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全诗词

2024-06-18

红楼梦最全诗词(精选8篇)

1.红楼梦最全诗词 篇一

小学古诗词最全分类汇总

春景诗

1、春晓

唐 孟浩然(一年级下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绝句

唐 杜甫(一年级下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夜喜雨 唐 杜甫(一年级下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咏柳

唐 贺知章(二年级下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二年级上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四年级下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四年级下册)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鱼歌子

唐 张志和(二年级下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忆江南

唐 白居易(二年级下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0、兰溪棹 zhào歌 唐 戴叔伦(四年级下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1、村居

清 高鼎(三年级下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四年级下册)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夏景诗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三年级上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二年级下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小池

宋 杨万里(一年级下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五年级上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四时田园杂兴

(其一)南宋 范成大(六、语文下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二)南宋 范成大(六、语文下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6、江南

汉乐府(三年级下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7、吴兴杂诗 清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秋景诗

1、山行

唐 杜牧(二年级上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秋夕

唐 杜牧(三年级上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暮江吟 唐 白居易(四年级上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冬景诗

1、梅花

宋 王安石(一年级上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江雪

唐 柳宗元(三年级上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雪梅

北宋 卢梅坡(四年级上册)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送别诗

1、赠汪伦

唐 李白(一年级下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别董大 唐 高适(六年级下册)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六年级下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哲理诗

1、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一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五年级上册)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题西林壁 宋 苏轼(五年级上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五年级上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浪淘沙 唐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三年级下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乡诗

1、静夜思

唐 李白(一年级下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泊船瓜洲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物诗

1、咏鹅

唐 骆宾王(一年级上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画鸡

明 唐寅(一年级上册)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进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3、画(一年级上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4、鸟

唐 白居易(一年级上册)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5、华山 宋 寇准(二年级下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6、蜂

唐 罗隐(五年级上册)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竹图题诗 清 郑燮(六年级上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墨梅图题诗 元 王冕(六年级上册)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9、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 李方鹰(六年级上册)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直。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10、马诗

唐 李贺(五年级上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1、房兵曹胡马诗 唐 杜甫(五年级上册)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2、所见

清 袁枚(二年级上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明月诗

1、古朗月行 唐 李白(一年级上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鸟鸣涧

唐 王维(四年级上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四年级上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四年级上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竹里馆

唐 王维(三年级上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四年级上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爱国诗

1、示儿

宋 六游(三年级上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春望

唐 杜甫(三年级下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边塞诗

1、出塞 唐 王昌龄(六年级上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 唐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十五从军征(五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山水诗

1、绝句

唐 杜甫(一年级下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二年级下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红楼梦最全诗词 篇二

中国文化走出去, 无疑是要将所包含的中华特色的文化知识传播出去, 《红楼梦》中的诗歌体裁丰富, 涉及诗、词、曲、赋、诔、对联等多种形式, 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由于其诗歌系统庞大、特色文化知识纷繁复杂, 给翻译造成了不小的挑战。虽然目前有不少学者就诗歌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却仅限于翻译策略、接受美学和典故等, 很少有人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诗词进行文化对比。因此, 该文旨在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语境着手, 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两个译本中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中西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

1 地域文化语境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 一个国家的领土、气候、土壤等因素, 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性格、道德面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往往对于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进行不同的表达, 主要表现在审美价值、文化意象和思想认识上。例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 敬重天地乞求风调雨顺, 因而在中国文化中龙王形象是一个让人敬畏的神。而英国是一个海洋性的岛国, 为了发展它必须通过海洋向外扩张, 因而成为海上霸主对于他们而言才能获得强大和生存。

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了两个完全迥异的民族。同样也因为中西方之间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古典文籍的外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尤以《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为突出。因而如何恰当的处理其中出现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思考。

2 东风和西风

东西风如何翻译最为妥当一直是译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东、西风这样的自然形象在东西方读者的眼中却是只能“冷暖自知”, 各取所好了。

2.1 东风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国文化不乏与“东风”有关的诗词, 这与其地域环境有相当大的关联。中国是一个亚热带国家, 地处太平洋西部, 春暖花开之时盛行东南风, 这股风是一股温暖和煦的风, 往往给人希望与雨水。但东风却在英国不受欢迎。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北部, 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从海面上吹来的风都是温暖的。但是东风却是一股从欧洲大陆上吹来的风, 往往给人一种严寒之感, 让人颇为厌恶。若将中国诗词中的东风直译为“the east wind”那中国人民心中温暖和煦的东风却成为了英国读者可怕和寒冷的象征了。

《红楼梦》中借东风抒情的诗相当普遍, 那么《红》中的“东风”一词到底应当如何翻译最为恰当,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这三位大名鼎鼎翻译家将会展示他们的不同处理方法。

例1: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第五回)

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A thousand li the east wind blows,

But her home in her dreams is far away. (Yang)

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Borne by the wind a thousand miles away. (Hawkes)

对立东风里, 主人应解怜。 (第十八回)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 (Yang)

Their Mistress, 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

Finds quiet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 (Hawkes)

凭栏人向东风泣 (第二十二回)

At sunset, she leans alone on the balustrade;

Then, shedding tears in the soothing breeze. (Yang)

She leans there at the sunset hour, in the soft evening breeze

In the soft breeze the lady’s face is wet with many a tear (Hawkes)

上述三首诗歌中, “东风”这一形象在杨宪益译本中偏向于保留“东”这个方位, 尊崇原文中东风的形象, 分别译为“the east wind”、“the soft east wind”和“the soothing breeze”, 而霍克斯则翻译成“the wind”、“the soft summer breeze”和“the soft evening breeze”避开了“east”这个词。从杨的译法中, 不难看出他所采用的偏向直译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文化。虽然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为了让更多的西方读者能够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英译汉文化经典时同样还是需要重视源语内涵。

2.2 西风

相对东风在英国人心中寒冷的形象, 西风则带来的是春的希望和温暖, 它被视为生命的催化剂。它带去充沛的雨水, 给予动植物以生机。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Shelley还曾写下著名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 其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坚定地信心。英国人对于西风的喜爱却往往与西风在中国不收欢迎形成鲜明地对比。

西风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股寒冷的风, “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蝶恋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西风悲画扇?” (《古诗十九首》) ······因而西风是无情的, 它们带走生机, 留下寒冷和凋零。所以, 中国古诗中“西风”与英国人心中的“西风”是无法画上等号的。那, 译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例2: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第三十七回)

Silently, shyly, with never a word of complaint,

She reclines in the autumn breeze as night descends. (Yang)

Which now, like bashful maids that no word say,

Lean languid on the breeze at close of day. (Hawkes)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第三十八回)

I gaze around in the west wind, sick at heart;

A sad season this of red smartweed and white reeds. (Yang)

The autumn wind that through the knotgrass blows,

Blurs the sad gazer’s eye with unshed tears. (Hawkes)

杨宪益对于这两处“西风”, 风别采用的是“the autumn breeze”与“the west wind”这两种译法, 而霍克斯省略了中国文化中西风的“西”这一方位词, 取而代之“the breeze”和“the autumn wind”。其实, 因西风多发生在中国的秋季, 所以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悲秋的情节, 给人一种凋零和凄凉的感受, 譬如“雨色秋来寒, 风严清江爽” (李白《酬裴诗御对雨感时见赠》)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 所以西风的形象便与悲秋联系在一起, 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说法。

3 龙与凤

由于不同的地理特征, 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种动物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 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差异心理。中西方文化中, “龙”与“凤”就是这样两个典型的代表。

3.1 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凤一起, 被认为是祥瑞之兽。但在西方, “龙”是一只会飞、能喷火, 给人们带去无尽恐慌的可怕怪兽。无论是在《贝尔沃夫》的传统剧目中, 还是在现代《霍比特人之史矛革之战》中, 龙是一个长相邪恶, 生灵涂炭的恶魔。因而, 在西方文化中, “龙”象征着邪恶、凶狠的形象, 常指凶狠的人或是悍妇。

可见, 中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差异巨大, 所以在英译《红楼梦》中“龙”的形象时更应该多注意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心理因素。

例3:

美彼之态度兮, 凤翥龙翔。 (第五回)

Sweet her face, compact of fragrance, carved in jade;

and she bears herself like a phoenix or dragon in flight. (Yang)

And I admire her queenly gait,

Like stately dance of simurgh with his mate. (Hawkes)

在这一例子中, 杨依旧忠实于原语文化“龙”的文化形象用“dragon”一词。对中国人来说, 龙是吉祥的象征, 故中国人又自称为“龙的传人”。但是, 由于西方对于“龙 (dragon) ”的巨大认知差异, 若贸然用dragon取代中国的龙, 文化色彩就会突变由吉祥的神兽蜕变成邪恶、恐怖。霍采用的是“simurgh”意为波斯神鸟, 与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大致相似的分量, 但这样处理不免让中国文化的意味彻底消失, 因为这样的翻译并没有完全能够让中国文化的深层蕴含被世界读者所领悟。

3.2 凤

在中国文化中, 凤与龙一道被认为是祥瑞之物, 且多以雌性形象出现。她存在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中, 与龙一样也是一种凝聚着人们美好想象的形象。她被视为鸟中之王, 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古代天子多以龙为代表, 而皇后则被视为凤, 故帝王的婚姻则有“龙凤呈祥”一说。西方文化中的凤凰是一种生存于阿拉伯沙漠之中的美丽神鸟, 是长生的象征。这种鸟每经历500年的生命就会在自焚中浴火重生, 循环往复。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的释义, Phoenix的第二种意思则来自于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 即在看似彻底失败后取得成功, 起死回生。

如此一对比, 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中的凤凰和西方的Phoenix还是有所差异, 应当根据具体的语境情况进行翻译。

例4:

秀玉初成实, 堪宜待凤凰。 (第十八回)

The fruit fresh formed on jade stalks rare

Makes for the phoenix fitting fare; (Yang)

Perfected now at last, this place is fit

For Bird of Paradise to enter it. (Hawkes)

这个例子中, 杨依旧是保留中式文化用英文的词语“phoenix”, 而霍克斯用Bird of Paradise来指代中国的凤凰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 原诗中的“凤凰”一词指代元妃贾元春。原句中将元春比作凤凰赞其地位高贵与永生没有关系。霍克斯的“Bird of Paradise”回译则为“天堂之鸟”多取永生和圣洁之意。但中国文化中富贵且地位高的人比较忌讳与“死亡”扯上关系。西方的天堂虽在宗教里是比较高洁, 众人渴望之地, 但毕竟是人死之后会前往的一个灵魂安放之处, 故用来描述元妃这样一个地位和荣华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贵妃不合适。

所以, 哪怕看似比较合适的文字上的翻译, 其实也是很难在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上重演中国传统的韵味。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之下,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应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被保留, 不应当随着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铿锵而民族的东西却逐渐消失殆尽。

4 植物

除却东西风文化内涵的不同, 地理环境差异也使得中西方对植物的体会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擅长借物咏志的民族来说, 不同的植物被给予不同的文化内涵。譬如, 中国人喜欢“竹”因为它有独有的“节”, 象征着传统伦理道德中所尊崇的气节, 形容有气节的中国人, 故被列为四君子之一。但英国文化中bamboo仅被当作是一种植物。因为竹子多生长于中国, 所以对于这些英国读者而言, 自然是无法领略其中的独特文化。植物的翻译虽很不起眼, 比不上“东西风”那般猛烈, 也不如“龙凤”那般高贵和祥瑞, 可是却组成了文化翻译药剂中一剂甘草, 缺之不可。

例5: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第五回)

Nothing avails her gentleness and compliance,

Osmanthus and orchid within her fragrance vie. (Yang)

What price your kindness and compliance,

Of sweetest flower the rich perfunme? (Hawkes)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第五回)

Peach and plum in spring winds finish seeding,

Who can bloom like the orchid at last? (Yang)

The plum-tree bore her fruit after the rest,

Yet, when all’s done, her Orchid was the best. (Hawkes)

对此两处“兰”的翻译, 杨分别译为“orchid”和“the orchid”紧扣兰花原形象, 而霍则分别用“sweetest flower”和“her orchid”。

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梅“竹”“菊”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自古文人墨客就对兰花宠爱有加, 将诗文的美称为“兰章”, 视君子之交为“兰交”, 人品则用“兰品”来形容。兰多用来形容洁身自好, 至死不渝的信念。但对英国读者而言, 以兰喻人让人倍感奇怪, 兰无非一种花草而已, 何以被冠上如此之高的品行。所以对于兰的理解对于中西方读者而言不能同一而语。

因而, 从原作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杨的翻译将“兰”的形象用一个“orchid”全盘保存下来, 但是霍克斯却分别强调的是兰的芬芳和兰这一种花。要强调的是, 在中国的文化中, 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与国外读者理解的植物完全等同, 除却植物本身的形象之外它还被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即以物喻人。

5 杜鹃

杜鹃鸟, 在中国俗称布谷鸟是提醒农民春季播种的象征, 同时又名子规, 是凄凉哀伤的象征。传说古神话中, 蜀王杜宇 (又称望帝) 被臣子逼宫篡位, 不得已退隐居山林之中。死后其灵魂幻化为一只杜鹃, 夜夜啼叫, 其声哀怨, 类似于“不如归去!”更有“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著名诗句。因此, 中国古诗词中的杜鹃也就成为了哀怨、凄凉的象征。

例6:

一声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七十回)

A cuckoo-call and spring is left behind,

Onlyfaintmoonlightfallsonthelonelyblind. (Yang)

A nightingale is singing a dirge for the death of spring,

And moonlight steals through the casement and dapples the silent walls (Hawkes)

这句诗来自林黛玉的《桃花行》。与《葬花吟》相比这首词更衬林在贾府孤苦的寄人篱下之感。杜宇一词, 即杜鹃的啼叫, 不免让人倍感凄凉和孤单。杨在对这个形象进行翻译时, 用的是“cuckoo”坚持自己的直译。可能是杜鹃在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西方读者难以像原语读者一样完全体会到这种意境, 霍克斯将杜鹃的形象换成“nightingale”即夜莺。但, 原语的文化感情色彩却被完全颠覆。

提到夜莺, 就会联想到著名诗人济慈的《夜莺颂》。夜莺在西方文化中是与和平、宁静、以及心灵的慰藉有关。它的歌声委婉悠扬, 被称为动物界的歌手。其声欢快清亮, 多在傍晚时分啼鸣, 给人的是一种快乐和活泼的感受, 与中国的杜鹃形成反差。杜鹃是哀怨、悲伤和凄凉。而夜莺是活泼, 欢快与宁静。原作意境中的氛围完全由凄凉转变成欢快和宁静。通统观全文, 结合林的身世、性格, 这不可能出现。再之, 夜莺与杜鹃啼血这一哀伤场合也不相符合。怎么可能从一种悲凉的气氛通过翻译变成了欢快的场面!若中国文化以这样完全被颠覆和损坏了的形象走出去, 那又何必走出去!

6 总结

地域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赋予事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以上六个例子包含多种中国特色文化内涵, 如何恰到好处的在翻译中对他们进行处理是让译者很头痛的问题。由于杨、霍两位译者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持有的目的不同, 译文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杨力求尽可能的忠实原作并传达其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而霍则立足目的与读者, 尽可能将原文的内涵处理得贴近译入语文化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甚至不惜将原作的内涵改得面目全非。

中国文化走出去, 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接受典籍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将典籍中的中国文化替换成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化意象, 那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否算得上成功。民族的文化底蕴应当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万不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摘要:作为中国的一部文学经典, 《红楼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中国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文化语境成为了《红楼梦》特别是其古诗词翻译的棘手问题。该文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 地域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 对诗词中翻译中西方地域差异之处进行研究,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拙见。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地域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Chen Yamin.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West Seen From the Poetry Translation in Hong Lou Meng[D].Shijiazhuang:Hebei Normal University, 2010.

[2]David H.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Group, 1973.

[3]Li Huijuan.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in Honglou Meng[D].Baoding:Hebei University, 2008.

[4]Liu Man.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alContent of the Poetry in Hongloumeng[D].Wuhan: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2006.

[5]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9]张洪萍.从英汉对龙、凤的不同寓意看中西文化差异[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 (2) :45-47.

3.《红楼梦》诗词用典管 篇三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用典;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7-02

一、《红楼梦》中诗词用典情况

《红楼梦》中的诗词韵文大量引经据典,用典频率和典故来源均为妙绝。《红楼梦》正文诗词韵文所涉及的典故大约有200多个,限于篇幅,下面只举数个例证:

《石上偈》(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七言绝句依托神话形式道出《石头记》创作缘由及作者半生潦倒,无才补天,于国于家无望的罪感心情,诗词寓意隐现,是为作者借题发挥之作。“补苍天”典出《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獒足以立四极。”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联((第一回)。此联乃贾雨村所题。联中自比玉、钗,表现了他一心“求取功名”,不甘“久居人下”,谋求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的心志。上联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下联用郭宪《洞冥记》中典。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想打碎玉钗,打开匣子,只见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作者合用两典,写出贾雨村自命不凡,自高身价,等待有人赏识,平步青云,飞上枝头。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首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可悲命运。化用了“停机德”、“咏絮才”事典。《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不要半途而废。“可叹”句是言此及彼,意指薛宝钗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堪怜”句是作者同情才女林黛玉悲惨命运的感喟。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之二:“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首判词是写给贾元春的。“榴花”句以石榴花所开之处使宫闱生色,喻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封为贤德妃。这里典用《北史》的故事:北齐安德王高延宗称帝,把赵郡李祖收的女儿纳为妃子。后来皇帝到李宅摆宴席,妃子的母亲宋氏送上一对石榴,取石榴多子的意思表示祝贺。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一联(第十七回)。此乃宝玉为大观园中稻香村所题对联。上联化用《诗经·周南·葛覃》中“薄浣我衣”句意,借以颂扬元春“后妃之德”;下联化用《诗经·鲁颂·泮水》中“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句意,意谓贵为皇妃的元春如祥云庇护着贾府。

《凝晖钟瑞》诗(薛宝钗作,第十八回)。诗云:“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颔联中典有所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借喜庆莺从幽谷飞到高柳上去,喻元春出深闺进宫为妃。“有凤来仪”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萧韵九成,有凤来仪。”此处用等待凤凰飞来,喻元春归来省亲。

二、《红楼梦》诗词典故的作用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自己写的或托书中人物所写的诗、词、曲、赋等作品总计225篇(首)。单单摭拾其中的诗词就有100余首。《红楼梦》诗词最具特色之处就是辞翰俱妙,用典婉折。

一般来说,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翻腐为新,化平为奇,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具体到《红楼梦》诗词典故在小说中的作用,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作者观点

一直以来,红学界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在第一回《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中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家族荣枯悲欢的黯然画面,在一定意义上檃括了小说主旨和作者意图。

《好了歌》词共四段,共8句,分别嘲讽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忘不了,可到头来都落成一场空梦。而甄士隐所作《好了歌注》无疑是对《好了歌》的经典注解和补充。它形象勾画出封建末世统治者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借《旧唐书·崔义玄传》唐代崔神庆的儿子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的故事渲染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景之盛”。“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唐代刘皂《旅次朔方》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此用其意。“为他人作嫁衣裳”直接引用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辛苦忙碌,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总之,从《好了歌》及《好了歌注》看来,《红楼梦》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它应当包括三重:一是以宁荣二府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倾覆;二是封建家族“树倒猢狲散”、“千红一窟”的风流云散;三是“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冲突,宝黛钗的爱情悲歌。

第二,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

《红楼梦》诗词中数量和质量兼美的,要算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了。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十四首),《春灯谜》(十首),《咏白海棠》(六首),《菊花诗》(十二首),《螃蟹咏》(三首),《咏红梅花》(四首),《灯谜诗》(三首),《怀古绝句》(七首),《柳絮词》(五首)等。《图册判词》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咏叹金陵十二钗的。其他各组诗词,都是作者“按头制帽”,以书中人物的身份代为拟写的。这些个性化诗词中运用了繁多的典故,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和刻画小说人物的叙述性文字完美绾合。

毋庸置疑,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节”,是作者花大笔墨皴然的人物。自然,有关林黛玉的诗词书中最多。

如《葬花吟》(第二十七回)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际的全部哀音和“谶语”式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洒上空枝见血痕”和下句“杜鹃无语正黄昏”联用两个传说,前者引化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故事,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后者与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故事同义。用精悍笔墨画出黛玉哀伤凄恻的气质。

再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挨打,黛玉前来探望。黛玉走后,宝玉心里惦念,设法让晴雯以送两条旧绢帕为名,前去看望黛玉。黛玉领会宝玉心意,触事伤怀,在帕上题了三首绝句,命为《题帕三绝句》。其一“尺幅鲛绡劳解赠”和其三“湘江旧迹已模糊”又是频出事典。“鲛绡”:《述异记》讲,海中有鲛人,在海底织绡,她流出的眼泪会变成珠子。故诗词中常以鲛绡来指拭眼泪的手帕。“湘江旧迹”用湘江哭舜事,指黛玉的斑斑泪痕。《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通过这两个典故读者能心领神会“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的“还泪债”问题,也能见出黛玉多愁善感、性富忧郁的面貌及其“泪尽夭亡”的悲剧。

此次题咏菊花诗,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这也使所咏之物的“品质”暗合了吟咏者林黛玉的品格。讲到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因为她比别人更真实,是个性情女子。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从颔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我们似乎又能听到作者曹雪芹的心声,此句似与小说开头作者那首“自题绝句”激起强烈的共鸣。原来作者不仅是在为林黛玉写心,更是在借黛玉之口泄自己郁情。

千红同声,万艳同歌的《红楼梦》将诗、词、曲、赋、楹联、诗谜、偈语、酒令、谣谚都吸纳到小说的叙事中,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其文学地位之高毋庸置疑。而《红楼梦》中的诗词韵文巧用数量惊人的典故更是叫人啧啧称奇。千载而下,《红楼梦》堪称经典名著,“诗词大观园”,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抹绚丽色彩。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杨为珍,郭荣光.《红楼梦辞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罗积勇.《用典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4.

4.红楼梦诗词 篇四

“梦幻”,既可是的回忆中家族的鼎盛钟鸣,亦可是万丈红尘中的百态世情; “隐去”,既可是隐而不提,亦可是隐喻于其他意象之中

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至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作品以女子为主体,以男子为提线。

不可否认,文中所有女子正如作者所说“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其品格、性情、才华、能力皆不输于男子,甚至可以说经过了“典型性”的处理,每位女子身上都集中展现出作者所观察领略到的人性的角度。

但是,所有女子皆困之于闺闱之中,她们被圈养,被利用,被舍弃,哪怕她们幽思独具、言语多姿、态度纷纭、才能超拔,不过是在男子所允许的一个囚笼中或是做稳了奴隶而一心只求主子赏识、或既不愿放弃人的尊严又无法无视眼前的利益的纠结彷徨、又或非暴力的自我厌弃与放逐。第一种的典型代表即宝钗袭人,第二种的典型代表即黛玉晴雯,第三种的典型代表即惜春妙玉。

从屈原起,女子便有了新的隐喻之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臣。那么便不难理解作品为什么写这样一群女子,或许只是借女子之体,而寄寓自己某些无奈之感慨:哪怕是再多的努力,依然逃不过所谓的“雷霆雨露皆为君恩”,不过是那高高在上的人手中的木偶,他喜欢时无所谓时,可以任由你蹦跶,他一旦不高兴,总逃不过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依然可以将你打入尘埃泥泞。

所以,作品中哪一个女子不是受害者?哪一个女子能够最终逃脱命运的主宰与安排?哪一个女子能够逍遥而得自在?圆滑如宝钗,清高如黛玉,爽利如凤姐,豁达如湘云,英飒如探春,冷寂如惜春……又有谁能够逃脱?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自嘲谦逊之语,故事本身确实可以使其中的女子之迹彰显,亦是打破话本传奇常规写法,可于人消遣谈资。然一“亦”字展示出本意未明,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各人自有会心之处,是大清盛世家族的渐趋没落也好,是明末清初政权迭替的感慨也罢,且看读者基于自己的背景接受了什么。

在我看来,作者能够在经历过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而“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之后,依然能够静观“晨夕风露”漫看“街柳庭花”,可见其心性之豁达。这种人,心志强悍到虽看似浸入三千弱水,但不过拂叶穿花,只坚守早定于心间的一瓢清泓。这不由让我想起宝黛二人的那一番对答——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

那么,继续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此一个内心极度自信至强悍、性情极度豁达至旷放的文人,他写下这个故事的本意是什么呢?且看通灵宝玉“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留下的一首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开篇即言“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那么通灵宝玉的感慨是否也是自己一番红尘恣意与萧瑟之后内心的太息?

通灵宝玉是女娲炼以补天之石,岂能说是“无材”?人间富贵乡里看尽世情,凡尘浮华梦中阅遍百态,岂可言“枉入”?

所以,不过是一身才华抱负只落得故作洒脱无稽的自嘲之语,而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这半世所历一生传奇,但愿有人记得,但愿有人提及,但愿有人心有戚戚。至于那些更深的东西,非我所能顾及。

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

此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位看尽沧海桑田的仙士对石头的告诫,亦是作者对自己所经历所观摩所体悟到的人情世故的感慨。文人嘛,动辄对人生的短促与韶光的流逝、生命的脆弱与内心的不屈生发出感慨,似乎渐渐成了传承。但有的文人将其呈现为酸楚与悔涩,有的文人将其呈现为淡泊与清虚,而有的文人将其呈现为操守与坚定。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从第一次读红楼我就很疑惑,为什么以石头开篇谋局呢?直到有一天于先生说在自己的认知里石头这个意象有无根由的意味,如孙悟空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我豁然开朗,大呼原来如此!而文本中不断强调其年代地域皆不可考不正是其佐证吗?作者只是想写下那些自己不忍掩埋于历史尘埃中而又无关乎时间变迁与空间辗转的奇传,他的心太大,他的志太高,他想写的是人情的乐与悲,是人性的真与伪,是人世的盛与衰,是对最普世真理的洞明。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第一件,再次强调“无朝代年纪可考”。显然作者是有所担心的,也许著作中某些情节会让时人联想到某些或许大面积内或许小范围中的时事,总之是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内可接触到的。作者甚至为了艺术性而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致使清高者近于矫情,不堪者系连秽乱。如此,如有人对号入座,岂非被认为污人名誉,毁人家风?所以作者不得不强调“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第二件,再次强调不涉朝政。因为作者本心极为清楚,政治早已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其中,若非政治原因,一个世家又如何能够在一夕之间覆亡?这才是“善恶终有报”的讽劝之意,也是大厦倾颓世事变迁的虚无之旨。但是,一个世家子又如何不知政治的虚伪与肮脏?如果就此呈现,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体制下,自己可能连一份洒脱的自嘲都不可得,又谈何流传?所以,作者不仅从行文本身尽量避免政治因素,只谈无涉政治的“异样女子”,且不断强调即便是这些女子小有才情,亦算不得大贤大忠的德能。

5.红楼梦诗词 篇五

《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交织在一起的世界,在里面我们读到了道德的陈腐,也读到了社会的.悲凉。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描述故事情节的文字外,那一首首诗词亦是十分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红楼梦诗词吧!

1、《叹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2、《晴雯曲》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3、《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4、《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5、《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6、《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7、《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8、《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9、《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10、《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11、《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湘云·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二、菊花诗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三、咏柳

《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西江月·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如梦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四、大观园题咏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有凤来仪臣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万象争辉匾额·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五、即事诗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やむ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六、食螃蟹咏

《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6.红楼梦诗词 全集 篇六

作者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太虚幻境石牌对联

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 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咏怀一联

玉在牍中求善价 钗于帘内待时飞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娇杏赞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荣禧堂

座上珠玑日月,堂前黼黻映烟霞。

智通诗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赞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宁国府上房内联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秦可卿卧室联语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警幻仙姑歌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孽海情天联语

横批:孽海情天

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薄命司联语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晴雯歌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花袭人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叹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可叹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湘云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迎春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聪明累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仙宫房内对联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恨无常 元春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 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乐中悲 湘云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世难容 妙玉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

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喜冤家 迎春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贪还构。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虚花悟 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聪明累 凤姐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

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余庆 巧姐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晚韶华 李纨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好事终 秦可卿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收尾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嘲顽石幻相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通灵宝玉吉谶

通灵宝玉(正面)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一除邪崇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

(反面)

璎珞金锁吉谶

(正面)不离不弃

(反面)芳龄永继

赞会芳园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梦秦氏赠言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赞熙凤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沁芳(贾宝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有凤来仪(贾宝玉)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蓼汀花溆(贾宝玉)

蓼汀花溆。

兰风蕙露(清客)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蘅芷清芬(贾宝玉)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红香绿玉(贾宝玉)

红香绿玉。

赞省亲别墅

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元妃含泪诉父言

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上贾妃启

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千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题大观园正殿额对

正殿匾额;顾恩思义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大观园题咏

题大观园(贾元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旷性怡情匾额 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章造化匾额 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凝晖钟瑞匾额 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有凤来仪臣 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万象争辉匾额 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采风流匾额 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世外仙源匾额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续《庄子•胠箧》文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山门》中“寄生草”曲

清•邱圆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参禅偈(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寄生草•解偈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春灯谜

其一(贾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其二(贾母)

猴子身轻站树梢

其三(贾政)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其四(贾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心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其五(贾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其六(贾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其七(贾惜春)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其八(薛宝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其九(贾宝玉)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其十(薛宝钗)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やむ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癞和尚赞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跛道人赞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叹通灵玉二首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小曲

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记挂着他。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麋架,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

“女儿”酒令

其一(贾宝玉)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酒底:雨打梨花深闭门

其二(冯紫英)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

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背地里去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酒底:鸡鸣茅店月

其三(云儿)

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

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

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

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

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

酒底:桃之夭夭

其四(薛蟠)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

女儿乐,一根毛毛往里戳。

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其五(蒋玉菡)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

7.红楼梦最全诗词 篇七

1 目的论及其主张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家费米尔 (Vemeer J.Hans)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Skopos是希腊语, 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 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标准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干种交际功能。通常情况下, “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翻译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 (如赚钱) ;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促进交流) ;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原语特殊的语法结构而采用直译的方法) 。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准则”, 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 译者只有了解了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 才能做好翻译。译者可以为了所达到的目的而采取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由于受到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制约, 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能相似或保持一致, 也可能完全不同。功能翻译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 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限制, 强调的不是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 而是注重译文的预期目的是否能实现。诗词的译文首先要通顺、达意, 为译语读者接受, 并不能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第一准则。在复杂的诗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出现意象偏移、漏失以及不对等替换等等是在所难免的。由此可见, 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 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规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 对诗词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目的分析

不同的参与者, 不同的文本类型在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杨译本中, 外文出版社是其翻译的发起者和委托人, 该出版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 长期以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 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与杨宪益本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让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外国人所了解。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创作却受到了六十年代所处的恶劣的政治环境的限制。与之不同的是, 霍译本的发起者和委托人是霍克斯本人及企鹅出版社。大卫·霍克斯曾在1945至1947年间于牛津大学研读中文, 1948至1951年间为北京大学研究生, 毕业后在牛津大学担任中文教授, 后成为牛津大学All Souls学院的研究员, 是著名的汉学家。霍克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 迫切希望与西方读者分享《红楼梦》这部惊世之作, 而企鹅出版社也希望能够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中一部经典的社会风俗小说, 因此霍译本应运而生。

译本接受者的定位在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形成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本接受者指的是译者所预期的目标读者。杨译本的目标读者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有一定基础知识的西方读者, 霍译本则是面向西方大众, 不太了解中国但有一定兴趣, 他们阅读主要为了消遣。实际上, 这两个英译本的文本接受者不光是西方读者, 还包括中国的英语爱好者, 特别是翻译研究者。由此, 杨译本和霍译本形成了各自的翻译要求和目的, 并在其指导下, 选择了恰当的翻译策略。杨宪益为了保存并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 而霍克斯为了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并得到愉悦享受, 考虑到可读性与可接受性而更多地采用归化译法。

3《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意象及其翻译

《红楼梦》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 其中两百余篇优美的古典诗词曲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这些古典诗词之所以魅力无穷, 是因为它们蕴涵了层出不穷的意象。“意象分‘意’和‘象’两个方面, 前者指人的主观情意, 作者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后者指客观物象” (罗平2006:77) 。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象”, 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事物在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是不尽相同的, 当它们入诗的时候就会被“意”化, 也就是经过了艺术加工之后, 融入了作者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意”和“象”相结合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庞德 (Ezra Pound) 认为意象是深深地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之中的, 甚至于每个汉字都具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意象。《红楼梦》诗词曲赋蕴涵了小说发展的情节脉络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此较其他古典诗词更具有鲜明的特色。下文列举两例从《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的偏重及翻译效果几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例一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杨译: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

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 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这是对书中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典故与意象结合于一体。“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读书中途辍学回家, 其妻获悉此事斩断自己正在纺织的布匹, 劝诫丈夫求学正如纺纱织布, 如果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在此诗中是赞美具有贤妻良母品德的薛宝钗;“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据书中记载, 东晋谢安的侄女谢道蕴极富才情。冬季赏雪时谢安命众子侄作诗咏雪, 道蕴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令众人自愧弗如, 此后人们便用“咏絮才”喻指才思敏捷的女子。在此诗中是赞美才华横溢聪慧脱俗的林黛玉。“玉带”、“林”、“金簪”和“雪”四个意象则充满了丰富的隐喻。“玉带”象征着优越的贵族生活, “林”用汉字的拆字法既双“木”, 也就对应书中贾宝玉看到的判词上画的两株枯木。“金簪”暗喻宝钗, “雪”的意象是晶莹剔透, 暗喻宝钗大气宽容的性格。四个意象的相互组合也暗示了两人的名字:“玉带林”即是林黛玉三个字倒过来的谐音, “雪”谐音“薛”, 而“金簪”意同“宝钗”。钗、黛最终命运已在诗中隐约写出———“薛”埋而“林”枯!谐音析字辞格的巧妙应用使得判词中的意象隐约而朦胧, 可谓其精髓所在。

通过对比杨译和霍译, 我们可以发现两家译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不尽相同的, 这主要体现在对原诗中意象的处理方法上。在翻译第一句典故时, 杨译和霍译采用了相同的翻译策略———意译来翻译“停机德”。在翻译第二句典故“停机德”时, 两个译本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杨译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咏絮”的意象;霍译由于了解到西方读者对于该典故的接受性不强, 摒弃了“咏絮”这个意象,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表现出林黛玉的文才出众。杨译虽然忠实于原文, 但不容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霍译虽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足以体现出诗歌的意境, 与原文有些出入。诗中第三、四句中的意象在杨译里得到了较多的保存。在翻译“林”这个意象时, 杨译的“wood”显然要优于生机勃勃的“greenwood”。在翻译“金簪”这个意象时, 杨译还在前面加了定语“broken”, 这是因为译者深刻意识到诗中暗示的薛宝钗的悲惨命运, 尽力传达原文所表达的意象。正是由于二者翻译的目的性不同, 才会导致两个译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杨译的翻译目的是传达文化价值, 重在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而霍译的翻译目的是传达审美愉悦和读者的可接受性, 重在译文的文字自然流畅。

例二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

杨译: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

霍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

在这首“好了歌”中, 两个译本在处理“神仙”这个文化意象上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中国道教的概念中, 长生不老、变“神”成“仙”是其最高境界。杨译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突出强调“永生不死”这个概念, 直接将“神仙”译为“immortals”;霍译为了使西方读者易于接受, 对原文进行了大胆的变通, 将其译为“salvation” (救赎) 。因为在基督教的概念中, 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从罪恶中得到“救赎”是基督徒的最高理想。两个译本所选择的翻译方法存在着差异, 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翻译目的性不同, 目标读者不同。杨译尊重作者的意图, 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结果自然会使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读者不容易理解, 但它却为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有一定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读者增加了阅读乐趣, 并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架设了桥梁。曹雪芹在写作时不可能想到“基督救赎”的概念, 霍译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大胆变通, 尽量用译语文化来取代原语文化, 让西方读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美好感觉, 这样的文化形式和语言形式让读者倍感亲切, 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享受。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目的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带来的不同的翻译效果。

4 结束语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极其注重意象的, 意象的表现和处理蕴涵了诗词的风格, 是我们翻译和鉴赏古典诗词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比两个译本对《红楼梦》诗词中意象的翻译,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这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也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应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即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 翻译应从译文语体、读者反应以及译语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采取各种灵活的译法, 最终确保译文功能的顺利实现。功能派提出的目的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其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 这一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在目的论指导下, 翻译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从这种目的论延伸出来的译文评价标准不在于译文是否绝对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和文化形式上与原文等值, 而是在于翻译的目的性是否得到实现, 是否在译语情境中实现了译文的预期功能。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 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 1973.

[2]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GA, 1991.

[3]冯庆华, 罗平.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何广军, 柯文礼.文化融合视域下《红楼梦》的英译[J].南开学报, 2003 (4) :118-124.

8.红楼梦最全诗词 篇八

关键词:红楼梦 宝黛诗词 女性意识

洋洋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山。鲁迅评价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型小说。《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楹联、灯谜、酒令等应有尽有。特别是诗词,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妙绝伦。据相关统计,《红楼梦》共有诗词曲赋类的文章223篇。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作者为故事发展而创作的诗词歌赋外,他为小说中人物代拟的男性诗词仅有43篇,其余全部为代拟女性诗词。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女性和女性活动的巨作。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她们的诗词是内心真实的独白,是真善美和着心血泪水开放的绚烂花朵,是作者和泪写成的诗篇。若要研究小说中曹雪芹代拟的女性诗词,就不能不从她俩的诗词读起。

一、林黛玉诗词——女性意识的强烈爆发

林黛玉一生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亲,写下的诗词都与她的身世、处境及性格特点有关系。据笔者统计,她大约有16首吟咏诗词作品,她的诗词中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说到底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她认为: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所以她的诗词多如疾风骤雨般直抒胸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女性内心强势的一面。

(一)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

在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封建时代里,能够站在女性立场上以男女平等的观念赞美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左右而勇敢抗争的女性并不多见,林黛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黛玉被自己抽到的“愁”签说芙蓉花高洁、清愁、自嗟所触动,再加上签上的诗句是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从而引起了许多感慨和愁思,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五美吟》。我们读这五首诗,从五位女子不同的身世遭遇和结局中,感受到黛玉强烈而热切的感慨。对于西施这类有才色的女子,黛玉在诗中给予深切的同情,她看到了西施因美得祸,丑女却因丑得福,使她不胜唏嘘。昭君一直是悲剧的形象,黛玉揭示了“和亲政策”之外的又一个悲剧根源“红颜薄命”,联想到了“红颜薄命古今同”,为自己的爱情担忧。对于绿珠,黛玉看到的是石崇倚仗财势占有绿珠,绿珠爱他忠于他其实是愚蠢的。对于虞姬、红拂这类有才略的女子,黛玉另有一番感慨。她感动于虞姬对项王的深情,在项王穷途末路的时候仍旧不离弃;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封建权势和礼教的束缚,同寒士李靖私奔,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她们两位惊世骇俗的行为得到黛玉的共鸣,她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题帕三绝》更是不加掩饰地表露了黛玉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们是一个少女最直露、大胆的爱情告白,是一个少女勇敢炽烈追求爱情的文字见证。

(二)抗争社会命运的不公

倔强、反叛是黛玉的性格使然,这种性格有时也会浸润在她的诗作中。她悲叹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没有人身自由,于是她奋起反抗。如《葬花吟》。这首诗分为悲春、悲己、哭花、哭己、谁葬五个层次,作者用上了自己坎坷命运积累的血泪,更用上了自己骨子里、血液中对于遭受封建专制制度“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广大女子的关爱和同情,调动了许多艺术创作手段。如比喻、想象、拟人等,写尽了黛玉的身世命运、现实处境;写尽了她追求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愿望;写尽了她性格倔强、反叛抗争的志向。最后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是直接表明对当时腐朽没落社会的强烈反抗: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自己陷在社会这个烂泥沟渠之中。她的《唐多令》描写春将柳絮嫁给了东风,柳絮的命运归宿由不得自己而造成其悲剧结局。这样描写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春和东风代表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揭示了封建女性随波逐流般地受男性左右的命运。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黛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股势力,于是将其暴露并反抗,表现自己对不公平社会制度、不公平的人生遭遇的抗争。

(三)呼吁女性精神的独立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作为男权的附属品,精神上、思想上不得自由。黛玉通过自己的诗词呼吁女性要有精神的独立,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极力的反抗。前面提到《五美吟》的《西施》,黛玉认为西施虽有绝色,但却沦为男权政治的牺牲品,西施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不自由,还不如其貌不扬的村女过得平凡幸福。而红拂原本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却有着杰出的才华和见识,识英雄李靖于穷困潦倒时。更可贵的是她有与封建势力势不两立的气魄,具有冲破它,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胆量。“女丈夫”红拂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以独立的人格行走于人世间。黛玉通过西施和红拂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她诗词的主题:呼吁女性要精神独立,绝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二、薛宝钗诗词——女性意识的含蓄表达

相较于黛玉,宝钗的诗词在数量上少得多。据统计:宝钗诗词大约14首,比起黛玉的强烈情感,宝钗的表情达意是给人一种蓄情于内、欲说还休的感觉。这与她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性格有直接关联。同时,她又并非是一个冷冰冰的封建卫道士。女性特有的细密心思、敏感情绪与礼教思想相交织,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复杂和矛盾。

(一)立志高远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出场,“回头诗”就是她写的:“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1]。这首“回头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创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雕像一样,也创新巧妙地塑造了薛宝钗的雕像,她内心的秘密以及她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宝钗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也有着报答皇恩的思想。从小立下宏大的志向:候选入宫。这在其他诗作中也有表现:如元妃省亲第一次大观园诗会上宝钗作的《凝晖钟瑞》,十分符合宝钗的身份和思想性格。宝钗的志向是候选进宫,当她设身处地体验元妃省亲的尊贵荣耀和奢华排场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潜意识使她强烈地心向往之,所以她的诗第一句就联想到帝城皇宫。整首诗对元妃的艳羡之情表露无遗,诗的最后一句其实不是谦虚,而是艳羡之后的无奈。在整部作品中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宝钗高远的人生追求,她与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子并不一样,她其实也有着黛玉那样的女性意识。只不过由于自身性格等原因,表露得不如黛玉直接强烈。

(二)似隐若现的反叛特质

《螃蟹咏》是一首笔锋犀利的讽喻诗,此诗一反宝钗庄重宽厚的性格特点。蟹之“横行”用来嘲讽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人,蟹之“皮里春秋”用来嘲讽那些道貌岸然心术不正的人。纵然是恪守礼教的宝钗,也不能容忍封建男权社会中俯拾皆是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只是她把观点见地、愤世嫉俗都深埋于心,为人处事依循封建礼教,维护其大家闺秀的温良形象。此外,当众人皆为柳絮作贬词时,只有宝钗别具一格,逆向思维,为柳絮作“翻案”的颂词。她的这首《临江仙》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争议最大。有学者认为宝钗“野心勃勃”,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宝钗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管初衷如何,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诗词中看出宝钗些许的反叛特征。但不能否认的是,宝钗这种女性情绪的表达始终如“戴着镣铐跳舞”般步履艰难。所以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明显,用“似隐若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三)礼教压迫下的被动妥协

宝钗被封建礼教束缚得太紧,于是她的女性意识只是情致高时“偶尔露峥嵘”罢了,更多的时候她是将其悄悄藏在心底的。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时:黛玉无意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此处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暗示宝钗其实也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这样一个温良贤德的封建淑女竟也看过此等“禁书”,让人大吃一惊。这不能不说明宝钗其实是一个内心有抗争之念,外表却只有遵从之实的矛盾统一体。宝钗本有着远大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残酷社会现实的压制下,她成了牺牲品。她并不是没有挣扎,如《咏白海棠诗》便将鲜活生动的薛宝钗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端庄贤淑、淡雅素净、志高气傲、虽壮志未酬,但仍心存期待,她与林黛玉的风格不一样。她也写白海棠泪痕,“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经过努力,经过抗争的,最终愁多于泪,显然是无奈之举。

三、造成两种风格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同

宝黛二人的家庭环境并不相同。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时刻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礼法低头。即使是对待真心爱她的宝玉,她也不会贬低自己从而迁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对方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大环境,更没有为了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既体现出她人格尊严,又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宝钗与之相比,家庭环境优越得多。《红楼梦》曾提到过“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也就肯定了薛家的地位——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薛家曾经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而营商的大官兼资本家。因此,薛宝钗家世的第一种特质,即是商业气质重。第二,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王熙凤的亲姑母,她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同时薛家虽住在荣府,却并非经济上依赖别人;进退分合,是留有余裕的,因此,她们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

(二)性格特点的不同

黛玉有着恣情任性、多愁善感、忧郁哀怨的性格,所以她的诗词创作倾向于情感类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是谁。待到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2]是悲痛和哀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十休,已教泪洒窗纱湿”[3]。是苦闷和消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类。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4]。是哀伤和悲愤。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伤感,一首比一首哀怨。而宝钗的个性理智贞静,所以其诗词属于理智类型。宝钗认为:女子应该以贞静为主,女工居次,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的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5]前句既是对白海棠的赞许,也流露出宝钗自我欣赏的情调。句首的“淡”指色调之淡与物欲之淡。这一句正显示了“冷美人”的矜持和自许,也显示了她能节制欲念和情感的理智。后句“愁多焉得玉无痕”是宝钗对黛玉和宝玉的讥讽。此外宝钗又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一方面,她具有过人的才性和学识,也不乏女性特有的意识。另一方面,她一味地遵循封建礼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当她自己写诗时,被她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就不知不觉地渗入其诗的字里行间,从而阻碍了她女性意识的流露。

(三)价值追求的不同

黛玉才思敏捷,机灵可人,追求自由浪漫,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是大观园第一个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她全身充满了诗的灵性,诗是她青春、生命、爱情的象征。和其他女性相比,黛玉似乎更具备诗人的秉性,她更狂热,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在前八十回中,黛玉独作的诗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人可比。虽然宝钗博采众长,也富有才学,可是与黛玉相比,就稍逊一筹了。宝钗做学问,是为了待选入宫,不免多了世俗的气息。宝钗身上透露的是端庄、稳重、矜持、贤淑。她是“德”的化身,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典型。为维护封建贵族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宝钗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换句话说,她是有着功利思想的女性,与黛玉追求的率性自由并不同。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成功塑造出的两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直接强烈,还是委婉含蓄,都表达出了处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复杂的女性意识。她们追求人性的自然本质,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追求人格的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后世女性意识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2]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3]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4]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5]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2]张杰.宝黛诗词命意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李萍.试析《红楼梦》酒令语言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时代文学,2003,(5).

[4]仲跻和,徐兆熊.诗如其人,各显其性——《红楼梦》宝黛钗诗词个性风格比较[J].红楼文苑,2005,(1).

[5]张翼.《红楼梦》女性意识范畴建构之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高娓娓.试析《红楼梦》女性主义观念的确立与消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闫春宇.从黛钗诗词看《红楼梦》的文化蕴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肖婧婧.《红楼梦》女性意识浅析[J].安徽文学,2009,(6).

[9]文迪义.《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之丰碑——兼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J].文本解析,2013,(11).

[10]王文俊,南潮.从诗词创作角度探视“潇湘妃子”女性意识的潜流[J].语文学刊,2014,(2).

[11]陶泱霖.《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2]郑金凤,周晓璐.浅谈《红楼梦》的女性意识[J].文学批评,2015,(9).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新公司总经理就职发言下一篇:考驾照的学员怎么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