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的诗歌(共14篇)
1.原因的诗歌 篇一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高峰,就是说顶峰也不为过,因为日后的朝代、诗家,尽管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但是总体上没有能够超越唐朝的。所以,鲁迅就很伤心的说出来诗歌到唐代已经做尽了。唐诗为什么繁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可以找出理由来。但是无论如何,大家不能忽视诗歌的作者,毕竟,诗歌是由人写的,人的不同造成了诗歌的不同。
唐朝,刚刚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是征荐、门阀制度也没有完全废除,所以,诗人们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有别的方式作官,并且,唐朝的高考,也没有统一的答卷,没有钦定的复习资料等,所以诗人尽可不用费劲心机的去背去抄。因为没有这个习惯,所以唐朝的诗人在一起互相以年龄排序,没有说谁谁谁是同年。李白、杜甫两个大诗人都没有考上进士,但是他们的诗名却是远播。唐朝诗人在一起互相切磋,感情很深,是一种自由的交流,李白、杜甫就不说了,连后来的人都在怀念他们。这种风气使得唐朝的诗人们在一种宽松的环境气氛中来开怀畅饮,自然诗兴勃发了。
唐朝因为不去背八股,不用太计较于应试,因此诗人有闲心来扩展自己的修养,事实上,唐朝诗人的个人修养也确实了得。
2.原因的诗歌 篇二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深的感到, 没有哪一种文体比诗歌的教学效果更令人失望的了, 虽能诵读, 但欣赏水平不见提高, 学生甚至对诗歌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究其原因, 不过有二:一是诗歌语言难以准确理解;二是诗歌意象过于朦胧迷离。难怪古人早就发出“文之难, 而诗尤难”的感叹了。因此, 只有实现对诗歌障碍的跨越,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知人论世, 跨越时代的障碍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里的一种, 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任何时代的文字语言都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信息, 诗歌语言也不例外。学生之所以不能准确理解诗歌语言, 首先是因为这种语言所承载的一定时期的文化信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相距已很遥远。所以, 他们首先要遇到来自文化层面的障碍。如唐诗语言就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禅宗文化、隐逸文化、庙堂文化、科举文化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十分陌生, 就无法较为准确地理解唐诗的语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果不讲以道家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学生就无法理解这些语言的深层内涵。再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 如果不了解唐代官制, 就不知道白居易为何着青衫, 不了解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 就不明白他见到沦落到江州的长安歌女何以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叹。
此外,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时代不同, 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 所谓“文如其人”, 其实, 诗也如其人, 绝大多数的诗人, 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因此, 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 还应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如“诗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 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 在李白的乐府歌行 (如《将进酒》《梦游太姥吟留别》等) 和绝句 (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中, 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 出生第二年就适逢靖康之乱, 可以说他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具有完全不同于李白、王维等人的创作环境, 因此他的诗作中的抗敌复国主题就尤为突出, 爱国情怀终生不渝, 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再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 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 情趣相投, 感情甚笃, 共立下“穷避方绝域,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127年北宋灭亡不久, 赵明诚因病而故, 词人孤独一人, 生活悲苦, 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有散失殆尽, 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代, 晚年十分凄苦, 从而创作宋词名作《声声慢》, 词中所言愁绪千丝万缕, 若是不了解其所处时代及其身世则定然不能洞悉词中真意。
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前, 带领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收集作者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跨越时代差异所带来的障碍, 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赏读作品打开第一扇门。
二、驰骋想象, 跨越意象、意境的障碍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客观的景物即“象”与主观的情致即“意”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比如竹、兰、菊、梅、柳、蝉、荷、月、笛、笙、箫等。
诗歌的意境借助一个个意象来传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出气口是也。古诗词之佳者, 无不如是。”由此可知, 意境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的结合而成的, “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两者结合, 相辅相成, 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 又包括了形象中蕴涵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 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赏析诗歌的过程, 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 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 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句诗, 六种意向罗列起来, 作者将凄清冷静的深秋景象与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意”与“境”浑然一体, 令人回味无穷。
陆机在《文赋》中描述诗歌的想象时说:“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同样若想拜会作者, 实现跨越时空的交谈, 鉴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集中凝练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 诗歌的隔断跳跃性需要借助想象补充。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诗歌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来感受领略诗歌给我们描绘的情景交融而又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三、研读语法, 跨越语言的障碍
语言是诗的外壳, 由于诗的语言含蓄、跳跃、意象朦胧, 古诗语法又比一般文言语法更自由、更灵活, 也更难把握, 因而读诗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的“隔”。试看下面的例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2﹚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4﹚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5﹚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如果不了解古诗中活用、倒装、省略 (不完全句) 等语法现象, 就很难准确理解以上诗句中的意思。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理解, 对“端居耻圣明”中“耻”的理解, 就必须掌握活用现象, 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为了表达的需要, 让一个词临时具备别的语法功能。在﹙3﹚﹙4﹚两句中, 显然又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即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 调整了语言的表达顺序。“欲穷千里目”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欲目穷千里”;“竹喧归浣女”应为“竹喧浣女归”, “莲动下渔舟”应为“莲动渔舟下”。不明乎此, 这些诗句就很难索解了。在教学中发现, 语法障碍中困难最大的是古诗中的省略现象。本来, 在散文中也有省略,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然力足以至矣,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就是一个省略句, 但这是个别情况。在古诗中, 不完全句是经常出现的。例﹙5﹚就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若依散文的语言看, 这四句是不完整的, 但诗人的意思已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 清新得就像庾信的诗一样, 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 李白在江东。杜甫看到了暮云春树, 触景生情, 就引发起对甜蜜友谊的回忆来。古诗往往以最精炼的语言, 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驰骋文思, 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 所以许多结构非压缩不可。
此外,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一般而言, 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通感等都很常见, 学生容易领会, 然而有些虽不常见但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就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 如互文。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为了避免词语的简单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语, 如屈原《涉江》中“忠不必用, 贤不必以”;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 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字而省略另一个, 所谓两物各具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 下句省去了“迢迢”, 二者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 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 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 才能完整地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首先把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 并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形象画面, 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表达后, 再通过必要的语法研读、举例分析, 努力让学生逐一突破诗歌语言上的多重障碍, 感受诗歌语言的自由、灵活, 其妙处就不言而喻了。
四、吟诵赏析, 创造审美的心灵感应
语文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 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 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 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 我们鉴赏诗歌就必须从诗作者这一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剖析, 然后用客体——读者的心灵去解读, 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凭借诗情的激发, 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反复吟诵诗文, 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 加深对诗歌情韵、意境以及深刻意蕴的领会, 诱发通感, 产生共鸣。
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和谐悦耳。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好的诗:“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意思是说, 诗朗诵起来像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听起来有如金声玉振, 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 铿锵悦耳。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首先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其次要读出韵律。在教学诗歌时, 不妨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诵读, 可以自由诵读或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还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 在班级大声朗读, 更可以开展诗歌诵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读懂原诗, 反复吟诵还能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 使朗读者进入诗境, 品味其中的意蕴美, 深刻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这样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感情, 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 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人们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当我们深切理解到诗的内容, 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动时, 就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 这就有助于再现诗中的形象, 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所有语体中, 诗歌语言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具有的结构美、音韵美、意蕴美, 没有其他的语体能够匹敌。音律的抑扬顿挫, 结构的匀称错落, 意蕴的含蓄隽永, 诗歌的语言映入眼帘, 一幅图画就悄然印入脑海。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 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学是美的教学, 它引领着学生走进美的领地, 领略诗歌语言美, 明悟诗歌语言生发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跨越诗歌的障碍, 以诗歌的美陶冶学生心灵,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6.
[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走进诗歌的殿堂 领略诗歌的魅力 篇三
关键词:诗歌;活动成果;意境
一、精心策划分组,制订活动计划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分组,制订计划。
在学生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任务后,为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把分组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分组的方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全班65名学生自愿结合,形成了五个学习小组:诗海畅游组、民歌童谣组、传说故事组、艺术表演组、诗歌创作组。
为了使活动能顺利开展,我建议各小组民主推选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学当选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同时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这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开展。
二、加强合作探究,促进计划实施
成立学习小组后,各小组开始按计划、按分工有序开展活动。如在诗歌搜集的过程当中,诗海畅游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翻阅,查询资料,阅读报刊、杂志和相关书籍,多途径搜集诗歌,分工合作。共同整理、筛选、归类后合编一本诗集《诗情之恋》。
诗歌创作组的同学通过阅读诗歌,也尝试着自己写诗,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表演组的同学利用空闲时间,学唱诗歌改编的歌曲,自编自演古诗改编的小品。传说故事组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后,按内容进行分类。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优点,互学、互查、互评,共同提高。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拓展学习空间,展示活动成果
1.尽情表演,体会诗意
艺术表演组的同学把古诗编演成一个个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例如:张××和靳××分别扮演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的“我”和“兄弟”,用打电话的形式表达“我”的思念之情。《春晓》一诗学生表演“花落知多少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有的摸着后脑,大吃一惊;有的举目远眺,若有所思;有的面露惋惜的神态,还在数着落花。最精彩的要数班上的小才女孙××表演的古筝弹奏《战台风》了,她那娴熟的动作,投入的神情,快速强烈的节奏,一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以及工人与台风博斗的勇气。活动中,表演的学生陶醉诗情,观看的同学神情专注,人人参与其中,收获颇多。
2.畅游诗海,感受魅力
诗歌畅游组的同学将他们搜集整理的诗集通过丰富多样的朗诵形式展现给大家,有个人朗诵,男女对诵,小组合诵,配乐朗诵,诗表演等。如李×同学朗诵《咏鹅》时,他一边伴着悠扬的曲子,一边装作大白鹅的样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上台了。当背诵“曲项向天歌”时,他伸长了脖子,摇头晃脑地张大嘴巴,好像真的在引颈高歌。
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班里的小画家们个个充分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能,据诗作画,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童稚的画笔描绘出诗的意境,为诗歌绘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张贴在黑板、墙面、展板等处。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还组织了诗歌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全部由学生准备。选派组员主持竞赛活动,用多媒体出示赛题,选派两名组员当裁判,公布正确答案,并选派两名组员现场发放奖品。由于时间的关系,诗歌知识竞赛还采用分散进行的方式,如“每日一题”,写在黑板或墙报上,每天更换。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面广。
3.大胆创作,提高能力
诗歌创作组介绍本组同学学习诗歌的收获,重点讲了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如:党瑞同学仿照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上雨点大如斗,地上水流似蛟龙”“会议室内千万人,喧哗声传八千丈”等大胆、夸张和神奇想象的诗句。刘×同学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暗喻的手法创作诗歌《妈妈》,把妈妈比作每天早晨叫我起床的闹钟。崔×同学运用假设手法创作《如果我变成风》,写出了美丽的希望和想象……学生体验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敢于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创作诗歌、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拓宽了学习空间,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了诗歌独特的魅力!未来的日子里,诗歌必将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4.原因的诗歌 篇四
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从民间兴起到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在文学史上,诗歌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道教对文学创作影响甚大,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游仙诗的创作。游仙诗作为一种漫游仙境之诗,本是起自道家方士,后来成为道教内外人士广泛采用的创作样式。在魏晋等时期,道外文人对游仙诗的兴趣相当浓厚,以至所作诗章成就甚至超过道内人士。如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竹林七贤、陆机、郭璞、沈约等,都属其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文人南下,南朝文学得到了发展。道教方面,陶弘景对道教进行了改革,他总结了上清派的修炼方术,创立了茅山教团,建立了完整的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在这种背景下,游仙诗的创作再度兴盛。就连溺信佛教的梁武帝也向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讨教。梁武帝曾写游仙诗,“水华究灵奥,阳精测神秘。具闻上仙诀,留丹未肯饵。潜名游柱史,隐迹居郎位。委屈凤台日,分别柏寝事。萧史暂徘徊,待我升龙辔”。诗中写到,成仙的要诀都了解,炼就的丹药不肯服食。开天的萧史请再徘徊,等我一起驾起龙辔神游,以享受人间欢乐。但是作为一个享受着人间荣华富贵的帝王,虽然也向往着成就一身的仙风道骨,却也贪恋着尘世的快乐。诗中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既贪恋尘世又仰慕仙界的双重心理,这也是除梁武帝之外,其他游仙诗人作品的基调和特色。
游仙诗的创作曾成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的一大时尚,许多道内道外文人创作了许多游仙诗,为当时的.诗歌风格形成带来深远的影响。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宋时期,道教由于得到朝廷的大力推崇,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样一种崇道的氛围下,必然出现大量吟咏道教的诗词。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可谓非李白莫属。李白的诗歌,气象万千,变换无穷;时而雄浑豪放,时而澹远恬静;时而现实,时而虚幻。他一生留下的许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永垂不朽。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除去他飘逸的诗歌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信仰在他头脑中的根深蒂固。作为一个诗人,他继承前人诗歌成就而又发扬光大;作为一个道教信徒,他从道教中采摭大量的神话,并从道教的宗教思维模式中获得激情。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他的诗才。因而纵观李白的诗文,有许多是吟咏道教的神仙诗,当然更多的是受老庄道家思想濡染而创作的浪漫不羁、超然物外、孤高飘逸,一叹三绝、千古吟唱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李白的游仙诗,最有代表性的而是《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境界极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白对瑰丽、美好神仙世界的向往。其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更是登峰造极,至今仍被人们反复吟诵。
除了李白,唐代诗人受神仙思想影响,并写有游仙诗的诗人很多,如杜甫、李商隐、李贺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神仙观念对我国古代诗人的人生境界、追求和诗歌浪漫化表现手法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是不可低估的。
5.现代诗歌春天的诗歌 篇五
开放在枝头的阳光里
叽叽喳喳
鸣唱,就如一根火柴
轻轻一划
春天就着了、亮了
明媚鲜活
明媚之下,远方
一路赶来的
春风,一脚
踹开玉门关,并用摇曳
吹开花朵和所有的心事
甚至,藏在李清照们袖口的相思
也缠绵于此,解不开
岁月风情
娇生惯养的春雨
总如大小姐,深居闺中
足不出户
却又放不下
依依杨柳
偷着在夜里,羞羞答答
卷帘摇扇,潜入
大街小巷
淋湿一些渴望和哀怨
并在她们风干之前,逃回春闺
守着春梦,轻易不肯
以身相許
不待心花和春花
怒放,我
早已将所有的叶子打点
作为风景,钻入花丛
透过一枚花蕾,以及
依次开放的花瓣
听他把春天的故事
从头细说,并始终
馋在这样的情节中
如一只安静的虫子,毫无顾忌
躺在春天的肚子里
吃着春色
悄然呼吸
桃花们作为春的主角
一直羡慕南雁划出的
优美弧线,竟
不露声色,从枝头
一跃而下
将春天的胭脂丢了一地
所有的美丽和春天,瞬间
拱手惜别
风雨之外
“花落春天两不知”
季节放下花朵,作为一种抵达
珍藏美丽
不恨天涯远
就如对手和春天下棋
不是为了博弈
独占花魁,只是
梦想着下出一步好棋
似春天轻盈无比的脚步,将棋子
6.原因的诗歌 篇六
面对如此璀璨的诗歌文化, 辐射诗家哲理思辩的伟大艺术, 我们没有理由不被她所折服。尤其是那些承载数千年人文历史的古典诗歌, 更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于是乎, 诗歌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 如何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殿堂, 正确把握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呢?
一般说来, 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法, 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 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 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所以, 在鉴赏诗歌时, 必须兼顾诗歌形象中的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 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 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 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 主体形象时隐时现, 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 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 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下面我想从诗歌的题材来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 (送别诗) 、羁旅还乡诗等。
1. 田园诗 (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这类诗多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描写美丽、清新的江湖风光、自然景色为题材。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如: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一篇佳作。“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展现了不受尘俗的烦扰、闲适的田园生活。随后作者又用“飞鸟”、“南山”、“夕阳”、“秋菊”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南山的美景图。透过这些深刻的意象和富有情趣的意境,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
2. 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题多与战争有关。诗人通过描写慷慨应征, 转战绝域, 久战不归, 两地相思, 军中苦乐, 塞外荒景等客观形象, 从而表达自己对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的赞许, 或者是对戍边将士常年旅居他乡的同情, 或者是对战争的厌恶及其他种种情感。如: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残酷历史, 不仅蕴涵诗人对征夫、思妇的深切同情, 更有对征战的厌倦和对古今征战之苦的哲思;“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 是诗人对时事的关注, 从中流露出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末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则展示了诗人等待立功塞外的万丈豪情。
3. 托物言志诗 (写物诗)
此类诗主要是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 然后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的胸怀心志。一般来说, 诗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吟咏对象有“梅”、“兰”、“菊”、“莲”、“蝉”、“蝶”等等。而它们一般都有特定的寓意, 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 “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这类诗在情感上或赞叹, 或讽刺, 或寄寓美好愿望, 或表达人生态度, 或隐含生活哲理。如: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 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 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一个“满”字, 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 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所画的梅花的风格, 也反映了他个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于是, 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的客体形象一般是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这类诗中一般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借古讽今, 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
台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 而是用“江雨”、“江草”等意象着意渲染了江南风雨如梦似幻的景象;次句中“六朝如梦”让人仿佛看见了一座破败的台城繁华不在, 只有那不解历史兴衰的鸟儿却仍在发出欢快的啼鸣;三四句中更有那“无情”的台城柳, 依旧逢春, 不管人世沧桑, 不禁令人感慨万千。于是, 诗人借对客体形象台城古迹的凭吊, 流露出其主体形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5. 即事感怀诗 (送别诗)
这是一类因事而发, 诗人借此抒发心中感慨的诗歌。诗中的客观形象常常是所咏之事, 如怀亲、思乡、念友等。如: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中所咏的客观形象便是诗人与朋友的分别。首联中“青山”、“白水”、“东城”点出送别地点, 此时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 依依不舍;颔联以“孤蓬”借喻友人,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踪飘飘无定, “落日”隐喻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写挥手告别, 用马的“萧萧长鸣”抒发诗人自己的无限离愁别绪。
6. 羁旅还乡诗
这类诗歌主要以旅途的艰辛, 或羁旅之人的思乡, 或返乡的喜悦等等为描写内容, 并借此抒发主体形象 (诗人) 的各种情感。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属典型的寓情于事之诗, 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总之, 在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时, 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 反复阅读, 涵泳意会, 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 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把握主体形象,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经历,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让我们走进诗歌, 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
摘要:璀璨的诗歌文化, 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对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诗歌无疑是最佳的媒介之一。然而, 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沉, 只有了解作者、洞察时代, 才能走进诗歌, 真正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无限风光。
关键词:文化积淀,鉴赏,思想内容,载体,客观形象,主观形象
参考文献
[1]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 1961.
[2]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3]戚增寒.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
7.原因的诗歌 篇七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名利俘获,成为金钱的奴隶?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抛弃了诗歌、艺术、音乐……并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在诗歌遭遇边缘与恶搞的今天,我们如何深情仰望诗意的天空?
9月21-22日,“中国十艺节·济南诗歌朗诵会暨诗歌峰会”在山东省图书馆举办,主题是“以诗歌的名义”。谢冕、吴开晋、吴思敬、吕家乡、梁小斌、王雷等中国新时期著名代表诗人与诗评家参会。通过一场诗会,我们把脉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回到的不仅是80年代,而是曾经的一种信仰。
小时代与大时代:在郭敬明和诗歌之间做出选择
《彼岸》杂志主编、济南诗歌节发起人之一王松在专门为济南诗歌节策划的图书《以诗歌的名义》前言中写道:
“在编辑这部诗集的时候,想起很多往事,就像坐上时光的旧日火车,一晃,那些如诗如歌的青春就远去了,当年那本《朦胧诗选》从天而降,拍得我们一群自命不凡的校园诗人如痴如狂。现在,北岛当教授了,舒婷喜欢旅游了,李亚伟开饭店了,那些遥远的诗人的脸已消湮于时代的人群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注定成为中国诗歌永远的怀恋。”
王松曾在一首诗《幻觉,2008》中写道:“……2008,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国男人/曾怀着反抗与愤怒的背景/现在变得安静/多么幸福的一天/居所朝向山谷的风景/茁壮的儿子长出稚气的胡须……/我甚至忘了/我到底/活在幻觉,还是活在现实”。这就是时间软磨硬泡的力量,一个人的抵抗正在消解,浸淫于东方这种氤氲的和谐之中,就像午后寺庙里飘出的一缕禅香,已带有一种遁世、妥协的意味,不可逃避地成为历史的同谋。
今年5月,王松和好友、山东社科院学者张清津开始筹划他们的“致青春”,举办一场诗歌节,以诗歌的名义,向逝去的那个时代致敬,同时寻找当下这个时代的诗意空间。
自山东广播电视台索票电话公布之后,仅仅两天,济南诗歌节门票便全部告罄,索票电话仍然不断。“相比前段时间上海尴尬的诗歌朗诵会,女嘉宾在小提琴伴奏下正吟诵至最深情时,观众跑向对面郭敬明的签售摊,少年们要去见真正的小时代‘偶像’了,这样一想,济南真可称作一座具有伟大诗歌传统的城市。”王松说。
而在活动现场,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校的少年们,追逐的是耄耋之年的诗歌前辈,谢冕、吴开晋、吴思敬、梁小斌……那些曾经诗歌殿堂里最辉煌的名字,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我从不相信这是一个小时代,相反,在浮华与物欲的粉墨表象下,这是一个精神疆域急剧变化与博弈的大时代,我们正颠沛在整个民族精神遭遇的波峰浪谷中,在百姓心里,诗歌正在复苏或从来就没有泯灭,她只是在沉睡。”王松告诉本刊记者。关于济南诗歌节,王松和张清津做了件很有意思的事:唤醒!
王松说:“我们尊敬这样的诗人,因为在一个暧昧的语境下,他们不但诗意地歌唱,其诗歌背后都站着一个历史的刺客或思想的战士,他们是来自骨头里的先锋。我们不必探究诗歌是什么,这是神的秘密,我们所有为之努力的定义都显得苍白而乏力,况且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今天已被我们赋予太多形式与技术的伪装,混迹太多伪诗人,关键是我们为什么而诗歌,这是最高的终极叩问。”
梁小斌:打开当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1979年,梁小斌写出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首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的诗,引来了不少读者给他写信,甚至有解放军战士把家乡房门的钥匙寄给他,他也要奔向荒野,尝尝“丢失钥匙”后的心灵滋味。
评论家张清华说:“在1980年代之初,他的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几乎成了这一年代的精神标签和代名词。它不但含义丰富地隐喻出文革给一代人留下的‘精神创伤’,也暧昧地影射了这已然‘胜利’了的年代里一代人的‘精神现实’。这是有独立思考和清醒头脑的一群,是不愿意轻易忘却历史和抹去记忆的一代人的精神现实。”
多少年后,面对当下的时代,梁小斌却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违背了我们的前辈巴金先生所倡导的‘说真话’的原则,我建议,将这首诗从所谓的诗歌经典系列中永远抹去。”
济南诗歌节期间,9月21日,梁小斌作主题演讲。如果面对当下的中国,诗人该去如何寻找自己的钥匙?梁小斌告诉本刊记者:“我读过不少青年人的诗歌,表现了一种巨大的价值取向,就是拥有社会的一切。有一次《诗刊》让我对一些诗进行评鉴,我看到一首诗,写一个女孩子要出嫁,她的嫁妆很壮观,好像要拥有一切,只要想到的都成为她的嫁妆。诗歌的奥秘就在于她不会结尾,我们不仅被嫁妆的壮观而震撼,还要有一个诗意的结尾。我给她改的结尾是:当夫家的城门大开,所有的嫁妆鱼贯而入,最后关上了城门,只把她一个新嫁娘关在了门外。”
“我是一个没有故乡,没有归属感的诗人,很多作家有自己的故乡,还有故居的存在。”梁小斌说,“有一次我生病感冒,屋里面没有水,就在窗台上抓了一把雪吃掉了。这个举动引起了我很大的反思,人在不走运的时候,连雪都下在外面。这句话,在我看来比‘我的钥匙丢了’还更有意义,人在危难的时候,家园越变越小,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身体。”
由此,梁小斌向本刊记者总结诗人心灵成长的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他的疆域无限广阔,很多乡土诗的起源与此有关;第二个阶段,他自己的家园是如此的小,小到连雪都下在外面;第三个阶段,当他对雪下在哪里分不清的时候,就会觉得心灵无限广阔。”
作为伴随当代诗坛走过30多年的诗人,梁小斌连同北岛、舒婷、多多等同代诗人一起,成为我们怀念诗歌辉煌时代的载体。而梁小斌又有着与同代诗人不同的心灵轨迹。张清华说“在所有的‘被命名’的朦胧诗人中间,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并发展了自己的主题”。也正是基于此,梁小斌更加成为我们打开当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而他又时刻保持与文坛的疏离感。“安徽老乡海子之死,证明他死于文坛形态对他的冷漠。文坛该是诗人的家园,海明威说过,人生活在此地,却到异地炸桥,我不希望诗人们在圈子里炸桥。”
重回80年代:人人追逐名利,谁来仰望星空?
“在这样一个时代,写诗,不能让你爆得大名,也不能让你发财,为什么还要写?这就是诗人要超脱名与利,要忠实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同时面向世界。在这种形势下,诗人要有一种天地境界。”在9月22日的诗歌峰会上,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说,“放胆文章拼命酒,酒是不用拼命喝的,文章却要拼命写,诗人,首先就要有一种硬骨头的精神。”
当人人都去追逐名利,谁来仰望星空?吴思敬谈到著名诗人白桦,上世纪80年代初曾因写《苦恋》而受到批判。同时又有很多人支持他,要求见他、采访他,但由于特殊的原因,白桦不能和这些人见面,怕连累别人。有一个年轻人说,我一句话也不说,只去看看你。白桦同意了。进门后,年轻人一句话也没说,只放下了一个包袱,扭头就走。白桦打开包袱,里面不是什么礼物,或其他珍贵的东西,只是一块石头。吴思敬感慨道,“很简单,年轻人想要他像石头一样坚强。”
“谢冕因为支持朦胧诗,也是顶着很大压力。甚至有人说,谢冕也就是在北大,要是在作协,早把他灭了!”吴思敬说,“这句话我记忆犹新,这就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要捍卫心灵自由,首先你应是一条汉子。”
和吴思敬一同参加诗歌峰会的谢冕,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为现代诗辩护。该文影响深远,与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一起被称为“三个崛起”论,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
谢冕在演讲中提道:“高速发展的时代给诗歌带来好的影响的情况下,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匆匆忙忙、驳杂、时尚和流行给当代诗歌带来很坏的影响,社会可以快速,经济发展可以快速,但诗歌的写作应该缓慢。有的诗人,诗如泉涌,诗歌在网络上井喷的现象不是好事,粗制滥造等于没写。写的太快就不讲究,而诗歌是讲究的艺术。”
正如《以诗歌的名义》封底的几行字:“热爱诗歌吧,她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最古老的谣曲,也是今天你一个人的歌唱。”我们回到的其实不是所谓的80年代,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8.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篇八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9.原因的诗歌 篇九
春天, 爱国爱民充满爱
知恩图报不悔改
爱心飘飘然,拥抱秀美河山
春风化雨情洒人间
夏天,像一只蜜蜂来去匆匆
热爱生活,辛勤劳作
为事业,理想,积极肯干
工作热火朝天
秋天,摒弃个人主义
如秋风扫落叶
忠于职守,勇于奉献
心底无私天地宽
冬天,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对不良习惯,与社会的阴暗
坚决抵制和斗争
嫉恶如仇,作风胜严寒
赞雷锋(诗)
在这里,
我要唱一个人.
他不是将军,
却立了无数功勋;
他不是文豪,
却写下不朽诗文;
他如此平凡,如此年青,
象一滴小小的春雨,
却渗透亿万人的心!
为什么呵为什么,
十亿人民的心里,
都念着这个
二十二岁士兵的姓名
他呵,
是一滴水,
却能够
反映了整个太阳的光辉!
他呵,
是刚展翅的鸟,
却能够
一心向着党飞!
他呵,
是才点亮的灯,
只不过
每一分光都没浪费!
他呵,
是刚敲响的鼓,
却能把
每一声都化成雷!
呵雷锋!
你不为自己编歌曲,
你不为自己织罗衣;
你不为自己梳羽毛,
你不为个人流一滴泪.
呵雷锋!
你,《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
你,红旗上的一根纤维;
你,花丛中的红花一瓣.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青春!
永生!
壮丽!
看列兵雷锋呵,
一步一个回声,
一步一个歌曲,
直晌透
10.原因的诗歌 篇十
关键词:穆旦;诗歌;主题
中图分类号:I041;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0-02
穆旦是我国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有人甚至认为穆旦在诗歌翻译中的成就要超过其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我们纵观穆旦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穆旦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断断续续的状态,在20世纪30、40年代曾经创作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70年代中后期又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而在50到70年代,作者基本没有诗歌创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1953年诗人回国后,深感国内诗歌创作缺乏现代气息,而致力于诗歌翻译,希望把一些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思想引入中国。当然,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957年开始,作者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陷入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使作者不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舒缓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诗歌翻译。应该说,穆旦在这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而“忽略”的诗歌创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也正是近20年的诗歌翻译工作,对作者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个人的最高境界。比如,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春》、《夏》、《秋》、《冬》正是写于1975年,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冬》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1]。从数量上看,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高峰,但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后期才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当前的研究者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穆旦受到长期的政治压迫和人格扭曲,当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时,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与激情。二是长期的翻译工作使他在思维及创作技巧上产生突破,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翻译对于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的,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创作主题内涵的影响应该最大[2]。
我们首先看一下穆旦诗歌创作前期的主题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现代文明带给人的心灵冲击。二是探寻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罪恶”的拷问,改变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的“从虚无到充实”。此外,还有对当前知识分子心灵的剖析,《玫瑰之歌》、《我》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一主题与作者前20年的经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前20年经历的概括。作者一方面感叹时代的巨大压力,同时又不停拷问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灵归宿应该在哪里就成为作者诗歌的主题[3]。爱情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又一主题,在《诗八首》中,作者对此进行探索。穆旦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对民族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在《饥饿的中国》等诗作中,就显露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深担扰,而这种担忧背后,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我们观察穆旦的后期作品可以发现,其主题内涵远不如前期丰富,更多的是表现对人生命题的思索,是关于生命的目的、生命的普遍意义这些人生的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作者表现了强烈的对理想主义的反叛,而在70年代后期则表现出一种平淡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从何而来,仅仅是作者20年的人生经历吗?当然不是,这一转变明显与作者的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关系[4]。从翻译对象看,穆旦翻译的对象大都为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拜伦、济兹、布莱克等人是穆旦比较关注的。我们分析这些浪漫主义待人的作品可以发现,无论是布莱克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雪莱对生命生存的忧郁担扰,拜伦对人生的洒脱思考等,无不透露对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这与当时国内的新诗创作中更加注重技巧与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同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会悟中,穆旦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吸引了,并对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转变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没有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穆旦追求的是一种神话般的浪漫,在诗歌中无不渗透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虽然在50年代创作的一些诗作如《葬歌》、《问》等也对生命的问题进行过一些反思,但是受民族复兴、祖国建设热情的感染,作者更多的带着一种快乐的、简单的、充满灿烂渴求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但是从1957年开始,作者开始经受了长达20余年的政治压迫,莫须有的罪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穆旦在经受肉体痛苦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助,不知道命运的终点在哪里。穆旦在自己的回忆中曾经提到,在受到压迫的最初的日子里,只能依靠这种理想和浪漫去抵抗命运的捉弄,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整个人都感到了一种虚脱的无助,那种迷惘,那种无助使作者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使作者不敢再去碰触一些能引起其悲伤的作品,作者急需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食粮来慰藉生命。所以,穆旦选择了热情的歌颂生命价值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并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翻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唐璜》、《欧根、奥涅余》等诗作能成为穆旦在这个时期特别喜欢的诗歌翻译作品与此有着很深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这些浪漫主义诗作的翻译,展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在无法通过诗歌创作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诗歌翻译表现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公正的抗争。尽管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有一些无奈的虚无和悲剧色彩,但从总体看来,作者表达的主体依然是对光明的追求,这都给无望中的穆旦带来了很多安慰和鼓舞[5][6]。
为什么穆旦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会逐渐增加,无论是《智慧之歌》、《友谊》还是《爱情》、《理想》,都表现出对人生美好的歌颂。在诗歌中,作者赞美理想、赞美友谊、赞美爱情,认为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困苦,但困苦挫折之后一定会是灿烂的彩虹。同时穆旦还认为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的生命尊严应当得到尊重。在《智慧之歌》中,虽然作者认为“走到了幻想的尽头”,但并没有通常所应有的悲伤,作者在诗作中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迷人的理想没有了,青春的爱情消逝了,喧腾的友谊流失了,但毕竟这些美好东西都曾经存在过,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欣喜与激动。人生的痛苦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所以诗人不愿意也不能容忍自己随波逐流,而是更愿意在人生的困境中去寻找心灵的智慧[7]。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智慧之树”,通过智慧之树的生长、繁茂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穆旦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很难看到沉郁苍老的心态,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情怀。endprint
如果说以上这些在《智慧之歌》中反映还不够清晰的话,那么在《理想》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体味到作者浪漫主义情怀。穆旦认为理想在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可以不穿衣服,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春天的灿烂,秋天的丰硕;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声响”;穆旦认为,人的生命是干涩的,但是有了理想、友情、爱情等滋润,才会逐渐丰腴起来。当然,作者没有把理想想象的过于简单,对追求理想的过程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理想是个迷宫”,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才能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同时代的诗歌不同的,穆旦的诗不是一味的表达乐观和从容,在乐观和从容的背后,凝炼了对生活的种种思考,也就是说穆旦的乐观和从容是以抑郁和痛苦作为底色的,这种底色的铺垫就是来源于其深沉的精神内涵。从这一点上看,穆旦也是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的,拜伦、普希金、雪莱等人对生命生存的思索无一不是以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为底色的。穆旦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冥想》,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虽然感叹生命之无奈、生活之复杂,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悲凉不能自拔,而是在这种深深痛苦中发掘生命的意义[8]。
可以这么说,从诗歌创作主题内涵来看,穆旦的诗作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可嘉就认为,穆旦的诗30、40年代有一种深沉雄健之美,但里面充满了敏感的情绪和焦灼的感情,所以我们说穆旦的诗在40年代更多的是“受难者的作品”;但到了70年代以后,穆旦的诗作中痛苦的人生情结已经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肃穆地人生探寻。这种转变,既是作者人生磨砺的结果,也有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的原因。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提炼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7.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3〕(英)弗·科莫德.意象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6,69.
〔4〕(英)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1.
〔5〕王佐良.论穆旦的诗.穆旦诗全集[C].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6〕(英)庞德.回顾.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98.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3.
〔8〕(英)里尔克.诗是经验.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97.
11.原因的诗歌 篇十一
所谓传统诗歌的古典美, 就是指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 是一种受古典文化传统影响的隐约的美。
一、现代诗歌中蕴涵着传统诗歌的“典象”所带来的古典美
诗歌语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怎样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极丰富的含义, 用典便是一条捷径。传统诗歌中的“典象”指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诗歌中有某些物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用典;一类是化典故为意象的用典。两类用典融会贯通, 化典为象或化象为典。“典象”用得成功会使现代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洛夫的《边界望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怎样来理解这只正在咯血的“杜鹃”呢?很明显这里是由杜鹃花想到了杜鹃鸟, 而“杜鹃”因其叫声凄厉而多含凄婉哀怨之意, 它来自于“望帝啼鹃”的成语故事, 也来自于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月夜, 愁空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作者借中国历史文化之桥再跳到望帝化作的那只鸣声凄厉、能令旅客思归的杜鹃鸟, 三个象的幻化, 三次飞跃, 象象叠合, 象趣幽深。所以说在这“杜鹃”就是已经被典化了的意象, 一说起“杜鹃”就包含哀怨悲苦之情, 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基奠。我们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乡愁之沉重、之悲苦。
二、现代诗歌中由传统诗歌的“意象定位”所带来的古典美
意象定位, 它指的是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 它们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 并渗透于诗人和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 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 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
痖弦《秋歌———给暖暖》,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就用了许多带有古典韵味的定位意象:“落叶、狄花、砧声、辽敻、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 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 正如: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汉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陶渊明《酬刘柴桑》“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等等。显示秋天的荒芜, 伤感的情绪, 充盈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古典意蕴随风而来。
最明显的“狄花”, 如白居易《琵琶行》“枫叶狄花秋瑟瑟”, 狄花的轻盈漫舞、随处飘扬不正是秋风萧瑟的真实写照吗?又如:“砧声”, 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 使这个词有了明显的意象定位。
这些意象在诗中的呈现, 使这首诗如架构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桥梁, 源源传输过来的是古典意境难以言说的美。这种意境美真可谓“玲珑透彻,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 ,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古典诗歌的修养, 又使学生们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激发起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写诗的爱好。
三、现代诗歌中继承传统诗歌的体式和化用一些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而呈现的古典美, 使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契合
著名诗人艾略特曾指出:“诗人, 任何艺术的艺术家, 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他和以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而现代诗人们喜欢在现代自由体新诗歌中直接嵌入古典诗歌的诗句和语言, 使古典语词与现代话语相融合, 达到有机统一, 水乳交融。
说到对传统诗歌的喜爱, 大家都应该会想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他也是位大诗人, 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都是继承了传统的词牌格式, 散发着古典的气息。特别是他的《贺新郎》, “挥手”句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挥手从兹去, 萧萧斑马鸣。”宋朝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 翳风更骖鸾。”赋予挥手这个动作深沉的涵义, 有种时空交错、古今相通之感。“眼角眉梢都似恨”“恨”古往今来千百种情感。唐朝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 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对即将别离的爱妻, 那种离愁别恨, 真可谓感天动地。而前四句也不正是古典的“长亭送别图”吗?
“重比翼”即比翼双飞,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 不比不飞。”三国阮籍《咏怀诗》“愿为比翼鸟, 比翼供翱翔”。毛泽东为这离别添了多少的含韵, 不仅使诗歌富有古典韵味, 而且在诗句之外, 更是一幅幅富有古典情韵的画卷。
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 形成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且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 肯定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让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敬之情, 在品读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古典与现代交织而散发的独具之美吧!
参考文献
[1]流沙河.《十二象》.
[2]艾略特, 卞之琳译.《传统与个人才能》.
12.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分类 篇十二
(1)叙事诗:
一种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2)抒情诗:
一种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如,情歌、颂歌、哀(ai)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3)格律诗:
一直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4)自由诗:
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5)散文诗:
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诗歌。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6)哲理诗:!!
一种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7)题画诗:!!
一种按图意或者为图配上文字的诗歌。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8)韵脚诗:!!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
古代诗分类
1、诗按音律分
(1)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2)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3)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2、按内容来分。
13.诗歌欣赏:我的诗歌和生活 篇十三
就在排斥诗歌。我不在生活,就憎恶生活
——题
1朋友挎优雅的CD包
随意地翻货架
贝拉维拉,这一刻,阳光茂盛
我想起曾和几个诗人,多么愚蠢地批判过生活
她展颜一笑,欧泊莱的光辉泛在脸上
嗨,选一件?她说
可冷空气配合着心脏收紧了一些
想起去年夏天,随手丢下的蛋塔,被一个流浪的孩子拾去
他的表情很快乐
2给彬写信,不谈诗歌
也不敢谈生活。小心地掌握着一个度
可“度”又是什么?
常想:某年某天某间咖啡屋的某扇窗下
我们相遇,会谈些什么?
总有一些话要说,就好像
总有一些爱要做。一整天,都想着这件事
总有一些人来来往往,那是不是总会有一个彬
把诗歌与生活结合?
在睡觉之前,彬,我已闭过无数次眼睛
3仿佛那时刻又向我逼近
慌张,迫使我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写诗的欲望
那淡的心惊,灵魂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那诗歌的十字架,真的
我不过想踏上一个回家的方向
注:CD、贝拉维拉、欧泊莱,女人商品的牌子
14.原因的诗歌 篇十四
诗歌是用文字反映心灵的艺术,她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每首诗的创作,都是作者字斟句酌,反复吟诵,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才呈现给读者的。可以说,每首诗都是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对于这样的诗,可以说字字珠玑,增一字则嫌多,减一字则嫌少,改一字则味变。所以,对于诗歌教学,不能简单地采取翻译、释词、续写、仿写的方式,这样只会破坏诗歌的整体美感。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保持诗歌原味之美的基础上去解读诗歌的内蕴呢?我认为,不二法门就是踏实诵读、反复涵泳。
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尤其是诗味是靠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自己静心默读、大声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
一、初读,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古语云:诗以言志。“志”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这一灵魂就隐藏在诗人用丰富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中,渗透在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音律中,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方能悟得。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拿到一首诗首先云山雾海地讲一串诗歌常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节课连诗歌究竟要表达什么内容还未涉及,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缺乏整体教学观的随意性教学方式,不仅肢解了一篇篇美文的整体美,更是对学生学习的极不负责。正确的做法是,在简单交代相关背景知识(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情有感地诵读或凝神倾听老师范读诗文,然后七嘴八舌说一说:诗歌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要表达的对康桥的无比眷恋之情,就寄托在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读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的诗句,学生是很容易把握诗人的那份依依不舍的。这些理解,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咀嚼,而不是靠老师对徐志摩在英国留学生活的滔滔不绝的介绍和“河畔的金柳”“色彩多艳丽”“夕阳中新娘多美”“多令人遐想”的无厘说教能够做到的。
诗歌的学习,如果学生能整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相当于把文学作品中关于内容方面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学习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形式上怎么写的问题了。
二、精读,借助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在“读”上下功夫,“入境”地去读,透过字里行间,还原出深层的意象,抓住诗人的感情,从而达到再现整体意境美的目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我们先要把握诗人的感情旋律,这种旋律既不是哀丝幽竹,也不是繁弦急管,而像是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那种感情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抑扬回旋。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私服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愁)。最后到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声情与文情谐和,婉转优美。这样在诵读中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就能够再现出这一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真正的美诗只要这样去品读,那“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了然于心了。诗歌的鉴赏就在于通过想象和联想,既要在作品中发现诗人的深层情感,又要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灵魂完全沉浸到作品的艺术境界里,与诗人神交,达到对作品内容超出表面意义的理解。
三、品读,涵泳诗歌的音乐和语言美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的,像是一曲音乐,自然有节奏、音调和声情等方面的音乐美。
诗歌的节奏有其内在的规律,诗句按音节的组合形成稳定的顿,一般来说,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顿不是声音停顿的地方,而通常是吟诵时的拖长,犹如深情的凝望,读起来活泼可爱。
押韵是形成诗歌节奏的重要要素。押韵能将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似曾相识的重复,便形成了美妙的节奏。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和重复,就造成音调的和谐。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构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只要一读,音调上的美感立显。
诗歌的音乐美,还取决于声情的和谐。就是幽思时须宛转,激昂时须铿锵。如表现忧伤、优雅、深远时选用ou、iu、an、ian、uan等韵,而表现慷慨激昂之情宜选用ao、ang、uang、iang ong、iong等,才能声情并茂。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韵脚字“流、丘、洲、愁”的合理运用,将心中情与眼中景浑然交织在一起,于山光水色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读来徐缓而悠长,流韵无穷,自然有声情并茂、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
诗歌深远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都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表现的。从狭义上说,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除节奏和韵律外,主要表现在语言特色、修辞和炼字上。清新、质朴、典雅、含蓄、明快、豪放与婉约、严整与幽默等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通感等修辞的选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音词等的锤炼,都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与吟咏中获得理性的认知。如引导学生读《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时,将“竞”字读出昂扬的音调,万事万物那种竞相过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就会再现在学生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