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材评价

2024-07-06

大学教材评价(9篇)

1.大学教材评价 篇一

翻译教学与教材评价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英语专业课翻译课程教学和翻译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但英语专业学生仍然是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翻译能力要求的提高,翻译教学得到空前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翻译教材层出不穷,但质量堪忧.这与我国翻译教材评价所处的阶段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科学、客观的翻译评价体系,推进翻译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水平,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作 者:蓝建青 徐玮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湖北,武汉,430056 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1(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教材   翻译教材评价  

 

2.大学教材评价 篇二

一、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

新教材即时评价体系中的重点是相对应地紧扣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教学重点。它们一般具有承前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例如,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国民收入分配”一框中, 用了四个“想一想”和一个“议一议”构成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其中第三个“想一想”考察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一重点评价要素, 思想政治课应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 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同时, 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突出重点并不是忽视普通知识。新教材的即时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学习重点固然要让学生理解透彻, 掌握牢固。对于一般知识、能力也不能等闲视之。这些所谓非重点知识的即时评价也往往具有独特的功能。如, 第一个“想一想”对“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进行了深度挖掘, 学生要经过反复比较后才能找出根本途径;第二个“想一想”要求学生运用“演绎思维”拓展思维的宽度, 寻找“公共生活消费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第四个“想一想”则用一般带重点, 为解决第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再评价。最后“议一议”则要求学生综合本部分内容,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思想觉悟, 强调了知识的内化。因此, 对于教材中的即时评价系统要在不破坏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考虑有所取舍和详略得当, 使既抓住了重点, 又兼顾了一半;以重点带动一般, 以一般保证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争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真正达到即时评价的目的。

二、把握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新教材评价体系各评价要素以及它们所处的教材情境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如上例中, 关于“公共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这一评价要素, 它不仅与本部分内容的正文、小字、图表以及其他各评价要素有关, 而且与其他框题中的“消费性质”“财政支出机器作用”“依法纳税”等要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小体系。因此新教材中的即时评价体系固有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仔细地揣摩、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于新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图表、图片、资料卡等内容的取舍和详略, 应充分注意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 以是否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为依据, 灵活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妥善利用新教材提供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感性材料, 为完成即时评价打好基础。对于新教材前后相同的评价要素,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加以处理, 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

另外, 新教材的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前面所说的即时性评价外, 还有阶段性评价即各单元后的“阅读思考”和“联系”。和即时性评价相比, 这些阶段性评价更侧重于考察和评价教学效果, 在内容上主要用于诊断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目标上已经达到的程度, 明显地体现了该评价应遵循的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教材的这一变革,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空间变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贴近生活, 使思想政治课越来越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摘要:随着高中教改的推进, 教材评价体系也有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 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但一般知识也不可忽略;把握知识的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外国原版教材的评价模型研究 篇三

〔关键词〕原版教材;评价方法;引进;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34-04

1 研究背景

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人才,上海市教委从2009年起开展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旨在促进和形成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全英语教学课程,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全英语课程建设3年多来,外国教材中心在教材建设、推动课程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正因此,教材的选用对于我国发展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上海高校全英语教学改革尝试能否真正达到预期成效。

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经过10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是上海市教委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教材支持的基础设施。在当前上海高校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高素质学生,推进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承担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提供任务。

在全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2009年、2010年已订的教材中,重复的课程有7门,但老师们选择的教材却没有相同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相同的国情,相同的条件,是不是可以选择同一种质量优异、最具影响力的教材?这样就可以联合引进,压低教材价格,同时还能获得出版商赠送的各种教辅和参考教材。这就需要对教材有一个评价方法,以便对教材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与可操作性的评价,从而可以更科学的引进相关教材。

2 目前原版教材引进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1)提供国外出版商和国内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图书征订目录给相关院系的教师,或者组织教师通过海外专家选书系统进行圈选,然后再发单订购;或者是读者推荐订购。在这一选书过程中,图书馆员的作用是微弱的;而教师也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选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2)成批引进世界著名高校的同类专业教材,如复旦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引进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用书。只关注知名的重点大学而忽视其它类型学校的思想,无法反映国外教材的全貌[1]。

(3)东南大学外教中心通过对专业教材被不同学校采用、收藏的数量进行统计,结合布拉德福文献分布与离散定律进行筛选与分区,从而获得被大学广泛收藏和使用的核心教材,然后再根据该方法得出的核心教材进行订购。该方法只从数量上考虑被选书籍的影响力,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如作者的学术水平、出版社的知名程度、图书价格、出版时间等[2-3]。

对于外国教材的选择与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均属于起步阶段,且相关研究并不多,基于以上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以及图书的版次等来形成一个评价体系,为教材的引进起到指导作用。

3 确立评价模型

3.1 确定数据范围

根据2009-2011年3年全英语课程的学科分布以及时间分布,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占比例最大,所以选择书目数据时选择经济类的课程,又发现重复的课程是《国际经济学》,所以就以这门课程的相关教材为研究对象。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使用的教材80%以上是近3年的,所以就以《国际经济学》近3年的教材为研究对象。

3.2 数据的获取

Amazon书店是全球最大网络版书籍名称查询系统,涵盖全球超过1 100万本在印、脱印以及即将出版的纸本书籍、电子书籍等。提供模糊检索,可以获取有关于某一专业的所有已经出版、正在出版和将要出版的教材,包括已经绝版的教材,因此非常适用于本研究之用。因此在确定了研究范围后,通过检索Amazon网络,获取如表3所示的样本数据。

3.3 确定评价方法

根据Amazon获得的样本书目数据,接下来就是要对这些教材按照某种评价结果排序。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不难发现教材的质量和作者水平高低、出版社、出版时间、图书的版次、以及价格等因素都有关系的。因此确定这些因素均为评价指标,一般认为作者学术水平越高,出版的图书越多,因此编著的书籍就具有较高的质量与学科前沿性。我们认为出版社的影响力是根据该出版社在专业领域出版的该类图书数量比重来决定的,因此通过Amazon获取该出版社的影响因子;图书出版的次数越多,表明图书的学术水平越高。

由这些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

评价集A={a1,a2,a3,a4,a5},其中a1表示作者,a2表示出版社、a3表示出版年份、a4表示图书版次、a5表示价格

权重系数Ci归一化,即∑ci=1

最后得出综合值D=∑aici

根据各个因素对教材的影响程度,确定权重系数:

C1=0.25;C2=0.1;C3=0.2;C4=0.3;C5=0.15

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值:

作者a1=作者出书量/样本中所有作者出书量的平均值;

出版社a2=(出版社在某专业领域的出书量/该专业领域的所有图书量)×100;

出版年份a3=n(选取教材的年数)/(当前年份-出版年+1);

版次a4=该书版次/样本中所有教材的版次平均值;

价格a5=样本中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该书价格。

D=∑aici,根据这个模型计算每本教材的最后得分,按照得分进行排序。计算结果并从高到低排序如表4所示:

本结果是按照评价模型计算出的最后得分进行排序的,表4只列出了排在前10名的教材,表中排在第6位的教材就是全英语课程老师选择的教材。本研究只是从文献的角度来对教材排序,但最后的结果是在此基础上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遴选。通过这样的研究,就可以对教材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与可操作的事先评价行为,从而形成一个推荐教材目录,让老师在有限的范围中选则高质量的教材。

4 待研究的问题

确定评价指标值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作者的出书量只是一个快捷的统计方法,理想的方法是统计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被引频次、H指数等更多的指标,在采集这些数据时,对于作者甄别也还是有一定难度。权重系数还需进一步的优化,使得统计结果更准确一些。可以再加入世界大学使用情况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陈超群.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哈佛教学用书的引进与利用[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7,(2):33-36.

[2]袁曦临,顾建华,华苏永.外国教材的选择与评价——以土木工程主要课程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33-38.

[3]李玉兰,王哲,魏群义.外国教材的遴选与评价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9):80-84.

4.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篇四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江苏南京 210097)

中国和美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借鉴美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长处,弥补我们的不足是摆在物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美国的中学物理教材“物体的浮与沉”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供中学物理教师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文是以调查法作为研究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方法.

调查时间:7月12日下午;

调查对象:主要来自江苏泰州地区和安徽马鞍山市的中学物理骨干教师;

调查人数:16人;调查地点: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物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

调查过程:随机发给每一位调查者一课的教材内容(从第1课到第16课),请他们各自独立地将分析和评价结果写在调查报告纸上,然后收回调查报告;

有效的调查报告:15份.

2 教材内容在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编写的美国中学物理教材中,关于“物体的浮与沉”共有16课的内容.现给出其中的第8课内容作为案例,供参考.

第八课 物体的大小影响物体所受的浮力吗?

思考与质疑 一只用铝箔制作的小船浮在水上可以放多少玻璃弹子?如果小船做得大一些结果又如何?你首先进行猜测然后亲自验证一下.

准备物 对于你:一个科学笔记本,一张编号为8―a的记录纸;

对于你和你的同伴:一张铝箔大小是10cm×10cm、一张铝箔大小是15cm×15cm、一张铝箔大小是20cm×20cm、30个玻璃弹子、一个容积约2l的容器、一条毛巾.

你的发现

1.与同伴和其它同学复习以前的内容,与同伴讨论决定采用一种小船的设计图案.

2.用3张铝箔做出大小不同的船,使它们有相同的外型.

3.把最小的船放入水中,轻轻压它使它沉入水中,你有什么感觉?吃惊吗?

4.对另外两只船重复第3步骤,描述你压小船的感觉.

5.完成3和4的步骤后,对小船能够装多少玻璃弹子做出猜测并写在记录纸上,然后验证.船在水中的深度是多少?画出你所看到的现象.

6.完成测试后把实验材料放回储藏位置.

7.阅读课本中的补充内容“船在航行”并思考问题:1哪些船只你曾经见过?2现在这些船怎样?3一些船很大很重仍然可以浮在水上,为什么?

探索性问题 设计制作可以装载8个玻璃弹子而不沉的小船,但是它再放一个玻璃弹子就会沉入水中. 阅读教材航行中的船你乘过船吗?

畅游在水面上微风吹拂那是非常有趣的!船可以在海洋、河流和湖泊中航行,你可能注意到不同的船在不同的水域中航行.例如:普捷特・桑德的渡船(华盛顿州西北沿海)每天载着上千辆汽车和它们的司机;加勒比海附近的赤道岛国,巡航船作为“海上旅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者提供享受温暖气候的舒适条件.还有一些船是用于工作的,一种用于破冰的大船可以为小船开路,运输船可以在海上用于运送油、钢材和其它货物,潜水艇能够深入水中探查海洋的深度.早在几千年前船就可以在水中运输,早年的埃及人制造平型长条,样子像驳船或像救生伐的船,在埃及克胡法金字塔墓葬中就发现这样的船.1000年前斯堪的那维亚人,即所谓的北欧海盗设计制造了独木舟状长型船,这种船每边有16只桨可以快速滑行,而且在搁浅前能够平稳地容易操纵地驶向岸边.早期的船是由木头或芦苇杆制作,风或桨可以使船前进.200年前,情况有所变化,工程师

们发明了由蒸汽机制造的船.在苏格兰一位名叫威廉・斯米顿的发明家制造了能够航行的蒸汽船――卡罗特・顿塔司,它每小时可以走3英里.此后船的设计越来越完善,用途多样的金属材料逐渐代替了木头,由钢和铁制造的船比木头制造的船要重,但是它们越大可载的物资就越多.当今巨大的钢船可以装载货物横跨海洋.从人类第一次设计的船到现在的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早期的独木舟仍为现在的人们所使用,几千年前早期美国人划着类似的船在北美的河流和湖泊上漂游.

3 调查结果通过分析有效的调查报告和本人对整个教材的`全面剖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 美国的中学物理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学生自己对某个现象首先做出预言猜测,并将自己的猜测写在科学笔记本上,接下来自己与同伴一起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记录,然后将实验结果与预言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结论,这正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遵循: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提出假设??;直至做出发现.

3.2 美国的中学物理教学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整个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动手实验活动为中心展开的.教师没有过多的交待和要求,而是让学生在教材和实验说明的指导下自由发挥.一节课是按照“思考与质疑――准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这样的模式进行的,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全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探求未知的好奇易于满足.

3.3 美国的中学物理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教材中可以看到:与同伴一起准备实验器材;与小组同学一起重温上一次课或前面的内容;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你的测量结果并讨论产生结论的可能理由;在班级陈列同学设计的各种货船,讨论分析展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等等.

3.4 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均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器材非常简单,很多来自生活.例如第15课“制作一个比重计”需要:两个小的塑料饮料管;一团泥土;一个量筒器或自己制作的带有刻度的玻璃杯;一杯盐水、一个塑料茶勺;一个塑料盘和一条毛巾.第7课的内容“研究船的设计”需要:一小堆泥土;30个玻璃弹子,一个容积为2l的塑料桶,一个塑料盘和一条毛巾.简单的、生活化的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的畏难情绪(美国学生普遍认为物理是最难的学科).另外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实验材料的替代物,使得动手活动易于开展.

3.5 美国中学物理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材的探索性问题中内容涉及广泛,富于想象,具有很大的弹性,益于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编写一个关于海洋生物的小故事,并假设它从海水中游到淡水中,尽可能地想象各种出现的情况,这是一个引导编写科幻小说故事的题材.例如:请你发布一个关于钓鱼浮子的广告,介绍你设计的浮子质量好能够钓到大鱼.这是一个可以研究关于钓鱼问题的题材.又如:猜测罐装饮料和果汁在液体中的浮与沉,并研究为什么有些液体浮在水上,而有些液体则沉入水底,等等.

3.6 美国中学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美国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1995年“第三届国际数学和自然科学学习成就评估”(timss)的研究报告表明:美国级学生的数学和科学常识在21个国家当中处于得分最低之列;对来自16个国家的成绩优异的第12年级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数学和物理测验,有11个国家的学生比美国学生表现出色.按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尼尔・伦(neallane)所说的,“这些研究表明,当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时,他们好像没有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进行严格的学习.”*由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提供的这本物理教材,是一本高中教材.因为初中阶段一般设置综合理科,高中才开始单科的科学课程学习.调查报告中较普遍地认为这本教材也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缺少系统性和知识性;没有涉及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产生原因等基础知识.2教材缺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物理问题探究的内容,即教材缺少定量的内容.3教材缺少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的内容.4教材没有布置学生书面的作业,所以学生缺少对基本知识的练习.5教材缺少对学生动手实验的简单指导和小结,学生的认识很可能只停留在感性阶段.6该教材有相应的教师指导用书,但是由于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过多,教师的指导作用无法发挥.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5.大学教材评价 篇五

请同学们注意:本卷分第Ⅰ卷、第Ⅱ卷;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试卷上;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3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zào)    笞刑(chī)     针砭(biān)      沉湎(miǎn)

B.肇事(zhào)   恫吓(dòng)    抽搐(xù)     桎梏(gù)

C.惊愕(è)      拙劣(zhuō)    铿锵(kēng)   缴械(xiè)

D.卓越(zhuó)   玉砌(qiè)      伺候(cì)    崔嵬(wé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编篡    磐石    良辰美景     缄口不语

B.贤慧    融合    战死疆场     袖手旁观

C.萦绕    暮霭    江山社稷     艰苦卓绝

D.今宵    缥缈    恻隐之心     义愤填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田锋回头看了一眼被自己甩在后面的其他选手,微微一笑,并依靠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自豪,向终点线奋力冲刺。

B.据这家慈善机构最后的统计,这次为残疾儿童捐款数量最多的并非那些大方之家,而是生活在底层的许多普通的市民。

C.人家叫伽西莫多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D.在日本今年举办的世博会上,张宁与小学同学不期而遇,二十年后他乡相遇,一见如故,两位老同学激动万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C.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祖国的怀念是痛苦又是幸福。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供我怀念。

B.《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写的序言,它阐明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家里做过的事。

D.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小说情节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B.《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诗题中“行”意为歌行体,“行”属古体诗。本诗写了琵琶女的两次演奏,在音乐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方面,十分成功。

C.戏剧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依剧情繁简可分独幕剧和多幕剧;依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喜剧、悲剧和正剧。《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是现代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D.唐宋的诗人词客喜欢在字号中使用“居士”,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等等。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入世”精神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孔子一开始就对学生的做法进行激烈的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语言尖锐,观点态度鲜明。

B.《〈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多用排偶句,整散结合,文采斐然,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又体现了“勖国人”的写作目的。

C.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情绪变化上有独特之处。比如《声声慢》首句十四个叠字,由动作神态到外在环境再到内心感受,层层递进,把内心的悲哀、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D.《秋声赋》中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并融入了宦海浮沉、人生苦短的感慨。

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文段,完成8-11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①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8.对第一段画线句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用类比法说明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这句话用打比方说明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这句话用类比法说明马克思同达尔文同样伟大。

D.这句话用打比方说明马克思同达尔文同样伟大。

9.对文中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两个发现”指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B.“一个这样的发现”是指人类历史和剩余价值规律中的任何一个规律。

C.“这样的领域”是指马克思有独到发现的领域。

D.“这样”是指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对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是深入的。

10.第四段的中心句是是

A.句①      B.句②      C.句③      D.句④

11.对这四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叙述正确的的一项是

A.前三段并列论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总论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和态度。

B.这四段文字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关注。

C.前三段分说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作总结,对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作综合评价。

D.这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承递的,他们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辛文房《唐才子传》)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都,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王保定《唐摭言》)

1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                    表:表奏

B.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见:表现

C.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宿:住宿

D.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请:邀请

13.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

王好战,请以战喻

B.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爽籁发而清风生

C.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是谓天地之义气

D.公矍然而起曰

然郑亡子亦不利焉

14.以下全都表现王勃才华出众一项是

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

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③顷刻而就,文不加点

④都督阎公不之信

⑤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⑥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15.选出对甲、乙文段理解、评价正确的一项

A.甲文侧重王勃写《滕王阁序》前的坎坷经历,乙文侧重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曲折过程。

B.乙文通过对阎公的直接描写,从阎公的角度正面介绍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杰出才华。

C.王勃害怕藏匿犯有死罪的官奴这件事败露,就把官奴杀死,因此被免去沛王府修撰之职。

D.两篇短文都说阎公本来想让自己的女婿写文章,而王勃竟然毫不谦让,使得阎公很是   不满。

友情提醒:请检查一下你的答案是否准确填涂!

第Ⅱ卷(70分)

二、翻译、默写和鉴赏(18分)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       (文言文阅读甲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名句默写(10句中任选8句)(8分)

(1)不念________,___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   (魏徵《谏太宗十四疏》)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剑阁峥嵘而崔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6)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8)_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9)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腾王阁序》)

(10)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历来写洞庭的的诗文很多,这首诗别开生面,选择了          的角度,描绘了一幅

图。(2分)

(2)运用精警新奇的比喻是本诗的重要特征,请就其中的一个比喻说说它的妙处。(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巷        柯 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溢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

18. 第二段中把江南小巷比做“古代的少女”,从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两方面分别突出了小巷的什么特点?(4分)(每空填一个字,不得超出字数限制)

答:⑴外在形态:□□□□

⑵内在气质:□□□□

19. 第三段中“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请分析它在文段中的作用。(4分)

答:

20. 第二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四段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别加以说明。(4分)

答:

2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

B.第二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生活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对小巷的挚爱,实质上表明了作者对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生活情趣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最好     的去处。

E.结尾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

[    ] [    ]

四、写作(36分)

22.(6分)

暑假中,一群香港学生来南昌游学观光,参观滕王阁,在一副前人题写的楹联面前伫足观赏。假如你是带队的导游,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这副楹联呢?请写一段不超过150字解说的话。

附:滕王阁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看轻过路才人。

150字

23.作文。(30分)

某城市小学,把一只狼的雕塑摆放在校门口,作为学校标志性景观。学校领导解释说:狼有凶横强悍的性格,不像绵羊那样温顺;我们的教育不能老是培养“羊性”,应该多培养   “狼性”。请你是对此发表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6.西安理工大学关于教材订购 篇六

西理教字[2003]40号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用书,进一步加强教材订购、印刷的管理,特制订如下管理办法。

一、教材订购

1、教材预订时间: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预订。具体时间为3月下旬和10月下旬。

2、各院、系,每学期在接到预订通知及《教材预订目录》后,应根据下学期教学任务和课程教学大纲,提出预订书目和使用班级,并认真填写《教材预订单》,经系主任和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后送交教材科。

3、为了避免教材的积压和浪费,各院、系在填写《教材预订单》时,要认真核对教材科提供的教材库存数量,尽量消化库存教材。教材一般只预订一届。

4、已预订的教材一般不得更改。确因学校招生计划变动而需更换新教材(或讲义),由系写出更换教材报告,经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批准后可另订购教材,已订购的教材由订购的系负责处理。由其它原因造成教材积压,均要追究当事人和单位的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5、在预订教材时间以外临时选定的教材和选用其它院校编印的讲义作教材时,由院系填写“教材补订单”,经系主任和主管院长批准后报教材科,教材科尽力协助解决。

6、库存教材,如出现不合政策、内容陈旧须作报废处理时,由系里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报废理由,经系主任、主管教学院长和教务处长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做报废处理。

二、校内讲义印刷

1、各系在每学期预订教材的同时,填报下学期自编讲义的印刷计划,经系主任、主管教学院长审核签字后报送教材科,并将稿件在放假前,交印刷厂付印。

2、为保证校内自编教材质量,新编教材(讲义)交印前,各系应指定副教授以上专家审查,并填写“校内教材(讲义)编印申请表”,经系主任和主管教学院长审核同意(研究生教材还需研究生院审批),到教材科填写“校内教材(讲义)印刷计划表”,并通知印刷厂印刷。未办理以上审批手续,私自印刷的教材(讲义),教材科不予入库、发放,且年终不予计算工作量。

3、新编讲义必须在开课前二个月一次交稿。未按时交稿的,不能保证按时供应。

4、印刷数量一般只限够用1届,最多不超过2届。

5、自编教材(讲义)封面必须印有书名、主编姓名、校对人姓名、主编所在院系及印刷年月。

7.近十年国内中医英语教材评价研究 篇七

1 国内外ESP教材评价研究现状

教材评估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国外对于外语教材的评价研究开始较早,研究者们从不同理论提出教材评价的体系。王艳列举出外语教材评估的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1]。Seaton提出按教材评估清单对照评估,对教材整体印象做出评价[2]。Grant提出初步评价、细致评价和使用中评价[3],从教材整体印象、教材目标以及教材适用方面做出评价。Cunning-sworth进一步提出深入评价以及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4]。McDonough &Shaw提出从不同方面对教材进行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以及综合评价[5]。Sheldon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通过定性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评价[6]。在国外教材评价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是分阶段的教材评价的方法,它是由Breen & Candlin从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的动态的教材评价方式[7]。Hutchinson & Wa-ters提出针对ESP教材评估的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析”和 “客观对象分析”相互对照的客观评价方法[8]。评价者列出主观要求,将教材与之作对应分析,然后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这对ESP教材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对教材进行整体评价(或称作外部评估)和深入评价(或称作内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教材使用的时间(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多采用参照对比法。评价关注的焦点是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需求、选材、教学法及练习开发设计等内容。

国内教材评价研究主要分三类:对国外成果的分析介绍、运用理论评估教材的实证分析及提出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原则。同时,国内教材评估基本上沿用国外评估标准,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估理论和体系,ESP教材评价研究则更少[1]。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1,9,10,11]、ESP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12,13,14]和各类ESP教材的评价,包括评估方案的探索[10]、评价实践探索[15,16]及在国外ESP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17,18],主要涉及商贸、法律英语和医学英语等。

2 中医英语类教材评价标准

2.1 中医英语类教材的分类

目前出版的中医英语类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医双语教材和中医英语教材。中医双语教材是中医教材的英文版本,运用英语表达阐述中医专业知识,侧重于中医专业知识,双语教材内容深奥,非中医专业学习者不容易理解;中医英语教材则是以中医专业内容为依托来呈现中医专业特有的语言现象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中医领域的语言特点和交际能力[9]。本文是以中医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来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进行评价。

2.2 中医英语教材的统计

从教材数量上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国内约出版共90本中医英语类教材,按本文的分类,中医双语教材共65本,中医英语类15本。2000年~2014年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数量呈波浪式发展,总体来说数量在逐渐上升,其中2007年~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见图1)。自2000年起,全国有近15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或开设中医英语专业,或开设中医英语班、针推对外交流班等,使得中医英语教材的需求剧增。

图1 2000年~2014年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数量

从教材类型上来看,中医英语教材主要分六类:中医英语综合(6本)、基础中医英语(2本)、临床中医英语(2本)、中西医结合英语(2本),中医英语翻译、中医英语视听说(3本)。教材由十年前的中医英语综合和中医英语翻译增加到目前的基础中医英语、临床中医英语、中西医结合英语和中医英语(视)听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英语教材的种类。按教材突出的语言技能,教材还可分为阅读翻译类、阅读理解类、视听说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这与中医对外交流与传播中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中医英语教材从早期的综合理论逐步向细化、专科化发展,同时从单一注重阅读和翻译逐渐转向注重多种语言技能的培养。

2.3 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研究

随着中医英语教材需求量的增加,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周恩从目前中医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ESP教材编写理论和中医英语的特点,阐述了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路径,提出真实性、以学生为中心、立体化和分层次化的编写原则[19]。兰凤利则从完善中医英语教材的布局和教材的选材出发,论述了中医英语教材的定位和选材[20]。张燕等从中医英语教材的特殊性出发,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学习任务编写、翻译技能培训及使用者(教师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提出了七项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编排的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术语翻译的训练;学生和教师的专业背景需求;动态的立体化教材[21]。然而,评估标准中存在交叉的内容。赵慧君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中药英语的满意程度[18],指出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教材的专业性和可读性,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综合来看,对中医英语教材研究多偏向于中医英语教材现状问题等的定性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实证研究比较少。

2.4 中医英语教材评价指标

根据国内外ESP教材评价体系,本研究拟采用McDonough & Shaw内部评估方式,即考察教材本身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具体有教学内容的组织、语言技能涵盖、文章类型),教学方法(具体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指导),活动设计形式,辅助材料等。由于评估教材数量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每本教材每个阶段(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评估,本研究只侧重使用前对教材内部的评价。并结合程晓堂的内部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使用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形式、版式设计、组成部分、辅助材料[30],从中选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设计和辅助材料六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具体指标如表1。

3 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5本教材中有2本完全没有提及教材的教学目标;4本教材表达得非常笼统,如“使得交流更加流畅”、“培养既懂中医又懂中医英语的人才”;其余的表达比较具体清楚,被提及最多的是掌握和应用常见中医术语、词组、句型的准确英语表达,中医诊疗场所下适当的英语对话,流畅而正确地写作翻译中医应用文的能力。

15本教材都比较明确地描述了教学对象,其中主要是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完成普通英语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一半教材提到教材也针对中医药工作者、对外交流培训、中医涉外从业者,少数提到中医药爱好者和博士生。从教学对象的设定来看,有些教材的教学对象太宽泛,难以做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就教学内容而言,除了《中医英语翻译加强训练》和《英汉对照中医英语会话》分别以中医翻译问题、原则、方法和常见病症为内容编排原则外,其它13部教材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核心,按学科知识编排教学内容。在语言技能涵盖项目统计中,研究发现在早期的中医英语综合类教材中,阅读和翻译是最主要的语言技能训练项目,在近几年的中医英语综合及基础中医英语和临床中医英语,医学词汇的训练、医学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英文病例写作都有一席之地。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没有按照言语学习的规律梳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没有统筹考虑,言教学方面常常出现先难后易的情况[8]。词汇的编排往往重复较多,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就教学内容的选材而言,三分之一的教材未标注出文章的出处,标明出自国内中医材料的教材1部,完全采用英美原版中医书籍或英美学者英文原文的5部,其余5部教材的选材为国内中医英文书籍文章及英美原版中医书籍或英美学者英文原文,比例不详。从选材的文体看,中医教材(英文版)、中医论文(英文)、中医病例(英文)较多,其它文体较少。教材的语言质量参差不齐。

教学方法的统计栏中大多是空缺的。仅有2部教材在前言和使用说明中提及教学方法。在分析每本教材的内容、练习设计后,发现绝大多数教材的编写是基于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阅读加翻译为主线,以语言操练为核心。大部分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导为生词表、课文注释、医学词汇和中医术语讲解、翻译方法指导,个别教材提供病例写作框架、课前热身、单元学习目标、生词分级标识等,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指导方面,所有教材均未涉及。

教材的练习活动设计也比较传统,练习包括问答、填空、英汉互译(术语、句子、段落)、写作、听力理解等。同时,练习设计基本上是基于语言操练的,很少有将语言知识和技能与中医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英语能力。总体来说,练习活动的设计未能体现出ESP教材基于学生需求的特点,未能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辅助材料的统计显示,7部教材配有生词总表,但有多达7部教材没有练习答案,10部教材没有课文参考译文,8部教材没有配套音频(光盘、磁带、MP3),15部教材中,仅有一部有教师用书。总体来看,中医英语教材配套资料非常不完整。

4 中医英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和对象不明确,教材定位不准确。几乎所有中医英语教材对适用学生年级、学生的英语和中医专业知识水平未做规定和说明,教材水平层次无明确界定,教材适用对象模糊笼统。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同一本教材在本、专科学生和博士生共同使用。兰凤利、丁年青认为目前国内相关教材在宏观定位布局上未考虑梯度,没有针对本、硕、博各个阶段循序渐进的阶梯教材,市面上教材大多处于低层次重复的混乱状态[22]。周恩认为中医英语教材不具有针对性,未能了解使用者的原有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可供选择较多,但合适的较少[19]。统计结果也表明,中医英语教材使用对象不明确,学生跨度大,本科生与研究生通用,针对性不强。

语言与专业内容比例失调,语言学习重点不突出。中医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21],教学内容应遵循ESP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原则[1],因此在学科知识为主导的内容编排上语言梯度的要求就很难掌控。有些教材过于注重基本语言训练,与普通英语差异不大,对中医英语专业内容涉及少,而有些又过于注重中医学知识的传授,讲解过深过细[19]。目前,教材对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医专业知识侧重不一,有些编者往往将中医双语教材与中医英语教材概念混淆,使得英语语言学习重点不突出。

教学理念传统,练习设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往往来自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求,然而现状是有些编者缺乏ESP教材编写理论的指导,未接受过教材编写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对相关的理论也不了解,导致在编写时很盲目,练习设计仍是以教师为中心,难以从真实性、实用性和适应性的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材类型单一,语言技能涵盖不全。中医英语教材多为以阅读和翻译为主的综合教材,听说和写作教材却很少。兰凤利、丁年青指出在微观布局上已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多侧重读与译训练[22],而忽视听、说、写。“很多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仍基于‘阅读+翻译’的模式”[19]。虽然教材类型在日益多样化、细化,但整体来说仍然欠完善,对语言技能培养仍较单一。

教学辅助材料欠完备。目前,国内教材在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对教学辅助材料重视度不够。“在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上缺乏多媒体运用”[23]。配套练习答案、课文参考译文欠完备,配套音频建设不足,也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配套教师用书。“许多ESP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24]。

4.2 对策

明确目标定位、区分教材层次。Dudley Evans和St Johnson提出应对学习者的语言信息、学习者课程需求等进行分析[25]。即分析学习者已有语言水平、期望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中医英语教材应根据不同语言水平、学习层次学习者需求而有针对性。本科时期学习者处在初级阶段,需求侧重基础中医英语内容,中医专业词汇、表达等。面向本科生的中医英语教材应侧重中医术语及其用法。硕、博学习者则偏重于运用英语进行中医学术交流、科研、临床应用等,针对硕博的教材应以文献、中医英语临床应用为主。

语言教学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ESP教材作为以内容为依托的教材,要充分体现语言与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消除人为地将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分离开来的现象[26]。中医英语教材应提供系统性与专业相关的一般知识,且难易适中,不要求像双语教材一样强的专业性[16]。这就要求在编写人选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中医学方面专家与英语专家教师共同合作编写,引进国外从事中医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材编写的英语专家教师进行中医知识培训[27]。同时根据不同阶段语言需求突出语言学习重点。

教材类型、练习设计多样化。从搜集到的中医英语教材类型来看,国内对于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中医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中医英语教学目标是指综合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进行有关中医内容的研究及对外交际活动。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情感求知和认知特点[21],设计多种形式练习,输入输出并重。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把握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与社会对其英语语言能力期望之间的差距[29],因此练习应既进行结合学生期望与学生实际水平,进行语言训练同时考查专业内容。设计词汇的填空,中医临床会话的口语小组练习,听力情景对话,病历翻译,英语小论文写作等。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形式与规划教材类型。

教辅材料完备,教材设计立体化。ESP教学应在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开展,这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一本纸质教材,应在不同的工作环节,接触不同形式的语言材料,教材应具有动态的、多样化、立体化的特点[28]。教材建设上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媒体资源等[23]。英语教师可以与计算机网络学科教师合作,包括制作集声、图、视频一体的多媒体语言训练软件,工作场景仿真软件等[28]。配套完备的参考答案、译文及讲解,设计相应的教师用书。

5 结语

8.大学教材评价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材评价

论文来源:2014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高职《统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材研究 项目编号:2014ZCY100"

【分类号】G712.3

前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项目课程教学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改革的产物,得到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教材作为教学载体是不能被忽视的,它对项目课程教学意义重大。

一、教材对项目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统计基础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结合项目本身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它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思想不同,更强调学习者的行动导向。通过对项目工作过程的分析、模拟,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工作。

虽然统计基础项目课程教学已经得到广大高职工作者的认可,但是,项目课程教学的相关体系还不完善。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是教学的基础和保障,但我过高职教育现状是项目教学教材编写和开发几乎处于空白期,停留这初级的摸索阶段。没有教材与项目课程相配套,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项目教材的优劣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高职统计基础教材应用现状

《统计基础》教材老旧,没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做出相应变化,项目课程教学是结合项目展开教学,这就对教材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忽视实际可操作性的教材受到了挑战。传统教材强调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理论教学,不能突出专业针对性、应用性、实际操作性,導致统计理论和实践脱节。只有结合实际情况,结合项目分析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三、高职统计基础教材设计

(一)统计基础教材设计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高职院校注重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落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了教材改革,教材应当在注重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从职业工作特点入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对教材重新定位

教材要打破传统束缚,注重向以就业为导向过渡,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教材设计要偏向于实践教学的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设计里结合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满足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协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决策能力的培养,更好的发挥教材的工具作用

(三)针对项目工作过程所需,编写教材

高职项目课程因其特异性,以项目为主体,就要求教材编校结合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为主构建知识体系,并非传统的学科逻辑形式。统计基础教材的编写需要根据项目工作要求,通过调研,分析出学习目标。基于统计工作过程,以数据类型和问题作为载体,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应用能力。在知识适用、够用的原则下加强网络信息渗透、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强化项目与知识间联系。

(四)优化教材设计

在统计基础中难免会涉及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原理性的知识,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注重教材优化,在教材设计方面注重亲和力,运用灵活多变的版面设计减少阅读难度,尽量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来替代复杂的文字叙述,使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知识的讲解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尽可能的降低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

(五)发挥监督管理机制作用

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助于规范教材内容。要突出学校主体地位,加强管理。在教材编校过程中注意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主编责任制、出版责任制、严格遵守三校一读制度,保证教材的顺利编成。制作完成后还要建立反馈制度,搜集意见在后续中对教材不断进行优化。

(六)注重校企合作

学校要注重项目教材的开发工作,结合项目本身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注意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需要企业对学生培养方向做出分析,这样才能使教材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要求、对错误内容进行及时纠正,为教材编写提供依据。

4结语

高职教育模式要求其教育注重人才培养,项目课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下产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教育模式,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应该受到重视,教材的优劣对于项目课程教育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的优劣也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因此,要了解并解决统计基础教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严抓教材设计、规范教材编校流程,让教材与项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喜凤.高职院校《统计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内蒙古统计,2009,01:54-56.

[2]孙红艳.高职专业项目式教材的开发:理念与条件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55-58.

[3]黄良永.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课程教材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37-139.

[4]张启富.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135-137.

9.大学教材评价 篇九

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

第三课:

第六课:《容忍与自由》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

1、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3、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二、论证方法: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第七课:《咬文嚼字》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二、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1、归纳法

关于史记中李广射虎和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2、演绎法

作者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

3、比喻法 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

三、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2、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3、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因此易用,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因此难用。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第八课:《吃饭》

一、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

2、同时,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

本文由“吃饭”而引发的议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情世态诸相,在针砭时弊中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二、使用了类比的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三、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第九课:《我的世界观》

一、爱因斯坦提出自己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宗教情感的内容各是什么。

1、“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俭朴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一人生理念的具体体现。

2、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和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恶痛绝。

3、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

第一部分可作为选择题考试大家。

二、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

1、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

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

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

上面三点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第十课:《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文章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的

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二、针对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的三个办法

1、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2、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也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自己设立一个假想敌反驳自己也防止自以为是。

3、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而人是渺小的;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三、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

通过你我对话的形式进行论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打动人。从而也成为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四、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虚拟语气。说明作者谨慎的作风,谦和的态度

作者在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采用这样的文风,正好使风格与主旨相协调。使人感觉非常亲切,娓娓道来。容易为人所接受。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第十一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二、重点掌握冯谖的形象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性格特征: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表现手法: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重点掌握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及使用的表现手法 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

表现手法: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第十二课:《垓下之围》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里所节选的垓下之围部分,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注意: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 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史记》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短短的垓下之围中就留下了“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含义丰富的成语。

第十三课:《张中丞传后叙》

一、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及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唐军则屡遭败绩,形势危殆。在这种局面下,张巡、许远以万余部众坚守孤城睢阳,抗击强大的敌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势”,为日后唐军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最终英勇牺牲,但他们的气概和功绩,可歌可泣,深受人们景仰。平乱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儿子的幼稚,散布谣言,混淆视听,以为藩镇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愤慨万分。他所以写作本文,既是补李翰所为《张巡传》之缺憾,更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谬论,歌颂英雄以宏扬正气,打击邪恶以维护朝廷政权的统一。

二、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三、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重点。可以用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

1、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巡 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例如给出一段描写,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文能够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2)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

(3)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4)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四、韩愈为许远辩诬的驳论的着眼点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韩愈针对污蔑许远的两种错误论点进行批评。用的是事实作为论据。

第十四课:《种树郭橐驼传》

一、中心思想

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二、文章总体上采用了类比的方法。(1)种树与治民相类比

① 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对比。种树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对比。

② 种树“其莳也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

(2)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来类比当官的、长人者好烦其令。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

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三、多重的对比

(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郭精于种树,其他人窥伺而不得。(2)他植者中特别粗心、马虎、过于疏懒者,若不过焉则不及、与爱之过殷,忧之过勤相对比。

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3)种树的道理与做官的道理相对比。

四、剪裁上祥略得当

和理民治国相关的详细讲,和这个关系不大的就简单讲或略去。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

第十五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文章出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早见于《战国策》,后《史记?赵世家》中也有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简练的描述,突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二、赵武灵王采取的改革措施 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

(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

三、文章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第十六课:《前赤壁赋》

一、文章主旨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胞弟苏辙及一些大臣的营救,方才得免死罪。获释后被贬谪到黄州,为团练副使,生活艰难,行动也受到监视。在如此重大的打击面前,苏轼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写于元丰五年的这篇《前赤壁赋》,就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是很难得的。

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二、文章表现手法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 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其次,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此外,文中关于洞箫声的描写,也颇见艺术功力。

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第十七课:《先妣事略》

一、文章中心思想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文中记叙母亲16岁嫁到归家,短短的七年中,生了七胎(其中有一次是双胞胎)。为了解决“多子苦”,喝了民间避孕偏方,留下了喑哑的后遗症。三年后去世,仅仅活了26岁。母亲去世时,儿女尚小,“犹以为母寝也”。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悲痛的心情。

文中还记叙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

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

第十八课:《马伶传》

一、文章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大败而后大胜。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侯方域是复社成员,对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

第十九课:《西湖七月半》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色和世风民情。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褒贬不尽妥当,但立意颇为别致。

二、文章的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颇有特色:

1.是语言生动传神。写人如“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装假醉,唱无腔曲”。写场面如“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2.是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如写第一类人“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明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写杭人游湖,“避月如仇”;写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3.是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如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场面不同,氛围不同,情趣各异,通过对比,情景更为生动逼真。

第二十课:《秋夜》

一、文章的艺术表现特点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统治进行着坚韧的战斗。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注意)

二、文章的另一个艺术表现特点

《秋夜》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营造。作者用冷隽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氛围。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

第二十一课:《香市》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二、文章的写作手法

作品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

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内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第二十二课:《爱乐克的灯光》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抒写了作者见到故居时的复杂心情和联翩思绪。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这里所表现的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对姐姐悲剧的回忆,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二、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文中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体现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逐层推进,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由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落,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发展脉络。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充满动人力量。

第二十三课:《纪念傅雷》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通过这种交往,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二、有关“怒”

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昆明 “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是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经跃然纸上。写这两次傅雷之“怒”,都是为第三次“怒”作铺垫。在文革中间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最后一‘怒’”导致轻生,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臻于极致的表现,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写两个人的交往,通过三次发怒。

三、叙后评议的内涵

文章前面叙述两人的交往,文章的最后两段,是作者因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

四、文章的记叙顺序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在回忆傅雷时,又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有时还显出机趣和幽默。

第二十四课:《哭小弟》

一、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深沉悲痛。

二、写作手法及细节描写

作者将抒情与叙事、写人相结合,用真挚缠绵、哀婉动人的笔触,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致描述,使读者了解了小弟的为人,了解了这位“好党员”、“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将来”的优秀事迹,从而痛感他的早逝确是壮志未酬,千古遗恨,于国于家,都是一大损失。文中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也有出色的概述和议论,如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既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对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总结。作者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文章结构 文章构思别致,结构新颖。以“哭”为线索,围绕着小弟的病逝,作者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融一体,分成块状,交错展现:文章开头借小弟的名片抒情,随即跳到对小弟幼年、童年的回忆,接着写小弟病重和治病的艰难,然后又转写小弟的工作经历,随后再回过来诉说小弟逝世时的悲哀情景,接下去又续写小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第二十五课:《都江堰》

一、文章梗概

这篇游记重在阐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充满现代人文理念。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作者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饱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发人深思。

与单纯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但描写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现代,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

二、写作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作者在评价都江堰时,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语言洗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第二十六课:《我与地坛》

一、文章梗概

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地坛,围绕着地坛写自己和地坛的不解之缘。第二个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爱。母亲对自己的爱。写母亲对自己那种毫不张扬、意志坚韧的爱。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第三部分是用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作者对自己经历酸甜苦辣多变命运的感受。

二、本文中心

全文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母爱、人生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要求我们应该理解作者用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二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心理描写。三是侧面烘托。(重点 可出选择或者问答题)

三、象征手法 作品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2.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3.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4.对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

第二十七课:《蚂蚁大战》

一、文章中心思想

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是寻求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生活,一种更贴近大自然的生活。用梭罗自己的话来说,幽居森林之中,是因为“只想去面对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自己能否学会生活必定会传授于我的东西”。于是,他回归自然,回归森林,回归原始的质朴生活。本文写森林中的一场蚂蚁大战,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联想丰富,议论精彩。梭罗保持着一颗童心,像儿童一样兴致勃勃、饶有趣味地观看蚂蚁缠斗。同时,梭罗又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它们与人类并无两样”的结论。仔细品味,梭罗的蚂蚁大战描写中,处处“微言”着社会和人生的大义。

二、写作手法

上一篇:宪政精神下一篇:白天不懂夜的黑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