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实录

2025-01-06

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实录(精选8篇)

1.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实录 篇一

四川大邑东街小学 张建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

(板书:

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 山水 友情 美酒„„.)(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生:我为大家吟诵《望天门山》,这首诗特别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展示)这是我专门请姐姐帮我写的毛笔字,旁边是我画的桃花和流水,我最喜欢《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师:真不错,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李白不求名利,愿与天地同乐的思想。师:“笑而不答”,诗意淡远。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也喜欢这首诗吗?我们和他一起再读读好吗? „„

(美酒组)

生:这是我为李白做的诗签,因为李白当年非常寂寞,所以我画了一个“蜡笔小星”陪他。希望李白活得愉快,笑口常开。我最喜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我也喜欢这首诗,还制作了诗签,诗签上画了一片大海,李白喝酒喝得太多了,给他点海水让他清醒一下。师:《将进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洒脱,气象不凡。咱们共同来吟诵吧? „„

(友情组)

生:我在诗签上画了一只信鸽,让这只鸽子为李白送信,祝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地久天长。“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真是水深情更深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最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阳春三月,放舟长江,目送孤帆,心驰神往,好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去赏一赏。.„..〖评:通过交流与共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独特体验〗

五、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师:看得出大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难分胜负。咱们在下一关中再决高低,怎么样?(课件出示内容,各组抢答。)

①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 《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②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③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生:这是《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想可能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只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边日边来。”你看,两边的山很陡,就像刀劈似的,黄鹤楼那里根本就没有山,去年爸爸还带我去那儿玩过。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两座山孤零零的,也不像是“万重山”。„„.师: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交锋,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实录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探究图形和数的问题中,使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互助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发现、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思考问题的经验,渗透归纳推理和极限思想。

(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形结合的价值,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提到数学你们就会想到什么?

生1:我会想到数,如0、1、2、3等自然数,0.1、2.5等小数。

生2:我会想到“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

生3:我会想到如何进行运算、有趣的数学问题等。

生4:我会想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

师:如果把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进行分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数、运算符号、运算方法组成的“数”;另一类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形”。“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类对象。“数”和“形”有没有关系呢?

生1:有关系,如圆这个图形和π有关系。

生2:我没有想过这个事情。

师:大多数同学没有想过“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数与形)

评析:从学生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数与代数领域和空间与图形领域。以“‘数’和‘形’之间有没有关系”这一问题为突破口,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体会形中有数,数中有形

1. 例1教学

课件出示

师:你发现图形的规律了吗?(学生观察)按照规律第四个图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评析:教师没有直接把四幅图一并出示,而是逐次出现。目的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感受变化,在体会变化中发现规律,根据规律想象出图形,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为将图形与算式建立联系做好准备。

生:如果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看作是“1”,第四个图形应该是边长为4的大正方形。

课件出现:

师:你能用数或式子表达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思考、表达、汇报)

作品一:1、4、9、16

师:你能明白每个数表示的意思吗?

生:第一个有1个正方形,第二个有4个正方形,第三个有9个正方形,第四个有16个正方形。

作品二:1×1、2×2、3×3、4×4

问:这些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是边长,1×1是第一个图形的面积;2×2、3×3、4×4分别表示图形的面积。

作品三:1、1+3、1+3+5、1+3+5+7

问:什么意思?

学生解释算式中每个数字在图形中的位置。如下图:

师:同一个图形,观察出的规律不一样,每个规律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作品一观察的是图形中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作品二观察的是图形的边长与面积的关系,作品三反映的是围绕左下角的正方形,外圈的正方形数逐渐增加。

师: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是我们都能从图形中找到算式中的数。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多次安排从图形中找数,旨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形中蕴含着数,为学生理解数形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分层处理,处处紧扣“数”与“形”的结合。

2. 算式1+3+5+7+9+11+13对应的图形

师:如果沿着“1+3+5+7”这个规律继续往下想,1+3+5+7+9+11+13这个式子对应的图形是什么样子?

生:我是用数的方法。一共7个数相加,所以边长是7。

师:谁理解他的意思了,到图形上给大家数一数,7指的是哪?(学生到黑板上指图形说明)

师:那么,1+3+5+7+9+11+13+15+17+19这个算式对应的图形又是什么样子?

课件验证:

1+3+5+7+9+11+13

师:如果1+3+5+7+9+11+13+15+17+19对应的图形是什么?

生:对应的图形是边长为10的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10个数相加。

3. 小结

师:回顾我们研究的过程,我们从图中找到数,又在数中想到了形,数与形有着紧密的关系。

评析:给算式想图形的样子,旨在让学生感受数的规律也能用图形表示出来,随着数的个数逐渐增加,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小结前一段的学习时,教师没有把着力点放在“规律”的总结上,而是重点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中有形,形中有数”的理解与体会。

三、体会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

1. 体会以形助数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生:省略号表示一直加下去,有无数个。

师:猜测一下和是多少?(学生有些迷茫,不知道和是多少)

评析: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初步体会极限思想。给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

学习单:

学生画图、交流。(略)

作品展示:线段图、圆形、正方形。

师:通过画图,同学们初步获得结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和”等于1,一部分学生认为“和”比1小一点。那么,认为和等于1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认为不等于1的又是怎么想的?

生:如果无限加下去不停止,空白部分就越来越小,慢慢就没有了,也就得到“1”。

师:看来画图不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了。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借助数来帮助我们分析一下。

2. 体会以数解形

出示:

师: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数相加,而且这些分数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

生:1是可无限分解下去的。

师:同学们可能还无法接受这个算式为什么等于1?没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同学们到了初中、高中时还要继续学习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在寻求它等于几的过程中体会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研究过程,刚开始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不知道等于几,谁帮助同学们找到了感觉,找到了和1有关系?

生:图形!

师:图形帮助我们看到了:按照这样的规律加下去,越来越接近1,甚至有的同学都想象到等于1。当图形不能精确地表示“和”到底是等于1,还是接近1的时候,谁又帮助我们找到了准确结果?

生:数!

师:数又帮助我们通过推理找到了“和”就等于1。同学们,数和形有关系,你们觉得数和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帮助!

师: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本质,在于它们可以相互帮助。其实,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当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形之间的帮助。

3. 出示以前学习中数形互助的例子

课件出示:

评析: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素材,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直观特点和数精确、精准的特点,提升对以往学习的认识高度,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的好处。

师:数和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各有各的优势,数和形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深入体会“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

(出示:超市2014年销售某种饼干的数量)

1. 以形助数,解决生活中的销售问题

课件出示:

师:这是某种饼干2014年的销售量,超市下一年是否还继续进货这种饼干?

生:进吧(个别)。

师:如果把这些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你们再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

生:进!(齐声,坚定)因为销售量越来越多,是上升的趋势!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谁帮助了谁呢?生:图在帮助数!(齐答)

2. 以数解形,解决生活中的运输问题

课件出示:

师:如果这样一辆卡车,想把这个沙坑里的沙子拉走,能不能一次性把沙子全部拉完呢?我们把车厢的形状和沙坑里的形状提取出来,同学们判断一下。

生:(集体沉默2、3秒钟)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具体数据吗?

课件出示:车厢长2.5,宽4,高1.5;沙坑长3,宽7,深0.7。

生:能拉走!车厢的容积是15,沙坑的容积是14.7。

师:解决这个问题时,谁帮了谁?

生:数帮了形。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数与形互助的过程中,数的优势是什么?形的优势是什么?

生:数是准确的,形一目了然。

师:“数”能更精准地表达,“形”能更直观地表达事物。其实,华罗庚老爷爷很早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你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生:只有数没有形,看不出来;只有形没有数,难算出来。

师:难算出来就是不具体,不能精确地表达!所以后面还有一句话,同学们读一读。

生: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师:对!如果把数、形分家什么事都做不来。

评析:借助生活中的两个典型素材,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数和形各自的特点,形能直观呈现数的抽象,数能精确描述形的模糊,深刻理解华罗庚先生关于数形结合的经典之词。

总评:

本节课围绕数形结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具体如下: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数与代数”和“几何图形”,进而抽象出“数”与“形”。因为学生学习这两个领域时是分别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够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与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反差,于是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凸显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引导学生从图形中发现“数”,通过数想象图形,凸显“形中有数”“数中有形”的关系。例2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解决计算问题,以及“以数解形”的妙处,进一步体会“数形互助”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还补充了大量数形结合的实例,如统计图描述数据,数据描述沙坑、车厢的大小等。这些素材很好地诠释了华罗庚先生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3. 核心活动设计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思考经验

本节课通过两个核心活动,一是让学生看图写数,看数想形;二是让学生借助图形和数的推理来完成计算。在这两个活动中,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断经历观察、猜测、抽象、概括的过程,还经历了想象、推理、解释的过程。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也给予每个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权利,促进了学生活动经验的不断提升。

4. 教师尊重学生,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3.迎接少先队活动课的春天 篇三

实施少先队活动课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张先翱教授在2013江浙沪少先队活动课研讨与推进会上的书面发言

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全国少工委正在为少先队活动课的设置采取有力措施,我心里实在高兴。活动课的设置为少先队教育系统化提供了保障。实施少先队教育系统化必须要用系统理论给予指导。系统论中的相关性、整体性、层次性、生长性理论,要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整体性和层次性思想更为重要。少先队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讲究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它又是整个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要素,又要讲究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组合关系,使其和谐相处,使其产生1+1>2的效果。

因此,少先队活动课的设置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与以理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少先队思想教育层面的关系。理想、道德教育固然可以单独开展活动,但大量的理想、道德教育是蕴含在智、体、美、劳各育之中的,要十分重视在爱科学、“红读”、体育游戏、美育社团、影视传媒、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贯穿、渗透对少先队的组织观念的培养。第二,处理好学校教学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班级活动与队活动间的关系。班级中自下而上的教育内容,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优化组合。第三,处理好活动课课时与课余、假日时间的关系。少先队活动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不同,它重实践、重自我教育,多数活动须要延伸到课外、校外,要拓展到社会和家庭去进行,这一个课时往往只能作为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准备过程大都在课外和校外进行。处理好这一关系,是队的组织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优化组合。第四,处理好上层设计与中队自主决定的关系。八个学年每周都有一节必修的活动课,全国少工委推出《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很有必要。活动课的主人是队员,中队的活动要针对队员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开展,中队要有自主权,应该有三分之一的课时由中队自主安排,处理好遵循纲要指导与中队自主的关系。第五,处理好指导纲要的全面性、高要求与少先队工作不平衡的实际状况的关系。落到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对待,从实际出发。抓基层、抓薄弱环节、抓落实的任务十分艰巨。

处理好上述几种关系是系统论整体性思想的要求,其经验要在试点中,今后的实践中总结和丰富。

以上意见仅供同志们讨论、参考。

队课研讨之

——怎么上?谁来上?上什么?

以雏鹰争章优质中队活动课评选

促少先队活动课探索

浙江省少先队总辅导员 魏慈瑛

大家都说,少先队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全国各地都在贯彻教育部和少工委关于少先队活动课的通知。我们浙江省也早早在行动,按照全国的要求,我们除每市有三所试点学校以外,每个县市区还有一所省级试点学校,共120多所学校进行了试点。

2012年9月,我们联合省教育厅和教研室共同下发《浙江省雏鹰争章优质中队活动课评选的通知》,目的就是对少先队活动课建设进行探索。将近一万二千节课进行了申报,经逐级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八节课在省级上现场观摩课。展示的前一周,我们对选手提出新的要求,展示课必须围绕纲要的活动目标,四大板块十五个模块的内容,融入“中国梦”主题,并能结合六枚奖章。4月10日,这八堂课在杭州学军小学集中展示,首次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一年级“星星火炬伴我成长”、二年级“党是太阳我是花”、三年级“我的梦 中国梦”、四年级“红领巾学先锋”、五年级“强国梦 强军梦”、六年级“民族精神代代传”、初中“红领巾小社团放飞中国梦”等。这些课结束后,大家觉得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探讨:1.学校已经有了各种课程,现在毛笔字和少先队活动课都要进课程,如何来安排?2.少先队活动课和学校原有的品德与社会、班队课、综合实践课,如何区别和整合?3.如何结合地方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体现综合性?我们建议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从不同角度切入,少先队活动课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引领。4.作为活动课,辅导员角色和以前有何不同?活动课上,辅导员的参与度要适度提高,对生成的问题要及时点拨。

另外,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课还力求体现浙江特色。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雏鹰奖章,创办中少雏鹰争章网,依托奖章开展活动。一个奖章四项要求,一个要求四项任务,一枚奖章提供了16项任务可选,为基层辅导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起步阶段多一点原生态

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顾岫荫

教育部给了我们少先队权利,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的地位提升了,这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少先队活动课程真正的实施和实践,是很复杂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在起步阶段对活动课的推进不要太理想化,不要过于追求活动课形式的所谓丰富多彩,因为这里涉及到活动课谁来上、上什么、怎么上的很多问题要研究。按常理,中队的活动课应该是以中队辅导员为辅导主体的,即使有大队部的指导、年级的统一安排、有志愿辅导员、家长义工来参与的多样化开展,但就一个中队而言,还是要中队辅导员对这堂“课”作计划和安排的,尤其是涉及到队员在活动课以外的相关考察、参观、寻访等实践活动,更需要中队辅导员精心设计指导并对各种资源合理选用。而中队辅导员一般需要上一门课,有很多的教育教学事务在身,客观上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再对每周一次的队活动课精雕细刻,何况现在不少地区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不下来,如果还要提出活动课向课外延伸,事实上做不到,也增加了辅导员新的负担。我觉得,在起始阶段,我们对少先队活动课的要求不要太高,要简单易行,先上起来。按照《纲要》的思想,把德、智、体、美、劳的活动内容交叉进行,让队真正成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多一点原生态的东西,少追求些各种手段的运用,到实施一段时间后,再来研究形式、手段、方式层面等提高的问题。

怎么进?谁来上?怎么上?

浙江省湖州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常务副会长 郑宁远

首先谈谈“怎么进”的问题。目前,队课进课表还在努力中。有的地区认为课已经很满,排不进去。我们做了调研,也提供了一些办法。少先队活动课实际上也是综合性课程,和其他学科有关联,有许多课的内容可以纳入其中,让队课作为其他学科的延伸。例如可以将心理课等纳入到少先队活动课程中,以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表现。另外,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必修课有40分钟,和我们以前的10分钟队课、大队会如何结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谈谈“谁来上”的问题。中队辅导员目前的状况能不能上队课,会不会上队课,还是个未知数。湖州采取两步做法,今年已经进行大队辅导员的培训。然后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按照每年30%的培训量,递进式的加强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少先队活动课,除了辅导员,更多的要由队员自己上,也可由家长辅导员和志愿辅导员来上,丰富和扩大辅导员队伍。最后,谈谈“怎么上”的问题。教材怎么办?学校可以编校本教材,把队课教材作为校本精编教材。地方也可编写地市县区的提纲。关于常态化队课,我曾提出三个观点:要注重和日常队活动对接;要注重和规范的队的礼仪对接;要注重与人和集体的发展对接。

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

江苏省少年儿童研究会秘书长 范 斌

今天我交流两点,一是“上什么”、二是“怎么上”。

首先,少先队活动课可以上什么呢?其实辅导员老师们不用太焦虑。因为全国少工委已经下发了相关的《纲要》,其中有十五个专题,如学习队章、团队关爱、岗位培养、劳动实践……加上“中国梦”,十六个主题已经确立,一个学期的少先队活动课内容已经安排好。当然,这只是规定动作,各地、各校少先队组织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争创特色,打造品牌。

其次,我们怎么上好这节少先队活动课?我觉得首先要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回归到以前的少先队活动“有趣、感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按年级要求,充分发挥队员主体作用,把这十六个专题早早地分配给队员,每个小队承担其中一项专题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辅导员主导,队员主体。这里特别要注意创新,活动主题虽然被框定,但我们可以在活动形式上追求更有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这堂课应该是一项活动的“起点”或是“终点”,而不是“全部”。队员课前或课后可以开展诸如调查、访问、感悟的一系列活动。

明确少先队活动课的概念

上海市静安区少先队总辅导员 颜秀珍

上海在试点期间,给予少先队活动课程这样的界定:即它是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它是辅导者与队员双主体的共同开发,不是辅导者的包办代替;它是队本课程的一部分,不是课程的全部;它是以奖章为激励,不是以考试为评价。其次,确定了试点单位,明确了试点方向。上海以辅导员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及其学员单位为试点单位,重点在少先队活动设计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开发适合地方特点的相关课程资源,建辅导员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料包。鉴于上海团队工作分层教育的现状,还要制定上海分年级活动建议,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开展“少年儿童喜欢的少先队活动课”评选。

推进少先队活动课最迫切的是“三抓”

江苏省少年儿童研究会副会长

镇江市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 卢 刚

说到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推进,我认为目前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要“三抓”:一要抓《纲要》的普及。首先是数量的普及,《纲要》只发给大队辅导员,其他人都拿不到、看不到(何况现在尚有许多大队辅导员还未拿到),这怎么行呢?其次是学习普及,要组织全体中队辅导员认真学习《纲要》,熟悉《纲要》确定的目标、内容,尤其要组织学校行政领导和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纲要的浓厚氛围。二要抓少先队活动课案的设计指导,把握课案设计的格式要求、结构,帮助中队辅导员学会精心设计队活动的课案(包括懂得主题队会、主题活动与队课的区别等),同时要组织少先队活动课的观摩评比、交流研讨,以便步步推进。三要学习上海市的先进经验,认真抓好少先队课的教研,普遍设立队课教研员,建立队课教研制度,注重队的活动课教学骨干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确立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逐步使少先队活动课程成为孩子们的向往、辅导员的期待:家长和社会积极支持的一门真正的必修课。

队课研讨之

——少先队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要求

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有了坚实的保障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陈建强

今天向大家汇报我最近的工作,我被上海市教委聘任为上海的“双名工程”的基地导师,这里主要是培养特级教师和特级校长的地方。我参与的是以洪雨露为主持的全国优秀辅导员“名校长、名教师”的“双名工程”培训基地的工作,我们一共有八个班,三个校长班,三个德育班,还有两个新农村的培训师的培训班,是由基层学校书记、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学员们在这里的学习,确确实实收获非常大。这个新举措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能。今年让我觉得最幸运的是,因为有了教育部的支持,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化能够得以实现。第一,时间保证了。第二,人员保证了。第三,辅导员评职称保证了。这三个保证,有助于少先队的长治久安。我觉得这个举措价值非常大。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小学、中学、大学都能评教授的时候了,教育的春天真正来到了。下面我讲两件事,有一个区教育局的领导要评高级职称,洪雨露是高评委的主评,他问了那个区领导一个问题:有了德育工作,为什么还要有少先队?那位领导一句也回答不出。第二件事是在座的上海市青浦区的总辅导员潘美芳老师已经是中高职称了,她是我们第二期的学员。今年凡是我们这个班报上去的,全部评上中高了。我们在评审中有这样的问题:请你说说星星火炬是什么含义?队的作风是哪八个字?辅导员说不出是不行的。这一点就非常有利于我们实现课程化。这样一来使得上海的团队干部比较有信心,不必为评职称担心,更能安心少先队工作了。原来把辅导员评中高职称,放在德育这个大组里面,这个大组有校长,有党支部书记,有教导主任等校领导。这样一来,辅导员最吃亏。现在已有改变,领导们都到德育一组,辅导员都到德育二组。因此,辅导员就可以跟辅导员比,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有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已经闻到春天的气息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洪守义

有地位就有作为。辅导员解决了职称评定单列问题,有些年近半百的校长也在“奔”辅导员职称序列,形势喜人。少先队学科化建设已经开始行动,下学期,我将要到上海师范大学本部给学生讲少先队学。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也开设了少先队方向的研究生课程。我们已经可以闻到春天的气息。少先队活动课怎样上。第一,让队员自己上课,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有时可能不完美,但孩子讲真话,呈现出原生态。第二,辅导员要上课。孩子的组织自动一定要和辅导员精心辅导相结合,不能“放鸭子”。第三,利用团队的力量上好课。作为上海名师工作室的导师,我提议辅导员要集体备课,大家分别选一个主题说重点、说教材、说教法等,将“公转”和“自转”结合起来。第四、在什么地方上?现在比较流行的“历奇教育”、“卡内基式教育”等拓展活动的方式都深受孩子的喜爱,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课也应该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我们不能把孩子关在一个屋子里,告诉他们“春天来了,和风吹拂,鸟语花香”。少先队活动课,谁来评价?不是由专家评,不是由领导评,而是由孩子们来评,活动是否让孩子们内心有一种愉快的体验,有一种感动,是否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等等。我希望队的活动课程不要有过多的政治说教,“讷于言,敏于行”,活动强调的是队员行为的训练和表达,在行为上表现出真善美。

辅导员理念领先很重要

上海少先队活动专家 张运来

我们看到今天的主题队会的理念是:变要求为需求,变改造为塑造,变名次为展示,变成功为成长。我认为,辅导员理念领先是很重要的,活动主要是要理念导航,我们把“中国梦”这样一个要求,怎样落实到孩子身上,那就要看孩子的需求中有没有梦想。我们要把自上而下的要求变成自下而上的需求。这样一个结合,辅导员和孩子们互动起来就很和谐。变改造为塑造,也就是要把手术刀变成一个塑造刀,让这个活动塑造孩子。变名次为展示,我看到,活动中每个人都上来展示了,了不起!做到了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变成功为成长,在很多活动中,孩子参与了、体验了、感觉了就是成长了。所以这几个观念的转变使这堂主题队会的含金量很高。今天这堂课是孩子们的梦舞台,他们载歌载舞,他们成长了。

队课研讨之

——活动课的推进与思考

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线

浙江省常熟市少先队总辅导员 曹映虹

我觉得:少先队要蓬勃发展,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活动。活动是少先队的核心,也是少先队的生命线。

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本着“自己的活动自己搞”的原则,放手让队员自己确立主题,自己设计活动,而辅导员只是起到指导者的作用。在培养队员自己搞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作用,利用队长学校培养骨干队干部如何来策划、设计自己的活动。

譬如:“一句话新闻发布会”活动课,中队长可以预先布置各小队去寻找有关新闻。第一小队找国际新闻,第二小队找国内新闻,第三小队找本地区的新闻,第四小队找自己中队里的新闻,活动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作点评。

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了队员的自主性、主体性,体现全员参与,从中提升队员的自我教育,培养队员的能力。

要让每一堂少先队活动课成为孩子们

快乐和难忘的回忆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少儿研究会 秘书长 储宁玲

今天我也是带着问题而来,刚才听到各位专家的发言,确实有点“德清论剑”的味道。我今天交流汇报五个问题:

一是解决一个少先队活动课执行力的问题。从文件的逐级下发、转发,到基层的签发和真正的贯彻落实到课表上,目前看来,全国还是参差不齐,任重而道远,尚需努力和督查。

二是解决一个少先队活动课教研的问题。在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贯彻中,谁来组织活动课研讨,谁来落实教研制度,谁来进行业务指导,层级的培训、评价平台如何建立,这需要团教两家通力合作,能建立最核心层的教研团队。

三是解决一个少先队活动课正常运行的问题。常态的少先队活动课上,谁是真正的执行者,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在每堂课的40分钟里如何给孩子带来真正的身心愉悦和能力培养,每一节课堂,每一分钟都无虚度和浪费。

四是解决一个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如何实现拿来主义,能为我所用,为我所改,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如何收集挖掘各类多媒体资源,进行活动课程配套开发,打包投入,这会给少先队活动课送来无限的正能量。

五是解决一个少先队活动文化产品开发的问题。少先队礼仪用曲,少先队常规仪式,少先队新媒体的运用,少先队新文化产品的开发等,要充分满足少先队活动的需求,让孩子们在少先队文化里得到充分的熏陶。

总之,要让少先队活动课成为孩子长足发展的空间,要让每一堂少先队活动课成为孩子们快乐和难忘的回忆。在落实少先队根本任务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抓住少先队活动课,不动摇,不含糊,不放弃。

深入推进活动课的二个五点思考

《少先队活动》杂志编辑总监 张培俊

刚刚这场展示的队会,是主题队会式的队课,我认为比较成功,这是基层的原生态的一个真实的反映,同时也为我们这个研讨会的标题——活动课的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从少先队队课的推进我谈两个五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五个“发”。其一是少先队组织活力的“激发”,我们不要要求得很高,通过活动看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是否得到了激发。无论是仪式也好,队歌也好,只要能在队课当中看到孩子们的投入感,就是一份满足。其二是少先队队员快乐心情的“抒发”,少先队活动其实是让孩子最快乐的事,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心情得到愉悦,得到释放。其三,少先队活动的动能如何“开发”?我感到今天这场队会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了,少先队员都动起来了。这是非常好,动能得到了开发。那么是有组织地开发还是自由地激发,这需要我们来探讨上好队课的技巧。其四,少先队队员自我教育的“升发”,我们有的专家说这次主题队会的主题太大,应该从小的角度入手。大有大的道理,小有小的说法,今天这堂课上的多媒体是怎么出来的?是孩子们自已做出来的,孩子们通过找资料、去组织、去编辑等等,这里面就有一个队员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五,少先队活动课教法的“研发”,刚才队课的形式关注了综合形式的运用,课上有说,有唱,有媒体展示等等,效果较好;这其实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要关注少先队活动课教法的研发。我想辅导员朋友都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索。

第二是五个“定”:这一是“定点”,活动的地点要丰富,不要老是在教室,因此要多选点。这二是“定时”,现在每周一课的时间已经确定,但一周内其他一些零散的队活动也应与其融合、链接。哪些时间可以合理地调配需要思考。三是“定员”,少先队活动课可以是全校的大课,也可以是年级的联合队课;还可以搞错层的联合队课,大哥哥带小弟弟,活动就丰富了;也可以是小队课,人数的减少与增加,这个变量完全可以吸引孩子的参与兴趣。这四是“定题”。活动主题最好由辅导员和队员共同来定。我比较赞同目前状况下面是三个三分之一:有国家大纲,有校本的纲要,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队员的选择。我们要知道活动课是队员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最佳平台。这五是“定调”,少先队活动的调式如何,重在一个变字。有位辅导员曾经说过,我一个学期搞十几个活动,决不会重复,金点子来自于队员,他们喜欢了,参与就有积极性了。这个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定调就是首先要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调——放手发动队员;定调就是定准队课的声调——满足队员的心声,就会引起共鸣。

4.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实录 篇四

活动一:范例导航,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滕州吗?在滕州市龙泉街道境内,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那就是龙泉古塔,(出示龙泉塔照片)我们的学校龙泉街道安居小学就坐落在这座宝塔附近,来到我们市中区实验小学,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多媒体展示:古韵龙泉宝塔下,安居教育开奇花。勤奋老师常进取,学生乐学顶呱呱。)同学们,安居小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安居小学的老师都很敬业。

生:我认为安居小学的同学学习热情很高涨。„„

师:是呀,大家了解了我的学校,那你们能不能向我和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你们的学校。

生:市中区实验小学,智慧的摇篮。生:放飞梦想,从市中区实验小学开始。......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假如把我的话和大家的话发表在报刊杂志或其它的媒体上,同学们说会有怎样的效果?

生: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学校。师:那时,我们的学校就会是:窗户外边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其实呀,这种宣传方式就叫做广告。(板书“广告”)概括地说,广告是向大家介绍商品或服务内容的一种宣传方式,就像刚才我们介绍校园一样。它的本质特征是传播。

活动二:交流广告,探究广告。

师:其实,广告就在我们身边。课前,同学们也搜集到了一些广告资料。请大家先思考、整理一下你的资料,然后按照“我搜集的广告,商品名称是什么?它的广告语是什么?是从哪个媒介上搜集到的?”这样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一起分享你的广告。

学生准备。

生:我搜集的广告:商品名称是好迪牌洗发露,它的广告语是: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从电视媒介上搜集到的。

生:我搜集的商品名称是李宁运动装,它的广告语是: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是从网络的媒介上搜集到的。

......师:生活在于发现,用心才能提炼。大家梳理得都很认真,发言的目的明确、条理清晰。通过汇报,我们发现同学们搜集广告的途径有:电视、网络、广播等,如果按照这些媒介去划分广告的话,(出示多媒体课件)广告的种类有: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张贴广告、包装广告、墙壁广告等。其实广告的发展历程很久远,根据你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以前的广告?

生:有商标字号广告。师:可以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门面上画了一头骡子拉磨盘,表示是做打面生意的。生:还有音响广告,比如摇拨浪鼓卖东西的,就是简单的音响广告。

生:还有招牌广告,武松上景阳冈的酒店,上面写的“三碗不过冈”。

......师:大家的发言有理有据,让人信服。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广告形式(指多媒体),但也有一些广告沿用着传统的广告形式,如街上叫卖广告“烤地瓜啦、烤地瓜”,也就是说,实用的就是最好的。

师:大家来欣赏一则电视广告,看一看它除了属于电视广告外,还可以属于什么类型?

(课件播放视频:“可口可乐”的电视广告)

师:这则广告宣传的是什么?看了这则广告,你有什么想法? 生:宣传的是可口可乐,看了广告,我非常想喝可口可乐。(笑声)

生:广告创意太精彩了,看着就让我们垂涎三尺。(笑声)生:放学回家我就去买!

师:如果你是可口可乐的董事长,看到大家对可口可乐那么喜爱,都想买,心里会怎么想?

生:那我就再多制造一些可口可乐,赚一笔大钱!(笑声)师:这种广告是以商家盈利为目的,叫做商业广告。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则广告,与商业广告对比一下,看它属于什么广告。

(课件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关心别人,快乐自己”)师:它是以盈利为目的吗? 生共答:不是。

师: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传播文明。

师: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叫做——?

生共答:公益广告。

师:刚才我们以媒介为标准给广告分了类,那么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划分的呢?

生:是以“宣传目的”为标准划分的。

师小结: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广告分类,其实分类标准不同,广告的种类也不同,课下大家还可以继续探究。

师过渡:广告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那么广告究竟具备了怎样的特点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呢?下面,根据搜集的广告从三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课件出示:

1、宣传主题;

2、广告语、3、媒介。)小组合作探究后汇报: 生:宣传主题要清楚。生:广告语不能太长。生:广告语最好要顺口。

生:选择的媒介最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用心思考才能悟。大家归纳得不仅正确,而且全面。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概括一下广告通常具有的特点。(多媒体课件出示:

1、宣传主题:明确、突出商品特征。

2、广告语:有创意、有号召力、语言简练、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等。

3、借助的媒介:方便、关注广泛。)

活动三:创编广告,评价提升。

师:孔子曰:后生可畏。刚才同学们的表现证明了我们五二班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如果请同学们来创编几则广告,相信一定难不倒大家。下面,我们来编排两则广告。

(多媒体课件出示:

1、为“实验小学”设计一则广告

2、为枣庄的万亩石榴园设计一则广告。要求:

1、小组合作,先确立主题,再创编广告语,并设想广告要经过什么媒介传播出去收效更大。

2、广告的形式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可以采用说、写、表演等多种形式。

3、设计的原则是“既看广告,又看疗效!”)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编排广告。(气氛热烈)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智慧展示给大家吧,其他同学来当评委,评出你心目中的最佳广告。

生(做欢迎动作):人生路上要成才,请到市中实验来。我们小组想通过挂条幅的媒介把我们的广告语传播出去。

生(抒情状):幽香花草真美好,环境最好是实小。我们小组想通过发传单的媒介把我们的广告语传播出去。

生(手拿石榴):吃了枣庄大石榴,保你活到九十九。我们小组想通过张贴的媒介把我们的广告语传播出去。

生:枣庄石榴园,石榴香又甜。我们小组想通过做手抄报的媒介把我们的广告语传播出去。

师生从广告的特点方面进行评价。活动四: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师:大家的表现真可谓是:独具匠心显神通,个个精彩见真功。相信有了我们这么好的广告创意,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再来看一下我们课前搜集的广告资料,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广告,思考一下这些广告给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方便?

生:我们要买东西的时候,看到广告就能很便捷地选择。生:有些广告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师:事实上广告给其他的人群也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如:指导了消费资金合理投向、提升了人们文化素养等。看来,广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板书“与生活”)

师:但是广告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不好的影响呢? 生:一些广告乱贴乱画,污染我们的环境。

生:有些广告是虚假的。比如,它没有那么多的功效,却吹嘘得很神奇。

生:有些广告数量太多,浪费了我们的时间。„„

师: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广告与生活的关系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想深入地了解,我们还需到生活中去调查。我们可以按照这个调查方案(课件出示表格)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进行,要明确目的任务,给小组内的成员分好工,选择好时间、地点和调查对象,最后根据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课下,我们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制定好方案,把广告与生活的关系再做进一步的探究。【简析: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节课突出的优点是:

1、主题确立贴近学生生活。

“广告”的主题,用周老师的话说:那真是——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学生耳濡目染,有意无意间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广告真是不胜枚举。琅琅上口的广告语、富有创意的广告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又有一定的探究空间,选择这样的主题,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利于在整合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是有价值的主题。

2、活动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实现教学目标。周老师的活动设计及其实施始终关注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活动。周老师以“范例导航”切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广告的形式,激发了探究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创意广告”埋下了伏笔,可谓是“一石三鸟”;课前的搜集为课上的探究提供了保障,通过分析资料、处理信息,学生探究到广告的媒介及其特点,“交流、探究广告”为“创编广告”做了铺垫,最后再把“广告与生活”的关系这个主题延伸到课下。活动设计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目标性强。

3、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5.少先队活动课课堂实录 篇五

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

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

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 生:(停顿、思考)乐(lè)乎!

师:再读一遍。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这里曾是谁住的地方?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为什么?

生:因为刘禹锡写过《陋室铭》。

师: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没在曲阜住过,这个人比刘禹锡要早一千多年。生:孔子。因为《陋室铭》中有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是有这句话。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因为道不行就发了“欲居九夷”牢骚话,有人说九夷闭塞,经济落后等等,然后孔子说了这句话。不过孔子居住在阙里,今天我问的是陋巷的来历(展示幻灯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有一次孔子说,颜回真是圣贤之人,居住在陋巷,生活条件那么差,如果是一般人早已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是那么的快乐的学习,“贤哉!回也!”因此,陋巷就是后来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居住的地方。师:我们齐读一遍大屏幕上的文字。生:(齐读)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在第一册语文中有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在活动资源里选了六则《论语》,其中有一则谈到它: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找一个学生来读读吧!生:(读)

师:这是曾皙的政治理想。(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曾有旅游者问:你们曲阜的古城墙南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而不叫什么“门”?你知道吗?

生:(思考)摇头。

师:它的来历出自《论语•子张》(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有一次有一个叫季孙的人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说:“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宫墙,也就是围墙,我的墙也就是到肩膀这么高,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我老师的墙有几仞高,你根本找不到进入的门,根本看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因此“宫墙”是指孔子的―― 生:道德学问。

师:曲阜的好些地名都和《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写有《论语》句子的。以下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来读一下。生:(读)

师:这句话是写的哪一方面? 生:治理国家。师:用两个字概括。生:为政。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书法。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师:陈毅元帅曾做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师:(展示幻灯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家齐读。生:(齐读)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师:这是哪一方面? 生:学习、道德修养。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处可见,大家说这幅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生:曲阜是旅游胜地,接待外来旅游者,应放在孔林、孔府、孔庙门前。生:宾馆大厅或门口。

师:宾馆。好。我在好几个宾馆拍了几幅,但图象都不清楚,这幅是在汽车站拍的。汽车站,行不行? 生:(笑)行

再向下看(展示幻灯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读)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师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学校。师:具体些。生:图书馆。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为什么放那儿最合适? 生:我认为“博学”嘛!图书馆书多,应该广泛学习。切问而近思,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

师:说的太好了。(展示幻灯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应该放在哪? 生:(齐答)教学楼上。

师:如果你想读《论语》全篇,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些,可谓耳濡目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这是说的哪一方面?你归纳一下。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生: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谈道德。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方面。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准则。你认为这句话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生:学校。

师:学校。教给人做人的准则。还能放在哪? 生:市场。师:为什么?

生:提醒人们诚实,不欺骗。

师: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更主要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据说,联合国大楼的门厅上就写着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美国人多看看多好!

师生:(笑)。师:总的来说,《论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二是道德修养,三是为政治国。如果你今天放学回家,家长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你说《论语》。家长问什么是《论语》,那么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论语》。思考讨论一下。生:(思考、讨论、交流)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生:《论语》是一部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师:它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只有孔子的言行吗? 生:不,还有他的弟子。师:你再补充一下。生:《论语》是一部编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师:这句话告诉父母,《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谁还想说? 生:《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学习的方法。师:这是它的内容,谁还想说?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教育我们的一部追记。

师:她补充了这么一个观点——“追记”,这个观点很好,为什么是教育我们的追记?

生: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说是追记。我们是孔子的后人,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并影响到全世界。)让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师:(展示幻灯片:巴黎宣言)因此在1988年有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伟大的先人,手捧的就是这么一部不朽的论著。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想象的说明的《论语》的重大作用。《论语》分上下两部,今天给大家手拿的的就是半部《论语》,《论语》的上篇。师:(展示幻灯片:“同学们,我们以首篇《学而》为例(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选取你所喜欢的一篇)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研读,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好吗?10分钟时间,够吗?

提示: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异议?你认为如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读《论语》读过几次,不过,前两天我又读,有这么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产生了异议,学完之后整天复习,真是快乐!对吗?我就想,今天复习,明天复习,经常复习,我问你如果叫你整天复习,你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

师:大家说在这方面古人的心态和今天天的我们是不是相通的? 生:(齐)是。

师:假如孔子整天复习,你说他快乐不快乐? 生:(齐)不快乐!师:可孔子当时为什么非得说快乐呢?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再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到月底了,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下来,有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明天到你家去,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对我发脾气,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恼怒一下也不行吗?这种君子不做也罢。因此,台湾有位学者叫南怀瑾,他曾经把这几句戏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难过乎?”我觉得这才符合常情。师生:(笑)

师:我认为这里面有一字应注意,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是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在《说文解字》上说“习”指小鸟反复的振翅学飞。意思不仅仅是学习,复习还引申为演习、训练。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指复习,还有实践、训练、实习的意思,老师讲了知识和道理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对不对,对了!乐!。因此这句话指少年时代应立志刻苦学习并且学了之后再干什么? 生:(齐)实践。

师:对!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中年,历经磨难,历经仓桑,知交半零落,好朋友没有几个了,这时才发现朋友的弥足珍贵。在一个风雨之夜,有一个好朋友从远方推门而入,这时你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太快乐了,两人触膝长谈,不觉到天明。再随时间的流逝,人到老年,这时历尽苦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看透了,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装在心里,这时晚辈即使抱怨一句甚至不了解自己,也是笑而不答,这才成了真正的君子。因此,我认为这三句话不可分割,它写了人生的三个时代: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并学以致用;中年时代知道朋友、友情的弥足珍贵;到了老年,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我研读的心得。大家研读一下,十分钟够不够?我加入那个组织?哪一组需要我就举手!师生:(讨论,十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好些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谁先说? 生:(争相举手)

生:二章17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它的译文我有不同的见解,它的译文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人,你明白了吧?”我认为应译为“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态度吧!”因为这一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对他讲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同学都知道子路的性格非常草率,不够谦虚,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特点,要他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所以我认为应这样翻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有两点非常的可贵:一,他的理由很充分;二,他从子路的性格态度入手,能够找到最原始的问题,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说得很好。谁还说? 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解释为慎重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我认为这样不对。如果在父母终年之前没有好好地对待父母,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仅慎重对待他们的去世又有什么用呢?

师:你认为不仅仅在最终的时候谨慎的对待,生的时候,尤其是赡养父母的过程更要认真。那么我再问你,这句话是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生:有些道理。师:哪些道理?

生: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去世的时候,理应受到谨慎的对待,在他们死后我们应该去追念,精神上追念,尤其是对父母的爱。

师: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念,情感上的追念,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形式上。大家见过有些出殡的,表面上十分隆重,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对待父母孝顺就够了,不必过分在乎形式。师:这一点很好。那么你如何评价“追远”这两个字?

生:我认为这没有多大意义,父母乃至祖先都死了,我们如果还沉浸在追念中,就会永远地沉浸在悲痛中。我们应该把对父母的那种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师:寄托在孩子身上,培养好孩子,有道理。父母死了就忘了? 生:教育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师:不要忘记祖先,要不要追远? 生:在一定时候追远。师:什么时候? 师生:(笑)

师:我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好回答,好,你来说。一生:“慎终追远”这一句没有说对待父母生前怎样,它只说父母去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我认为她刚才的说法不对。

师:她又反驳了,干脆你们俩辩论一下。

生:后面有“民德归厚也”一句,如果是对待仅仅在去世以后,就不足以使“民德归厚”了,这句话主要是教育后人如何孝敬父母的。

一生:不对,这话仅仅是说对待父母的死和追念祖先这两件事,我们应就事论事,不要扯的太多。

生: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表现在追念祖先,还应体现在生前对待父母、孩子。其的中心是“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就是为了它。总之,这句话是教育人们要形成一个世人必须遵守的好传统。

一生:请问何为“终”?终”就是“死”,终点嘛。

生:汉语博大精深,它有多种意思。再者,你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

师:你们两个互不相让,我来说两句好吗?我们先这样考虑,“慎重追远”,它有没有合理的一面?首先对于我们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不要“慎”? 生:(齐)要。

师:对于我们的祖先要不要“追”? 生:(齐)要。师:这个问题好象没有争议。我记得上个月国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就写了这四个字——“慎终追远”。他干了两件事,一是在故乡湖南湘潭“慎终”,他和他的母亲一起奠扫祖坟;再一个是在黄帝陵“追远”,拜谒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时,我想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那三个已分崩离析了,只有我们中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先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历经沧桑,50多个民族在历史上历经多少苦难战争和分裂,海峡两岸60年的隔阂没有隔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感情,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慎终追远”吗?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思念之中,应该如这位同学所说,把希望放在未来。再者,父母死了,形式上的大操大办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我们看待论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示幻灯片:“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师:时间关系,我们再讨论一个吧!

生:17页,子曰:“父母之年不可忘。”——我认为它的译文有问题,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并且应该常常记在心里。为什么要把父母的年龄放在心里呢? 师: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 生: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师:那么别人该不该知道? 生:(笑)我是说没必要非得把他们的年龄记在心上,而应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努力孝敬他们。

师:你是说这个意思!还有呢?

生: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不应该放在年龄上。

师:但按照自然规律,判断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一般以什么为标志?

生:年龄。不过我认为应该把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年龄。

师:看来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很好,他说的很让我感动,让我们祝福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永远健康快乐!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论语》里面有好些精华,值得传承,但是还有些—— 生:糟粕。

师:糟粕,好,你举一个糟粕吧!

生: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师:非常错误,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男生:(齐)有!

师:男同学派代表说一下。

一男生: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他把小人与女人放在一起类比,说明小人不得人心。师:不是说女人,是想说小人,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了!这位女同学想说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古代这样说有道理,现在再说就没道理,现在男女平等,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你们的存在,有句话说:宁做小人,不做伪君子,试问伪君子中就没有男人吗? 一男生:女人中也有小人和伪君子呀。

一女生:我认为这句话是片面的。小人是难养也,但这句话歧视妇女,它直接把女人与小人并列,让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就不对了。《礼记》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对的,想想如今,奥运会上阴盛阳衰。师:有点,男同学委屈一点吧。我顺便问一句,你读过《礼记》吗?

女生:没有,我听我爷爷说的。如果没有女人的这种力量,我们在奥运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社会的半边天!

师: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开始说这句话是片面的,刚才你说的是不合理的一面,那还有合理的一面呢?我很想听。

女生: 小人的确难养,但女人也有天生的一些缺点,如有时言行不一,有的妇女比较专制,心胸狭窄等。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先不下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看等《论语》。一是积极的一面,一是…… 师生:消极的一面。

师:因此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这么一名话(展示幻灯片: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我想用他的话来平息我们刚才男女生之间的争执,好不好? 生:(齐)好!

师: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同时我们也应用一种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包容它积极的一面,也包容它消极的一面。大家看世界上别人是怎么看待《论语》的。(展示幻灯片:

“1.孔子不仅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金溢洙

朝鲜学者

2.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井上靖

日本学者 3.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多民族的光荣。--艾默生

美国学者 4.在道德上,我喜欢的是孔子。

--拜伦(英国诗人)5.中国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巳。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将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6.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

--李提摩太

英国传教士)前几句话都是对孔子的赞美,我最欣赏最后这两句,尤其是罗素说的,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了一个长远规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提摩太说的,他虽然信奉耶稣,但并不排斥孔子。人家外国人都用这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展示幻灯片: “包容的心态”)不仅我们要用这三种眼光看待论语,同时论语本身也具备了这三个特点。首先它如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及儒教的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具有历史性。孔子有些保守,但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他又虚心好学,关于这点,《师说》上曾有论述,谁能说说?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生:“圣人无常师”。师:好。《腾王阁序》中有两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是一个典故,当时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在《论语》上有记载,可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这句话最早是孟僖子说的,当时孟僖子说的时候孔子才十七八岁,因此孔子经常学习人家合理的话。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还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在乡校这个地方议论朝政,有人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性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何毁之?”此时孔子至多11岁,后来孔子评价说:“有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并赞美民主作风。因此我们说在论语本身就具备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最后我们用一幅对联概括我们今天研读的内容吧(展示幻灯片:“三种角度读论语 ,一颗童心谱新篇”)我记得一开始大家背了一句《论语》 “三军……” 师生:(齐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展示幻灯片:“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为践行自己的理想,请从《论语》中找寻依据,好吗?并为刚才的那幅对联加个横批,作为我们下一步研读《论语》的目的,好吗?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比如说,他想当教师,你就找一找《论语》是怎样谈当教师的。刚才有一个同学和我讨论时谈到政治问题,我说他你很有政治才能,那么你就看看《论语》是怎样谈为政的。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展示幻灯片:网站:

资料: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今释» 蒋沛昌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类纂» 刘振东

«论语导读» 杨树增

«论语通译» 徐志刚)这些可以到我们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和图书馆去查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生:起立

6.《趣味课堂》作文课堂实录 篇六

设计理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首先做好下锅之米,引导学生通过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生学会观察,讲真话,自由表达,说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意识与目的的强化,让个性化的体验在督促中不断生成。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玩击鼓传花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感受,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并把活动写清楚。

2.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新颖的主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写感受”的难度,使学生会写、善写、乐写。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自由表达真情实感,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课前准备:

鼓和花,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实录如下:

一、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的一位青年魔术大师吗?

生:知道。

师:叫什么名儿?

生:刘谦。

师:佩服他吗?

生:佩服。

师:看看,咱们刘氏家族可真了不起吧!同学们,能不能就我刚才说的话猜猜我姓什么?知道的孩子请举手。

生:姓刘。

师: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刚才……

师:我姓刘,那怎么叫我呢?

生:刘老师。

师:能再亲切地叫我一声吗?

生响亮的叫道:刘老师。

师:听着同学们的声音真舒服,似乎刘老师身上的每根汗毛都在跳舞。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二、快乐体验,真情流露

师谈话导入:为了感谢同学们对刘老师的一片热情,今天,刘老师特意请同学们玩游戏,想不想?

生:想。

师:是真想还是假想?

生:真想。

师:是真想的话热情还不够耶!

生热情洋溢地喊道:真想!

师启发:同学们,刚才听说要玩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刚才整个教室怎么样?谁来描述一下?

生:非常热闹。

生:一下子沸腾了。

师:谁能用上夸张的修辞来描述一下?

生:炸开了锅。

师:孩子,请把句子说完整。

生: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师:用得真好!

师:那做游戏前呢,刘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两个小小的要求:1.听指挥,遵守规则。2.留心观察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能不能办到?

生:能!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游戏规则,课件呈现:听到鼓声按顺序一个一个往下传花,鼓声停时,花传到谁手中,由谁表演节目,不许赖账,节目由老师提供。

师敲鼓,生传花。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鼓声。

师:鼓声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重,一会儿轻。

师:听到这样的鼓声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听到快的鼓声,我的心也跟着加快,随着鼓声咚咚…的跳动。

生:听到刚才的鼓声我的心特紧张。

生:……

师询问刚才“花落此家”的孩子:孩子,你刚才心情怎样?

生:紧张。

师:同学们,你们跟他有同感吗?

生:有!

师:除了紧张,还有别的吗?

(预设一):生:心跳加速。

(预设二):生沉默不语。

师引导:心跳怎么样?

生:心跳加快。

师:谁能用上夸张的修辞来形容心跳的快?

生:心都快从嘴巴里跳出来了。

生: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

生:心都快从肚子里跳出来了。

师:用得真妙。

师:来孩子,让你久等了,你选择几号题?

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题号进行选择,然后根据选的题号对应的内容进行表演。(注明:课件呈现题号及题号的内容。每号题的形式不同,就我本人设计了四个板块儿,有猜谜语,有读绕口令,有即兴表演,有脑筋急转弯。)

生表演,师相机鼓励表扬。

继续进行游戏。鼓停。

师:同学们,打住一下,刘老师要做一个小调查,调查还没传过花的同学,孩子们,刚才前面的同学在传花的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同学传花的速度很快,有的同学速度很慢。

师引导:传花速度快的同学胆子怎么样?为什么?

生:胆子小。因为他怕花在他身边爆炸。

生:他怕表演节目,对自己没信心。

师:俗话说得好:“胆儿大的人干大事,胆小的人干小事。”所以我们得对自己有信心,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心的孩子,才会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细节。来,孩子,你选择几号题?

生表演,其他学生观察,然后汇报。

游戏继续进行着。

活动结束后

师:今天,我们的游戏就玩到这儿,同学们,玩得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开心。

师:除了开心、高兴之外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有趣。

生:难忘。

生:……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写这堂课,你准备给它补充个什么样的题目,先想想,然后举手告诉老师。师相机板题:“-----课堂”或“课堂——-”

生:《难忘的课堂》

师:孩子,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呢?

生:因为这堂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生:《有趣的课堂》

生:《快乐的课堂》

生:《课堂上盛开的“花朵”》

生:《课堂“狂欢”》

生:……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但是,同学们,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题目固然重要,还得具备三个法宝,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三个法宝?

生:想!

师:请看大屏。请同学们一起告诉刘老师。(课件呈现)

师相机板书:一、写好开头。二、写好重点段。三、写好结尾。

生跟随老师了解每种方法的写作技巧,教与生写作技巧。(课件出示每种方法的详细资料。)

师:来,同学们,齐读本次习作要求:(课件呈现)

师引导生抓习作要求的字眼审好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成长,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见闻,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收获,今天,同学们可以写刘老师这堂课,也可以写其它让你感受深刻的课,总之,你想写什么样的课堂就写什么样的课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三、生习作,师巡视,适机点评

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让生在悠扬的音乐中美美地写。

师相机点评生写好的片段。

师:孩子们,请听听这位同学的开头。

生朗读:也许六年来无聊的作文课堂很多很多,可是今天这节作文课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有趣,那么的轻松自在,请随我一同去看看吧!

师:孩子,这位同学采用了老师课件里的哪种方法开头?

生:以对这堂课的总体感受开头。

师:语言言简意赅,感受深刻。

师:孩子,听听这位女孩对鼓声的描写。

师朗读:鼓声敲响了,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重的时候铿锵有力,轻的时候像柔情似水的少女……

师:同学们,这位孩子在描写鼓声时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生:排比,比喻。

师:她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生:把鼓声的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还感受到了轻柔时候鼓声的优美,美得柔情似水。

全班掌声响起。

生继续写作,师深入学生习作之中。

师:打扰一下孩子们,听听这位孩子的一个片段。

生朗读:花快要传到我这儿了,我是伸出手去接花呢,还是坐着不动,去接呢又害怕花在我这儿“爆炸”,不接呢又实在不行,我真恨不得一口把花吃掉,又恨不得在地上打个洞钻进去,哎!我真是左右为难,老天那,快帮帮我。

师:同学们,这位孩子的这个片段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心理活动描写。

师: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不想接花可又不得不接花的矛盾的心理。

师:分析真准。

生继续埋头写作。

四、点评作文

师:下面我们请完成了的孩子念念他的作文。

生深情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师: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头开得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语言干净利落。

生:我觉得他的语言运用巧妙,比如:“不一会儿,老师的“机关枪”又开始扫射了。”里的机关枪就运用得好,而我就没想到。

生:我觉得他的重点段描写很精彩,抓住了最精彩的镜头来描写,而且还用了“点面”结合法来写刚才的场面。

师:孩子,你的点评真有水准。是呀,这位孩子把刘老师今天教的“点面”结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孩子,再想想他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谈感受的方法结尾。

生:说收获的方法结尾。

师:看来这位孩子挺会学以致用。同学们,看看他这篇文章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有一个词用得欠妥。

师:孩子,哪个词儿?

生:花捞到我这里的“捞”字用得不好。

师:孩子,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生:“捞”字让我感觉到这个东西很重的样子,而我们今天传的花很轻,用不着“捞”。

全班哄笑。

师:那孩子,你觉得该换一个怎样的词更贴切呢?

生:飞到这儿。

师:孩子,你为什么要换个“飞”字呢?

生:因为刚才传花时很激烈,同学们都很紧张,生怕“花落谁家”表演刘老师给我们出的节目,所以同学们传花时的动作很快,所以我认为用“飞”字。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得精彩吗?认为他说得精彩的同学请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你们读过《泊船瓜洲》这首诗吗?

生:读过。

师:能背诵吗?

生:能!

生一起背诵。

师:作者王安石为了推敲一个“绿”字,人家足足换过十八次。所以同学们,在习作中多留心潜词琢句。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在最后,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写出更加真实生动传神的文章来,有没有信心?

生:有!

7.《乡愁》课堂实录 篇七

师:有人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于是当空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是愁。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萦绕心间的情愫。同学们能背诵几首描写乡愁的古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在日暮斜阳下,在清风明月中,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现代诗《乡愁》,去感受作者在诗中创造的感人意境。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读意象,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2.结合自身的体验,展开联想、想象,描绘诗歌呈现的一幅幅图画,感受美的意境;3.借助背景资料,从“文化”层面品读乡愁)

二、明确基调,读出乡愁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关注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师:自由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想一想每一节诗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读出了诗人外出求学时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出了诗人与新婚的妻子离别时对妻子的不舍。

生:我读出了诗人因母亲去世阴阳永隔时的痛楚之情。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大陆故乡的思念。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呢?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织诗,四个时间序词也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

三、圈划批注,寻找意象

师: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愫,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将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助一些形象的事物,这就是意象。我们在学习《一个深夜的记忆》时,讲了意象是什么?那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月光”“阳光”“风”“弓弦”“黎明”“河岸”“山影”“星”“旷野”等。

师:同样,《乡愁》这首诗为了表达“思乡”这一情愫用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再读全诗,并进行圈画批注。

生:这首诗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寄托乡愁。

师: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任选一个意象细细品味。

生:我选的是“邮票”,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邮票富于感性,整个乡愁凝聚在一张邮票上。

师:邮票是家信的局部,但它比整体更有想象的启发性,更美,更有感情的分量。诗人的母亲两次逃难,丈夫都不在身边,孤零零一个人带着独子跑遍千山万水。中学时期,每次从朱氏祠堂返校,母亲总是殷殷送别,然后伫立山头,一直守望着孩子走下山去绕过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后。小小的邮票寄托了深深的母子之情。

生:我选的是“坟墓”,前面的邮票、船票虽有阻隔,但还能通信,将来还有希望和母亲、妻子团聚,但“坟墓”这一意象写出了天人永隔的悲哀。

师:你的品读很精彩。诗人选取的四个意象寄托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从家愁到国愁,乡愁在时序的更替中越酿越浓。

四、含英咀华,品读意象

(一)品析叠词之美

师:作者这些意象选得都比较小,即使“坟墓”“海峡”这些大的意象,也加上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语,请找出这些修饰语。

生:修饰意象的词语有“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师:读一读这些修饰语,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普通却耐人寻味。任选一处来体会一下这些叠词的作用。

生:我觉得“小小的”用得好,写出了邮票的形状之小。诗人少时在外求学,写信可寄家中。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如果删去“小小的”,感觉会如何呢?

生:删去后变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读起来好像差了点什么。

师:“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大家再读读。

生: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思念越浓越深,小小的邮票里凝聚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依恋。

师:说得好。“小小”“窄窄”“矮矮”这些词语既是这些物象真实的情形,而也正是诗人用这些看似小的物件来衬托一种沉重的情感。我们再来看一下“浅浅的”,先看一看真实的海峡。

(教师出示材料: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

师:台湾海峡并不浅,诗人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生:“海峡”尽管很深,但在诗人的心里,大陆和台湾人的情感是亲密的,所以深深的海峡因为心的贴近而变浅了,似乎很轻易便能越过。因此用“浅浅”修饰“海峡”,寄托了诗人对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

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70年代初期,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尽管两岸人民心心相印,诗人在当时却看不出任何迹象可以回到故乡去,因此海峡虽浅犹深,写出了海峡两岸依然无法沟通、无法融为一体的惆怅。

师:你的知识面很渊博,能结合写作背景品读诗歌。台湾海峡与太平洋比起来太浅,而偌大的太平洋阻隔不了中美两个大国的交往,这浅浅的台湾海峡却阻隔了同根兄弟的来往,让两代人在精神上承受了沉重的悲剧,多么令人痛心。余光中的父亲去台湾的时候大概是50多岁,他在台湾去世时90多岁了,一直盼望回来,却一直没有能再回来。所以“浅浅的”表达出有家难回的沉痛,诗人对回归充满了期盼,又对无法回归的现实充满了无奈。

(二)品味音韵之美

师:一首《乡愁》,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乡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为了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除了意象和修饰语的选择,还有哪些词值得我们关注?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个“头”字能换成“边”吗?

师:你的发现很独特,请大家读读看,细细品味,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不能。“头”是尽头的意思,“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给人的感觉是距离的两个尽头,非常遥远,非常沉重。而“边”字轻飘飘的,“这边”“那边”“外边”“里边”无法传达距离遥远、生离死别、隔岸相望所带来的沉重的情感。

师:说得真好,汉字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音韵的不同就会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生:我发现诗歌四个章节有三个章节的结句都在重复“这头”“那头”,读起来很有味道。

师:这是“复沓”的手法,诗人用这种手法和排比的结构使得诗歌的内涵有了一种递进的深化。《乡愁》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中文的音韵之美,要读得低沉,略带哀伤,我们来读一下,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

五、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一)融入体验,感悟乡愁

师:刚才我们从意象的选择方面解读了这首诗,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乡愁的体验呢?

生:我是住校生,我老家在涟水。有时早晨被冻醒,透过被子的一角向外张望,在地上发现了被我蹬掉的被子。若是在家,妈妈晚上总会到我的房间来几趟,帮我盖好被子。我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每年冬天,妈妈都会用生姜和红枣为我熬甜甜的红枣汤驱寒。我的乡愁是妈妈为我轻轻盖被子的温暖,是一杯杯暖暖的红枣汤。

生:学校河畔的依依杨柳萌发了一树树鹅黄的芽苞,在我的家乡,门前也有一棵棵杨柳,我每年都从它们身上寻觅春踪。到了初夏,栀子花的香味让我想起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用清水将栀子花养在瓶子里,整个家都有淡淡的花香。我的乡愁是早春这一堤随风飞舞的嫩柳和初夏淡淡的栀子花香。

师: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也可以选择意象创作《乡愁》。

(二)展开想象,描绘乡愁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画面,进一步感受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动人意境。

生:我描绘的是第二节诗的画面,我想象的是诗人和他的新婚妻子离别和重逢的片段:当渡船解开缆绳,风笛催促着客船远行,“我”站在码头,紧握着船票,只等你前来相送。在茫茫的渡头,翩翩地你走来,宛若一朵白莲。“我”的新娘,你目送着“我”渐渐地离岸,脉脉的眼睛里流动着波光。水阔,天长,对“我”挥手。在“我”远行的无数个日夜,你是否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我”的下一班船?在不久的将来,在荒芜的渡口,有一天,“我”定会手握着船票,渐渐靠岸,对你招手。

师:你的想象很动人,抓住了离别的刹那,化用了诗人的一首诗《当渡船解缆》,描绘了新婚离别的恋恋不舍和刻骨相思。“窄窄的船票”里既有别离的惆怅,也凝聚了重逢的喜悦。

在这四节诗组成的画面中,老师喜欢最后一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和于右任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台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在此后10多年当中,他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品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解读了余光中的《乡愁》。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当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意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鲜活的画面,读出情境。

六、赤子之心,文化情结

师:同学们刚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我们的愁和余光中的愁有什么不同呢?

生:余光中的乡愁更深沉,有了沧桑感。

师:除了这首《乡愁》,1974年,它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这首用国语演唱的歌,浓浓的华韵中浸透了思乡之情。余光中的诗为什么写得这样深沉?

生:因为他爱中华文化,他不仅爱时间、空间层面的祖国,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哺育,深深爱恋中华文化。他的乡愁有游子的文化情结。

师:诗人的乡愁深沉、沧桑、有文化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诗人写道:“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屏幕上的材料,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乡愁。

(教师出示材料:“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谈<乡愁>》节选)

师: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某省某县某乡同乡会式的乡愁”,除了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到中国,诗人的乡愁还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生:诗人写道:“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多年后他重返故土扫墓,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根。

生:诗人如今能经常回大陆,但台湾和大陆依然没有统一,诗人的乡愁更多的应该是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生:诗人如此热爱中华文化,但现在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够,诗人的新乡愁里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生:诗人的乡愁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师:大家在发言时能结合时事谈,很好。朗读余光中的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华文化的眷恋让他对下一代的国文教育充满关怀。针对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维系两岸的,不仅有那浅浅的海峡,还有同胞的感情,还有同种的文化。被两岸诗歌爱好者共同吟诵的,不仅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乡偶书》,也有余光中面对海峡写下的《乡愁》。让我们回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去,再读《乡愁》,读出诗人的赤子之心,读出他对整个中国的眷恋:

8.《老王》课堂实录 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学者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用一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生1:写了一个叫老王的三轮车夫辛勤地工作,后来病死了。

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老王的一生?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师:好的,概括得挺准确的。

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5页,迅速地浏览全文。

(一)结合文章的1—4小节,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1:老王挺贫穷的。我从“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中看出来的。

师:这句具体用哪些词来体现了老王的贫穷?

生1:“荒僻”、“破破落落”、“塌败”这几个词写出了老王住所的破旧,从而体现了老王生活的贫穷。

师:文中有没有其他地方也能看出老王的贫穷的?

生2:“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只”说明他没有别的生活来源,且下文提到“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说明老王的生活是贫穷的。

师:不错,你联系了上下文谈出了自己的见解。还有同学想补充吗?

生3:“我从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多年了”看出老王一直都很贫穷。

师:读得很细。同学们再体会一下这句:“是不是他的家?”“住那儿多年了”,从这儿你读出了些什么?

生3:上文也提到“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我觉得老王很孤单,他没有家人,他的住所不能称之为家。

师:好的,老王的孤独还能从文章中哪儿读出来?

生4:老王是个单干户,书中也提到“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且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看出别人对他很冷漠,甚至有些冷嘲热讽。

师:你知道“单干户”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活没有保障!在这样的状态中老王没有得到帮助,却还受到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结: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他的不幸体现在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上。

师:这里作者对老王主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5:我从“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读出了作者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师总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课件演示):让“我”同情的老王。(板书:同情——不幸)

(二)当作者回首往事,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下《老王》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课件演示:)让“我”感动的老王。请同学们默读5—16自然段,我们继续走近我和老王的故事。从细微处找出老王令我感动的地方。作些批注。

师:请个同学概述一下这部分主要写了我和老王交往的哪三件事。

生1:第一件事写了老王帮我们家送冰,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还要减半收费。我们不要他减半收费,于是他就送比前任大一倍的冰给我。(有几个学生在笑)

师:有同学笑了。来你说说笑什么?

生2:我觉得他太啰嗦了,第一件事写了老王帮我送冰,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师:好的。你能再概括第二件事吗?

生2:老王送默存去医院不愿收钱,收了还不放心。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的发言一定能给你启发,你能弥补刚才的不足再试着概括一下第三件事吗?

生1:第三件事是老王生病还给我送鸡蛋和香油。

师:生病?不太准确,能说说病重到什么程度?

生1:是临终前。老王临终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

师:这次就说得好多了。

师:下面我们着重来看一下文章第二、三两件事。让我们集体朗读第六节,这部分中老王有哪些令“我”感动的地方?

生读书

生1:老王“悄悄地问”、“不大放心”显示出对处境不好的我的关心。并且上面我们也看出老王自己也挺贫穷的,还不收我的车费,这也让“我”感动。

师:你从哪儿看出我处境不好?

生1:开头说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期间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

师:你们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我处境不好的依据?

生2:“我不敢坐”而第一节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我想这里面肯定和文革有关。

师:读得真细,有没有同学知道作者在文革期间的遭遇?

生3:作者和钱钟书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在文革中遭到批斗与迫害的。

师:好的,我刚才说的“处境不好”并不是指当时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让我们来看看杨绛对自己在文革中一段遭遇的回忆。(出示课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被‘揪出’。在宿舍院内扫院子,在外文所扫厕所。8月16日,钟书被‘揪出’。8月27日晚间,我在宿舍被剃了‘阴阳头’。”

文革时期。当“我”蒙受不幸时,老王并未像有些人对“我”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老王的关心让我看到了患难中的真情。咱们再读一下这一小节,体味一下这段患难真情。

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⑨下面,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下8—16小段,这是作者用笔墨最多的一件事。

生有感情地读8—16段。

师:读得真好,很好地把我们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这个部分中哪些地方让“我”感动?

生2:我从老王送我鸡蛋“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看出老王自己虽然很贫穷,但依然省吃俭用,送给了我多得数也数不清的鸡蛋,令作者很感动。(不少学生笑)

师:有人又在笑了,似乎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见解,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吧?

生3:我同意他前面的看法,但我觉得并不是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

师:那你觉得数不完的是什么?

生3:是老王的心意。

师:对呀,十个也罢,二十个也罢,怎会数不清?数不清的是老王对我这种倾其所有的情意。

师:老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送鸡蛋、香油?

生:病入膏盲。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病入膏盲的模样的?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用得很好。他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直、瘦弱。

师:“镶嵌”什么意思?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里。突出了什么?

生:老王没有活气,生命垂危。

师:很好,这样对“镶嵌”的解读就更进一步了。接着说说吧!

生:“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把老王比成僵尸,写出了老王临终前被病魔折磨得衰弱甚至令人恐怖的样子。

师:好的,让我们集体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生读: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限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师:有人说,这样写对老王的形象有损害,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这样写突出了老王的病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还给我送东西,更令我感动。

师:作者如实地写下了老王临终前的样子,写出了老王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来报答我,更加令人感动。

师:这个部分中还有感动我的细节吗?

师:很长时间过去了,老王说的一些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有几句我是记住了的,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①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②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善良、朴实怕我推辞)

③他赶忙上前拦住我说:“我不是耍钱。”(如此直白,不会客套)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能找出一些感人之处吗?咱们读读第一句。请个同学来说说。

生1:我觉得老王说的语言很简短,和前面的外貌、动作描写一样,体现了他的虚弱。

师:有道理。

生2:“嗯”写出了老王不愿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可能是怕我担忧。

师:老王很能体谅人。再读读二、三两旬。

生3:“我不吃”,老王当时也是需要营养的。可是怕我推辞,于是说了“我不吃”。

生4:“我不是要钱”,老王一看到我转身就知道我是去拿钱了。可是又不会客套于是说了“我不是要钱”。

师:是呀,多么质朴老实!

师:让我们再集体朗读一遍他的这几处语言描写,感受一下老王那令人感动的善良、质朴吧!(板书:感动——善良、质朴)

生集体朗读投影上的语言描写。

(三)师:回首往事时,老王不仅让我觉得感动,也让我感到了什么?

生:愧怍。

师:我们还读到了一个(出示课件:)令我愧怍的老王。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作者对老王不好吗?(生:不是)哪儿能看出老王对我的关心?

生1:别人不敢坐他的车,我常坐。(师:照顾他的生意)

生2:我的女儿也很关心老王。给他鱼肝油。

生3:我不要他减半收费,一定要给他钱。(师:体谅他的生活不易)

生4: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非常关心他。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生1:因为我觉得作者和老王比是幸运的,她起码生活有保障,还有家人,理应更加关心老王。但从文中来看我觉得老王对作者的关心更多。

师:也就是你认为作者对老王的关心还是不够的。(生点头)

师:从哪儿看出来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

生1: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在得知老王重病后我也没能去看看他,“过了十多天”我才知道老王去世了。显得关心不够。

生2:老王临终前来看我,我却因为害怕而没能请他到屋里坐一坐。

师:是呀。老王对我的关心是无论我境遇如何都不曾改变的:我是雇主时,他关心我,我不是雇主时。我落难时,他也关心我。甚至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来回报我。相对于老王对我的那份关爱,我的付出还不够。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对话,集体朗读一下: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师:“我不是要钱”。那我来要什么的?

生:临终前来见作者最后一面,最后一次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

师:“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老王是表达谢意的。不是来要钱的。

师:我为什么还要给钱?

生:我觉得可能是出于同情老王吧,也不好意思白拿他的东西。

师:我同情你,我不能白拿你的东西,给了钱,我才心安。可是考虑过老王的感受吗?老王是来寻求同情的吗?拿了钱,老王是怎样的感受,作者当时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我”对老王的理解不够。(板书:愧怍——理解不够、关心不够)

三、师:回顾全文,我们读到了一个(出示课件:)令我们的老王?

生:敬佩的老王。

师:敬佩他什么?

生:他的善良和质朴。

师:的确,这是一个令我们尊敬的老王。他卑微却不渺小,他遭受不幸却没有因此改变发自心底的、最质朴的、最纯正的人性的善良。

让我们再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

生:善于反思。

师:从文章的一些细微处,从我们刚才对杨绛的补充介绍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那样一个年代。作者自己也遭受了很大的不幸。能因别人的不幸而忘却自己的辛酸,并不断自我反思,也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善良、高贵的灵魂。

相信这两个同处不幸的善良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一定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上一篇:农业生产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形态分析方法