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中国方便面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第二节中国面制品业产品分析
第三节中国面制品业产品未来走势
第二章 中国方便面行业技术分析
第一节方便面的加工技术流程
第二节方便面生产技术的现状
第三节未来方便面技术发展的思考
一、建立完善体系
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三、确立标准评价体系
四、加快设备新技术应用
五、加强调味料及营养研究
六、中国方便面的创新与天然调味料的研发
第三章方便面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产能预测(按生产工艺分类)
第一节中国方便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方便面产量预测
第二节中国附带汤料的油炸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附带汤料的油炸面产量预测
第三节中国调味油炸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调味油炸面产量预测
第四节中国附带汤料的干燥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附带汤料的干燥面产量预测
第五节中国棒状干燥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棒状干燥面产量预测
第六节中国调味软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调味软面产量预测
第七节中国微波干燥方便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微波干燥方便面产量预测
第八节中国冷冻方便面市场需求量预测
一、中国冷冻方便面产量预测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中国方便面行业分析
第一节中国方便面在全球方便面市场的地位
第二节国际方便面市场分析
一、日本方便面市场
二、俄罗斯方便面市场
第五章中国方便面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运行情况回顾
一、方便面市场主要概况
二、方便面市场竞争状况
第二节全国方便面产量区域统计数据
一、全国统计
二、省市统计
第三节方便面进出口
第四节中国方便面行业投资特性
第六章替代品对方便面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方便米粉对方便面市场影响分析
第二节方便粉丝对方便面市场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方便面主要原材料市场分析
第一节调味品市场
一、方便面调味料
二、中国调味品制造业经济指标分析
三、调味品细分市场状况
第二节国内小麦、面粉市场行情分析
一、面粉的种类
二、国内小麦、面粉市场分析
三、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状况
四、面粉全国产量状况
五、各省市面粉产量状况
六、面粉价格状况
第八章 中国方便面消费市场
第一节中国方便面市场
一、方便面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二、品牌竞争格局
三、中国方便面消费者动态
四、市场集中度高
第九章 业内部分重点企业分析(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节顶新国际
第二节统一
第三节今麦郎
第四节白象集团
第五节农心集团
第六节鲁宝食品
第七节南街村
第八节中旺集团
第九节日清食品
第十章方便面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方便面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一、如何提高单机生产能力
二、如何改进熟化过程
三、如何降低面渣损耗
第二节方便面调味料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方便面行业SWOT分析
第一节 当前方便面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我国方便面企业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一、方便面企业发展的市场机会分析
二、方便面企业发展面临威胁分析
2.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1) 中国化妆品市场概述
中国日化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平均增长幅度为23.8%, 最快的年份甚至达到42%。2010年中国日化市场的销售额达到2068.17亿元人民币, 增长10.9%!
2009年中国国内化妆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400亿, 继美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相比2008年增长达到16.9%。
2010年, 化妆品在日化行业占据的市场份额逾50%, 从化妆品分支来看, 护肤品加彩妆的市场比例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化妆品行业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人均100元的消费额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0美元的水平, 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正以平均每年23.8%-41%的速度快速增长。
(2) 消费者需求动向
2010年, 消费者对于护肤及彩妆的关注度不断升温, 根据百度数据显示, 消费者在美容护肤方面的关注内容更偏重于“护肤方法”和“产品效果”, 分别达到23.5%、18.06%。
同样, 一份针对10万消费者的网络调查显示:76.5%的调查者会因为场合、打扮的不同而变化妆容。彩妆消费人群的低龄化逐渐明显, 22岁以下开始化妆的比率占到75.36%, 其中18岁以下占到23.54%, 23-30岁之间为24.64%。
未来化妆品市场面对的消费群需求动向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消费者对使用效果的注重程度日益见高, 购买前渴望更真实的认知了解产品, 化妆品行业必须更深层的改善消费者体验。
2) 消费者对护肤方法的关注度逐渐攀升, 化妆品行业必须依靠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性取胜, 满足消费者对于资讯类内容的关注。
3) 消费者的化妆需求持续提升, 并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这是行业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表现方式, 未来化妆品行业必然将以丰富多彩的妆容取悦消费者。
2. 同类品牌分析
国内化妆品市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品牌无数, 竞争势态异常激烈。但就国内自主品牌而言,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经营品牌, 大部分都处于价格打压、渠道混战的状态, 鲜有能鹤立鸡群、执行业牛耳的领导品牌出现。
立足单品牌专卖的主要品牌有以下几个:
佰草集:佰草集是上海家化旗下重磅打造的高端化妆品品牌。1998年上市之初, 佰草集确立“中草药个人护理专家”的个性品牌形象。2006年得益于系列中草药产品线的日益丰富、专卖店数量及质量的不断提升, 品牌溢价能力实现蓬勃而出, 由此驶入了品牌的高速成长期。2007年, 佰草集专卖店已达500家专柜及店面, 销售收入接近4亿元。
DHC: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 号称日本第一大通信品牌, 在日本主要通过电话、目录、网络进行销售, 进入中国后利用试用装体验迅速打开市场, 最后改变其日本的销售方式, 主要以专卖店方式发展, 目前在国内有近1000家店面或者销售网点。
MISSHA: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 在韩国是最早运作化妆品专卖店的企业, 在韩国有400家专卖店, 在国内有200多家店面, 但是公司的市场扶持能力较弱, 基本处于自然销售状态。
大众化妆品牌受到网民重点关注
数据统计发现, 2011年第二季度大众化妆品牌关注度占比48.05%;高档化妆品关注度占比27.98%, 排名第二;活性化妆品关注度占比为16.78%, 排名第三。
化妆品牌等级情况
大众化妆品牌篇
大众化妆品排名:巴黎欧莱雅第一, 玉兰油和兰芝分列二、三。
2011年Q2大众类化妆品品牌排名中, 巴黎欧莱雅关注度优势明显, 以12.09%的关注度排名第一;玉兰油和兰芝分别以4.94%、3.72%的关注度排名第二、三;与上季度相比兰芝排名上升一个位次;而美宝莲纽约则从第二位降至第四位, 下降近1.2个百分点, 姬芮也从第四位降至第八位。
【局势解读】
毫无疑问, 欧莱雅再次稳坐冠军宝座, 并且依旧比第二名高出一倍多, 这自然是与欧莱雅庞大的行销和不断推新的产品密切相关的。
而Q1的第二名美宝莲纽约则跌至第四名, 使得欧莱雅集团风光略失,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美宝莲纽约在Q2并无新品推出, 而依旧依靠去年的BB霜撑门面, 下降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玉兰油成功上位至第二名, 同样归功于其成功的行销。从Q2伊始, 玉兰油积极梳理旗下各大产品线, 区分产品等级, 将“玉兰油”、“OLAY”、“PROX”等系列明确概念, 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推广, 自然提高了其形象地位和搜索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堂”这一国产品牌, 在Q2上升一个位置。早在Q1时代开始, 我们就发现自我包装较早的自然堂带给了国产品牌无限的希望, 而Q2立刻就有新的国产品牌出现, 实在是值得欣慰。
高档化妆品牌篇
高档化妆品排名:雅诗兰黛第一, 兰蔻和倩碧排名第二、第三。
2011年Q2, 高档化妆品牌中雅诗兰黛以12.30%的关注度排名第一, 兰蔻和倩碧的关注度分别为12.01%和8.95%。
【局势解读】
兰蔻在Q1优势领先的风光不再, 跌至第二, 除了广告曝光量减少之外, 新品较少也是导致搜索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雅诗兰黛则推出了褪黑眼霜笔, 引领各大品牌Q2按摩眼霜风潮, 自然关注度大大提升。看来对于这些知名的大牌来说, 搜索谁已经不是重点, 谁家有新品, 才是王道。
天然/活性化妆品牌
天然活性化妆品排名:相宜本草第一, 雅漾和佰草集分列二、三名。
数据发现, 天然活性化妆品关注方面, 2011年Q2前三名与Q1保持一致, 相宜本草排名第一, 关注度占比21.60%, 比Q1上涨六个百分点;雅漾排名第二, 关注度为14.92%;佰草集排名第三, 关注度为12.76%。
【局势解读】
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篇三
昨天上午,《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及相关系列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研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正在向好。,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等主要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7.1%,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在高位波动。系列报告由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曲阜师范大学、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
“瘦肉精”合格率99.9%
经过多年重拳整治,如今生猪“瘦肉精”污染问题已基本得到控制并逐步改善。
数据显示,20畜禽产品的监测合格率为99.4%,已连续6年在99%以上的高位波动,表明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备受关注的“瘦肉精”污染物的监测合格率为99.9%,比又提升了0.2个百分点,连续8年稳中有升,生猪“瘦肉精”污染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并逐步改善,基本打掉地下生产经营链条。
“水产与水产制品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事件高发的食品种类。”报告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部主要监测对虾、罗非鱼、大黄鱼等13种大宗水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3年低于96%,在五大类农产品中排名较低,安全水平稳定性不足。
添加剂超范围超量问题仍存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当代世界各国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但食品添加剂关键在含量,关键在标准,关键在保障安全,而不必谈‘添加剂’色变。”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刘兆彬解释。事实上,在25个大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年的国家抽检合格率为99.6%。
不过,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和不规范使用问题依然存在。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检出非食用物质的样品占不合格样品的1.2%,而非食用物质的检出主要是人为非法添加造成。从抽检数据看,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占不合格样品的24.8%。
“目前我国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经营、生产企业大小1180万家,但还有不少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没有领许可证。”报告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小散乱”问题依然存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法添加等指标检验应继续成为今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重中之重。
进口食品不合格批次上升
报告显示,随着食品进口量的大幅攀升,被检出不合格食品的`批次和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2015年,我国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来源地主要是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和意大利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与重金属超标,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8.77%。
除了购买进口食品,不少消费者也热衷购买进口餐厨具。“这类产品与食品或人的口部直接接触,与消费者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报告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产品类别看,2015年家电类的不合格率明显下降,但塑料制品、纸制品等不合格率显著上升。以锅具为例,如果出现重金属铬和蒸发残渣超出限量值问题,有害成分容易渗透到食物中,过多摄入易损害肝脏,造成慢性中毒。
相关资料:
中国江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中国食品安全报》6日在北京联合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台湾是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来源地。
报告认为,从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来源地来看,中国台湾是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来源地,和2015年中国大陆从中国台湾进口的不合格食品批次,占这两年中国大陆进口所有不合格食品批次的四分之一。
报告指出,20,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来源地分别是,中国台湾(773批次,占22.06%)、美国(250批次,占7.14%)、韩国(233批次,占6.65%)、法国(207批次,占5.91%)意大利(185批次,5.28%)、马来西亚(177批次,占5.05%)泰国(157批次,占4.48%、德国(155批次,占4.42)、日本(143批次,占4.08)、澳大利亚(119批次,占3.40)。
报告强调,年,中国大陆从上述的中国台湾地区和9个国家进口不合格食品合计为2399批次,占2014年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3503批次的68.47%。 与此同时,报告称,2015年,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来源地分别是,中国台湾(730批次、占26.02%)、日本(171批次,占6.1%)、马来西亚(153批次,占5.45%)、美国(152批次,占5.42%)、意大利(141批次,占5.03%)、泰国(117批次,占4.17%)、西班牙(117批次,占4.17%)、韩国(104批次,占3.17%)、法国(98批次,占3.49%)、德国(85批次,3.03%)。
4.中国高尔夫行业发展报告 篇四
高尔夫在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几乎是一面倒的讨伐,占地、耗水、环境污染等都是“罪证”。《小康》调查显示,65.7%的受访者认为高尔夫球场对环境破坏严重,62.6%的公众认为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环境不可持续的休闲方式,应严格限制。事实究竟怎样?本刊记者访问多位业内专家,以期对这些问题给出冷静的答案
下午3点,李源来到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这里位于北京市中轴线北端,与鸟巢近在咫尺。刚一到球场,他就深深呼吸,这里空气清新,安静怡人。湖畔水景风格的球场,与碧草白沙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
仅仅看到这些,就已经让人心生向往。
尽管李源家距离这里有一段距离,但是一个星期至少有五天,再忙他都会坚持来这里“泡一泡”,“即便不打球,只是在草地上散散步,也非常舒服。”
打球代替吃饭
从事金融行业的李源今年51岁,他不仅是这家俱乐部的资深会员,也是中国高尔夫行业的“老玩家”。早在1997年,当时在深圳工作的李源就开始正式接触这项运动。
那时,在深圳,世界闻名的高尔夫俱乐部观澜湖已经建成了,而这座城市也被冠上中国“高尔夫的故乡”之名,在高尔夫设施的发展上,比较完善。由于毗邻香港,在周末,许多港人都会相约来深圳打球。
把李源拉向高尔夫球场的,也是他的几个来自香港的客户。“阳光,空气,运动!”李源用三个词形容他迷上了高尔夫的理由。而更重要的是,他发现高尔夫是一项兼具休闲与商务的运动,高尔夫球场也是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绝佳场所。
“与陌生人谈判的时候,需要了解双方的各个方面,专业知识、这个人的特点、公司的特点等等,打一场球四个半小时,这个过程全部压缩在里面。”李源说,拥有大片绿色的草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人的心情也会变好,这个时候,最适合沟通。很多需要几天谈下来的事情,可能在那几小时内就谈完了。
而且,“球品看人品”,在高尔夫球场上更能从细枝末节中了解一个人的为人,进而决定是否在商务中有合作的可能。
在一场球里,如果前方遇到障碍物,有的人或许因为性格直爽一些,就会勇往直前;有的人性格温吞一些,就会采取稳妥、安全一些的处理方式。从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倾向。除此之外,李源更看重的是球友的文明礼貌:“比如穿衣戴帽、举止言谈、对同伴的态度、对球场工作人员、球童的态度等等。”在李源看来,打一场球后,基本上对方的人品,都了解得差不多了。
在接触了高尔夫之后,李源和朋友越来越喜欢通过高尔夫谈事情,而不是参加传统的、大多要拼酒的饭局。
确实,用打球替代吃饭,成为了中国更多商务人士的选择。而且,在行内也流传着一句话:全世界每年都有近十万亿美元的交易发生在高尔夫球场上。
现在,13年后,高尔夫已经成为了李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其中,他可以清晰感到13年间的变化,中国高尔夫球发展的速度。
《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指出,2010年国内球场共产生992万打球轮次,相较去年的872万轮次上升了13.8%。高尔夫核心人口数增至33.3万。而近两年随着一些运动员打出成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运动,更多的青少年也开始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
“现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练习高尔夫,学习本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享受这项运动。”北京SGA高尔夫培训中心的教练大卫说。大卫来自高尔夫的发源地苏格兰,在那里,高尔夫一直是一项非常大众的运动,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去。
在他看来,尽管中国有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把它当作一种锻炼、休闲方式。“中国的高尔夫行业发展迅速,有的人从小就开始学,有的人退休后才开始学习,每个年龄层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健康、快乐。”
这种向大众化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年龄上,还有价格上。早在2002年11月,一向打上“贵族”标签的高尔夫,在深圳市龙岗建成开放了标准18洞的公众高尔夫球场。平时打一场球,平均消费在300元左右,相当于一般高尔夫球场的30%。
“从行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高尔夫这些年的发展应该是很不错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院长张晓春总结道。而这个“不错”体现在这几方面:从球场的数量来说,达到了600多家;从高尔夫产业本身来说,球场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据《朝向白皮书》的最新调查与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高尔夫球会中工作人员约有14万人,平均每个球会从业人员为280人/18洞;还有高尔夫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据国际高尔夫球协会统计,中国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高尔夫球用具生产国。
堵,是行不通的
“以后,中国的高尔夫或许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吧。”李源满心期待,但是话语间,却有些犹豫。
李源从会所的透明玻璃窗望出去,球场边传来一声声“好球!”这个会所一向都是李源最喜欢的球场,这里无论地理、环境、质量还是服务都是一流的。可是,最近李源却敏感地意识到这里被笼罩上了沉重的气氛。
而这股沉重,似乎也笼罩在中国整个高尔夫行业上。
2011年5月,央视在《焦点访谈》栏目以“目无禁令的高尔夫球场”为题,曝光了云南石林县新建的高尔夫球场用地问题。
这无疑是个导火索,使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在高尔夫土地占用问题上——其实早在7年前,国家就对高尔夫下发了禁令。
2004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继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审批。
当时,全国有170家高尔夫球场。等到2011年,当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国土部、环保部等11部委掀起的“整治高尔夫球场风暴”席卷全国时,这一数字变成了600多家。
“这说明堵的措施根本行不通,国家应将其视为一个产业加以疏导。”张晓春说。之所以禁令止不住,他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需求很大。
张晓春发现,在东南沿海地区,打球的人越来越多,对球场的需求量也必然增大。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喜欢把高尔夫球场当做一个很好的构建城市环境、招商引资的条件。“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高尔夫往往是跟房地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房地产通过这样一种优化环境达到增值。”
而球场的需求量,最先体现的则是对土地占用的需求。2004年,正是因为触碰了占用大量土地、引发农民纠纷这条红线,高尔夫球场才在蓬勃发展的初期遭遇到了禁令。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球场都不会占用耕地。”张晓春说。行内人都很清楚,真正的高尔夫球场并不需要平坦的耕地,高尔夫球场的乐趣在于地形的起伏变化,离开了起伏的丘陵地貌,球场的质量必将大打折扣。“现在一面倒地说高尔夫球场占用多少土地,实际上缺乏一些精准、科学的数据。”
张晓春认为,外界在占地方面对高尔夫确实存在误解。“我们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从来都是首先强调国家的耕地政策是一个不能碰的底线。”
禁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横亘在眼前的,是引起更为广泛关注的、受到舆论诟病的高尔夫生态问题。
对高球破坏生态要科学分析
2011年8月初,央视《经济半小时》持续聚焦高尔夫球场耗水现象。报道指出,许多看似美轮美奂的高尔夫球场,竟都是直接用城市饮用水水库的水来浇灌草坪,又把混杂着农药、杀虫剂的污水回赠给了水库。
从那时起,舆论似乎一面倒地开始批评高尔夫。
有报道指出,在西部修建一座36洞的球场,每年耗水量会高达500万吨,更有人推算,北京的高尔夫球场一年会抽取高达4000万吨的地下水。网友评论,这种行为跟吸血无异。那么,这些情况到底是否属实呢?
“就拿央视二套报道的数据来说,那个数据其实是一个简单化的计算。”张晓春说,它只是算球场有多少个喷头,每天喷头喷多少水再乘以365天,得出来的数字肯定惊人。“但实际上,在管理当中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个用水量非常大的地方,”张晓春说,“但是,在行内,其实大家都非常清楚,水的循环使用是高尔夫球场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如果完全是用买水这种方式进行浇灌,任何一个球场都没法维系它的基本生存。”
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朝向白皮书》统计了国内51家球场2010年全年的灌溉用水量,测算出我国一个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设施的年均灌溉用水大约为27.6万吨。白皮书也提到,“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灌溉量也有所不同,且差异较大。用水量最多的球场样本,18洞一年灌溉水超过60万吨,同时也有不足15万吨的样本。”
“一亩草坪需要多少水,这跟天气的变化有关,比如下雨的时候就不用灌溉,降雨量在15毫米的时候就不用灌溉,15毫米以下就需要灌溉。”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对草坪深有研究的马宗仁教授说道。
而且,在马宗仁看来,设计也是一个重要要素,如果设计得好,高尔夫球场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用水问题。“用大气降水可以把水储存起来,设计的时候,需要把全年的用水量计算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乘上30%的保有量、缓冲量,然后再把池塘挖出来,这样,高尔夫球场就有了一个内循环系统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球场当中有很多的湖、荷塘,一个是作为球场障碍,另一个是利用天然降水,存水,循环使用。”张晓春解释。从他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对于水资源这一块,更多的球场是在利用循环水,利用中水,进行处理之后,循环使用。
至于涉及到生态的另一个方面,目前众多报道中提到的中国高尔夫球场滥用农药、杀虫剂,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问题,张晓春告诉记者,超过标准就是污染,这是他们对污染的界定,但是现在他们并不知道实际情况究竟怎样。“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确凿的数据来说明,另一方面是国家并没有下达确定的污染标准。”
“由于没有一个标准,很多时候只有参考类似的标准,比如农作物。”马宗仁说,长时间以来,高尔夫球场的肥料和农药都是与农田共通的,而实际上,农作物所需要的农药量要比草坪高得多。
对此,作为东方高尔夫集团的CEO兼总裁,潘仲光曾在博文中指出,美国调查过91个球场,他们发现球场使用药量平均是77公斤,其中64%是杀菌剂、2%是杀虫剂、34%是除草剂。而另外有一个统计是在一个城市里面,关于私人庭院、果菜、花苗等行业和个人的农药使用量。调查结果发现,换算成球场大小每1000亩的庭院、果菜、花苗等行业和个人的使用量每年是300公斤,也就是高尔夫球场用量的2到20倍。
“在新加坡,由于所有的球场都建造在饮用水水库旁边,所以农药的种类和使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中国也能做相同的规定的话,则球场农药的使用量就只有庭院、果菜、花苗的二十分之一而已。”潘仲光说。
前途未卜的高球命运
“我的看法是这样,只要用国家所规定的农药,这些农药是高效低毒的,在球场设计上,如果设计成环保型的球场,大部分问题都会避免。”从事多年高尔夫研究并兼任中国高尔夫场地委员会常务理事的马宗仁说。他表示,如果规范自身,高尔夫球场不仅不破坏环境,甚至还可以给环境带来积极的作用。
“高尔夫球场的用地主要以荒坡地、废弃地、垃圾场为主,把它们改建成环境优美的绿地,难道这不是好事吗?”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院长张晓春反问。李源打球的高尔夫球场就是在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熟知当时情况的内部人士说,那绝不是一项便宜的工程,地上铺了一层覆膜,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用了两年的时间,把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改造成了空气清新的绿地。
现在,在11部委的整顿还没有出来一个最终的结果前,高尔夫行业里几乎所有人都在焦虑地等待。但在张晓春看来,这一次的整顿,未必就是坏事。
“一个是确实需要摸清家底,在高尔夫的发展当中,球场和相关产业,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状态;第二,与其让别人不得不去走一些比较曲折的路,倒不如由国家订立标准、规范,然后根据这些标准、规范去进行严格地审批,这对于高尔夫的健康发展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但是,张晓春在心底也有一个顾虑,担心这次整顿的结果还是像以往那样一刀切。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这次要把国内三分之一的球场停掉。“我说且不算别的方面,几百号人的就业怎么解决?而且,投资商的投入怎么算,已卖出的会籍权益怎么保证?”张晓春说,这很难简单化地去解决。
李源绕着高尔夫球场,放缓步子,感受着照射的阳光、柔和的微风,有偶尔碰到的球友向他招招手,叫一声“老李”。
他望向不远处,一只鹤停留在湖泊边,然后飞向天空。
5.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篇五
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交付时间】3-8个工作日,特殊要求另行约定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对草本饮料产品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草本饮料产品相关的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草本饮料行业公开信息;
·草本饮料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的运行和发展趋势;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草本饮料行业界定和分类 1.行业定义、基本概念
草本饮料,指的是以草本植物为原料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饮料制品。据《饮料通则》的定义,植物饮料指的是:以植物或植物抽提物(茶、咖啡除外)为原料(即非果蔬类植物的根、茎、叶、花、子及竹或树木自身分泌的汁液,如谷物、食用菌、食用藻类和蕨类、可可、菊花等)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饮料制品。
2.行业基本特点
草本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糖、低脂肪,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碳酸饮料更加爽口、解渴,比水饮料更怡人有味,而且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
3.行业分类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目前市场上的草本植物饮料,主要延续了以往功能性饮料的一些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做了一定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去火型的,这是近两年凉茶饮料最为强调的功能;二是针对体内平衡、提神类,这主要是体现在一些功能饮料和运动饮料;三是针对体内器官调节功能的,包括清肺、清肠胃等;还有就是针对体表的功能性需求,例如苗条养颜类、体表润燥类。
第一章 草本饮料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一、全球草本饮料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草本饮料行业发展现状
草本饮料隶属于软饮料行业,软饮料行业还包括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瓶装水等。2014年,全球软饮料产量增速超过3%,销售收入增长却超过了6%,达8670.4亿美元。
在具体国家方面,美国仍旧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的快速增长,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在区域水平上,2014年亚太地区和非洲中东地区是产量扩增的领跑者,分别上升至6.9%和8.7%。接下来,这两个区域将继续带动整体产量增长,这说明在欧美、日本等发到国家市场相对稳定,而亚太、非洲等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地区。我国草本饮料近年出口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区的数量逐年增长也符合这一趋势。
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市场,主要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头占据饮料市场的绝对份额。近年随着草本饮料在我国风靡,这两家公司为了占有中国市场,相继开发出了茶研工坊和草本乐两个品牌,不过由于产品市场定位不清,这两个品牌均以失败告终。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地有很多中餐馆,我国草本饮料可以通过中餐馆打入当地市场,然后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3.全球草本饮料行业发展趋势
从目前全球饮料发展趋势看,健康功能性饮料将引领世界的潮流,2014年位列榜首的能量饮料扩增至9.8%。随着消费者愈来愈担心糖分,价格和人工添加剂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草本饮料生产商今后主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消费者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在草本饮料品牌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每个市场对于更加定制化,独特而健康的需求也会增多,产品差异化也将是行业今后发展趋势。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二、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发展概况 1.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饮料市场上往年主打的碳酸饮料由于导致肥胖等问题,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功能性饮料的逐步进入大众范围。2013年以来,功能饮料的增长比例和利润率表现都非常抢眼,仅美容保健饮料的市场份额目前就接近100亿,而且其市场份额还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
从生产角度来说,国内已有多家上市药企跑步进入草本饮料领域。如江中药业此前推出的猴姑、蓝枸饮料;香雪制药的“上清饮”饮料;哈药集团的“纯中纯”饮料及石药集团的果维康系列饮品等。目前,业内人士对药企跨界功能饮品市场这一行为普遍看好,药企开发功能保健饮料从原材料到研发条件都有先天的优势,生产条件和场地厂房也多是现成的。而且,药企的品牌价值也会在饮料中得以体现,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来说都能获得更多保证。
从销售角度来说,国内大型超市沃尔玛、大润发货架上列有枸杞、蓝莓、猴菇等具有中国传统食补的饮料,这些草本饮料主打“护眼”“护胃”“清肠”“护肤”等各色养生牌。相比同类产品,草本饮料售价也不低,价格最低也在5元以上,有的高达十几元。但由于草本饮料刚刚入市不久,产品认知度相对较低,对其销量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同。
目前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97亿元,接近1000亿元。其中凉茶类占据近30%以上的市场份额。未来随着草本饮料市场的成熟,其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2.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草本饮料行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以“原料”进行市场分化,定位“产品”而非“品牌”
市面上比较多见的草本饮料,除王老吉属多种原料调配的“复合型草本饮料”,其他大多是“单一型草本饮料”定位,即以某一种主要的核心原料为突出诉求,像葛根饮料、芦荟饮料、竹汁饮料等,其定位实质是创造“新品类”以区隔市场,独辟蹊径。这类企业目前为数不少,但都属于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除菊花类、金银花类、仙草类等少数几家知名度较高的,大部分还未能使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存在着一定的推广难度。
(2)诉求“功效”,走类功能化饮料路线。
由于草本深受“药食同源”出身的影响,在传播诉求上,大多是“功能性”叫卖,什么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降火”“清肺”、“润喉”、“解酒”、“提神”等等,走类功能饮料路线。在产品宣传和推广过程中,辅以“养生”、“调理”等中医理念的功能传递,以此来抬高“身价”,卖出“高价”。更有甚者,直接当“药水”来卖。
(3)推广受“地域”局限,依然依赖特殊渠道。
尚处于市场成长期的草本饮料,其相当一部分是靠着地域特产优势起家,所谓地域特产,是优势,也是局限。因为在一个地区深受大众喜爱的产品往往在其他地区难以接上地气。比如产于中国“葛都”江西的葛饮料,至今还只是局限在当地及周边省市推广,对于全国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其产品认知十分模糊。在国外销量十分火爆的“芦荟”饮料,在我国却一直销量不佳。
第二章 2013-2014年中国草本饮料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三、宏观政策环境
四、草本饮料行业政策环境
2009年广州市出台了《植物饮料卫生要求》(下称《要求》),《要求》规定了植物饮料的指标要求,视频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以植物或植物抽提物(水果,蔬菜,茶,咖啡除外)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的非发酵植物饮料。
2011年7月13日,在国家文化部、工信部、民政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监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食安委,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的见证下,出席“凉茶成功申遗五周年暨凉茶文化与产业发展峰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品牌秘方及专用术语各拥有企业在省食品行业协会凉茶分会带领下签署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团结奋进,争当“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排头兵——凉茶文化与产业发展公约》。经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协会党委研究同意,批准该《公约》执行并实施考核。
五、草本饮料行业技术环境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饮料大多数都是“复方”“配方”饮料,所有畅销的饮料都是经过各种配制和勾调,里面各种原料组合在一起,原料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中医学作用原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理讲究较少。加上各种色素及香精防腐剂等化学成分,一瓶我们经常喝的饮料就出来了。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饮料配方乱象局面,深药集团利用多年医药生产经验及千年中医理论,研制了首款金银花本草型单方饮品,所谓单方饮品就是单一本草配方的饮品,没有任何添加剂和其他本草组合的饮品,这在国内属于首创,放在国际市场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章 草本饮料行业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
1.2010-2014年草本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2010年中国草本植物饮料市场约为586亿元;2011年中国草本植物饮料市场约为691亿元,同比增长17.92%;2012年中国草本植物饮料市场约为773亿元,同比增长11.87%;2013年中国草本植物饮料市场约为889亿元,同比增长15.01%;2014年中国草本植物饮料市场约为997亿元,同比增长12.15%。
2.草本饮料行业市场饱和度
草本饮料按照原材料组成结构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种草本植物配制而成的饮料,称为复合型草本饮料,代表企业有王老吉、加多宝,复合型草本饮料如凉茶市场规模近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另一种是单一型草本饮料,它主要是一种草本植物占据较大比例。例如金银花露、竹汁、葛根汁、枸杞汁等,这些生产企业存在着较强的地域性,主要由于饮食习惯不同以及产品原材料有地区性这些生产厂家成立时间较短,属于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因此整个行业市场饱和度较低。
3.影响草本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的因素
影响草本饮料市场规模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
(1)宏观因素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水平对草本饮料下游行业的影响,处于其中的草本饮料行业会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而变动。包括国家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环保政策、行业标准政策等的出台都会对行业市场规模的发展造成影响。
草本饮料风靡的大环境就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更加注重养生健康。因此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草本饮料的市场规模。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增速放缓一点程度上影响草本饮料的发展,表现为草本饮料市场规模增速放缓。
另一方面,草本饮料的原材料为多种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江西是葛根的主要生产地,由于草本植物分布区域不同以及地方风俗习惯不同,也会影响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草本饮料的市场规模,即靠近生产地的区域市场需求旺盛一些。
(2)微观因素包括企业层面的因素以及上、下游行业的因素。企业层面包括行业内企业的数目、规模、运营现状、发展战略布局、销售渠道模式等均会对行业市场规模构成影响。
草本饮料由于其市场定位不同,其针对的特定对象也不同。有针对女性减肥瘦身、男性保健等。目前我国草本饮料除了凉茶类产品有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等知名品牌领导市场之外,单一型草本饮料如金银花露、竹子汁均为发展不久,整个市场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草本饮料的市场规模。
4.2015-2019年草本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从我国2010-2014年草本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的变动趋势来看,整体呈线性变化趋势。本报告对草本饮料市场规模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拟合模型y=102x+481.2,R2=0.999,判别系数R2接近1,说明线性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根据拟合模型计算出2015-2019年我国草本饮料市场规模分别为1093亿元、1195亿元、1297亿元、1399亿元和1501亿元。
二、市场结构
一般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对于草本植物饮料来说,目前行业存在着领导品牌诸如王老吉等企业,因此行业存在垄断性质,另外一方面,目前药企开始开发草本植物饮料以及地方企业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草本饮料,从这个角度来说,行业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且新兴企业并未完全形成规模经营,因此行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综上所诉,草本饮料行业市场结构为低程度的垄断竞争。
三、市场特点
1.草本饮料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2)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3)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市面上比较多见的草本饮料,除王老吉属多种原料调配的“复合型草本饮料”,其他大多是“单一型草本饮料”定位,即以某一种主要的核心原料为突出诉求,像葛根饮料、芦荟饮料、竹汁饮料等,其定位实质是创造“新品类”以区隔市场,独辟蹊径。这类企业目前为数不少,但都属于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因此整个行业处于成长期。
2.技术变革与行业革新对草本饮料行业的影响
技术变革表现在对草本饮料营养搭配的研究、加工水平的提高(草本植物营养成分以较小流失率提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草本饮料的营养价值,影响草本饮料的销售。
3.差异化分析
我国草本饮料由于原材料众多,因此饮料种类较多,例如金银花、仙草、菊花类产品,同时还有多种草本植物制作而陈的混合型草本饮料,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同草本饮料的具体功效不同,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
6.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房地产经纪行业作为向进行房地产开发、转让、抵押、租赁等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有偿提供居间介绍、代理和行纪的营业性行业。它的初步发育和发展对于联接、沟通房地产开发,有助于促进交易主体间的联系,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流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纪行业存在较多问题,如何从管理上和行业自身发展上积极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在管理层面上的现状
1.1 房地产经纪行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房地产经纪行业缺乏相应的比较完整的上位法规和行政法规。只有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合同法中对房地产经纪的法律地位、收取报酬的条件、经纪人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对于如何规范其经纪活动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虽然有的城市制定了一些地方规章,但总的来说中央与地方的规章还显得不成体系,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面对具体的事务难以操作,许多有关方面的问题难以涵盖。
1.2 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市场监管不力 在对行业实施管理中,政府管理部门多,而且管理部门职能不清,各相关主管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职能和规定缺乏统一性,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和部分监管职能的重叠和空白,使得房地产经纪监督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依法监管和及时有力地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助长了行业的不正之风。
1.3 房地产经纪机构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设立房地产经纪服务机构,仅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就可开业。这种不需要前置专业行政许可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加速发展房地产经纪行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专业化管理环节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述问题。
1.4 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房地产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对房地产经纪人的惩治机制,对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导致有关规定在现实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另外,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只是执业资格管理的开始,目前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经营过程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其自身行业发展层面上的现状
2.1 经纪机构的无资质、无证书、无执照经营、非法异地经营根据建设部《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房地产经纪人必须是经过考试、注册并取得《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的人员。而未取得《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由于房地产经纪行服务业在我国是新兴的一个行业,尽管这些条件比较低,但是,有的经纪机构也无法达到。
2.2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员匮乏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经纪公司大量成立,从社会各类人员中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其从业人员层次繁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又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从业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这些都使得从业人员之间无论是在专业素质还是道德素质乃至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
2.3 经纪机构在经营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信誉差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服务中存在诚信缺失,信誉不能令人满意,过分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操守行为的培养,“利益挂帅,操守为轻”的现象在行业中普遍存在。很多经纪机构利用信息和自己的优势地位,或钻相关政策空子,损害交易双方的利益,获取不当利益。诸如制造虚假或不实广告信息,引诱或欺骗消费者;不兑现承诺;赚取不正当差价;乱收费;合同不规范等违规操作。由于轻视操守行为的建设,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2.4 部分经纪机构的规模小经营能力较低 由于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要求相对较低,认为房地产经纪行业风险小、投资少、起步快,因此房地产经纪行市场上面出现了一批小而散、竞争力弱的房产经纪机构。也由于经纪机构规模小、资金实力弱、从事的业务业务内容过于单一,创新形式不多,服务水平低、信息不畅通、相互间协调配套性差,业务拓展面也较小,导致部分的机构没有足够的实力应付经营风险。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发展对策
3.1 逐步建立健全的房地产经纪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对经纪行业进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要进一步健全房地产经纪专项配套法规,用健全的房地产经纪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它们的服务行为,使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法律法规对房地产经纪的服务及从业人员应做出全面的规定,内容要覆盖整个房地产经纪服务领域,具体规范到每一项服务活动,使经纪行业的经营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章可循。同时,各地还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法规体系,形成有效的房地产经纪管理法律法规系统。
3.2 加强对房地产经纪市场的监管 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基础上,在法律赋予有关房地产管理部门强制手段的前提下,房地产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对房地产经纪行业及其行为进行检查,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为了避免各行政部门分工不清、职能混淆的现象,政府各行政部门可以建立联合办公制度,进行联合监管。
3.3 严格推行从业人员的认证制度,健全行业自律管理机制 为了规范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应严格推行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的认证管理。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坚决取缔一切非法从业人员,严格管理注册人员的经纪行为,建立健全奖惩和退出机制。随着房地产中介行业的发展,行业协会应该最终代替政府管理部门成为行业具体经营活动的管理者,积极开展行业自律管理。具体手段包括:修订完善房地产经纪组织自律规则;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约束从业人员行为的机制;实施房地产经纪人注册验证制度;建立房地产经纪行业个人会员挂牌与信息记录制度;组织行业教育培训等。
3.4 大力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树立行业品牌 要通过行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房地产经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在赢得社会尊重的同时,增强自我约束机制,增强职业责任,也促使他们提高执业水平。诚信是行业的执业之本,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源。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行业才能从根本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步,获得市场的认可。
品牌创建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优质服务,塑造强有利的企业品牌形象,才能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在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服务品牌在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大。通过塑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建立起独特的企业形象,才能在今后的巿场中独领风骚。作为品牌的建设一要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取细分市场,不断探索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做足专业化的文章;二要向客户提供可行的、周到的、贴心的服务,做足服务的文章。那些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的企业将被日益成熟的市场所淘汰,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也要不断地提升整体实力,这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自身和每一名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7.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七
篇一:2017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2017-2022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目录)
华经情报网
公司介绍
北京艾凯德特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企业。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公司将以最专业的精神为您提供安全、经济、专业的服务。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服装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服务领域
2017-2022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评估报
告(目录)
【出版日期】2017年
【关 键 字】大数据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8000元电子版:8000元纸介+电子:8500元 【网 址】/story/302700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企业内部的经营交易信息、物联网世界中的商品物流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人与人交互信息、位置信息等,其数量将远远超越现有企业IT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时性要求也将大大超越现有的计算能力。如何盘活这些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大数据对国家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的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它就像新时代的石油一样,极富开采价值。如果能够看清大数据的价值并且迅速行动起来,那么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会占得先机。
众所周知,依托价格相对较低的硬件和开源软件构成的组合,大数据大幅降低了普通企业获得“智慧”的门槛。而在过去,商业智能才是企业获得“智慧”的主要技术手段,一个典型的商业智能需要基于传统数据仓库实现,需要专用硬件和专业ETL工具,项目投资不菲而且建设周期长,这就让大量中小企业对商业智能望而却步。正是基于此,当同样能给企业带来“智慧”的大数据一出现,就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31.7%,2016年收入将达到238亿美元,将增速约为信息通信技术市场整体增速的7倍之多。2013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7.8亿元,从2014年到2017年期间,每年将保持60%的增长。
大数据时代将引发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预测未来大数据产品在三大行业的应用就将产生7千亿美元的潜在市场,未来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
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大数据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 2015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宏观环境分析第一节 大数据行业定义分析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产品分类
第二节 2015年大数据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技术环境
四、社会环境
篇二:2017年大数据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2017年1月出版
第1页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相关政策........................................3
1、行业主管部门.......................................................................................................3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3
二、行业概况...................................................................................4
1、大数据行业发展概况..........................................................................................4
2、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6
3、上下游发展对行业的影响..................................................................................6(1)云计算行业是大数据行业最重要的上游行业...................................7(2)泛娱乐产业既是大数据行业内容来源的上游,也是大数据行业应
用的下游............................................................................................................7(3)下游应用广泛的精准广告行业............................................................8
4、行业的市场情况.................................................................................................10
5、会展业概况.........................................................................................................11
三、行业壁垒.................................................................................12
1、技术壁垒.............................................................................................................12
2、行业先入壁垒.....................................................................................................12
3、人才壁垒.............................................................................................................13
四、相关公司简介..........................................................................13
1、深圳市慧动创想科技有限公司........................................................................13
2、北京影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
3、北京腾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14
4、北京品友互动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4
5、北京艾漫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 第2页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相关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
行业没有特定的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仅接受工商局和税务局管理,并且不存在自律组织。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我国高度重视大数据未来发展,以下是2012年以来国内关于大数据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2013年7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提出2017年将大数据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3年7月,上海市印发《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指出数据硬件及大数据软件产品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4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推动商业企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构建大数据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
2015年3月,国务院部发布《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第3页
篇三:2017年最新互联网+大数据行业分析报告
(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目 录
一、大数据概述.............................................................1
1、大数据简介............................................................1
2、大数据特征............................................................1
3、大数据的技术..........................................................2
4、大数据的应用..........................................................2
5、大数据处理方法........................................................2
二、大数据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4
1、国外现状..............................................................4
2、国内现状..............................................................5
3、发展趋势分析..........................................................6
三、重点应用领域及行业企业分析..............................................8
1、重点应用领域..........................................................9
2、重点企业.............................................................14
3、国内运营商分析.......................................................19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20
1、数据量的成倍增长挑战数据存储能力.....................................20
2、数据类型的多样性挑战数据挖掘能力.....................................20
3、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挑战数据处理的时效性...............................20
4、数据跨越组织边界传播挑战信息安全.....................................20
5、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挑战人才资源.........................................21
一、大数据概述
1、大数据简介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类产生的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大量新数据源的出现导致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爆发式的增长。这些数据已经远远超越了目前人力所能处理的范畴,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些数据,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领域,于是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
2、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收集、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目的的咨询。大数据不单单是指数量的量大,而且包括了以下的四个方面:
首先,数据的体量(volumes)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和我们所熟知的G相比,体量不可谓不大。其次,是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日渐丰富,已冲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再次,是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在数据体量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处理。最后,是指数据的真实性(veracity)高,随着社交数据、企业内容、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起,传统数据源的局限被打破,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显得极其重要。
3、大数据的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主要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取、基础架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模型预测和结果呈现等8种技术。同时,由这几种技术形成了批处理、流处理和交互分析三种计算模式。
4、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有机构预测,“大数据”的发展,将使零售业净利润增长60%以上,制造业的产品开发、组装成本将下降50%以上。
在制造行业,企业通过对网上数据分析了解客户需求和掌握市场动向,并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后,就可以有效实现对采购和合理库存量的管理,大大减少因盲目进货而导致销售损失。
在商业上,国外一些超市利用对手机的定位和购物推车获得商场内顾客在各处停留时间,利用视频监视图像软件分析顾客购物行为,优化商场布局和货架排列。
在政府决策上,分析几十年来的天气数据,将各地降雨、气温、土壤状况和历年农作物产量做成精密图表,就可以预测农产品生产趋势,政府的激励措施、作物存储量和农业服务也可以随之确定。
5、大数据处理方法
大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普遍适用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可以概括为四步,分别是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最后是数据挖掘。
(1)、采集。大数据的采集是指利用多个数据库来接收发自客户端(Web、App或者传感器形式等)的数据,并且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来进行简单的查询和处理工作。比如,电商会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MySQL和Oracle等来存储每一笔事务数据,除此之外,Redis和MongoDB这样的NoSQL数据库也常用于数据的采集。在大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其主要特点和挑战是并发数高,因
为同时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用户来进行访问和操作,比如火车票售票网站和淘宝,它们并发的访问量在峰值时达到上百万,所以需要在采集端部署大量数据库才能支撑。并且如何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是需要深入的思考和设计。
(2)、导入/预处理。虽然采集端本身会有很多数据库,但是如果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还是应该将这些来自前端的数据导入到一个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并且可以在导入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也有一些用户会在导入时使用来自Twitter的Storm来对数据进行流式计算,来满足部分业务的实时计算需求。
导入与预处理过程的特点和挑战主要是导入的数据量大,每秒钟的导入量经常会达到百兆,甚至千兆级别。
(3)、统计分析。统计与分析主要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来对存储于其内的海量数据进行普通的分析和分类汇总等,以满足大多数常见的分析需求,在这方面,一些实时性需求会用到EMC的GreenPlum、Oracle的Exadata,以及基于MySQL的列式存储Infobright等,而一些批处理,或者基于半结构化数据的需求可以使用Hadoop。
统计与分析这部分的主要特点和挑战是分析涉及的数据量大,其对系统资源,特别是I/O会有极大的占用。
(4)、挖掘。与前面统计和分析过程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一般没有什么预先设定好的主题,主要是在现有数据上面进行基于各种算法的计算,从而起到预测(Predict)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些高级别数据分析的需求。比较典型算法有用于聚类的Kmeans、用于统计学习的SVM和用于分类的NaiveBayes,主要使用的工具有Hadoop的Mahout等。
8.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篇八
1、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市场规模大小可能直接决定企业对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投资规模;此外,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速度,能够充分反应行业的成长性,如果一个产品或行业处在高速成长期,是非常值得企业关注和投资的。本报告的第三章对摄影器材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有非常详细数据和文字描述。
2、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被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构成成份,本报告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消费结构,即:产品结构、用户结构、区域结构。
(1)、产品结构,主要研究各类细分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情况,以及细分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2)、用户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给哪些用户群体了,以及各类用户群体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3)、区域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到哪些重点地区了,以及某些重点区域市场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为精准的把握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从而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应对市场竞争。
3、市场份额(Market shares)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市场份额是企业判断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无数大中型企业讨论和制定市场战略的重要依据。对市场份额的研究,又分为总体市场市场份额和目标市场市场份额,本报告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市场即为总体市场,而某些特定的省、市则为目标市场。
4、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缩写:HHI,以下简称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其中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 )两个指标被经常运用在反垄断经济分析之中。本报告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采用的计量指标是行业集中率(CRn),CRn指该行业的指定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例如,CR4是指该行业四家最大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n的值越大,表明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大多数客户都集中到有数的几家企业去了。
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交付时间】3-8个工作日,特殊要求另行约定
【报告定价】专业版¥5500.00(共16章,原价¥6500.00)
资深版¥6800.00(共21章,原价¥8500.00)
【发布机构】千讯咨询
【报告格式】PDF版+WORD版+纸介版(限一份)
【售后服务】一年,目录范围之内,免费提供内容补充,数据更新等服务。
【资料来源】/Industry/7/3642640.html 目录(资深版)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本报告关于摄影器材行业的界定和分类
1.行业定义、基本概念
2.行业基本特点
3.行业分类
第一章 摄影器材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一、全球摄影器材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摄影器材行业发展现状
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
3.全球摄影器材行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概况
1.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2.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近几年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三、宏观政策环境
千讯咨询 -《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 2页
四、摄影器材行业政策环境
五、摄影器材行业技术环境
第三章 摄影器材行业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
1.过去五年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2.摄影器材行业市场饱和度
3.影响摄影器材行业市场规模的因素
4.未来五年摄影器材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二、市场结构
三、市场特点
1.摄影器材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2.技术变革与行业革新对摄影器材行业的影响
3.差异化分析
第四章 区域市场分析
一、区域市场分布状况
二、重点区域市场需求分析(需求规模、需求特征等)
三、区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第五章 摄影器材行业生产分析
一、产能产量分析
1.过去五年摄影器材行业生产总量及增速
2.过去五年摄影器材行业产能及增速
3.影响摄影器材行业产能产量的因素
4.未来五年摄影器材行业生产总量及增速预测
二、区域生产分析
1.摄影器材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2.重点省市摄影器材行业生产状况
三、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1.行业供需平衡现状
2.影响摄影器材行业供需平衡的因素
3.摄影器材行业供需平衡趋势预测
第六章 细分行业分析
千讯咨询 -《中国摄影器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 3页
一、主要摄影器材细分行业
二、各细分行业需求与供给分析
三、细分行业发展趋势
第七章 摄影器材行业竞争分析
一、重点摄影器材企业市场份额
二、摄影器材行业市场集中度
三、行业竞争群组
四、潜在进入者
五、替代品威胁
六、供应商议价能力
七、下游用户议价能力
第八章 摄影器材行业产品价格分析
一、摄影器材产品价格特征
二、国内摄影器材产品当前市场价格评述
三、影响国内市场摄影器材产品价格的因素
四、主流厂商摄影器材产品价位及价格策略
五、摄影器材产品未来价格变化趋势
第九章 下游用户分析
一、用户结构(用户分类及占比)
二、用户需求特征及需求趋势
三、用户的其它特性
第十章 替代品分析
一、替代品种类
二、替代品对摄影器材行业的影响
三、替代品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互补品分析
一、互补品种类
二、互补品对摄影器材行业的影响
三、互补品发展趋势
9.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九
背景介绍:中国汽车行业车型统计新分类
嘉肯咨询研究发现我国汽车新的车型统计分类是在参考国家标准
GB/T3730.1-2001和GB/T15089-2001,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其大的分类基本与国际较为通行的称谓一致:主要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乘用车(Passenger car)定义:在其设计和技术特征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辆挂车。
乘用车下细分为:
1.基本型乘用车
2.多功能车(MPV)
3.运动型多用途车(SUV)
4.交叉型乘用车
商用车(Commercial vehicle)定义: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是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商用车分为五类:
1.客车
2.货车
3.半挂牵引车
4.客车非完整车辆
5.货车非完整车辆
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嘉肯咨询研究发现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结束了前两年“井喷”式发展,经过市场调整步入平稳发展阶段。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全年汽车产销突破500万辆,分别达到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11%和15.50%,我国汽车行业从1992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到2005年这12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13.91%。
与入世前的2001年相比,2004年汽车产量翻了一番,与全球汽车工业缓慢地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汽车工业属于绝对的快速发展水平。
从全年汽车产销发展趋势来看,2004年汽车产销呈现出“前高后缓”的走势。一季度产销延续了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较高。进入二季度后,产销增长开始明显放缓。三季度继续呈现下调态势,四季度许多企业适时调整产销节拍,因而四季度销量明显高于产量,同时销量增幅也因此略高于前三季度。
轿车总量继续增长,但增幅回落。2004年轿车产销双双突破230万辆,分别达到231.63万辆和232.65万辆,同比增长11.99%和15.1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71.26%和60.11%。但从九大类车型销售增长贡献度来看,轿车依然位居榜首,达到45.88%。
载货车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载货车产销151.47万辆和152.59万辆,同比增长23.21%和25.97%,增幅分别比上年增加13.17%和15.62%。
从销售增长速度看,重、中、轻、微型载货车均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重、中、微型载货车增速分别达到44.98%、28.79%和24.96%,而上年除轻型载货车增速较高外,重型载货车销售同比增长不到5%,中型和微型载货车销售同比均为负增长。
客车行业产销增长缓慢,轻型客车增速回落较快。04年,客车产销123.95万辆和121.87万辆,同比增长8.17%和5.12%,增长较为缓慢,且增幅较上年也有所回落。
在客车各主要车型品种中,大型客车呈现出较快增长。
大型客车产销2.62万辆和..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63%和37.49%;
中型客车产销5.25万辆和5.2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16%和0.74%,产销同比虽略有下降,但降幅明显低于上年同期;
轻型客车产销40.31万辆和39.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8%和1.52%,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幅下降30.17%和28.37%。
造成轻型客车产销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主要轻型客车生产企业产销下滑明显。另外,SUV、MPV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减弱。
微型客车2004年产销75.78万辆和74.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8%和6.7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变化不大。汽车行业效益状况
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保持增长,但利润下降明显。嘉肯咨询根据汽车行业5831家企业统计数据研究发现,2004年1~11月,全行业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809.47亿元,同比增长17.54%。但是,由于国内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整车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使得产品成本增速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行业的盈利空间因此也逐渐缩小。2004年1~11月,汽车行业共实现利润678.67亿元,同比下降7.31%。
15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为381.93亿元,同比下降5.12%,下降额为20.6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为690.35亿元,同比下降4.82%,下降额为34.96亿元。
中国汽车产地分布
近几年来前十大生产地汽车产量及比重变化趋势(万辆,%)
地区 2001 2002年 2003年
全国 70.36 106.24 206.89
上海 28.88 39.05 58.8
4占比重 41.05 36.76 28.44
略
2004年中国汽车商品进出口情况分析2004年,汽车商品进出口总值283.91亿美元,其中进口15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22%;出口132.37亿美元,同比增长59.89%。
汽车整车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出口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2004年,受国内汽车市场低迷的影响,汽车整车进口增速明显下降。2004年累计进口汽车整车17.60万辆,同比增长2.41%,增幅较上年回落32.16个百分点。
汽车(含底盘)累计进口金额54.27亿美元,同比增长2.64%。进口车平均单价3.08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轿车累计进口11.61万辆,同比增长12.69%,增幅较上年回落33.79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金额32.69亿美元,同比增长6.06%,增幅较上年回落84.97个百分点;进口车平均单价2.8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0.17万美元。
从轿车进口国别来看,德国、日本和韩国依旧位居前三位,其中德国车累计进口4.08万辆,占轿车进口总量的35.14%。
2004年,越野车累计进口3.53万辆,同比下降10.99%,比上年减少0.44万辆。2004年越野车进口平均单价3.1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0.24万美元。在越野车进口品种中,排量大于3升的高档越野车逆势而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该系列累计进口1.67万辆,同比增长15.32%,占越野车进口总量的47.31%。从进口国家和地区来看,日本车占据了进口越野车绝大部分份额。2004年,日本车累计进口2.49万辆,占越野车进口总量的70.54%。
嘉肯咨询研究发现和进口车市场低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4年汽车整车出口再次呈现出超高速增长态势。2004年,累计出口整车13.66万辆,同比增长187.97%,增幅较上年提高79.41个百分点。从出口品种来看,轿车在2004年表现得最为出色。2004年,轿车累计出口0.93万辆,比上年净增0.65万辆。此外,载货车品种也呈现高速增长,2004年载货车累计出口5.13万辆,同比增长102.57%。
行业集中度
轿车产量排名前八位的企业: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本、奇瑞、北京现代、吉利,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4.5%。就目前的汽车格局来看,一汽和上汽集团是稳坐国内前两把交椅的,而原来就排在第三位置的东风集团,现在却面临长安集团、北汽集团的挑战,这三者都在争第三的位置。
从15家重点企业(集团)市场占有率来看,一汽、上汽和东风公司三大集团依然占市场份额的主导地位,三大集团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汽车工业15家重点企业(集团)的24.85%、21.9%和17.08%。
一汽和东风公司市场占有份额与2003年同比,分别提高了0.14%和0.51%; 上汽市场份额与2003年同比下降了4.75%;
北汽、广汽集团和重汽市场份额分别达到8.59%、7.35%和4.28%;
长安、江淮和江铃市场份额分别为5.19%、1.97%和1.85%,比2003年均有所提高;
金杯、哈飞、南汽、东南、昌河和庆铃公司的市场份额略所下降,下降幅度在0.25-0.73个百分点之间。中国汽车企业投资形势 汽车行业市场退出者
据嘉肯咨询统计2004年国产车停产退市有下列款式:
东风悦达普莱特、普桑、老捷达停产。
2月,金杯通用雪佛兰开拓者被迫宣布停产,开拓者1999年开始立项,2002年1月生产首批样车,但2003年共生产3559辆,销售3285辆;
3月,夏利2000开始淡出汽车市场;
5月,雅酷1.3升黯然离场;
长安福特1.3升嘉年华、上海大众帕萨特1.8升GLI和GSI、北京吉普04款JEEP2500都已逐步淡出市场;
嘉肯咨询研究发现美的、新飞、力帆、奥克斯、格林柯尔、波导等相继涉足汽车领域的企业,目前大部分处境尴尬。
像8月中旬,波导科技已经从南汽撤退,从而正式退出汽车业;奥克斯曾在钓鱼台国宾馆高调宣布投入80亿资金进军汽车产业。但目前已经无声无息了。骨干企业继续大幅投资
12月初,中德双方投资123亿元的一汽--大众轿车二厂正式建成投产。该厂的目的是要生产德国大众的全系列产品。
广州本田宣布新增投资21亿元,用于现有工厂和第二工厂的建设以及新车型的开发生产;12月,总投资额为30亿元人民币的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正式在广州花都动工兴建。这是继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研发中心奠基之后,东风日产全面布局、进军汽车市场的又一大举措。
4月,上汽集团通过对中汽总公司整合后组建了上汽集团北京公司。至此,上汽集团已经在江苏、广西、山东、辽宁和北京等地对六家汽车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11月,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刚刚落幕,而其在华的第一个配套项目将落户山东烟台。12月,湖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盘龙山庄宣布,总投资近100亿元的十大投资建设项目,已批准立项,正式落户湘潭市九华汽车城。
同时各家跨国企业也继续增资中国汽车行业,福特是10亿美元,大众提出60亿欧元,现代是7亿美元。除了增资扩建产能外,跨国品牌还不断提升中国市场的地位,大众、宝马都将中国的事务所提升为亚太区总部,直接对德国总部负责。汽车销售渠道现状
但由于过去几年的投资热,汽车经销商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经销商卖车的利润非常低,这样使经销商确实面临着生存的竞争。
另外,经销商现在还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压力,一个是汽车生产厂的压力,要完成任务,要增加库存;
二是银行的信贷收缩,资金非常困难; 三是由于汽车市场价格剧烈变化,造成消费者持币待购。
汽车零配件行业对汽车行业发展影响
嘉肯咨询研究发现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开始成为企业本土化的重大障碍。高尔、POLO等车型的本土化率仍然停留在50%左右的水平上.蒙迪欧、嘉年华现在的本土化率还仅有40%左右。
赛纳、毕加索等车型目前的本土化率在50%~60%之间。
这些车型之所以进入中国多年后本土化率仍未能有大的改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产零部件的水平太低,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根据前几年的一项统计数据,在我国居销售额前5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其产品列于第一类的为轿车前悬架和后桥产品;其次为汽车万向节、传动轴和轴承;第三为轿车手动变速器;第四为微型汽车发动机;第五为轿车仪表板和转向盘。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均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水平,且基本不含电子控制技术。
国产零部件企业面临着来自合资企业的歧视,一方面,合资企业的外方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往往更愿意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另一方面,外方在选择国内的零部
件供应商时,往往先选择该国在华的独资企业,然后是一些合资企业,最后才是中国的零部件企业。
另外在我国,汽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两者关系则往往受到隶属关系、地区分割等因素影响,导致各地区、各大集团都有自己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群,使汽车零部件企业“散、乱、差”现象至今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法规政策
2004年是汽车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数量最多的一年。为引导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协调发展,解决汽车与能源、汽车与环境等日益突出的矛盾,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等政策法规,并发布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汽车贸易政策》的征求意见稿。
发展趋势
国家“双稳”政策:货币、财政稳定政策,将对车市产生影响,汽车放贷不会放大更不会放宽;
部分相关政策的调整,包括小排量、环保、车牌等,一定会影响车市; 汽车使用环境变差;
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者开始愿意把投资投在没有风险的、不会贬值的消费上,但是汽车不属于不贬值消费;另外消费者消费心理已经由单一的价格转变为开始关注更多的功能。
2005年汽车进口增幅不会过大,出口将继续增加。
进入2005年,我国汽车商品进出口发展形势将会出现一些新变化。从进口来看,由于进口配额取消,关税下调,会在某种程度上刺激进口车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内市场大部分份额已经被国产车和合资车占据,因此进口车将不会对国内汽车市场形成明显的冲击。作为国内市场的补充,进口车品种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其中高档车市场仍将成为竞争的热点。2005年,进口口岸保税区优惠政策的取消将使得进口贸易商税费负担有所加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进口贸易商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汽车整车认定特征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汽车企业通过进口KD件组装的势头将会受到抑制。
10.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
一、客车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
2.国家政策环境分析........................2
2.1政策法规分析........................2
2.2标准解读...........................8
3.客车相关行业发展分析......................9
3.1公路客运行业发展分析..........................9
3.2城市公共交通业发展分析...................10
3.3旅游业发展分析.........................11
4.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情况........................12
二、中国客车市场发展形势分析.......................16
1.客车市场总体发展分析....................16
1.1客车市场综述......................16
1.2客车市场月度走势....................18
1.3客车市场发展特点....................18
2.客车市场产品结构分析....................19
3.客车市场企业竞争格局分析........................21
3.1大型客车.........................21
3.2中型客车.........................22
3.3轻型客车.........................23
三、客车进出口形势分析.......................25
1.客车进口形势分析......................25
2.客车出口形势分析......................27
2.1出口市场综述......................27
2.2产品结构分析......................29
2.3产品流向分析......................30
2.4企业表现分析......................31
2.5影响因素分析......................32
四、主要企业发展分析.....................35
1.郑州宇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5
2.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39
3.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43
4.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46
5.丹东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50
6.浙江青年尼奥普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54
7.安徽安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56
8.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1
9.安徽江淮客车有限公司....................65
10.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8
五、热点专题分析.......................72
1.新能源客车.............................72
1.1新能源客车发展现状......................72
1.2新能源客车相关政策......................73
1.3新能源客车主要产品......................74
1.4新能源客车的政府采购........................75
1.5新能源客车存在的主要问题......................76
1.6新能源客车发展建议......................77
2.客车企业营销策略......................79
2.1客车企业营销发展现状........................80
2.2新形势下营销模式的选择...................81
3.公交客车安全.........................84
3.1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分析........................85
3.2改进措施及对策.........................85
六、客车市场发展前景展望.........................90
11.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政策环境
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各级政府逐步把发展现代物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在“十五”规划中,第一次将物流列入发展的重点。为了切实推动中国物流的发展,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会同其他几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从政府的角度下发
的第一个有关物流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为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原国家经贸委公布的2002年90亿元技改国债贴息重点支持行业中,流通业首次成为10大行业国债技改支持重点之一。这次技改国债贴息支持流通业的核心内容是:培育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为工业企业提供快速低成本的增值服务,降低中国企业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中国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重,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服务;重点推进流通企业现代化,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得到发展,培育5至10家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额在20亿至50亿元的连锁企业集团。
与此同时,交通部为加快物流发展也颁发了《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物流服务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为促进国际贸易及物流的对外开放和健康发展,原外经贸部发布了《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在市场准入和审批程序方面做了规定,以起到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整顿和规范作用。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涉及:
1.外商可投资商业物流配送中心
中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有三方面当务之急:一是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三是推进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文件中,没有对物流产业的开放做出专门承诺,但在分销、运输等部分的承诺中,都包含了物流产业开放的相关内容。在实际审批中,国家已明确允许外商投资连锁商业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
2.外商投资民航业政策放宽
新《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8月1日正式实施,外商投资中国民用航空业的范围﹑方式﹑比例和管理权等全部放宽。新规定除了扩大投资范围,由原来规定外商投资公共运输企业只试点一至两家,改为取消试点数量限制,除允许外商投资现有任何一家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外,还放宽了外商投资比例,由过去的投资民用机场中方必须控股,并且比例不可超过49%,改为外商投资民用机场,只须由中方相对控股便可以。
3.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试点工作
为促进国际贸易及现代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和健康发展,原外经贸部拟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展外商投资物流业的试点工作。目前暂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浙江、江苏、广东三省及深圳经济特区进行试点。并对外资企业投资的形式与业务、申请条件、程序等作了详细的说明。
试点的目的是对物流业有秩序地开放,通过引进外资资金和管理来促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对中国整体物流业起到整顿和规范作用。
4.鼓励外国大型连锁企业在华采购
为鼓励和方便外国大型连锁商业企业采购中国产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鼓励跨国商业企业在华设立采购中心,并解决其通关、外汇管理、税收等问题;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质量、性能及包装等适合跨国商业企业的要求;举办类似“跨国零售集团国际采购会”等活动,为国外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与国内生产企业建立直接贸易关系提供条件。
5.政府采购法出台
《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适用于中国境内进行的政府采购活动。制订采购法,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一步。政府采购将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方式,其中,公开招标将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在该法颁布之前,重庆、深圳、江苏、山东、河北、安徽、山西、北京、上海等大部分省市已相继进行了政府采购制试点和推广,效果显著。
6.港口可再组建外轮理货公司
据交通部透露,除原各港外轮理货公司外,原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可根据本港理货业务的需要,组建第二家理货公司。凡具有与开展船舶理货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企业法定代表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符合国家有关公司注册资本的规定的单位均可设立第二家中国性理货总公司。
二、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物流服务供给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流已经从原来的“货物配送”发展到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成为一种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
物流费用主要由运输、仓储、包装三个环节产生,约70%的企业干线运输占物流费用的40%以上,而有48.10%的
企业采取铁路的运输方式(见表23)。
中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五大运输方式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总的来看,各体系的网络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物流服务需求分析
物流总量是与经济总量成正比的。2002年中国的GDP为10.24万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经济的迅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空间。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最近在其《中国物流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万亿元),中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预期未来10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IMF的一项统计表明,到20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份额有可能由4000多亿元扩张到11000亿元。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做了乐观的预测(见图29)。
中国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另外,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有强烈的物流需求,加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行投资多元化,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竞争能力已提到议事日程,同样形成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这些都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1.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企业视物流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对其越来越重视。根据2002年3月中国仓储协会对中国物流市场进行的一次典型调查显示,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比较高(见图28)。中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见表24)。以马士基物流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物流企业均预测中国现代物流的服务需求年增长率在20%以上。
当前,低成本所支持的低价格依然是中国工商企业开展竞争的主要手段,然而生产环节的物质、劳动消耗的节约潜力已很有限,而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则有较大空间。据统计,中国目前工业品流通成本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
产品从生产到销往用户手中,95%的时间耗在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方面,费用平均占到总成本的50%(见表25)。95%的时间与50%以上的成本空间,便是巨大的“利润源泉”。美国平均的物流费用占货价的10%-32%,最高为32%;英国平均为14.8%,最高25%。因此,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业蕴涵的巨大发展空间。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见表26),社会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相近,但物流费用支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总体来看,物流总量的增长率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明物流业的成长性较好。
2.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1)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
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的服务非常有限。
(2)现行物流的满意度不高
工业企业对物流代理的满意度并不高(见图30),不满意的原因依次是:成本高;反应慢;产品破损多。
从工业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和对目前物流运作质量的满意程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物流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潜力巨大。
(3)新物流商的选择
新的物流代理商依然是企业“不变”的选择。在调查企业中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根据目前企业物流执行主体的现状,对自理方式(17%)或代理方式(31%)不满意的企业,正是现有物流企业的潜在市场机会,大部分企业的自理物流将转交第三方物流运作,而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市场机会广阔,同时变数也较大。
(4)在未来1-3年内,对物流设施设备的需求
购建仓库、装卸设备的需求呈增长趋势;对仓库的需求类型,则是低成本和高容量;同时冷藏库的需求比例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三、物流业投资领域及建议
在整个物流系统的建设中,有不少投资数额较大的工程项目。流通项目投资同生产项目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如果生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有所失误,项目建成后可能会有一些补救措施;但如果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出现失误,补救的困难就大得多,因此选择物流项目是十分重要
的。
物流产业从总体讲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产业。一般来说,建立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有1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差不多需要1亿-1.5亿的资金规模,中国很少有一个单独的物流企业能够做到这种投资的强度,这样就使得它的规模比较小,效率也比较低。
在工业企业中,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往往是利润埋藏相对集中的环节,尤其是当前在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支持下,容易实现无缝衔接等物流管理,易于在短期内见到经济效益。当前,不少生产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釆取联合与协作的形式进行专门物流服务的尝试,结果都是比较成功的。物流投入能够很快得到效益回报,这是当前有实力的工业企业纷纷加大物流方面投入、组建或者分离出物流运营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而投资的决策要充分考虑风险,以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物流业也是分散和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
随着物流需求增加,物流供应企业服务将从低值基础性服务转向高附加值服务。因此,以下物流环节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一)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的自然地理和空间特性显著。比如已经建好的机场、码头、港口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往往容易凭借其位置在物流系统中取得天然的垄断地位。基础设施企业的独占性和垄断性使其在与外资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可大大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但是,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期长,只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且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并稳定已有的市场份额。
(二)综合物流业务
综合物流服务企业不仅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也能降低经营成本。目前,中国物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基本都是仓储或点对点的运输服务,很少具备综合增值服务功能,在这种状况下,一个物流供应商在赢得其客户对他的服务能力有充分信心之前,可能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
(三)交通运输业务
中国企业物流费用支出最大部分就是交通运输业务。随着物流量的增长,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必然大大增加,运输业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大多数选择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增长使重型运输货车需求量增加。航空运输目前份额虽然不大,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近几年的增长都超过了20%。专业运输市场较为看好,如专业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快件运输。还有特种运输业务,对专一产品的运输、运燃油料及其它液态、粉状货物,冷冻、冷藏货物等运输的技术性强,进入壁垒高,对一般企业来说,如不具备相关技术,没有足够的实力则很难与市场中的现存企业相较量。
(四)快递业务
在所有货运业务当中,快递业务利润率最高。快递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企业对货运快速、及时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递业务包括航空特快、铁路快递。航空快递虽然费用高昂,但在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据预测,在未来5-7年内,航空货运量将以两倍的速度增长。行业的发展前景
(五)物流服务供给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流已经从原来的“货物配送”发展到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成为一种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
物流费用主要由运输、仓储、包装三个环节产生,约70%的企业干线运输占物流费用的40%以上,而有48.10%的企业采取铁路的运输方式(见表23)。
中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五大运输方式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总的来看,各体系的网络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六)物流服务需求分析
物流总量是与经济总量成正比的。2002年中国的GDP为10.24万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经济的迅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空间。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最近在其《中国物流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万亿元),中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预期未来10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IMF的一项统计表明,到20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份额有可能由4000多亿元扩张到11000亿元。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做了乐观的预测(见图29)。
中国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另外,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有强烈的物流需求,加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行投资多元化,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竞争能力已提到议事日程,同样形成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这些都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1.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企业视物流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对其越来越重视。根据2002年3月中国仓储协会对中国物流市场进行的一次典型调查显示,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比较高(见图28)。中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见表24)。以马士基物流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物流企业均预测中国现代物流的服务需求年增长率在20%以上。
入世后,关税水平的大幅下降,必将带来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大大促进进出口贸易物流需求的增长。据估计,仅外贸海运量的增幅就达8%—10%。
当前,低成本所支持的低价格依然是中国工商企业开展竞争的主要手段,然而生产环节的物质、劳动消耗的节约潜力已很有限,而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以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则有较大空间。据统计,中国目前工业品流通成本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
产品从生产到销往用户手中,95%的时间耗在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方面,费用平均占到总成本的50%(见表25)。95%的时间与50%以上的成本空间,便是巨大的“利润源泉”。美国平均的物流费用占货价的10%-32%,最高为32%;英国平均为14.8%,最高25%。因此,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业蕴涵的巨大发展空间。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见表26),社会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相近,但物流费用支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总体来看,物流总量的增长率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明物流业的成长性较好。
从工业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和对目前物流运作质量的满意程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物流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潜力巨大。
(3)新物流商的选择
新的物流代理商依然是企业“不变”的选择。在调查企业中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根据目前企业物流执行主体的现状,对自理方式(17%)或代理方式(31%)不满意的企业,正是现有物流企业的潜在市场机会,大部分企业的自理物流将转交第三方物流运作,而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市场机会广阔,同时变数也较大。
(4)在未来1-3年内,对物流设施设备的需求
【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06-27
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09-07
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08-18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07-21
康师傅方便面策划案07-11
康师傅方便面校园营销策划书10-20
2024年中国纯毛地毯行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精编版)11-04
事理说明文:吃方便面为什么不好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