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文献论文(精选9篇)
1.化工文献论文 篇一
[1]郭少鹏.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及结合臭氧氧化实现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胡小夫.金属有机框架组装杂多酸复合材料及其氧化脱硫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YanCao,FujiaoSong,YunxiaZhao,QinZhong.CaptureofcarbondioxidefromfluegasonTEPA-graftedmetal-organicframeworkMg2(dobdc)
[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13(10)
[4]张丙凯.燃煤烟气中汞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和氧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5]屈文麒.燃烧过程中重金属在线监测、释放和吸附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王奇.危险废物焚烧厂二恶英排放的环境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4
[7]黄云.微藻固定烟气高浓度CO2的藻种改良和过程优化调控[D].浙江大学2014
[8]曹飞飞.有序性结构对碳材料NO_x吸附及还原作用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
[9]闫丽云.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副产品再生循环利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4
[10]马良.气溶胶颗粒逆排旋流去除原理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
2.化工文献论文 篇二
a)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书名.其他责任者(如编者、泽者).版本(第1版不写).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郁浩然,鲍浪编.化工计算.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0.156~158
2АдельсонСВ,ВишняковаТЛ,ЛаушкиЯМ.石油化工工艺学.梁源修,吴棣华,贺年根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0.46~48
3 Eissen H N.Immunology: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ar Principles of Immune Response.5 th ed.New York:Harper andRow,1974.40~43
b)期刊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宋林华,姜翠玉,韩哲茵等.丙烯酸高碳醇酷的制备.石油化工,1999,28(8):505~508
2 Avidan A,Klein B,Ragsdale R,et a1.Improved Planning Can Opimize Solutions to Produce Clean Fuels.Hydrocarbon Process,2001,(2):47~48
c)会议论文文集(或汇编)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英文用In):文集编者(英文姓名后加ed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郑忠臣.乙腈萃取丁二烯溶剂杂质排除措施.见:中国石油化上总公司合成橡胶技术开发中心.全国合成橡胶行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兰州: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1994.8~15
2 Howland D.A Model for Hospital System Planning.In:Krewernas G,Morlat G,eds.Actes de la 3 em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deRecherche Operationells,Paris:Dunod,1964.203~212
d)学位论文
序号责任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址:保存单位,年份
l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部,1983
2 Cairn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Solid Oxygen:[Dissertation].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e)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一般为公司名).题名.专利国别(地区份,专利号.出版日期
1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一种新型锂系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 1070198 A.1993
2 Asahi Chemical Corp.Particulate Porous Ammoxidation Catalyst.Eur Pat Appl,EP 1602405.2005
f)报纸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1卢苏.全球石油还够用多少年.中国石化报,2003-02-21 (4)
*g)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析出《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刘世湘.石油化工产品的分类与特性.见:高维民编.石油化工安全卫生监督指南.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280~285
3.文献含义与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 篇三
关键词:文献;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1],这个定义有待商榷。知识是被理解了的信息,而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和功能,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和人对这种状态及方式的感知与表述构成信息的核心内容。从这个定义出发,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信息的载体,而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对于文献来说,这样的载体就太宽泛了。虽然古人以“日月叠璧”为天之文,以“山川焕绮”为地之文(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但文献概念所包含的从来就只有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因此,客观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并不包含在文献之内,只有那些记录了人的感知与表达的信息载体才属于文献。张舜徽先生缩小了载体的范围,他指出:“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甲骨、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自然是有区别的。”[2]这是把文字作为文献的核心内容,凡承载了文字的事物才属于文献。将这个定义放在缺乏声像记录手段的时代,无疑是正当的。但人类制作文献的历史就大大地缩短了,那些旧、新石器时代的洞穴画、崖壁画等被排除在文献以外,这是不合适的。刘宋时期王俭编《七志》时,就设立过图谱志,将图谱纳入文献范围。当代的电子文献已经将文本、图像、声音整合到一起,再将文献的内容限制在文字领域,就是画地为牢了。
要用静态的文献载体将事物的运动变化特性全部呈现出来,如同用布袋去装风,必然四处漏气。从知识信息传递角度去理解文献概念可能更切合实际。知识信息的传递是从人到人,文献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介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需要介质,也就无所谓文献。但在长时段远距离的知识传递过程中,能够承载知识信息的文献就必不可少了。人本身可能被当作传承介质。子贡论及孔子学问的来源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就是以贤者与不贤者为文武之道的传承介质,这些人具有知识载体的性质。但原来的文武之道也受到了这些传承者的改造,以至于有了大小之分。如果将这些传承印迹串联起来,知识的运动过程也就展示出来了。文献呈现的就是知识信息的运动轨迹。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在《尚书》、《逸周书》中,有黎献、民献、献臣、献民等词汇,献、贤均通用。夏礼、殷礼要靠文章贤才来传承,一旦传承断裂,礼仪不能演习,知识信息的运动就中止了。
人们常常将知识比喻为海洋,知识海洋的广阔浩瀚让人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要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离不开如同海图般的文献学。文献学通过对人类各活动领域的文献的收集、分类和传播来研究文献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文献学辞典》指出,文献学“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3]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现代文献学研究由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承担,属于管理门;而古典文献学分为历史文献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属于历史学门和文学门。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分开是必要的,现代知识信息总量极端庞大,又处于不断增长变动的过程中,要弄清所有知识的边界已极为不易,要追踪各个知识点的发展历程,就如同要将海洋中每一滴水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一样艰难。现代文献学能做到的就是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对现代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工具。比起现代文献学所面对的知识海洋来说,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对象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条长河,其总量是固定的,边界是清晰的,各项知识分支也同河道支流一样一目了然。
学科划分建基于知识体系的不同,专业区分建立在社会职业领域的区分上。从专业区分角度看,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分属于文学专业和历史专业,各自服务于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职业领域。从知识体系角度看,两个学科大体一样。张三夕先生指出:“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4]从学科建设角度说,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有合并的必要。现代学科分类中二者并存的尴尬是由于分类标准不同造成的,古典文献学是从专业角度分出来的,而历史文献学是从学科角度分出来的。回顾当年国家设立古文献学专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古籍整理人才。1959年7 月17日,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他指出:“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古文献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图书馆古籍部、古籍出版社、文化管理单位等,确实满足了社会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历史文献学的设立,则是从学科建设角度提出来的。1979年,张舜徽先生与学界同仁在桂林发起成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首次提出了历史文献学名称,1982年在中州书画社出版《中国文献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前人文献整理的丰硕成果,初步构建起古典文献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作为二级学科的古典文献学,在学科分类中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涵盖了八个二级学科,文艺学重在传授文学理论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在传授文学经验知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传授语言理论知识和汉语经验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则以传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研究与整理的知识为任务。从这个学科构架的设计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了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和文献类课程三类基础课程,可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三驾马车。
作为一个专业的古典文献学,要培养出古籍整理的人才,需要向文化传承创新方向大力拓展。社会上有文化热、国学热,传统文化课程、国学课程、经学课程可在古文献专业开设,甚至古文献专业下可以设立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经学研究的学位。1902年,张百熙负责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七科分学”方案,在“文学科”中就设立有“经学”目。古文献学与文史哲各专业联系密切,古文献专业可以为其他专业开设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献学、中医文献学、少数民族文献学等课程。
分科立学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大成就,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急需人才。但文史哲在中国文化里是密切相关的,截然分开不利于通才培养。中国传统学术本来有自己的体系,一旦采用分科立学,就切断了学术源流,撕裂了学术体系,不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学界对于传统学术的维护首先体现在经学的废立上,1861年冯桂芬作《采西学议》,其中西合璧的分科门类中就有经学。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其“七科分学”方案中经学排在第一。但自民国成立,经学科目完全废弃,经学作为学科就不再适宜了。虽然其后不断有人倡导学生读经,如徐世昌、章士钊等,但由于经书与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密切联系,废除读经的呼声终究占了上风。其次体现在国学的讨论中。20世纪以来,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都发出了弘扬国学的呼声,国学一度走进中学、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后,国学专业在许多高校开办,整个社会对国学复兴都非常关注。在经学不能恢复,国学不被承认的情况下,古典文献学专业应该承担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很早就被开发出来了,高校也因此成为社会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门。社会服务职能是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这个新功能将高校从社会边缘推入社会中心,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和助推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还有第四项职能,那就是文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传承可以保障社会价值系统的稳定性,思想文化创新可以指明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文献形式呈现出来,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符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需要。不从整理古籍角度,而从认识文献传承文化角度看,文史专业的本科生了解古文献知识是有必要的。
古典文献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前人已经有了很多成就。1930年,郑鹤声、郑鹤春出版《中国文献学概要》,在例言中说:“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这是将文献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视为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960年,王欣夫先生出版《文献学讲义》,直接把目录、版本、校勘等方法应用看作是文献学的主要内容。1982年,张舜徽先生在中州书画社出版《中国文献学》,规定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通过文献整理编纂工作,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实现;通过文献注释翻译工作,通俗化、明朗化可以实现;通过文献校勘辨伪和学术史梳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任务也能完成。1987年,洪湛侯先生在《古典文献学的重要课题——兼论建立文献学的完整体系》一文中,将古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古文献的形体(含古文献的载体、体裁和体例)、古文献整理的方法、古文献学的历史、古文献学的理论,对古文献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内容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5]。2008年,董恩林主编《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一书,以“文献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历史文献文本整理与利用这一主线构建其文献学理论体系,设计了“文献的形体认知”、“文献的内容实证”、“文献的文理注译”、“文献的检索典藏”、“文献的二次编纂”五编[6]。 这些知识体系主要构建在静态的文本基础上,对于文献运动变化的特性关注不够。
从知识信息传递角度去考虑,建设古典文献学知识体系可以从文献的制作与存佚、文献的组合与类分、文献的比较与鉴别等几个方面展开。
“文献的制作与存佚”将文献看作是有生命的事物,讨论文献的产生、存藏和消亡过程,包括版本学、典藏学、辑佚学等知识。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尝试运用各种材质来记录所发现的知识,有自然存在的龟甲、竹木等动植物资源,有石、玉等矿物资源,更能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是金属、缣帛、纸张和以光、电、磁等为介质的人造记录设备。在利用这些材质记录知识信息过程中,不同的材质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表述方式形成共生关系,如龟甲材质与占卜知识及简洁精炼表述共生,金石材质与纪念性知识及庄重文雅表述共生,简帛材质与庙堂文学及规范性表述共生,纸本则与娱乐化通俗化文学及自由流畅的表述共生。各种文献制作出来后,并不一定能长久保存。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会给文献造成极大的破坏。存与佚、藏与毁构成一对矛盾,流传下来的文献大多经过多种载体转换,又得到藏书家保护或辑佚家的补充。文献文本随着时间延续而发酵,越久越珍贵。
“文献的组合与类分”抓住文献类别的生成性,解说文献组合成类,不同类别构架起来,形成文献结构的方式。看到旧的类别衰亡,新的类别诞生,原有的文献结构往往因此崩塌,新的结构又在原来的废墟上竖立起来。包括类型学、目录学、类书等知识。古典文献有十万余种,如果不能做出区分,那就是一团乱麻,谁也不能理清其长短。清理这些文献,可以用小群汇聚法,可以用宏观区分法。小群汇聚法把握到知识创新和传承的群聚效应,通过观察学派文献群、地域文献群、家族文献群等,对古文献的内容特色与分布特点作出合理的解说,各个类名可因此确立。古典文献宏观分类有按事物分类的,如魏晋以后兴起的类书,按照天、地、人、物的顺序汇聚相关文献知识,这属于组配分类法。还有按照学科分类的,如《汉书·艺文志》以传天人之道为目的,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隋书·经籍志》以传儒家经典为目的,分经、史、子、集四类。这都属于体系分类法。
“文献的比较与鉴别”包括校勘学、辨伪学等知识。相似或相关的古典文献之间有先后、真假的区别,要找出孰先孰后、孰真孰假,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看清楚。校勘学是一种比较的学问,文字的讹脱衍倒,篇题与内容不合,篇次区分有误等,都需要不同版本的比较才能发现和证明。陈垣先生总结的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都可以说是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同一文献各种版本的先后顺序、相似文献之间记录同一事实的立场差异等都能清晰显现出来。厘清这些差异,确实有助于部分恢复文献真相,但更重要的收获在于知识运动的轨迹被校勘记描绘出来了。
从现代知识的海洋回到传统知识的河道,就如同大马哈鱼溯河洄游产卵,“它们在迴游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到浅滩峡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常碰死于石壁之前。能到达目的地的鱼,也因长途跋涉、忍饥挨饿,以至体内脂肪损耗殆尽,身体消瘦,憔悴不堪。绝大多数大麻哈鱼在产卵之后就死亡。”[7]鱼儿冒着生命危险洄游,是为了繁衍后代。人类不断地返回传统,是为了在文化的源头重新体认民族文化的力量,感受生存的意义,看清发展的方向。古典文献学研究虽然以传统的知识长河为研究对象,但其立足点却在现代知识海洋。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同河流与海洋的关系,传统以现代为归宿,就如同大河翻卷奔腾流向大海。古典文献学揭示传统知识的结构,描绘文献的传递过程和知识运动的轨迹,就好比清理河道,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65.
[2]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前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
[3]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 文献学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86.
[4] 张三夕. 中国古典文献学·前言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洪湛侯. 古典文献学的重要课题——兼论建立文献学的完整体系[J]. 杭州大学学报,1987(2).
[6] 董恩林. 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余力. 鱼类迴游的秘密[J]. 科学大众,1963(12).
4.化工文献论文 篇四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5.化工文献论文 篇五
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出版物数量不断增长,原有的以索取为主的收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更新思想观念、改革运行机制、已成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近两年,凌源市图书馆做了一些新的偿试,收到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更新思想观念
多年来,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存有偏见,认为此项工作只是职能部门的事,再者它只是图书谊工作的一个分支,好坏不影响大局。为破除这种固步自封观念,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象征。没有文化的土地是贫穷的土地,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很好地收集、挖掘、利用,可谓图书馆的工作失职。
2、强化行政手段
通过工作汇报等形式,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单位,凡编撰地方出版物、地方著述、地方史志及名人著作等,必须交付图书馆收藏存档。
3、建立目标责任制
将图书馆工作人员、按部门、系统划分,按年度下达任务,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年终进行征集工作评议,并记入工作成果。
4、走访地方名人
向本地和外地名人定期发函、征集业绩成果及有关地方著述。有条件的可进行专访、保持经常联系,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5、定期举办展览
随着地方文献征集成果的扩大,馆藏的不断丰富,每隔2~3年,举办一次成果展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地方风物展、地方史志展、地方英烈展等。把征集成果推向社会,扩大影响。
6、搞好咨询代查
将地方文献编目存档,专室专柜专人负责,开办地方文献陈列室,开展经常性的咨询代查工作,使地方文献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不仅为弘扬家乡文化开辟了阵地,也为征集工作注入了活力、拓宽了道路。
凌源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进一步挖掘文化宝藏、讴歌家乡历史,促进家乡的繁荣与进步。我馆在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于1995年春节期间举办了首届“凌源市名人作品、业绩成果、地方文献展览”。展出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家乡名人作品、业绩成果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地方文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在凌源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凌源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
我馆从1986年至1993年,逐年搜集地方文献,已初具规模。通过举办展览,改进征集方式、扩大征集范围、使征集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眷恋故士,乡情浓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举办展览,激发了乡土情感、诲内外家乡赤子将创业成果向家乡父老汇报,展示家乡的历史与未来,激励了家乡人开拓奋进,为家乡为祖国争光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许多专家学者盛赞这次展览。一位74岁的老将军,13岁离开故土,戎马一生,现已离休,收到家乡的征函,满怀激情地回信,并寄来丰硕成果,信的落款是“家乡的儿子”,读后催人泪下。
举办家乡名人作品、业绩成果、地方文献展,得到了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筹划到展出、各级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题词留言、并指示宣传部门,专发文件。组织各部门、单位参观,既使家乡人受到教育和激励,也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声誉和知名度。
用家乡的历史,提高乡民素质,用家乡的人和事,教育家乡人。展览生动、形象、具体,前来参观的人,无不为新鲜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为新颖别致的形式所感染,为名人的事迹所打动。许多老同志,结合个人经历,回顾历史,思绪万千,广大青少年,纵观家乡史实,名人业绩,倍受鼓舞,立志成才。
地方名人、见多识广,且有专长,对地方深有影响,所提供的地方风物人文史料,都是宝贵的`地方文献,如《塔子沟记略》、《承德府志》等史书资料,其难得的手抄本就是这次展览所收集到的。为了参展、文化馆组织整理了民间皮影影卷108部,建立起一座民间皮影艺术宝库。
通过展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予以重新估价,并对地方文献工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不少人主动提供地方文献和名人线索,使过去那种索要方式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也密切了与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这次地方文献展,历时一个月,参观阅览者近万人。停展之后转为陈列室,继续开展咨询代查、参观阅览活动。政府为此还拨专款供陈列室及图书馆进行全面维修使用。改善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 此次展览,已成为联结本地与外地的桥梁,对沟通信息、提供情报、引进项目、开放故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展览中,医学专家提供的耳鼻喉科医学论文11篇,其中3篇通过咨询服务,被当地医院研究应用,电影机械师薄云,为家乡提供微电机模具、铸造等6个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后,有两家工厂主动征询,图书馆为其牵线搭桥;几位在科研、医药、采矿部门工作的老专家,老教授,在来信中诚恳表达了愿为家乡做奉献、分文不取的心愿。展览期间、部分科技工作者,企业厂家的管理人员对来自外地的科技论文和经济信息十分感兴趣,认真阅读记载。 举办地方文献展,是我馆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大胆尝试,它兼“收”、“藏”、“用”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它内容实,形式新,宣传广、感染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出处〕 图书馆杂志 1996(2)
★ 论地方文献书目
★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探讨
★ 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
★ 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
★ 谈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
★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之我见
★ 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初论
★ 域区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建设
★ 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建立之设想
6.化工文献论文 篇六
一、没有由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文献呈缴制度文件,使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局面难以打开,特别是限制了呈缴本的收集。[!--empirenews.page--]
二、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困难困扰:
1、无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征集人员大多只能凭私人关系去请求赠送:
2、地方文献征集人员的“现购”职权范围受限制,在被征集方不愿赠送的情况下,常常不能收集到文献;
3、一些小书摊虽有部分地方文献出售,但由于征集人员在外书目查重困难、无发票报账困难、乘非月票车报账困难等原因,常常不能如愿收集到所需的地方文献。2.2 地方文献阅览室的文献数量、范围 2.2.1 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的数量 截止2003年12月底,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共藏有6532种图书和一些非公开出版的报纸。其中,图书6055种,内部资料447种(见下表)。年代 1999 200O 2001 2002 2003 人藏量(种)2422 925 1457 232 510 这里要说明的是从1999—2001年成立地方文献阅览室之初之所以进入地方文献室文献数量较多,是因为历史的积极积累,把以前收藏在基藏库的文献提到了阅览室,实际上1999年重庆出版地方出版物712种,2000年869种,2001年658种,2002年927种。此外,我馆的地方文献,没有把民国文献、线装文献中的地方文献纳入地方文献阅览室管理,但是目前地方文献阅览室正在建立一套我馆收藏的民国文献和线装文献的卡片目录,以供工作人员和读者使用。2.2.2 地方文献阅览室文献的入藏范围 根据《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规定的征集范围是:凡是内容上反映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人物生平事迹等重庆市区、县、市级以上单位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画报、音像制品、机读型文献等均属于地方文献征集的范围。征集重点包括:
一、地方史志,包括各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和市直各单位编辑出版的各类地方史志、史料、统计资料、水文、地质、有色金属、水稻等方面的资料;会议资料;气候灾异资料及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二、重庆市新闻出版单位(包括高校出版社)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少儿读物及中小学教材转赠市少儿图书馆)。
三、革命历史文献。包括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献,尽量全面收集本市及各区、县文史资料。
7.化工文献论文 篇七
1 适当调整教学大纲
在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文检课是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32课时, 课程采用的教材见参考文献[3]。目前, 文献检索课程的教材不少, 编排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大都是将重点放在文献的“检索”方面, 而对文献的“利用”方面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对于广大学生来说, 只学会“检索”文献是不够的, 关键的是在于后面的分析、整理等对文献的“利用”。笔者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为使学生能够思路清晰, 更好的掌握了解要学的内容和知识, 根据化学化工文献的特点, 从科技文献的类型 (包括图书、期刊、专利、科技报告、会议资料、学位论文、标准、产品资料、技术档案、政府出版物[3], 以及后来出现的原生数字信息等) 出发, 将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调整, 共分为绪论、图书及其电子图书馆的检索、期刊及期刊数据库的检索、专利及专利数据库的检索、其他文献的检索、化学文摘及其数据库的检索、理化数据传统工具书及其网络化检索、化学综合数据库的检索、Internet上的文献资源、科学研究方法与科技论文写作等10章内容。调整后的教学大纲从主要常见的文献类型到次要少见的文献类型, 从单一文献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到综合数据库的检索, 由简到繁, 是学生学起来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而且, 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内容, 使得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不仅学会了对各种文献的检索, 而且能初步掌握对文献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4], 使其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与素质。
2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很多基础课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的主要内容均是多年不变的, 而文检课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需要与时俱进。进入21世纪,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尤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文检课有很大的调整, 如检索方法的升级、新型数据库的出现、网址的变化、文献数据库的更新等。其中, 新检索数据工具淘汰旧检索方法变化最大, 例如:《美国化学文摘》 (Chemical Abstracts, CA) 最初是纸质文摘出版;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版了光盘版即CA on CD;进一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1995年CAS推出了网络版Sci Finder检索工具, 其中除了包含纸版CA收录的全部内容, 还增加了MEDLINE、CASREACT、REGISTRY、CHEMCATS和CHEMLIST 5个数据库, 其提供的检索方法也更为先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大幅减少了纸质CA检索著录格式的介绍, 取消了CA的纸质文献检索实践课, 而增加了一些课时来讲解如何使用CA on CD和Sci Finder数据库以及Sci Finder数据库的使用练习。
进入21世纪,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人类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随着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 新的期刊不断推出。比如, 美国化学会2010年退出了新期刊ACS Medidinal Chemistry Letters和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2011年推出了新期刊ACS Catalysis, 2013年推出了新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同时, 各种期刊的影响力每年都在变化。影响因子 (IF)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期刊印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表示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 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如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A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影响因子相对稳步上升, 2009、2010、2011年分别为8.580、9.019、9.907, 而医学期刊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其影响因子变化较大, 2008、2009、2010、2011年分别为12.818、19.045、21.952、9.396;更有甚者, 某些期刊被SCI剔除, Advanced Science Letter期刊美国科学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众多期刊之一, 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1.263, 而2011年SCI数据库中却未见到该期刊的踪影。因此, 教学内容是每年都要随着这些期刊的变化而调整的。
另外, 随着网络的发展, 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论坛、博客、文库, 如小木虫论坛、丁香园论坛、诺贝尔学术论坛、水木清华社区、科学论坛、百度文库、新浪爱问、新浪博客等, 这些网上资源提供了大量动态的数字化信息, 使得知识体系的变化日新月异。在“Internet上的文献资源”这一章内容中, 笔者对上述网络资源进行了介绍, 希望广大学生经常关注这些网站, 能够通过这些方便的网络资源获得最新的科学文献知识, 开拓大学生的视野, 了解化学化工类学科发展动态, 关注各个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热点, 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人生规划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多是采用“黑板+粉笔”板书式授课,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多是文字、数字等抽象事物, 且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较少, 限制了学生感知事物的深度和广度。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 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多方查阅与课程相关的典故、图片和视频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powerpoint软件, 精心准备PPT课件, 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大课程容量, 使文献检索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本门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 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 (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书生之家等18个中文数据库, ISI、Elsevier SDOL、ACS、RSC等43个外文数据库以及Nature Reviews、ASCE、ASME等111个试用数据库) 以及Internet网上已建立的多种化学化工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学 (协) 会数据库和功能全面的搜索引擎 (维基百科、百度、搜狗、Google、Yahoo、scirus、Infoseek、Altavista等) , 采用案例演示讲授式教学模式, 课上在讲解各个数据库资源时, 即现场直接演示如何检索及下载原始文献。该模式直观、新颖, 学生喜欢, 效果良好。
4 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
精美的课件只是课程成功完成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学生完成互动, 是教学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综合运用启发式、问答式、研讨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5,6], 以提高教学质量。如笔者在讲授发明专利内容时, 列举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如电灯的发明、电话的发明、手枪的发明、拉链的发明、曲别针的发明、手机触摸屏的发明、骨灰盒的发明等等, 来激发学生的灵感。此外, 将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2~3人。课上讲授时, 选择1个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能源化学、资源化学、药物化学、纳米材料、隐形材料、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 现场直接演示如何检索及下载原始文献。课后布置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完成课后检索。第二次课上则抽取部分小组介绍检索过程和检索结果, 再进行评述指导。如此让学生在学习图书、期刊、专利等多种文献类型的同时, 登陆期刊网站, 并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系统, 登陆常用中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英文数据库以及Sci Finder Scholar、ISI综合数据库, 了解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收录特点, 并通过练习掌握各自的使用方法。如此, 学生在经历讲授-练习-评价的教学过程后, 能够很好的具备文献检索理论与知识, 尤其是能够掌握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5 紧密结合创新基金和毕业设计
国家教育部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011年开始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和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加大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力度, 增加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额度, 每个年级有50%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导师指导下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大部分学生有了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的机会。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 笔者将教学内容与本学院各个老师的科研方向相结合, 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对将要从事的创新基金项目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逐步开展相关文献的调研。通过不断的练习,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化工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 并且逐步发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利用文献检索知识的过程, 完成对科研探索前期文献检索的过程, 为创新基金项目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同时大四毕业设计课题的进行打好了基础, 也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铺垫。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大学生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毕业设计, 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 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然而, 大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以前, 几乎不知道系统的搜集开发信息的母的与技能, 不懂得学术论文的撰写, 普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对选题缺乏理解、学位论文论据不够充分、创新能力差、格式不标准等不足。而结合大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开展针对性强的文献检索课教学,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 笔者加入了科学研究方法与科技论文写作这一章节的内容, 并且在课程初一开始就由学生自己选定一个专题, 在随后的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 要求学生随着课程进度, 围绕其选题, 逐步开展各种类型文献、工具书和数据库的检索, 查阅其需要的文献资料, 最后, 整理出一份文献调研综述。如此, 学生既熟悉了各种文献类型, 掌握了不同工具书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而且锻炼了其查阅、整理、总结文献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的词典之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知识分两类, 一类是我们所知道的科学知识;另一类是关于哪儿可以获得这些知识的知识”[7]。文检课是属于教授第二类知识的一门课程。由于学生们很少有机会系统地接触到第二类知识, 该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上述教学方面的改进, 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授学生以渔”是笔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知识飞速增长的今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技巧,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造就与时俱进的、具有实践能力高和竞争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是我们全体高校教师的心愿。
摘要: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 从适当调整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紧密结合创新基金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改进,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钱恒玉, 尹志刚, 张春霞.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河南化工, 2011, 28 (07) :58-60.
[2]龚俊波, 尹秋响.以化学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引领文献信息课程教学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05) :76-80.
[3]余向春.化学文献及查阅方法.4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4-8.
[4]徐溢, 张剑, 等.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03) :83-85, 97.
[5]武继芬.文献检索课“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河北科技图苑, 2009, 22 (05) :85-86.
[6]张明华.试论研究生文检课教学模式更新与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 14 (04) :41-42.
8.化工文献论文 篇八
关键词 甘肃省图书馆 历史文献部 西北地方文献 参考咨询
西北地方文献建设正式开始于甘肃省图书馆。甘图早在解放前张维和刘国钧时期,就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方文献积累,又经过解放后数十年相继不断的搜集、整理,目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甘图作为我省乃至西北的文献资料中心,以其丰富的西北地方文献为特点,历史文献部收藏西北地方文献资料近3万种、8万余册,其中《甘肃通志稿》和《重修敦煌县志》均系未刊稿本。甘图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为地方文献生产,包括地方志纂修、地方剧目编写、地方人物资料整理、地方科学史研究、古籍整理、地方史料教育展览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献服务工作,同时还编制了大量的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不仅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堪称佼佼者,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西北文献研究中心。
西北地方文献最基本、最悠久的源流就是西北地方史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西北方志793种,这些方志从整体上反映了西北五省(区)数千年来活动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体现着西北地区文明的进程。现存明修方志,甘肃19种;现存清代方志甘肃156种;民国时期甘肃57种。地方志,简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为“识、记、记述、记载”。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中国地方志起源很早,至宋代初步定型。保留至今的地方志,主要是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尤以清代为多。目前,甘图历史文献部馆藏方志两千多种,收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地方志基本齐全,陕西的地方志还有待补充完善。地方志有着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的特点。志书是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自然科学。它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方志提供大量社会历史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为了切实发挥其作用,甘图特设历史文献部,历年编出了多种地方文献资料索引,并且开放西北文献阅览室,供读者查阅各种历史资料。这项工作已逐步形成甘图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为了使甘图的西北地方文献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配套加强西北地方文献的参考咨询工作。参考咨询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挥情报职能、开发文献资源、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文献检索途径的一项服务。也是地方文献工作者将经过选择的地方文献或地方文献信息适时地传递给有需要的读者的过程。它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所谓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是指读者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只需作馆藏地点、类目或者具体的书名的指引服务。所谓高层次服务是指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到文献的内容,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对文献信息中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综合等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地方文献部门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处理好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的关系。
一、甘图西北地方文献考咨询工作的意义
1.利用西北地方文献,为全国、全省的史志工作者提供文献信息
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是地方文献的核心,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年鉴编写和修志工作,既服务当代,又垂鉴后世。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的编写需要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甘图馆藏大量西北地方文献是地方史、志、人物传记编写的重要材料,在各地史、志、人物传记的编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甘图地方文献工作为地方史、志、人物传记编写工作服务,具有突出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甘图不仅有集中的西北地方文献,而且还有专业的咨询服务馆员,能在短时间内为史志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文献信息。
2.利用地方文献为本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业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地方文献的涵盖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图书资料,还包括其他形式载体,如地图、照片、拓片、票据、统计图表、音像资料等,这是地方文献的特点之一。用于旅游开发,可提供除图书以外的大量的直观资料,满足旅游管理单位的信息需求、提升旅游单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甘肃的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然生态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具有沙漠戈壁、名刹古堡、草原绿洲、佛教圣地、冰川雪山、文化遗迹、红色胜迹和民族风情等独特景观。在旅游资源深层开发利用过程中,甘图如能利用西北地方文献为甘肃省旅游部门提供特色参考咨询服务,对于挖掘、整理甘肃省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甘肃省文化建设、提升该甘肃省内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3.利用西北地方文献加强地域文化建设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形象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在大西北地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大量的地域文化精髓,随之产生了大量西北地方文献。西北地方文献就是西北地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真实、全面、系统、深刻地反映了大西北自然和社会的完整面貌和发展轨迹。西北地域文化与西北地方文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北地方文献是对西北地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是最确切、最权威的文明的载体形式,是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域文化是西北地方文献的源头,是西北地方文献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两者都是积淀历史、传承未来,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西北地方文献资源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永久的历史价值。西北地方文献这些充满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丰富信息资源已成为我馆的一大藏书特色,是我馆参与和服务西北地域文化研究建设的基础,为直接参与和服务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二、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虽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咨询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咨询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咨询服务工作的水平。目前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咨询人员队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素质不全面和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咨询员或者缺乏有关地方文献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或者不懂计算机的应用操作。
2.咨询服务方式停滞的问题
甘图已开展了许多西北地方文献专题咨询服务,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这些咨询服务大都还属于传统的被动服务,坐等读者上门,有不少还停留在无偿服务阶段上。这与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茶的信息服务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3.咨询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
目前,甘图虽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但还在起步阶段,存入的数据还相当有限。对于大量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来说,还有大量开发利用的空间
三、做好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的对策
1.重视咨询人员队伍建设
要加强咨询人员的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对咨询员进行各种再教育。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求知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咨询人员自学;尽可能为咨询人员参加有关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方便;应鼓励咨询人员多多参与有关地方文献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此外,咨询人员的配备要合理,除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外,还应配备文史专业和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以便更好地应付地方文献各学科的咨询问题。
2.改变咨询服务的传统观念
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咨询人员要更新观念,增强信息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加大对地方文献宣传的力度,开展主动服务。根据目前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普遍以史料文献为利用重点的情况,可以积极与服务对象建立长期联系主动出击,为研究机构提供大的专业定题咨询服务,为宣传媒体提供常规的专栏资料,并收取合理费用。还要善于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不断增强地方文献咨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3.加大西北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的力度
要加强西北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编制出更多的专题书目索引、提要、专题资料汇编、甚至文献综述、述评,这也是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对西北地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整序,全面揭示地方文献状况。要完善各类型的书目索引,尤其是专题文献书目索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研究,编辑出版更多的书刊资料,以全面提高西北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配合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西北地方文献是大西北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认识大西北的工具,既是研究西北地方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地方各级行政决策的参考依据。因此西北地方文献是甘图读者服务工作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一部分。西北地方文献的服务对象是一个层次较高的读者群,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决策机关和文化宣传部门等,因此要求西北地方文献读者工作必须提供高水准的咨询服务。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是甘图历史文献部服务甘肃乃至西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最有特色的一项工作,也是甘图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工作。它不仅能为甘肃乃至西北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直接服务,而且工作成果能直接体现、展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参考咨询工作的过程中,甘图历史文献部的馆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推动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段绥.图书馆与地方文献资源价值浅论[J],内江科技,2005:4
[2]董隽.西北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述略[J],图书与情报,2004:4
[3]陆建芳,韩莉莉.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0:4
作者简介:
贾秀珍,女,1965年5月出生,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
9.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篇九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03月16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1页
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公交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公交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传统的人工记忆方式管理也慢慢的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而在计算机应用中,软件的作用十分突出,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导着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软件产业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不断开发适应用户需求、市场需要的新型软件产品已成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有些公交公司现在还没有将公交管理系统化,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乘客需要及时查询公交的相关信息以及对公交进行投诉,如果没有相关的平台解决此类问题将会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将会给数据的查找、统计、更新、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会大大 降低工作效率。
鉴于公交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以智能公交系统为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考察等对此进行全面的设计。
关键词: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终端,静态信息,GPS,动态信息
1.前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已是大势所趋,而智能公交小车作为智能车中一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在全球的地位飙升,各个国家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其重视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领域的研究。它广泛作用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传感器和信息等一连串学科的创新研究,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工业、医药、军事、航空、信息技术等实际领域,集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2.智能公交系统设计背景及目的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将公交管理系统化,但是还有不少城市依然没有系统化他们的公交管理,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乘客难以及时地查询公交信息,也无法对不平等对待进行投诉,缺少一个相关的平台来解决此类问题。另一方面,管理部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2页
门也难以对公交信息进行查找、修改、更新和维护,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些都是缺少一个完整而又系统化的公交管理软件平台所造成的。
为了提供高质量服务,公交管理系统必定随着乘客的需求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及时共享公交的路线信息,给乘客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已成为公交管理的目标与方向。未来的公交管理系统必定更加系统化、一体化与个性化,每个城市的公交公司的管理会更加系统化,各城市之间的公交能实现一体化联网查询,公交系统也会增加新闻发布、同城交友、公交投诉等个性化服务,而不仅仅是公交线路查询这个基本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公交系统的刷卡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指纹识别刷卡也不再是梦想。在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全球化、市场细分化、信息即时化、科技大众化给包括公交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未来公交管理系统将向着高度集成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公交系统一体化的过程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展现出它绚丽的风采。3.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国外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飞速增长,伴随着城市交通状况不断的恶化,许多国家将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公共交通行业,为了吸引居民乘坐公交出行,许多国家大力的提高城市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因此,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公交领域中,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也就因此开始[1]。
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中,日本的起步较早,日本对于公交智能化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的70年代,日本在70年代研制出了公共汽车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日本公交智能化研究的正式起步。该系统安装在公交车上,能够在公交车运行到达调度站的前一站时,通过无线通讯,将车辆信息传回调度站,这是智能化公交系统的雏形;这一系统的研制,使得公共交通调度管理进入了智能化的管理时代。随后,在80年代,日本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一种叫做乘客自动计数器的设备被安装在了城市公交车上面,这一设备的主体功能是记录公交车上下车的客流量,公交管理部门通过这一设备能够实时的掌握公交站点的客流情况,通过对公交站点客流的分析,能够为公交企业制定调度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日本城市交通拥堵十分的严重,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扭转公交行业竞争力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3页
渐下降的趋势,重新赢得乘客对于公交的信息,日本的东京都交通规划院开发设计了一套城市公交车综合运输控制系统,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CTCS系统,该系统的问世,大大的改善了日本公交运营的面貌,日本原本日渐萎缩的公交行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美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日本较晚,美国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UTMS)启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项目,UTMS基于现场试验得出了通过实时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很好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基于此,美国开始从事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美国在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对出行者信息,电子收费,车队管理以及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2],其中车队管理方面,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GIS系统、乘客自动计数系统、通讯系统以及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等。
欧洲国家开始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欧洲由于其历史原因,大部分国家的城市的历史比较悠久,城市街道普遍比较狭窄,所以,欧洲国家在从事公交方面的研究中结合了本地区道路比较狭窄的特点,将公交发展的方向放在了建设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信号优先上,并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方面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公交车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被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截止到1990年,我国公交车的保有量仅仅为13万辆,到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公交车保有量为23万两,公交车的平均拥有量仅为0.7/千人,而在发达国家公交车的人均保有量已经达到1.25辆/千人。在车辆保有量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存在的严重不足;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水平上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随着近几年城市交通问题的逐渐恶化,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持续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公交运营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许多城市,对公交车辆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公交企业的补贴,鼓励公交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公交调度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吉林大学的杨兆升、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等学者。吉林大学的杨兆升首先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施的框架体系,并对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关键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对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智能公交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智能公交调度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混合遗传算法的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另外东南大学的李海峰提出了我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4页
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结构框架,吴海荣和何素敏通过对公交车实时调度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对智能公交车辆综合调度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公交车综合调度的总体解决方案;吉林大学的胡坚明、宋靖雁等人就我国公交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交车智能化调度系统实时调度形式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广义神经网络的方法确定车辆实时调度形式[3];北方交通大学的张国武在论文北京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中,阐述了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综合集成的模式[4],并且对各个子系统功能以及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长安大学的陈俊、陈红根据对我国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等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的结构框架[5];江苏科技大学的赵厚宝和苏勇通过利用混合遗传算法的方法,对公交运营调度进行了优化研究[6];河南科技大学的李志强、周建立、张毅等通过利用GPS定位原理,在基于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公交动态调度模型[7];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宁、徐宝云、王武宏等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建设的基本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理论进行了研究[8]。通过国内这些学者的研究开发,我国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端倪。在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开始应用智能化的公交系统。在上海,先进的UNGEL自动检票机已被成功安装在了线路上,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记录地铁线路上面的乘客上下车流量;
在杭州、大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一些先进的车辆定位系统和车载设备被安装在了移动的公交车辆上面,并且电子站牌也被安装在了公交站点,这些城市的部分线路已经实现了对公交车辆的跟踪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公交运营的效率。从而吸引了更多出行者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的工具。4.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造成了越来越巨大的时间浪费、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据中安顾问《2012-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内容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同时,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9]。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使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5页
在我国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我国智能交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中安顾问行业分析师根据分析指出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1.产业链条发育不健全
智能交通在国内的发展一直强调交通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忽视了交通信息的服务功能。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当智能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就应成为智能交通的主要部分。国内目前在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高层次交通信息服务的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包括供应商、运营商、政府和消费者间的完善的智能交通产业链。交通信息收集,开发和消费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相关的产业环节还非常不建全,运营商和交通信息消费者还没有融入智能交通体系之中。造成国内智能交通产业链条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主要交通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同时掌握足够全面的交通信息搜集和发布的机构或平台,因此,无法从现有资源中产业能够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
2、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较晚,在应用方面更显得落后。在中国智能交通的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下,大量的国外公司加入到我国的交通技术领域和咨询领域。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企业在竞争机制、竞争策略、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许多方面尚不如行业内的国外企业。目前,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抢占。比如,在自适应交通信号系统方面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10]。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在缺乏标准的条件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标准互不统一。即便在城市内部,道路上的传感器标准也非常混乱,因为传感器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混乱妨碍了交通数据的获取,从而无法进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预测。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方面,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为将来的全国联网造成了困难。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6
页
4、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发挥系统功能优势
层面上有全国智能交通协调小组在推进系统建设,但在城市层面上,缺乏一个有力的机构进行协调。道路交通的信息分属于公安、交通、规划、铁道、民航等不同部门。各个部门都掌握有一定的交通信息资源,但出于部门利益,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存在很大困难。各个部门目前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渠道是网上留言、电子邮件或人工拷贝等。这些方法存在实效性差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
5、严重缺乏智能交通人才
智能交通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智能交通人才应该是即懂交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人才,这对继续深入开展智能交通研究是不利的。智能交通的在研究领域跟不上,那在其产业链过程中也会制约着其发展。
6.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和研究内容
基于改善公交调度手段、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提高公交吸引力和分担率目的,采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具有车辆监控调度、车载终端、电子站牌和通信网络等功能模块.系统通过 RFID技术对公交车辆进行跟踪、定位、监控和调度,站台的触摸屏统计各路次候车乘客数,及电子站牌实时发布各车次到站时间等信息,利用Zigbee无线 网络技术实现车载终端、站台系统和调度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可以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7
页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 陈小鸿.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内涵、目标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 2015.[2]https:///s?ie=utf-8&f=8&rsv_bp=1&srcqid=***426&tn=9269250 [3] Al-Kanhal T, Abbod M.Multi-agent System for Dynamic Manufacturing System Optimization[M]// Computational Science – ICCS 2008.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634-643.[4] Study on the usage of UHF RFID for Passengers’ Detection in Public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5] 葛新北京公共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4.[6] 赵光辉, 朱谷生.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7]宋瑞.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8] 谢振东.城市交通一卡通大数据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9] 黄建中, 王新哲.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 过秀成, 严亚丹.地面公共交通运行:可靠性分析与调度控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11] 袁建华, 姚丹亚, 张雷元,等.新一代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理论及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12] 关伟.区域交通网络化智能诱导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3] 郭戈, 岳伟.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协作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4] 薛兴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15]杨琪.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原理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16]邓卫.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9.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8
页
【化工文献论文】推荐阅读:
论文文献范文06-15
专业文献检索论文11-11
论文中参考文献11-30
医学文献检索小论文09-06
音乐学论文文献综述10-14
目录论文及参考文献11-19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英文12-0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07-27
婚姻法论文参考文献09-11
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