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案例

2024-10-01

散步教学案例(10篇)

1.散步教学案例 篇一

《散步》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文章语言平易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农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更缺乏用语言表达体验的能力,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思路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进一步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录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

生甲:会心 生乙:高兴

其他答案有:欣慰 灿烂 愉悦 天真 “ 傻傻” …… 师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

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生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

2、祖孙三代人

3、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2、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生

1、“母亲”——温和慈爱;

2、“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 生

3、“我”——稳重,孝顺,温和。

“妻子”——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师: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1、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

2、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3、讨论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生

1、“尊老爱幼” 生

2、“对家人的爱” 生

3、“体谅”“尊重”“信任”

4、“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

4、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用浓淡的田野来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3、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4、“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

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5、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几句话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四)感悟体验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

师:这正是中年一代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

使命感

承前

启后 生

2、“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 的感觉。生齐读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生

1、每天回家,母亲做好饭等候。

2、每个家人过生日,大家都互送礼物和祝福。围在一起唱生日歌。

3、奶奶过八十大寿,热闹,人多,全家照相等等。

(五)拓展延伸

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生

1、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永远的栖息地,永远的暖巢。生

2、家是温暖的,是亲切的,是可靠的,生

3、家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幸福,给我们欢乐……

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我们应该牢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

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五、案例评析:

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内心感悟、情感教育。特别是在课堂的尾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散步》的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我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的感悟,品味,欣赏以及对自己体验的表达来展开。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当前农村教育是个难题题。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将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在感悟体验和拓展延伸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在感悟到文中亲情的美的基础上,又从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各自的情感也肯定会有一个升华。

六、教学反思

在《散步》教学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表达兴趣。教师还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为学生自主表达、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使学生想说、能说、敢说。

在本课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没有真切的体会感受,而是平时农村学生多数比较内向,不善表达,缺少激发表达欲望的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成为他们飞扬情思的平台,放飞理想的起点。

2.散步教学案例 篇二

[创意设计A]走进文本

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只是近十几年来,人们忙于事业,忙于生活,忽略了身边融融的亲情,呼唤、发现亲情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动因,所以,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切入文本,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开启了学生心灵的律动。

精彩回放:

师:“十·一”黄金周刚过,你们又回到了校园。看到你们一张张写满了灿烂和幸福的笑脸,老师也想分享一下你们的快乐,能不能说出来听听?

生:爸、妈带我去登山,我第一个冲到了山顶……

师:胜利的感觉真好!

生:爸爸和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还拣了好多好多的贝壳呢!

师:就像生活那样,五颜六色?

生:(继续七嘴八舌地讲述)

师:(叫停)黄金周精美的大餐,现在咀嚼起来仍口有余香。你们五十多个家庭,就有五十多个快乐的“十一”。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步》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内心世界,共同分享他们一家人的快乐和幸福,感受他们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吧!

[创意设计B]阅读文本

说明:阅读文本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一)概括文本的内容,揣摩情感的基调。(二)欣赏明媚的春景,享受复杂的心情。(三)倾听喃喃的诉说,引发深沉的思考。通过三个环节———初读感悟、景物赏析、情景再现,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彩回放(一):初读感悟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简约式的初读,从整体上感知人物、事件及情感基调。)

(围绕“写谁?”、“什么事?”等问题,快速阅读并获取、提炼信息。)

师:多么感人的故事!如果你们能用简洁而恰当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学生深思……)

生:三代人初春散步,亲情化解分歧。

师:有时间、有人物、有事件、有结果,还有诗词的味道呢!

生:夫妻俩承上启下勇挑重担,三代人割舍不断亲情无限!

师:(竖起了大拇指)咱们班要出大诗人喽!

生:妻背儿、儿背母,母慈儿孝,亲情永驻。

师:文字不多,却主题鲜明!

生:……

师:(叫停)太精彩了!你们用最精当的语言勾画了一幅幅合家散步亲情图,若让你们来朗读这篇散文,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或是怎样的语气?

生:欢愉的、轻松的。

师:春日散步,当然轻松、欢愉,可它带给人的思考却是———

生:深沉的。

生:凝重的(其他学生看书后点头认可)。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感受这种欢愉而凝重的心情!(学生在深沉的伴音中轻读课文)

自我点评:初读课文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雕刻语言,养成先读书、后概括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精彩语言是教师没法预设的,但只要教师善于察“言”观色,有意识的引导、点拨,学生精彩的语言便会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同时,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受,形成了欢愉而凝重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储备。

精彩回放(二):景物赏析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对明媚景物的欣赏中享受欢愉和深沉的心情,并领悟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师:你们肯定不会忽略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老师与你共赏!(学生找了出来)

师:谁来读?(一学生读出了欢快的感情,一学生读得却很凝重、深沉)

师: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从第2、3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很沉重,脚步也很沉重。

师:多么经典的回答!眼前是美妙的景物,身边却是衰老的母亲,心情怎不沉重?那么咱们就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学生齐读)

师:这些景物确实令人眼花缭乱,赏不够啊!谁能帮帮我梳理、清点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新绿、嫩芽、冬水;菜花、桑树、鱼塘。

师:这些景物尚且充满了渴望与成长,何况人呢?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它深刻的蕴含?

生:是“生命”!

师:原来,景物也能暗示一种生命!

师:谁来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烘托欢愉、凝重的心情。

生:表达“我”对母亲生命的祈愿。

自我评点:这里通过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对话,由欣赏景物引发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一触即发!

精彩回放(三):情景再现

(当代的青少年对身边的亲情常常视而不见,若将文本中情感化的语言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戏剧的冲突中再现,定能震颤学生的心灵;然后通过评戏的形式,既达到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为下一步书写生活作情感积淀。)

师:生命如此可爱,却也如此地脆弱!就像嫩绿终将枯黄一样。而莫怀戚却在努力地延续着母亲这衰老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再现散步的情景……

生:(激动地样子)我们表演一下!(学生顿时躁动起来)

(四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再现了“散步”的全程,尤其是学生喃喃的诉说及形体语言,博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师:老师看出来了,还有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不要急,我们还有“评戏”的环节呢!你可以和这四位同学展开即兴的对话,共同探讨,共同发现……

(学生们立刻情绪高涨)

生:莫先生,你的母亲老了,身体不好,你却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不是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强人所难吗?

“莫怀戚”: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对母亲生命的关爱啊!仔细阅读第2、3节,你就能理解我了。(学生读2、3节)

生:莫先生,你能把“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句话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演一下吗?

“莫怀戚”:……(略带叹息的独白,打动了全班)

生:从你的再次表演中,我终于听到了沉重而又庆幸的感叹!

“莫怀戚”:你也来试试?(学生读书时强调并重读了“总算”、“又”。)

生:莫先生,你的母亲和你的儿子并不重,你为什么要“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地走?

“莫怀戚”:“背”上的责任大啊!你还真以为我们背的是祖孙俩?我们背的是一种责任呀!(学生对“莫怀戚”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赞许地)你是优秀的儿子,更是优秀的父亲!

师:(即兴插入)老师也想请教莫先生,假如你的儿子不愿委屈奶奶,又坚持走大路了,你能设想出以后的情形吗?

“莫怀戚”: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全班同学吧!

师:那就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为这四口之家再添几份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婆媳情……

(学生放开思维,充分地想,充分地说,亲情化的语言充盈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自我评点:

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不自觉地深入了文本,如身临其境;通过“评戏”,立足文本的语言,又放飞了想像,学生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感受。创造性的语言、个性化的表演、成了本节课特有的亮点,此时,书写生活的时机已经成熟。

[创意设计C]走进生活

说明:这里将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生成他们提炼生活、书写生活的能力。

精彩回放:

师:走出莫怀戚的《散步》,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生活。家庭是一本书,写满了酸甜苦辣的故事;家庭是一只船,装满了风雨同舟的心情。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你的位置在哪里?

生:我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母亲每当遇到什么难事,总是跟我商量。

师:你已经长大了,男子汉就应该勇挑重担!

生:我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双休日回家,总能看到她坐在门前的青石板上张望……

师:你能理解那种祈盼的心情吗?你是她生命的延续啊。

生:老师,我的父母常常为赡养我奶奶的事而争吵,我该怎么办?

师:把《散步》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生:……

师:(击掌叫停),听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你也许已经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请大家拿起笔来,尽情地书写你家庭中的亲情,让内心的感动释放出来吧!

综合评点:

总的来说,这篇教学实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这里有恰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层次。它共分三个环节:走进文本———阅读文本———走进生活,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课堂运行,使教学层次井然有序。尤其是“阅读文本”这一环节,分为“初读感知———景物赏析———情景再现”三个教学环节,梯度自然而顺畅,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2.这里的对话立足于文本。实现本课教学有效运行的主要手段是以文本为介质的师生对话,教者在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没有深奥的语句,却蕴藏着浓浓的“情”字,应该围绕“情”字有目的的设计对话。特别是模拟散步情景的课本剧表演,其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超乎文本之上的文本再创啊!

3.这里的生成层出不穷。从“精彩回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生成出乎意料,但它的确是课前从未谋面的、彼此很生疏的师生间对话的产物,它或许来自教师那春风般的语言诱导,或许来自学生那敞开心扉的情感游历,或许来自那充满生活印记的文本信息,或许来自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情感对撞?

4.这里彰显了生活化的语文课程。从整个实录来看,这简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课”,而是师生间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语言“散步”,那么轻松、自如、顺畅。而且,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走进生活”,会使我们感受到“生活化作文”的独特魅力。

3.教学《散步》 篇三

【关键词】设置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趣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②培养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1.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设置情境、朗读,提出质疑、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教师指导等方式使学生融人课堂,以便更好地理解主旨,体会亲情美;②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法;③透过朴实的语言品味浓浓的亲情。

1.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尽一份力量。

2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课文,感悟文章表现的亲情点和中年人的使命感。

3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教学对象分析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好说好动的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激发情趣。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听后由学生谈感受,导人新课,用幻灯片出示课题《散步》。

6.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出示幻灯片)。

6.3学生速读,领悟感知,多种形式讨论探究。

①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精炼的话概括出来(启发引导,时间、地点、人物,整体感知归纳)。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②我们为什么去散步?找出相应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从中看出“我”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启发引导)。引导总结:出于对母亲的关爱、孝顺。陪母亲锻炼身体、赏景散心。

③南方初春的田野描写了哪些景物?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美文赏析,讨论探究,男女生比赛朗读)(出示幻灯片)。总结: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一切充满生机与活力,有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力,烘托出我们散步时的愉悦心情,祥和、温馨的气氛。引导:我们北方的初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发散思维)。

④(出示幻灯片)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面对分歧,“我”是怎样想的?把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为什么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呢?体现了我的什么思想品质?(质疑讨论)总结: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他的机会很少,况且母亲是长辈,为我操劳了大半辈子不容易,出于对母亲的感激和尊敬,想让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贴。

引导:回想一下,你们家里有过分歧的吗?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总结归纳发散思维)发生矛盾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相互谦让,互相理解、共同维护爱的家园。

⑤“分歧”最终有谁决定的.做出怎样的决定?由此看出母亲的什么特点?小路的景物是怎样的呢?(齐读)写出了小路的有意思、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生活情趣,让人赏心悦目。

⑥我们看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重点研读最后一句(出示幻灯片)(讨论探究)。

总结: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母亲和儿子是我们的全部,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形象地表示我们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6.4品读赏析、特色探究。你欣赏文中的哪些地方?(选材、语言)(出示幻灯片)

6.5情感领悟、主题延伸(出示幻灯片),联系文章主题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展示联想,拓展思维。感受亲情。

6.6播放歌曲,情感共鸣。

4.《散步》教学设计 篇四

学校

XX中学

班级

初一X班

学科

语文

课题

《散步》

教时

45分钟

日期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课文和圈点勾划重点词汇。《散步》内容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它通过寻常的散步小事,引出了一个家庭的“分歧”;但随着问题的解决,展现的却是三代人的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反映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准则。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他们仍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由于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出现叛逆期的问题,缺乏与家人的信赖与沟通,不自觉地疏远父母。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字典和词典,独立认识字词,让学生积累“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文段,提出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②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并感受课文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找出文中 对“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特点;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正确把握作者所要传达尊老爱幼的主旨。

五、教学媒体或资源: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课堂导入

老师播放《Family》公益短片视频,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课文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温馨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准备

5分钟

检查预习

教师介绍课文作者、疏通生字词(PPT出示练习题)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用练习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当场解决遗留问题,利于课文的顺利学习

5分钟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并填写学习表格

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感知全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对文章的进一步认识,并自主梳理文章内容。

15分钟

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主人公的形象

重新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并概括文中人物形象(填写图表)

由文及我,通过再次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一家老小不同的角色;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细节的熟悉和关注。

12分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承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优美句段进行初步理解,品味语言美。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优美句段并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揣摩优美句段,进一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3分钟

课堂小结与延伸

小结(课堂内容及初步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布置课后思考题(主要是对重点句段进行深入把握和探讨)。

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问题。

循序渐进,承上启下,从上一环节探讨人物语言过渡至把握人物立场,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重点句段,转向对人物情感以及课文主旨与内涵的思考,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教学七、教学反思

5.散步教学反思 篇五

三十六中学

裴君

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

三十六中学

6.散步教学设计 篇六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刘春霞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2.揣摩人物心理,感受课文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朗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思考: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能否用“爱是

” 的句式说一句话呢?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4、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引导,归纳得出结论:“我”的家庭是融洽的、和谐....的,家人之间表现出一种尊老爱幼、互敬互爱。

一家人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家人的温馨。回想我们的家: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5、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为什么?

四人一组讨论:

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5)、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这是一种比喻说法。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这表现了“我”对于生活所产生的一种使命感。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

1、朗读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新力量。

3、齐读课文,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想亲相爱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

1、回家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锤锤背、揉揉肩、帮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7.散步教学案例 篇七

一、学习示例, 研读思考

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教学设计的示例, 是指导职前教师学习的第一步。出示示例后, 引导职前教师认真研读与思考。

示例一:罗诗孟老师的《散步》教学设计 (有删节)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 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设计

(一) 导入 (略)

(二) 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 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 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 到底谁说了算?

(四) 涵泳入理品味探究

思考: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2.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五) 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的原因?2、反馈:形式对称, 音韵和谐, 相映成趣, 清新淡雅。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 请画出来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 评价。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6、朗读最后一段, 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7、小结:以轻衬重, 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 课后作业: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思考题:你认为此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有几点, 是什么?

示例二:余映潮老师的《散步》教学设计 (有删节)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能力的训练。

2.理解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设计

1.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课文的内容。

2.第二个教学板块:记诵文段

学生自由背读写景两段文字, 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第三个教学板块:学用句式

(1) 讲析比较句式与反复句式。

(2) 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第一, 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个分号, 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 显得特别精练、精神, 形式美观, 是句式中的精品。第二, 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 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 读起来也传达出一种音乐美。第三, 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 还可以用于议论, 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3) 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 以“生日”为取材内容, 写出一两个这样形式的句子。

思考题:你认为此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有几点, 是什么?

示例三: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设计 (有删节)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 (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小组活动时, 寻找典型词句, 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三、教学设计:

(一) 激发兴趣, 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 引入学习。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地朗读课文, 熟悉课文的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3.交流感受, 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4.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 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 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二) 师生合作, 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 师生共同探讨。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 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三) 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 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 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 进一步探究语言。2.班级交流, 共享发现。

(四) 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 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 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 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 如“扛着一支铅笔”, “学生周末大逃亡”。 (3) 分场合与对象, 轻重得体, 例如北京申奥时何振梁的一席话:“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都将创造历史,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 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与作者原文比较, 推进研究。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 关键要注意场合, 把握分寸, 得体是前提, 在这个基础上, 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五) 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 (金黄的大斗笠) , 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六) 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 写一写这件事情, 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思考题:你认为此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有几点, 是什么?

案例四:程翔老师的《散步》课堂教学[1] (有删节)

一、师:现在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篇题目是“散步”的文章, 大家先仔细阅读课文, 然后组长组织大家讨论:文章的哪些地方最感动人?组长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督促每个人都发言, 不能有旁观者。

二、师:这种暖暖的孝心和浓浓的亲情, 作者是以怎样的构思方法来表达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 然后组长指派代表发言, 注意要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发言的机会。

三、师:太感动人了!现在同学们都明白了“分歧式构思”在讲述故事或者写作文章时的重要作用。 (板书:1.预设分歧—2.出现分歧—3.解决分歧。) 同学们现在根据黑板上提示的步骤, 结合你们平时的生活, 拟一个写作提纲。

四、师:这节课时间快到了, 下节课同学们根据提纲, 练习应用“分歧式构思法”完成写作任务。现在, 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对这节课的看法。

思考题:你认为此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个教学内容需要教吗?

二、讨论探究, 梳理总结

在第一环节的职前教师个人研读思考的基础上, 指导职前教师分小组讨论, 每组选择一个示例, 梳理出其示例设计的语文教学内容, 小组选代表汇报学习结果。要求是:归纳出的教学内容要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学点”上。其结果可从三维目标角度进行描述, 归纳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学习点、学用对称句式或品味文章“举轻若重”特点的言语学习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知识学习点、分歧式构思或记叙文写作模式的写作学习点。

2.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学习点。

3.情感态度教育

理解与体会文中的亲情、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受中年人的责任等情感态度教育点。

几个设计的教学重点多集中在:情感态度教育点、学用对称句式的言语学习点、朗读法学习点等。

三、运用方法, 设计教学

在第二环节学习优秀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之后, 紧接引导职前教师思考:这些教师是依据什么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上述的几个教学设计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什么是不同的?我们自己怎样才能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在这些问题引起职前教师学习的困惑的状态下, 给出设计教学内容的步骤与方法, 指导职前教师运用方法进行设计。方法如下:

1.把握课标

要了解课标对七-九年段阅读、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方向。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实施建议”中具体说明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里要注意课标强调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学习, 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情感, 进而运用朗读技巧, 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而不是只一味地读而已。对于写作, 课标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 就是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2.熟悉教材

如果说把握课标是从宏观上了解各学段、各年级总的教学目标, 那么熟悉教材就是把握各学段、各年级具体的教学目标。因为教材就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落实与展开, 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 每一版本在选文、编排体例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 熟悉教材就是了解教材编辑者的编写意图及其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这里, 熟悉教材不仅是指吃透具体课文篇目的特点, 还要把握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甚至要了解单元所在的单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这样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及其对具体课文篇目的教学要求。为此可以采用一看单册教材要求, 二看单元提示, 三看课文特点, 四看书后练习, 再综合这些因素确定教学内容。

一看单册教材:

如《散步》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编写者对七年级上册学习的要求是: (1) 掌握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 学习朗读方法; (3) 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 (4)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看单元提示:

从第五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分析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情感与价值观:体验亲情, 解决矛盾, 维护亲情。

知识与能力: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

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诵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三看课文特点:

《散步》是一篇集语言美、人性美、诗意美于一身的叙事散文。具体来说, 大词小用、对称句式等的“举轻若重”的独特语言以及分歧式构思的叙事方式, 赋予了文章深层次的人性、生命、中年人的责任等哲理。同时富于起伏变化的写作方式与诗情画意般的景物描写成为写作方法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 朗读法、写作方法的学习与情感教育都是本文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四看书后练习:

书后三道练习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文章的中心。

综上,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课文应该教的内容有: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式等语言特点, 以及“分歧式”的构思方法。

3.分析学情

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教学经验、教学理解的不同所致, 另一方面是所面临的学生不同, 不同的学情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师认为应该教的内容, 更应是学生认为需要学的内容。而不少新手教师之所以把握不住教学重点, 恰恰就是缺乏对学情的了解。教师可采用调查、访谈、提问等方式, 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 方可确定学生需要学的教学内容。

如《散步》的学情分析:一是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独生子女对亲情的理解很狭隘, 很难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二是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经验方面:有一定阅读能力, 但对文章中的写景、一些句子、语言特点等不能深入理解。

4.综合各因素, 确定基本的学点:

综合教师认为应该教的内容与学生认为应该学的内容, 确定一篇课文基本的学点。

如《散步》的基本学点是:

(1) 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式等语言特点, 学用对称句式;

(4) 学习“分歧式构思”、写景创境的写作方法。

四、出示练习, 实践演练

职前教师经历了《散步》一文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学习, 对设计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要安排大量的自主的练习, 让职前教师进行充分的实践演练, 才能形成教学设计技能。如安排这样的练习:请自选初中语文教材 (人教版或语文版均可) 中一篇一课时的文章, 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摘要:职前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 关键是让职前教师把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即针对一篇具体课文篇目设计出明确的语文教学内容。形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技能, 就需要通过多个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案例学习, 明白教学内容的具体内涵与呈现方式, 并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要点, 在大量反复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中进行。因此精选案例、引导思考、指导方法、实践演练是指导职前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职前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8.《散步》教学实录及赏析 篇八

导入:我们一直徜徉在亲情的河流中,在你心中,家是什么样子的?

【由单元课文导入,自然、亲切,激发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

一件小事

检查预习:课文写哪些人在哪里散步?一句话概括。

【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初读感知:(配乐读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这家人关系怎样?从哪看出?(学生初谈印象。)

设想情境:无边的田野,隐约出现几个小黑点。镜头推近,原来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相携散步,母亲、我、妻、儿。

小结初读感受:

唱出生活之美: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体谅——亲情美

【每一遍读都应有目的,这遍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谈初步印象,再用言语创设情境,既将静默的文字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又将初读后零碎的印象统一起来。】

引导写作:(选材上)一件小事,写出亲情之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引导写作的切入点巧妙实在。】

一次分歧

1.找出这次分歧。齐读第六节。

在爱孩子和爱母亲的天平上,“我”更侧重的是?(对母亲的尊重、关爱、孝顺)

2.其实“我”和母亲的关系,在“分歧”之前也有铺垫,找出来。

我对母亲:第二节,我说:“应该多走走。”、“现在她很听我的话”;

第五节,“我和母亲并排走在前面”,一直相依相偎;

第三节中,从一个“熬”字上品味出母子关系。(点拨)

冬天是一道坎,一个“熬”字,写尽了儿对母的担忧与牵挂。“又熬过一个严冬”,写出儿的释然、喜悦、欣慰。这样就不难理解后面“我”的选择。

母亲对子:

从分歧中也可看出,母亲对儿体贴,对孙子疼爱。

引导写作:(表达上)一次分歧,一波三折,波峰波谷间,闪现出尊老的光辉。

3.齐读:“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夸张否?(家庭中,作为中年人身上的责任。)

亲子共读:爸爸妈妈如是说(交流本班学生父母所写的读后感受)

投影:莫怀戚谈写作契机——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

小结:

唱出生活之美:既爱幼、更尊老的人性美,中年人的责任感。

【把一次分歧单独拎出来,能突出重点,很好地品到“责任”。更可贵的是,引导学生从一个“熬”字上,读出儿子对母亲的牵挂,读出母子间的相互体谅。这是文本细读的成果,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理解蓄势,同时与写作紧密结合,很好。】

一个家庭

1.自主评价:你最喜欢这个家庭中的哪个人物?

2.出示插图:南方初春的田野,范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赏析:

这样的“整个世界”,你品出了什么?仅仅是背起了两个人吗?(背起整个家庭,责任)

“慢慢地,稳稳地”,你通常干什么时才会这样?我和妻子也是把母、子视若珍宝。“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这样尊老爱幼的家庭,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对这句重点句的理解,不限于参考书的标准答案,而是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种“走”和“背”的庄重感具象化,凝聚为一尊亲情的雕像,很具美感。】

3.读出我的生活之美

老师出示自家生活照,深情简介。

展示自己班学生的家庭照——说一说,让我们拾起身边感人的生活画面。

【教师将自己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

小结板画:一件芽儿般的小事,撑起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树上书写着亲情、人性、责任。

【由“一个家庭”到“一组家庭”,由语言文字到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就是生活!】

一个思考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最不可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再读这个“熬”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希望、生机、生命

【这个设置照应前面的环节,使得文本解读层层深入,同时又拎起了一条全文情感的线索,教师之前如果没有对文本独到的理解,就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围绕“熬”字来立体解读。真是“字字不可忽”啊!】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铺写自然生命的:南方初春的田野,铺展着生命的新绿,嫩绿的芽孢,消融的春水……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切都透着生机,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些诗意的刻画,体现了生之蓬勃。这不是简单的写景,它还为下文写人的生命张本。

☆抒写人的生命的:如“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小家伙……”两个“蹲”、“背”。

母亲是衰老的生命,儿子是幼小的生命,我和妻子是成熟的生命,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站在生命之链的中点上,作者告诉我们,尊重生命,对生命尽责!

点拨:母亲自己对生命有没有新发现?第七节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在她眼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心中有生命,就会充满希望,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提升生命的认识:“整个世界”,一个背上是儿子,一个背上是母亲,一个是生命之源头,一个是生命之延续,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绵延不绝。

小结:作者于平淡生活中,唱出生命之美!

【听过很多堂《散步》,也都提到了生命,这是莫怀戚自己的结论。可是能真正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的深处,找出每一处“生命”的踪迹,又理解得这么透彻的,这节课可算是最精彩的,这样,继“熬”字之后,全文的解析又从生命这个角度得以统帅。】

总结全文:初读,感受和谐的家庭之美;细读,感动于责任和生活情感之美;深读,感悟生命之美好从容。读一篇美文,有如嚼橄榄,越品越有味。

推荐:朱自清《冬天》、毕淑敏《额头与额头相贴》、史铁生《我与地坛》和龙应台《目送》

【仿佛引领着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散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

这节课告诉我们:课堂要想保持常青,教师就要以常青的心态,漫步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时时读出新鲜的属于自己的感悟!】

(冯晔 江苏南京扬子一中 210048)

9.散步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浓浓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运用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孝顺老人,培养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美好与责任。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含义,品味语言优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味三代人之间平淡温馨的亲情,同时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承担生命的责任。

【教学难点】感受淡而有味的语言之美,领会以小见大的作用,学习对称美的写作手法。【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PPT呈现林文煌的短文《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的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的。2.学生分析短文主题。(一个成年人对孩子和老人的爱护和责任)

3.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与之很相像的文章,它就是莫怀戚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生字词

2.请学生通读课文,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3.围绕“散步”理文章脉络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发生分歧——“我”照顾母亲走大路——母亲顺从儿子走小路——不好走的地方,“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

三、再读课文,精品细读

1.提问学生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

①母亲:年迈——“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善解人意——“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慈爱——“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②“我”:孝顺——“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有责任感——“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慈爱——“小家伙”

③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④儿子:聪明伶俐——“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懂事——“一切都取决于我”,“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2.引导学生注意细节,通过联系讨论来感受亲情。

①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的内容平常我们习惯怎样表达它?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通常习惯的表达有:a.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b.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特别之处: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②春天已经到了,作者却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到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在抱怨春天来得太迟了吗?

(不是,这是对年老生命的感慨,对生命的珍爱与关怀。母亲度过了危险的严冬,迎来了象征着生命的春天,感受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作者发自内心的高兴。冬天遏制生命,责怪冬天来的太迟)、“挺不住”、“总算”、“熬”(母亲:冬天的每一天都过得很艰难,煎熬,我;怕母亲离开,内心无比的担忧、恐惧与煎熬)体现母亲生命的意志与坚强,我的孝心与关爱。③当母亲和儿子产生分歧,“一切都取决于我”时,为什么“我”会感到为难?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这种分歧让“我”为难,“我”不愿让任何一个“我”爱的人失望,这正是亲情的体现。)④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说明母亲充分理解孙儿的想法和愿望,并为此做出让步。分歧的消失,也是亲情的体现。)

四、品味语言

提问:这里有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它的味道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称)请大家在找找看,文中还有这种对称形式的句子吗,用波浪线划一下,看谁找的最完整。对称句式: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2.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PPT呈现)

问: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句子,发现它们两两对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五、拓展延伸

1.文章在表现“亲情”的同时,还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①生命:“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生命律动。)可是“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这也正是“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不多了。)

②责任:“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个家庭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母亲代表着过去,要尊重珍惜;儿子代表着未来,要呵护珍爱。母亲是年老的生命,儿子是幼小的生命,我们是成熟的生命,我们有责任扶老携幼,体现了对家庭的责任,生命是一个轮回,体现了生命的责任和使命。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他们用背担负起了责任。)PPT:

写下《散步》的两个契机:一是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第二个契机是,莫怀戚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让莫怀戚很意外——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莫怀戚:“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小结:作者写下《散步》,是为了展现温馨的一面,表现“亲情”,强化“生命”,突出“责任感”。

2.为了反映这些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你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评判,鼓励创意。如责任、深沉的爱、和美的一家等。教师小结: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标题。只要标题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本文用“散步”作标题更好,一是朴实,二是以小见大,三是不过于直白地点明全文中心。并对“以小见大”的方法进行分析。)

六、总结全文,布置任务

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散步》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珍视亲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承担生命的责任。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敢于承担生命责任的有担当的人。

文章语言优美,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在写作中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学习以小见大手法,对称句式的写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与技能。完成相应课后练习

七、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10.散步教学设计 篇十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说学情

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容易认同、喜欢,对文辞冲淡而意蕴深沉的文章却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沐浴着长辈的关爱,他们知道这份爱却体会不深刻,更少有学生能自觉的回报这份爱,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感悟其中的“孝”字就更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五、说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六、教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 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七、说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评委为他写的颁奖词!

(课件展示)生活中不但需要像田世国这样感天动地的“大孝”,更需要点滴小事中蕴含的缕缕孝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亲情”为主题的散文《散步》,她会让我们的灵魂再一次受到强有力的震撼!

二、听读课文,抓出主干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划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点

2、听完老师的朗读,再加上课前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悟,你认为本课应该怎样来朗读呢?学生自由朗读文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有的学生认为感情应该是欢快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是深沉的,还有的学生会认为读得应该缓慢,应该带有抒情性等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教师此时不能以偏概全,定死答案,可以把权力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对于怎样朗读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出味来可以设下悬念,最后来解决)

(教师适当点评: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也跟大家一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那么同学们有勇气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1)开好字词小火车。(课件展示)嫩(nân)芽;霎(shà)时;分歧(qí);拆(chāi)散(sàn);水波粼(lín)粼;熬(áo)过

(2)快速抢答: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关键人物是谁?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再读课文,把握基调(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魂。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学生再读课文,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四、研读文本,探究主旨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妻子(活泼天真、聪

颖)的儿子

(一)分析“母亲”的性格品质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描写母亲的语句来。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句子: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学生找出这句话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圈出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信任?(信服地)“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不仅写出来母亲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我和母亲温顺的性格。

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文章中还有没有类似的语句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引导学生圈出 “早已习惯”、“听从”,从这两个词语你能品味出哪些韵味呢?(可以看出母亲对成年的我的信任,除了信任,还包含着母亲对我的尊重。)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就背着我”简单的几个字,既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信任,而且还将母亲的泰然自若,慈祥善良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师引导:以上几处,足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信任,这信任当中包含着对我的尊重。那么母亲对小孙子的态度、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爱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 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分析“我”的性格品质

作者是如何概括出我的——孝敬体贴,关心母亲?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几句“我说:‘走大路’”,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

“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的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我在此时设置了一个疑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文中的“我”是很孝顺的,很听母亲的话,母亲本不愿出来,我为什么此时却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这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不相违背呢?(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随之也调动起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可以先引导学生品味“母亲总算又熬过一个严冬”

一个“熬”字,可以看出母亲的身体很不好,度过严冬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教师在此时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我”的立场上来品味一下“熬”字,母亲忍受痛苦熬过一个严冬,我呢?也在“熬”,我“熬”的是担心母亲的身体,牵挂她的安危。“总算又“蕴含着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这样再来理解这个问题,我正是因为母亲年老体弱,所以才劝说母亲多走走。我对母亲的想法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这样更能体现出“我“对母亲深切的爱,体现出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尊老。

(教师总结:回顾对母亲和我性格品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理解的,先是找句子,然后圈出词语,再来明确词语的含义,最后领悟其中蕴含的真情。可以恰当地归纳出学习方法:找句子——圈词语——明含义——悟真情)(课件出示)

(三)分析“妻子”、“小孙子”的性格品质

让学生按照“母亲、我”的性格品质的分析方法,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予以点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总是”表现出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性词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可能就是不是这样了,给我们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词语的用法,在我们的写作中很值得借鉴。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对小孙子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此奥孙子的天真,聪颖。“ “走小路有意思”可以看出小孙子的活泼。

(教师归纳语言的特点:通过对以上字词与句子的品味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通过品味语言,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上)

(四)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五、赏读语言,领悟深意

1文章除了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还有几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欣赏其语言的美。(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有两处: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炮。

(“随意地铺着”、“也密了”、“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几个词语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铺、密、起着”写出了春天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同时也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B、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意象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同时这两处环境描写,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与本文揭示的“暖暖的亲情”相呼应。

2、文章中还有一些句子非常有特点,同学们在朗读中注意了吗?看看谁能找出来? ——有的浓,有的淡。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句式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这样的句子,在我们今后的作文当中可以适当借鉴运用)

3、教师引导:我们对文章的内涵已有了深刻理解和感悟了,那么现在再让同学们来朗读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出示课件)

a、朗读的感情: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那就让我们再来放声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文中那浓浓的亲情吧

六、拓展延伸,珍惜亲情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课件出示)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爱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

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七、课堂小结

《散步》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抒情,再加上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的心灵做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也让我们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八、弹性作业

(课件展示)

1、播放《妈妈洗脚》的视频,以“将爱心传递下去”为话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上一篇:关于夏季作息时间调整通知下一篇:追悼会亲人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