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

2024-09-22

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精选10篇)

1.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 篇一

作文:拯救善良

http:// 2004年11月07日16:20 兰州晨报

南非的沙漠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它们之所以成活,完全是因为团结的精神。

沙漠一年顶多下两三次像样的雨水,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一只成年的沙龙兔不吃不喝地去寻找水源,找不到决不回去。它一般都会给同伴带回好消息,这时,沙龙兔的头领就会带大批沙龙兔急急忙忙往水源地赶,因为这些水源在一天内会完全蒸发!

到达目的地后,那只成年沙龙兔就会因为劳累而致死。可是当人类掌握这一规律的时候,便蓄意制造假水源,当大批沙龙兔到水源地发现水源没有了时会因为干渴、劳累而死亡。于是人类就坐收渔人之利,把沙龙兔装进袋子去兜售皮毛,以获取大量的金钱。

这则故事就像针一般扎在我的心中,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干的一件至今都让我有罪过感的事。

那年,我回到了故乡,在姑爷爷承包的水库边玩耍,恰好那时姑爷爷家的狗生了一窝小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然而我却产生了一个很荒诞的念头:狗不是会游泳吗,不如让一个狗崽子下水表演表演。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周围的小伙伴都举手赞同。于是,我将一只狗崽子扔进了水库。

那小狗快一岁了,已经学会了游泳,它拼命地向岸边游,好不容易游到了岸边,浑身湿淋淋的,不知所措地望着我,那眼神使我心中的一根弦触动了。这时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说:“不是会游嘛,干脆让它游个痛快!

”说完拎起精疲力竭的小狗又扔了下去,水很深,也很清澈,我清楚地看见小狗那短小的四肢拼命地往岸边划,我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声也笑不出来。

当小狗再一次游上岸后,却再一次被抛下去„„

我回过神来,向远处的小狗拼命招手,让它过来,但令我意外的是,小狗扭过头去,向另一个方向游去。实际上它已经游不动了,它只不过在原地打转,肚子也渐渐鼓了起来,过了不多时,小狗漂浮在了水面上„„

我看得见小狗的眼角都是水,那是小狗的泪,而此时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沉了下去。

我很懊悔,但我也感受到了此时人与动物的处境,动物活着只为了生存,感受阳光。人们却利用动物的习性去捕杀它们!

为什么人与动物之间就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让强大者给弱小者那么一丝平等的善良呢?我想我永远也不会明白。

老子曰:“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来源:兰州晨报)

2.粤教版精品教案 《师说》教案5 篇二

自读要求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学习侧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自读程序

1.从注释①中画出以下内容:

①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本文内容

2.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原文:“学者必有师。”)

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4.思想内容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5.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6.关于“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7.关于唐代“古文运动”及《师说》在该运动中的地位。

本单元提要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意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师说》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3.粤教版精品教案《雨霖铃》教案1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的离别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3.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

柳永(980-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柳永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赏析作品

学生诵读课文,要求有抑扬,有起伏,加入情感,教师配合播放音乐。1.找出词中对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描写,体会情感。离别时: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

离别后:烟波暮霭、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千种风情。2.体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江面广阔,烟雾弥漫,朦胧无边,既指自然景物,又喻心情。茫茫前路,朦胧不清,此一去,前途渺茫,归期遥遥,满腹的凄凉与无奈。

3.体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

杨柳,蕴涵离别之情,加之清晨的冷风、将落的残月,渲染出一幅凄凉、冷落的离别之景。

四、总结赏析诗词的方法

1.词的解读:借助联想、投入情感

①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人品。(知人)②联系作品的时代环境与创作背景。(论世)③理解词的整体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入境)

④把握词作使用的典故、熟语,熟悉古代诗词语言传统的比兴、象征等手法。(明法)2.运用以上方法联系赏析几首诗。重点体会离别之情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粤教版精品教案 爱情走过城市 篇四

评论(0)发表时间:2006年4月26日 22时34分

[我写一篇粗糙的小说,与爱恨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月的一个日子,早晨五点三十六分,水的手机响了起来,睡意还没有完全退去,水拿起手机,看到了飞的刚发过来的信息:我要走了,去西藏一段日子。我现在在火车站……

他的睡意全消,起了床,用了三分钟洗漱完毕,走到街上去。

还很早,街上的行人稀少,他站着等了十二分三十二秒才等到一辆出租车开过来。跳上车,他让司机最快的速度开往火车站。

出租车在清晨的大街上疾驰,司机开了收音机,正在播放着早间新闻。他没有象往常一样留意新闻讲些什么,他望着车窗外,朝阳正从城市高楼的缝隙里缓缓升起,偶尔有一些光线透过车窗落在他的身上。这个清晨对于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清晨吧,一样的有阳光,收音机里一样的播放着新闻,一样会起床,吃着平常的早餐,一样的会走到渐渐喧闹起来的街上去,一样的去买菜或者上班……

但他心里却忽然的有些慌乱,他知道这一天的清晨后也许她真走了。

五年前,他和她相识。

她在公司的财务部做会计,他刚进入公司做烧焊工。她看到人事部送来的新工资名单里有一个名字“左清水”,性别却写着是“男”,一个柔美的女子的名字,她想也许是搞错了,就找了他,小小的车间里,他正拿着防护罩,在焊接一件模具,火花飞溅中,她喊了一声,许久他才听见,抬起头,看见长发飘逸,长裙轻盈的她站在门口。

那一次他告诉她,他的家乡在山里,缺水。他出生的那一年,大旱,村子里作物都枯死了,很多牲畜也渴死。父亲给他取名叫水。

那一次他也知道了她我名字“李望飞”一个很容易让人误会是男性的名字,她说她的名字没有故事,是她自己起的,她一直渴望飞翔。

他和她成了朋友。

便他和他真的有很多的不同。

他喜欢穿普通小店里的T恤和牛仔裤,她穿阿伊莲专买的女装。他的手粗糙如冬天的松树皮,她的手细嫩如春葱。她用滑盖的彩屏手机,他用直板的黑白手机。她喜欢听MP3,他喜欢听收音机广播。

他听蔡琴,她听周杰伦。她用签字笔,他用钢笔。她喝加奶的咖啡,他喝白开水。

他的午饭经常是米饭肉丝加青菜,她的却是牛奶汉堡鸡翅。

他喜欢读散文和人物传记,她喜欢看漫画和时尚杂志。她读井上春树,他读巴金。

他爱看新闻和人物专访,她爱看韩剧和演唱会。她喜欢体操,他喜欢篮球。

他说等攒够钱了回家给家里装上象城市一样的自来水,她说等攒够钱了就去流浪。

不止一次,她笑着问他:你会陪我流浪吗? 他总是沉默不答。他是不敢回答。

一个暮春的夜晚,在咖啡馆里,她给他要了一杯咖啡,给自己要了一杯白开水,静静的坐着,她着他,眼睛里闪着一种光亮。她问他:因为你我已经喜欢喝白开水,你会为我喜欢咖啡吗? 他仍然是沉默,喝了一口咖啡,有些苦涩,有些悠久的馨香。很久没有等到他的回答,她幽幽的叹了一口气,眼神暗了下去。

出租车驶进火车站是六点的零五分。

火车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他挤进站台,火车门正要关上。他站在人流里沿着每一节车厢,每一个车门,每一个车窗搜索她的身影……

她看到了他,她也看到了他。

她站在车门口的地,一如五年前飘逸的长,轻盈的长裙,只是多一了些落寂,犹如电影里镜头,背景是黑白的,她茫然的站着。

列车员催促她上车,车门缓缓的关上,火车缓缓的驶出站台……

站台上送别的人潮水一样的退去,他仍在站原地。

他忽然想起他一直忘记了告诉她,很多年前,他想应征入伍去西藏,体检的医生说:你的心脏有问题,最好不要到高原地区!

5.粤教版精品教案 这个世界的音乐 篇五

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文中有描写动物声音的句子吗?(学生会举出一些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落乌啼霜满天”“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之类)

中国的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托在别的生物上面,这叫“移情”手法,其实,生物们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音乐。

二、简介作者

三、分析课文

1、自渎全文,勾画出关键语句。

2、人类的世界里除了音乐,还有什么?生物界是否存在同样问题?(可在第一、二段中找到答案)

3、怎样辨别地球生物发出的声音是否是音乐?

(不是为生存发展而发出的,不是那些社交性谈话或事务性语言,而是并没有具体意义的,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表达感情而发出的)

4、作者列举了哪些动物的例子?

5、文中两次提到外星来客,是为了说明什么?

6、作者认为是什么促使人类创作音乐?

四、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请学生选取自己较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五、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学生可畅所欲言,应该能把握住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人类不过是地球生物的一分子,要善待其它生命,尊重整个世界。

6.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 篇六

《失街亭》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

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展示课件)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改作业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

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

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

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请坐。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

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生:“三笑”。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生: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请坐。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

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师:具体说说。

生:“三笑”没有笑好。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

师:请坐。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生1:很甜!(全班笑。)

生2:不像!

师:看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戏剧人物的一笑一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大家一起把课文第三段朗诵一遍,体会一下马谡的“三笑“。

(全班朗诵第三段)

师: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请陈冠华同学谈谈。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还有吗?蔡丽莹你说说看。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师: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师: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生: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那么,我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

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刘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师:大家觉得刘丹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鼓掌)

师: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了。那么,诸葛亮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 生:不是!

师: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生: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课本剧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观看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流泪。(略)师:大家觉得刚才我们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棒!

师:我想请导演刘丹说说你觉得刚才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你的要求没有?

刘生:这一幕人物很多,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发挥得非常好,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在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又沉重又悲伤的,沉重的是失去了重要的街亭,悲伤的是必须严惩马谡,刚才江烨的发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马谡在这一幕已经不能像之前的《马谡拒谏》一样,单纯去表现他的狂妄自大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非常后悔。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的排练没有白费,大家可以再给一点掌声我们的演员吗?谢谢!(同学鼓掌)

师:很好,请坐。那我现在请江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你的表演能够拿多少分?

江生:可以及格。

师: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演的呢?

生:抓住了“三哭”。

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师: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生: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师:说得很好,请坐。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重情重义。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很好,请坐。《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下课!用新课程标准观照课堂“语文味”

——评孔佩霞老师《失街亭》课堂教学

梅林中学 王 兴

孔老师是刚毕业才两年的青年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很受学生喜爱,在期末学生民意测评,满意率为100%。我们觉得她执教的小说阅读欣赏课《失街亭》,是一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上得很有“味”的语文课。

首先,教学设计理念新。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即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及创作的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发展。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孔老师的课堂设计,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失街亭》教学中,孔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把小说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要求学生自导自演,再由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讨论阅读原文品味语言来分析马谡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既是对前面戏剧单元很好的复习,又是品味小说语言的最好尝试。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前,又善于通过同学的表演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同学们带进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手动起来、脑活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像美、意境美、思路美和文化美。

其次,教学过程有“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风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孔老师抓住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大做文章,通过改编、表演、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语文材料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语言,通过对比,理解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教出了课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学会了惋惜、愤怒和感伤,学会了有魅力地流泪。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如在学生分析完马谡性格的弱点以后,全班朗诵课文,然后灵机一动说“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于是同学们得出马谡“很勇敢”、“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赤诚”、“不愧是一名伟丈夫”的另一面结论;后面分析诸葛亮也是一样,得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名言。最后拓展,学生还得出一系列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这些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

再次,教学评价机智

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为此福田区教研员陶印宝老师建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孔老师在《失街亭》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这样一种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点面结合。

比如,在学生表演了第一段剧本后,老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赵生说完以后师:“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生:“很好!”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师:“具体说说。”生:“三笑”没有笑好。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师:“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生1:“很甜!”(全班笑。)生2:“不像!”

从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我们看到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实现了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这样的师生对话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是常见的。平常也是这样。

以上是我对这堂语文课的优点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小说欣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与小说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内两次由学生表演,造成大部分学生真正成了“看客”,在很大程度上“看客”的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矛盾的。

7.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 篇七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全诗开头就有所不俗,从人生短暂、时不待我角度巧妙入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就让人一震,曹操一定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就为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昂扬的基调。“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的忧患,是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是对人才的渴求,所以借杜康旧消愁,没想到借酒销愁愁更愁。这种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闲愁。这种愁实则是一种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紧接着的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并活用了《诗经》中几个句子。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个对人生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自己的这片忠心何人能知晓呢?借用“呦呦鹿鸣“几句,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归顺自己。经过中间巧妙的过渡,最末四句借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卒章显志,把自己与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求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他的忧患意识愈强,更看出他的只争朝夕,他的惜时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诗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此诗与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曾记否,他荣归故里,与乡村小儿同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泽东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透视出了一种抚今追昔时而萌生的历史苍凉与困惑。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无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8.(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篇八

课型:散文赏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设想:

《拣麦穗》是一篇散文。本设计依据“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按照文本解读由“综合——分析——综合”的基本思路,设计了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等板块。

教学过程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并以自己的理解参与交流。教师将在对话中积极发现和肯定学生见解中合理的地方,吸纳其精彩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各方观点做出判断。

张洁的这篇散文题材为学生熟悉,对他们有启示意义,故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准备一份宁静的心情,将张洁的《拣麦穗》朗读一到两遍。

一、整体感悟

1、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完后说说文章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作者在其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教师通过朗读来营造气氛,迅速带领学生融情入文。)

2、师生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对话。话题设计如下:(投影)

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它诗其它文章)(在此教师可与学生交换自己的感受,如可能会想起《小芳》等一些乡村怀旧的歌曲,想起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画面,想起一幅月夜下的麦田图,想起一些恬淡宁静的乡村往事)②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概括。)

(预测答案:写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③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预测答案: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说明:这部分的对话,教师主要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的综合的印象,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

二、研读赏析

㈠赏析散文第一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1、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那么一段?你认为

散文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删掉行不行?

教师指导:看看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写了自然环境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等词句的表达效果。

③概述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整体感觉。

教师理解:散文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

教师指导:①当时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明确: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②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文中一个多次出现的词语(明确:“幻想”)

(明确:充满幻想)

③姑娘们最后的结局怎样?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开头的作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二)赏析散文第二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教师指导从两方面入手:

1、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教师理解:①从“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等描述来看,“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②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一处看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③从“我大言不惭地说„„”以及“笑啥嘛!我生气了。„„”等神态、心理的描写中看出我是一个很可爱又很天真无邪的小孩。④从“我”与老汉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我”的率真、孩子气的特点。

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同上

教师理解: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来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如“娃呀”“我可该进土了”等用语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在一般人眼中,他年纪太大,秃顶、“一嘴的黄牙”,只是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肯定不会是出嫁的对象。

小结:正因为“我”天真,“我”才有那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了老汉的爱护。

(三)赏析散文第三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和老汉之间的感情?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如“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

②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③“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怎么理解“真的,我常常想念他,„„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④“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教师理解:我因为生活贫困又缺少疼爱而依恋上老汉,开始是因为老汉能给我糖吃,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地疼爱。”这种爱并不现实,也不能长久,所以我尽管“常常想念他”,但毕竟它已是一份过去的感情,再不如从前一般珍重,因此那个曾经寄托我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小火柿子”象征着一种不现实的爱,或是我的梦想。在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以为我的感情、我的梦想可以如“小火柿子”一样顽强,“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但后来再看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却是那么刺目了,愈加反衬出它“孤零零”的可怜。

(预测:学生也可能认为“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对“我”的爱,或者象征着相互之间的爱,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也可能完全不明白它的象征意义,可指导多读文章相关部分)

三、感悟回味

1、请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2、要求在四人小组内准备,选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朗读。

3、推荐两到三个小组在全班朗读,教师做简要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

1、将全文朗读一遍;

2、对课文提出尚存的问题。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

1、学生提出的问题。

2、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

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3、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

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4、回顾本课学习,请学生总结鉴赏散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总结:(投影)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层层深入的过程,一般地说,第一层是语言层,即理解词、语、句、段、篇的意义,初步感受形象。第二层是形象层,即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第三层是主题层,即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或作品意义;第四层是技巧层,体会叙事、抒情、结构等艺术技巧是如何生动地表现形象、主题,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愉悦。第五层是隐寓层,即作品中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摘自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并印发周国平散文。(学生朗读)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和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的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

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①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②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③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说明:拓展阅读的散文与课文内容相关,可视为课文的注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理解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丰富自己的灵魂,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2、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引导:你有哪些童年的秘密呢?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呢?这些往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你有什么感悟?

(关于周国平散文对课文的注释,可从三处理解:①老汉对“我”的无私的爱是“我”一生的怀念,是“我”的精神财富。②张洁曾经说,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回忆并怀念往事③“我”做梦的童年是美丽的,“我”成年的期待是忧伤的,“我”回忆往事的心境是复杂的。)

3、教师总结:(投影)

好的文章唤起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体验,让你发现那些以为梦一样遗忘了场景和人物,原来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真正消失,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叫“回忆”的记忆山谷。细细地读它,体会它,记住它——相信有一天,它就又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邻居的一位爷爷外出了,再了没有回来,而你还在等着他为你拉一曲二胡„„这样的体验有一天会发生,你有说不出的忧伤,你将想起张洁在这篇《拣麦穗》中“说出来”的方式,她用一个故事,一种讲法,叙述生命的发生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投影)

1、请以“往事”为话题,学习张洁散文的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写一篇作文。

9.粤教版二年级品德教案 篇九

第三单元 身边的学问

8.有趣的名字

设计者:深圳市罗湖区桂园小学 张丹

课标分析:

《有趣的名字》是广东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是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有好奇心,喜欢提问”标准中“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的要求而设课的。在本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大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将自己的发现所得与同学交流,使全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名字》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本课以生活中的名字为题材,通过爸爸、妈妈为我起名字、生活中种各样的名字、我为小队起名学、起外号讨论等学习活动环节的设计,寓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生活常识教育、爱亲敬长教育等于儿童的生活现实之中,力求达成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善于观察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分析:

生活在深圳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学生们对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他们热爱生活,爱动脑筋。

但有部分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细小问题缺乏应有的细致的观察。对生活常识的了解特别是对爱亲敬长的感受还不深刻。因此本课教学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对一些生活常识进行调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了解,使其增强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细小问题进行应有的细致的观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生活。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力求达成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生活。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教学策略:

本节课设计多种游戏活动、讨论活动展开。关于学生名字的意义,在活动之前,落实每位学生向家长询问名字的来由。在手拉手活动中,教师要估计学生的能力,能接多少个名字才请多少位学生出来。当有学生接不下去时,鼓励其表演节目。趣味名字马拉松赛游戏中,人名不要总是说同学的名字,可以引导到历史人物方面,其他类的名字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如地名可以是国外地名等。应鼓励学生大方发言,大胆假设猜想各类名字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由来,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搜集。2.准备一些物件,如闹钟、手表、笔记本等。3.收集有趣的名字。

(二)新课导入:

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主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老师叫什么名字吗?

向大家介绍老师自己名字的来历和意思.小结:长辈们为我们起的名字,寄托了他们的爱和美好的愿望.(三)师生互动部分

1.活动一: 从我的名字说起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是谁起的,有什么含义.说一个奖给小组一个大嘴鹦鹉奖章.(2)学生填写课本34页的方框,并让学生说出对自己的希望.2.活动二:身边的名字

(1)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摆在桌面上.请你们介绍他们的名字,再思考为什么这样称呼它们.(2)可参考课本,说说身边还有什么名字.(3)汇报自己收集的感兴趣的名字,猜想它们命名的原因.3.活动三:趣味名字小游戏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结合书上的马拉松比赛,连续不断的说出各种名字的类别.接不下去的同学请出来表演.如:地名---人名---物品名---动植物名---„„

4.活动四: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小队起名字

(1)看“小脚丫小队”的故事,发表自己的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组织有意义的小队.(3)动员学生为自己的小队起名字.(4)小队长说出队名,还有起队名的理由.5.活动五:谈谈“名字”与“外号”

(1)实话实说游戏,知道自己有外号的同学站起来,给别人起过外号的同学也勇敢的站起来.(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3)说说名字与外号的区别.(4)讨论:是否不能再给别人起外号呢?完成课本38页.(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交流,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有关于名字的知识,并学习了收集资料的能力,明白了名字与外号的区别.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力图在课堂中体现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这节课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心理调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进行文明礼貌,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教育.这一节课,通过真正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体验到了新教材给我带来的欢乐,它不仅让我转变观念,而且品德与生活与心理辅导进行整合后,更感到其内容上的魅力。课堂来源于前期大量的调查,使我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中说真话,达到对孩子生活有真正帮助的效果。我认为这堂课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民主对话氛围

在这节课里面,我努力倡导一种尊重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情感的课堂氛围。我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交心谈心,整堂课被和谐安全、真诚信任的气氛所包围。这样学生才敢于倾诉,敢于说真心话。发展性德育理论认为,德育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应该成为一种对话,包括: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二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三是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四是学生与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的对话。对话,作为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方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尊重每一个人。

二、分层递进活动,关注过程,体现新课程的三性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新教材提供的内容当素材和资源,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说我的名字、说身边的名字、趣味名字游戏、为小队起名字、谈外号。课前我让学生进行调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用真心话诱发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的由来。整个课堂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

我想,本课中真实的生活情境,真诚的活动交流,都充分地体现和尊重了以人为本,也希望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追求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达到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指导生活,真正让孩子受益的目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绝不应是一种“告诉”,不能让教师的“告诉”去扼杀学生的思考与体察,更不能让教师的“知性”去扼杀学生的“感性”;不是我告诉孩子们,而是给他们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去尽情活动,去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的体悟与认知。

10.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1,(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放音乐《二泉映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2、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句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

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四,赏析全诗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五,研讨思想内容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4、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5、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七,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上一篇:总结:中学冬季长跑活动总结下一篇:床上用品的宣传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