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2024-08-25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共13篇)(共13篇)

1.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一

生物圈

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物种多样性

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

(二)遗传多样性

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控制其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金鱼品种,菊花品种2-2.5万个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2.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二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3.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三

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答题。(5分)

科学和文明是两朵并(①)开放的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②)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曾让世界(③)目。而今,世界科技的发展(A)。我们切忌沉(④)于过去,而要紧紧追赶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脚步,让中国科技的天空再放异彩!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①

(2)在A处填一个合适的成语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①慢不经心②赫赫英名③不奋不启④茫无崖际

⑤孜孜不倦⑥再接再励⑦一语双关

⑧不言而喻

3,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空。(5分)

A,学而不厌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温故而知新D,不亦乐乎E诲人不倦

(1)

”,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冷饭”。没意思,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2)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别人“

”,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3)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

”,这话一点也不假。

(4)为了给同学们最优质的帮助,杂志社的老师们设计版面、撰写稿件。忙得——o

4,观察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6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3分)

(2)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句公益性广告词。(3分)

5,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对同一句话中不同的字词进行重读,句子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试读下面的句子,你能读出几种不同的含义?(至少写出三种)(6分)

我知道你会唱歌。

6,仿写句子。(4分)

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二、阅读理解(40分)

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8分)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荚——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7,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2分)

8,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来。(2分)

教授的目的:

伽利略的目的:

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0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6题。(13分)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太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并要求你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你将怎么说呢?

一位天文学家巧妙地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一小簇大行星,一大簇小行星。”虽有点开玩笑的口气,却精练、明了,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已经发现的大行星只有9颗。记在册和编了号的小行星有4000多颗,而且更多的小行星已经发现,有待进一步证实。

论个儿,最大的小行星也不值一提,因为它比最小的大行星还要小得多。小行星虽都不大,但都绕太阳公转,而且具有行星应具有的一切特征,与大行星称兄道弟是毫无愧色的。

大行星的这些小兄弟究竟有多少呢?有人做过统计:越暗的也即越小的行星数目越大,亮于19星等的小行星在40000颗左右,它们的直径约为几百米;更小的、再暗2个星等的小行星,总数估计在50万颗左右,更不要说比这还要小、还要暗的。

那么,为什么在一小簇大行星之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这段不算太大的空间里,聚集着这么一大簇小行星呢?

这个问题摆在天文学家面前已经一二百年,许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迄今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的定论。

常提到的一种可以称它为“爆炸说”,大意是:小行星带所在的那个空间里,原先是有一颗与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它与其他行星一样,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围绕着太阳运动。后来,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某种原因,它被炸裂得粉身碎骨。碎块又互相碰撞,成为更小的碎片,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有了小行星的身份,小部分变成了流星体。

除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基本上是球形的之外,多数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这种种似乎都在支持“爆炸说”。但这一学说致命的一点是:究竟从哪里来那么大的能量,居然能把个大行星炸飞了!退一步讲,炸崩了的碎块又怎么能集中在现在的小行星带内呢?

也有人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原来这部分空间不是有一个大行星,而是多达几十个、直径都为几百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各不相同,即轨道长轴、偏心率、周期以及轨道与黄道之间的倾角都不同,但有些也不是相差得那么大。显而易见。它们在长期绕日运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彼此接近和比较接近的机会,发生碰撞甚至多次碰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这样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众多小行星。但是,今天看到的小行星也不全是碰撞后的产物,那些比较大的、基本上成球形的。是其中幸免于难的。至少是没有经过剧烈碰撞的。

“碰撞说”也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哪来那么多的碰撞机会呢?几十个那么大的天体在火星、木星问运动,就像是太平洋里有几条鱼在游动一你说,它们在水中相撞的机会有多大?

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是所谓的“半成品说”。其大意是:在原始星云开始形成太阳系天体的初期,由于木星的摄动和其他一些未知因素,这部分空间内本来就不多的物质更进一步减少,遂不具备形成大行星的条件,而只能成为“半成品”——小行星。

11,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天文学家的话巧妙在哪里?(2分)

12,请列举出本文所介绍的几种关于小行星成因的说法。(2分)

13,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1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16,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2分)

①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

②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8分)

无畏创造奇迹

江玲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亮色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来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选自《周末文汇》)

17,“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有人认为在碰到困难时应坚持不懈,但也有人认为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帮助,否则就会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的浪费。对此你怎样认为?(2分)

19,这篇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那第三道数学题是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也直到最后才点明这个青年是数学王子高斯,你觉得这样安排文章结构好吗?为什么?(2分)

20,本文从高斯的故事中概括出“无知者无畏”这样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试用一句哲理性的话概括下面这首诗,字数不限。(2分)

题西陵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1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竭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乙】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乱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日:“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日:“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6u):责骂。⑥胡:为什么。

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1)喙:()(2牒:()

(3)好草书:(

)(4)侄罔然而止:(

)

2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则以钳搏之:(2)致余忘之: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4,你觉得第二则故事中应该被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三、写作(30分)

题目:假如克隆一个我……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有真情实感;内容健康,思想积极;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①蒂②孕③瞩④湎(2),示例:一日千里

2,慢——漫奋——愤崖——涯励——厉

3,(1)C(2)A E(3)B(4)D

4,(1)一只手握着一双筷子进餐,筷子是两棵大树的变形。(2),示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5,示例:①我知道你会唱歌。(我知道,别人不知道)②我知道你会唱歌。t不要瞒我了)③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我不知道)④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会不会跳舞我不知道)

6,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7,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8,使伽利略“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

9,和“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相照应。“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

10,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11,他用一对反义词准确地概括了太阳系的主要特征。

12,爆炸说、撞击说、半成品说

13,承上启下。

14,比喻、反问;强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碰撞的机会不大。

15,介绍了小行星的成因。

16,(1)大家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载人航天的成功就是明证。(3)不科学的赞誉是谬误,是不可取的。

17,我们在不知道困难很大时会更加有信心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而在知道了困难很大时则会因害怕而举步不前。因此我们面对困难要抛开恐惧,创造性地解决。

18,略(言之有理即可)

19,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言之有理即可)

2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21,(1)hui本指鸟兽的嘴,文中借指虫子的嘴(2)rang庄稼丰收(3)h60喜欢

(4)wang迷惑

22,(1)代子方虫(2)人称代词,“我”

23,(1)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2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子不早些来问。(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30分)

4.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四

一、教材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深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新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尽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引导下思考,在交流时学习,在探究间提升。

六、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良好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对于本节,我设计了如下六个板块进行学习:

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在堂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并进行引导:同学们,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你们回想起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呢?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往事依依》,一起去探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本环节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连续性,以歌曲营造氛围,引发共鸣;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话题,构建良好的堂开始环境。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迅速进入文本。】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为了对学生前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检测,从作者简介以及字词掌握等基础知识方面着手,特别是设计了“大家感觉还有哪些字词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的能力。

初读文,整体感知

“在通读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新标对阅读的要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环节我会请一个小组同学分段为大家流畅地朗读文,学生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文中一共写了哪几事?文又是怎么将这几事串联起来的?

问题2:请一名同学把这篇的第1段以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思考这两段段在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可引导学生从结构进行分析。

初读文加之前的预习,学生应该对的思路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文中一共写了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这四事,也容易知道文中是通过语句进行串联的,这就明确了本文的行文脉络。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此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进行教学,如:个别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等,教师适机给学生以朗读指导,如第一段:在学生个别朗读及师生点评的基础上范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加深对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在分析第一段作用时,引导学生分析出“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的作用;分析结尾一段时,引导学生明确点明主题,首尾呼应的作用,告诉学生我们写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写作技巧,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型可依”。】

品读文,赏词析句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把语言品味融入到对的品读赏析中。在品读中赏味语言内涵,体会丰富情感。本环节以一个活动作为主线,即“美文要美读”

各小组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往事,细细品味,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语句引起了联想,并进行自主赏析。

好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品味、积累的语言。本环节中预设了“你可以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吗?”“你能模仿国文老师的语调和神情来入情入境地朗读吗?”“你能声情并茂地读一下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朗读训练,并穿插进行教师示范指导。

在分析第三段时,教师以“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为例,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有了教师的示范和技法指导,学生可以自主赏析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情感。

再如:品析《千家诗》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时,还可以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风光、山川美景的诗句”,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借助学生的发言由内向外进行拓展延伸。

此外老师还会适时追问:第五段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讲入神的情态,很形象。你能分析异同,理解这样描写的作用吗?并可以仿写一段描绘老师讲的情状和自己听的感受。)

【本环节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品味精美语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多渠道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并加以写作训练的指导。】

精读文,体味情感

赵丽宏先生写道:“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对于本的难点,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读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是这么进行突破的:

在堂的最后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合作交流回答如下问题:

哪一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对话,明确了读书对于漪老师成长的意义。是读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是读书,开阔了于漪老师的眼界;是读书,开启了于漪老师的心智;是读书,给于漪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是读书,使于漪老师成为了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布置作业

师生总结堂收获,自由交流发言。

作业:

积累赞颂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

2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写出推荐理由,字数不限。

5.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篇五

1、课文(我认为这一单元可以确定“成功的路是怎么走的?”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作为话题,引导学生学习这三篇文章)

《军神》这是刘伯承元帅真实的故事。这篇文章题目的一个“神”字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想法,特别是这个时代。所以这个字可以引领学生展开讨论,让这个“神”字具体化,让这个“神”字内化成学生心中的成功偶像。刘伯承元帅是一个成功者,应该这么说。军人的成功在哪里?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出。

《掌声》,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童年的故事是许多精彩,虽然小事一桩,却给人永恒的回忆,这是为什么?我想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他们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这一课的学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成功的路上,怎么走?另外,要把研究性阅读,尽可能早的引入到小学。这还是一篇学会共存的文章。认识到这一切,我们就可以以综合的思维来设计了。

《金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以寻找成功者的足迹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哲理很强,是需要学生终身来读的。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出哲理的存在。另外,这篇文章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灵感。

2、习作七(1)让玩具说话

我曾经为四年级的学生大声读了一本美国作家写的《时代广场的蟋蟀》这部书。这部书是蟋蟀、老鼠、猫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的语言非常美耐人寻味。也就是说世界许多名著就是建立在让动物、植物、建筑物等说话的基础上的。所以这次习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次非常好玩的训练。所以在引导学生写这类文章时,我建议老师提前为学生读一读像《时代广场蟋蟀》这类书,这对于提高学生写这类文章的能力是非常强的。(2)范文的“题目”值得研究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告诉学生。到这一单元为止,我们的学生应该说学了好多课文了,也读过许多书。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把学过的文章的题目拿来品一品,与学生共同研究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好的题目。因为好的题目找到了,其实就是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既而就会有文可写。所以这一单元我们最好要引导学生认识一些课题,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3)范文的“有意思”寻找

本次习作指导学生寻找到有意思比如“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四个字,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就是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学会积累有意思。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不知道什么是有意思,这样的阅读往往被称为无效的。当然因为书的问题,并非学生都能够找到,但一般的文章,或者说当然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学生还是可以找到的。对学生进行“有意思”的训练,是我们习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4)想象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能力。人只有进行思考想象阶段,一个人才能真正的平静下来,人才能真正的有着创造。所以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诺贝尔文学奖中,颁奖往往只有两类:一是写实,一是写虚。想象力的训练,就是一种写虚的训练。在这里,我们也要分清楚写虚与写假的区别,写实与实假的不同。(5)这篇文章也是要求在实践中写作

“请把你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一个童话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比一比,看谁写得有意思。” 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体会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5、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教学重点:

1、通过对表现“军神”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沃 刘 龄 匪 拒 醉 剂 施 哼 晕 勉 堪 承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 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2)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2)解词:

审视—仔细看。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巩固练习案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质疑。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精讲点拨。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四、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

2、搜集一些刘伯承的故事阅读一下。

板书设计:

20、军神

沃克医生称——刘伯承——军神(惊人的毅力)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镇定、平静—— 一声不吭 掌

声。

教学要求:

1、本教案由教案吧提供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小朋友,有人给过你掌声吗?因为什么为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么样?你为别人鼓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愿意写的同学请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板书:21 掌声)

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二、初读课文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带着你们的这些问题再走进课文,说不定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了呢。如还有不懂的,可以相互商量着解决,读书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请开始吧。

2、生自由读文。

3、课文我们又读了一遍,不知生字掌握得如何,老师把这些生字请上了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落下残疾 犹豫 骤然间 镇定 情绪 身处困境

讲述 结束 珍惜 鞠躬 忧郁 舞蹈 慢吞吞 经久不息

4、反复认读,齐读。

(二)二读课文,读通句子

1、词语我们都读准确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次要注意读通句子,句子读通了,课文就读流利了。

2、检查朗读

(1)同桌互查,每人一小节轮读(快的两遍交换)要求:A、听的习惯要好,及时纠正

B、读要响亮,有感情更好

(2)指名6人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正音。

(3)师点评过渡:读得正确流利不够,还要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三读课文,读出不理解的词

1、默读,不理解的词划下来

2、全班交流

A、骤然间:说明快、突然响起的掌声 B、经久不息:找句说词意“热烈持久”、“渐渐平息”、“掌声里走下„„”;“不息”是指什么?

C、身处困境:联系生活如缺钱、犯错误、生病、文中谁身处什么困境? D、残疾:文中指生病落下不方便走路的缺陷 E、犹豫:拿不定主意,她在想什么? F、忧郁:找个近义词来替代,反义词呢? 体会孤寂

引读1段

三、感知大意,切入掌声

1、掌声对小英有什么作用? A、“鼓励她站起来了”(掌声表扬)

B、文中怎么说——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C、不再忧郁变得——活泼开朗 D、齐读第5段体会

2、设疑:掌声的作用真不小,竟然使一个忧郁自卑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我们下堂课再去走进这充满掌声的演讲课。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吗?(小英)

2、一开始,小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投影出示】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小英?(自卑、忧郁、孤单、沉默,板书:自卑忧郁)

从哪看出小英很忧郁?

3、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4、那时的小英内心一定十分地痛苦、忧伤、寂寞。当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投影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地想:。

5、小英忧郁、自卑、沉默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把小英的心情读出来。评读。让我们一起走近忧郁的小英,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怜的小英呀!她几乎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幸好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她变得活泼、开朗了,让我们来看看开朗的小英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女生齐读)

2、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你们看行不行?她不再忧郁,开始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甚至还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不行)为什么?(走进舞蹈房,更加说明小英敢于正视和挑战自己的缺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3、你觉得变化后的小英仅仅只是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跳舞吗?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4、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英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开朗)

5、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6、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小英的来信)【投影出示】指名读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小英的句子,想想现在的小英会想什么?

2、轮到小英的时候,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她会想些什么?

【投影出示】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地想:。

3、残缺的小女孩感到自卑、紧张,害怕。那她又是怎样做的呢?(生交流)

出示: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无奈。

齐读。

4、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般的沉重,【投影出示】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地想:______________。

5、让小英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6、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2次)

7、谁能读读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 指名读。

从哪看出掌声出乎小英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让小英出乎意料)

8、假如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9、我想对小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英,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10、谁再来读第一次掌声?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1、小英一定能听懂你的掌声!谢谢你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小英感动了!

【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指名读,评读。

12、当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投影出示】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地想:。(板书:感动)(谢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

13、当小英结束了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又给了她经久不息的掌声,你又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你的演讲太棒了!.......)

14、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内心是多么得——(感激)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15、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原来我也是很棒的!同学们对我可真关心呀!)

16、但是小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17、你能读出小英内心的感激吗?指名读,评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相信你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想说些什么?

2、师深情地读第七自然段。同时出示: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3、(齐读)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4、老师搜集到了一首关于掌声的诗歌,送给大家。【投影出示】师感情朗诵。

5、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播放音乐)

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多好呀,我想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你们,感谢的掌声你还想送给谁?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美妙的读书声也响起来,让我们在歌声与读书声的美好交汇中结束今天的课!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揭示句子: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2、自由读课文,思考:

①“说也奇怪”,你认为奇怪还是不奇怪?为什么?

②“那次”,指的是哪次?

③“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小英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讨论:

①(不奇怪。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小英不再自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并不奇怪。用“说也奇怪”,表达的是一种为小英的转变感到高兴的心情。)

②(略)

③小英以前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后来呢?练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走进了舞蹈房”。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莫大§4,复述“那次演讲”的经过。练读小英来信中说的话。你认为大家注视的饿目光包含着什么?为什么?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献给别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英处于什么困境?

“掌声“指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心、鼓励和帮助)

齐读。

4、练背§4。

三、感情朗读全文

四、质疑释疑

五、作业

1、补充习题。

2、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掌声

珍惜别人的掌声

把掌声献给别人 课后作业:

一、我是拼写小能手

yuàn yì

jiǎnɡ shù

chí jiǔ

kùn jìnɡ

tóu xiànɡ

diào lái()()()()()()台儿庄实验小学网版权所有!

二、火眼金睛,辩字组词

低()

持()

投()

淡()

轮()底()

特()

没()

谈()

论()

三、找近、反义词

近义词:注视()骤然()

珍惜()

持久()反义词:犹豫()忧郁()

奇怪()

结束()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4、畅谈梦起,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适当想像,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具准备:简单的课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本课后,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具准备:简单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金子,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金子吗?金子是什么?(一种贵重的金属)

人们也常常用金子来比喻什么?(珍贵的东西、美好的心灵或品质„„)

3、今天的课文跟金子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交流反馈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自由练读。

淘金者 绝大多数 彼得·弗雷特 不甘心 附近买地 实现 金钱

挖掘

坑坑洼洼

倾盆大雨

冲刷平整

松软

绿茸茸

若有所悟

装扮

美丽

指名示范读词,读后评议是否读正确了。(注意:“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齐读生字词

3、分段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出不足,进行纠正训练。

三、精讲点拨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围绕“金子”一词用几句话说一说。

2、讨论: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没有找到真金?

(学生各抒己见)

3、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扩词。

2、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板书示范,揭示重点:

甘:笔顺为横、竖、竖、横、横

附:中间的“单人旁”应写在竖中线上。

钱:右边要充分展开,特别是斜钩要长一些。

盆:上面“分”中的一捺要展开,下面“皿”的最后一横要长,托住上面部分。

4、学生在书上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后,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适当想像,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具准备:简单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淘金者 绝大多数 彼得·弗雷特 不甘心 附近买地 挖掘 坑坑洼洼 金钱

倾盆大雨 冲刷平整 松软 绿茸茸 若有所悟 装扮 美丽 娇艳 实现

(“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二、质疑探究:

1、快速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题为“金子”,你能围绕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围绕“金子”说几句话吗?

(„„)

2、大家看看课文的内容,前后比较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问题是针对课文提出的,答案还得从课文中去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好课文。

我们要逐步学会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精讲点拨:

(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

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

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

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

(指名读,齐读)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

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你觉得他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他更吃苦耐劳)

从哪里看出他更吃苦耐劳?

(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

3、结果如何呢?

(没有发现一丁点儿、失望、连„„都没有、准备离开)

4、读到这里,你对彼得的遭遇有什么想法?

(„„)

(三)第四-七自然段

1、命运真的如此不公平吗?如果彼得就此离去,那么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故事。来,我们来读读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

自读4-7自然段。

2、你们知道彼得最后怎么样了?

(„„)

齐读第7段

(1)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们觉得他的真金是指什么?

(收获鲜花——财富——实现梦想)

(2)他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非常骄傲)

对,也就是“不无骄傲”。

3、那他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再读读4-6自然段,圈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学生交流:(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1)发现

彼得发现了什么?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情景(„„)

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很有根据„„)

你举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

(有心人、聪明人)

(2)全部精力

彼得不但是个有心人,而且非常吃苦耐劳,这点我们从上文已经感受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付诸行动。想一想,培育花卉要做哪些工作,他会怎么做呢?

(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

齐读4-6段

4、现在你找到刚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的真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5、彼得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生活有没有欺骗他?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没有亏待他?

现在你对彼得最后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再来好好第七段。

“真金”指什么?(财富、美好生活、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6、看着彼得·弗雷特骄傲的笑容,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彼得·弗雷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有什么梦想呢?从彼得·弗雷特的故事中,你对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了什么想法?

阅读后有所领悟,还能举一反三,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你不仅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还是一个把书读活了的人。

五、布置作业: 写一写

1、观察文中插图,想像彼得是如何付出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并获得成功的,把它写下来。

2、彼得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也可借用格言或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板书设计:

22、金子

绝大多数人

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 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精心培育、找到真金 课后作业:

一、我是拼写小能手

jìn

zhuānɡ bàn

ɡān xīn

qīnɡ pén dà yǔ

()()()()shí xiàn

mái tóu

ɡàn

sōnɡ ruǎn()()()()

二、把下列词语和它的反义词用线连起来

希望

失败

坑坑洼洼

满载而归 忧郁

坚硬

一无所获

平平整整 松软

开朗

犹豫不决

认认真真 成功

失望

马马虎虎

坚决果断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

2、什么东西都没得到。()

3、好像从中明白了什么,悟到了一些道理。()

4、形容雨极大 教后反思

习教学目标:

1、认识京剧脸谱,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知道有关人物的故事。

2、读背成语,了解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能联系自身谈谈对贤文的理解。

3、按规则,把“述”、“淡”、“趣”写正确,写端正。

4、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解析字面、结合课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成语及古文的大意

2、初步学习如何买卖东西,学会评价商品,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教学准备:了解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查找有关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京剧脸谱,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知道有关人物的故事。教学过程: 学用字词句

(一)认识京剧脸谱

1、放映京剧片段,认识不同颜色的脸谱,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红、黑、白、猴的脸谱,说说在哪见过的。

3、师:我国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净”这一行当就是在脸上绘画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试者说说这些脸谱是谁?是什么人物?(小组学习,集体交流)(1)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与刘备、张飞结拜兄弟,作战英勇;

(2)包公(包拯),是民间传说的铁面无私的清官;

(3)孙悟空,《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4)秦烩,南宋时的大奸臣,相传是害死岳飞的主谋。(学生完成练线)

(一)说说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

1、指名读题,注意读准:“忠勇”、“奸诈”、“正直”

2、说说各色脸谱代表什么个性:

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正直;白色代表奸诈;

猴脸有红色和黑色,表示孙悟空的忠勇的正直。

(二)讲讲有关人物故事: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人物讲讲有关故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成语

1、回顾《军神》一课,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佩之情。

师:今天我们走近军人,去学习一组描写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成语。

2、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语(同桌互读检查)

3、指名朗读正音,重点指导:戎马一生、秋毫无犯、运筹帷幄

4、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成语的意思,想想哪些读懂了,哪些没读懂?

5、集体交流,理解词义,重点指导:戎马一生、秋毫无犯、刮骨疗毒(补充故事)、运筹帷幄

6、边想象词语情境边朗读成诵

7、指名背,齐背

(二)《古今贤文•劝学篇(下)》

1、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

2、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语句的含义

3、熟读成诵

二、写好钢笔字

1、读读小发现,观察字帖,掌握捺变点的规律

2、师举例范写“淡”

3、学生描红练习

第 三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鼓励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在实际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才干。

2、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买者要会讲价钱,要会辩质量,还要有礼貌。卖者能用几句话把物品的名知称、价格、性能讲给买者听。学会买者、卖者不同说话技巧。

3、说话时态度大方、声音适量,表达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听人说话要认真、耐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培养文明和谐与他人交流的素养。

2、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交流位置,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应如何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重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场地布置;买卖展销会情景实录;小红花奖章。

2、学生准备:走进商场、菜市场观察大人买卖;每个学生自备两件玩具或图书等并标出价格。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买卖场

1、播放买卖展销会实录。要求学生注意听推销员与顾客的对话内容。

二、做个小推销员

1、创设情境。当推销员——推销本公司的产品(自己带来的物品)。要求学生以“推销员的身份来宣传,推销产品,重点是把物品的样子、性能说生动,让

“顾客”喜欢。

2、讨论:如果你是推销员,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个好价钱,该怎么说?

3、以同桌为单位,互夸物品,互提问题。(注意礼貌用语)

4、指名上台表演,如果台下的“顾客”对物品有疑问,可向“推销员”请教。

5、评选“超级推销员”。老师扮演一位苛刻型的顾客,很会斤斤计较,谁能把自己公司的产品推销给他,谁就可以获得“超级推销员”称号,并获得小红花奖章。

三、学当小顾客

1、请每一小组长做推销员,组员们分别当一次小顾客,上前去要价、讲价,买到自己喜爱的物品。

2、讨论:当一名聪明的顾客,要学会哪些买东西的技巧?师生归纳:买东西要会讲价钱,要会辩质量,说出物品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还要有礼貌。

3、评选“聪明小顾客“。面对几名”超级推销员“自愿上台争当“小顾客”的同学,谁能在讲价钱,辩质量,有礼貌等方面做得很出色,那他就可以获得“聪明小顾客”称号,并同时获得小红花奖章一枚。

四、生生交际

以四人一组进行交际。先做小推销员,把自己喜欢的产品卖个好价钱;再做小顾客,从别人那里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

6.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六

苏教版

教学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2.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通过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来了解安恩。

课前预习:

1.生字词注音、识义。

2.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中短篇小说集)等。3.朗读课文,熟悉小说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预习反馈:PPT出示生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问题探究

问:读了这篇小说,你觉得这个小说的结尾给你感觉是意料之外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学生分成两种观点后,请学生针对各自的观点找出依据,说出理由。情理之中的依据: 1.小说开头就点明了“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安恩不太像做买卖的人,同时,她并没有炫耀她的奶牛。)2.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环境描写,用 “闹”反衬安恩的“静”,喧闹的环境让安恩显得并不引人注目。

这句动作神态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3.“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可以看出安恩和奶牛的亲密关系。)4.“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神态描写,看出她是一个安静,不引人注目的人。)5.安恩面对买主一次次的询问都回答“它是不卖的”

(通过前面的多次暗示性交代,结尾安恩再告诉我们她到集市上来不是卖奶牛的,我 1 们就觉得这个结尾并不突然,还是合情合理的。)意料之外的依据:

1.“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这是衣着外貌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不富裕。穿着旧,但干干净净。这样一位老人或许是需要卖掉牛来赚钱的。)

2.“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文中分别写了四拨人都要来买奶牛。

(说明奶牛是一头好奶牛,非常的抢手,应该容易出手,也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是最后都遭到了安恩的拒绝,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3.“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一个充满诱惑的价格,本以为会打动安恩,但仍然遭到安恩拒绝,安恩的窘迫也并非是因为拒绝了高价,而是因为周围人对自己的不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

刚才我们找出的句子中,从安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中,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安恩 ——认真,勤劳,过得有尊严,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板书:安恩——简朴 有尊严 爱怜奶牛

五、作业: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 结尾(运用人物描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2.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回顾安恩的人物形象。

二、探究主题。

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安恩对待奶牛已经超越了人和动物的关系,安恩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和尊重,她不仅关心奶牛的吃喝,还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可谓爱心无限。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板书:安恩——精神关怀

学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理解主题: 1.安恩孤独吗?

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安恩才能真正理解孤独的奶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除非这两个人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让自己用一颗开放的心胸面对世间的一切,多体验才能多理解。2.清贫、孤独的安恩并不让我们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人,反而让我们觉得她可敬。为什么?

因为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虽然贫穷却不抱怨,虽然年迈却不怠惰,虽然孤独却不寂寞,她用“勤劳尊严”将朴素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她用谦和友善让冷寂的人生变得 2 温情脉脉。

二、语言赏析

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作者是用哪些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这些买牛人的?这些语言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挑剔”“锱铢必较”“死乞百赖”“纠缠”含有比较明显的贬义,用来表现生意人的精明、小气;

“惶惑”“踌躇不决”刻画人物在听到安恩回答后表现出的意外神情,“精明利落”“扬长而去”写屠夫的形象,生动传神;

“说长道短”“刨根究底”表现集市上的人们对安恩的不理解。

(补充:可以从课文其他描写中找出精彩的词句进行赏析。)

三、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有区别吗?为什么?

7.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七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 段与篇的知识, 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 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 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 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 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 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 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 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 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 应该说更为全面, 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 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 可以统计出: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 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 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 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 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 如《劝学 (节选) 》中的“劝”、“绝”、“假”, 《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 了解这些词的义项, 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 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 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 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 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 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 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 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 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 如: (1) 衬托, 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 (2) 缘情体物, 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对景物细致地体察, 写出景物的特点。 (3) 婉转, 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 (4) 理趣, 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 (5) 典丽, 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 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 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 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 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 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 并不局限于其定义, 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 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 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 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 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 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 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 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 打乱文体顺序, 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 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 如例一所示。那么, 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 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 (《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 、《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 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 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 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 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 生成新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 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 在基础教育中, 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 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 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 (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 、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 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 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 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 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 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 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 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8.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八

1照样子,写词语。

秋雨萧萧往事悠悠

井井有条翩翩起舞______、_______、

火红 雪白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很多,例如: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看。__________: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________

此外,我还知道其他表示“看”的词语有(越多越好,3个得满分,每多写3个加1分):

3神话故事是文学殿堂的瑰宝。《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的名篇。在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知道许多希腊神话中的神,例如主神宙斯、_______、______、等等。许多成语也跟神话故事有关,例如开天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我读到“林则徐、关天培、岳飞”这些民族英雄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成语:_________;每当我读到司马迁、苏轼、李时珍这些饱学之士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成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七、我能填: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16分)

1充满神奇色彩的九寨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________,古木参天,________,________,是个充满________的人间仙境啊!

2月夜,站在洞庭湖岸边。我会情不自禁的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除夕之夜,听到屋外爆竹声声,我会轻声吟诵起____________的诗句。

3我会对对子:和风对___________,白云对海马对__________,古木参天对_______,春回大地千山秀对________,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

4“不一会儿,这小家伙______________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谁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寥寥数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美好画面,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__________,也能感受到__________。这正是“________”?

5今年4月份,我校邀请了著名作家曹文轩来校做报告,并开展了“走近曹文轩,感受纯美文学”读书活动。我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会仿:照样子,我也会创造。(4分)

1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当做人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起了,“呼呼”声好像在向天地万物示威。小树在风中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树叶也“簌簌”地离开了树枝。垃圾袋飞上了天空,被窗前的树枝钩住了,在风中“哗啦——晔啦”地嚷着……(写一两句话,用上拟声词)

九、我会说:听懂对方的话,为对方着想,为别人分忧,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5分)

一天,小明和小华相约一起去观看冰雕展。小明准时来到了车站等小华,可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小华还是没有来。等,还是不等,让他左右为难。这时小东看到了小明。他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呢?争取在其中用上一两句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

小东:小明你准备到哪里去呀?

小明:____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

十、我会读:认真把文章读两遍,后面的练习就会做。诚实与信任(节选)(6分)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就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宴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1文中的“我”主动留下字条,是因为___________;“我”请车主把购货单据寄来,是因为“我”觉得

2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中“诚实”是指___________,“信任”是指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两人的“对话”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11分)

在地球的南端,有一个巨大的“冰箱”。它比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合起来还要大,这就是南极洲。南极洲和包围着它的海洋一起,通称为南极。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25度。

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冰雪。有的覆盖在大地上,有的漂浮在海洋里。( )把世界上所有的冰分成十份,南极大陆( )几乎占了九份。这么多冰堆在一起,使南极的平均高度达到235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洲。这么多的冰如果融化了,可以使地球平面升高60米,英国、法国、美国,还有非洲西北部和大洋洲将全都淹没在波涛之中。

不过,不要以为南极有多吓人,这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南极( )没有花草树木,( )大陆上有郁郁葱葱的苔藓,海洋里有色彩斑斓的海藻,伴着洁白的冰雪,反射着灿烂的阳光,就像一座大花园。南极( )没有狮、虎、猴、鹿,( )有种类繁多的海鸟、海兽,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笨得可爱;海象、海豹、鲸时常游到这里玩耍;还有一种火柴头大小的南极蠓,别看它小,却是南极土生土长的动物。

1读一读文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童的主要内容。

3为了说明“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作者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冰雪的数量多;为了说明南极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作者从__________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使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生命与美丽。

4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南极动物们活动的情景。(不少于50字。)

十一、我能写:我们爱读书,更爱读故事。善于想象的我,更会编故事!

1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我们爱读书,争当小书虫”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的读书口号是:___________。(3分)

2请围绕“皮卡丘、刘翔、航天飞机”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道理,那就可以得高分了!题目自拟,400字左右。(25分)

部分参考答案

一、1春2细 密 牛毛花针细丝3薄烟绿得发亮青得碧你的眼

三、药(材)(继)续安(详)(销)毁

贪(财)邮(寄) 吉(祥)(消)灭

五、茁壮烦恼购买敏捷增添

六、1银光闪闪 文质彬彬烟火袅袅欣欣向荣息息相关冉冉上升漆黑桃红柳绿2眺望窥视俯视遥望凝视注视瞥瞪3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战神阿瑞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七、1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诗情画意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细雨红日 山羊平湖飞瀑日照神州百业兴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竟人鸟和谐共处鸟对人的信任人对鸟的关爱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5《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

十、《诚实与信任》1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2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相信我会实事求是处理事情,不担心我会乘机敲诈等

《南极》1如果……就……虽然……但是……虽然……但是……2南极冰天雪地,十分寒冷,但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3假设具体数字植物动物

9.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读书做笔记的方法有: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

2、 读书名言: 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②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③一本书像——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3、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

4、本学期要养成的两个好习惯为: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

1《师恩难忘》

1、词语解释:

身(临)其境:来到 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2、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4、“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使我想到了赞美老师教学有方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的意思是种植,第二个“树”的意思是培养。这个词语意思是:树木成材需要十年,而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不容忽视。文中“教诲之恩”是指田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道理。

2陶校长的演讲

1、填字:

lian 锻(炼) 精(练) (连)接 简(练) (炼)钢

ji 立(即) (即)使 (既)然 (及)时 奋笔(疾)书

li (历)史 日(历) 鼓(励) (厉)害 激(励) 再接再(厉)

2、“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3、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①健康是生命之本;②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③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④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4、陶行知的名言。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奉献)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工作)

5、“健康第一”意思是:健康是最重要的,放在首位。

“科学的健康堡垒”指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

“公德”指公共道德。“私德”指个人的品德修养。 “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3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3、解释: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 振:震荡。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樾:树阴。意欲:心想。

练习一

1、“诗中有画”的古诗:《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2、《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孤独的钓翁的诗句还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篇十

1、这是一篇科学童话,用拟人手法介绍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2、理解词语:无影无踪、自由自在、航天飞机。

3、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了航天飞机的?

答:从外形特点、飞行特点(高度和速度)、功能作用来介绍。

4、航天飞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答: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5、与一般的飞机比,航天飞机哪些地方比它更好?

答:它比一般飞机飞的高、飞的快,可以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

6、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式来介绍说明的?(做比较)

11.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十一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只有将计算源头的错误纠正,态度端正,才能得来解题的“清如许”,才能让个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怕数学,爱上数学,并一天一天地成长、进步。

12.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十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3.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篇十三

一、重点词语释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不见曦月(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到)(上)

....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如果)(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快马)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深水)

多生怪柏(山峰)..

悬泉瀑布(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飞漱其间(冲荡)...

良多趣味(的确,实在)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空谷传响(回声)...《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我)(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看清)....

见藐小微物(小)

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比)

昂首观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怡然称快(喜悦的样子)(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高低不平)......

花台小草丛杂处(多而杂乱)常蹲其身(自己)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凹者为壑(山沟)...

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呀然惊恐(哎呀地)..《〈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

可以为师矣(凭借)...

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诲女知之(教,教导)(同“汝”你)...

是知也(此,这)

何以谓之(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因此).....

默而识之(记)(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学而不厌(满足)...

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方角)(反推)....

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

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则不复也(就)..《以虫治虫》:其喙有钳(虫子的嘴)旬日子方皆尽(十天)岁以大穰(庄稼大丰收).....《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才)(层)

患其塔动(担心)贻以金钗(赠给)....

但逐层布板讫(只)匠师如其言(遵照)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从旁边打开箱子)....

人履其板(走,踩踏)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精熟)....《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量长短)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市(到„„去)而忘操之(拿,携带)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同“返”,返回)及反(到,等到)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刻舟求剑》: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不亦惑乎(糊涂).《狼》:一屠晚归(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止有剩骨(同“只”)..

缀行甚远(紧跟)一狼仍从(跟随)屠大窘(紧张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担心)(攻击)顾野有卖场(转头看)积薪其中(堆柴草).....

苫蔽成丘(盖上)(遮蔽)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弛担持刀(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径直走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目似瞑(闭眼)意暇甚(神情)(空闲)....

屠暴起(突然)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从暗道进去)止露尻尾(屁股)断其股(大腿)....

前狼假寐(睡觉)盖以诱敌(原来)狼亦黠矣(狡猾)...

而顷刻两毙(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欺骗)(多少)笑耳(罢了).......

二、重点语句翻译:

《三峡》: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或王命急宣(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快啊。)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7、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幼时记趣》: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6、项为之强(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论语〉八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却不去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就会感到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7、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8、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9、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以虫治虫》:

1、方为秋田之害(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由此而获得大丰收。)

3、其虫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1、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5、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郑人买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尺码。)

3、吾忘持度(我忘了带尺寸。)

4、宁信度,不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2、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途中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4、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夫)

5、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

上一篇:大学美术鉴赏作业下一篇:有趣的“铲鸡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