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论文

2024-09-23

药物设计论文(精选13篇)

1.药物设计论文 篇一

1.课程设计

1.1课程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课程设计上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按照企业实际药物分离纯化生产过程进行教学,依次讲授基本原理、萃取技术、蒸馏技术、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固相析出技术、干燥技术和电泳技术。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涉及一些工程计算等工程性比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把这些知识作为兴趣课后学习,而在课堂上要精选分离纯化基础原理、技术等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且适当引入新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探索现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奠定必要、足够的理论基础,同时注意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完整性,在淡化理论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2积极引导启发鼓励

学生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职业的具体工作过程不了解,意识不到课程内容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适当给学生介绍药品生产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流程,同时建立生产工艺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在整个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接触,多去理解学生的感受,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1.3合理导入适当拓展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不仅要选用合适的教材,还要提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反应,以合理的速度引导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绪论作为教学的开始,是该课程的第一堂课,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也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绪论中对整个课程的导入很关键,以后讲授每个章节时对章节的导入也很重要,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关注最近研究进展,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自己的科研经验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例如薄层色谱是实验室广泛应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其原理、操作在课本中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课本里面学不到的,教师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出来,传授给学生。另外还要补充一些GMP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介绍药物从研发到制成成品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4方法多样合理搭配

本课程理论深奥抽象,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如果仅用语言和板书进行讲述,缺乏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会对很多知识点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为直观。它能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还能解决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面。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实验室条件很难跟上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也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制药机械,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新技术、新设备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工艺流程,加深印象。但多媒体包含知识量大,授课速度快,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多媒体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用板书将知识点进行归纳,适当提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控制授课节奏,给学生留出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教学方式有很多种,要合理搭配,取长补短。

1.5适当举例激发兴趣

教材编写通常采用的是学术用语,如果整节课都进行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课堂气氛会陷入枯燥、沉闷的状态。应该适当调整方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及先进性。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加活跃的气氛,也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讲授每章节的内容时,为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其求知欲,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讲授膜分离时,让学生看到实验室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滤纸过滤;在环境保护方面,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液膜法处理废水;为学生介绍在进行海水淡化时用到的电渗析技术;也给学生介绍海带(生物膜)富集碘的原因。

1.6重视实验校企结合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实训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目前受实训学时和条件的限制,实验内容的安排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无需思考就能得到结果,这种实训模式不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在开展实训之前要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过程,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近年来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迅速渗透到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企业岗位职责要求和最新的分离纯化技术信息之外,教师还应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药品生产企业,让学生参与药品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了解书本和实际生产上的差距,弥补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拓学生眼界。

1.7过程考核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结果往往只考虑期末卷面成绩,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忽略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百分制)=期末考试卷面成绩(50%)+课堂出勤及回答问题表现(20%)+小论文撰写(10%)+实训操作(20%)。考核方式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查阅文献资料,设计一个具体的方案,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另外要求学生对课程有所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小结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的开展要围绕制药过程,同时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重视实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课程设计上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课前备好课,课堂上认真观察,课后反复总结反思,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2.药物设计论文 篇二

一、《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选修①《化学与生活》第三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 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同时, 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 重点介绍滥用药物的危害及毒品的危害。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 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二)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某些常见药物和副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药店, 阅读药品说明书, 学会安全用药;通过网上调查药物错用、滥用及毒品造成危害的案例, 树立正确使用药物、拒绝毒品的安全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 树立科学用药、拒绝毒品的正确价值观。

(三) 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课文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 我们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 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 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 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 乐于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 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 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毒品危害的宣传。

(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 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 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 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 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 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 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2.教学实施过程

二、对“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课程理念, 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 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 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本节课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对 “正确使用药物” 的要求, 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 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 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 学生有能力从和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 此外依据互联网等课程资源, 如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吸毒成瘾的机理等与课文知识紧密联系, 使课文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科书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 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 (人工合成药物) , 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 (天然药物) 。 教科书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的同时, 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 如服用阿司匹林、青霉素和麻黄碱的不良反应, 同时介绍了毒品的危害等。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 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具体药物的相关知识, 而是这些知识背后含有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对日常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教学, 在情境交流中学生了解家庭小药箱中常用药物的种类, 在对具体药物的介绍中逐步建立起应用自身的化学知识, 选择药物、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认识, 把学生从普通人的选择和使用药物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意识和方法, 认识到自身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大作用, 最终完成正确使用药物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 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 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 共同学习构建家庭小药箱, 紧密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体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 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 因为所有药都有副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毒品的危害从互联网选择了大量国际禁毒日的宣传图片, 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 使学生意识到毒品的危害。

重视开放性课堂的特征。 特别是对家庭药箱的讨论和习题中吸毒、吸烟的讨论, 组织好这样的课堂, 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帮助。

3.药物设计论文 篇三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4954(2010)04-251-04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4.007

我们于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历经3年时间开发研制了《内科疾病药物治疗查询软件》(版本号V1.0),并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现已投入使用。现将本软件的设计与应用介绍如下。

1 软件介绍

1.1软件功能:①提供内科各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要点、用药原则、主要用药介绍和推荐用药方案的可视电子文稿;②提供内科疾病临床诊治相关治疗药物的查询。

1.2软件特点:①知识新颖;②视窗界面直观友好;③查询药物方便;④操作方便,判断快速。⑤提供内科疾病临床诊治和药物治疗同步参考查询载体。

2软件的开发工具和运行的硬件环境

2.1开发工具:以winxp为操作平台,应用Borland公司开发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Delphi 7.0,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

2.2硬件要求 :硬件平台:奔4以上配置电脑,256M内存,1G硬盘。

2.3运行环境: windowsxp,adobe reader 6,office。

2.4 编码语言:Delphi,版本号7.0。

3软件设计的技术特点

3.1软件设计:本软件采用Delphi7.0作为开发工具,采用Access2000作为数据库,主要运用TreeView控件和后台数据库相结合,运用树的递归,根据各种疾病的分类,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内科各种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要点、用药原则、主要药物介绍和推荐药物方案等内容。

3.2程序组成模块:内科疾病药物治疗查询模块。

3.3关系数据库建立:采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关系型数据库。

3.4操作程序:打开程序,进入软件判断界面,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便捷。

4软件视窗界面使用

4.1操作说明:打开程序,进入《内科疾病药物治疗查询软件V1.0》总界面(见图1)。

4.2 点击系统疾病(见图2 系统疾病界面)

4.3点击系统疾病(见图3某系统疾病界面)

4.4点击系统疾病具体栏目(见图4系统疾病具体栏目界面)

4.5点击系统疾病具体栏目(见图5系统疾病具体栏目界面)

4.6点击系统疾病具体栏目(见图6系统疾病具体栏目界面)

4.7点击系统疾病具体栏目(见图7 系统疾病具体栏目界面)

4.8点击系统疾病药物具体栏目(见图8 系统疾病药物具体栏目界面)

4.9 点击系统疾病药物具体栏目(见图9系统疾病药物具体栏目界面)

4.10药物查询(见图10药物查询栏目界面)

5 讨论

从以上软件视窗界面功能图示可知本软件功能为对内科各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要点、用药原则、主要用药介绍和推荐用药方案等内容进行点击查询,同时还提供内科疾病临床诊治相关治疗药物的查询功能。本软件特点为:①知识新颖;②视窗界面直观友好;③查询药物方便;④操作方便,判断快速。⑤提供内科疾病临床诊治和药物治疗同步参考查询载体。

本软件的编写风格,不同于一般内科参考书和药物手册,改变临床诊治和药物治疗参考书分离局面,力求对内科疾病做到临床诊治和药物治疗同步查询,这是本软件研究设计的重要创新之处。此外,在研制过程中,参考了近年大量最新文献资料,并结合我们多年内科用药临床工作经验,研制而成,力求内容新颖、观点鲜明,尽可能介绍新的药物、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是一个有关内科疾病药物治疗的新型载体读物,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实用性强的用药查询载体,适用于内科、急诊科临床医师及社区全科医生,也可供患者和家庭大众人员用药时参考,有助于使用者拓宽用药知识。

4.口腔药物学消毒防腐药物总结 篇四

概念:消毒药(disinfectants)是指在一般浓度下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防腐药(antiseptics)是指在一般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作用机制:1.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或凝固2.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统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药效学分类: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

高效:对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一切病原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eg:戊二醛

次氯酸钠

优氯净

环氧乙烷

二氧化氯

过氧化氢

过氧乙酸等

中效:对除芽孢外的一切病原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eg:酚类

含碘消毒剂(碘伏、碘酊等)

醇类

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

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等 低效: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不能杀灭结核杆菌和细菌芽孢。eg:氯己定、季铵盐类等

影响消毒防腐作用的因素:药物化学结构、药物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PC药物在脂质与水中溶解度之比);药物的浓度与作用时间(一般成正比)、溶剂(苯酚水溶液杀菌力大于苯酚甘油或油溶液,碘酊刺激性大于碘甘油)、温度(一般每增高10℃,消毒效果增加1-2倍)、pH值、有机物存在的影响、微生物对其敏感性、药物配伍及相互作用(甲醛与乙醇合理,酸碱配伍禁忌,红汞与碘溶液配伍禁忌)、湿度、临床需要。

代表性药物(代表人物:Joseph Lister,为仿佛、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酚类:都不稳定,羟基易氧化,避光保存。酚类构效关系

1.苯环烷基化取代基在6个碳原子以内时,岁碳原子数的增多,抗菌作用增强,毒性下降,邻甲酚强于苯酚

2.甲基取代基间位作用大于对位,对位大于邻位。eg:间甲酚>对甲酚>邻甲酚 3.苯环上引进卤原子(通常为氯原子),抗菌力增强。eg:对氯苯酚>间苯酚>苯酚 4.苯环上-OH增多,抗菌性和毒性均降低。间苯二酚基本无毒性,常用作药用辅料。5.苯环上的烃基侧链,抗菌力:正烃基>异烃基

酚类口腔临床应用:常用,包括酚、酚制剂、酚的衍生物 酚类杀菌作用机制:

1.高浓度下,裂解并穿透细胞壁,菌体蛋白凝固沉淀 2.低浓度/较高分子的酚类衍生物→酶系统失活

3.溶液表面张力↓细胞壁渗透性↑→菌体内含物逸出 4.溶于细胞类脂体,与蛋白质氨基反应

5.衍生物中某些烃类与卤素,有助于降低表面张力,卤素可促进衍生物电离增加溶液酸性。酚类消毒力指标:酚系数(phenol coefficient 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条件下,被测定消毒药与苯酚山灭同一种细菌,通常选用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需最低浓度(最大稀释倍数)的比值。同等杀菌结果下,待测者稀释度1:1200,酚对照1:100,酚系数为1200/100=12.0 苯酚phenol:中效消毒剂。使菌体蛋白变性和破坏酶而呈现杀菌作用。稀溶液能使感觉神经末梢麻痹呈局部麻醉作用。高浓度外用可引起组织损伤,皮肤或黏膜蛋白凝固变白,局部灼烧感、麻木、神经末梢麻痹,组织坏死脱落。苯酚口腔临床应用:

樟脑苯酚溶液(处方组成:樟脑+苯酚+乙醇)。用于窝洞及较轻根管感染的根管消毒剂、牙髓安抚镇痛剂等。碘酚(处方组成:碘、碘化钾、苯酚、蒸馏水、甘油)。用于牙本质过敏和瘘管的烧灼等。

注意事项

1.对皮肤与粘膜有腐蚀性。若皮肤被酚腐蚀后,立即用植物油、甘油或50%乙醇洗涤,如腐蚀的创面很大,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后,再用油涂搽。

2.本品对组织的穿透力极强,仅在小面积皮肤上使用,高浓度外用可引起皮肤组织损伤,甚至坏死。用于体表皮肤的水溶液,浓度不宜超过2%

3.过量的苯酚在暴露的伤口甚至完整的皮肤上被吸收后,可引起严重甚至是致死性的中毒反应,故破损皮肤或伤口不能使用本品。

甲酚cresol:为邻、间、对三种异构体混合物。用含本品的煤酚皂溶液(来苏儿)稀释后洗手或皮肤消毒浓度不宜超过2%。甲醛甲酚液可用于根管消毒;酚醛树脂塑化液用于牙髓塑化治疗。

对氯苯酚parachlorophenol 杀菌力强于苯酚,腐蚀性弱于苯酚 口腔临床应用:

1.对氯酚的0.25%生理盐水溶液:用于瘘管冲洗

2.樟脑对氯酚:樟脑+对氯酚配制而成,用于感染根管消毒 3.5%-20%樟脑对氯酚甘油液:用于口腔黏膜感染时局部涂布 4.1%-2%樟脑对氯酚软膏:用于治疗丹毒

麝香草酚thymol,能与多种有机药物如薄荷脑、樟脑、水合氯醛、丁卡因等混合或研磨,液化成共熔混合物。杀菌、防腐、对真菌和放线菌有较强的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弱,杀菌力比苯酚强,对皮肤黏膜刺激性比苯酚小,其毒性约为苯酚的1/10,具有较强感觉麻痹作用。用于窝洞消毒、根管消毒及牙本质脱敏。通常采用棉球蘸药,置放于窝洞中,或涂擦,或在根管内留置药物棉捻。商品有:洁莱雅口洁素,Cresophene 根管消毒液

木馏油creosote:具有酚类的杀菌作用,呈现消毒、防腐、轻度镇痛及除臭等功效,单独或配伍其他药物,作为感染根管消毒剂、盖髓剂等使用。

丁香酚Eugenol:具有酚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有轻度镇痛、抗菌与防腐之功效。口腔临床应用:

1.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用于深龋治疗的洞衬剂与安抚剂,作乳牙根管充填、间接盖髓剂、暂封材料。

2.牙周塞治剂:粉剂:氧化锌、松香、鞣酸,液体:丁香油,用于牙周手术后创面的保护,止痛、压迫和固定龈瓣、止血、防感染。

间苯二酚resorcinol:又称雷琐辛或树脂酚,作用弱于苯酚。口腔临床应用:利用间苯二酚与甲醛在碱性条件缩合形成酚醛树脂,作根管充填和抗牙本质敏感等。醛类

醛类作用机制:凝固蛋白质、还原氨基酸、使蛋白质分子烷基化,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同时对黏膜刺激性亦大。甲醛溶液Formaldehyde solution:含37%-40%(w/w)的甲醛水溶液,久置或低温沉淀成多聚甲醛,升温至60-70℃可解聚。酸化促聚合,加少量乙醇或甲醇可防止聚合。因致癌作用不宜用于空气消毒,稀释十倍后保存尸体与生物标本,密闭在干燥器内熏蒸消毒口腔科小器械,配伍成甲醛甲酚液作为根管消毒剂。配伍成酚醛树脂作为根管塑化剂。对皮肤黏膜强刺激性,可引起过敏反应,注意事项严格操作规程(污染皮肤:肥皂和水洗净、以稀氨水中和成乌洛托品;摄入:水、牛奶、活性炭、缓和剂;避免洗胃催吐)

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在常温下能缓慢释放甲醛呈现抗菌作用,杀菌力强,穿透性好,作用持久,刺激性亦比甲醛小。

口腔临床应用:多聚甲醛依浓度的不同其作用及强度也有所不同:

商品:儿童无砷失活剂,成人无砷失活剂

戊二醛glutaraldehyde,被誉为继甲醛、环氧乙烷之后,化学消毒剂的第三次飞跃。

广谱、高效和快速的杀菌作用,毒理学安全性好,对人刺激性较甲醛小,对物品腐蚀性低,酸性水溶液稳定。水溶液中有线性结构(可作用于蛋白质及核酸,有杀菌作用)和环形结构(无)。水溶液呈微酸性,酸性溶液稳定,碱性溶液不稳定,在pH>7的条件下,逐渐地聚合成不饱和丁间醇醛多聚体,pH7.5~8.5杀菌能力最好并且随pH增加聚合物形成加速随之杀菌作用下降直至消失。pH>9时可加速聚合而失效。

药理作用:具有高效、广谱、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病毒等均有较强杀灭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以两个活泼醛基的烷基化作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物蛋白分子的不同基团,使其失去生物学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国内主要产品:

1.2%碱性戊二醛:加入碳酸氢钠,碱化至pH7.5-8.5。加入亚硝酸钠作为防锈剂。具有很强的杀芽孢作用。但其稳定性明显下降。配置好的溶液在20℃室温经14d后。浓度降低,杀菌作用减退,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亦可用2%强化酸性戊二醛(不适合用亚硝酸钠作防腐剂)或2%强化中性戊二醛。器械消毒(2%戊二醛),熏蒸消毒(10%戊二醛在防护箱中密闭过夜,用来对物品灭菌消毒)口腔应用(2%戊二醛溶液用于根管消毒,与氢氧化钙配伍作牙髓切断后的覆盖剂)影响戊二醛杀菌的因素:

1.浓度的影响:戊二醛浓度降到2%以下其杀菌效果明显下降。低浓度戊二醛溶液可导致细菌芽孢产生亚致死,而造成检验结果阴性(无细菌芽孢检出),一旦条件适宜亚致死的细菌芽孢即可发芽生长。

2.PH值:PH值的高低不仅影响戊二醛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戊二醛的杀微生物作用。

3.有机物:由于有机物可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并可消耗消毒剂,因此,对任何消毒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戊二醛,这种影响并不太大。4.温度:消毒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但在常温范围即15~30℃范围影响不明显。温度低于15℃,杀菌效果下降,高于30℃杀菌作用明显增强。

5.药物设计论文 篇五

根据《赣州市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年度积分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赣市卫计医字(2018)2号)文件,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要求

对全院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实行12分积分管理。凡经查实不合理使用药物的,依据不同情形扣分,并给予扣减绩效,扣完6分的医师给予诫勉谈话,年度内扣完12分的医师予暂停使用处方权,调离临床岗位一个月,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恢复处方权,同时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月进行动态公示,每季度对积分情况进行排名公示。

二、扣分标准

(一)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1、被江西省“阳光医药”网上监察系统监测为红牌的处方医生,扣12分;监测为黄牌的处方医生,扣6分

2、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无指征用药扣3分;有指征,但病程中无记录及分析扣1分;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征扣3分,无记录及分析扣1分

3、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越级使用限制级药品扣3分,越级使用特殊级药品扣6分,门诊使用特殊级药品扣6分。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二联及二联以上应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确扣3分;联合用药药品选择不合理,扣1分。

5、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扣1分。

6、微生物学标本的检测:门诊或轻症患者可采用经验性治疗,不必找病原菌,住院患者使用限制级药品未留取标本做病原学检查的扣1分,使用特殊级药品未留取标本做病原学检查的扣2分。

7、抗菌药物的应用疗程:未按规定及时停用抗菌药物的扣2分;出现抗菌药物使用过长现象,没有加以分析的,扣1分。

8、抗菌药物的选择:未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扣1分;预防用抗菌药物没有目的性的扣1分

9、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给药剂量不合理的,扣0.5分;给药次数不合理,术前给药以手术切开皮肤为准,手术记录中要记录切皮的具体时间,并有记录到分,术前给药的具体次数及具体时间未明确在病历中体现,违反扣0.5分

10、抗菌药物的更换:抗菌药物的更换必须要有记录,同时应说明更换理由,无扣1分

(二)中药注射剂等六大类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

1、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每次扣2分;

2、不合理使用营养辅助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3、不合理使用消化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4、不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及肿瘤辅助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5、不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6、不合理使用生物制品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三)开具其他不合理用药处方(含医嘱)

1、对于开具不规范处方的医生,每次扣0.5分;

2、对于开具用药不适宜处方(或医嘱)的医生,每次扣1分;

3、对于开具超常处方(或医嘱)的医生,每次扣2分,(四)漏报、瞒报

对于漏报、瞒报药品不良反应的医生每次扣1分;漏报、瞒报严重的或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医生每次扣3分;已上报药品不一良反应但在病程中无记录的每次扣1分。

三、附则

(一)同一处方或病历若同时违反两项及两项以上标准的,视具体情况按至少最低一项处罚标准以上扣罚。

(二)以上扣分处罚基于每月处方点评及各种合理用药专项点评结果,即由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开会讨论认定,经专家点评认定为不合理用药则按相关扣分标准进行扣罚,并在每月质量通讯中予以公布。

6.药物设计论文 篇六

中标备案和监管制度

依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建立实施监督检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精神,按照国家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国食药安监【2011】454号)的要求,为切实保证基本药物(含省内增补品种,下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和监管制度。是为了及时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的中标情况,不管是在本地中标还是在外地中标的品种,必须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备案,同时向企业所在地市(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备案。

二、省局药品安全监管处主管全省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药物中标备案情况的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局。

三、备案内容包括中标价格、成本情况以及中标省份名称等,并将中标情况汇总上报到省局和市(州、地)局,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各报一次(附表)。省局和市(州、地)局根据企业备案情况以及工艺处方核查等情况,对中标品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四、要切实加强中标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基本药物生产

质量规范,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上报的中标情况对基本药物定期进行质量抽检。

五、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各项标准要求,完善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企业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药品生产及质量保证等关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针对中标品种备案情况,各地应当结合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的实际,依据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及处方核查工作档案,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强化基本药物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为:基本药物是否按照药品GMP要求进行生产;药品生产用原辅料供应商审计和质量监控情况;生产工艺验证情况;产品质量检验及放行等关键环节。

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省局和企业所在地市(州、地)局一年不少于2次,企业所在地县(市)局一年不少于4次。

七、基本药物是保证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对涉及药品生产及质量问题的群众举报,必须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应严格依法予以查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禁止出厂销售,已出厂的应予召回。

八、强化基本药物委托生产的监管。中标备案的基本药物有委托生产的,对生产委托方,药品监管部门要检查其是否履行对受托方生产的质量监督责任;对基本药物生产的受托方,所在地药品监管部门

应将其纳入属地监管范围,严格要求其按照委托方注册的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不得擅自变更原辅料及其来源。对委托方本身不进行生产的委托生产申请,原则上不予批准。基本药物委托生产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必须具备电子监管码赋码条件。

九、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为加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应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和安全。

十、提升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药品GMP实施水平,以适应国家药品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省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基本药物市场竞争力和中标机率,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十一、进一步提高中标基本药物中标品种的电子监管水平,强化基本药物电子监管质量,完善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十二、加强中标品种销售票据管理,严厉打击“挂靠经营”和“走票”等违法行为。各地应结合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票据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行为,认真贯彻实施《关于规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票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9〕283号)的要求,加大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情节严重的或者典型的案件,要督促严肃查处。

十三、要切实强化对基本药物中标品种中特殊药品经营的日常监督检查,严防从合法药用渠道流失。

十四、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

置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调查、评价、处理工作程序和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药品安全性信息反馈,及时向有关部门及社会提供各种安全信息。接到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死亡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工作,并及时报告相关进展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十五、注重经验总结,完善监管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附:基本药物中标情况统计表

7.药物检测技术项目教学案例设计 篇七

药物检测技术从药物检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 以药物检测基本知识、化学基本技术和常用分析仪器等通用技术作为铺垫, 围绕药物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检测专项知识与技术这条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并将这些知识与技术应用到代表性药物的质量检测中, 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体现, 理论与实践脱离, 专业知识又比较枯燥、乏味、深奥,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应用项目教学模式后, 使“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做”中“学”,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2]。因此, 笔者总结教学经验, 将项目课程模式应用于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来, 以典型项目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为例, 对项目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1 教学内容

1.1 项目名称

实施项目为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本项目单元的设计以《五年制高职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 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开展实践性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探索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改革, 以提高药物检测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已经学习药物的鉴别、药物的一般杂质检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自行设计项目方案, 并通过小组协作完成, 以最终的检验报告单作为最终成果进行教学活动。

1.2 教学时间及任务划分

根据实际工作要求, 本项目单元的实施细化为5个任务, 用5学时完成 (见表1) 。

2 教学项目节选的背景

2.1 项目选取依据

药物检测技术是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课程, 所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它服务于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 服务于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滴定分析是药物检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之一, 本项目所选用的阿司匹林作为水杨酸类药物的代表, 含量测定采用酸碱直接滴定法, 综合体现了本课程教学的目标:掌握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相关理论, 熟练掌握常用化学基本操作, 通过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的意识。

2.2 学生特点

授课对象为药物制剂专业高职三年级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的知识及技能, 水杨酸类药物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知识, 但对于药物结构、药物性质及检测方法3者的联系认识不明确, 规范操作意识不强;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了查阅《中国药典》和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 能完成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在学习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强, 大多数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欲望, 但学生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3 教学目标

作为专业课, 以提高学生技能作为教学的重心, 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从而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依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 笔者将该项目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3个方面进行分析,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要求。

3.1 知识目标

能说出阿司匹林质量检测的内容;能说出阿司匹林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能阐述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原理。

3.2 能力目标

能依照阿司匹林的质量标准, 规范操作阿司匹林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能依据阿司匹林的结构, 分析阿司匹林的性质, 设计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方案;能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正确、规范地填写药品检验报告书。

3.3 情感目标

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的工作意识;具备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4 重难点分析

4.1 重点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中对阿司匹林质量检测项目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的要求, 本项目单元的重点为:制订阿司匹林检测方案, 应用比色法实施药物鉴别和检查, 通过滴定操作完成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4.2 难点分析

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平时操作随意性较大的特点, 本项目单元的难点为:电子天平的规范操作、碱式滴定管的规范操作和检验报告书的规范填写。

5 教学设计

5.1 教法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将项目教学法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除此以外, 还合理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导入法、直观教学法, 并结合容量分析、化学分析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所有学生都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5.2 学法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法指导是关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笔者在进行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引入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 自己查阅资料, 构建知识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 拟订项目方案、实施项目任务。养成了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得到增强。

6 教学实施

6.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项目实施所需的试药和仪器, 碱式滴定管操作视频资料、质量检测方案PPT;学生准备:学生分组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收集阿司匹林质量检测资料。

6.2 教学过程

依照课程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将本项目单元细化为5个任务, 用5个学时完成。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情景导入→任务描述和分析→制订计划和方案→实施项目任务→任务评价与总结 (见表2) 。

7 教学评价设计 (见表3、表4)

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 以学生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评价依据, 采用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结合的评价形式。技能操作中, 以小组自评 (30%) 、组间互评 (30%) 和教师评价 (40%) 相结合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3个方面进行评价, 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讨论

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能尽可能地预见整个教学过程会出现的问题, 并能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成员角色分配, 教师应做好标记, 认真观察, 以防止有些学生浑水摸鱼;要对学生的表现和项目完成情况, 做出合理并具有约束力的评价, 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做好观察和指导工作,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施天慧.药事管理与法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 :69-70.

8.药物组合使靶向药物更有效 篇八

癌症靶向药物这种选择性的杀死癌细胞的药物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中的启示录,它们能使一些幸运的患者健康的多活几年,不幸的是,只有一部分患者对此类治疗有效,而这些幸运儿最终也会产生抗药性。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希望在大量临床治疗中,通过更好地理解肿瘤细胞复杂的内部机理,来使靶向药物能够对更多的人更有效。最近,科学家对一类靶向肺癌的药物又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药物靶标,用新的药物组合来提高已有靶向药物的活性。他们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开启新的癌症治疗方案,从而开发出适合个人的更有效的药物组合治疗方案。

靶向的EGFR抑制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其高选择性和非细胞毒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靶向治疗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将药物准确送达病变部位,并且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在局部积累一定浓度,高效消灭病灶的同时、降低对机体的损伤。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不是以杀死肿瘤细胞作为目标,而是以一些在肿瘤细胞特异性结构或高表达的功能性分子作为靶点,与相应配体或抗体结合,直接阻断肿瘤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

分子靶向治疗的关键步骤在于确定治疗的分子靶点。在众多研究的靶位点中,EGFR无疑是一个“明星”位点,EGFR抑制剂也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广泛的抑制剂。EGFR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上皮细胞,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它的胞内结构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当具有激动功能的配体与之结合时,能激活EGFR自身酪氨酸激酶活性,继而激活下游多个分子途径。EGFR在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侵袭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起关键作用,而恶性肿瘤恰恰正是需要加快细胞繁殖,加速肿瘤转移,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以及阻碍肿瘤凋亡。因此EGFR的失调可能使细胞的生长调控失控发展成为恶性肿瘤,EGFR信号转导通路与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对EGFR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通过干预EGFR信号转导进行肿瘤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和抗肿瘤药物筛选的一个新的靶点和热点。最典型的方法就是设计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以抑制细胞分裂进程、血管生成以及肿瘤转移,还能加速细胞凋亡。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EGFR抑制剂选择l生强、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目前已经研发成功上市的药物也有不少,像临床使用的伊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埃罗替尼(Erlotinib)等。

靶向治疗的影响因素

虽然EGFR作为肿瘤治疗的特异性分子靶点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依然还有很多病例对该药物不敏感。据统计,EGFR抑制剂在大约10至40%的肺癌患者身上发挥功效,也就是说,还有一多半的患者对EGFR抑制剂类药物无良好应答。这与每一个患者自身条件息息相关,比如种族,性别和吸烟史等有关。有临床研究表明,亚裔、女性、无吸烟史、腺癌患者对EGFR抑制剂反应良好。同时,有EGFR基因突变的癌症患者也更容易对药物反应。有证据证明,EGFR突变型癌细胞对细胞毒化疗药物的并不敏感,但对吉非替尼敏感性相对于未突变型提高100倍。还有学者进一步报道,EGFR突变型也对埃罗替尼高度敏感。但事实又是,对药物有良好反应的患者并不是都有突变,据统计,在所有良好药物应答的患者中,约10至60%的应答者没有突变,当然,也并不是有了基因突变就会有积极药物效果。而且这些突变也是相当复杂,并不像科学家们希望的那样能够预测。

如此一来,就给科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究竟该如何应对药物无效的病例。很显然,除了EGFR这一关键因素,其中必然还有其它因素发挥调控作用。需要考虑到更多的调控机制,并且采取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靶向药物的复杂调控网络

“我们有数百个正在研发的药物,但并不能测试所有可能的药物组合方案,”麻省理工学院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Cancer Research at MIT)的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hp Sharp)说,“若要进行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我们必须理解在细胞间信号传导网络或者基因突变所带来的变化,从而来预测正确的药物组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著名的临床肿瘤学专家查尔斯·索耶斯(CharlesSawyers)和斯隆·凯德琳(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期待通过基因沉默的方法发现影响药物活性的调控机制。科学家们从一个已知的对EGFR抑制剂有抗性的癌症细胞系开始,将癌症有关的基因逐一沉默。他们发现,在一个调节细胞分裂和死亡的称之为核因子——卡帕贝塔(NF-Kappa Beta)的分子途径中,通过抑制一定的基因可以使细胞对药物更加敏感。在临床试验当中,这一结果在肺癌患者体内得到证实。在EGFR突变的患者体内,此通路有较高活性的患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差。与之相反,如果给一些患者用药,来抑制NF-Kappa Beta通路,EGFR抑制剂将会更有效。

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的道格·劳芬博格(Doug Lauffenburger)和同事们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们并没有关注为何EGFR突变的一些病人对EGFR抑制剂不敏感,相反,劳芬博格想知道为什么药物对这么多未发生突变的患者有效。他们的科研团队从两组不同肿瘤细胞人手,一组具有抗药性,而另一组对EGFR抑制剂很敏感。研究小组检测了细胞各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特性。通过这些检测数据,科研团队对这两种细胞建立了两类模型,以寻找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他们发现的不同之处中有一点特别显著:对EGFR抑制剂敏感的细胞通过胞饮作用将受体摄入细胞内部的速度较慢。虽然现在不完全清楚该现象如何影响细胞对药物的反应,但科研工作者认为受体结合靶位点时,其位置会影响下游的化学通路,将之激活。如果这一发现能够在临床中得到验证,科研工作者就可以针对此特点来研发新的医疗方案,最终来确定哪些患者会对药物敏感。此外,劳芬博格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他们可以加入另一种药物,通过抑制模型中涉及的下游通路,从而使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该类药物目前正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进行临床试验。

“这两项研究对于加强靶向治疗的组合疗法提出了新见解”,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生物学部副主任(deputy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Cancer Institute’s Division Of CancerBiology)丹·甘拉汗(Dan Gallahan)博士说。“这些研究结果突显了疾病的复杂性,但也表明,如果我们能准确了解癌症生成的机制,我们便可以有应对之策。”

靶向药物的优势与困局

在传统的癌症治疗中,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正常细胞的功能,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并影响治疗效果。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以病变细胞异常分子为靶点,根本特点在于治疗的选择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临床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有关EGFR的研究至今已有几十年,以EGFR及其突变体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现已成为癌症研究中的热点。也有不少相关药物上市,成为控制肿瘤的有效武器。

9.基本药物宣传 篇九

基本药物宣传

一、什么是基本药物?

答:“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二、什么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答: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以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相同价格,也就是以药品进价不加价直接销售给患者,让利给城乡居民。原来由患者负担的药品加成部分的费用,以医保基金支付和政府补偿的形式补贴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三、基本药物的质量和安全能否让老百姓放心?

答: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基层医疗机构将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严格执行全市统一的集中采购方式购进,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

四、基本药物是不是廉价药?

答:基本药物不等于低质药、廉价药。基本药物遴选的原则是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医并重。

五、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

答: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

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也是国家医改方案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六、上海基本药物的种类

答:本市基本药物目录在全国基本药物目录的307种药物基础上,增加了符合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用药习惯的381种基本药物,其中包括236种西药、145种中成药,主要涵盖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维生素矿物质类药、血液系统药等24类药品(《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药物目录》2010版),总共688种药物,在全国各地方基本药物目录中种类居首。

七、上海基本药物增补原则

答: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符合常见病与多发病早期诊断、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稳定期维持治疗和晚期卧床病人临终关怀的需求;中西医并重;属于上海市医保目录的药品。上海市增补药物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的零差率销售等相关政策。

上海市增补药物品种将根据上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八、基本药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规定

10.基本药物制度 篇十

在基层实施数年之后,基本药物制度进入新的阶段。从今年5月1日起,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实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工作同步展开。目前,一些地方已启动新一轮基本药物采购的准备工作,《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即将出版,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也在进一步听取意见,准备出台。

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涉及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及药物政策等诸多环节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不会松动

在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布之后,基本药物制度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依然是继续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坚持以省(区、市)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落实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政策措施。

但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并非所有的基本药物都只能采用双信封招标采购。“根据2012年版目录的品种分类与分析,多数基本药物应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但是对目录中的部分品种,还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采购方式。”他举例说,比如对独家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独家品种,也可探索以省(区、市)为单位,根据采购数量、区域配送条件等,直接与生产企业议定采购数量和价格。

基本药物采购应提高质量门槛

随着一些地区新一轮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的启动,双信封中有关质量与价格的争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双信封招标制度,是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将招企业、招数量、招质量、招价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机制,即参加招标的药品先通过考核质量的技术标评审,合格后进入商务标评审,然后在商务标评标中以竞价确定中标。通过双信封招标制度等方式,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形成合理采购价格。

“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并不意味着降低质量门槛,还是要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年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4部门明确要求,将企业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规定在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如果有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生产企业的产品参与投标,其他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企业的同种产品,不再进入商务标评审阶段。

他表示,这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鼓励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利于鼓励优势企业尽快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提升基本药物质量;有利于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这位负责人强调,各地应当在新一轮基本药物采购工作中,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采购方案,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提高经济技术标评审的“质量门槛”,发挥新修订药品GMP在双信封评价办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只有经济技术标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评审。同时,在商务标评审中,对竞标价格明显偏低的药品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恶性竞争,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

回款率和配送率将成重要考核指标

在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执行过程中,基层机构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部分基本药物供应或者配送不到位,导致老百姓就医受到影 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基本药物配送原则上由中标生产企业自行委托药品批发企业配送或直接配送。今后,相关部门将重点做好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药品配送服务,并将配送到位率和回款率纳入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考核指标。此外,考虑到邮政等物流行业服务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有关部门将支持其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参与药品配送。

对于不能按时履约的企业,这位负责人表示,将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他介绍,深化医改以来,各地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以药品供应保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为支撑,加强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诚信管理,对在采购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蓄意抬高价格或恶意竞价,不按合同规定及时配送或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以及向采购机构、医疗机构或个人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

不过这位负责人也补充说,根据前几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定价、原料供应、配送成本、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基本药物长期短缺现象由来已久。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已经逐步形成了短缺药品供应部门协调机制,其中,对于部分短缺基本药物以试点开展招标定点生产方式保障供应。5月下旬,基本药物招标定点生产第一批试点品种清单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基本药物使用将纳入考核

在2013年卫生工作安排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明确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出台,《办法》将对医院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出政策要求。

他说,《办法》将结合基层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进展,明确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和金额。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含增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50%,其中,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50%左右;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要达到25%~30%。这位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将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绩效的重要内容,并对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加强检查指导,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记者了解到,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目前也已基本完成编审工作,近期将出版发行。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录》、《指南》和《处方集》是3个基础性技术文件。2012年版《指南》和《处方集》的出版,对于指导药品采购,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各地应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基本药物知识培训,规范处方行为,并将合理用药作为医务人员竞聘上岗、执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强化药学人员在处方审核或点评等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的作用,重点增强基层药学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各地药品增补将严格控制

由于医疗机构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之外,也允许使用省增补药品,如果增补药品过多,无疑将影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导作用的发挥,甚至出现架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经过调查分析认为,随着新版目录的实施,今后各地增补药品的数量应该总体回落。

国家卫生计生委专门下发了《基层药品增补“回头看”工作方案》,在今年4月~6月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今后,各地为适应基层防治需求,自行增补的药品品种(包括规格、剂型)都将严格管理。要按照“十二五”医改的部署要求,坚持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增补,不得将权限下放到市(地)、县(市、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控制增补数量和品种,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各项政策。

新目录推动完善药物政策

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稳固公益性的管理体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以及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通过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促进医保、医药、医疗互联互动,增加和扩大医改成效。同时,不断完善国家药物政策。

11.药物设计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药物热;临床;抗结核;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68-02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临床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药物导致的发热。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热是其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近年来也有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临床药师的重视和研究。因此,现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的40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更好的判断和及时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抗结核药特治疗中出现药物热的40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0到71岁,平均42岁。

1.2 诊断标准 有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迅速下降者且符合以下任一条并伴或不伴有皮疹、关节痛等其它过敏反应症状者,即可诊断为药特热: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提高;应用抗结核药物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结核热解释,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找不到其它病因;非发热性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热,且无继发感染。

1.3 分析项目 致热的药物及其与发热的关系,药物热出现的时间、热型、伴随症状、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停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再次服药引发药物热的时间。

2 结 果

2.1 致热药物 利福平16例,氨基水杨酸7例,吡嗪酰胺6例,异烟肼5例,乙胺丁醇3例,利福喷汀4例,链霉素3例,氧氟沙星1例,其中,同时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产生药物热的有2例患者,利福平和氧氟沙星1例,氨基水杨酸和链霉素1例,吡嗪酰胺和利福喷汀1例。

2.2 药物热出现的时间 用药后发热时间主要集中在1到3周,共有27例,1到2个月内发热13例,没有出现2个月以后的药物热者。

2.3 热型 弛张热34例,低热4例,稽留热2例。体温低于38.5℃的6例,38.5到40℃27例,40到41℃9例,41℃以上的1例。

2.4 伴随症状 畏寒和寒战5例;皮疹14例,其中由利福平引起的有8例;头痛、鼻塞流涕5例,由利福平引起的3例,氨基水杨酸引起的1例,链霉素引起的1例;恶心、呕吐2例,关节痛3例。

2.5 实险室检查 40例患者中有29位做了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者有5例,降低5例,白细胞增多6例,降低2例。有27位患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肝功能异常7例,肝功能损害2例,血尿素氮异常1例。

2.6 停药后体温恢复时间 40例患者基本上在停药24到48小时内,发热即可退去。但有2例利福平引起发热的患者在停药后3到6天才逐渐退热。其中8例患者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试用抗结核致热药物,而又出现发热,第二次发热时间均在再次服药后的24小时以内。

3 讨 论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患者最多的22个国家之一,临床和研究抗结核药物的种类较多,因此,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引起的像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其中药物热在所有抗结核药物副作用中的发生比例为14.8%,因此临床医师必需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以免误诊误治。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发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发热以单纯型为多,热型多为弛张热;除发热或有过敏症状外,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致热药物中以链霉素为多,其次为利福平,第三位为异烟肼和吡嗪酰胺。

在抗结核药物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出现可疑药物热者进行分别处理。

3.1 单纯型药物热,不伴有皮疹和肝损伤者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药物引起药物热概率的大小来决定停药的顺序,并非一定要停用所有的药物,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我们可首先停用最易引起药物热的其中一种或两种药物,密切观察停药关系与体温变化,若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没有降低,则再选择停用其它概率稍大的药物,若体温降至正常,则可明确定为致热药物。

3.2 药物热伴有皮疹者 当患者出现药物热伴有皮疹,若仅停用可疑药物,皮疹仍得不到控制,则需停用所有抗结核药及合并用药,同时给予抗过敏处理。因为患者处于高敏状态,可能平时不过敏的药物在这时也会出现过敏反应。等皮疹退去2周后再按照致敏可能性由小到大逐渐加药,不可操之过急。

3.3 药物热伴有肝损害者 首先应按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停药原则来处理,最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正是本文总结的最易引起药物利福平、氨基水杨酸和吡嗪酰胺。因此两者在治疗时并不矛盾。

3.4 药物热伴有皮疹和肝损害 这种状况下患者的高敏状态极为严重,应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同时进行相应的抗过敏处理和保肝处理,必要时可短期应用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5mg/d,强的松20-30mg/d),待机体的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进行试药,试药时禁忌用利福平,可根据病情谨慎的从小剂量(0.15g)开始试用利福喷汀,尽管利福平和利福喷汀同属于利福霉素类,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且利福喷汀所引发的过敏反应大多较轻。本组有2例患者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增发生药物热,他们在服用利福平后出现38.5℃以上的高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试用利福喷汀后出现了38℃的药物热。有2例对利福平发生药物热的患者试用利福喷汀后则未出现发热。

参考文献

[1] 范琳,肖和平.肺结核化疗中发热原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2).

12.药物设计论文 篇十二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和发展新药的科学。其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 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3]。因此, 《药物化学》课程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 为后续药学专业素质的发展和课程学习提供支撑。课程围绕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理论教学, 主要内容包括: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和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 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 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模拟实践情境, 对实验分组、分工形式、质量评价进行改革, 着重训练药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 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 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以 (教高[2006]16号) 精神为指导, 参考了同类高职院校药物化学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药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经多方讨论总结形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2 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 (熟悉) 、了解。在考核试卷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 理解 (熟悉) 的内容约占30%, 了解的内容约占10%。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15%,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2.1 结合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探究知识的欲望, 才能自觉地学习并学好。比如在讲吗啡时, 可以先告知学生吗啡来源于毒品罂粟。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毒品可以用来治病?为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有无限制?引起学生探求答案的兴趣, 从而导入新课。

2.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易学易记。

以药物结构为主线, 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识。分析药物的结构特点 (有哪些特征基团) , 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性质, 由药物的性质分析药物的稳定性, 由药物的稳定性分析药物的贮存原则, 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构效关系。

通过图示学生能产生联想同时能产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如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入图 (见图1) 。对于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 找出其特征基团:酯键和羧基, 酯键对应的性质是易水解, 羧基对应的性质是显弱酸性, 由于易水解产生含有酚羟基的水杨酸而易氧化, 与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没有水解的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则没有这两个反应, 此反应可鉴定阿司匹林是否水解。阿司匹林易水解, 稳定性较差, 所以需密封、防潮保存, 避免水分的侵入;避光, 减少光对它的影响。在其结构中具有游离的羧基,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而产生不良反应, 如对羧基进行结构修饰, 使其成酯、成盐或成酰胺, 可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这样环环相扣, 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能力, 加深记忆。

2.2.3 注重案例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案例启发, 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变虚为实, 变抽象为具体, 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在讲述解热镇痛药章节时给出案例:一个两岁的小孩被心神错乱的母亲送到急诊室, 她告诉大夫孩子大约吃了半瓶对乙酰氨基酚片, 洗胃后, 医生推荐口服5%的乙酰半光氨酸, 问: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怎样、产生何种毒性、为何使用乙酰半光氨酸进行急救?此案例必须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等重点知识, 才能正确解答问题, 因此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 可使同学们对各种重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及如何应用等难点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4]。

2.2.4 重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5],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药剂学涉及操作车间和很多制药机械, 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设备, 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备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课件, 全方位展示制药企业的车间设计、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使不易口头表述清楚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课件演示变得一目了然,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 药物化学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 应以 (教高[2006]16号) 精神为指导, 课程设计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 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 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进宜.浅谈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J].药学教育, 1998, (4) .

[2]徐进宜, 尤启冬, 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 2005, (02) .

[3]李敏艳, 毋楠.浅谈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2, (02) .

[4]雷英杰, 欧阳杰, 刘福德, 史小凤.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药学教育, 2009, (05) .

13.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篇十三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2012年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专项自查,现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情况:

1、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前十名的品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拉定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g、头孢唑啉钠0.5g、头孢曲松钠1.0g、克林霉素磷酸酯0.3g、左氧氟沙星0.3g、替硝唑0.4g、头孢哌酮钠|舒巴坦1.0g;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致为65%,针对每位患者而言抗菌药物使用的较少;

3、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0,我院从不给患者使用;

5、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大约占到门诊处方总数的23.60%;

二、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各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

学习力度不够,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没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我院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3、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4、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存在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药物用法用量不规范。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1、加强各临床科室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上级医师讲课,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核。

2、对各科室抗生素应用进行监管,对超范围使用、超长期使用情况进行通报,并要求科室定期进行自查。

3、严格控制门诊抗生素处方比例,门诊药房进行监控,及时提醒超范围使用抗生素的门诊医生。

4、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严格监察,避免手术患者出现抗生素滥用情况。

上一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篇:物流协会面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