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专题复习题(精选8篇)
1.初中生物专题复习题 篇一
浅谈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武钢三中生物组张彬
高三高考前的总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如何有效地进行生物高考前总复习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近几年来,我们学校高三高考前生物复习采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改变原有的按教材进行复习的方式,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新的复习体系,进行跨章节的复习形式。一方面可以巩固双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内综合及学科间综合的能力培养,因此,专题复习对体现教学效果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开展专题复习比较好呢?笔者就此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我校是在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及当前社会时事、科技发展开展专题复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专题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进行组织,这是首要工作,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确定的任何一个专题都必须有根可寻,既来自于教材又要临驾于教材之上。对于开设几个专题、为什么开这几个专题、如何上好这几个专题等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根据多年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提高性原则、新颖性原则。
〈二〉收集相关材料。
这是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的前提。我们将专题内容分成两大块:学科内综合(11个专题)和学科间综合(初定4个专题)。收集一些与当代科技或热门话题相关的材料,可以为上好专题课作辅垫。这些材料既可用来丰富专题复习内容,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教学效果。比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专题中,就可以给学生事先印发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料;在复习《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一专题中,就可以收集有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华、赤潮及二垩英等材料。
〈三〉设计针对性问题。
这是如何深入教材、突出重点、体现素质教学的前提。其中要由教师来把握难易度、可行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教师本人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知识面广而扎实,而且要有充分的应变能力。在这一步中,教师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
知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类问题可以来自平时的练习,如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内容,分散在高中《生物》第二、五、六等章节,通过前后知识联系型的专题不仅能将诸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组等基本概念搞清楚,而且还能寻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一类型适用于解决一些重点内容。核酸知识、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等都可以编写成这一类型的专题。再如,高中《生物》的实验就可对其归类。如以实验材料分类,不外乎洋葱、菠菜等材料;以某项实验技能分类,可分为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以所用药液分类,可分为染色液、盐酸、蔗糖、层析液等。高中《生物》中的实验如依据上述几种分类方法分别进行归类,通过复习,遇到诸如用一个洋葱如何进行高中生物《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二个实验?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类型的专题还有生物学中的计算、生物学概念的特殊和一般等。
也可以自己设计。比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专题时,就可以选用92年一道高考题,但如果原原本本取来就没什么多大效果,因此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现有新鲜的绿叶、纱布、黑布(不透光)、指示剂(中性显绿色、酸性显黄色、碱性显蓝色)、三支试管和量筒,请利用这些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并预计实验结果”。这样一来答案就不是唯一了,这时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
三、同中求异,那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根据学生实际,实施相应课堂教学。
这是一个教法与学法的问题,在专题复习中,教师授课同样要求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因为复习与感知新教材不同,所复习的内容是旧知识,学生的兴趣往往要比感知新教材时要低,如果使用千篇一律的单一的复习方法会使学生兴趣降低,影响注意力,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为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法,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专题复习中,先给学生一些细胞工程方面的阅读材料,如有关“克隆”、“细胞融合”等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发现在书本以外生物还有许多知识,这样就可以启迪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知识;又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遗传规律》等专题中,本身内容
很丰富,而且可自行设计的问题也比较多,我们就采用谈话式教学,可以边提问边回答,也可以针对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来讲解。教师只有精心设疑,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传意能力(这是高考考试分析中发现的考生的一大弱项),而且教师随时可以发现并及时更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谈话式授课具有开放性,可以经常性地应用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当然直观教学法也很实用,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只要让学生感到生物课是轻松、愉快、有趣的,而不要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就行。
〈五〉强化训练。
精心选编习题,尽可能地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个知识点,利用其纵横交叉点组合成一道综合题,或者尽可能地把具有多层次思维跨度的知识点融进一道习题中。题目要强调科学性,避免“牵强综合”,这样可以巩固专题复习成果。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题目做到少而精,避免重复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我们始终认为,宁可教师在课前多花时间来筛选题目也不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方向。〈六〉写教后总结。
每授完一课时,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很有必要。因为不管教师课前如何精心备课,在授课过程中肯定会有新问题出现,因此在教后总结中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找不足,探寻矫正法;②写下“精彩”之处,为何成功;③学生有什么新的思维比自己更高明。每堂课后如果都能及时反思探索,延伸知识,就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以后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今综合能力要求日见提高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首要问题,而高三教学中开设专题复习,正是一条让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好途径,只是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复习的深度、广度和密度。
2.初中生物专题复习题 篇二
关键词:实验,第一轮复习,考纲
果实累累的八月即将到来, 而对于高三师生来说夯实基础的一轮复习快要到了, 马上要进入到关键的第一轮复习。对于第一轮复习来说, 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 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课本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 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 掌握解题方法, 初步形成应试技巧。由此可以看出, 这一阶段的复习策略和战术调整很关键, 既不能重复基础知识的复习, 也不能过于综合而脱离基础知识。可以说, 这也是高考解决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各种能力的提升的关键时期。“高考成败在理综, 理综成败在实验”, 由此可见实验在高考中的地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对于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 实验知识考查更是高考知识考查的重中之重, 在主观题中几年高考都占50%以上, 在一些选择题中也考察了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但实验题也是考生的软肋, 在此失分也特别多。因此, 第一轮复习中的实验专题一定要得到充分关注和充足准备。如何把握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的要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这就要求既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又要有一套科学的复习方法。
一、研读考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考纲能力要求两处提到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一是能用文字、图解、图、表格等不同形式来准确表达实验结果。二是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针对考纲要求, 在实验专题教学中, 除了要对各个重要实验过程、原理进行分析教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自己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能设计实验并预测结果。
二、建立知识网络、确立教学专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专题的课时安排和涵盖内容, 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 再把本专题的相关知识分解成相应的几个小专题, 在教学中根据每个章节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
(1) 对文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进行回顾。必修本第一册: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溶液培养法 (无土栽培) 研究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生长素发现、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顶端优势的实验、胰岛素的实验、兴奋的传导。必修本第二册: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虽然在一轮复习中对这些实验都进行了复习, 但这些实验是一些实验题目的原型, 在第一轮复习中再提出, 学生可以用实验理论进行分析, 将理解更透彻, 更利于思维发散。
(2) 复习常规实验。 (1) 物质鉴定与提取类: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 色素提取和分离, DNA粗提取与鉴定。 (2) 基本技能类:高倍镜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 (3) 生理生化类: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向性运动实验设计、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作用、设计小生态瓶、观察二氧化碳对植物的影响。 (4) 社会调查类:调查人群的遗传病、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些实验都是考纲作出要求的实验, 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必须重点复习, 让学生能掌握原理、步骤、现象结果, 并能用这些实验解答一些问题。
(3) 复习实验原则。 (1) 对照实验原则。 (2) 有多个影响因素时, 只设计一个因素为变量, 其余因素固定, 即单一变量原则。 (3) 平行重复原则。除此外, 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有实际意义和生产价值, 实验的现象或结果必须可观察、可区别。学生只有掌握实验原则, 才能更好地分析实验, 设计实验。
(4) 分析设计实验的复习。首先要复习好一般的实验程序: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这是实验分析和设计的基础。其次, 复习时要强化实验与教材有关内容的联系, 形成实验理论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统一, 要熟记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其一般步骤为: (1)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 所有实验步骤的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的这个核心来进行。 (2) 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 确定实验原理。 (3) 确定实验思路 (方法) 。首先, 应认真研究实验课题, 依据科学的实验思维方法, 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 理解题目已知条件所隐含的意义。如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其次, 根据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如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便性原则等等) , 充分利用所给器材和试剂, 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方法。 (4) 设计实验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用简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5) 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后, 根据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 分析实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实验分析和设计是实验专题中学生最难驾驭的能力, 也是最体现学生能力的地方, 因此也是高考的热点。要很好地提高这个方面的能力, 必须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原则有充分理解, 对基本的实验认真地分析。
三、实验专题的具体复习方法
实验专题的复习, 基本按照教师指导复习———学生习题训练———师生评议答案这个模式进行复习。一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第一轮复习时, 翻开课本学生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久看生厌, 况且, 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 很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疲劳感,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我们避免简单的重复, 在复习的方式和呈现知识的形式方面经常给它们换一个新面孔, 从另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 既让学生有新鲜感, 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在黑板上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可以设计情景, 和学生互动讨论出一些知识要点, 实验题特别是实验设计方面的题目主观性很强, 应该让学生多开口, 也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语言。一轮复习练习的设计:本轮复习, 主要是教师大量翻阅资料, 自己组题, 尽量避免用成题。具体做法是, 我们将手中的全部资料分发到每位高三教师的手中, 将每本练习册中相关章节的高质量的题筛选出来, 汇总到一起, 再加上已做过的题中的易错题, 共同组成一份题。
四、深刻反思
对教师来说, 反思与分析就是对练习及测试内容的分析和自我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练习及测试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考点的分类和覆盖面上, 而且还要从生物学科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 提炼出学生能力结构的欠缺点。教学反思可以从学生和解题两方面进行。 (1)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上去进行总结, 如果学生出现普遍性错误, 其原因很可能就是教师在复习中不到位、不深入, 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接受, 或是给学生自主学习、反思的时间不足, 学生未能将所学知识真正消化, 无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 从解题方面进行反思。A.对知识点的反思。每解完一道题, 要反思题目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分析一下这阶段的复习有什么不足, 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有漏洞, 以便于进一步夯实基础, 及时提取和应用知识。B.对解题方法、过程和规律的反思, 总结最优的解题方法思路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能更快地提高。
3.“微专题”引领高效生物复习 篇三
一、“微专题”的含义
本文提出的“微专题”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整合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不同于大专题复习中的某一主题,“微专题”涵盖的内容适量,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借助“微专题”组织教学,可以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化知识的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专题”的设定
(一)量化“考点” 谋划微专题
“微专题”的设定应该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依据考点整体谋划新的复习体系。将《考试说明》所列的一百多个考点按主题进行逐级分解,从一级主题到二级主题,再到“微专题”。譬如:一级主题“分子与细胞” 下就含有二级主题“细胞的分子组成”,而这个二级主题可以划分为“水”“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5个“微专题”。
基于考点量化架构“微专题”复习网络,实现了基础知识复习的全面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二)抓住“重点” 精设微专题
生物学中有些内容,历次高考都会重点考查,抓住这些重点精设专题,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以重要概念——“酶”为例,围绕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例证、实验、科学史和应用等6个方面很容易设立微专题。再如“生态系统”的复习,可以从结构、功能、应用、类群和稳态5个方面进行(如图1)。类似的微专题还有“基因”“免疫”“动物的个体发育”等等。这样的微专题具有主干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从必修到选修、从理论到实验、从科学史到现代技术的应用,跨章节、跨模块对知识进行整合,突破了教材的禁锢,也不断重组着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围绕“疑点” 突破微专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疑点”。例如,遗传物质发现实验理解不到位、遗传规律中的变化不能运用、自交与自由交配把握不准、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难以分清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复习资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并积累这些“困惑”,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为目标设置微专题,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关注“热点” 巧立微专题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高考总是贴近社会生活、联系生产实践、关注科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抓住这些热点。
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病毒”常会成为热门的命题素材,“病毒”微专题可以用来组织复习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中心法则、遗传物质发现史中的噬菌体实验、重组病毒侵染实验等。关注科技发展,是体现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发给研究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科学家,借此可以设立“生物膜系统”微专题(如图2)。
(五)变换“视角” 提炼微专题
近年高考越来越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复习时教师要经常变换“视角”,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的经验,提升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的基本学科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出不同的微专题。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去复习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生命不同层次”的观点去组织复习:个体、生态系统的“稳态”,分子、细胞、个体水平上的“克隆”,细胞内、细胞间、个体间乃至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等。有时,与实验材料相关联的“微专题”也会给复习带来一丝新意,笔者就曾用“洋葱”复习了三个实验:用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有丝分裂;用鳞片叶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用管状叶片可以提取和分离色素。
为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我们还可以从能力的不同要求去提炼专题:“图表类”“模型分析类”“数据计算类”“资料分析类”“实验类”等。以这样的视角提炼出的微专题,可以有效地强化分析图表和模型的能力、数据处理和计算的能力、新情境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
三、“微专题”复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新目标导向”策略
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个体只有在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可能发生实际的学习行为。
“微专题”复习课如果一开始就提出目标,学生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上。当然,不能像传统复习课那样,简单地把考点罗列出来作为学习目标。笔者就尝试在给出“微专题”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学过哪些知识?自己体会: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自己反思:哪些知识比较困惑?自己判断: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这种目标导向的建立策略,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水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增强了复习的参与度。
从非认知因素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不如新授课那样强烈,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也容易疲劳。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片、实验或新闻事件等的导入,结合问题情境来激活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主动建立复习目标。
(二)“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
“微专题”复习课要对已获得的知识再现和再认知,还要对知识结构再优化,建立起更高级的逻辑关系和更深刻的知识体系。教育心理学家麦基奇认为:保持和理解知识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1]endprint
笔者认为,复述策略是一种识记策略,其作用主要在于保持信息。精加工策略,则是对信息的精细加工,促进对复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当然,复习不能止步于对知识的精加工,还要运用组织策略,优化或重建认知结构,这是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微专题复习中,要针对不同内容采用恰当的认知策略,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表1(见文末)。
(三)“支架式题组”策略
除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复习课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活化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题组”策略,在“微专题”的框架内编制“基础题—经典例题—变式习题—真题演练”系列题组。
类似于支架式教学,题组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复习时的“支架”作用。“支架式题组”中各支架的功能定位和题型都有所不同:支架1——基础题,作用是快速诊断、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以判断题和填空题为主;支架2——经典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方法,进行思维建模,以分析说明题为主;支架3——变式习题,变换问题情境,通过心智技能的迁移,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支架4——真题演练,以新情境材料题为主,体现高考能力要求和导向。题组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维果斯基告诉我们,复习课也必须抓住“最近发展区”,精心搭建“题组支架”,才能让学生从初级水平逐步达到更高水平。
(四)“案例情境抛锚”策略
“微专题”如果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联系紧密,那么把知识抛锚在案例情境中就是最佳的复习方式了。譬如案例“军训中的小明”:1.军训跑步时,没吃早饭的小明突然晕倒了,如果是你该怎么紧急处理呢?2.小明继续参加军训,大量出汗,去上厕所时,发现自己的尿量很少,尿液变浓,同时觉得口很渴,这是为什么呢?3.到了傍晚军训结束后,小明觉得有些冷,穿上衣服后感觉舒服了很多,这和哪些生理调节有关呢?通过案例的三个情境,结合问题讨论,让学生复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
微专题复习围绕“锚”来设计,把“锚”抛给学生,基于案例、围绕问题解决进行聚合思维,主动运用已学知识,是解决复习课效率低下的有效策略。
“微专题”以新的组织形式引领复习,有效地避免了条线式展开、纲要式罗列、题海式训练等复习模式的烦琐和低效。新专题、新目标、新要求、新案例情境都能有效地激发、维持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合理设定“微专题”,恰当选择学习策略,使知识深刻化、体系化、灵活化。实践证明,“微专题”能高效引领高三生物复习,笔者将不断实践和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4.生物的育种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与育种方法有关的知识在教材中分布较散,且阐述的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显得不足,将它们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着重从本质上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做好学科内的综合。育种方法是遗传和变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是生物科学与当今科技发展相结合的例子,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育种的方式、原理、过程及每种育种方式的特点。
(2)能根据育种方式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育种方案并能写出几种常用的育种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情境的讨论、思考、提升自己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学会归纳比较,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态度、观念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生物育种的方式、原理、过程及每种育种方式的特点。
2、难点:根据育种方式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育种方案并能写出几种常用的育种过程
四、教学过程
1、育种的含义
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2、育种方法列表比较
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6种育种方式在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应用的异同点
3、育种案例分析
(1)植物育种的方式及过程(见表)
5.初中生物专题复习题 篇五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生物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生物教案: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专题5 酶和ATP 【考纲要求】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Ⅱ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Ⅱ 【课前回顾区】
1.请从酶的本质、作用、机理、特性,ATP的结构、转化、再生途径、意义等方面尝试构建知识网络。2.以下几种对酶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②酶可以自身合成,也可以从外界食物中获取()③酶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均可发挥作用()④酶只起催化作用()⑤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3.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酶、激素、载体、抗体与蛋白质的关系。
4.请正确说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O内符号所对
第 1 页第 1 页 应的含义
5.写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并说明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否属于可逆反应。【课堂探究区】
探究一: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典型例题1】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的影响,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 =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A、pH=a 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 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对位练习一】右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某酶促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则处理条件不可能是()A.温度不同 B.酶制剂的量不同 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 D.pH不同 探究二: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典型例题2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一)实验原理:
第 2 页第 2 页 A.___ __ B.(二)材料用具: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唾液稀释液、碘液等。(三)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②将1号、2号、3号试管分别同时放入37℃、沸水、冰块中保温5min;请回答下面问题:
(1)在上面的空白处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并补全实验步骤。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 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 _(至少写出二点)。
(3)步骤②与步骤③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______ ______ _(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号试管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该实验一般不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这将干扰实验的 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对位练习二】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
第 3 页第 3 页 鲜的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 ②温度设置不合理 ③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探究三:ATP与能量的关系及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典型例题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动物细胞内ATP生成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是()【对位练习三】反应式ADP+Pi+能量 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成分的吸收
谈谈你的收获:
第 4 页第 4 页 说说你的疑问: 【课后检测】
1.(2018新课标.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3.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有ATP的分解,但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 B.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 C.在mRNA、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等物质中,不能通过核孔的是ATP合成酶
D.在细胞的吸能反应、放能反应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中,第 5 页第 5 页 能使ADPATP的比值增大的是放能反应
4.下图表示人体肝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乙都是反应的底物 B.丙、丁的分子量之和小于乙 C.该反应过程一定发生于细胞外 D.甲、乙、丙可能都不是蛋白质
5.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下面甲图表示了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太阳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 min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
第 6 页第 6 页 ________d min。专题5 酶和ATP 【典型例题1】 C 【对位练习一】 C 【典型例题2】(1)实验原理:
A: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量,滴加碘液根据是否有蓝色出现及蓝色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实验步骤:
③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摇匀后放置在各自的温度下保温5mi 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2)酶的活性 淀粉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酶溶液的浓度和体积、PH、反应时间、实验操作顺序等
(3)不能。因为调换顺序后,2号与3 号试管中的淀粉也会被水解
(4)1号试管 水浴加热 自变量 【对位练习二】 D 【典型例题3】 B 【对位练习三】B 【课后检测】 1-4 BCDD
第 7 页第 7 页 5.(1)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2)①②③④
(3)底物已完全被消耗尽 如图虚线所示(4)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于(长于)
6.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模块 篇六
专题1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分类和俗称
专题2 溶液的酸碱性、pH和指示剂的变色 专题3 典型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4 各类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等)的条件
专题5 各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6 常见酸、碱、盐的主要物理性质、用途及保存方法
专题7 溶液增减重的定性判断及定量计算 专题8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主要应用 专题9 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检验 专题10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专题11 物质的推断 专题12 物质的制备 专题13 气体的净化、干燥、鉴定及仪器的连接 专题14 酸碱盐中典型的选择题解法探究 专题15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16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均为纯量的计算及含一定量杂质但其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以及涉及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换算的计算)专题17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专题18 溶液的有关概念
专题19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专题20 根据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专题21 根据化学式计算的技巧 专题2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
专题23 氧气、氢气、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铁等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 专题24 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铁等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
专题25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26 氢、氧、碳、铁等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常识性介绍的内容
专题27 氢、氧、碳、铁等有关物质的推断 专题28 甲烷、乙醇、甲醇、醋酸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
专题29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专题30 物质的简单分类 专题3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专题32 物质结构
专题33 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专题34 化学符号及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专题35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7.初中生物复习的点滴思考 篇七
1.持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 无疑对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丰厚的知识积累, 可以在教学中旁征博引, 使学生在宽广的眼界下理解所学知识;善于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生物学前沿技术和成果的关注, 可以促使学生与时俱进, 把高深的前沿的科学研究与所学知识体系联系起来, 从而对生物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另外, 教师还要勇于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大胆尝试适合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深入研究备考学生情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可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深入研究备考学生实际情况,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从而事半功倍。
第一,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注重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 教师适当弱化传授者的身份, 建立民主自由和平等信任的氛围, 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从“要我学、要我思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思考”。第二,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热情鼓励, 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和谐轻松的生物课堂,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美好环境, 可促进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学观念,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空间, 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 并和学生共同思考设定问题。
4.严密制订高效复习计划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考试大纲规定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测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是初中生物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 是考试试卷命题人关注的焦点。
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要求和内容, 制订高效的复习计划, 使教学复习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复习的初级阶段, 以基础知识为重点, 按照课章节顺序进行, 知识点繁多, 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不求速度, 只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复习的第二阶段, 以专题训练为主, 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线, 结成知识网, 便于学生理解与分析, 真正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复习的第三阶段。即为综合模拟阶段, 此时学生已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形成理性的生物思维方式。综合模拟训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情况, 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同时又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生物复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有针对性进行查缺补漏, 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5.灵活运用核心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版) 》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基本单位, 是位于生物学知识领域中心的概念性知识, 主要包括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教师要督促学生明确生物核心概念的重要性, 探究掌握核心概念的方式和方法。学生只有认识核心概念, 由点连成线, 再由线连成网, 方能形成可运用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为此, 灵活运用核心概念于初中生物总复习过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 初中生物复习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教师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深入研究学生情况, 同时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使复习计划和概念教学顺利推进, 从而提高生物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徐红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 2003, (7) .
[2]曾勇城.如何做好初中生物复习[J].成才之路, 2012, (13) .
8.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设计探索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17
初中历史复习课发挥着指导和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梳理、理解、整合、掌握和拓展,提升知识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并能顺利通过学科考核的重要功能。但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并未对复习课的目标、内容、设计和实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因此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呈现出各显神通的局面,其中专题复习课因其操作性较强而成为最常见的复习课型。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减负增效成为被倡导的教学理念,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也应该有所突破和发展,以摆脱知识点铺陈和练习题堆砌的惯有模式,发挥出更加有效的功用。笔者试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为例,就如何设计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作一个肤浅的剖析。
一、把握方向,准确进行专题复习的目标设计
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因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简单的重复或者是盲目的拓展。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决定授课成败的关键。
课标是进行专题复习设计的根本依据。尽管其中并未明确提出对复习课的目标要求,但是认真研读课标,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标内涵,有针对性地对本专题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合,设计复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为提高专题复习的指向性和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地区的初中历史学业考试纲要或指要是准确进行专题复习设计的重要依据。历史复习课除了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诸如中考等学科学业考核。所以,在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考核要求的研究。一般而言,考试纲要中有着较为具体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和命题原则等重要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在专题复习的设计过程中把握好学业考核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贴近学生的认知,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开展复习工作。
二、立体整合,巧妙进行专题复习的内容设计
初中历史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但其连续性相对高中来说有所欠缺,这给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内容设计,注意有效整合,是设计专题复习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的复习,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时序性设计,将本专题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从教材中抽取出来,按照从先秦到明清的时序,进行知识梳理,带领学生了解、掌握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趋势和影响。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特点,易于操作,不足之处则在于情境感不强,兴趣点缺乏,易沦为“重炒冷饭”。同时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平铺直叙的方式也容易造成学生难以从更高的层次掌握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更难以达到运用能力的要求。
由此,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内容设计上,从一开始就应以俯视的角度来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立体整合,建立交错联系,丰富资源,打造一个新的立体化的专题知识体系并呈现给学生,由此开展教学引领,为下一步的教法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的设计,可打破时序性,将所有涉及的知识内容分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消长”“官员的监督与选拔”“思想的控制与统一”四个板块进行分析和归纳,在大专题中建立小主题。这样的设计,化整为零,“冷饭新炒”,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有利于突出知识重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便于学生分类掌握知识和加强记忆;更加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按类开展认知与拓展,增强了复习的伸缩性,并能通过对各个板块分解后的再次整合,建成一个立体交叉且有核心点的专题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再认知,顺利实现专题复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
当然,在初中历史复习中,并非只有这一个专题可以进行类似的立体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题的自身特点进行创新、改造和发展,将着眼学生、重组教材、引入热点三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设计,保持独创性,并且注意与其他专题之间相互链接、延伸拓展并激活整体,将复习课更为生动、系统地呈现,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进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利的影响。
三、智慧引导,有效进行专题复习的教法设计
有了创新的内容设计作为基础,一节专题复习课的成功还需要有效的教法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探究
课标倡导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而各地区也越来越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因此,重视和引入问题探究式的复习手段显得十分必要。
复习课是一个促进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温故,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总结专题知识内容和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知新,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和推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思考,开展合作探究,把握史实联系,掌握历史认识。例如针对上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消长”“官员的监督与选拔”“思想的控制与统一”主题,教师可根据各个主题进行内容设计,在授课中因势利导,分别提出“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分配上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宰相制度的变化过程反映出怎样的实质?古代监察和选官制度发展、变化说明了君主需要怎样的官员?历代君主进行思想控制的手段有着怎样的变化?”等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现状的分类探究问题。在专题总结之后,再提出“中国的明清时期,世界主要大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趋势?中国此时有没有进行过变革政治制度的尝试?结果如何?”这样的拓展探究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史料,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活动。以这样的设计,抓住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从而调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历史知识迁移和思维的训练,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这其中,教师也不应完全放弃对学生的经验传授和引导交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发挥各自的长处,尤其是在处理重点、难点问题或解决较为艰深的知识点方面其优势更为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从浅显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面对问题,寻找突破口,逐个击破难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层层深入,在史实中寻实质,在分析中求真知,最终和教师共同获得提升机会。
2.习题精炼
初中历史复习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习题训练来反馈学习的效果。在不少复习课堂上,先讲后练、当堂训练成为一种主流,但是更多的课堂简化了“讲”而高度重视“练”。大量的习题练习和其标准化的答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复习课味同嚼蜡毫无生趣,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其难以形成必要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所以在专题复习中,坚持讲练结合、当堂巩固很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习题的精选精练,要注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并尽可能选择各地典型的中考成题,将其融合于专题内容和教法的设计中去,在恰当的地方发挥恰当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选择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题的中考探究题作为复习课的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题目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思题和解题习惯。如果是以中国古代君臣礼仪的变化为主题的题目,需引导学生加强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的感受和思考;而以“八股取士”为主题的材料解析题则需鼓励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在对设问的设计中前后联系诸如秦汉、明清各类思想控制的举措,在拓展和比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其认识,提高其阐释能力。
在专题复习中,要尽可能改变原有的教师主导下的批量练习模式,将其发展成为教师引导下的精选典型练习,注意结合专题的主题,运用同类中考例题并选择在相对恰当的环节来进行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做到量、质兼顾,不将复习课讲成习题课。同时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增强分类探究之间、知识和习题之间的转承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复习授课更为流畅生动。
3.初高中衔接
课标还提出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要与高中教学进行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而初中专题复习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良好载体。因此在初中专题复习授课中,有意识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保持对接,着眼于学生对中学历史的可持续学习是完全必要和可以操作的。
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之间的衔接,进行知识积累的准备,搭好能力发展的桥梁,同时也做好恰当的区分,把握初中复习的深度与效度,非常值得教师认真思考、探究。在知识掌握方面,可以比对高中学习中必须掌握而初中学习未曾提及的知识点(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初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在专题复习中加以适当补充,既能增强初中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促进学生宏观认识的形成,也能为高中学习做好预热。又如在能力训练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简练有效的史料并加以研读和分析的探究活动,训练学生正确把握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换位思考,增强历史体验,提升其观察、分析能力,逐渐形成论从史出和实事求是的意识。同时应尽可能给答案留有猜想和思考的空间,呈现出开放和探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历史,并能有所创新。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初中课程标准和学业考试纲要的要求,更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客观需要。但是在此过程中,务必注意不能盲目拔高,扎根于初中教学目标和学业考试要求仍然是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题】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方法12-03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复习07-25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有效策略之我见08-18
生物二轮专题复习09-25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11-21
2011高三生物综合热点专题复习01-04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10-07
初中生物讲座07-24
怎么学习初中生物07-27
初中生物教案免费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