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精选14篇)
1.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一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对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课;职业生涯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社会对人们的职业综合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虽然当前就业成功率非常高,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因为受到工资待遇少、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对公司环境不适应、不能满足公司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换岗率及失业率急剧升高。尤其是对于创业型学生而言,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多样,因而导致创业成功者偏少。中职学生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怎样才能将德育融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是目前中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要想使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实现人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就需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后,学生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将自己的工作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对自己工作能力进行准确评断,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同时还能使他们理性对待就业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让中职学生由之前的就业理想主义者逐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者,提高就业成功率,提升就业信心。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对照自身的不足,加强职业技能学习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弊端,加大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保证就业方向具备前瞻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结合自身特性,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研究
1.融合德育教育,加大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的影响下,要想提升就业率,使刚刚步入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的中职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中职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中职学生就业的盲从心理,同时还给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择业时间及经济成本。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用到中职学校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职业生涯规则教育主要是指利用有针对性、有规划性、有组织性的方式对学生就业意识以及能力进行规划,推动其职业生涯稳定发展的教学活动。而德育是当前中职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更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没有制订完善的就业目标。作为中职院校德育教学主要渠道的德育课程,承担着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教育。因此,学校需要以中职德育课为平台,加大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力度,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2.明确把握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满足就业要求,提高就业质量
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学历不高的中职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导致就业质量普遍较低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专业不对口,学以非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工作缺少稳定性。某市一所中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在工作半年之后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并且有很多学生还没有度过实习期就更换工作。笔者认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对中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今后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端正其工作态度,激发其工作热情。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没有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明确教学导向,借助德育教学平台,将其优势进行全面发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及创业观,从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世琴.中职校生态体验式职业规划教育实践与探索[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7-111.[2]谢育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构思[J].职业,2013(9):26-27.[3]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6):63-64.作者简介:孙利帅,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心理学科教育。
2.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二
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并非只与大四毕业生有密切关系,而是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因此,高校应当指导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若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没有明确定位,未能运用职业设计方法科学规划人生方向与未来就业,就会影响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此外,职业规划不仅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更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制约,这是因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充足的内驱力,要求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职业前景、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人化方案。因此,高校必须合理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并为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理论知识,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和创新策略
1. 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合理评估自我。这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自己。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手段和方法,比如性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客观评价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特长与不足。同时,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冷静、客观,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规划中减少盲目性,制定高度适宜的规划设计。其次,要进行正确的职业分析,当前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岗位性、区域性和行业性特点,这也地域包括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达特区、城市、农村等地。因此,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考虑该地区的环境、政策等具体特征。同时,职业发展还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只关注单位或公司的名气、大小,还要深入了解行业的现状与前景。例如平均工资状况、人才供给情况、行业的规范程度等。此外,不同的岗位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非职业素质要求,还要考虑职业素质要求,及相关行业要求的特殊职业能力。再次,要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这里所说的职业目标是指大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及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构想,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可以增强学生的奋斗内驱力。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制定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现实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必须将个人憧憬与社会现实、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职业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主要是指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是指短时间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当前,我国许多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都将综合能力、知识面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大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见,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还要提升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相关的专业技能。相较于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在具体工作中显然更加重要,因此,大学生必须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岗位需要的各项能力结合在一起。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着重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作能力、计划决策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参加相关的职业训练。在明确职业规划目标之后,高校还应当指导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主要包括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意向科学测定等。高效可以利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工作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实践机会。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人士、相关职业杰出人才与大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会。或组织大学生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职业意向测评等活动。合理开展职业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增强他们职业规划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促使他们掌握就业所需的多种技巧。最后,大学生还要进行反馈与评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更新日新月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应当时刻关注时代环境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2. 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大学一年级阶段,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基本职业状况,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知识时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职业方向。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丰富、精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适当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技巧和专业技术。教师则要为大学生建立就业指导档案,搜集和记录他们的兴趣、特征、职业倾向等内容。在大学二年级,则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多种能力和水平。例如,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兼职工作,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并引导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受挫能力、责任感和积极性。此外,还要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并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其他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大学三年级阶段,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准备毕业答辩,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则要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并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比如,高校可以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组织大学生学习如何撰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等。或联系往届校友开展就业交流会。在大四毕业之前,高校则要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指导,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可以聘请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而指导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运用校内资源,了解更多的求职技巧和就业单位信息,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面试。进行多方面的职业训练,进而提高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职业发展定位。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将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在一起,则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更加清晰,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就业指导教育要投入大量教育资源,不能流于形式,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于东江.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0.
[2]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3]李学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4]郭学鹏,赵晓光.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问题研究工[J].科技信息,2009.
[5]覃秋桃.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09.
[6]王介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四个误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7]宋明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3.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三
数学是重要的一门学科,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就我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心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事业的热爱程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尊重学生,给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真正的困难并不是学生的笨拙,而是自卑、畏难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学生又不甘于现状,急切希望得到帮助,这时如果周围的人与事不能吻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便逐步向负面发展,成为与教育相斥的心态,处事待人表现为一讲就烦,一批评就反感,就形成了所谓的逆反心理。教师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唤起良好的学习欲望。
二、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责任感、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离开了责任心,这些可贵品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刚开学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学习不断进步,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就降温了,没有持久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没有责任心。确实,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上,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积极解决问题。
三、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对待学生,我们教师也应该学会赞美,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应把赞美的话多想学生说,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更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四、倡导生生合作,提高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还体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改变学生对他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活的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必备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时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只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时代所需的人才。
4.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篇四
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2培养核心素养
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读懂题意
解决问题教学应从学生阅读理解开始着手,分步骤培养学生提炼、加工问题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筛选问题信息到筛选有用信息,再到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最初,学生表达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全面、零乱的,但是这对学生今后面临问题时能够形成综合各种信息意识的形成有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问题中有哪些是有用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取舍,并让学生重新梳理想要表达的问题,进一步明确问题是什么,问题中有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顺序进行表达
比如借助“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为例,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购物的情境,最初学生从这个情境之中获得信息十分模糊,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用品,文具盒8元,铅笔3元,橡皮2元,日记本4元……教师接着引出问题: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文具盒的价钱?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情境中文具盒8元的意思是指一个文具盒8元钱。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前应先思考再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题目信息读得更准确。接着提问:你们能求出3个文具盒的钱吗?如果确保能求而出那还应加上那些信息,那其他信息有用吗?从而学生明白了问题之中有哪些信息是多余的,从而学会选择问题中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达。学生寻找问题信息时仅仅是罗列文字信息,并未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在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后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根据题目顺序表达完整的题目,从而真正读懂题意。
解决问题中加强思维训练,化抽象为形象
数学核心素养最核心的部分、最本质的特征是数学探究能力,而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借助图形语言来进行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图形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主要载体,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将问题之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展开思维[2]。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小朋友排队进美术馆参观,小小从前向后数,小小排在第8个。
如果从后向前数,那小小排在第5个,请问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排队?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一时解决不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解决:用圆圈表示其他同学,用三角形表示小小,那上述题中描述的信息为:前○○○○○○○△○○○○后,就可以得出7+1+4=12(人)。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之中的数量关系,将抽象的题目信息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更加简捷的方法。
3培养核心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培养核心素养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提升教学效率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组织能得到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方程”的教学当中,学习了不同的解方程的方法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常见的方程当中有哪几种模型?”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ax±b=c,a-x=b和a÷x=b”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得到锻炼。数形结合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就是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到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数学学习将陷入瓶颈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去,例如在课后组织学生回家调查相关一些生活上的内容,并使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等。长时间这样的锻炼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生活当中的实践应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方式,用数学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很多的知识学习适合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开展,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当中的追及问题。在这样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促使学生得到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坐车入手,在坐车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到有的车开得比较快,有的开得比较慢,也有时候会发现后面的车会超过自己坐的车。当这样的问题抛出以后,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五
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体现了数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数学信仰,具有提升民族文化理性精神的作用。该研究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协调好学生、教师和数学的关系,促进他们和谐的发展
通过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合理的数学理想。大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功底扎实,精通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为创新打好基础,为终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大学数学教育一般只是强调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大学数学教师通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中起到答疑解惑引导鼓励的作用。大学数学教育缺少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品质和数学精神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数学文化所强调的。由于课时限制,教学内容不减少的情况下往往是教师很努力地教,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引导发现式教学,情景问题式教学等等,教学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发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黑板书写逐渐进入黑板书写加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去,尝试不同角度讲解尽可能多的知识,而很多学生仍感觉大学数学难懂太抽象,对推理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这种场景在数学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场面。数学文化的引入,首先提升教师的数学高度,增加教师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数学品味,力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让教师的榜样带动学生学习,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学习,增加教师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动力。数学史的引入使教师和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学习数学家的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向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学习数学上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主动地领悟数学,培养一种向善向真向美的追求。数学哲学的探讨会促进师生在数学文化上的交流。数学及其价值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数学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构造宇宙的,如何支撑起整个科学体系的。数学在文化体系中塑造了怎样的精神世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不停提升自身的学识,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体现出对大学数学的继承和发扬。
2形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数学文化教育实质是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文化教育教会人们数学式思考和理性思维。数学文化教育包括知识,能力,思维,还包括数学思想,数学品质,数学意识,数学经验等等。由于时代变化,数学教育工作也要随之变化。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且教育理念也要随之变化。要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很多数学知识点,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形成理论的过程,不仅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这些知识中所涉及的技巧,方法和思维,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为将来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好准备。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才达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抽象知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建立起一种数学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观念。教师相信数学,依靠数学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传统文化中数学主要突出它的实用性,所有的内容方法都融进具体事件中。大学数学课堂所教授的知识与之不同,只涉及内容方法,不太强调它的用途。这也是西方数学和中国数学之间的差别。传统数学在天文,医学,诗歌,绘画,美学,建筑,经济,语言等方面应用广泛,应该加强它的理性认识,将这种理性精神融入民族性格中。这也是大学数学教育很重要的目标。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大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数学文化,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来适应当前变化的大学数学课堂。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科学价值,应该加强数学文化教育。鼓励学生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能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
3丰富数学文化,深化内容,完善数学功能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涉及数学文化的普及,进一步揭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数学融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对各学科起到积极推动促进作用。各学科的发展进步可以扩大数学的范围,深化数学的内容,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数学不断地发展。大学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和定理,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是谁发现的,这些定理和公式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这些定理内容是如何发展的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强调的是数学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思维和审美方面。在学习数学定理和公式时需要领悟它的数学思想,经过大量的练习熟知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积累数学经验和数学意识,力促数学能力的养成。而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上的起伏变化,从中可以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特殊美感。数学文化具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数学的抽象、确定、继承、简洁、统一的文化属性和渗透、传播、应用、预见的功能特征被挖掘出来,数学的艺术性也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数学和艺术的创造中都凝聚着美好的理想和实现这种理想的孜孜追求。很多数学家都研究过音乐。音乐是宇宙中的普遍和谐,它与数学联系紧密。音乐中美妙的旋律不过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数学表现出的美好和谐在艺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均能够体现出数学的理性。在经济方面数学的应用可以与物理学相提并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可预见性,数学就是揭示这些规律的最好工具或者语言。数学在人文学科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社会学的进步。如何发挥数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还有能力创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数学的严密,精确,简洁,理性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4加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6.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六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大了。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总觉得经典文化教育应以语文学科为主阵地,和数学学科联系不大。但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感受到经典诗歌中还是有很多内容和数学有联系的,特别是数字诗歌中蕴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如何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独特的功能,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 教学情境的引入要具“传统味”
数学的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探索。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时是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进行引入的。因为低年级的同学年龄小,听故事是小孩子最感兴趣的事了。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感受故事里蕴含的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的道理。同时也为引入《分苹果》这一课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二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要具有“传统”特色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数学活动在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还发现,巧妙的设计还会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生活中的大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这一单元《拨一拨》中,学生很系统地了解了计数器。但对于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教材中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的表示数的方法。但我想,算盘作为一种古代发明而今天仍在使用的工具来说,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于是,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有关的知识,主要解决下列问题:
1、算盘的产生
2、算盘的发展
3、算盘的结构
4、如何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调查,学生不仅了解到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器,它还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这种起源于古代的计算工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充分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三 利用“传统”文化巩固练习
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运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一定会得到很有效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巩固练习环节,传统文化的渗透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年级上册有“1至10”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这段内容因为一年级学生可能早已接触过,但学得不是很深入,我们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在强化练习中,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一去二三里》适时组织学生诵读,通过这首“具有音乐感且朗朗上口”的诗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数数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建立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而且还丰富了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
7.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七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介绍西方数学发展简史, 阐释典型数学思想方法, 概述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渗透, 例解数学建模思想, 简述教育专家对数学文化的研究等, 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数学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及数学与其他文化的联系融人到数学课程的教育中, 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1 探根究源, 让数学概念精彩绽放
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不必急功近利, 可以适当用数学文化作为铺垫.在教学设计前, 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概念的来源是否知道,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与以前学过的概念有没有关系, 概念有什么文化作用等.
例如:导数概念的教学,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牛顿与莱布尼茨的故事, 进而了解数学巨匠是如何分别从瞬时速度与切线斜率得到导数定义的;复数和虚数的概念教学, 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些数的发展史, 虚数与复数的出现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融入概念的生成过程;周期函数的引入, 可以借用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诗词, 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极限的定义不好理解, 若用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图文与视频并茂, 既能展现美的意境, 又能让学生感悟理解;还有如刘徽的“割圆术”、《庄子》的“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等, 都是较好的数学教学素材.
古代的数学文明、古诗词中的数学文化、康熙与莱布尼茨一起谱写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篇章、数学家在二战中打赢反法西斯战争的数学公式、哥德巴赫猜想等著名数学命题, 都可以有机地渗入数学教学, 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的发展、哲学思想的沿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泛地了解数学的社会功能, 为他们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
2 体会逻辑, 让数学思维潜移默化
逻辑推理是数学的重要特征.全球累计印刷数仅次于 《圣经》的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可以堪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经典.即便是数学中的计算, 实际上也大都是作为逻辑推理的一部分, 是为逻辑推理服务的.
数学既具有极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 又具有极为开放的原创性思维源头, 它在思维过程中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确定一元性、思维的系统逻辑性、方法的严密实证性等, 这同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唯一性不可分割, 同时它在思维源头和思维活动中, 又具有人文文化的直觉性、开放性等, 这同精神世界的灵感、多样性不可分割.一般公式的承认、公理的建立、猜想的提出、原始概念的形成等, 都是数学人文性的充分反映, 基于公式、公理、原始概念之上的逻辑推理这一系统的科学思维, 构建了庞大的、抽象的、完善的数学体系, 这正是哲学的思维方式与风格, 教学中揭示数学的人文性与哲学式思维, 正是数学教育应有之义.[3]
例如极限概念的教学, 首先可以结合历史与实例, 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及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次, 通过充分感知, 经历抽象, 进行定性描述数学极限;再次, 通过超越直观与运动, 走向理性, 进行定量描述极限概念.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极限概念的来源、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揭示了知识产生的自然性、合理性, 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完整性, 从数学家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以及对数学的确定性、严密性的执着追求中, 体会科学和求真求美的精神.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还能启迪学生严谨、客观、精确、执着的科学态度.数学教学中, 要注意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活动中, 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思维方式, 可以适当把数字游戏、调查、数学实验等穿插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和提升能力.
钱学森曾说:“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思维过程”,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大大丰富与发展了数学思维, 提高了人的思维品质.教学中, 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和数学故事, 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又使学生感受到了他们的良好数学思维熏陶, 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学习平面解析几何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故事等.
3 感悟理性, 让数学精神融入品质
张奠宙教授在谈到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总结说, 理性思维的含义包括:独立思考, 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 不感情用事;思辨分析, 不混淆是非;严谨推理, 不违背逻辑.[4]曹一鸣则将理性精神阐述为:诚实、求是;严谨、朴实;勤奋、自强;理智、自律;开拓、创新.数学的规则蕴含了理智和自律.这种对规律的敬重能够迁移到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上, 是人们形成一种对社会公约、秩序、法律等内在的自我约束力, 有利于社会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的形成, 这种文化精神, 它可以进入人的观念系统, 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5]在数学教学和思维训练中, 通过分析问题, 将复杂的问题进行转化, 最终解决问题, 这些都能培育学生的严谨态度, 养成工作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数学的价值观就是一种优秀品质.数学的每一次推导都是下一步的基础, 数学看重点滴做起, 看重每一个微小的积累;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是为了追求科学的微小成就而放弃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都是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容.马克思著的《数学手稿》、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都是经典之作, 恩格斯称微积分为 “人类历史的最高胜利”, 微积分在数学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新, 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学习微积分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知识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蕴藏的科学精神, 并转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如非线性方程的图形展开、分形几何的广泛探讨, 给出了大量极为生动的美术图案;再如音乐, 和数学更是难以分开, 音乐的核心就是声的和谐, 和谐就是美.我们既可以从数学的科学性中赏析和品味到数学的人文美, 也可以从数学自身世界, 领悟与品味到美的无处不在.如许多事物若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 就会令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金字塔原来高146m, 底边宽132m, 两者之比非常接近黄金分割之比;雅典的巴特农神庙, 其正面以及柱、檐各部分的高宽比都符合黄金分割.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渗透, 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感到敬畏, 更会感到数学的有用和应用的广泛.
数学文化涵盖了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从源远流长的数学史中, 我们可以窥探出不同数学知识在历史中所形成的轨迹;从抽象、严谨、含蓄且理智的数学美中, 我们可以收获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从丰富而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学“万变不离其宗”的神奇魅力;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严谨、一丝不苟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数学正以其独有的特征和魅力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 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定会结出丰盛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黄秦安, 曹一鸣.数学教育原理——哲学、文化与社会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杨叔子.文理交融打造“数学文化”特色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 2011, (4) .
[4]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让趣味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篇八
关键词:数学课堂;趣味教学;游戏活动;心理需求;教学方法
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或进行题海战术。这样不仅未能让学生真正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意识逐渐淡化,严重阻碍了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延续对数学奥秘的探索与研究,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经过不断实践、思考与摸索,我逐渐对此有了一点较浅的认识和体会,要求我们将趣味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一、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同于成人,要想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就要谙熟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把握他们的认知规律,形成良好的数学教育观。“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独特的心理世界,进而正确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护学生幼稚的心灵;“教育心理学”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和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特色。
二、必须挖掘和运用教材趣味因素
现行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易于孩子学习。有的内容则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趣味因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有趣。教师教学中的教法得当,就能比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注重生活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学生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2.让游戏活动融入课堂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将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3.注重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恰当启发
(1)注重在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时启发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
(2)注重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及时启发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不能做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开展小组活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制作了圆锥,每个人都备有直尺和三角板。教学“测量圆锥的高”时,我让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有的水平端着直尺,有的竖直地扶着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读数,有的在记录,不一会儿就测出了圆锥的高,并总结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然后让小组长代表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边说边做,其他同学是边看边评。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不仅归纳总结出了“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四、永葆童心,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不被学生认可,学生也不能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教师首先要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并永葆一颗童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使学生的童年学习生活充满幸福、充满乐趣!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信心百倍,在表演与肯定中受到震动,从而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实践、看法,还有待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给予指教!让数学教师对兴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感悟、体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土台学校)
9.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九
——“厦门市小学数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报道
春暖花开枝头俏,齐聚一堂共研讨。关注课堂建构巧,社核融入结合妙。师生互动和谐美,专家引领亮点找。教育智慧显高招,永无止境创新高。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三月的阳光下,万物苏融,绿意阑珊,大地一片生机勃勃。2017年3月29日上午,“厦门市小学数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厦门湖里实验小学多功能教室如期举办。这是厦门市教科院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引导我市小学数学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数学指导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来自厦门市各区近300名教育同仁在这里欢聚一堂,拉开了此专题的第二场研讨。此次活动由厦门市教科院的小学数学教研员冯崇和老师亲自主持。
接下来,让我们分镜头走进现场,来感受感受弥漫着浓浓价值观的数学课堂,去品味品味课堂内外的点滴智慧吧。
◆镜头一:生活素材入课堂,学习数学空间广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这不,第一节课就是由来自湖里实验小学的黄建伟老师为大家执教《折线统计图》。
黄老师善于捕捉生活题材,选取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如,厦门市某4S店的汽车销售情况、厦门市BRT双十中学站5分钟进站人数、某老师回家速度、小黄单车损坏量、厦门市近16年人口数量等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在黄老师手中都成了一幅幅统计图,并巧妙地串联起来,成了课堂研究的一个个鲜亮的点,让孩子们在一串串数据面前学会冷静分析。
黄老师敢于突破常规,巧妙地将“厦门元素”融入课堂,在问题分析中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观体验。
可以说,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无不经历着思想的一次次冲撞,信息量着实大,收获颇丰!
◆镜头二:数学文化来相助,体现公正巧育人
第二节课是来自厦门五中小学部的徐爽老师给大家呈现一堂美仑美奂的概念课——《走进圆的世界》。课伊始,徐老师就带领孩子们玩了一个好玩的寻宝游戏,在饶有趣味的游戏中初步感知了圆的形成。紧接着,在“摸一摸”、“比一比”、“赏一赏”、“画一画”、“议一议”、“猜一猜”、“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中逐步探究圆的概念,直逼教学本质。整个过程稳扎稳打,凝炼高效。特别欣慰的是,年轻的徐老师紧紧抓住“圆,一中同长也”的本质,在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架起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桥梁,在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来说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二字,整堂课洋溢着和谐之美。
◆镜头三:浓浓趣味显童真,丝丝细节重效果
当我们还沉浸在高年级的课堂中时,一群可爱的一年级孩子向我们走来了。瞧,第三节课是由松柏小学的张丽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找规律》。张老师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奖励贴贴纸导入新课,在两次的“猜一猜”中知道了什么是规律。在新课探究中,张老师结合“五一劳动节”,用富有童趣的数学语言引领着孩子,让他们在一个个情境中学会用找到规律,并会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所呈现的规律。活动多,训练足,效果好!
◆镜头四:互动评课求本质,殷殷期望展愿景
最后,市教科院的冯崇和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互动式的评课。他现场邀请了邵文川、阙锦添和张荣生三位数学界的专家分别就这三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纷纷肯定了三位执教者的用心建构及教学的育人价值,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冯崇和老师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融入”这一话题总结出了“五‘有’”,即: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希望广大一线数学老师都能自觉执行、勇于执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
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而浅,教研相长方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一个上午的研讨活动最终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我们的数学课堂是扎实、有效、精彩的,社核教育的种子也定会在孩子们的脑中生根发芽……
10.让生活融入课堂 篇十
[点评]:以往,多数教师是紧扣课文主题导入的,显得老套,且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该老师打破常规以请同学当“知心姐姐(哥哥)的方式导入,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能学好的自信心。
师:在破水罐、完好无损的水罐和挑水工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说理由。(小小组讨论)
生1:我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因为它可以装好多的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生2:我喜欢破水罐,因为从破水罐中洒下的水可以浇灌路边的花朵,让人欣赏到美丽的花。生3:我喜欢挑水工,因为挑水工没有埋怨破水罐,还使用破水罐的缺点,变成了它的优点,想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我敬佩他的聪明才智。生4:„„ 生5:„„
师:谁能用《一路花香》这个故事来劝慰那个男孩? 师生合作:(略)
生评:她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而且讲话吞吞吐吐,不流利。生生合作:(略)
师提示:记住用《一路花香》这个故事来劝慰小男孩。
生评:这位“知心哥哥”讲话流利、通顺,且用了有力的证据。如果我是那个男孩,我一定会心服了,今后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点评]:这一与生活实际相符的表演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对话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总评]:
1、这节课,一改以往只偏重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封闭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悟性,激发学生的灵性为目的,增加阅读教学的发展性、开放性、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呆板的机械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
2、当“知心姐姐(哥哥)”整堂课的亮点,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活动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活动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11.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 生活 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数学链接生活,方法种种。本文试举几种,加以说明。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道乘车问题练习。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有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生:车上原有 6人,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来5人。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按照小孩子的思维顺序和日常活习惯都会按照条件给出的顺序解答。生 1:会。6-4=2(人) 2+5=7(人)答:这时车上有7人。师:6-4=2(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6-4=2(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5=7(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后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生2:有, 6+5=11(人)11-4=7(人);生3:还有,5-4=1(人)6+1=7(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有各种比较价钱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原因就在于已有的生活經验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还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返回生活的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对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所以,为了调动更多学生数学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12.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篇十二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数学游戏有如下几种类型:首先是代数游戏,即游戏的背景为初中代数知识,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代数内容应用于数学游戏中去,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解代数知识。代数游戏能让学生在数感增强的同时实现思维拓展的目的。其次是几何游戏,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是初中数学的两大部分,几何知识多为图形,由于形象具体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用更有趣的几何游戏来辅助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再次是概率游戏,概率作为对一种事件可能性的描述,本身就具有游戏特性,能引发初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渴望,从而培养他们通过数学知识来处理问题的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数学游戏的引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趣味性,即数学游戏要有趣新奇,能使学生乐意去了解和接受。其次是简易性,即数学游戏应该简单易记,数学游戏的说明应该做到明白易懂,游戏的设计应该考虑初中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水平。再次是开放性,即数学游戏的结果并不只有一种,而是和魔方一样,答案是多种的,如此才能让自身条件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学习的心理感受。最后是拓展性,即数学游戏的难度能分阶段提高,具有发展空间,这样能有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鼓励他们不断攀爬新的高度,超越自己。
二、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1. 利用数学游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式探究学习。
按照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之一是:通过从引导到探究再到发现最后到归纳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现有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数学游戏中去,学生在学习中用主动探究式学习代替传统的被动吸收式学习,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其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交流合作和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学会解决,从而将数学技能与知识熟练掌握,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并使自我能力不断发展进步。例如,在老师将平行线与相交线、图形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讲完以后,为了使学生对各种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掌握,可以通过挑花线的数学游戏,让学生自己拿出一条绳子,在教学中互相配合玩挑绳子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各个图形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总结出需要吸收理解的知识内容。
2. 利用数学游戏开展反思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来进行反思教学,具体是通过从活动到探究再到交流最后到反思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中的探究中心和主体为学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数学经验的收获,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脑、口、手全动,在练习和使用中学习,通过实践参与、亲自动手等形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成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运用的理念和意识。在沟通交流之后,应该为学生创造反思的契机,让他们思考在数学游戏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然后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法。例如,在镶嵌内容讲述时,将一些指定的多边形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这些多边形能不能在地面直铺,从而明白哪种多边形能完成平面镶嵌,最后归纳出相关的数学结论。
3. 利用数学游戏实施发展教学。
利用数学游戏实施发展教学指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到规律再到发展教学的模式,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思考并提出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问题处理和数学知识运用中又引申出更多的数学情境,然后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此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数学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进行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从而将适应深层次发展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和数学知识顺利掌握,培养勇于创新和探索的数学精神。例如,在中心对称内容的讲述中,事先准备小镜子,让学生进行戏说颠倒和小镜子妙用的两个游戏,从创设的游戏情境出发,让学生去思考中心对称的意义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然后再创设相应的数学图形情景,让学生对中心对称的内容进一步掌握,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和规律,在图案设计中适当地应用所学到的中心对称内容。
4. 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案例。
在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案例中,中心对称图形与扑克牌游戏一例比较经典。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抽扑克牌,重新洗牌以后迅速找到所抽的扑克,以这样的小魔术为先导,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扑克牌图案的特点以及魔术的诀窍。然后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理解和反思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再与别人沟通对比,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后教师提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例如能不能将英文字母按照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原则分类?学生显然对此很有兴趣,在妙趣横生的讨论氛围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游戏由于具有趣味性、拓展性、简易性和开放性等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在反思探究中归纳所学内容,并不断拓展思维,对知识进行透彻掌握并应用,这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游戏的引入越来越广泛。教师要首先对数学游戏的类型及其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作一些分析, 在此基础上, 利用数学游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式探究学习、实施反思教学以及开展发展教学。研究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同时用典型案例进行例析,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并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13.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论文 篇十三
一、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构成了数学的系统性,因此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单一接受课本中某一结论、公式,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出这些结论、公式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并积极思索探求,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对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
非智力因素,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组成的。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1.多鼓励,培养兴趣
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挖潜力,教会方法
教学中,我利用课本中“读一读”“想一想”等阅读教材,教会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解题时善于用好的`解题方法。
3.善引导,增强毅力
教学中,从发展的要求来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要让学生“会学”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在探索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念。
4.重习惯,培养自信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预习新课内容,经常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审查学习态度,经常在复习中补缺陷、堵漏洞等。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并坚信自己的力量。
5.重设计,诱发好奇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悬念可在课始,也可在课尾。课始悬念必须是中心,但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学生会厌烦,精神不集中,就不能引起学生好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尾悬念是下堂课的中心,既打下伏笔,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三、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1.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创造性思维形成于发散思维之后的收敛思维中,可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启迪学生多层次观察,多角度探索,多途径获得。
2.猜想探索,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教给学生自觉钻研的方法,引导其发现探索问题的方法。同时出示一些典型的问题并交给学生一些感性的材料,提出探索要求。在学生熟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使规律的东西时隐时现,非本质的东西时有时无,构织思维的疑团,激起学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整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3.标新立异,思维简缩
思维简缩即思维跨越,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常见形式,在简缩思维过程中思维迅速摒弃那些非本质、次要的东西,而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向思维目标大跨度迈进。
4.巧用构造,勇于创新
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心智。构造法解题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的一种方法,但它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强化学生创造力思维的途径之一。巧妙地运用此法,能使得解题方法最优,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使思维品质、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巧用构造法,引导同学们勇于创新。
5.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教育学生注意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而是提倡“少而精”。积累不是积累数学题型,而是积累数学经验。题目很多,而经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教育学生每做完一道题都有意识地回头看看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解法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自己开始是怎么想的,是否走了弯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回顾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第一感觉,日积月累,就能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
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4.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篇十四
[摘要]: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的接受。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游戏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幼儿园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幼儿喜爱游戏,一、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后给幼儿带来什么?
(一)、游戏融入教学能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组织幼儿玩“小小服装店”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从家中收集各种旧的报纸、挂历然后动脑筋设计出裙子、裤子、衬衫等不同款式的服装;并可给自己设计的衣服上进行图案装饰;在这个游戏活动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类似于这种手工手工制作的游戏活动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游戏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对幼儿语言的掌握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决不能依赖大量说教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因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使他们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说话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种种想法。例如在上语言课时教师就可让幼儿尝试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诸如老师、父母、医生、营业员以至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及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游戏结束后教师在对幼儿所对话进行适当评价,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或表述不清,经老师的指导或自己平时的观察模仿后,幼儿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幼儿在不断的游戏——指导——再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三)、游戏能提高幼儿体能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动作的协调性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栽树”中,通过让幼儿过山洞,过草地,过小桥等。发展幼儿的钻、爬、平衡等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使动作趋于协调。各种体育游戏中,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跃、跳绳、滑滑梯等形式的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游戏能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没有任何其它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深刻的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经过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得也牢。如在认识沉浮的游戏中,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泡沫、钥匙、石子、木头、苹果、土豆等,让幼儿在玩水游戏中观察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通过亲自感受、体验,幼儿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也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游戏能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既有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有游戏组之间的关系,这为幼儿提供了频繁交往的机会。如在“小小百货店”的游戏中,营业员热情的接待顾客,在买卖过程中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介绍商店里一些货物的特点等。出人意料的是小朋友在当营业员时,看见一位“老大爷”来买东西,就赶紧对其他顾客说:“你们能不能先让这位老爷爷先挑选。”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老师,您们平时经常对我们说要尊敬老人,所以应该照顾他。”一种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得到展现。
二、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孩子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时,会被种种的不适应包围着。焦虑、恐惧、失落与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胆小的孩子不敢玩,也不会玩,因此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玩,做孩子的大朋友,并鼓动孩子玩,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孩子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母子关系、伙伴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一)、玩具的选择
教师要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玩具。高价格的玩具对儿童发展不一定是高价值的,在孩子的眼里,各种盒子、纸箱、瓶瓶罐罐及洗净了的小石子、冰棍棒等都是孩子们很好的玩具,游戏的材料。例如:我让孩子体验圆形物体的滚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球体、柱体以及各种不能滚动的锥体、长方体(日用品的盒子、罐子、瓶子)等等,孩子们看到这些爱不释手的东西,很想玩,这时孩子们动手玩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滚,并探索了这些东西的玩法。由此可见高价格的玩具不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只要合适的就是好的。
(二)、不要盲目进行游戏应将游戏和课常教学巧妙结合在幼儿园教师无法将目的性很强的教学强加于幼儿,而只有将教学变化为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才使幼儿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欢畅,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健全幼儿人格,完成教学目的。但也不可芒目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应根据所学课堂内容精心编排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游戏活动。如游戏和教学内容不结合则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如: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的叫声时,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幼儿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再配上有趣的音乐和形象的动作,很快孩子们就知道了“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小鸡叽叽叽”给幼儿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思。
如:游戏“可爱的小手”,就让孩子们在桌子上用手拍拍,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在不同材料上感觉到的疼痛感和柔软感。让幼儿赤脚玩,通过眼看、耳听、手摸等各种感官来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样的活动与教师凭空地说教,产生的教学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这种类型游戏活动中,老师都可让幼儿经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深,记得也牢。找教育的契机,不时地穿插进行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的内容。教师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又要把握好教学的目的,使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到东西。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以往的说教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参考文献]:
[1]《陈鹤琴论幼儿教育》
【生涯教育融入数学课堂】推荐阅读:
教育生涯规划08-27
大学生涯教育10-08
我的教育生涯07-30
教师生涯教育问卷调查07-20
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现状09-05
学前教育职业生涯访谈07-23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11-19
数学课堂中的安全教育08-12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24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