语教学工作立足培养创业精神和科学精神, 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以开放的心态把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尽快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 如创业技能学、创业社会学、创业指导课等。培养适应性更强、个性特长更鲜明的创业型人才。高校应该将现有的教学进行重新整合, 优化英语教育结构, 构建多元化英语人才培养方式, 设置交叉学科, 努力发展跨学科专业,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将多个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 打破学科界限, 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具体操作上, 学校应不断调整拓宽已有的学科课程内容, 增设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以及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如工科院校可以采取英语+粮油、英语+建筑、英语+机械、英语+汽车等培养模式, 文科院校可采取英语+国际贸易、英语+酒店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等模式, 最终使毕业生获得双重知识, 为自己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3.创业型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思路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37-03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给全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结合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一、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沿革及现状

对比国外的高校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国外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开始举办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西北工业大学在2000年成为最早为本科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高教司举办了两届“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全国95所MBA培养院校中有80%以上开设了创业及相关课程,如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理论与实务等。部分高校还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加大创业选修课程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课空间。还有一些学校举行“校园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创业基金”及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等,这些活动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把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引入中国,正式启动了中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了解创业选择、提升就业能力。并于2006年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6所院校进行项目试点。2006年8月,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点,6所院校通过项目组评估,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7年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50所高校覆盖该项目。

同时,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专业学术会议不断召开。南开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浙江大学举办了“人力资源与创业管理研讨会”(2004、2005)、“创业与家族企业研讨会”(2005),清华大学举办了“亚洲创业教育会议”(2005),吉林大学举办了“创新与创业国际研讨会”(2005),共青团中央与国际劳工组织举办了首届“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项目合作办公室年度总结会暨青年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浙江工商大学举办了“中英创业教育发展论坛”(2008),清华大学举办“中国首届创新与创业国际学术会议”(2008)。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够普遍,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许多城市还没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致使创业教育难有显著实绩。

二、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着力于强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拓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打造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举办零星的创业讲座阶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数。二是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而不是“老板”,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机会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而创业精神的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始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他们在市场的实践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因而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锻炼创新能力展开。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创业意识的激发,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普遍提高学生开拓性的自主创业能力;其次从观念上要改变创业教育只对少数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由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因此一开始就刻有极强的精英化教育痕迹。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各个学校设立的学生创业机构,如“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都是精英化的机构,大部分同学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把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创业基本素养的普及型创业教育和面向少数学生的理想型创业教育相结合,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的全过程中去。

2.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建设应着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以及组织创业竞赛等操作层面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相脱节。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在学生大四期间才开设,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现代创业教育模式,必须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以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在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的相关学科互补的综合课程设置,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课程的实践化程度,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开创性思维得到启迪,尊重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和自主的要求,灵活的设置课程,顺应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以满足学生人格、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创业教育从实施空间上讲,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就是在保持现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把创业所需素质目标(如科学文化素质目标、职业技术素质目标、创业素质目标)通过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如在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的教学中,用典型的创业案例来组织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组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加深学生对创业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课外就是要把大自然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都作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我们创业教育的载体。创业是一项立体的开放的活动。创业教育应该走出课堂,通过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探索“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学习”的创新学习模式,营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新型学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课内讲授与课外辅导是创业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评价考核方面,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核能够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质量评定、检测,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以往以知识为中心、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以模仿、记忆为目标,结果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应该建立以考察综合能力为宗旨的形式多样化的,结果具有反馈分析价值的考核体系。要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同时注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与之配套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学分制和学籍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种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营造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良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然而,目前大多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中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体验,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这就制约了创业教育向深层次的发展。因此,要深入落实创业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构建一支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专家体系是当务之急。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一是高校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同时注重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强其管理实践经验。二是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等形式尽快提升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三是从企业和政府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实践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从创业相关环节的操作给学生以启迪与指导,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促使其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

3.紧密结合高校就业形式,开创高校实战性创业环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规模发展,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时代,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0万人,2006年就达到413万人,2009年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社会需求的实际是需要大量高技术、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而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未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学生的实际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很强,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有利于创业教育更好的更持久的开展。例如,创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模拟创业、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素质的一项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来设计创业技能竞赛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职业形象设计、管理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等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应该成为核心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者在认识自我、评估环境的基础上对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策略的确定。这是一个创业者自我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计划的过程。能够进行自我规划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不错的效果。创业计划竞赛目前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并已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4.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多方搭建高校创业教育平台。

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业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注意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要从学生入学时起,就着手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逐步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金融资助等方面信息,加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精神和实质的认识。其次,要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再次,结合创业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可采取社会力量参与式的创业沙龙、创业论坛或者创业讲座,既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能检验高校大学生团体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除高校这一主力之外,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也是高校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其中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在其中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考虑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政府可将自己定位为政策的制定者、实践的指导者以及资金的支持者,从多方面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此外,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应该贯穿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建立一条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培养创业人才的保障通道。

总而言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地加以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各校实际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友永.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2 刘 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 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高等教育,2001(4)

4 刘 帆、徐 林、刘 川.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5~9

4.创业型社区工作计划 篇四

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增强其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全面推进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现就创建活动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重要决策的主要抓手,以达到“创业富民,创新强镇”为根本目标。

二、工作计划

(一)舆论引导,加强宣传

1.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2.要积极利用黑板报、墙报、网络信息、新闻媒体等媒介充分宣传中央、省、市、有关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营造人人参与创建创业型社区(村)建设的氛围。

3.全面启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广泛宣传市新一轮就业政策宣传工作,认真做好创建工作,为每进一步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宣传发动有创业意向的人员投身创业创新事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落实创业

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创业平台,全面启动创业型村、社区创建活动。

(二)制定目标,抓落实

制定创建创业型社区工作方案,成社区创建组织。明确创建职责,落实创建责任,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拟定落实创建方案。广泛开展创建动员工作,形成良好创建氛围。

三、创建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创建“创业型社区”领导小组,申报行政(社区)书记、主任、共建单位、联点干部、就业援助员为镇就业联席会成员。

(二)创建创建平台

以社区的试点经验为参考,帮助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困难高校毕业生和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小额贷款、自主创业扶持,帮助来料加工人员进行业务联系,采取送政策上门、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把政策落实到位,使符合享受条件的创业者100%享受到创业扶持政策。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有创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创业指导,对失地农民等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有创业意向的困难人员,采取帮扶政策,介绍工作,与企业单位进行社区共建,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可以由培训机构提供技术,由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的帮扶,实行边创边改,打造自己的创业模式。

(三)构建创业服务体系

强化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优惠政策上门,建立责任人制度等方式,构建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界公共服务机构及村、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室,对创业人员开展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培训指导、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突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创业帮扶,提高特殊群体的创业成功率。

托喀依社区劳动保障站

5.创业型社区建设总结 篇五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全民创业工作的领导,街道成立了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创业领导小组成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二是强化责任、任务落实。街办将全民创业的五大创业内容分别细化到各相关办公室,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百姓创家业由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负责,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由招商办公室牵头负责,回乡创新业由劳动保障所牵头负责,干部创事业由党政办公室牵头负责。各牵头办公室都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创业计划,并抓好落实。三是严格考评,奖惩兑现。街道建立了全民创业良好机制,将全民创业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采取平时跟踪督查、年中进行检查、年末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考评结果。

二、加大宣传,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一是各村(社区)把全民创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创业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并将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了年终目标进行考核。二是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培训、专题讲座、专栏专刊、固定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在全街道迅速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不断加快新增经济因素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全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强化服务、优化全民创业环境

认真落实政策,切实做好服务。机关各办公室、各村(社区)及相关单位从推动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按“非禁即可”的原则,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创业兴业。切实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将全民创业与当前在开展的作风建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凡是创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相关部门都要千方百计设法解决,进一步优化了创业环境。

一是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加强对工商、公安、国土、规划、建设、劳动、交通、物价、卫生、环保、城管等执收执法部门的协调,为创业带就业的创业者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做到在办理证照时简化手续,迅速办理;涉及收费的,弹性收费能免则免,能让则让,能缓则缓,刚性收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特别是在小企业生成方面,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为工商个体户向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降低或减免税费,加快了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二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全民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项目,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了创业成功率。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重点开展了项目谋划与运作、企业融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品牌塑造等培训,不断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开展了专业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拓宽创业资金支持渠道。充分发挥各金融部门、国有投资公司、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扶持和激励作用,重点用于扶持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改造、创业人员贷款贴息。积极指导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担保贷款中心获得创业带就业和全民创业的担保贷款的支持,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诚信度,为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扶持创造了条件。

四、狠抓落实,完成全民创业工作目标

(一) 百姓创家业

大力实施“一社一名创业示范户”工程,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不拘形式、不拘类型,可大可小,积极引导和鼓励城乡群众、在外经商、打工人员回乡围绕发展农家观光休闲业、精品园种植业、现代养殖业、农产品包装业、市场营销业、小食品加工业、农产品精加工业等十个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加工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税源型企业。今年完成94户创业户,总投资21799.3万元,带动2054人就业,并推荐县级示范户19户参加评审。

(二) 干部创事业

一是落实好“一线工作法”,村社区干部“工作十法”。各村、社区,机关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磨练提高,在创业一线去认真想事、切实干事、智慧谋事,为构建和谐华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以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为重点,以营造争先创优氛围为出发点,以提高业务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学业务、练绝活、当能手”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开展了“岗位练兵、能力比拼”活动。各村、社区,机关各科(所、中心)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比什么”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练兵内容和能力比拼项目,紧密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重点从管理科学、优质服务、工作高效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台帐问不倒”、“窗口服务满意能手”、“法律法规通”、“计算机操作能手”等岗位练兵、能力比拼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全街道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了一支“拉得出、过得硬、打得赢、叫得响”的优秀干部队伍。三是组织街道机关全体干部、各村(社区)两委成员和社(组)长开展了主题为“新形势下干部如何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如何在创造一流业绩中体现人生价值”的干部创事业演讲比赛活动。

(三) 回乡创新业

为搞好回乡创新业工作,今年继续依托华阳街道人力资源市场――金桥信息中心举办了一次为期7天的创业培训班,为符合有创业意愿、创业条件的52人进行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创业环境,熟悉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掌握经营管理的必备知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把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企业开业指导、企业发展服务等结合起来,并定期对创业户进行回访、走访。经培训合格45人,培训合格率86%,创业成功带动率达700%。鼓励村(社区)创办社区就业实体解决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如劲松社区依托就业服务公司解决70多人就业;拿出10个公益性岗位解决“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筹资30万元成立劲松社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就业服务公司牵头在辖区内创建的全民创业基地,共有20个铺面、50个岗位,优先吸纳回乡创业人员创业。

6.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宣传标语 篇六

(供参考)

1、努力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大力扶持创业者来永州投资兴业(中共永州市委 永州市人民政府宣)

2、创建创业型城市 打造幸福新零陵

(中共零陵区委 零陵区人民政府宣)

3、全面落实创业政策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中共冷水滩区委 冷水滩区人民政府)

4、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发展之基

(供县区选用)

5、加强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

(供县区选用)

6、培育创业孵化基地 打造创业服务平台

(供县区选用)

7、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投身创业

7.创业型 篇七

当前,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依旧是各自为政,既没有明确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又没有全面把握创业教育在创业型大学的特性,更没有使创业教育活动渗透到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应根植于创业型大学的创建过程中,与大学的创业行为相互融合,从而为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寻找一条合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

1.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延伸和实用化。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相继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概念,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的变革。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被认为是内涵丰富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却是“风声大雨点小”,带来的只是概念上的抽象、理解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无所适从。创业教育把人才培养这一神圣的话题拉回到个人生活与社会生产的实际,与个人现实生活需要及其未来价值实现、社会发展及其形势变化联系起来,使衡量人才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变得更加具体而实在[3]。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2. 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

创业作为一种开拓事业的行为,开拓性素质是创业活动所需的核心素质,也是创业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开拓性素质是人的知识、能力和优良品质等素养的总和,是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是人的智慧和性格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发挥。创业是具备开拓性素养的人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创业教育与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所区别,是一种基于综合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开拓性素质的发掘与提升[5]。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未来社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是定位于能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专业人士或普通白领,而是拥有创业能力、能够自我雇用,甚至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创业者[1]。彼得·斯克特认为,一所创业型大学必须承担两个使命:第一,它训练未来的企业家,培养其建立自己的事业并具有创业的精神;第二,建立孵化器、技术园,并以企业化的方式操作,帮助参与其中的学生成就事业[6]。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成就一份事业或是谋求一份稳定的职业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校内外机构联合着重帮助大学生开发创业潜能、培养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以使其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

二、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特性

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创业型大学。从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从萌芽阶段到蓬勃发展始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与大学创业行为相互融合,而作为创业型大学也需要有高质量的、深入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础,并结合学校的科研机构、学生组织、孵化器等资源,构建创业网络并促进其创业活动可持续地发展下去。”[7]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术的创业化和知识的资本化,创业型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且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直接参与、服务创业活动。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7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当今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对象上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观点: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狭义的创业教育对象,面向个别学生,培育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掌握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业企业家;二是以欧盟及一些国际组织为代表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以及将专业知识与技术商业化的能力。在我国,以创业活动为内生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创业型经济模式向纵深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一种职业选择;再者,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用人单位提高了员工招聘标准,除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外,还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企业家特质,因而具有冒险精神、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逐渐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7]。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通过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使未来几代人设定明显的“创业遗传代码”,造就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 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在英美等创业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创业教育已从独立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管理领域之外的非商业研究学科领域[8]。在创业型大学内部,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学术单位的组织单元,这种组织单元形态各异,功能多样,边界模糊,处在大学与外界联络的中间地带,对创业型大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这种组织在一般意义上很难做出界定,但它们通过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及学生的创业行为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如MIT的企业论坛、创业中心、技术创业中心、产品开发和创业中心,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网络、学生创业组织、创业学科及其他技术类的高水平研究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等,都为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术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形成了大学创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全大学范式”。

3. 创业资源的开放性。

创业教育资源是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和实施创业的重要保障。创业型大学与外界保持着十分紧密的科研、生产和应用联系,使得大学从社会的边缘不断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演变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创业教育也从校园中走出,扎根于社会生态系统。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把握创业信息,从社会多渠道争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则是为校内外的创业活动提供所需的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界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以适应产业界的需求。二是创业教育教师广泛参与产业界的科研合作和创业实践,并运用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产业界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被聘为客座教授,承担创业教学任务或是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能够作为创业项目来源,学生创业项目能在共建的创业孵化园进行孵化,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和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四是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各类机构,如创业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社会合作处、校友会、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创业指导中心与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者协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了大学、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

4. 运作模式的多样化。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其运作模式通常有以下4种:一是专业结合模式。表现为在容易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中增设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常春藤盟校设立了两类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一类是非学位项目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与辅修计划,不授予学位;另一类是学位项目培养计划,符合毕业条件者会获得相应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10]。二是课程改造模式。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专业创业类课程,以专业选修或是专业必修的形式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增设的专业创业类课程多冠以“课程名称+创业”或是“课程名称+创业管理”,由专业教师与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教师合作教授。三是课堂渗透模式。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增加专业创业知识的讲授,并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挖掘本专业的创业点,使课堂教学具有创业导向。四是实践教学模式。创业型大学注重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成立校、院、学科及专业校内各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撑。创办实体性质的实验室、创业企业、设计室,通过“做中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 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创业教育方法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方法,创业教育方法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基于创业体验的教学,跨学科的教学合作,小组或是团队的创意设计、案例教学、创业工作坊、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等灵活的教育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方法主要有:一是创业小组。通过创业小组,学生根据产业界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学生的团队意识、领导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二是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的创新产品或是创意方案通过竞赛能够获得创业人士的专业化的检验,这为学生获得资助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三是创业模拟。学生按照实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程序,通过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和完成各项岗位工作任务,体验真实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开业成功率和提升经营稳定率。四是创业实践。学生的创业项目在各类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组建自己的创业网络,获得各种创业资源,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开始实际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获得专业体验和创业经验。

6. 创业教育的学术资本化。

学术是创业型大学核心价值所在,学术资源也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资源。和一般的知识、能力及其获得方式相比,学术资本是以学术性知识为基础,以学术能力为表征,以综合的学术素养为依托的一种文化资本[11]。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等综合的学术素养以外,更需要的是他们利用资本、运作资本和由此显示出来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学术资本效用。这不是“生存型创业”或“机会型创业”,而是“学术性创业”。创业教育学术资本化就是培养学生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转变,把优势的学术资本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本,提升创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立业。

7. 创业文化的一体化。

创业文化是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总和[12]。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是“涵盖变革的文化”、“全大学的文化”、“系统解决的文化”、“思行合一的文化”、“整合协同的文化”,归根到底,已经内化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和全部行为的品格。创业文化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解决了学生培养导向问题,使得培养的学生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具有奋发图强、敢于创业、自主发展、自我发展、自力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也使得学生创业意识的确立、创业精神的塑造、创业知识的获取、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潜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方式。

三、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价值取向上,从少数企业家速成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向培养全体受教育者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本源回归;二是组织取向上,从单一机构推进向创业联盟或团体组织共同推进转变[13];三是运作机制上,从校内联动到社会整体配合转变;四是实施环节上,从粗放式的创业教育向培养“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转变。通过分析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及特性,结合未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我们实践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在制度设计上,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就是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谋划,是对其“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它是把创业教育当成一项工程,运用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创业教育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并结合教学科研,利用知识、技术、创意、技能等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促教学,以创业促科研,以创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树立创业教育培养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开拓性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各级各类的创业组织和创业网络,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规章制度,营造富有生机的创业文化。

2. 在教育理念上,逐步树立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是使全体教育对象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具有开拓性素质的创业性人才。这一理念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安排及教学制度的设计上,融入学校科技创新、学术活动、思想教育、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创业教育的制度安排上,激励和保障创业教育正常开展。

3. 在组织机构上,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创业组织和创业网络。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应由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常设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及各教学单位教育组织构成多层次的创业组织,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整体创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统筹协调学校创业教育资源。常设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有发展战略规划处、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发展战略规划处制定创业教育内容及评价指标,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创业中心整合各种创业资源,如学科专业实验室、创业工作室、学生创业社团、技术转移办公室、跨学科组织、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等;筹措创业教育资金,包括政府投入资金和市场投入资金,建立多元的创业教育资金体系;搭建创业平台,为师生创业提供服务等。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和创业政策的咨询服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建立创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提供衡量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效率的反馈信息,为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提供依据。创业教育活动组织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训开展不同专题的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各教学单位通过教学计划、师资培养、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途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创业教育工作。

4. 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实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的日常运行。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要落到实处,成为大学的自觉行为,关键在于其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构建有利于推进创业教育的各项制度是着力点和保障。在创业型大学创办初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一是明晰产权及收益分配,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的产权制度;二是改变单一的以科研成果为评价依据的评价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三是整合校内资源和理顺校外各种创业相关组织机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和服务制度,如创业平台与服务制度、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制度、创业师资培养制度、创业资金扶持制度和创业教育评价制度等。通过制度运行,创业型大学将创业教育、知识转移、产品开发、学术创业等活动纳入到大学的常规工作中,创业教育培养了创业型大学所需的各种人才,包括创业师资和创业学生,有效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创业型社会的进步。

5. 在教育模式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可分为聚焦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等,不同模式也有很多变式[14]。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依托区域特色进行创业教育,使得创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提升的需求,这不失为明智之举。在培养方式上,以课程计划、辅修计划乃至学位计划的形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温州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提供课程计划和辅修计划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特别在受到学位授予制度的限制的情况下,它们尝试第二学位计划,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上述几种计划,可以由专业学院开设,由专业学院单独完成或是联合管理学院、商学院来共同完成。在教育方式上,不同的创业型大学由于可获得的创业教育资源不同,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

6. 在组织文化上,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是通过创业行动逐步形成并通过创业行动来体现,又对创业行动产生影响而获得提升。创业文化围绕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推动创业教育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三种:一是质量文化。大学的创业行为整合了校内外的资源,质量文化是促进大学创业教育不断进步前进的动力。二是制度文化。大学制度体现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则需要制度来保障。它通过固化理念、扩展信念和规范行为,使创业教育成为和谐共进的有机整体。三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催化剂”。创业教育提供的不仅是能力培养,而且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通过营造协同创业的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得创业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正如大学的文化一样,“文化使组织成员对组织有一种认同感,会激发成员对超越于他们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承诺意识,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会产生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功能性行为,会对组织的设计和运转、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15]。在创业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下接受创业教育,激发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自觉适应创业型经济需求努力成长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兴的大学发展形态,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它为大学教育注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型大学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组织单元、创业资源、运作模式、教育方法、学术资本化、创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因而,创业教育要往纵深发展,需从制度设计、教育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教育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合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8.创业型企业的管理 篇八

相对于成熟企业管理的规范和有序,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则更侧重于灵活和效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创业型企业资本实力相对弱小,唯有用灵活的机制来应对市场的变化,用效率来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最终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逐步实现企业规模的壮大。

面对着日常繁琐的管理工作,创业型企业既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好的效益,又要着手处理团队建设、人员激励、决策执行、风险控制以及创新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确切的说,现有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本不能用来处理自身企业的问题。每个企业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别家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运用,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出现南橘北枳的尴尬局面。

管理模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现有的管理理论和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毫无可取之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将众多管理理论和各式成熟的管理模式谙熟于心,其后才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融会贯通式的灵活运用,取别家之长补己家之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所用的高效的管理模式。

以下就根据创业型企业日常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就一些关键节点问题提出些许参考的建议。

一、组建互补型的核心团队

对于创业型的企业来说,核心团队的组建工作是重中之重。没有团队的协作,单凭一己之力,任何好的项目都不可能运作成功。

首先,团队组建的核心是其成员之间的业务专长应该是互补的。一个公司的正常运作,离不开财务、销售、技术、后勤保障等各职能的密切合作,如果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都能独当一面,并齐心协力将各自的专长都运用到公司的运营管理中来,不论遇见什么样的问题都有这一方面的专业能手着手解决,那么公司的成功应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应该有明确一致的共同目标,并且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企业目标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和各种文化行为的导向作用。每一个企业为了自己存在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任务,都会制定相应的目标,确定企业的使命与宗旨,进而激发员工集中意志向目标前进。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在组建团队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团队成员明确各自在团队中的发展目标,同时将企业目标和团队内各成员的个人目标结合在一起。企业目标表明了企业存在的理由,能够为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提供参照物,同时能成为判断团队进步的可行标准,而且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合作和共担责任的焦点。但是,能“共担责任”的前提一定是团队中每个成员自己首先有一个清晰的个人目标,团队成员都应该是在企业这个平台上,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

二、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创业型企业也需要完备的薪酬体系,同时更要建立高激励性的收益分享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短期薪酬和远期股权激励相结合的一套综合措施。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或者强化绩效,以明确的工作目标为基础,根据工作业绩给予员工有差异的工作报酬。同时,结合员工个人的愿景,建立公平的股权激励机制,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丰厚回报。

创业型企业开始阶段往往不能给予有吸引力的薪酬标准,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非货币性的激励手段,如明确的职位保障、温馨的工作环境、可信的职业发展、贴心的福利制度等,构建出轻松活跃、互相尊重和充分沟通的工作氛围,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同时,适当利用内在报酬体系,给予员工更多的主权、责任以及挑战等,同样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弥补直接货币薪酬不足带来的人员不稳定和流失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员工的稳定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收益分享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该机制也是补偿创业前期薪酬不足的重要手段,通常运用年终奖励和期权等形式来实现,让那些有才华的员工认识到企业将满足他们对报酬的期望。

一个有效的报酬体系应该强调企业推行的价值观,即那些涉及卓越、绩效、协作和质量的价值观,通过嘉许成功的绩效和提高的胜任能力,使整个企业的员工努力实现和维持高水平的绩效,有助于提高和激励员工士气。

三、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创业型企业虽不一定要教条的建立“三会”,但要有规范运作,民主决策的意识。为了能高效的制订决策,广泛的听取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见,设立两层决策机构,即日常决策机构(如总经理办公会)和董事会,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是比较可行,也是比较实用的。

日常决策机构由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按董事会的授权,负责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然后由企业内各职能部门执行。其主要职权包括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工作、决定企业的经费使用、依照企业规章制度,奖惩职工、决定或者报请董事会审批公司各项计划等。日常决策机构主要的特点是灵活,既可以定期召开,也可以根据经营需要随时随地召开,参会人员除公司主要决策人员外,可依据具体事项决定其他参会人员。

在日常决策机构之上,董事会及其议事规则的建立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体现民主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企业经营、投资计划、机构设置、战略规划、财务预决算以及关键人员的任免等重大决策上,董事会成员可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就不同意见进行协商沟通,最后按照与会人员人数进行表决。董事会相对于股东大会最大的区别在于按人头投票而不是按股权份额投票,更能体现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精神。

另外,创业型企业在股权设置上尽量避免一股独大,防止在企业决策上变成“一言堂”,也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制订完善的内控体系

创业型企业的内控体系也许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要在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决策体系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尽量做到完善和长效,通过这些控制体系来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明确他们的职责,实现对关键岗位的有效监督,防止权利的滥用,甚至损害企业的利益。

简单的内控体系包括整体控制和分部门控制。

整体控制是对整个企业的全面控制,所有人员都必须受该体系的制约,例如《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勤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针对所有人员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个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现了公司对全体员工的基本要求,所有人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分部门的控制主要是指各部门以及关键岗位人员职责的划分,业务流程的规范,建立有效的权利约束和风险控制措施。通过诸如《财务管理制度》、《部门职责》、《业务流程》、《审批权限》、《考核标准》等来对有权人员进行约束,督促其按照规范的流程来行使权利和办理业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流程化,保证企业的良性运作。

五、创建学习型、创新性的氛围

创业型企业对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一人多职,一职多能非常常见。而且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也要求员工素质能够同步提高。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招聘,引入新鲜的血液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还是要通过内部挖潜来满足高技能岗位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因此,企业应该在内部培育良好的学习与竞争氛围,让员工感受到由于企业发展而对本岗位更高的要求,鼓励员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学习的动力通常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只要企业内存在无形的竞争态势,企业也对积极学习的员工进行公开的奖励,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我提升而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升值,整个公司很快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创业企业也应该有浓厚的提倡创新的企业文化,尊重个人的创造性、冒险精神和发明意欲,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员工更具创造性。企业不单单需要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也许能促进新产品的诞生、老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收益,但是企业同样也需要管理上的革新。通过管理的革新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健、高效。

9.创业型公司该怎样做好营销 篇九

自从杜蕾斯成为社会化营销的开山鼻祖后,“借势营销”似乎成为品牌蹿红的不二法门。诸多品牌热切跟风,即便没有数据调研,我们也能感知到,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小黄人被城管拿下”和“斯巴达勇士被城管拿下”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卖萌与卖“色相”哪个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哪个容易被公众接受形成正传播,哪个对品牌是有助益的,答案显而易见。很多创业者为了短期造势,头脑一热,成为了“羊群效应”中的一只懒洋洋,这点实在不可取。

为什么要做?如何做?这两点不能够本末倒置。明确营销行为的目的,才能更有效的分析营销的环境,把握目标群体的需求,从而让输出的信息掷地有声,而非模糊不清。对品牌本身毫无助益,只过了一把“段子手”的瘾。

二、策略先行,长期规划

这一点同时也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即上文提到“系统性工程”的落脚点。我们看到的海报、H5、病毒视频、微刊等都只是创意形式。重要的是这背后策略的支撑,即在什么阶段传递什么信息,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形式传递信息,怎样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的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

尤以创业公司为甚,最开始打好地基,日复一日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可惜由于环境浮躁,大多数企业的营销只是追求爆点,传递给外界的声音断断续续,形态调性不一。这就好像两个人谈恋爱,有一方忽隐忽现,这次见面冷酷下次见面热情,另一方应该什么感受?相信很快就没有然后了。

三、打扫干净屋子后再请客

共享经济下,资源流动性高越发的透明。很多品牌都会采取或联动或跨界合作的活动形式达成共赢。这的确是一个获取流量很好的方式,只是获取后,如何留住且进一步产生用户裂变,往往被创业者所忽略。

精明的创业者意识到:自媒体和产品一样重要。让粉丝在浏览你的自媒体时能够清楚感知到,自媒体是和你的产品一脉相承而非割裂的,如视觉感知、语言调性;自媒体更加的真实,因为产品不会说话,不能和用户沟通;自媒体和用户的每次沟通都被期待,即优质的内容输出。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大品牌的官方微信中取经,比如星巴克处处传达着品质与小资格调;杜蕾斯的大胆谈性;男人装的高调性感;滴滴打车的…的确,你应该有一个兼容媒体、设计、创意、技术的合作团队来产出你的自媒体产品。

四、人人都是市场部

市场推广作为一个智力行业,关键的要素是做市场人才。对于初创品牌来讲,如果短期内人才难求,也要组建一个具有高执行力的营销军。战略层面的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但是执行层面的,即走在一线的执行人员,还需要“自己人”。

这个自己人,不一定是一个市场专员或是市场部,而是“人人都是市场部”。比如产品专员输出的内容一定能和B端产生共鸣;客服专员更有机会把品牌理念传递给目标用户。所以不要把市场部和其他部门割裂开,而要把营销酿制成“益生菌”,融入整个企业中。

互联网环境下市场营销不易,尤其对囊中羞涩,人力有限的创业公司,更需要聪明的去构建自己的营销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营销DNA,让你的目标消费者不仅仅爱你的“身(chan)体(pin)”,更爱你的灵魂。

【拓展阅读】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其发展的成熟度、适用的技术、营销水平等环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电信和金融由于具有内在的数据特征,因而更适合信息化,所以这两个行业的信息化技术相对其他很多行业来说要领先。再例如,美容行业的营销模式和会员管理体系比足疗行业领先,所以足疗行业的很多经营模式在向美容行业学习借鉴。这些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行业是否适合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在不同行业改造能力(更缓和的一个说法是优化能力)的差异。本文作为对这个话题的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在开始之前不妨先做一个声明:由于很多传统行业经营者更关心的是“指定的传统行业是否适合互联网化改造”这一命题,所以我更倾向于在纵向上研究指定行业现有经营能力和用互联网手段改造本行业后的经营能力之间的落差(就是一个行业经过互联网化以后是否能有较大提升的问题),而非横向比较不同行业之间。这是因为,不同行业的规模不一样,拿一个万亿市场的行业去和几亿市场的行业做横向对比是不恰当的。

以我的观点,以下三个特点对于判断行业是否适合于互联网化改造至关重要。

一、供大于求的趋势加剧的行业

在生产力提高过程中,交易双方的供求关系是持续变化的,一般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转换。我认为,供大于求的行业更容易进行互联网改造,而且供求之间差距越大,越适合互联网化。

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受互联网的优势特性决定的。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体现出此时生产能力已经经过优化提高,同时渠道能力会逐渐取代生产能力成为经营中的重要推动力,此时互联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强连接能力等方面就有了用武之地,能够把双方的信息做对接促成交易。反过来,在供不应求的时候,被考验的是供方的生产能力,此时互联网的贡献不如在前一种场景那么强。毕竟,互联网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低成本传递信息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来说,传统行业老板更倾向于在供大于求的行业情况下尝试转型。在企业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很多老板没有很强的压力去尝试新的模式,而只有在发展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才开始被迫尝试新事物希望能够打开新的局面——穷则思变。在过去的一年,许多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企业经营普遍遇到障碍,盈利变得更加困难,推动了很多传统企业进行新模式的探索,而互联网刚好成为企业经营者心中理想的道路。

举例来说,大宗物品的B2B交易平台往往发生在供大于求的行业,其中,价格波动成为平台的重要特征,而价格是可以被量化的指标,非常适合互联网实施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把关心价格的需方和关心销售量的供方直接联系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中间环节,建立起良好的经营模式。

二、交易周期较短的行业

这里定义的交易周期,是指从需方用户有需求到完成交易直至获得用户体验的时间长度,包括用户决策、下单、获得产品和服务、形成最终的用户体验。为什么交易周期短的行业更容易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以及口碑变得极为重要,因为互联网的低成本快速传播特性把用户体验扩散变得非常容易。用户体验的口碑传播结果,既是此交易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交易周期的开始。在一定的时间内,交易周期越短,用户体验的口碑传播次数越多,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能够更大限度地放大用户体验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对于用户体验好的产品营销,互联网方式的传播次数的增加,可能带来几何级的发展;而对于用户体验差的情况,传播次数的增加反而是灾难。也就是说,互联网对于营销速度和范围的放大能力,会在这类行业的经营中大显身手,因而交易周期短的行业更适于互联网化改造(前提是对产品所形成的用户体验要足够自信)。

很容易想到,如果你身处这种交易周期短的行业,那么你应该重点利用互联网的口碑传播能力进行营销,在固定的时间内提高商品的周转效率。在你确信用户已经使用你的产品并且获得良好的体验之后,你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用户用互联网的方式去轻松传播这种良好的体验给其他潜在用户,而不能坐等用户“口口相传”来传播你的美名。

补充一点,这里的交易周期,其实应该被交易金额加权,修正为相对于交易金额的交易周期,因为交易周期和单笔交易金额往往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修正以后才能更适合去考察一个行业的互联网化可行性。

三、行业内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

产品(或服务,下同)标准化,包括产品的数据化展示能力、产品本身的标准化等方面。

产品的数据化展示能力,是指产品的参数或者性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以数据的形式展示出来。互联网传输的是信息,而数据是信息的重要展示形式,对于产品参数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其更容易通过数据进行产品的量化表达,匹配互联网的数据传输能力。这样,产品的各种可量化指标和价格被直接展示,购买决策之前的产品比较就容易进行。

例如,很多行业都存在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就是数据化产品参数的结果。当产品符合某项标准时候,就意味着其参数性能已经被严格量化了。大如钢材、油品,小如镜片、装修辅料等行业,其产品都可以被以数据化的形式标准化。股票等金融产品也是天然的数据化产品,所以也是率先被互联网化改造的行业。

打车服务也属于这个范畴。打车服务的产品本质,就是把乘客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可以用距离对其产品参数进行量化。当然,不同于实物产品,打车作为一项服务,还有着其他不可量化的产品参数,例如司机态度、车辆整洁程度等等。但是考虑到打车的核心价值是运送乘客,除此以外的产品参数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占比较小(极端情况除外),所以此产品整体上是可以看做标准化产品——这是因为车辆作为标准化工具给这项服务带来了标准化的特性。然而,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另外一些不需要借助工具而主要依赖人员服务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不同:产品内容的标准化变得困难,进而影响到定价,导致用户决策难度加大。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被数据化展示,很多产品并没有容易被量化的参数(例如化妆品和酒),但是由于工业生产能力带来的产品本身的标准化,使得这些行业同样适合互联网化改造。不同于被数据化展示的产品,此类行业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是否被用户认可更多取决于品牌的力量。所以,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对于此类行业的互联网化非常关键——这一点有些类似于连锁快餐行业:产品的稳定性比是否好吃更加重要,否则品牌无法成功建立。

在分析了上述三点以后,有朋友会问:如果我的行业不满足这些条件,那该怎么办?对此我的建议是:通过产品的创新设计等方法,努力提高这些指标。例如,由于各种衣物的区别对待,使得洗衣本来是一件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服务。但是上门洗衣行业的优秀团队推出了“按袋收费”的模式,用袋子体积这个可量化的标准化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标准化能力,使洗衣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变得更有机会。

前面说过,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互联网化改造的,亦或是在当前阶段不适合。对于确实没有机会的行业,也不一定非要进行“互联网+”,毕竟创新方式有很多,包括基础的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发明创新的价值,很可能在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价值之上。

上一篇:在全区改革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词下一篇:国学经典伴我的成长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