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精选6篇)
1.《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 篇一
新课标实施下农村中学的美术课教学
姓 名
徐双福
工作单位(河北省安国市庞各庄中学)
新课标实施下农村中学的美术课教学
安国市庞各庄中学 徐双福
摘要:在新课标实施下,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面临挑战。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改革教学方法,开发、利用本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尝试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路子非常有现实意义。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 美术教学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在新课标实施下许
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我们农村中学在美术教学中还多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美术新课程标准还缺乏认真的解读.。如何上好农村中的美术课我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陈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主动探究;重课堂学习,轻生活实践。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叫嚣观念的改变是必然的。
2、教学目标片面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美术教学目标,也许是因为这门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仍是美术作品的“复制”者。在新课标的实施下应该发展学生的全面才能。
3、教学过程落后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重视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重视教师的演示,轻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无从谈起。
4、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美术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情况,它是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这和新课标是背向而驰。
二、新课标实施下改善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从封闭走向开放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传统的美术教学有其合理的内容、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太重视机械的模仿,缺乏创新意识。我们应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糟粕,这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教材。学生的神经末梢随着绘画而延伸,学生的思维触角随着创作与生活的链接而敏锐,学生的情感脉搏随着创新的兴奋而勃发。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从而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索的连接。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拓宽视野,体验生活,收集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2、激发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在快乐中学习,张扬个性,教学洋溢人文关怀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中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媒介,以作业成果为最终目的,殊不知运用情感因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欣赏自然现象或民间工艺的课,教师可有意识的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体验自然界的美妙,美术文化的神奇,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提升
创新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不应以教师的示范来代替学生的创新实践。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基于这样的现实,要充分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评价中提高;让学生自主选择表现手段,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的路径,走进实践,走进创新,从而实现个性的张扬。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美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给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置疑,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光,在碰撞中生根,在碰撞中发芽。
有思想的人总能创造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美术课堂要允许学生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允许学生有理的叛逆,有情的错误;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走进课堂,带着不满走出教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呼唤学生人性的回归,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扬长。
3、农村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农村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通常一说到美术就是画画,农村的孩子们看到这一词眼,总是望而却步。因为生活条件限制他们,昂贵的工具使他们不得不只能远远的观望。学校简单的设置根本无法提供便利条件.有些甚至连一组静物都无处可摆。师资的缺乏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每每到美术课时,学生们只能看着别人画的作品,或拿出铅笔在白纸上照着勾,或铺在上面描。他们知道的美术 知识都是从电视中得来的,少的可怜。更甚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根本分不清颜色如:橘黄、淡黄、深蓝、墨绿等。让我觉得农村美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转变观念
拓宽视野 首先,农村的家长、学生应当转变观念。在我生活的环境中,我们的学生、家长们认为学习美术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是启开难以走进的大学之门的金钥匙。反之,则没必要学习它。事实上美术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缝制一颗纽扣,用什么样式的、什么颜色的、怎样缝制才能又结实又好看。再比如我们穿衣,大家有所共识,一般知识较多的人穿衣服耐看些。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他们所学知识中包括了一些美学知识,有了这方面的教育,有了标准。当然会比较好看了。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可见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美”,也就离不开“美术”教育。另外,一提到美术大家就认为是“画画”。其实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纳入到“美术”的范畴中来。如:中时我们用玉米杆插的中楼房、中眼镜„„;河流、浅滩中的中石子;田野、地边的植物叶子;奇怪形状的树根。经过巧手的拼凑,都能成为精美的作品。此外,妈妈手中捏着的鞋垫,婴儿枕着的虎头枕,脚上蹬着猫头靴,门上挂着的布帘子。无处不透着没的气息。因此我们脑中对“美术”的概念是狭隘的。我们都知道孩子门的第一任教师就是家长,家长的这种观念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不认可定会给我们的孩子学习美术带来一定的障碍。在新课程、新理念中倡导学习美术,而且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但落实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过程。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一些传统观念,使我们在第一线工作的有些教师认为学习美术没有必要。甚至有些领导认为是浪费时间。孩子们只需要会写字,算数把一些在他们脑中下定义的实用课程学好即可。而什么绘画等可以开发儿童右脑,推动智力发展;什么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什么可以美化心灵,为生活增添色彩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观念,无疑是给孩子们筑起一道高墙,想跨也跨不过去的高墙。
所以,农村的美术教育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家长、老师、学生、领导必须改变观念。为未来的花朵们铺出一条通向美术教室的平坦大路。让他们学的顺心。千万不能一棒子打死。刚刚学习绘画的儿童总是随心所欲。这时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作品。如:画的像不像、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等。这种审美观点简直就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
素。”可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根本保证。因而,我们不能武断的做出结论、应该问问孩子们画的是什么内容。当孩子兴奋的回答后老师在有针对性的提出鼓励意见。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学生第一次接触某种东西的兴趣尤为重要。千万不能因为不中心的失误抹杀了学生的天性。从涂鸦的不同角度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的东西,为此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能用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4、社会人员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管理到位
要使农村美术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需要社会人员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中校舍的准备很重要。专门的美术教室是必备条件。而教室中静物台、静物、不同种类的衬布、光源画架都是必备品。这些东西的齐全与否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另外我认为在美术教室中也应当备有图书角,如一些大家的作品,这样师讲解方便找到例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提高鉴赏力,眼中发现妙处,笔下才会出现妙笔。学校中的电脑也应当尽快联网,这样孩子才会方便得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标严格设计每一堂课,力求让学生在课堂得到不同的知识、不同的锻炼。
教育是一种智慧,我们的美术课堂如能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
新课标已经实施,广大的农村美术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学习新理论,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的艺术教育。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营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引文及参考文献
[1]石国兴 王德林 《素质教育概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12 [2]孙立春 《素质教育新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
2.《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 新高考 中学历史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改已相继出炉,批评与认同之声随之而起。但在我看来,新课标至少彰显了如下值得肯定的“趋新”特征:其一,体例新:由通史体例转变为专史体例;其二,观点新,大胆引用了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其三,史观新:改变了过去革命史观一统天下的局面,凸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在新课标指引下,高考随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一、社会史观与历史新课标及新高考
社会史观又称社会史范式,它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引领人们“眼光向下”,关注下层草根社会的历史演变,试图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于是有学者把社会史称之为视角说或范式说。那么,社会史观在新课标和新高考中又是如何彰显的,它的地位如何?
值得肯定的是,新课标一定程度地贯彻了社会史观的理念。以人教版为例,经济史专题(必修2)第五单元特设了涉及有关社会史内容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小专题,下设三个子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反映和揭示了在现代西方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百姓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从中学历史课程发展史来看,这一有关社会史内容的开设,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耳目一新,相当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这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欣慰之余又略表遗憾,就人教版新课标而言,社会史的内容只是经济史专题里的一个子目罢了,似乎是经济史的“附庸”,这与社会史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殊难相称。
二、中学历史教师的回应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回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呢?在我看来,务必做好如下两大转变:
首先,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一般而言,多数中学历史教师对于教材的内容早已熟记在心,不仅自己是这么做的,同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是,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在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之余还应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使自己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具体途径:其一,适当地订阅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刊物,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及时了解教改教法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二,广泛阅读学术性较强的相关专著,如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陈寅恪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以及《剑桥中华民国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这些著作堪称史学的经典论著,在历史新高考中出现率极高。其三,登陆学术性较强的相关网站,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论文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权威性论文网站,这些网站刊载了大量学术性较浓的论文,一定意义地代表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其四,聆听名家讲座,领略史家风范,如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北大百年讲堂等名家的学术讲座,他们不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历史知识,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和学术的统一。通过以上途径,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关史学理论和研究动态,而且可以拓宽学术视野,进而,使自己转变为一名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
其次,由单一的旧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因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革命史观在史学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以致人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为准绳。因此,在以往的课标和高考中均较为彻底地贯彻了革命史观。但是,与传统不同的是:在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彰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上述史观应如何定义?现代化史观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大众化和科学化;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包括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是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社会史观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并揭示其运动发展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史、家庭史、婚姻史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等历史。那么,面对新史观的冲击,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予以回应?首先,加强史观转变的意识。要适应新课标和新高考史观的变化,务必强化由以往单一的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的意识。其次,广泛阅读与新史观相关的经典著作。通过广泛阅读一些史学经典理论著作,使自己对新史学观念有相当程度地了解和认知,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所引发的史学观念的巨大变化。
总之,要实现上述两大转变并非易事。然而,为了适应新课标与新高考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中学历史教师又不得不予以回应,否则就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7(1).
[3]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 篇三
明楼中学 狄文玲
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国的古代先贤也有类似的训诫:一日三省吾身。思考可说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另一种表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开始,我们的前辈就慎重地告诫,先要想办法融入教学这个“流”当中,进而漫漫体会,漫漫摸索,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语文教学,热爱语文教学。然而,面对频繁的教改、课改思潮,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社会各界长篇累牍的倒戈之音。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忘记了对于语文教学本原的思考,我们的担忧、困惑,让我们的思维更多的关注于对教材编撰者意图的揣摩,对中考试题型得分的猜度,对各种机会的“赛课”中教材内容、教学样式的“炮制”,还有很重要的--对于论坛上种种批判、诟病之声,惴惴不安的“撇清”。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句对比分析的题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学生被问及:文中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能否替换,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判断--文中的词语用的好。至于为什么好,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思考之后各自会有大同小异的理解和阐发,但判断的隐性前提无疑是一致的,那就是--奉教科书为绝对真理。那么,转而来关注我们的教师,我们又何尝不是囿于这种惯性思维之中呢?想当然的认为:教材选文是文质兼美无可挑剔的;课后练习一定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参当然是一切教学活动唯一的圭臬。对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这种矫枉过正的批评,不用苟同,也无需在意,然而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在一线执教的语文教师,长期的沉湎于这样一种惯性思维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认真思考呢?
早在大学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中就有幸得到王荣生老师的教导,当时先生还是华师大的在读博士。他的授课总是与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思路广阔,建构严谨,学术意味浓郁,让人耳目一新的,颇受启迪,对于语文教学理论最初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萌生的。工作后混沌、彷徨时捧读先生的博士论文《语文课程论基础》,四种文选类型的界定、阅读教学的探讨分析,如有回到大学课堂聆听先生教诲时那种豁然开朗之感。假期,当我合上《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页,除却以往的收获,更有一种启发。因思想的闪光、文字总能力透纸背,让人再一次意识到思考的重要,尤其是对本源地追溯。然而,对于最前沿的思考又引起了多少阅读者的思考,有多少一线的教师真正在关注着它,它们又何时能落实到我们的教学理念当中,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一个的“抓手”?所有去留的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之所以有这点体会,主要是基于阅读过程当中以下几点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素养。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怎样通过教学内容达成这种目标,也就是具体“教什么”,大纲没有具体的交代。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教材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甚至不夸张地说,多少个老师很可能就有多少个不同的教案。比如杭州市江干区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的六堂研讨课就是个例子。同样是鲁迅的《风筝》,六堂课的教学却都截然不同,其主要内容分别是:①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②体验鲁迅的“民族魂”;③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④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⑤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⑥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正可谓各显所长,另人目不暇接。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感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深入文本对其做另类的个性解读,功夫不浅!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篇课文如此之多的解读,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还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方式,还会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以往我们对于一堂课的优劣更多的从授课形式,教学效果,课堂组织,师生互动情况等方面来做以评价。但究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之间却有着这样巨大的差距,孰好孰劣?
设想,对于以上教师出色的授课,我们只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表面地模仿。换句话说只是明白“怎么教”,忙活了半天却还是不清楚“教什么”,不能在本根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这个环节上加以把握,寻根溯源,那么要想单纯地模仿个性形式上的热闹,其结果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面对许多名师的授课,我们却很难习得一样,因为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其个性表现的部分,而对其隐性的部分没有能拨云见日。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以下简称《内容》)一书中,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形态,“教”的部分“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语文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可能,但其本身只能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创生,既然这种“选择和创生”必然存在,合理存在,那么如何做出符合理据的“选择和创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语文专业素养。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内容于教学落实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关系:从语文教材到--教学内容生成为第一层面(也就是从单纯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什么);选择、生成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为第二层面(也就是不同个体选择、创生的教学内容必然的存在高下、优劣的差异);教学内容能否真正落实此为第三层面(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既“怎样教”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三个层面,无论哪个出了故障,就全盘皆输,这就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推进,知识的除旧纳新迫切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建设。《内容》一书中分别对“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状和产生性加以分析: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的频繁变动,比如由“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势必引发“学校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不断创生除新的知识,这些或多或少的需要介入语文课程内容当中来,比如话语分析、语篇特征分析、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研究和语篇比较研究等;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半自然性”的特点,每个人对语文知识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对某一“定篇”,“语文教材编纂者、语文教师乃至学生,搜可能也可以生发自己的阐释;权威的阐释也会因时代、因人而有所不同。”这使语文知识,或者更大一点的语文教学内容带上了更多的“生产”的色彩。
一面是语文学科半自然性的特点,一面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冲击,如何在把握根本的东西之后,自由应对?如何放下思维固有定式,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对于语文教内容大有裨益的新知识、新成果?如何本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参与到课程研制中取,使“教什么”,“怎么教”慢慢明晰起来?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前沿智者的声音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诚然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得到了解决。比如《内容》一书中,对于教学实际中究竟怎样选择和创生内容并没有一二三四条可以操作的准绳。同样前面提到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中对于四种文选的界定,也没有的非此即彼的论断。但他们的可贵就在于思考之后对于本质理念的质疑,向传统墨守成规的挑战。他们或许并没有给出一条现成的路来让你我走,但他们的思考却为不久后这一条条路成为可能,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然而,只有在把前沿的思考转化为更多人的关注,转化为我们第一线每个从事语文教学同仁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才真正有分量,才真正能使变革深入到我们教学的内部,才真正能找到最终的出路。
曾闻学界的前辈说,一堂好课并非一定上的完整无缺,留点遗憾,就留下更可值得去思考和改进的东西。那么一部学术著作的力量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照亮另一片思考的天地,不也正是阅读的快慰和价值所在吗?
参考文献资料:
⑴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6
⑵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一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 篇四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它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它倡导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文试就如何从新旧大纲对比来谈谈适应新课标新理念的粗浅体会。
一、对高中数学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的比较
新课标精选那些前沿的、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倾向。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新课标对旧大纲的教学结构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内容有增有减,对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陈旧老化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因知识的深挖掘而发展得过极过热已走进死胡同的内容,进一步精简或降低目标要求。新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包括五个模块。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新课程增加部分渗透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5.初中美术新课标 篇五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
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四、课程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6.《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 篇六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创新性;教学
小学美术新课标的设置是与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旨在培养现代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美术素养,让各个学生的潜力都得以发展。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地将美术教学的魅力发挥出来,以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与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把美术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领悟到美术的价值。在小学美术的创新性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美术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在《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这一课中,可以使用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进行欣赏,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吗?”取源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有真切的感受。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同样是我国早期水墨画的代表作,这篇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多项国际大奖,它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水墨画产生浓厚兴趣。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么生动形象的画取材于哪儿!我们来看这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提问谁知道齐白石是怎么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的吗?于是,教师给学生讲述齐白石的故事。齐白石出身十分贫寒,他做过农活,曾居住在小市镇里面。跟着叔祖父学习木匠,后来又改学了雕花木工,它从民间的画工入手并进行深入地钻研,最后终于成为自成一家的书、诗、画、印全方位发展的千古伟人。通过这样的讲述,不但能够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树立美术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学好美术。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要遵循审美规律,尽可能多给我们的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感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于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学生们引入思考、体验、判断、鉴别,并且努力地将学生审美的情趣进行提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多看一些作品,并且直接地对作品的线条与色彩进行欣赏。这样长期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在户外进行写生,这样可以让自然风光给学生艺术上的熏陶。让学生们在美术的创作中,可以运用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创作,这也是艺术创意的一个充分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创造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地将这些能力应用起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要积极地给学生创设出有利的条件,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开展艺术欣赏的活动。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力求以最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互动合作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还有跨学科的学习,将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美术这门艺术所具有的价值。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的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美术教师要努力地做好美术教学的工作,让学生的美术基础与素养都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中学美术新课标与教材研究》美术教学设计的要点】推荐阅读: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历年试卷2005-2014(答案)11-19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1-16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08-27
中学美术教学目标09-28
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07-03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10-03
中学美术社团计划06-10
中学美术教师年度总结09-25
浅谈中学美术现状10-22
中学美术书法活动记录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