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2024-06-16

学生资助工作汇报(精选7篇)

1.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篇一

xx镇位于xx县西部,属于xx县贫困乡镇,这里交通闭塞,经济困顿。乡民们一年到头靠外出打工赚钱,据今年上期调查统计有80%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家庭生活困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没有后顾之忧,学校特别重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每个学期对他们进行经济上资助;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同时,利用家长会、关爱成长短信平台和假期家访等深入困难学生家庭,加强家校沟通;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立和健全资助工作领导机构

我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为确保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关爱困难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侯红喜任组长,学校负责政教的管理人员具体任组员,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各领导组成员明确分工,为我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切实落实教育资助工作

为使每一个困难家庭学生都得到资助,我校每个学期初都要进行调查摸底。首先是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并在班主任培训会上进行教育资助工作的宣传,要求班主任在班上进行宣传,要让所有家长感受到学校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并且鼓励大家也一起参与到资助工作的宣传中。其次在其它年级的学生中也进行宣传,通过召开列会,确保一些新增的需要资助的学生不致于遗漏,由此得到每年资助的学生名单及人数。今年有近400名住宿学生受到贫困生活费资助,受助达565人次,有20名特困生受到领导干部结对资助,资助金额达15000余元。

三、专人负责资助工作

学校的政教处是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每一次教育局召开资助工作会议,政教处的老师就会将会议精神在全校进行传达,并且对资助中心下发给困难学生的钱及时地发放到学生的家长手中。学校每一次的发放都很及时,也及时对受助家庭进行了解,以达到资助的目的。

四、关心困难教师资助工作

我校部分教师由于疾病因素,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为了让他们的安心教书,学校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本期唐飞华和刘红亮两位老师得到了中央体育彩票“励耕计划”的资助,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2.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篇二

2004年,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 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风雨兼程,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 在学生资助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在曲折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 逐渐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十年春华秋实, 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 河南省资助水平快速提升, 有效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十年耕耘, 十年收获。据统计, 从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到2013年全省资助经费的总投入超过300亿元。仅2013年, 河南省资助经费总投入就达到68.6亿元, 比2006年增加了3.3倍, 资助学生1017.万人次, 比2006年增加了4.2倍。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赞誉。

2014年, 是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 正是在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的背景下, 河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十年来, 河南省按该模式累计发放贷款47.6亿元, 不仅实现了“应贷尽贷”, 而且回收状况良好。而今, “河南模式”实现了良性运行, 为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十年不短,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已经响彻全国,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 财政投入日益加大, 惠及数千万学子十年不长, 河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刚刚起步, 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诸多新情况, 完全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依然任重而道远。可谓, 发展还在路上, 同志仍需努力。所以, 十年, 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

3.如何改进大学生资助工作 篇三

关键词:扶贫助学;资助机构;健全制度;诚信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9.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高校招生规模就在不断的扩大,这不仅给我国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力量,还凸显出了另一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地对大学生的资助进行探讨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各高校也积极的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奖、贷、勤、助、补”多元化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意义

目前,我国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已成为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高校积极的开展帮扶工作,利用多种渠道为困难学生做好各项资助工作。例如高校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减轻还贷负担,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申请国家及学校的各项奖助学金。同时,高校方面,按照上级要求如实发放困难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各项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改进资助工作的措施

1.建设更加细化的帮扶机制

高校方面,应该实行自上而下的政策,开展帮扶资助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应该成立由院领导任组长的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的资助工作进行统一指导;第二,各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辅导员为成员的系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系贫困学生资助、教育和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三,各班级成立由辅导员老师为组长,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学生资助工作评议小组,具体负责本班级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工作,从而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这样制定的三级协管机制会帮助资助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真正的将帮扶落实到贫困学生。

2.健全制度,贯彻执行

高校方面为了全面的对国家的帮扶政策进行贯彻落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在制度上做好合理科学制定外还要加强宣传,同时,有三方面的问题要引起注意:1.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综合测评工作。这两项工作是我们做好各种奖助学金评定的基础和依据。学校在反复修订帮扶政策的基础之上,加强事前的调查、过程的抽查、结果的公示、事后的跟踪等环节,使资助结果更加科学、公平、合理;2.通过加强学生信息的采集、学生相关信息统计等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建档和更新工作,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库,准确掌握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3.加强监督与管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这就要求,学校、院系均设立反映问题的意见箱和联系电话,随时接受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并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对资助对象资格的确认、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发放和制度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和检查,同时,接受全校师生和纪委的监督检查。

3. 提升学生的诚信素质

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首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追求。学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加强沟通和讨论,在活动中认识诚信的真挚意义。

三、促进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建议

1.贫困生认定工作要认真落实

3.1.1建好贫困生档案。每年新生入校后,我们想方设法多渠道主动收集贫困生信息,并在第一学期期末初步建好贫困生档案,同时把贫困生档案作为有贫困要求的各类奖、助学金等的主要依据,以避免推荐评选时产生过多的人为干扰因素。如:如果有吸烟酗酒或长期高消费现象的,则及时清除出档案,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有效性。

3.1.2细化条件,严格程序。我们在吃透上级有关学生资助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将受资助学生的评选条件进行细化,如针对国家助学金,可附加申请对象必须无抽烟酗酒、无违纪行为等条件。

2.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高校在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应该结合到位,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一是注重加强对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的感恩意识教育。二是注重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的典型示范教育。高校要选择有针对性的选取其中事迹感人、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典型,通过网络、橱窗等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模范教育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体会社会及国家的关怀,将此种力量转化成为学习和回报社会的动力。

总而言之,高校的帮扶工作不止是国家和社会重视的问题,各大院校要积极的开展和配合政策的落实实施。高校的帮扶工作要有校领导指出正确的指导方针,上下一心的贯彻执行,将正确的育人理念和“以生为本、帮困育人”的资助工作理念,认真的用心领会,才能真正的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位,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积极的促进了大学校风的建设,教书育人的理念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校也会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蕊.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朱海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

[3]段铸,程颖慧. 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河北学刊,2011,01:194-197.

[4]马彦周. 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4.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汇报材料 篇四

长丰县朱巷中学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68年9月开始招生,1971年设立高中部,是一所县属公办完全中学。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学校管理走向规范,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招生数量大幅增长,校园占地面积多度扩张,现在校园占地面积132.5亩,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名,其中高中部34个教学班,高中在校生近2000名,教职工15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6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95%。

我校自实施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以来,做到了早宣传、早动员、早落实,规范操作,抓住细节,公开透明,真正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具体做法: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始终把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摆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制定了《朱巷中学国家助学认定实施细则》《朱巷中学校校内资助经费管理及使用办法》等。成立了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徐革新为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各高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学生助学金发放工作办公室,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了严谨的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机构健全,组织严密,确保资助金按政策按时、足额,准确发放,切实推进和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

2、认真组织,求真务实。在具体评审过程中,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认定办法,校长和班主任都签订了责任状。无论是校级领导,还是班主任,都是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客观务实”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受助学生的评审工作。由学生本人写助学金申请书,并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等材料,经班级评审小组评议,确定班级受助学生名单并在班级内公示,然后报校资助中心审议,经校长室审批后,报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核后把名单返回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并公示举报电话及信箱,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及社会的监督。公示无异议后,我校将受助学生名单按规定上报,办理银行卡。

3、积极工作,按时发放。我校在多方调查、核实、审查的基础上,按国家相关规定,实事求是,及时为每位受助学生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将助学金直接打到各个学生的银行卡上,便于学生支付生活费用。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主动与有关单位、社会各界加强联系,积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扩大宣传,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资金,同时也加大政策宣传和档案管理工作力度,确保助学工作的准确、规范、高效。

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从2010年秋开始,2010秋及2011春普通高中资助,我校受助学生420人,每人1500元。合计63万元。2011年秋季普通高中资助,我校受助学生381人,每人750元,合计28.575万元。2011年春季,我校共拿出13210元用于校内资助的减免学费。2011年秋季,我校又拿出一万余元用于校内资助减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

在具体实施“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我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比重较大,资助名额较少,还有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资助的力度还不够,还应该加大等。

5.学生资助信息安全排查情况汇报 篇五

为贯彻落实《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切实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安全等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教助中心[2016]122号)精神,我校积极组织资助信息管理人员对学生资助信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及漏洞进行了排查和认真整改,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学生资助信息内部泄漏现象的发生,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生基体情况

XX年秋季学期我校共有学生人,其中截止到xx月xx日一年级新生人数为XX人,分有XX个班级;二年级学生人数为XX人,分有个班;三年级学生人数为XX人,分有XX个班。

二、排查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成立学生资助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资助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我校成立由校长领导负责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与发放人员组成的信息安全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学生资助信息管理与发放人员及各班班主任

分工与各自的职责如下:校长为学生资助信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各类学生资助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学生资助信息管理人员负责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日常事务,包括学生资助信息查阅、数据导入、导出、存档等方面的工作。学生资助发放人员负责对学生资助信息的复印、流转、公示的管理。各班班主任负责加强政策宣传,让学生和家长熟知各资助政策的申请条件、时间、方式、审核流程、材料准备、资助发放时间和发放方式等内容;并积极开展信息安全知识主题班会活动。

(二)重点范围深入排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首先,我校学生资助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个人信息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对校园内宣传橱窗、公示栏、校园网站、班级QQ群、微信群,及班级点名本、班级日志等进行逐一的认真排查。在排查中发现除必要的学生姓名及班级信息外,对公布有学生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等私密信息,采取马上删减的措施,以减少学生个人信息的外漏。其次,对收集报送学生资助信息资料的各班主任,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讲清讲明讲透泄露学生个人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资助信息资料应负的法律责任,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三)明确资助系统操作人员权限与使用制度

1、校长负责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审核。

2、招生就业室负责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账号和密码的安全、严禁对系统账号和密码外传、外借。

3、学生资助信息管理人员负责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操作,在操作使用过程当中确保学生信息安全。

三、继续加强资助政策宣讲和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资助服务水 在学生资助政策宣讲上,我校继续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和政策的解读,并及时、准确地告知学生资助的对象、标准、程序,全面掌握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情况,重点把握特殊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各班级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识诈骗、防诈骗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让安全教育入脑、入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教会学生预防诈骗、抵御诈骗的技术方法,并要不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掌握情况,让家长与学生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

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研判能力,切实掌握家庭经济困难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状况,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场合帮助困难学生,防止出现工作盲区。

学生资助信息安全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水平要求高、专业知识更新快的工作,我校会按省的要求继对资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资助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专业水平,防止学生资助信息泄露。

XXXXX

6.努力开创河南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篇六

十年来, 河南的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教育、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 我们克服了底子薄、基础差、难度大的重重困难, 建立了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 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这对于河南———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和传统农业大省具有重大意义。回顾十年发展历程, 有几点是值得回述和思考的。

一、学生资助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落实怀树, 饮水思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从何而生、缘何而立?十年奋斗的根本初衷和最终目的是什么?

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来看,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顺利入学到完成学业, 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公民正当权益的基本内容, 是政府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实际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 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作为十个“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之一。

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体现了政府推进社会经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是时代要求和历史选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建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显现出来。此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免费制, 因负担不起学费而无法入学、中途辍学等问题并不突出, 且国家为了帮扶家庭经济确有困难、无力解决在校期间生活费用的学生, 先后实施了人民助学金、奖学金和校内无息贷款等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校学生的保障力度。与此同时, 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 国内教育发展投入“瓶颈”初现。长期以来, 资金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愈加强烈, 更多的人想要上大学深造, 由政府包办一切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面对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显得力不从心。为了缓解公共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 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及规模的进一步扩展, 只有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渠道。这也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 既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 又是通向最终免费教育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 国外教育发展实例现身说法。20世纪60至70年代, 世界各国实施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经验表明, 单凭政府财政力量难以完全满足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 让学生、家庭及社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或进一步加大成本分担的力度, 以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回收政策, 逐渐成为国外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再一方面, 高等教育收费理论研究逐渐成熟。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约翰斯顿提出的“成本分担理论”———即应由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另有“个人回报率理论”认为, 接受高等教育者获得能力的增加, 在未来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多收益, 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受益者应承担所付出的成本;同样, “高等教育产品性质理论”认为, 高等教育则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能够带来社会效益, 提高综合国力, 同时使受教育的个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 国家、社会和个人等高等教育受益方, 要共同承担教育成本。

在此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高校开始在公费生和定向生之外, 招收属于市场调节成分的自费生和委培生。1989年8月, 原国家教委、物价局、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普通高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 打破了高校免费教育的模式, 实行以国家任务招生为主、以招收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为辅的“双轨制”。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招生并轨, 建立由学生上大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的制度。1994年, 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启动,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7所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 成为“并轨”改革的首批试点学校。1997年, 全国所有高校招生“并轨”工作完成, 所有大学生均需按照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纳学费。从1989年高等教育开始收费至今, 学费由原先的200元迅速上升到5000元至1万元, 增长了25至50倍。期间, 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发文规定高校不得提高学费标准, 学费快速上涨的趋势才得到缓解。相比较学费的大幅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则十分有限。随着这一增长差距的不断拉大,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不起学费、读不起大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开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一是各类奖助学金和补助补偿措施相继出台。1989年, 政府开始增发学生生活补助费。1993年, 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 要求各高校从“奖贷基金”或“专业奖学金”总金额中提取困难补助经费, 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1994年, 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 要求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 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支出。1995年, 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困难学生, 尤其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2002年,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 在普通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 按照每人每年6000元或4000元的标准, 资助和奖励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本、专科学生, 同时还减免这些学生当年的全部学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冠以“国家”名称的奖学金。为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 从2005年开始, 国家奖学金改名为国家助学奖学金, 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种形式, 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 其中, 国家奖学金每年资助奖励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 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53.3万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高校学生, 每人每年1500元。这不仅为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而且激励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二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断完善。助学贷款政策从高等教育免费时期就已施行,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确立后, 1995年, 国家进一步提高了校内无息贷款的最高额度和享受贷款的学生比例。1999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 (试行) 的通知》 (国办发[1999]58号) , 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的高校, 进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试点, 这是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运用金融手段创新高校资助制度的重要尝试。2000年, 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0]6号) 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补充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0]27号) , 在全国全面推广国家助学贷款。至2003年年底, 由于未能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银行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和高校停止贷款。2004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1]51号) , 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和完善, 建立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但新机制在全国运行并不顺利, 河南同全国多数省份一样, 出现了招标流标的情况。

在全国国家助学贷款普遍推进困难的背景下, 从2004年年底开始, 经教育部协调、国家银监会批准, 河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进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试点。在省政府的领导和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河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探索建立了以“强化高校管理、激励约束并重、各方共担风险”为主要特点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为:第一, 建立两级平台, 强化贷款管理。即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 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为“操作平台”, 具体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日常管理。第二,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调动各方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改革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使用办法, 将风险补偿金与各高校贷款管理绩效挂钩, 使管理绩效与有关各方的利益紧密相连。第三, 改革操作办法, 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业务特点, 在操作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极大地简化了工作程序, 规范了工作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教育、银行等部门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管理脱节问题, 激发了高校、银行和教育管理部门有关各方的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了齐抓共管、敢贷愿管的工作局面, 实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从新机制实施到2006年年底, 全国审批贷款学生205.9万人, 审批合同金额182.5亿元, 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超过新机制实施前五年的总和。其中, 河南省实际发放贷款11.1亿元、资助学生23.7万人, 分别是前5年总和的10倍、7.7倍, 占全国资助人数的11.5%。至此, 国家助学贷款逐步成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而“河南模式”逐渐成为全国各省市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范本。

三是高校和中职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如果说2004年是河南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元年, 那么2007年可以说是学生资助政策出台的爆发年。2007年5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同年8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随后, 国家及河南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吹响了在河南省全面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的集结号。新政策体系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方面, 改革了原国家奖学金制度, 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 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规定高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在中央部属高校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中等职业教育方面, 按照《意见》精神, 2007年6月, 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对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 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同年8月,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结合河南省实际对该项工作做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2009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2010年1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同年3月,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转发了这一办法,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全面实施。《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办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及我省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

四是其他资助空白逐渐填补。2009年至2013年, 国家及河南省陆续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包括:“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在校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退役复学后学费资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同时, 进一步扩大了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 填补了我省原有资助政策的空白, 在更严格意义上实现了资助工作的全覆盖。

二、方式方法得当, 我省资助创新管理举措成效显著

十年来, 省教育厅会同财政厅、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等有关部门,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 (豫政[2007]57号) 等有关文件精神,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采取了得力措施, 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 不断增加学生资助经费投入,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有效资助。2007年国家建立新资助政策体系以来, 全省已累计安排各级各类学生资助经费334亿元, 资助学生4386.7万人次;2013年全省资助资金总投入达68.6亿元, 较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之前的2006年增加3.3倍, 资助1017.5万人次, 其中财政资金达59.7亿元, 较2006年增加7.7倍, 基本实现了国家及我省提出的“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同时, 随着业务的不断丰富, 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也实现了自我跨越式发展。主要做法可归纳为:“建立三个体系, 完善三个机制, 实现两大转变”。

一是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下发后, 国家及我省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建立起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 对研究生实施了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 对普通本专科生实施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毕业生服务基层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困补助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项资助政策。在中等职业学校, 实施了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普通高中, 实施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 实施了全免费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在学前教育阶段, 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 为我省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 我省建立起了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资助工作体系, 全省各省辖市和县 (市、区) 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基本实现了各项资助业务归口到学生资助部门管理;在高校成立了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工作组三级工作体系;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中小学和幼儿园均明确专人负责资助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专职工作人员已超过1500人, 并通过业务考核、培训等措施, 不断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资助工作体系的建立和业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构建了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从2006年开始, 建立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专项考核制度和学生资助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从2013年开始, 建立了市、县级资助工作考核制度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考核制度。为推动市、县级机构队伍建设, 从2013年开始实施市、县级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 并分期、分批进行标准化验收。通过业务考核和绩效评价, 切实加强了资助工作日常管理,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是不断创新完善资助工作机制。创立并逐步完善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从2005年至2013年, 按该模式累计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47.6亿元, 资助学生101万人次, 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今年贷款申请量为6.84亿元, 目前正在办理审核、批复手续。贷款回收状况良好, 截至2014年8月底, 累计到期贷款本金12.3亿元, 本金违约率下降到3%以下, 远低于我省14%的风险补偿金比例, “河南模式”实现了良性运行。从2013年开始, 河南省又启动了生源地贷款业务, 解决考往省外高校学生贷款难的问题, 今年实现全省各县 (市、区) 的全覆盖, 至9月20日, 3.77万人申请贷款, 贷款受理量已达到2.87亿元, 也实现了“应贷尽贷”。建立了中职资助“预拨经费、省级审批备案发放、期末结算”的工作模式, 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资助资金“统一办卡、由同级财政或教育部门集中发放”的资金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加强对资助资金发放、使用情况的监管。实行国家奖助学金“网上集中申报、网下集中审核”的工作方式, 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使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建立完善学生资助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制定了《河南省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方案》, 明确了宣传工作目标、宣传内容, 形成了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两节课”制度。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学时给学生上一节本学段在校学习期间资助政策宣传课,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有效资助;在毕业前上一节资助政策宣传课, 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宣传资料发放制度。在继续实施随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发放资助政策简介的同时, 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 都要随录取通知书发放资助政策简介的制度, 让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 即可全面了解我省的各项资助政策。建立热线电话制度。省、市、县学生资助部门和高校在招生、报到期间均设立资助工作热线电话, 并向全社会公布, 方便学生及家长及时咨询投诉。通过多种媒体全面宣传资助政策。在省政府网站、教育厅网站开辟学生资助专栏, 建立河南省学生资助网和官方微博, 通过《招生考试之友》及各种公共媒体全面宣传资助政策。在高校深入广泛持续开展“诚信校园行”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该活动由省教育厅会同人行郑州中心支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举行, 以“诚实守信”为主体, 通过竞赛、评比等活动, 全面宣传各项资助政策、征信知识和金融基础知识等。自2006年以来, 已举办了10届, 参与师生累计达320万人次。

六是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各类资助资金的评审发放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各项资助资金评审发放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省教育厅把学生资助资金, 尤其是中职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为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 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 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省财政厅把资助资金纳入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 对资助资金的落实、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管;省审计厅把各项资助资金纳入审计重点, 2012、2013年对市县中职资助资金进行了全面审计, 2014年上半年对省属中专进行了重点审计。

七是学生资助业务发生了重大转变。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初期, 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仅负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 2007年国家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 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八是资助工作的保障水平发生了重大转变。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时, 经费供给形式为自收自支, 经费保障十分困难。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 在省财政、省编办的大力支持下, 经费供给形式由自收自支调整为全额供给, 为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进一步强化管理, 提高资助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十年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才能顺利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多, 没有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没有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 难以保障各项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打造良好的工作模式。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 只有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各方因素,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调动各方管理的积极性, 才能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工作模式上存在问题, 就无法实现工作的良性运行。三是建立健全资助工作体系。专门的资助机构、专业的工作队伍和资助业务的归口管理是实现学生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开展的基础保障, 打造网络化的管理平台是将管理触角深入基层的首要前提。四是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助推器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工作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为业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舆论宣传是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战线,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尤要把握宣传时机, 扩大正面宣传, 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宣传资助政策和资助成效, 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为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回首过去, 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以及全省广大学生资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良性运行, 成绩来之不易, 经验弥足珍贵。审视现在,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千万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及其前途命运令人关注。解决他们的困难, 使他们健康成长,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我们定心凝气、攻坚克难。展望未来, 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生资助工作必将迎来新的转型发展期, 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7.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等院校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存在弊端 解决措施

一、关于高校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现状分析

存在于各个高校之中的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个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内容。对于高校而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设置以及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将特困生的问题解决,更是为了向广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服务,以便能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发展。随着全国范围内各个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贫苦生的人数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随之显现的便是贫困生资助的问题,而经过实际调查发现,笔者所任职学校所实施的勤工助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将贫困生自我困难解决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助于将贫困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由内到位的转换,缓解了他们的自卑心理,直接或间接的对他们自身的独立意识进行了培养,从而达到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及能力锻炼的双重目的。

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高校都将遵循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主体的学生资助制度建立了起来,其中包含了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以及学费减免等体系的立体式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并且还将教育育人同学生资助有效的衔接了起来,根据相关的新资助政策的要求不断对内容和工作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丰富。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目前,国内的高校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于勤工助学一个管理体系,但由于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得该体系还有待完善,此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避免勤工助学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以上问题的制约,各个高校负责人就必须从我国所建立的有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政策的角度出发,针对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当前资助体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如:作用影响、助学资金的渠道来源以及分配的形式等,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从政策性的层面将有效地贫困生资助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运作机制以及基本原则等内容提出来,从而有助于将本校贫困生的问题合理化解决。然而从实际的调查中不难发现,依然有几大问题存在于各个高校日常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当中,其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各个高校有限的资助金额以及资助人数,难以全面的使贫困生需求得到满足;

(二)较大的贫困生认定难度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中贫困生资助管理的工作当中;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一个贫困生组织管理以及资助体系,其具体的表现就在于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难以将编制问题解决;

(四)缺乏贫困生资助资金;

(五)没有完善的贫困生资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某些行为表现的不规范,如:怎们发放助学资金、怎么评定贫困生资格等,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一个要求和规范,使得某些学校的贫困生认定流程缺乏公平性;

(六)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并且这些岗位一般不具备智力性锻炼的功能,如:安排学生在食堂打饭、安排学生负责寝室卫生等;

(七)狭窄的社会捐助渠道,难以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率以及参与度;

(八)极少有高校以动态管理的形式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以致难以准确判断出学生实际家庭情况。

三、解决措施分析

针对于以上种种存在于各高校日常贫困生资助管理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科学化手段的运用下将以上问题合理解决,尽可能地在将相关的管理工作改进并完善的同时,能够将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加新、更加细及更加精。

(一)创新资助模式

应当从实际的工作情况出发对学生资助的工作进行管理,只有在资助工作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之下,各个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才能够依托于制度化的创新模式,将科技手段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以此将全校师生动员起来,一起为学校良好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添砖添瓦。笔者认为只有将新的观念树立起来,研究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手段,才能够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的水平整体性提高,不断满足人性化、信息化的要求,从而将高效、科学、透明以及公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有利于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效、快捷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到细节之处

古语有云:细节决定成败。在高校日常的工作当中,工作质量是由工作细节所决定的,因而我们需要从细节层面抓起,不断拉近资助对象同资助工作组织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具体的家庭情况引导深入了解,以便针对不同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从而确保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于实际的学校管理情况,应当将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将管理细则不断的细化,同时加大对学生奖学金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力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学校也应当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有利于能力和智力得到锻炼的勤工助学岗位,以便学生能够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使自身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全方位发展。

(三)精益求精

为了使各个高校中有关于资助工作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得到增强,就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的依托下将人性化的一个体系构建品台建立起来,专门用于学生的资助,并且这种资助不仅仅是限制在经济上,还应当包括能力培养(即勤工助学岗位)方面。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各个高校而言,校内存在贫困学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学校应当保护这类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加顺利的将学业完成走入社会。因而,存在于高校之中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当尽快将完善的一个管理体系构建出来,提供学生更多的帮助机会,无论是社会资助,还是勤工助学岗位的提供,都需要从学生全范围的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并感知到来自学校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景娜. 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杨迎. 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王科. 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王超. 基于.NET平台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上一篇:幼儿园秋游通知怎么写下一篇:一位数除多位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