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共15篇)(共15篇)
1.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篇一
《回家路上》 教学反思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猫?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5×2,生6:利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小动物回家”、“连连看”、“看图列式”、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精准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2)尽可能多用表扬的语言让学生朝自己要的方向改正。(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还应关注每一个学生,抓住学生注意力会事半功倍。
2.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篇二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现状;措施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多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为主,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在人们眼中数学课就是简单的记公式、做运算的一门课程,而且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依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和掌握公式和定理,通过大量的习题和训练,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感受不到数学的实际作用和魅力所在,甚至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和抵触的心理。同时,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会背“九九乘法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能够背会“九九乘法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运算能力。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二、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贪玩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主要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之间的加减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咱们班总共有62位学生,有21位学生喜欢音乐课,其他的学生喜欢美术课,那么喜欢美术课的有多少?学生会根据教师的问题,主动观察班里的学生,然后通过口算、数数、笔算等方式,思考问题,给出答案。
2.合理使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大多数都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之上,因此,合理使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例如,在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和分辨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但是却未曾认识和了解抽象的角,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三角板辅助教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拿掉三角板中的一个角,利用实物,引出角的概念,在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角之后,引入纸片、桌子、红领巾等,让学生观察角的特点,然后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自己画角、做角,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课之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调节好自己的个人情绪,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带动课堂教学氛围,确保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4.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开展评比活动,表扬表现好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攀比心理,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二年级数学是学生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4.过年回家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四
快到新年了,一大早妈妈和我就开始收拾东西了,连平时爱睡懒觉的爸爸也起了个早,弟弟还在睡觉,反正他不用收拾东西。不一会儿,我们一家人迎着明媚的阳光出发了。一路上我们尽情说笑,好不快乐。车子好像知道主人的心思,个个猛虎般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到了老家,车还未停稳,爷爷奶奶早就出来迎接,伯伯忙着拿行李,好不乐乎,终于到了!
该贴春联了,伯伯搬来两把椅子,我也不闲着,忙着给伯伯递胶水、拿春联。“高一点,左一点,右一点……”在我的指挥下,春联不偏不斜地高高挂在了门框上,“出入平安”几个大字仿佛在向每一个人招手。爷爷奶奶在厨房里忙活。“刺啦……”菜下锅了,好香啊!馋嘴的弟弟早就凑到桌前,等不及要展开大屠杀啦!不一会儿,菜就摆满了一桌子,绿油油的青菜,黄澄澄的肉丸,红艳艳的排骨……大家举杯畅饮,“祝伯伯爸爸事业更上一层楼!”,“祝阳阳牛牛学习进步!”,“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吃晚饭,爸爸在空地放焰火,“嗖、嗖…”十六发烟花像导弹升空,炸开一朵朵美丽的花。胆小的我猫着腰东串西串,好像世界末日就要来了;妈妈在一旁静静地扫地,好像烟花对她不起作用;弟弟更是慌张,差点把老爸撞了个狗啃泥。我跑上二楼阳台,只见空中烟花连着烟花,五颜六色,轰隆隆一片,真是“神州大地竞开颜”啊!
在“噼哩啪啦”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就要来了,这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欢乐的大年夜!
回家过年2
日子一页页的翻着,转眼间又过年了。
对于充满传统节日色彩的中国来说,“春运”这个词已经并不陌生了,也就是这个时刻人口流动量最大。忙着备年货,忙着赶车回家。
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人们的夙愿,无论在哪里读书,在哪里打工,在哪里漂泊,都要回家过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避风的场所。一年到头,在外漂泊,忙忙碌碌的,辛辛苦苦的打工赚钱,为的是这个家庭的生活日子;为的是能够在这段时间多陪伴在父母亲身旁;为的是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城市虽灯火辉煌,却不是我的家,却不是给予我们最踏实的地方。家虽在偏僻的农村,我们那个地方却充满这祥和的乡土气息,充满这最为温暖的记忆。城市的魅力也诱惑不了回家的人们;城市的精彩也耐不住回家的步伐;城市的砖瓦也禁不住回家的心声……
人如潮,车入海的车站忙忙碌碌的。城市的打拼工们整理整理行李,做好手头最后一份工作,也是年末的最后一份工作,就连忙着买车票甚至提前一些天的时候就买了车票了。
车站的人们,排着老长的队伍,等待着能够买到回家的车票,能够买到车票,家的距离就接近了。人们等待着,焦急的等待着,甚至连顿饭都顾不上吃。
此时此刻,车站响起了音乐《常回家看看》,听着熟悉的旋律,弥久不衰的歌曲,在这一刻会引起多少归心似箭儿女的共鸣。是啊,常回家看看,但是因为生计,因为要过上美好的日子,所以只能够一年到头,过年回家一次。陪伴父母身旁,说说在外的日子,和家里的情况。尽享家庭的天伦之乐。
伴随着耳机的音乐《坐上高铁去北京》响起时,高铁列车启动了。也许,这一刻激动的旋律打动了我激动的心情,引起我的共鸣。
高铁快速的行驶着,美妙的旋律在耳畔轻快的响起。我坐在靠着车窗的一侧,我边看着外面的风景,一边听着歌曲,别提多欢心了。也许,这就是最为愉快的旅途吧,刚才排队买票、等车的疲惫早已烟消云散了。人生本是这样的一次旅途,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够变得格外的轻松。
随着音乐的深入,高铁的前行。想起自己以前小时候盼着过年的场景。爸爸在外打工,只有妈妈陪伴着我。小时候的我,通常喜欢扳着手指头数着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还有多少天就应该过年了。也许,那充满七彩的童年给予我对过年的祈盼,和最为美好的回忆。
我看了看手机,奥,今儿个是腊月二十三。小时候,通常妈妈在这个时候教我的那段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此时此刻,我再也忍耐不住温暖的眼泪,触动深情。
是啊,现在自己长大了,父母们却老了。我记得,当我出去上学、打工的时候,当列车从家乡向城市出发时,站在窗外的妈妈哭了,向我挥挥手,我也在挥挥手。爸爸却站在一旁不说话。我知道,这时无声却胜有声,爸爸虽有千言万语的叮嘱,但却保持了沉默……
这让我才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在想象或许母亲在这一年中又流下多少思念儿子的泪水啊;或许在这一年中,头上的银丝又会多了多少根;或许在这一年中,又有多少心酸欺瞒了我……
是啊,好久没回家,不是我不想家,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学习;只是因为为了赚到更多的报酬来孝敬您二老;只是为了让爸妈早点享享福;只是为了让你们早点看到都市的繁华……
我也曾愿望:带着爸爸妈妈去旅行,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魅影。”我希望我的梦想定能够实现的。
慢慢地,突然才发觉,列车已经到站了。随即,我下了列车。在人群中看到了爸妈。随即我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了等候我多时的爸妈。这一刻,我的泪水又流了出来。我看到了妈额头上的皱纹,我看到了妈妈大多数的白发,我看到了我那不老的父亲额头上也有了皱纹,乌黑的头发上也冒出了白发。感觉一下子变了,我不在的这一年,爸妈似乎老了许多。
是啊,是变了,不仅仅是爸妈变了,老家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巨变。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沙尘的马路变成了柏油路。荒地变成了地产项目;一座座房子统一的粉刷成白色的;一些些农田变成了蔬菜大棚……
这一年,家乡的人为了建设新农村一定吃了不少的苦,是啊,没有苦哪有幸福的好日子,没有苦,哪有精彩的人生呐!
回家过年,充满着虽曲折的途径,但却依然前行,找到属于自己梦幻的家。是过年,才让我们祖国许许多多的家庭团聚,一起享受这天伦之乐;是过年,才让我们过的开心、安心;是过年;才让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夙愿,对家庭的夙愿;是过年,才让我们知道这蹉跎的岁月能够让人慢慢变老……
时光的车轮还在前行着,这红红火火的日子也过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就让这红红火火的中国梦实现吧!
回家过年3
一年过去了,是乎是的,可是事实上只是一天一天过去的,我们并没有一下子把一年就过了,我们只是把一天一天过去了。虽然年的气氛和特别,渲染得人们的心境也截然不同。各种各样!
明天回家了,过年。其实不想回,一年下来没做成什么事情,时间被一天一天浪费了。被很多毫不相干的事情所浪费了,占据了。虽然很内疚,可是仍然无法克服。所以生命被虚度。有段时间情绪低落的很,自责,内疚总是困扰着我,无法自拔。我总是被自我打败,无地自容。一切事情都不顺。慢慢的,一些事情和自己又慢慢的融合起来,自己好像又回到这个世界来了。心情开始复苏。
也许我一年都没有做的很出色,一事无成,但是一年的末尾我要作我能做的:做我父母的儿子。这是我无法推辞的角色!我想我会做的更加好!
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万事顺意,让自己更加杰出、优秀!让我们的生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精彩!
回家过年4
过年了,在我的家乡过春节时,冰糖葫芦、年糕、火炮、这些小玩意儿都成了春节的专属“特产”。
除夕那天早上,我和妈妈都快忙炸了。但仍然是乐在其中,妈妈在大门上贴着春联,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
胶水都已经抹好了,刚要贴门上时,妈妈急忙阻止我,并且说:贴反了,贴反了,福到了!“福”就应该倒着贴嘛!这样就表示福气临门,听妈妈这么一说,我便马上将“福”字倒过来,仿佛一刻都不想怠慢了“福大人”。
晚上,该是吃年饭的时候了。客人们都到齐了。桌子上弥漫着各种菜的香味。外公也不惜拿出了自己最宝贝的酒,看样子是准备大干一场呀!菜都上齐了!大家都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前,津津有味儿地品尝着年夜饭,一大家子都其乐融融,有说有笑的。
最让我激动的时刻到来了。自小我就有两大梦想:一是睡觉睡到自然醒;二是数钱数到手抽筋了。只要我面带着微笑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说几句吉祥话,财源就滚滚而来。真可谓是:“钱来了,挡都挡不住哇。呵呵!”
有句歌词唱得好:“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过年了回家看看吧!
回家过年5
记忆中,爷爷家的春节充满了忙碌的年味。驱车回老家,刚下车还未进楼梯口,空气中迷漫着的或炖或煮或蒸或炸的各种食物香味便扑鼻而来,令人止不住地直咽口水。楼道里家家户户都开着门,烧着煤炉,各家都在忙碌地准备着:有的在包粽子,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炸春卷,有的在炖鸡……好像要把一年里的家务事都集中在过年前的这几天来完成。爷爷下楼来接我,我们每上一层楼,那开着的房门口就会出现一位热情的大爷或大妈,不停地和他打着招呼:“庄老师,孙子回来过年啦!”爷爷便咧着嘴不停地笑着回答:“是啊,是啊,回来了!”
大年初一到农村拜年更是热闹非凡,那时城市里已禁止燃放的烟花爆竹,在那里还能放,于是在村头的小店里总能看到几个缠着大人买小烟花、小摔炮的孩子。那些得到鞭炮的孩子们兴奋地凑到一起,胆大的捏在手里点,胆小的点燃后就捂着耳朵把它扔得远远的,有的还把它扔进了水塘里……笑声、惊呼声、爆竹声交织着回荡在乡间。便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境。
今年回老家,发现楼道里家家户户门前的煤炉不见了,各家各户都房门紧闭,楼道变得安静、整洁。到了乡下,发现村子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村子的环境变美了,村头的两个池塘四周建了围栏和连廊,池塘里的水也清了许多。村道上几乎看不到垃圾,一起少掉的还有孩子们追逐玩闹的嬉戏声和三五一群凑在一起打牌的身影……农村的年味也淡了。
年味真的淡了吗?当年三十哥哥嫂嫂带着去年刚出生的侄儿回到爷爷奶奶过年时,团团圆圆的年的味道就飘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当我们走进亲戚家的大门去拜年,看着热腾腾的馒头、肉圆、扣肉……被热情的主人一一摆上桌时,年的味道便从桌上的各色菜肴里,从主人热情地招呼声中流了出来。
时代变了,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过年的方式也在渐渐改变,但春节回家过年依然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期待团聚的习俗。
5.回家的路上的三年级作文 篇五
放学后,我在家里认真地写着作业,突然轰隆隆的雷声震过我的耳边,很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想到老师还在学校为我们批改作业,而突然降临的大雨肯定让她不能回去,我想到这里,急忙抓起了两把伞,冲向雨中朝学校走去。
一路上我顶着风,撑着伞,艰难地走着。雨点象断了线的珠子般在我的伞上蹦蹦跳跳,风呼呼地吹着,差点把我的雨伞吹跑。我紧紧握着伞把,心里更着急了,马上加快了脚步朝学校奔去。
到了学校,我边擦着脸上的`雨水,边朝老师办公室走去。只见老师正焦急地站在窗前看着大雨发愁呢!我轻轻走近老师身边,双手递上雨伞说:“老师,您顶着这把雨伞赶快回家吧,不要淋湿了!”老师感动地摸着我的头说:“谢谢你,真是个好孩子!”
6.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教学难点
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口诀卡片及写有6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算式:5×2=
3×1=
3×3=
4×2=
4×3= 口诀: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回答。)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填数。翻开教科书33页,将每次加6 的结果填在准备题的空格里。(学生独立完成。)
③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6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④读数。按顺序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看图写算式。(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5 1 4 6 2
○
○ ○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提问。)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的乘法口诀,共有()句。(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1.教学例10。(1)看图写算式。(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5 1 4 6 2
○
○ ○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提问。)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的乘法口诀,共有()句。(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反思: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案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课时安排)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内容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内容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7.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数学计算容易出错的原因
“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这是恩格斯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找出差错,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 只有清楚认识学生错误之后, 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算理,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从整个二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明显提升, 但计算错误时常出现, 现将错误整理归纳如下:
1. 算理不明
算理不明出现错误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主要出现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未能领悟计算的正确算理。如进行进位以及退位减法时, 学生没有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数学意义时, 就会出现不理解进位与退位的算理而计算错误。
2. 认知结构不成熟
受到认知结构的影响, 相比加法和减法, 学生对加法更熟悉, 在做减法运算时, 经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1) 65-28=43, 错误做法:个位5减8不够, 产生困难, 就用8-5=3, 但是不影响十位, 最后得到错误答案43。 (2) 43-25=68, 错误算法:当学生在计算时对加法的表象较深, 因此在计算时, 当个位相减后, 部分学生在十位上进行加法计算。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他们知道计算的算理, 但受到自身思维发展的影响以及盲目追求速度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这类问题的改正过程中, 教师应当耐心与学生讲解错误的原因, 尽早让学生快速找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除此之外, () +9=11以及 () -7=17类型的题正确率不高。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于:二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看到加法就是把两个数相加起来, 看到减法就是把大的数减去小的数。从而会在括号中填写错误的答案:20和10。当教师指出错误时, 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实际上, 二年级的学生还缺乏自主验算的意识, 学生如果能够自己检查一下填完后的式子, 就能够发现错误进行改正了。
3. 学习习惯不佳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之后, 都能够进行相应的运算, 为什么还会出现计算错误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 (1) 加减法混为一谈; (2) 进位退位标记不标上; (3) 进行列竖式计算时数位不对齐, 横式上的答案遗漏; (4) 书写不工整; (5) 有余数的除法做完之后不验证余数比除数小。
二培养计算正确率的方法
学生犯错误并不是无源可循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错误认真思考教学方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 重视计算教学, 加强计算训练
学生进行计算正确的前提是明确算理, 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数学的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学生明确算理之后, 举一两个例子内化方法, 再次遇到同样类型的计算, 就有相应的计算方法了。
熟练地计算技巧以及计算能力并非朝夕之功, 它需要每天坚持训练。
2. 培养学习兴趣, 规范计算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赋予计算更丰富的形式, 在题型的设计上更多样化,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助于提高计算题对学生的吸引力。
有了学习兴趣之后还要有学习方法和计算习惯, 在计算方面规范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非常有效,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抄好题目后与原题核对, 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 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 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要把进位的标记和退位的标记标上; (3) 书写工整, 避免计算出来的数字看错进行接下来的计算; (4) 列竖式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
3. 引导巧妙估算, 提倡验算习惯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 也要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近似数, 在进行计算之前,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 当计算完之后再看是否在估算的附近。最后要进行验算, 目前验算的方式有: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加法的验算, 用加法验证减法是否正确, 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 要验证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被除数是否等于除数乘商加余数等。
总之,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 分析错误原因, 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 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 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定能得到提高。
摘要: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三大基本能力之一。从学生的计算错误中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 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明确算理, 规范书写,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估算、验算技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关键词:错误原因,明确算理,学习方法,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主编.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八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9.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九
p42~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
卷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为止,我们学习了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走一走: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与100米有多远。
(2)估一估:学生猜测一下,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多长时间
(3)想一想:1000米大约有多长
1000米=1千米字母表示式1000m=1km
(4)填一填: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小组交流,完成
(5)练一练
完成习题1、2、3题
①教师读题,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答,认识了新单位:千米,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1千米=1000米
(四)作业
10.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十
本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郊游的情景,获取小动物有几只的数学信息,促使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导入。通过说一说、填表格的方式探求三轮车的轮子有几个,感悟每多1辆车就是多一个3,探究三轮车的轮子可以用乘法算式解决,寻求解决几辆车有几个轮子的简便方法是利用口诀,进而学生编制3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规律,获取口诀记忆的技巧。
在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动物郊游的情景,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说出数学问题时,可以相关的引入说出数学信息,从如拉入主线部分。
说一说有几辆车有个轮子呈现三轮车有几辆,相应呈现出数字,降低学生说的难度。同时熟悉3个3个数,以及几个3的感悟。悬接下面填写表格2对应的几辆三轮车与几个几的关系降低难度。
表格2的重点是编制口诀,所以其余有几个几、乘法算式、口诀,适当的降低难度。例如:口诀可以写出前面的两个字,算式符号应该写出来,采用填空降低学生书写的时间。同时在写之前,教师先讲解,学生更明白。把这部分的时间降低,整节课更紧凑。
学生交流部分,口诀编制后,学生交换口诀,说说错误的口诀是什么,哪里错了,加强生生交流。培养生生交流能力,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反馈部分,表格1、表格2的反馈都不足。表格1,学生的表达,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反应出学生算理的不清晰,进而说不好。
探索3乘法口诀规律时,应呈现出3的口诀,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找出规律。同时利用习题,加强对规律的运用。3的乘法口诀规律的探索应在学生大量朗读之前进行。口诀的记忆是在读、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技巧的操作活动。口诀的记忆是种丰富的活动经验,不可舍弃,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解决部分教师注意学生思维表达的完整性,只有明晰算理。学习才是有效的活动。
今后加强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个问题促使学习走向深入,促使知识不断内化。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学习如何更好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的本质特征,在语言表达上有长远的进步。
整节课中,缺乏整体调动学生情绪的主线。活动较少,教师评价不足,情绪感染力不强,不够新颖有趣。
改进措施:注重整体把握学生、教法、教材。多学习教师评价语言!
教学应该是拉着蜗牛走路,是需要慢动作的,让每个环节都处理的精致,紧密,每个环节都紧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100以内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学生在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上下车人数的变化这一情景导入新课。公共汽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对于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学生可以自主的应用前面所学习的笔算的方法列两个竖式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最后老师再强调这个简便写法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很容易忽视引导学生67-25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车25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42+28这一步求的是上来28人后,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我发现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可以模仿老师或者例题可以学会,算理学生也能理解,但是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把计算跟解决问题分开了,或者列出算式就开始教怎么算,其实每步计算的时候,我们都该引导孩子这步是解决的什么问题。这点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计算而教计算,现在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计算可以慢慢的教,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虽然初次接触验算但是许多学生因为有生活中检验的经验做积累,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课改模式中的自主尝试和合作交流两个环节。把教学目标设计成了两个问题:
1.加法的验算方法有几种?
2.你在验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自主学习应该很明白的,因为教材中是以几个小朋友讨论的形式说明了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的。课后我自以为很成功,在课堂中我除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功能同桌和小组口头交流了验算的方法之外,还对一些错例做了分析。感觉孩子们应该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没想到是纸上谈兵啊!课后的反馈真是让我大伤脑筋,从书写格式到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一部分学生混淆不清,思维明显的混乱不条理也不清楚。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孩子们不会倾听。
2.思维和练习没有结合起来只是动脑没有动手,而对于学困生而言,亲自的实践操作比你空洞的启发要有实效的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本课的学习是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前让学生亲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意义。并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经验形成表象,并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建构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魅力。
还需加强的方面:
1、生活中的大数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说认数的过程。
2、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若采用视频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3、在学生评价的语言上,还需要平时多积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它是获取感性知识,启发各种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钟、1秒钟这概念虽然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比较抽象,对于1分等于60秒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钟面直观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转无形为有形,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时间长短。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感知认识,初步建立了1分钟和1秒钟的概念,体会到分与秒的关系。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去领悟、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设计1分有多长的教学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等待一分钟;再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动画片断《猫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钟和看一分钟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其长短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真确感受了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对性。我还通过其它多重体验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对一分钟时间的长短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实践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能干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做计算题、背口诀、画画、拍球等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感受在一分钟里能做事情很多,并不失时宜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学生真实体验了一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增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对所学概念的认知。
反思本次教学研讨,我深刻地领悟到:学生所学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感悟,才能将其转换、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算24点”是一节教学完乘法口诀表后的实践活动课。这节活动课主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这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一、先易后难,感受活动的趣味。
我先用三张牌来进行试算,让学生算24,让学生初步感知算24点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张牌,让学生算24。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教给学生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们在“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学生们玩得非常投入,兴致也非常得高。
二、分享快乐,培养合作意识。
四张牌算24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的。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四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算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形式多样,感受算法多样化。
活动过程中,采用“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使单调的“玩扑克”游戏生动活泼,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用四张牌算24点,不像两张和三张牌那样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里,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当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有待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精益求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动脑积极,
思维活跃。
3、加强了学生的书写要求,让每一个孩子在新学期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练习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二、不足之处
1、小组活动效率不高,部分差生总当听众。
2、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把握不够好,有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
3、对学生学习的速度要求统一步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
3、加强差生辅导,尊重个别差异。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多余处:为了使学生对口诀的结果记忆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9个2,记得当时说出了4点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老师指出要求过多,不知学生是否听懂或记住。自认为四点要求条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在做数学时有的放矢,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问题,而且在第三点提出后又恐担心学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义。
欠虑处:在以往的口诀教学中还是比较注意口诀的记忆,比如独立背,男女生比赛,师生对口令各种形式加强记忆的密度,而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尤其是这节课一直在考虑口诀的准确性,认为刚学习第一节课,没有必要要求过高,一直在考虑犹豫的是是否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安排在本节课,至于口诀的强化与尽可能的人人参与到课堂中去的宗旨都给忽略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是教师们在往年的小学二年级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处在二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经过一年级一年的启蒙教育,对数学上一些简单的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数学也最容易培养出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小学二年级求平均数就是一个难点,对此,我对二年数学级教材进行如下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是特级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一。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习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平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和意识是特级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二。
三、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所以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大用途,是特级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三。
总之,了解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及理解能力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定时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才能帮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教好这门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人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课本情境,孩子们不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纸小人来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小人参加游戏的人数变化,逐步建立连加连减的模式。并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明确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样做达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玩一玩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在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乘车”游戏,引导孩子们关注乘客的人数变化,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从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含义,能够运用解决生活、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游戏中有数学,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为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因此我还设计了购物游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三、说一说课本例题的含义,加深对连加连减计算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后,就课本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习题,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看图说一说带数量变化的数学故事,根据数量变化的先后,结合算式说一说计算顺序,培养了学生对生活情节发展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对计算方法、计算顺序掌握的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虚心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一、导入设计朴实新颖,有效性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引入了一个游戏,是这样的:比两人出数(手指数)谁比谁出的数多几?先由老师指名两个学生做一组,在心里想好自己将要出几,想好后,老师叫一声令下,两个学生同时出数,再让观众观察,说出谁比谁多几?如,李杰出4,王林出9,9比4大5。学生对这个游戏感到新奇,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高,做观众的学生看得很认真,并很好地说一句完整的谁比谁多几的表述。这个游戏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矗
二、分析理解题意,帮助学生,耐心引导,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例题时,发现老师教学中没有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只有个别的学生能说出解题的思路。教学难点,有部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理解感到困惑。如一班卫生评比得12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红旗,二班得多少面旗?三班比一班少12面小红旗三班得多少面旗?。文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虽然老师告诉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并做了示范,如:
一班:●●●●●●●●●●●●
二班:●●●(多的部分)
虽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运用,明白如何解答,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学习难点理解不透,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相同的一部分与多出的一部分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回想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就调整了教学思路,指着教室里的图书角,直接用图书角的书柜来编一道相关同类的数学题,实实在在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及理解能力,我以文字形式出示了题目,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后来看到学生对于这样的文字表述,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读得懂,题目是这样编的——教室图书角的书柜的“第二层有36本书,第三层比第二层少13本,第三层有多少本书?”由于直观可视,学生讲出了解题的思路,并能够运用多种解题的方法进行解答,比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课顺利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课堂巡视检查发现还是有学生理解解答错误:
36+13=49(本)
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老师又耐心再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掌握知识。我边指着书柜边用手势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向学生解释,边解释我也边观察之前做错的几个孩子,我发现他们听老师的讲解后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立刻改过来。我的心中满意地感觉到:老师要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补救。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小熊开店”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一课。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不光要重视老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根据情境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情境图,分别提出用加、减、乘、除解决的数学问题,特别强调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能初步感受数学中乘法与除法的互逆性的关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玩具坦克?”时,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对于学生正确的算法进行肯定,同时我也注意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既对学生的智慧提出了要求,又能让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探索、有效合作与充分交流的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根据“小熊开店”主题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较多,且类型重复,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在构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且建模过程过于匆忙。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11.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 数学学习 习惯培养
二年级学生入学一年,有一定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但由于年龄特点,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针对不足教师相对应的措施是:
一、听讲方面:不能倾听是许多低年级学生的通病。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往往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听完整,一知半解时便抢着回答,听不进老师的建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
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要从几个方面来抓。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习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新课程不提倡以往那种非常呆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
二、看和写的方面:粗心马虎,经常把题看不完整、把数左右看颠倒或上下看错行、把运算符号看错,或把图看不全面。写的时候精力不够集中,算对的却抄错,书写不认真,书面不整洁,写完不检查。
学生在读题和做练习中看错数字、写错数字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计算简单,学生并非不会,而是马虎、不认真所致。怎样才能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呢?我感觉“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训练她的方法非常有效,每次限时一分钟内完成抄电话号码的训练,左手指,右手抄,抄完后对照,家长做记录。每天十分钟左右的训练。针对我们的学生,除了课堂作业让学生抄题做外,还可以让家长配合完成这项训练,家长可以每天随意出三组数字,每组二十个,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训练,不耗费多长时间,但却有效。读题时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字读,看清读懂题目的要求后再做题。书写要经常提醒正确姿势,要求书写字体工整、认真,先动脑再动笔,尽量不依靠橡皮。不在书和作业、练习本上乱涂乱画,保持书面整洁,可以不定时地在班上展览书写认真的作业。做题时要求左手指一道,右手写一道,避免看错行,做完要求独立检查。每人准备一本《错题集》,以记录错误档案。记录分三步完成:1.记录错题,2.用彩色笔给错处做记号,3.写出错误原因,
三、注意力方面:学生年龄小,有意识的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长,一节课40分钟,很难坚持到底,往往听了一半就思想就开起了小差,或东张西望,随意说话,或小动作不停。
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將数学活动与游戏、童话有机结合起来,时不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能靠学生自主探索找到答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不包办代替,让他们去尝试、体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定能解决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
四、想的方面:二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全面,没有系统性,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遇到需要逻辑思维或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思维跟不上,脑子里转不过来弯,便会不知所措,应付塞责。
要想让学生想得合理,真正理解题的意思,并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离不开多方面的综合习惯的支持,因此,教师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习惯: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3、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4、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如果学生养成了这几种好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便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会跟着上升。
五、语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词汇少,语言单调、直白,即使明白了算理,口头表达时也常常说不清、道不明。
平时教学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是思考的结果,远比不动脑筋不开口强。尤其是当学生说错时,它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态度,然后再让学生讨论生成的新问题。教师的宽容与鼓励会带给学生说的勇气。
12.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显性形式的数学文化
苏教版数学一、二年级教材中增加了“你知道吗” 环节,作为专门的数学文化载体,相对而言,一、二年级出现次数要略少些,分布上有所差异:一年级上册2次, 下册3次;二年级上册5次,下册6次;三年级上册6次, 下册8次;四年级上册5次,下册6次;五年级上册6次, 下册8次;六年级上册3次,下册4次。具体形式上也有生活常识、学习方法、数学史、知识拓展等多元差异。比如, 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几和第几”,教材第一次出现“你知道吗”环节,主要介绍了体育竞赛中冠军、亚军、季军,以及金牌、银牌、铜牌的含义,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年级上册学完9的乘法口诀后,以直观图示的方法介绍了利用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形象记忆9的乘法口诀,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史方面的内容则安排较多,以介绍数学符号和基础数学知识为主,常以图文结合形式介绍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演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增添学习的趣味性;知识拓展方面,则多是利用生活来丰富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等。
二、隐性形式的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除了像前面提到的“你知道吗”介绍的一些数学史、数学应用等显性内容,更多的是潜隐于普通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美等。这些隐性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方法、感悟数学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1.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小学低年级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对应、 比较、分合、分类、函数、集合、统计、转化、归纳、数形结合、符号化、猜想等。
(1)对应思想、比较思想、分合思想、分类思想:一年级上册最先安排的几个内容“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以及在认识10以内的数后安排的“分与合”几块内容体现的对应思想、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及分合思想是后面加减法概念学习、计算方法探索及认识图形、学习统计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常用的思想方法。
(2)函数思想在低年级体现最多,如一年级加法和减法的教学里常出现的一个加数不变,填上不同的加数求和的练习。二年级的乘除法里被除数不变,观察商和除数的变化规律等习题。在这里并不是要学生明白什么叫函数,只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3)集合思想:在低年级教材中,常用封闭的曲线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有的是有限个,有的是零个,渗透了有限集、 空集概念。低年级教材更多渗透了等价集合思想。如一年级上册认数单元里,通过把两种小动物的数量建立一一对应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两个对等集合的元素之间建立的对应,渗透等价集合含义。
(4)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低年级体现最多的是借助形认数,帮助计算,借助线段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符号化思想: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化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低年级教材中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逐步引入的,主要体现在数、形的表示,两量关系的表示及运算符号上。例如,一年级新入学学生第一课“数一数”,选择儿童乐园作为数数素材,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练习数数,学会用圆点表示人或物的数量,初步体会从具体的人或物抽象到圆点再抽象到数的过程。
2.数学精神
数学精神泛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作为精神性力量,数学精神的培养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有一定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数学史料中的各种事例,引导学生形成认真负责、忠于真理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例如,二年级下册第58页的 “动手做”,要求学生用大蒜做发芽实验,并定时测量和记录数据,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测量、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3.数学美
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低年级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数学的美感,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感受、 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一、二年级孩子更多的是关注形式上的美,教材安排了很多让学生动手画画、涂涂、拼拼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课也是可以创造美的。
三、低年级数学文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数学文化教学不仅是介绍外在“附着”的文化因素, 更应注重探求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核,获得数学文化的多元养分,如此才更富有启迪意义和发展张力。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努力还原、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及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探寻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显然,这一过程是开放的,伴随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文化的散播与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浸润,这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轨迹与结构,彰显教学的文化向度。
1.强化观念转变、淡化数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多年来,数学工具性被过度关注,这让数学课堂近似于知识传递和方法训练的单纯场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只会模仿、习得、练习,缺乏思考,发展性不足。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此只会让他们离数学越来越远。 诚然,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数学技能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独特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能力等数学文化价值。因此,低年级甚至所有数学课堂都有必要淡化数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树立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并重的数学教学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远比单纯授予知识重要得多。
2.还原数学过程,彰显数学文化力量
1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篇十三
二(4)班 周丽萍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适度使用学具。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不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从现实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试时他们就是解答不出来呢?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五、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村庄中旧楼房和新楼房的数量,学生在比较中,感到生活的变化、祖国的发展。
六、与其它学科联系教学。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好数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学习其它社会学科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还应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音乐、常识、英语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本人从事教学工作不久,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展望未来,争取通过努力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14.小学数学阶段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十四
镇头小学
苟宁芳
处在二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经过一年级一年的启蒙教育,对数学这个大框架也有了一些认识。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数学也最容易培养出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是以多样、形象、有趣为宗旨。我作为一名刚承担数学教学的老师,深感压力重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发现,营造学生需要学习的空间与条件,在一年的摸索学习中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40-60%的效果。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我就在黑板上画出小熊上学去的路线图,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根据画的小熊和路线图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到楼道去,面对大镜子按照我的要求照镜子,理解镜面对称,比坐在教室空想强得多;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采用直观的教具,如学生的玩具和教室的一些物体,进行演示教学,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教学七巧板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拆开七巧板,大胆的想象、尝试、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组成部分进行不同的有机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图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独特构思,拼成的图案各种各样,风筝、免子、小狗、小鸭等。让学生快乐的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挥了创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潜能。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顶头饰帽,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
15.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篇十五
如何做到有效?其中要遵循的原则有很多,从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层次性原则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什么要把层次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呢?大家都知道,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早在宋朝,我国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在《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中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国外学者布卢姆也认为“学生的个别差异都是人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一个学生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学生都能学会”。因此作为教师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该分层制定目标,让学生各有所得。
数学习题可以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因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敏捷性、严密性、逻辑性不尽相同,不同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也不同,所以应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同时从教育功能来说,高初中教学都具有双重的任务,上限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而教学目标的下限则是达到会考合格,在初中阶段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数学习题的设置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更应该体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的最近区域目标,使他们能为达到这一目标而主动努力,从而获得成功,由此再努力再走向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切实达到实现有效课堂的最终目标。所以层次性原则在数学课堂有效习题的设置中处于首位作用。
那么课堂设置有效习题遵循的层次性原则怎样实施能最有效果呢?我认为体现层次性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模仿性原理
心理学家班杜拉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学者还把模仿学习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记住榜样的行为,记忆是学习的关键,如果上完了课,但学生记不住,回去当然不可能采取行动。而从记忆的规律来说,练习是很好的记忆方式;第三步是作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准确无误的,所以仅仅通过观察学习,技能是不会完善的,需要经过一个练习和纠正过程,动作观念才能转换为正确的动作。这个“动作再现”,其实是练习以后的纠正过程。第四步是动机,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通过模仿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的时候,学生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所以模仿学习对于学生初步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模仿学习只是学习中最低端的层次,不能单纯地用模仿来训练学生,那样是把学生当成了机器机械地训练,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二、运用迁移性原理
仅仅依靠模仿是达不到学习数学的最终要求的,因为只依靠模仿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的,毕竟学生不是机器,不能机械的模仿,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所以当学生经过初步的模仿完成第一阶段的练习后,必须运用迁移性原理让学生经历知识由外转化为内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三、运用针对性原理
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有效习题设置的遵循层次性原则上还要注意运用针对性原理,其中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式是一种非常重要并且有针对性的形式。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教学内容,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活泼而又精彩,其效果也十分明显。当然有针对性的变式反馈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既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基本杜绝了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总而言之,设置数学习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付诸于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数学习题的数量又是极其可观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置习题时,必须在有效习题的设置上多下功夫,避免题海战术,避免机械性的填鸭式练习,必须依据学生个体能力的大小,布置难易程度与其相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学好数学的目的。层次性原则的遵循就是本着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积极体现数学课程的“普及性”特征,是科学地评价学生,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大家都知道“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大胆地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寻找有效途径,改善课堂教学,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素质,最终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其实只有真正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了教师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才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摘要: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主阵地,要想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能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既要使学生学会,也要使学生会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若要实现上述目的,就要拓宽思想、改进方法,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微观操作上,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减轻学生的记忆、作业、心理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习题设置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023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教学总结07-25
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改革10-12
小学数学二年级《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01-0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6-1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教案设计06-11
2024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1-25
最新二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12-31
小学二年级数学培优补差的教学计划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