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2024-08-14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精选18篇)

1.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一

让课堂充满童趣——浅谈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与

德育

傅玲 2010-12-23 08:47:47

让课堂充满童趣

——浅谈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与德育

单位:成都市聚星小学 姓名:傅玲

联系电话:028-84527104

现象一:

上课前在机房前排队时,孩子们最爱问我的问题不是“今天上什么内容?”,而是“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打游戏吗?”,“老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打游戏啊?”

现象二:

鞋套、鞋套,还是鞋套。每次上完信息技术课,我都会特别嘱咐学生把鞋套扔到机房前面在纸箱里,但还是会有个别学生乱丢。每当我看到楼梯口或走廊上一双又一双的鞋套时,我的心底就会窜出一股无名怒火,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强调,而且自己的手里中也已经捡到几双被扔在楼梯上的鞋套。甚至有几次隔壁办公室的老师也捡到不少,还特别来找我提意见„„

现象三:

老师,我没有鼠标。怎么会这样,我赶紧上前查看,理一下线头,鼠标已经被哪个捣蛋鬼藏到显示器后边的缝隙里了;老师,我的键盘没有1字健了,一看,键帽不知被谁撬掉了;老师,我的耳机没有声音,再一看,耳机线居然被哪位“高手”拔下来了„„ 现象四:

每次上课后,孩子们用过的凳子总有那么三四个被主人遗忘,横七竖八,乱七八糟的放在机房过道中„„

每次打扫机房时,做清洁的同学总会从抽屉里、主机和桌子的缝隙中找到一些食品包装纸、一些废纸屑、一些不要的垃圾„„

面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前、课时和课后所表现出的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以及种种不文明现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我们的共识,可是,当人们一说到学生的德育工作,总会联想到一本正经的思想品德课或者是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好像德育就仅仅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者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似地。但是,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和思考后,才发现德育还包括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多种形式。因而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想在这里谈谈我的一小点切身感受。

兴趣入手,亲近学生。

我认为让学生对你所教的感兴趣,并且对你有亲近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只有让学生对你讲的感兴趣,他们才会认真的听;而一旦学生对你有了亲近感,认为你和他是同一战线上的,那么无论他对你讲的是否感兴趣,他都会耐着性子听一听。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朋友的话比老师和家长的话管用的原因。一般说来孩子们都十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那是因为大部分的孩子将信息技术课与电脑游戏联系了起来。开始,孩子们每每问我“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打游戏吗?”,“老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打游戏啊?”的时候我也很头痛,很恼火。就老在寻思,到底什么时候他们才能不问了呢?

后来另一位老师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突然醒悟。对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何不将孩子们要学习的知识以他们最喜欢的游戏的形式出现呢?就这样,有了改变这节课的初衷。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刚刚接触计算机不久,对电脑游戏还没有达到迷恋的状态,也并不会一上课就要求玩电脑游戏,因此,也正是培养其对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感兴趣的较好时期。只要利用好了这个时期,孩子们就会从心底里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举一个我教学中的例子吧。在让学生学习如何对桌面图标进行自动对齐的学习目标。其实,就这个知识点本身而言,应该算是相当简单的。如果是授课教师直接讲,直接告诉学生可能只需要

一、两分钟吧。但是,我却认为虽然知识点很简单,但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此,我这样设计了我的教学过程:首先,告诉孩子们:“今天是愚人节,我们要来做一个游戏”,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当孩子们将自动排列选项取消后,小声的,悄悄的,用很神秘的口吻告诉学生们:“孩子们,请注意啦,我们的恶作剧就要开始咯。”孩子们一下子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望着我,像是怕被发现似的。我小声的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拖动桌面上的各个图标,我们要把桌面弄的乱七八糟的,比比看,谁的桌面最乱。”这下子孩子们来劲了,纷纷把自己的桌面的图标弄的凌乱不堪。“傅老师,傅老师你看我的桌面最乱”,“不,你的还没有我的乱,傅老师,你看,我的才是最乱的。”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了很多。

“哎呀,糟糕,现在,管理员就要来了,要是他看到我们的桌面这么乱,肯定会大发雷霆的。快快快,我们要赶紧把桌面收拾好,不能被他发现了。”正在恶作剧的孩子们一听,也来了兴趣,那就一个一个的拖回去吧。大部分的孩子都这么做。这时,我赶紧说道:“哎呀,你们这样一个一个的拖,好慢啊,管理员就快到了,咱们就快被发现了,有没有简便的办法呢?”经我这么一提醒,果然,就有孩子想起了刚才的“自动对齐”,“老师,我们可以用自动对齐啊。”“啊,这位同学真细心,刚才咱们把自动对齐撤消了,现在是派他上场一显身手的时候了。同学们,动作快,赶快请出自动对齐。”这其实也是对刚才的知识进行复习,刚刚没有听到的学生也可以乘这个机会再次学习。

当孩子们整理好了电脑桌面后,我跟孩子们进行了简单却很郑重的交流:“孩子们,你们觉得是乱七八糟的桌面好看呢,还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桌面好看?”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告诉我,“整齐干净的好看。”“那你们希望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机房也是这么的干净整齐吗?”“想。”“孩子们,我希望你们能够说到做到,当下课起立时,能让我们的凳子回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的机房整整齐齐;当你们离开机房时,能让你们用过的鞋套、废纸躺倒他们该去的垃圾箱里,让我们的校园干干净净。你们说好吗?”“好。”当孩子们回答我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很洪亮,像是在保证,而他们的眼神也不一样了,充满了决心。之后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虽然偶尔还是会出现,但孩子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这次的教学看似是从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开始的,但实际上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觉得老师也像个小孩子似地和我们一起玩耍,也拉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适时的给孩子们进行文明习惯的德育教育,我想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充满童趣的德育教育。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需要,并且让自己随时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善于发现与创造有新意、有童趣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以及时机适当的切入,那么在孩子们的信息技术课中让教学和德育充满童趣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2.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二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在中学教育中, 诚实教育不仅要贯彻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也应该体现于学生的学习中。思想品德上诚实做人, 团结互助, 平等信任, 爱好公物。学习上要认真听讲, 独立思考问题, 考试不作弊, 作业不抄袭, 不讲假话。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和思想教育有关的。那么诚信教育究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何体现?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诚信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模仿者, 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要注意从自己做起, 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楷模。教师要诚实备课, 课前做足准备, 和学生平等相处, 能弯下腰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 不能失信于学生, 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化、科学化、准确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自己不知道的、不懂的要敢于承认, 并能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做到:工作踏踏实实, 科研认认真真, 做人诚诚实实。这样, 教师就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活的学习榜样。而作为历史教师, 更应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度来吸引学生注意, 从而使其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将诚信融入历史

(1) 讲述历史人物的点滴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可贵。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故事, 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 我国是有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曰:“言必行, 行必果。”古人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而脍炙人口的典故“曾子杀彘”,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为人忠诚老实, 讲信用, 不欺骗孩子, 也培养了孩子诚实重诺的品德。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而在诚实品质方面, 外国名人也毫不逊色, 华盛顿、林肯、列宁等都是世界历史中卓越的精神领袖, 他们本着诚信至上的原则, 感动周围的人。华盛顿砍掉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林肯年轻时为了还给顾客少找的零钱不惜步行几十里路, 他坚守原则的故事直到现在还为人称颂;列宁小时候打破花瓶之后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故事。这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 感受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通过教师启发引导, 以及情绪感染的教学, 使学生受到诚信的感染, 远离虚伪与欺诈。

(2)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鉴别诚信与失信,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诚信做人。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历史现象也是一样, 既千差万别, 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价值, 才会事事诚信。

蒋介石政府在战争中的不断失信, 加速了政府的覆灭, 而中国共产党因为诚信重诺最终赢得最后的胜利。例如, 在抗日战争中,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背信弃义、消灭异己的一场阴谋, 是蒋介石集团推行两面政策的表现, 其结果是削弱了抗日力量, 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而这件事使国民党在之后的战争中陷于被动, 共产党的地位大大提升。后来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集团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 阴谋发动内战, 重蹈覆辙, 人民再一次看清了蒋介石的虚假面目, 反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事实雄辩地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 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比较, 学生能够判断美丑, 我相信只有把我们的诚信教育贯彻到整个课堂,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坚定诚实做人的决心。

三、积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我们可以举办“鉴古知今, 学史明志”图片展, 再加上解说, 学生也会乐意接受。

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诚信意识。如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周年纪念日, 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历史老师作“共产党胜利财富——诚实守信, 建立新中国”的专题报告, 再由学生谈感想, 最后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还可以利用国庆假期,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看励志电影《阿甘正传》,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 学生会深切感受他拥有的很多品质包括诚信, 正是在现实中可能被我们遗失的美好。

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德育 合作者

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学时想到了吗?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教学时做到了吗?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展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舞台,教师自身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格素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此处的"德"除了教师自身应有的高尚品德外,还包含教学中应遵循的道德。正是这些"德"构筑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使课堂教学闪烁出奇异的光彩。

一、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事实证明,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和学生对话,用真诚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他们才能真正地信任你,你才能从根本上对他们进行情感、態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走下讲台,做学生学习德育的合作者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课下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德育教育,平时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给以循循善诱,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热心指导者;既是为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学生喜欢用本地话来讲粗话骂人,因为他们都以为外地人听不懂,那么在教师碰到这种情况时,就得耐心的去教育,而不是狠狠地批评学生。其实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也是经常碰到的,有时候叫学生做练习,他不会做时同样用本地粗话来说,虽然不是有意骂人的,但毕竟他也是在讲粗话,那么我们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得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讲粗话,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的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知心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诚意善地交流。这样不仅是教师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品质又浓厚师生情,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还有就是当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有放弃的心理,那么教师就可以讲述例如陈景润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还有关于数学家沈括的一则少年立志小故事,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的故事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增添民族自豪感,又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所以,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感受到爱国主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样也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所以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有一次我在讲课时叫学生把课本中加黑的那些文字画一下,全班同学都笑了。但有一个男同学却低下头了,一下子眼中含有泪水,我当时也蒙了,但是又不能马虎的应付这些孩子。经我询问才知道别的同学给他取的外号就叫黑字体,所以在这时候我就跟全班同学说给同学取外号本身就是对同学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要是别的同学也对自己取外号那你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呀!后来全班同学当堂就跟那个男同学道歉,我觉得自己以后在上课时就要特别注意讲那些重要的定理时该怎么说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的教育,然后再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也只有与学生平等交谈,才能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在对话中感受学生的感受,在对话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内趋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所以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4.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四

摘要: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一种无比忠诚的深厚的民族感情,而语文课则具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并结合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真正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培养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真正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培养起来。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领略江山之美,培养爱国情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美好风光的篇章,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韵味,刘白羽笔下长江三峡的雄奇,碧野笔下天山景物的绚丽,李健吾笔下雨中泰山的雄伟,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文本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从而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词的意境,从直觉而到情感升华,就能诱发学生的真情,榜样的使他们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的《山居秋暝》这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但从诗人和作者热爱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具体感受中,也隐隐约约地体会到所深含的爱国思想的流露,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课文和古诗中表现的自然美,由此产生愉悦,并升华到对祖**亲的热爱。

二、追慕先贤风范,激发爱国情

在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学习《离骚》时,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了解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和对国家“九死不悔”的忠诚;学习《出师表》一课,感受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心理,了解他“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意志和“匡扶汉室”的抱负,从而学习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把国家忧乐放在心头,展现出心怀国家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辛弃疾,虽年事已高,在国家民族面临异族入侵之时,依然怀有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在国破家亡身处囚牢的境地下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感人肺腑的话语。体现出宝贵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操和浩然正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授这些课文,要结合课文的背景,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激发起青年学生爱国情感,感召他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三、吟诵名言警句,强化爱国情

语文课本中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着动人的文学艺术之美,而且饱含着着深刻的爱国情感,读起来荡气回肠,激励着学生为国家民族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诸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式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式的的雄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忠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式的拳拳报国之心,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抒发爱国情的名句,如现代作家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更是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在熟读吟诵中,加深理解,以声传情,并形成情绪记忆,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体悟人情乡情,联系爱国情

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爱国主义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升华,对故乡、对亲人的爱,珍惜真挚的友情,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民族审美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它是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那些怀乡思亲的课文和古诗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如《诗经

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戍边将士对故土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胜迹中引起了对于故乡的怀念,傍晚时候凭江而望,望故乡而不可见,乡情与辽阔的江水同其迷茫,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加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无限思念,思家而不得归的痛彻心扉。与乡土情怀相联系的是对于国家的爱恋,家国之思常常难以分割。通过这些怀乡思亲,珍惜友情的古诗的教学,我把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运用一系列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增进对家乡对亲情以至对祖国的感情。

五、开展综合活动,深化爱国情

爱国意识、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是从认识开始,在形成自主意识后最终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巧妙运用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将爱国之情具体化和深化。如举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定期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黑板报,在学校张贴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标语,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5.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五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6.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六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能,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本文主要讲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 信息技术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134-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想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淋漓尽致,就得掌握用它的时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适时地为教学服务。由于学科的性质的不同,可能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时机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效果是最佳的。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二、利用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上的整合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信息技术运用有个整体的认识,既钟主任所说的“整合点”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而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琢磨,在什么时间、情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如何解决学科重难点的方法上,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但对于何种方法、何种有效地契机来为教学服务,缺少应有的经验,而这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虽说教师间的合作可能有所缓解,但毕竟不是教师本身所应达到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有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而这一点,往往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文本的预设上,既突出表现在备课的环节上。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原因,教师不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解决课堂的重难点的方法上就有局限性,即使教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放弃。

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透彻的了解,初步预定出应用信息技术与文本的结合处,同时也要求学校、社会或更多的专业人士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最有利的条件,成为帮助教师在时间和空间解决教学难题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今后的学习,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而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的因素,就有不可预测性,课堂上总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媒体等条件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因为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而被迫终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只备了课,却忽略了重要的主体――学生。

记得几年前曾听过这样的专家讲座:“某国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借助网络自己研究有目的性的论文。”当时听了,自己也很神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7.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七

一、教师必须保持良好形象, 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除了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敏捷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外, 还应具备正确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尤其应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 学生总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头, 从而产生肯定性的感情, 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性的源泉。这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并不断摒弃邪欲杂念, 控制逆反心理, 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师必须始终关爱学生,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是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关爱学生出发, 培养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学生的需要, 是他们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他们的言行、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顽皮学生, 要做到不歧视、不放弃。德育工作必须着重教育他们立志向学, 勤学苦练, 完成学业。学知识、长才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目标, 树立信心。树立信心体现在相信自己的决心一定能够实现, 对搞好学习具有坚定的信念, 并形成理想, 使信心更为充足和牢固。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实际, 阐明学好数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形势, 畅谈理想, 要教育学生从小就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三、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德育素材

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 要经常深入班级, 了解学生。然后,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确定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汇处和切入点。中学数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数学史上, 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杨辉三角、祖暅原理, 特别要提的是研究勾股定理的《九章算术》, 它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近、现代数学史上, 我国的数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景润、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等等。通过向学生讲述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的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诱发民族自豪感, 树立为振兴中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确定目标, 树立榜样, 勤奋学习, 勇于拼搏, 攀登科学的高峰, 为祖国的未来建设作出贡献。

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既要明确目标, 突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又要联系实际,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努力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 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 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 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例如, 关于初中学生早恋的教育问题, 劝阻、禁止往往难以奏效, 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 而利用有关数学知识进行教育显得有理有据, 事半功倍。这里, 客观的道德判断问题被上升为主观道德判断, 解决了初中生情感上的难题。可见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 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 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五、教学中拟定德育渗透计划, 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要善于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做到不失时机, 水到渠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思想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教学措施要体现德育内容, 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 注重实效。另外, 要搞好德育渗透, 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交流经验, 提高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教师讲课时, 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努力使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笑一颦, 一个设问或提示, 都拉紧学生的视线,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课堂上转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而且要加强思想教育。只有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 才能使学生发挥学习潜力, 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得到特长发展、全面发展。

六、利用教学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比如说开展一些数学网络课、活动课等等。例如, 在讲到基本初等函数时, 我就带着学生去网络信息中心, 让学生跟着我一起用几何画板画图, 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亲身去感受高科技在数学方面的应用, 结束时要求同学们清理材料, 规范关机断电。从那次活动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 开阔了眼界,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自然地激起学生要好学上进, 建设社会的信心;同时, 也在无形中督促他们平时要勤奋学习, 多下苦功。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知识竞赛, 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 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可或缺, 也是真正落实“以德治国”“以德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就书本内容而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应该在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 还要育人。我们必须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也才能培养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才能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摘要:德育渗透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 必须保证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到位。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德育渗透的能力。要善于用积极饱满的情感去感染、激励学生, 使学生发挥学习潜力, 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 篇八

叶圣陶先生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利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不能脱离文本只进行思想教育,架空分析,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分析文本而不进行思想教育,呆读课文;而要依凭课文中的字、词、旬、段,寻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通过朗读、理解、感受等方法,使学生的心灵与文章的思想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就此,笔者浅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导语中渗透

课前导语是把学生引向课文的桥梁。一段简短精彩的导语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中国地图,然后指着海南省最南端的位置说:“这就是三亚的所在地,那儿气候独特,长年如夏,三冬不见霜雪,四季鲜花常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览一下,好吗?”这时,同学们立即精神抖擞,一种求知求美之情溢于脸上,这就为进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品读关键词句中渗透

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那些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吟诵,体会课文内容内在的思想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

例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并理解;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在分析重点语段中渗透

段是构成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了表情达意,常常把与中心有关的段落描写得特别详细。因此,重点段落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想、写、说,使蕴含其间的教育因素无形地潜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处理重、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君子”这个词的,然后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都是君子的品质。接着引导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最后师生交流,相互启发,逐渐达成共识,明确孔子所说“水是真君子”的真正用意。当学生明确孔子评价水的用意是要求他的弟子做真君子后,教师拓展引导:“孔子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个真君子,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做真君子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愿意,因为君子志向高远,我也想做个志向高远的人。”有的说:“我也愿意,因为君子心胸宽广。”大家发言踊跃。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学会了读书、思考,并领悟了人生的哲理。

四、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

为了让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必须使学生从认识、理解中去树立起文本中所描写人物的形象。

例如,教学《船长》一文,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分析,如课文中客轮遇险后对哈尔威船长的描写,“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以及“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通过朗读、写批注、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他的言行中感受他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爱护妇女儿童的高尚品质。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空洞肤浅的,而是具体、深刻的。

9.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九

宋道英

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园、湘江边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选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10.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

关键词: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激发可用的方法

1、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外语是人类斗争的武器。导师这句名言就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语日趋在显示其重要性。因此,作为21世纪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十分明显的。经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这也就奠定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基础。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有时是需要老师准确掌握其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教学来激发的。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4种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1)讨论。组织学生就学过的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陈述自己的观念。如,在学完高中第二册第18单元“The Necklace”后,给学生一个讨论题:How do you feel like Mathilde Loisel,就文章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表示同情,有的表示批判。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一方面又就所学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表达句子的兴趣。

(2)表演。将短剧上学生按其中主要人物的角色和装扮来表演该剧目。设置相应场景。这使学生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将话表述出来,另一面又锻炼了学生潜在的表演才华。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

(3)想象。每篇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去创造性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表多种不同见解。例如,在学完“The necklace”这一课后,让同学想象玛蒂尔德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自己、她丈夫及别人会对此事做出什么反应。这样犹如学生自己在导演一剧目,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从穿着发型到面部表情,都应给学生一个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步入课堂几句热情而严肃的开场白,会把学生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使之迫不及待地听讲。如:Hello, everyone! I’m glad to see you. I have sth important to tell you……这样,学生就会非常认真听课。他们会在听课中踊跃提问,回答问题,课堂效果很好。

二、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课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在课后能保持长时间?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培养。要使学生持久地处于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有下列2个做法:

1、布置有声作业。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把所学的内容熟读并录进录音带。每周六下午为英语活动时间。全体同学和老师共同监听,并选出语音、语调及熟练程度都很好的5位同学,再评出进步幅度较大的5位同学,并且老师发给一个小小的纪念品,以此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2、分类推进,逐层提高。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布置作业时,按学生成绩好、中、差三个层次编排难易程度不等的题目,使他们各自有难易程度的作业,每次作业都使他们有一个新鲜的感觉。

通过以上两点的做法,使学生的课上学习与课下活动串成一条线,使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了那种课上学、课下放两分离的层面,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参考书目:

1、《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1.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严重忽视学生真正的客观需求和理解消化能力;过于看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重任便是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将学生情感态度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语言知识层面和语言技能层面,更要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和情感息息相关,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来传递,当然情感之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恰如其分的运用语言,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融洽师生关系。目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学校教育中的情感丧失问题,强化情感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一般而言,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科学的方式,有目的的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中的一些积极性,便于又快又好的进行学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自信心、积极性和目的性,从而在师生共同参与和和谐的氛围中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实现教学有效性。教学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师生沟通和互相启发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师生彼此分享各自知识和经验,在情感体验中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情感因素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效果显著,那么实施语文情感教学需要依据哪些方面呢?作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情感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此方面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各种教学变数,促使学生在一种欢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换言之,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善学和乐学。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欢乐的情绪中,可以最大程度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创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这个方面时,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如何调动学生快乐的情绪之中,然而教学目标并非在于一些情绪的调整上,而要以积极的情感为契机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情感向高层次的情感转变。这种由低到高的转变就是一种善学和乐学,这是一种最高的教学境界。

二、用情讲授

情感交流是情感教学中的典型代表。实施情感教育当然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感来进行教学的,这方面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传授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辅助于一些积极的情感因素,以便实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境界。此过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教师在实施这一方面时要格外关注自身情绪,以一种积极、快乐、饱满和激励的良好情感,充分发挥自身魅力和艺术进行情感熏陶。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备课、讲课和评价的时候应以一种声情并茂进行引导。

三、情感交融

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应紧紧围绕知识传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关注这些情感因素,想方设法运用自身积极的和正面的情感进行激励学生积极情感。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师生情感交融和和谐全面的师生关系,以便实现教学最优化。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教育有效性需要格外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会对活动和关系进行影响,最终影响到教学整体性。

四、情感转移

情感转移是指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情感可以转移到与之有关联的人或者物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转移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息息相关,教师的一些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艺术、精神层面、人格魅力、审美能力以及言谈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还和教材中一些人物情感息息相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人物情感中,应注意情感的转移,促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内心情感也得到熏陶。

五、实施情感教学的三大举措

(一)情感对待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情感上以多教材内容理解、运用和反思,促使教材内容向学生转移时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性。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科学组织教材内容,以便调整学生情感转变,课采取多种教学举措促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客观需求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语言素材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同时也暗含着作者的心理倾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挖掘教材中的一些积极情感,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情感得到感染。

(二)情感对待教学组织

小学语文教师在情感上对教学组织进行优化组织,促使教学组织充分发挥自身情感为教学有效性服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方式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组织,在角色互换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从而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善学和乐学。

(三)情感对待教学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在情感上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促使在教学反馈中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情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一些激励性词汇来评价学生。此外,评语还应兼顾层次性、具体性和特色性。以便在充分自尊和自信中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但我们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能在情感中有效传授知识和健全人格。

12.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二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 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 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 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 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 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 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 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 并与G0438034连接, 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 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 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 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 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 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 促进信息交流, 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 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3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 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 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 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 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 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 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 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 寻找信息生长点, 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计划, 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 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 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 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 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 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 不禁锢学生的思维, 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 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 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 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13.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三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核心,德育素质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浸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 者:廖卫霞 作者单位:岳阳市第七中学,湖南,岳阳,414000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 德育教育

14.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爱” 篇十四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我们常这样说,也认为自己在这样做着。认为只要心中有爱,那么“以爱之名”去教育学生、甚至批评学生,都将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经常看到(并且可能,我们自己也曾这样做过):当学生犯了错时,我们会严厉地批评、制止,直到他们表示不敢再犯同样的错,看到学生“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们会感到满足,因为我们帮心爱的学生认识并改正了错误,这是对他们好。但过不了多久,同样的错误还会出现,我们更加生气,“恨铁不成钢”,于是更加严厉地批评、责骂他们,而效果依然不够理想。我不禁沉思:到底怎样表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呢?近日,在心理教育培训中有幸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蔺桂瑞和张增田两位教授的报告,受益良多。现将个人的几点认识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莫要“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如果问我们教师到底是做什么的,大家都可能会说:“教书育人”,那到底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呢?也许大家都会发现,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知不觉地,我们已把“让学生考个高分”当成了教育目的,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喜欢、偏袒学习好的学生,而排斥学习差的学生。但“高分”不一定“高能”,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已摆在我们眼前:考入高校的大学生们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们不知如何应对工作、生活。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张增田教授在报告中提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人心灵的活动,就像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教育也应是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而台湾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也说过: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是为发扬人性与启迪潜能,是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而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谋生职能,则是施教者代表社会文化对新生代的客观需求。可见,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学生发展的主观需求,而这一点,正在被我们渐渐遗忘。可以说,这是应试教育苦了我们教师,而我们,又害了学生。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到底是什么职业。若能牢牢遵守“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我们便不会“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二、“爱生”必先“尊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而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让我们扪心自问: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平等相处了吗?也许,我们最常见的师生相处方式大都会是灌输与接纳、命令与服从、批评与被批评这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学生不愿意与我们沟通,不愿接纳我们,也不愿接纳我们的“说教”。

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病态,就应该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人,真正地尊重他,而后,再把他当成孩子,去理解他,引导他,帮助他,爱护他。蔺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要与学生“同感共情”,我觉得,正是这个意思。实践也证明,这种态度下的教育效果是非常鲜明的。

就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我班有两位女生因作业没完成与英语老师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女生还是我班的“尖子生”,当听到英语老师伤心、委屈地向我讲述原由时,我心里顿时异常生气:这些孩子,怎么就不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呢?可又立刻想起两位教授“尊重学生,与学生同感共情”的忠告,便稳了稳情绪,让英语老师消消气,而后又到教室里把其中的那名“尖子生”叫到了我的办公室。当时,她也很激动,满脸泪花,嘴里还念念有词。到了办公室,我先让她坐下,递给了她一张纸巾,让她擦擦眼泪,然后拉来椅子坐在她对面,心平气和地说:老师看到你好像很委屈,也有些生气,能和我说说吗?她渐渐平静下来,断断续续地说起了自己的委屈。跟英语老师所说的一样,只不过强调了自己的感受,说到没完成作业这些问题时,有些心虚地看了我一眼,说是因为值日后忘记抄记作业题了。于是我就引导她:你觉得英语老师生气了吗?她为什么会生气呢?当她说出一些问题时,我又问:你怎么样看这些事情?它值得老师这样生气吗?惭惭地,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老师这样做是怕她学习不认真,是为她好,只是在表达时有些冲动了。后来,她主动跟英语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另一孩子也是这样,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过失时,主动承认了错误。如此大的收获让我倍感意外,也感慨良多:跟以前“撒气式”的批评相比,这种平等的对话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15.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纵横码,沟通与交流

21世纪,信息技术作为人们应该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各项活动。而汉字输入作为计算机技能中的基本元素,越来越被重视。目前的输入法通常有音码、形码和数码等。音码,主要是以拼音为主,这不符合聋生平时手语交流的特点;形码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对于聋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而纵横汉字输入法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少,因此适合聋生学习。

在这个整个世界被网络覆盖的大时代,各种聊天软件为我们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拓展聋生的交流空间,增加其对社会的了解,我在教学中就有意地引导聋生学着接触和使用这些软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聋生已初步掌握了QQ这种网络即时聊天工具。

一、在即时聊天软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我建了一个QQ群,将有QQ号的聋生都添加了进来。当学生上线时,他们都会主动地跟我打招呼、聊天、留言。每当我在线时,都会收到他们发来的“你好”或者各种表情符号。可是我渐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和聋生用QQ交流的时候,他们打字的速度都比较慢,错别字还比较多,而且他们的词汇量有限,很多字不会输入。我问他们问题,他们通常会隔好久才能回复,或者只会发表情符号,一句话字数也比较少,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会特意留给聋生自由活动时间,让他们尽情地使用聊天软件。他们每次都很兴奋地打开QQ,开始寻找朋友聊天。但他们会不断地问我,有些字怎么输入。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切合聋生特点选择纵横输入法

我不禁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年级聋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为什么他们还会出现这种问题?

由于聋生在语言方面的生理缺陷,一方面,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正常学生要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得靠手语来进行。而手语的词汇在信息技术方面比较贫乏,这对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怎样教学生才能被理解并接受,又要考虑手语该如何表达才妥当。

通过拜访前任计算机老师,我了解到聋生们刚开始学习打字时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可聋生平时彼此的交流都是通过手语,手语相对比较形象,有很多手语都是直接通过字形演变的。比如“亿”字,手语中,左手做单人旁,右手直接书空写乙。类似的还有“仙”“人”等字。所以聋生们对字形的掌握会容易些。他们形象思维相对于其语言语音方面会更突出些,刚开始通过拼音为载体学习汉字,对聋生而言只是学习的入门或是一种标注。往后的手语学习才是他们沟通所用的媒介。他们在用QQ与人、社会交流的时候,起初脑子里浮现的是手语,然后才能把手语转换为汉字,最后才能将汉字与对应的拼音相结合。这个过程比较耗时,而且他们在拼音这个领域又比较薄弱,因此在QQ交流时就会出现打字速度较慢的情况。

问题是找到了,那怎样才能解决呢?输入法除了音码输入还有形码输入和数码输入。而形码输入要背诵一百多个字根,还得识别大小写英文字母,并且掌握汉字字型结构需要较好的基础。纵横输入法需要记忆的内容少,非常适合聋生学习。纵横码将字分成上下左右4个部分,简洁明了,只要通过输入小键盘的数字就可进行编码输入,字根口诀简短精练而又形象,便于聋生们记忆。最为重要的是,纵横码在输入词组和多字词组方面优势较大。纵横码在输入汉字时,相对于掌握了字形的聋生,其速度方面就更显优势。聋生们运用纵横码,不仅在QQ时可以交流顺畅,将来这也会成为他们的一技之长,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锁定了纵横码这款输入法。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纵横码教学活动

锁定了这一输入法后,我开展了纵横码打字的训练。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学会纵横输入法。让其体会输入法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兴趣有了,那接着就得通过正确的方式提高打字的速度了。首先,我教会他们对小键盘的使用手法,然后通过各种游戏、比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慢慢地他们敲数字的速度达到130次 / 分钟。

紧接着笔画对应数字,字解码、词解码、多字词组解码的练习都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个别学生可以较准确地拆字、单字录入、词语录入和文段录入。但是速度仍不够快,准确度还要再提高。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在进行学习、接受新知、提高认知等方面都比不上健全学生,因此还需继续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们的输入速度变快了。聊天时,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发“你好”两个字,有时他们还会主动地向我提问题,主动地跟我沟通,聊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有时还会和我讨论电视剧剧情、游戏等。平时,聋生也能帮助老师做一些文本录入工作,将来进入社会,他们也能凭借此长在社会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四、掌握信息技术,迎接美好未来

16.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位合格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教给生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从小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结合数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

1.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结合数学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在学习每一种新知识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小数、分数、百分数时,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学测量和几何图形计算时,使学生认识测量和几何图形在修铁路和桥梁、建造楼房时的应用,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更有深刻的认识。

2.必须挖掘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我国数学对人类的贡献及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具体、准确的数据,反映生产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科学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用数量表达具体准确、生动真实,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有它的独特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了爱国情操。

3.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应努力挖掘和掌握教学内容和思想教育诸多因素,让学生凭借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来认识客观世界,引导学生从小正确观察、分析周围事物,逐步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较复杂一般复合应用题时,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矛盾转化观点抓主要矛盾,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启蒙教育。通过几何图形的教学,使学生受到“个性与共性”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使学生奋发学习的推动力

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进而从小培养学生激发爱国的热情,增进熱爱祖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决心。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给学生讲了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他比欧洲数学家计算到这样的值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讲述,学生知道了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4.必须结合教材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教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规范化的学习制度和风气。

5.必须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如教师在统计图表时,通过运用各种数据、比例关系,让学生实际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时,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答方法、灵活运用算法,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严谨求实的学习精神。

二、严格组织教学,确保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吸引力,严格组织课堂教学,力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方法。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民主的气氛,鼓励每个学生敢于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有的学生说错了,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取笑他,还要给予热情帮助,表扬他大胆发言的精神。另外,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作出公正评价,进行表扬和批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了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总之,在我看来,教师不能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只要我们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育形式,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康成长,将来才能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黄长凤. 思想品德教育——想说“爱”你也容易[J]. 教书育人, 2012年34期.

[2] 高海美.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 新课程(小学), 2008年10期.

[3] 郑云久. 要加强对学习优秀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 黑龙江教育 ,2000年Z1期.

[4] 遇丽霞.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01).

[5] 武建春. 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0(05).

17.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摆在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现代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渗透如下现代意识教育。

1、自学意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位同学,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依靠自学,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预习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同时经常在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再者,加强对课后复习、实验、阶段复习、课外阅读等自学活动的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2、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思考,对所学知识多问“为什么”?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鱼类”时,学生会提出:“鱼有没有鼻和耳?它们有什么功能?”教师只要坚持启发学生,勤思善问,定会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3、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的任务之一,加强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挖掘和补充有关环境破坏的危害性、严重性等内容,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在“消化和吸收”、“呼吸”、“神经系统”、“传染病”、“生物的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在“植物的主要类群”、“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章节的教学中介绍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草源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重点突出由于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为地大量砍伐、捕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一些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实例,讲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影响人类生活的实例。在“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4、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条件,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维系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求同存异”、实验以及课外兴趣活动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光合作用发展新能源?”、“什么是生物电?其产生机理是什么?对生物有何影响?”、“克隆技术能否被广泛应用?它是否有利于生物进化?”、“PPA为何物?”等等。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5、健康意识 现在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强健,没有疾病,而是躯体、生理和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缺疾,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事业上是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智力因素以外,还应有良好的心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介绍到皮肤、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肺时,向学生讲述体育锻炼对这些器官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介绍骨、脊柱时,说明青少年时期骨的有机物多,弹性大,容易变形、弯曲,长期弓腰会造成驼背,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臣的正确姿势;在介绍消化系统时,说明不偏食、细嚼慢咽的好处;在介绍呼吸系统时,向学生说明用鼻呼吸的好处和吸烟的害处。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不暴吃暴饮,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开展青春期的生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两性关系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知识之间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也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成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才能达到人和人的和谐合作,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如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对知褒作了系统的讲述后,引导启发学生说:“人的本制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伤合作。这如同一种生第只有进入食物链、汇入食物网,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个别人脱离集体,迷恋个人奋斗,那将孤立无援,走进死胡同。只有人人团结起来,通力合作,才能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7、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渗透《森林法》、《渔业法》、《野生动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知褒教育,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防止乱捕滥杀,自觉、勇敢地与伤害有益动植物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8、劳动意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使生物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学生在自家的庭院,开展花栽种、蔬菜栽培、植物嫁接、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家在农村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自家的菜地或果园中亲自去进行劳动实践和锻炼。在劳动中,不但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劳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及爱家乡、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

9、应用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时代的发展迫使学生在扎实地理解了生物基本概念,切实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生物学实验和实验原理后,则应注重把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这是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学习深化过程,也是知识活化的重要表现。如学了“生物与环境“一章后,带领学生考察一个小山村的生态系统,利用所学生态系统知识,探讨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破坏,探讨农村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辩证关系,意识到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实行良性循环,实行人口控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就考察情况,对农村生态系统、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以及今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胆设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来自实践、又要运用实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则,在学生的心里牢牢扎根,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篇十八

董村小学 胡莹莹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摘要】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这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到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提问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当前数学课的提问平均次数多达30余次,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导致了所提问题的小、碎、浅、细,带来课堂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提问不能太多,要适可而至。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同分母分数加法例题是这样提问的:

仓库有化肥一堆,第一天用去它的,第二天用去它的,两天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师:(1)谁来读题?(2)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单位“1”是谁?(4)线段图怎么画?(5)用什么方法计算?(6)怎么列式?(7)等于多少?(8)为什么用加法做?(9)分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10)你会背吗?(11)怎么计算?(12)你能说出这样算的道理吗?(13)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14)你同不同意这种解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么算的?(15)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上述课例,教者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此程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问虽多,但探究性少。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二)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只接受期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 3

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例如:

师:什么叫素数?

生:素数是指它的约数只有1和„„ 师:它的本身,对、对了。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错了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回答:

师:那么什么叫合数呢? 生:能被2整除的„„

师:不,不!合数是指它的约数除了1和它的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毫无疑问,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特备是刚开始教书生涯而教授新内容时,自然会努力想使自己更安全更有信心一些,于是往往会把答案限制于教师所熟悉的范围之内,教师的第一反应会是: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教师会拒之门外。

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出示一辆小汽车并让其沿直线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师:这辆汽车是在做旋转运动还是平移运动? 生1:汽车的轮胎是在旋转。师:汽车在旋转吗? 生2:汽车平着开是平移。

教师应该先肯定生1的回答再引导:“车轮是在做旋转运动,那整辆车实在做什么运动呢?”让学生思考得出汽车是在做平移运动。本来在生1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这位教师不能或者不想再已有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却一定要等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能挖掘学生的开发思维。

(三)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 4

和探索。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景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这3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3个活动。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进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透彻掌握教材

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而且,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才能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二)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如:十拿九稳、平分秋色、微乎其微等。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但是这些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所以说课前必须了解学生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确定提问的成语内容,学生才能顺利解释成语内容,同时紧密联系课上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五)提问要有层次

有效的提问应在富有层次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揭示主题,巧妙地设问似石投于水,引起了学生心海中涟漪阵阵,环环相扣。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根据招聘广告提供的部分信息,学生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甲公司,因为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明显比乙公司高,可当看到具体各部门的月工资表时,同学们又反悔选择了乙公司,这时老师适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并不合适,从而相机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

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层级”,帮助学生沿级而上,处理好“浅表”与“深表”的关系。

(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路,这样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也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存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以及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才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教师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发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提高系统学习的能力。

(七)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

上一篇:瓜子会发芽作文下一篇:制作贺卡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