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2024-09-20

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精选16篇)

1.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一

2010年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试题

行政学原理

一、概念分析题(60分,每题10分)

1有人说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小于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所以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不大适合企业管理。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

2、面试就是面对面的考试。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

3、薪酬等于工资。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4、宏观行政效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

5、工作评价就是工作分析。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

6、华盛顿共识体现美国主流经济学,国家意志和价值观。如果正确请给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界定。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解释下人力资源“成年人口观”、“在岗人员观”、“人员素质观”的含义,并简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

2、简述影响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控制公共财政支出提出建议。

三、论述题

1、组织绩效管理流程图(略)

(1)分析绩效考评、绩效管理的异同点。【10分】

(2)对如何改进公务员绩效管理工作方法提出建议。【10分】

2、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对解决经济危机有什么启示。

【20分】

综合(二)

一、请结合中国行政立法、管制以及司法审查的“真实情况”,并举一个法律或例子(判决),指出中国现阶段行政法的总体特征,以及趋势、展望和前景。(1500字左右)50分

二、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是什么?5分 在发展问题上是怎么体现的?20分

三、(1)威廉·邓恩的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分为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分别解释其含义。

(2)政策合法化的狭义和广义理解分别是什么?(10分)

四、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请你提出解决现状的公共政策。

五、某班有90个学生,一次考试全班平均分68,标准差为8分,在90%的置信水平下,写出全班所有同学的可能分数?(已知:Z0.01= Z0.05= Z0.1=)(10分)

六、2002底要一次性筹集资金用于未来四年的建设投入。为了最小化筹集资金,公司打算运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第一年要投入100万,第二年150万,第三年120万,第四年80万。(1)投资项目A,3年期,本息回报率140%,上限50万;(2)项目B,2年期,本息回报率150%,上限60万;(3)2004年投资债券,2年期,回报率130%上限80(4)每年存入银行,利息?存款额不限。要求最小化筹集资金,请写出规划模型。

2.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二

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 教授5人, 副教授3人;拥有博士学位6人, 在读博士4人;博士生导师3人, 硕士生导师8人。目前, 行政管理专业已形成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行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与领导学、行政技术与行政实务为代表的四个稳定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其中, 公共行政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以何颖教授为代表的行政哲学研究在学界具有良好的影响。近几年来, 专业成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其中在《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达50余项, 科研经费150余万元, 其中, 主持并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4项, 主持教育部项目2项;行政管理专业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省级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专业研究成果获得各类奖励50余项。

在质量工程建设中, 专业学术带头人何颖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行政组织学和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等四门课程先后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 行政管理核心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有4人5次先后获得黑龙江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 多项教研成果获省、校级奖励。

3.美国大学管理学专业TOP 10 篇三

1881年,为了给当地培养专门的企业管理人才,美国费城商人约瑟夫·沃顿向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捐款10万美元,设立了后来举世闻名的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y)。这是美国第一所商学院。在此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管理学教育迅速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美已有40多所大学设立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而1958年当年毕业的管理学学士人数更是占了同级学士学位授予总人数的14%。

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专业经历了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案例教学派”和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理论教学派”之间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两大派别互相补充,形成了目前大多数学校兼顾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理念。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各大学管理学专业的教学逐步改变了过去偏重技术数量分析、而相对忽视企业外部动态因素分析的做法,转而开始重点研究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

名校介绍

笔者在下面的介绍中采用的是《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中美国商学院管理学专业(Management Specialty)2008年的最新排名。

哈佛商学院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该学院是工商管理学硕士(MBA)申请人数最多的研究生院,每年都有6,000余人提交申请,而每年800人左右的录取规模使得入学竞争相当激烈。

2000年以来,哈佛对其管理学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课程修读年限和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领导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训练。

2007年秋季入学的管理学新生GMAT平均成绩为707分,国际考生还需要提供TOEFL或IELTS成绩。院方鼓励申请者在每轮申请过程中尽早提交申请材料。哈佛商学院的录取分三轮进行,最后的截止日期是3月7日,2008年秋季入学的申请费为235美元(仅接受信用卡付款)。

网址:http://www.hbs.edu/mba/

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该学院的课程设置分为全日制、非全日制和在职管理班三种课程。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每年招收600名新生,学制为两年,共分6个学期;非全日制课程在晚间上课,大约需两年半至五年完成学业;在职管理班课程在周末授课,招生对象为已有至少十年工作经验的在职管理者,学制亦为两年。

2007年西北大学从4,449名申请者中招收了502名两年制和73名一年制的工商管理硕士新生。入学新生的GMAT平均成绩为703分。2008年招生分三轮进行,最后的截止日期为3月9日。申请费为225美元。

网址:http://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admissions/index.htm

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

Stephen M.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该学院的管理学研究在美国一直名列前茅。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每年可开出200余门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学院采用了8周浓缩授课的形式,使学生一年内可修多达28门课程,比一般商学院选择更多。

2007年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招收了407名工商管理硕士新生,国际新生的比例为35%。入学新生的GMAT平均成绩为701分,本科GPA平均成绩为3.3分,平均工作经验为5年。2008年招生分三轮进行,最后的截止日期为3月1日,申请费为200美元。

网址:http://www.bus.umich.edu/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该学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一般要求学生在学完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之后,第二年选一个专业方向,如制造企业管理、创立小型企业和国际工商管理等,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学院在教学中注重高科技的运用,很多管理课程的实际内容都涉及如何创立高科技公司、如何在某个行业或企业进行技术变革,以及如何运用最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等。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录取分三轮进行,最后的截止日期是3月21日,申请费用为250美元。

网址:http://www.gsb.stanford.edu/mba/index.html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该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商学院。学院共设立了18个研究中心来进行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沃顿商学院在全美首创了许多全新的国际性商务课程,并开设了第一个工商管理和硕士双学位课程。

根据目前可获得的资料,2006年沃顿商学院从6,189名申请者中招收了1,165人,其中38%为国际学生。申请者需要向院方提供GMAT和TOEFL成绩、两封推荐信和四篇Essay。三轮申请的最后截止日期是3月1日,申请费为215美元。

网址:http://www.wharton.upenn.edu/mba/index.cfm

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

该学院创立于190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商学院之一。学院充分发挥了小而精的优势,为规模较小的学生群体提供了优质的全日制教育。1:9的师生比例使教授与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接触。

学院每年的招生规模在250人左右。据目前资料统计,2006年入学新生来自全球31个国家,平均年龄为29岁,拥有平均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新生的GMAT平均成绩为699分,最高成绩780分。录取分Early Action(提前录取)和另外三轮进行,截止日期最晚是4月17日,申请费为220美元。

网址:http://www.tuck.dartmouth.edu/index.html

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该学院是美国除哈佛之外的另一所全案例教学商学院。学院以其卓越的学术声誉、融洽的校园文化、优越的就业机会和一流的师资队伍而闻名。由于采用了高密度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达顿商学院的学习强度比较大。但学院近年来实施课程改革,已适当削减了一些案例,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商业管理实践。

达顿商学院的录取分Early Action(提前录取)和另外两轮进行,最终截止日期为2月28日,申请费为190美元。

网址:http://www.darden.edu/html/default.aspx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该学院管理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美前十名之列,被誉为“真正面向21世纪的管理学课程”。学院主要看重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专业前景和个人品质,要求申请者具有卓越的智力水平、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雄心、突出的领导才能以及为社会作贡献的良好意愿。

2006~2007学年录取新生总数为515人,平均年龄28岁,入学GMAT最高成绩为790分。新生入学前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为金融服务业、投资银行业和咨询业。2008年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录取程序分三轮进行,国际学生最后的申请截止日期是2008年3月3日。申请者必须提交的材料有:TOEFL和GMAT成绩、本科GPA成绩、四篇Essay和两封推荐信,申请费为250美元。

网址:http://www.gsb.columbia.edu/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该学院建于1898年,是美国建立的第二所商学院。学院力图把国外的最新管理学内容全部结合到核心课中去,很多管理学的课程都与美国著名公司的国际咨询项目挂钩,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国际化管理经验。

2006~2007学年,哈斯商学院从2170名申请者中录取了249名新生。入学新生来自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28岁,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GMAT平均成绩为703分。2008年哈斯商学院的录取分四轮进行,最后截止日期为3月12日,申请费为175美元,这在排名前十的商学院里是最低的。

网址:http://mba.haas.berkeley.edu/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Duke University

该学院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已连续数年跻身全美前十大商学院的行列。学院近年来对管理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新生一入学就必须修读为期一年的Business Communications和Managerial Computing课程。在两年的学习期内,学生须攻读12门选修课程。此外,学院会还在每学期开始之初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团体合作和领导能力训练。

2006~2007学年,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录取了430名新生,学生平均入学年龄为29岁,拥有5年半的全职工作经验,国际学生比例为39%。GMAT最高成绩为750分,本科GPA最高成绩为3.8分。2008年富卡商学院的录取分三轮进行,最后截止日期为3月3日,申请费为185美元。

网址:http://www.fuqua.duke.edu/

对中国申请者的建议

申请者在提交自己的材料时要力求突出管理学的专业背景,并详细说明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意愿。以下是中国学生申请知名商学院管理学硕士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GMAT成绩GMAT考试是美国各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招收MBA学生的入学考试。该考试由美国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委员会(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 GMAC)发起,其主要目的是评定考生在智力水平和逻辑思维方面是否具有入学资格。GMAT成绩满分为800分(语文+数学),分析性写作满分为6分。要想进入美国排名靠前的商学院学习MBA,GMAT的分数一般要达到700分以上,分析性写作一般不低于4分。

本科GPA成绩 GPA(Grade Point Average)是美国商学院衡量申请者本科阶段学习表现的主要标准。在美国,通常计算GPA成绩的方法是将本科各科成绩按系数等级乘以学分,相加后再除以总学分。按照惯例,美国学校在计算时大多采用4分制来衡量学生成绩:90~100分的系数为4.0,80~89分的系数为3.0,70~79分的系数为2.0,60~69分的系数为1.0,0~59分的系数为0。美国商学院一般对申请者的GPA有最低分数要求。通常本科阶段的GPA成绩应在3.0以上;如果申请前十名的商学院,GPA成绩最好能达到3.5以上。如果申请者的GPA成绩较低,则需要通过GMAT成绩、工作经验、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等因素来进行弥补。如果申请者在申请时已获得或将获得硕士学位,则必须向商学院提交本科和硕士阶段全部课程的GPA成绩。

申请文书(Essay) Essay是申请者根据学校要求而写的文章,它是MBA申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创性书面文件,同时也是写作难度最大的文件。Essay是对申请者整体素质的综合考察,对商学院录取评审委员会的决定有着重大影响。

4.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四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激励,领导,决策,事业部制,企业再造

二、选择(20题,每题2分)

比较灵活

三、简答(5题,每题10分)

目标管理的特点和优点

事业部制的特征和优势

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管理沟通的作用

四、计算(2题,每题10分)

一个决策树,一个量本利分析。考试允许带计算器

五、论述(1题,20分)

5.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五

今年机缘巧合的 我报考了东北大学的物流工程,当时没想太多,然而等准备起来找资料的时候却遇到了从未遇到过多的困难,首先东大物流工程从09年开始招生,之前从没有考上过的,他们大多是要么调剂的要么是保送的,没有更多可以参考的经验和资料,真题更是没有!其次东大一般不公布近三年的真题。在此过程中我找遍了各大网站和辅导机构,答案都是否定的,暂时没有此专业的任何资料。当时在跨考网定的期末复习题,本来说有,过几天又说他们之前从没有相关资料,要给我从新研究一份,可是等过了几天他们直接说对不起,研制不出来,给我直接退款吧,无语死了。后来看华文教育有相关资料,就买了份专业课笔记,可是当资料来了一看华文的资料全是骗人的,不仅页码对不上,而且没有章节,给出的都是乱七八糟的,华文教育真是坑人。经过找资料的艰辛,对于专业课真题和资料,我彻底绝望了,当时苦恼死了,自己当初怎么报了这么个学校。最后,我只好下定决心,既然没有资料,那好吧,我就看课本,我都背下来,你考什么都行,还好专业课课本书本不是很厚,按照大纲要求的要考的12章,我把重点好好画了画,第一遍一天看一章,大概看了半个月。以后我每天早上都背,这样连看带背大概看了三四遍。

考前听一个老师说过东大经济专业曾经就出两个题目,我当时就祈祷,只要不是两个题就行!等真的到了考场的时候发现,专业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题目都是大纲中要求的,判断,选择基本都见过,书上都有,好好看看大纲就行了。

说一下题型吧

一、判断 10个(一个2分)20分

二、单选 10个(一个2分)20分

三、多选 5个(一个4分)20分

四、简答 2个(一个10分)20分

1、简述一下定量订货法的特点

2、简述一下配送中心的规划内容

五、论述 2个(一个15分)30分

1、论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画图说明)

2、论述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方法(画图说明)

六、案例 2个(一个20分)40分

1、关于大众汽车的:

(1)通过案例大众的变化有哪些?

(2)通过引用“物流”,为公司创造了那些经济效益

2、关于海尔的(1)分析海尔内部物流一体化的运作情况

6.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六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80分)

1、绝对主义国家

2、寡头统治铁律

3、诺斯悖论

4、全方位政党

5、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

6、《使民主运转起来》

7、民主和平论

8、迪维尔热定律

9、地方自治

10、社群主义

二、问题回答(每小题35分,共70分)

1、简述国家自主性概念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

2、简述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国际关系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1、无政府状态

2、相互依赖

3、全球治理

4、特别提款权

5、英布战争

6、雅尔塔体系

7、上海合作组织

8、尼克松主义

9、京都议定书

10、中美建交三原则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文化观。

2、简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代表和成果。

3、简述90年代美欧关系。

4、简述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论”。

三、论述题(40分)

7.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七

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 “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既然政治是不可回避的, 这就要求我们力求理解政治,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 并且在面临各种抉择时作出可能的最佳选择。

尽管政治如此重要, 但到底何为“政治”, 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然而近年来, 人们普遍引证并高度重视戴维·伊斯顿的论述, 他认为政治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这一论述目前被政治学界广泛接受, 表明它是有用的和适宜的。总之, “一切社会, 甚至所谓无国家的社会, 都可以说具有政治技术。就是说, 它们具有一套机构安排为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政治与价值密切相关。

既然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那么围绕着实际存在的价值, 分配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关系:分配主体与分配对象。分配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部门, 分配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价值的分配必然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以由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特定社会的价值观系统, 而社会价值观系统在现代社会往往内化在特定国家的宪法或基本法的灵魂之中。于是, 政治学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一是教育公众, 使公众作为价值分配的对象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利、义务, 并为公众从事公共职业或相关职业做准备;二是教育政府, 使政府作为价值分配的主体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力、义务。

2 关于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

2010年4月16日, 笔者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班为调查对象, 以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该班61位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61份调查问卷, 回收61份。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二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三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

2.1 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关注社会政治现象吗 34位同学选择关注, 1位同学选择基本上不关注, 26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

第二个问题是:最近一年你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是什么 3位同学选择关注石首骚乱, 8位同学选择关注唐福珍事件, 15位同学选择关注邓玉娇事件, 41位同学选择关注重庆打黑。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这些政治现象与你有关系吗 24位同学选择很有关系, 4位同学选择没有关系, 33位同学选择有点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你是如何理解政治的 4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利益分配, 13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阶级关系与斗争, 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国家政权。

第五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40位同学选择课堂教学, 24位同学选择日常生活的积累, 3位同学选择道听途说。

调查显示: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关注或偶尔关注政治现象。至于最近一年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则比较分散, 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及所接触的媒体有关。至于这些政治现象与自己的关联性,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关联。至于如何理解政治, 72%的同学都能够正确理解政治, 即政治是对利益的分配。至于获得政治知识的途径, 日常生活积累和课堂教学是两条基本途径, 其中近60%的同学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途径。

2.2 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 50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 11位同学选择一般, 没有同学选择不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非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其中35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 23位同学选择一般, 只有3位同学选择不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接受政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10位同学选择可以使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2位同学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21位同学选择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四个问题是:你对目前政治学教学的现状满意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 24位同学选择基本满意, 34位同学选择不满意。

第五个问题是:你认为目前政治学教学的效果如何?其中5位同学选择比较好, 30位同学选择一般, 26位同学选择不理想。

第六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能否有效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其中9位同学选择能够, 13位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 40位同学选择偶尔能够。

第七个问题是:你认为有效的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其中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 13位同学选择注重实际, 46位同学选择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无论是行管专业还是非行管专业的同学, 学习政治学都非常重要。至于学习政治学的目的,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及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至于政治学的教学现状, 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基本满意, 而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满意。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个问题, 即政治学的教学效果, 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半或比较好, 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不理想。这也直接决定了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解释力的问题, 2/3的同学选择的是偶尔能够, 超过1/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 只有不到1/6的同学选择能够解释社会政治现实。至于有效的政治学教学方法, 除了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以外, 其余的同学选择的是注重实际或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3 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十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中国的近代史了解吗?其中20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 32位同学选择一般, 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了解吗?其中11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 37位同学选择一般, 13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三个问题是:你阅读过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吗?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 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 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四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共同纲领》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 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 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五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五四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 13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 48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六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五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 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 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七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八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 5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 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八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八二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 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 54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九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了解吗?其中2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 21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38位同学选择不了解。

第十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情况满意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 23位同学选择一般, 25位同学选择不满意, 4位同学选择不知道, 8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一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了解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 1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35位同学选择不了解, 4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是客观政治现实的反映吗?其中4位同学选择是的, 25位同学选择大概是, 19位同学选择不是, 5位同学选择不知道, 8位同学没有回答。

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 尽量结合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是同学们所认可的基本教学方法。那么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就我国的近现代历史而言,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怎么了解,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的历史, 调查反映的情况更为糟糕, 而比较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同学并不多。而对于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文献及几部宪法, 基本上没有人认真阅读过, 了解的同学也是凤毛麟角。这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的调查相呼应了。至于规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八二宪法》,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阅读过, 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绝大多数同学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落实情况,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满意;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构成情况,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宪法对于国家机构的规定是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近一半同学选择大概是, 其余的同学选择不是、不知道或没有做回答。

3 结 论

就政治与政治现象而言, 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能够关注政治现象, 并且认为政治现象与自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是因为政治涉及的是社会利益的分配, 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 而课堂教学是获得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政治学教学情况而言,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政治学的知识对于任何专业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对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还是将来的职业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政治学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效果并不理想, 从而导致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这直接涉及的是政治学的教学方法的问题, 即理论能否联系实际。

就政治学教学方法而言, 同学们无论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了解还是现实的了解, 都是极其贫乏和残缺不全的, 从而降低了政治学的教学效果和解释力, 也无助于政治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 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 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 其所肩负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摘要:在当代中国, 大学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当代大学生成为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范的民主公民, 同时为未来从事公共职业做准备。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 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 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 其所肩负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大学,政治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8.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八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九版).2008,41-42.

9.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九

英语基础

1.Protestantism2.cultural anthropology3.Metaphysics4.cruise missiles

5.anti-semitism

1.可行性报告2.中庸之道 3.民族危机感 4.政治协商制 5.礼乐文化

6.可持续发展 7.应试教育 8.端午节 9.暂住证 10.知识产权

百科知识

1.PPI指------------

2.儒家五经

3.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学问()A.龙学 B.子学C.经学D.道学

4.有关“魏晋南北朝”正确的是()

A.晋朝的皇族是司马氏B.曹操建立魏国

C.北朝是汉族统治的政权D.南朝指宋齐梁隋四个朝代

5.“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中,“八斗”指的是()

A.苏轼B.诸葛亮C.惠施D.曹植

6.古希腊悲剧之父指——

7.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

8---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9.英国博物学家---的著作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在晚清经严复翻译成汉语,定题为-----

10直接影响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是---

A古希腊悲剧B大学才子剧C宗教奇迹剧D宗教神秘局

二,名词解释

1.敦煌2利玛窦3意识流小说4.《老子》5英法百年战争

三,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中国翻译公司签订翻译教育实习基地协议,撰写协议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建设翻译教育实习基地的意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

10.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

一.5道语法题(一题一分),跟改革后的一级一样(就是一句话,挖掉四个空,其中一个打上黑星,然后给四个选项,让你选择哪个应该填在黑星的地方)。

二.2道完形填空(共20分),每篇5个空,每空一分,共十分,另有20个假名汉字互写,每个0.5分,共十分,(这两篇文章中有一篇是南大老师编的日语N1语法详解里边的,就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的,很好的参考书)。

三.5篇阅读理解(共75分),以主观题为主,其中也穿插假名汉字的题目。

四.一篇汉译日,15分,关于中日友好方面的。

五.作文35分,题目是中日年轻人如何看待地球环境破坏,人口增加等问题的。专业综合:

文学:1.平安时代女流文学的特征(15分);

2.小野小町,松尾巴蕉,与谢芜村三首诗歌(俳句)翻译成现代日语并鉴赏(15分);

3.夏目漱石作品,文风的总结(20分)。

语言学:1.日语属于什么语种,指出该语种特点,并举例子,从文法角度说明日语特点,(30 分);

2.日语被动句类型,每种类型举一例(20分)。

历史文化:1.结合14~15世纪东亚形式谈谈堪合贸易(10分);

2.简单总结幕末开国经过(10分);

3.罗列日本工业地带(12分);

11.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一

这次研修的主题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管理”,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及专业、课程设置。一路走来,且行且思,有学习,更有比较,感知最深的是美国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任何一种办学理念的形成和确立,既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孕育于快速变革的时代环境;既经历教育实践的检验,更指导办学实践。1995年6月,巴尔和塔格在《变革》杂志发表了《从教到学:本科教学新范式》一文。这篇文章中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教育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一场由学术研究引领、政府社会推动、学校投入发展而引发的学习变革,由于科学技术关于脑科学的发展、信息革命打破了对知识的垄断而演变成一场国际性的学习革命。这场学习革命在包括州立大学在内的全美大学都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在我所研修的几所州立大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学生事务与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上。

专业和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思想和特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导,决定读什么专业、选什么课程,决定是否继续学习、转学其他专业或转入其他院校;学校的作用是辅导,尽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合理安排课程,并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对于美国大学生来讲,对所学内容不满意是可以重来的,选课就像自助餐,吃什么不吃什么,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主导权都在学生手中,但是自助品种很多,冷热搭配、荤素协调,则学校辅导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吃”好。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把主导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导权和学校的辅导义务。美国大学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实行学分制。以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为例,只要修完120个学分即可获得学位,其中通识课程40学分,专业课程40~50学分,其他为选修课程,每学期修完15个学分。学生可自主决定申请就读哪个专业或学院,若不满意还可转学,所攻读学分实行互认。学生就读大学的前两年可不确定攻读专业,先期修完规定学分后再选择就读专业,如能顺利完成规定学分,四年即可获得学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哪个学院、学什么、如何学都是自己决定的,而学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则是为学生入校、选课和完成学业提供相关指导和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就读学校、专业、课程情况,帮助学生选好每门课和协调组合好所选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防止由于未完成学业比率过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而辍学、转学,增加在校学生流失率。

研修期间,无论我们去哪所学校,都可见行色匆匆的学子,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有为自己选择提供的各种周到服务。美国大学提供直接服务和帮助,尊重学生主导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浓厚文化氛围,自然为学生所接受和欢迎。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有效的选择专业、课程,形成学生主导与学校辅导有机统一,塞勒姆州立大学(Salem   state   University)和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塞勒姆州立大学有100多个专业或辅修专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面对如此多的专业和课程,学生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科学设计自己的学习课程,这有赖于学校建立的一套有效管用的管理机制。塞勒姆州立大学设有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帮助学生确认专业方向、课程组合设置以及转换专业的辅导。学生选课可通过向学业中心申请辅导,也可以请专业教师进行辅导,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学生学业辅导工作人员的产生由教师推荐,中心雇用。在美国大学里,常常会发生在校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流失。为避免流失率过大,学校针对数学、物理等学习比较困难的课程设立辅导中心。这个课程辅导中心与其他专业的辅导中心不太一样,不仅仅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和选择课程,而且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过程的辅导。由辅导中心的教师寻找优秀学生,经征得所任课教师同意后,将学习优秀学生与困难学生一起重修课程,这样的结果是被帮助学生成绩普遍得到提升。塞勒姆州立大学的这个做法已坚持了25年,对学生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必然带来学生分流和一些专业、课程学生的流失,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实施选课制度普遍顾忌的两大问题。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在介绍学生选课时谈到,选一门课有人数限定,但对下限并无要求,选课的决定权始终在学生而不在教师。一个教师的课程选的人少,并不直接与教师的考评挂钩,但如果一直选的人少甚或没有人选,或者一个专业和课程学生的流失率持续过高,则说明这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存在问题,将对其评估产生影响。美国高校的选课制度就像超市购物,产品品种那么多,选什么不选什么,关键在顾客,没顾客选购的产品再好也没用,终究会被淘汰。实际的情况却是,进入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学生读什么专业和选什么课程都能够满足需求,但学校需要认真研究如何稳定学生的要求并达到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拥有说“不”的权利,放弃或转入其他专业或院校学习。

据了解,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每个专业的学生每年分流率在20%左右,而增加和转入的学生约占5%左右,学校一个重要工作是要通过教师努力和服务指导来控制分流率。按照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本科学制的要求是四年,最高六年。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入学前对学生的辅导服务、财政支持等,学生毕业目标年限平均在5.2年左右。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据了解,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有40%的学生因无法适应学习而完成不了学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菜单”与“口味”的差距,即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课程与学生本人的兴趣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尽管学生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大自主权,但在决定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尚未真正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设计。为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能落到实处,美国国家高校协会(AASCU)正推出一项试验性项目,选择40所州立大学,建立与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重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什么”,并创设“怎么学”的良好环境。

二是“口味”与“营养”的差距,即学生的兴趣需求与实现自我发展存在一定距离。兴趣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潜能并不总是完全一致。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自主选择权,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乔治梅森大学(Geroge Mason University)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非常注重加强学生学术指导,设立学术顾问,并建立梅森学术顾问网络,致力于信息分享、职业分享和网络服务,教育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指导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相适应的专业目标,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辅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联系的经历。

由此可见,即便在具有较大自主权和选择性的美国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学习体系,使理念的倡导到实践的真正落实,仍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程,尤其是对习惯于教室、教材、教师的传统教育体系来讲,不啻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从美国相关教育机构及高校探索情况来看,建立与之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必然选择。

以学生为中心,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并且日益成为高校实现自身发展、满足学生多元文化交流的内在需求。与我国中西部大学一样,美国州立大学也同样面临着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事业发展的任务,其中,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州立大学发展的首选。在塞勒姆州立大学、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等高校,图书馆、学生公寓、停车场等基本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他们一方面通过争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社会和校友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专业、课程设置国际化,扩大国际生的招生比例,着力满足学生多元文化交流需求,同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办学条件。

作为中美121国际项目最大合作伙伴的乔治梅森大学,目前在校生3.2万人,其中持签证注册学习的国际学生约占5%左右,来自133个国家,仅中国学生就有300余人。该校具有较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能够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举办了孔子学院,与韩国联合开办乔治梅森大学分校,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塞勒姆州立大学现有留学生510人,约占在校生的5%,来自70个国家;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为15.6%,同时他们还派出自己的学生留学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按照上述学校确定的20%~30%的国际生目标比例,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通过对美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考察,对我国中西部大学来说,其中一些工作举措和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理念的变革不仅来源理念创新的本身,更是基于理念更新的实践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并逐渐形成适应环境更新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我国高等教育同样强调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学生在学什么专业、选什么课程上,却一直缺少自主权,教师的教仍然是过去的教师、教材、教室,缺乏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创新空间。这些归根结底是缺少保证教育理念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由于科学快速发展对大脑的深入开发和信息技术对学习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对大学教育和学生学习进行实践创新和制度的重新设计。中西部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部分,更需先行一步、快人一脚,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胆略,接受来自以学生为中心的“市场”检验。

(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和个性,把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交给学生。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法》赋予学校的权力和责任,应该确保得到执行和落实。除部分基础性学科和专业受到保护和扶持外,应进一步放开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全面放开课程选择的自由权。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集中管理模式,逐步放权和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与活力,加强统筹,既保证体现中国特色课程的设置,又彰显学校自主的权利,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国情省情,还接轨世界国际。

(三)“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应持续实施,并力求精、准、深。“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定位准确,研修精准,在更新办学理念,推动中西部大学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首批五年千人培训计划即将结束,建议继续实施为期五年的新一轮千人研修计划,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建立省对州、校对校、项目对项目的精准研修计划。同时,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西部各省配套推出高级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海外研修、培训和交流计划,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推动中西部大学振兴。

12.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二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师范类专业,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师范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范生巩固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影响着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还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教育部2016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指出, 要通过教育实践促进师范类学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 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1]当前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管理仍比较薄弱, 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教学实践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规律,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就师范类专业来讲, 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巩固教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师范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掌握教师育人方法的重要平台。

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的形式多样, 根据实践时间的不同, 可以分为课内教学实践和课外教学实践。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 可以分为教学专项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根据空间的不同, 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实践与校内教学实训;校外实践又可以分为校外实训、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等, 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通过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课堂展开训练, 如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训练等。这类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校内实训一般是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的, 这种实训可以对师范生专业基础能力与教学技能展开训练, 如微格教学实训等, 有效地提高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校外实训与校内实训类似, 只是校外实训基地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成的, 一般是在中小学、幼儿园的用于在校师范生实训的场所。这种实训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与过程, 力求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教师职业的真实情况。

教育见习不同于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 一般是依据教学计划的安排, 从师范生入学起到毕业班集中实习前, 由教师带队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的一种实践形式。教育见习一般是穿插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具有时间性短, 对见习基地校干扰小的特点, 易于提高师范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

教育实习是指师范类学生在学校安排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计划安排, 到中小学或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它包含学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及教育研习等内容, 是师范教育实践的必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 学生可以更好地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认识教师岗位。

顶岗实习是指师范类学生按照既定教学计划, 到基层学校去进行一段时间 (一般是一个学期) 的顶岗任课, 进行教学实践的活动。这种全职顶替在岗教师的实践方式, 可让师范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整体验教师职业生涯。[2]

二、教学实践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但教学实践依然是师范生培养的薄弱环节, 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

目前师范生教学实践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一)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不足

目前, 我国许多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合理, 实践性强的课程偏少, 很多学校没有或缺少针对师范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的学校的很多课程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的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兼备, 实际上课时却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和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 许多课程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结合教学岗位职业意识与教师技能的内容偏少。例如, 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 重理论、轻实践, 师生互动少, 内容陈旧空洞、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

(二) 实践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师范类专业中, 无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 均存在实践指导老师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目前高校教师大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被高校聘用的, 师范专业普遍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即既有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工作经验, 又能指导实践性教学的教师。目前很多所谓“双师”型教师, 实际上仅是多考取了一本证书的“双证”教师而已。这种教师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强, 但缺乏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实践工作经历, 教学上容易“纸上谈兵”。

其次, 中小学或幼儿园这些实践单位的指导老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很多老师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对教学实践规律研究不深, 无法给师范生很好的指导。还有一些指导老师忙于完成中小学或幼儿园的本校教学工作, 无暇指导见实习学生。

总体上看, 目前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仍较薄弱, 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三) 教学实践时间不足, 实践时间与就业时间相冲突

目前, 我国许多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见实习时间短, 很多学校教学实习时间只有八至十周, 有的甚至只有六周。教学实践时间不足, 使很多实践单位的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许多指导老师因时间问题顾虑重重不敢放手, 许多实习生还来不及进入准教师的角色, 实习期就已经结束了, 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的预期效果。

在实践时间上, 目前大多数师范专业的集中实习时间都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 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年的下学期。但一般这个学年学生即要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又要准备教师招考、考公务员、准备继续升学考试或者寻找工作, 这些时间与参加教学实践的时间相冲突, 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实习中去, 影响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四) 校内外实践基地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目前, 由于前期设计不合理及近年来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等原因, 我国许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基地存在布局不合理、设备不完善、仿真度低、数量不够、投入经费不足、管理与维护跟不上等问题。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类专业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师范类实训室, 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校外实践基地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 教育实践基地存在不规范不固定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校与师范实践基地校之间的合作不稳定, 对实际基地校不敢提要求, 很多见实习基地缺乏规范性, 见实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校外实践基地有名无实, 仅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或挂了一个实践基地的牌子, 没有给师范生见实习的场所甚至没有接收见实习学生。

第二, 愿意接收见实习师范生且优质的实践基地数不多, 可接收的学生数有限。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践基地校, 经常会出现来自不同高校的师范实习生同时来校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对于这些实践基地校来说, 要做好那么多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第三, 由于见实习人数多, 接受学生见实习的基地比较分散, 各个基地校的校情又各有区别, 很难对见实习工作做统一的部署和指导。

第四, 由于担心教学的质量, 很多见实习基地校不愿让学生上岗进行教学锻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见实习的积极性和见实习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管理的措施

(一) 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教学实践

近年来,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要求加强师范专业的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因此, 师范类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一定要充分认识师范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实践课程计划, 优化课程设置, 循序渐进地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要保证教学实践的课时量, 又要结合中小学或幼儿园的教学岗位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实践的内容与方式方法, 让师范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校内外教学实践的效果。

(二)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要培养符合中小学或幼儿园实际需求、教学技能过硬的师范生, 必须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 要建立针对现有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的考核机制, 加强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既要将指导教学实践列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 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现有教师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兼课等, 使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 更好地对师范生实践技能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 要把好“选人”关, 在招聘新教师时, 既要关注学习经历和理论水平, 也要关注实践经历与行业经验。在招聘条件上, 除了招聘高学历、高职称或高理论水平的优秀人才外, 也可以从中小学或幼儿园引进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

第三, 要优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兼职指导教师激励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将作为中小学教师评奖评优和职务 (职称) 晋升的重要依据。为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高校可以优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一批富有责任心、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实践指导老师, 也可以邀请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和专家为师范生开设讲座。

(三) 加大教学实践经费投入,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师范类专业实践性强,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掌握班级管理、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能力与技巧。师范类院校要建立有关教学实践经费保障的机制, 加大对实践教育的经费投入,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为师范生打造逼真的实训环境, 让师范生通过模拟实践训练,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四)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师范类院校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沟通, 遴选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指导教师资源且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的见实习基地校, 争取在学生教学实践、教师进修、师资培训、实践基地校发展、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五) 加强教学实践管理, 努力提高教学实践质量

要提高教学实践质量, 加强教学实践管理,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管理体系, 须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教学实践贯穿于师范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其次, 建立健全教学实践管理制度, 以制度促进教学规范, 使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章可循, 使负责教学实践的有关部门及人员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 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第三, 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管理过程的监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前有科学计划, 实践中有严格管理, 实践后有考核评价。

第四, 要深化教学实践的模式与内容, 以课堂教学模拟、校内实训、见习观摩、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形式, 丰富学生的教学技能实践体验, 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Z].教师[2016]2号, 2016-03-21.

[2]程睿菁.谈如何借力顶岗实习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7) :131-132.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Z].教师[2007]4号, 2007-07-05.

[4]许广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78-80.

[5]吕岩, 郗丽清.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162-163.

[6]顾力平.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68.

[7]倪娟.对金工实习的几点思考[J].教研教改, 2009 (2) .

13.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三

一、名词解释(3分/个)

1、环境化学

2、环境生物效应

3、土壤

4、生物富集

5、优先污染物

6、剂量-效应关系

7、二次污染物

8、温室气体

9、促癌物

10、逆温和辐射逆温

二、简答题(5分/个)

1、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3、举例说明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和质体流动的原因。

4、写出水环境中含碳、氮、硫有机物在有氧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

5、土壤中腐殖质的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6、什么事电子活度PE?它与PH的区别是什么?

7、土壤的缓冲性能及其原理。

8、河流中泥沙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15分/个)

1、谈谈你对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类型的认识。

2、距离叙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

3、说明烃类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四、计算题(10分/个)

1、在一个PH为6.5,碱度为1.6mmol/L的水体中,若加入碳酸钠使其碱化,问每升需加多少的碳酸钠才能使水体PH上升至8.0,若用NaOH强碱进行碱化,每升需加多少碱?(给定PH在6.5和8.0时的阿尔法值)

2、在PH=7.0,[HCO3-]=1.25*10-3mol/l的介质中,HT2-与PbCO3(S)平衡,反应如下: PbCO3(S)+ HT2-= PbT-+ HCO3-K=4.06*10-2

14.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四

障真题

一、名词解释(7×4=28分)

1.社会保障

2.经济公平

3.失业保险

4.社会医疗保险

5.现收现付制

6.企业年金

7.赈济

二、简答题(6×12=72分)

1.简述社会保险多样化的表现

2.简述工伤保险的原则

3.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保险思想

4.简述影响生育水平的三效应理论

5.简述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

6.试述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15.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五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商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业压力的增大, 社会上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学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结合当地的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 制定出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应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素质。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学生在各课程进行实践学习时, 综合决策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 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课程, 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进行整理并分析问题,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 需要对各组的环境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 并对他们各自的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各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和短期经营决策时, 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有些课程是需要分组来完成的。例如, 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是把学生分为几组进行, 一个组就是一个团队, 代表一个企业进行决策。为了让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来销售自己的产品, 团队成员就需要进行合理分工, 有效沟通。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理论教学中, 老师讲授知识, 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 但在实践教学中, 往往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实践教学中, 找出与理论教学的差距, 找出存在的问题,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它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然而, 塔里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和国内及国外高校进行对比, 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要想高质量的进行实践教学, 就需要较充足的经费投入, 用投入的经费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基地等。实验经费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 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的象征, 也是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基本保证。

学校经管类的实验室主要有四个, 这四个实验室中有三个都可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实验用, 实验的主要教学工具是软件。学校每年都在购进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软件, 但由于经费有限, 有些课程的软件还是没有购进, 导致一些课程的实习质量有所下降。例如, 先进的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由于学校实验经费不足, 教学投入受到限制等原因, 导致基本设施的建设不到位, 成为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 实践课程缺少配套的教材

学生实践课程的掌握, 除了有较好的实验设备, 较好的老师外, 就是要有与实验课程相配套的教材, 例如, 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大纲等。学生有了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大纲后, 可以按照上面的内容提前预习, 并能在实验时, 能够熟练操作, 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知识的掌握。

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实验课中, 有很多的课程都没有实验指导书, 或者有的也都是电子版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这些电子版的, 许多老师都是在上实验课时, 给学生讲授, 没有打印出来发到学生手中, 实验课上完就完了。实践课程缺少配套的教材, 这必然会影响到预期的效果, 也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影响。

(三) 实践课程安排较少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宗旨在于,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实践课程安排得较少, 那么这些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中, 实践环节占整个课时的比例还是较少, 大部分的课程中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甚至有些课程全都是理论教学, 没有加实践环节。即使有些课程有实践教学, 也是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操作实习, 和校外企业联系得较少, 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四) 实践课程内容较单一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不能仅靠单一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的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要想让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 就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方式, 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

在学校现有的实践课程中, 实践课程主要是以校内课程实习为主, 校外企业的实习较少。校外实习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毕业实习, 只有个别的课程是带学生出去实习。实践课程内容的单一性, 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三、提高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合理投入经费

学校应转变重课堂教学, 轻实践教学的观念, 提高对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作用的认识, 把实践教学摆上重要位置和日程。学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条件, 多方筹措资金,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从物质上保证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同时, 还要规范教学, 完善各项制度, 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学校应对投入的实践经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开展模拟实验, 提高学生对于现实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 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实验室建设好后, 还必须对后续维护、实验环节及实验课程开发有足够的投入支持, 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二) 合理选择实践课程教材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 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要像专业教学的其他环节一样, 需要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 一个完整规范的配套教材。学校应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选择合理教材进行使用。许多实践课程往往缺少配套的教材, 很难购买到, 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 安排相应的老师进行撰写, 供学生使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要成功地推进塔里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 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撰写实践课程教材时, 既要有基础要求, 又要有专业要求;既要有基本技能训练, 又要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 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三) 合理安排实践课时

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 工商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应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 学生就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但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大, 理论基础知识就会掌握不够, 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

要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 对授课教师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因为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在上实践课时, 因为有些老师实践经验缺乏, 导致在给学生授实践课时, 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原因在于, 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较少, 理论课较多, 平时教师都忙于授课, 教学任务太重, 没有时间去学习实践知识。因此, 学校应多给教师出去进修的机会, 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四) 加强校企合作, 合理建设实习基地

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经常与企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应对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 条件成熟的要予以挂牌, 使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 这样能够进行科学的管理。学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 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16.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真题 篇十六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01-04

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在该专业招生,此后十多年,该专业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到2009年底,全国有 472所高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其中大多数为地方性院校。

由于面临的社会条件不够成熟,专业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不够明确等原因,目前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笔者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困境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化解,外部即专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内部即自身机制的调整。从内部调整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基于SWOT分析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

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环境

SWOT分析是一种态势分析方法,目的是通过对一个组织运营发展中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检测该组织运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以便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解决办法,扬长避短,促进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自身条件,又符合社会需求。SWOT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地方综合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构建适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表1的SWOT矩阵,为我们清楚勾勒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内在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经济社会基础是教、科、文、卫、体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务的发展,专业的涵盖面很宽。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设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专业方向,而各高校依托自身原有学科基础,在招生中对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招生方向多达30多个,毕业生所授学位包括管理学、医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学士学位,差异性很大。目前招收该专业的高校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职业特征比较典型的非综合性院校(如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体育院校、卫生医学类院校等),主要依托某个特定门类的学科优势设置专业方向,如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公共卫生管理方向、影视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影视管理方向等;二是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的优势,专业发展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比较雄厚,但缺乏突出的专业方向特色。

地方综合性大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区域性、地方性高校主要由地方财政供养,办学定位通常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地方高校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综合性,主要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办学规模比较大,教学科研实力相对较强,教学内容更侧重于普通教育。与非综合性院校相比,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研究性、应用性和复合性三个特性。研究性要求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对国内外公共管理中面临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基本分析和判断;应用性要求专业培养的人才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有解决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复合性要求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多学科素养,视野宽阔。这些特性,赋予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良好基础。同时,地方综合性大学通常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培养的人才学科、专业基础扎实,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软、硬件条件。

但是,将上述办学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是需要艰难转型的。因为多学科优势同时也带来问题,那就是没有突出的专业方向特色。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政治学、经济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由于师资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方向的整合难度比较大,难以在教学设计尤其是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特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增强。

(二)综合性地方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管理变革运动——“新公共运动”席卷全球。在这场变革中,各国政府推进“新公共管理”的做法大致包括:重新定位政府角色,通过民营化等形式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推行专业化管理,越来越多管理型人员担任部门领导;引入企业管理方法,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治理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实行绩效管理;改革原有的预算制度,推行绩效和计划预算,强调产出控制;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等。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及“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带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美国大学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晚,面临的社会条件也不够成熟,主要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迟缓与滞后,我国政府职能尚未完全实现转型;非营利组织尚未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独立力量,公共事业发展还不充分;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较低。这些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不宽松的市场就业环境,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容量相对狭小的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体制原因,我国存在着典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例如,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住房、福利制度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造成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由于经济体制造成的所有制分割、行业分割等,使得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受到限制,就业形势比部属院校更为严峻。

但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机会也是越来越明朗的:一是社区的发展推动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区域性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不断细化,需要大量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二是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政府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部分政府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准公共组织来承担,推动公益性组织、第三部门的发展,扩大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需要大量的相应人才;三是随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也会日益凸显。事实上,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于

SWOT分析的对策选择

根据对综合性地方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判断,可得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选择组。

1.WT对策。将专业特色建设立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口;同时加强专业宣传,扩大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2.WO对策。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平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ST对策。依托综合性高校多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构建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展毕业生的就业体系,缓解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4.SO对策。依托综合性高校多学科优势,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专业在区域公共事务处理和研究中的参与力和影响力,扩大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拓宽专业的发展空间。

上述对策选择组说明,无论要扭转专业发展的劣势、化解专业发展的威胁,还是要发挥专业自身的优势,抓住专业发展的机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是关键。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就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通常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式、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等环节的设计而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次明确提出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由此带动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潮。不少高校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形成诸如“3+1”、“基础+模块”、“平台+模块”、“双学位”、“主辅修制”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各专业发展的个性条件,决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要求。

根据专业的发展基础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特征,我们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涵,灵活把握人才培养方向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具有纯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征的职业体系尚未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其学科特征,更要遵循出口导向,多维发展,灵活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办出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取决于三个因素: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专业特性、社会需求。从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来看,目前我国公共事业不够发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受限,必须重视新发展方向的拓展;从专业特性上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性”使得该专业外延非常广,必须强化以能力为基础的复合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需求上看,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管理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为学生构建兼具公共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架构

由于专业定位太宽泛,专业内涵缺乏明确规范,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强等问题,大多数高校难以兼顾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一般而言,学科的职业特征较典型的院校由于专业方向比较明确,其课程体系比较重视专业方向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则相对薄弱;综合性大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其课程体系比较重视基础课程,方向性课程和特色课程则相对薄弱。这两种情况,前者忽略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后者忽略学生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要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构建兼具公共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架构,这一架构可以通过“阶梯式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来实现。

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逐步形成“梯级平台+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为学生设置四级课程体系:一是通识教育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技能基础;二是“公共管理”学科平台——为学生架构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核心知识;三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平台——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是强化学生的职业出口,突出学生专长培养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如行政管理模块课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块课程等)。实践证明,这一课程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知识结构太散、太泛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更为合理的知识体系。“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将不断探索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建设,在区域性、地方性、民族性下工夫,不断探索专业发展特色。

(三)课程模式的选择要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强调其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性、广泛性,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勇于创新,以形成对社会广泛的适应能力。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这一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

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改革课程模式,是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决定了课程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养成。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基于“主体(教师)——客体(学生)”二元对立认识论框架,强调教师单向灌输与学生机械记忆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学与学之间多层面、多向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2]。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教学中重点强化以案例教学、主题讨论、课堂辩论、情景模拟、小组学习、课题研究、角色互换体验等多种方式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对2006、2007、2008三个年级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实效性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互动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尤其在练胆量、练脑瓜、练笔头、练嘴皮、练礼仪、练协同等方面,效果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及自我锻炼的意识都得到普遍提升。

(四)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

社会实践能力是管理类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实践教学是文科专业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内容缺失、缺乏良好的软硬件支撑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设置实验教学环节。文科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工作技能、方法的训练,巩固和应用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教学过去主要属于理工科专业,近些年来在文科专业中也得到一定发展。公共事业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应该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建立、优化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习体系和形式。有效的实习方式和实习内容,是大学生体验职场、了解社会的最佳窗口,也是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韧性、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的最好平台。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形成颇具特色的教学实习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认知性的工作实习、以课题研究训练为目标的“课题研究型”实习。前者帮助学生了解公共部门相关管理的内容、方法、处理程序及要求,掌握公共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后者主要应用于毕业实习,根据专业培养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组织学生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主题调研,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实习模式的效果,得到学生的总体好评。

3.开展多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普遍性、经常性的训练上仍然存在局限,因此,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注重实践教学是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除了教学实习和实训,还通过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训练、社会调研活动、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基本要求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先导

理念有时也被解释为观念,可以理解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概念、价值取向等,教育理念则指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综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问题,首先可以归因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缺失。传统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养;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忽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新的教学教育理论流派不断崛起,由此产生许多反映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理念、多样化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等。这些教育理念导向下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致力于使教育模式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

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充分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内涵,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二)优质师资是依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执教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执教水平,激发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

(三)创新是根本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办学实践并不长,其专业内涵和外延还处于探索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要求探索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选择、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以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转型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

[2]谢清.高校文科“互动式”教学实效性研究——以公共经

济学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依儿.创新[EB/OL].http://zuo.wen.chazidian.com/

上一篇:我渴望的友情作文字下一篇: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