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分类现状(精选7篇)
1.全国土地分类现状 篇一
**大学课程实习报告
实习题目:土管专业野外认识实习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专业:_土地资源管理_班级:___11级 __ _学号:_11081003__学生姓名:__范** ___
2013年1月5日
I /
5一、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提供根据。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2、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我国在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订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这两个土地分类自发布实施以来,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并公布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一是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二是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三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89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其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就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在城镇土地分类体系中,将全国的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10个一级类土地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规划分类的区别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根据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2、土地利用的规划分类
试行的《土地分类》采用了三级分类体系。(1)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三大类的界定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5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
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构成了未利用地。(3)三级地类设71个。这些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农用地具体可分为5种: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具体的可以分为8种:1)商服用地;2)工矿仓储用地;3)公用设施用地;4)公共建筑用地;5)住宅用地;6)交通运输用地;7)水利设施用地;8)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两种:1)未利用地;2)其他土地。
三、对我国土地规划分类的认识与思考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地形势严峻,正确认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
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2.全国土地分类现状 篇二
因此, 本文基于广义的视角, 把旅游用地定义为:“旅游用地是指一种能直接或间接满足旅游者的游览、游憩、休闲目的, 并能为旅游者进行一系列旅游活动提供场所和空间的土地总称”。
一、各相关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的分类
(一) 我国国土部门、建设部门、农业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的界定及分类
在我国各级的土地分类体系中也没有专门的旅游用地这一类型。如1984年9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含义》中, 与旅游用地有关的名胜古迹、风景旅游点用地被列为特殊用地。1989年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中只规定了旅游业用地、绿化用地、文化、体育、娱乐用地等类似于旅游用地或与旅游用地有关的地类。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了旅馆业用地、影剧院用地、游乐用地、休疗养用地、文物古迹用地、游憩集会广场用地和公共绿地等与旅游用地类似的用地。在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中也只规定了餐饮旅馆业用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等类似于旅游用地的地类 (如表1-1) 。
我国土地管理法没有对旅游用地这一概念做出明确清晰的界定, 《城镇土地分类》中的“旅游业用地”只是从旅游商业用地的角度出发, “绿化用地”及“文化、体育、娱乐用地”涵盖范围过大, 也不能够准确说明旅游用地的范围。《全国土地分类》中的“餐饮旅馆业用地”和“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实质上也是一样的。在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和利用矛盾冲突严重的地区, 旅游用地概念不清, 就会导致该地区的旅游用地规划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影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或者导致该地区的旅游用地规划缺少应有的法律约束, 一些规划部门就会把手伸向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破坏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 我国旅游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的界定及分类
在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中, 涉及到用地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旅游规划通则》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中, 《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之一是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 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提出开发措施。”其内容之一是“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 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之一是“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专项规划中有关于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内容, 其中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草地、水域、滞留用地 (如表1-2) 。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旅游规划通则》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都没有明确规定旅游用地或类似概念的具体含义, 其中关于用地规划的有关规定也仅仅局限于一个旅游区内的土地类型, 不具有普遍指导性。法律的不完整就会造成实际中的旅游用地供给缺少法律保障, 得不到应需的供给量, 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用地的分类研究
目前, 还没有学者对旅游用地进行具体分类。通过研究旅游业土地、旅游地和环城游憩带用地的定义, 笔者发现, 这些定义都是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划分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从功能角度对旅游用地进行划分, 可以起到组织游客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双重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中, 存在着“旅游建设与保护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旅游建设用地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 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过多的建设用地破坏了旅游用地的生态环境。为了保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协调, 旅游建设用地是受指标和空间控制的, 并且旅游建设用地指标是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定的。旅游建设用地指标直接影响到旅游用地的供给和旅游用地的管理, 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旅游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因此, 为了保证旅游用地的供给, 便于旅游用地管理, 本文提出把旅游用地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
1.旅游建设用地。旅游建设用地是指旅游用地中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旅游专项设施用地、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旅游加工业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
(1) 旅游专项设施用地。指以游览观光、休闲游憩设施为主的用地, 主要包括:①人文景观游览用地, 如遗址遗迹用地、历史景观建筑用地等;②休闲游憩设施用地, 如游憩设施用地、娱乐设施用地、文化与文艺设施用地、体育设施用地等。
(2) 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交通设施用地, 如对外交通道路用地、内部交通线路用地、交通集散地用地和交通附属设施用地等;②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 如给水、排水、排污设施用地、能源设施 (电力等) 用地、通信设施用地、加油站等设施用地和医疗设施用地等。
(3) 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接待设施用地, 如旅游住宿设施用地、旅游餐饮设施用地和旅行社用地等;②旅游商贸用地, 如旅游定点购物商场 (商店) 、旅游购物街等。
(4) 旅游加工业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农牧副渔业加工用地, 如主、副食品加工用地;②旅游商品加工用地, 如地方土特产加工业用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 旅游管理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行政管理用地;②旅游安全管理用地。
2、旅游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包括自然景观游览用地和旅游农牧副渔业种植、养殖用地。
(1) 自然景观游览用地。主要包括:①地文景观用地, 如, 山地景观用地、岩溶景观用地、沙漠景观用地、火山景观、黄土景观等; (②水域景观用地, 如江河景观、湖泊景观、瀑布景观、海域景观、冰川景观等;③生物景观用地, 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 旅游农牧副渔业种植、养殖用地。主要包括:①旅游农业种植用地;②旅游牧副渔业养殖用地。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0-20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3-15, 23-30, 135-136, 278-283.
[3]、席娅.旅游开发中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J].国土资源, 2004 (6) :32-33.
[4]、梁栋栋, 陆林.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 (5) :462-464.
[5]、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70.
3.基于模糊分类的土地利用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糊分类法;GIS;景观破碎化
引言: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1- 3],合理的土地利用及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研究,例如:最常见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神经网络法,决策树分类法,专家系统分类法等。
1 研究区概况
合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隶属泸州市,在赤水河与长江交汇三角地带。介于105°32’ E—106°28’ E, 28°27’N—29°01’N之间。东北部与重庆永川、江津接壤,南连贵州赤水市、习水县,西临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泸县、西南角接叙永县,地处长江上游,属四川盆地边缘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县内山脉为娄山山脉支系,从黔北延伸至县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为福宝镇的轿子山,海拔1751m。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为平坝和丘陵地带。合江县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040毫米。
2 数据获取及处理
根据本次研究需求,所需空间数据主要包括:①2006年合江县Landsat5卫星TM图像,其空间分辨率为60米,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以及数字地球科学中心;②2014年合江县Landsat8卫星TM图像,其空间分辨率30m,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③NDVI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MODIS数据产品。 在已有研究基础[4- 9]上,本文遵循系统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合江县的实际问题,依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以及合江县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经营特点以及地表覆被特征等因素,将土地利用类型按模糊分类的方法分为裸地、林地、园地、耕地、水体、居民地、道路共7类。
3 土地利用变化结果
2014 年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及园地为主,三者占合江县土地总面积79.5%,水系、居民用地、裸地较少。相比2006 年,耕地增加94.95km2,裸地减少32.65km2,林地增加了18.79km2,居民地面积增加83.71km2。
合江县土地利用在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很大的转换,各用地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趋势。林地由2006年的22.55% 增加到2014 年的24%,增加了6.45%,耕地比例明显增加,由2006年的16.27%增加到2014年的21.24%,增加了4.97%。未利用地也有减少,未利用地由2006年的2.84% 减少到2014年的1.78%,减少了1.06%,水域由2006年的7.55%减少到2014 年的7.45%减少了0.1%。居民地由2006年的12.28% 增加到2014年的18.12%,增加5.84%。
4 结论与讨论
合江县的土地资源在用地布局上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体现在用地布局比较凌乱,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城镇居民用地急剧增加,加速了对四周优质耕地和草地资源的侵占,导致很多优质土地被浪费。研究区位于山区,受地形影响较大,区内景观破碎。规模小的土地经营,经济效益较小,区内农户,均采用传统以人力为主的低效的耕作方式,致使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土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研究区内灌渠、农村道路不规整,同时,地块被沟道、坑塘等严重地切割,致使景观愈加破碎,严重影响了耕作效率,同时,也浪费了土地资源。需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耕地利用率。研究区内坟地、荒草地等零散的斑块更加破碎,从而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蒋小荣,李丁,庞国锦. 本世纪初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 : 61 -66.
[2]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 6) : 66- 75.
[3]陈佑启,Peter H V,徐斌.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 12) : 116 -127.
[4]马雪芬,王雪梅,周琳,等. 跨越式发展下的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分析[J]. 天津农业科学, 2012,18( 3): 102 - 105.
[5]王宪礼,胡远满.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 : 299 - 304.
[6]顾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 307 - 312.
[7]陈佑启,杨鹏.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 2001,2l(l) : 95 - 99.
[8]卢玲,李新,程国栋,等. 黑河流域景观结构分析[J]. 生态学报, 2001, 21(8) : 1217 - 1224.
[9]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全国土地分类现状 篇四
常见土地违法行为分类
土地执法监察是保护耕地、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土地违法行为主要有三类:非法转让土地、非法占地、破坏耕地。
一、非法转让土地
(一)未经批准,非法转让、出租、抵押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非法转让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三)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非法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
(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
(五)以转让房屋(包括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以土地与他人联建房屋分配实物、利润,或者以土地出资入股、联营与他人共同进行经营活动,或者以置换土地等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六)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
二、非法占地
(一)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
(二)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
(三)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的;
(四)依法收回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
(五)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
(六)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土地的;
(七)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八)不按照批准的用地位置和范围占用土地的;
(九)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十)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十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
三、破坏耕地
(一)占用耕地建窑、建坟,破坏种植条件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
(三)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的;
(四)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五)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以上未恢复种植条件的;
5.全国理科专业分类及大学排名 篇五
1.数学: 1 北京大学 2 复旦大学 3 南开大学 4 浙江大学 5 中国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7 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西安交通大学 2.物理: 1 南京大学 2 中国科技大学 3 北京大学 4 清华大学 5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7 中山大学 8 南开大学 9 上海交通大学 10 武汉大学 3.化学: 1 北京大学 2 南开大学 3 南京大学 4 复旦大学 5 中国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7 武汉大学 8 浙江大学 9 中山大学 10 厦门大学 4.生物学: 1 北京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复旦大学 4 中山大学 5 武汉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7 浙江大学 8 清华协和医学院 9南京大学 10 厦门大学 5.地理学:1 北京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4 南京大学 5 兰州大学
武汉大学 7 南京师范大学 8 河南大学 9 东北师范大学 10 陕西师范大学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清华大学 2 国防科技大学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北京大学 7 上海交通大学 8 南京大学 9 东北大学
10华中科技大学
7.地质学:1 中国地质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4 西北大学 5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7 成都理工大学 8 中国石油大学 9 吉林大学 10 浙江大学 8.海洋科学:1 中国海洋大学 2 厦门大学 3 同济大学 4 南京大学 5中国地质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7 河海大学 8 天津科技大学 9 青岛科技大学10 浙江海洋大学 9.大气科学:1 南京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 5 解放军理工大学 6 中国海洋大学
10.心理学:1 北京师范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浙江大学 4 华南师范大学 5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7 首都师范大学 8 中南大学 9 东北师范大学 10 陕西师范大学 11.建筑学:1 清华大学 2 同济大学 3 天津大学 4 东南大学 5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9 浙江大学 10 南京大学 12.力学: 1 清华大学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中国科技大学
5北京大学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西北工业大学 8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0西安交通大学
13.天文学:1南京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国科技大学 4清华大学 5北京师范大学 6华中师范大学 7 广州大学 8 天津师范大学 9 云南师范大学
14.光学工程:1 浙江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天津大学 4 国防科技大学 5 北京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7 北京交通大学 8 长春理工大学 9南京理工大学 10 四川大学 15.应用经济学:1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央财经大学 4 上海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6东北财经大学 7南开大学 8 武汉大学 9 西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
16.理论经济学:1 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开大学 4 复旦大学 5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7 中山大学 8 厦门大学 9 吉林大学 10 上海财经大学 17.地球物理学:1 中国科技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5 同济大学 6 吉林大学
18.系统科学:1 北京交通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4 国防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6 重庆师范大学 7 上海理工大学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9 上海大学 19.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3 北京大学 4 武汉大学 5 吉林大学
清华大学 7 华东政法大学 8 厦门大学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上海交通大学 20教育学:
1北京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南京师范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
5东北师范大学 6北京大学 7浙江大学 8厦门大学 9 华南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1.机械工程:1 上海交通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3西安交通大学 4 清华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浙江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重庆大学 10大连理工大学
22.电子科学与技术:1清华大学 2电子科技大学 3北京邮电大学 4北京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 6东南大学 7西安交通大学 8 复旦大学 9 华中科技大学
23.信息与通信工程:1 清华大学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 北京邮电大学 4 国防科技大学
5北京理工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电子科技大学 8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 东南大学
24.船舶与海洋工程:1上海交通大学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3天津大学 4海军工程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西北工业大学 7武汉理工大学 8江苏科技大学 9集美大学 25.电气工程:1清华大学 2西安交通大学 3华中科技大学 4浙江大学 5重庆大学
6天津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上海交通大学 9华北电力大学 10东南大学 26仪器科学与技术:1天津大学 2清华大学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重庆大学 6浙江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8东南大学 9中北大学 10北京理工大学 27.材料科学与工程:1清华大学 2北京科技大学 3中南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西北工业大学 6浙江大学 7东北大学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西安交通大学 2清华大学 3浙江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天津大学 6 华中科技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中国科技大学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华东理工大学
29.环境科学与工程:1 清华大学 2 浙江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北京大学 5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7 河海大学 8南开大学 9天津大学 10 厦门大学 30.食品科学与工程:1 江南大学 2中国农业大学 3华南理工大学 4浙江大学
5南京农业大学 6中国海洋大学 7华中农业大学 8天津科技大学
9东北农业大学 10 合肥工业大学
31.管理科学与工程:1 西安交通大学 2清华大学 3大连理工大学 4国防科技大学
5浙江大学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8天津大学
9哈尔滨工业大学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2.临床医学:1 上海交通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复旦大学 4 中山大学 5 四川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7浙江大学 8中国医科大学 9中南大学 10山东大学 33.基础医学:1复旦大学 2 中南大学 3北京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清华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 四川大学 8 浙江大学 9 南京医科大学10 山东大学 34.农业工程:1 中国农业大学 2吉林大学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浙江大学
5华南农业大学 6东北农业大学 7江苏大学 8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海大学 10 四川大学
35.控制科学与工程:1 清华大学 2东北大学 3上海交通大学 4浙江大学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华中科技大学 7哈尔滨工业大学 8西安交通大 9西北工业大学 10 北京理工大学
36.化学工程与工艺:1 天津大学 2华东理工大学 3清华大学 4大连理工大学
5北京化工大学 6浙江大学 7南京工业大学 8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37.土木工程: 1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浙江大学 5 东南大学 6 大连理工大学 7 天津大学 8 湖南大学 9 中南大学 10 重庆大学
38.测绘科学与技术: 1 武汉大学 2 中国矿业大学 3 同济大学 4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6 中南大学 7 河海大学 8 山东科技大学 9西南大学长安大学
39.水利工程: 1 河海大学 2清华大学 3 天津大学 4武汉大学 5 大连理工大学 6 西安理工大学 7 四川大学 8 浙江大学 9郑州大学 10 中国地质大学
4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1中国石油大学 2 西南石油大学 3 大庆石油大学
4中国地质大学 5长江大学
41.纺织科学与工程:1 东华大学 2苏州大学 3江南大学 4浙江理工大学 5四川大学
6西安工程大学
42.轻工技术与工程:1江南大学 2华南理工大学 3华东理工大学 4 四川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6南京工业大学 7北京化工大学 8陕西科技大学
9山东轻工学院 10 南京林业大学
43..交通运输工程:1西南交通大学.2东南大学 3北京交通大学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同济大学 6大连海事大学 7 中南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吉林大学
44.航空宇航科学技术: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西北工业大学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国防科技大学 6北京理工大学 7浙江大学
8哈尔滨工业大学 9 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10厦门大学
45.兵器科学与技术:1 北京理工大学 2 南京理工大学 3西北工业大学 4中北大学
5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6 解放军第二炮兵学院 7国防科技大学 46.冶金工程:1 北京科技大学 2 中南大学 3 东北大学 4 上海大学 5重庆大学
6武汉科技大学 7 北京理工大学 8 内蒙古科技大学 9 四川大学 47.外语:1 北京大学 2 北京外国语大学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南京大学 5清华大学
6黑龙江大学 7延边大学 8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4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中国地质大学 2中国石油大学 3西北大学 4中国矿业大学
5吉林大学 6浙江大学 7 长安大学 8 南京大学 9中南大学 10 同济大学
49.矿业工程:1 中国矿业大学 2中南大学 3北京科技大学 4东北大学 5中国科技大学
6重庆大学 7 太原理工大学 8 青岛理工大学 9中北大学 10 北京交通大学 50.核科学与技术:1 清华大学 2 中国科技大学 3北京大学 4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6 上海交通大学 7 四川大学 8 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2.1林业工程: 1东北林业大学 2 南京林业大学 3 北京林业大学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6 内蒙古大学 7天津科技大学 8 吉首大学 53.生物医学工程:1 东南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 3 四川大学 4浙江大学 5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7 清华大学 8 复旦大学 9 重庆大学 10 天津大学 54.作物学: 1 中国农业大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3 华中农业大学 4 四川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6 山西农业大学 7 湖南农业大学 8 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0 华南农业大学
55.园艺学: 1 浙江大学 2 华中农业大学 3中国农业大学 4 南京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东北农业大学 8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10 湖南农业大学
56.农业资源与利用:1 中国农业大学 2 浙江大学 3 南京农业大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华中农业大学 6南京林业大学 7 华南农业大学8山西农业大学9云南农业大学 10东北农业大学
57.口腔医学:1 四川大学 2 北京大学 3上海交通大学 4武汉大学 5 浙江大学
6中国医科大学 7同济大学 8南京医科大学 9 吉林大学 10 郑州大学 58.中医学:1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3 成都中医药大学 4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6 同济大学 7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陕西中医学院 59.药学: 1中国药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沈阳药科大学 4 复旦大学 5浙江大学
6.全国土地日 篇六
20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全国土地日宣传标语: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发展是硬道理 节约是大战略
4.保障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维护农民权益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7.珍惜土地 爱我家园
8.优化用地布局 提高用地效率
9.保护耕地 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节约今天一片土 留给后人一寸金
11.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2.统筹规划集约用地 寸土寸金守土有责
13.推动确权登记颁证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14.加快土地整理复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7.全国土地分类现状 篇七
1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的应用需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应用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功能应用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将ETM影像作为基准对MSS影像进行预处理,同时注重在预处理环节开展过程中设定约50个控制点,继而由此确保校正行为的精准性,且将校正误差值控制在4个像元左右,满足土地调查数据获取需求;第二,在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功能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坚守建立训练区→评价训练区→初步分类图设定→检测分类结果的影像数据分类步骤,由此满足土地调查技术应用条件。
2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在土地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2.1计算机预处理处理技术
表1为土地利用类型图件精度要求,为此,为了满足土地利用条件,应注重运用计算机预处理技术,即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其次进行几何校正,并选定K1、K2为所判定指标,继而设定公式
K1=Xij/Xi×100%
K2=Xij/Xi+1×100%
且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15种土地类型,呈现600个图斑,且建立矩阵误差,最终判定精度>91%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可应用于土地调查工作中,满足土地调查工作需求。
2.2计算机特征参数获取技术
在MSS数据分类程序开展过程中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参数的获取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咸宁窗口分类特征提取中,对子窗口、样取进行了选定,同时判定1978.10.16和1979.6.16为MSS直观图数据象元,由此展开数据分析行为,并针对谱聚群现象、自然可分性进行观察,同时选定8个子样区,同时确保子样区所占比例为60×60像元,继而按土地类型将麻地、茶园、树林、水田、竹林编号分别设定为1、2、3、4、5,并保障了地物名称与标号等间的一致性,最终将其以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且利用MSS、辐射测量值间对应公式:y=mx+b,其中y、m、b分别为辐射度、最大辐射能、最小辐射能,由此实现对1978.10.16和1979.6.16象元信息的矫正处理,且获取相关特性关系,达到最佳的动态信息获取状态。
2.3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技术
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技术即应首先建立分类模型,即:
并在模型建构过程中设定分类类别为A=1,2,3,……n,P(xk为K中所观测的条件概率,由此获取列分类信息。其次,为了满足计算网络误差分类条件,应注重设定样本分类目标,同时建构权矩阵,且将像元R、G、B输入到计算机网络影响环境下,计算各类型概率值,最终就此确定土地类型。
另外,在土地直方图观测过程中亦应注重设定概率计算公式:
同时,将公式:应用于计算机影像灰度次数分析中,最终将影像信息直观的呈现出来。
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精准化调查数据,要求作业人员在土地数据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利用计算机像片比例尺缩放功能将本地土地更新数据精准的清绘出来,且准确表示土地位置。同时,在影像调绘过程中应注重遵从1:10000调绘比例,同时确保调绘偏移量与图面相比,高于其0.2mm,由此达到计算机清绘目的。此外,在计算机零星地物清绘中,应将人工编制的草图,以图形数据化输入、数值处理、线条光滑连接置入计算机平台,最终通过外部设备将人工草图内容快速输出供调查人员参考。
3结语
综上可知,当前土地调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调查数据不精准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工作效率,并就此限制了土地的高效实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土地数据调查状态,且就此满足土地类型划分需求,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应用于土地调查动态变化信息获取、特征参数的获取等领域中,由此提升整体土地调查效果,达到高效的土地调查作业状态。
摘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调查数据精准度不足的问题,继而由此影响到了对土地的高效使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土地调查状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技术贯穿于其中,由此获取简便、直观的调查数据,最终就此精准土地调查结果。本文从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的应用需求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遥感数据,计算机分类,土地调查
参考文献
[1]屈芳青,唐光金.土地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分类及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32(15):283-284.
[2]洪志刚,丛楠,阎利等.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2,11(01):112-114.
【全国土地分类现状】推荐阅读:
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01-12
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10-19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领导的发言稿07-04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组织2012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考工作的通知12-15
贵州土地复垦现状07-02
常熟市土地现状分析06-27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01-27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12-09
全国各地高考政治试题分类07-12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之标点符号题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