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火中永生读后感(精选11篇)
1.在烈火中永生读后感 篇一
干渴的喉咙近乎要冒烟,整整两天,没有接触一滴水。虽然狱中有用空罐头接的雨水,但大家都没有喝,这是要留给那位怀孕的女狱友……
大家的脸色都那么苍白,四肢也渐渐无力,这是第几天了?这是第几天没有像样的东西可以吃了?不知道。只知,自己要拿命换取革命的胜利。只知,解放军没过多久就要到达长江了……
吃饭的铃声响起,大家一个接一个缓慢地走出刚被特务打开的狱门,望着在墙边桶里的黑色糠米,望着特务们邪恶的冷笑,望着同志们棱角分明的脸庞,与之相伴的,只有高墙电网,只有准备为革命而奋斗的心。
要放弃吗?不,怎么可能。
我不会放弃,我不能放弃。放弃便是认输,我可以牺牲,但绝不能在这里被打败。
当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刻起,我便已不能回头。在前方,我只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条是失败,通向死亡与折磨,一条是胜利,通向辉煌!
放风时间到了,狱友小刘神秘地将我拉到监狱后面,我看到了一个小水塘,有两个人正跪在旁边,用手指挖着水塘边的泥土,即便手指上流出鲜血也没有停止,他们不畏惧与不屈不挠的行为,让我忍不住落泪。我的胸膛中还有炽热的东西在跳动,我怎能放弃?于是我也开始挖水塘……
解放军渡过了长江,那些特务开始慌张起来,他们抓去了老于到审问室,并严刑拷打。老于回来时,身上全是伤痕,看着比我年长的党员已经被审问过了。我知道,现在该轮到我了……
我被带进了审问室,并被捆在椅子上,“江雪琴,快说出现在共产党在哪里?”我闭口不答。特务便拿出铁签,一根一根刺向我的身体……
我回到狱中时,周遭一片死气沉沉,我凌乱的衣服掺杂着一些风干的血液,空中弥漫着无言的悲哀气息。
当解放军即将到达重庆时,我和一批老党员被叫进了特务的房间,我知道我要离开了。
我走上了刑场,旁边老于身上的鲜血还没擦干。我流着泪,对着空荡荡的墙,大声说道:“我愿用我的鲜血,指引大家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胜利前夕,我却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不后悔,我以我的牺牲换来了人间的曙光!
2.在烈火中永生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情感符号,存在,原始沉淀,情感本质,编码,解码,艺术传播
在人类创造的所有的概念中,艺术这个词是最不可捉摸的,也是最不好界定的,艺术就如同生活本身那样混沌、暧昧,但却如此丰富多彩、神秘莫测。然而,从婴儿听妈妈在耳边轻声的摇篮曲,学步的幼童在纸上的信手涂鸦,学语的孩子听到的童话,乃至恋爱时的情歌、情诗,成年后一直伴随着的小说、散文、诗歌、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等,直到生命终结时,葬礼上奏的哀乐,艺术又的的确确以各种形式渗入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中,从这一层面说,艺术和生命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是由人类社会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以情感符号的形式,以艺术作品为中介,存在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接受者的思维情感之中;同时这种存在又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一、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
在这里,不准备将艺术这一概念引入哲学的广义的范畴,即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1]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即各种艺术作品的总称,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作品呢?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并没有艺术品这一概念,所以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四讲》一书中对艺术作品作了如下的诠释:埃及的金字塔、殷周的青铜器、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国与印度的佛像雕塑壁画、非洲的原始面具......等等,它们当年的创造并不是为了审美观赏,而有其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社会功利的实用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所谓艺术品其功能原非审美,它们本不是为了给人鉴赏的。“艺术品”这个概念在西方到近代才有。就今天来说,造房屋、购衣物、添家具,......也首先是为了实用。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过去农民们挖出来常常只作储存什物的坛罐使用,它们也不是审美对象……所以只有当某种人工制作的物质对象以其形体存在诉诸人的此种情感本体时,亦即此物质形体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现实地出现和存在。[2]综上所述,艺术作品的审美本质和情感本质是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最明显的界定。
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众所周知的,而人类的美感又是和人类的情感密不可分的。本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坎农 (W·B·Cannon) 提出了情绪丘脑说。他把人的情绪确定为丘脑释放的神经冲动。现在,丘脑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公认,外周刺激引起感受器官的兴奋,沿神经通路达于丘脑,并与情绪模式发生或冲突或和谐的关系。从而激起丘脑的神经冲动。这种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条件反应,它反过来调节和控制丘脑释放的神经冲动,这种经过理性控制的丘脑神经冲动,传送到内脏器官和骨络肌引起诸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流泪、捶胸顿足、眉开眼笑等等情绪反应的行为。[3]而上述的情绪反应难道不是在人们面对艺术品时经常出现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美感是一种先于艺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首先,人为一种生物体,美感产生于人类动物属性的一种快感:动物在自然进化中形成自己的快感尺度,又在自然进化中发展着自己的快感尺度。有了视觉才出现了视觉快感;有了听觉才有了听觉快感;离开海洋爬上陆地, 才有了呼吸新鲜空气的快感;出现了雌雄分化,才出现了性快感;大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了游戏的快感;脑皮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了求知欲、创造欲得到满足的快感,如此等等。从局部看,环境是否适宜是由动物的内在尺度裁决的;从进化的长河看,动物的内在尺度又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快感由心裁决,心又由自然创造,这正是我们提出“美由心裁,心由物造”的生物学根据。[4];其次,当人类社会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美感又成为一种先于艺术的原始沉淀:在最原始的生产中, 从人类利用最简单的工具一一如石器、弓箭等等开始,在这种创造、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人对自然秩序的一种领悟、想像、理解、感受和感情,而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感性结构 (劳动活动本身) 中得到统一时,就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最早的美感。其中虽已包含着朦胧的理解、想像和意向,但它首先却表现为一种感知状态,表现为感觉、知觉,它可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史前史,这即是原始积淀。可见,在这种原始的积淀中,已在开始形成审美的心理结构,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 (不是具体的自然对象,而是自然界的普遍形式规律) 的合一,产生审美愉快。由此应得出一个结论----审美先于艺术。[5]既然在艺术中,情感及由原始的情感引发的美感是艺术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艺术是一种以情感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存在。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是以先于艺术而产生的人类的原始情感为基础的。我们知道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指的是在人的感觉、意识、思维以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摄影和反映。就是说,存在和物质是同一的概念。但艺术作为一种存在似乎违背了这一法则,一般艺术品作为客观实在来说于绘画往往表现为画布上的颜料和线条的组合、于雕刻是经过人工切割的石头、于文学是印在纸上的语言符号组合、于音乐则是各种人工的声响在空气中的振动,我们感受到的艺术存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中,面对金字塔,我们不会为石头本身感动,我们所感动的是我们内心深处被触动的情感,即艺术品所指向的象征或映射到大脑中而存在的一种幻像,从这一层面看,艺术的存在似乎是在人的感觉、意识、思维之中,这也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关于艺术多年争论不休的焦点。其实,我们应当看到,人类的思维本身和客观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思维无法超越人所处的自然,“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6]所以艺术从感觉上说不管有多么神秘,本质上艺术存在的前提仍然要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基础。由于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从一生下来,思维就受到最完善的符号----语言所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是表达思维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本身已经离不开符号,再由于艺术从创作到被接受都要以思维为基础,所以艺术注定了要以人类情感的符号方式存在,就此苏珊.朗格有过精辟的诠释:艺术品是将情感 (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 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症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理能力的东西。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7]艺术作为情感符号存在有具备了语言符号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并非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崇高之极、神圣之极或神秘之极,而是由于情感的存在形式与推理性语言所具有的形式在逻辑上互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就使得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和情绪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8]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艺术作品比语言更具符号性,完全不知道它的意义也可以了解它,甚至利用它。因为一个完整而明晰地表达出来的符号,直接对欣赏者呈现出它的蕴含,只要他对于借助特定媒介面明晰表达的形式是十分敏感的话。[9]我们知道,情感直接产生于物质世界对人类感官神经的刺激及思维意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和处理,而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符号中最能直接作用于感官,并引起思维意识强烈反应的符号形式。
这里要强调的是,艺术首先是一种存在,符号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因为艺术符号并不同于信息,它不仅仅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也不具备在创造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情感的功能。因为如果只将情感理解为情感的表现和传递,我们就无法区别:人们由于情绪激动而手舞足蹈和舞蹈的肢体语言、一个人在纸上的信手涂鸦和一幅绘画、一个人为表达情绪的狂喊和诗歌之间的不同。这是因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但是,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10]
所以艺术符号是一种存在,无论创作者或者接受者,他们所作的只是发现和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艺术符号) 一旦产生,就如同它所指向的人类的情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也就如同脱离了母体的婴儿,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不因创造者的死亡或是接受者的变化而消亡,就如那在沙漠中沉睡的金字塔,复活于每一个时代中的每一个面对它们的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是一种作为情感符号的特殊的存在,这种存在有两方面含意: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物理形式存在于单件的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为情感的符号存在于人类的“为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和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之中。
二、危险的回归----艺术符号的编码与解码
我们可怜的灵魂只有通过美的符号才能从世俗脱离,升华至永恒。(阿贝.絮热)将艺术确定为人类的情感符号,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符号, 艺术家的任务自始至终都是制造符号。一件艺术品的意义只能包含在它提供给某一感官或全部感官的形式之中,而人对它的把握又必须借助于想象。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件艺术品就必须是从作为媒介的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11]当然这里需要将艺术符号和人们所熟知的符号,如语言符号区别开,因为: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因为它并不传达某种超出了它自身的意义,因而我们不能说它包含着某种意义。它所包含的真正的东西是一种意味,因此,仅仅是从一种特殊的和衍化的意义上说来,我们才称它是一种符号。它并不具有一个真正的符号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以便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尽管如此,它却没有抽象出一个可供理性思维的概念。它的意味是在形式之中直接看出来的,这种意味与一个纯粹的符号传达的意义不同,因为它并不是通过符号传达出来的,同时又与符号分离。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官的活的东西。[12]以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为例,句中的各个词组单独看是没有太多意味的,但当他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时,一个情感符号就产生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意。
那么,情感符号是怎样产生的呢?他是被创造出来的吗?在艺术哲学中,最为关键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时常为人们所争论的有关“创造”的含义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总是说艺术家“创造”了一件艺术品?画家们创造不出油彩和画布,音乐家创造不出震颤的乐音结构,诗人创造不出词语,舞蹈家也创造不出身体和身体的动态。他们只是发现和运用这些东西,正如一个厨师运用面粉和奶油制造出面包或一个纺织工人运用羊毛纺成毛线然后又用毛线织成短袜一样。[13]所以说,真正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品的物理形式,而是艺术作品中能够激发人们的想像,触动人们情感的那些意味和幻影。
艺术大师丰子恺对艺术符号中的意味有着生动的描述:“对于窗前的梅花,在我们只能观赏一下,至多低徊感叹一下。但在宋朝的梅花画家杨无咎,处处是杰作的题材;在词人姜白百,可为《暗香》、《疏影》的动机。我们看了梅花的横幅,读了《暗香》、《疏影》,往往觉得比看到真的梅花更多微妙的感动,于此可见艺术的高贵!我有时会疏慢地走过篱边,而不去注意篱角的老梅;有时虽注意了,而并没有怎样浓烈的感兴。但窗间的横幅,可在百忙之中牵惹我的眼睛,使我注意到梅的清姿。可见凡物一入画中便会美起来。梅兰竹菊,实物都极平常。试看:真的梅树不过是几条枯枝;真的兰叶不过是一种大草;真的竹叶散漫不足取;真的菊花与无名的野花也没有多大差别。经过了画家的表现,方才美化而为四君子。这不是横幅借光梅花的美,而是梅花借光横幅的美。梅花受世人的青睐,全靠画家的提拔。世间的庸人俗子,看见了梅兰竹菊都会啧啧称赏,其实他们何尝自能发现花卉的美!他们听见画家有四君子之作,因此另眼看待它们。另眼看待之后,自然对于它们特别注意;特别注意的结果,也会渐渐地发现其可爱了。”[14]由此可见,艺术家从客观世界中将人类的情感本质抽象为艺术符号,中国文人的理想人格境界被抽象为喻义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纸上浓淡不一的水墨线条组成的一种形式,感受流动的线条对视觉的刺激,而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味。所以说,真正的艺术创造并不存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接受者的情感思维中,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艺术创作是直接基于接受者的情感思维而产生的,所以这里将艺术的发生即艺术家的创造理解为一种编码 (即在符号中加载情感或美感的信息) ,将艺术的接受即大众面对艺术作品时,从感知、理解到由此而引发的情感共鸣称为一种解码,因为人类的情感或美感是先于艺术而存在的,艺术家将这些情感和美感从生活中抽象成为可以被接受者解读的符号形式,离开人类的先于艺术而存在的情感和美感,艺术的创造 (编码) 、艺术的接受 (解码) 就无从谈起。这也是艺术符号编码和解码的全部基础。
但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艺术编码 (创造) 看作对艺术符号的操纵,这会使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艺术创造是一种基于技巧的符号组合游戏。因为,一些唯美的色情图画、诗歌、小说或单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东西也具有艺术符号的形式,诉诸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情绪。但为什么我们不把它们看作真正的艺术品呢?艺术符号存在的目的决定了这一切。因为,当人自从具备了自在自为的思维意识的那天,人就从自然中被分离开来,成为自然的对立物,亚当和夏娃被驱出伊甸园就是这样的隐喻。而在人类社会中,社会关系将人再次割裂,工业化的进程更是将人异化。从动物进化到人以来,人类的情感本质和社会文化的原始沉淀在现实中变得模糊不清。但人又无时不受这些人类的本质情感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是人不容易觉察到的,在时尚女郎掏钱决定购买何种款式的衣服的那一刻,在小伙子决定追求哪个女孩的那一瞬,人类的情感本质影响着人类个体的行动,这种影响表现于生物性,是对阳光、空气、海洋、树木的亲密,对性爱的冲动、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表现于社会性,是对美与丑、真与假的分辨。而艺术符号存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对于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而一切理解又需要抽象;然而文字语言所达到的抽象对于理解情感生活又毫无用处。它们非但不能传达我们自身对生命和情感的理解,反而会歪曲和模糊它们。因此,这种理解不得不借助于符号去进行,离开了符号,就无法达到对情感生活的理解;反过来,假如不进行抽象,也就无法得到表现情感生活的符号。任何一种将要被表现和被传递的事物,都要首先从现实中抽象出来,因为任何试图把现实原原本本地表现和传递出来的作法都是不可能的,即使通过亲身体验也不能做到这一点。[15]艺术家将先于艺术的人类的情感及美感抽象为一种艺术符号,而接受者则通过艺术符号才能重新清晰地体验这些情感和美感。但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还是接受者,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艺术符号清晰地体验这种情感和美感的存在,只不过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符号中体验,而接受者在解读艺术符号中体验。由于在历史的时间坐标中,每一个时期的人都可以看作成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个点,而且人类社会越是向前推进,人和人类的本质情感就越来越疏离,相对这种疏离,人们又产生了认识、体验那种本质情感的渴求,就如同人们在情感深处对婴儿时期母亲怀抱的留恋,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艺术家的创造和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的过程其实是社会中的人借助艺术符号回归到 (即重新清晰地体验) 人类本质情感的过程。
但这种借助艺术符号的回归是危险的,这里讲的危险指的是艺术符号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在处理情感和思想的关系时产生的。“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16]为了更清楚地指明这种危险,这里将借用一个希腊神话的隐喻来说明。雅典的代达罗斯是一个建筑家和雕刻家,他被喻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被人陷害流亡到一个孤岛,为了回到故乡,他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用羽毛和蜜蜡做成双翼准备飞回故乡,出发前,他告诫儿子说:“假使飞得太低,你的翼会触到海水而湿透,就会落入大海。飞太高,你的羽毛会因太阳而着火,所以要飞在大海与太阳的中间。”在飞行中,伊卡洛斯飞得太高,强烈的阳光融解了粘合羽毛的蜜蜡,羽翼从肩上分解,他从空坠落。[17]如果我们将艺术符号比作人工的双翼,故乡比作先于艺术的人类的情感和美感,太阳和大海比作艺术中的情感和思想,那么,对艺术家来说,太偏重情感,艺术作品就会变成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让人不知所云;太偏重思想,艺术作品就会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呆板的、功能性的形式。对接受者而言,太偏重情感,解读艺术作品就会变成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只会让人产生生理的情绪冲动,而无法体验其中的文化沉淀;太偏重思想,就会使解读艺术作品成为一种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推理,产生对艺术作品牵强附会的解释,从而体验不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本质。
综上所述,艺术的创造和接受,是人们为了体验先于艺术存在的人类的情感和美感而产生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和解码如硬币的两面一般不可分割,而对这种人类的本质情感的体验依靠情感和理性共同完成,缺一不可。
三、在传播中永生的艺术
艺术作为情感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情感中,人们通过艺术符号才能最直接、最完整、最清晰地体验人类的情感本质,但人类的情感本质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艺术和社会是作为两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的,但它们既不是孤立的,又不是合为一体的。恰如身躯与灵魂,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但又无共同的目标或意义。[18]作为两个单独存在的实体,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艺术符号 (即艺术作品) 在社会中的传播行为建立的,也就是说,艺术依赖社会传播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并且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即艺术符号真正获得了生命,而社会传播本身对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宇宙中,传播是先于艺术的一种普遍现象,太阳发光发热、植物传花授粉,动物为向同伴传递食物或求爱的信息,发出声音、气味、做出各种动作;在人类社会,传播是先于艺术而产生的最古老的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从最早的声音和肢体动作到语言符号再到文字符号,人类社会在传播活动中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迈进。通过传播,人类才能共同分享和体验人类的思想情感。
从对传播的简单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而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使得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播。因为,创造和接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艺术家的创造如果离开了社会,艺术就沦为个人自娱自乐的玩具,从而失去意义。也就是说,没有接受也就没有创造。作为情感符号,艺术只有在被解读时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而艺术符号从产生到被接受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信息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将情感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即编码;而接受者把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再还原成情感信息,就是译码。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规则,也就是传播中的游戏规则:1、无论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2、传播渠道是人为控制的。3、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模式有选择地提供信息,受众则根据自已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模式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所以,艺术本身才会出现个体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阶级的各种不同的差异及属性。艺术符号只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只有在传播中,艺术符号才能影响大众的思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所以说,艺术符号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传播活动对艺术的影响中看出。
纵观艺术史,我们发现在传播中,受众和媒介对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1、由于艺术品在传播过程中所面对的受众的不同造成了艺术在社会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存在,例如在古典时代艺术与贵族发生关系就是一种贵族艺术,后来称之为精英艺术;艺术与民间发生关系就是一种民间艺术,而在现代,艺术与大众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大众的存在。或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艺术。我们将这种大众的存在看作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的存在。[19]2、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与作为载体的媒介有关。例如, 神话和史诗是口语媒介时代的产物, 它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搏斗的实践中, 通过想象和长期的“口耳”相传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史传文学和诗同是文字媒介时代的产物,它是掌握文字的文人根据历史史实所作的记载,而诗词则是文人的“专利”;戏剧 (曲) 是“口语”和“文字”相加的产物,它需要剧作家提供“剧本”,同时需要演员运用“口语”来表现;小说则是印刷时代的产物,虽然,它是从“说书”的“话本”演变过来的, 但小说的“畅销”是大众媒介时代产生的现象。它不能仅仅借助于"刻本"的印刷。而必须得到机械印刷媒介的支助才能大量印行。而电视和电影一样,是电子媒介时代的产物,它的“风行”主要得益于电子媒介这种技术手段。[20]
将艺术看作一种社会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这些人会说,艺术是一种独立的情感符号,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形式,艺术的存在重要的是形式结构而不是艺术创作的社会和道德目的,应该为艺术而艺术。在传播中,艺术必然要受到接受者和传播渠道控制者的影响,艺术会因社会和道德的目的而模糊了作为情感符号存在的本质,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创造性;因迎合大众而媚俗,失去自身的独特性、神圣感。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艺术正是因为在传播中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而受众面越广,这样的生命力就越强。有了口口相传,神话才得以流传;有了印刷媒介,小说才得以流行;有了观众、听众,才有了音乐、戏剧、电影。正是因为传播,不同的艺术类型才会被认识,艺术中的技巧、技法才会日愈成熟。大众传播本身就包融了多元的文化,这可以使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更加成熟:基于接受者的艺术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因为在大众传播中无论怎样的艺术形式都能找到它的接受者,从而产生审美价值。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变得广阔,知音难觅是社会传播不发达造成的,艺术家可以不迎合大众,而是选择艺术的接受者。当然这种选择也是双向的,对艺术的接受者,他们可以摆脱政治、道德、种族、国家的限制,体验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不过,这也对接受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因为对真正的好的艺术作品的选择需要相当的文化层次。
3.烈火中永生观后感 篇三
在影片开始不久,有一个情节,是江姐见到孙明霞。她微笑着问:“明霞,生我的气了吧?”因为我一直没看过开头,在这个情节以前就没看过了,所以不知江姐为何问了这句话(是否是因为组织没有批准孙明霞去川北?)。但那种亲切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一下就把她朴素、和蔼、平易近人的品质体现了出来。
江姐看到城门上挂着丈夫头颅的那一场,我觉得氛围营造得非常好:淅淅沥沥的阴雨、三三两两的农民、高高耸立的城门,直到江姐看清了布告,这一切安排,直接营造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
在江姐的性格中,最感染我的是她面对一切风险、考验,直至酷刑与死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镇定、泰然自若。这一点在审讯、牺牲时都表现的尤为突出。
审讯那一场,江姐的沉静和徐鹏飞的暴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一段话,听起来庄重无畏。在这时可以感到,那群拥有着各色刑具、身强体壮的特务,在她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共产党员面前,都显得尘土一般渺小。灭绝人性的毒刑拷打之下,女英雄毫不屈服,让我肃然起敬。还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不能忘:徐鹏飞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江姐的丈夫死了,留下个小孩谁来带?再过个三年五载,孩子长大了,怕是连爹妈也不认识。这时,江姐转过头背对敌人,我看到她眼里似乎闪过一丝泪光。我能够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对丈夫、儿子深深的爱。
牺牲的那一场,几次我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国际歌》音乐响起,悲壮!震撼!江姐换上旗袍,整理衣装时的从容不迫,以及和许云峰共赴刑场,向战友们挥手告别的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在我心里凝成了永恒!
4.烈火中永生观后感 篇四
第二次看《烈火中永生》时,我多少成熟些了,对那段历史也有了一些了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看过的几部以红岩英烈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烈火中永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在影片开始不久,有一个情节,是江姐见到孙明霞。她微笑着问:“明霞,生我的气了吧”因为我一向没看过开头,在这个情节以前就没看过了,所以不知江姐为何问了这句话(是否是因为组织没有批准孙明霞去川北)。但那种亲切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一下就把她朴素、和蔼、平易近人的品质体现了出来。
江姐看到城门上挂着丈夫头颅的那一场,我觉得氛围营造得十分好:淅淅沥沥的阴雨、三三两两的农民、高高耸立的城门,直到江姐看清了布告,这一切安排,直接营造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
在江姐的性格中,最感染我的是她应对一切风险、考验,直至酷刑与死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镇定、泰然自若。这一点在审讯、牺牲时都表现的尤为突出。
审讯那一场,江姐的沉静和徐鹏飞的暴怒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上级的姓名、住址我明白,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明白…”这一段话,听起来庄重无畏。在这时能够感到,那群拥有着各色刑具、身强体壮的特务,在她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员面前,都显得尘土一般渺小。灭绝人性的毒刑拷打之下,女英雄毫不屈服,让我肃然起敬。还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不能忘:徐鹏飞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江姐的丈夫死了,留下个小孩谁来带再过个三年五载,孩子长大了,怕是连爹妈也不认识。这时,江姐转过头背对敌人,我看到她眼里似乎闪过一丝泪光。我能够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对丈夫、儿子深深的爱。
牺牲的那一场,几次我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国际歌》音乐响起,悲壮!震撼!江姐换上旗袍,整理衣装时的从容不迫,以及和许云峰共赴刑场,向战友们挥手告别的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在我心里凝成了永恒!
看到最终被囚的革命者们冲出牢笼,和解放军拥抱、握手的场面,我有些辛酸。因为这毕竟只是一种完美的梦想,心中始终忘不了大屠杀中300多人遇难的惨烈。
斗争的道路坎坷不干,胜利的取得要付出鲜血的代价。影片的主人公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个人的遭遇也不一样,可是,在各式各样的严峻考验中,都表现了...人“不怕死的精神、性格”。
死对某些人来说,简直是谈虎色变。...员许云峰,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考验呢敌人把他单独监禁的地牢里,让他与外界不能取得联系。在这种情景下,许云峰想:只要有一口气,他的生命就要燃烧,他的斗争就不会停歇!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用戴着手铐的双手在石壁上不停的挖着。浑身汉流如雨,他没有歇;指头磨出了鲜血,但他还是顽强的挖着。凭着惊人的毅力,他最终打开了地狱的通道,自由,对于他来说既可望又不可及了,但他没有越狱,而把它让给了狱中的难友。他珍惜生命,他爱护生命,可是地狱的通道,只能过一次,所以他把地狱的通道让给了难友。
酷刑,是敌人的武器。竹签一根一根地插入江姐的手指,炭火吐着血红的舌头无情地炙烤着她的身体,敌人以为这样就能够打开...的口。可是,江姐每次的回笿都让敌人吃惊:“上级的姓名我明白,下级的姓名我也明白,但党规定,不许告诉敌人。她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
...员华子良,虽然他在平时人家对他是”疯",可是他在最终关键的时候并没有体现这一个,而凭着自我顽强的意志,品智救出了许多难友。
5.在烈火中永生读后感 篇五
在这个解放的前夕,鲜血染红了残阳。当歌声响起,那一个个伟岸的身躯倒下了,泰山般的牺牲,用鲜血,铺下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1948年,当丈夫身死,愤怒与悲伤充满了共产党员江雪琴(江姐)因悲伤而颤抖的心。她怀着满腔悲愤,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世事无常,叛徒甫志高的出卖,让江姐和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许云峰被捕。游击队员们前来营救,狡猾的敌人却将江姐从水路押走。
酷刑,是敌人迷信的一种武器。懦弱的人在刑具下失去了脊梁,但坚强的共产党员却要打破这个迷信。无法在许云峰嘴里套出什么东西,敌人便妄想在江姐身上打开缺口“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轻蔑地看着敌人,在无数摧残下,咬着牙,用行动向敌人反抗。撬不开的唇,诠释着共产党们的无畏。
屏幕中黑白的影象继续闪动,胜利似乎已经向他们招手,疯老头——华子良受党的指示,佯装疯子,蒙混了敌人,长期隐蔽,一次借着买菜的机会,机智地与狱外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一部分党员逃了出去,但江姐和许云峰被敌人杀害了,枪声响起,在他们的眼里,不是面对死亡的畏惧,望着前方,似乎美好的未来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们去了,去迎向敌人的枪口,去为祖国未来奋斗;他们也留了下来,留在历史星河中成为闪亮的明星,留在我们心灵深处成了那点坚守的美好… …
好象已过了一个轮回,当几十个春秋悄然滑过,当天翻地覆的祖国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之际,是否还记得几十年前激情而悲壮的日子;是否还记得那些实现了“为革命斗争到底”这个诺言的已逝的灵魂;是否还记得皮鞭打在共产党身上,迸发出来的那宁死不屈的耀眼火光… …
拍拍胸口,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华这条巨龙沉默时,一位位前辈向世界宣告着中国的力量,如今,巨龙开始了腾飞,那么我们是否该尽一份力呢,是的,今天朝气蓬勃的学子,将是未来的希望,我们需要的,是向知识的颠峰进发,那么,明天会更美好。
影片《烈火中永生》振动了一个个中华儿女的心,而今天,那一幕幕场景在我们眼前再现。
在这个解放的前夕,鲜血染红了残阳。当歌声响起,那一个个伟岸的身躯倒下了,泰山般的牺牲,用鲜血,铺下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1948年,当丈夫身死,愤怒与悲伤充满了共产党员江雪琴(江姐)因悲伤而颤抖的心。她怀着满腔悲愤,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世事无常,叛徒甫志高的出卖,让江姐和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许云峰被捕。游击队员们前来营救,狡猾的敌人却将江姐从水路押走。
酷刑,是敌人迷信的一种武器。懦弱的人在刑具下失去了脊梁,但坚强的共产党员却要打破这个迷信。无法在许云峰嘴里套出什么东西,敌人便妄想在江姐身上打开缺口“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 …”轻蔑地看着敌人,在无数摧残下,咬着牙,用行动向敌人反抗。撬不开的唇,诠释着共产党们的无畏。
屏幕中黑白的影象继续闪动,胜利似乎已经向他们招手,疯老头——华子良受党的指示,佯装疯子,蒙混了敌人,长期隐蔽,一次借着买菜的机会,机智地与狱外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一部分党员逃了出去,但江姐和许云峰被敌人杀害了,枪声响起,在他们的眼里,不是面对死亡的畏惧,望着前方,似乎美好的未来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们去了,去迎向敌人的枪口,去为祖国未来奋斗;他们也留了下来,留在历史星河中成为闪亮的明星,留在我们心灵深处成了那点坚守的美好… …
好象已过了一个轮回,当几十个春秋悄然滑过,当天翻地覆的祖国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之际,是否还记得几十年前激情而悲壮的日子;是否还记得那些实现了“为革命斗争到底”这个诺言的已逝的灵魂;是否还记得皮鞭打在共产党身上,迸发出来的那宁死不屈的耀眼火光… …
拍拍胸口,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华这条巨龙沉默时,一位位前辈向世界宣告着中国的力量,如今,巨龙开始了腾飞,那么我们是否该尽一份力呢,是的,今天朝气蓬勃的学子,将是未来的希望,我们需要的,是向知识的颠峰进发,那么,明天会更美好。
6.在烈火中永生——读《红岩》有感 篇六
——读《红岩》有感
长兴实验初中 初二(3)班 付育圆
郁郁葱葱的树木互相掩映着,杂草丛生的小道弯弯曲曲,通向山顶。攀上山顶,脚下雄奇壮丽的风景一览无余,举目四望,一块突兀的岩石映入眼帘。这块石头棱角分明,向上的一面却十分平整,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在阳光的照耀下,静静的讲述着曾经的历史„„
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平凡而又渺小的,有时甚至连一块小石头也比不上,一生短短的几十年,对于古往今来的漫漫历史,又算得上是什么呢?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反顾地将每一滴鲜血,每一份热情都交付于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交付于真理与正义,交付于民主、自由大业时,生命就不单单是个人的,就会因此而燃烧,而迸发出永恒的光华!
六十多载前,那新太阳升起前最后的奋斗和牺牲,我永远不会忘记。20世纪40年代末,在重庆歌乐山下,就有这样一群中华民族的儿女,他们被囚禁在那里,受着种种非人的虐待、惨绝人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撕咬、鲜血的飞溅、枪弹的呼啸、烈火的焚烧中,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兽性进行着殊死的较量。这群可爱的儿女身残志坚,他们精神不朽,火种不灭!
讲述这个故事的就是《红岩》。重温《红岩》,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张张普通而又不平凡的面孔。临危不惧的成岗,舍己为人的徐云峰,坚贞不屈的江姐„„他们都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付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他们当中有人看不见自己这么牺牲所为了的新中国的成立,但他们无怨无悔,从没有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遗憾。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
令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江姐,她在面对敌人酷刑时,当她的手指被敌人刺入竹签时,虽疼痛难忍,但她的回答是:“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她斩钉截铁的回答使敌人吓破了胆,束手无策的敌人只好将这些意志比钢铁还坚定的共产党员残忍地枪毙了。
7.观《烈火中永生》心得体会 篇七
在观过了,《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后,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电影中的主人公江姐想必都熟悉.江姐对 理想执着追求,她那种为了解放全人类而不是为了解放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想必大家都会被感染.从江姐短暂而闪光的一生来说,她真正做到了:“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家都知道,江姐丈夫牺牲时,孩子还不到两岁,而江姐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经义无反顾地和战友们一同走向了刑场.大家说说,这样的英雄事迹怎么能被感染人,不催人泪下呢?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奶奶大家知道吗?于蓝奶奶就是这样一个人.于蓝奶奶生在战争年代.1921年6月,于蓝奶奶出生了.1931年,只有10岁的于蓝奶奶只好跟着父母流亡到了关内.1937年,于蓝奶奶196岁,与天津两地相继失守,这是她第二次亲眼看见自己家园惨遭日寇铁蹄的践踏.这一次,她已经懂事了,不甘心做一个亡国奴.其实,两年前,当北平爆发反日学生行动时,她就积极参加了天津的“一二.一八”示威游行.1937年7月7日夜里,于蓝奶奶被沦陷了.有一天,走在街上,看见一辆辆高挂着太阳旗、满载着日本“皇军”的装甲车,轰隆隆地扎过来,她的心里难受极了.以后,于蓝奶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战争结束后,于蓝奶奶便参加了艺术.同学们,让我们像故事中的江姐学习,做一个爱国之人、爱民之人吧!
观《烈火中永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哪里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当革命的枪声再次打响,是他们冲锋陷阵;当敌人的脚步声弥漫整个世界,是他们坚持不懈;当鞭子无情地抽打在身上,是他们忍辱负重守口如瓶。他们?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影片《烈火中永生》中的重庆地区地下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英勇斗争,献出宝贵生命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坚贞不屈的伟大爱国精神,这便是红岩魂,他们就是一群具有红岩魂的英雄。
影片中最令人痛恨的人是甫志高。他本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利诱下背叛了党,背叛了相信他的人。为了所谓的职位,断然放弃自己本心,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尊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他身上荡然无存,他无耻地先后出卖了江姐和许云峰,如小狗一般在日本人前低头哈腰,阿谀奉承,其行径令人不齿。俗话说得好,恶人终有恶报,他最终死在双枪老太婆的枪下,死后如秦桧遗臭万年。
而被甫志高出卖的江姐和许云峰,则与他截然不同,可谓是天差地别,丝毫不能相提并论。
江姐,在被关进监狱后,特务们自认为她是一个突破口。且她还离开过重庆,于是他们便集中“火力”准备攻破她。一开始特务们先给她放糖衣炮弹,在他们的认知里觉得利益的诱惑是没有人能够抵挡的了的,尤其是位女性,江姐会答应的,可谁知道江姐说了句:“上级的名字我知道,下级的名字我也知道,但我就是不告诉你们。”特务们气急败坏,利诱不成,就施行酷刑。他们将十根竹签字插入江姐的指甲缝中,十指连心,这是何其的痛,可江姐硬生生得挺了下来,不曾透露出任何信息给敌人。她说“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的意志你是永远也打不倒的。”
同样的许云峰在他被抓后。特务们用怀柔政策拉拢他。先是贿赂他,带他去吃饭,请上座,敬香茶,把他奉为上宾。但许云峰不为所动,他洞悉敌人想干什么,坚持不服从,特务没办法最终也将他投入到监狱里。“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这是许云峰的执着信念。在解放前夕,特务头目亲自来找许云峰,告诉他国民党将用TNT炸毁整个重庆,而他,许云峰也会被处决。可是许云峰并不害怕、恐惧,而是淡淡一笑道:“在人民的保卫下,山城你毁灭不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是呀,在江姐、许云峰身上所展现出的便是红岩魂,一种坚贞不屈的伟大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正是红岩魂,正是具有红岩魂的白衣天使、人民警察、普通民众,中国战胜了新冠状病毒,等来了春暖花开时。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学习这种红岩魂精神。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勇往向前。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黯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唯有心中不忘“红岩魂”,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才能成为新一代祖国的栋梁!
观《烈火中永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若我未能引燃自己,发出光热,又如何能掩没炙阳留下的痕迹?
时序轮替,尘封的历史中,始终清晰的,惟奋斗者的身影。如黑黢黢的夜空中,星星撒下的金粉,将无尽的深黑点染成暖色调。
没有一个黎明前不是黑暗,也定没有一个黑暗迎不来黎明。新中国已经诞生,但在重庆,革命者却仍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渣滓洞、白公馆,他们的那份光热,在监狱里显得愈加温热。许云峰、江姐、成岗……一个个鲜红的名字在这场战争中,永远地刻在了历史坐标上。面对死亡,他们选择的是逆行而前,或者说,相比较在由国民党提供的金钱和权力,他们宁愿在解放中国的道路上为他人清除哪怕一株杂草。
人生于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可革命者们仍活着——他们得到了永生——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活在烈火中。监狱中的他们受尽了折磨,却仍期待每日山城的日出。尽管身在万丈深渊的边缘,还是向往明天的太阳能够高些、再高些……
极艰难地从己方得知新中国成立,得知中华民族也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一面国旗——五星红旗,谁也无法言语他们那时的激动与欣喜。子夜作文https:///漆黑粘稠的天空终被划破,他们从监狱的铁镣中,瞥见了曙光。利用仅有的被单缝制的五星红旗,是他们的信仰,亦是希望。一针一线,刺透了天幕间尚存的清冷,阴云散去,酿成了月光。
曾几何时,深蓝的口罩下,城市沉重地呼吸着,疫情像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城市各处,人们无处可逃,只得无力地蜷缩在角落。初时,看见有关疫情的文章,我曾以为又是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营销号借机炒作,直至县教育局发布放假公示,我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布衣之下燃着的是炎炎赤血,闪烁的是熠熠星河。战争中哪有所谓的天使,只是一群孩子披上了白衣抢在最前线将于死亡边缘徘徊的人极力扯回;战争中哪有所谓的超级英雄,仅是那些本该在家中安心度日的群众弃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往来各地筹集物资。
国难当头,中华儿女们以己之力,尽己所能,为祖国做着或多或少的一丝贡献。战争还未结束,但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浩瀚天际中,每个星辰的光或许微弱,但当汇聚成星河,便足以迸发出无尽的力量。
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华夏便长存!
观《烈火中永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我刚刚看完一部革命电影—《烈火中永生》。《烈火中永生》已拍成歌剧、电视剧,还印成了书,大家应该都听说这些革命英雄,我看了这部电影,也被里面的江姐深深感动了。
江姐原名江竹筠,她十九岁就加入了共产党,一直从事地下工作,知道重庆地下党所有工作人员,还主抓另敌人胆寒的《挺进报》。她的丈夫彭咏梧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江姐就代替老彭做下川东地下工作。敌人通过叛徒口中知道了江姐在万县的地址。江姐被捕了,敌人不断地严刑拷打江姐,但江姐英勇不屈,宁死也不说出党的机密。大家被她的坚强感动了,都十分亲切地称她“江姐”。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严刑拷打的那一刻。当竹签子钉进江姐每一根手指时,我不禁转过头去,不忍心看这一幕。当看到江姐痛昏过去又被水泼醒,却用刚毅的语气对敌人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毅志是钢铁铸成的”。我顿时热泪盈眶,不禁想到自己有时不小心擦破了一点皮,就被爸妈带进医院,还时不时流下一两滴眼泪。而且一遇到困难,就着急地直抓脑皮。可是我却没有想到那些革命者受伤,他们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他们如果遇到了困难,会十分镇定地找到解决方法。相比之下我那些小事情和革命先烈的勇敢坚强,简直就是微不甚微。
大家一定会想,这算什么战争,根本不能和抗日战争比。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极力争辩:抗日战争与这是一样的。不过,这种战争是分明和暗的,像江姐就是暗处的,既要与敌人斗争,还要掩护自己身份,因为他们是为党做地下工作,所以也十分重要。
我们要珍惜那些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观《烈火中永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我刚刚看完一部革命电影—《烈火中永生》。《烈火中永生》已拍成歌剧、电视剧,还印成了书,大家应该都听说这些革命英雄,我看了这部电影,也被里面的江姐深深感动了。
江姐原名江竹筠,她十九岁就加入了共产党,一直从事地下工作,知道重庆地下党所有工作人员,还主抓另敌人胆寒的《挺进报》。她的丈夫彭咏梧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江姐就代替老彭做下川东地下工作。敌人通过叛徒口中知道了江姐在万县的地址。江姐被捕了,敌人不断地严刑拷打江姐,但江姐英勇不屈,宁死也不说出党的机密。大家被她的坚强感动了,都十分亲切地称她“江姐”。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严刑拷打的那一刻。当竹签子钉进江姐每一根手指时,我不禁转过头去,不忍心看这一幕。当看到江姐痛昏过去又被水泼醒,却用刚毅的语气对敌人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毅志是钢铁铸成的”。我顿时热泪盈眶,不禁想到自己有时不小心擦破了一点皮,就被爸妈带进医院,还时不时流下一两滴眼泪。而且一遇到困难,就着急地直抓脑皮。可是我却没有想到那些革命者受伤,他们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他们如果遇到了困难,会十分镇定地找到解决方法。相比之下我那些小事情和革命先烈的勇敢坚强,简直就是微不甚微。
大家一定会想,这算什么战争,根本不能和抗日战争比。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极力争辩:抗日战争与这是一样的。不过,这种战争是分明和暗的,像江姐就是暗处的,既要与敌人斗争,还要掩护自己身份,因为他们是为党做地下工作,所以也十分重要。
8.在大海中永生 篇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呜咽”、“震撼人心”等词语的意思,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
3、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伟人的光辉形象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教具准备:
送别邓小平、骨灰撒大海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1、幻灯片播放人们送别邓小平的视频资料。
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邓小平爷爷逝世了,人们为他送行并沉痛悼念他。)
2、导入语:是呀,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举国哀悼、举世瞩目。伟人与世长辞、华夏儿女同悲。联合国降半旗致哀,150多个国家致电致函吊唁。邓小平爷爷的平生的最后一个心愿便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板书:飞向大海)这是要帮小平爷爷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骨灰撒入大海。来,孩子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再送小平爷爷一程。播放视频《骨灰撒大海》。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板书:撒向大海)
过渡语:好,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来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文本、体验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人们当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 ② 你能把人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范读)③(相机分辨“伴”与“拌”、理解“大海呜咽”)
过渡语:骨灰缓缓撒下,邓小平爷爷渐行渐远。这位深爱着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伟人,他又将去往何处呢?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问题:邓小平爷爷可能去了哪里?谁能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相机理解“奔腾不息”并造句)② 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接力读课文。
③他为什么要到这些地方?这里的人民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交流:祖国人民说:
港澳同胞说:
台湾同胞说;
海外侨胞说:
世界人民说: 过渡语:邓小平爷爷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他为祖国和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人们也将永远不会忘记。
你能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课文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语:是呀,邓小平爷爷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仅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而且正在继续影响着21世纪的中国,所以说他的影响超越了 ;在他的领导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的问题,而且影响了世界的格局,所以说他的影响超越了。他不仅属于,而且属于 ;他不仅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伟人,而且是世界人民心中的伟人。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再次齐读第三自然,读出你心中所有的崇敬与不舍。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让我们深情诵读这幅对联,祝小平爷爷一路走好!齐读。)
4、学习五、六自然段。
① 指名读。
② “水天一色,波翻浪涌。”小平爷爷去了哪里?
③ 小平爷爷随波浪走远了,他留下了什么?(一句话)④ 这句话。(“震撼人心”什么意思?)⑤ 是什么让我们震撼?(伟人博大的爱)
5、学习最后一段。
① 男女生分读。
② 导读:小平爷爷已经和大海完全融为一体,所以他与 大海 同在;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必将写入共和国的史册,所以他与 祖国 同在;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小平爷爷,所以他与 人民 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③ “永生”是什么意思?
④ 在大海中永生的究竟是什么?(伟人不朽的历史功勋、。)⑤ 再次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深情。
三、你想对邓小平爷爷说写什么?
四、小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3、在大海中永生
飞向大海
撒向大海 在大海中永生
9.在大海中永生教案 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透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认识小平同志及其丰功伟绩。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邓小平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做好批注。
2.交流,抓住“呜咽、痛悼“等感知不舍与留恋,从“伴”感知作者用词精妙。
3.播放骨灰撒大海视频。
4.感情朗读。
第三自然段
1.大海痛悼伟人的离去,浪花又会把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何方?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再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感知地域越来越大,感知排比的特点)
3.为什么浪花会将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这些地方?结合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深远。体会浪花不仅仅是在送别伟人,更是在歌颂伟人。
4.有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第四至七自然段
1.时近中午,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憾人心的声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读一读这句话,用心体会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回顾小平人生中的精彩瞬间。
3.书写训练“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三、选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学到那里,作者那饱含深情的文字必须让你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把课文尽情地读一读吧!(机动)
生配乐尽情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升。
同学们,让我们再看小平爷爷最后一眼吧!瞧,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他不仅仅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五、作业:
10.《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篇十
《在大海中永生》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邓小平爷爷骨灰撒大海那动人的一幕。如何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位,实施有效阅读。我主要采用了这两种阅读方法。
1.抽丝式阅读抓文脉
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是有一定的思路和层次的。在教学时,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向作者的思路回归,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整体到部分,分层阅读,让学生在自读、批划、交流中抓住文章的脉络。使文章“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层次清晰可见。纲举则目张,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会水到渠成。
2.吮吸式阅读抓精脉
11.在烈火中永生读后感 篇十一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中共地下党成员江姐、许云峰因为叛徒甫志高高密而被捕入狱。敌人为了让江姐说出D的机密,威逼利诱,严刑拷打,用皮鞭抽打江姐的身体,用竹签钉住江姐的手指,用炭火无情地烧着江姐。江姐尽管皮开肉绽,但她始终咬牙坚持,她说:“钉吧,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D员的意志是钢铁!”她还说:“头可破,血可流,D员的意志你是永远打垮不了的!”最后,在江姐和许云峰枪决而英勇就义时,他们还是那样镇定,他们这种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虽然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做出大事迹,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种百折不屈的坚强意志,生说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部电影中,我很佩服江姐,佩服她在敌人的折磨下仍能咬紧牙关;佩服许云峰,他能在地洞里徒手挖出准备越狱的秘洞;我还佩服“疯老头”华子良,他装疯卖傻十五年从而可以传递情报……
【在烈火中永生读后感】推荐阅读:
爱国影片《烈火中永生》观后感07-09
电影《烈火英雄》观后感怎么写 观看《烈火英雄》有感06-17
《烈火英雄》电影观后感10-25
烈火英雄影片个人的观后感10-05
《烈火英雄》观后影评以及观后感【合辑】10-03
爱你永生美文07-23
消防电影《烈火英雄》观后心得08-06
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07-25
愚人节作文:“永生难忘”的愚人节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