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家教故事

2024-08-1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现代名人家教故事(精选4篇)

1.现代名人家教故事 篇一

名人家教小故事

小故事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罗斯福的家教故事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四个儿子在二战时均浴血战火,建立功绩。二战后又都跻身于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罗斯福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灵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更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他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甚至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当二战愈加激烈时,二儿子埃利奥特问父亲他该怎么办。父亲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不久埃利奥特便放弃刚开起的公司,轻松地走进了陆军部的大门,在四兄弟中带头参了军。

罗斯福还竭力反对孩子们依赖父母过寄生生活。他不给儿子们任何资助,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自己该赚的那份钱。在钱财的支配上,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大儿子詹姆斯20岁时独自去欧洲旅行。临归前看到一匹好马,便用手中的余款买下了这匹马,然后打电报给父亲,让他汇旅费来。父亲回一个电话:“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碰了这个钉子,詹姆斯不得不卖掉马,买了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随便无计划地乱花钱。

而更让世人为之钦佩的是罗斯福身为总统,却从不庇荫孩子,让孩子们享有特权。二战时,他把四个儿子都送上了前线,并严正告诫他们: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小故事二:行不言之教——诸葛亮的家教故事

在《诫外生书》中,诸葛亮把立志看作成才三要素(德、学、才)的基础和关键,他主张立志必须高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达到最终的成功。他写道:“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若志一消费品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不仅这么“诫子”、“诫外生”,而且身体力行,为儿孙做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虽贵为丞相,也绝不搞特殊,坚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上写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高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子孙是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同时,他十分注意采取措施让子弟不搞特殊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将独生子乔过继给诸葛亮。乔在蜀国官至驸马都尉,本当安居成都,但诸葛亮外出打仗,诸子弟都随军押运粮草,诸葛亮认为乔也应该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便命乔与诸弟子一起押运粮草于山谷。这种做法对乔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对于培养他们不依赖他人、独立生存的顽强意志更有好处。

小故事三:小书房,儿子童年的最深记忆——李嘉诚的家教故事

有志之人只要心里有了宏大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和永不气馁的行动。而学习与读书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阶梯,是达到成功之巅的绳索,是通往胜利之门的桥梁。在李氏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有一个面积虽小但藏书却非常丰富的小书房,那是李家的小书库,里面集中着李嘉诚那些知识渊博、学问深厚的父亲、伯父、叔父以及祖上遗留下来的藏书。

童年时期的李嘉诚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块狭小却辽阔的天地中度过的。在父亲允许下,每天放学以后,他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悄悄飞进小书房。他太爱看书了,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书里那么详细地告诉他许多从来就不知道的事物,那么认真地告诉他为人处事的道理。他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思考着天南地北的问题。在小书房里,他的全部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使他懂得了许多。

至今李嘉诚还记得,父亲对他的教诲。一天,父亲领他来到这间书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诚儿,这是咱家里几代人的书库,你伯父、我和你叔叔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希望你能认真理解父亲带你来这里的意义,我也知道你能体会为父的深意。”读书成为李嘉诚的生命。看书越多,他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便越是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是父亲李云经引导他,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他解释着:那些问题他可能读不懂,又有哪些地方会难解释。更令李嘉诚难忘的是父亲陪他灯下一起夜读,随时答疑,给他以精神的鼓舞和人格上的激励。

李嘉诚常常动情地说:“父亲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人。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人格上,父亲永远都给我一种鼓舞,一种激动。父亲给予我的,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衡量的。”

小故事四:心底里的——杨振宁的家教故事

孩子是未来,既属于父母期望的未来,也属于社会期望的未来。父母往往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并不就是父母的一切,父母心中还应有事业和属于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所有,父母要关心;但孩子的所有,父母未必都要在意。尤其是父母并不认同的孩子的那一些,父母应留出心底里的一角,求同存异吧!有道是:“理解了干,不理解的看,但不要顶着干。”我想,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处事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杨振宁强烈的民族意识缘于父母对他进行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点一滴的渗透,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在厦门居住时,杨武之就教儿子读唐诗,教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顺序:“夏商周……”,天干、地支顺序:“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甚至于八卦……在清华园里,杨武之对杨振宁进行一次正规的教育——读古书、受古训。杨振宁12岁时,杨武之请专人教儿子谈《孟子》,还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又象儿时背诵《龙文鞭影》一般背诵《孟子》全文。

对杨振宁的中国情结影响最深的还是父亲杨武之。杨武之留学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大、清华、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他为人师表、工作认真,热爱着水深火热的祖国的教育事业。杨振宁是第一个回祖国访问的外籍科学家,之后,他几乎年年回国,给祖国科学事业出谋划策,他是祖国忠实的儿子。杨振宁常谈起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和生活,深为父亲敬业爱国的精神所感。他深知,父亲对他加入美国籍深为不满,在1983年作了这样的记述:“……我父亲在1973年故去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2.现代励志名人故事 篇二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1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并多年活跃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1928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组织者,又是仅有的两名授课老师。梁先生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开班第一课,他先在黑板上一笔画了一只小狗,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齐声答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一个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狗窝和房子,一个是狗睡觉的地方,一个是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尺度的含义。

与尺度同样有趣的,是梁先生在讲到更加抽象的比例这一概念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婴儿和一个成年人,然后又在成年人旁边画了一个和成年人同样大小的婴儿,问同学们两个谁是大人谁是小孩,同学们照实回答,梁先生笑着说,这就叫比例。并说建筑也和人一样,各种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和比例,如果尺度弄不好,让人看起来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缩小了的大人。

大师就是大师,两个难以用语言轻易讲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谈笑间烙印在每位同学的记忆深处了。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2

哲学家冯友兰与梁漱溟是好朋友。当年,梁漱溟给他讲过《印度哲学》。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在美留学的冯友兰给梁漱溟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见。梁漱溟很感动,将此信收藏了60年,足见他们的诤友情深。

不过,两人的友谊也有出现裂痕的时候。1973年,冯友兰发表了一些批孔的文章。梁漱溟看到后很生气,认为冯友兰违背了原则,没有立场。1985年,冯友兰九十大寿,他的`女儿宗璞按照父亲的意思,打电话请梁漱溟光临,梁漱溟回信批评了冯友兰当年批孔一事,果断拒绝了。

对此,冯友兰不仅没有生气,反倒觉得梁漱溟很直率,随后还给他寄去了自己的《三公堂自序》一书,并附信道歉: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故亦不自隐其胸臆耳梁漱溟收到书信后,见老友意识到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真想说的后,他改变了态度,主动回信表示希望见面。1985年12月24日,冯友兰来到梁漱溟家里与他相聚。这次见面,气氛友好,两人相谈甚欢。梁漱溟还特意将自己的著作《人心与人生》送给冯友兰,并亲题赠言。

3.现代名人家教故事 篇三

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好多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一连串地想下去:你会盖房子,我知道为什么盖房子;你会写文章,我知道为什么写文章;你会吃饭,我知道为什么吃饭;你知道活着,我知道为什么活着;你知道的更多的是技术的、科学的、工艺的,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我知道的“为什么”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层面才能回答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追寻“意义”。

我们需要时不时地从生活中抬起头来,问问为什么,这样生活才不会失去方向。问过了,得到解答之后,我看还得继续埋头苦干,进入工作中的乐趣中去。

4.近现代名人故事 篇四

1932年,陈独秀被捕,在上海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开庭前,作为同***斗争的一种手段,陈独秀曾挥笔疾书,写下了洋洋数千言的《辩诉状》。他指出:“共产党之终极目的,自然是实现无剥削、无阶级,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社会。”他揭露了***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表示只要“一息尚存,予不忍眼见全国人民辗转悲号于外国帝国主义及本国专制者两重枪尖之下,而不为之挺身奋斗也。”

分析:从陈独秀的《辩诉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为民族的解放和富强而孜孜以求的忠贞爱国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物联网工程应用实验室下一篇:大班常规反思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