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2024-09-06

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18篇)

1.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篇一

幼小衔接汉语拼音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汉语拼音教学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其中包括6个单韵母)以及16个整体认读音节。

二、要点分析

幼小衔接拼音班重视新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意境图,有所发现,从而借助实物,帮助学生正确认读汉语拼音,识记字形并正确书写在四线三格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音节的组成,进行简单的拼读练习。

在具体教学中,做好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工作,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此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目标

1.学会ɑ、o、e、i、u、ü,6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

4、学会2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5.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6、学会16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四、教学重、难点: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教学拼音方法和带四声的声韵相拼。

2、韵母的发音及带调拼读,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整体认读的教学要求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发音相近,明确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

4、在书写字母时,引导学生的正确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笔顺。

2.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篇二

关键词:教学情境,幼小衔接,多媒体教学,竞赛方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1.使学习更简单。一年级学生对教材很陌生, 每个学生都差不多只是因为书上五颜六色的插图而感到好奇, 翻来翻去。可是, 当他们开始学习枯燥的知识, 就开始对学习产生厌烦。而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利用实物、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小学生身临其境, 让他们觉得书本知识就好比他们的日常生活, 就自然而然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让学生觉得很熟悉、很简单。

2.使学习更有趣。教学情境的创设, 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局面, 密切联系生活、社会、自然, 增加了实物、角色扮演、竞赛等因素, 满足了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和好动的需要,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小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 使得原本气氛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3.使学习充满活力。教学情境的创设顺应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符合科学的“复合主体说”。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竞赛、角色扮演、听口令做动作等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体会, 实现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二、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语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语文源自生活, 也应该用于生活。如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口语交际———借铅笔, 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去, 让他们来表演一下如何借铅笔、如何还铅笔。在这个情境表演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讲礼貌”的重要性, 达到教学目的。

2.创设直观情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整个小学时期, 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因此, 创设直观的情境可以将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学习。

(1) 利用实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提供的教学形象能迅速感知, 提高教学效率。但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用语言介绍, 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 识别时间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 识别时间为0.9秒;展示实物, 识别时间为0.4秒。这几个数据充分说明:教学所展示的形象越是鲜明、具体, 就越能缩短学生的感知时间, 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2) 利用多媒体。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

3.创设活动情境。德国儿童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提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这说明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1) 听口令, 做动作。这个游戏, 其实是根据TPR教学法来设计的。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被译为“全身动作反应法”, 是指学生运用手势或肢体语言来对教师的指令给予回应。小学生活泼好动, 节奏和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 激活记忆, 使学生在对各指令的反应中自然习得语言。如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4》中的“东、西、南、北、前、后、左、右”这8个生字, 就可以让学生来开展游戏。老师说“东”, 学生就用手指指向东边;老师说“向左转”, 学生就向左转。小学生都很喜欢动起来, 所以都会集中精神来配合老师完成这个游戏。

(2) 竞赛。竞赛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理想形式。小学生好胜心强, 利用这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竞赛形式, 正好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进行了“听口令, 做动作”这个游戏后, 我鼓励学生自愿参加比赛:“看谁反应快!”规则:每组10名学生, 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做错了就被淘汰, 最后剩下的一名为优胜者。这种竞赛的形式非常好, 几次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不冷落班里的任何一个学生。

(3) 角色扮演。小学生天真可爱, 善于模仿, 很容易进入角色。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我把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角色扮演分为三种:分角色朗读、机械性角色扮演和创造性角色扮演。三者层层递进, 能让小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篇三

一、教研背景

我园已开展了7年的幼小衔接活动,曾经在一些教研活动中看到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有这样一些对话:

小学老师说:幼儿园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老师说:在幼儿园,我们的教学设计以游戏化为主,孩子们对教学活动很感兴趣。小学低段应该增加游戏和操作的部分,向幼儿园靠拢。

小学老师说:孩子们应该有这样一些习惯:走路排队时一个个对整齐;在幼儿园不能讲话;上课规规矩矩地坐好。

幼儿园老师说:过度的整齐划一会禁锢孩子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容易在长时间的整齐划一中提前疲倦,产生对学习的倦怠……

虽然这些对话只代表教师个人的观点,不能以点代面,但却反映了幼儿园与小学老师在思想上各自为政,在行动上,却是顺应小学的要求,主动向小学靠拢,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因此我们决定进行本次教研活动,激发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互动。

二、教研目的

(一)通过头脑风暴、世界咖啡等教研形式,在深度对话、思维碰撞中探寻幼小双向互动的问题与对策。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激发教师的参研积极性,推动教研组不同层级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通过系列教研活动促进我园幼小衔接活动向纵深推进。

三、教研过程

(一)参研成员介绍

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师,有两位特约嘉宾,是来自小学的有着多年幼小衔接经验的年级组长、区级骨干教师吴老师和周老师,还有我园19位一线教师。

(二)概念陈述:什么是幼小双向互动

教师自由讨论“什么是幼小双向互动”。通过交流,统一认识:幼小阶段的科学衔接,倡导幼儿园和小学的双主体作用,幼儿园与小学要共同提高认识,实现双向互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条件。

(三)头脑风暴:结合经验从教师、幼儿、活动方案谈“幼小双向互动”中的问题

头脑风暴碰撞,教师们归纳出的问题有:

1.思想上有共识,行动上有偏差,双方教师还未达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换。

2.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对方年龄段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方法及儿童发展需求缺乏相应的、切合实际的了解。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程改革趋势,实际情况却是双方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得仍比较肤浅,缺乏系统性。

3.衔接的策略上不够务实:幼儿园与小学存在衔接交流期过短及衔接过程形式化等问题。

4.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从研究上看,幼儿园与小学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浮于表层,未研讨出适应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方案,双方教师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统一。

(四)梳理提炼,寻找对策

教师们谈到的问题,更多指向为教师、儿童以及方案设计三方面的问题,也与我们之前预设的话题不谋而合。因此,接下来,针对这三个话题展开讨论梳理对策。

问题一:如何发挥教师在“幼小双向互动”中的作用?

问题二:如何通过幼小生生互动,提升幼儿入学准备经验?

问题三:幼小双向互动中有效衔接活动方案设计。

这三个是前期预设的话题,在研讨过程中特别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新想法,因此各小桌研讨时,可以做一些调整或改变。本环节教研形式为:世界咖啡。参研教师分成三小桌,分别针对三个问题进行深度会谈。

教师们按照落座时拿到的颜色记录卡,找到相同颜色的小桌分组讨论,本环节研讨时间为50分钟,有音乐提醒教师们换桌研讨。

(五)各桌桌长研讨成果呈现

第一桌讨论主题:如何发挥教师在“幼小双向互动”中的作用?

1.上层引领 机制保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发挥教师在幼小双向互动中的作用时,可以制定幼小衔接操作手册;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监督和管理;开展幼小教师交流培训,针对参与幼小衔接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搭建幼、小教师教研平台。

2.观念融合 师师互动。

幼小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配合,制定幼小衔接方案,小学配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方案并提供课例供幼儿园教师观摩,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幼儿园活动。现状多是幼儿园与小学低段沟通衔接具体事务。因此需加强:走进课堂,互相观摩教学活动,了解幼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增加教学趣味性;互相交流了解幼小教育教学的特点;拓宽沟通合作面,丰富幼小衔接交流方式。让参与幼小衔接的一线老师都参与到方案制定和教研交流活动中来。如建立幼小衔接QQ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幼小衔接讲座或沙龙研讨活动;在教学中寻找“中间目标”。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课标,对即将入学的幼儿适当提高要求;小学教师要了解《纲要》、《指南》等幼教文件的精神,对初入小学儿童适度降低要求。在入小学初期,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和一日生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小学的缓冲过渡期。

3.游戏教学 幼小贯通。

幼儿园坚持开展游戏化教学,积极开展区角活动,并把区角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小学低段可呈现出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和分组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采用直观、具象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学习区角,丰富学生学习形式,体现趣味性。

4.和谐环境 情感衔接。

创设适宜的环境,幼小教师参观交流班级环境布置,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例如:墙面布置,桌椅摆放);关注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力的持续性和发展;一致要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幼小教师交流沟通一些常规要求及标准,以及训练口令(例如:举手发言、静息等常规要求;常规口令的规范统一);建立学生档案,科学评价学生。幼儿园为幼儿建立学习档案,以便小学老师熟悉孩子的状况,小学老师则要进行追踪评价,并作出发展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幼儿园里有保育员负责关注幼儿生活,在小学初期,需要教师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第二桌讨论主题:如何通过幼小生生互动提升幼儿入学准备经验?

1.你做我看 我说你评。

“你”代表小学生,“我”代表幼儿。通过参观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观摩小学课间操、眼保健操及放学环节,感知了解小学生活;“大手拉小手”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体验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学生来到幼儿园,提问幼儿参观小学后的感受,幼儿根据参观的内容回答。小学生担任评委检验幼儿眼中的小学,并进行补充完善,以此加深幼儿对小学校园的印象。

2.你说我听 我问你答。

邀请小学生走进幼儿园谈自己做小学生的感受,听哥哥姐姐谈小学生活。开展“我当小记者”的活动,组织幼儿园孩子走进小学采访哥哥姐姐,问问小学生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采访哥哥姐姐“几点上学?几点放学?中午在哪里吃饭?”等等问题。聊聊关心的话题,让幼儿对小学从了解到向往。

3.你教我学 自我内化。

小学生教幼儿园孩子认识学习用具;示范读写姿势;学习书包整理的方法;幼儿每天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具是否完好无损。每天放学前自己整理书包,不懂的地方及时问,不会的内容及时学。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模仿小学生每天回家及时向家长转述老师的要求,养成好习惯。

4.与你并肩 快速成长。

生生互动锻炼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活动“与哥哥姐姐比赛整理床铺、”“计划我的一天”、“安排我的课间十分钟”、“我是班级小主人”、“生活活动区投放红领巾”,让幼儿从“我尝试”到“我能做”,从而快速成长。

第三桌研讨主题:探寻幼小互动中入学后的适应对策。

幼小衔接活动方案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以及入学后的衔接。前期的衔接已经做了很多,结合后续追踪调查以及小学老师反馈情况,后续的衔接相对重要。因此本桌将原问题“幼小双向互动中有效衔接方案设计”更改为“探寻幼小互动中入学后的适应对策”,围绕入学后的适应方案进行了讨论,设计了“小学一年级的适应月课程计划”,力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小学。

计划以主题为中心组织各科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主题主要包括“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三个,具体如下:

小学一年级适应月课程计划

幼小衔接应该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必须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教育者应对这两个相邻教育阶段的阶段性、连续性等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使衔接工作开展得更务实、更有效。

4.幼小衔接语文教学计划 篇四

本班幼儿共54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52名幼儿是原来中班的,其中雷艳鸿和阙林杰小朋友是从外地转回来的。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语汇较丰富,连贯性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能运用语言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大部分幼儿乐意在集体中发言,喜欢谈论并以动作加以创造性地表演。

二、语言教学目标:

1、能互动、有礼貌与人交谈,能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讲话,理解讲话的内容。

2、喜爱看书、对文字认读有兴趣,能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会用轮流的方式交谈。喜欢欣赏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讲述并乐意创编。

3、能领会儿童文学作品的情感和简单的寓意,初步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和结构特点。

4、在集体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普通话与人交往。

5、会生动地朗诵诗歌和讲述故事。

6、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和要求。

7、初步会仿编、续编、创编故事和儿歌。

8、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语速适中,能根据场合的需要调节自己讲话的音量,语言准确。

5.幼小衔接新学期教学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和宣传国家、省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及科学保教理念,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全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二、活动主题

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三、活动时间

20__年5月20日至6月20日

四、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宣传发展政策,强化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幼儿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认真贯彻《黑龙江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采取研讨会、推进会等方式交流研讨,深入落实《大兴安岭地区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方案》(大教函〔〕66号)的工作任务,推动全区幼儿园和小学深入理解和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

(二)突出宣传主题,强化活动实效。宣传月活动期间,各幼儿园至少组织一次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召开一次全员家长会,多形式开展庆祝“六一”活动。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字幕、致家长一封信、亲子活动等方式,宣传科学保教和幼儿园科学办园理念。

(三)开展衔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幼儿园要突出将入学准备教育自然融入幼儿每日生活和游戏,每位大班教师设计一节教学活动观摩课,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交流;小学要做好幼儿的入学适应准备工作,承诺“零起点教学”,做好20__年9月开学幼小衔接教学计划。结合我区幼小衔接试点园试点校结对活动要求,积极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五、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20__年的宣传月活动作为本地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举措,地区教育局将适时召开全区幼小科学衔接论坛会。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做好各项活动安排部署。要注重宣传的科学导向,确保宣传的方向性和科学性。要关注家长和社会的疑虑和焦点,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统筹资源,持续深入宣传。各地要统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等多方面力量,广泛利用多种媒体,组织开展公益讲座、专家访谈、现场咨询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学校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开放日、家长讲座等多种活动,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的幼小衔接工作氛围。同时,要严把宣传方向,防止以幼小衔接名义出现新的“小学化”行为,严防搭车搞商业化宣传。

6.神墨幼小衔接拼音识字教学计划 篇六

神墨教育____陈文霞

拼音识字:

第一周(7月-15日-21日)开学报名后,和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孩子,快速的熟悉了解孩子们(整理名单)然后开始学习,了解学习拼音的意义,激发学生学拼音的兴趣。

学会认读6个单韵母ɑ、o、e、i、u、Ü,读准音,认清形。认识四声,知道字音是有声调的。认识四线格,能够在四线格中描红。

能够从音节中找出6个单韵母,并跟老师进行拼读练习。

第二周(7月24日-28日)

学习8个声母b、p、m、f、d、t、n、l,读准它们的音,记住他们的字形 观察他们在四格线中的位置

学习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音节,初步掌握带调拼读音节的方法。学习6个声母g、k、h、j、q、x,读准它们的音,记住他们的字形 观察他们在四格线中的位置

学习拼读音节,特别学习难点三拼音,注意声调。学习j、q、x与Ü相拼的规则

第三周(7月31日-8月4日)

学会7个声母z、c、s、zh、ch、sh、r,读准音,认会。学会整体认读zi、ci、si,zhi、chi、shi,会读四声。练习拼读四个声母zh、ch、sh、r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在拼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指导轻声的读法。正确区分平、翘舌音。

学会6个复韵母ɑi、ei、ui、ɑo、ou、iu及四声,读准音,认清形。准确拼读声母与ɑi、ei、ui、ɑo、ou、iu组成的音节。指导ɑi、ei、ui、ɑo、ou、iu在四格线中的位置。读准音节词,注意轻声的读法。

第四周(8月7日-11日)

指导学生学会复韵母ie、Üe,特殊韵母er及四声,整体认读音节ye、yue。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un、Ün,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n、yun。指导学习声母与复韵母组成的音节,能熟练拼读或直呼。了解j、q、x与Üe 相拼时,Ü上两点要省略。练习拼读双音词,注意轻声读法。

第五周(8月14日-18日)

学习四个后鼻韵母ɑng、eng、ing、ong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ying、yuɑn。学习声母与ɑ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比较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拼读。总复习.课时中间穿插识字(常用字的认识、小学题型中常出现的字)和写字(矫正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55个汉字会认会写 幼小衔接数学:.第一课时比一比0—5的认识

1.感知物体有高矮、长短、粗细的不同,并知道这些不同都是比较出来的。2认识:5以内的数字,并学习书写5以内的数字。第二课时认识 “> ” “<和 “=” 序数

1、认识“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第三课时 1—5的分解与组合

1、通过让幼儿实际操作,记录、探索“5 以内”的分解与组成,观察寻找出递增、递减规律,感知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关系。

第四课时5以内的加减法 1让幼儿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2.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第六课时认识图形、物体、钟表,分类 1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2认识钟表的面,知道整点和半点。3学习按物体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与归类。

第七课时

6—10的分解与组成

1、通过让幼儿实际操作,记录、探索“10以内” 的分解与组成,观察寻找出递增、递减规 律,感知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关系。

第八课时6—10的加减法

1让幼儿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掌握 10以内的加减法。

2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析问题的能力

第九课时 综合练习

第十课时 10以内的连加、连减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幼儿连续看图 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十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1、认识20以内的数字,并学习书写20 以内的数字。学会比较20以内数字的大小。

第十二课时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学会自主探索凑十的方法,知道

9加几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懂得用凑十法把9转换成10加几计算会看算式口算

8.7、6加几学会8、7、6转换成10加几计算

第十三课时 5、4、3、2加几学会5、4、3、2转换成10加几

第十四课时

时钟的认识

第十五课时 总复习,小测试

7.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篇七

但是, 在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并不代表“小学化”倾向, “小学化” 的教育观念、 教学实践只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带给幼儿过多的精神压力, 失去本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 可见, 幼小衔接应该是站在幼儿立场上的体验活动, 是科学化的体验活动, 是尊崇个体生命发展的体验活动。 为此, 我园尝试将各方资源整合, 快乐地游戏, 快乐地体验, 快乐地成长, 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具科学性。

一、挖掘园内资源, 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幼儿园资源是指为幼儿创造幼小衔接的学习环境、 与之配套的幼小衔接教学内容资源等, 对幼小衔接的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我园充分挖掘这些园内资源, 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具体包括:

1.牵线搭桥创造环境

首先, 注重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 大班年级组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进行研讨, 创造了班本化的学习环境。 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应材料, 如:书包的好朋友、小学课程表、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等,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亲身参与环境的创造, 将感知内化为行动, 获取入学准备的经验和需要。

其次, 适当增加实物符号和文字含量。 在提供的各类材料上, 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 主题版面、区域内容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增加文字量, 激发幼儿对文字的阅读兴趣。如:开设“三字经”、“成语小天地”等, 提供适当的文字操作材料和相应书籍, 帮助幼儿通过阅读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检测, 进一步丰富幼儿相关知识经验, 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2.灵活适宜调整内容

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幼小衔接, 有序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 期间, 通过相应的环境创造、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学习相结合等方式, 帮助大班幼儿对上小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如:集体教学活动《小学生的早晨》, 引导幼儿与家长先共同记录上幼儿园早晨所要做的事情, 再观摩小学生上学早晨的录像, 然后通过分析、讨论、比较, 发现不同, 引导幼儿懂得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 再如:“1分钟整理书包”, 帮助幼儿感受1分钟有多长, 引导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安排自己的时间。 这些活动的开展, 对大班幼儿更好地向小学过渡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丰富区域游戏。 将小学生活融入幼儿园游戏是我园幼小衔接的新尝试。 班级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可以在“小学体验区”模仿小学生整齐响亮地读书、端正神气地写字、有条不紊地整理文具, 领略小学生的别样生活和学习。 在角色游戏中, “我是小学生” 的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 “小学生活展”、“学戴红领巾”、“文具整理小能手”等体验游戏的开展, 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对怎样成为合格的小学生充满了期待, 为他们升入小学树立了信心。

引入特色活动。 每年六月的“升学嘉年华”活动, 我园都会隆重邀请港小一年级小学生回园, 与大班幼儿一起安静地阅读、快乐地绘画、开心地庆祝。 另外, 我园的“幼小衔接·一站到底”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通过观看港小升旗仪式、参观港小校园环境、观摩港小老师激情教学、接受港小哥哥姐姐浓浓祝福等活动, 更激起了幼儿争当一名优秀小学生的强烈愿望。

通过环境的创造、班级特色的烘托、氛围的营造、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游戏的及时更新、特色活动的介入、幼儿的亲身参与, 搭建起幼小衔接平台, 尽情地展现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协调的体态和开朗自信的品质。

二、借力家社资源, 促成幼小衔接共鸣

如果将幼小衔接比作动力三轮, 那么除了前轮般定方向的幼儿园资源, 另外的家、社资源犹如两个后轮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

家长是幼小衔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参与方式和质量都将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 我园尤其注重整合家长中的小学教师资源, 请他们在家长群分享自身对于幼小衔接的经验, 或者来园组织孩子进行学习活动。 如大班幼儿瞿谭笑的爸爸是港小的一名体育教师, 每年5月份都会来园给大班幼儿上课。 课堂中, 谭老师简洁的引导语言、严格的规则要求, 帅气的造型演示不时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进取, 展示出的勇敢自信, 让大班老师深受感染, 教学思路顿时拓宽了。

2.社区资源的积极挖掘

社区资源中, 我园主要借力港小的优质资源, 如参观小学校园:为了让大班幼儿亲身感受、初步体验小学的生活, 孩子们带上调查表、背上小书包, 手牵着手参观港小的校园。 港小明亮的教室、宽敞的运动场、整洁的食堂、热闹的体育馆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课堂朗朗的读书声、规范的举手姿势、轻松的大课间活动、庄严的升旗仪式……一切的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和有趣,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发现, 对小学减少了一份陌生感, 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萌生了对小学生活更多的憧憬。

我们向家长借力、向小学借力、向社区借力, 变单向衔接为多项衔接, 也引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更多地关注儿童成长的过渡期, 重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更好地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综合能力与知识相融合, 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让每个孩子能够平稳过渡, 更增进家、园、校、社等多位一体的互动交融, 促使交流互助更加直接, 更加有效。

三、优化整合资源, 缩短幼小衔接距离

对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从而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幼小衔接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1.家园合编 《幼小之约 》

《幼小之约 》这个读本面对的阅读群体是家长, 它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积极的宣传作用。 在编辑《幼小之约》的过程中, 我园邀请大班部分家长参与,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学, 宣传幼小衔接的理念与方法。 发动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家长共同参与投稿, 开辟了“幼小衔接大家谈”“无痕衔接路路通”等版面, 同时在“任务空间”布置一些小任务, 提醒家长协同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责任心等。

2.师长协同开设讲座

为了帮助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更好地预热, 我们邀请小学老师专门为大班家长开设讲座。 期间, 小学老师就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进行分享指导, 无论是心理准备、物质准备, 还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同时在现场为家长答疑解惑, 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和宣传, 为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增添了别样光彩, 如今家长们的角色不再是被动配合, 对幼儿园的工作更加肯定了, 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更加关注了, 对孩子的成长要求更加重视了, 更正了自身的教育观念, 杜绝超前教育和保姆化教育。 家园合力, 让幼儿像幼儿那样学习, 让幼儿像幼儿那样生活, 为幼儿的快乐学习保驾护航。

8.英语教学幼小衔接意义的探讨 篇八

金秋九月,金桂飘香,当你走进刚刚开学的一年级新生的教室,你除了看到一群“小不点儿”那天真烂漫的笑脸,你更会听到一年级老师那沙哑的声音。是的,从开学第一天开始,老师们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为的只是让这群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孩子们,能安静的坐上10分钟,更别说是40分钟了。

这些情况在英语课上也同样不例外。有的在幼儿园学过一些英语,来到小学,活蹦乱跳的,激动的快跑到了讲台上,可是你让他认真读一个单词,才发现他只是“半壶水”,读的稀里糊涂,发音不准。而且,他们对待学习是一种好玩的心态,如果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立即打了退堂鼓。而有的同学在幼儿园没学过英语,自信心严重不足,上课不敢开口,更不敢举手,老师请他回答问题,他支支吾吾的,声音小到连他自己都快听不到了……

的确,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很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学习和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逐渐下降,自尊心和自信心越来越低。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他们很有可能转化为小学阶段的学困生和后进生,这将对他们的小学学习,甚至是一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笔者认为,帮助一年级新生实现成功的幼小衔接,最重要的莫过于帮助他们建立和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才不会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迷惘、不知所措。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我在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效不错。

一、训练灵敏的耳朵

1.根据口令做出相应的回应。在我的英语课上,有很多的英语口令,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的倾听,并对不同的口令做出不同的回应。比如:我说“one, two”,学生要回答“three, four”,同时,把两手放在桌面上,背打直,腿放好。等这个训练熟悉之后,我就会稍微调整,改说口令为“three, four ”,学生要能反应过来,立即说出“one two”。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倾听和辨音的能力,方法既简单,又有效,还很有趣。

2.制造神秘——用变幻莫测的声音抓住学生的耳朵。除了这些口令,我还注重声音和语调的变化。我常常在课堂上用讲故事的语调来上课,讲到关键的地方,突然停顿,然后很神秘的声音将降到很小,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听力。

二、训练伶俐的嘴巴

1.读唇语,观察嘴唇的变化——“看我72变”。有的学生不喜欢看着老师,他们眼睛看着某个地方,嘴巴却跟着老师读,读出来的单词当然是“不伦不类”,所以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能仔细观察我嘴唇的变化。

为了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我会在教某些单词的时候,故意不发出声音,只作出嘴唇的动作,让学生观察,然后再小声的读出单词的发音。这样,学生就能把观察到得嘴唇变化和听到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说出正确的发音了。

2.小小演员,模仿达人。能够正确地发音,这还不够,还要求学生把单词和句子赋予情感。那就是带着感情模仿,带着语调模仿。

在学习课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能读出每个角色的特点,比如,玲玲从中国来到英国,还不够适应学习英语,所以,她在说英语时的特点是有一点害羞,而艾米本来就会说英语,所以她说英语时是很大方的,声音也会比较大声。根据每个角色的背景不同,我要求学生读出每个角色的差异。

三、训练专注的眼神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注意力的发展上,低年级儿童易受外在环境的改变影响而分心,直接表现为好奇的外显反映,因此注意力集中的水准较低,亦不适合长时间又缺乏变化的课程与教学。

在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通过视觉的不断变化,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1.巧用评价方式让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让自己每节课对学生而言都充满新鲜感。除了丰富多彩的PPT图片,趣味横生的课堂活动,我还巧用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每天,每一个小组都是不同的代表,都有不同的使命。有时,他们每组代表一个热气球,这时,我会剪出三个不同的热气球,涂上颜色,把他们贴在黑板上,看哪一组的热气球最快飞到天空上方;有时,他们每组代表一只小猫,负责钓鱼,看哪一组钓到的鱼最多……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他们对课堂的关注度。注意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有意的训练眼神。每节课上课之前,我都会有一些仪式。第一步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桌面,第二步是静息,第三步坐端正,最后一步是要求所有的学生把眼神投向老师,面带微笑,保持5-10秒。

在这一系列的仪式之后,学生逐渐把刚才在课间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把状态调整到上课模式。

笔者从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开始,便从以上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倾听习惯、表达习惯和专注力。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学生从幼儿园的英语学习模式,逐渐转化为小学的英语学习模式,他们从中习得的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更是从好习惯中受益匪浅!可见,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真的可以解决幼小衔接中,学生面临的许多问题,从而开启小学生的学习之门,让他们在小学学习中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刘东.对幼小衔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9.幼小衔接教育计划 篇九

幼小衔接教育计划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我园拟定了毕业班幼小衔接教育计划:

1.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3)在活动区组织设置中积极向蒙班学习,做到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更换区域工作材料,做到与主题相结合。

家长工作:

(1)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务工作计划,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更好的实施幼小衔接方案打下基础。

(2)坚持每月及时更换“家长园地”,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教学,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3)继续对新生家访、旧生约访,加强平时电话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4)要求家长配合教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1.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

三、八节”爱妈妈活动;与主题相关的亲子活动等。

2.教师团队合作及专业成长:通过上学期的合作,我们大班级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合作的氛围,在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这种好的团队精神,在工作学习中互相学习、及时反思,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音乐素养,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超越自我。

10.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目标,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衔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能有意识的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风格接近小学阶段,为幼儿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2、通过活动,使幼儿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通过活动,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三、具体措施

教师

1、做好幼小衔接知识的培训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要能与小学衔接。

2、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要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幼儿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逐步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使幼儿能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同时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可适当延长时间,适当增加课时。

2、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正确使用手帕,保持环境整洁;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级管理工作【值日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二)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培养幼儿做事要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

2、培养幼儿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动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3、通过各种游戏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

(三)重视幼儿情商发展

1、增强文明礼貌,要求幼儿会主动使用日常礼貌用语。

2、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信心。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四)提高幼儿学习适应性

1、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3、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小学课堂环境接轨,桌椅的摆放上要进行改变,可按小学桌椅的形式排列课桌。

4、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家长

1、班级通过家园联系栏、校信通、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并开展“幼小衔接”主题系列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

2、要求家长在家庭中作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物质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幼小衔接”主题系列活动安排

1、“我心中的小学”。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回园后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根据主题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时间:暂定6月20日周一)。

2、“大手拉小手”。邀请已上一年级的本园毕业生来园,向大班幼儿讲述小学生的各种生活,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觉,为大班的幼儿上一课,因为同年龄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之必要的。

3、“珍贵的一分钟”。让即将入小学的幼儿感知时间,知道一分钟的长短及珍贵,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4、毕业典礼及汇报演出。时间6月底,具体活动要求见幼儿毕业典礼方案

11.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21-1

一、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定位

作为人生起始的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课程则是侧重于对儿童进行各科系统知识的传授。这两个教育阶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都有差异性,同时又有连续性。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将幼儿园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相互承接、有机结合,保持两个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连续性与持续性。因此,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二、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1.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两者双向靠拢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必将为儿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而小学语文教育也必须在儿童原有语文经验和能力基础之上开展,因此,加强两者的联系与沟通十分重要,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促使两者双向靠拢,真正实现衔接。幼儿园必须充分了解儿童进入小学后所要面对的语文学习任务与要求以及学习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有针对性地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如在培养儿童前阅读、前书写技能的同时可顺便告知其入学后要开始正规的识字与写字等学习,可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变得更加聪明等等,甚至有必要专门组织大班下期的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和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让儿童不但有能力上的入学准备,而且有心理上的期盼和准备,能在进入小学后不陌生、不慌乱,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生活。小学则应在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帮助儿童尽快适应转变的工作。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应该深入幼儿园,充分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现有的发展水平,以确保语文学习任务与要求的略前性,并通过开展“辞旧迎新”等活动,引导儿童运用语言回忆和分享在幼儿园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感受小学这个新的大家庭亲切而友好的氛围,给儿童的入学生活创造良好的开端。

2.切实尊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处于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从以活动为主导的学习进入了正规的课业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读写内容是对抽象符号的掌握,但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只是初步发展,因此,读写方面应适度,如过分拔高,超出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将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书写对儿童的手眼协调、小肌肉的活动等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在小学初期学习文字应多认少写,且不能过分苛求书写的工整和规范,最好能激发儿童书写的兴趣和形成书写的自信。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也是非常重要,允许每个儿童按照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学习语文,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全班儿童的语文学习,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教学,加强个别指导,帮助每个儿童在原有语言水平上得到发展,并采用灵活而多样的评价方式,始终在语文教育中坚持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差异的原则。

3.平衡协调语文目标

为帮助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有效提高语文能力,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应分解语文能力的具体构成,针对该年龄段儿童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细化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例如听说方面,为了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听的习惯与说的积极性,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儿童通过对某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听、看、讲述、讨论等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话题、看图讲述、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使儿童之间、师生之间有交往、讨论、合作的机会,激发说话的勇气、兴趣,增强儿童口语表达的自信心,提高其表达能力。阅读方面,可注意培养儿童一定的读书技能,如幼儿按页码翻书,横排版与竖排版的阅读顺序,翻页的注意事项等等,小学低年级儿童逐步掌握朗读、诵读、默读等。识字方面,可加强培养儿童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的能力,采取有计划地观察图片、实物等引导儿童发现事物的异同,以促进儿童进入汉字学习后对汉字识记及辨析的能力。写字方面,注意通过各种游戏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幼儿园教师还可利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出现的“田字格”、“四线格”,让幼儿在格内构图,或设计游戏,做判定方位的练习。可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划线条的流畅性,提高对手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锻炼小手的灵活性,也可专门设计一些手眼协调的操作活动和书面练习等。

4.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标牌广告等等。但幼小衔接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结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尽量选取浅近且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内容,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如加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或运用声、形、色兼有的优良课件,积极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学习语文;通过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儿童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体验,自主学习;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搜集资料,促进沟通与交流等等。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应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语文课程的相互衔接,关注这一时期儿童的特殊需要,有效而科学地帮助他们平稳顺利过渡。

12.浅析如何促进幼小衔接 篇十二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观念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于儿童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安排幼儿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因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如何做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没有抓住衔接工作的重点

在“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家长和幼儿园认为提前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个人竞争力、缓解升学压力,因此,把提前接受小学教育作为衔接工作的重点,极大地偏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造成很多孩子学业压力大,最终产生厌学心理。事实上,幼小衔接的重点不在于教孩子认识很多的字,掌握很多的知识,而是要帮助他们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没有掌握好衔接工作的度

除了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进行幼小教育的衔接时还应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目前,很多幼儿园没有把握好合适的衔接尺度,在教学中要么过于宽松,要么过于严厉。具体来说,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一味地玩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没有锻炼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小学教育。而在过于严厉的环境中,幼儿园给学生安排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强制地给他们灌输知识,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进而使他们无法提起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他们在小学教育阶段成绩一落千丈。

(三)没有发挥家长在衔接工作中的作用

幼小衔接工作要开展成功,需要家长、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配合。然而,当前大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做好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安抚工作。具体来说,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不能及时地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够了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脱节或是重复的现象。

二、促进幼小教育的衔接

(一)培养好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注意寓教于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充分提升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教学方式不能死板,应当以游戏为主,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学过程中,还要为他们设置一些小问题,并对答题的幼儿给予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最后,教师应对所学的内容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总结,以此来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

(二)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合理安排幼儿的课程进度,不仅要保证幼儿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相应难度的课程。例如,在语言领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指南》中要求小班幼儿“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中班幼儿“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大班幼儿“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其次,幼儿园应当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和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

(三)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沟通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加强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针对幼儿在家里的表现应该及时地反馈给老师,让老师能够更合理地给幼儿安排课程。幼儿园也应当定期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小学。

总而言之,幼小教育的衔接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应当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性,在幼儿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合理地安排他们的课程进度,并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帮助每一个孩子平稳地过渡到小学教育中。

参考文献

[1]兰宁.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4).

13.幼小衔接活动教案 篇十三

1.熟悉歌曲旋律,学习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尝试用眼神与同伴交流,在与同伴目光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幼儿在“白收唱歌笑呵呵”音乐伴奏下跟着教师做律动。

(2)音乐停止,教师请幼儿找到一个朋友,看看多方的眼睛里有谁。

小结:原来当我们找到自己好朋友,望着对方的眼睛,会发现你们都在对方的眼睛里,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这样的歌曲。

2.分段学习歌曲。

(1)师:刚才我们都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来哦自己,我们一起告诉你的好朋友吧。幼儿跟唱歌曲“你的眼睛里,有呀有个我,我的`眼睛里,有呀有个你。”

(2)师,看到你在朋友的眼睛里,你会怎么样(非常高兴)。幼儿跟唱“我们两个人,对呀对面坐,拍手唱歌,笑呵呵,笑呀笑呵呵。”

3.完整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

(2)幼儿跟唱歌曲,提醒幼儿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幼儿演唱歌曲。

4,创编歌词。

师:老师刚刚让小朋友怎么坐的呀?师:好朋友对面坐可以做什么游戏呀?

师:我们来学下面的歌词:我们两个人,对呀对面坐,拍手唱歌,笑呵呵,笑呀笑呵呵。

3.引导幼儿仿编歌词。

(1)师:我们除了与朋友一起“笑呵呵”,还可以干什么?

(2)教师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的仿编歌曲唱给大家听。

活动延伸:

14.幼小衔接活动课程方案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1、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标尺身心的和谐发展。

2、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体现后续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

3、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幼儿园的新课程实施有机结合。

4、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与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做到有机结合,尤其在儿童发展的评价问题上,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三、内容安排:

1、课程实施内容安排:见附件1

2、课程活动内容设计:见附件2

四、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根据本园的课程方案,结合本园实际设计幼小衔接的整体方案,并注重将幼小衔接的活动和日常活动相结合,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贯穿在幼儿在园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

2、适宜性原则:

在实施幼小衔接课程方案中注重园本化,并使各类活动和要求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3、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中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发展速度并给予正视、关怀、帮助,使每个孩子都能顺利、愉快的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4、互动性原则:

在实施幼小衔接课程方案中,我们要加强和小学、社区的互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施活动,形成良好的联系机制。

5、多样性原则:

在实施幼小衔接课程方案中我们需要使用多样化的手段,真正做到家园一致的教育,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性。

五、课程评价:

1、评价人员:课程组成员、家长、小学教师

2、评价内容:课程质量评价和幼儿发展评价

(1)、课程发展评价:

²

方式:过程性评价、跟踪性评价

²

评价运作方式:

l

每月召开一次课程组会议,讨论、反馈实施情况和调整策略。

l

每月看班级各类保教活动开展的情况。

l

每月查阅教研组长的工作计划与相关记录。

l

每月看过程性的教研活动。

l

每月看整体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的情况。

l

每月进行幼小衔接专项工作评价。

l

每年10月份对幼儿入小学的适应发展情况做专项回访和反馈

(2)、幼儿发展评价:

²

方式:过程性评价、终期性评价(见附件3)

²

评价运作过程:

l

每个月将幼小衔接的发展目标分列到月发展目标中由教师家长共同进行评估。

l

在学期末围绕幼小衔接目标进行终结性评价

附: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具体内容:

入学愿望:喜欢学校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积极、自信的情感体验。

学习兴趣: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学习习惯:有倾听、专心阅读的习惯,有初步的任务意识等。

生活能力: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有自我服务和保护的能力,有初步的时间概念。

行为习惯:能初步辨别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好坏,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交往能力:愿意与同伴、老师和周围的人交往,对人有礼貌,能友好相处。

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镇教体办提出的“逐步推广学前三年教育与小学一、二年级衔接办学模式”的要求。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如何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研究重点,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园幼小衔接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班级:2009年2月—9月,活动时间为一学期。活动班级为幼儿园大班。

三、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

1.提高孩子的任务意识,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专注做事的习惯。如:让孩子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边做边玩,做完事情再去玩;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良好的结果;坚持把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废,做事遇到困难要会请教别人,努力把事情做好。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注意力训练。

A视觉注意力训练:在语言教学中,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看照片观察人物、地点、事件、动作、表情„„教师要注意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很容易就会没有兴趣。

B听觉注意力训练:给孩子讲故事,在讲故事前或者讲完后问孩子一些相关的问题,训练孩子捕捉听觉信息的能力。

C动作注意力训练: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教师教孩子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

D混合型注意力训练: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动作结合起来,比如舞台表演。这种训练难度大,教师可以边说边示范,让孩子跟着做。

2.培养孩子思考、务求甚解,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考不但能促进理解,而且能增强记忆。所以,养成善于动脑筋的学习习惯,实在是大有益处。在学前期,教师应要求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见解,通过长期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A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幼儿对许多事情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教师切不可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两个“为什么”的习惯,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B孩子考教师,教师考孩子,孩子考孩子

安排一节课,全班幼儿及教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教师互相考一考。内容可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出题,谁必须有准确的答案。C注意小事,改变孩子拖拉的坏习惯

刚入学的小学生大多数有磨蹭、拖拉的毛病。教师平时就要注意帮助孩子从许多小事上养成习惯。像日常的算数、画画都要讲究习惯。要求孩子在做数学题、画画要注意坐姿及握笔姿势,并且给幼儿规定好时间,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二)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1、教育活动:(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我上小学了”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3)向幼儿渗透数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4)指导幼儿学写数字、学小学生行为规范、观看有关录像。6月份组织幼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再如,使用适度的纪律加以约束,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日常生活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而使用讨论评价法、语言夸奖法进行鼓励。一日活动环节中,老师还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如:在区角内玩棋类游戏,做词语接龙、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引起幼儿发自内心地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5)为了使幼儿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由30变为35分钟,延长了5分钟时间,在集体活动时间里引导幼儿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2、教育环境的创设(1)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后期可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学班级式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2)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3、日常生活的管理:(1)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要求幼儿早晨在8:00前到园,不迟到。以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

(2)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小值日生制度,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3)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懂得自我保护。4月份我们组织幼儿整理书包及穿脱衣服的比赛活动。

(4)增强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使用日常礼貌用语;能使自觉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动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5)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等等。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

2、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工作。对大班、学前班教师进行培训,使她们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四)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1、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2、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3、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掌握入学前习惯培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了解除了学习能力等入学准备以外还应重视幼儿心理、生理上的入学前准备工作,从而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4、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在家长园地中开辟“家庭教育分享栏”,在上面粘贴幼儿学习内容,让家长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家长则对幼儿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点拨,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的培养工作中。

5.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使家长知道一些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没有传授系统知识的任务,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区域活动来开发幼儿的智力,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幼儿在自身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这种真正主动、自主的开放教育和学习活动既营造了崇向自主、追求创新的氛围,又爱护和启迪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幼儿入小学乃至一生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孩子入学前行为习惯方面的准备

三、活动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2009年2月—3月)

1、我园成立以吴平为组长,张光芳、周在凤、郑作玲、杨子玲、唐爱珍、王爱红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明确责任,分工到人。

2、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培训、讨论、辩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小学阶段,主动适应小学生特点,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3、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2009年3月—6月)1定期进行大班教师和一年级教师的双向观摩和座谈活动,互相交流,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接近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师继续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继续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以减轻儿童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过渡期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程度。(1)参观小学、体验生活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们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我园将在5月份组织大班孩子们参观埠村希望小学,主要包括:(1)与小学生联欢,搞“大手拉小手”活动,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2)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

3、组织观摩课和教研活动:组织全园教师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观摩课活动,讨论交流各自在幼小衔接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解决教师在教育策略上发生的困惑。

4、分享交流,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互动哦哦那个指导策略的新的进行分享。第三阶段:反思与总结阶段(2009年6月—9月)

1、根据幼儿的入学取向,对入小学后的幼儿进行跟踪调查,从教师、家长及幼儿三方面的不同角度了解幼儿入学后的情况,在根据了解的情况,对下一届的幼儿毕业生采取相应得整改措施。

2、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整理分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每位教师写一篇有关“幼小衔接”的论文集教育心得。

四、保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教师充分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加强管理与考评。我园将适时的组织教师开展专项比赛和展评活动,将其结果纳入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考核。

3、落实目标责任制。我园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大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平湖新教育教师博客 文章作者:丫丫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为帮助大班幼儿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痕衔接,我园定于四月份开始主动向小学的学习生活常规靠拢,形成良好的班风。现将列举如下,首先,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小学的学生常规要求,要求如下:

一、课堂常规总目标

课前做好准备;按时进入课堂;师生礼仪规范,坐姿端正挺拔;耳朵认真倾听;善于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表达声音响亮,书写正确端正;按时完成作业。

二、操作细则

1、要求学生在听到第一遍铃声后快速进教室;

2、进教室后伏桌静息;(脸统一朝向)

3、老师进课堂后,由值日班长统一发令师生问好;(老师先向学生问好,学生还礼)

4、上课期间学生双手交叠放于课桌上,双脚平放于课桌下;

5、举右手回答老师提问;(手轴不离开桌面)

6、不打断别人发言,安静听课;

7、书写做到“三个一”;(眼离课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面一拳远)

8、书本整洁,无折痕;

9、下课铃响后由值日班长统一发令师生道别;

10、学生在下课后作好下一节课学习用具的准备;(书本放置于课桌右上角,文具放置于课桌正中。)

11、离开座位时将凳子轻推放进课桌下。

三、上课的程序

1、老师:“上课”。值日生:“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学生:“老师您好”。老师点头回礼。

2、值日生:“坐下”。(全体学生坐下)

四、下课的程序

1、老师:“下课”。值日生:“起立”,学生起立,向老师致谢:“谢谢老师”。

五、课堂细节

1、上课要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搞小动作,不看课外书或做其它作业。

2、迟到必须在教室门口向任课老师请示,经允许才进入教室,课堂因故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同意。

上课发言要举手,回答老师提问时应起立。

六、读书、写字要求

1、读书做到“五个要”,(身子要挺直,书本要平放,眼睛要看着,小手要指着,声音要响亮)

2、书写做到“三个一”;(眼离课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面一拳远)

3、书本整洁,无折痕

七、集队、站立要求

1、集队做到快、静、齐;走在路上拉好手,前后要对齐。

2、立正姿势为:并腿站立,双手在大腿两侧

3、稍息姿势为:跨步背手站立

八、学生课堂常规要求儿歌

小学生,爱学习。好习惯,是保证。铃声响,进课堂。上课时,坐端正。手平放,腰挺直。

听课时,要认真。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专心听。小脑瓜,动起来。要发言,先举手。

读书时,要响亮。眼到口到和心到。写字时,三个一,一尺一拳和一寸,牛角尖尖一条缝。

下课时,有收拾。文具学具摆整齐。在课间,不吵闹。摆好桌子和椅子。先解手,再喝水。做好准备再学习。

其次,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性,而不是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的知识,那么,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教师工作方面:

1、学前思想准备:

通过参观小学等活动,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

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知识经验的积累:

第一入学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第二 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家长工作方面:

1、物质上的准备

家长要给孩子买好必要的学习用具,如:书包、铅笔、铅笔盒、橡皮等,向孩子介绍各种学习用具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2、心理上的准备

心理准备相当重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孩子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入学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所要上的学校,给孩子讲家长自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还可以讲孩子所认识的小学生认真学习的事例,激发他们当小学生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孩子在家衣、食、住、行,几乎都有家长细心照顾,在家长的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事情和活动很少,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上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自己尽量想办法解决。同时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刷牙、洗脸等,学会摆放、洗刷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课本和文具,学会整理书包、会削铅笔和使用其他工具。

(4)、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玩具、图书和餐具等。

4、学习方面的准备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做小动作,而是应该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孩子对周围不明白的事物或现象总爱问为什么,都想知道和懂得。家长应经常找些图画书给幼儿看或经常念些内容有趣的书给孩子听这是很有益处的。可以告诉孩子:“你看,书里的内容可以让人懂得很多道理,上学后自己识字多,自己就可以看书,能懂得很多道理那多好。”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热爱课本的兴趣,促进他们上小学的愿望。同时家长还要配合老师在家指导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读书的习惯等

5、身体方面的准备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鉴于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的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上下课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的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

最后,为了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班将开展如下活动: 1、4月份召开家长会主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2、4月份组织幼儿参观新埭小学;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的一日生活。2、5月份开始开展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常规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6月份组织幼儿再次参观新埭小学;幼儿学习情况、常规测试;照毕业照 4、7月份大班毕业典礼。最后,希望在我们家园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个个都能成为出色的小学生。

幼儿园和小学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 梦的起航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时间真的好快呀,转眼我跟这群有个性的孩子们相处了半学期,暑假开始了。在这半学期的相处中我们两位老师始终把幼小衔接作为各活动的重点。现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一、幼儿本身应做好以下准备:

1、生理准备: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心理准备:

1)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的心理理伦和抑制控制之间存在关系。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这说明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3)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学”理论活动中有两个环节“猜测或假设”和“记录试验过程”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猜测或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能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思考。大班各项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幼儿去猜测,去假设以及引导幼儿记录试验过程,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会获得发展。

4)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儿童会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并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思考。在大班后期,更应该加强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多向幼儿使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想要、希望、认为、觉得、记得、忘记等。

二、幼儿园应做以下准备:

1、“环境造氛围”。根据衔接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要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氛围。

1)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幼儿喜欢老师,从而喜欢学习。

2)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实验的后期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的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有时又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3)最后、带幼儿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小学的早操,以及小学生上课,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三、小学应做好以下准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小学生的家长需要做那些工作。

四、幼小衔接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应做好以下准备:

首先,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应积极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回家后应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的交给老师。

其次,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15.谈谈幼小衔接的巧妙过渡 篇十五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知识小学化。

目前, 在大多数幼儿园中, 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 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 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 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 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 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许多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 诸如英语、拼音、写字、大量的识字背诵、20以外加减法等教学内容, 认为这是在知识上与小学接轨, 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 上小学一年级会轻松些。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 而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 其弊端和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2. 幼小衔接片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 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 重视“智”的衔接, 特别是近年来, 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 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 重视知识, 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违背教学规律, 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幼小衔接

1. 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班下学期的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 适当参照小学, 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持久性。适当增加写字量、拼音教学、智力活动的比重, 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如计算课, 在让幼儿了解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 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 进行空间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加强幼儿读、写能力的培养, 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如让幼儿用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提高造句能力;用多个词编成一个故事, 培养其想象力。

2.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 并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因为孩子写字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不好的习惯到高年级是很难改的。在大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 汉字, 不要求快, 只要求规范。在常规上的要求, 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 在游戏中使幼儿获得知识, 尽量在活动结束后喝水、上厕所, 要求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3. 生活能力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 管理自己的物品, 准时上幼儿园, 按时入睡, 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 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 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 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 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 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首先, 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双方教师通过参观、交流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幼儿园可以适当增长授课时间、更改桌椅的摆放, 教师应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时间、布置简单的作业等帮助幼儿适应校园特色调;而小学教师在幼儿入小学初期, 也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 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 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 适当控制作业量, 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 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其次, 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 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 明确告诉他们, 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 使他们有思想准备, 并且乐于接受一些入学准备和训练。

幼小衔接工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身心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 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 家、园、校三方要积极配合, 持之以恒, 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即愿意上学, 又喜欢上学,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 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摘要: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是十分短暂的, 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大班的时候就有必要作好幼儿升到小学的准备, 为此,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要考虑到幼儿教育与小学课程的衔接,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16.幼小衔接 共同关注 篇十六

一、全面衔接取代片面衔接

全面衔接是指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现在最显性的问题就是单纯只最关心幼儿的学习,只重视“智”的衔接,而忽视体、德、美、劳,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有些家长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孩子掌握1千字的识字量,懂100内加减法,认识26个英文字母……等等,而对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本不予重视。还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样做固然让孩子初入小学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却让孩子的快乐童年时光少了不少,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幼儿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幼儿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

二、以双向衔接取代单项衔接

双向衔接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幼儿靠。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幼儿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切记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如何做好此项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准备:

(一) 幼儿

1. 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幼儿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等方面。

2. 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如: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有一定控制能力:能抑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如: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大班各项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幼儿去猜测,去假设以及引导幼儿记录试验过程,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会获得发展。 如: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幼儿会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并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思考。

(二)幼儿园

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要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氛围。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幼儿喜欢老师,从而喜欢学习。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可尝试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的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有时又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再次:带幼儿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小学的早操,以及小学生上课,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最后: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小学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小学生的家长需要做那些工作。

(四)家长

家长们的积极配合成都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因此,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应积极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回家后应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交给老师。 其次,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17.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反思 篇十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幼儿学习环境的改变,加上学习任务的加重,使孩子在初进小学时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老师和家长应该引起关注,小学老师要在心理上让孩子接受你,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使孩子尽快适应这个学习环境,家长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配合老师为孩子顺利向小学过渡做好一切准备。比如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多了解小学生活,提醒孩子整理书包文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出错的时候,不发火,不急躁,有涵养,有耐心,但切记不要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让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字,以便于让家长督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认为家长在签字前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彼此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业的对错自己负责,家长只负责签字完成老师的要求,如果家长负责检查对错,势必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所以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要依赖别人,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家长会轻松百倍。当然家长在签字的时候,应该关注一下孩子作业的质量,如果经常有错,应该提醒孩子不能粗心,或者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小阶段应是孩子能力发展和培养的一个关键期,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做好这些工作,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家长也放心省心。

18.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篇十八

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如何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研究重点,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对象

(一)3 月—6月,活动时间为3个月。

(二)活动对象为幼儿园大班年级。

三、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幼儿方面

1.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 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 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等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看书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四月份开始学习时间、运动时间逐步增长,生活、游戏时间逐步缩短。如集体活动时间由每节 25 分钟可延长为 30—35 分钟,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教师方面

1.学习幼小衔接文章,精通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

2.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3.加强幼儿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4.与小学老师座谈,了解历届我园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幼儿园需要注意的幼小衔接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5.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幼儿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热爱上小学的情感培养,做好幼儿心理疏导。

6.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

(三)家长方面

8.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9.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10.在家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定时作息;如:有计划的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不迟到等等。

11.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四、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

(一)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小学阶段,主动适应小学生特点,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二)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建 立初步的规则、任务、安全意识。

(二)参观小学、体验生活,为了让大班的孩子们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我园将在6月份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和平小学,主要包括:

(1)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2)回园后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

(四)课间衔接、社会适应,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布置、玩具投放以及教师跟从的密切度等完全不同,孩子们在小学的课间活动与幼儿园“课间”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困难所引起的,甚至会导致孩子们在小学一日长达 40 分钟的课间活动中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 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为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教师充分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落实目标责任制。我园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五、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活动内容

1.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2.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3.逐步延长上课时间,每节课 30—35 分钟,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学记口述日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5.开展 “小值日生活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和为他人服务意识。6.让幼儿多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7.带领大班的幼儿参观和平小学。主要内容包括:(1)观看升国旗仪式和广播体操;

(2)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与幼儿园的不同;

(3)旁听一年级的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4)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

8.开展“快乐课间十分钟”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9.请家长为幼儿带简易书包,开展“小书包真整齐”活动,培养幼儿整理文具、爱护文具、保管文具、认清楚自己的文具的能力。

10.开展“离园倒计时”主题活动,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养成“自己的事自做”。

合肥瑶海和平幼儿园

上一篇:语文优美作文范文下一篇:承诺初中优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