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化复习

2024-10-25

隋唐文化复习(精选10篇)

1.隋唐文化复习 篇一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父亲(曹操)是开一代文风的大作家 2.(曹植)的诗歌慷慨而激愤 3.诗人(鲍照)的诗曾遭“险俗”之讥 4.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5.诗人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之际)6.下列南朝作家中,属于最优秀骈赋家的是(江淹)7.《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左思)8.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庾信)9.《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著名的抒情诗,这首诗抒写的是(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念)

10.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11.具有清丽流转风格的民歌是(南朝乐府民歌)12.中国诗歌史上以田园诗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

13.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岳和陆机)14.“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15.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曹操)16.《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曹操)17.“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8.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曹植)19.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20.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曹植)21.建安著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燕歌行》)22.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白马篇》)23.《登楼赋》的作者是(王粲)24.《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25.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赠白马王彪》)

26.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正始诗风)27.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咏怀》82首)28.嵇康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29.西晋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思)30.《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31.《咏史》八首的作者是(左思)

32.左思《咏史》中的名句是(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33.《悼亡诗》的作者是(潘岳)34.晋代游仙诗的代表作家是(郭璞)3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孙绰)

36.开创我国田园诗新领域的诗人是(陶渊明)

37.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38.《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39.《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彭泽挂冠之时)40.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谢灵运)41.鲍照的《芜城赋》中的“芜城”指的是(广陵)42.《别赋》的作者是(江淹)43.《恨赋》的作者是(江淹)44.《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庾信)

45.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西洲曲》)46.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为(《木兰诗》)47.“吴歌”主要产生于(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带)48.“西曲”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汉水两岸)49.“宫体诗”盛行于(梁陈之际)50.《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51.《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52.杨衒之的作品是(《洛阳伽蓝记》)53.《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5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搜神记》)

55.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曹丕 56.《典论·论文》的作者是(曹丕)

《咏荆轲》))57.《文赋》的作者是(陆机)58.《诗品》的作者是(钟嵘)

59.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是(《文心雕龙》)60.《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二、填空题

1、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哟哟鹿鸣

,食野之苹。

4、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6、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7、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8、长啸激情风

,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10、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11、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12、铅刀贵一割

,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14、振衣千仞岗

,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16、盥濯息檐下

,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0、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2、良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

23、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5、祁祁伤豳歌,凄凄感楚吟

26、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27、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28、清辉能娱人

,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0、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31、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32、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3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34、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

35、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6、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 文学分化、文体区分、审美追求 三个方面。

37、曹植在《

白马篇

》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38、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

观沧海

》,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 是

谢灵运

,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

燕歌行

》。

39、记言则玄远冷峻,记事则高简瑰奇。

40、曹植的《 洛神赋 》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2、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

王粲。

42、建安七子是指: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应瑒、徐干、刘桢,以诗文著名于世。

43、竹林七贤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44、竟陵八友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陆倕、任昉。

45、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邢邵

、魏收

、温子升。

46、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咏怀。

47、陆机的《

文赋

》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48、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有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49、《 咏史 》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50、西晋末年最擅长于写游仙诗的作家是

郭璞。

51、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既是散文杰作,也是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52、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

孙绰

许询。

53、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54、陶渊明的文章《

归去来兮辞

》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55、我国第一位把田园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诗人是

陶渊明。

56、被钟嵘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57、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 山水诗 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58、抒情长诗《

西洲曲

》和叙事长诗《

木兰辞 》,分别代表南北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59、谢灵运

开创的山水诗,使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60、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

志怪

和 志人 两大类。

6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出现在建安

时期。62、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新体诗 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3、建安时期,在四言诗创作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作家是

曹操。

64、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

七言诗

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65、元嘉三大家是:

谢灵运

、鲍照

、颜延之。

66、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

格律

对偶

。67、钟嵘的文学批评专著是《

诗品

68、鲁迅评《世说新语》云:“记言则玄远冷峻,记事则高简瑰奇

。69、文心雕龙

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70、由南入北,融合南北诗风的诗人是

庾信。

1.《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2、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3.建安风骨: 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4.新体诗:南朝齐、梁年间,以理论为指导,讲求声律的新体诗。因形成于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谢朓等人。它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的基础。

5.骈文:骈文是文体的一种,脱胎于汉,形成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弥漫于唐,余波直到近代。其文全篇对偶,讲究平仄用韵,讲究用事用典和藻饰,后字数渐趋于四六。它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但过于注重形式美,内容较为空洞,也不便作家掌握运用。代表作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6.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7.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8.玄言诗: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9.吴歌: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

10.西曲: 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

11.宫体诗: 出现在齐梁之际、盛行于梁陈时代的一种诗歌。在形式上讲求声律、对偶、辞采,风格轻艳丽靡;在内容上,以写闺阁情怀和描写女性为主。

简答题与论述题

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2、曹操的诗歌主要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内容:

 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

 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  游仙诗 ◆艺术特色 :

1、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 •

2、感情奔放 •

3、悲凉慷慨 •

4、语言质朴自然 •

5、以四言诗成就为高

3、陶渊明最主要的思想特征是什么?

1、坚守“固穷”的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

☆“固穷”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和节操为思想基石的 

2、崇尚“自然”的思想 ☆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4、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什么样的内容?

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2、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3、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如:《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移居》

4、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

5、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如:《桃花源诗》

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1、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

2、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

◇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 

3、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

◇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景物描的写上。◇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

◇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语言质朴自然,精炼传神

5、风格多样。

6、结合陶渊明的作品,谈谈陶渊明田园诗所取得的成就。☂

1、《饮酒》(结庐在人境)

2、《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3、《饮酒》(结庐在人境):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

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

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4、“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平淡自然的风格:《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慷慨豪迈的风格:《咏荆轲》

抑郁悲戚的风格:“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7、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主要反映了哪些内容?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如:《敕勒歌》、《男儿欲作健》等。

2、反映战争。如《男儿可怜虫》、《兄在城中弟在外》等。

3、反映由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而产生的怀土思乡之情。如《陇头歌辞》3首 等。

4、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如《腹中愁不乐》、《谁家女子能行步》等。

2.隋唐文化复习 篇二

琵琶, 这件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其实并非起源于中国的本土, 而是“外来物种”。这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得以解释“枇杷本出于胡, 马上所鼓也”。这件外来乐器却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并且传播到了东亚诸国, 对中国以及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不仅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琵琶乐, 还带来了琵琶的记谱法和乐调体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琵琶曲谱《敦煌曲谱》是我国最早的工尺谱, 琵琶在唐朝的地位可见一斑。

我国最早出现的琵琶是秦朝时期本土流传的直颈圆形共鸣箱的秦汉子, 也称秦琵琶, 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器, 故又称阮咸, 也就是后世的阮。而后丝绸之路开通, 这样魏晋以来, 由波斯、印度通过佛教活动传入中国的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得以在我国生根发展, 并且逐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四弦曲项琵琶来源于波斯, 约在公元三世纪前后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 通过天山南麓逐渐进入我国中原地区。五弦直项琵琶主要由印度传入我国, 经天山北麓的龟兹地区逐渐进去中原地区。中国的秦汉子也在这一时期吸收了四弦曲项琵琶的形制特点, 渐渐和他们相融合, 形成了中唐杜佑的《通典》中记载的“秦琵琶”。秦琵琶到魏晋时期得以确立, 后又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 其形制上发展成阮咸。之后, 一直基本保持他的形制, 慢慢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阮。这种乐器, 现今依然活跃在民族管弦乐队的舞台上, 成为重要的低音乐器。五弦琵琶跟随着西域乐的脚步, 沿着丝绸之路, 在魏晋时期来到中原, 到了隋唐时期, 胡乐盛行, 隋唐“七部伎”“九部伎”等到处可见他的身影。然而, 他只繁荣了一个时期, 就很快的消逝, 至宋以后就很快的销声匿迹。正仓院里珍藏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精美的制造工艺正是反映出了五弦琵琶在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他曾经的辉煌。四弦琵琶在经过文化的洗礼后, 慢慢站稳了它的位置, 在与中国的文化慢慢融合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成为富有中国特点的乐器。

唐朝是琵琶发展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整体处于欣欣向荣时期, 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多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乡土气息。琵琶就是根植于这块土壤中努力生长。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以及“坐、立部伎”的形成, 给了当时处于重要伴奏地位的琵琶以很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坐部伎表现细腻抒情的音乐, 多注重个人的技巧。为了满足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 国家还建立了隶属于宫廷、专门培养艺人的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这两个机构集中了当时高水平的歌舞和器乐人才, 其中教坊专习歌舞, 而梨园则专稿器乐, 唐代宫廷的这种癖好, 使得民间也耳濡目染, 因此,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 都达到高度繁荣的境况。涌现出了一批琵琶师以及善弹琵琶者。如唐代深受唐玄宗喜欢的宫廷琵琶名手贺怀智, 以及培养了数十名弟子的段善本等等, 他们都为唐朝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 琵琶这件乐器沿着东渡的船只来到了日本, 并且后来也逐步演变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提起日本的音乐文化, 就不得不让人想到遣唐使。这个对日本的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群体, 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长安, 在这里接受唐朝文化以及各种外来音乐文化的洗礼, 并将这些先进的文化思想介绍到了日本, 对日本的文化产生巨大冲击, 琵琶也是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到了日本, 并在日本绵延发展到今天。

日本的音乐有雅乐、能乐和歌舞伎等, 并且也建立了音乐机构—雅乐寮。在唐乐中设有琵琶师和琵琶生。我们先来看看东渡日本的琵琶的种类。首先想到的是现在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琵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和四弦曲项琵琶。简单来说就是五弦直项琵琶和四弦曲项琵琶以及阮咸三类。也就是说唐朝时的琵琶全都流传到了日本。那么它们在日本的发展又如何呢?情况其实不那么乐观。阮咸在仁明天皇的乐制改革后就逐渐被淘汰了。而五弦琵琶虽然曾在日本流行一时, 但也差不多在九世纪的上半叶也离开了日本的宫廷舞台并逐步被四弦琵琶所代替。这两件乐器在中国和日本的境况差不多。宋朝以后, 中国的五弦琵琶也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它也曾在宫廷以及民间绽放出它的光彩, 但犹如昙花一现般的消逝了。或许是四弦琵琶较五弦琵琶在演奏上更为简单, 功能上也可以相媲美, 所以, 四弦琵琶很快取代了五弦琵琶, 成为了主导潮流。如今, 我们只能在正仓院的橱窗里欣赏到五弦琵琶的那曾经的辉煌。

四弦曲项琵琶在日本接受了其文化的洗礼, 虽然还保留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形制及其演奏方式方法, 但也有其特殊的发展。主要有两类:一是雅乐琵琶, 用于雅乐的演奏。二是盲僧琵琶, 用于佛教法会的伴奏。盲僧琵琶又有两大流派, 主要有平家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和锦琵琶 (萨摩琵琶的另一种形制, 五弦) 。这两类琵琶虽然都来自于中国, 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变化。盲僧琵琶由于多与民间音乐接触, 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因此流派众多, 形制变化也众多。而雅乐琵琶由于多用于宫廷, 和外界的接触较少, 因此较好的保留和传承了中国唐代琵琶的形制和演奏形式。

对于琵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不得不说一位遣唐使—藤原贞敏。他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琵琶演奏家, 他为日本琵琶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关中国的琵琶传入日本的历史记载, 比较详细的就是他在中国习得琵琶后回国在众官员面前演奏的场景:遣唐准判官正六位上藤原朝臣贞敏弹琵琶, 群臣具醉。赐禄有差。 (《续日本后纪》卷8) [2]。日本的《三代实录》很详细的记载了藤原贞敏在中国学习琵琶, 以及在中国获赠琵琶及乐谱的事情。虽然在另一本他本人的《琵琶诸调子品》的《跋文》中记载的内容与《三代实录》中的内容相差很大, 但他在中国学习琵琶确是不争的事实。他也对琵琶的调弦法等做了大幅度的改革。为发展日本的琵琶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来, 琵琶在中日两国的发展便各自朝向他们的审美。中国的琵琶历经由横抱向竖弹的重大改变, 增加品位, 扔弃拨子改用手指弹奏, 以及近代刘天华先生的乐器改革, 使得中国的琵琶向西洋化迈进。而日本的琵琶仍旧承袭了中国唐代的形制及演奏方法, 无太大的改变, 从这也反映了两国对于外来音乐以及传统音乐的态度问题。

结语

东渡到日本的琵琶, 成为了日本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琵琶一同到日本的文化也有很多, 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日本的文化。中国的五千年文明, 音乐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包容性也很强, 她有自己的本土音乐, 但同时吸收了很多外来的音乐文化, 在吸收的同时, 努力改变、发展, 使其成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东西。琵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 以及在中日两国的发展, 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日两国的一个文化触变。以琵琶为例看中日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勇主编南谷美保著吕顺长译.日本音乐文化大讲堂.上海辞书出版社.

[3]赵维平.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隋唐文化复习 篇三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结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4.隋唐文化复习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隋唐时期就是我国文化又一个高峰期。

2、本章知识点包括: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等。

3、教学目标

⑴识记和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颜真卿的书法碑帖图片,使他们认识到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书法艺术在唐朝已进入黄金时代

⑵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了解他们的成就,判断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他们对祖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是重点子目)

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二 、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5.隋唐文化复习 篇五

第3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及条件(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2)隋唐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其重要原因。(3)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吸引力和融汇力。(4)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促进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2.边疆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理解(1)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绥之以德”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该政策的特点是对少数民族施之以德,示之以友好,辅之以交流。表现在:其一,对归降的少数民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其二,设置机构,仍旧由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部族;其三,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社会条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以及唐朝所拥有的强盛国力;统治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开明认识等。这些政策实行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唐朝社会安定和统治,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例1】(2009?? 北京东城4月)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赠诗:“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对渤海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 .7世纪末黑水

6.隋唐文化复习 篇六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吗?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把世界各地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装。【生2】唐人。【生3】唐人街。

【生4】因为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人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讲述:唐朝时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创立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今天我们就将学习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讲授新课】

总体构思: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高超的建筑水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首先让我们一同学习高超的建筑水平。【提出问题】隋唐时期的建筑有何特点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隋唐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提出问题】隋唐时期的建筑在哪方面有突出成就?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1.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多媒体展示: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指出图中桥的名称、设计者,什么时候建造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是隋朝时期一个叫李春的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原名叫安济桥,现在叫“赵州桥”。

【提出问题】请欣赏赵州桥,指出桥的外观造型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出特点:1.科学性:桥跨度大,弧形平。上平过车马,下阔可通船。四小拱瘦身省材,水大泄洪。两端的小拱加大泄洪面积,减小对桥身的冲击。2.艺术性:大小拱相配,轻盈匀称。多媒体展示: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教师小结:赵州桥在建造上有其独到的特点:桥身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四辆行走;平拱大跨度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等。赵州桥不仅科学技术水平很高,而且造型艺术也很优美。它的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雄伟而秀逸,稳重且轻盈。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各种蛟龙、兽面、竹节和花饰等,刀法苍劲有力,风格豪放新颖。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去体会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赵州桥比一比北京颐和园玉带桥云南丽江黑龙潭桥

【提出问题】这些石拱桥与赵州桥相比,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建筑师,你会建一座什么样的石拱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依据前面的问题赵州桥的外观造型特点,回答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场设计一座石拱桥,并说明设计的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多媒体展示:评价赵州桥的诗句。

【提出问题】诗中如何描写赵州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的造型象龙一样矫健,且姿态优美;桥象一弯新月那样美。【提出问题】请学生计算赵州桥的存在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教师总结:赵州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此桥的诗句引导生认识桥的造型美观。引导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意识。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唐朝建筑的骄傲

多媒体投影:唐都长安城平面图以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唐都都长长安安 含元殿复原图上: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下:某影视城中的仿唐城门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

【提出问题】唐朝长安城建筑布局如何?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课前准备回答。

【生1】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生2】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生3】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教师总结: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国家预计投入为13亿至15亿元资金,将大明宫遗址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修复,重现盛唐恢弘气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资料,认知长安的繁盛和大明宫的恢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隋唐文化繁荣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雕版印刷术。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提出问题】

1.唐以前的人如果要出一本书,需几千本,只能用什么方法?这一方法有什么不足? 2.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3.隋唐时期人们用这种方法印了些什么书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手抄。这一方法太慢也很花时间。

【生2】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生3】佛经、日历、诗集。多媒体展示:雕版印刷工艺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本用雕版印刷术印的佛经——《金刚经》。多媒体展示:《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金纲经》雕印于868年。是一部经卷,长488厘米。卷首是图册,接着是经文,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墨色均匀清晰,印刷技术已很纯熟。《金纲经》发现于敦煌石窟,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提出问题] 1.请大家看最后一行字,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2.继雕版印刷之后又出现了活字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生2】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师小结:从图片可以看出,这部佛经画面精美,文字清晰,可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继雕版印刷之后又出现了活字以刷。可以说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师过渡:隋唐时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不仅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而且在文学方面尤其是诗歌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提出问题]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生2】李白、杜甫、白居易。多媒体展示:三大诗人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李白杜甫白居易 1.李白

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画像和诗歌《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

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将进酒》等等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提出问题]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通过朗诵,同学们感受到其诗歌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李白的诗想像丰富;非常浪漫;多歌诵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总结:李白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因此被人们誉为“诗仙”。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李白诗歌的特点,要求同学讲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不至于去照读课本。2.杜甫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是杜甫。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多媒体展示:

杜甫杜甫,字子美。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盛转衰的时代,他看到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杜甫以强烈的爱国之情,悲痛至极地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感人的诗句。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还创作了不少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遭遇的名篇如“三吏”、“三别”等。770年冬,贫病交加的杜甫在湘水上的一条小船上,永远停止了歌唱,终年59岁。

有的沉郁悲怆:

[提出问题] 1.杜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特点是气魄雄浑,沉郁悲怆;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生2】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生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他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设计意图:深刻体会杜甫的爱国之情,体会杜甫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3.白居易

教师过渡:杜甫去世后两年另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诞生。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家境贫寒,又逢藩镇混战。为逃避战乱白居易在外过了五、六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来,他在朝廷作谏官,曾当面指摘皇帝过失,因此被贬为地方官。

[提出问题]白居易的诗歌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教师补充:白居易《红线毯》片断“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

[提出问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什么能在诗歌上取得如此卓越成就?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刻苦学习和对诗歌的变革与创新。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从中品味他们不同的风格。通过谈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小结

[提出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隋唐时期,科技、文学成就卓越,其原因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生2】隋唐科技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生3】在科学的道路上要有变革和创新的精神。„„

下面我们回顾本课书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我们这一节课学了些什么东西?(学生发言,利用表格总结)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类别建筑人物(时代)代表成就李春(隋)赵州桥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印刷雕版印刷《金刚经》李白(盛唐)杜甫(唐由盛转衰)白居易(中唐)特点评价设计科学造型现存世界最古老的石美观拱桥,早欧七百年。最大城市,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文学《早发白帝城》豪迈奔放《蜀道难》清新飘逸“三吏”“三气魄雄浑沉郁悲怆别”《新乐府》《秦中吟》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诗仙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板书设计】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一桥一城一版领先世界 李白杜甫居易光耀千古 【课堂总结】

7.隋唐英雄经典台词 篇七

《隋唐英雄》由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导演李翰韬执导,张卫健、赵文瑄、余少群、刘晓庆、孙耀琦、蒲巴甲主演,于2012年上映。该剧是根据传统说书《隋唐演义》综合改编而成的古装传奇、情感、战争大剧,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隋唐时代变迁、社会更迭的历史画卷。全剧从隋朝建立开始,一直到隋的衰亡,李世民登上帝位,开创贞观之治为终,通过隋唐宫廷戏、李渊李世民为首的贵族英雄和瓦岗寨为代表的草莽英雄的战场戏、爱情戏三线交叉展开叙述。

隋唐英雄经典台词

1、我有难了,伯当大哥又不救我,【什么伯当大哥?】

2、宁我负尽全宇宙的生命,勿让半只跳蚤负我分毫。

3、亏你说得出口,我李世民滴血盟誓。

4、叔宝:“大家随我来!”

5、我惜你是个人才,一心想留你,可你还是执迷不悟的话,我只有把你军法处置。

6、保佑我娘早生贵子!

7、我齐王元吉,因王兄世民遭禁在牢,不念手足之情,反生谋害意。假以敬酒为名,内藏毒药……

8、我爷爷的奶奶的爷爷。

9、多少枭雄,醉梦沙场。多少红颜,消逝山河。

10、本宫睡觉 梦里是你;醒着 心里也是你;喝酒 杯里是你;本宫骑马打仗 胯下是你!

11、男人会打架不是真本事,是莽夫,是不识礼数,是窝囊,而不是英勇。

8.隋唐法律制度论文 篇八

杨一凡、尤韶华《中国法制史考证》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张海波《浅析<开皇律>对<北齐律>和<周大律>的继承》

袁文兴《关于<唐六典>的几个争议问题》

刘逖《试说《唐六典》的施行问题》

吕丽《故事与汉魏晋的法律兼谈对于<唐六典>注和<晋书 刑法志>中相关内容的理解》

王宏治《唐代行政法概论》

李韬《中国古代有没有行政法》

李治安《唐代执法三司初探》

王宏治《唐代司法中的三司》

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

石冬梅《唐代司法三司新论》

张春海《也论唐代司法体系中的三司》

学者在这一时期主要关注的问题有:

一、开皇律的渊源问题

二、《唐六典》的行用问题

三、唐代“三司”的讨论

一、《开皇律》渊源问题

学界对隋律研究不足,导致近代史学界、法学界产生了隋律“因北齐不袭北周”的偏颇论断,并忽略了隋律对唐律的作用。

1.主张“因北齐而不袭北周”

主要提出者是陈寅恪,他说:“隋受周禅,其刑律立与礼议、职官等皆不袭周而因齐,盖周律之矫揉造作,经历数十年天然淘汰矣。”意思就是说《开皇律》只继承了北齐律而没有继承北周律。

理由主要是见于《隋书 刑法志》中的“高祖既受周禅......多采后齐之制”。

2.主张《开皇律》既承继了北齐律也沿袭了北周律,而“多采后齐之制” 观点一:认为陈寅恪没有引述完整,“多采后齐之制”之前是“又置十恶之首”,所以并不是只参照了北齐律而制定了《开皇律》。

观点二:隋律并非丝毫没有参照北周律。其一,《旧唐书 刑法志》载:“隋文帝参用周齐旧改,以定律令,除苛惨之法,务在宽平。”这里清楚的指出了隋律的修订参照了北周律和北齐律。

观点三:《唐律疏议 断狱律》云:“断狱之名起于魏,魏公李悝囚法,而出此篇。至北齐,与捕之律相合,更名捕断律,至后周复为断狱律,隋律以《断狱律》名篇,很显然是采用了北周律的篇名。

此外,《开皇律》不用《北齐律》的《禁卫》、《违制》、《婚户》,而沿用北周律的篇名《卫禁》、《职制》、《户婚》,也是一个承继北周律有利的证据。

观点三:从《开皇律》编撰人员代表人物有裴政,苏威等。尤其是裴政,在北周时期曾经人刑部大夫,参与制定了北周律,且其他参修隋律者,多为周室旧臣。

3.《开皇律》继承了北朝的立法传统《周大律》、《北齐律》则是《开皇律》的最直接历史渊源,正如《旧唐书 刑法志》所载,隋文帝参用周齐旧政,以定律令,除苛惨之法,务在宽平。

隋律多采“后齐之制”《开皇律》对《北齐律》模仿度最高的莫过于“十恶”《隋书 刑法志》载“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

首先,《北齐律》有重罪十条反逆 、大逆 、叛 、降、 恶逆、 不道、 不敬、 不孝、 不义 、内乱 。《周大律》亦做出了类似规定,正如《隋书 刑法志》关于《周大律》的记载“不立十恶之目,而重恶逆、不道 、大不敬 、不孝、不义 、内乱之罪 。《开皇律》的十恶之制为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不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开皇律》与《北齐律》的不同仅在于《开皇律》有“不睦”而无“降罪”,《北齐律》有 “降罪 ”而无 “不睦 ”之罪 。同时亦可看出《开皇律》与《周大律》也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从刑名的角度亦可窥见《开皇律》对《北齐律》和《周大律》的继承关系 北齐律 刑名有五等 、死、 流、 耐、 鞭、 杖。《开皇律》刑名也有五等 :死 、流 、徒 、杖 、笞两者的惩罚力度皆由重到轻。唯独《北齐律》有鞭无笞 ,《开皇律》有笞无鞭 ,死 、流 、杖、三刑同名,耐与徒名异而实同。《北齐律》规定的死刑有四等,S、 枭、 斩、 绞、《开皇律》只取绞、斩两种。 关于流刑《北齐律》的规定 “未有道里之差 ”。《开皇律》规定如下:“流刑三,有一千里 ,千五百里,二千里 。较之《北齐律》关于流刑的规定《开皇律》规定的则较为细致。此外,《开皇律》和《北周律》两律都对流刑做出了“有道里之差”的细致规定。可见《周大律》关于流刑的立法风格则被《开皇律》直接继承和发展。

最后,从刑典的编撰体例分析也能说明《开皇律》对《北齐律》和《周大律》的继承关系。

二、《唐六典》的行用问题

学术界一些论文对《唐六典》行用做了考证。但只列举了《唐六典》被援引的证据,而这些证据与其结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援引《唐六典》并不能证明《唐六典》具有法律效力。

唐代除律、令、格、式之外经常援引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本朝也有前朝的。故事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那么,援引《唐六典》到底是作为故事还是作为法律就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违反法律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违反故事则没有法律责任。

观点一:《唐六典》不曾颁行。

韩长耕《关于《大唐六典》行用问题》一问中提出了这个观点。

依据是在唐人文献中,记载了《唐六典》不曾颁行的史料。

其一,见唐人韦述《集贤记注》:“二十六条奏草上,迄今在书院,亦不行用。”因《唐六典》修于集贤院,故作此推断。这里指出,关于韦述的行用问题,袁文兴在《关于 《唐六典》 的几个争议问题》中做了分析,他认为“我国自秦以后,法分二门,一断以律。中华法系这一特点,使一般人把法律理解为刑法,说法的施行一般也拿刑法的施行作为衡量标准。春秋之前,刑法是不颁布的`,从郑国子产开始,刑法公布于众,公开适用,处罚刚性,明令遵守。从此之

后,刑法制定以后,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算是施行。唐代的韦述不能不受这一标准的影响 ,他所讲的行用,正是依据这个标准。他认为《唐六典》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所以称作没有行用,不管它的内容是否早在行用。

其二,见于《吕和叙文集》卷五,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唐六典》到唐宪宗元年和五年的时期仍然“郁而未用”,“未有明诏施行。”

需要指出的是,韩长耕的考证未曾颁用,却曾行用。

观点二:刘逖《试说《唐六典》的施行问题》

他认为在《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论及《唐六典》的施行至少有三处。

《四库全书总书目提要》卷七九《史部 职官类》《唐六典》列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韦述、吕温所持的否定说,一是程大昌所持的肯定说,而四库馆臣们所做的结论则是一种倾向韦述、吕温所持的半否定说。

观点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袁兴在《关于《唐六典》 的几个争议》问题》中提到了安史之乱的影响。应当说,安史之乱不只对《唐六典》的行用产生影响,对整个国家法律也影响很大。在此期间,所有公布施行的法律恐怕都未必能做到事事遵守,才制定不久的 《唐六典》施行的情况自然会更加不好,这无疑是符合当时的实情的。韦述所说“亦不行用”和郑所说“未有明诏施行” 之论,包含有因安史之乱而未能很好地施行的意思。

三、唐代“三司”的讨论

1.“受事”与“推事”的关系。李治安在《唐代执法三司初探》中,认为由侍御史、给事中(属门下者)、中书舍人组成的“三司受事”与御史中丞、尚书刑部、大理寺卿组成的三司“按杂”(推事)是既有联系又有着区别的。

首先,“受事”仅作为皇帝的耳目喉舌接受最高上诉,实际上事属于非正式的司法机构。

而三司“杂按”(推事)则是奉诏推鞫国家大狱的。李治安同时考证出三司推事开始的时间是高宗龙朔三年。

王宏治在《唐代司法中的三司》一文中指出,三司受事是司法程序中位于尚书省与皇帝之间的受表机构,主要处置冤滞案件。这个机构属于一个常设机构,每天有人轮流值班,手里词讼。一般说来此三司不直接审人犯、断狱讼。

至于三司推事,是有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法司组成的。其开始作为专推制狱的机构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入《唐六典》)

刘后滨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中指出,三司受事中的三司是常设的受理上诉的制度。由给事中、中书舍人和御史组成的三司,其主要职能是巡查天下冤滞,上诉者经过尚书左右函申诉仍然不服的,允许他到三司上诉,三司机关必须受理上诉,并且巡查案情,进行重新判决,是除皇帝以外受理上诉的最高机关,除了上诉、监督之外,还有审判的职能。

2.大小三司的问题。

王宏治《唐代司法中的三司》认为唐初仅仅有一个三司,是由御史台、中书盛门下省组成的,故没有大小之分,仅称三司即可。武则天以后又有了三法司组成的三司,为了区别前者,人们才称之为“小三司”。“大三司使”与“小三司使”仅仅是因为“小三司”内部组成等级不同所产生的差别,过去人因为《唐会要》里面称刑部侍郎、御史中丞组成三司为“大三司使”,即推断御史台、中书盛门下省三司成为“小三司”。这实际上事一种误解。此处应为大三司。

需要指出的是,三司执法始终以皇权为中心,皇权,服务于皇权。尤其是三司 “杂按 ” ,直接 受 皇 帝 控制。就连三司分署行事 ,也必须先向皇帝 “进状 ” ,“救依然后断雪” ,任何人不敢 “自专” 。皇帝的特赦、特诏可以压倒一切。同时三司执法还受宰相的严重干涉。屡次出现宰相支配三司、左右词讼的现象。这一切表明,唐代三司执法 虽然是封建司法逐渐成熟的标志,但它依然是皇帝专制国家机器的隶属品。从本质看,它是绝不能与近代司法的三权分立同日而语的。唐以后的明清两代曾模拟唐的三司“杂按”,一长期实行刑部、都察院即御史台 、大理夺三法司“朝审”重大狱案。由此可以看出唐代执法三司在我国司法史的地位和影响。

9.隋唐演义读书笔记 篇九

秦叔宝,唐朝开国名将,山东济南人,名秦琼,字叔宝,他的兵器是四棱金装锏。秦叔宝非常重情义,知恩图报,对母亲也特别孝顺,而且为人正直,不愿和恶势力同流合污。武德二年,他和程咬金等归顺秦王,被封为马军总管。秦叔宝跟随李世民一一消灭了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势力。他和尉迟敬德率领的玄甲骑兵是唐军的精锐部队。每次作战,秦叔宝都冲在最前面,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他是二十四功臣之一,战高丽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单雄信,姓单通,字雄信,山西潞州人,他的兵器是一柄金钉冬阳槊,武艺出众。二十岁在江湖上就赫赫有名,他仗义疏财、为人豪迈、侠肝义胆,他救助了落魄不堪的秦琼,让秦琼在二贤庄休养八个月,离别时还赠重金,从此二人结下了生死之交。后来,单雄信投靠王世充,任大将军。但第二天李世民攻下洛阳,单雄信宁死不降,被处死,年仅四十一岁。单雄信死后,秦琼三求李世民,将单雄信封为“洛阳土地公”。

10.隋唐演义读书心得 篇十

它讲了隋朝的晚年和唐朝的早年。整个故事非常奇妙,它即讲了以前将士们的武艺高超,又融入了精彩的神话故事,真是奇妙啊!

这本书里讲述了隋朝从强到弱,讲述了唐朝从弱到强,接着是唐朝灭隋朝,感觉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有一批草莽英雄因为生活所近,聚义瓦岗寨,反隋兴唐。他们的英雄故事和侠义精神。

上一篇:描写孔雀的优美好句下一篇:河中石兽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