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精选11篇)
1.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篇一
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镇中心小学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设计、去模拟、去探问、去重现案例,通过体验,进行换位思考,将外在情境、情感、观点等,通过甑别、遴选,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支配自己的行动。我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体验式教学的小课题研究与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扮演产生心灵共鸣。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呢?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在讲授“弱势群体”时,我设置了个游戏:
1、闭着眼睛走到黑板前,并闭着眼睛写一句话;
2、用一只手系鞋带;
3、不用说话和书写,告诉同桌一句话。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气氛非常热烈。这个案例,需要用到情境体验和探究式体验、实践式体验。通过体验,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的艰难、孤独、恐惧以及渴望帮助等心理,从而让同学们认识到,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保证。
二、课堂辩论达到明理升华。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教学《我是独生女(子)》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列举了周围人对独生女(子)的评价:自私、吃不了苦、不合群、缺少独立性,你同意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要发扬身上的优点,改正缺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一样。
三、课外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是共和国公民》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也明白自己的义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到“爱是付出,也是收获”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也设计了体验: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你做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帮助了别人时,别人做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回忆反思,学生体验到,帮助了别人,会得到别人的友情和尊重,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快乐,从而自然得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结论。
四、换位体验 形成品质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特别难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总之运用体验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学会“以己度人”的处世原则,改变思品教学“一言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并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识,再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何乐而不为呢?
2.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篇二
关键词:校本小课题研究,有效研究,行动中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立足学校, 从学校实际出发, 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
“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 恰恰相反, 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 也是大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 寻找“小”的切入点, 从而在实践中,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实际出发, 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 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研究的对象上看, 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 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一、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往课题研究中, 一提到研究, 教师就望而却步。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 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 做一番学习、设计、思考和总结, 这其实就是研究, 并且是最真实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研究能力自然得以提升。有些教师, 一提到课题, 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 认为缺乏研究水平, 无法进行课题研究。从另一角度说, 也正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水平, 我们才要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二、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 如情境创设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 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 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 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包括选题、学习、设计、实验、总结等基本环节。这个过程也正是行动研究的过程, 即在行动中反思和学习, 为了行动而研究。这个过程中“选题”是研究的起始, 也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选题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原有研究课题的分解, 二是教育教学中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实践证明, 要想把大课题落到实处, 必须细化目标, 明确分工。而教师根据实际, 确立相应的具体的子课题, 并把这些子课题作为校本小课题去研究, 是最具有成效的。
3.“小课题”研究活动探究 篇三
一、“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在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确定“小课题”,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自主总结得出结论,自主交流展示成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2.综合性原则
“小课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门学科知识的通道,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做到语文与思品,语文与自然,语文与艺术(音乐、美术)以及语文与其他各门功课的综合。当然,既然是语文“小课题”研究,综合中应以语文为重点,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小课题”研究要激活各门学科的知识贮存,尝试相关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3.过程性原则
小学生进行语文“小课题”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因而,“小课题”研究≠科学研究,“小课题”研究所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4.开放性原则
研究的目标是开放的,分层要求,鼓励创新,对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研究内容是开放的,没有教学大纲、固定教材,就需要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确定内容,因人而异;研究时空是开放的,研究时间有长有短,研究时还经常需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二、“小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1.确定主题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有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想研究并可能得出研究结果。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帮助学生将可研究的内容分类列出。例如:
(1)课文知识拓展型。根据课文主要内容、作者情况、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小课题”。比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后,可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a.世界上的瀑布;b.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c.水资源的保护。
(2)乡土民俗搜集型。根据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研究。比如: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主要农作物的研究等。
(3)时事热点调查型。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a.“法轮功”的危害.b.中国加入WTO之路;c.“美国-阿富汗”之战。
(4)观察实验报告型。结合自然、劳技课,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撰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如:a.蚯蚓的再生能力;b.阳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c.绿叶的作用。
2.制定计划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学生自主地设计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制定计划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步骤。“小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方法方式、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准备、课题研究的时间表等等。制定计划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是六年级“时事焦点”课题组制订的研究计划。
3.实施研究
按照“小课题”探究的学习计划,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说来,可着重进行两个方面的指导。
(1)指导搜集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一切“信息源”,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分析、综合要点,得出结论。
(2)指导研究成果的撰写方法。
a.论文式:概括总述(研究的目的、意义)——详细论述(提出具体做法,阐明研究成果)——归纳总结。
b.报告式:小课题题目——提出研究问题——交待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结果——注明参考资料。
4.展示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和“研究小论文”之外,还可以通过辩论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归纳起来,成果展示的形式有四类:
(1)“演”,即通过相声、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2)“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碰到的困难时的解决方法以及研究结果。
(3)“展”,即展评优秀的研究报告、研究小论文、资料图片、自编的研究小报。
4.课题实验报告(范文模版) 篇四
一、实验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自2011年5月份承担课题后,学校建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实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4月)
1、积极课题组学习研讨活动
实行分阶段学习总结与课题组联控结合的学习研究方
式,从研讨实验课题的目标,到分解实验内容,细化实验步骤,都做了细致的工作。做到了实验教师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落实;课题组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并及时的收集反馈各个实验教师的试验情况,为进一步调整和有效开展课题实验准备条件。
2、有效开展教师展示课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一月一次举行教师课题实验设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鼓励教师将学生课上学习与学生课下探究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提高课题实验的应用程度。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每月一次组织有能力的学生开展独立设计科学实验的活动,累计设计课外探究实验36个,促进了课题实验的课外纵向延伸。
3、开展丰富的交流和学习活动。
课题实验过程中,组织了与课题实验相关的3次校级交流活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深实验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和评价,提高了教师进一步开展课题实验的能力。同时组织人员外出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学习4次,2011年12月参加在临沂举行的中期总结交流会,都对课题实验的开展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内容。
2、课题组集体研讨,形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二、实验内容及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实验立项后,课题组及时将试验情况向学校进行了汇报,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在实验资金、器材、人员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落实。为顺利进行课题实验做好了准备。
课题组也对实验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制定了学期试验计划、阶段实验计划,实验教师也根据个人任课情况分别制定了个人实验计划,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教师计划进行了审核,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有序进行。
(二)、更新观念、稳步实施,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提高课题实验的可操作性。稳步抓好课题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应用,在计划制定中,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设计活动,针对研究课题,积极寻找资料。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制定好学习计划。在鼓励教师多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提倡渐进性课可操作性,避免高难度的实验,以免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教师的指导,手把手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实验的效果。
2、立足实际,做好实验的课内外结合。根据本实验课题的特点和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我们根据学生家庭和学校周围地理环境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课外探究实验小课题,节约了时间和物资投入,学生易于接受。在春季和夏季,组织进行了《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研究》、《发现昆虫的秘密》《温暖的阳光》《小麦的一生》《农田作物的更替》等小课题研究。在秋冬季组织进行了《飘落的树叶》《昆虫哪里去了》《飘渺的雾》《露珠》《霜从哪里来》等小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并从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意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总结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日渐浓厚,也自觉主动的设计一些小的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提高规范意识,科学组织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把科学规范放在第一位。首先注重了实验记录的规范,每一次实验都设定统一的表格,并在开始阶段进行强调,力争第一手资料的准确规范,同时做好资料的整理收集,制定专人进行了资料汇总,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方便查阅。另外不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第一时间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提高课题实验的时效性,积极发挥课题实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
课题实验的本质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与课题实验本身,而是将课题实验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查自学的能力,通过科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形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参与实验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受到了老师家长的好评。
四、实验成果
5.初中数学课题研究1范文 篇五
初中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早已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课本。那么你还、厉害、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的教学,本教研组全体数学教师进行探索.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①对现阶段教育理论的学习,理念的形成;②全组老师确立课题研究对象,各代课老师根据所代班级确定具体的活动课及实习作业做为研究对象,并展开教学实验;③各位老师先根据上学期的实验结果设计好一节活动课,巡回展示一节课(每人上一节以活动课和实习作业为主的公开课),本组人员参与听课、评课,做好详细记录);④本组成员根据各自开展活动的情况,写好课题小结。由课题负责任做好第一阶段结题报告,整理好实验数据、实验材料
第二阶段):①选出具体的班,具体的代课教师,进入个体实验;②积极推行课题研究 主要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实验-发现”式,并正式展开实验;③学生心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性教育报告;④第二阶段小结,第二阶段实验结果展示及总结,第二阶段实验材料的整理归档,第二阶段的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①课程评价体系初探及研究,实验的展开;②独特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及深化;③各种研究的成果鉴定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评实验性研究的成果展示汇报);④形成性总的结题报告的写作,各老师的实验论文的写作,参与实验的班级及老师的经验材料的整理及汇总。
课题研究的方法: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对象的确立及实验时间
拟确定七(1)(2)班为实验班,(3)(4)(5)班为对照班,八(1)(2)为实验班,(3)(4)为对照班,实验时间为半学期。
(二)开设“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课题研究及实践步骤。目标定位:
通过分析当前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的结果,确定以上班级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运用“合作—探究”式,“实验-发现”式教学模式,精选适合展开实验的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力求在实验过程中这些个实验班的教学正常运行,并能使这些班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及学业成绩上有新的突破。
2、起始阶段: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展开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案、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确立研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及安排,展开实验,并做阶段性检测,做好记录。
3、实验实施阶段:写好案例,完成实验操作,并从实践中进行调整,补充有关内容。
4、中期阶段性检测及小结,汇总前期资料,以论文形式完成中期成果报告。
5、实验结果汇总上报:分析整理实验教学的各种材料,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照情况量化分析,总结讨论,评估细化,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总的分工情况如下:
1、课题的选定及确立研究及探索的总体设计与组织管理,由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2、第一阶段的整体构想及实施过程的管理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3、第二阶段的实验的实施与过程管理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4、第二阶段“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由老师负责各备课组长;
5、第二阶段研究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心理过程的分析及总结由各备课组长负责;
6、“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实验阶段的教学阶段性评价及总体评价研究由老师负责。各备课组长
7、第三阶段的总结性研究。总体性评价、汇总材料的组织整理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由全组成员负责,各备课组长由老师负责定稿上报。
总结
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每章结束后统一提供了部分素材,但从现有的资料看,数学活动课尚未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理论资料,系统性不强,操作难度大,因为在具体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有关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教法、具体案例少,在网络上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件及其它有助于教学的视频资料几乎没有,因而选择活动课做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研究,旨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2、实践价值:开设教学活动课主要是为贯彻新课程理念,进行感情
教学,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年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观,活动课素材对这一章知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及问题都值得深思,况且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不是最佳也值得研究,这种活动课本身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编者与教者是在这些问题上难点存有分歧,编者所看好的内容可能存在实践中做不到,主要是学生达不到编者预期目的水平,实际上课本上编者所安排的素材,有很多学生操作起来都很困难,比如“包装盒的制作”“折叠与证明”等等;教师看好的素材专家不一定认可;另外授课方式及教学过程也值得探究,怎样组织这类活动课的教学,想用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也值得探究,怎样组织这类活动的教学,可能想用一种方法,由一而终,贯彻到底,应该是不可能的,因而是选择这一课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3、人员分析:我校现有数学教师共七人,已具备课题研究所具备的人数,这些教师中不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很有名的教学能手,也不缺乏理论基础扎实,学识丰富的年轻教师,其中大部分人员具备大学本科历,所以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符合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学术基础能力,同时这些教师中大部分是长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的专业教师,所以具有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和必备的纪律素养。正因为长年工作中教育特别是初中教学的第一线,所以师生关系相对融恰,第一手资料非常丰富,因而为进行该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具有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一切条件。
6.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范文 篇六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们课题小组积极开展了“思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经过探讨初步获得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实施本课题,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们在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加强指导,强化管理。
二、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学生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堂上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适当的进行点拨和指导。
3、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研究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自主研究的主人,怎样当好自主研究的主人。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让学生清楚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让学生明确研究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研究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研究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三、积极探索研究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本课题组各教师的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研究性学习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思政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本学期我们每位政史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7.小课题研究的“四维模式”初探 篇七
一、价值澄清
无论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都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然而,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所说:“有些人搞科研不能深入实际, 热衷于‘书斋式’、‘注解式’研究。研究理论多, 研究实践少;研究宏观多, 研究微观少。曲高和寡, 把原本教育科研中有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高复杂化了, 神秘化了。因而导致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从而退避三舍” (周浩波·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序[A], 徐世贵·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1:1-2) 。那么, 怎样拉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研的距离, 解决教育科研理论方法的通俗、实用和操作问题呢?必须从小课题的本质特征出发, 澄清其价值取向。
1、以小见大的立意取向。
所谓小课题研究, 它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 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但是, 小课题研究价值又必须以小见大, 切口虽小但立意要高, 以微观问题揭示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律。
2、以校为本的范畴取向。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研究, 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它的研究场所在学校, 研究的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范式是“源于问题、基于课题、成于研究”的教学研究模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以研强师的目标取向。
当前, 中小学“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较多, 而“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太少。从“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 小课题研究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从事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研究的优势是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现场”, 身临其境, 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鲜活的教育情境、教育问题、教育故事。通过小课题研究,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转变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因此, 它能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现“华丽转身”。
4、以我为主的主体取向。
所谓“以我为主”就是以教师为主。小课题研究虽然并不排除大学理论研究者和教研科研机构人员等“精英”的参与和专业引领, 但研究主体主要是中小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因为, “我的课题我做主”, “我”的问题只能由“我”来解决, 别人无法包办代替。小课题的特点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 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自己工作中的困惑, 立足自己本校的实际 (校本)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能做的课题。因此, 小课题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确立了教师的教育科研的主体地位, 使教师实现了从教育科研的被研究对象向研究主体的根本性转变, 为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选题路径
任何研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 就没有必要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 即是选定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就是确定研究教育教学中什么样问题的过程。选题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整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在小课题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 要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 必须首先明确选题的思维路径。
1、避虚就实的思维路径。
所谓“避虚就实”, 是指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要讲实际、实在、实效, 力戒虚泛浮华。有些选题, 看起来很有价值, 既符合当前新课改发展的要求, 又是当前关注的理论热点, 但是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 充满了“理论迷雾”, 无法操作, 因此, 不宜选取。坚持避虚就实的思维取向,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反思梳理问题, 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交流聚焦问题, 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反映问题, 或者通过家访沟通发现问题, 还可以通过请人听课提出问题, 等等。教师要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从“问题库”中筛选出个人研究的“小课题”。或者, 通过学科组教师座谈交流, 一个学科组或一个备课组选择一个主课题, 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实际从某一个微小环节切入, 确定一个子课题, 形成自己研究的个人小课题。
2、舍远求近的思维路径。
所谓舍远求近, 主要是指选取的问题贴近学校实际, 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而不是专家们做的纯理论研究。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 我们本身也是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一个因素, 而校本化的小课题就蕴藏在这些情境之中, 只要有一双慧眼, 就会发现它们。例如, 学校生源来自两个渠道, 一部分是统招生, 一部分是择校生。择校生大多是后进生, 有的智力差, 有的学习能力差, 有的品德行为差, 与统招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度。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如何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呢?可以选取“重点中学基于分层教学理念的‘走班制’实践研究”作为小课题, 通过行动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化大为小的思维路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教育问题, 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 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 如是, 即使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 (佚名.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究[A], 莘县教育局.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C]http://www.sxsygz.com/kyqx/UploadFiles_5352/200904) 。那么如何把握问题与小课题的关系呢?如果说课题源于问题, 问题则源于教学困惑与烦恼, 而小课题则要求我们研究教学当中的小问题, 无需太长时间, 无需太深的理论功底, 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加上适当的限定词以缩小研究的范围来实现。例如表2所列的案例:
4、除旧布新的思维路径。
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也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活动。小课题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创新精神, 具有先进性、新颖性, 眼光应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如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如何实施分层评价满足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需要, 等等。对老课题, 也应力求有新的突破, 新的发现, 新的成果。要么改变角度, 对原有结论予以发展;要么对已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有所质疑, 提出新的见解。总之, 只有富有创见的选题, 才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才能彰显小课题研究的生命力。
三、操作流程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 多数人认为, 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大致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环节, 构成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动力系统。以此为基本依据, 我们把它分为五个步骤。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它是指通过批判性思考, 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困惑, 或者梳理出他人的成果, 或者总结自己的经验, 进而把这些问题、困惑、成果和经验放在特定的时空维度, 如学校的历史、发展趋势、课改实践等教育背景, 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和分析, 形成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资源。
2、确定课题。
通过批判性思考找出的各种问题、困惑、成果和经验是分散的、无序的、混沌的, 就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加以集中, 使之上升为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的小课题。确定课题要坚持用“现象追因”、“同向扬弃”、“反向求异”等思维方式去审视各种现象, 从而捕捉到有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旨在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必须明确的陈述出来, 必须要具有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
制订计划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要考虑小课题研究的基础,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怎样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设想可能取得的预期成果。二是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 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研究进度。三是计划必须要有灵活性。制订计划时既要考虑和包容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条件, 又要把始料不及、未曾认识、在行动中才发现的各种情况、因素容纳进去。因此, 小课题研究计划是动态的, 允许调整和修改。
4、实施研究。
计划的实施即是行动。它是教师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 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 有目的、按计划地采取的研究步骤。主要内容包括: (1) 行动的背景。分析行动制约背景因素, 制定应对策略。 (2) 行动过程。包括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了计划的实施, 使用了哪些材料, 安排了哪些活动, 遇到了什么干扰, 如何排除等等。 (3) 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 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
5、反思升华。
这里的反思是对小课题研究过程的全方位审视。首先要进行整理和描述, 即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订和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 描述出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其次要进行评价和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 对有关现象的原因作出分析解释, 形成观点, 得出结论, 物化报告。再次, 作出深化研究或者推广研究的行动计划。
由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各不相同, 尤其是课题类型不同, 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有明显的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点。表3展示了问题解决型、经验总结型和成果应用型三种小课题不同的操作流程。
四、实施策略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精神是为一线教师提供足够的自由思考、行动研究的空间, 不同的教师个体, 不同的研究内容, 会有不同的实施策略。但无论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有多大差异, 而在认识论、性质论、对象论、过程论、目的论等思维层面的基本策略却可以共同借鉴。
1、认识论策略: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内涵发展——研究即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学校教育发展由过去只注重对物质的投入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由粗放型经营发展转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校本研究为先导, 以教师行动求发展”, 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学校积极倡导“校本研究兴校、行动研究强师”的教育发展理念, 提出“不重视小课题研究的教师不是专业化的教师”的观点, 积极争取把小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常规工作日程, 革除“要我搞研究”、“不得不搞研究”的消极观念, 树立“我要搞研究”、“我必须搞研究”的积极观念, 为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2、性质论策略:
把工作和小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工作即研究。一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不同于专职教育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研究活动, 是一种准教育科研, 具有大众化、实践化特点。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小课题研究与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 要引导教师破除对小课题研究的神秘、畏难、功利等的模糊认识作为首要的事情来抓, 通过教育、学习, 引导教师确立“校本研究能力是教师生存的必需素质”、“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力军”、“课堂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等意识;另一方面, 引导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小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建立小课题, 通过行动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 小课题研究只有从研究与工作两者的有机结合转化, 赋予教育教学工作以理性的思辩, 才能提高工作的层次;也只有实现了工作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那么, 小课题研究才可能真正发挥先导的作用, “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才可能成为现实。
3、对象论策略:
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问题即课题。基层学校研究的课题要“短、平、快”, 尤其是普通教师承担的小课题更要“小处着眼”。“短、平、快”是借用排球运动的术语, 就是说课题研究的角度宜小, 研究的周期宜短, 研究的内容宜实 (切合实际) 。其实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方面, 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环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诸如“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处理”、“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导引策略”、“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干预策略”等等, 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不要以为课题越大就越有价值, 有时角度虽小, 但只要开掘得深, 那么也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只有“短、平、快”的小课题才是最实惠的课题, 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实效的课题。只有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小课题行动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4、过程论策略:
把小课题研究的轨迹留下来——过程即成果。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要务实, 既要有成果的追求, 但更要着眼于行动过程特殊价值。这就要求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的,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 具有理性化、系统化等特点, 这决定了它比之一般的教研活动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在理性化方面, 小课题研究活动要求教师边实践, 边反思, 边总结, 因此, 可以使教师师在“实践——反思——实践——总结”的良性循环中, 迅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系统化方面,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且周期相对比一般教研活动长, 从计划、实施到总结, 需要我们作出通盘的考虑, 而正是这种通盘的考虑, 才使得小课题研究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也使得它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载体。
5、目的论策略:
8.让小课题研究更主动 篇八
在“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中,为了让教师做到主动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给教师足够的研究自由。“草根”的基本含义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草根式”小课题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人手,以小见大,如“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数学应用题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的能力”;“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如“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我的课题我做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因此,外界的干涉不宜过多,管理者应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放手让教师自己选题,自己设计,为教师主动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及时指导、督促为教师不断加油。倡导给教师足够的研究自由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科学地指导、督促教师,以激发教师主动研究的动力。只有当“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发自教师自己内心的需要,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求时,教师才会不怕困难,才会自觉投入其中,并自愿寻求别人的帮助,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自觉,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真正把课题做好。在教师努力的同时,优秀专业人士的指导有利于指点迷津,让教师豁然开朗,少走弯路。管理者的督促与检查,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人性中固有的倦怠,为教师主动研究注入活力。如:要求课题小组把每次的研讨内容记录到小课题研究记录表上。学校每月进行一次抽查,学期末从研讨次数、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每缺少一次扣2分,视质量情况酌情减分,并将量化打分结果纳入教研组考评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
同伴互助砥砺教师研究热情。有的教师不愿让别人深入自己的课堂与自己共同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感觉这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教师认为别人的指导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出的话像“空中楼阁”,因而不服气,或不情愿去按照那样的话做。这种不正确认识妨碍了教师在同伴互助中获取智慧与动力。针对这一问题,某中学利用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时间,各课题组每两周至少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两周来工作中的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互动,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内容,进行讨论、反思、总结,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真正做到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消除疑惑,使教师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热情更加饱满。
品尝乐趣保持教师研究持久性。做一点研究并不难,难的是把教育研究的精神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一辈子做研究。如果研究者没有足够的兴趣、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并以主动的态度来对待,恐怕就只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了。优秀教师牺牲休息时间,精心作研究,挑灯夜战,不辞辛苦备课,主动研究的精神让我感动,我问他们如此乐此不疲地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动力是什么?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说:在研究中,一个个的问题逐渐突破,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思维被启迪的兴奋。获取知识后幸福的笑脸是我们作课题研究的强大动力。是的,课题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唯有教师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和幸福,尝到课题研究的甜头,才可使课题研究工作持之以恒。
9.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九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
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官庄中学学课题组
执笔:明德彬
各位专家、领导:
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2011年9月开始,我们小组申报了这一课题,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深入“读中感悟,悟中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缘由
初中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初中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而初中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易分散,自我参与意识差。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课堂上,尽管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学生个体从接触语言学习材料到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必须是主体亲历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从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机制、心理活动看,学生要获得的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与运用,实现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必须有学生主体真正参与的积极的实践活动。这一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外在表现于读的语言学习活动,更是内在体现为“悟”的心理活动,即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的整体领会,这种心理活动方式更体现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初中生身上。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研究,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新理念成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提升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
2、行动研究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从问题形成子课题,从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形成“读中感悟,悟中积累”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自2011年12月立项以来,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围绕研究主题,按照课题预设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究工作,迄今课题研究进展较为顺利。现将我们具体的实施措施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朗读,以“读”为主线。读是语文教学常用而重要的方法,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方式。扎扎实实读好每一篇课文,确保每一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每次读要有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要体现渐进的过程,要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在让学生在尝试性的读中感知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质疑精思,领悟语言文字内涵;启发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表达方式,掌握读的方法。
3、多种教法结合,“读”中求悟,整体体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借助表演、转换角色、看图训练、思维训练、说话训练、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悟”中自得。
4、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迁移创新。围绕重点、特色赏析、辅导训练、拓展运用,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富有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玫动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阶段性成果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品读,激发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要求他们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朗读方法,以便充分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确实不容易。因此,在品读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扣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例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当读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我轻轻扣响学生的心灵之门:“你们想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小节呢?”很多同学都说用“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西西失去了双腿,小朋友游戏时,他只能静静地坐着;小朋友奔跑时,他也只能静静地坐着……,西西是多么可怜。我又引导:“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也希望西西振作起来,快乐起来,坚强起来,让我们朗读时,把希望传递给西西吧!”朗读时,淡淡的忧伤中让人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希望与热情。这份情感体验是多么珍贵。这份美好的朗读,渲染了课堂。再如教学《王小二》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小二。”我让同学们读句子后问:“你们读句子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觉得难过!”我趁机引导:“难道你们仅仅感到难过吗?日本侵略者惨杀了我们无数中国百姓,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再次诵读时真是声声动情,仇恨之火瞬间在心中涌动。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心灵诵读,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是与文本共鸣的奏响,是一朵盛开在课堂上最美的花。
2、创设情景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聆听其嘱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来品味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景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并不乏味,因为学生赏读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师抓住“到处”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为了找水喝都到过哪些地方,进一步体悟到乌鸦找水过程中的辛苦。品读句子时,学生很自然地放进了情感去读。《爬天都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教师抓住“终于”一词引导理解,学生从中体悟到爬天都峰的不容易。品读时,自然地读出了味道。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悟读,其实就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抓住了整个句子的情感基调,使品读水到渠成。
二、演读,促进生活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言辅助,促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演中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
1、创设动作演读:指导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生活情景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通过做动作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去,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数房子,从而发现新房的美。教学《拍手歌》时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不仅增强了读书的情趣,也读出了韵文的节奏美。“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不管是做出摊开双手表示无奈的样子,抑或是摸着脑袋不知所措的神态,还是拍着小脑瓜思考的表情,都是那么有趣。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入感受到焙茶手劳动的艰辛。
2、角色体验演读: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景,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情感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在演读的过程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升华体验。如《从现在开始》一文富有儿童情趣,叙事情节吸引人,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读狮子的话,可适当模仿帝王的口气,读出至高无上的感觉;读猫头鹰的话,读出他的神气;读袋鼠的话,读出他的激动;读小猴子的话,读出他的机灵、干脆。
3、运用生活实践演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生活实践,语文教学更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应用的实效性。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在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样子有了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再如《比尾巴》一文,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读问句时,教师引进“播音员”这一生活角色,让学生以播音员的形式朗读六个问句。教师这样引导:比尾巴大赛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什么?哪位“播音员”来给我们报这六个项目?通过朗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朗读热情大大提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读,增强思维体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长有丰富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思维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在朗读中联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它事,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条小鱼在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库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朗读中再现: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边读“话”,一边想“画”,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仙境”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从影视里看到过的画面,在想象中读书,就仿佛置身于北海的楼台亭阁之中,能读出如幻的梦,飘飘欲仙的意味来。又如《登山》一课有这样的文字:“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开始闪烁着光芒。好象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教师不能只限于解读句子的表层意思,必须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的大自然图景,在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把作者描绘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合理地推想出它的具体情景,这样理解文章时就会更加生动,感人。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还不够全面,立足本课题的拓展性研究和深入性研究不够,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急需提高。
2、课题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的研究还较肤浅,有的教师由于对评价课题缺乏整体构思,对承担的职责、具体任务还不很明确,把课题当作任务,被动执行多,主动研究少。、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生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对学生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但在评价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而教师给学生评价时,很多带有情绪化的因素左右着评价的结果,到底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4、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5、此外,与其他课题组之间团队协作攻关的制度和措施不完善。
课题研究报告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
研 究
10.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十
XKT-XXSX151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侯凤丽
所在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行知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创设情境的策略教学效率
结题
报告
摘要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情境: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2、巧用身边的情境。3、巧设问题情境。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最终形成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扎实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 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2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近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平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多少个?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 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情境:[课件播放:失物招领,杨老师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失主到大队部前来认领。] 师:听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猜测。接着师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习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8;
11.让小课题研究绽放德育魅力 篇十一
一、注重主题设计,丰富德育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为此,在进行活动主题设计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有序规划,精心提炼,体现多维度、生活化,使小课题研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主动性,让生命潜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分释放,进而形成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主题多样化,丰富内容
小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来开发多种主题。
“人与自然”维度关注的核心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从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如在《塘河的演变》研究活动中,学生围绕对母亲河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并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议,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与社会”维度主张学生能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领域生成研究主题。如在《通讯工具的变奏曲》研究活动中,学生对近年来家庭通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与自我”维度则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美与丑、喜与忧、得与失等矛盾冲突中设计研究主题。如《零花钱怎么花》的研究,学生通过对不同理财方式的探讨,学会了反思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懂得合理消费,科学理财。
除了以上三条主线,很多小课题中又包含许多小小课题。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细化了主题的小课题。例如,针对不少学生挑食的现象,可以选择《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再细化小课题的次主题,如:饮食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情绪与健康。这样,主题领域广泛,形式多样,主次更替,形成多维度的主题,从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为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多维度的德育素材。
2.主题系列化,丰实内涵
系列化的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体验,为此,学校注重在一个主题领域之下开发相关主题,形成序列化的主题群。
如学校大队部确定了大主题《我实践,我快乐》后,四年级围绕这一大主题设计了“与春天约会,与文明同行”的主题范围,安排了一系列相关小主题活动:
“说春 颂春”让学生通过在书本上找春天,诵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句和诗文,歌唱赞颂春天的歌曲,营造浓浓的春意;“寻春 赏春”活动,通过外出踏青、寻访,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真切感受家乡的变化、合作的愉悦和春天的美好;“绘春 写春”通过绘画、编报、征文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话春 悟春”通过摄影作品展、优秀小报展、征文、绘画比赛、新人新事评比等,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用自己的体会感悟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歌颂春天,同时感悟师生间、同学间的真情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爱春天、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系列化的主题让学生更细腻地感受春天,感受文明之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丰实了活动的道德内涵。
二、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德育实效
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发现、调查、考察、研究、写日记、绘画”等系列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实践、真切体验、深刻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1.在实践中内化道德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举,勇于行动,包括探究、实验、资料收集与处理、调查、访问、考察、社区服务、社会宣传等。丰富的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为深刻。如在“浓浓伏茶传美德、民间草药留清香”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走访凉茶店和草药摊、设计问卷等,对伏茶的配方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伏茶的种类配方及诸多功效;再通过对在万松山免费提供伏茶的诸葛银火老人的访问、调查,零距离地走近这位因十年如一日的义举而被授予“道德楷模”的榜样人物,深刻体会他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和检验道德行为准则,获得了实践探索的积极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在实践中生成道德
小课题研究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心,使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自觉。
如《小筷子,大文章》和《妙脆角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制作筷子的材料及资源匮乏问题,了解到妙脆角源于颗颗庄稼和农民的滴滴汗水。《家庭生活用水再利用可行性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用水经验中提炼出环保教育素材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会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些小课题研究实践中,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會与新的道德情境发生碰撞,从而发生改造、重组和升华,形成新的道德认知。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突破了课堂和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与不同的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开展多维度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合作研究中,通过观念的碰撞和比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三、注重活动评价,保障德育效能
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保障小课题研究德育效能的重要手段,小课题研究重视发挥多元评价的德育功能,通过活动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反思和建构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价值内化,真正成为自主探究、个性张扬、情感生命得以释放和回归自我的人。
1.成果展示重塑自我
活动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展板、手绘画、倡议书、诗歌、绘画、小品等。展示作品凝聚了学生的活动感悟和体验,彰显出灵动的个性。而学生制作活动成果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比较与竞争,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重塑。
2.交流分享树立自信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体验与同学、老师、家长或社会人士交流分享,并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社会成员参评。如此,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反思和构建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改进自身行为。
(作者单位:瑞安市实验小学 浙江温州 325200)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推荐阅读:
小课题研究报告体育07-29
校本小课题研究07-16
小课题研究经验09-18
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09-05
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07-14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08-02
科学小课题研究方案09-10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09-20
五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08-20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总结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